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上的礼仪及文化范文
时间:2023-10-30 17:32: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餐桌上的礼仪及文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餐桌礼仪;文化差异
一、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差异对比
1.历史起源。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礼仪之邦”、“食礼之国”。最早出现的食礼,又与远古的祭神仪式直接相关。后来食礼由人与神鬼的沟通扩展出人与人的交际,以便调节日益复杂的社会关系,逐步形成吉礼、凶礼、军礼、宾礼、佳礼等“先秦五礼”,奠定了古代饮食礼制的基石。
汉族传统的宴饮礼仪程序是:主人向客人发出请柬,届时主人在门口相迎。出席的宾客也要互致问候,开席前客人先在客厅小坐,吃些茶点。待客人到齐后一一就座,以左为上,相对上座的是二座,上座之下为三座。等到客人都坐定之后,主人开始敬酒让菜。敬酒时先敬长辈和主宾,最后才是主人。这种传统的宴请礼仪在我国的大多数地方流传至今,在各种电影电视剧作品中也很多见。清代受西餐传入的影响,一些西餐礼仪也被引进,中西餐饮文化的交流,使得餐饮礼仪更加科学合理。
西方餐桌礼仪起源于法国,当时因着拜占庭文化启发,制定了一系列细致的礼仪。在十七世纪以前,传统习惯是戴着帽子用餐。在帝制时代,餐桌礼仪显得繁琐、严苛,不同民族有不一样的用餐习惯。欧洲的餐桌礼仪由骑士精神演变而来。在十二世纪,意大利文化流入法国,餐桌礼仪和菜单用语均变得更为优雅精致,教导礼仪的著作亦纷纷面世。
时至今日,餐桌礼仪还在欧洲国家继续传留下去。西方家庭素有把餐桌当成课堂的习俗。从孩子上餐桌的第一天开始,家长就对其进行餐桌礼仪的培养。
2.餐桌用语。
在中国,即使餐桌上的菜琳琅满目,主人也会说“菜很少,招待不周,还请大家多担待“;而西方国家的主人则会很随便的说“help yourselves”,显得很自然随意。同时中国的主人会不时往客人的碗里添布新菜,经常客人的碗被主人夹的菜装得满满的,但是在西方这是非常不礼貌的行为,主人的布菜会让客人觉得自己的意愿没有受到尊重。
3.餐具使用和摆放。
筷子刀叉是中西餐桌礼仪最基本差异。在我国,北方多木,南方多竹,而筷子的主要原料就是木头和竹子。而刀叉的起源与欧洲古代的游牧民有关,他们随身带刀,往往遇到猎物,用刀子割下来,烧熟了,用刀子分着吃。大约到15世纪前后,为了改变进餐姿势,才慢慢开始使用叉子。不同的餐具反映了不同的生活观念。
在中国,一家人坐在一起,用筷子合餐,体现了老老少少坐在一起的家庭单元,而西方人一开始就分吃,由此反映出西方人讲究独立,子女长大后就独立闯世界的想法和习惯。
筷子是中餐最重要的餐具。在使用当中,用餐前筷子一定要整齐地放在饭碗的右侧,用餐后一定要整齐地竖向放在饭碗的正中。和人交谈时,要暂时放下筷子;不要把筷子竖直插放在食物上面;不能用筷子剔牙’挠痒或夹取食物以外的东西。
西方餐具摆放时托盘居中,左叉右刀,刀尖向上,刀口向内,盘前横匙,主食靠左,餐具靠右,其余用具酌情摆放。酒杯的数量与酒的种类相等,摆法是从左到右。西餐中餐巾放在盘子里。使用刀时,刀刃不可向外,而且不可将刀叉的一端放在盘子上,另一端放在桌子上;进餐中需要暂时放下刀叉时,应摆成八字型,分别放置餐盘边上,刀刃朝向自己,表示还要继续吃;用餐结束后将叉子的背面向上,刀刃向内与叉子并拢,平息放置于餐盘上,表示用餐结束。
4.从座位安排角度对比。
中西方都对宴请活动过程中的座位排序极为重视,中国人在传统的思想中,对八仙桌极为喜爱。在宴请中,年纪大的长者或是主人,以及德高望重的人坐到主要位置,其他客人会按顺序入座;而西方国家在宴请客人中,习惯用长桌,主人会坐在桌子的两端,而客人则按照次序入座,这种差异反映了中西方思想方面的差异,中国人喜欢幸福圆满的感觉,所以选择圆形的桌子。
5.从餐桌礼仪禁忌角度对比。
与中国的传统家庭一起用餐,一定要尊重他们的习俗,不要触犯了他们的禁忌,因为中国人通常认为饮食与人的命运息息相关,如果在用餐时犯了禁忌会带来厄运。比如说吃鱼,当吃完一面鱼身,需要用筷子翻转到另一面时,通常开车的人是不会动筷子去翻的。他们认为:如果翻了鱼身,那么驾车的时候就会翻车。
在西方餐桌上也有一些注意事项:比如不要在餐桌上化妆,用餐巾擦鼻涕;每次送到嘴里的食物不要太多,在咀嚼时不要说话;就餐时不可以狼吞虎咽;遇到自己不愿吃的食物也应一点放在盘中,以示礼貌;不应在进餐中途退席;确实需要离开,要向左右的客人小声打招呼;饮酒干杯时,即使不喝,也应该将杯口在唇上碰一碰,以示敬意等。
二、形成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原因
1.思维方式不同。
中西方受不同文化底蕴的影响,产生不同的思维方式,反过来,不同的思维方式又进一步影响文化的发展。中国人的思维是综合性的,在思考的过程中注重集体利益,而西方人则偏好分析性思维,思维上更强调个人主义和自我,注重个性的张扬。
2.价值观的不同。
中国人的价值观是集体主义,相对的西方人的思想中个人主义占主要地位。中国人崇尚中庸的思想,主张通过努力来调和各种矛盾以达到共赢的结果。而西方则以个人利益为重,注重自我和个性的张扬。价值观的差异影响的意义深远,不仅在心灵思想上有着不小的影响,同时也可以影响整个国家的体系。
受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的影响,中西方餐桌礼仪存在各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对跨文化交际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在中西方交往之前,对对方的餐桌礼仪了解十分必要。
三、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中西方餐桌礼仪差异的分析,了解到了中西方之间不同的文化传统。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发展,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日趋频繁,也就突显了餐桌礼仪在国际交往中的重要性。掌握二者之间的不同,对于我们提高自身的素质有着很大的帮助,人们需要了解中西方国家在餐桌礼仪上的差异,以便能在国际交往中更好地交流,给生活和工作带来更大的便利。
参考文献:
[1]李海芳. 浅析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J]. 跨世纪:学术版,2009,17(4)。
[2]w红群.世界饮食文化,[M], 时事出版社,2006年版。
篇2
关键词:餐布文化 特色 发展融合
中图分类号:K8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8-0098-02
餐布文化就是一种为了让餐膳不受阻碍和破坏而得以顺利进行的实用守则。餐布文化的核心是餐布礼仪,而哈萨克族是十分注重餐布礼仪且好客的民族,有着源远流长的餐布文化和相当完整的餐布规则。因此,掌握相关规则和知识有利于加强民族间的交流,培养彼此间的感情。
哈萨克族传统文化把客人分为三大类:一是 qudaj qonaq(赐予的客人);二是 arnawl qonaq(邀请型客人);三是 qdrma qonaq(串门型客人)。本论文以餐布文化为切入点,对哈萨克族的餐布文化进行探讨,从而揭示和梳理与餐布文化相关的礼仪和餐布守则。
一、哈_克族的餐前礼仪文化
哈萨克文化是一种草原游牧文化,它存在的经济基础是畜牧业经济,因此哈萨克族所创造的餐布文化也具有浓厚的草原文化特征。哈萨克人会根据客人类型做餐前准备,为最高贵的客人准备“kk qasqa taj”(额头上带白斑的青蓝色马驹),是“万里挑一”稀罕的食物,是接待可汗、宰相等级别最高的客人规格。如果邀请的客人是亲家或尊贵的长辈,主人准备“aqsarbas qoj”(棕头白羊),这种羊也很稀罕,千只羊里只出现一只,是“千里挑一”的珍贵食物。如果是普通的亲朋好友、街坊邻居则会准备一只羊,最好是白色的羊。“qaz”(马肋条灌肠)、“qarta”(马直肠灌肠)、“al”(马的颈部油)、“aja”(骶骨),这四个部位的肉出自马身上并且味道特别鲜美,因此哈萨克人会把这些部位的肉准备给客人。
二、哈萨克族餐布上的美食内涵
哈萨克人将一只羊分为“巴斯”(羊头)、“将巴斯”(臀部)等部位。“巴斯”是男人的象征,而“将巴斯”是女人的象征。就餐时,主人先把装有羊头和羊后腿的盘子给在座的长辈或是尊贵的客人,大家用刀把肉削下来,用手抓食。客人必须要把腮帮肉给主人中的长辈,再削下右耳朵给在座的小孩子,最后客人要把羊头敬还给主人来表示感谢。哈萨克族对羊的每一部位的肉都赋有特定的意义:如羊耳朵上的肉要给小孩吃,长辈们希望小孩子以后能够听话,但不能把同一只羊的左耳朵和右耳朵给同一个孩子吃,因为担心孩子会“左耳朵进右耳朵出”,成为不谨记家人教诲的人;羊的前腿骨不能分给没有结过婚的女性吃,不然以后可能会嫁不出去或者会很晚结婚;羊的颚要分给主人家的女儿吃,寄予她长大以后能够伶牙俐齿的期望。
三、哈萨克族餐后离席礼仪
哈萨克族用餐结束特别是吃完肉后要洗手,在洗手的时候应该向主人表示感谢并祝其长寿。如果给客人倒水洗手的是主人家的孩子,这时客人就会对孩子说祝福语:“孩子,祝你越来越聪明!”“祝你茁壮成长,学业有成!”此外,在客人离开主人家时,一定要同主人打声招呼,主人会根据客人礼物的分量来回礼。如果客人是带着小孩子过来的,主人一般会送给小孩一个手帕或者一条白色的毛巾。
四、哈萨克族餐布文化形成的原因
1.餐桌上食物的种类
生活在大草原上的哈萨克族是逐水草而居的,汉朝的公主细君在她的诗句中也书写了哈萨克族先民游牧生活的情景。哈萨克族的餐布上出现最多的是肉食和奶制品,而米和面只能作为辅的食物。
2.餐布上的饮料不同
在哈萨克族的餐布上奶制品饮料绝对是不能缺少的,例如:酸奶、奶茶、马奶酒等这些都是极佳的饮品。哈萨克族严禁饮酒,但是其特有的饮料――马奶酒,是哈萨克族餐布上经久不衰的饮料。
3.哈萨克族的助食工具
哈萨克人的助食工具是手。把肉煮好后用大盆盛起来放在餐布上,由一个人拿着刀子负责割肉,其他人则用手抓食。随着时代的变化,餐桌文化的不断交融,哈萨克族现在也以勺、叉、刀、筷子等工具助食。
五、哈汉餐桌文化的融合发展
在长期交往、共同生活中,哈萨克族和汉族同胞在文化上的交流逐渐频繁,长期以来,两种文化的相互碰撞致使餐桌文化受到了很深的影响。
1.热情好客
哈萨克族和汉族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热情好客。哈萨克人认为客人是先辈的遗产,所以当有人来家里做客时,哈萨克族主人不仅会用美味的饭食招待客人,还会好好照料客人的马匹。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在汉族人眼里,每当家里来了客人必定要拿出最好的酒肉来款待。
2.注重饮食营养卫生
哈萨克族的餐布上以奶制品和肉为主,这些食物的营养价值非常高。哈萨克族十分注重卫生,吃饭前要把手洗干净,不能用手背擦食物,不能坐在有食物的箱子上,不能用脚跨过吃饭用的餐布。汉族的饮食也非常注重营养、卫生,烹饪方法的组合、荤素的搭配、上菜顺序的设定都可以看出饮食的科学性和营养搭配的合理性。
3.尊老爱幼
哈萨克族人吃饭时会让年长者先吃,在餐桌上如果长者不动食物,其他的人都不会吃食物,这表现了对长者的尊重。汉族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比较深,“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原点,“孝”是第一重要的事情,在汉族的餐桌上,长辈也同样受到尊重。
4.用餐文明有序
各民族的进餐礼仪多是指吃相,吃饭要吃得有条不紊,做到细嚼慢咽的同时也要做到斯文,让人有一种在享受美食的感觉。从哈、汉两个民族的餐前礼仪、餐桌席位布置、用餐礼仪及餐后离席等各方面来看,两个民族用餐共同特点都是文明有序。
5.汉、哈食物的相互影响
随着哈萨克族和汉族的交流不断增多,哈萨克族的饮食习惯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主要体现在引进汉族的饺子、泡菜、馍馍、蛋糕、米饭、粥等。在食物的制作方法上对肉的加工、菜的烹饪都有了新的方法,由原来的烤变成了炒、煮等多样的做法。哈萨克族早期对蔬菜并不重视,但随着哈萨克族生活方式的改变,如今各种蔬菜已经端上了哈萨克族的餐布。相应的,汉族的饮食也受到了哈萨克族的影响:哈萨克族的茶已经装在了汉族人的茶壶里,平时
餐桌上各种做法的马肉、羊肉、牛肉、馕、酸奶、拉条子等也已经成为汉族餐桌上的食物。
六、结语
通过以上阐述,我们可以看到哈萨克族在总结生活经验的同时也形成了自己民族特有的餐布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各民族和哈萨克族在生产、生活、经济往来等方面的交叉越来越多,掌握这些细小的礼节可以让各民族的交往过程和谐有序,也会使彼此的身份和情感得以体现和交流。
参考文献:
[1]王怀德,郭宝华.伊斯兰教史[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2.
[2]王仁湘.饮食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篇3
餐饮礼仪问题可谓源远流长。据文献记载可知,至少在周代,饮食礼仪已形成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特别是经曾任鲁国祭酒的孔子的称赞推崇而成为历朝历代表现大国之貌、礼仪之邦、文明之所的重要方面。
中国餐桌礼仪
餐桌礼仪在中国人的完整生活秩序中占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他们认为,用餐不单是满足基本生理需要的方法也是头等重要的社交经验。为此,掌握某些中式餐饮规则的知识便显得特别重要了,无论你是主人,抑或只是一位客人,都必须掌握一些规则。
圆形餐桌颇受欢迎。因为可以坐更多人,而且大家可以面对面坐,一家之主的身份并不像西方长形餐桌上很清楚地通过他的座位而辨认。客人应该等候主人邀请才可坐下。主人必须注意不可叫客人坐在*近上菜的座位。此为一大忌。
必须等到所有人到齐才可以开始任何形式的进餐活动即使有人迟到也要等。一旦大家就位,主人家便可以做开场白了。进餐期间,主人必须承担一个主动积极的角色敦促客人尽情吃喝是完全合理的。
一张典型中式餐桌看上去相当空,在西方人眼中尤甚。每张座位前可见放在盘上的一只碗;右面是一组筷子与汤匙,分别放在各自的座上。在正式场合上,会出现餐巾,主要放在膝上。
在正式宴席上,菜式的吃法很像放映的幻灯片,每一次一道菜。令人惊讶的是,米饭不是与菜式同上,不过可以选择同吃。由于菜式各有特色,应该个别品尝,而且一次只从碗中吃一种,不是混合品尝。不可用盘子吃,只能用碗。骨头和壳类放在个别盘中。不干净的盘子必须经常用清洁盘子替换。
除了汤之外,席上一切食物都用筷子。可能会提供刀*,但身为中国人,最好用筷子。筷子是进餐的工具,因此千万不可玩弄筷子把它们当鼓槌是非常失礼的做法,更不可以用筷子向人指指点点或打手势示意。当然,绝对不可吸吮筷子或把筷子插在米饭中,这是大忌这正好像葬礼上的香烛,被认为是不吉利的。再有,不可用筷子在一碟菜里不停翻动,应该先用眼睛看准你想取的食物。当你用筷了去取一块食物时,尽量避免碰到其他食物。可能的话,用旁边的公筷和汤匙。吃完饭或取完食物后,将筷子放回筷子座。
一席中式餐饮如果没有茶便称不上正式了。为此,尽可能贮存不同品种的茶是明智的做法,确保最精明的品味也照顾到。有关茶的问题,应该注意几件关键的事。座位最近茶壶的人应该负责为其他人和自己斟茶斟茶的次序按照年岁,由最长者至最年青者,最后为自己斟。当人家为你斟茶时,礼节上应该用手指轻敲桌子,这样做是对斟茶者表示感谢和敬意。
用餐对于家居生活是头等大事,体现个人素质和品味
眼睛看准食物才能动筷子
斟茶的顺序很讲究,先长后幼,先女后男
设宴原因有喜有悲
中国人向来「以食为先,饮食除了是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亦是秉承传统习俗,聚首饭桌前大快朵颐。设宴的原因可以是庆贺,也可以是哀痛。每逢农历新年、结婚、中国节日如中秋节等,中国人便会一家老少聚首饭桌前共贺佳节;但另方面,若有人离世,丧家会在葬礼完成后设解慰酒,宴请出席葬礼的亲戚朋友,向他们表示谢意,可见中国人十分重视聚首饭桌前分享喜乐与悲哀。
灶君
中国人不单止十分尊重吃的艺术及礼仪,甚至会敬拜由火神衍生而来的灶君,他们认为灶君能保佑厨房避开火灾及各种不幸事件之发生,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各家都准备一顿美味佳肴祀奉灶君,包括一只完整的鸡、烧猪、多样蔬菜、饭等,以多谢灶君对他们过去一年的保佑。他们通常会把餐桌放置在灶居的面前,把佳肴放在桌上左方,供奉数个小时后才拿走食物。
吃的礼仪与迷信有何关系?
客人与传统的中国家庭同桌用饭,须尊重他们的文化、礼仪及习俗,用饭时注意不要触犯多样的禁忌,因为中国人认为饮食与个人命运几乎是息息相关的,用饭时犯了禁忌,便会惹来衰运。例如吃鱼,当吃完了一面鱼身,不要用筷子把整条鱼翻转至另一面,他们认为若翻鱼时弄破鱼身,便意味著渔船会翻沉,这是由于香港在开埠初期是一个渔港,渔民很关注船只的安全航行;此外,中国人从不会端上七碟菜肴用饭,因为葬礼后的解慰酒须有七碟菜肴;不可用筷子垂直插入碗饭的中央,因这样有点像在拜祭祖先;用饭后不可说我吃完饭了,这意谓自己已死去,不会再有机会吃饭,而应该说我吃饱了吃饭时避免筷子触碰饭碗而发出声音,这不单止是不礼貌,亦意味著「无饭吃;要培养吃光碗中饭的习惯,一粒饭也不可剩余在饭碗,否则将来的太太或丈夫是「痘皮脸的,亦不尊重辛劳耕种的农夫。这些迷信的饮食习俗流传至今,或多或少仍然成为中国人的饮食礼仪。
用餐俗例
在饭食方式方面,中国人与西方人有点不同,西方人喜欢各自品尝放在自己面前的食物,中国人则有一定的用饭规例,他们喜欢叫数碟佳肴,放在饭桌的中央位置,各人有一碗饭共同配这数碟菜肴,饭吃完可再添;夹起的菜肴通常要先放在自己的饭碗中,直接把菜肴放入口是不礼貌的;依照惯例,客人出席正式或传统的晚餐,是不会吃光桌上的菜肴,以免令主人家误以为菜肴预备不足,因而感到尴尬。
餐桌摆设
日常饭食的摆设是在各座席摆上一个饭碗、一双筷子、一只汤匙、一碟调味酱,用饭后通常会给客人一条热毛巾,代替纸巾抹手及抹嘴巴。所有菜肴同时端上餐桌中央,各人用自己的筷子直接从各碟共享的菜肴夹取食物;汤水一大锅的端上,各人同饮一锅汤。客人用饭时绝对可以来一招「飞象过河,夹取放在远处的菜肴。由於中国人喜欢全体共享菜肴,他们的餐桌大多数是圆形或方形,而不是西方人多用的长形餐桌。
怎样叫一顿中式饭
先叫一个冷盘以刺激食欲,接著叫一锅清汤,热汤有助增加体温,喝过热汤后便开始品尝主菜,通常按照自己的口味叫主菜,但必要叫一碟十足辣味的菜肴,才算得上为一顿合宜的中式饭,以辣味菜肴配清淡的白饭,使菜肴辣而温和,白饭淡而香浓;一顿饭的压轴食品是甜点,通常是甜汤,如红豆沙、芝麻糊等,亦有其他种类,如布丁、班戟、雪糕等,同样香甜可口。
吃的方式
要待热汤变凉一点而入口时又不失汤味,应用汤匙一小口抿出声的饮;至于吃饭,要提起饭碗贴着唇边,用筷子把饭粒推入口里,这是一个最容易的吃饭方法,亦表示喜欢吃那顿饭;若吃饭时不提起饭碗,即表示不满意饭桌上的菜肴。
宴会
中国人很少在日常用饭时喝酒,但酒在他们的盛宴上则担当重要的角色。在宴会开始时,主人家必先向客人祝酒,这时客人的饮酒兴致便油然而生,啤酒或汽水都可用来祝酒,要先为别人添酒或汽水,后为自己添加,才合乎礼仪,且要添至近乎满泻为止,以表示尊重对方及彼此友谊,而主人家要尽情灌醉客人,才算合乎礼仪。若你不想饮酒,应在宴会开始时便表明,以免出现尴尬的场面。
宴席结束
客人享用完最后一款菜肴时,宴席便正式结束,于是主人家的主角会站立起来,表示宴会到此结束,并会站立门口向每位客人说声晚安,之后跟酒楼经理结账,主人家的其他成员则送客人乘车,挥手道别并目送车子驶离开去。
菜肴
中式菜肴大多数不会只有一种材料,通常有其他伴菜或配料衬托主菜,以做出色香味俱全的菜肴,例如烹煮猪肉,会以爽脆的绿色蔬菜做伴菜,如芹菜或青椒,衬托粉红色、柔?的猪肉。一顿饭不会只有一款菜肴,通常同时端上两款、甚至四款菜肴,且每款菜肴都要色香味俱全,端上次序则以菜肴的搭配为大前题,通常同类的菜肴会同时端上,不会前后分别端上,总之整顿饭都要讲求协调的搭配。
饮料
茶是中国人的日常饮料,汤是他们饭食时的最佳饮料,在特别的日子或场合上,中国人会饮葡萄酒或烈性酒,却不会饮水,这与西方人不同。中国茶是茶楼的主要饮料,虽然有其他饮料供应,但他们认为茶是最提神醒胃的饮料,尤其是吃了油腻的点心,茶有助洗去油腻。每桌都供应一个或两个茶壶,且可不断添饮,客人只需揭开茶壶盖并放在壶顶上,便有侍应前来添滚水;无论同席者的茶杯有多少茶,其中一位都可为别人斟茶,但记著要先为别人斟,最后为自己斟,这才合乎礼仪。茶楼备有不同种类的茶叶,客人可随个人喜好选择。
中国餐桌上的礼仪归结以下几点:
一.入座的礼仪.先请客人入座上席.在请长者入座客人旁依次入座,入座时要从椅子左边进入.入座后不要动筷子.更不要弄出什么响声来.也不要起身走动.如果有什么事要向主人打招呼.
第二,进餐时.先请客人.长着动筷子.夹菜时每次少一些.离自己远的菜就少吃一些.吃饭时不要出声音.喝汤时也不要出声响,喝汤用汤匙一小口一小口地喝.不宜把碗端到嘴边喝,汤太热时凉了以后再喝.不要一边吹一边喝.有的人吃饭喜欢用咀嚼食物.特别是使劲咀嚼脆食物,发出很清晰的声音来.这种做法是不合礼仪要求的.特别是和众人一起进餐时,就要尽量防止出现这种现象.
第三:进餐时不要打嗝,也不要出现其他声音,如果出现打喷嚏,肠鸣等不由自主的声响时,就要说一声真不好意思对不起;.请原凉.之内的话.以示歉意.
第四;如果要给客人或长辈布菜.最好用公筷.也可以把离客人或长辈远的菜肴送到他们跟前,按我们中华民族的习惯.菜是一个一个往上端的.如果同桌有领导,老人,客人的话.每当上来一个新菜时就请他们先动筷子.或着轮流请他们先动筷子.以表示对他们的重视.
第五:吃到鱼头,鱼刺,骨头等物时,不要往外面吐,也不要往地上仍.要慢慢用手拿到自己的碟子里,或放在紧靠自己餐桌边或放在事先准备好的纸上.
第六:要适时地抽空和左右的人聊几句风趣的话,以调和气氛.不要光着头吃饭,不管别人,也不要狼吞虎咽地大吃一顿,更不要贪杯.
第七:最好不要在餐桌上剔牙.如果要剔牙时,就要用餐巾或手挡住自己的嘴巴.
第八:要明确此次进餐的主要任务.要明确以谈生意为主.还是以联络感情为主.或是以吃饭为主.如果是前着,在安排座位时就要注意.把主要谈判人的座位相互靠近便于交谈或疏通情感.如果是后着.只需要注意一下常识性的礼节就行了,把重点放在欣赏菜肴上,
第九:最后离席时.必须向主人表示感谢.或者就此时邀请主人以后到自己家做客,以示回敬。
西方餐桌礼仪
西方餐桌礼仪起源于法国梅罗文加王朝,当时因着拜占庭文化启发,制定了一系列细致的礼仪。
到了罗马帝国的查里曼大帝时,礼仪更为复杂,甚至专制。皇帝必须坐最高的椅子,每当乐声响起,王公贵族必须将菜肴传到皇帝手中。
在十七世纪以前,传统习惯是戴着帽子用餐。在帝制时代,餐桌礼仪显得繁琐、严苛,不同民族有不一样的用餐习惯。高卢人坐着用餐;罗马人卧着进食;法国人从小学习把双手放在桌上;英国人在不进食时要把双手放在大腿上。
欧洲的餐桌礼仪由骑士精神演变而来。在十二世纪,意大利文化流入法国,餐桌礼仪和菜单用语均变得更为优雅精致,教导礼仪的着作亦纷纷面世。
时至今日,餐桌礼仪还在欧洲国家继续传留下去。若你前往朋友家做客,须穿上得体的衣服,送上合宜的礼物,处处表现优雅的言谈举止。
餐具摆放的位置主要是为方便用餐,由外而内取用。用过的餐具切忌放回桌上,通常侍应会收起用过的餐具。
①红酒杯﹕喝酒时应拿着杯脚,而非杯身,避免手温破坏酒的味道﹔
②水杯﹕喝饮品前最好先抹嘴,以免在杯上留下油渍﹔
③白酒杯﹔
④甜品匙﹔
⑤甜品叉﹔
⑥面包碟﹔
⑦牛油刀﹔
⑧鱼叉﹔
⑨大叉(主菜叉)﹔
⑩餐巾﹕大餐巾可对摺成三角形放在膝盖上,抹嘴时,宜用餐巾角落的位置﹔离开座位时,可把餐巾摺好放在椅上或桌上﹔用餐后,应把餐巾摺好,放在餐盘的右边﹔
(11)大刀(主菜刀)﹔
(12)鱼刀﹔
(13)汤匙﹕喝汤时忌发出声音。喝汤后,汤匙不应放在碗中,应把汤匙拿起放在汤碟上。
『入坐礼仪
如果是以主人的身分举办宴会,则男女主人应该分别坐在长餐桌的中间、面对面而坐。身为主人的你要逐一邀请所有宾客入坐,而关于邀请入坐的顺序方面,第一位安排入坐的应该是贵宾的女伴,位置在男主人的右手边,贵宾则坐在女主人的右手边。
如果没有特别的主客之分,除非有长辈在场,必须礼让他们,否则女士们可以大方地先行入坐,一个有礼貌的绅士也应该等女生坐定之后,再行入坐。
外出用餐时,免不了会随身携带包包,这时候应该将包包放在背部与椅背间,而不是随便放在餐桌上或地上。坐定之后要维持端正坐姿,但也不必僵硬到像个木头人,并且注意与餐桌保持适当的距离。
遇到需要中途离席时,跟同桌的人招唿一声是绝对必要的,而男士也应该起身表示礼貌,甚至如离开的是隔座的长辈或女士,还必须帮忙拖拉座位。
用餐完毕之后,必须等男女主人离席后,其他的人才能开始离座。
『使用礼仪
有关餐巾的使用问题,必须等大家都坐定之后,才可开始使用。餐巾摊开后,应该摊平放在大腿上,千万不要放进领口,因为三岁小女孩这样做或许很可爱,但十三岁以后的成人这样做就有点不太好了。
另外,餐巾的主要功能是防止食物弄脏衣服,以及擦掉嘴唇与手的油渍,请不要在忘记带面纸的情况下,拿来擦鼻子,因为这样既不典雅也不卫生。
有些人或许会担心食具的卫生问题,因而用餐巾来擦拭食具,其实这是很不礼貌的举动,会造成餐厅或主人的难堪。用餐完毕之后,应该将餐巾折好,置放在餐桌上再离开。
在西餐的刀叉使用顺序方面,原则是由外而内。要先使用摆在餐盘最外侧的食具,每吃一道,就用一副刀叉;食用完毕之后,刀叉并排在盘子中央,服务生会主动来将盘子收走。食具除了用来切割食物之外,也被用来移动食物,因为在正式场合下转动盘子是很不礼貌的行为。
『食用礼仪
肉类:切牛排时应由外侧向内切,切一块吃一块,请不要为了贪图方便而一次将其切成碎块,这不但是缺乏气质的表现,而且会让鲜美的肉汁流失,非常可惜;割肉块时大小要适中,不要切得太大,以至于有嘴巴合不起来的危险。咀嚼食物时,请务必将嘴巴合起来,避免发出声音,而且口中食物未吞下之前,不要再送入口。
贝类海鲜:贝类海鲜应该以左手持壳,右手持叉,将其肉挑出来吃。吃鱼片时,可用右手持叉进食,避免使用刀具,因为细嫩的鱼肉很容易就会被切碎而变得难以收拾;遇到一整条鱼的时候,先吃鱼的上层,再用刀叉剔除鱼骨,切忌翻身,吃龙虾时,可用手指去掉虾壳后食用。
水果:水分多的水果应该用小汤匙取食。桃类及瓜类,餐厅会先削皮切片,应该用小叉子取食。草莓类则多放于小碟中,用匙或叉取食均可。另外,在吃水果的时候,餐厅通常会提供洗手盒,里面会放置花瓣或柠檬。以供洗手之用。
甜点:一般蛋糕及饼类,用小叉子分割取食,较硬的用刀切割后,同样用小叉子分割取食,至于霜淇淋或布丁等,就可用小汤匙取食。如果遇到小块的硬饼干,可以直接取用。
『饮用礼仪
汤:喝汤时要用汤匙,而不是将整个碗端起来喝,用汤匙喝汤时,汤匙应该由自己这边向外舀,切忌任意搅和热汤或用嘴吹凉。喝汤时避免出声是最起码的礼貌,当汤快喝完时,可将汤盘用左手拇指和食指托起,向外倾斜以便取汤。喝完汤之后,汤匙应该放在汤盘或汤杯的碟子上。
咖啡和茶:喝咖啡或茶时,餐厅一定会附上一支小汤匙,它的用途在于搅散糖和奶精,所以尽量不要拿糖罐及奶精罐中的汤匙来搅拌自己的饮料,也不要用匙舀起咖啡来尝甜度,不然保证你一定会得到全桌的注目礼。喝咖啡或茶时,应该用食指和拇指拈住杯把端起来喝,至于碟子就不必端起来了。喝完之后,小汤匙要放在碟子上。
宴会礼仪
(1)在当你应邀赴宴时,你对同桌进餐的人和餐桌上的谈话,大概要比对饮食要更感兴趣。因此进餐时,应该尽可能地少一些声响,少一些动作。
(2)女主人一拿起餐巾时,你也就可以拿起你的餐巾,放在腿上。有时餐巾中包有一只小面包;如果是那样的话就把它取也,放在旁边的小碟上。
(3)餐巾如果很大,就双叠着放在腿上;如果很小,就全部打开。千万别将餐巾别在领上或背心上,也不要在手中乱揉。可以用餐巾的一角擦去嘴上或手指上的油渍或脏物。千万别用它来擦刀叉或碗碟。
(4)正餐通常从汤开始。在你座前最大的一把匙就是汤匙,它就在你的右边的盘子旁边。不要错用放在桌子中间的那把匙子,因为那可能是取蔬菜可果酱用的。
(5)在女主人拿起她的匙子或叉子以前,客人不得食用任何一道菜。女主人通常要等到每位客人都拿到菜后才开始。她不会像中国习惯那样,请你先吃。当她拿起匙或叉时,那就意味着大家也可以那样做了。
(6)如果有鱼这道菜的话,它多半在汤以后送上,桌上可能有鱼的一把专用叉子,它也可能与吃肉的叉子相似,通常要小一些,总之,鱼叉放在肉叉的外侧离盘较远的一侧。
(7)通常在鱼上桌之前,鱼骨早就剔净了,如果你吃的那块鱼还有刺的话,你可以左手拿着面包卷,或一块面包,右手拿着刀子,把刺拨开。
(8)如果嘴里有了一根刺,就应悄悄地,尽可能不引起注意地用手指将它取出,放在盘子边沿上,别放在桌上,或扔在地下。
附加:美国人用餐的戒条六条
其一、不允许进餐时发出声响。
其二、不允许替他人取菜。
其三、不允许吸烟。
其四、不允许向别人劝酒。
其五、不允许当众脱衣解带。
其六、不允许议论令人作呕之事。
篇4
餐饮礼仪问题可谓源远流长。据文献记载可知,至少在周代,饮食礼仪已形成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特别是经曾任鲁国祭酒的孔子的称赞推崇而成为历朝历代表现大国之貌、礼仪之邦、文明之所的重要方面。
中国餐桌礼仪
餐桌礼仪在中国人的完整生活秩序中占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他们认为,用餐不单是满足基本生理需要的方法也是头等重要的社交经验。为此,掌握某些中式餐饮规则的知识便显得特别重要了,无论你是主人,抑或只是一位客人,都必须掌握一些规则。
圆形餐桌颇受欢迎。因为可以坐更多人,而且大家可以面对面坐,一家之主的身份并不像西方长形餐桌上很清楚地通过他的座位而辨认。客人应该等候主人邀请才可坐下。主人必须注意不可叫客人坐在*近上菜的座位。此为一大忌。
必须等到所有人到齐才可以开始任何形式的进餐活动即使有人迟到也要等。一旦大家就位,主人家便可以做开场白了。进餐期间,主人必须承担一个主动积极的角色敦促客人尽情吃喝是完全合理的。
一张典型中式餐桌看上去相当空,在西方人眼中尤甚。每张座位前可见放在盘上的一只碗;右面是一组筷子与汤匙,分别放在各自的座上。在正式场合上,会出现餐巾,主要放在膝上。
在正式宴席上,菜式的吃法很像放映的幻灯片,每一次一道菜。令人惊讶的是,米饭不是与菜式同上,不过可以选择同吃。由于菜式各有特色,应该个别品尝,而且一次只从碗中吃一种,不是混合品尝。不可用盘子吃,只能用碗。骨头和壳类放在个别盘中。不干净的盘子必须经常用清洁盘子替换。
除了汤之外,席上一切食物都用筷子。可能会提供刀*,但身为中国人,最好用筷子。筷子是进餐的工具,因此千万不可玩弄筷子把它们当鼓槌是非常失礼的做法,更不可以用筷子向人指指点点或打手势示意。当然,绝对不可吸吮筷子或把筷子插在米饭中,这是大忌这正好像葬礼上的香烛,被认为是不吉利的。再有,不可用筷子在一碟菜里不停翻动,应该先用眼睛看准你想取的食物。当你用筷了去取一块食物时,尽量避免碰到其他食物。可能的话,用旁边的公筷和汤匙。吃完饭或取完食物后,将筷子放回筷子座。
一席中式餐饮如果没有茶便称不上正式了。为此,尽可能贮存不同品种的茶是明智的做法,确保最精明的品味也照顾到。有关茶的问题,应该注意几件关键的事。座位最近茶壶的人应该负责为其他人和自己斟茶斟茶的次序按照年岁,由最长者至最年青者,最后为自己斟。当人家为你斟茶时,礼节上应该用手指轻敲桌子,这样做是对斟茶者表示感谢和敬意。
用餐对于家居生活是头等大事,体现个人素质和品味
眼睛看准食物才能动筷子
斟茶的顺序很讲究,先长后幼,先女后男
设宴原因有喜有悲
中国人向来「以食为先,饮食除了是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亦是秉承传统习俗,聚首饭桌前大快朵颐。设宴的原因可以是庆贺,也可以是哀痛。每逢农历新年、结婚、中国节日如中秋节等,中国人便会一家老少聚首饭桌前共贺佳节;但另方面,若有人离世,丧家会在葬礼完成后设解慰酒,宴请出席葬礼的亲戚朋友,向他们表示谢意,可见中国人十分重视聚首饭桌前分享喜乐与悲哀。
灶君
中国人不单止十分尊重吃的艺术及礼仪,甚至会敬拜由火神衍生而来的灶君,他们认为灶君能保佑厨房避开火灾及各种不幸事件之发生,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各家都准备一顿美味佳肴祀奉灶君,包括一只完整的鸡、烧猪、多样蔬菜、饭等,以多谢灶君对他们过去一年的保佑。他们通常会把餐桌放置在灶居的面前,把佳肴放在桌上左方,供奉数个小时后才拿走食物。
吃的礼仪与迷信有何关系?
客人与传统的中国家庭同桌用饭,须尊重他们的文化、礼仪及习俗,用饭时注意不要触犯多样的禁忌,因为中国人认为饮食与个人命运几乎是息息相关的,用饭时犯了禁忌,便会惹来衰运。例如吃鱼,当吃完了一面鱼身,不要用筷子把整条鱼翻转至另一面,他们认为若翻鱼时弄破鱼身,便意味著渔船会翻沉,这是由于香港在开埠初期是一个渔港,渔民很关注船只的安全航行;此外,中国人从不会端上七碟菜肴用饭,因为葬礼后的解慰酒须有七碟菜肴;不可用筷子垂直插入碗饭的中央,因这样有点像在拜祭祖先;用饭后不可说我吃完饭了,这意谓自己已死去,不会再有机会吃饭,而应该说我吃饱了吃饭时避免筷子触碰饭碗而发出声音,这不单止是不礼貌,亦意味著「无饭吃;要培养吃光碗中饭的习惯,一粒饭也不可剩余在饭碗,否则将来的太太或丈夫是「痘皮脸的,亦不尊重辛劳耕种的农夫。这些迷信的饮食习俗流传至今,或多或少仍然成为中国人的饮食礼仪。
用餐俗例
在饭食方式方面,中国人与西方人有点不同,西方人喜欢各自品尝放在自己面前的食物,中国人则有一定的用饭规例,他们喜欢叫数碟佳肴,放在饭桌的中央位置,各人有一碗饭共同配这数碟菜肴,饭吃完可再添;夹起的菜肴通常要先放在自己的饭碗中,直接把菜肴放入口是不礼貌的;依照惯例,客人出席正式或传统的晚餐,是不会吃光桌上的菜肴,以免令主人家误以为菜肴预备不足,因而感到尴尬。
餐桌摆设
日常饭食的摆设是在各座席摆上一个饭碗、一双筷子、一只汤匙、一碟调味酱,用饭后通常会给客人一条热毛巾,代替纸巾抹手及抹嘴巴。所有菜肴同时端上餐桌中央,各人用自己的筷子直接从各碟共享的菜肴夹取食物;汤水一大锅的端上,各人同饮一锅汤。客人用饭时绝对可以来一招「飞象过河,夹取放在远处的菜肴。由於中国人喜欢全体共享菜肴,他们的餐桌大多数是圆形或方形,而不是西方人多用的长形餐桌。
怎样叫一顿中式饭
先叫一个冷盘以刺激食欲,接著叫一锅清汤,热汤有助增加体温,喝过热汤后便开始品尝主菜,通常按照自己的口味叫主菜,但必要叫一碟十足辣味的菜肴,才算得上为一顿合宜的中式饭,以辣味菜肴配清淡的白饭,使菜肴辣而温和,白饭淡而香浓;一顿饭的压轴食品是甜点,通常是甜汤,如红豆沙、芝麻糊等,亦有其他种类,如布丁、班戟、雪糕等,同样香甜可口。
吃的方式
要待热汤变凉一点而入口时又不失汤味,应用汤匙一小口抿出声的饮;至于吃饭,要提起饭碗贴着唇边,用筷子把饭粒推入口里,这是一个最容易的吃饭方法,亦表示喜欢吃那顿饭;若吃饭时不提起饭碗,即表示不满意饭桌上的菜肴。
宴会
中国人很少在日常用饭时喝酒,但酒在他们的盛宴上则担当重要的角色。在宴会开始时,主人家必先向客人祝酒,这时客人的饮酒兴致便油然而生,啤酒或汽水都可用来祝酒,要先为别人添酒或汽水,后为自己添加,才合乎礼仪,且要添至近乎满泻为止,以表示尊重对方及彼此友谊,而主人家要尽情灌醉客人,才算合乎礼仪。若你不想饮酒,应在宴会开始时便表明,以免出现尴尬的场面。
宴席结束
客人享用完最后一款菜肴时,宴席便正式结束,于是主人家的主角会站立起来,表示宴会到此结束,并会站立门口向每位客人说声晚安,之后跟酒楼经理结账,主人家的其他成员则送客人乘车,挥手道别并目送车子驶离开去。
菜肴
中式菜肴大多数不会只有一种材料,通常有其他伴菜或配料衬托主菜,以做出色香味俱全的菜肴,例如烹煮猪肉,会以爽脆的绿色蔬菜做伴菜,如芹菜或青椒,衬托粉红色、柔?的猪肉。一顿饭不会只有一款菜肴,通常同时端上两款、甚至四款菜肴,且每款菜肴都要色香味俱全,端上次序则以菜肴的搭配为大前题,通常同类的菜肴会同时端上,不会前后分别端上,总之整顿饭都要讲求协调的搭配。
饮料
茶是中国人的日常饮料,汤是他们饭食时的最佳饮料,在特别的日子或场合上,中国人会饮葡萄酒或烈性酒,却不会饮水,这与西方人不同。中国茶是茶楼的主要饮料,虽然有其他饮料供应,但他们认为茶是最提神醒胃的饮料,尤其是吃了油腻的点心,茶有助洗去油腻。每桌都供应一个或两个茶壶,且可不断添饮,客人只需揭开茶壶盖并放在壶顶上,便有侍应前来添滚水;无论同席者的茶杯有多少茶,其中一位都可为别人斟茶,但记著要先为别人斟,最后为自己斟,这才合乎礼仪。茶楼备有不同种类的茶叶,客人可随个人喜好选择。
中国餐桌上的礼仪归结以下几点:
一.入座的礼仪.先请客人入座上席.在请长者入座客人旁依次入座,入座时要从椅子左边进入.入座后不要动筷子.更不要弄出什么响声来.也不要起身走动.如果有什么事要向主人打招呼.
第二,进餐时.先请客人.长着动筷子.夹菜时每次少一些.离自己远的菜就少吃一些.吃饭时不要出声音.喝汤时也不要出声响,喝汤用汤匙一小口一小口地喝.不宜把碗端到嘴边喝,汤太热时凉了以后再喝.不要一边吹一边喝.有的人吃饭喜欢用咀嚼食物.特别是使劲咀嚼脆食物,发出很清晰的声音来.这种做法是不合礼仪要求的.特别是和众人一起进餐时,就要尽量防止出现这种现象.
第三:进餐时不要打嗝,也不要出现其他声音,如果出现打喷嚏,肠鸣等不由自主的声响时,就要说一声真不好意思对不起;.请原凉.之内的话.以示歉意.
第四;如果要给客人或长辈布菜.最好用公筷.也可以把离客人或长辈远的菜肴送到他们跟前,按我们中华民族的习惯.菜是一个一个往上端的.如果同桌有领导,老人,客人的话.每当上来一个新菜时就请他们先动筷子.或着轮流请他们先动筷子.以表示对他们的重视.
第五:吃到鱼头,鱼刺,骨头等物时,不要往外面吐,也不要往地上仍.要慢慢用手拿到自己的碟子里,或放在紧靠自己餐桌边或放在事先准备好的纸上.
第六:要适时地抽空和左右的人聊几句风趣的话,以调和气氛.不要光着头吃饭,不管别人,也不要狼吞虎咽地大吃一顿,更不要贪杯.
第七:最好不要在餐桌上剔牙.如果要剔牙时,就要用餐巾或手挡住自己的嘴巴.
篇5
关键词: 大学生 餐桌文化 价值观 影响 对策
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让更多的人去研究吃的问题,生活中也充满了用吃来形容的某种事物或行为,如把人称为“口”,把职业称为“饭碗”,等等。又如,思索叫“咀嚼”,体验叫“品味”,嫉妒叫“吃醋”,幸福叫“陶醉”,司空见惯叫“家常便饭”,轻而易举叫“小菜一碟”。[1]吃的过程也慢慢成了人们拉近感情的一种方式,以至于到现今难题大多要在餐桌上才能解决。餐桌在当代的中国交际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一作用在大学生当中也同样被重视。觥筹交错、划拳猜令居然也成了大学里流行的事情,这必然会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较大的影响。为掌握基本情况,我们在大学生流行文化的调查问卷中设置了餐桌文化的相关题目,于2010年6月在广州、武汉、长沙三地的高校共发放问卷500份,收回有效问卷463份。在回答“你过生日时有没有请同学大吃一顿”的问题时,19.22%的学生选一次,22.25%选二次,23.97%选三次及三次以上,34.55%选从来没有。从数据结果可以看出,有超过65%的学生在过生日时有请同学大吃一顿的经历,这些学生中又有超过三分之一经常在过生日时大请同学,这足以看出餐桌文化在大学之流行。那么大学里餐桌文化为什么会流行,这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又有什么样的影响,大学教师应该采取怎样的对策?
一、餐桌文化在大学流行的原因
餐桌文化在大学流行的原因显而易见,即受了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中觥筹交错的风气,父母经常参加某种聚餐的“示范”,让学生耳濡目染。但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它的原因,为分析问题,先来看本次调研中学生是如何看待餐桌文化的。
表1 问题:你对过生日宴请同学怎么看?(多选)
数据显示,认为餐桌文化能增进同学间的感情是最多的;其次是选“无所谓”的学生,这部分学生大概对餐桌文化持一种应付的态度;再次,显示出许多学生的一种心声,那就是迫于无奈。结合调研,可以分析出餐桌文化在大学流行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能增进同学间感情。不可否认,餐桌上确实能增加同学之间交流的机会。许多相互之间不太打交道的同学能够在餐桌上相互了解与交流,许多在课堂中或平时的交流中都没机会说的话在餐桌上能抓住适当的氛围说出,一些憋在心底里很久的话也可以借着酒兴道出。这就是为什么表1中选“能增进同学间的感情”的是最多的原因。可问题是增进同学间感情是否一定要建立在餐桌上,过生日本来应该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可对于一些大学生来说却成了被宰之日,这能否真正增进同学间的感情。
2.对锻炼交际能力的渴求。大学生到大学来绝不仅仅是要学习知识,还需要抓住机会锻炼能力,能力的锻炼是多方面的,而其中交际能力是重要的一项。在当今开放的世界,交际能力无疑是相当重要的,是将来大学生毕业后的生存本领之一。因此,许多大学生自发地寻找机会锻炼自己的交际能力。而当代的大学生受电影、电视、社会的影响极大,电影、电视和社会中经常会出现餐桌上解决问题时主人公所表现出的过人交际能力的画面,当这种画面反复出现时,学生就会以为餐桌上是最能体现交际能力的地方,于是竞相模仿。
3.迫于无奈。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愿意宴请同学,因为他们中许多人根本没有资金。可是无可奈何之下,自己节衣缩食也要请同学们一顿,原因大致有二,一是还情,二是顾全面子。人家过生日请了你,你过生日不请人家感觉有点对不住,情是一定要还的,于是乎痛下决心请一顿。而有的学生想的是人家过生日请了全班人,我又不比他差,我也要请,而且档次不能比前面的人差,不然多没面子,于是乎不顾一切地要请全班人。从调研结果可以看出,这部分学生所占的比例还是相当大的。
二、餐桌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大学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非常容易受社会文化影响的时期。餐桌文化在社会中有积极的一面,但更多的是带来一种奢侈、浪费之风,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1.导致享乐主义价值观的形成。请人聚餐是要花钱的,当请的次数多了,并且参加别人请客的次数多了,便会认为到餐厅请客吃饭是一种常态,是经常会做的一种事情,从而对其花销也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是生活的一种必需。久而久之,学生的奢侈、浪费之风便成形了,便会认为人的一生就是应该每天这样潇洒地度过。
2.改变学生对周围人的看法。人与人相互之间有无好感,与对对方的看法是有很大关系的。经常沉溺于觥筹交错中的人会认为酒中豪杰是他们所要交往的对象,能在餐桌上游刃有余的人是他们心目中的英雄,而一些老实的或不善言辞的人却变成了他们嘲笑的对象。长此以往,他们所能交到的朋友大多是一些酒肉朋友,很少能交到真心、知心的朋友。
3.改变学生对社会的认知。餐桌上大家夸夸其谈,谈天说地,而说到实际问题时,时不时还推心置腹。一些平时说不出口的话,借着酒兴也可以让人感动。高兴之余一些实际问题确实能够得到解决。这让许多学生错误地认识到解决问题一定要到餐桌上才更好,从而引发了对社会认知的改变。他们会以为餐桌是社会交往和解决问题的履带,是社会的中心,动不动就会想到餐桌上解决问题。当然,这与我国的饮食文化有重大关系。
4.不利于学生务实精神的培养。餐桌上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问题,这是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却并不能体现一种务实的精神。许多外国人都不理解中国餐桌的重要性,因为他们在市场经济中已经养成了讲究实际的习惯,一件事情能否解决是由客观实际决定的,而不能凭餐桌上一时的热情与冲动。当学生见惯了甚至习惯了在餐桌上解决问题的方式后,在碰到难题时便会一味地想到通过餐桌来解决,而不去做一些实际的工作,这是不利于我国经济、社会的真正发展的,也会影响到个人务实精神的培养,不利于个人的良性发展。
总之,餐桌文化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有着重大影响,将会改变大学生对周围人与事及社会的看法,从而影响到良好习惯的形成,影响到个人的良性发展。
三、对策
针对餐桌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产生的不利影响,大学教师理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防范、纠正。
1.加大勤俭节约思想品德的教育与宣传。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大学生应该继承并发扬光大。大学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但仅此还远远不够,因为这门课程最容易讲得枯燥无味,如果学生不听,则教师讲得再多也无益。因此,教师应注意平时结合活动多宣传勤俭节约的思想。许多学生往往就是在一些平时的活动或小事中偶然感悟的。辅导员或班主任应多帮助学生组织以勤俭节约为主题的辩论赛、演讲赛、座谈会,或组织类似帮助贫困生、城市里困难户的活动,或组织学生去考察、慰问一些山区的村落与学校等。总之,要让学生明白勤俭节约在当今依然非常重要,从而从思想根源上消除动辄花钱请客吃饭的奢侈念头。
2.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交友观。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甜如蜜。餐桌上看似亲密的朋友,在实际中却并不一定是真心朋友。真心的朋友在平时会对自己有许多的帮助,而却不会计较收获,也不一定看起来很亲密。一些对自己会有所帮助的朋友,或品行都比较优秀的朋友,因为性格的原因不一定会看起来很友好。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交友观,正确地辨认谁才是真正的朋友。
3.剖析社会,让学生全面了解社会。经常沉溺于餐桌之中,会让学生对社会的认识产生偏向。教师应该向学生深入剖析社会,社会绝不是以餐桌为中心和履带的,社会是向前发展的,以创造社会价值为中心。社会也是复杂的,餐桌仅是社会中的一个很小的部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不是所有事情都要通过餐桌来解决,因为人们会越来越现实、客观。
4.培养学生的求真务实精神。大学生将来要真正成为国家的栋梁就必须有一种实干精神,因此,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精神。只有当学生有了这种精神后,才不会碰到问题就想一些歪门邪道的办法,自然也就不会想着通过餐桌解决问题。这一点要向西方人学习,林语堂先生曾说:“西方人的饮食观念不同于中国,英美人仅以‘吃’为对一个生物的机器注入燃料,保证其正常的运行,只要他们吃了以后能保持身体健康、结实,足以抵御病菌、疾病的攻击,其他皆在不足道中。”[2]中国人确实不应该那么看重吃的问题。就交际手段而言,美国《礼仪事典》一书中讲到宴请的目的时作了如下的总结:“向提供服务者表示感谢;对刚刚达成的一笔交易表示庆祝;为了赢得客户或新客户的信任;请人帮忙;引见他人;建议或讨论某些想法。”[3]可见西方人在交际中并不是不吃,但他们的吃都是比较实际地解决某一问题,并没有像在中国那样被赋予更多、更为重要的“使命”。中国人应该学习西方的务实精神,而学生应该从小培养这种精神,这将是餐桌文化中不良风气转变的一个根本。
5.典型示范与“杀一儆百”。学生属于群居体,示范的作用在学生中体现得相当明显。在平时的教育中,教师应该注意树立一些勤俭节约的典型,让学生有一个学习的榜样。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及时对动辄大宴同学的学生进行严厉的批评教育,对这种坏榜样的m头进行遏制,如此才能纠正学生中的不良风气。
总之,餐桌文化在当今大学生中的流行不能不引起重视,其对社会的负面作用不容忽视,对学生价值观的影响也较为重大,大学教师应及时采取措施防范并纠正餐桌文化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当然,餐桌文化也并不是一文不值的,在某种程度上它确实能增进同学间的感情并锻炼学生的交际能力,因此在采取措施时应注意把握一个度。
参考文献:
[1]易中天.闲话中国人[M].北京:华龄出版社,1996.
[2]林语堂.生活的艺术[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3]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篇6
民以食为天,吃饭是社会生活的重要部分,餐桌文明是社会文明的重要体现,小餐桌,大文明,承载的不仅是人类的生生不息,更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尊重劳动、珍惜粮食、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让我们身体力行,与文明握手、与陋习告别,吃出文明的修养,吃出安全、理性、健康的生活方式!
文明餐桌行动倡议书
亲爱的市民朋友们:
民以食为天。吃饭是社会生活的重要部分,餐桌文明是社会文明的重要体现,小餐桌,大文明,承载的不仅是人类的生生不息,更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尊重劳动、珍惜粮食、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宁波有着七千年的文化底蕴,历来以礼示人,以文化人。作为三届全国文明城市的市民,更应从点滴中彰显她的文明形象。今天,特向消费者倡议:
一、传承传统美德。中国是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饮食文化。我们每位市民都要自觉做到传承“礼仪之邦”的美德,号召亲朋好友踊跃参加文明餐桌行动中来,积极打造温馨、文明的就餐环境,享受“文明用餐,节俭惜福”的快乐。
二、做到合理消费。绿色消费,理性消费,按需点菜,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做到不剩饭不剩菜,吃不完打包。
三、倡导文明用餐。自觉遵守公共道德规范,不肆意喧哗,不在禁烟场所吸烟,时刻注意他人的用餐感受;讲究用餐卫生,不带宠物进餐厅,不随意造成用餐环境污染;低碳环保,使用“公筷公勺”,杜绝使用一次性筷子;开车不喝酒,酒后不驾车。
四、讲究科学饮食。树立科学的饮食养生新理念,改变吃饱、吃好等不良的饮食习惯,达成人和食物的和谐,从寻常食物中吃出健康和营养。
市民朋友们,让我们身体力行,与文明握手、与陋习告别,将环保、低碳进行到底,吃出美感和情趣,吃出文明的修养,吃出安全、理性、健康的生活方式!
倡议单位:
“文明餐桌行动”倡议书
为了实现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宏伟目标,全体市民要大力弘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自觉引领“文明消费、节约用餐”的良好风尚,倡导积极向上、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为此,特向广大市民朋友们倡议:
一、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积极打造文明、和谐、健康的就餐环境,传承“礼仪之邦”的美德。
二、合理消费,按需点菜,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吃不完打包带走。
三、各类餐饮企业在醒目位置摆放“文明餐桌行动”告示牌,张贴“文明餐桌行动”宣传标语和公益广告,每张餐桌摆放文明用餐提示卡等。
四、提倡分餐制,服务员要主动提醒顾客适量点菜,“吃多少点多少”,主动提供免费打包服务,引导顾客摒弃讲排场、比阔气的消费陋习。
五、拒绝一次性筷子,餐饮企业要为客人提供干净卫生的餐具、用具。
六、提倡有条件的餐饮企业对不剩餐和打包的顾客,赠送小礼品或其它方式奖励。
七、餐饮企业及单位食堂在显着位置设立“节约光荣 浪费可耻”等内容公示牌,杜绝原料浪费,降低菜品成本,多设计半份菜、小份菜。
八、文明用餐,自觉遵守公共道德规范,不肆意喧哗;讲究用餐卫生,使用公筷公勺,不带宠物进餐厅,不造成用餐环境污染。
九、餐饮企业对员工进行礼仪培训,餐饮企业员工对待顾客应文明礼貌、用语规范,主动提醒顾客不酒后驾车,主动劝阻顾客不在公共场所吸烟。
十、全市文明单位要带头开展“文明餐桌行动”,发挥文明示范作用。
篇7
女性酒桌社交礼仪常识中西餐的礼仪
一、中餐的礼仪
要想成为人人称赞的优雅女性,首先要知道入座的礼仪,圆桌正对大门即离入口最远的座位是上座、主客位,而最靠近入口的座位是下座,右为上、左为下;其次要正确使用餐具,不要用筷子在菜汤中捞取食物,不可以舔筷子,说话交流时要放下,不用时不能竖插食物上。用勺喝汤不要洒落,不能用嘴吹,也不能把勺子塞进嘴里,或反复舔食,当众剔牙是大忌,可用一只手遮掩口部,另一只手剔除异物。要明白餐前餐巾用作擦手,餐后餐巾用作擦嘴,不可随意错用。
二、西餐的礼仪
西餐长桌的座次有别于中餐。在西餐礼仪里,女士处处备受尊重,女宾的座位要比男宾的座位稍高,在排列位次时,女主人坐主位,男主人坐第二主位,男主宾坐女主人右侧,女主宾坐男主人右侧,其他男女应遵循交叉排列的原则就坐。当女性单独与男士共进西餐时应坐男士右边或靠墙而坐,当与丈夫及另一位男士共同时应坐其中间。
入座和离座都应从左侧,坐姿端正,腹部和桌子保持约一个拳头的距离,两脚不要交叉,双手不要放桌子下面。在点完料理后打开餐巾,对折口朝外放于双膝上;用餐中需暂时离席,应将餐巾放在座位上,用餐完毕将餐巾折好放餐桌上表示宴会结束。 使用餐具是右手拿刀,左手拿叉;不要用餐刀直接进食;餐中如想休息,呈八字形刀于右侧、叉于左侧并叉背朝上放于盘中;用餐完毕时,刀外叉内并列放于盘中表示用餐结束。
女性酒桌社交礼仪常识约会餐桌礼仪
第一关:接受约会至到达餐厅
答应对方的邀请后如果临时有事要迟到甚至取消约会,必须事先通知对方。赴会时稍迟是可以接受的,但若超过十五分钟便会给对方留下不重视约会的坏印象。
来到座位后勿须第一时间拉椅就座,因为对方可能已准备好为你位开椅子,就给他一个表现绅士风度的机会吧。
坐在椅子上时应坐直,要紧靠在椅背上,双眼正视前方,别只顾垂头避对方的视线。手腕(不是手肘)可自然地放在桌子边沿上。椅子与桌旁的距离不宜太远。否则进餐时会增加身体移动的机会。
待对方拿起餐巾后,你便可把它放在大腿上。如果餐巾很大可对摺成长方形成或三角形,较小的则可直接把餐巾放在大腿上,以防用餐时汁液弄污衣服。
第二关:点菜时
自己应选定想吃的食物,如果看遍菜牌也没有头绪的话,可请侍应为你推介餐厅的招牌菜,但要给予明确的指示,如果想吃海鲜、不吃红肉等,切记事事拿不定主意,只懂说随便的人只会为同桌客人添麻烦。
通常侍应会站在主人家(在这情况下是男方)身旁,记下你点选取的菜式。如果想表达你对对方的尊重,可告诉男方你想点的菜,再由他向侍应落单。这样强调了他主人家的角色,并暗示你对他的信赖。
第三关:用餐时
用餐要注意的细节甚多,但其实大部分也是日常的礼仪,只要保持冷静,不做大动作,发出声响或阻碍别人用餐的事已算合格。以下列出部分常犯和错误:
用餐前以餐巾角轻印嘴唇,可减淡唇膏留在杯上的痕迹。
若需要调味料但伸手又取不到,可要求对方递给你千万不可站起来俯前去取。
喝汤时身要坐直,头不能低下去就汤匙,而要把汤匙送到嘴边。所以汤不要太热,每匙也不要太满,更重要是喝时不可发出声响。喝到最后,可把碗子稍向外倾出,方便舀出剩下的汤。
口中有食物时不要说话,也不要含着食物喝水,因为用水将食物冲下是不礼貌的。
嘴角或手指上沾有污渍,可用餐巾的角落轻印几下,但不要大力擦拭。如中途要离席,可将餐巾对摺两下,整齐地放在椅子上,紧记弄污了一方应摺向内,以免别人看?quot;战绩斑斑的餐巾。
第四关:晚餐完结至离场
如有需要补妆,可选一道菜与另一道菜中间的空档,向对方小声说明便可。拨头发、弄衣服和涂唇膏等动作只可在洗手间进行。
离席时,可将餐巾放在椅子或桌子上,同样要将干净的一面向外。到这里,晚餐考验已告一段落。回想这一两、三小时吃过的一顿饭,便明白只要保持心情轻松、谈吐举目自然,即使是元首级的晚宴,你也可从容应付。
女性酒桌社交礼仪常识禁忌
1、不宜涂过浓的香水,以免香水味盖过菜肴味道。
2、女士出席隆重晚宴时避免戴帽子及穿高筒靴。
3、刀叉、餐巾掉在地上时别随便趴到桌下捡回,应请服务员另外补给。
4、食物屑塞进牙缝时,别一股脑儿用牙签把它弄出,应喝点水,试试情况能否改善。若不行,便该到洗手间处理一下。
5、菜肴中有异物时,切勿花容失色地告知邻座的人,以免影响别人的食欲。应保持镇定,赶紧用餐巾把它挑出来并弃之。
6、切忌在妙语连珠的时候不自觉地挥舞刀叉。
7、不应在用餐时吐东西,如遇太辣或太烫之食物,可赶快喝下冰水作调适,实在吃不下时便到洗手间处理。
8、女士用餐前应先将口红擦掉,以免在杯或餐具上留下唇印,予人不洁之感。
女性酒桌社交礼仪常识注意事项
酒桌文化一直是咱们中国饮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几千年来一直流传至今,酒桌不仅是一个交际的地方,也是一个体现礼仪的地方,现在的社会,女人能顶半边天,女性酒桌上的文化礼仪,也显得特别的重要,下面,咱们就着重介绍一下吧!
第一点:对于女性来说,酒量可能天生不如男性好,而且,女性过多饮酒,对于身体也是非常不好的,所以对很多不善于饮酒的女性来说,千万不要开口喝第一口酒,否则之后就无法婉拒了。
第二点:在酒桌上,很多人都将劝酒当做是一种规矩,一种流行,但是对于女性来说,劝酒却不那么适宜,过多的劝酒可能会让很多人不舒服。
第三点:有的女性可能拥有一定的酒量,但是在酒桌上,却切忌不要充大,这也是咱们酒桌文化的一种,一定要等到领导互相喝完酒,才轮到咱们一般职员。
第四点:女性比较在酒桌上遵守的礼仪,是关于敬酒的,可以多人敬一个人,但是却不能一个人去敬很多人。当然,如果你是领导的话,这样就是可以的。
最后一点,咱们要说的,就是作为女性,你可以不懂喝酒,你也可以不碰酒,但是你一定要记得在适宜的时候为领导添酒,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礼仪哦。
女性酒桌社交礼仪常识喝酒的诀窍
诀窍一:
1、不要主动出击,实行以守为攻战略。
2、桌前放两个大杯,一杯放白酒,一杯放矿泉水,拿小酒盅干杯,勤喝水,到酒桌上主客基本都喝8分醉时,可以以水代酒,主动出击。(这条建议看情况而定)
3、干杯后,不要马上咽下去,找机会用餐巾抹嘴,把酒吐餐巾里。
4、上座后先吃一些肥肉类、淀粉类食品垫底,喝酒不容易醉。
诀窍二:
5、掌握节奏,不要一下子喝得太猛。
6、不要几种酒混着喝,特别容易醉。
7、领导夹菜时,千万不要转酒桌中间的圆盘,领导夹菜你转盘是酒桌上大忌。
篇8
讲文明学礼仪不是喊口号,它需要我们以实际行动来表现。首先我们要从我做起,学会如何穿着很重要,符合自己的身份的着装会显示出一个人的修养和气质,让别人看着也舒服。
见到别人我们也要微笑示人,微笑是一种无声的语言,是不用翻译的全世界通用的语言。有句古话说伸手不打笑脸人,可见微笑的作用有多大。微笑会使我们心情变好,展露出自信的一面,让人产生信任感,容易被别人接受。在信息发达的当今社会手机、电话已经非常普及,接电话也要注意了:电话响,主动接,先问好,语亲切;通话毕,说再见,有礼貌,轻挂断;打电话,则时段,休息时,勿致电;电话号,手轻按,接通后,语简练。公共场所打电话更要注意不要影响别人。在餐桌上,我们也要注意文明,不要发出一些奇怪的声音,来客人倒茶时要以七分满为宜,不要太多或太少,并且哟要双手奉上,已是尊重。
古语云“百善孝为先”,作为小学生,我们能做点什么呢?在父母生日时,送上自己的祝福,知道 爱吃的菜,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外出时告知父母自己的去向,以免他们着急等,这些都是孝顺的表现。
在学校,对于传授知识给我们的老师我们要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态度来尊敬他们,见面主动问声好,多配合老师的教学,认真学习严格要求自己。同学之间和睦相处,互相帮助,不挖苦和取笑别人。学会倾听,不要打断别人的说话边听边给予回应。
篇9
(一)宴会的基本礼仪
(1)座次安排。正式宴会,一般都事先安排座次,以便参加宴会者入席时井然有序,同时也是对客人的一种礼貌,非正式的宴会不必提前安排座次,但通常就坐也要有上下之分。安排座位时应考虑以下几点:一是以主人的位置为中心。如有女主人参加,则以主人和女主人为中心,以靠近主人者为上,依次排列;二是要把主宾和夫人安排在最主要的位置。通常是以右为上,即主人的右手是最主要的位置。离门最远的、面对着门的位置是上座,离门最近的、背对着门的位置是下座,上座的右边是第二号位,左边是第三号位,依次类推;三是在遵从礼宾次序的前提下,尽可能使相邻者便于交谈;四是主人方面的陪客应尽可能插在客人之间,以便与客人交谈,避免自己的人坐在一起。
(2)宾主礼仪
主人的礼仪
应该说,宴会的成功有赖于主人的热情好客,慷慨招待和细致周到的组织安排。从礼节上讲,主人的职责是使每一位来宾都感到主人对自己的欢迎之意。主人举办宴请,无论是中餐还是西餐,无论是出于什么原因和目的,主人都应提前对客人发出口头或书面邀请,并依照客人的习惯、特点安排好请客时间、地点等事宜。礼仪性宴请礼节更隆重讲究。在宴会开始前,主人应该站立门前笑迎宾客,晚辈在前,长辈居后。对每一位来宾,要依次招呼,待客人大部分到齐之后,再回到宴会场所中来,分头跟客人招呼、应酬(家庭便宴比较随便,主人不一定在门口迎客,可在客人到达时趋前握手招呼)。主人对宾客必须热诚恳切,一视同仁,不可只注意应酬一两个忽略了别的客人。入席前,烟、茶不可全部假手他人或服务员代劳递送,主人应尽可能地亲自递烟倒茶。上菜后,主人要先向客人敬酒,说一些感谢光临的客气话。此后每一道菜上来,都要先举杯邀饮,然后请客人“起筷”。要照顾到客人的用餐方便,及时调换菜点或转动餐台。遇到有特殊口味的客人要及时调换菜点。席散后,主人要到门口,恭送客人离去。对那些在宴请中照顾不多的客人,应说几句抱歉和感谢之类的话。对走在后面的客人,可略为寒暄几句。
做客礼仪
作为应邀参加宴会的客人,如时赴约,举止得当,讲究礼节是对主人的尊重。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服饰。客人赴宴前应根据宴会的目的、规格、对象、风俗习惯或主人的要求考虑自己的着装,着装不得体会影响宾主的情绪,影响宴会的气氛。(2)点菜。如果主人安排好了菜,客人就不要再点菜了。如果你参加一个尚未安排好菜的宴会,就要注意点菜的礼节。点菜时,不要选择太贵的菜,同时也不宜点太便宜的菜,太便宜了,主人反而不高兴,认为你看不起他,如果最便宜的菜恰是你真心喜欢的菜,那就要想点办法,尽量说得委婉一些。(3)进餐。进餐时举止要文明礼貌,“不马食,不牛饮,不虎咽,不鲸吞,嚼食物,不出声,嘴唇边,不留痕,骨与秽,莫乱扔。”面对一桌子美味佳肴,不要急于动筷子,须等主人动筷说“请”之后你才能动筷。主人举杯示意开始,客人才能用餐。如果酒量还能够承受,对主人敬的第一杯酒应喝干。同席的客人可以相互劝酒,但不可以任何方式强迫对方喝酒,否则是失礼。自己不愿或不能喝酒时,可以谢绝。夹菜时,一是使用公筷;二是夹菜适量,不要取得过多,吃不了剩下不好。三是在自己跟前取菜,不要伸长胳膊去够远处的菜;四是不能用筷子随意翻动盘中的菜;五是遇到自己不喜欢吃的菜,可很少地夹一点,放在盘中,不要吃掉,当这道菜再传到你面前时,你就可以借口盘中的菜还没有吃完,而不再夹这道菜,最后你应将盘中的菜全部吃净。进食时尽可能不咳嗽、打喷嚏、打呵欠、擤鼻涕,万一不能抑制,要用手帕、餐巾纸遮挡口鼻,转身,脸侧向一方,低头尽量压低声音。(5)参加宴会最好不中途离去。万不得已时应向同桌的人说声对不起,同时还要郑重地向主人道歉,说明原委。吃完之后,应该等大家都放下筷子,主人示意可以散席,才能离座。宴会完毕,你可以依次走到主人面前,握手并说声“谢谢”,向主人告辞,但不要拉着主人的手不停地说话,以免妨碍主人送其他客人。
(3)其他礼仪
①筷子的用法。筷子虽然用起来简单、方便,但也有很多规矩。比如:不能举着筷子和别人说话,说话时要把筷子放到筷架上,或将筷子并齐放在饭碗旁边。不能用筷子去推饭碗、菜碟,不要用筷子去叉馒头或别的食品。其它用筷忌讳还有:忌舔筷--不要用舌头去舔筷子上的附着物;忌迷筷--举着筷子却不知道夹什么,在菜碟间来回游移。更不能用筷子拨盘子里的菜。忌泪筷--夹菜时滴滴哒哒流着菜汁。应该拿着小碟,先把菜夹到小碟里再端过来。忌移筷--刚夹了这盘里的菜,又去夹那盘里的菜,应该吃完之后再夹另一盘菜。忌敲筷--敲筷子是对主人的不尊重。另外,筷子通常应摆放在碗的旁边,不能放在碗上。在用餐时如需临时离开,应把筷子轻轻放在桌子上碗的旁边,切不可插在饭碗里。现在有些宴席实行公筷母匙,那么,你就要记住不能用个人独用的筷子汤匙给别人夹菜舀汤。②餐巾的用法。如今很多餐厅都为顾客准备了餐巾,通常,要等坐在上座的尊者拿起餐巾后,你才可以取出平铺在腿上,动作要小,不要像斗牛似的在空中抖开。餐巾很大时可以叠起来使用,不要将餐巾别在领上或背心上。餐巾的主要作用是防止食物落在衣服上,所以只能用餐巾的一角来印一印嘴唇,不能拿整块餐巾擦脸、擤鼻涕,也不要用餐巾来擦餐具。如果你是暂时离开座位,请将餐巾叠放在椅背或椅子扶手上。用完餐,将餐巾叠一下放在桌子上,可千万别揉成一团“弃”在那儿,好像一朵被你摧残过的花朵。③一般餐桌上会为每位用餐者准备茶水饮料和酒水,通常茶水饮料酒水在右侧,饮用时尽量不要用错。④作为主人(特别是陪同人员),宴会进行期间可能为客人斟酒上菜,应该从客人左侧上菜,从客人右侧斟酒。
(四)服务顺序。服务人员侍应,要从女主宾开始,没有女主宾的,从男主宾开始,接着是女主人或男主人,由此向顺时针方向进行。规格高的,由两名服务员侍应,一个按顺序进行,另一个从第二主人右侧的第二主宾至男主宾前一位止
(4)自助餐礼仪
自助餐的特点是不设固定席位,可以任选座位,站着也行,形式活泼,很便于彼此的交流。菜肴、食品连同餐具都摆设在桌上,任由客人自取,喜欢什么,量的大小,完全自主。在这种场合也要注意礼仪。一次不宜取太多的食物,不够可以再添,以免让别人笑话自己没吃过东西,没见过世面,如果吃剩下一堆,就更失礼了。另外,要把骨头、鱼刺等拨到盘子一边。吃完自助餐,不能将食物带出餐厅。
餐饮礼仪问题可谓源远流长。据文献记载可知,至少在周代,饮食礼仪已形成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特别是经曾任鲁国祭酒的孔子的称赞推崇而成为历朝历代表现大国之貌、礼仪之邦、文明之所的重要方面。
作为汉族传统的古代宴饮礼仪,自有一套程序:主人折柬相邀,临时迎客于门外。宾客到时,互致问候,引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客齐后导客入席,以左为上,视为首席,相对首座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席间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讲究:应先敬长者和主宾,最后才是主人。宴饮结束,引导客人入客厅小坐,上茶,直到辞别。这种传统宴饮礼仪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保留完整,如山东、香港及台湾,许多影视作品中多有体现。
清代受西餐传入的影响,一些西餐礼仪也被引进。如分菜、上汤、进酒等方式也因合理卫生的食法被引入中餐礼仪中。中西餐饮食文化的交流,使得餐饮礼仪更加科学合理。
现代较为流行的中餐宴饮礼仪是在继续传统与参考国外礼仪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座次借西方宴会以右为上的法则,第一主宾就坐于主人右侧,第二主宾在主人左侧或第一主宾右侧,变通处理,斟酒上菜由宾客右侧进行,先主宾,后主人,先女宾,后男宾。酒斟八分,不可过满。上菜顺序依然保持传统,先冷后热。热菜应从主宾对面席位的左侧上;上单份菜或配菜席点和小吃先宾后主,上全鸡、全鸭、全鱼等整形菜,不能头尾朝向正主位。这些程序不仅可以使整个宴饮过程和谐有序,更使主客身份和情感得以体现和交流。因此,餐桌之上的礼仪可使宴饮活动圆满周全,使主客双方的修养得到全面展示。
如何上酒?
正确方式为酒杯只倒二分之一满。
不论宴会是在住家或餐厅举行,如果你提供的是珍品佳酿,务必把酒瓶拿出来给客人瞧瞧。
如果你提供的只是普通酒类,请事先把酒倒在有塞子的玻璃瓶内,玻璃瓶不用放在垫子或银盘上。
许多品酒师都觉得,加重酒精浓度的葡萄酒,应先倒进有塞子的玻璃瓶,再端出款客。
款客的红酒温度应相当于室温。如果你的红酒太冰,可建议客人用手暖酒。
宴会前请先把白酒摆在冰箱至少两小时,或放人装着冰块和冰水的冰酒器20分钟。记住,白酒品质愈好,降温所需时间也愈短。如果忘记预冰,请把酒瓶放进冰室15分钟。不过,不管你将它放在哪儿,千万别忘了取出来!
许多人偏好整晚只喝自己喜爱的某种酒,所以一个用心的主人会同时准备红酒和白酒。虽然隔热器放在桌上不好看,但在盛夏夜晚用来保持白酒冰度却相当实用。
第一次上酒时,作主人的可以亲自为所有客人倒酒不过记住,依逆时钟方向进行,从坐在左侧的客人开始,最后才轮到主人自己。客人喝完一杯后,可以请坐在你对面的人(也就是二主人)帮忙为他附近的人添酒。如果你同时准备了红酒和白酒,请把两种酒瓶分放在桌子两端。:
绝对不要让客人用同一个杯子喝两种酒,这是基本礼貌。
除非技巧炉火纯青,否则倒酒时请在瓶颈垫上一条毛巾防滑,而且瓶口尽量朝上,免得酒洒出来。
有时你需要一个装酒瓶的篮子,酒瓶以近水平的斜面放置,这样瓶中沉淀物就不会和酒混在一起。
每一种膳食都有菜单,中国菜当然也不例外。不过,中国菜不象西餐或日本料理那样,由特定的材料或调理法来决定出菜顺序。
其实,菜肴的选择与出菜顺序都有基本原则,只是不以菜肴的种类来限定顺序罢了。中国菜的大致出菜顺序是:开胃菜---主菜---点心。
开胃菜:通常是四种冷盆组成的大拼盘。有时种类可多达十种。最具代表性的是凉拌海蛰皮、皮蛋等。有时冷盆多之后,接着出四种热盆,常见的是炒虾、炒鸡肉等。不过,热盆多半被省略。
主菜:紧接在开胃菜之后,又称为大件、大菜,多与适当时机上桌。如果菜单上注明“件”,表示共有八道主菜。
主菜道数通常是四、六、八、等偶数。因为,中国人认为偶数是吉利的。在豪华的餐宴上,主菜有时多达十六或三十二道,但普通是六道至十二道。
篇10
关键词:日本;筷子;角色;忌讳
在日本,筷子不仅是一种餐具,同时也是礼仪习俗中的一个重要角色,使用餐变得方便。筷子在日本人的生活中也是非常重要的,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经过时间的推移,筷子的功能也逐渐从餐桌转移到了社交上面,甚至扩大到了生活中的各个方面。被日本人视为了吉祥之物,有着神圣的意义。
1 日本用餐礼仪中的筷子
在日本的饮食文化中,筷子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摆放、使用均有相应的规矩。“日本料理以筷子开始,也以筷子结束”,这句话意味着筷子是一餐之魂。筷子,自奈良时代由唐朝传入日本后,经长期不断变革、创新,于哲学、美学、礼仪等诸领域已迥异于中国。
在日本,餐桌上的筷子都是横着放在进餐人面前的,这同中国的摆放方式正相反。另外,筷子要放置在筷子架上。没有筷子架时可将包装筷子的纸袋折叠成简易筷架,并把筷子置于上面。筷子的正确使用方法是,拿起、放下一定要用双手。先用右手拿起筷子,然后放在左手上,再以右手拿正后使用。放下筷子时将上述顺序颠倒过来即可。这是使用筷子的铁律。
遇到餐厅使用一次性筷子时,还有特别注意之处。正确的方法是,将筷子拿到自己膝盖的上方,横着朝上下方向掰开。不能在菜肴上方,也不能张开双臂左右拉掰。动作要轻柔,避免幅度过大,越是低调越显优雅。另外,两只筷子掰开后,不宜马上夹食物,而是先将筷子放在筷子架上搁置一下,然后重新拿起筷子夹菜,以显从容。这一个小停顿是日本典型的美学。动作过程中稍作停歇,施以间隔,日语称之为“间”(ma),这是在日本哲学和美学中的独特体现[1]。
日本自古是分餐制,一人一份,用自己的筷子从自己的盘子里取菜。但如果吃生鱼片拼盘或火锅时,则需用公筷先将拼盘或火锅里的菜夹到自己的小碟里,再使用自己的筷子用餐。
在日本,筷子有很多使用忌讳,这与中国基本相同。许多情形是不符合用餐礼仪的,例如:舌头舔筷子、吃饭过程中筷子横着置于碗沿上、一端触在桌面另一端斜置于碗沿上、夹菜时犹豫不决、筷子在碗或盘上方晃来晃去、用筷子叉食物、用筷子夹住碗或盘往自己旁边拖拽、用筷子搅拌着找汤碗里的食物、将筷子插在米饭碗里、咬着筷子、夹着的食物滴答汤汁、将筷子当牙签使用、自己筷子动过的菜不吃而吃其他的等。另外还有不同于中国的独特的使用忌讳。例如:不可用两双筷子为他人夹菜、不可用筷子递接食物,因为这些容易使人联想起死者家属在佛家火化仪式中传递逝者遗骨的场面[2]。又如:吃鱼时,不可隔着鱼刺夹下面的鱼肉,吃米饭时,不可用筷子将碗中的米饭按压实了再吃等。
2 日本习俗中的筷子
在日本,人的一生中许多重大仪式和活动都与筷子有关。出生后第一次与筷子相遇是“初食”仪式,该仪式是为祝愿出生百日的婴儿足食无忧茁壮成长。仪式上要摆放一个可爱的小碗和一双白木做的筷子,并向神灵供奉红豆饭及一条完整的鲤鱼。之后是“喜结良缘筷”。如日本岛根县出云大社有把以结缘神命名的两双杉木筷(男用21厘米、女用20厘米)赠送给参拜者的习俗。两双筷子套在一个袋子里,祝福成年男女配双成对、早结良缘。再后是“夫妇筷”,如因伊势二见浦的夫妇岩而驰名的日本三重县的二见兴玉神社,把以夫妇岩命名的两双漆筷(男用22.5厘米,女用21厘米)赠送给参拜者,祝福夫妇和美幸福。另外,京都的平安神宫也有赠送给参拜者平安筷子的做法。只不过它是以杉木筷子(男用20厘米、女用18厘米),搭配象征主妇权利的勺子[3]。此外,庆祝老人长寿也离不开筷子。如为庆祝老人花甲(60)、古稀(70)、喜寿(77岁)、米寿(88岁)、白寿(99岁)等寿辰而赠送柳木筷子。柳木筷子为白色,富有纯洁的生命力,意味着长生不老、吉祥如意[4]。因柳木发音(やなぎ)与“家内喜(やなぎ)”谐音,所以家庭喜宴通常使用柳木筷子[5]。最后是丧事用的筷子。日本丧事习俗中,安葬逝者前,要让逝者喝一滴送终水。现在的做法是由其子女用缠在一次性筷子前端的脱脂棉沾水滴在逝者的嘴里,使其含上“末期の水(终水)”,还要在碗里盛满米饭,垂直插上逝者平日用的筷子,供在枕边[6],这些皆是为了逝者在“彼岸”饮食无忧。火葬后,要将遗骨放入骨灰容器中。做法是两人用竹、木筷各一根组成的一双筷子,夹起遗骨并放入骨灰盒中。此过程中,筷子起到了逝者到达“彼岸”的桥梁作用。
另外,日本人还赋予了筷子许多神秘意味。如人的灵魂会附在筷子上,所以自己用过的筷子不可随意丢弃,而要折断扔掉。否则留有自己灵魂的筷子会招致祸端。现在日本人仍沿袭各人用各人筷子的习惯大概源于此吧。
3 结束语
通过探析日本用餐礼仪和习俗中的筷子,我们可以看出筷子不仅仅作为餐具使用,在礼仪习俗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扮演者重要的角色。“日本料理以筷子开始,也以筷子结束”。筷子的使用迎合了人体的构造、用餐的方便,符合人机工学、物理学原理。筷子使用的忌讳考虑到了用餐时他人的感受,因为大多用餐场合不只是用餐者一人。这是筷子礼仪在美学和心理学上的具体体现。“日本人的一生始于筷子终于筷子”。 日本于上世纪把每年的8月4日定为“筷子节”,通过这一节日,普及筷子的使用,加强筷子的礼仪教育,推广宣传使用筷子的好处。
筷子的功能由餐桌扩大到人际交往,扩大到社会生活诸多方面。筷子作为吉祥之物,被赋予神圣的意义,成了神与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的桥梁,筷子文化的作用将会继续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陈弘美.用筷子夹出美味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36-37,4-5.
[2]高文汉.日本民俗的“忌讳“问题议[J].外国问题研究,长春:2010(3):65-69.
[3]张慧荣.日本“箸“文化刍议[J].广东培正学院学报,广州:2014(4):35-40.
[4](日)前田纪美子.日本の礼法[M].东京:玉川大学出版部,2008.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