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的礼仪文化范文
时间:2023-10-30 17:31: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西方的礼仪文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商务礼仪; 国际贸易 ;文化差异
1商务礼仪中文化差异的具体体现
1.1处事风格差异中国人具有含蓄委婉的特点,而西方人喜欢直截了当。在商务谈判中,西方人喜欢直奔主题,直接谈论问题。而中国人则倾向于请对方吃饭或给对方赠送礼物,以此来增加对方对自己的了解和信任,从而使得接下来的谈判更加顺利。中国人对西方人的这种直抒心意的方式表示难以理解和接受,而西方人也不明白中国人这种含蓄、委婉的处事风格。1.2行为语言差异行为语言差异是文化差异的一个具体表现方面,包括:手势语言、肢体语言、目光语言、体间距离等。在国际商务场合中,每一个细微的动作都能反映出不同文化之间的特点。例如,在商务活动中,最常见的肢体语言就是握手。在西方国家,双方见面完成握手动作后会立即松开,两人之间的距离也就随之扩大;在这一方面,中国人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和敬意,常常会紧握对方的手上下晃动,还会跟对方闲谈,握手时间略长。对于中国人的这种握手寒暄的方式,西方国家的人会觉得难以理解,他们认为双方的距离太近会显得过于亲密,他们想要自己的空间不被人打扰;中国人会觉得西方人的这种时刻保持距离的行为是对自己的防卫和戒备,从而会有一种不被尊重的感觉。1.3中西方宴会礼仪的差异1.3.1使用餐具的差异中餐宴会所使用的餐具一般是:餐盘、筷子、羹匙、酒杯、调味碟等。西餐宴会一般使用的餐具为:刀、叉、红酒杯、汤匙等。通常情况下,吃西餐时,不同的菜品要用不一样的刀叉,饮不同的酒也要有不同的酒杯。1.3.2停餐方法的差异在我国宴席中,暂时停餐时,可以把筷子垂直放在碟子上。如果将筷子平行放在碟子上,那就是表示停止进餐了。在西方,如果吃到一半想停下来休息一下,应把刀叉交叉摆放在餐盘的正中央。用餐过程中,挥动刀叉是十分失礼的行为。1.3.3座位次序的差异中西方宴请礼仪也各具特色。在中国,座次高低一般以进门方向为准,面门方为上座,背门方为下座。如果客人是成对的夫妻,应成对地安排座次。举办宴会的主人坐面门的上位,主人的右侧为第一主宾,左侧为第二主宾。如果主宾身份高于主人,为表示对主宾的尊重,主人应该让出主位。西方的排席位习惯不考虑进门的方向,而是以主人的位置为准,越靠近主人的位置越尊贵;一般情况下,男女主人分别坐在桌子的两头,男主宾坐在女主人的右侧,女主宾则坐在男主人的右侧。其余客人按照身份的高低,男女依次错开坐在桌子两侧。在大型宴席中,桌次以主桌位置为准,基本原则是右高左底,近高远底,即桌次高低以离主桌位置远近和左右而定。
2文化差异形成的原因
文化是天地万物信息产生、融合与相互渗透的结果。文化是人们以往共同生活经验的积累,是人们通过比较和选择认为是合理并被普遍接受的东西。文化是一定社会、一定时代的产物,是一份社会遗产。导致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2.1受不同思想学派的影响在中国,儒家思想经过历代王权贵族的推崇,以及孔子及其门下学生的继承与发展,使其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推动性的作用。儒家学说提倡忠、孝、悌、礼、义、信、廉、耻,其核心思想是“仁”。儒家思想尤其注重伦理关系,要以理行事。中国文化的形成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封建社会时期《,四书》《五经》作为科举考试的大纲,想要成为上层统治者,就要受到四书五经的熏陶与洗礼。由此可见,儒家思想对当时的整个社会,尤其是统治阶层的影响是无微不至的。16世纪在欧洲盛行的一场思想文化解放运动——文艺复兴运动,它起源于生产力的发展和新兴资产阶级对教会控制精神世界的不满。“复兴”是对知识和精神空间的空前解放与创造。人文主义精神之所以得到推崇与发展,是由于它肯定了人的价值和尊严,倡导解放天性,主张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现实生活中的幸福,反对愚昧迷信的神学思想。这一运动所提倡的精神对西方人性格的形成产生很大的影响。2.2受不同价值观念的影响中国社会讲求和谐,人与自然之间要和谐相处,人与人之间要以和为贵,人与天之间要天人合一。“中庸之道”强调个人不能太突出,做“中等”之人,不争不抢,不能破坏和谐。孔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而西方人则注重个性的发展,推崇个性的解放,强调个人利益,突出个人英雄主义,崇尚自我价值的实现2.3受不同自热条件的影响中国人都有一种“故土情节”,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有一种落叶归根的思想,这种思想形成的一部分原因是由于中国的文明属于农耕文明。中国地域广阔,多高山大海,丘陵盆地,只要一个地方有水有耕地,人们就可以在同一个地方生活一辈子,这也是中国人安土重迁的原因。这种生活方式可以确保人民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不用依赖别人所生产的产品。这种自给自足的模式造就了东方人安分保守、沉稳内向的性格,不喜欢向外扩张,也不喜欢别人占领自己的土地。西方大多数国家海岸线绵长,国土面积不大,在古代,欧洲的农耕所占的比重远低于中国的农耕,资源贫乏,需要向外扩张以满足生活需求。所以欧洲人便以海洋为依托去征服别的领地,喜欢向外探索新的资源。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就是最好的例证。西方人多乐于冒险,具有开拓精神与英雄情结。
3在商务场合应注意的问题
在国际商务合作中,如果可以掌握并运用好商礼仪,往往会给对方留下美好的印象,并建立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在合作过程中,我们应注意以下细节:3.1尊重隐私在初次见面时,中国人会问及对方的年龄、工作、家庭情况等,以此作为谈话的开端。而西方国家的人却不喜欢这种寻找话题的方式,他们认为这些都是个人隐私,别人不应该询问。在与西方人交谈中,要特别注意的是不能询问对方的年龄,因为他们希望自己在对方眼中是充满活力的,女士更是如此。3.2尊重习俗是涉外礼仪的基本原则之一。在涉外场合中,要尊重交往对象,就要了解对方所忌讳的东西。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如对方信奉伊斯兰教,在谈话过程中,就不能对对方所信仰的宗教进行不恰当的评论或指点。在就餐时,不点猪肉或酒。3.3信守约定在所有正式的商务场合之中,都必须遵守自己的许诺,答应别人的事情一定要做到,提前五到十分钟赴约。若未按约定的时间赴约,自己在对方心里的形象就会大打折扣,更有甚者会影响到自己所代表的公司的形象。所以在有确切时间的约定中,要注意按时赴约。3.4不宜先为“不宜先为”原则,它的基本要求是:在社交场合,面对一些超出自己能力范围内的问题时,最理智的做法就是按兵不动,在充分考虑好的前提下再给对方答复,不要冒昧行事,由此可以避免一些麻烦的产生。3.5不必过谦在商务交往中,不能自我吹捧,自夸自大,抬高自己的地位,但是也没有必要贬低自己,放低身价,过多地跟对方谦虚。
4结语
文化,是以精神文明为导向的融汇和渗透,是精神文明的保障和导向。礼仪是文化的一部分,需要我们对其吸收和传承。中西方礼仪都有各自不同的表现形式,在涉外商务交往中会出现由于文化差异所造成的困扰呢。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行事方式、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等方面都会有所不同。由于国际商务礼仪强调交往中的规范性,对象性,技巧性,所以在交往过程中,要采取措施来应对文化差异所带来的障碍,以真诚守信为原则,增加彼此之间进行贸易合作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上海学林出版社.2010.
[2]周朝霞.商务礼仪[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3]李雅静.文化差异对商务礼仪的影响[J].青育学院学报,2002(3).
[4]赵燕霞.透视中西方价值观的差异[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8,20(11).
[5]杜维明.儒家传统与现代文明对话[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
篇2
关键词:中西文化;婚礼庆典;环境装饰
中图分类号:J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11-0169-01
一、中西婚礼文化差异
(一)中西婚礼文化对比
中国的古代的婚姻主要是为了生儿育女,壮大家族。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门当户对等俗规,并且是一夫多妻,女人是没有地位的。当代的中国婚姻的目的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人们自由恋爱,是否选择喜欢的有感情的配偶为伴侣是婚姻的基础。相比之下西方的传统婚姻观会体现的很开放,比方说西方人在婚前可以试婚,并且父母不干涉子女的婚姻。
(二)中西传统婚俗对比
1.婚礼仪式。仪式是婚礼程序中最重要的环节,不同国家有相同的婚礼的仪式。在这一环节,中国传统的婚礼仪式要比西方简单。
中国的传统婚礼中,新娘头戴凤冠并蒙有红盖头,身着红色罗衣在娘家等候迎亲,新郎身着红色马褂,头戴红色帽,披红带挂的祖先行叩拜之礼后,之后开始迎亲,新娘接到新郎家中在下堂举行拜堂仪式,而后新人入洞房,然后婚宴便开始。鞭炮和欢快的乐曲渲染着整个婚礼仪式喜庆气氛,这时新娘先回婚房,招待客人就由新郎负责,宴后便开始闹洞房.整个婚礼在热闹喜庆欢乐的气氛中结束
同样在的西方古代传统结婚仪式的程序是固定的不变的,同时不能任意的更改,西方人们多数是有的,多是在教堂举行仪式,西方的婚礼仪式从始至终都充满庄重、严肃、浪漫气氛,新娘身着的白色礼服,新郎正相反,所有宾客都衣冠楚楚身着礼服参加,神父、新郎站在教堂的圣坛下等待新娘到来新娘挽她的父亲的手随着婚礼进行曲踩着玫瑰花瓣走向新郎.新郎新娘要对对方作出一生一世的承诺并亲吻,交换信物。西方婚礼宣誓仪式是很重要的环节,他们根据信仰是要守承诺的,所以仪式充满神圣庄严的气氛。西方婚宴和仪式是不在同一处,并且有切蛋糕、新娘扔花球环节以及之前的仪式都是不能随意变动的,而且还要按顺序进行。仪式中婚礼宾客每个人都有固定的位置。
2.婚礼空间环境装饰布置。①中国传统婚礼室内环境装饰布置。新郎宅需在行礼前一天张灯结彩布置一番,比如喜堂和新房门和窗户上需贴对联和大红双喜字以及吉祥图案,墙壁用字画来装点,并在堂屋也就是喜堂挂绘着吉祥图案的彩灯,行礼时跪拜的香案上需摆放大红烛增添喜庆;喜筵的主桌要放在喜堂的前方正中,以显地位。②西方传统与现代婚礼室内环境装饰布置对比。在会场装饰上传统婚礼装饰包括教堂内外、婚宴和现在一样都需装饰,传统的环境装饰是很繁琐的,体现的是讲究同一色彩打造尊贵与奢华气氛,要摆设一个高大复杂中心花卉装饰,装置设备都需要体现家族特色的或本地域特点的花来装饰装饰,而现代婚礼科技装饰和婚礼文化的进步使得婚礼运用的色系更加丰富,装饰手段道具也丰富了婚礼装饰层次。
二、西方婚礼文化对中国影响
最近的十几年来我们都发现中国的婚礼仪式偏西化的现象出现并还在基础上进一步演变,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我国传统婚礼仪式越来越不受到新人喜爱的关键在于民族的特征和地域价值观的减弱,所以婚礼出现了“葫芦画瓢”,盲目的采用西式婚礼形式。西方殖民者到中国的那一天起,他们充足的物质财富、消闲优雅的生活方式展现中国人的面前并让国人羡慕不已。因此崇洋的心态在国人心中萌生,并喜欢模仿起西方人的生活方式,西方人的比方说自由、平等等价值观影响了国人的精神生活,逐渐的随着西方的经济与科技飞速发展,他们的物质产品通过各种渠道展示在中国人面前,不间断的冲击着中国固有生活模式,因此传统文化下的价值观和物质文明产业基础在被西方文化严重侵蚀,这里包括婚礼文化的侵蚀,同时伴随中国政治环境、经济发展和人们价值观的改变,婚礼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无论是西式还是中式婚礼,婚礼的意义上上是一样的,都体现了婚礼的内涵和本质。
三、结语
婚礼是当代每个人一生中最为重要的一个仪式,对婚礼庆典的重视性可想而知,随着消费时代的到来,婚礼庆典仪式这一根深蒂固的传统习俗也在逐渐远离其本来面貌,最近的十几年来我们都发现中国的婚礼仪式偏西化的现象出现并还在基础上进一步演变,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对于西化的现象目前也只是盲目的照搬,如何能与中国传统婚庆文化很好的融合,这就急需要一套健康的、环保的、文明的、合理的、完整的、科学的具有特色“婚礼庆典空间”环境装饰设计理论体系的研究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宋立民.礼仪仪式与环境设计[M].装饰,2007.
[2]席晓.浅谈中西方婚礼文化异同[M].科教文汇(中旬刊),2008.
篇3
一 、现象分析
在中国最大的电影数据库豆瓣电影[1]的用户评分信息(中文)[2]和全球最大的电影数据库imdb[3]的用户评分信息(英文)[4]中,综合每部影片看过的人数以及该影片所得的评价等综合数据,产生最受欢迎的前250部(top250)电影。如下表所示:
中国大陆 美国 香港 台湾 日本 法国 英国
豆瓣 11 111 20 6 28 22 17
imdb 0 165 3 0 15 13 20
交集(共88部) 0 55 1 0 8 5 10
通过数据,我们可以发现:
1、中国人最喜欢看的电影的首要来源是美国,其次是日本,再次是法国和英国。
2、豆瓣最受欢迎的前250部电影(top250)中,中国大陆出产的电影只有11部,仅仅是美国出产电影(111部)的十分之一。这说明中国电影,虽然数量庞大,但少有高质量的内容,远远无法满足观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从imdb的数据看,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出产的电影没有一部进入imdb的最受欢迎的前250部电影(top250)中。中国香港出产的电影仅有3部进入imdb的top250中,说明中国香港出产的电影虽容易被大陆地区所接受,但是并未取得国际观众的核心认同。这种现象可以反映出中国电影的劣与优。中国电影的劣处在于,从整体来说,在国内和国际的影响力都甚弱;但福祸相依,中国电影的优处恰恰在于,其在国内和国际的影响力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和提升潜力。
3、美国电影不仅在中国国内占据了绝对主流地位,在国际上也是如此。在豆瓣和imdb前250的交集中,共有88部相同的电影,其中55部为美国电影。
4、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厚的日本出产的电影远远高于中国,其出产的电影在豆瓣和imdb的top250中,与英国、法国出产的电影不相上下,他们在电影方面的文化国际影响力远高于中国。
为反映数量上的差异,进一步分析豆瓣电影数据库与imdb电影数据库中的交集[5],数据分别为:中国香港电影为2521部、中国台湾电影为379本文由收集整理部、中国大陆电影为1024部,中国电影共计为3924部,美国电影共计为9946部。中国大陆电影输出西方的数量只有约美国输入中国电影的10%,从数据可以看出中西方在输入到对方观众中的电影数量的明显不对等性。我们用几个图标来说明问题。
如figure 1所示,横坐标为每部电影的得分(0-100,为imdb实际加权评分的十倍),大陆的电影的得分在imdb数据库中的得分普遍低于美国电影,其中高于80的只有约2%。
figure 2不同国别电影在imdb的用户评价数的累计分布函数(cdf)
从每部电影的用户评论数角度。如figure 2所示,中国产电影的用户评论数远低于美国电影,不足10%的电影超过1000评论。相对的,美国电影中评论数大于1000评论的比例是74%。
如果在考虑绝对值只有1025部,也就是说中国大陆产电影在imdb上评论超过1000的只有100部左右。这说明中国电影在海外特别是美国观众中的不论是内容的数量和受欢迎程度都与中华文化应有的国际影响力是不相符合的。
而反观美国电影在大陆的受欢迎程度,如figure 3所示,评分高于80的比例甚至高于国产电影。
figure 3 每部电影在豆瓣评分的累计分布函数(cdf)
二、原因探讨
以上出现的现象值得我们深思。造成这种现象是多方面的原因。但可以肯定的是,由于中国电影的审查制度和引入机制的原因,这些美国电影(9946部)多数没有通过合法渠道引进版权。
没有合法版权的电影,为何在中国如此风行?首要的原因应该是,这些电影在中国有市场,尽管政府监控的比较严格的时候,依然能够通过各种渠道进入中国市场。
虽然从2010年开始,国家版权局加强了对视频网站的监管力度,一些大的视频网站被列入了监管范围。在国内排名靠前的盗版bt网站被大量关闭,大型视频服务网站的盗版行为由于受到版权所有者的起诉和高额索赔要求,盗版率明显下降。2011年12月30日,国家版权局通报了视频网站主动监管的情况,优酷网、乐视网、酷6网、土豆网等18家重点视频网站影视节目正版率在70%左右[6]。然而,与之相应的,数以万计的中小型盗版影视网站却因此得到迅速发展。这些网站没有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的《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甚至连基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也没有,网站的域名注册通常不通过国内的域名注册商,他们即使被发现,也不能够轻易地确定处罚对象。
其次,这些中小型网站由于自身的限制,没有足够的技术实力以实现内容的高效能、低成本的传播,也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以提供视频的存储和带宽。他们往往通过与qvod、xunlei等合作的方式,中小型网站可以获得网站的广告收益,而qvod可以通过客户端获取客户端广告收益或如xunlei获取会员收益。这种新型的商业模式,由于当前法律的空白,版权所有者根本无法通过法律手段解决。一些法院甚至将之称为“为保护软件开发商自主创新确立的司法范例”[7]。这些没有获得版权的影视网站为数众多,一些网站的alexa流量排名相当靠前,如人人影视(yyets.com的国内流量排名为221),分为片源、字幕翻译、转码、上传到bt/emule/迅雷快传/qvod的一系列分工明确的团队。
转贴于
由于中国从初中甚至小学就将英语作为主要的课程,客观上国内存在大量的优秀外语翻译人才,打击盗版的不力和政府对引进国外影视作品的限制。例如:中新网2月13日电 广电总局日前下发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境外影视剧引进和播出管理工作,境外影视剧不得在黄金时段(19:00-22:00)播出。各电视频道每天播出的境外影视剧,不得超过该频道当天影视剧总播出时间的百分之二十五。
这些反盗版的举措,在某些方面,反而促进了盗版网站的发展和壮大。中国电影市场“欲抑之,反而扬之”的现象,不能不引起重视和反思。
三、建议对策
中国电影的现状警策我们,中国电影要走的路还很长。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9]的电影文化核心价值体系,落实和践行电影文化核心价值体系。
首先,中国电影要找寻电影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众电影文化兴趣的契合点。中国五千年的民族优秀文化,契合点不仅仅只是后宫,应该面向更广阔的空间,诸如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智慧与不屈不挠的意志和开拓创新的精神等。
其次,中国电影要努力把握观众的内心情感和精神需求。“谁真正掌握了大众的内心情感与精神需求” [10],谁就真正掌握了观众的兴趣点,谁就占有绝对的市场份额,谁就有了至高的文化影响力。而电影的影响力是个变数,是随着观众的兴趣点改变而改变的。应该是坚持正确的创作方向,融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思想和精神,力求构建能绝对吸引眼球的、适合中国电影产业化发展的、有自我特色的“中国模式”电影。
篇4
[关键词] 文化差异 人力资源管理 影响 建议
一、文化差异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随着全球经济与文化的联系日益深入,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竞争优势和主动权,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出国门,在全球范围内寻求资源的有效配置,与此同时,中西方文化差异给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一个国家文化,包括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社会习俗的影响与制约。文化影响着企业的招聘方式、晋升、绩效评估方法等一系列人力资源管理政策。例如,在跨国公司设计薪酬时,要考虑不同国家的不同看法。中国人把加工资同公共效益挂钩而外方则与物价指数、通货膨胀等因素相联系。同样,在提拔干部时,中国人重视政治素质资历和人际关系,而外方则量才而行。因此,跨国公司的人力资源需以企业为整体,以管理者对本土文化和当地文化的熟悉程度,对当地文化的适应力、融合力为条件选拔。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来说是把双刃剑,由于文化差异导致的管理理念和交往上的差异,使企业制定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的难度增大。实践证明,由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因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的不同而产生的文化摩擦,是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失败并使其全球战略的实施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之一。传统人力资源管理中,成员有共同的价值观,管理环境单一,在跨国企业中,成员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管理组织难度较大。但中西方文化差异也使人力资源管理职能更加多样化,并且促使人力资源管理的实现方式发生变化,提高了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中的地位。
二、文化差异在人力资源管理应用中的建议
1.整合企业文化,加强沟通,建立共同价值观念
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念,并视之为正统,他们都各自按照自己的思维和观念办事,给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因此,人力资源管理者要找到不同文化的结合点,吸收双方文化的精髓,发挥其共性和个性的优势,取长补短,从而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有步骤地建立起具有本企业特色的,又能适应环境的新型企业文化,逐步建立起共同的价值观。并通过组织各种活动等方式,加强员工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其充分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等,增进跨国员工之间以及员工对企业的认同,使员工的个人文化能够真正融入到企业文化,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同公司的宗旨和业务结合起来,从而充分发挥中西方文化差异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价值。
2.积极进行跨文化沟通与培训
跨国企业应采取多种手段加强文化沟通,如企业内确定一种利于沟通的通用语言;多使用任务单、备忘录、检测表等形式简洁、快速、准确地传递信息;收集员工的合理意见,做到使员工畅所欲言;组织中西研讨会,加强交流。同时人力资源管理者要加强跨文化培训。所谓跨文化培训,就是指在具有多种文化背景的组织、群体内所进行的旨在消除或降低各种文化差异所引起的各种障碍、文化冲突的培训活动。跨文化培训的目的是通过使员工了解各国不同的文化,学会尊重各自的文化,提高员工对不同文化的敏感度以及在国际环境中的工作能力,减少由于跨文化沟通不当带来的失误和在日常工作中由于文化差异引起的文化冲突。跨文化培训被许多跨国公司认为是减少文化冲突、实现有效跨文化管理的主要手段之一。主要内容有对文化的认识、文化的敏感性训练、语言学习、跨文化沟通及冲突的处理、文化的适应性训练、地区环境模拟等。
3.管理本土化策略
跨国公司人力资源管理本土化指跨国公司的海外子公司无论是管理者还是普通员工,一般都在东道国招聘、选拔及任用。实质是跨国公司将生产、营销、管理、人事等经营诸方面全方位融入东道国经济中的过程,也是在承担着东道国公民责任,并将企业文化融入和根植于当地文化的过程。使用本地人可以消除由文化背景和语言上的差距引发的种种误解,并且可以利用他们在当地良好的人际关系,迅速打开市场,提高企业竞争力;有利于跨国企业降低海外派遣人员和跨国经营的高昂费用;缩小子公司当地与母公司所在地之间的差异水平;并能选用最适合该岗位的职员。还有利于东道国经济安全、增加就业机会、管理变革、加速与国际接轨。因此,应积极推动当地人才的培养和录用。
三、结语
总之,人力资源管理者对跨国公司人员进行管理时,应在充分了解本企业文化和国外文化的基础上,深入、系统、全面地研究企业中的中西方文化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使不同的文化达到最佳的结合,发挥其最大优势。企业只有建构起自己的跨文化管理战略,有效实现企业的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管理,才能增加其在跨国经营中成功的可能性,增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宋 妍:浅析企业人力资源的跨文化管理.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年第3期
[2]刘晶晶:论企业人力资源的跨文化管理.工商管理,2007年第5期
[3]何春杰:合资企业经营发展中的跨文化差异.企业天地,2004第11期
篇5
一、将企业管理融入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原因
以前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培养目标强调人才对企业对社会的被动适用,重视理论知识的掌握,很少会考虑学生的创造性,缺乏让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限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潜能。如今大学生的学习状态以及心理状态已经不再适应当代企业对人才的要求。
(一)学习积极性与自信心不足、目标不明确
如今的大学生多数人基础差、底子薄,高职院校的学生更是如此,这已经是当今教育热点以及社会评论不可回避的事实。高职院校的学生对所学专业缺乏热情,原因有两点:一方面由于成绩的原意在高考报填志愿时受到较大的限制,使许多学生无法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或学校就读,因而造成学习动力不足。另一方面是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本身就是来源于学习能力和成绩中等或中等以下的高中毕业生,学习的主动意识不强,认为升入职业院校学习是家长所逼、老师所迫,觉得即使来学习,也是为了敷衍家长和老师。这一点,新生表现得尤为突出。
(二)个人主义心理较重,缺乏组织纪律性
大学生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中国父母对独生子女“爱”的方式不能说都是错误的,但是,由于“溺爱”而导致的独生子女问题已经是我国的一个大问题,有多少学生,既要美国式的自由,又要中国式的宠爱,却没有美国孩子的自立,又失去了中国传统的孝道。个人主义心理较重、组织纪律性较差。
(三)自我控制能力差、易受不良风气影响
现在的大学生都憧憬丰富多彩、无忧无虑,不受约束、不受管制的大学生活,好像觉得只要跨过了高考那个门槛,就已经能驰骋职海、独挡一面,甚至是已经成为国之栋梁,已经高枕无忧了。他们宁愿睡觉、看韩剧、打游戏,也不愿意将时间用在学习上;加上各种社团活动、学生干部工作、社会兼职、宿舍活动、专家讲座、自习课、恋爱等,这些丰富的生活内容让一些自制力不强的学生无法正确处理学习与其他活动的关系。
二、将企业管理融入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现实意义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谋求自身发展、实现与市场接轨、大力提高育人质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举措。学生培养过程中将企业管理融入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职院校学生素质培养的要求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所培养的学生进入企业后,将成为企业的中坚力量。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企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的教育已经无法满足新时期的需要,迫切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为了满足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职业院校要不断改革教学条件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形式,例如可以采用校内实训、企业实习、拓展训练等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在学校内受到的职业素养培养不够充分,因此有必要在学校教学中引进企业管理模式,这样对高职院校学生素质培养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学生管理中融入企业管理文化是适应企业管理的需要
高职院校毕业生是企业人力资源的主要来源,这就必然要求毕业生要能迅速适应企业的管理文化,认同企业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完成从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换,是用人单位的普遍要求。然而,现实情况是相当数量的高职毕业生难以较快融入新的企业环境,并不能很快适应岗位的要求,甚至对用人单位的管理产生种种抱怨,而用人单位觉得毕业生不能胜任岗位工作要求和遵守企业规章制度而无法继续使用。两者之间的磨合阵痛已成为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突出问题,高职毕业生对企业管理缺乏了解与认同,是产生这个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学生管理中融入企业管理文化是培养学生良好职业素养的需要
优秀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教育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和塑造作用。校园文学对学生的影响重大,优良的学风、校风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引导有重要作用。校园文化包括很多方面,其中制度文化建设是其中重要内容之一,是学校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学院要与优秀的企业进行深层次的合作,形成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要追求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机交融,学术气氛与实践氛同相辅相成,营造职场环境,对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大有好处。
三、企业管理文化融入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途径
(一)导入企业的管理架构,培养企业管理的管理理念
职业教育本质是就业教育,培养学生的目标很明确,是为企业培养需要的人才。因此,教学中引入企业管理对学生尽早适用企业管理有好处。在高职院校的班级管理中可以引入企业管理制度和激励制度,比如可以设立“经理―主管―员工”的管理架构;在学生成绩的评价和奖学金的评比中可以才有工资奖金福利等类似的方法,这样做的好处可以使学生产生竞争压力,有压力才有学习的动力,使学生在相互竞争中得到锻炼,并不断成长。
职业教育能不能培养出企业认可的合适人才,关键环节是人才进入企业能不能快速适用。引入企业管理架构进入学生管理中,可以使学生更快了解企业的环境与特点。加快校企合作的重点在于高职院校的重视程度和投入。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要始终保持实用性和针对性。学校管理制度、教学方式最好可以听取相关企业的意见建议,课程内容方面及时补充新技术、新知识,关注行业的发展。
(二)在日常管理中强化行为的规范管理,培养学生的遵章守纪以及服从意识
目前,相当多的高职院校,由于种种原因,现有的学生管理制度没有得到严格的贯彻执行,导致许多学生养成了我行我素的行为习惯,这对以后的职业生涯是非常不利的。很多企业的管理制度非常严格,这与学校的校园环境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必须在日常管理中使学生心中树立起制度的权威,培养学生对制度的敬畏、信任,进而自觉拥护、遵守。严格敬畏和遵守制度,是高职院校学生所必须具有的素质,这点对学生尽早适用企业有重要作用。
(三)建立校企融合的“校企文化”,有针对性的进行企业管理文化的教育
学校应积极探索优秀企业文化与先进校园文化深度融合,提升师生综合素质,拓宽知识视野,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能力。例如,学院可以组织开展,“企业文化初体验”系列活动与“企业文化大讲堂”活动,通过这个平台,使学院教育教学更加贴近社会、贴近用人单位,使学生尽早地接受优秀企业文化熏陶,实现学生与企业的“零距离接触”,这样可以使学生更早更全面地了解企业。学生提前模拟企业岗位作业、模仿员工生产、扮演企业中不同的岗位角色,经过这样的反复训练使学生提前预知企业的岗位实况,了解企业状况,使教学内容形成与企业需求的情景化。企业也可以更好地了解学院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提前将企业文化融入校园,促使高职学生了解熟悉企业文化的精髓,感受企业劳模和先进人物正能量,帮助其形成正确的职业观和良好的职业素养。
(四)以专业为平台,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培养敬业爱岗精神
篇6
【关键词】诗歌;女性;文化差异
艾米莉・迪金森和李清照分别是中西方杰出的女诗人,一位是美国浪漫主义时期与惠特曼齐名的伟大诗人,被推崇为20世纪意象派诗歌的先驱;另一位是我国南宋著名的婉约派词人,诗词清丽明快,委婉含蓄,以“易安体”在我国文坛上独树一帜。作为中西文坛上两颗耀眼的明星,由于她们生活在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中,深受各自文化传统的影响,因此她们在情感表达、爱情和婚姻观方面都有所不同,这实质也是中西方在传统文化上的差异。
一、情感表达方式的不同
艾米莉・迪金森的诗歌在爱情的表达上真挚、热烈而又坦诚。迪金森所处的时代正值美国的镀金时代,受欧洲文化思潮的影响依旧很严重。西方受中世纪骑士风的影响,强调在爱情中实现人生,再加上女性所受的教育普遍较高,所以,西方女性在对待爱情方面尤为直率和坦诚。尽管迪金森终身未嫁,但是从她的书信和诗歌中可以看出,她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始终存在,并敢于毫无保留的表达出来。不同于中国文化的含蓄,迪金森在诗歌中大量使用第一人称直抒胸臆。她的诗有超过150首是以“我”开头的,反映了她强烈的自我意识,和对爱情表达的热烈、真挚。诗歌《如果你在秋天到来》中,诗人以第一人称的手法,大胆的述说少女的相思、无奈和期盼心上人到来的热烈情怀。“如果你在秋天到来,我将轻拂夏日而过,半带微笑,半带弃绝,如家庭主妇把苍蝇扑捉。…… 如果只是延至数个世纪,我愿扳弄手指度日数数,逐日递减,直到它们全部掉入,塔斯马尼亚岛屿的土地。如果确定无疑,当今生度完,它应属于你和我,我愿把它,像果壳,扔向遥远,去到来生把你赢得,而目前,日期遥遥,等待无期,天各一方,像妖蜂,使我伤痛不已,无法忍受,就如刺蛰之疼。”最后,诗人把自己所忍受的痛苦比作妖蜂在折磨着自己,使得诗歌所表现的情感热烈、真挚, 让读者感同身受。
与迪金森不同,李清照作为一位传统的中国女性,在爱情的表达上是含蓄、羞怯和婉转的。在几千年的封建礼教的束缚下,中国古代女性深锁闺中,与世隔绝,从小接受妇德和三纲五常的教育,往往将对爱情的渴望深藏心底,在婚姻上只能遵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即便如李清照这类知书识字的女性可以借助诗词来表达爱情,但也多是写闺情幽怨的,风格含蓄而羞怯。李清照的一首《一剪梅》就婉转地描写了女子等待恋人时的暗自神伤:“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再如李清照在《蝶恋花》中表达的对夫婿的思念之情“暖日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斜欹,枕损钗头凤。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翦灯花弄。”这首词描写的是冰雪消融的初春,风和日丽,柳枝渐渐露出翠绿的嫩芽,就像沉睡的人睁开的眼睛,浅红的梅花如同少女娇羞的脸颊。在这万物复苏的春天,自己也春心萌动,但又能与谁分享诗情浓意呢?孤苦中,忍不住泪流双颊,弄残了粉妆,沉重了花钿。新穿的春衫虽是金缕缝制,却无人欣赏,自怜中,顾不得枕头会损失美丽的头饰,斜倚着枕头,怀中浓浓的愁绪进入了梦乡,却好梦何在?深夜起来,剪弄着灯花,希望灯花爆结,喜事来临,然而喜又从何来?此时正值其夫婿仕宦在外,李清照独居青州,思念之际写成此词,词人由景入意,借景抒情,把其春闺之怨,思夫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然而却非直白地抒发思念,而是含蓄内敛,委婉道来。
二、 婚姻家庭观的不同
西方社会中,主张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尽管依然存在男尊女卑的现象,但女性在婚姻和家庭观念上,注重个人独立和自主选择婚姻的权利。迪金森在诗歌中就尽情地表白自己的爱情,及对异性和家庭的渴望,情真意切,真挚感人。从中少女找到爱情婚姻的喜悦,到中为人妻时还要求拥有平等的权利:“我是妻子,我已不再是...那另一种境界,我是沙皇,我现在是'女人',这样安全多了”。迪金森将西方女子在婚姻中追求独立和平等的思想明确地表现出来,丝毫没有女性在婚姻中依附于丈夫的思想。
中国女性在封建社会中接受的是“三从四德”、“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思想,女人没有自主选择婚姻的权利,更没有离婚的自由。对于出嫁的女人来说,丈夫是天,对丈夫的顺从是女子的美德,相夫教子是女人的职责,这是传统文化给女性套上的无形枷锁。李清照也没有逃离这一枷锁的束缚,所幸她的婚姻幸福,婚后与丈夫一起研究文学和金石,把自己全部的爱倾注于丈夫和家庭上。但好景不长,在经历了国家的离乱后,丈夫赵名诚病逝,顿觉自己孤寂凄苦,哀怨绝望之情油然而生。这在她的《声声慢》中最能体现,词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七个叠词如泣如诉,衬托出词人的凄凉心境;“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表达了词人失去丈夫的孤苦、悲凉和哀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更烘托了词人心境的凄惨。丈夫的离去犹如大厦已倾,家庭的破碎让词人难抵秋凉。这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女性对家庭的倚重。这种女性对婚姻家庭的倚重,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
三、总结
通过对比分析中西两位女作家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出文化背景的差异促使两位女性在爱情的表达方式和婚姻家庭观念上皆然不同:迪金森热烈、直率地呼唤爱情,李清照含蓄、羞怯地品味相思之苦;迪金森坚持女性在婚姻中的自由独立,李清照反复哀叹失去丈夫关爱的落寞。这种比较对于我们更加深刻的理解两位作家的写作,理解中西文化差异,乃至中西文化的交流与合作都是有益的!
参考文献:
[1]托马斯・约翰逊. 埃米莉・迪金森的诗歌[M] . 芝加哥: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75.
[2]江枫.埃米莉.迪金森名诗精选[M].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 1997.
[3]陈祖美.李清照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
[4]夏成焘. 唐宋词欣赏[M] . 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
[5]邓乔彬.宋词与人生[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
篇7
关键词:多元文化论;东西方文化差异;心理咨询;跨文化咨询指导方针与技巧
引言:
20世纪80年代至今,多元文化论(multiculturalism)逐渐成为心理学的重要研究取向之一。这是基于各国——尤其是美国——的社会人口构成的重大改变:更多的移民、其他人种和少数民族逐渐占据着各国文化中举足轻重的地位。重新认识各民族及国家的文化和价值观、尊重其文化特性、摆脱心理学对西方主流文化的单一依赖性是心理学研究与应用的新重点。
在心理健康领域中,文化多样性对心理咨询过程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不仅来访者的文化背景愈加复杂、其观念及认知行为方式受到更多文化信息的影响,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的不同国别和民族的差异也直接影响到交流和影响的有效性。
因此,一名专业的咨询师不仅仅应掌握对来访者精神状态、人格、行为方式的分析与全面评估的能力,更应该关注咨询过程中呈现出的、在文化影响下产生的微妙问题。这些问题对咨询关系的建立,来访者问题的发现、分析、解决,以及咨询交流过程的顺利进行以及最终咨询效果均有着很大影响。
为了解并研究这些问题,从而更好地提出跨文化咨询的应对策略,本文作者特地给出了以下几个典型案例。
一、案例分析
1.1案例一
童同学就读于中国一所重点大学,是一位性格大方、自小成绩优秀、由母亲单独抚养的女孩。进入大学之后与母亲多次严重争吵,最近一次争吵后吞服安眠药试图自杀。经抢救后呈现中度抑郁状态,持续半年之久。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测评总分26分,认知障碍、阻滞、绝望感等因子得分高。
童同学主动前来求助时,自我表露度很高。在她的个人陈述中,她上大学后一直努力学习为了继续读研,自己和母亲对此都有着很高的期望。这次自杀行为的导火索是由于她身体不适、没在家努力学习,但母亲却强迫她振作起来,双方争执很久,母亲最后对她说“这个家是我的家,你在家要么就听我的话好好学习,要么就从这个家滚出去。”她感到强烈悲痛,觉得从小到大母亲一直都在支配她,她自己的需要、梦想得不到尊重和理解。
在会谈中,咨询师敏感地注意到童同学的家庭观念并不单一,而是存在东西方文化上的冲突,这种内部冲突恰恰是她痛苦的重要原因和急需解决的矛盾。根据她对理想家庭、理想父母的描述,她在认知上是非常向往西方个人主义理念的:她认为人应该独立、对自己负责,家庭成员之间应是平等尊重的,父母应该重视孩子的身心需要。另一方面,她的行为却一直压抑着自己的内心需求,一切以母亲和长辈的要求为主,为家庭随时牺牲自己的事情。这些行为表明她从小深受东方传统文化的影响,父母是权威、孩子要顺从、个人的决定要服从家庭需要等传统思想根深蒂固。每当她想按照自己的需要做事,这种冲突就让她产生强烈的罪恶感,使她感到仿佛在和自己的母亲、家庭的需要做对;加之母亲的行为模式是支配型的,总是拿自己的权威和家庭责任等道德观念来压制童同学,最后给童同学造成了巨大的心理伤害。
咨询师将治疗重点放在分析中西方文化观念差异——主要是家庭观念——在童同学的价值观形成过程中是如何产生冲突而引起她的情绪、压力问题的,帮助童同学理解自己的痛苦来源;咨询师还对童同学和母亲进行同时会谈,让两人打开心扉、化解了交流方式上的问题和误会;更进一步建议了童同学的家长尊重她的个人意愿。童同学和母亲在认知上都有所转变,正确面对了双方观念上的不同,双方之间的信任又重新建立了。
1.2案例二
李先生来自日本,已婚,目前在美国就读博士,妻子没有跟过来。他被他的美国室友带来咨询,据室友描述,他经常在梦中大喊大叫其妻子的名字,影响到他人睡觉;有多次发现他什么也不做,面无表情,只是死死地盯住妻子的照片。
在会谈中,李先生很合作,他的精神状态和情绪都很稳定,主动让咨询师了解到有关他婚姻的状况以及妻子为何不能跟他来。但是每次咨询师试图探索和引出他对妻子是怎样的情感时,他就努力转变话题。他在会谈中从头到尾一直表现出礼貌,但就是不表现他的情感。
相对于案例一中自我表露的良好,李先生显露出很强的阻抗。当他的会谈录像呈现在咨询实践课堂上,欧美裔学生们对他的行为表示很难理解。“你对此会有怎样的感觉?”“当你想起这件事时,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觉?”这种基本询问在他身上发挥不了作用。他们认为李先生不可理解、没有情感。
这位有经验的咨询师了解到,在中国、日本和亚洲的很多地方,文化的传统就是社会伦理和秩序不需要过多考虑个人内部的情感,个人情感被认为是缺少社会意义的。东方国家一直强调在公共场合应怎样表现得体而不是内心的自然流露。在这类文化的隐私观中,婚姻、亲子等家庭方面的事情被认为是神圣但隐秘的,即使是面对心理治疗。因此,当咨询师对李先生的情感问题表示兴趣时,他产生了阻抗,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是可以理解的。
面对这样不会轻易表达自己情绪、且对自己深层次情绪和需要不甚关切的来访者,咨询师的主要任务是帮助他们整理真正的情感和情绪。咨询师明智地决定耐下心来,不着急评论李先生的情感,而是花时间发展融洽的关系。李先生参加了多次会谈后,咨询师才对他的潜在情绪进行了简短的认同,获得了李先生的信任,促进了交流的有效性;同时,咨询师邀请李先生加入小组咨询服务,该小组中都是在异国留学有着类似情况的同伴,李先生在与这些同伴交流的过程中,更容易感到共情与彼此宽慰;通过这些渠道他排解了对妻子强烈的思念和对新环境的适应障碍,症状也随之消失了。
1.3总结:以上两个案例中,东西方文化差异分别影响了来访者自身的认知观念和情感表达方式。这两个案例的有效性都归功于咨询师敏感地关注了来访者的文化背景特性。案例一中,咨询师发掘到了来访者本身受到东西方两种文化的影响,在认知与行为上产生了不一致,准确地把握了来访者内心冲突的来源;案例二中,咨询师了解了东方文化的含蓄隐忍的交流方式,从而采取了恰当的沟通模式,获得了来访者的信任,化解了咨询过程中的阻力。
1.4案例三:
霍华德女士是一位聪明而有魅力的中年女子,她与丈夫有着长期的矛盾,因此主动前来咨询。会谈中霍华德女士表示她的丈夫是一个残忍傲慢、以自我为中心的男人;即使她以一个顺从的、放弃自我的家庭妇女形象出现,也很难从她的丈夫那里得到任何信任、赞美或者关爱。更重要的是,霍女士成长在强调女权主义的西方国家,她想成为有平等家庭关系的妻子,还希望有自己的事业。她是一个聪明有天分的人,想利用自己的能力去做一个传媒广告业的导演。
然而霍华德女士每次谈起她和丈夫之间的问题,咨询师总是站在她丈夫的一边,他建议她成为一个如她丈夫所希望的完全顺从、放弃自我、支持丈夫的妻子,放弃自己追求的事业。“你最大的事业和责任应该是使你的丈夫幸福,使孩子快乐,照顾好家庭。”这位咨询师来自中亚,他在一个蓝领劳动阶层为主体的父权制的生活环境中长大,这种文化背景对两性在家庭中的角色和义务的理解是传统的:男性应位于支配地位,而妇女只能是依赖者、顺从者。这种根深蒂固的男权价值系统使他对于理解、接纳霍女士的情绪和她的女权主义观念产生了逆向阻抗,他拒绝包容和接受她的文化价值观,不能以一种共感的方式去帮助他的女患者发现她真正的需要和愿望。因此他的建议让霍女士感到更加压抑和悲愤,几次会谈后她离开了咨询师,接受了另外一位支持她追求事业的朋友的帮助;她毅然和丈夫离婚,和一个温和、支持她、为她的独立自主而高兴的男子结了婚,在自己的领域创造了一番杰出的事业。
1.5案例四:
卡罗是一个20岁出头的年轻女孩,她怀孕了,而她的男友说不会和她结婚。但是无论如何她都非常想要这个孩子,因此她来寻求建议。
在和咨询师讨论留下这个孩子的利弊时,卡罗说,“我知道独自抚养孩子会非常辛苦,但是我真的不能剥夺一个人的生命。“她来自新教徒家庭,严格遵循着圣经中的教义而长大,非常不赞同堕胎,认为堕胎就是剥夺一条人命。她明白做一个单身母亲意味着什么,但她并不以此为耻,只想努力成为一个尽责的好妈妈。
然而咨询在讨论是否堕胎的一开始就陷入了僵局。咨询师一直暗示卡罗如果她留下孩子她的生活会一团糟,卡罗也敏锐地感觉到咨询师不希望她要这个孩子,想让她去堕胎。卡罗对咨询师在她的观念上的干涉非常不满,她说“我认为你不应该这样做,难道这就是你对我的治疗?“
这位咨询师来自中东,是一位有些犹太背景的女人。在她的文化里,早婚比例越来越低,年轻人的婚前性行为很多,堕胎只要有正当理由——尤其是为了保护女性——是可以接受的。当她和督导讨论这次会谈的僵局时,认识到自己真的对堕胎的做法很支持并企图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到来访者身上。这导致卡罗很悲伤,在她的超我还不能容忍堕胎这个决定时,咨询师影响她去接受这一点导致她产生巨大的精神痛苦,更不用说破坏咨询关系和效果了。督导之后,咨询师向卡罗承认她的错误,并保证自己会更客观地看待这个问题。最后卡罗在咨询师的支持下生下这个孩子并成为一个相当好的母亲。
1.6总结:以上两个案例中,东西方文化差异的主要表现方式是由于咨询者的文化背景与观念与来访者不同,从而产生了文化性逆向阻抗。案例三、四分别在两性观念、宗教信仰等跨文化问题上,由于咨询者不能意识到自己没有排除有关文化的价值干预或价值影响,没有以尊重、理解的方式处理来访者的个人问题与其文化背景的关系,导致咨询过程中产生了阻力和冲突。
二、东西方文化差异来源和差异敏感点浅析
以上案例中呈现了一部分具有代表性的东西方文化差异内容及其对心理咨询的影响。众多跨文化社会学家及心理学家在研究、对比东西方文化后,积累了多方面的主要差异根源和敏感点。为了帮助咨询人员更好地把握东西方文化差异的主脉络,本文作者特此分析了以下有价值的东西方文化差异来源和敏感点。
2.1 东西方国家社会结构和价值导向的不同是文化差异的起源。
亚洲国家自古发展而来,经济模式与信仰模式都强调集体价值。社会结构是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组织社会秩序的是靠伦理即道德。这种模式消融了个人和团体的对立,价值导向是群体取向和他人取向的。而西方国家由于宗教的一脉传承,基督教思想强调人人平等和个人价值,社会根基在于个人力量,靠宗教和精神的力量来维持社会秩序;价值导向强调个人尊严与需求及个性自由发展。
2.2 家庭观念、性别观念和责任感的差异是这些基本价值导向的延伸,也最深刻地影响着心理咨询。
1)家庭观念:以中国、日本、印度、土耳其等为代表的东方国家,主干家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处理个人与家庭的关系时,家永远是第一位的,个人利益从属家庭利益;子女幼时依赖父母,父母为家庭作出很多牺牲,同时要求子女更加服从,尊重父母的权威。而西方社会以核心家庭为主;个人的利益和愿望是主导因素,家庭是次要的;父母与子女之间强调平等、尊重、友爱,并有明确法律的约束。
2)性别观念:东方国家重视家庭,而家庭对两性制造了不同的角色分配。传统观念里,男性处于主导者的地位,而女性处于协助、服从的地位。这种观念至今仍深刻影响着东方人的两性观,以日本、韩国、中东国家为甚。西方国家在女权运动之后明确强调两性之间的平等的生存权、发展权和选择权。
3)责任观:东方文化的集体责任观着重在维持成员之间的和谐关系和实现集体目标之间保持一个平衡,而西方文化的责任观则是以突出个人责任来实现集体目标。
2.3隐私观念、交往方式、运用语言的差异
1)隐私观:东方文化的群体价值取向使得人们主要维护群体、家庭及他人隐私,这种维护 也同时是对个人隐私的维护。而西方文化对个人隐私的保护有更高要求,在个人空间、个人自由方面的隐私人们能做到互相尊重。
2)交往方式:东方国家的文化和家庭教育强调社会适应性,修身养性、自我收敛、含蓄;
因此客气得体但不直接表达的特点是东方文化相对于重视培养个性、创造力、沟通能力的西方文化的主要不同。
3)语言运用的不同:东方人倾向以客气、婉转、取悦他人的语言形式,并伴有相对收敛的表情和肢体语言。西方人多以自信、主动的沟通方式,面部表情与肢体语言丰富,也是其表达的重要部分。
2.4东西方文化差异还影响来访者对心理咨询本身的态度。
据调查,中国、土耳其、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心理咨询业不如西方国家普及,大部分人群对于心理咨询和治疗存有耻辱感,也对咨询师专业水平和咨询效果产生怀疑。这种态度也间接影响着咨询过程,也是跨文化咨询应努力认识和克服的障碍。
三、跨文化咨询指导方针与技巧
越来越多的案例和调查表明,在心理咨询领域中,文化多样性的影响愈加明显,这对心理咨询师们提出了跨文化咨询的专业要求。美国多元文化咨询和发展协会和美国心理学会的三大主要派别都已经发展了在实践、研究和培训中的多元文化能力指导方针。下面一些指导方针是对与会谈和咨询有关的一些总结。
3.1培养文化意识。
1)努力认识到自己是文化个体,注意发展意识到个人偏爱或偏见的能力。
2)要了解超出个人控制外的文化背景问题是怎么影响一个人的观念和认知模式的。例如,诸如压抑、歧视(性别的、种族的、个人能力的)等外在问题会在来访者意识不到的情况下产生很深的影响。
3.2掌握文化知识。
1)了解尽可能多的文化群体以及他们的历史,社会结构,家庭观念等差异敏感点,以及他们现在常出现的问题。
2) 学习多样的助人方式,在适当的时候采纳他们。
3)要知道自己文化专门技能的不足,必要的时候寻求督导。
3.3 发展跨文化交流与咨询技巧。
1)发展能调和不同背景来访者的独特的世界观和文化技巧。
2)注意作为咨询师本身与来访者之间潜在的文化差异,防止发生文化性逆向阻抗。咨询师应秉持尊重文化平等性的理念,应尽可能小地对来访者原有的文化认知内容进行干预和改变。
3)要注意观察来访者的非言语行为包括面部表情、肢体语言等,尤其重要的是非言语行为中的不一致,这些不一致在东方国家非常常见。
4)尊重来访者的第一语言,保证对其语言的仔细翻译。
5)要保证背景或差异性因素是整个咨询过程中的一部分,帮助来访者学会把他们的个人问题与这些背景问题联系起来。
四、小结
总之,心理咨询人员应走出传统心理咨询理论中过度强调科学客观性和文化普适性的误区,努力了解东西方文化差异内容及其对心理咨询领域的各种直接和间接影响,致力于发展跨文化咨询的技巧策略,更好地适应心理学的多元文化论要求。
参考文献
[1] 《西方心理学的多元文化论取向》 高媛媛 山东师范大学 2005年
[2] 美国心理学会 差异性17,35,45 2000年
[3] 《心理咨询的技巧和策略——意向性会谈和咨询》 Allen E. Ivey & Mary Bradford Ivey 2007年
[4] 《111个失败的案例——常见的心理治疗错误》Gerald Schoenewolf 2009年
[5] 《东西方家庭观念的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 杨发青 百家论坛杂志
[6] 《跨文化心理健康浅探》方必基,梁世钟 科技信息杂志
篇8
【关键词】中西文化 婚俗礼仪 差异 原因
【中图分类号】K8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015-02
文化是人们生活积累的产物和社会现象,它包括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范畴。由于中西方历史背景和不同,导致在社会生活各方面有差异。这就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它会影响学习者的交流。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然而具备了语言能力并不意味着具备了交际能力。交际能力当中不可忽视的还有社会能力,即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合适交际的能力。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可以帮助学生培养爱国主义精神,为他们的终生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本文通过对中西方婚俗礼仪的分析,以此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以便有利于教学。
礼仪是一个民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中发展和沿传下来的文明规范。婚俗礼仪是文化风俗的一部分。对中西婚俗文化的独特性进行比较研究,是研究中西方文化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更是实现跨文化交际的需要。
一、中西方婚俗礼仪差异
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中西方形成了各自的嫁娶观和相应的婚俗礼仪,中西方在订婚习俗、婚礼仪式及婚后习俗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一)中西方订婚习俗不同。
说到中国传统订婚习俗,从迎亲到归宁(即我们平常所说的“回娘家”)有二三十种礼节。其中尤其要提到的是“六礼”, 它最早见于《礼记・昏义》。每一项礼仪都有严格的标准,是中式传统婚礼中必须遵循的准则,否则就会被称为不懂礼数。 纳采即六礼之首,就是现在说的“提亲”,男方托媒人带着礼品到女方提亲,女方答应提亲后男方请媒人问女子名字、生辰等,并卜于祖庙以定凶吉;纳吉是指男方问名、合八字后,将卜婚的吉兆通知女方,并送礼表示要订婚的礼仪;纳征,亦称纳成、纳币。要纳聘财成婚礼。下聘礼大聘叫作下大茶,在古代婚姻中茶礼是不可免的。订婚所下的茶叫订茶,男方要行茶下茶,女方吃茶受茶,所送礼金称茶金,女方受聘前叫待茶。纳征后婚姻关系便确立了;请期即男方通知女方成亲迎娶的日期;亲迎即正式的迎亲、举行婚礼。
而西方的整个结婚过程由男方的求婚开始。传统婚俗习惯中,女方会举办一个订婚宴会,由新娘的父亲主办,旨在告诉亲朋好友新人要结婚了这个喜讯,这是促成婚姻必不可少的步骤。订婚典礼与结婚典礼比起来气氛要轻松许多,会有重要的人物(比如家长,认识男女双方的朋友等)进行演讲和敬祝酒词。
(二)中西方婚礼仪式不同。
中西方婚俗礼仪突出不同之处,体现在婚礼上。在现代中国,占主要地位的还是传统的礼仪方式。中式传统婚礼是人前的婚礼,热闹、隆重而喜庆。而西式婚礼是神前的婚礼,神圣、安静而唯美。
1.婚礼服饰不同。
在举办婚礼时在穿着方面很讲究。 中式传统婚礼具有典型的中国风色彩。中西方审美观与习俗的差异决定了婚礼服饰的不同。西方的婚礼服饰华丽、颜色大胆;中国的婚礼服饰,则体现了传统、朴素、保守、含蓄的特征。在中国文化中,红色是中国传统的代表喜气的颜色,它是中式婚礼的主色调,象征着吉祥如意,预示在婚后的日子红红火火。西式婚礼则以纯洁的白色为主,白色婚纱始于19世纪的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的婚礼,是纯洁欢庆富贵的象征。
为了有一个好彩头,新人白头到老,在中国新娘出嫁时,从内到外要穿新衣新鞋,预示新生活的开始。而在西方,婚礼时有“旧、新、借、蓝”等习俗。“旧” 代表着新娘结婚之后还会和娘家保持联系,有的新娘穿上母亲甚至祖母的婚纱,预示着可以从长辈那里传承好运;“新”是指朋友送的礼物,象征新生活; “借”指从一个婚姻幸福的朋友那里借来,预示着朋友的幸福婚姻也会带给新人好运。“蓝”指则新娘的一些小饰物或花束用蓝色,意味着新娘的纯洁及贞洁。
2.婚礼举行地点不同。
在中式传统婚礼中,婚礼通常和婚宴一起举行,举行婚礼的地点大都是在男方家。中国婚姻所建立的夫妻关系,是为使女性归属于丈夫所在的家庭。婚后女方要住在男方家以尽为人妻为人媳的职责,比如照顾公婆,相夫教子。中式婚礼主角可以说是两个家族,而西方大都信仰基督教,人们希望自己在婚礼上得到上帝的见证及祝福,所以西方的婚礼是在教堂中举行,主婚人是神父。西式婚礼主角是一对新人。随着神圣的《婚礼进行曲》步入鲜红的地毯,新娘挽父亲手臂进入教堂;父亲把女儿的手交到新郎手里,象征着把女儿交给了他。牧师致词、新人宣誓、交换戒指、祈祷、咏唱诗歌等,而并没有新娘寻求其他亲友接纳的过程。
3.婚礼程序不同。
中西方婚礼当中的行礼仪式因为各自不同的而存在着差异。中国传统婚礼是谨慎而严格的,西方基督教国家的婚礼是随意而轻松的。中国传统婚礼邀请家族中德高望重的人的担任司仪。中式婚礼是三拜九叩的拜堂大礼,婚礼中最重要环节就是拜天地,主要的程序是行三大礼――“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新人以这三拜表示礼成,表示说他们已经传承了天地的旨意,得到祖先及父母的认可正式结婚。而西方信仰基督教的居多,他们由神父或牧师来主持婚礼,宣布他们婚姻的合法性。礼仪上更是尊重信仰,在上帝的面前许下誓言:“从今天开始,相互拥有,相互扶持,无论是好还是坏,是富裕还是贫穷,是健康还是疾病都彼此相爱、珍视,直到死亡将我们分开”,表示忠于彼此的爱情与婚姻,相互交换戒指并亲吻对方后表示礼成。
从婚宴上来看,婚宴是婚礼当天答谢宾客举办的隆重筵席。传统婚礼后新郎会由家族长辈带领,一一向前来参加宴会的宾客敬酒答谢,而新娘回洞房休息。西方婚宴比较自由,多采用自助餐的形式,有的还会举行舞会。
(三)中西方婚后习俗不同。
中式传统婚礼过后,新人三朝回门,它是指婚后的第三天,有女儿不忘父母养育之恩赐,女婿感谢岳父母及新婚夫妇恩爱和美等意义。女方会设宴款待,新女婿入席上座,由女方家长陪饮。女方家广设华宴,款待新婿,这就是回门宴。
与中国传统婚礼相反,西方的新婚夫妇们在婚礼过后离开家人朋友乘车出发度蜜月。这种习俗起源于英国,在古代条顿族盛兴“抢婚”这一习俗,为了防止新娘被抢回去,新郎婚后立即带着新娘到外地去过一段旅行生活。在这段旅行生活中,新人会喝一种用蜂蜜制成的饮料,连续不断地喝满一个月,因而叫作“蜜月”。
二、中西方婚俗礼仪差异产生的原因
(一)婚姻制度起源的历史背景不同。
在封建社会中形成的中式传统婚嫁礼仪带有很强的封建文化色彩,它的缔结是以宗法秩序为准则,以儒家“阴阳尊卑”学说,尤其是董仲舒之后的儒家思想为依据,并贯穿于一整套婚姻仪式中。在中国传统婚礼中,男女结合讲究“天作之合”、“门当户对”、“合八字”,起主导作用的几乎都是男方或家长。古有“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的说法。
在婚礼行礼过程中,新人站立位置遵循“男左女右”的原则,这也是男尊女卑社会观念的体现。而西方婚礼与传统的中国婚礼恰恰相反,这来源于古代的一个传说,盎格鲁萨克逊的新郎常常必须挺身而出,以保护新娘免得被别人抢走。
在中式传统婚礼仪式上,新人“一拜天地,二拜高堂”,“高堂”就体现了在婚姻关系中父母意见的重要性,这也是儒家思想的体现。儒家非常强调家庭,儒家观念中的的家庭是社会的微缩版,其中父母对子女的关系,就是社会中统治阶层对下层的关系的映射。
而西方国家,例如加拿大、美国、英国等各国的婚俗仅形成于千年甚至百年前,这种时间上的跨度决定了中西方婚俗礼仪之间存在差异。西方国家中,亚当和夏娃的婚姻故事是西方婚姻的起源,它让婚姻披上了宗教神学的神秘面纱,宗教的产生把西方婚俗礼仪推向了文明化进程。在以《圣经》为绝对权威的基督神学影响下,西方人宣扬天赋人权,主张人人生而平等以及人权神圣不可侵犯。西方婚姻重视个人自由意志,强调人的理性选择。他们认为婚姻是上帝赐予每个人的福利,履行婚姻就是遵循上帝的旨意,他们借婚姻体验神的爱和生命的奥秘,体现神与人所立的盟约,女性享有独立人权,男女交往是自由的。
(二)中西方信仰的宗教观念不同。
各大宗教对中西方婚俗礼仪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在不同的的影响下,婚礼过程中逐渐形成不同的风俗习惯。中国的传统婚礼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拜天地,这是因为大部分中国人信仰佛教,“拜天地”体现了人们向往“天地人和谐”的宗教哲学,表明新人将自己的终身大事告于天地,希望得到天地的祝福。又如“六礼”当中的第二礼――问名――双方交换八字,依照“八字命相说”,寻求与自己八字符合的配偶。这就是道教“五行八字”对婚俗礼仪的影响。
西方信仰基督教者居多,基督教认为,婚姻是上帝赐予的,所以应该在神的见证下举行婚礼。婚礼必须在教堂举行,婚姻才得以成立。西方的婚礼由神父在教堂里主持,婚礼上的每一个程序如祷告,经文诵读,婚约问答,誓约,交换戒指等都有着特定的神学意义。
三、总结
通过以上中西婚礼习俗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到,神圣的,源远流长的社会制度对中西婚礼习俗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当然,婚俗礼仪仅仅只是社会生活的一个小方面,并不能代表和揭示所有中西方文化差异,但它们所代表的象征意义对我们学习中西方文化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所以了解中西方婚俗礼仪差异对于跨文化交际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应该引起语言学习者的足够重视。
参考文献:
[1]潘文晋.从中西婚礼文化看中西方文化差异[J].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2008年03期
[2]曹明逸.体验西方礼仪.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3]杜学增.中英文化习俗比较[M].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4
篇9
中国古代的教育(从春秋战国到清朝这段时期)主要是儒家思想教育,内容主要是四书五经(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儒家思想教育主要是伦理道德方面的教育,即关于如何做人、如何处事等方面。比如儒家思想里的一些关于对做人标准的要求:仁、义、礼、智、信,忠、孝、恕等;关于人生的价值和理想,则有以下几方面: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虽然中国古代在科学技术方面未必有多发达,但是中国的古人确实都很有修养,讲文明、有礼貌。无论言行举止还是礼仪方面,都让人感觉很舒服和合理。而且通过这种教育,能让人们自觉地遵守某些社会规则,而不必通过法律的强制,所以可以更好地维持良好的社会秩序,从而使得人与人之间处于一种比较和谐的状态。整个社会显得文明而有序,很少有野蛮行为的发生。中华文明能够延续几千年,即是这种教育的可实施性和可持续性的最好明证。所以中国在古代被称为文明之邦、礼仪之邦,世界各国都对东方文明无比向往,纷纷派人前来学习。而在亚洲,日本、朝鲜、以及东南亚诸国更是以中国为师,纷纷效仿中国而建立起了自己的文化。直到现在,日本和韩国仍然保留了一部分的中国传统文化。看来儒家思想的教育确实对提高人的修养方面有很好的帮助。
近代西方的教育,主要是分学科式的教育,如物理、化学、生物、哲学等形式。那么,可以看出,西方的教育内容里面缺少道德、礼仪等方面的教育,唯一的哲学教育里面也仅仅涉及到一些关于人性的分析,并未有一套合理有序的道德体系、价值体系和做人规范体系。所以西方式的教育只是有利于培养科学天才,并不利于产生文化大师。因而人类历史上的文化大师基本都是东方的,如孔子、老子、释迦摩尼(兼具文化和宗教)。而西方的耶稣仅仅属于宗教领域,与人间社会有一定的距离,其理念很难融合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去,只是偶尔去一下教堂做做祷告和忏悔之类的仪式。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则仅仅局限于哲学角度,尚未拓展到整个文化层面,范围过于狭窄。所以中国古人称西方人为蛮夷,即是由于西方不注重文化之故。西方的教育导致了西方人的修养不足,不懂道德,不知礼仪,仅仅通过法律的强制而维持社会秩序。故而,中国古人不做坏事是由于自身品德修养好而不去做,西方人不做坏事是由于害怕法律的惩罚而不去做。一个是自愿行为,一个是强制行为。可见中国古代教育在维持社会秩序方面的高明之处。也难怪学贯中西的清末民初学者辜鸿铭对东方文化大加赞扬,而对西方文化却无情地批评。
从清末民初开始,中国开始渐渐引进西方的教育。主要是当时中国在军事、工业等方面落后西方很多,并且多次被西方武力侵犯,所以当时的学者和政治家就考虑应该学习西方之长处,来弥补中国之短处,即所谓的“师夷长技以制夷”。但由于西方教育重技艺,轻文化,所以当初很多民国学者甚至反对西方文化的输入。民国时期的教育在传统文化方面还是有相当的保留,并未完全破坏。所以当时应该是一种中西结合式的教育模式。只不过当代大陆教育里面的传统文化成份越来越少,甚至逐步丧失,而增加了更多的政治倾向性的教育。那种民国式的教育模式目前仍在台湾继续实施。从当前大陆人和台湾人的对比来看,台湾人比大陆人更有修养、更加文明,可以看出传统文化教育的积极意义。
篇10
关键词:国际化礼仪;汉语国际教师;中华礼仪;西方礼仪
中图分类号:H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11-0000-01
众所周知,不同的国家、地区,不同的民族有着各自不同的礼仪。而今,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往也日益频繁,在国际间的交往越来越多的情况下,礼仪的国际化在国际间的交往中的作用日趋显著。因而,我们在学习自己国家的传统礼仪的同时,重视国际化礼仪的知识:了解国际礼仪的含义、特征;搞懂国际化礼仪与中华礼仪以及西方礼仪的历史渊源;认清国际化礼仪与其他名族的传统礼仪的区别与联系;树立起正确恰当的态度对待国际礼仪和学习国际礼仪,从而使其为我国的国际交往服务。作为汉语国际推广者的对外汉语教师,也应对其有深刻的理解,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文化障碍,在和睦的师生关系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教学效率,便于汉语国际推广事业的发展。
一、国际礼仪的含义和特征
狭义的国际礼仪只要是指正式的、官方的礼仪。而广义的国际礼仪不仅包括正式的、官方的外交礼仪,同时还包括不同国家人民之间在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的、共同认可和遵守的各种礼仪形式。更详细地定义为国家与国家之间以及不同国际的人民之间在长期的交往的过程中形成的,并逐渐为国际社会成员所普遍认同和共同遵守的以一定的程序和模式来体现彼此之间的平等友好、相互尊重的行为规范体系。国际礼仪作为世界各国所普遍认同和遵守的行为规范,有着其显著的五大特征即普遍性、包容性、相对性、传承性和约束性等。
二、国际礼仪与中华礼仪的渊源
被称为礼仪之邦的中国,早在西周时期的“周礼”里就体现出我国较完整的国家礼仪制度。另一方面无论是古、现当代的中国,还是近些年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在全球国际间的交往中都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当今世界流行的国际礼仪许多都明显有着英国礼仪的痕迹,受西方的影响较大,但是国际礼仪也从中华礼仪中国有所吸收如:国际礼仪与中华礼仪一样也追求人际交往的和谐顺利。
三、对国际化礼仪的思考
(一)各民族礼仪的国际化倾向
大多数国家和民族的传统礼仪都有不同程度的国际化倾向。其原因是显而易见的,随着国际间的交往日益广泛,也为了确保国际间的交往顺利进行,不得不把本民族的传统礼仪进行调整,使其与交往国迎合与全球大多数国家或民族的礼仪迎合。礼仪国际化之后便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分不清本国礼仪与国际礼仪的界线。尤其是一些年轻人在学习了国际礼仪后便忽视了本国的传统礼仪,因而全球或许会有许多传统的礼仪会因被国际礼仪取代而逐渐消失。
(二)国际礼仪的动态发展
国际礼仪并不是一个界定了的亘古不变的概念,也不是一个各国都必须永远共同遵守的国际交往准则。即便到了21世纪的今天,国际礼仪仍处于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充实自我的过程中。国际礼仪将会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国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国际礼仪还会不断地吸纳一些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传统礼仪,使其自身更加完善更为全球国际间的交际贡献最大的力量。
(三)认清国际化礼仪
虽然现在国际化礼仪越来越受到关注,但是人们对国际化礼仪的认识和定位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常常混淆国际化礼仪、中华礼仪和西方礼仪三者之间的关系。要通过学习来搞懂三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要知道三者之间在长期的发展中相互吸收、相互渗透。
其次,不能将国际化礼仪完全等同于西方的传统礼仪而一口否认中华传统礼仪,不能盲目地崇洋,认为西方礼仪优于中华礼仪甚至能取代中华礼仪。西方礼仪是一个较大的概念,并不是在所有的所谓的西方国家都流行且推行的礼仪。虽然国际化礼仪大多有英国礼仪等西方礼仪的痕迹,但要明白国际礼仪是世界各国人民在长期交往中逐步形成的、约定俗成的。
1.对国际礼仪的态度和对其的应用
作为21世纪的中国人,一方面,我们不能一味的接受国际礼仪而忽略了中国传统的中华礼仪;另一方面,也不能一味排斥国际礼仪而忽视了国际礼仪的重要性。而是要我们学会在合适的时间、场合使用正确恰当的礼仪,从而促进人际交往和国际交往的顺利进行。因为世界各国和各民族的联系愈加密切,交往更加频繁。作为国际交往的活动行为规范的国际礼仪必然会全面推广和普及到地球的每一个角落。是否懂得和遵守国际礼仪将会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民族文明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准,也需要将有着几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华礼仪传承和发展,是发扬光大而不是盲目地排斥甚至遗弃。汉语国际教师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汉民族甚至是国家的形象,是中华文化的传承者,更应该对其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并在实际的汉语教学中,在与不同国际的学生的接触中,端正态度,正确恰当地运用国际礼仪。
2.国际礼仪的学习
我国社会活动的范围在改革开放后逐渐被拓宽,国际间的交往越来越多,不同国别的人之间的交往也越加频繁,有更多的中国人走出去,也有很多外国人走进来。为了顺应时代的需要,加强与各国人士的交往,我们要懂得学习和遵守国际礼仪这种世界各国人民文明、智慧的结晶。。正如李晶教授在其《现代国际礼仪》中谈到的一样“在中国正走向世界,与世界联系日益密切的今天,学习和遵守国际礼仪对于树立中国和中国人民在国际社会的良好形象,促进同世界各国人民的交往与沟通,增进同世界各国建立长期、稳定、互信、友好的国家联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在学习国际礼仪时,不是学习其外在的表现形式,也要学习隐藏在形式背后的精髓和内涵。并在学习国际礼仪的同时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汉语国际教师也算得上是中华礼仪的传承者和推广者,同时是国际礼仪的学习者和遵守者。
小结
随着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中国传统礼仪逐渐受到了国际化倾向的冲击。中华礼仪的国际化对中国的国际交往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对中华礼仪本身的传承和发扬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本文试从对礼仪的国际化的几点思考出发,引起学界更多学者的关注,从而对国际礼仪的应用的同时将中华礼仪发扬光大。起着文化与语言交流与沟通的桥梁作用的汉语国际教育者更是要不断学习,主动调整自己的言行举止,积极进行有效的交流与沟通。一方面,做到不卑不亢,发扬中华传统礼仪;另一方面,做到不骄不躁,尊重他国的礼仪习俗。
参考文献:
[1]李晶 ,《现代国际礼仪》[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
[2]李荣建,宋和平. 《社交礼仪》[M].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5年.
[3]李莉,《国际化礼仪的特征》[A].《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6卷第5期.
- 上一篇:突发事件舆情应对
- 下一篇:混合动力能量管理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