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低保管理办法范文

时间:2023-10-30 17:32: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乡低保管理办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城乡低保管理办法

篇1

关于印发《城乡居民住宅地震巨灾保险

专项准备金管理办法》的通知

财金〔2017〕38 号

中国城乡居民住宅地震巨灾保险共同体成员公司,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财政部驻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

为推动城乡居民住宅地震巨灾保险试点,逐步形成财政支持下的多层次巨灾风险分散机制,现将《城乡居民住宅地震巨灾保险专项准备金管理办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执行中如遇相关问题,请及时函告我部。

附件:城乡居民住宅地震巨灾保险专项准备金管理办法

财 政 部

2017年5月2日

附件:

城乡居民住宅地震巨灾保险专项准备金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规范城乡居民住宅地震巨灾保险专项准备金(以下简称住宅地震保险准备金)制度,完善多层次巨灾风险分散机制,促进城乡居民住宅地震巨灾保险(以下简称住宅地震保险)稳步实施,根据《保险法》、《金融企业财务规则》及《中国保监会 财政部关于印发建立城乡居民住宅地震巨灾保险制度实施方案的通知》(以下简称《方案》)等相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住宅地震保险准备金,是指住宅地震保险经办机构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本办法规定,在经营住宅地震保险过程中,为应对住宅地震保险损失专项计提的准备金。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根据《方案》规定,由住宅地震共同体直保成员公司(以下简称成员公司)开展的住宅地震保险业务。

第四条 住宅地震保险准备金的管理遵循以下原则:

(一)单独核算。成员公司根据本办法规定计提、使用住宅地震保险准备金,并按照有关会计准则规定,实行独立核算。

(二)分级计提。经营住宅地震保险业务的成员公司总部与省级分支机构,根据本办法规定,分别计提住宅地震保险准备金。

(三)统筹使用。成员公司根据本办法规定计提的住宅地震保险准备金,应当由住宅地震共同体统筹使用,共同应对住宅地震风险。

(四)集中管理。成员公司根据本办法规定计提的住宅地震保险准备金,应当交由市场化机构代为集中管理,并依法接受相关部门监督。

第二章 住宅地震保险准备金的计提

第五条 成员公司应当根据本办法规定,从住宅地震保险保费收入中,按照一定比例计提住宅地震保险准备金,逐年滚存,并在年度财务报表中单独予以反映。

第六条 成员公司暂按照住宅地震保险保费收入的15%计提住宅地震保险准备金。每年5月1日前,财政部将会同有关部门,根据上一年度住宅地震保险开展情况、准备金积累余额等,调整提取比例;未调整的,按上年度提取比例执行。

第七条 成员公司的地震保险准备金滚存金额达到其所承担的未完全终止的地震保险责任单一事故自留责任上限时,可以暂停计提;如滚存余额因支付赔款而降低,或因单一事故自留责任上限提高时,应恢复计提。

第八条 成员公司应当按照本办法规定,于每年6月底之前完成上年度住宅地震保险准备金的计提,逐年滚存,逐步积累应对地震风险的能力。

第三章 住宅地震保险准备金的使用

第九条 住宅地震保险准备金专项用于弥补住宅地震保险风险损失。成员公司动用住宅地震保险准备金,应当履行内部相关程序。

第十条 成员公司经营住宅地震保险业务,当发生重大地震灾害,应付赔款金额超过当年住宅地震共同体应当承担的直保限额和再保险限额之和时,可以使用住宅地震保险准备金。

第十一条 住宅地震保险准备金的使用,以应付赔款金额超过当年住宅地震共同体应当承担的直保限额和再保险限额之和部分为限。

成员公司应当通过再保险或其他巨灾风险分散机制,按规定承担合同约定赔偿责任,及时足额支付应赔偿的保险金。

第四章 住宅地震保险准备金的管理

第十二条 住宅地震保险准备金代管机构,应当按照专户管理、独立核算的原则,加强住宅地震保险准备金管理。

第十三条 成员公司当期计提的住宅地震保险准备金,在成本中列支,计入当期损益。

第十四条 成员公司不再经营住宅地震保险业务的,其所提住宅地震保险准备金由住宅地震共同体统筹使用。

第十五条 住宅地震保险准备金代管机构应当按照保险资金运用的有关规定,审慎开展住宅地震保险准备金的运用,资金运用收益纳入住宅地震保险准备金专户管理。

第十六条 住宅地震共同体及成员公司应当制定住宅地震保险准备金的管理实施细则,住宅地震保险准备金代管机构应当制定住宅地震保险准备金代管办法,并报告财政部、保监会。

第十七条 每年6月底之前,住宅地震共同体执行机构应当汇总各公司住宅地震保险准备金的计提、使用、管理等情况报告财政部、保监会,住宅地震保险准备金代管机构应当将住宅地震准备金的代管情况报告财政部、保监会。

第十八条 各级财政、保险监管部门依法对住宅地震保险准备金的计提、管理、使用等实施监督。

第五章 附则

第十九条 成员公司应当与有关方面加强防灾防损,通过再保险等方式,完善地震巨灾风险分散机制。鼓励成员公司通过发行巨灾债券等方式,多渠道分散地震巨灾风险。

篇2

一、建立农村低保制度的基本情况和主要作法

通山县属省级贫困县,全县12个乡镇,1个风景管理区,共有185个村,8万农户,34万农业人口。为完善现有农村社会救助政策,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通山县于20__年上半年全面建立起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该制度由原来的农村特困户救助过渡而来,全县原有农村特困户救助对象6746户、12440人,人均月平补助9.24元。建立农村低保制度后,享受农村低保的共有4647户、12510人,救助人数占农业人口的3.6%,人均月平补助30元。其中:一类对象572户、952人,人均月平补助64.99元;二类对象1113户、2289人,人均月平补助40.99元;三类对象2962户、9269人,人均月平补助23.69元。农村特困救助向农村低保制度过渡后,救助户数减少了2099户,人平救助标准提高了20.76元。在实际工作中,通山县通过切实抓好“四个三”来确保农村低保制度的全面建立。

建立健全“三级组织”。县委县政府成立了城乡低保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了低保工作中心,同时选派了45名干部组成12个工作组分赴各乡镇实行包保和指导工作开展;乡镇成立了城乡低保工作领导小组和城乡低保评审委员会,设立了低保办公室,配备了专职低保工作人员,同时向各村组派了工作专班;村级成立了低保评议小组,组成成员原则上不少于9人,由村主任任组长,成员由老党员、老干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群众代表组成,具体负责农村低保评议和日常工作。实践证明,领导重视,专班扎实,是确保农村低保制度顺利实施的前提。

认真把好“三道关口”。一是把好政策执行关。按照上级文件精神,通山县出台了《通山县农村低保工作实施方案》,凡持有本县农业户口、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纯收入低于农村低保标准的农村困难居民家庭,均可申请享受农村低保待遇。当前,重点保障以下三类对象:对未享受五保待遇、无劳动能力的鳏寡孤独人群作为一类对象给予重点保障,人均月平补助不低于50元;对残障、无劳动能力且生活特别困难的人群定为二类对象,人均月平补助不低于30元;对因灾因病等导致生活特别困难的人群作为三类对象,人均月平补助不低于15元,纠正了过去特困户救助平均分配的现象。同时明确规定因赌博、吸毒、造成家庭生活困难等七种人群不能享受农村低保待遇。二是把好入户调查关。按照“谁入户调查、谁签字负责”的原则,工作组采取问、听、看、访、算、议等办法,逐户摸清申请对象的实际情况,入户率达到100%,做到“五清”:家庭住址清、家庭成员清、家庭收入清、致贫原因清、救助类别清;三是把好评议审查关。实行三级评议审批制度,先由村评议小组组织召开群众代表会议对申请对象逐个评议,评议通过后报乡镇审核。乡镇低保评审委员会逐村逐户进行评审,不符合条件的坚决核减,资料不齐、程序没到位的一律补课。县低保中心接到乡镇呈报的材料后,按不低于20%的比例进行抽查,召开会议集中审批。

坚持做好“三榜公示”。村、乡、县三级评议审核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对公示期间有异议的及时组织调查核实,核实确认结果再次公示。

全面实行“三个统一”。一是统一审批程序。农村低保待遇按照个人申请、村级评议、乡镇审核、县级审批、张榜公示的程序办理,确保一个程序不落、一项内容不缺;二是统一工作步骤。按照动员培训、入户调查、评议审核、张榜公示、批复发证、资金发放的实施步骤,统一时间,明确每个阶段的工作内容和工作要求,确保“七到位”(政策宣传到户、集中培训到人、调查摸底到户、工作任务到人、家庭档案到户、张榜公示到人、证书资金到户)。三是统一档案管理。县、乡、村三级档案资料做到格式统一,内容完整,整理规范,存放有序,专人管理。县级建立了电子档案,实行了微机管理。

二、实施农村低保制度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通山县农村低保制度全面建立并已经开始运行,目前低保资金开始实行社会化发放。但在制度的建立和实施过程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为“六难”:

1、应保人群难覆盖。通山县农村低保制度刚起步,目前的保障对象是根据原来农村特困户的人口和资金规模确定的,整体来讲保障范围窄,保障标准低,还很有一部分应保对象没能享受低保待遇。根据扶贫和统计部门的数据,通山县处于绝对贫困线(国家公布的693元)以下的农村人口为2__0人,比农村低保制度保障的人口还要多86

30人,也就是说目前通山县农村低保制度保障的人群仍然处在绝对贫困线以下。同时,根据目前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物价水平,693元的人均纯收入明显不能保证人们的最低生活水平。最近,通山县有关部门对农村贫困人口进行了调查,初步统计人均纯收入在760元以下的人口有23184人。假如通山确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760元,那么,目前通山低保的覆盖面还只达到54%。2、家庭收入难核实。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行的是差额救助方式,准确核定家庭实际收入是合理确定低保对象保障水平的基础和关键。虽然省里规定对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按照统计部门有关农民人均纯收入统计口径和统计办法来计算,但在实际操作中很难把握和操作,基本上是以农户自报为主。由于目前对农村居民收入监控体系没有建立或是还不完善,农村家庭收入特别是对农民务工收入和其他隐性收入根本无法核实清楚,如果农户不如实反映,势必影响核定工作的准确性和真实性,造成在确定低保对象时随意性较大。

3、动态管理难实现。低保工作是一项动态管理工作,决不是低保对象一旦享受就能终身受益,而是要根据保障对象家庭收入的变化而调整,实行保障对象有进有出,补助水平有升有降。但现实中动态管理难度大,造成低保对象出的少、进的多。主要原因有:一是家庭收入核实难,不能为动态管理提供准确依据;二是家庭成员变动多,如迁出、死亡,还有的人户分离,将老人分开立户单独申请等,如果对这些情况掌握不清楚,就无法对低保对象进行及时调整;三是政策宣传力度不够,有的农民存在只进不出的错误思想,有的工作人员出于对一些临时困难家庭的同情,在审核保障对象方面较为宽松。

4、配套资金难落实。资金足额落实到位,是实施农村低保制度的关键。目前,农村低保资金实行财政分级负担机制,要求地方财政承担相应的配套资金,省级和地方的负担比例统一为一个标准。这种分级负担办法难免会导致低保资金落实不力问题的出现,特别是对贫困地区压力就更大。越是经济落后的地方,财政越是紧张,贫困人口往往越多,低保资金配套的任务就越重,落实经费保障的压力就越大,结果就是常常不能落实,甚至导致“虚列预算、列而不支”或是“虚报数字、套取资金”等现象发生。通山是一个集老、库、山、穷于一体的省级贫困县,历年来是吃补贴的。20__年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为6950万元,而按规定应落实的各种专项配套资金总额达2926万元,要足额落实配套资金明显捉襟见肘。

5、服务体系难健全。一是基层管理人员偏少。目前,通山县乡镇民政管理人员大都只一个人,村级没有专职干部。由于农村居民居住地相对分散,加之户籍制度放开、人口流动频繁,乡村两级调查核实的工作量增大,农村低保工作的管理难度加大;二是工作条件有待改善。乡村两级工作阵地无、办公条件差、工作手段弱、工作经费少、人员待遇低等问题普遍存在;三是服务水平有待提高。农村低保资金以货币形式实行社会化发放,通过农村信用社将资金直接打入低保对象个人账户。但通山是一山区,许多低保对象居住在偏远山头,离乡镇信用社有几十公里的路途,领取一次低保金,往返不仅要耽误一天的时间,还得花费几十元的车费。

6、政策待遇难公允。一是体现在城乡差别上,目前,通山县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是农村的2.5倍,实际保障水平是农村的3.3倍;二是体现在低保对象与非低保对象之间,个别地方想参照城市低保管理办法,提出低保对象要按期参加公益劳动等管理措施或其他相关要求。这明显有一种歧视倾向;三是体现在农村低保对象之间,由于农村家庭收入难以核算清楚,难免造成低保对象的补助水平不公平;同时,如果有地和失地低保对象同一标准也会失去公允,拥有土地的农民在土地上尚有一定的收入,而失去土地后也就失去了一项重要的生活来源。

三、完善农村低保制度的相关对策与政策建议

上述问题概括起来是两个方面:一个是保障对象的确认与管理问题;一个是低保资金的筹集与管理问题。这两方面的问题是农村低保制度实施的基础,是确保制度长效运行的关键,也是实际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因此,我们必须把握重点,攻克难点,才能推动低保工作全面实现“制度完善、机构健全、管理科学、操作规范”的目标。

1、合理确定最低保障线,不断提高农村低保对象的保障水平。《国务院关于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规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按照能够维持当地居民全年基本生活所必需的吃饭、穿衣、用水、用电等费用确定,并报上一级地方人民政府备案后公布执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要随着当地生活必需品价格变化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适时进行调整。”因此,在确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时,应在充分考虑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地方财政承受能力等因素的基础上认真调查研究,准确测算出贫困对象年人均消费水平和人均基本生活费支出,制定出符合本地区实际的低保标准。这一标准,既要保障农村贫困人口的最低生活,又能防止保障标准过高而形成的“养懒汉”倾向。个人认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应该高出绝对贫困线10%左右。根据通山的实际,要保证农村居民的基本生活,每人每月至少不得低于60元。

在确定保障标准时还应考虑农村土地问题。农村土地一直承担着广大农民的社会保障功能。也正是因为这一点,不少人在低保问题上提出“城市优先于农村论”,认为同是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村贫困居民与城市三无人员、下岗人员相比,前者最起码还拥有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土地,而后者就失去了任何经济来源。表面上看确实是这样,但根据现行土地政策,农民对所承包的土地只有经营权而没有所有权,农民不能凭借出售土地的收入来为自己提供保障,加之农业比较效益低,导致土地撂荒、低价出租甚至无租转让现象频频出现。土地对农民的保障功能主要体现在就业保障,也就是说农民自身劳动力要与生产资料结合,一旦农民由年老或其他原因丧失劳动能力,这种保障功能将随之消失。同时,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失地农民越来越多。因此,既要考虑有地和无地农民的区别,又要考虑失地农民的问题,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保证农村低保水平逐步接近城市低保水平。

2、推行家庭记账和劳务收入函证制度,准确核算低保家庭实际收入。建立农村低保家庭记账制度,设置简易的家庭记账本,实行日记式和流水式记账。记账范围和内容应包括家庭整个收入和支出情况,收入分为现金收入和实物收入两类,支出分为生产经营性支出和生活消费性支出。这样就能准确地核算清楚低保家庭的实际收入水平和实际消费情况。同时,通过明确工作人员责任或聘请记账辅导员的办法,加强对家庭记账的检查指导以及帮助无法记账的农户代记账。为准确计算农民外出务工收入,可以实行劳务收入函证办法。对外出务工的低保对象,要求定期提供劳务报酬情况证明。有工作单位的,由单位出具证明,加盖单位公章;无固定单位或服务于私人家庭等灵活就业对象,由本人所在社区出具证明,加盖社区公章。到期没有证明的,予以停发;逾期一个月的,予以取消;全家外出半年的,予以取消。

3、完善定期核查和社会监督制度,加强对低保对象的动态管理。定期核查制度应每半年进行一次,要与家庭记账和劳务收入函证制度结合起来,及时对低保对象的家庭收入情况进行清算核查,根据核查结果对保障对象及保障水平予以调整。建立社会监督制度是保证低保工作公开、公平、公正的最有力、最有效的措施。要切实坚持和不断完

善公示制度,丰富公示形式,实行墙上公示和网上公示同步走;完善公示内容,由结果公示到全过程公示。建立低保工作监督机制,在乡镇和村组聘请一些正直、无私的热心群众或居住在农村的国家退休人员担任低保工作监督员,一方面为低保对象的审批和动态管理提供服务,一方面对低保工作的全面开展实施监督。同时,要建立举报制度,公开举报电话,设立举报箱,对群众举报的问题要逐一登记,逐件查实,及时回复。对工作出色的监督员和经查实举报情况属实的举报人可以实行奖励办法,以推动工作开展,促进制度建设。4、探索建立稳固的资金筹措机制,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应保尽保。要加速完善农村低保制度,各级政府必须尽快建立健全稳定的资金筹措机制,以确保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保障范围,确保低保资金按时发放到户。一是要合理确定财政分级负担比例。根据各地财政状况,实行分类对待,对贫困地区和财政困难县市要通过增加转移支付或降低负担比例等办法给予适当倾斜,形成“中央财政积极支持、省级财政增加投入、地方配套足额安排”的稳固长效的资金保障机制;二是要强化地方落实配套资金的制约措施。低保资金是贫困人群的“保命钱”,应视同干部工资、职工养老金一样予以保障,全额预算安排。省级应对地方配套资金的落实,采取强制措施,提出“刚性”要求。建议对低保资金实行省级统筹,专户管理,封闭运行。省里每年根据地方负担比例,核定好各地应负担的配套资金,直接将资金在省级转移支付资金中划转到低保资金专户。

提供社会保障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享受社会保障是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这已经成为大多数国家的共识和构建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立意。随着我国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日益完善,需要政府承担的资金越来越多,责任越来越大。对于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可能是资金缺口越来越多,工作压力越来越大,这就势必影响各项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为此,政府应考虑出台社会保障法,开征社会保障税,建立社会保障专项基金,将社会保障工作推向法治轨道。

5、完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提高贫困群体的保障层面和反贫困能力。目前,面向农村贫困群体的社会救助很多,涉及到贫困家庭的基本生活、医疗卫生、子女教育、住房等各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并形成了行之有效的制度。但这些制度之间相互衔接不够,资金比较分散,没有实现有效整合,没能发挥整体效应。建议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改革社会救助工作机制,探索建立“制度衔接、管理统一、资金集中、程序规范、方法简便、救助及时”的运行模式。譬如: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应与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衔接起来,实行无起付点、无封顶线、无病种限制和即时补偿办法。

建立低保制度的目的是为了最终消除贫困,而消除贫困的基本办法就是发展经济。因此,在不断完善农村低保制度的同时,还必须制定相关扶持政策,加大开发性扶贫力度,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推进以工补农、城市反哺农村、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实施,并重点向农村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倾斜,不断提高农村弱势群体的反贫困能力。

篇3

一、完善制度,规范管理,确保社保资金安全运行

业务量大,社保资金政策性强。要求十分细致的核算。年,将按照有关财务制度完善社保资金的核算,健全社保资金拨付制度,对每笔支出都严格按照审批权限,按规定的程序拨付,并加强资金的监管,实施绩效考评,确保专款专用。加强对基础资料及账务的整理,进一步细化社保资金指标,规范原始单据归集,建立下岗职工小额贷款台账,实现基础资料规范化管理。

按照相关财务制度规定,许多项社保资金都需要专户管理。我县对部分资金实行专户核算,但离上级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明年,我们将进一步加大资金的专户管理力度,对专项社保资金开设专户进行核算,实行定期对账,确保专款专用。

二、做好各项基金的征收工作

配合县地税部门和劳动保障部门及残联做好五类保险金及残疾人保障金的征缴和扩面工作,进一步完善地税征缴考核办法,严格征缴措施和奖惩,规范管理,提高征缴率。加大执法检查力度,确保完成省、市规定的各项指标任务,积极与上级业务部门配合,做好养老、工伤、居民医保等资金的市级统筹工作。

三、结合实际,做好重点社保工作

(一)继续做好失业保险和再就业工作。一是协调地税部门加大失业保险金的征缴力度,增加资金积累,确保失业金的发放。二是把创造就业岗位扩大再就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有利于实现和扩大再就业作为制定和实施我县社会保障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及时足额筹集调度资金,加大再就业资金的投入,加强再就业宣传,开展再就业技能培训,切实提高失业人员再就业竟争力,加大再就业资金的管理与监督力度。

(二)认真做好医改资金保障工作。按照医疗改革的总体部署,及时筹措落实配套资金,加大对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力度,继续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政策,设立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专项资金,进一步加强资金管理,严格拨款程序;做好改水改厕资金的拨付,按序时进度拨付资金,确保按时完成任务。

(三)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医疗保险工作。完善企业离退休人员医疗保险参保管理办法,足额安排资金并做好监督使用工作。做好城镇职工医保、新农合及城镇居民的医保的资金筹集、拨付与监管。

(四)切实做好城市、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年我们将着重完善城乡低保金发放程序,进行民意测验,做好这项民心工程。打算建立相关部门联席会制度,定期相互沟通,从政策上、措施上相互衔接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

(五)做好优抚、救灾救济资金管理工作。对全县的优抚安置对象进行验证进行登记,建全人员数据库。对各类优抚资金组织专门人员进行跟踪调查,要求严格按照规定使用资金,对挪用专用资金的行为坚决予以纠正,并深入基层采取专访、听汇报、查资料、查台账等方式、方法,对各项优抚政策的落实情况、执行标准各项减免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向上级争取和筹集救灾资金,做好救灾面粉和棉被的定做和采购,并及时发放到灾民手中。

(六)村低保户及农村重点优抚对象的核查。借鉴“一线实”的做法,主动与民政、乡镇配合进一步把补助到人的情况搞准,把人数核实。

(七)做好关爱工程资金监管和拨付。组织审计、监察、民政等部门进行检查,按序时进度拨付资金。

(八)做好新农保试点工作。根据上级文件精神,配合有关部门健全社会养老保险职能和机构。在积极筹措配套资金,参与试点制度建设的,精心谋划,稳步操作,认真完成我县新农保试点工作。

四、强化基础工作,提高管理能力

社保财务管理工作不仅要管好钱,还要深入研究各项业务政策,明年我们要进一步强化基础工作,提高管理能力。

发挥财政部门联系部门广,信息点多的优势,做好各项社保资金调查、测算等研究工作,从我县社会保障的现况、各项资金的运行情况等方面入手,对近两年社保资金运行进行分析,对资金管理工作不断加以完善。

加强与业务部门的沟通、协调,健全各项社保资金的数据库。近两年发放到人的社保资金日益增多,这需要我们及时做好各项信息的核对、更新,以掌握准确的第一手资料,避免在检查中存在的项目、信息不准的现象。

五、加强社会保障资金的检查监督

篇4

一、起着“雪中送炭”作用的社会保障制度

近些年来,在国家推行“鼓励兼并、规范破产、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实施再就业工程”政策的过程中,国有和集体企业下岗失业人员一时增加较多,一小部分城市居民家庭收入难以维持基本和最低生活需要,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在国家统一部署和要求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随之在我国县城以上的广大城镇普遍建立起来。1999年国务院正式颁布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河南省政府随后下发了《河南省“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实施办法》,从而把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纳入法制化、制度化轨道。但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状况不一,最低生活保障线的标准相差迥异。

郑州市是从1996年实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当时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是:一个家庭按人平均月收入在120元以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财力的增加以及居民消费价格水平的变动,此后郑州市先后四次提高了居民低保标准:1998年10月1日提高到每人每月130元,1999年7月1日提高到每人每月169元,2001年7月1日每人每月提高到180元,2004年1月1日每人每月提高到200元。据了解,在全省各省辖市中,郑州市的低保标准一直是最高的。

实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政府规定并推行了一整套公开透明、严密的程序。 ―般是:先由受保家庭提出申请;街道办事处专管员随后进行家访调查;初步认可后,在申保居民所属社区内张榜公示,在规定期限内无群众举报者,由社区正式上报到街道办事处;办事处审核后再反馈到社区;最终无异议者才由办事处正式上报到所属区民政局最终认定。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行“应保尽保”和按收入补差原则,不搞一贯制和终身制,而是随着居民收入状况的变化有进有出。例如一对夫妻和一个未成年孩子组成的三口之家,丈夫有稳定工作,月工资收入500元,妻子下岗在家待业,又不符合领取失业养老保险金的条件,其家庭总收入即为500元,比按2004年市里规定的人均收入200元低保标准计算的家庭应有总收入600元低了100元,这样这个家庭就可向政府领取100元的低保金。同一个家庭,在享受一个时期的低保补差以后,妻子也找到了相对稳定的工作,月收入为400元,加上丈夫每月500元的工资,家庭总收入变成了900元,比按市人均200元低保标准计算的家庭应有总收入600元多了300元,此时,经过核实后,这个家庭享受郑州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资格就会被取消。

目前,政府用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财政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还是很低的。2004年郑州市累计向17270户、41485人发放低保资金4305.6万元,而当年全市财政总收入和总支出均超过100亿元,发放低保金总额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粗略匡算约为0.4%;中原区累计向2036户、5782人发放低保金616.8万元,其中30%即185.4万元由本区财政负担,而当年全区财政总收入和总支出均超过4亿元,由区财政负担的低保金支出占区财政总支出比例粗略匡算不足0.5%。但就是这笔数额不大的财政支出,却为城市低保户解决了维持生计的大问题,为推进企业改革、保持社会稳定、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证。在调查访谈中所接触到的低保户,无不对党和政府实行的这一政策交口称赞。

从与受访低保户的交谈中可以明显感觉到,他们不仅对政府实行低保政策满意,而且对具体操办过程中,从区到街道办事处到社区各级政府工作人员良好的工作作风非常满意,这就进一步放大了低保政策所产生的积极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影响,切切实实提高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

针对低保户在维持最低生活需要之外的住房、医疗、子女上学以及水电气暖等政府定价产品价格上调引起的家庭支出增加等问题,郑州市政府相应制定了配套政策,给予了力所能及的援助。2005年郑州市共为209户城市低保家庭办理了廉租住房手续;对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城市低保家庭子女,实行“两免一补”,对考入高中的64名低保家庭子女,每人入学前一次性救助2000元,累计发放救助金12.8万元,对考人大学的235名低保户子女,每人入学前一次性救助5000元,累计发放救助金117.5万元;对患有29种大病的城市低保对象实施医疗救助,共对162名低保对象患者发放医疗救助金23.4万元。取暖费用作为城市居民一项较大的支出,市里按照每个低保户150元的标准进行补助,为7512户城市低保家庭发放取暖补贴112.68万元。因水价上调,对每个城市低保家庭按年发放用水补贴70.2元,对全市17463户低保家庭共发放用水补贴122.6万元。对遭遇突发性临时严重困难的低保户,实施了一次性救助,共对560户低保家庭发放临时救助资金73.5万元。这些配套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实施,和最低生活保障一起,基本构成了对城市低保家庭的救助机制。

调查走访中,我们亲眼看到和感觉到,由于有了这样一个相对完整的救助机制,加之来自亲朋好友和社会方方面面的关爱和帮助,许多低保家庭的生活虽然像他们的家庭摆设那样简单,但吃、穿、住、行等最低生活需要是有保证的;虽然他们也不讳言眼下生活的艰苦和遇到的种种困难,但对在政府和社会帮助下,通过艰苦奋斗走出困境仍然充满希望和信心;他们虽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中暂时成为弱势群体,但并没有沦为仇视社会、自暴自弃甚至堕落犯罪的群体,相反,他们对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大众充满了感激和爱。

二、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实行中面临的问题和解决的建议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行以来,无论在理论层面、政策层面还是在具体操作层面,都遇到了一些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

面:

l、正确理解“最低生活”保障,逐步提高低保标准

在郑州市实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之初,据了解在有些社区曾有过不成文的规定,家里有空调者、养猫养狗者、骑摩托车者不得享受低保,曾在报纸上引起热烈讨论,最后莫衷―・是,难有定论。也许是凑巧吧,在我们走访的低保家庭中,果然没有看到一家装有空调的。不知他们是在享受低保前买不起空调呢?还是为了享受低保把已经安装的空调又拆除了呢?这看似有点可笑的问题,反映的却是对“最低生活”标准的理解问题。我们认为“最低生活标准”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应该放在不同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下去把握和衡量。在上世纪60年代,吃饱穿暖就是人们最大的愿望;在改革开放之初,当黑白电视还未在城乡普及时,家中有台彩电就是富裕的象征。可如今谁还不把这些看作生活中最基本的需要呢?目前,河南省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郑州市人均GDP突破2000美元,电脑基本在城市普及,住房和汽车正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又怎能不问现实的家庭收入状况,而把是否拥有空调、摩托车作为是否给予最低生活保障的一个衡量标准呢?我们计算了一下,按2004年郑州市人均200元的低保标准,一个三口之家的低保家庭,即使全额享受低保补助,一年总计领取低保金7200元,而郑州市当年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364元,这就是说,一个低保户三口人一年的可支配收入,比一个普通家庭一人的年可支配收入还少2164元。正因为如此,我们走访的个别低保家庭,确实存在“不吃肉、不看病、吃菜到菜市场去拣、一天只吃两顿饭”的现象。所以,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只要财力允许,城市居民低保标准还是应该提高的。但提高的频率不能太快、幅度不能太高。因为这正好与高考录取分数线相反,高考录取分数线每提高一分,就可以把相当数量的考生拒之门外。而城市低保标准每提高一定幅度,就可使许多原本不能享受低保的家庭得以享受。如果提高频率过快,幅度太大,就可能造成享受低保的居民家庭比例偏高,不仅会加重财政负担,而且会引起不良的社会攀比效应。郑州市政府从1996年实行低保制度以来,大体每两年提高一次低保标准,提高幅度在10%左右。我们认为这是比较适当的。

2、把握好政策界限,真正做到应保尽保

从郑州市的情况看,全市低保标准虽然是统一的,表面上不存在任何不均衡、不平等问题。但面对一个个申保、受保家庭各不相同的实际情况,却也产生了一些政策把握上的具体问题。我们在调查访谈中,感到这类问题中比较突出的有两个:

一个是“啃老”问题。即无业、无收入来源的成年子女,有的甚至已经结婚生子、步入中年,但仍然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组成两代同堂、三代同堂的家庭,靠挤父母的房,吃父母的退休金维持生活。对这样的家庭,目前是将老人退休金纳入家庭总收入按全家人口平均,再核定和审批该家庭的低保资格和低保标准。例如一个由父母、儿子、儿媳和孙子组成的三代同堂的五口家庭,父母双方的退休金各为500元,而儿子儿媳均无收入来源,孙子尚处幼年,家庭总收入1000元,人均收入200元,正好超过郑州市2004年人均收入200元的低保标准,就不可能被批准享受低保。这并非理论上的假设,走访中不仅接触到了一些因“啃老”被排除在低保之外的低收入家庭,而且还接触到了一些“啃老”低保户。受访者李某某因腰伤丧失劳动能力,与其哥嫂及侄子侄女共同和年迈退休的母亲(父亲8年前病故)挤在一个仅有41平方米的两居室之内。这个六口之家,住的是母亲的房,唯一的固定收入也是其73岁老母亲每月484元的退休金,其哥嫂在饭店打零工,说是只管吃没有工钱,区民政部门和街道办事处及社区就把其老母亲的退休金包括在内,对这个六口之家按人均收入200元的低保标准核定了低保补差。我们认为,从政策上讲,退休工人的退休金顾名思义是用于本人退休后生活的;从法律上讲,成年子女不但不应再由父母抚养,而且有义务赡养父母。上述三代同堂家庭中,已成年子女,包括其婚后生育的孩子,即便是老人主动要求他们和自己住在一起,也应该把他们作为一个单独的家庭实体来看待。当其无力维持最低生活需要时,应由政府把他们的最低生活保障承担起来,而不应靠“啃老”度日。建议今后审核这类家庭的低保资格和低保标准时,政策和收入计算方法上都进行相应调整。

另一个是名义工资和实际收入问题。主要是一些原来经营状况较好但后来经营状况恶化的企业,职工的名义工资并不低,但很难按时和足额发放,造成实际收入和名义工资间的较大反差。对这类家庭,往往按名义工资计算不够享受低保条件,而按实际收入计算却应该享受低保。目前这样的居民家庭占有一定比例。建议对连续六个月以上没有足额领到工资或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的人员,在其申请低保时,家庭收入一律按实际收入计算,使“应得未得”人员及其家庭的最低生活得以保证。

3、避免低保养懒,促进积极就业

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行时间虽然不长,其积极作用和影响是主要的,但其负面效应也开始显现出来。据我们走访的一些社区低保工作人员讲,个别有劳动能力的享受低保人员,宁愿坐领每月不多的低保金,也不愿意接受介绍走出去就业,尤其是不愿意去干那些所谓的脏活、重活,对家政公司、保安公司等一些单位到社区招工,他们往往不愿意应聘。其原因主要是这些人认为,与其找一份辛辛苦苦但挣钱不多的工作,还不如在家享受低保清闲自在。我们就走访过一位三十多岁的青年男子,听他讲了心里话。他说我在一个饭店打工,每月收入400元钱,妻子在家照顾小孩,按政府的低保标准,我家每月还领取200元的低保金。现在我妻子也可以到这个饭店来打工,但我对要不要她出来干犹豫不定,因为她出来虽然每月也能挣三、四百元钱,但我俩的月收入加在一起按全家三口人平均,我家的低保就会被取消,而且孩子也没人照顾了。如果雇保姆又会给我增加一份无法承受的负担。诸如此类的情况说明,具有劳动能力的低保人员,对于重新就业是要进行一番就业成本与收益分析的。因此,在城市实行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同时,必须对城市的最低工资标准有一个合理的界定。参照发达国家的经验,结合我们的国情,并经过测算,我们认为,城市最低工资标准等于或高于最低生活保证金的3倍是比较合适的。还以上述那个青年男子为例,如果夫妻两个人就业,每人每月都能拿到600元的工资(等于郑州市2005年人均低保标准200元的3倍),其三口之家的月收入就可达到1200元,比其目前享受低保补差后每月600元的收入翻了一番,这样就会大大调动他们的就业积极性。当然,最低工资标准也不是可以随意确定的,必须综合考虑经济发展水平、劳动者合法权益以及劳动力供求状况等因素。但不论怎么说,就郑州市来讲,2005年最低工资标准为每月480元,仅相

当于人均低保标准每月200元的2.4倍,而且实际执行中又被打了折扣,这显然不利于鼓励就业,应当适时作出调整。如果最低工资标准是适当的,对那些经介绍仍不愿意就业的有劳动能力的低保人员,可以采取一些行政办法,如明确规定在一定期限内能够就业而不愿就业者,取消其享受低保的资格。总之,要采取综合配套的措施,维持最低生活保障有进有出的流动性,努力减少低保养懒的负面效应,避免出现政府不堪重负的局面。

篇5

关键词: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泰州

中图分类号:F842.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31(2011)05-0060-05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1.05.15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的老龄化现象日益严峻,而传统的家庭与土地保障的功能却在逐渐弱化,加之原有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设计存在面小、水平低、保障环节薄弱等缺陷,因此农村急需构建新的老年供养体系。

在此背景下,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按照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要求,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2009年9月又出台《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决定在全国10%的县(市、区)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并于2020年前基本实现全覆盖。可见,建立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对于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妥善解决农村居民的养老问题、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泰州市推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经验和做法

2006年初,泰州作为江苏省13个省辖市之一,在江苏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下,按照“一年出方案、两年抓试点、三年抓推进、五年全覆盖”的工作思路,全面启动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以下简称新农保)的试点工作。截至2010年10月末,全市新农村保参保人数达138.89万人(其中领取养老金25.78万人),完成确定全覆盖120万指标的115.7%;全市养老金平均水平为153元/月(市区为219.4元/月);60岁以上单独享受基础养老金人数31.38万人,发放率为99%,基本实现了参保全覆盖。

(一)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

养老保险问题一直是我国农村地区民生的“短板”,解决不好将影响农村的发展。泰州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农保工作,并将其列入改善民生"十大工程"之一。2007年初,泰州市政府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及时制订下发相关部门的目标任务,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形成了乡镇包村、村包组、组包户的包保体系。同时,将新农保列入农村新“5+1”实事工程进行考核,并建立月督查、季通报、半年检查、年终评比的工作制度,从而保证新农保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新农保政策的制定立足泰州实际,因地制宜

1.加大财政策投入。新农保实行的是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国家补贴相结合的三方筹集方式。因此,财政补贴是新农保是否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和基本前提,也是新农保与老农保的根本区别所在。根据泰州市财政的承受能力以及当地农民的收入和消费水平,出台了财政补贴不低于当地上年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10%。泰州市区、靖江按15%给予补贴,泰兴、姜堰、兴化按10%给予补贴。同时,明确规定各地财政按上年保费收入的1%安排基层经办机构工作费用,纳入财政预算,有效保证了各级经办工作的顺利开展。

2.扩大参保受益面。2006年泰州市新农保试行办法规定,凡具有本市户籍,男年龄不满60周岁、女年龄不满55周岁,从事农副业生产的农村居民均可参保。对于超过退休年龄和距退休年龄缴费不足15年的人员均可采用一次性补缴方式参保。同时,建立农村居民高龄补贴制度。在此基础上,新农保制度不断完善。2008年泰州市将城镇非企业职工纳入到新农保参保范围,将城镇无收入无养老的老年居民也纳入到了高龄补贴的范围,在江苏省率先实现了城乡一体化的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有效实现了社会保障的全覆盖。

3.制定养老保险金适时调整政策。新农保试行办法明确规定,养老待遇水平应根据经济增长、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调整和农村居民基本生活费用价格指数的变动等情况适时进行调整。近年来,泰州市人均养老金水平逐年增长。2007年泰州市区基础养老金待遇标准每月为21元,2008年每月为24.3元,2009年每月为41.06元,2010年调高至70元。2007至2010年4年间,泰州市人均养老金发放水平分别为每月132.4元、143.14元、157.3元和219.42元。同时,从2009年开始,泰州市参保人员每超过一个缴费年限,基础养老金将在原基础上增加2至10元。除此之外,泰州市将高龄补贴年龄降至60周岁,并进一步加大对低保、残疾人等困难人群参保救助力度。

(三)加强政策的宣传引导

好的制度措施只有得到最为广泛的社会认知,才能得到应有的社会认同。为了让新农保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泰州市运用了一切行之有效的方法,形成了全方位、立体式的宣传网络。一是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开辟专栏宣传讲解新型农保政策;二是印发通俗易懂的宣传画和宣传提纲,成立宣传动员组进村入户,把新型农保的意义讲透、政策讲准、内容讲清,引导农民自愿参保、主动参保;三是加强对村组干部、基层党员、村民代表的新制度知识培训,让他们率先了解熟悉政策内容,带头参保,从而调动更多人的参保积极性。

(四)农保机构的规范管理和优化服务

1.严格基金管理。新农保试行办法明确规定,所有征缴基金必须于当天存入银行专门账户,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延迟缴纳;基金管理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单独记账、核算;健全基金内控机制、审核审批以及跟踪督查督办制度,严防基金流失,确保基金专款专用;定期由财政部门组织经办机构和银行"三方"对帐,确保保费收缴基金的安全等。

2.优化服务水平。为方便参保农民,2008年泰州市整合社保管理服务资源,加快构建市、县、乡镇(街道)、村(居委会)4级经办网络,目前已建成江苏省唯一的全市联网、统一数据库、异地备份的新农保信息系统,形成了全市统一的业务经办流程和“乡镇有机构、村组有专人、覆盖无死角”的经办网络。泰州市还与有关金融机构合作,共同开发新农保缴费、发放软件,实现了“参保查询不出村、缴费领钱不出镇”。同时,针对部分行政村距离乡(镇)较远的实际,农保经办机构和银行工作人员还深入指定村,开展宣传、咨询、测算、缴费、开票、打印等一条龙服务。对残疾人、孤寡高龄老人等特殊群体,农保经办人员还提供上门服务等。

二、泰州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建设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参保缴费水平偏低

为实现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的广覆盖,泰州市进一步降低参保门槛,将原先的最低参保标准由550元(市区1100元)降低至100元,并设置了100~6000元多个缴费基数档次,参保人可自主选择缴费,多缴多得。但在实际操作中却面临参保缴费水平偏低的矛盾。一是不少村组干部在推进过程中工作方法不到位,没有将政策讲清讲透,只满足于扩面任务的完成。二是财政补贴机制还不够完善。对于参保农民,泰州市给予30~50元/年的财政补贴(市区为30元)。如果农民参保缴费档次是100元,每年地方财政补贴30元,占个人参保的30%;如果按最高标准6000元算,补贴只占缴费金额的0.5%。从实际效果来看,最低30元的财政补贴可以吸引经济比较贫困的人群参保,但对于农民参加较高档次的缴费起不到应有的激励作用。三是泰州市享受高龄补贴的前提条件是直系亲属必须参保且正常缴费,因此许多农村居民仅仅是为了能使父母亲领取基础养老金而参保。种种原因使得泰州市约70%的农村居民选择最低标准缴费,导致社会整体保障水平偏低。

(二)城乡保险待遇水平差距仍然较大

我国采取的是优先发展工业政策,因此造成了第一、第二产业待遇的不平等,导致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建国初期,我国就开始探索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至今已趋于完善,有效地保障了城市养老的需要。而我国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1986年虽已开展,但直到2003年才处于创新发展阶段。经过近年来的发展,养老保险待遇水平也在逐步提高,但其保障水平仍远远落后于城镇养老。近年来泰州市不断地提高农村居民养老保险的待遇,但城乡待遇水平的差距还需进一步缩小。2010年,泰州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金人均153元/月,市区达到219.42元/月;而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人均1120元/月,市区达1260元/月。通过对比可见,泰州市城市社会养老保障水平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水平的7.32倍。

(三)投资渠道单一,不利于基金的保值增值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是以县级统筹运营管理的,层次低、规模小,其保值增值的办法主要是购买国家财政发行的债券(国债)和存入银行。泰州市也不例外。新农保试行办法明确规定:“个人账户储存额根据人民银行公布的同期城乡居民1年期定期存款利率确定”。虽然相对安全,但在银行利率和国债收益率持续走低时,基金难以实现保值增值。近年来,一年期存款利率常常是低于物价上涨指数的。当前,我国CPI的上涨幅度是3.3%,而人民银行同期一年期储蓄利息是3%。可见,投资渠道的单一不利于基金的保值增值。

(四)与其他社会保险制度的衔接不够顺畅

虽然泰州市养老保险制度对老农保转新农保个人账户资金转移、缴费年限折算、待遇水平等作出了明确的规定,顺利实现了老转新转换制度的衔接。但对于其他社会保险制度比如城保、被征地农民保障、农村低保等之间的转移衔接并不明确。特别是城保转为新农保,两套体系间缺乏相互换算的基础,衔接相对复杂,需要进一步完善。

(五)经办力量还需进一步加强

农村养老保险是一项政策性、技术性和专业性都很强的工作,要求有一支具有高度责任感、良好业务素质的稳定的农保专业队伍。5年来,泰州市不断健全服务平台,优化经办服务,但泰州市的经办力量仍还十分薄弱。农村群众居住分散、人口众多,而办理新农保业务工作量很大,因此组织农民参保缴费及养老金审核审批等许多基础性、经常性工作主要依靠镇村干部来落实和办理。就市区而言,平均两个行政村才有1名农保协管员。到目前为止,泰州市仅60%的行政村建立了专职化的养老保险服务平台。

三、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对策和建议

(一)加快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立法保障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一直是依靠各级政府的政策条例进行引导,实行农民自愿参加的原则,但由于这些法规、意见、方案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是指导性文件,不具有法律效力,很容易随着国家政治、经济等情况的变化而变化。因此缺少制度上的稳定性,农民与政府之间并没有真正建立起稳定而持久的契约关系。1998年“老农保”的叫停正是由于经济形势的变化以及管理上的漏洞等原因造成的。因此,加快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立法进程,是关系到农村养老保险的可持续性和保险基金保值增值的根本性问题。而先立法后实施也是西方发达国家在推行养老保险制度时普遍遵循的一个原则,如1957年德国颁布的《农民年金救济法》和1961日本实施的《国民养老金法》等。纵观世界各国的农民养老保险可发现,国家都是以法律的形式明确规定了保险范围、保险费的筹集、养老保险的待遇、保险基金的管理和法律责任,规范了政府、管理机构和参保人的行为,避免人为的主观随意性,从而有力地保障了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顺利实施。

因此,建议在修订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的同时,拟定《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条例》,以法律的形式明确规定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原则、性质、组织结构;规定保险基金的筹集管理、投资运营和监督管理办法;规定中央和地方政府在农保制度建设中的职责范围等。泰州市应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在国家制定的相关法律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泰州市养老保险制度,为新农保试行办法的顺利实施提供良好的法制环境。

(二)加大政府财政补贴力度

要想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必须加大政府的政策扶持力度和资金投入,逐步建立财政补贴农民参保的增长机制与养老金待遇和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自然调整机制,让农民和其他社会成员共同分享社会进步的成果。

1.提高基础养老金给付水平。目前,我国新农保采取的是“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的模式,与城镇职工社会养老保险的“社会统筹+个人账户”有异曲同工之处,但二者在保障水平上还存在着较大的差异[1]。2010年,泰州市基础养老金标准为70元/月,全年可得840元,而2009年泰州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8180元,因此新农保基础养老金的替代率仅有10.27%①,与城镇职工基础养老金20%的替代率相比明显偏低,养老保障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因此,在中央财政补贴的基础上应加大地方财政的投入,将新农保基础养老金的替代率提高至20%。一方面基础养老金的给付与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挂钩,有效地保障了农民养老保障水平的不断提高;另一方面从某种程度上实现了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相对公平,缩小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障水平的差距,有利于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

2.实行梯度型财政补贴。针对泰州市18~44周岁农民参保积极性不高的情况,可适当加大参保激励力度。根据缴费档次的不同选择,实行梯度型的地方财政补贴,多缴多补。同时,在农民缴费满15年的基础上实行每多缴一年多增加财政补贴的办法,从而逐步建立起新农保养老金动态调整机制,改变参保不参保、多缴和少缴财政补贴一个样的现状,有效地提高了农民早参保、多缴费的积极性。

3.设置农保年金补贴。新农保制度待遇规定过于宽泛,建议对失地农民、村干部、计生户、烈军属等特殊群体,根据贡献大小设置农保年金补贴[2]。此外,农保年金类似于企业年金,是指农民在依法参加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上,依据国家有关政策和各地农村实际情况针对农村特殊人群建立的补充养老金保险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补充养老保险制度。基础养老金体现公平性,个人帐户体现效率性,而农保年金则体现了贡献性。

(三)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从我国已取得的成功经验来看,快速稳定的经济发展、农民收入的提高是新农保政策顺利实施的坚实基础。因此,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是增强农村社会保障实力的关键。

1.积极推动城镇化建设。目前泰州市的城市化水平仍很低,城镇化率仅有47%,离全面小康52%的标准还有一定差距。近年来,泰州市农村劳务输出增长势头明显减弱,农村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而农业生产活动单一、收入有限严重影响了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因此,应积极推动泰州市的城镇化建设,制定相关政策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拓宽农民的生存发展空间,从而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2.加快乡镇企业发展。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的乡镇企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在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和工农差别、促进农村经济繁荣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近年来我国的乡镇企业发展明显缓慢,乡镇企业不能持续、健康的发展使得集体补助有名无实。一方面,政府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在税收、金融等方面给予优惠;另一方面,企业要加大与其他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鼓励企业的技术革新和体制创新。

3.壮大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作为农民进入市场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有效地解决了分散经营与大市场的矛盾,在促进农民增收、推进农业产业化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当前,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应成为泰州市农村改革和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在发展机制上,要形成部门协同和专业协会积极参与的格局;在发展模式上,要提倡能人大户、龙头企业带动;在扶持力度上,要在税收、金融、土地、立项上给予优惠和照顾;在管理上,通过“典型示范、典型带动”,重点扶持,引导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快速发展。除此之外,政府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村民收入等方面还需要给予强有力地支持,比如加大农村的公共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培训、保障农产品价格等等。

(四)创新基金运营模式,有效加强基金管理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是农民未来养老的保障,因此,基金的管理以及保值增值是农保事业成败的关键。

1.有效实现基金的保值增值。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基金实行的是县级统筹,由于受人才、信息、投资能力等方面的限制,使得基金的保值增值能力不强。因此,创新基金运营模式,使之能在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之间保持大体平衡,从而提高基金的保值增值能力,有效地保障农村居民的养老需求。第一,建立分级运营机制。建议将养老保险基金全部或部分上缴,由省级部门负责保值增值并承担责任。一方面可以减少管理机构,降低成本;另一方面可以增大基金规模,形成规模效益;同时还能增强基金抗风险能力,确保基金的安全。第二,拓宽基金运营渠道。一是可参照保险公司与商业银行大额协议存款的优惠政策,制定新农保基金的银行储存优惠利率;二是国家发行国债时要明确一定的农村养老保险基金优惠量;三是放宽投资领域,特许农村养老保险基金投资一些风险小、收益高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四是委托专业的基金管理公司经营,按市场化原则运作。但要明确一点,当基金运作出现困难时,先以基金管理公司自身资产弥补,政府承担最终“兜底”担保。

2.完善基金监管机制。一是将新农保基金纳入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单独记账、核算;二是继续加大基金监管力度,建立开放式的监督机制,完善审计、监察、财政等有关部门联合组成的外部监督制度。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并接受由农民代表、社会团体等第三方参与的社会监督等。

(五)完善制度衔接机制

我国社会保障的最终目标是建立起城乡一体、各制度之间可衔接、不同区域可转移的社会保障体系。针对泰州社保体系建设情况,除预留接口外,还要不断对养老保险金的计发方法进行改进。应将农村居民在各个不同时期形成的养老保险权益予以整合,在参保人员到可以领取养老金的年龄时,对养老保险权益进行分段累积计算,并在养老金待遇中予以体现[3]。另外,考虑到城保是省级统筹,为有效实现城保等其他社会保险制度与新农保制度转移的衔接,建议提高统筹层次,实现省级统筹。这样能有效避免因地区利益关系、相互之间标准不统一而造成的社保关系不能顺畅转移的问题。

另外,由于我国的新农保制度尚处于试点阶段,保障水平还不太高。因此,笔者建议与家庭养老、土地养老等其他模式相结合,形成以社会养老为核心、家庭养老和土地保障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模式,真正解决农村居民老有所养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华黎,郑小明.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财政资金供给的思路与对策[J].求实,2010(10).

篇6

今天,市政府召开这次大会,主要任务是安排部署、迅速启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早日让这项制度惠及全市城镇居民。会前,王书记、郭市长多次听取了汇报,并就做好这项工作做出了重要指示;市政府召开了常务会议,对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进行了专题研究。省劳动保障厅韩厅长也在百忙中亲临会议,并作了重要的指导性讲话。在此,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对省劳动保障厅多年来对*工作的关心、支持和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深化认识,统一思想,确保高度重视

医疗保障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点、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近年来,我市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劳动保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牢把握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始终把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作为构建和谐*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先后建立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使我市的社会保障工作迈上了新台阶,体现了市委、市政府高度关注民生、着力改善民生的坚定决心。各级、各有关部门必须从贯彻*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从讲政治、讲大局、讲稳定的高度,充分认识实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以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积极推进城镇居民基本医保制度。

(一)启动这项工作是消除"盲点"、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需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目前,我市在城镇有覆盖城镇职工的基本医疗保险体系;在农村有覆盖农民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但城镇居民这样一个相当庞大的群体,既不属于城镇职工医保的对象,又不属于新农村合作医疗的对象,成为医保政策中的"盲点"。启动城镇居民基本医保,是我市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又一次跨越。城镇居民基本医保制度的建立,将与城镇职工基本医保、新农合形成"三足鼎立"的良好格局,标志着我市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基本形成,将成为我市社会保障事业和卫生事业发展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二)是改善民生、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需要。看病难、看病贵是当前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问题,也是党和政府关注的重点难点问题。截止2007年底,我市城镇职工基本医保参保人数达47.8万人,新农合参合农民达583万人,救助城乡患病困难群众38万余人次,广大职工和农民群众从中享受到了社会保障政策带来的实惠。但目前仍有186万城镇居民尚未享受到医保,主要包括城镇居民中的非从业人员、中小学生、老年人、以及丧失劳动能力的残疾人等。如果这些弱势群体得不到基本医疗保障,就可能出现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实施城镇居民基本医保,就是把这个群体纳入到医疗保障体系中来,最大限度地减轻他们的医疗负担,最大限度地解决他们"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保障他们的健康权利。

(三)是维护稳定、营造和谐社会环境的需要。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基础,但随着改革的深入,积淀的矛盾也凸显出来,不稳定事件时有发生。当前,全市上下正处在"争当中原崛起生力军,建设魅力*"的关键时期,需要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做好城镇居民基本医保工作,为他们提供全方位的基本医保服务,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有利于激发全市人民奋发有为、积极进取的创业热情,有利于维护安定团结的社会局面

二、把握政策,抓住关键,确保顺利启动城镇居民基本医保是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的一件实事和好事,但同时也是一个新生事物,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根据国务院和省政府确定的基本原则和主要政策,结合我市实际,我们制定印发了《*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和《*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暂行办法》,大家要认真学习,准确把握这两个文件的总体精神和政策规定,全面启动城镇居民基本医保工作。这里,我着重强调几个要点:

(一)准确把握政策内涵,建立科学合理的运转机制。今天会上印发的《暂行办法》已对参保范围、筹资办法、医疗服务、基金管理等问题作了明确要求,各县区、各有关部门要按照相关规定,认真抓好各项工作落实。特别要注意把握好几个基本原则:一是低水平、广覆盖的原则。社会保险制度的覆盖面越广,参保群众越多,其互助共济功能就越强,制度的有效性就越能充分发挥。我市确定的筹资标准正是充分考虑了市、县区财政状况和个人承受能力,符合我市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同时也有利于降低参保门槛,扩大覆盖面。各县区一定要严格遵照执行,不得随意变更。二是群众自愿的原则。城镇居民基本医保是一个新事物,群众有一个认识、接受的过程。要通过政府的资助、广泛的动员、优质的服务和实实在在的成效切实增强政策的吸引力,充分调动居民的参保积极性,不断扩大参保人群。同时,也要通过有效的政策引导,鼓励群众连续参保,防止有病参保、无病退保。新农合工作中就曾出现过这种现象。三是统筹兼顾的原则。城镇居民基本医保涉及面广,必须统筹兼顾各种保障制度的衔接,包括政策、措施和部门工作的衔接。特别要兼顾医保体制与药品流通体制、医疗卫生体制的配套改革,兼顾各县区之间的平衡,兼顾新制度的出台对其他人群的影响,使这项工作更具全局性和前瞻性。有关部门在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时,也要站在全局的高度,处理好各方利益关系,防止顾此失彼,引发新的矛盾。

(二)加强基层劳动保障机构和社区平台建设。基层劳动保障机构和城市社区是登记参保、政策咨询、就医管理的基本平台,其工作人员对居民情况最了解,发挥好他们的作用,对医保制度的健康运行十分必要。在推进城镇居民基本医保过程中,要建立健全医疗保险公共服务和管理服务网络,充分发挥街道、社区等基层组织的作用,提高其服务居民、管理社区的能力。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街道(乡镇)、社区劳动保障工作机构具体承办医保的材料初审、信息录入和医疗保险IC卡发放等管理服务工作,承担的任务很重。各县区一定要把这项工作作为当前的一项阶段性重要任务,抓紧完善基层平台功能,配齐人员,完善设施,全力推进。

(三)加强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和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是一项新制度、新业务,政策内容新、业务流程新、管理措施新,各级、各有关部门特别是经办机构要切实抓好人员培训,努力提高服务人员的政策水平和业务素质。要把对参保人员的服务摆在首位,制定简便易行的管理服务办法,方便居民参保、缴费、报销。特别是报销环节要认真落实首问负责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最大限度地减少报销环节,压缩报销时限。要抓好医保计算机网络建设,各级经办机构要抓紧完成硬件更新、软件升级和资料录入等工作,争取在明年1月1日前与定点医院联网,实现医疗费正常结算报销。要加强城镇居民基本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建设,规范定点医疗机构的服务行为,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建立健全与新的制度相配套、保障有力、服务到位的管理服务体系。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及时将符合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定点范围,为广大参保居民提供方便、高效、优质的医疗服务。

(四)加强医疗保险基金管理。要充分借鉴其他社保基金监管的成功做法和经验,综合采取措施,使基金成立之初就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轨道。市委、市政府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各项配套资金一分也不会少,将全部拨付到位。要按照收支两条线的管理办法,将基金全部纳入财政专户,实行单独建帐、单独核算,切实做到管理规范、支出合理,做到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节余。要加强对各县区配套资金落实情况和市级补助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切实管好用好基金。各县区要建立基金管理使用情况公示制度,定期公布城镇居民基本医保基金收支、结余情况,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同时,千方百计地扩大参保人数,膨胀基金总额,化解基金不足的风险。

三、强化措施,统筹推进,确保健康运行

城镇居民基本医保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千家万户,涉及到每一个普遍群众的切身利益,时间紧迫,任务繁重。以今天会议为标志,我市的此项工作已正式启动。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总揽全局、统筹考虑,拿出足够力量,采取得力措施,确保我市的城镇居民基本医保工作顺利启动、健康运行。

(一)既要加强组织领导,又要注重搞好部门配合。各县区、各有关部门主要领导要把城镇居民基本医保工作时常想在心上、抓在手上,坚持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要靠前指挥具体抓,要吃透上级政策精神,深入调查研究,了解群众需求,亲自协调解决工作推进中的有关问题。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劳动保障部门要制定好实施方案和配套政策,全力以赴抓好制度的实施和相关管理工作;财政部门要做好补助资金的安排、拨付和监管工作;教育部门要加强对在校学生的宣传动员,协助组织做好参保登记缴费工作;民政部门和残联要做好城镇低保对象和重度残疾人的身份确认和参保工作;卫生、公安、物价、宣传等部门都要结合自身职责,积极主动地配合做好城镇居民基本医保的启动实施工作。

篇7

(一)实施“一村一社区一名大学生”工程。积极做好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社区)任职工作,到2012年实现全市每个行政村(社区)至少有一名任职高校毕业生。

(二)从本地高校选调优秀毕业生到基层单位就业。继续从学院选调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县乡事业单位工作,逐步增加选调毕业生数量。

(三)坚持事业单位进人公开招考制度。事业单位补充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应主要面向高校毕业生,由用人单位主管部门报经人事部门批准后,面向社会组织公开招考。

(四)坚持从高校毕业生中选拔教师。凡教师缺编的县区要及时拿出用人指标,重点面向高校毕业生招聘。

(五)国有大中型企业特别是创新型企业补充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要重点面向高校毕业生招录。充分发挥经济开发区集中吸纳高校毕业生的作用,加强人才培养、使用和人才储备。

(六)承担国家和政府科研项目的单位,要积极聘用优秀高校毕业生参与研究,并按规定列支劳务性费用和社会保险费用。高校毕业生参与项目研究聘用期满,可根据工作需要续聘或到其他岗位就业,就业后工龄与参与项目研究期间的工龄合并计算,社会保险缴费年限连续计算。各类重点建设工程和项目所需人员,要优先从高校毕业生中录用。

(七)认真做好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工作。积极开展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宣传动员,高校毕业生参军入伍除享有优先体检政审、优先审批定兵及优待安置政策外,还享有提前确定预征对象、补偿学费和代偿助学贷款、优先提拔使用以及考学升学优惠。

二、积极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

(一)加大从到乡村工作的高校毕业生中招录乡镇(街道)公务员的力度,乡镇机关拿出一定职位,专门招录选聘到村任职期满且考核合格的普通高校毕业生;县以上党政机关要从每年批准的公务员招录计划中,拿出不低于30%的职位招录具有2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普通高校毕业生,并逐年加大比例。

(二)从年起,到乡镇事业单位服务的高校毕业生服务满1年后,在现岗位空缺情况下,经考核合格,即可与所在单位签订不少于3年的聘用合同。县及县以上相关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应拿出不低于40%的比例聘用各专门项目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高校毕业生。

(三)按照全省统一部署,积极组织实施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对到乡镇从事1-2年的支农、支教、支医、扶贫工作的高校毕业生,服务期满后,通过双向选择落实工作单位的,其服务年限计算为工龄。

(四)认真落实北急需人才引进专项资金补助政策,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我市工业企业、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以及新兴产业企业一线岗位就业。

(五)鼓励高校毕业生到服务外包企业就业。根据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对符合条件的技术先进型服务外包企业,每录用1名大专以上学历员工从事服务外包工作并签订1年期以上劳动合同的,中央财政给予企业每人不超过4500元的培训支持;对符合条件的培训机构培训的从事服务外包业务人才(大专以上学历),通过服务外包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考核,并与服务外包企业签订1年期以上劳动合同的,中央财政给予培训机构每人不超过500元的培训支持。省国际服务外包培训基地面向社会实施国际服务外包人才培训,且每期培训时间不低于3个月的,可申请省级人才培训补贴。

(六)对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从事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高校毕业生符合公益性岗位就业条件并在公益性岗位就业的,按照国家和省市现行就业政策的规定,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和公益性岗位补贴,所需资金从就业专项资金列支。

(七)对“三支一扶”、“西部计划”、“北计划”期满考核合格的高校毕业生,服务单位有职位空缺的,要优先接收;县乡基层教育、医疗卫生、农业技术服务事业单位有空缺职位需要补充工作人员时,应当拿出专门职位招录这部分毕业生。

(八)经组织选聘到村(社区)工作的服务期达到3年以上(含3年)考核合格的全日制普通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其在校学习期间的学费由省级财政返还80%,其余20%由接收地县级财政返还。

(九)凡到乡镇基层工作的高校毕业生,所学专业与从事专业相同或相近的,由人事部门直接初定相应系列专业技术资格。在专业技术职务聘任中,用人单位可以根据工作需要优先聘任。

(十)在非公有制单位就业且办理人事并参加社会保险的高校毕业生,今后考录或招聘到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其缴费年限可合并计算为工龄。

(十一)对符合贷款条件、接收高校毕业生达到当年新增就业总人数20%的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单位,各级财政部门要优先安排专项引导资金予以支持,企业招用高校毕业生,符合国家现行促进就业政策的,可按规定享受社会保险补贴等相关就业扶持政策。对当年吸纳符合小额担保贷款申请条件高校毕业生,并与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劳动密集型小企业,经办金融机构可根据实际吸纳人数,按每人不超过10万元的标准,最高不超过200万元的额度发放贷款,贷款期限不超过2年,同级财政按规定给予相应贷款贴息。

三、积极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

(一)对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在其自筹经费不足时,可按规定申请不超过10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个人申请小额贷款并从事微利项目的由财政据实全额贴息,从事其他非微利项目的(国家限制行业除外)给予50%的贴息。全面落实有利于高校毕业生创业的税收优惠,并免收属于管理类、登记类和证照类的所有行政性收费。

(二)对自由职业、个体经营、灵活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保障其合法权益,符合规定的可享受社会保险补贴政策。人事、劳动保障部门免费提供服务,在户籍管理、劳动关系形式、社会保险缴纳和保险关系接续等方面提供保障。

(三)有创业意愿的高校毕业生可按规定免费参加创业培训,所需费用由就业专项资金列支。积极开展高校毕业生创业指导服务,提供政策咨询、项目开发、创业培训、创业孵化、小额贷款、开业指导、跟踪辅导的“一条龙”服务。

四、加强对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援助

(一)对经工会部门认定的城镇特困职工家庭及民政部门认定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家庭以及零就业家庭的未就业普通高校毕业生,人事、劳动保障部门按照面向基层、面向一线、专业对口或相近的原则,帮助落实就业单位。

(二)对经工会、民政、劳动等部门认定的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在公务员考录、事业单位招聘时免收报名费和体检费。

(三)对离校后未就业回到原籍的高校毕业生,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免费提供失业登记、政策咨询、职业指导、职业介绍等服务,并组织他们参加就业见习、职业技能培训等促进就业活动。

(四)鼓励企业接收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对于回原籍就业的普通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企业与其签定两年以上就业合同的,当地财政按每接收一人给予企业一次性2000元补贴。

五、着力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

(一)发挥省级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和市级青年见习基地作用,有计划地组织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帮助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提升职业技能和促进供需见面。

(二)大力开展以促进就业为目的的高校未就业毕业生见习活动,按照市级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管理办法要求,建立一批市级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在基地见习高校毕业生,由见习基地所在地财政提供每人每月500元生活补贴,鼓励见习基地优先录用见习高校毕业生。

(三)高校大力组织以促进就业为目的的实习实践,确保毕业生在离校前都能参加实习实践活动。推动高职院校实行“订单式”培养,确保学生至少有半年时间的顶岗实习,高职院校要把相关专业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作为颁发专业学历证书的前提条件,努力使符合条件的应届毕业生通过职业技能鉴定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

(四)认真做好毕业后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参加职业培训的组织工作,对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参加创业见习(实训)的,按有关规定给予每人每月300元生活补助。

六、进一步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水平

(一)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络平台。各级人才服务机构和公共职业介绍机构要共同建立毕业生就业网络平台,做好毕业生供求信息收集、工作,免费提供求职登记、政策咨询、就业指导服务,免费为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提供需求信息登记,并与省毕业生就业网和有关高校网站链接,逐步建立统一的毕业生就业信息平台。依托网络联盟,人事、劳动保障部门定期联合举行网上招聘活动。

(二)发挥人才市场主渠道作用。通过举办专场招聘会以及相关专业特色招聘活动,着力引导毕业生到我市经济发展急需的地方就业。进一步加强人才市场与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协作,建立人才市场定期进校园工作机制,及时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有效服务。

(三)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的“绿色通道”。高校毕业生来我市就业,只要有用人单位接收均可办理就业落户手续。来我市就业或返籍的高校毕业生,人事部门所属人才流动机构免费保管档案。各级劳动保障部门根据有关政策,给予办理社会保险参保手续。对因病等原因短期无法工作并符合低保条件的本地生源毕业生,由民政部门及时按照有关规定纳入当地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暂未落实用人单位的普通高校专科以上应届毕业生,只要本人愿意来我市就业的,凭政府人事部门所属人才流动机构出具的同意落户证明和户口迁移证,均可办理“先落户、后就业”手续。

(四)毕业半年后仍未找到工作岗位并有就业愿望的高校毕业生,由原户籍所在地劳动保障部门发给《就业失业登记证》,享受就业优惠政策,免费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帮助申请小额担保贷款和享受规定贴息。

(五)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帮助高校毕业生了解就业政策、就业形势,引导高校毕业生树立到基层建功立业的思想,确立先就业、后择业、勤奋创业的观念。组织在基层就业的优秀毕业生代表走进校园宣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