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古典音乐特点范文

时间:2023-10-30 17:31: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西方古典音乐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西方古典音乐特点

篇1

一、把握西方音乐发展主线,抓住教学重点

在开展高中音乐西方古典音乐欣赏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应把握整个西方音乐发展的主线,充分了解西方音乐发展的历史。西方古典音乐是从巴赫开始,结束于音乐家德彪西。在这大约三百年的历史中存在着许多伟大的音乐硕果。然而在我国高中音乐的学习过程中是不可能涉及所有西方古典音乐作品的,只能选择一些更为经典的音乐作品来欣赏。在教师授课的过程中,不仅仅是要让学生欣赏伟大的音乐作品,还应当在欣赏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去感悟音乐的魅力,贯穿一些音乐知识进行讲解,以此教会学生如何鉴赏音乐作品,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水平。在高中音乐西方古典音乐欣赏课堂中,教师应当先向学生大概地介绍一下西方音乐发展的历史,让学生能够把握西方音乐发展的主线,明确其在不同时期的发展特点。将音乐教材中的内容作为教学重点,并进行适当的延伸,以开阔学生的视野。

二、将高中音乐中西方古典音乐欣赏教学与其他学科相结合

篇2

【关键词】古典音乐 严肃音乐 文学赏析 舞蹈赏析 绘画赏析

本论文为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课题编号sgh10171。课题名称:高师声乐课程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的研究。

古典音乐泛指西洋古典音乐,即中世界欧洲主流文化背景下创作的有别于通俗音乐和民间音乐的一种承载厚重、内涵丰富的音乐形式。而现今的乐界,古典音乐多用来特指1750-1820年这段时间的维也纳古典乐派所创作出来的欧洲主流音乐,是一个独立的音乐流派,艺术手法考究。

古典音乐,在乐界,因其主要体现理性的情感表达方式,而被更多的学者认为是所谓的“严肃音乐”。[1]在我国,80后、90后这些从出身就带有强烈自由主义色彩的一代,更多地把个人喜好放在了情感宣泄自由的浪漫主义音乐上,逐步远离了带有强烈“严肃”色彩的古典音乐。因此,在自由主义蔓延的当代,如何正确引导和培养年轻的音乐人对古典音乐的兴趣,也就成了音乐教育中一个急需解决的教学难题。[2]

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往往因其耳目一新的授课方式,而更容易被学生所关注和接受。通过对古典音乐深厚的文化背景的研究,本人采用以下的教学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授课效果。

在古典音乐的教学课程中引入欧洲古典文学赏析课程

1750-1820年的欧洲,恰逢古典主义文学和启蒙文学盛行的时代,从莎士比亚、塞万提斯到巴洛克文学的兴起,无不体现当时新文化新思潮的改革,随即出现了昌盛一时的古典主义文学,兴起于当时文化科技繁荣的法国,随后扩展到欧洲其他国家。古典主义文学思潮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和当时封建贵族在政治上妥协的产物。它和古典音乐的特点类似,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加入古典文学课程赏析,通过对时代背景的理解,对当时文化意识形态的理解,更容易加深学生对音乐旋律背后诠释的文化的融会贯通。往往可以通过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想象力复原文学作品中表达的大时代,同时鼓励学生用自己对于音乐的理解力通过自己独有的方式呈现当时的文学作品以及那个时代的特征,再对比古典音乐的表现形式,不仅可以激发自我的创作能力,同时通过对比和创作,更有效地吸收了古典音乐的精华,且达到了学以致用的效果。

在古典音乐的教学课程中引入欧洲古典舞蹈赏析课程

舞蹈是在三度空间内用身体为语言的一种交流方式,是用人体的运动来体现的一种艺术形式。而且舞蹈往往借助音乐伴奏,用形体的动作更加丰富地诠释音乐的力量。舞蹈赏析是通过观赏舞蹈时,对舞蹈作品的感受、体验以及理解思考的整个过程,其本质上是一种认识活动同时伴有自我思维的升华过程。舞蹈作品很直接很形象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人物的情感特点、舞者对于生活的自我审美,是一种全方位多人共同参与表达的艺术形态。

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芭蕾作为欧洲古典舞蹈的经典流行并逐渐职业化。芭蕾在发展过程中有严格的规范和结构形式,要求女演员穿特制的足尖鞋立起用脚尖起舞。在古典芭蕾舞剧的赏析课程上,我们要求学生尽量重现18世纪的场景。我们的课程设计上,尽量模拟18世纪的欧洲剧场,前10分钟,学生通过阅读相关舞剧简介,对接下来赏析的舞剧有个最基本的了解,接着通过对《睡美人》、《胡桃夹子》、《天鹅湖》等经典芭蕾舞的赏析,有一个全面直观丰富的体验。最后,在课程结束前通过简短的讨论和提问来对比古典舞蹈配乐和整个舞台效果与真实的古典音乐之间的差异,理解所谓的欧洲现实生活和欧洲当时理想的意识形态之间的差异,从而轻松地理解所谓古典音乐严肃背后的理想主义色彩,通过讨论和提问的形式来达到每个学生的自我理解消化,且所提问题不当堂解决,留为下一节课程的授课中心,学生和老师共同准备下一堂的教学内容。

在古典音乐的教学课程中引入绘画赏析课程

在中世纪的欧洲,人们常常将绘画称为“猴子的艺术”,指的是人类如同猴子一样通过绘画的方式模仿人类活动,因此绘画是一种临摹自然的艺术,因为每个人对自然的理解有偏差也有自我

的独特性,绘画里面通过夹杂了画者不同的自我风格,而体现不同的意识流。

在教学中,我们主要加入对理性主义的“拉斐尔前派”作品的赏析,因为这个学派往往取材于神话、宗教传说以及一些文学作品,通过画者的理解和幻想而表达出来的,如《世界之光》、《盲女》、《基督家庭》等代表作。通过对这些作品的赏析,不但可以通过作品了解到当时西方很多的神话、宗教故事等文化起源的故事,同时还可以了解到18世纪欧洲的画家对于文化起源的理解和自我剖析,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当时文化时代的意义,也理解到所谓“严肃”音乐在那种特定的时代大背景下为何“严肃”的原因。[3]

只要音乐教育者肯下功夫,结合时代特色,采用多元化教学,古典音乐也必将冲破“严肃”音乐的局限性,被年轻的音乐人和更多的音乐爱好者所喜爱和接受。

参考文献:

[1]宋莉莉.西方音乐简史与欣赏[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

[2]周佳毅.浅谈中国古典音乐现状及发展前景[j].声乐舞蹈,2012,09:119.

篇3

爵士乐起源于非洲,但又有别于非洲音乐,它的发祥地是美国南部路易斯安那州新奥尔良市,由被贩卖到美国的黑奴们吟唱的黑人民歌演变而来。爵士乐的灵魂中流淌着与生俱来的草根性和人文关怀,这是它的出身决定的。二十世纪初期,爵士乐是新奥尔良一带民间音乐、流行音乐、古典音乐的融合。它的形成有两方面的元素,一是以美国黑人在音乐上的创造性的贡献Ragtime和Blues为基础;二是一些当时的流行音乐、进行曲、四对舞曲quadrilles等等已有的音乐形式为框架。发展到今天,经过上百年的传承和变迁,爵士乐繁衍出很多种类别,且每一种形式都以自己的特色独立存在,不可取代。作为一种最有分量的艺术种类,突破地域、种族、国家的界限,成为一种世界性的音乐表现形式。

爵士乐的种类有蓝调(Blues)、繁音拍子(Ragtime)、新奥尔良传统爵士乐(New Orleans Traditional Jazz)、ODJB (The Original Dixieland Jazz Band)、狄西兰爵士乐(Dixieland)、大乐团(Big Band)、摇摆乐(Swing)、比波普(Bebop or Bop)、酷派爵士乐(Cool Jazz)、自由爵士乐(Free Jazz)、摇滚爵士乐与融合爵士乐(Jazz-Rock & Fusion)、新咆哮乐与后现代咆哮乐(Neo-Bop & Post-Modern Bop)、波萨诺瓦(Bossa Nova)、方克爵士(Jazz Funk)、后波谱(Post-modern Bop)、酸爵士(Acid Jazz)、现代爵士(Modern Jazz)、灵魂爵士(soul Jazz)、西海岸爵士( West coast)、融合爵士(Fusion)、拉丁爵士(Latin Jazz)等。

爵士乐的特点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即兴演奏或者是演唱。

2)旋律上降三音、降五音和降七音使用频繁。

3)较多使用切分节奏和三连音,轻重音颠倒。

4)节奏多为双拍,通常为4/4拍,也有部分是2/4拍。

5)和弦常用主和弦、属和弦和下属和弦。

6)独特的音色运用

爵士乐在百年的流转中,吸收了古典音乐、民族音乐等诸多音乐元素,从早期的黑人风格中脱胎换骨,逐渐形成传递内容多样,表现形式不同多种风格,曲风华丽,节奏鲜明。如此众多的爵士风格活跃在音乐舞台上,理应带来强大的生命力,然而,出身低微的爵士乐,如今却变得有些曲高和寡,是因为岁月沉淀下来的音乐能量抬高了爵士乐的身价,还是音乐爱好者的误会?“金领听爵士,白领听交响,蓝领听摇滚。”这样的界定一不小心就把爵士乐划分到了主流音乐之外,爵士乐变成一门艺术音乐,其代表的音乐高度使广大音乐爱好者对爵士乐望而却步,成了少数乐迷的游戏。爵士乐,作为边缘音乐文化徘徊在城市边缘。

爵士乐除了自身固有的特点外,与其它音乐有着很多共同的特征。毕竟。爵士乐产生之初就是个混血儿。早期的爵士乐存在于非洲和美国黑人民间音乐之中,也同样存在于古典音乐和当时的流行音乐当中。爵士乐比古典音乐俗一点点,比流行音乐雅一点点,或许,这一独特性,可以在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中搭起一座桥梁,让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可以找到一个平衡点,使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不再泾渭分明,而以一种雅俗共赏的崭新音乐形式出现在我们面前?毕竟无论我们怎么严格的划分音乐的风格,首先它都是音乐。当爵士乐不再华丽丽的高不可攀,变得和蔼可亲,起码能为更多的音乐爱好者所欣赏并喜爱,才不违背爵士乐产生的初衷,才是爵士乐爱好者的福音。

从爵士乐的种类中就可以看出,爵士乐和流行音乐并不是水火不相容的,流行音乐中较复杂的或者较为反传统的和弦构置现象就是来源于爵士乐。爵士乐和弦的构置主要通过引申音来实现紧张、密集、丰满的和弦音响色彩。在流行音乐中的反映就是目前大部分具有一定黑人音乐元素的音乐作品中主和弦的构置一定少不了九音,写成爵士和弦标记就是Iadd9,小调作品就是Im add9或者VIm add9。例如陶匆皇妆咴祷的作品《摇篮曲》。这首歌是爵士钢琴伴奏的,和弦构置十分之复杂,其中主和弦就是用的省掉三音的九音旋律位置。流行音乐的和弦构置现象中还有一个比较鲜明的特点出现在属和弦的位置上,以大调作品为多见。传统属和弦用的是V,欧洲经典音乐作品常常用V7。而爵士和声里面常用的是省掉三音和五音,或者只剩掉三音的V11。和弦构置特点在R&B音乐的作品中很常见,陶础⑼趿宏、周杰伦等的作品中都常常出现。

此外还有和声,爵士乐的和声比流行音乐的和声要复杂得多,以七和弦为基础,并且大量的运用扩展音和替代和弦。这种Blues结构的作品,流行音乐里也不少,比方王力宏的《Take Your Time》、李玟的《过完冬季》、陶吹摹锻春风》。

流行音乐在比较少的一部分作品中还体现了一些爵士乐风格的离调进行,这大大提高了这部分流行音乐作品的技术含量。

香港是中国最早受到爵士乐熏陶的地区之一,1930年左右,香港就有爵士乐主题餐厅、酒吧,到了上世纪50、60年代,爵士乐酒吧更是遍地开花,并且已经拥有大量本地的拥趸。1980年代,香港电影突飞猛进,风头无两,大量的经典电影配乐均是爵士乐。尽管如此,在流行音乐领域,由于诸多因素,爵士乐依然没能占据主流音乐的位置。

2010年,张学友与众多西方音乐家合作发行了第一张粤语爵士乐专辑《Private Corner》.唱片一经推出便占据当年最畅销的香港本土唱片宝座,热浪波及台湾以及中国内地。专辑中的唯一的英文歌曲《Everyday Is Christmas》亦在西方市场大热,受到西方乐迷追捧。

篇4

[关键词]音乐教育;中国传统文化;古典音乐

一、对于我国传统的古典音乐简单概述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节奏也将加快,越来越多的人感到了内心的空虚与无助,开始寻求心灵的净土。而音乐,因为其自身净化心灵的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追捧。如今,人们在一天的忙碌之后,选择一本好书、一杯好茶、一首舒缓的音乐,让自己的心灵小憩片刻,然后背起行囊再度出发。然而,正是因为人们对于音乐的不同需求,所以在我国的市场上也出现了大量不同种类的音乐类型,它们的风格迥异、各具特色[1]。但我国的传统音乐文化却因“商声寥亮羽声苦,江天寂历江枫秋”,曲高和寡无人识,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生活。现代人喜欢用一种澎湃激情的曲风,去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表达他们对生活的一种张扬不羁的态度。可是我国传统音乐文化却犹如一股清流,你在意不在意,它都在那里,不疾不徐,缓缓诉说着它的故事,自有一番风骨韵味。它像一首从没有停止吟唱的小诗,洗尽铅华,从五千年文明中走出,也必定会继续走下去。我国传统的古典音乐主要是结合我国各个民族所具有的特色,采用各民族特有的固定形式所创造出来的一种具有代表性的音乐。我国的传统古典音乐犹如一首行走的史诗,传达了同时代的风土人情和国家要事,它作为我国传统文明中光辉耀眼的明珠,对于我国文明的传承和弘扬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奈何,现代人急行向前,注重科学技术带来的生活便利,却忽略了传统音乐文化在我国文明史发展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因此,我们应当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将我国的传统古典音乐在不断发展中继续弘扬下去,薪火相传,让更多的人对于我国传统的古典音乐有所认识,加深文化认同感,让他们能够通过音乐了解到我国各个民族特有风土人情,了解我国文明的发展与进步,促使华夏大地的悠久历史不断续写新的辉煌。“江上调玉琴,一弦清一心。”的确,音乐是辛勤劳动的褒奖,是缓解压力的良方,是情感宣泄的出口。真正的音乐拥有属于它自身的灵魂,而经时间沉淀下来的传统音乐,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箫鼓筝鸣,走出了发黄的线装书,走向了永恒,它们是祖先给后世的瑰宝。加强对我国传统古典音乐的研究与传承,不但是我们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也是我们炎黄子孙应尽的责任与义务。

二、我国古典音乐所处的地位和现状分析

现如今,音乐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然而现代人大多趋向于流行音乐,以此来缓解紧绷的神经。虽然流行音乐在一段时间内会引起很多人的共鸣,但是时过境迁后,这样的音乐会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影响力会逐渐69下降,经不起时间的推敲和历史的打磨。对于我国的传统古典音乐而言,它们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滚滚而来,经历了无数次挫折和磨难,最后走进了我们的视野,它们的持久度是毋庸置疑的。它们作为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应该被我们传承和弘扬,应该被我们铭记与感恩。然而,现实是,流行音乐大行其道,我国传统的古典音乐在现代流行音乐和西方引进音乐的双重夹击中举步维艰,传统古典音乐几乎不存在于人们的日常活中,现代中国青年开始不理解我国的传统古典音乐中所隐藏的文化内涵,他们更趋近于去追逐一种时尚的音乐风格而选择冷落我国的传统古典音乐,这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随处可见的。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现代人有一种从众心理,流行音乐代表的是一种时尚与潮流,因为很多人本着不想落后于时代、想要紧跟潮流的心态而去进一步地欣赏流行音乐,从而将我国传统的古典音乐抛之脑后,使得我国传统的古典音乐在我国实际的社会地位有所下降,不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进一步阻碍了我国传统文化文明的延续;其次,现代生活,人们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因此在情绪上也需要一定的释放,而流行音乐的出现恰恰满足了他们想要发泄的需求,他们可以根据对一些流行音乐的简单改编,诉说他们的内心,以达到放松精神的最终目的[2];最后,因为对于我国传统古典音乐认识的不足,缺乏对于传统音乐文化的了解,使得很多人对于我国传统的古典音乐文化存在一定的误解,因此使得我国的传统音乐文化在现代化的发展中很难留有一席之位。很多人对于我国传统古典音乐的认识是对我国传统古典音乐文化的学习应该只属于专业音乐学习者,对于普通人来说不了解是无关紧要的一件事,因此很多人选择了忽视对我国传统古典音乐教育,进而造成了我国传统古典音乐在现代社会中地位的下降[3]。针对以上人们对我国古典音乐文化认识的偏差和不足,我们提出了以下建议来改善当前所面临的状况。首先,要扭转人们对于我国传统古典音乐文化的认知偏差,使得人们了解道,对于我国古典音乐文化的了解和学习并不仅仅是针对于专业的音乐学习者,对于它的了解应该是针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我们有权利去了解一些关于我国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有责任和义务去使得我国五千年来所保留的古老文化一直传承下去。只有改变人们的思想和观念,我们才有可能去改变人们的从众心理,才有可能改变人们在紧张忙碌的生活中只有通过一些流行音乐才可以释放压力的生活方式。其次,加大对于传统音乐文化的宣传力度,让人们增加对我国传统音乐的熟悉度,只有增加传统音乐在现实生活中的曝光度,才能让人们不断发现和思考传统音乐的魅力。最后,教育课程中增加对传统音乐的重视程度,让中国的下一解我国的传统古典音乐中所隐藏的文化深意,增加文化认同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传统音乐文化的社会地位,推动我国文明的进步与发展。

总结

音乐的存在既看不见也摸不到,但在艺术中却最具有抽象性地存在,并占据着重要地位。音乐既能充塞身边而缥缈无形,又能深达人心并牵魂摄魄。中国音乐在几千年时空流转中,经群体的历练,文化的整合,逐渐以其独特的气质、品格,在世界艺术之林占据一席之地。中华五千年沉淀的深厚,悠久、辉煌的中国音乐文化,反映出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折射出了中华民族的情感、意志、力量、梦想和追求。我们说,只有了解了中国音乐,才能了解中国的艺术精神;只有了解了中国音乐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才能真正了解中国音乐文化的精髓与内涵,因此音乐教育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起着推动和弘扬作用。将传统音乐教育渗入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弘扬过程中,能够使得人们在放松心情的同时也能从中体会到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的社会风气以及各个民族的风土人情。这一举措,有助于促进我国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从而实现在教育中培养了学生的民族审美观,增强了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的目标,进一步挖掘了我国传统音乐的内涵,拓展了我国传统的音乐文化在现代社会的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李金鹏.音乐类“非遗”在基础音乐教育中传承的研究———以苏北丰县唢呐班音乐为例[D].安徽师范大学,2014.

[2]李晓春.戏曲文化与人格塑造———论戏曲在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中的作用[D].首都师范大学,2006.

[3]杜元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运用价值———以“中州筝派”为例[J].时代文学,2009,(19):153-154.

[4]张教华.高等职业教育在传承中国民间音乐文化中的优势和特色[J].艺术百家,2011(z2):363-365.

[5]李金鹏.音乐类“非遗”在基础音乐教育中传承的研究———以苏北丰县唢呐班音乐为例[D].安徽师范大学,2014.

[6]于东.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与小学音乐课堂的融合[J].新课程•小学,2015,(03):76-76.

[7]张颖,史晓光.试论音乐教育中如何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的理论[J].北方音乐,2016,36(15):130.

篇5

在西方,“艺术音乐”一词习惯上指用较复杂的结构和一定的创作理论创作(书写)音乐的传统以及与民间音乐(folk music)、流行音乐(popular music)相对而言的一种音乐类型。CI,这类音乐的特征是注重形式风格和创作技术的复杂,与通俗音乐相比,听众要完全领会需要花费更大的努力。pl艺术音乐也称严肃音乐(serious music)或博学音乐(erudite music),主要指西方历史上的古典音乐(classical music),同时也包括现当代的电子艺术音乐(electronic artmusic)、实验艺术音乐(experimental art music)和极简抽象派艺术音乐(minimalist music)以及“一些更具挑战性的爵士、摇滚音乐类型,”C3,但不包括通常被认为是通俗音乐的形式。尽管有某些作品处于艺术音乐和通俗音乐二者边界或者被包括在两种类型中,但是它们通常不同;C4I同样尽管有某些类型的作品处于艺术音乐和传统民间音乐之间,但是艺术音乐被认为和传统民间音乐不同。

在国内,“艺术音乐’一词的使用与西方一样,主要指一种音乐类型或音乐模式。主要出现在以下学者的文论中。田耀农在《民族音乐与艺术音乐的最后分野》16I一文中认为,“艺术音乐指的是人类以声音为物质材料所进行的充满激情与活力的创造性劳动,是按照美的规律创造表达自身感受的声音世界的实践活动”,“井认为这种音乐开始出现于欧洲]2世纪,但一直到巴罗克时期才开始“真正获得和绘画、文学等其他艺术形式相等的位置”,即“]600年。以佩里(]561一]633)作曲的歌剧《尤丽狄西》的正式演出为标志,开始了艺术音乐的新时代,在经历了巴罗克]50年的积累之后,]9世纪上半叶逐渐形成了以维也纳古典乐派作曲家的个人创作作品为典范’的艺术音乐模式,这里作者在强调艺术音乐在欧洲]9世纪上半叶以前的历史演变的同时,也指出了艺术音乐的“按照美的规律创造”、“非功利性”、“供人赏听”等特征。作者进一步认为,艺术音乐是一种音乐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当“艺术音乐的思维和行为模式确立后,如同现代教育模式和科学技术一样,迅速传遍了世界各个民族或地区,就像没有必要把大学、汽车称作西方大学、西方汽车一样,也没有必要把艺术音乐的这种音乐模式称为‘西方音乐”。显然。作者所谓的艺术音乐主要指一种音乐文化模式。

杨燕迪在《音乐的“现代性”转型“现代性”在20世纪前期中西音乐文化中的体现及其反思》一文中谈到西方音乐的“现代性’转型时指出,“随着现代工业文明和城市文化在20世纪的不断成熟,音乐的品种开始明确分化为彼此有别但又相互依存的三大种类:艺术音乐、民间音乐和流行音乐。……艺术音乐以专业作曲家的创作为中心,着力于具有深刻人文思想内涵和严肃审美意趣的开掘,在音乐表现上讲究创新意识和个性追求。但其严重的危机在于,其明确的社会功能趋于减弱,对社会的文化影响力趋于衰微。另一方面,听众与新创作之间缺乏沟通和交流,趣味趋向保守,由此造成日常音乐生活中传统的保留曲(剧)目占据支配地位。”这里作者所指的“艺术音乐”也是一种与民间音乐、流行音乐相对的音乐类型,是产生于西方近代以来的“以专业作曲家的创作为中心,着力于具有深刻人文思想内涵和严肃审美意趣的开掘,在音乐表现上讲究创新意识和个性追求’的音乐类型。

张伯瑜在《中西音乐关系讨论中概念与内涵的错位》一文中认为“专业艺术音乐作为一种众多个体创作的结果主要体现着艺术与技术的结合,满足的是社会审美的需求”。这里作者在“艺术音乐’前加了“专业”二字,从名称上就突出其“专业’特征。作者认为,这种音乐产生于西方,即它的“中心’在西方,但在它的影响下,世界其他地区也都有了专业艺术音乐,“可以说,西方专业艺术音乐已成为人类所共有的财产,成为各国音乐文化的一部分。广泛一点说,已经是世界的了。……西方的专业艺术音乐承载着人类共有的审美因素,被世界各国人们所接受,成为了人类的共有财产,另一方面,世界选择西方专业艺术音乐时除了全盘引进,常常予以民族精神和民族音乐因素的注入。至此,它还是西方的吗?源于西方的专业艺术音乐承载着人类的共性因素,以同一种语言传递着不同的话语。”这里作者也是基于三大音乐类型而言的,和田耀农一样,更加强调了艺术音乐思维模式的普适性,

在其它一些论文中出现“艺术音乐’一词时,也有一定的所指。如杜亚雄在《数字“三”在西方艺术音乐中的象征意义》l’l中称“本文中的‘西方艺术音乐’是指由欧美国家专业作曲家创作的音乐,和西方国家中狭义的‘音乐学’(MusIc00。gy)调研的范围相一致”;高士杰在《基督教精神与西方艺术音乐传统》rTo,中的“艺术音乐’概念也是指从格里高利圣咏发展而来的由专业作曲家创作的音乐;古宗智在《“艺术音乐”的传播者一姜筑》IIIl一文中说”艺术音乐’指受过专门训练的专业作曲家创作的作品,这个概念的科学内涵虽不那么缜密,但其外延指向约定俗成,故袭用之。’等等。

以上可看出,“艺术音乐”一词在国内外的使用中虽有表述和范畴的不同,但主要指与民间音乐、流行音乐相对的一种音乐类型及其文化模式,这类音乐的主要特征是专业作曲家按照一定的理性思维模式和较复杂的理论技术创作的。这种音乐类型主要产生于。西欧]7,]9世纪,到]9世纪中叶,这种音乐的创作思维、创作手法、创作理论以及表现形式等成为一种“范式”渗透在音乐教育、音乐表演、音乐评论、音乐研究、音乐欣赏等各种音乐活动中。

]9世纪中叶以后,艺术音乐的范式向世界各地传播,世界多数地区都不同程度地接受了这种音乐类型,井产生了具有本国或本地区特色的艺术音乐作品。相对而言,西欧以外的东欧、北欧和美国在]9世纪就较早地接受了这种音乐类型。112,其次是日本等现代化启动较早的国家或地区。20世纪以后,世界多数地区随着社会现代化的开始都已不同程度的借鉴或接受了艺术音乐的文化模式。20世纪下半叶以来,“学习西方专业艺术音乐已成为世界各国人们的选择之一,如钢琴是显示受到良好音乐教育的标牌世界大多数国家的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含有西方音乐内晃鞣绞降囊衾盅г涸谑澜绺鞴处处可见。”这种音乐类型向中国的传人始于]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这种音乐类型的传人冲击了我国原有的音乐理论、创作方法、表演形式、音乐风格、音乐格局等,因而,我 国接受这种音乐文化的过程带有曲折性。在20世纪初和20世纪末产生过两次大规模的有关“中西音乐问题”的争论或讨论,尽管这一接受过程曲折,也无论这种接受对我国音乐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是好是坏,但现实是,到2]世纪初,“中国目前有九所专业的音乐学院,有数十所大学的二级音乐学院,有上百所大学或艺术学院中的音乐系,它们构成了一个庞大的音乐教育体系。然而,这个体系无论在其形成的过程中,还是在其教学模式的设计上无不受到西方专业艺术音乐的影响。””’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我国已经接受并发展了这种音乐文化模式。

从语言学的角度看,无论是英语的“。rt music’还是汉语的“艺术音乐’,都是由两个词组成的短语。按照语言习惯,前面的词是“修饰语”,它的功能是对后一部分的修饰或限制,后一部分叫“中心语”,它才是整个短语的核心,即“艺术”是用来修饰或限定“音乐”的。按照这一逻辑,“艺术音乐”,实指有艺术性的音乐,虚指艺术中的音乐。那么,何谓艺术性?一般的理解是“艺术作品通过形象反映生活、表现思想感情所达到的准确、鲜明、生动的程度以及形式、结构、表现技巧的完美的程度。0C15l作为艺术组成部分中的音乐,和绘画、戏剧、舞蹈、雕刻等一样,是一个概括性的泛指概念,它包括所有的音乐,只要能被认为是音乐,那就是艺术的组成部分。然而,并不是所有的艺术类型或作品都具有鲜明的艺术性,为此,一些理论家又将艺术划分为美的艺术、流行艺术、民间艺术等几个范畴。如英国当代艺术社会学家亚历山大在其《艺术社会学》一书中就这样划分艺术。其中美的艺术中的音乐部分,正是我们前面所说的艺术音乐,包括歌剧、交响乐、室内乐等艺术性强的音乐。”尽管这样的划分就未必准确、令人信服,但至少说明美的艺术与民间艺术、流行艺术之间是有区别的。

由于艺术音乐是按照人类传统的音乐思想、音乐理论、音乐实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且和古代(主要是古希腊)音乐在某些方面有渊源关系,到]8世纪的“古典主义”时期,似乎达到了历史的高峰,因而,人们又时常把艺术音乐称为‘古典音乐”。但是“古典音乐”一词是“泛指过去时代具有典范意义或代表性的音乐(不包括民间音乐)。有时专指西方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音乐,特别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音乐或师法于该乐派的音乐。亦常用作现代派音乐或爵士音乐的对称。”’l“古典”一词所强调的是两个层面:“古”是指与“今”相对的时间概念;“典”指一种标准或法则。按照这一含义,“古典音乐”的基本含义应是古代流传下来的在一定时期认为正宗或典范的音乐。应该说,这种音乐多数民族或国家都有,这一含义中的“古”字又把今天的具有古典特征的音乐排除在外了。因而,在汉语范围内,用“古典音乐”一词来称谓艺术型和审美型音乐时并不能简明涵盖其本质特征。

由于艺术音乐主要形成于西欧社会转型期,这时期产生了许多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文化运动和思想潮流,如“文艺复兴’、“人文主义”、“启蒙运动”、“理性主义’、“古典主义”等。在这些文化运动和思想潮流的影响下,当时的文学艺术都力求反映和表现这种“时代精神’一一人类的精神、文化、思想,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等。当时的艺术音乐在题材内容上也具有严肃性、思想性和社会性等特点,所以,人们时常把艺术音乐又称为“严肃音乐”。但是,“严肃音乐’一般是从题材内容的角度对音乐所作的一个分类概念或术语。它是相对于娱乐性质的音乐而言的“泛指题材内容严肃、艺术形式严谨、在较大程度上具有认识、教育和审美意义的音乐。”这一概念强调的是音乐题材内容的严肃性与社会性,“诸如颂扬民族的光辉历史,赞美祖国的壮丽河山,讴歌崇高的革命理想。描写被压迫人民的苦难,倾诉个人的不幸遭遇等,均属严肃音乐表达的范畴。”但并不突出音乐的艺术性和审美性。因而,在这一概念下,“不仅包括众多的音乐体裁,如交响曲、康塔塔、清唱剧、歌剧、舞剧、室内乐,也包括大量的民间歌曲,如劳动号子、叙事歌曲、史诗;同时包括与政治、宗教有关的典礼仪式音乐、军乐、革命歌曲、宗教音乐等。叩‘,尽管艺术音乐中的多数作品在题材内容上具有严肃性和社会性的特点,但是,题材内容的严肃性和社会性只是艺术音乐的部分“灵魂”,而不是全部。艺术音乐及其理论与形式之所以能向世界各地流传,既有题材内容严肃性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艺术音乐具有强烈的艺术性与普适的审美性及创作和表现艺术音乐的普适的理论与各种形式。此外,题材内容严肃的音乐在世界各地区和各个历史时期都有。因而,用“严肃音乐”来指称艺术音乐时,也不能准确涵盖其基本特征。

篇6

    一、古典音乐的演奏艺术风格

    “古典”一词,源自古罗马上层阶级使用的拉丁语,原为谐调、高雅、持久、典范,即奉古希腊时代的艺术和文学为典范而加以模仿的意思。但就“古典”一词在音乐中的使用,又有它本身不同的解释:(1)人们常把严肃音乐或艺术音乐——包括属于不同时期、不同风格,如:巴赫、贝多芬、柴科夫斯基以至于斯特拉文斯基的作品统一称为古典音乐,以别于通俗音乐。(2)我们从狭义上解释,也就是我们在这里要讲的古典主义音乐——专指维也纳古典乐派,即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三位大师及其同时代音乐家的成就为中心的时期。

    交响曲作为古典音乐的一种演奏形式,即作为双排键电子琴的一种演奏艺术风格。它是一种由大型管弦乐队演奏的奏鸣套曲。源于17世纪意大利的歌剧序曲,但比序曲要宏大得多。维也纳古典乐派定型为四乐章的结构形式。它以四个乐章为常见的“管弦乐队演奏的奏鸣曲”此时已进入了辉煌的阶段,占据了古典乐器音乐的中心位置,其规模和意义得以迅速的发展。

    交响曲作为双排键电子琴的一种演奏艺术风格。它一般都是由大型管弦乐队演奏的。由于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有了我们今天所谓的“一人乐团”——双排键电子琴,它完全可以代替一个管弦乐队。

    我们在双排键上演奏《第五“命运”交响曲》,不但要演奏出古典音乐的艺术风格,还要通过演奏体现出双排键的演奏技艺。我们在演奏时,一定要运用我们配器的知识,合理的编配它的音色,这部交响曲主要运用了弦乐组和铜管乐组。在这里用了大量的弦乐,而弦乐组作为乐队的基础。从演奏技巧上看,它的技术性比较高,而且技巧多样灵活,无论是歌唱性的旋律,还是各种经过句、华彩、音阶、副旋律等均可胜任,并获得良好的印象效果。

    再说管弦乐组又分为木管组和铜管组。在《命运》里主要采用了铜管组的圆号,主部扩展开来,一声圆号的召唤作为连接,引出副部主题,体现了它英雄的性格。铜管组没有弦乐组的技巧灵活,但是它可以使乐队奏强奏、全奏的音响丰满而有力,浑厚而强硬。而弱奏时则异常甜美、圆润、柔和。我们在模仿管乐时,为了在音响效果上更微妙,要注意它们的演奏时要受到呼吸延持力的限制,所以在演奏中总要有些停顿,因为它们要换气。

    尽管双排键电子琴是我们现代高科技发展而来得,但是为了在音响效果上更微妙,我们必须要弥补双排键的不足。

    二、现代音乐的演奏艺术风格

    与传统和古典的西方现代音乐相比,西方现代音乐无论是在创作风格上还是创作技法上,都发生了许多亲的变化和创新。20世纪西方现代音乐的复杂而丰富对传统总体上的背离和新的创作技法,创作视野的开拓。

    双排键电子琴的演奏风格也逐步的运用了一些现代音乐中的爵士音乐的音素。爵士乐是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起源于美国新奥尔良的一种流行音乐。双排键本身性能的决定很适合于表现具有较强节奏性、结构严密的、重复性较强的音乐语汇,这恰恰是流行音乐的强项。爵士作为一种流行音乐的演奏艺术风格,它的形成与发展与美国黑人民间音乐、非洲音乐、欧洲音乐等息息相关。

    日本的洼田宏先生对双排键电子琴的演奏的研究,创作了《Break Down》、《Road Star》、《I’II Always Be》等很多现代音乐艺术风格的作品。在作品中,很多融入了爵士乐和摇滚音乐等风格,颇受大家的赞赏。

    其中,《Road Star》最能体现了现代流行乐的风格特点。在音色声,大量运用了电贝司、电吉他等电声乐器以及一些用电声乐器合成的合成音色。在演奏风格上,即采用了爵士乐的音型,又能感觉到摇滚乐的痕迹。在音响效果上,为了达到真正电声乐队的效果,在演奏技巧上运用了触键音、滑音、颤音、触键颤音等。

    在双排键上,触键音是要在一种乐器音的音量或音质整体上更丰富地,或者是说纤细的发挥表现力的一种效果,也可以说是乐器表现的灵魂般重要的机能之一,把这项功能有效的使用,就能够实现各个乐器所特有的微妙表达。

    而颤音会使音色颤抖而给人温柔的联想,可以设定在每个音群。

    触键颤音启动后,在演奏中因用力的按键而产生颤音效果,越用力的按键盘,颤音就会更深。

    滑音(仅限于主导音色)可在圆滑奏法的音色上添加滑音,可在一个八度音程的范围内对主导音群起作用。

篇7

关键词:音乐欣赏 现代音乐

音乐欣赏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审美实践活动。确切地说,音乐欣赏指的是人们运用听觉去聆听音乐、运用心灵去感受音乐并从音乐中获得了审美享受的实践活动。

然而从当前专业音乐欣赏课程的教学实际和教材编排的情况来看,一个十分明显的特点就是西方古典音乐的欣赏曲目比例偏多,而现代音乐的欣赏曲目比例过低,造成了学生音乐欣赏知识结构和审美体验的不平衡、不完善,历史经典和旧传统与当代名作和新观念之间出现了断裂和分离。由于对现代音乐作品了解和欣赏的少,以至于学生在面对这类作品的时候出现了晕眩和困惑的感觉,在体验的同时却不能理解。

事实上,我们生活在当代的世界中,无时无刻不在以某种方式遭遇着现代文化,包括音乐文化。现代音乐作品本身是一个现实的存在,不论我们喜欢与否,都应该正视它的存在,感受它的音响形式并了解它的表现内涵,所以现代音乐的欣赏对于音乐学习者来说是有着现实的必要性的。

由于许多现代音乐作品本身的审美价值涵量相对于古典音乐来说大大降低,所以许多的音乐欣赏者在面对现代音乐时或是采取了慎重的回避态度――袖耳旁观;或是采取了极端的批判态度――彻底否定。这些做法实际上都是拒绝进入现代音乐世界的表现,而那些愿意进入现代音乐世界的欣赏者也因欣赏方式的不得当而未能深入体验和理解作品。所以本文在对现代音乐欣赏方式这个问题上尝试提出一套具体可行的关于现代音乐欣赏的操作方式,以期为现代音乐欣赏的教学提供一套程式化操作的方法。

一、首先是欣赏主体的积极介入。因为在现代音乐的欣赏过程中,欣赏者进入音乐作品的世界(包括音响世界和音乐世界)极易发生极大的困难,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现代音乐的音响形态和音乐理念异于传统,在人们审美的耳朵习惯了古典音乐的感觉之后,现代音乐往往在音响形式上给人以怪异、荒诞的感觉,让人无从去捉摸潜藏在这些毫无美感的音响形式下的作品的深度表现理念,由此而产生的听觉排斥也就成为了现代音乐欣赏所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所以对于现代音乐欣赏者而言,欣赏者首先要排除主观成见,将现代音乐作为一种现实存在的文化现象去感受,这种感性的体验将形成一种初步的认识,为尔后的音乐理解奠定必要的感性体验的基础。

需要进行说明的是,在面对现代音乐作品充分敞开听觉的同时,还要融合丰富的想象力于其中,通过充分的情感体验其探求音乐的意义。想象力是艺术实践活动所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音乐欣赏来说同样如此,其重要性不低于音乐创作和音乐表演,只有在音响感知的直觉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力,才能够在把握音乐作品的音响形式的基础上去推论出音乐作品的意义。

二、对于有关现代音乐的一些背景知识的了解也是充分理解作品的有效手段。对于这些背景知识的把握应该有以下的三个方面:

第一,基于社会环境方面的时代特征的感受。二十世纪以来的现代音乐作品之所以会和之前的传统音乐相比有着巨大的差异(包括形态差异和表现内容的差异),归根到底是因为二十世纪人类的社会生存环境的影响所致。

二十世纪是人类文明高度发展的世纪,同时也是人类历史上产生最大灾难的世纪,这样也就导致了作曲家的创作理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音乐作品的创作成为了表达某种观念、思想甚至于哲学的载体,这样,作曲家不再关注音响的审美价值涵量,而专注于音乐意义的理性价值涵量,同时充分扩大音乐音响的区域范围,做出了一种音响形式新奇、音乐表现深奥的作品,由此也直接导致了听众的缺失。另一方面,二十世纪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多次的地区局部战争。这些战争对于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毁灭性破坏是以往人类历史上的任何战争都无法比拟的。这一切都必将反映到艺术创作中,比如勋伯格的《一个华沙的幸运者》和诺诺的《飘零之歌》这类的作品,若没有对于时代特征的认识与感受是很难理解它们的。

第二,基于形式层面对于作曲家创作技法的了解。我们知道,现代作曲技术的出现本身是和作曲家新的表现意图联系在一起的,作曲家往往在表现要求上异于传统,如表现人的潜意识心理,如勋伯格的《期待》;表现一种灾难所带来的人的精神扭曲;如潘德雷茨基的《广岛受难者的哀歌》。诸如此类新的表现要求必然导致对于传统作曲技法手段的更新。20世纪的许多作曲家都自有一套独特的音响结构方式,在现代音乐的欣赏过程中,需要对这些作曲技法做一些初步的了解,以理性的方式去从形式层面解读音乐作品。20世纪的新音乐已经成为了一种“专家音乐”,作曲技术层面的选择趋于高度的理性化,作品的音响结构体系本身就可能在表达着某种智慧。所以欣赏现代音乐也要从了解作品的外部形式结构入手,比如对中国作曲家赵晓生的《太极》这一秩序井然的音响世界的欣赏和理解必须要从作曲技术层面做起。

第三,基于内容层面的对作曲家音乐创作的美学思想的把握。这一点是进入现代音乐欣赏最为重要的一步,因为作曲家所创作出的作品本身就是某种音乐表现思想的结果。

古典音乐的审美意识是以观审美好、美妙、美丽来进行的,它要求音乐作品的旋律符合人们歌唱声调的纯性美,节奏充满着律动感,曲式结构原则表现为对称、均衡,一切表现都反映为美好的,如:爱情、亲情、和平、歌颂英雄之类的主题常出现古典音乐的作品中。总之,古典音乐把哲理性与抒情性的统一,协调发展到了一种最为完美的境界。

而现代音乐是传统的古典音乐发展到现代的一种必然。从审美的角度来说,现代音乐不再着力表现美,而是着力去表现丑、战争、灾难等一些反方面的价值和事物。它了传统古典音乐的旋律、节奏和曲式诸原则,以噪音取代乐音,以声响代替音响,以理性取代感性,

中国当代作曲家贾达群教授认为,音乐的作用有两个方面,及承载情感和表达智慧。如果说古典音乐更多的是将音乐用于承载情感的话,那么现代音乐则更多的在表达着作曲家的智慧,这样一种事实说明,现代音乐与古典音乐在审美意识上存在着必然的差异。

三、以前面的论述可以看出,现代音乐欣赏的方式是异于传统的,要想真正地进入现代音乐欣赏,在音响体验中理解作品,需要对以上所谈到的时代特质、时代方法、音乐美学进行有效的把握,在了解具体作品的基础上投入充分的听觉体验,这样才能够较为全面地把握现代音乐作品,由此推之,现代音乐的欣赏需要付出必要的理性投入和充分的感性关切,因为现代音乐并不美,不能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引起人的欣赏欲望.所以以上的欣赏方式也就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音乐美学基础》[M]张前、王次葜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年5月第1版

[2]《探索与狂热――现代西方音乐艺术》[M]庄署著 东方出版社中心2000年10月第1版

篇8

[关键词] 电影音乐;审美;定位;多元化

音乐是用神奇的音符在时间的链条上展现的艺术,它通过有组织的乐音产生的艺术形象,变现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现实生活,是人类灵魂的语言。音乐在感情上的概括力是任何艺术所不及的。在语言无法表达的时候,音乐却能够生动地进行表达,这就是音乐的独特魅力。电影中的音乐是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构成电影文化背景的一部分。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融入影片的整体视听构思中,与视觉元素相结合,一同产生功能。电影音乐可以突出影片主题,成为影片风格化的主要手段之一。电影音乐在影片中通常不会连续不间断地出现,而是要根据剧情的发展,在剧情需要的情况下出现,起到抒感、增强影片的感染力、深化作品内涵、渲染气氛、升华主题等一系列作用。音乐使一部电影具有整体感,这有助于把一部影片同其他电影区分开来,从而加深了受众的印象。除此之外,音乐能够积极地塑造叙事的气氛,更准确地说,向观众指示出某一特定场景应该怎样理解和体验。电影音乐的审美定位也为引发广大受众的审美思维起到诱导定位作用。音乐是有节奏、有旋律的运动,是一种时间上的、有含义的连续,这种运动不仅作用于受众的审美感觉器官,促使受众去注意它,还对我们在同一时间内得到的一切其他印象产生影响。

一、古典音乐的审美魅力

电影音乐的审美定位也为引发广大受众的审美思维起到诱导定位作用。音乐是有节奏、有旋律的运动,潜心创作更使古典音乐具有深刻的思想和内涵。它或者渲染气氛,或者抒发人物内心情感,深化影片的主题思想,在不同的情绪气氛中时而辉煌,时而浪漫,时而欢快,时而忧郁,亦庄亦偕,亦雅亦俗。这也是古典音乐成为几十年电影音乐霸主的主要原因。

大家公认的当代电影音乐的“诞生篇”当属1977年问世的划时代的作品《星球大战》,作曲家John采用了传统交响乐风格,通过用独立的主题来表现每个角色及相应设定,并将它完美地融入了这部史诗般的科技电影之中,使音乐对于整个故事的描绘能力并不逊色于那些美轮美奂的画面,而且使音乐与画面水融,让音乐在突出某一角色的特定主题的同时,表现出角色之间的互动关系,引导广大受众用审美思维理解角色某一情境下的情绪色彩。再如,获得1985年奥斯卡最佳原创音乐奖的电影《走出非洲》,其中古典音乐的运用使电影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出现在片头、片中的主题音乐和配乐是作曲家根据莫扎特单簧管协奏曲的第二乐章主题的动机而创造的,节奏沉稳,音域宽广,旋律优美,舒展流畅。在摄影机忠实地再现非洲辽阔壮丽的原野上,配以这段音乐,让审美接受主体可以呼吸到生命的气息,嗅到花草、泥土的馨香。这段主题音乐也是男主人公――丹尼斯最喜爱的音乐作品,时时伴随着男主人公在镜头中出现。影片中随着飞机的爬升和景色的变化,音乐的编织不断变幻、愈加丰满。当音乐中的情绪积累达到饱和状态的时候,随着镜头切换成飞机飞行在一大片白色鸟群上空的近景,主题音乐便一泻千里,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卡伦心中饱涨的澎湃激情。总之,古典音乐同影片的关系有着悠久而复杂的关联,其中也反映了电影本身的思想内涵。

电影从肆无忌惮地使用古典音乐开始,随着电影自身的发展,对古典音乐的运用越来越敬重。在特定情境的电影中,古典音乐所承担的某些作用是其他音乐形式无可比拟的,因此,时至21世纪的今天,影视作品中对古典音乐的青睐仍是有增无减,让古典音乐在影视艺术创造中发挥无穷的审美魅力。

二、现代音乐的文化涵蕴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电子技术的演进,在丰富音色、制造特殊效果以及作曲过程中的随机实验等方面具有无限空间为现代作曲家展示了最大自由度的探索和创造。1951年德国科隆广播电台最早制作了电子音乐,影响最大的是德国作曲家斯托克豪森的常规乐队乐器音响效果。电子音乐运用现代电子技术,能够任意组合影片剧情需要的现实和梦幻的音响、节奏,制作出人声和乐器所无法比拟的音域、速度和力度等,可以形象逼真地模仿制造交响乐队、乐器独奏等常规乐队乐器音响效果。流行音乐、摇滚音乐等不同风格的音乐为影视音乐的创作增添了丰富的内涵。现代音乐赋予影片灵魂。王家卫导演的《花样年华》中诱人的弦乐与华尔兹的整体处理上将老上海““的格调刻画得淋漓尽致,有钱男女西装旗袍下掩盖的空虚也被体现得温婉绵柔,将怀旧的情绪渗透到现代大都市人荒芜的内心世界。影片《海上钢琴师》导演用他所擅长表现的朴实情感通过一个天才钢琴师“1900”的海上经历和一段段优雅而生动的钢琴爵士乐曲表达了生命的光辉以及生命的脆弱。在油轮将要爆破的时刻,“1900”选择了留在船上,因为“弗吉尼亚号”之外的视觉让“1900”感到恐惧与迷茫。那一段钢琴乐成为生命曾经灿烂的痕迹。

流行乐一般是指在社会上流行的当代人的审美思维,其风格是通俗易懂的抒情性或娱乐性较强的音乐,是一种容易被大众接受具有时代的、永恒性价值的音乐,这无疑是赢得年青一代欢心的制胜法宝,许多影视作品都围绕着流行音乐做文章,而且其中不乏成功之作。流行音乐多以背景音乐的形式在影视音乐的创作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发挥渲染气氛、抒感的作用,凸显流行音乐风格特性,缩短了与广大观众的审美距离。

我国的流行音乐――电影歌曲有着优良的创作传统,但是总是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走向国际市场。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是我国电影音乐发展的鼎盛时期,《红高粱》《欢乐谷》《闪闪的红星》《地道战》等电影歌曲曾在民间广为流传,而《驼铃》《南泥湾》《谁不说俺家乡好》等电影插曲也为人们争相传唱。但到了今天,我国的电影音乐已渐渐失宠,不是电影造就流行歌曲,而是电影利用流行音乐宣传自己,其成功的例子比比皆是,如《爱情麻辣烫》,首次将如此大量的流行歌曲几乎不加修剪地放置在电影中,贯穿几个内容迥异的故事。1972年美国导演库布里克拍摄的影片《带发条的橘子》中的一个青年阿历克对贝多芬的音乐就情有独钟。影片之中穿插了很多用现代音乐手法演奏贝多芬交响乐的片段,以鲜明而强烈奔放的对位手法揭示了阿历克心理扭曲变态的根源与实质。

随着电视在50年代的发展,电影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传统电影观众的很大一部分都留在家里看电视消遣。电影公司通过大制作和技术的革新努力引领人们从新回到电影院。但是规模宏大的历史剧、3D电影,立体声音响,抑或是宽荧幕立体声电影、全景电影、深景电影等很多宽屏制作,都没有改变电影业市场日益萎缩的局面。电影观众的特征正在发生着改变。电影渐渐成为年轻人的媒体,制片人也对流行乐和摇滚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就是年轻人和新青年文化的音乐。

摇滚乐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主要由美国本土音乐“乡村与西部音乐“与”节奏与布鲁斯“风格发展而成。到了80年代,成为美国流行音乐的一枝独秀,摇滚乐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很多中不同风格和形式。主要有甲壳虫乐队、幻觉摇滚乐、酸性摇滚乐(又称滚石派)。此外,还有将民歌与摇滚相结合的民歌摇滚乐,拉加摇滚乐,这是一种将印度音乐融入民歌摇滚乐,体现了东西方的结合。如影片《地方英雄》一片中,讲述了一个迷惑的年轻政府官员离开得克萨斯州区终止一笔在很遥远的苏格兰村庄所要进行的商业交易的故事,当场景切换成西南部的城市的时候,响起的就是摇滚乐曲的旋律。20世纪80年代,“摇滚音乐”席卷我国,迅速以其特殊的欢快性与发泄性、受到了广大青年的热烈响应。到了90年代,我国电影人大量运用摇滚乐,尝试用“摇滚音乐”的风格与形式来满足新生代的情感需求。影片《头发乱了》以强劲的节奏感与奔放的摇滚韵味以及热烈的情绪,高质量的视听效果使人产生耳目一新的心理体验。整部影片体现的是西方重金属摇滚风格。摇滚风格的音乐在电影中的应用为我国电影音乐创作带来了一条全新之路。

三、民族音乐风格对影片内涵的诠释

音乐是没有国界的语言,音乐所表现出的情感是人类共通的。但是由于各国的地理环境、民族性格、语言特点、文化背景、审美标准不同,音乐语言的差异是很大的,音乐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在很多电影作品中,具有民族风情的音乐的成功应用是电影作品成功的关键。让我们回想一下影片《魔戒》的内容:当圣咏般的合唱和长号吹起的时候就是“预言”的来临了。中世纪的语言唱出了神秘,还有影片这个漫长的故事。而风笛吹奏的,关于“爱好”的主题,小提琴制造着美妙的晨光,跳动的节奏必然带动了同样跳动的心情!铜管和急促的节奏马上让你回到疆梦里面,那就是“黑骑士”,出卖了灵魂换取永生的鬼魅。Howard,用合唱、长号、小提琴急促地拉弓――弦乐拉动了希望,从黑暗中飘来了ENYA清美的声音。中国电影对于音乐的运用更具民族性,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内外兼并的风格使电影音乐在文化方面的发展也更为成熟,如影片《甲午风云》中,邓世昌弹奏琵琶曲《十面埋伏》以宣泄心中的愤慨;《血战台儿庄》中,一场大战后我方――老战士用树皮做了一个笛哨,并用它吹奏了一曲流行于山西、陕西一带的民间爱情歌曲《绣荷包》,用这首乐曲,表达了他对亲人的思念……

综上所述,影视艺术作为视听组合的综合艺术,它的一切表现手段,包括人物、影像造型、镜头运动、画面组合、光照和色彩以及音乐和音响,在创造主体高度的审美思维整合作用下,都能给受众带来直接的感官信息,造成对于某种社会生活或自然现象的“逼真幻觉”。其中音乐的审美作用不可或缺、不可忽视,无论是创作主体还是鉴赏主体,都应把握好影视音乐的自身特点和作用,因为影视艺术的创作既需要生动的把握现象,也需要准确地把握本质,而受众的鉴赏,既要有情绪的感染,也离不开意蕴的领悟,这将直接关系到一部电影作品的审美价值、审美效应。这也是影视艺术实现审美意蕴、达到一种超越现实,创造人的精神陶冶的审美境界。

篇9

[关键词]高雅音乐;走向大众;形式

一、关于高雅音乐

高雅音乐现今没有明确的定义,笔者的理解认为高雅音乐是相对爵士乐、摇滚乐、迪斯科、网络歌曲这类通俗和流行音乐而言,特指结构完整严谨、主题思想明确、内涵深刻丰富、旋律优雅曼妙,可以用心灵去感应和欣赏的音乐。这类音乐能表现人类圣洁的情感和崇高的理想,有雍容华贵的,有婉约的,也有豪放的,思想深邃的佳作。它历经岁月考验,久盛不衰并受众人喜爱,一般由专业的音乐演奏团体和演唱演奏者进行演绎。中西方古典音乐和一些借鉴传统文化之精髓的现代著名电影音乐和戏剧音乐,外国作品如《欢乐颂》《卡门序曲》《多瑙河之波》等,我国的《广陵散》、《霸王别姬》、《二泉映月》、电影《红楼梦》插曲等作品都应属于高雅音乐的范畴。

二、高雅音乐走向大众的必要性

1、高雅音乐作为一门艺术面对的应是人民大众

音乐是一门反映人类情感的艺术,高雅音乐是音乐中的精华,它集中体现了音乐文化发展的主流方向和水平。我国的文化艺术是大众艺术,是以服务人民大众为宗旨的。由于各种历史原因,现实中忽视了对音乐素质的培养,使高雅音乐与大众的审美接受能力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许多媒体为迎合市场需要对流行音乐大肆宣传炒作,也有许多人误认为高雅音乐是一种高深莫测、高不可攀的艺术,使高雅音乐的传播范围有限,鲜有大众的参与和欣赏。这与我国文化艺术传播的目的是相互违背的,只有人民大众参与和欣赏的艺术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2、人民大众对高雅音乐的潜在需求

高雅音乐具有灵魂,音乐元素的多元化使其不仅蕴含了丰富的思想,同时又是生活的真实反映。它的演奏和表演时而激越时而舒缓,给人以美的享受,与流行音乐的感观娱乐和新奇刺激形成强烈的对比。过去,高雅音乐的欣赏处于高端消费的范畴,多以音乐会、舞蹈表演的形式来进行。既妨碍了高雅音乐与广大民众的交流,也使高雅音乐的推广在财力和人力物力上成本都偏高,人民大众只能却而止步。自从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在国内被大力推广后,专业的高质量的音乐会前夕出现了群众踊跃购票的场面,这说明了广大群众对高雅音乐是有鉴赏能力的,也存在潜在的需求。

3、高雅音乐的传播有利于优良社会道德风尚的形成

高雅音乐的传播是净化社会风气、提高人们修养、陶冶情操并促进社会良好发展的重要途径。它用自然特殊的语言,传播到世界各地,无论何时、无论何地,音乐作品都蕴含其自有特点和文化特色。特别是我中华民族的传统音乐文化,博大精深,思想内涵高尚,让其旺盛的生命力用鲜活的形式去传承,既能放松愉悦心情,消除劳动疲劳,又能净化人们的心灵、提高道德风尚。在商业化侵蚀一切的时代,人民大众为需要而工作,不可能都去音乐厅欣赏古典音乐会,让他们能贴身欣赏到精美的高雅艺术,并有机会与艺术家直接对话,这种充满活力且卓有成效的艺术教育模式是最直接和最有效的。如中国国学推广大使、女高音歌唱家哈辉说:“有很多经典的文化对我影响很深,如它的山水之画,它的诗词歌赋,还有它的高雅格调与生活方式,对我都是一种熏陶”。哈辉的“跨界古典”演唱风格得到国内外艺术团体的关注,她用研究创新的新雅乐录制作品《礼》、《茶香》,宣扬中国优秀的礼文化与茶文化。她不遗余力地制作并推广“新雅乐版”的《声律启蒙》,通过吟唱的方式让孩子一边从到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语言和心灵的养料,一边帮助孩子们轻松记忆并感受学习的快乐,增加了教育的辐射面,传播的是正能量。所以高雅音乐在提高人民大众的音乐欣赏水平、艺术修养和创造和谐文明社会等方面的积极推动作用应该得到重视。

4、整体大众音乐素养与当今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不相适应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综合体,音乐领域也迎来空前的繁荣和兴旺。音乐作为一种审美的艺术,已成为衡量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一个国家、民族的高雅音乐欣赏水平是这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高雅音乐作为提高大众道德风尚的重要要素,如不能与人民大众共欣赏,音乐不能让聆听者产生心灵深处的共鸣,那就失去其作用,文艺服务于人民大众又从何谈起。音乐创作素材取之社会,是社会生活的综合表现和升华,其最终目的应该是回馈社会,让人民大众得到美的享受。同时,高雅音乐对人类生存方式和文化环境的表现以及对中国优良传统的传承和创新的性质决定其应该面对创造这种来源的广大人民群众。只有人民大众道德修养不断得到提高,高雅音乐才能生生不息并得到广泛的传承。

三、高雅音乐向大众推广普及的形式探索

1、高雅音乐走进校园

学生群体是社会思潮、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目前全国各地很多地方都有“高雅音乐进校园”的活动,多以大中院校为主。笔者认为可进一步拓展至小学范围内。小学生模仿能力最强,业余时间相对充裕,提早对他们进行高品质艺术教育,让高雅音乐如春风化雨般地滋润孩子们的心田,达到闻弦歌而知雅意,这对小学生丰富高雅音乐的精神文化底蕴非常有益,同时也对加强小学音乐教育和推动高雅音乐的传播普及起到重要作用。高雅音乐普及推广首先需要政府政策上进一步的支持。教育部门可像重视体育一样重视美育,把它作为学生的必修课,还可通过校园广播、音乐培训讲座、成立管弦乐和合唱队、音乐会演出和音乐夏令营等多种形式,让孩子们共同参与一些较简易的音乐节目的演出,使他们认识管乐乐器,聆听歌唱音色,近距离感知高雅音乐,真正将“高雅音乐进校园”落到实处。

2、高雅音乐进企业和农村

从五邑侨乡演唱高雅音乐为主题的白鹭组合为企业员工和乡村居民演出的效果来看,员工和乡民并非对高雅音乐不感兴趣,他们听了高雅音乐也感到非常喜悦,高雅的气息同样吸引着他们。只不过高雅音乐属于高消费的范畴,使其与员工和乡民之间形成了一定的距离。事实上,高雅音乐特别是其经典歌曲的传播有助于企业和乡村打造高雅文化,提升企业和乡村人员的艺术品位和文明素养,引导员工和乡民做一个文明、时尚的人,也让更多的外来人员了解工作所在区域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风貌。如五邑侨乡优秀原创音乐作品《等你来》,该歌曲曲调创作过程中借鉴江门开平传统的卖鸡调,歌词活泼有趣,生动地描述了江门五邑地区的风土人情,演出让观众感受到高雅音乐的强大魅力,为文化艺术走进千家万户起到桥梁和纽带作用。高雅音乐可通过公益演出、企业乡村自组文娱团体、厂区增加播放节目等各种灵动的形式,调动企业和乡民积极参与的自觉性。既能丰富了员工和乡民的文化生活,又能充分体现党和政府对广大劳动者的关怀和爱护。

3、高雅音乐走进社区

随着人们物质条件的逐步改善,人们的精神文化也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需求,社区赋闲人员和老人孩子也不例外。让高雅音乐普及到每一个角落,使高雅艺术走进平民百姓家,音乐讲座、音乐表演、音乐培训班、建立园区小舞台都是很好的互动形式。比如演出根据著名作者巴金《鸟的天堂》创作的同名音乐作品前,先为市民介绍巴金的生平和经历,然后讲述作者写作该作品时的背景和宗旨,配合对该名胜优美风景和百鸟齐飞的情景联想的引导,然后再进行演出,令在场观众如临其境,演出效果会更好。社区可聘请专业人士对跳广场舞的群众进行辅导,让他们积极参与高雅音乐的自娱自乐活动,这种融入方式有助于提高市民欣赏高雅音乐的兴趣和水平,值得大力推广。

4、高雅音乐走进网络、广播和电视传媒

随着网络、广播和电视等媒体的发展,音乐艺术已走进千家万户,成为传播范围最广泛、传播速度最快的宣传形式。但网络、广播和电视的古典音乐节目较少,媒体的音乐节目内容呈现出流行音乐化的趋势。由政府相关部门倡导在上述媒体平台上增加高雅音乐播放量,既有凝聚各方力量共建和谐社会的公益性质,也可让市民感受到高雅音乐与大众生活的紧密相联,把高雅音乐逐步延伸到大众生活中去,起到净化喧闹,带给人们纯净享受的效果。

5、通过市场化的手段倡导大众对高雅音乐文化的消费

高雅音乐通过市场化走向大众,在西方已有成功的例子。西方国家在音乐商业化运作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音乐作品的推广都离不开市场经济运行模式。英国的莎拉。布莱曼以美声唱法为基础,融入流行音乐的风格演唱了不少西方古典音乐作品,她协调的肢体语言和特殊的舞台设计效果,成功地征服了所有的观众。布莱曼的演唱通过制作、宣传、推广、销售等多种渠道,周期性地举办演唱会和巡演,既提升她的知名度,又使流行音乐元素成为西方古典音乐传播的桥梁,成功地推动市场商业化的运作。我国著名男中音歌唱家廖昌永、男高音歌唱家莫华伦、通俗歌手刘欢三人在北京举办的高雅音乐会,融入了创新理念,运用流行音乐的编排和表演方式,在国内音乐界及广大观众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和轰动。古典跨界音乐演唱家哈辉配唱主题歌的纪录片《南宋》是浙江卫视拍摄的一部大型人文纪录片,该纪录片在世界各地播放,也带有一定程度的市场推广性质,也很受观众欢迎。事实证明,高雅音乐走向市场是可行的,但融入大众乐于接受的流行元素也是必要的。这就需要在高雅音乐和流行音乐中寻找雅俗共赏的结合点,既能达到将高雅音乐向大众普及推广的作用,也迎合了人们对音乐审美趣味的需求,并逐步培养大众对高雅音乐艺术的消费意识。

篇10

学生对于音乐的欣赏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感官认知,是大脑和耳朵等器官对声音的直接感受。这一阶段学生通常能够辨认出音量的大小(力度的强弱)、音的高低、音色的丰富或单一等。第二阶段是情感体验。这一阶段是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将接受到的音响信息转化为内在情绪并予以表达的过程,学生能够在这一阶段分辨出音乐的欢快与悲伤、轻巧与笨拙、闲散与紧张、细腻与宏大等情感。第三阶段是理性认识。这一阶段是对音乐深入理解的过程,是在感性的基础上用理性思维分析音乐的过程,这就需要相关音乐理论、基础知识来帮助从整体上把握、理解音乐,使审美达到更高的境界。西方古典音乐所留下的很多作品就是这种具有人文精神、哲学思想,需要人们深刻理解的音乐。高中生通常具备高于小学生、初中生的理性思维、逻辑思维能力,对他们而言,如何使自己进入欣赏的第三阶段也就是用理性思维来理解音乐,是最困难的,也是最需要完成的音乐学习任务。

一、熟练掌握和理解音乐的基本要素。使对音乐的感官认知尽快过渡到情感体验

根据人民音乐出版社高中音乐学科教材《音乐鉴赏》中的定义,音乐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节奏、速度、旋律、力度、调式(调性)、和声、曲式、织体、音色,如果能够理解并准确判断以上这些要素,对欣赏、理解音乐能够起到极大的帮助作用。但要求高中生完全理解这些要素不切实际,因此,我们需要结合音乐作品实例,让学生有重点地掌握其中的一些要素。

1.音色

音色往往带给人们最直接的听觉冲击,它是音乐中触动人的感官的重要手段,同样的旋律在不同的乐器上演奏就会产生不同的音乐形象,而很多古典作品并非以单一乐器呈现给听众,而是以合奏形式出现,如管弦乐、交响乐。因此,提高对音色的辨别能力,是我们欣赏古典音乐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我认为对常见管弦乐队的介绍是必不可少的一课,常见管弦乐队可以分成弦乐组、木管组、铜管组、打击乐器、色彩性乐器这些组别,教师应该对它们各自的音色特点、表现方式以及在乐队中的基本位置等知识加以介绍。

2.旋律与节奏

节奏作为音乐最根本的要素,赋予音乐多变的表现力,能让音乐营造出不同的氛围,而旋律是乐器表达或体现音乐形象的主要因素,是音乐的基本内容。我们需要借助一些文学作品及其它艺术,让学生了解这些作品中的形象通过节奏和旋律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如通过欣赏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中的“祭献之舞”,了解节奏是如何很好地诠释令人窒息的死亡祭献舞蹈场面的。教师再结合这些旋律的音色、调性等要素及在音乐发展中的关系作简要讲解,就能使学生对这些主题旋律产生一个理性的认识。

3.曲式

音乐作品的结构即曲式,它由音乐作品的内容决定,并与内容取得统一。对高中学生而言,掌握以下曲式是很有必要的:三部曲式、变奏曲式、回旋曲式和奏鸣曲式。其中三部曲式不必对单三部曲式和复三部曲式进行细化讲解,学生只需掌握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三个主要结构(即A—B—A’)即可。为了让学生对这四种曲式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必须结合具体作品进行分析讲解。如可以用肖邦的《降E大调夜曲》讲解“三部曲式”;变奏曲式可以用学生耳熟能详的莫扎特《小星星》变奏曲为例,也可用舒伯特《鳟鱼》钢琴五重奏第四乐章为例;回旋曲式用贝多芬的《致爱丽丝》、莫扎特的《土耳其进行曲》、《卡门》序曲、贝多芬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三乐章等为例;奏鸣曲式可以柴可夫斯基《第六(悲怆)交响曲》第一乐章、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第一乐章等为例。这些作品是非常典型、规整的实例,有些也是学生们相对熟悉的,故容易理解把握。了解了这四种基本的曲式结构,在欣赏作品时,就能初步认识作品中音乐发展的规律,了解主题发展的手法,把握作品的整体框架,从而促进对音乐作品的理解。

其他要素,例如速度、力度,学生相对容易理解和掌握,可在以上要素的学习过程中一并涉及和理解。再如调式(调性)、和声、织体,则相对较难,按照新课标“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教师对其不必深入讲解,能使学生在听觉上产生初步印象即可。掌握了以上各音乐要素,学生能够更快地进入作品,欣赏的主动性、独立性也会随之增加,理解音乐作品的能力也就相应地得到了提高。

二、欣赏分析单乐章作品和标题音乐,感性认识音乐的表现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