科普类的知识范文

时间:2023-10-30 17:32: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普类的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普类的知识

篇1

1 微课在普高选修课教学中的意义

目前,普通高中选修课有知识拓展类、职业技能类、兴趣特长类和社会实践类等四个模块。开设职业技能类选修模块的目的是想运用“做中学”的理念来转换育人模式,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来对今后可能从事专业的职业能力有所了解,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奠定基本的职业素养,有一个良好的开端。那么如何使职业技能类选修模块有效实施呢?通过实践,笔者发现以微课为载体,利用信息技术,翻转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的学习从被动变主动,可以大大增强教学效果。

反转课堂式教学模式,这是从英语“Flipped Class Model”翻译过来的,它的意思是学生在家完成知识的学习,而课堂变成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互联网可以让学生的学习不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那么学校就不再是单纯的集中授课的地点,而是组织学生探究、答疑的主要场所。师生互动的前提是学生课前的准备,这些准备的素材源之于相关的微课。

国内微课实践研究者,来自广东佛山市教育局的胡铁生认为:微课(又叫微课程)是“微型视频网络课程”的简称,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在线视频课程资源。

微课是实现翻转教学的一种理想载体,是优化普通高中职业技能类选修课程教学效果的保障,开发好微课程,能较好地实现课程目标,进一步推进高中课程改革。

2 微课的开发实施

好的职业技能类选修微课程应该是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视频(动画)形式展示,并且可以交互的、围绕某个知识或技能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它以帮助学习者在自主学习时获得最佳效果为目的,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征:教学内容突出,容量适中;教学设计科学精致,表现形式多样化,可以有教学视频、创设情景,仿真模拟、案例示范等。界面交互性好,便于自主学习和探究。

为了进一步推进嘉兴市普通高中的课程改革,增强职业技能类选修课程的教学效果,嘉兴教育学院职业教育研究处主持,成立了职业技能类“自助式微型网络课程研究”课题组,从开发电子技能相关微课入手,并将微课植入普通高中的选修课教学中,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项目选择源于知识与生活 进入高中阶段学习的学生在电学方面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而电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课题组应该选择一个密切联系生活的、人们耳熟能详的用电器作为微课程的切入点,能让学生现有的电学知识加以整合并提高,通过技能教学和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身体会将科学技术转变成产品的过程,培养爱好电子技术学生的探究精神和职业素养。在经过多方调查研究后,决定以声光控楼道照明开关的制作与调试作为项目来开发电子技能微课程。

内容编排基于工作过程完整化 声光控开关包含了这样几个工作原理:声音和光如何转换成电信号;转换过来的电信号如何处理成控制信号;怎样来自动控制电路的导通和断开。完成声光控楼道照明开关的制作与调试项目需要掌握这些知识与技能:电路图与PDF版图的识读;元器件识别;电子装接基本仪器与工具的使用;焊接工艺以及晶体三极管、二极管、可控硅、集成与非门的工作特点和电路的基本知识。

“工作过程完整化”课程就是打破原来的“学科完整”的框框,构建出以过程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即以实际应用的经验和策略的习得为主、以适度够用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为辅的课程框架。按照工作过程来序化知识,即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系,将陈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整合、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整合,为学生创建一个真实互动的情境性学习环境[1]。

课题组结合声光控开关的工作流程(见图1),通过对电子产品安装调试岗位职业技能的调研分析,设定了工作任务与知识链接、职业能力的对照表(见表1)。

教学设计倚重信息化特质 微课主要是辅助学生自主学习的,因此在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来优化微课中的学习内容,合理运用图、文、音、视、动画等多媒体形式;每一个内容的编排和设计要立意新颖、构思独特、设计巧妙,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

界面支持多种形式可交互 微课中辅学的素材要齐全,链接的知识要层次分明、分类合理;使用方便、灵活、稳定;操作简便、快捷,交互性强;界面布局合理、美观;导航方便,可选教学视频、仿真模拟等多种手段来助学;充分体现“做中教、做中学”的理念,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

3 微课的实践效果

课题组成员进行了大量课前准备后,在嘉兴一中的13级高一新生中展开了以微课为载体的翻转教学模式来实践职业技能类选修课的课堂教学。

在选修课课堂上,课题组的教师向学生介绍了声光控开关控制的楼道灯,让学生回顾初中时学过的双向开关控制楼道灯的教学内容,给出了学习任务及微课资料,异质分组后让学生自主学习。经过讨论,各组汇总出了需要解决的问题:声音如何会导致开关自动合上?白天有声音时开关怎么不通?灯亮了以后又是如何自动关闭的?如果需要亮的时间长一点儿有什么办法?针对每一个问题,学生可以在微课资源中找到答案,这令他们非常兴奋,学习兴趣浓厚。

教师只是在学生有问题时指点一下解决问题的路径,而非直接回答。比如有学生对色环电阻的识读发生兴趣,探究如何可以正确辨别,教师让学生根据微课导航的引导,找到辅助识读色环电阻的仿真软件,解决了问题。还有如二极管的极性判别、三极管的管脚判别、万用表的使用、示波器的使用等,都可以在微课资源中找到答案。通过互相讨论探究,每个小组的学生均能按照自己的进度,完成课前布置的学习任务。

事后,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有90%的学生表示这样形式的职业技术类选修课程使他们很有收获,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问题完成了一系列探究,通过动手操作将书上的原理变成了实际可用的器件,让他们很有成就感,并有了学好核心课程的动力,因为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够带来无限魅力——创新。

按照职业技能要求,课题组对两个学完本选修课程的班级学生进行了检测,其中A班是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教学的,B班采用了以微课为载体的翻转教学模式来教学。从识图能力、元器件检验和判断、故障检测三个方面进行考核,结果如图2所示,说明在相同的学时下,B班的教学效果明显高于A班。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微课已经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但是“专题式”的系列微课的开发还有待完善。课题组成员抓住普高选修课改革的契机,围绕职业技能类选修课程这个专题,以电子技能为主题,形成连续性、层次性、专题性的相对完整体系的教学内容,利于学生自主性、个性化与协作探究学习,从而形成完整意义上的知识建构和技能形成。从选题、设计、制作、应用等环节,作了一次完整的微型课题研究尝试。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篇2

热词:优秀科普图书 调研 读者 作家 编辑

科普图书是向公民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的通俗读物,在提高公民科学素养、培养公民科学兴趣方面历来发挥着重要作用,出版高质量的优秀科普图书是出版工作者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摆在编辑们面前的一大课题。2014年,气象出版社出版的“时间科普知识必读丛书”被科技部评为全国优秀科普作品,本文将以该书为例,就优秀科普图书编辑出版的要点谈一些体会,以就教于方家。

充分调研市场,捕捉新颖选题

现代出版强调编辑工作重心前移,不能被动地坐等稿件上门,而要主动策划图书选题。对科普图书来说,跟其他类别的图书出版情况相似,也存在同质化现象严重的情况,新的科普图书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独树一帜并获得大众关注与认可,在选题策划时就需在选题内容的新颖性上多下功夫。所谓新颖,是相对于市场上已有的科普图书品种来说的,因此,策划新颖的选题内容,要充分进行市场调研,弄清楚市场上有哪些同类书、同类书的出版时间及销售情况如何、同类书读者对象是哪些、同类书的内容已做到什么程度等一系列问题,在此基础上,对市场调研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归纳,进而捕捉新的选题生长点。

就“时间科普知识必读丛书”而言,调研发现,市场上专门介绍时间的科普图书品种数不算太多,内容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面向知识分子以天文知识、宇宙奥秘为背景的时间科普书,如《时间简史》;另一类是面向少年儿童介绍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时间本身的科普读物,如《认识时间》。实际上,时间问题丰富而深奥,而图书市场上并没有较为全面地介绍时间的百科全书,“时间科普知识必读丛书”选题内容的确定正基于这种拾遗补缺的考虑。丛书中《天文趣话》《时间奥秘》《古今历法》3个分册,分别介绍确定时间的基础――天文观测、时间科学本身、时间科学的延伸――历法沿革,力求体现天文、时间、历法三者之间的知识关联,内容显得较为新颖,知识也更为全面、丰富。

准确定位读者,合理呈现内容

准确定位读者,明确读者对象,也是选题策划能否成功的重要基础。编辑出版每一种图书的终极追求都应当是为读者提供好的精神食粮,但是这里的“读者”并非泛泛地指大众,因为广大读者的年龄、性别、文化教育程度、从事的职业不同,难免有不同的阅读需求和偏好,策划选题必须要找准对该类选题感兴趣的目标读者,并根据他们的阅读习惯来合理地设计内容的呈现形式,这样才能把目标读者变为现实读者。科普图书肩负向公众传播科学技术知识的历史使命,而公众中各个群体所感兴趣的科学知识不尽相同,对科普知识的接受程度也不同,所以,科普图书在策划时也需要准确定位读者群,根据目标读者的阅读需求对内容的编排形式进行合理设计,尽可能地使读者在轻松愉悦的阅读体验中获取科学知识。

就“时间科普知识必读丛书”而言,时间是个体存在的重要维度,青少年普遍对天文知识、宇宙奥秘感兴趣,进而对身边的时间科学也有了解的愿望,因此,该丛书定位的主要读者群是12-18岁的青少年。青少年求知欲强,非常渴望获取新知识、新思想,有直观的形象思维和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并且富于想象,通常喜欢阅读带有探索奥秘性质而又写得有趣的书籍。据此,“时间科普知识必读丛书”拟定大部分内容以问答的形式来呈现,选取青少年普遍关心的天文、时间、历法相关问题,按逻辑关系把它们串联起来,而且每个标题拟定都力求能吸引人,例如“用什么尺子测量天体距离”“准确的时间是从哪里来的”“日历是怎样编出来的”等,这样的编排设计既活泼又突出了知识性、趣味性,容易引起青少年读者的阅读兴趣,给他们带来更好的阅读体验。

寻找优秀科普作家,提高图书可读性

当前,引进版科普图书更受大众青睐,而国内科普图书往往叫好不叫座,这在业界是众所周知的事实,而我国出版的科普图书很难畅销的原因之一就是优秀科普作家不多。写作科普图书需要有专业知识背景,但是当前的中青年科研工作者科研压力大、时间精力有限,科普作品又不被计入科研成果,因而较少有人愿意写科普作品。即使有专家愿意写,但他们中的多数人“都是学专业出身的,写作时比较习惯于就科技说科技,不善于利用一般读者所喜闻乐见的深入浅出、多样化的创作手法”,写出来的科普图书晦涩难懂,自然不受欢迎。科普图书的读者对象是非专业人员,因此,科普作家不仅需要有专业的科学知识,还要有能把科学知识深入浅出地写出来告诉给大众的能力,也就是能够把深奥的科学知识写得通俗易懂的能力,这样才能提高图书的可读性。

以“时间科普知识必读丛书”为例,第一作者李芝萍曾任《天好者》杂志社常务副主编,是天文学领域的专家,同时有着多年编辑面向大众的天文学杂志的经验,写起天文、时间、历法方面的知识可谓信手拈来,由浅入深,常采用拟人、比喻、对比等手法或讲故事的方式,将时间及与之相关的天文、历法、气象、民俗知识介绍得形象生动、通俗易懂。例如,在“躺着公转的行星――天王星”一节,作者写道:“在天王星上看到的太阳只是一个角直径不到2′的亮斑,相当于放在150米外的一只苹果。尽管如此,阳光仍比地球上的满月还亮1280倍。”用苹果、满月作对比,使读者能够形象而直观地了解天王星与太阳的遥远距离以及其阳光的亮度。

把好编辑质量关,增强图书趣味性

科普图书的内容是科学技术知识,又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介绍,因此,在编辑加工过程中,既要保证内容的科学性,又要从语言方面把好关。“科学性是科普图书最基本的要求”,编辑要认真审读、核对书中所讲述的科学知识,必要时,还可以发外审请本学科权威专家帮助把关。就“时间科普知识必读丛书”而言,时间问题涉及天文、气象、历法、民俗等多方面知识,在编辑时需查证大量资料,以保证该书的科学性。同时,要仔细审校、斟酌书中字、词、句的表达,排除语法错误和字、词使用错误,尽量使读者读起来感到轻松、流畅。如果一部科普图书存在科学性错误和较多语病以及错词别字,不仅会使读者感到难以卒读,也会造成不好的社会影响,所以编辑在审校过程中一定要慎之又慎。

篇3

关键词:科普;展品;讲解

引言

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国民对于科学知识的认知需求提高,越来越多的各个年龄层的人群对于科普展览的兴趣提升。而科普类展馆展现的是现代科学技术成果,传播现代科技知识。为了使广大人民群众在科普展览中学到更多的科普知识,将科普展品所要传达的科技知识展现给观众,就不得不依靠讲解员生动形象的解说向观众传达不同类型展品的详细信息。因此,对于讲解员来说其讲解方式和内容就显得尤为重要。

1 科普展馆讲解所面临的问题

现阶段,国内的科普类展品活动有很多,公众对于科普类展品的兴趣也日趋浓厚,但是,国内的科普类展馆的讲解员的讲解效果并不理想,存在一定的讲解方式上的问题。

1.1 讲解过于浅薄

对于科技展馆的讲解员来说,他们的任务是通过形象生动的语言将展品的相关知识传递给观众。但是,对于科技展馆的观众来说,他们对于科技展品有浓厚的兴趣,想要了解展品背后的意义与科学内涵。但是,现阶段讲解员的重点放在对展品概念、作用以及操作的流程等的讲解上,并没有对所涉及的科学知识进行详细的解读。科普类展馆是一种特殊的展览场所,提倡互动体验式的讲解学习,讲解员通过对展品内含的科学原理和知识进行讲解,并与观众进行互动,可以帮助观众更好的了解科学知识,激发起观众对科技的兴趣,进而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然而,由于很多讲解员对于科普展品的讲解过于浅薄,受众对于展品的了解不够深入,很多观众在听完讲解后知道展品是什么,但是对其所包含的科学原理却不甚了解。致使科技展览的效果不佳,并没有达到科技展览对观众予以启发的作用,容易致使观众对科普展品失去探索热情。

1.2 讲解模式存在不足

现阶段,很多观众在科技展览馆进行展品的观赏,往往是被动的进行知识信息的接收。讲解员通过对观众眼前知识的讲解,对观众传播相关的知识。但是在此种被动接收知识的模式下,观众对于展品的了解不够立体。而且,由于讲解员的讲解思路过于陈旧,面对越来越多的展品与观众,讲解员的讲解任务加重,只能是对展品进行的相关知识进行背诵,并进行简单的背诵。观众们往往进行走马观光式的观赏,并不能对科技展品产生充分的认识。因此,科技馆的管理人员和讲解人员应该进行适当的调整,对于展品进行适当的分类总结,改变原有的讲解模式,在节省时间的同时,也使讲解的效果能够提高。

2 科普展品讲解的建议

2.1 针对不同年龄的观众采取不同的讲解方式

对于不同年龄层的观众来说,其认知能力不同。为了达到理想的讲解效果,使各个年龄层的观众都能够对科技展品产生一定的认知,达到科普教育的效果。讲解员应该针对不同的年龄层的观众,进行合理的讲解设计。首先是对于青少年观众,比如中小学生。在对儿童进行讲解时,要了解儿童观众的兴趣。尽量选取一些有声音或者可以触摸的展品,引导儿童进行模仿,在游戏的氛围中让儿童能够对展品产生兴趣,加深他们对于展品的印象。对于小学生来说,同样拥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讲解员应该抓住小学生的兴趣,利用新奇的刺激吸引其注意力。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对于现代科技有一定的认知,讲解员应该将科技与生活紧密结合,使学生对科技展品产生更好的认知。而对于成年人来说,思想比较成熟,单纯对一件展品进行简单的讲解,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知识需求。讲解员应该注意对展品的本质和基本原理进行讲解,与观众进行互动,满足成年人的知识需要。还有部分专业的观众,由于他们对于知识的需求不同,因此讲解员不能按照对普通观众的讲解方式进行讲解。专业观众对于展览的目的性明确,对于展品的理解力强。而且有时一些观众对于某些知识的了解远远超过一般的讲解员。因此,在进行此类观众的讲解时,应该选择具有专业能力的讲解员,必要时选择馆内专家陪同讲解。

2.2 对于不同的展品进行相应定位和讲解设计

在科普展馆中,通常拥有较多的展品。对于不同的展品,大概可以分为两类,分为科学原理类展品和技术成果类展品。对于不同类型的展品,承担着不同的作用,包括科学知识的普及和先进技术知识的传播。对于前者来说,科学原理通常比较抽象,对于不同的人群都具有较好的接受性。而技术类展品,更加的抽象,有一定的时代特点,适合有一定科学文化基础的人群。因此,科技馆在进行布展时,应根据不同的展品特征进行相应的位置定位,进行有效分类,防止因为随意放置使观众不能形成整体的思路,影响讲解效果。

其次,对于不同的展品,讲解员应该对其讲解思路进行区分。对于科学原理类的展品,应该注重知识的传播,讲解内容应该简练和通俗易懂,通过展品进行科学知识原理的讲解,提高观众对于科学的兴趣。而对于技术类展品的讲解,讲解员应该注意不仅仅对科技产品本身进行讲解,还要结合现今时代的发展,进行合理的讲解设计。

2.3 进行讲解方式的合理设计

随着现代科普展览的不断发展,科普展评的讲解形势也不断发展。新阶段,为了提高科普展评讲解的效果,讲解人员应该掌握先进的讲解方法,进行合理的设计。首先,互动型的讲解方式。为了使观众能够更好的了解和体验科普知识,讲解员不仅要对科技展品的科学原理进行讲解,还要重视观众的参与体验。指导观众在观赏的同时进行互动性体验,将理论与实际生活进行联系,充分展示展品所要表达的内涵。其次,展览型的讲解方式,传统的展览方式只是通过图文说明和讲解员的介绍对观众进行展品的介绍,此时,讲解人员可以进行适当的扩充,采用故事叙述的方式使观众更加充分的了解科技展品。最后,在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背景下,讲解人员可以采用多媒体的方式进行展品的讲解。通过多媒体的手段,可以将科学知识生动形象地传达给观众。

综上所述,为了提高科技展品的科普效果,讲解员在进行科普展品的讲解时,应该注意进行综合的方法改进,全面提高讲解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科普;群体受众;网络科普;网络互动

〔中图分类号〕G252.8;TN24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3)10-0149-04

互动性是科普活动的基本特点之一,现代科普强调参与性与互动性,倡导以人为本,注重科普对象的实际需要和调动公众的参与积极性和创新性[1]。借助Web2.0技术,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网络载体,实现网络互动是目前公认的科普工作发展新趋势。有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中国网民数量已经超过5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8.3%,面对如此庞大的受众群,开展网络科普活动不仅要吸引公众对某一科普知识的注意,还要激发公众的学习兴趣,保证传播效果。本文在对网络受众主要群体数量和上网目的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当前网络互动载体特点,探讨基于群体受众的网络互动科普模式,分析了吉林省科普网在实践中的经验与问题,提出了开展个性化网络互动科普活动的建议。

1科普网络受众群体特点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2)》显示,2011年10~29岁以下的青少年占网民总数的58.2%,30~49岁占37.1%,从图1可以看出,我国网民主要以中青年为主,10岁以下儿童和60岁以上老人在网民中所占比例不高。相对于儿童和老人,中青年人对科普的需求显示出更强的个性化。

我国目前的网民中学生所占比例较大,在一份大学生

上网目的调查中显示82%受访者是为了聊天交友,49.5%的仅是为了娱乐和放松,47.3%的受访者上网最关注的是“新闻等资讯”,关注“博客和空间”的大学生占30%~32%[2]。而在对于中学生的调查中,玩网络游戏的占63%,看视频的占36.5%,查资料占43.1%,看新闻占38.4%[3]。可以看出,网络游戏对于中学生的吸引程度很高,对年龄较大的大学生来说,获取信息和社交则是主要的上网目的。如图2所示,除学生、个体户/自由职业者及无业人员这几个相对自由支配时间较多的群体以外,企业/公司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农林牧渔劳动者等社会行业在网民中均占有一定比例。从事行业、职业特点不同,对网络内容的关注度也会不同。

从目前网络受众的年龄和职业上看,单一的网络科普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受众群的需要,要实现网络科技传播最大化,要求网络科普工作按不同性别、教育程度和职业特点等因素分类制定面向某一群体的科普计划和内容。

2网络互动科普载体

网络互动科普载体主要是指在功能上具有互动性的网络应用,主要包括即时通讯、博客、微博、网络游戏等,因为手机上网比电脑上网更具快捷性和广泛性,同时,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未来手机网民规模将迅速扩大,所以本文将手机上网也列入了讨论范围。

2.1即时通讯

目前常用的即时通讯服务软件包含QQ、MSN、飞信等。截至2011年底,即时通信用户规模达4.15亿,使用率增长至80.9%。即时通讯软件为使用者提供了实时交流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科技的传播者可以与受众进行交谈和讨论,即时的传递文字讯息、档案、语音与视频等。

2.2博客

博客是一种通常由个人管理、不定期张贴新的文章的网站。一个典型的博客结合了文字、图像、其他博客或网站的链接、及其它与主题相关的媒体,并能让读者以互动的方式留下意见。2011年,我国博客/个人空间用户数量为3.19亿,较2010年底增长2 414万,增长率为8.2%。博客/个人空间的使用率为62.1%,较上年底下降了2.3个百分点。建立在门户平台上的众多科普博客即可以是科技的传播者也可以是受众。

2.3微博

微博这种典型融合Web、手机以及其他网络即时通讯工具的Web2.0产物,具有即时便捷、应用广泛、互动性强等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传播优势[4]。仅一年时间就发展成为近一半中国网民使用的重要互联网应用。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国微博用户数达到2.5亿,较上一年底增长了296.0%,网民使用率为48.7%。科普微博与博客相比更新速度快,文字量小,更能与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相契合。

2.4网络游戏

休闲娱乐是我国网民上网的主要目的,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络游戏用户规模达到3.24亿,较去年同期的3.04亿增长6.6%,网民使用比例为63.2%。网络游戏以其娱乐性和趣味性而深受公众特别是青少年的喜爱。科普网络游戏以科普为目的,内容具有科学性、知识性及教育性;以网络游戏为表现形式,具有较强的娱乐性和趣味性,对用户富有吸引力,并在娱乐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发挥科普功能[5]。

2.5手机上网

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56亿,占整体网民比例为69.3%。艾媒市场咨询的《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与网民行为调查报告》对中国手机网民上网目的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68.5%的受访者表示,借道手机进行网络聊天是手机上网的主要目的,选择获取新闻资讯内容为主要目的则占56.3%;把阅读小说作为主要目的有51.7%;以手机上网为了游戏视频等娱乐需求的用户占36.2%;赚钱等生意目的占9.6%。移动通信与科普的结合是科普的一种新的形势,是借助于移动通信平台传播科普的新载体,其有移动通信传播的分众性及精准传播、个性定制、内容丰富性、互动性、及时性、移动便捷等特点[6]。

3主要受众群体对网络互动科普传播形式需求

3.1学生

学生群体对于知识的获取能力比较强,对网络的新事物新趋势具有很强的敏感性,特别是90后大学生是目前网络上最活跃的群体。高娱乐性的科普游戏和高互动性的科普知识竞赛、网上科普展馆对于学生群体来说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同时,学生也是手机上网的重要群体,目前使用3G手机上网的用户中,学生占23.3%。手机报、手机小说阅读和手机游戏是青少年最喜欢的手机产品形式。

3.2农林牧渔劳动者和农村外出打工者

这两类人群的劳动强度较大,上网是工作闲暇之余娱乐放松的重要形式,也是获得各种信息的重要手段。网络专家访谈与讲座和网上科普展馆可以使劳动者方便、快捷的获取知识和技术,对于提高劳动技能、扩大收入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

3.3专业技术人员

专业技术人员是网络受众中文化层次较高的群体,这类人群体对科普内容有着更高水平、更专业化的需求,基于即时通讯的网络专家访谈和科普博客群更能实现科普内容更深层次的专业化。

3.4各类企业/公司人员

各类企业/公司人员工作相对紧张,生活节奏较快,利用每天上下班在公交车上的时间或其它零散时间利用手机上网了解最新资讯是这部分人的重要特点。科普手机短信、手机报和微博具有快捷性、实时性和信息量大等特点,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浏览丰富信息。同时,职业技能和工作水平的不断提升是该群体的普遍要求,专家讲座是各类企业/公司人员能力水平提高的最直接形式。

3.5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人员

这一群体做为国家公务人员和社会的服务者,在内容上具有最广泛的科普需求。手机短信、手机报和微博等不拘泥于内容且承载量大的科普形式更能体现这一要求。

3.6无业人员

对无业人员进行执业技能培训和就业、创业指导,是这类群体的实际需求,通过网络专家访谈和专家讲座的形式进行个案指导和专业培训,可以帮助他们增强就业信心,增加就业砝码。

4基于群体受众的网络互动科普模式

4.1开发寓教于乐的科普网络游戏

面向学生的科普网络游戏应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引导性和启发性。我国科普网游作品还比较少,受众规模很小。要吸引学生对于科普网络游戏的关注,科普网络游戏应还要在以下方面进行努力:(1)画面的亲和性。游戏画面的设计应符合青少年的审美要求。(2)加强游戏策划能力。注重选题策划和内容脚本的创作。(3)提升游戏知名度。扩大宣传,树立科普游戏品牌。(4)在内容上应与学生年龄特点和知识基础相适应,注重知识、技能、研究和创新性教育。

4.2举办主题网络科普知识竞赛和网上科普展馆

网络科普知识竞赛和网上科普展馆具有很强的互动性和受众适应性,这种形式不受科普内容的限制,任何主题都可以进行网络竞赛和设立网上展馆,对相关受众群体也有很强的吸引力,能够达到很好的宣传和科学普及效果。

4.3邀请各行业专家进行网络专家访谈和讲座

举办专业细分的专家访谈和讲座活动,通过专家与受众的互动提高科学传播效果,在内容上主要是进行教育培训和知识传授,如农业技术服务、执业培训、就业指导、相关专题讲座等。

4.4基于博客和微博的科普知识群体内部交流和外部知识扩散在科普网站上建立科研机构或专业技术人员的科普博客和微博,各科研机构和个人撰写的文章、心得等在科普组织内部成员间可以高效率的传播,这种沟通可以有效地提高组织内部成员的科学素质以及科普能力,组织内部成员既是科普知识的生产者又是科普知识的受用者。同时,科普博客和微博也起到了向公众传播科普知识的作用[7]。

4.5建立面向大众科普与分众订制的手机短信、手机报等移动媒体在对大众科普,针对社会上的重大热点问题,通过科普短信、科普手机报等形式,在公众未产生恐慌情绪以前,最快速的以科学的观点对问题做出解释,化解不良社会心态,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对于分众,按不同行业、性别、年龄的受众特点,分类编辑资讯内容,根据分众的选择,按需发送。

5吉林省科普网基于群体受众的科普传播实践

吉林科普网是由吉林省科技厅主办,吉林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承办的大型科普类网站,吉林科普网已经开通科普动态、科学博览、科普园地、应急避险、青少年科普、吉林大自然科普、科技活动周、科普法规等栏目。拥有各类电子图书30万册;各类科普视频讲座16 000余部,时长共计45万分钟,涵盖天文、生物、地理、历史、数理、医药卫生、农学等20门学科。

吉林省科普网自开通以来一直力求突破传统科普宣传的模式,重在营造关注科学的氛围,变单向传授为互动式传播。在形式与内容上兼顾广泛性与个性化是吉林省科普网的重要理念之一。青少年科普栏目根据青少年学习特点,设计了物理实验、化学实验、生物实验、计算机实验等一系列虚拟体验教程,增加了科学FLASH小游戏模块,在传播知识的同时,体现了娱乐性和趣味性。2012年,吉林省科技信息研究所举办的网络科普知识大赛,加大了宣传力度,吸引了社会各年龄段、各阶层的人士参加,具有广泛的参与性。

6开展个性化网络互动科普活动的建议

6.1建立专业性科普传播机制

由政府出资组建综合性网络服务平台,建立健全由科学技术行政部门主导,各专业研发机构、企业各司其职、互补联动的科普服务平台工作机制。鼓励各专业研发机构与企业在科普服务平台上通过开辟专栏或建立子网站的形式,按照平台统一的专业规划,开展相关领域的科普宣传活动。政府行政部门依靠研究机构和企业的支持完成了对受众进行专业性科普教育的目的;研究机构和企业在科普宣传活动中,提升了在公众中的知名度,树立了品牌形象。

6.2加大宣传力度,树立个性化科普品牌

建立专门从事科普平台建设的公益性机构,以平台作为政府、机构和企业向公众传播科普知识的接口。要吸引网络受众群体对科普平台的关注,参与科普活动,定制企业个性化科普服务,就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搞大型社会活动、媒体宣传等形式扩大知名度,向受众展示科普服务的科学性、公益性、专业性,提升受众的信任度。

6.3建立多渠道的网络传播体系

在形式上,网页浏览、视频播放、论坛、博客、游戏、移动通讯等功能于一体的网络科普传播体系。针对科普内容和受众特点选取媒介形式,做到各种网络传播手段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在内容上建立科普平台专项资金,支持机构、企业和个人进行科普图书、动漫、影视等的创作。

6.4加强科普队伍建设

加强科普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和专业化教育,吸收不同专业背景的人员加入到科普工作队伍当中。建立行业专家档案,邀请专家在科普平台开博、主持论坛、参加知识讲座和访谈,发挥专家在行业内部的带头和示范作用,带动更多专业技术人员参与科普工作。

参考文献

[1]杨文志,吴国彬.现代科普教程[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4.6:73.

[2]赵会民,赵西敏.对大学生上网目的的调查分析[J].新闻爱好者,2010,(5):136-137.

[3]金黎.当代中学生上网现状的调查和思考[J].中国教育网络,2011,(9):78-79.

[4]蔡胜龙,范以锦.微博给传统媒体带来的不仅仅是挑战[J].新闻传播,2010,(3):16-18.

[5]刘玉花,费广正,姜珂.科普网游及其产业发展研究[J].科普研究,2011,6(6):34-38.

篇5

一、农业科普图书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农业科普图书既要求作者有很深厚的科学知识和理论积淀,又要求有较高的人文素养,这样才能把实用的生产技能,深入浅出地介绍给读者;第二,农业科普创作对农业科学相关内容的把握要十分准确,语言上又要考虑到读者的阅读和接受习惯。但由于农业科普图书往往销量抵不上一些传记、经济类图书或者小说之类,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作者进行农业科普创作的积极性;第三,编辑队伍素质不高。农业科普图书的出版除了要求编辑具备基本的编校技能、强烈的市场意识、发现和培养作者的能力外,还要具备广博的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然而,目前很多参与农业科普出版活动的编辑,其综合素质并不能适应新时代科普出版的要求。

(二)选题面窄,种类不丰富

农业科普图书应以适合农民口味、贴近农民生活实际为标准。目前,农村读者急需的选题包括:农业实用技术,它是当今农村科普的主要内容。农民购买这类图书就是希望从中获得能科学致富的信息;农业基本经济知识,当前涉及农村经济领域方面的图书还较欠缺,农村科普图书应增加价值规律、生产、销售等基本的市场经济知识,特别是农民生产时需要的最新生产信息,帮助农民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基本法律常识,目前法律的普及在农村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普及基本的法律常识也是农业科普出版应增加的选题;生态环保意识,我国农民的环保意识还相对落后,生态环境的破坏在农村还较为普遍,农业科普图书还应增加引导人们用科学精神去改造生活、改造落后环境等内容。当前,农业科技类图书的大量出版适应了新农村经济建设的需求,但是却忽视了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和农村少年儿童的精神文化和学习需求。

(三)选题重复,定位不准,缺乏创新

当前,农业科普图书选题重复较多,内容上多停留在对基本知识、基本技术的介绍,滞后于当代科学研究的前沿成果,忽略了科学知识、技术的不断更新,群众很难及时读到优秀的农业科普作品。同时存在互相抄袭、胡乱拼凑、知识老化等现象,创新内容严重缺乏。另一方面,科普图书自身的特殊性决定了它必须对读者进行细化、对市场进行细分,了解读者的需要,明确自身优势,才能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然而,相当数量的农业科普图书在叙述和表达上较为生硬及厚重,失去了应有的通俗性、趣味性,很难为读者所接受,直接影响了农业科普市场的培育和开拓。

(四)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有待加强

我国大多数出版社多是请农业专家和教授编写农业科普图书,大部分农业图书编辑在策划选题时通常是通过网络、期刊、报纸等媒介来寻找信息,而不是通过到农村与读者直接面对面的交流来获取信息,很多编辑对农村发展调研不多,对农村的情况和农民的需求了解较少,导致选题和图书内容脱离了农村实际情况,图书生产者与图书消费者出现出版信息脱节的现象。此外,有些出版社是受近几年“三农”图书市场快速膨胀的吸引才开始出版农业图书的,缺乏农业图书选题策划、组织编辑及出版经验,对图书质量把握不准,难以满足农村读者的要求。

(五)出版发行模式单一,营销力度不够

目前我国农业科普图书的发行模式仍以新华书店为主,而且新华书店发行工作一般只能做到县一级。按照新华书店的发行模式,图书从出版社到读者手中需要的时间长且环节多,影响了图书的流通速度。而且,正因为流通环节多,从读者到出版社的信息反馈也难以做到及时和准确,不利于科普图书的可持续健康发展。虽然网上销售、直销等非店铺销售处于发展中,但在当今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内,店铺销售仍将是图书销售最根本、最重要的方式,对于地域分散、交通不便的广大农村更是如此。农村图书发行网点的覆盖面严重不足,直接导致农业科普图书供需脱节,农民买书极为不便。所以,在关注科普作者的培养和科普图书本身质量的同时,科普图书的发行模式也应紧跟时代,推陈出新。另外,科普图书的经济效益往往不高,出版社往往不愿意花太多的人力物力进行宣传和其他方式的营销。

(六)农村图书市场庞大但不成熟

首先,我国农村大部分地区文化氛围不浓,农民的生产生活更多还是习惯于凭经验办事,没有从书本上获取知识的习惯,农民很少主动购书读书。其次,从阅读心理探究,较之看电视和接触多媒体相比,读书是一种复杂的信息处理方式,属于更深度的阅读,文化程度普遍不高的农民对读书学习存在畏难心理,他们对自己能够通过看书来解决现实问题没有信心,自然也很少会购书读书。

二、解决农业科普图书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努力打造科普人才队伍

培养专业的农业科普创作人才是解决农业科普作者缺乏问题的根本途径,应加大吸收与培养力度,可以在高校中发现和培养青年教师和学生从事农业科普创作。国家有关部门应出台相应政策以明确科普著作是科技成果的一部分,在有关职称评定中,应明确科普图书与学术专著、科研论文享有同等地位。对于科普编辑而言,应明确工作要求:首先,要更新农业科普观念及出版观念,勇于创新。其次,应适时补充农业科学知识,关注农业科技发展的热点和前沿问题。第三,还要树立市场意识,拓展工作职能。

(二)针对不同内容的题材选用恰

当的表达方式对于农业实用技术类,要以实用性、可操作性、多引入实例为基本特征,所介绍的知识与方法应切合当前农业生产的实际,能回答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对于农业基本经济知识类,要以深入浅出的理论和形象生动的实例帮助农民了解市场经济规律,找到市场缺口,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对于基本法律常识类,应避免采用生硬的分条罗列的形式,避免出现难懂的法律名词,注重实例和图片说明;对于生态环保意识类,在举例时应侧重找一些与农村生活、生产相贴近的例子,使广大农民读者切身感觉到科技只是人们改造社会的工具和手段,要慎重考虑到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否则将付出惨痛的代价。

(三)迅速找准自身定位

农业科普图书市场的竞争是十分激烈的,明确了定位,才能求得发展。一方面要注意读者定位。只有拥有了读者,农业科普图书的内容和形式才有意义,农业科普的效果才得以实现。读者既是农业科普图书的消费者,是农业科普图书信息的接受者,也是农业科普效果的反馈者。另一方面还要注意市场定位。农业科普图书的市场定位应考虑读者对农业科学技术的现实需要和潜在需要,还应进行充分的市场调查及行业状况分析。

(四)强化科普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农业科普图书是“三农”图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出版受广大读者欢迎的精品农业科普图书,就必须做到选题要贴近不同地域农民的生产实际、编写要贴近农民文化水平、定价要贴近农村经济实际,即出版科普书籍要体现农民“用得上,看得懂,买得起”的原则。

(五)积极创新选题的思路

对于科普图书而言,内容的先进性是第一位的,介绍陈旧知识的科普图书是没有市场的。这就需要从科学内容、出版思路、装帧设计等方面不断地为农业科普图书注入创新元素。为此,应根据新生代农民的需要积极拓宽选题的覆盖面,丰富选题的类型;随着形势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及读者需求的变化,应及时策划出版一批介绍新成果、新观点、新构想、新操作规程的图书,以保证用最新的知识占领市场,服务农民;对于有市场潜力的好选题应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立体开发,以使其效益最大化。另外,科普图书还可以与影视专业合作,将一些优秀的科普影视节目制作成科普图书,使优秀的科普影视作品能够以图书的形式广为流传。

(六)采取多种措施扩大发行

篇6

关键词 科普写作 科普阅读 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我校五年制师范大专班从四年级开始分为文科和理科班,并在理科班开设了科普写作课程,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科学人文素质,为基础教育培养文理兼通的具有教学科研与科普写作能力的高素质师资。笔者担任该课程教学八年,现结合实践谈谈在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科普写作能力的体会与实施方法。

1 在科普阅读中积累科学知识

科普阅读教学是帮助学生不断积累科学知识和写作素材、提高科学素质的有效途径。我们知道,科普写作除了需要语文写作基本功外,更需要科学知识方面的雄厚积累。大量阅读科普方面的书籍和刊物,吸收科学前沿知识和最新科技信息,是着手科普写作的必要条件:若要写出科学知识丰富准确、科学原理清晰透彻、文艺性较强的优秀作品,需要付出更多的辛勤劳动。我们以科普阅读、科普积累做为科普写作的先导,采用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方法,受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科普阅读教学中我们有计划地给学生介绍了现代科技知识,拓展了他们的知识面,开阔了他们的眼界。两年多来我们先后给学生介绍了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量子力学的基本思想、普里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宇宙大爆炸理论,介绍了空间和海洋技术、细胞重组和克隆技术、微电子和信息科技、材料与能源技术、基因治疗技术等等,这样使学生形成了比较宽阔的自然科学知识背景。科普阅读教学中,我们还注意在拓宽前沿知识的同时巩固经典知识。教师针对科普文献的重点和难点,及时点拨解答疑难,使学生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例如帆船为什么能逆风行驶,算得上一个经典问题,虽然在航海实践中早已成功操作。但从理论上解释并非人人皆知。不少同学反映,阅读了有关科普文章后仍模糊不清。教者关注后发现,少数科普讲述含糊甚至错误。而张三慧教授主编的《力学》,论述得清晰准确,我们以此为例,阅读教学中重点讲解了逆风行舟的原理。通过这件事学生也受到教育,他们体会到,正确的概念形成和知识积累对于科普写作是何等重要。如果没有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对待科普写作,不懂装懂,就会贻误读者贻误后人。

科普阅读教学的课堂时间和容量对于科普写作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又把阅读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并结合学校图书馆的藏书给学生推荐了课外科普阅读书目。其中有我国科普作家叶永烈选编的《中国科学小品选》,鲁克选编的《中国科学童话选》,谈祥柏的科普作品集《数学百草园》,林德宏主编的《现代科学技术概论》,还有普里高津的《从混沌到有序》、爱因斯坦《物理学的进化》、英国理论物理学家霍金《时间简史》、英国天文学家约翰・D・巴罗的《宇宙的起源》等等。学生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自由邀游,充分积累。

浏览阅读难以留下持久准确的记忆,要能做到随时调用知识,还必须采取有效的积累措施。科普阅读教学中,我们注重指导学生收集材料,在有意积累的思维指导下,有的同学通过摘录将素材存入笔记,有的同学经过理解存入大脑,有的同学通过剪报来收集,有的同学制作了知识分类卡片,还有的同学将资料分门别类存入电脑。在收集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同学们又一次得到学习,而且印象特别深刻。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和资料收集,提高了学生的基础科学的知识水平,并积累了相当多的比较成熟的科普写作素材。

科普阅读教学不仅增长了学生的科学知识,而且培养了他们的科学观念、科学品格和科学精神。当同学们从自然科学中领略到大自然运动规律是那样的简洁、对称、和谐时,他们的心灵不能不受到巨大的震慑和美的陶冶,他们会象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等著名科学家一样,对自然界蕴藏的那种庄严崇高和不可思议的井然秩序表示深深的敬畏和赞叹。

2 在范文讲评中掌握科普体裁

科普作品总体上可为文艺类和非文艺类。文艺类科普作品又可分为科学散文、科学童话、科学故事、科学诗歌,梦幻小说等等,而科学散文中以科学小品最为常见;非文艺类科普作品包括的形式较多,我们主要给学生介绍了“四小”,即小论文、小实验、小制作、小发明等等。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只有从理论上明确科普作品各种体裁特征,写作实践中才能自觉地根据科学知识选择体裁,并有意识地表现该体裁的特有风格。科普写作的基础在于写好说明文。非文艺类的科普写作除了科学小论文之外,基本上都体现了说明文的功底;而文艺类科普作品是文学体裁与说明文体的交叉,它横跨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知识的综合性更强,要求作者除了具有很好的说明文基本功外还需要一定的文学素养。

在科普范文讲评中,我们注意选择有代表性和示范性的作品,使学生在观摩欣赏名家范作的过程中,对各种科普体裁的特征建立生动的感性认识。比如在科学小品的评讲中,我们选择了老一辈科普作家高士其的《我们的抗敌英雄》,贾祖璋的力作《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在科学童话的讲评中,介绍了老科普作家郭以实的《太阳请假了》,佳佳的《小多莉找妈妈》;在科学故事的讲评中,选取了《科幻世界》主编、茅盾文学奖获得者阿来的《捕捉遥远的星光》,唐风的《我们在什么地方》,唐晓鹏的《发现遗传》;在科学小论文的讲评中,我们选择了在全国或省市举办的青少年科学论文评比活动中的获奖小论文作范文,比如《连接体下落运动的观察》、《微波处理豆芽促进发芽》、《崇明岛形成浅析》等:在科幻作品的讲评中,我们选用了叶永烈的《小灵通漫游未来》、王晋康的《生命之歌》等等。同时,我们还介绍不同体裁的部分国外优秀科普作品,例如美国著名科普作家阿西莫夫的科学小品集《数的趣谈》、《我们怎样发现了黑洞》;前苏联科普作家伊林的科学故事《人怎样变成巨人》;法国老科普作家法布尔的《昆虫记》等等。为了使这门课的指导更有说服力、更切实到位,笔者自觉做科普写作的带头人,且适当选用自己的作品做讲评,教学中起到较好的示范作用。

生动具体的范文评讲,使学生对各种科普体裁的特点有了宏观的把握。他们懂得:科学小品短小精悍,在行文上挥洒自如、生动活泼、通俗易懂,在体裁上表现为科学说明文与散文小品的有机结合;科学童话最大的特点是拟人化,并具有生动的故事情节,是科学说明文与童话故事的和谐统一:科学故事表现出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科学知识容量较大,说明、记叙和描写并用,是科学说明文与文学故事的珠联璧合;科学幻想小说不仅传播目前人类已经发现的自然规律,还大胆想象未来可能发生的自然现象,预测地球太阳系宇宙的演化和人类社会未来的发展,是科学知识与神话故事的辩证统一,表现出人类对未来的美好憧景和无限丰富的想象力。总之,学生对科普体裁的把握为后来的科普写作奠定了必备的基础。

科普体裁的形成与说明文体裁、文学体裁和科学技术发展息息相关,它是一个动态的系统。作为一个具体的科普体 裁,它有一个产生、发展、成熟、丰富、更新或者衰落、淘汰的过程。我们应该关注时代的审美理想和科技进步对科普文体发展的影响,同时鼓励我们的学生用辛勤的劳动和聪明智慧,为科普文体的创新作出贡献。

3 在习作指导中培养学生的科普写作能力

科普写作能力表现为作者的综合能力,要求作者具有较高的思想水平、正确的自然观、良好的道德修养、坚实的科学基础和写作创作能力。这些素质和能力只有靠勤奋学习勇于实践而获得。在培养学生科普写作能力的过程中,我们主要强化了以下四个环节的训练。

(1)选题。科普写作的素材是广泛的,而题材的产生必须经过积累、酝酿、筛选、确定的思维过程。我们指导学生选题时,主要考虑到社会时代的需要和自身的工作实践,所写题材应从自己的知识和生活积累中产生,不要从事力不能及的创作。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的学生联系我国神州载人飞船飞行成功,选择飞船使用什么燃料的题材;有的学生结合小学语文《赵州桥》教学,提出了赵州桥为何千年不损的问题:有的学生结合小学数学教学,选择了“0和l的对话”;有和学生结合小学科学教学,思考着地球为何能悬在宇宙空中。同学们通过关心国家关注世界观察生活和小学教育见习实习,广开思路积极思维,选择了各种各样精彩纷呈的写作题材。

(2)构思。构思是对整个作品的结构、形式和内容所作的有序安排。这种思维活动在选定题材时往往已经展开,特别是有些短篇科普作品,构思几乎与选题同时完成,但是很多情况下,我们仍然需要单独作为一个阶段来处理,并具体化为制定写作提纲。我们指导学生构思时要注意:主题明确立意新颖、条理清晰逻辑严谨、情节起伏引人入胜。比如,科学小品一般没有故事情节,但需要做说明顺序的构思。科学童话和科学故事既要考虑故事情节顺序,又要考虑说明顺序,需要统筹思考而产生结构,要求学生下大功夫去构思。我们要求学生能运用误会、巧合、反复、对比等基本结构来安排科学童话的战事情节,当然也鼓励创新。

(3)写作。写作是用文字表达科普作品的重要环节,在选题和构思基本形成之后,最终要落实到动手写作。在科普写作中,我们重点向学生提出了文句表达的准确性和科学性的要求。例如说“大象是现代最大的陆生动物”,这话是准确的,但有的同学将“现代”或“陆生”丢掉了,写成“大象是最大的动物”就不准确了。因为古代的大恐龙,现代的海洋中的蓝鲸等都比大象大得多。再比如有人说“向心力的反作用力是惯性离心力”,这是一种误解。首先,向心力与惯性离心力作用于同一物体,谈不上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其次,向心力是真实力,它有真实的反作用力。在向心力为合力的情况下,各个分力也有真实的反作用力。但惯性离心力是虚拟力,它只有在旋转的非惯性参照系中才能表现出来,它没有反作用力。因此不能说向心力和惯性离心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篇7

关键词:科普宣传 手机报

1 引言

如今我们已经进入了移动通信时代,手机已经成为了人民群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手机报,作为一种大家喜闻乐见的科普信息传播形式,已经开始打破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行业,渗透到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利用零碎的时间来阅读手机报,节省了时间,又可以增长科普知识,投入也不多,因此深受广大手机用户喜爱。

2 手机报的内涵

手机报的准确定义,在工业界包括学术界都没有给出来,但大家对于手机报的理解并没有因此而模糊。在这里,通过手机报的各种特点的描述,抽象出一个手机报的内涵。首先,手机报是一种载体,它承载的是各种各样的信息,这些信息包括了新闻、知识。其次,手机报传播的通道是无线通信线路,在我国,一般有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以及中国电信三家。最后,手机报这种无形的东西需要一种现实的化身,那就是我们的手持移动终端,也就是所谓的手机。那么综合起来,手机报就是以传播新闻知识等各种各样信息的,由无线通信提供商支持的,通过移动手持终端呈现出来的一种多媒体形式。

3 手机报科普的特点

手机报作为一种新型的媒体形式,在科普方面有着独到的优势。之前的传统科普形式,比如电视、广播以及报纸,形式比较单一,内容也往往距离一般民众比较远。具体的像报纸,仅能通过静态的文字和图片来向大家展现复杂的科普知识,趣味性不强,而且制造报纸的造纸厂、印刷厂企业污染十分严重。而电视,虽然作为科普的有力手段,曾经被国家大力发展过,但是经过这么些年,它的一些缺点,比如时间固定、交互性很差等,已经阻碍了它继续成为科普主力军的脚步。而手机报则在这些方面做的十分出色。手机报内可以加入动画和声音等多媒体元素,形式十分丰富。内容来自于网络上,信息的产生着也来自于人民群众, 十分贴近大众。交互性很好,点击手机报上科普知识提供的连接,就可以登录WAP手机网来进行互动和点评,甚至是继续发问。手机报时间灵活,完全可以在等公交车时来浏览一天的科普资讯,而不会占用大的时间。

4 手机报在国内的发展现状

大概在2004年,手机报第一次走入了大众的视野。第一款手机报业务就是以科普为目的的,向大家传播医学以及健康有关的信息,但仅仅限于某个省市。从此之后,手机报的发展一发不可收拾,一直到2006年,手机报的内容提供商小到县区单位,大到国家政府媒体,一批各具特色而又内容丰富的科普类型的手机报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全国各地。但当时科普类手机报内容大多也是局限在医学健康方面,尤其以养生方面的居多。

等到了2006年末2007年初,手机报科普进入了细分阶段。各个领域、各个门类都有了专业的手机报,比如气象、金融、计算机。这种细分门类的服务形式,极大的方便了用户的查看。用户不需要因为想看金融方面的知识而狂按翻页键,为用户节省了大量的时间。而且细分的门类更有利于知识的筛选和更新,使得科普知识的深度有了促进,真正起到了启蒙大众的作用。

5 手机报科普的未来

手机报科普在国内兴起时间不长,大量的用户投入了手机报的怀抱,通过手机来迅速汲取科普知识。在未来的发展中,手机报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但同时也不是没有挑战。

有关学者曾经表示,手机报的前景还是很乐观的,并且给出了十分充分的理由。手机报科普的发展离不开内容供应商的支持,而我国国内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尤其在尖端技术方面和理论探索方面,都有重大突破,这保持了国家科普内容的即使更新,为科普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原材料。与手机报的发展息息相关的另一个因素是通信服务的供应商,也就是移动通信公司。中国的三大移动通信公司,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均提供有彩信业务,而彩信业务就是手机报最基本的承载形式。以比较有代表性的,也是用户数量最多的中国移动手机报业务为例,在全国平均月付费用为3元,而每天可以收到两条手机报的信息,包含了包括科普、经济、政治等各方面的信息,这样的服务模式在绝大多数手机用户的承受范围之内,比传统的科普媒体都更加的低廉和环保。

虽然手机报的前途被大家看好,但是我们也绝对不能忽视手机报科普所面临的挑战。首先,科学研究与科普内容提供者之间的关系必须要协调好。搞好科研不一定就能够做出很好的科普工作,科研作为一种深奥的探索活动,对于广大人民群众是十分神秘的,需要有人作为深奥的科研工作与人民大众生活之间的桥梁,来将这些科研成果以平实的语言深入浅出的介绍个人民大众。商业因素也不能够被忽视,科普工作需要将盈利模式考虑在内,这样才可以提高内容提供商和通信提供商二者的积极性,一来满足了提供者的利益需求,二来也可以提高手机报科普这一行业的可持续性。移动通信技术方面也需要加大投入,将新的技术应用到手机报当中来。随着3G时代的到来,传统的彩信手机报业务正在受到冲击,而新兴的基于3G互联网的手机报业务开始兴起,应该抓住这个契机,大力提倡3G手机报科普,加快技术的更新换代,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科普形式。

6 对手机报科普的几点建议

6.1 加强西部落后地区手机报科普的发展。与经济水平一样,科普的发展也有东强西弱的状况。西部条件相对不是那么优越,应该实施引进来的战略,着力推动东西部科普工作的交流。东部比较好的科普内容提供者可以通过相关全国性会议的机会,来把自己好的经验和资源介绍个西部的科普内容提供商,帮助他们搞好自己的工作,以实现手机科普业务的全面发展。同时,移动通信公司应该努力完善无线信号的覆盖率,这样即使西部边远地区的人们,也可以通过订阅全国性的优质科普手机报业务,来增长自己的见识。

6.2 手机报应该认识到科普的现实性。手机报的受众终究是普通老百姓,如果大多数手机报科普都提供一些与日常生活没有直接关系的内容,那么它的吸引力必然会大打折扣。可以有侧重的提供一些诸如投资和新技术方面的内容,在保证科普知识深度的同时,尽量贴近大众生活。

7 结语

手机报科普的发展十分迅速,从2004年到现在,短短的八年时间,不仅经历了从无到有,而且已经发展成了我国科普传媒方面的一面旗帜。具有传统科普形式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手机报的未来也被大家所看好。作为IT通信与顶尖科研成果相结合的产物,科普手机报这一传播媒介必然有着光明的前途。

参考文献

[1]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47-151

[2] 陈风琴,朱强胜.手机报的市场现状及前景探析[J].新闻世界,2009(04)

篇8

关键词 商业科普网站;公益科普网站;运作模式;传播能力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25-0179-02

1 我国科普网站现状概述

科普网站,顾名思义,就是对科技知识进行普及的网站[1]。作为互联网时代科技传播的重要途径,我国的科普网站蓬勃发展,根据中国公众科技网所建设的科普网站导航系统()是由中国科学院于 1999 年启动建设的。它利用中国科学院科学数据库为基本信息资源,以中国科学院分布在全国各地的一百多个专业研究所为依托,系统采集全国各具特色的科普信息。

公众价值 为公众提供体系完善、资源丰富,形式新颖的科普知识,同时注重与公众的交流和参与,成为与公众交互良好的科学传播平台。

资金流 由中国科学院等官方组织机构提供资金,用于网站的运营和维护。

组织的资源和能力 中国科普博览依托中国科学院丰富的科普资源,以资源集成为基础,依赖官方提供的资金,从而为公众提供系统性的、丰富的科普知识。

表3 中国科普博览的运作模式

3 新浪科技与中国科普博览传播能力对比研究

对于网站而言,IP访问量和PV浏览量分别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网站的知名度和用户粘性,从而反映网站的传播能力。笔者通过站长之家的Alexa查询工具分别对新浪科技和中国科普博览的IP访问量和PV浏览量进行了查询,对比如表4。

除此之外,笔者还对新浪科技和中国科普博览的新浪官方微博进行了分析。截至2014年10月8日,新浪科技的粉丝数为10021089,每日更新微博数多大于10条;中国科普博览的粉丝数为27749,微博不定时更新,两条微博更新时间间隔长者达15天以上。

日均IP访问量 日均PV浏览量

新浪科技 1430000 2222000

中国科普博览 66000 924000

注:数据采集于2014年10月8日,其中新浪科技的IP访问量和PV浏览量通过整个新浪网的数据乘以新浪科技所占的网站和页面比例而得,精确到千位。

表4 新浪科技与中国科普博览IP访问量和PV浏览量对比(一周平均/次)

由上述事实观之,新浪科技的传播能力明显强于中国科普博览。联系两类科普网站的运作模式不难发现,其主要原因在于前者的市场化运作模式让科普充满活力,刺激科技传播良性发展。具体主要体现在:

1)明确而稳定的盈利模式,科普经费分配更灵活。目前,我国公益科普经费来源过于单一,主要依靠政府、科协等官方组织 [4],如中国科普博览的运作经费主要依赖于中国科学院。相比之下,新浪科技等盈利性网站,经费的使用和分配自由度更大,在推广和内容营销等方面的投入明显更多,导致其科技传播能力更强。

2)以公众需求为导向,内容更具吸引力。商业科普网站在市场化运作条件下,盈利是至关重要的,以公众需求为导向,制作更具吸引力的内容是商业科普网站的发展策略。通过比较可以发现,中国科普博览提供的基础知识更偏向于基础性和系统性,而在与时事结合的科普方面尚有欠缺,而新浪科技既提供基础性科学知识,又与时事紧密结合,如伴着某一科技产品的是对与该产品相关的科学知识解读,对诺贝尔获奖者介绍的同时会对其研究领域作科普性介绍。对于普通公众来说,他们感兴趣的往往是与自身利益相关的、与时事热点联系比较紧密的科学知识,因此新浪科技提供的科普知识对公众来说往往更具吸引力。

3)对科普人才实行市场化管理,注重考核与激励。公益科普网站由于其非盈利性,对传播效果的要求不甚严格,对科普人才考核评价和激励措施不能量化体现,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普人才的积极性,而对于新浪科技等商业科普网站,科普作品的点击量、传播范围等都可作为科普人才的考核指标,与考核相应的激励让科普人才更有创造力,以此对科普网站的运作产生正反馈。

4 结论

科普管理和运作机制是影响科普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科普事业的发展依赖于有序、和谐、有效的管理体制以及高效、灵活、发展的运作模式[4]。促进公益科普网站向商业科普转化,实现科普网站的市场化运作,优化科普网站的管理体制和运作模式,加强科普网站的内容建设和科普人才的培养,对于科普网站的科技传播能力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罗佳.我国科普网站传播效果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3.

[2]李媛.新浪网科技频道研究[D].湖南大学,2010.

篇9

>> 少儿科普图书出版的主体 航天科普图书出版的发展困境及破解之道 出版的危机与应对 探究关于数字阅读与图书馆的危机 学校科普剧创作与表演的基本思路 浅论数字出版时代少儿出版的危机与转型 影视图书:传统出版在泛媒体传播与大众阅读时代的突围 日本人文社科类图书的阅读、出版与发行 浅论微科普的创作 数字时代下的图书出版和图书编辑 图书出版的收益与风险模型 少儿图书出版的景况与思考 旅游类图书的策划与出版 阅读危机困境下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的嬗变与发展 俄罗斯的出版市场及阅读危机 阅读危机视域下出版人的文化自觉 浅析少儿科普类图书出版现状 外宣少儿科普图书出版微探 我国科普图书出版现状及对策 浅谈新形势下科技图书出版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这也许从另一侧面印证了科普图书市场尚有一定开发空间的事实。

以上数据从较为宏观的角度展示了科普图书出版的整体情况。这是图书出版方根据自己的经验、预判和市场需求制作出的“产品”。然而,供方和需方的需求是否吻合?读者的阅读兴趣和愿望是否得到了满足?让我们观察近年来科普类畅销图书的榜单,了解一下受到读者青睐的科普图书类型,往往正是那些为数很少的畅销书才代表了大众的普遍需求和兴趣。

可以看出,以上这些科普图书的主题大致集中在下面几类:

(一)引进版图书。综合当当网和开卷的各月排行榜得到的2011年科技类图书畅销排名数据,得到2011年科技类图书畅销排名前30名。其中,有12种属于科普图书(不包括实用技术类图书,如计算机、农业技术等),其中11本是国外引进版。(科技图书的出版与畅销)

盘点2010年科普类畅销书前100名,其中也有42种是引进版图书,这一比例远远高出了其他类别的图书。史蒂芬·霍金作品的监控销售册数为58943册,占到这一市场销售册数的6.65%和销售码洋的8.43%。法布尔的《昆虫记》紧随其后。日本作者江本胜的《水知道答案》也是近年来的市场畅销书,销量排名第三。(《2006-2010年科普类图书零售市场分析报告》,北京开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2011)

(二)百科全书类和探索揭秘类图书。此类图书多数由出版单位组织力量策划编写而成,原创性有所欠缺,但是也把握住了大众阅读的几个特点。首先是符合受众对于未知现象的好奇心理。未解之谜、外太空等与天文学相关的主题一直是科普图书市场中热门的话题,对于浩瀚而神秘的太空、对于地球的产生和未来、对于人类将走向何方的探索,一直是科学研究的热点,也是科普读者们所关注的话题,可以勾起许多读者的好奇之心,从而引发购买动机。其次,这类图书中图片的比例往往较高,这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与文字融合,帮助读者理解科学知识,另一方面也符合当下读图时代人们阅读习惯的转变。

(三)短小、幽默、轻松的原创科普作品。与国外原创的科普图书相比,我国科普图书的原创性稍弱,且风格偏于陈旧,难以吸引读者。不过随着网络的发达,这一现状有了些许改变。科学松鼠会的成功就是一个典型代表。它最初是由一群有海外留学、理工科高等教育背景的年轻学子组成的科学传播公益团体,通过网络平台以群体博客的方式向公众传播科学知识。他们笔触清新、文思奇妙、文风活泼,因而作品具有简洁短小、轻松灵动、贴近时代生活的特点。他们文章的合集《当彩色的声音尝起来是甜的》《一百种尾巴或一千张叶子》《冷浪漫》等都是受到较为年轻公众群体喜爱的优秀原创科普图书。

科普图书虽然不是图书市场的主流品种,但符合读者阅读兴趣和口味的作品还是会受到大众的喜爱。怎样才能创作出叫好又叫座的科普图书?

科普图书创作与出版既遵循与其他种类图书创作出版相同的规律,也有其自身的特点。其一,作为传播知识和思想载体的图书,出版只是其走向文化消费过程的开始。在其走向市场之前,要经过选题策划、作者和编辑的共同创作、装帧设计等等很多环节。它首先是一个需要多方共同协作完成的过程。其二,图书的出版甚至不是为一部作品画上句号,而是为另一阶段的“创作”吹响号角。西方有谚语说,一千个人读莎士比亚会读出一千个哈姆雷特。可以说,读者对图书的理解与接受也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其三,优秀科普作品的核心价值在于其科学内容的真实准确,以及表达形式的通俗有趣。前者是其立足之本,后者是其生存之道。科学性、艺术性和趣味性的和谐统一是优秀科普图书的基本要求,这需要科普创作者热爱科学、重视普及且具有文理兼备的文化素养。其四,优秀原创的科普作品需要占有和投入创作者与出版机构较长的创作周期和成本,这样会导致图书创作出版的投入和产出比例偏低,无法迎合利益驱动的图书市场的需要,因此,以利润为导向的图书市场不利于科普图书的生存。想要创作出科普图书精品,前期的投入、等待和发掘需要出版方付出巨大的耐心和细心。

(一)“科普”的主要功能在于启迪而非传授。科普最重要的目的不应该是“授人以鱼”,而是“授人以渔”。也就是说,一部好的科普作品,它的真正价值所在不是教授给了读者多少知识,传递了多少信息,而在于它是否能够引发读者对科学的兴趣,启迪思维、激发求知和求真的欲望,从而激发读者继续在这一领域开展学习和探索。能够达到这一目的的科普图书才是一部好的科普图书,也是真正会受到读者欢迎的科普图书。

(二)应适当“降低”科普图书的标准。科普作品与教科书不同,除了讲解知识,更加重要的作用在于以通俗有趣的方式降低科学的“门槛”,展示科学的“魅力”,吸引不具备专业知识背景的大众走进科学殿堂,针对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进行专业教育以外的、以问题为核心的自我学习,提升科学文化综合素质。受公众喜爱的科普作品,在科学信息没有错误的前提下,通俗易懂是必备条件,生动有趣是关键要素。前者使大众能够接受这一作品,后者则让人愿意接受,并有助于科普效果提升。受传统理念影响,现有科普创作偏重于以传授知识和技能为目的,缺少寓教于乐的理念和技巧。调查显示,18%的家长表示自己的孩子不喜欢阅读科普读物,主要原因就是排斥知识性读物的阅读,觉得这类图书不好玩,很难理解。(让科学知识能够有效传播——科普读物大众读者阅读情况调查)这一结果从青少年读者的角度也说明了,相当一部分科普读物还不具备“普及”的要素,从“刻板说教”到“循循善诱”之间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篇10

一、领导重视。营造良好的科普宣教氛围。

尊重知识,经过多年来的科普宣传教育。尊重人才,尊重科学在乡镇上下已蔚然成风,成为大家的共识。为了加强科普宣教工作的力度,提高宣传教育的效果,进一步推进科普宣教的广度和深度。平谷镇成人学校专门成立了由分管领导全面负责,科室科长主要负责的科普宣教工作领导小组,经常召开领导小组工作会议,布置落实科普宣教工作,定期召集各社工站分管科普工作的干部研讨科普宣教的新思路、新方法,形成一套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的奖励制度,大大提高了科普宣教工作的实效。

一年来,科普宣教工作直接影响到农村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质量。本着一切从村民出发的思想。学校在经费十分紧缺的情况下仍挤出有限的财力加强科普宣教工作的设施建设,如新开放两间社区学校教室,一个配有28部电脑的社区信息苑,一个多媒体教室。为进一步有效的做好科普教育工作,年内,利用这些优良的硬件设施,举行了形式多样的活动并开办了各类辅导班。

二、抓好科普干部和科普志愿者的业务培训

与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密不可分,科普工作是一个广义的概念。科普内容涉猎范围广,内容丰富复杂,而我科普干部和科普志愿者不可能样样精通,抓好这支队伍的建设,落实培训工作,直接关系到农村科技教育质量。因此学校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和科协的老师作科普知识讲座,对农村科普干部和科普志愿者开展系列科普讲座,这些讲座有效地提高了科普干部和科普志愿者的科普知识水平和科普辅导能力。这些科普干部和科普志愿者在农村广泛组织开展科技活动,培养农民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方面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三、积极探索。

一年来通过乡镇,科普宣教工作贵在坚持。农村,学校多方联动的方式开展了许多丰富多彩,为广大村民喜闻乐见的科普宣教工作

1文体活动

先后举办了篮球比赛,全民健身、重在参与”充分利用农村各类文化资源。全民健身操舞比赛“欢乐中参与,比赛中提高”这是村民们共同心声。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赢得了村民的普遍好评。

2服务农民。

又举办了青少年如何制定学习奋斗目标”科普讲座,今年8月上旬。让学生充分了解自身的学习目标,以一个积极的心态去参与学习。

3营造宣传氛围开展科普活动科普宣传

充分发动村民从现在做起,做好科普宣传资料的发放工作。从身边做起,从自己做起,革除陋习,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村民科普意识。

4.充分利用信息资源。

学校本着“立足农村、突出特色”这一服务宗旨,为了更好地做好社区科普工作。开放了社区信息苑。将市民学校、人口学校和青少年辅导站等相关教育培训知识有机地融合起来,逐步形成农村教育网络,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农民们通过信息苑的网络,学习养生保健、生活百科、计算机等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