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礼仪的内容范文

时间:2023-10-30 17:32: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传统礼仪的内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传统礼仪的内容

篇1

关键词:传统文化;室内艺术设计;融合与创新

传统文化,是维系一个民族长期昌盛和快速发展的内在意志和精神纽带,纵观我国五千多年的历史,中华民族强大的源泉正是以文化传统为基础和力量。鉴于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建筑文化和理念为指导的室内艺术设计也应该立足于这一深刻文化内涵,从中吸取精华,充分考虑人们对于民族的、传统的爱国情感的依赖。因此,当前如何将传统文化精髓运用到现代的室内艺术设计等建筑欣赏领域,成为各行各业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传统文化与室内艺术设计的关系

1.中国的传统文化解读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凝结着中华儿女辛勤劳作的汗水和热爱家园热情。它主要包含了道德、风俗、文学、艺术、制度等方面的综合内容,先是中国古代道家富于辩证观点的阴阳学说,儒家的天人合一,都无不暗含着自然和社会的根本法则;后有欲显而隐、露则浅的园林设计艺术理念,等级森严的装饰色彩风格,都映射着中国古代文化的深邃。

2.现代的室内艺术设计

建筑体系下的室内设计,有着足够悠久的历史,随着人们对于居住环境改善的要求逐步的发展与改善。但改革开放以来,革新的观念与城市化、现代化潮流的影响,现代室内艺术设计开始走向更明亮的舞台,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现代的室内艺术设计,不同于古代独具历史风味和森严等级制度的风格,具有潇洒、不拘一格、现代奔放的时代气息。

仔细研究现代的室内艺术设计,不难发现,不拘一格风格潮流引领下,仍旧遵循了几千年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现代室内设计的影响清晰可见,任何时代的室内艺术设计都是对当时代生产力和文化内涵的着重表现,而现代的室内艺术设计也成为发扬和表现历史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发挥着满足人们对于民族归属感追求的同时,也宣扬着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知识。

二、传统文化在室内艺术设计理念中的有效融合

1.历史传统文化的存在,传统思维与艺术设计的有效融合

道家和儒家的传统文化思想,构成了中国古代思维和思想的基石,指导着中华民族的辛勤劳作和艰苦奋斗历史。道家:

“天地与我同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天人合一思想,表达了对于人类生存的和谐自然的崇尚和尊重,这对于室内艺术设计理念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启蒙和夯实基础的阶段,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存之道和意境。

确实,室内艺术设计,最需要考虑的就是室内环境与窗外大自然景观的有机统一与和谐共处,现代的纯粹室内艺术设计,往往会忽略掉这点,完全建立在现代化、机械化工艺的基础之上,缺少展露人与自然灵动的微妙关系刻画。同样,儒家提倡的谦虚谨慎为人处事之道,欲显而隐的意境油然而生,这点最早被用于中国的园林建设,且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含蓄、隐晦、曲折、追求一种象外之象的艺术境界,极力避免开门见山,增加室内艺术设计的回味色彩和神秘气息,增加室内建筑的可观赏和层次性。相比于文化思想的显著影响,森严等级制度实施下的空间划分层次对现代室内艺术设计的影响越来越小,但其最终产生的室内装饰空间的划分仍旧会起到很明显的影响效果。

2.传统装饰元素的衍生,传统装饰与艺术设计的有效融合

通常室内装饰空间划分主要有分割、切断、通透、裁剪、高差、和凹凸六种,由于古代传统隐晦思想的存在,虚拟空间分割一直是室内艺术设计的着墨之笔,现代室内艺术设计,摈弃了古代室内设计时连而不断的屏风、帷幕设计,转为结合现实的灯光、家具等材料,但保留了对于空间装饰设计的虚拟分割以及层次分明的形式美、功能美的追求,现代而又具有若隐若现、让人回味无穷的艺术理念。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观念的革新,以前兴盛的传统装饰元素,正逐步推出历史舞台,转而被一些新型的材料和艺术品替代,但现代的室内装饰风格并不是对古代的一味否定,而是对其的抽象提取和意象重构。比如,传统的玻璃窗花或剪纸转变为现代室内的隔断,传统的窗格转变为现实的新型绘制图案或书法,这也使得室内的色彩搭配更加复杂和随意化,以前注重对于对比色的运用,而现代室内艺术设计更多的是体现在类似色。

三、基于传统文化的室内艺术设计理念的创新

要使现代室内艺术设计同时体现浓厚的中国文化传统与时代气息,单单依靠简单的模仿和生硬的改动,是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的,必须要在充分了解和领悟传统文化内涵基础上,良好结合古代的哲学思想理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根本法则、符合传统的意境。在对古代文化利用的过程中,找准历史与现代的结合点,不断创新室内艺术设计的理念,遵循传统文化但不能拘泥与传统文化。为此,现代的室内艺术设计理念,必须做到源于传统,高于传统,来于现实,超于现实。具体来说,就是现代室内艺术设计应吸取传统思想的核心精髓之处,找到继承和发展中国文化的现实切入点,结合现代的科学技术与高端工艺,创造性的运用传统文化指引现代的室内艺术设计。把古代传统文化和思想作为意识指导,而不是作为框框架架,着重构建寓情于景的设计风格,将室内艺术设计的重点归根于抽象化、细腻化的传统文化部分。

参考文献:

[1]李砚祖.环境艺术设计的新视界[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6.

[2]陆超.传统文化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融合运用研究[J]_现代装饰理论.2011,(7):26-27

[3]张瑜.罗小兵.室内设计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卟经营管理者.2010,(10):17-19.

篇2

一、加强对大学生实施传统礼仪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大学生高尚人格的形成

21世纪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对人才的竞争。21世纪的人才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的知识技能,还要重视人的全面发展,要求具有健全的人格。这不但是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也是当今世界教育的发展趋势。高校中开展的传统礼仪教育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原则,着眼于大学的实际生活,把礼仪教育融入到学生的生活,并让学生在生活中把所学的礼仪知识表现出来。传统礼仪是拓宽大学生素质教育内容的要求,也是促进社会文明的重要因素,随着时代对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显得尤为迫切。

(二)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智育发展

大学生的智育发展和大学生所具备的知识、技能以及智力是有着密切联系的。时代需要的人才既需要有创新的思维方法,又需要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高校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要把传统的利益知识作为理论知识渗透到对大学生的整个教育中,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传统礼仪文化培训,丰富大学生的礼仪知识。通过对大学生实施传统文化礼仪教育,让大学生学会尊敬师长、团结同学,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会说话、学会穿衣打扮,让大学生树立起良好的形象,学会利用传统礼仪文化来交际,和教师搞好关系,和同学搞好关系,学会合理分析和解决问题,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在人际交际中处处有礼,促进大学生智育的全面发展,为今后的职场生活奠定基础。

(三)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

传统礼仪文化是一种内在的道德品质,也是一种外在的行为表现。大学生通过对传统文化礼仪的学习,可以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文化水平。礼貌谦逊、为人诚恳、尊老爱幼等都是一个人良好的道德修养,礼仪可以引导大学生的道德修养,表现出一个人得道德精神。礼仪处于社会公德的范围,包括了社会人的一切行为。通过对传统文化礼仪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掌握到传统文化礼仪的真正内涵,让他们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引导大学生在生活中的行为规范。因此,在大学生中开展传统礼仪文化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

二、利用传统礼仪文化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传统礼仪文化教学是一门集礼仪实践教育、文化教育以及思想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教学。要在传统礼仪教学中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要让大学生喜欢上这一门学科,就需要教师创新教学方法,改变以往的灌输式教学,采用多种方法和手段进行综合性的教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参与到传统文化礼仪的课堂教学中来。同时,教师还要做到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可以结合多媒体教学、情景教学以及通过提问的方式等,在课堂中为学生播放一些管理传统礼仪的视频和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二)注重教学内容的选择

知识和行为的结合,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效性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传统礼仪文化教学的最终目标。因此,要想实现大学生知识和行为的结合,就要注重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传统礼仪文化的知识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内容也纷繁复杂,教师在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就要遵循思想、文化以及礼仪三要素并重的原则。同时,教学内容的选择还要有利于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的提高,道德修养的养成。教师选择的教学内容要有针对性的选择,尤其是要针对面对当前大学生传统文化礼仪丢失现象,选择相应的内容,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讲解,帮助学生矫正不恰当的行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其教学的内容还要体现出思想政治道德修养的内容,充分考虑到当代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点。通过教学,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教学内容要根据大学生的实际需求,照顾到学生的兴趣特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的课堂效率。

(三)注重对课程的建设

就目前来说,高校在实施传统礼仪文化教学的过程中,课程资源短缺一直制约着高校传统毅力文化课的开展。高校要解决好这一问题,就要鼓励更多有利条件的教师开设传统礼仪文化课程,把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充分渗透到传统礼仪文化课程中,把传统礼仪文化纳入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在课时课酬、教学条件、教学设备上给予满足,并加大对传统礼仪文化师资团队的建设。除此之外,高校还可以实时的组织礼仪文化讲课,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传统礼仪文化课程中来,也可以成立传统礼仪文化协会,加大对传统礼仪文化的宣传力度,让大学生在学院的每一个角落都能感受到传统礼仪文化的气息和魅力,从而让学生养成学礼仪、讲礼仪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四)利用网络培养学生的传统礼仪文化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当今的世界已经进入了一个信息时代,互联网的普及使得网络成为了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就目前的高校来说,学生的宿舍、食堂、实验课,以及教学课堂等多个角落都有计算机的进入,对大学生的生活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开展对大学生传统礼仪文化教育,可以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丰富传统文化礼仪教学的知识和内涵。当今的网络无处不在,具有及时性、开放性以及丰富性的特点,高校通过网络开展传统礼仪文化教育,更贴近当今时代的发展、贴近大学生的生活,让大学生对传统礼仪文化有了更浓厚的兴趣。高校在对大学生实施传统礼仪文化教学中,可以在学校的网站内建立起与传统礼仪道德相关的主页或者论坛,教师通过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对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篇3

关键词:礼仪教学:现状:改革:探索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109-02

“礼仪”教育纳入了社会科研的学术视野,礼仪教育对完善学生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素质和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等方面起到了很好作用。然而,如何使学生对礼仪知识从了解到掌握到自觉运用,却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一、高校礼仪教育现状

许多高校虽开设了礼仪课程,但礼仪教育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礼仪教育缺乏系统的管理和规范,处于边缘地带,这种现状直接影响了礼仪教育的发展和大学生礼仪素养的提高。

1.从我国各高校礼仪课程设置情况看,礼仪课程地位相对偏低,这种状况明显地表现在教学计划的制订上。首先,礼仪在课程总体系中所处的位置不够合理,许多数高校把礼仪课作为任选课,学生自由选择;重视程度较好的高校,也仅仅把它作为限选课来开设,明显重视程度不够。其次,课时少。在所能查阅的各高校教学计划中,礼仪课都是30~32学时,这一数字表明,该课是作为“浏览课”设置的,并不要求学生深入学习和掌握,它的分量非常轻微。再次,教学内容不系统、不完整、随意性大。由于课时少,教学方法多限于课堂讲解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即使一些素质较高的礼仪教师也只是象征性的进行示范,一些实训课程也只能在课堂上进行,无法模拟较为真实的环境,没有良好的社会实践环境。

2.专业师资缺乏,影响教学水平提高。高校现有的礼仪教师很多自身没有相关礼仪的实践经验,没有从事过相关礼仪的工作,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缺乏礼仪实践操作能力,知识来源较单一,礼仪理论教育与学生实际需求不同步,学生整体满意度不高。

3.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目的功利性强。大学生学礼仪只是为学到一些技巧方法,利于求职就业,使礼仪教学停在使用表层,缺少对本质和内涵的把握。

4.教育对象的多样性。一方面大学生整体礼仪素养与礼仪技巧偏低,另一方面大学生自身行为方面自制力不够。学生自身对提高文明素质的认识不够,认知能力与行为、观念与现实存在一定的反差,对文明的判别标尺失准,把错误的行为认为是“有个性”、“非主流”等。

大学生礼仪素养及综合素质的提高,需要通过系统、行之有效、灵活多样的方式来实施,高校礼仪教育任重而道远。

二、高校礼仪课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对礼仪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由于对礼仪课程不够重视,课时又少,直接导致教学资源匮乏。譬如:在“个人礼仪”教学中的仪态训练,仅仅是教师在示范后,抽查几位学生在课堂上参与练习。这是因为许多高校没有专门提供给礼仪课程教学使用的实训室,学生们得不到实训的条件。另外,校内专业礼仪实践场所的缺乏,使现今高校礼仪课程的教学效果难以得到更高层次的突破,成为制约礼仪课教学水平提高和教学效果增强的瓶颈。

2.教学方法不够灵活,削弱了教学质量与效果。礼仪课被设为任选课,听课的学生较多,课时又少,教师往往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缺乏互动性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单一,课堂互动环节少,学生很容易失去兴趣,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听课很难投入其中,整体教学效果不好。

3.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知识讲授与实训脱节。就目前来看,礼仪教师主要采用传统的以“讲授型”模式,虽然也有案例分析和示范,但整个教学过程基本上在教室进行,缺少仿真的职业环境和角色扮演,结果学生是只懂理论,不会运用,理论与实践脱节,显然不能与这门学科的特点相适应。

(四)考评方式单一,无法达到课程教学的目标。对于应用性很强的课程,采用传统的试卷考核办法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而以往该课程的考试主要以理论考试为主,“一纸定成绩”,导致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采取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融会贯通和动手实践及应用的能力较差。

由此可见,传统的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已经很难满足礼仪课程教学的需要,甚至阻碍了教学内容的渗透,限制了课程发展的规模。

三、高校礼仪教学改革探索途径

(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索

篇4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繁荣,以服务礼仪为代表的专门礼仪研究蓬勃兴起,公民礼仪学研究作为礼仪学学科研究的基础,其缺失带来的负面影响日益显现;同时中国在国际社会开放进取的形象和政治经济军事地位的不断提升也在呼唤与大国形象相称的当代公民礼仪学研究。专门礼仪研究的蓬勃兴起和中国政治经济军事地位的不断提升等共同构成了中国当代公民礼仪确立的社会文化背景。

一、公民礼仪的概念和特点

在当代汉语语境下,“礼仪”往往指代“礼仪行为”而不涉及典章制度等传统内涵,确切地说,当代行业礼仪学的研究还都只止于礼仪行为的研究层面,应该称为行业礼仪行为学,如服务礼仪行为学、外交礼仪行为学等等。沿袭这一语境习惯,礼仪的概念可表述为:礼仪是礼节和仪式的总称,是随着人类社交活动的产生和发展约定俗成的社交规范。礼仪行为的本质是社交规范,礼仪思想的核心是尊重。

(一)公民礼仪的界定

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公民”的概念更多地出现在人们的日常话语中,与当代“人民”的概念相比较,“公民”更多地关照了社会人作为个体的存在。从语词上讲,公民礼仪即公民必须遵从的礼仪规范,其研究与行业礼仪、涉外礼仪、传统民俗礼仪等有着密切的关联:

公民礼仪与行业礼仪。行业礼仪是行业从业人员在工作中必须遵行的礼节和仪式的总称,如餐饮服务礼仪、军队礼仪、银行商务礼仪等等。在礼仪学学科体系中,公民礼仪是基础礼仪学研究的主体,是行业礼仪研究的起点和基础。与行业礼仪相比公民礼仪具有全体性和随时性,即:公民礼仪是全体公民都必须遵行的,而行业礼仪只约束本行业的从业人员;公民礼仪的要求是随时的,不分工作与否,而行业礼仪只约束本行业从业人员工作时段的行为。

公民礼仪与涉外礼仪。涉外礼仪是国际交往中遵行的礼仪惯例,就其本质和行为个体而言是国际公民礼仪;而公民礼仪则是本国内部的礼仪惯例。显然,国际礼仪惯例(涉外礼仪)与国内礼仪惯例(公民礼仪)在确立的过程上无本质差异,但在适用范围上则有大小之别。可以预言,随着国际交往的加深和民族文化的不断融合,礼仪必将弥合国界内外的差异,最终走向全球一体化。

当代公民礼仪与传统民俗礼仪。传统民俗礼仪是当代公民礼仪最重要的渊源,礼仪约定俗成的特性决定了任何礼仪形式都不可能是纯粹人为地凭空杜撰,都只能是在传统形式基础上的改造和重建。建构全民性的当代公民礼仪更是一刻也离不开传统民俗礼仪所提供的丰富文化营养。

结合以上分析,公民礼仪的概念表述为:

公民礼仪又称基础礼仪,是在约定俗成的前提下,经国家意志提炼、规定和教化逐渐为全体公民共同遵行的基本礼仪规范,是社会公共道德最重要的外显行为系统。

(二)公民礼仪的特点

1、约定俗成性。民间礼仪具有毫无争议的约定俗成性,公民礼仪体系的建构是以约定俗成的民间礼仪为基础的,尽管期间有国家意志的介入,但在建构过程中国家意志的作用是甄别、提炼前提下的规定和教化,而不是无中生有、闭门造车,换句话讲,公民礼仪是国家意志甄别和提炼出的民间礼仪,究其根本是约定俗成的。

2、德礼一体性。任何时代的任何礼仪都有其特有的道德内涵,礼仪行为与其道德内涵互为表里,德礼一体。中国传统的礼仪制度以儒家核心价值观为道德内涵,而中国当代公民礼仪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道德内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重要的外显行为系统。

3、差异共融性。当代公民礼仪的建构受国家意志和民族文化习俗的影响,有着较大的国别差异性和民族差异性;在当今国际交往频繁、全球文化一体化的大趋势下,公民礼仪必将在差异的碰撞中走向共融和大同。

4、审美向善性。作为全体公民遵行的社会行为符号系统,公民礼仪行为的规定具有审美和向善的倾向性要求,如“坐立行”的规定中对腰部挺直的要求既符合人类行为审美的规律又关照了有益身体健康这一善的诉求。

二、中国当代公民礼仪确立的社会文化背景

(一)行业礼仪研究的繁荣。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建立和社会经济生活的日趋繁荣,以窗口服务行业领军、以金正昆《礼仪金说》等为代表的行业礼仪研究应运而生。行业礼仪研究的触角广泛地触及到了服务、商务、家庭、旅游、社交、外事、教育、军队、司法等诸多领域,其中无论在广度和深度上都不乏可圈可点的精辟观点。三十年行业礼仪研究的成果可归纳为三个主要方面:其一,探索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诸多模式,为公民礼仪的确立奠定了丰厚的标本基础。其二,廓清了当代礼仪行为的基本范畴。其三,端正了社会心理对礼仪的认识,提升了今后公民礼仪规范推广的民意认可度。

(二)西方礼仪登陆和中国传统礼仪回归。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与境外资本、先进技术一道,好莱坞大片、麦当劳快餐、情人节等等当代西方人文元素也逐渐进入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在与世界接轨、融入世界大家庭等社会集体心理的影响下,作为西方生活方式重要组成部分的西方礼仪制度被广泛的介绍、引进和接受,吃西餐、穿西装、行洋礼、过洋节一时成为人们效仿和追逐的时尚。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外来文化元素在中国本土文化体内的“排异反应”渐次显现,加之工业化带来的诸多问题促使人们再次将目光投向了倡导“和谐”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儒家礼乐文明核心内容的礼仪制度以“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祭孔大典”、诵读儒学经典、倡导孝道文化等多种形式悄然回归。无论是西方礼仪的影响和渗透,还是中国传统礼仪的回归都为当代公民礼仪的确立开拓了广阔的文化视野。

(三)中国经济政治军事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取得了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国作为大国的形象日渐清晰。特别是近十年来,以“2008北京奥运会”和“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等为代表的大型国际会议和体育竞技比赛的成功举办更是成为中国展现新风貌新形象的亮丽名片。同时,与国家硬实力高速发展不相适应的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发展的滞后。2006年4月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余晓辉为“奥运礼仪工程”编著的《2008公民礼仪手册》,作为应对具体活动的急就之章虽然解了一时燃眉,但反映出的却是中国作为文化底蕴深厚的“衣冠上国、礼仪之邦”本不该有的贫乏和缺失,其深层的话语已十分嘹亮,即:中国公民礼仪已到了不得不全方位建构的时刻。显然,提升综合国力、改新国际形象的国家诉求已成为确立当代公民礼仪的强力推手。

(四)《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的颁行。

篇5

关键词:礼仪课程;文化素质教育;礼文化;教学改革;探索

素质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而文化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文化素质教育主要是指通过人文学科的教育去塑造和培养大学生的内在品格和修养,也就是塑造大学生具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和高品位的文化境界。人文教育有明显的教化功能,它作用于人的情感状态,影响和改变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个性等,最终目标是教会大学生学会与他人相处,学会做文明人。现在一般认为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在文学、艺术、历史文化、哲学、伦理等学科中。而礼仪教育涵盖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教育和道德教育。我国的传统礼仪,强调内在德性的能动作用,把道德作为礼仪的依据,而不是把礼当作外在的、技术性的东西。因此,大学礼仪课程教学,应以能够揭示种种礼仪动作的道德依据的理论为重点,也就是以礼仪理论及其文化底蕴的探讨为重点。

多年来,在文化素质教育的理念下,在全院公选课“现代礼仪”、“社交礼仪”及旅游专业中的“旅游礼仪”课程教学和实践中,我们进行了不断的改革探索与实践,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定的实效。该教学研究已纳入学校教学改革的立项项目,其中“现代礼仪”课程于2004年被评为学院优秀课程。

一、研究课程教学目标,提升教育教学理念

礼仪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行为科学,是在社会交往中由于受历史传统、风俗习惯、、时代潮流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为人们所认同和遵守的、以建立和谐人际关系为目的的行为准则与规范的总和。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从道德的角度来看,礼仪是为人处世中,由道德伦理观念所反映出来的行为准则;从民俗角度看,礼仪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律己敬人的习惯方式。礼仪素质的好坏直接反映出一个人或一个团体的知识水平、文化修养、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以及由这些而综合形成的外在的行为习惯。因此,大学生礼仪课程教学的目标就是历史与现实的研究,弄清礼仪的起源、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科学地阐明礼仪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为现代礼仪的发展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同时,还要明确现实生活中礼仪的原则、规范和标准,为人们提供符合一定道德要求、民族传统和时代精神的较为系统完备的现代礼仪知识。教改实践让我们充分认识到,高校礼仪课程教学的关键在于:一是加强礼仪理论的教学力度,二是进行各种各样的礼仪实践活动。

在明确了教学目标和培养规格,提升了教育理念的基础上,根据我院专业设置情况和礼仪教学实践,我们重新修订了“商务礼仪教学大纲”、“社交礼仪教学大纲”、“教师礼仪教学大纲”和“旅游实用礼貌礼仪教学大纲”。新大纲注重了礼仪教育与礼仪文化的有机结合,强调了礼仪规范的实践训练。新大纲具有如下特点:体现了民族性、世界性与时代性相结合和教学内容重新整合的原则;具有较丰富的模拟训练和礼仪文化的理论内容。

二、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1.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体现着教育目标和培养模式。在提高和加强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理念下,构建现代的礼仪体系,要坚持民族性、世界性和时代性相结合的原则。一是继承民族传统礼仪中具有永恒价值和旺盛生命力的内容;二是吸收国际礼仪中具有积极作用和进步意义的内容;同时还要面向现代化,增加一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反映时代精神的内容,综合成一个新的科学,能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体系。为此我们进行了如下改革:

(1)将“礼”文化知识贯穿始终

中国是举世闻名的礼仪之邦。钱穆先生说:“礼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中国人文精神的体现。大学生礼仪教育,由于学生已达到较高的文化水平,并且具备了一定的理论把握水准,因此应重在理论层面,以探讨和把握礼仪文化的底蕴为主,包括礼仪的性质、起源和发展,礼仪的规律及礼仪的真、善、美等。在礼仪教学中,即让学生“知其然”,知道应当怎么做,又让学生“知其所以然”,懂得为什么要这么做。礼仪教育如果只是单纯传授礼仪的规范和具体操作的要求,而不注意对礼仪理论及其文化底蕴的探讨和说明,那么这样的礼仪教育实际上也是残缺不全的。这样的礼仪教育,虽然在培养学生循规蹈矩、照章办事方面可以立竿见影,但却不利于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充分发挥灵活自主的创造精神,达到礼仪应用的更高境界。因为具体的礼仪规范即便包罗万象,也不可能对所有情境中的礼仪都一无遗漏地做出明确的规定,而且许多杰出的礼仪典范,例如总理的许多礼仪风范,都是现代的礼仪规范中不可能找到先例的。所有这些,都有赖于对礼仪文化的深层把握。只有透彻掌握了礼仪文化的深刻底蕴,才有可能在无论怎样的复杂的情境中,面对无论怎样怪异或突发的问题,保持一种雍容大度、应付自如的礼仪风范,而不至于无所遵循,无所措手足而导致失礼。

(2)加强礼仪实际训练和实践

礼仪教育最终是要促进知向行的转化,导之以行,落实到礼仪的行为上。而礼仪行为的生成,仅有礼仪的知识和要领的认识还不够,它只是礼仪知识行为的指南,还必须有实际训练,把教学和训练结合,通过实际训练,使礼仪凝结在学生的行为上,进而引导他们身体力行,付诸实现,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3)注重教材建设

文化素质教育的课程建设首先需要建立相应的教材体系。教材是教学的依据,切合改革思想的教材是改革见成效的主要保证。根据高等院校的教学实际,我院专门设立了教材建设基金,推出了一套鲜明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系列教材》。由课程组编写,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生礼仪修养》一书就是其中之一。我们还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设计和制作了具有个性化特点的辅助教材课件,以提高教学效果。

2.深化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素质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个性化的学生,不仅体现业务素质,同时要注重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等。教学方法的不同,反映着不同的教与学及对教师与学生关系的认识,直接影响着教育质量。礼仪教育不是单纯知识教育,它具有十分鲜明的操作性和实践性。

由于礼仪课程具有操作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不应该只是采取单一的教学模式,还应该与模拟训练和日常养成等方式有机结合起来。例如,大学生毕业后需要求职,因此求职方面的礼仪规范是学生模拟训练的内容。另外,一是我院组建了礼仪队,不定期为学校、我院所在市进行礼仪宣传;二是每年举行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次全院范围的礼仪知识竞赛;三是学院每年十月进行礼仪文化节。这些丰富多彩的礼仪实践活动,使学生逐渐养成了文明礼貌的好习惯。

积极推进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是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有效途径。礼仪课程组十分重视教学手段的改革。几年来,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等,大力推进多媒体教学。一方面,我们自己制作3套CAI教学课件;另一方面,购置了多种礼仪教学光盘,建立了礼仪教学网站,大大提升了礼仪课程教学的现代化水平。

三、改革培养模式,优化培养体系

培养模式实质上是一个培养过程或培养控制的问题,它涉及众多控制要素。育人主要有四个方面的要素,即知识、能力、素质、环境。对四个要素相互关系的处理方式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教育培养模式。为了优化培养体系,我们以提高素质为核心,以知识传授为手段,以培养能力为重点,构建现代化培养模式。首先,我们积极探索实施礼仪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机结合的育人机制。利用课内课外,各个教学环节激励学生立大志,确定人生的追求目标;充分利用教学内容中人物的成长经历和学科体系构建过程中所体现的人文精神去激发学生,使科学素质的培养与人文素质的培养紧密结合。其次,教学中以课堂讲授礼仪知识、实验室模拟训练礼仪、日常养成和体现礼仪相结合。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们采用了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将学生融入课堂教学的氛围中,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例如,在详尽介绍古代礼仪的形式和人文内涵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时代特征,为自己或社会设计传统与现实相结合的富有人文精神的成年礼、婚礼、相见礼等:用学到的传统书信知识,给父母、老师、同学写一封格式规范、文字典雅的信件。学生对此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提出了许多很有创意的方案。通过培养过程的改革与创立,优化了培养模式和培养体系,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四、强化课程管理,促进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不仅是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学术水平问题,更重要的是管理问题。礼仪课程建设,需要强化课程管理。根据我院专业设置情况和礼仪教学实践,礼仪课题组制定了“商务礼仪教学大纲”、“社交礼仪教学大纲”、“教师礼仪教学大纲”和“旅游实用礼貌礼仪教学大纲”。我们将课程教学大纲、教师教案、教学案例、实习指导、参考文献目录及教学光盘全部制成电子课件,挂在校园网上。课题组教师不断地加强教学教研,分析研究教学内容、课程的理论体系、知识点,教学内容研究要求细化到教学单元、章节。建立了教师互相听课、评教和学生评教制度。教师开展的互相评课评价意见,及时反馈给学生。课题组还积极探索对学生要以素质考核为核心,知识、能力、素质考核相结合的考试方法与制度。考试形式采取多样化,如采用闭卷、开卷、论文、课题研究、现场模拟表演等考核方法,并给学生提供多次考试机会、分类分项进行考试。学生的总评成绩:作业(10%)+项目考试(30%)+期末考试(60%)。

篇6

 

关键词:商务英语;社交礼仪;商务礼仪  

  

交际习俗与礼仪是英语教学中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应逐步渗透礼仪文化意识,尤其是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更需要了解丰富的礼仪知识。因此对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进行礼仪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其具体方法可以如下:  

一、开设相关的礼仪课程进行专门的礼仪训练  

笔者认为可以开设《社交礼仪实训》和《商务礼仪实训》这两门课程,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掌握礼仪知识,并能够学以致用。具体做法可以如下:  

(一)改革教学内容  

1.以素质教育为基础安排课程内容。掌握礼仪知识,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提高学生个人修养与气质是实训课程教学的目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以个人礼仪、社交礼仪、商务礼仪、涉外礼仪等章节为主要内容,其余章节或自学,或以书面作业的形式完成,这样既能保证教学的重点,又能兼顾知识的系统性。  

2.教学内容结合商务英语专业的特点,社交礼仪实训课程上加入西方礼仪习俗训练;商务礼仪实训上侧重介绍在商务场合上与不同国家的人进行商务活动时需要注意的礼仪。  

3.礼仪实训因其时间短,及其课程本身具有较高的形象、视觉要求,有些内容仅靠理论讲解难以让学生感受到具体的礼仪要求,为了改善课堂教学气氛,在课堂上适当地采用多媒体教学,采用光盘结合观摩分析的方法,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理论知识的讲解突出重点和难点,力求系统生动地向学生讲授现代礼仪的基本知识。  

4.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应穿插丰富的案例。  

(二)改进教学方法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任务驱动法、演练法、互动法、直观感受法、对比互评法、情境法、课内外结合法等教学法进行教学。通过开拓动手操作的渠道,可让学生学以致用,使能力与素质得到提高。在各种阶段性训练的基础上可举办一次难度较大的综合性“面试情境模拟表演”,模拟表演的内容由学生自定题材、人员自由组合、自选角色、自写台词、自设场景,进行精心准备并公开在课堂上表演。通过情境模拟表演,可使学生真正处于教学与实践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快乐的体验,并能将所学的内容更好地应用于实际。

(三)改革考试方法  

传统的考试方法主要是以理论考试为主,导致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死记硬背,融会贯通与实际运用的能力较差。因此,应对传统的考试方法进行改革,将重点放在实践操作的成绩上,结合实训报告、课堂表现等各方面进行综合成绩评定。礼仪实训教学应当由课堂延伸至课外活动,如组织学生举办形象魅力大赛,可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礼仪的魅力。  

二、将礼仪教育渗透到相关的专业课程中  

文化因素教学是商务英语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交际习俗与礼仪如:打招呼、称赞、称谓,访友做客等都是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要适时进行礼仪教育,注重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更好地掌握并准确运用英语语言。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中,注重“礼貌原则”。礼貌是礼仪在言语动作上的表现。礼貌既是一种普遍现象,为各社会群体所共有,又是一种个性化的交际原则,受制于不同语言群体的不同文化背景。因此,“礼貌原则”在跨文化交际中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果说话者与听话者的文化价值观有很大差异,甚至彼此完全不能接受,礼貌的话语可能伤害对方,从而导致交际失败。因此,在成功的跨文化交际中,双文化比双语言更加重要。因此将礼仪知识的讲解渗透到不同的专业课程中,使学生在不同的话题学习中比较中英礼仪文化的异同点,渗透礼仪文化意识。  

篇7

关键词:礼仪;社会交往;社会秩序;人际关系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2-00-01

礼仪作为一门有助于提高人们文明修养,改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文明和谐发展的适应型课程,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和重视。为了顺应时代的要求,作为中职学校的学生,除了学好文化课和专业课外,掌握丰富的礼仪知识,在社会公众面前显示出职业特点,使自己的仪表仪容、言谈举止、气质风度与众不同,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对于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较好地打开工作局面是非常必要的。

一、认真研究确定教学任务,精选合适的教学内容

礼仪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实用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学生的基本现状,以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主。在明确这一教学任务后,方可以此确定合适的教学内容。职校礼仪课程的教学内容应以酒店服务礼仪为主,在讲清楚礼仪的本质内涵的基础上,把各种岗位礼仪规则进行科学的整合,精选出一些最普遍、最适用的礼仪规范和习俗来对学生进行教育。由于过去社会和家庭教育因素的制约,使得职校学生缺乏一些基本的礼仪修养,所以礼仪教学首要的任务是提升学生的个人生活基本礼仪素养,让学生清楚的认识到礼仪的本质与核心内容,即对他人的尊敬。在教学内容方面,还要重视“反对繁文缛节,把礼仪搞得高深莫测,否则曲高和寡,会使礼仪脱离现实社会。”“礼繁则难行,卒成废阁之书”。

二、认真备好讲授教案,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礼仪课从理论上讲并没有多少深奥的东西,但它涉及面广,生活气息浓,实用性强。学好礼仪课的关键是要落实到行动上,用礼仪规范来要求自己,使自己的礼仪修养得到提高,并养成习惯。因此,要发挥这门课的作用,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教师的教学方法十分重要,而案例教学法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案例教学法,就是在教学中由教师在导入具体案例之后,根据专业岗位的要求,将课堂设定为某一个或几个职业场所,要求每名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假定为该场所相关岗位的工作人员,并投入到该角色当中,对教师引出的案例及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解答或处置。

礼仪教学属于德育教学中的一种,但是又不同于一般的德育教学,它具有自己的独特性。这就要求从事礼仪教学的教师去极力探索适合这一学科的教学方法,下面联系“握手礼”这一内容谈谈几种礼仪教学的方法。

(一)传统现代相结合,中西对照开眼界。在此教学中可将传统礼仪与现代礼仪相结合,吸取传统礼仪中的精华及一些好的观点、礼节,坚持以传统礼仪为基础,现代礼仪为主导。现代礼仪是在传统礼仪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这一发展的过程,并非像有的人所理解的逐渐“西化”的过程,而是一个“扬弃”的过程。学生倘若理解了为什么有些礼节逐渐消失,也自然明白礼仪的宗旨和时代对礼仪的要求。如要学生理解“握手礼”所代表的文明,就得让他们知道和封建等级社会密切相关的“跪拜礼”的取消是中国走向文明的一大步。此外,我们还可以将中国的现代礼仪和西方礼仪相对照、比较,让学生在纵横交错的礼仪知识体系中有更多的收获。“握手礼”“脱帽礼”“吻手礼”等等同样是西方的礼节,为什么只有“握手礼”在中国盛行,而其它礼节却没有什么“市场”呢?这样的对照可以使学生的视野更开阔,对于中西文化的差异也可见一斑。这样教学既能让大学生明白各种礼仪规则又能了解其本质,并能在各种场合运用自如。

(二)巧创情景提问题,角色扮演体会多。礼仪教育不是单纯的知识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礼仪教学的实践性、操作性、实用性这些特点。体现在教学上,就是要强化实践教学,在师生的互动中,创造积极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对于具体的礼仪规范,了解它是一回事,而进行实际操作又是一回事。如果把礼仪规范只是当作一般知识来传授,‘光说不练’是行不通的;只有经过实际的训练,礼仪教学才能收到较好的成效。同时,礼仪教育具有知行统一的要求,学习礼仪,知道了礼仪的规范和要求,就应该付诸行动,按礼仪的规范、要求去做。如果学习了礼仪之后,掌握了有关礼仪知识,并且也会实际操作,但就是不愿身体力行;学的是一套,而实际做的则是另一套,这样的礼仪教育肯定是不成功的。”

篇8

[关键词]传统文化礼仪 英语教学

[作者简介]李桂杰(1964- ),女,辽宁北镇人,渤海船舶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英语文学。(辽宁 葫芦岛 12500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9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传统文化在中国的历史之上一直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作为中国的孕育之根,中国文化礼仪孕育了中国一代代炎黄子孙,即使在经济全球化日趋强化的现在,对中国传统的文化礼仪的学习也是无法回避的。

一、目前英语教育对传统文化礼仪的忽视

目前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多出于升学或职业的需求。因此,英语教学中有时会带有功利性。和英语教育如火如荼地开展,所形成强烈反差的是:作为一名中国人,常常引以为傲的中国传统文化礼仪教育的匮乏。学生的“四级”“六级”通过率在不断地刷新,但是对中国文化礼仪的认知也在逐渐衰退。很多学生,只过“圣诞节”“情人节”,却对中国传统的“端午节”等节日视而不见,对英语的盲目推崇和崇拜,却消解着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学习。

在当下的高职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只“就事论事”地进行英语教学,注重对学生的语法、句式的教学,重视对学生英语口语的锻炼,讲求学生英语的实践性,但是往往忽视了对英语文化的教育,更忽视了对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传统文化礼仪的缺失,将会直接导致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仅仅对英语是一种“实践”而不是真正将其融入中国的国情之下,这一点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是不利的,对我国今后的传统文化和英语实践之间的结合,也有着不可避免的危害。

二、传统文化礼仪的重要性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在中国的悠久历史中,传统文化礼仪在其中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经济浪潮席卷之下,人的金钱观、世界观等观念在改变,但是传统文化礼仪,一直在国人的意识当中没有消失,可见,这些文化礼仪在中国人的潜意识当中是根深蒂固的。但是在世俗化影响下,难免有人迷失了方向,因此传统文化礼仪正在人们的行为中消逝。

学校作为一个教育机构,教师作为学生学业的领路人,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需要对学生的基本人格、伦理道德进行正确的培养。英语教学是一门外国语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难免会涉及对外国文化的传授,对外国资本主义社会的不正确宣讲,会导致学生的盲目跟风,也会导致自身对传统文化礼仪的误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礼仪中,强调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以义为上最终是培养出正直、公义、诚实、善良、勤奋、进取、对社会有用的人。传统文化礼仪的教学,能帮助实现中英双向文化交流的需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提升其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因此教师必须在英语教学的过程当中,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将中国传统文化礼仪运用到英语教学中,真正发挥传统文化礼仪的作用,也真正让英语教学和中国的本国文化的结合恰到好处。

三、中国传统文化礼仪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一)正确对待英语教育及传统文化

要解决中国传统文化礼仪英语教学中体现这一问题,首先要在意识上进行纠正,有正确对待英语教育和传统文化的意识。意识是行为的起因,是行为的决定因素,所以在自身意识上对传统文化礼仪引起足够的重视,就能在英语教学实践中贯彻正确的教学行为。教师应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礼仪怀有崇敬和敬佩之情,对中国古老文化有着热爱之情,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礼仪的博大精神,是对教师自身教学素养的提高。教师切不可将英语教学和传统文化割裂开来,要以正确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将其充分融入教学之中。比如讲到圣诞节时,老师可以同时介绍中国人看重的春节,让学生在感受英美文化的同时,也不忘回顾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礼仪。或者教师在布置课后作业中,可以尝试让学生就自己的理解来谈谈对中国和西方的传统文化礼仪的看法,或让学生以所学的知识在一方面或几个方面对中西文化作出比较等。

(二)坚持提升教师的教学基本功

上述已经提到,教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如何让学生更多地、更好地获取知识,这就要求教师有过硬的教学基本功。传统文化礼仪的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要求教师的基本功中要丰富自己的文化礼仪知识,通过大量阅读文献资料、查阅书籍、观看录像影片等,再将这些知识转换为自己的思想,用自己的语言适当地表达给学生。其中包括在教案的编写当中,在教学过程的实践当中,在教学总结的反思当中等,都需要教师不断以将传统文化礼仪运用入英语教学的理念为核心,把握正确的教学方向,坚持去提升自己的教学基本功。

(三)学校要注重学生的实践,有意将传统文化礼仪融入英语教学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相互促进的一个过程。尤其是英语这样一门语言教学,就更需要教师和学生的相互配合,在磨合的过程中,将教学的效益最大化。45分钟的课堂教学,显然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也无法完全实现传统文化礼仪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故而教师可以向学校提议,在课后让学生多参与教学的实践活动。

学校可以拓展课外第二课堂文化教学渠道,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外时间来拓展自己的见识,将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融入实践。学校可安排英语老师同汉语言文学教师合作教学,以引导学生课外阅读一些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英文小说、杂志等。在周末或节假日,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观看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英文电影。当然,学校也可以邀请一些知名的中西文化研究的学者,来学校谈谈自身对中西文化的见解和学习方法,让学生多层面地接触,以便更好地实现传统文化礼仪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四)加大英语教材改革的力度,增加对中国传统文化礼仪内容的介绍

对传统文化礼仪的了解和认知,除了在教师和学生上有所要求,还需要在教材上有所要求,教材是教学的纸质媒介,教师用自己对知识的梳理向学生教学课本的内容。目前的教材大多数是对英美文化的知识介绍,或者是单纯的英语知识的罗列和梳理,没有将中国传统文化礼仪渗入到课本当中。把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割裂开来,这不仅仅不符合教学的原始目标,也不利于学生和教学的长期发展。由此而看,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改革,来适应新课标下的英语教学。教材编撰者可以在教材编撰过程当中,添加一些表述中国传统文化礼仪的英语词汇,像中国的春节、中秋、端午、腊八等传统节日,尊师重道、仁义礼智等的词汇,在涉及英语小短文,也可以翻译相应的中国经典语言故事等,将世界文化和中国文化礼仪的教学结合起来,相得益彰。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礼仪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是必需的,英语并非只与某一种特定文化相连而疏远其他国家文化的语言,只有意识到文化的世界性,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礼仪是世界文化的宝贵遗产,应该将传统文化礼仪传承和发扬。当然时代在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礼仪当中也必然会被认证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在英语教学中正确运用。当然,中国传统文化礼仪的积淀绝非一日所成,文化礼仪具有层次性,其输入也应遵循由表及里、有浅入深的规律。故而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并不能急功近利,以单纯地达到目的来加快学生学习的进程,需根据语言教学的不同阶段,确定渗透的内容和方式,以课堂为平台,构建起符合自己和学生的教学形式。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礼仪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在新形势下,保留住自己的中华之脉,不被西方的经济浪潮所席卷而去,在保证自己中华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向世界展现中国人的优秀风采和灿烂的文化礼仪,实现当今和谐世界的构建。

[参考文献]

[1]刘琴.融中国传统文化于英语教学之中[J].考试周刊,2008(41).

[2]刘震.中国传统文化对文化导向型英语教学的意义[J].当代教育科学,2008(15).

[3]李霞.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外语教学中的思考[J].滨州职业学院学报,2011(2).

篇9

论文关键词:中国传统礼仪;高校学风建设;个人修养

学风是一所大学的灵魂,也是学院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学风就是学习风气,主要体现在学习上,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和习惯的具体体现。学风问题不仅涉及学生获取知识和学习技能的能力,还涉及学生的品格和素养。学风对于培养学生的作用不仅体现在学生在校期间,更影响到他的一生,使他在毕业后具有主动、开创性的学习精神,进一步与工作实践相结合,走出一条适合自己成功的成才之路。

加强学风建设,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条件。在大学阶段,学生的主要任务不仅仅是学习,不但要通过学习发掘自己的智力和潜力,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实现个人全面发展,树立积极主动、自觉独立的学习意识和精神,而且还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及公益服务活动,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综合素质。

本文主要通过研究高校学风的现状,结合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精髓,探索中国传统礼仪教育对高校学风建设的影响,并希望以此寻求一种加强高校学风建设的新途径。

一、目前高校学风的现状

1.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

从学生上课的认真程度和出勤情况来分析,目前高校内的学生,学习态度“认真”的人数比例在逐渐下降,而“及格万岁”和“混日子”的人数比例都在呈上升趋势。

2.学生对于参加学习的动机的认识

不同的人会因为不同的生活阅历和对事物观点的不同而有着不同的学习动机,但无论如何,具有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动机,这对于青年一代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具有积极向上的学习动机(如实现自己的梦想、为未来立足社会做准备、完善自我等)的人数比例相比以前在减少,而学习动机不明确的学生人数比例在上升。

二、中国传统礼仪对学生学风的积极影响

通过对学风问题不断思考和针对该问题所进行的研究、实践和总结,我们尝试将中国传统礼仪知识引入到学生的日常教学过程当中,通过这种方式,发现中国传统礼仪对学风有以下积极的影响。

1.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端正学习态度

礼仪教育中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理解和认同对待任何事、任何人都要“以礼相待”,都能做到“自卑而敬人”,当学生懂得这些之后就会明白:在课堂上,要尊敬师长、尊重知识、尊重身边每一位前来学习的同学,因此,必须遵守课堂纪律,不迟到早退、不影响老师讲课、不影响周围同学听课。在校园生活中,对待身边的人和事,不论是熟悉的还是陌生的,我们都要做到“谦让”,因此,在与人发生冲突时不可恶语相向甚至拳脚相加。在仪礼的影响下,学生对于自己作为学生的责任、作为子女的责任的认识不再简单地停留在字面意义上,而是在心灵深处有了某种具有震撼效果的理解,责任意识的加强有助于学生端正学习态度。

2.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情,确立积极向上的学习动机

目前高校当中有部分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动机,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当谈到学习动机时显得茫然。经过研究发现,这部分学生往往生活圈子很小,不善于与人交往。这种生活圈子的狭小又会导致他们对生活的丰富多彩认识得不全面,对事物的看法往往比较片面。学习,首先要学会做人,讲究人际关系,只有生活在一个人与人之间和谐的环境中时,我们对生活才是充满激情的,才会认为这个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传统礼仪强调“做事先做人”,让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就可以在对生活充满激情的同时激发学习兴趣,确立积极向上的学习动机。 三、通过中国传统礼仪加强学风建设的探索

1.筛选授课内容,每项内容都需要结合现实赋予其鲜明的时代特征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内容博大精深,经历了数千年,这些内容几乎都流传了下来。但是其中有些礼节在当今社会中已经消失了或者已经很少能见到了。我们需要结合现代文明,对于已经不适合现代社会的礼节要在讲课时不再提倡,只需要学生知道这种礼节为什么会诞生、在那个历史时期它有其存在的理由就可以了。而对于适合现代社会的传统礼仪文化中的内容,我们需要详细地向学生介绍它的意义、什么场合下用、怎样用、行礼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等。

另外,中国传统礼仪文化除了《周礼》、《礼记》等古代流传下来的各种礼学名著之外,现代很多学者大多都是以“考古”的角度进行研究,所著著作也大多是以介绍为主,仿佛这些都与我们现代人没有什么关系。我们认为,给学生讲解的内容应该是实用的。因此,必须对选定的内容进行扩充,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大量真实、鲜活的例子,并将他们贯穿在讲课内容当中。这样,学生就不会因为觉得这些内容距离自己太远而失去学习的热情,还会让学生感叹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博大精深,历经数千年的文明历程仍然不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2.定期和不定期地举行各种与传统礼仪文化有关的活动

个人修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提高的,也不是通过一段时间“中国传统礼仪文化”课程的学习就能够完成的。课程内容的讲授,是让学生对中国传统礼仪文化有一个大体的了解和对与学生有关的部分礼仪进行学习。因此,更多的工作需要在一个大环境下去做,需要这个大环境去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以礼的标准来要求自己,需要这个大环境引导学生去行礼。如果没有这样一个环境,学生学习的知识不能付诸实践,就会让学生产生一种失落感和对知识的怀疑,那这些努力所取得的成果就只能表现在我们的课堂上,而不能波及整个校园生活以及更广的范围。

鉴于上述原因,我们需要定期或者不定期地举行与传统礼仪有关的各种活动。例如,定期评选学风榜样、个人修养标兵,对学风、修养、礼仪方面表现出众的学生予以表彰。这样做,一则肯定他们的表现和成绩,二则鼓励其他学生向他们学习。此外,还可以不定期地请一些专家、学者做与礼仪有关的讲座,让更多的相关知识走进我们的校园、走进我们的生活。通过上述活动,在整个校园营造一种知礼、懂礼、崇礼、行礼的氛围。

四、研究启示

(1)学风建设的目的之一是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学风建设其目的是通过各种举措,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遵守校纪校规,以良好的精神风貌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去。让学生通过学习中国传统礼仪知识,做到知礼、懂礼、行礼、守礼,知道要尊师重道、尊重生活中的每一个人;知道无以规矩则不成方圆,校纪校规就如同校园中的礼仪一样,需要严格遵守;知道在生活中要怀有恻隐之心、敬畏之心、宽容之心。学礼、行礼能够提高一个人的个人修养,修养提高了,学生对自己作为学生的责任、作为子女的责任、作为社会公民的责任都会有一个深刻且清醒的认识,这样校园里的各种违纪和不道德事件就会很少发生,校纪校规也不再是惩罚违纪学生的标准,而会变成学生校园生活的礼仪准则。

(2)礼仪教育要从大一新生入学阶段开始抓起。大一新生步入大学之初很多东西需要学习,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换言之就是礼仪。只有将礼仪的基础打好了、打坚实了,才有可能在今后的大学生活里,通过学习各种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生存能力和个人修养。

(3)对学生的礼仪教育需要教师身体力行、以身作则。俗话说,上行下效,在学校里,“上”就是教师,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成为学生言行的榜样和回答问题时旁征博引的例证。因此,在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的同时,教师也应该以身作则,言辞举止都应当合乎礼仪要求。这样,学生在敬佩教师高尚的人格修养的同时,也会对教师的授课倍加重视,对教师的教导铭记于心。

篇10

关键词:小学礼仪教育;社会文明;美德

我国自古就以“礼”作为一种美德,这也是一个社会文明的标志。一个国家的礼仪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这个国家发展的水平。在世界的历史中,我国的“礼”文化在五千年的进程中不断完善,中国的文明影响着当时的世界。在我国目前社会主义的发展中,礼仪文化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礼仪文化教育属于道德教育范畴。

一、我国礼仪文化教育现状

1.我国小学礼仪文化教育的特点

小学生中每个年级的心理特点不同,需要分别教育。首先,男学生的习惯养成不如女学生。这不是因为在智商上存在差异,而是在性格特点方面存在不同。男学生比较多动,而女学生比较稳重,因此在教育方式上也应有所不同。其次,小学教育时间长,每一年级的学生思想和意识也不同。因此,不同的年级要根据其学生的心理变化规律,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

家庭和学校是学生生活的两个中心,在德育方面,两者存在不平衡。比如,有的家庭家教严格或是父母素质水平高,从小就注重孩子的文明礼貌,这种家庭的孩子到了学校,已经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学校不需要做太多的工作;另一种家庭则不注重孩子平时的行为习惯,特别是家长在家中对孩子比较宠溺,不在乎平时的待人接物,这种孩子即使到了学校接受了学校的道德教育,回家后有的家长不在乎甚至抵触这种行为礼仪的教育,因此,学校的培养可能会没有效果。

礼仪文化教育重在坚持。在学校要求行为规范的最初一段时间,学生做得会比较好,但是长时间下来,学生就会懈怠,特别是这种情绪还可能会传播开来。学校需要定期进行礼仪文化教育,并且对于不同年级,需要有不同的要求。例如,一年级刚入学的学生,他们进入到新的环境会有一定的适应时间,因为不是少先队员,所以,平时要行鞠躬礼;二年级的学生大部分都加入了少先队,必须行队礼;四五年级的学生因为完全适应了学校的生活,有一定的独立性,而且在思想上也发生了变化,因此,需要对其思想观念进行一定的引导。

2.我国小学生礼仪文化教育现状

我国进入新世纪后,不断地强调公民的道德教育,但是这些年的效果并不好。在一项课程调查中,思想品德课被很多学生选为最不喜欢的课程。究其原因,与我国的礼仪文化教育方式有一定的关系。首先,在教育的内容上,道德规范与学生的心理特点有一定不符,很多都是讲教育内容写成条条框框,本是应该贴近人性魅力的道德课成了枯燥无味的说教。其次,礼仪文化教育应该是贴近生活、体验生活的,而我国的教育方式则是在教室中听教师讲课。最后,道德教育课的结果也是用试卷来测试的,这也增加了学生的反感。

二、与韩国礼仪文化教育的对比

韩国的礼仪起源于儒学。儒文化自古就对韩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韩国国民至今保持着良好的礼仪风尚。全球化进程中,西方国家的文化思想也影响着韩国。韩国在尊重自己的礼仪文化的基础上,融合了西方的文化思想。

与中国刻板的礼仪文化教育不同,韩国不仅是注重学生平时的行为举止,更注重学生的人格养成。在小学一二年级,学校开设“正直生活课”,课程范围很广,主要是讲述和生活有关的各方面礼节和道德规范,包括家庭、学校、民族等各方面内容。三年级以上,开始培养学生的道德理念。除了学校,韩国的家庭和社会也有很浓厚的礼仪氛围。笔者认为,韩国政府对传统节日的重视影响着韩国的社会。传统节日帮助韩国人民记住了自古流传下来的礼仪文化,受到传统礼仪和习俗的熏陶。

韩国的礼仪文化教育在教学内容上与我国相近,但是教育方式上有很大的不同。例如,社会服务辅助课程教学、传统节日使学生受到熏陶等,真正做到了将上课的内容回归于生活。环境对于孩子的成长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中国的礼仪文化源远流长,是在我国古人生活中积淀下来,逐步形成的。目前我国礼仪文化教育还需要继续努力。改善教学方式,与生活相融合;提高社会文明,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礼仪环境。这些不仅需要政府积极倡导,还需要学校和家长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李涛.中小学礼仪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20).

[2]吴芳文.创设校园礼仪环境 营造德育精神氛围[J].学生之友:小学版,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