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舆情应对范文
时间:2023-10-30 17:31: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突发事件舆情应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作者简介:陈然,女,黄冈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网络传播研究;谢薇,女,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网络传播研究。
摘 要:本文以“昆明火车站3・01暴力恐怖事件”为例,将云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官方微博“微博云南”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内容分析法,考察政务微博应对突发事件的具体表现及其传播效果,并针对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借鉴管理学中的“全面质量管理”思想,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10-0016-02
转型期的中国,突发事件频发。依托于互联网的政务微博凭借渗透性强、影响力大等特点,日益成为政府机构应对突发事件舆情、实现信息公开、提供公共服务的优选渠道。政务微博应对突发事件的传播效果究竟如何?是否存在行为失当?本文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对“微博云南”的涉及“3・01暴力恐怖事件”的微博条文及其评论进行分析,同时对“微博云南”与该事件相关的微博数、时间、转发数、评论数以及评论回复数等基本数据进行统计,数据搜集时间确定为2014年3月1日至3月8日,内容分析的主要变量包括“微博议题”、“微博信源”、“微博功能”和“评论解读方式”。
一、政务微博应对突发事件的具体表现
2014年3月1日晚,昆明火车站发生了一起惨绝人寰的暴力恐怖案件。作为云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官方微博,“微博云南”对此案进行了连续播报。对其行为以及微博内容的统计分析结果显示:8天时间内,“微博云南”共了65条与事件相关的微博,日均数随时间呈下降趋势(如图1所示)。
65条微博共涉及17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情绪疏导”(8条)、“政府应对措施通报”(8条)、“救治及善后情况”(7条)、“沉痛悼念”(6条)、“社会各界行为”(5条)以及“献血问题”(5条)成为其突出强调的议题;针对恐怖行为对社会造成的不安情绪,“微博云南”从事实通报到情绪疏导,通过“社会各界献血”、“提供免费餐”、“向民警致敬”等正面议题引导舆论。表1为“微博云南”微博议题的分布情况。
表1 “微博云南”微博议题的分布情况
二、政务微博突发事件传播的实际效果及存在的问题
1.信息的被关注度与扩散程度不足,无法引发强大的“蝴蝶效应”。政务微博作为一种依托于自媒体的政府传播新形式,其的信息通过微博的分享与互动机制,具备“病毒式”传播的特点,可引发强大的“蝴蝶效应”。然而,将“微博云南”与“央视新闻”微博的转发数和评论数进行对比发现,“微博云南”的65条微博累计被转发7808次,平均每条被转发120次,累计被评论1475次,平均每条被评论23次;“央视新闻”的87条微博累计被转发1146943次,平均每条被转发13183次,累计被评论99594次,平均每条被评论1145次;“微博云南”的平均转发数仅为“央视新闻”微博的0.91%,平均评论数仅为其2.18%。可见,尽管技术上具备“裂变式传播”的可能,政务微博的信息却并未收到滚雪球式的连锁反应,信息的被关注度与扩散程度远低于媒体微博。
2.内容采用“拿来主义”,政务微博异化为媒体议程的追随者。政务微博的出现为政府机构应对突发事件提供了直接的媒体资源与发声渠道。然而,对“微博云南”所发微博的内容分析结果显示:65条微博中,仅有1条为原创内容,原创率为1.5%;对64条非原创微博的信源进行统计发现,转发媒体微博和新闻网站讯息的比例高达71.9%,且信源均为云南网、“人民日报”微博等权威媒体。可见,尽管政务微博已成为政府机构应对突发事件舆情的优选渠道,但在具体的应用层面,政务微博的媒体意识并不强,原创性内容极为不足,虽传播事件信息,却并未代表政府发出主流声音,而是采用“拿来主义”,成为媒体议程的追随者。微博信源的分布情况如图2所示。
图2 信源分布情况(64条微博)
3.缺乏对自身舆论场的舆情监控,议题设置未能满足公众需求。文化研究学者霍尔指出,受众对媒介讯息有三种解读形态:优先式解读、妥协式解读和对抗式解读[1]。受社会背景多样性等因素的影响,网民对政务微博讯息的解读也呈现出这三种形态。本文选取“微博云南”内容中评论数最多的一条微博及其评论作为研究样本,考察政务微博议程设置的效果及其相关的舆情应对表现。“微博云南”为该条微博设置的主题为“微倡议:不要肆意传播血腥和谣言”。分析结果显示,该条微博的舆论引导效果并不理想,315条评论中,优先式解读仅占60.3%,对抗式解读为5.7%,余下的107条评论(34%)属于妥协式解读,且发生了议题偏移,议题涉及“与新疆关系”、“暴徒人数”、“信息透明化”、“选择云南的原因”、“公开遇难者名单”、“警察牺牲”、“应急管理是否到位”7个方面。然而,对于网友的质疑以及对抗式解读,“微博云南”并未给予任何回应和适时引导。如“与新疆关系”的问题,在评论者之间引发了一场小范围的激烈讨论,评论数达到64条,但“微博云南”在这一讨论中却完全“失声”,研究时段内针对该议题仅了3条相关微博,且并不及时;再如该微博评论中出现的“警察谢林牺牲”的谣言,尽管“微博云南”之后了辟谣信息,但对于评论中已经存在的谣言却并未作任何处理。可见,政务微博对微博内容的传播效果并不重视,缺乏针对自身舆论场中微博评论的实时监控,对公众议程掌握不充分,从而导致议题设置无法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因而也就无法实现及时危机应对的目标。
4.互动解释不足,单向传播特征明显。信息告知、互动解释和价值引导是政务微博突发事件传播的三项基本功能。内容分析结果显示,“微博云南”的65条微博讯息全部由信息告知类(64.6%)和价值引导类(35.4%)内容构成,且信息告知类微博比重高于价值引导类,而“案件答疑”等具有互动性的解释类信息完全缺失。此外,对回复公众评论的数量进行统计发现,“微博云南”在此次突发事件传播中的评论回复数为0,微博互动功能未被使用。政务微博被视为一个相对低成本、易运营的网上“关系场域”[2],实质性的对话与交流在良性政民关系的形成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然而,在此次突发事件传播中,“微博云南”仅发挥了信息告知和价值引导的作用,并未承担“加强政民关系、获得公众理解”的互动解释职能,传播行为带有明显的“我播你听”的单向特征。
三、政务微博提升舆情应对能力的建议
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管理学者费根堡姆和朱兰提出“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其特点包括“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全员参与的质量管理”等[3]。本文借鉴“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结合政务微博突发事件传播中存在的问题,为政务微博提升突发事件舆情应对能力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1.增加原创与互动解释性讯息比例,缩小公众信息所需与所得的差距。突发事件中,公众对信息的心理预期与实际所得之间的差距易引发社会风险。作为政府机构的信息平台,政务微博应对突发事件中的网络民意进行实时监控,把握公众关心的实际问题,及时调整微博议程,增加原创内容与互动解释性讯息的比例,尽可能缩小公众信息所需与所得之间的差距;同时,通过主动发起微话题,掌握议程设置的主动权,将政务微博打造成民意汇集的平台,建立有效的矛盾疏导机制,强化政务微博对突发事件的参与、解释和引导作用。
2.组建多维度政务微博信息平台,完善各信息环节的配合。由于突发事件往往涉及社会诸多方面,面对公众的质疑,政务微博在突发事件传播中的“失语”有时并非本意,而是源于相关信息的缺失。因此,政务微博应建立涵盖舆情监测信息、事件信息和事件处置信息在内的后台数据库,通过各环节的配合,为及时准确的回应提供硬件支持。
3.提高政务微博工作人员的媒介素养与专业水平。政务微博在面对突发事件时以转发媒体讯息为主,放弃主导信息的机会,一方面源于部分政务微博者存在“少说少错”的明哲保身思想,另一方面也因微博者自身分析问题的能力与媒介素养的缺失。因此,提高政务微博突发事件舆情应对能力应从传播者自身抓起,通过相关人员的培训,从议程设置、内容设计、沟通技巧、媒介素养等方面提高政务微博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
4.建立危机传播效果分阶段评估机制,实现“全过程质量管理”。应当把政务微博纳入政府机构的日常工作,对其传播行为进行绩效考核。具体到政务微博的突发事件传播,应建立危机传播效果的分阶段评估机制,对政务微博在突发事件各环节(潜伏期、期、缓解期和消退期)的传播表现及效果进行检定,实现“全过程质量管理”。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篇2
按照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做好2013年度***市突发事件应对工作评估分析情况报告的通知要求,我镇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事件四大类突发事件应对工作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评估,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2013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我镇应急管理紧紧围绕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全面构建幸福太平的工作目标,进一步建立健全应急工作机制,完善工作预案,加强宣传教育,强化保障措施,取得了较好效果。今年以来,全镇共发生各类安全事故15起,死亡7人,直接经济损失17.3万元,事故起数、死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与去年同期相比均有所下降。其中,发生安全生产事故0起;发生道路交通事故12起,死亡7人,伤260人,直接经济损失13.8万元;发生火灾3起,直接经济损失3.5万元,因救援措施得力和出警及时,无人员伤亡。
二、应对工作评估
我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制定印发了《太平镇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明确了我镇应急体系建设的目标、原则、任务以及重点项目。各村委会、各部门按照党委、政府的部署和要求,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健全应急管理体制、机制,采取有效措施做好监测预警和防范处置工作,最大限度减少了各类突发事件损失,保障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健全应急机构,加强组织领导。由镇党委委员王青毅分管应急管理工作,镇应急管理办公室设在党政办,承担具体工作,并结合应急管理工作实际,进一步明确了各自的责任和义务,使工作落实到人,落实到岗,确保了工作有计划、有督办、有检查、有总结。
(二)完善应急体系,明确工作措施。在原有预案的基础上,结合我镇实际,对以前的各类专项应急预案进行了梳理、汇总,重新编制、修订各类应急预案,形成了镇较为完整的应急体系。同时,对每项预案,从应急指挥、应急响应、各部门的具体分工到配合专业队伍具体处置,都制订了详细具体的工作措施,明确了具体任务和工作方法。
(三)加强预测预警,做好应急值守。一是加大风险隐患排查力度。进一步明确风险隐患的监管主体,加大对全镇公共危险源、安全隐患、不稳定因素的排查力度,建立各职能部门隐患排查及治理档案,健全重大隐患公告公示、督办整治、整改制度,努力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和降低事件发生后的影响程度。二是加强应急值守和信息报告工作。明确任务主体,强化责任意识,坚持日常应急值守,认真做好信息的查询、研判、跟踪和汇总工作,并及时预警信息,确保突发事件信息得到及时、准确上报和妥善处置。
(四)加强宣传教育,强化应急演练。镇通过宣传栏、标语、应急知识宣传册、广播、电子显示屏等形式,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应急法律法规和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知识,做到应急常识进社区、进工厂、进学校、进家庭,形成了全镇人民齐心协力,共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良好局面。先后联合消防中队、派出所等单位开展了突发公共安全事件、防火防灾应急疏散演练、突发交通事故应急演练、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演练等各类演练活动 6次,参演人数达3100人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
我镇的突发事件应对工作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个别村(居)委会和部门缺乏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和危机意识,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有待于提高。二是协调管理不到位。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物资、队伍、信息等资源分散,缺乏统一组织和协调,难以发挥整体效能。三是信息报送工作尚需进一步加强。
四、趋势分析及工作建议
趋势分析: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是一项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稳定与发展的重要工作。近年来,随着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各类突发公共事件进入了集中多发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镇仍将处于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多发、易发期,而且涉及的范围广,可能造成的影响和处置的难度也会相应增大,应对工作形势比较严峻。对此,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断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扎实做好突发事件应对的各项基础性工作,为全镇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一个平安稳定的社会环境。
工作建议:1、建议上级部门尽快出台相关政策,落实应急机构的设置工作,确保应急机构配备专职工作人员,整合资源力量,迅速推进各项突发事件应对工作。
2、应加强突发公共事件专业队伍建设,要多开展应急处置的日常演练,提高快速反应和攻坚处突能力。增强各职能部门在处置突发性事件时的协调配合,熟悉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工作方案和预案,提高应急处置的能力。
3、应加强应急救援保障的经费投入,配齐必要的应急救援物资设备,满足实战的需要。同时,加大应急救援队伍对突发公共事件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培训,切实提高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处置能力。
篇3
完善预案全面应对
世博前夕,制定并下发了《上海市突发公共事件和公众性事件新闻应对实施细则》、《世博会期间上海市突发事件新闻应对工作方案》和《世博会开幕庆典和开园仪式突发事件新闻应对工作预案》,进一步完善了世博期间本市突发事件新闻应对工作机制,规范了工作流程,指导各部门分工合作,各司其职,共同做好突发事件新闻应对工作;积极推动各区县加强机构建设和人员培训。世博开幕前,上海市18个区县全部成立新闻办公室,设立新闻发言人。各区县还从新闻制度建设、突发事件新闻应对方案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新闻与新闻应对工作培训,为做好世博期间突发事件新闻应对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
强化预警避免“发酵”
自世博试运营始,指挥部每天都要进行舆隋会商、研判,并以舆情通报表的形式将重点舆情及时通报相关单位,提示对方关注相关舆情,要求对方及时做好回应工作,上报应对口径,防止负面舆情发酵,避免热点问题扩散。如外滩地区的观光游览秩序问题、市郊民营医院为未婚少女堕胎问题引起媒体关注,应对部及时向黄浦区新闻办、上海市卫生局传送了舆情通报表,提示对方关注并准备口径,同时向各媒体发出“电话通知”,请各媒体关注新外滩地区游览秩序的整改进展情况、充分报道市卫生局查处民营医院违规运作等问题,确保不引起进一步负面炒作。
及时预防营造环境
世博开幕以来,指挥部新闻与突发新闻应对部已累计组织127次世博专题新闻活动,包括新闻会51次,即时和网络76次。
篇4
公司各党支部、各单位:
为切实维护公司和谐稳定,加强企业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最大限度地避免、减少和消除因网络舆情造成的各种负面影响,营造良好的企业舆论环境,根据集团网站相关要求,结合公司实际,特制定本预案。
一、工作原则
1.准确把握、快速反应。网络舆情事件发生后,力争在第一时间准确、权威信息,稳定公众情绪,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少公众猜测和新闻媒体的不准确报道,掌握新闻舆论的主动权。
2.加强引导、注重效果。提高正确引导舆论的意识和工作水平,使突发事件的新闻有利于公司工作大局,有利于维护全厂职工的切身利益,有利于社会稳定和人心安定,有利于事件的妥善处置。
3.讲究方法、提高效能。坚持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处置与新闻同时布置、同时落实,新闻依托主流强势媒体、积极引导和应用好外来媒体,处置舆情突发事件的各部门密切配合新闻工作等行之有效的做法,确保以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最新消息,正确引导舆论。
4.严格制度、明确职责。完善新闻制度,加强组织协调和归口管理,健全制度,明确责任,严明纪律,严格奖惩。
二、工作方法
1.加大公司内外网的建设力度,增强企业网站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配合集团网站做好正面宣传。
2.加强对公司网络信息内容管理,对各部门采写的信息,在公司内部审核通过后,由宣传员通过内外网平台。
3.围绕公司生产经营的重点、难点问题以及重大突发事件,在公司内外网上主动引导,积极跟踪,及时正面观点,做好正面引导工作。
4.针对别有用心的造谣、歪曲和攻击,开展理直气壮的舆论斗争,发表即时性评论,及时跟踪进度,批驳反面声音,澄清事实,抵御负面言论的渗透和传播。
三、应对机制
一旦发生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公司应根据网络舆情的发生发展启动应急预案,各相关部门介入突发事件的处置。审定网络舆情应对方案,决定新闻的口径、原则和内容,确定负责新闻、审定新闻稿和接受记者采访的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人。对网络舆情处置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进行会商,提出解决方案及处置措施,确定相关部门进行处置。遵纪依法对当事人、责任人、责任单位提出处理和责任追究意见建议,并按有关程序移交相关部门处理。具体应对机制如下:
1.建立网络舆情监控信息员机制。各部门应确定政治素质好、责任心强、反映机敏、熟悉网络的员工担任宣传员,对涉及广元海螺的网络舆情实行监控和引导,特殊时期安排专人24小时监控,加强网上舆情监测和应对。重点加强对公司产品言论的实时监控,及时了解社情民意,监测舆情发展动向。
2.建立快速报告机制。各部门宣传员发现有关公司的不良舆情信息后要立即向部门领导汇报,提出处置意见,并立即向办公室及分管领导报告,由各相关部门及公司领导根据事件进展情况适时采取应对措施。
3.建立网络舆情研判机制。要通过跟踪分析,把握舆论发展走向,分析判断突发及重大舆情的程度,提出合理化建议。党委办公室对汇总上报的事件进行初步分析,根据事件严重程度决定是否召开会议和向上级领导部门汇报,涉及到损害公司名誉的要及时报告重大事项。
4.建立快速查核机制。对网络反映的情况,需要调查的,要迅速组织力量开展调查,与网络抢时间,并注重周密谋划,妥善处置、严控因处置不当造成不良后果。经查证属实,并构成违纪的,按照有关规定严肃查处;与事实不符或者出入较大的,及时予以澄清。对恶意造谣、干扰公司正常生产经营开展的,依法送交有关部门处理。
5.办公室要做好舆情突发事件的全程处置工作的文字材料、声音、影像的记录和保存保管工作。
篇5
化工销售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化销公司)作为中国石化的全资子公司,是目前亚洲最大的化工品销售企业。由于化工销售有限公司所处的化工行业特性和贸易公司特点,其面临的舆情风险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物流运输的风险性。化工产品销售运输过程中由于意外或责任事故等原因造成环境污染,容易引发舆情风险。如“7.23中海集装箱坠落海”事件中,部分包装袋及颗粒被海潮冲到香港海域和离岛沙滩,引起舆论关注和民众担忧。在未确定货物权属的情况下,网络舆情汹涌,质疑、指责中国石化,甚至指向中资国有企业,指向香港特区政府。二是经营品种的特殊性。化销公司经营的产品主要包括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合成纤维原料、合成纤维和聚合物、有机化工原料(苯、二甲苯等)、化肥、天然橡胶等,这些产品具有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的特性,稍有不慎就会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进而引发舆情危机。三是服务对象的广泛性。公司的规模和实力造就了巨大社会影响力,也带来了“明星”般的聚光效应。公司的一举一动都会被社会公众和媒体放在“显微镜”下观察,风吹草动都会引起轩然大波,形成舆论的燎原之势。四是化工行业的敏感性。随着公众环保意识的增强,加上一些媒体对化工行业的片面宣传误导,化工行业容易成为社会公众重点讨伐的对象。如果在化工产品销售运输、储存过程中一旦出现意外或责任事故等原因造成环境污染,将引发不可估量的社会负面影响。五是营销领域的高风险。由于目前国内的商业氛围,贸易经营领域是容易出现腐败问题的高风险区。如果监管不到位,营销人员利用监管漏洞实施损害公司或客户利益的不当行为,容易成为网络舆情炒作的对象,如果处理不当就会造成不良影响。
2化销公司应对网络舆情的现状
目前,化销公司建立了相关舆情应急处置预案,建立了新闻发言人制度,在应对网络舆情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从快捷、准确、合理应对并化解网络舆情危机的角度看,尚有很大差距,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舆情危机处置机制不完善。未建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和专业的网络设施保障,对可能引发的、苗头性问题缺乏政治敏感性;突发性重大事件处置预案不完善,也未对预案的有效性和实用性进行检验,一旦发生网络舆情危机,只能上报集团公司,等待母公司出面解决,难以及时消除负面影响。二是舆情危机收集和分析滞后。化销公司还没有建立由专人负责对网络舆情进行追踪汇总、登记和总结的制度,这就很难通过跟踪分析和研判来掌握网络舆情的发展走向、舆论热点和媒体关注焦点,一旦发生舆情危机,难以判断突发及重大舆情的级别和程度,导致舆情处理滞后。三是舆情危机处理的方法滞后。在新媒体时代,微博、微信等新型社交媒体开始异军突起,我们主要还依靠传统的新闻管理办法,常常处于被动局面。
3完善化销公司网络舆情处置的对策
篇6
关键词:政务微博 突发事件 网络舆情 危机应对
自2010年微博元年开启后,政务微博在促进政务公开、加强官民互动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社会各界对政务微博的前景一片看好,但在其火热的发展势头之下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虚假繁荣”。政务微博作为一种创新式的社会管理方式,在日常运行和危机应对阶段尚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将对政务微博在现实中暴露出的一系列问题进行梳理,并对政务微博未来的发展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
1.现阶段政务微博运行中的问题
1.1对待微博态度不端正
尽管政务微博在全国范围内一片红火,但是不想学、不愿学、对微博问政讳莫如深等消极态度在党政机构和公务人员身上也是普遍存在的。部分党政部门和公务人员对政务微博持有偏见,畏难情绪严重。在这种心理的驱动下,或者坚决拒开政务微博,或者单纯跟风开通“空头微博”做做样子。物极必反,对待政务微博态度“过冷”固然不好,但是过度追捧政务微博功效的“过热”做法同样不可取。一些政务微博的管理者在虚荣心的驱使下,通过不正当手段刷 “僵尸粉”,造成政务微博一派繁荣的假象。“过冷”和“过热”都不是党政机关对待政务微博应有的态度。
1.2日常维护不够用心
政务微博的创建只是第一步,日常维护才是提高微博人气、促进官民互动的关键。某些跟风创建的政务微博流于形式,缺乏实质内容,或者夸夸其谈,或者自言自语,面对群众的批评和建议一概视而不见。长时间不更新、缺少原创性、缺乏互动、一味转发其他微博或者单纯从政务网站搬运内容等“懒汉做法”屡见不鲜。如此一来,政务微博可谓是形同虚设,偏离了设置初衷。
1.3舆论引导功能缺位
政务微博设置的目的,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正面引导舆论走向、化解冲突和矛盾。根据诱因的不同可以将网络舆情危机分为两类:第一类的主要诱因在于现实中发生的重大突发事件,政府部门的集体噤声或寡言少语导致网民的强烈不满,引发从现实蔓延到网络的舆论大战;第二类的主要诱因在于网络上政府部门的不当回应,由于政务微博的介入导致对一般性事件的讨论升级为网络舆情危机。
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政务微博理应第一时间做出回应,以诚恳并负责任的态度公布事件进展,以权威消息抵制小道消息,真正赢得民众的理解和支持,有效掌握网络舆论的走向。2012年6月30日,天津蓟县莱德商厦发生火灾事故,造成10人死亡16人受伤。针对这起重大突发事件,天津市政府新闻办官方微博自7月1日至7月8日只了4条微博通报火灾情况。而该时段,微博平台关于天津蓟县火灾的讨论数以万计,关于蓟县大火死亡300多人的谣言在网络上大肆传播。政务微博面对突发事件的“少言寡语”,面对谣言四起的概不回应,使其处于被动状态,丧失舆论引导权,承担公信力下降的不良后果。
舆论引导功能缺位的另一种表现,就是政务微博的“言语不当”所导致的对一般性事件的讨论升级为网络舆情危机。2012年年初,针对某网友的一条关于三亚宰客的微博,深有同感的广大网友在两天内转发评论四万多次,三亚市政府新闻办官方微博,声称春节黄金周期间三亚在食品卫生和诚信经营方面实现“零投诉”。这条明显失真的微博立刻引起轩然大波。这一案例中,政务微博不仅没有成功化解舆情危机,反而由于“言语不当”激发了公共事件的二次发酵。
2.政务微博未来发展的改进建议
2.1端正对待政务微博的态度
明确政务微博的定位。在新媒体时代,如果政府部门不在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表态,人们就会去寻求其他渠道获取信息,极易造成流言四起进而引发轰轰烈烈的网络舆情危机。政务微博的职能,一方面体现在相关政务信息、与网民适时互动等日常工作环节,另一方面体现在应对舆情危机。因此,党政部门及公务人员应努力积累丰富微博应用经验,赢得民众信任,关键时刻充分利用政务微博这一利器,有力应对舆情危机。
积极利用谨防过度追捧。党政机关及其公务人员要端正对待政务微博的态度,既不能“过冷”,也不宜“过热”。个别官员要摒弃“微博猛于虎”的落后观念,了解微博时代舆论传播的规律,积极利用政务微博,加强与网民的互动。过度追捧政务微博的功效而刻意营造政务微博的繁荣假象也是不必要的,“刷粉丝”的行为更是影响党政部门的正面形象。毕竟政务微博只是一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手段,公众最希望看到的还是党政机关踏踏实实地为老百姓谋福利。因此,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需要认识政务微博的积极功能,利用新媒体加强政民互动,但是更需清醒认识自身职责,“线上”和“线下”都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2.2提高政务微博的质量
出台政务微博管理条例。无规矩不成方圆。微博的有序运作离不开统一规范的管理条例。现有的政务微博基本处于自发状态。管理条例应明确各部门政务微博的命名规则,改变现在混乱的命名局势,方便用户检索和关注,提高政务微博的权威性和可信度;对本部门政务微博的总负责人及信息的负责人等人事制度、对政务信息的时效以及接收用户诉求的响应时效要有具体规定,确保政务微博不成为“空架子”;同时,建立相应的奖惩措施。
培养专门的微博管理人才。政务微博不同于传统的报纸、电视媒介,它面对的对象是一个更为年轻化、思想更为活跃且易情绪化的群体,依附的载体是一个信息传播速度更快、对互动性要求更高的新媒体。一个合格的政务微博管理者除了要具备良好的政治素养外,还需要掌握一定的微博运作技巧。政务微博的管理者在信息时要摒弃“官本位”观念,避免说教口吻,学会坦诚对话。
加强各方面的深层互动合作。第一,加强党政部门和提供微博应用平台企业的合作。以新浪微博为例,现在已经推出了专门的政府版微博,部门简介、政务网链接、系统内微博推荐等小功能的加入为政务微博增色不少;“政务厅”的设置,更是对平台内所有的政务微博依据区域、领域、人气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方便民众查找;定期的政务微博报告更是对我国政务微博的表现做出了客观总结,提出了改进建议。第二,加强政务微博和传统媒体的交流合作。尽管近年来政务微博发展势头很猛,但是传统媒体的影响力依旧强大。政务微博受制于篇幅等,对一些问题的研究可能不够深入,与传统媒体的合作有利于挖掘深层涵义。某些省级电视台开通了政务微博解读节目,既提高政务微博的影响力,也有利于提高节目收视率,可谓是双赢之举。第三,加强政务微博之间的互动合作。就领域而言,公安系统微博在数量上及影响力上都远远超过其他党政系统微博。公安系统政务微博和其他政务微博进行互动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对于提升政务微博整体实力大有裨益。
2.3提高政务微博应对舆情危机的能力
建立灵敏的舆情监测机制,及时发现问题。舆情监测是一个常态化、制度化的工作,稳定时期亦不容松懈。日常需要时刻关注社会新闻及微博热点,定时上报网络舆情监测结果,以便及时发现不稳定因素,尽早纾解,避免演变成舆情危机;建立起突发事件专报制度,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实时监测和上报,紧随网民舆论关注点,有针对性地回应公众的质疑。
建立健全新闻机制,掌握舆论主导权。政府是突发事件处置的主体,突发事件发生后,公众的注意力会集中到政府身上。“集体噤声”“寡言少语”只会将公众从对事件的关注转移到对政府的谩骂上,于解决现实问题无益,只会造成轰轰烈烈的舆情危机,甚至有发酵为的可能。政府部门应充分利用政务微博,及时、准确地官方信息,避免谣言扩散,最大限度地化解或减少危机的负面影响。
建立健全媒体沟通机制,全面疏导舆论。政务微博的受众群体虽然庞大,但是比起传统的电视媒体等,在覆盖范围和报道深度上还存在差距。突发事件发生后,多种媒体联动,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可以更有效地编织舆论疏导网络,避免舆情危机的扩大和升级。
建立健全舆论引导机制,重视细节工作。党政部门需要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舆论引导机制,重视细节工作。从态度上,政务微博要保持诚恳并负责任的态度,不否认不推卸,三亚市政府新闻办的“零投诉”回应显然是这方面的一个反例;从话语体系上,要避免官腔,采用人性化的表达方式,赢得老百姓的理解和支持。
3.结语
作为社会管理方式创新的一种尝试,政务微博体现出了党政机关顺应时代潮流、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的意愿。由于缺乏经验与制度支持,当前政务微博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政务微博正向功能的发挥。但不可否认的是,其在引导舆论走向、促进官民互动、解决实际问题上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各级党政机关和公务人员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坚持运用好、管理好、维护好政务微博,使之更好地为解决舆情危机、构建和谐政民关系而服务。
参考文献:
[1]国家行政学院电子政务研究中心.2013年中国政务微博客评估报告[R],2014.117~120
篇7
盗传必究
一、单选题
1.(
)是指发现、确认、描述风险,理清风险所属类别,分析风险转变为危机的可能性和可能造成的损害程度,研判定级高危风险,从而界定出公共危机的过程。
【答案】风险评估
2.风险控制的实质是捍卫(
),确保危机决策的全过程围绕风险准则来展开。
【答案】风险准则
3.(
)是指,对于严重违背风险准则的情况,采取规避的风控措施,避免重大损失和严重后果。
【答案】风险规避
4.(
)是指,为应对常见灾种和频发危机,公共危机管理主体在制定应急预案、设置应急机构、落实应急保障等方面所做的事前准备工作。
【答案】应急综合准备
5.危机决策以(
)为导向。
【答案】风险准则
6.(
)是公共危机管理体制和机制的依托和载体,是政府为完成法定的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任务而建立起来的,具有确定功能的应急管理组织结构和行政职能。
【答案】机构设置和职能设定
7.公共危机的(
)是指,公共危机的发生过程和后果不仅对个体利益产生影响,还可能牵涉一定规模或范围的群体利益和公共利益。
【答案】公共性
8.公共危机的(
)是指,公共危机的产生和发展具有不确定性、不可预知性和不可控性,在一定程度上难识别和难应对,进而导致危机突发和难防难控的局面。
【答案】突发性
9.公共危机的(
)是指,公共危机的来源、发展、演变等多方面具有复杂的规律、特征、机理,这加大了公共危机防范和应对的难度。
【答案】复杂性
10.危机决策适用于(
)模型。
【答案】局限理性模型
11.(
)是指,在不违背风险准则的前提下,对风险源采取降级、对冲等方法,来阻止危机爆发,减轻损害后果,提高应灾承受力,形成更有利于决策执行的环境。
【答案】风险干预
12.公共危机管理的机构设置和职能设定中,以(
)为核心。
【答案】定职能
13.危急界定的实质是(
)。
【答案】风险评估
14.(
)是指,决策者在有限的信息、时间、资源、人力等约束条件下,在监测风险、获取信息、了解情况的基础上,分析、研判危机,并确定应对危机的具体行动方案的过程。
【答案】危机决策
15.公共危机管理的机构设置和职能设定中,以(
)为保障。
【答案】定编制
16.危急界定的核心是(
)。
【答案】分类分级
17.危机决策以(
)为基础。
【答案】信息系统
18.应急综合准备的(
)是指,落实用于满足公共危机管理和突发应急处置全流程工作顺利进行的人、物、技术、制度等一系列保障性资源与支持。
【答案】全面保障
19.公共危机管理的机构设置和职能设定中,以(
)为依托。
【答案】定机构
20.(
)是指,在不违背风险准则的前提下,对风险源采取可行且可控的消除方法,形成更有利于决策执行的局面。
【答案】风险消除
1.依据调查追责的客观原则,事故调查可以根据需要专门设置(
)的独立调查环节,对相关部门的官方调查形成补充和辅助,以确保调查结果的公正客观。
【答案】第三方专业机构
2.“舆论场”危机管理的首要工作是(
)。
【答案】新闻
3.调查追责的(
)是指按照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制度规范,国家标准等相关要求,依法依规严肃开展调查。
【答案】法制原则
4.根据我国相关要求,政府部门应加强突发事件、公共安全、重大疫情等信息,对其他政务舆情应在(
)小时内举行新闻会。
【答案】48
5.根据我国相关要求,政府部门应加强突发事件、公共安全、重大疫情等信息,对涉及特别重大和重大突发事件的政务舆情快速反应、及时发生,最迟应该(
)小时内举行新闻会。
【答案】24
6.突发事件新闻遵循的(
)是指,新闻应根据危机事件类别来确定新闻部门,一般为此类危机事件的主管部门、机构或单位。
【答案】分类原则
7.突发事件新闻遵循的(
)是指,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级别由相应层级的政府部门及其领导干部负责,并采取相应级别的信息方案。
【答案】分级原则
8.(
)下的应急响应主要为地方政府为主,地方政府拥有相对较大的自主权,应急响应的指挥权属于事发当地政府。
【答案】联邦制
9.突发事件新闻的速度应达到:在准确的基础上(
)。
【答案】宜早不宜迟,宜多不宜少
10.(
)下的应急响应遵循以属地管理为主的原则,由属地政府兜底承担应急响应的具体职责,但中央政府的职能更大,一旦出现超越属地政府职权和能力范围的突发公共危机事件,应急响应的领导和指挥将上交,必要时移交到中央。
【答案】中央制
11.(
)是跨区域联动的基础。
【答案】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
12.(
)是指,公共危机管理主体和决策部门,根据风险评估结果或危机监测信息,有关危机爆发的警报,以提醒相关主体开展提前或实时的应急响应,危机处置,安全防护,救援逃生等应对措施,来规避风险,减少损失。
【答案】危机预警
13.(
)是指,现场应急结束后查明事件的原因、性质、经过、损失、影响等一系列情况的工作。
【答案】事后调查追责
14.调查追责的(
)是指,事故调查要实事求是,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也要公开透明,将调查过程和结果予以公开,从而保障官方公信力,并在一定程度的减轻和缓解负面影响。
【答案】公正原则
15.突发事件新闻应遵循权威可靠的原则,权威可靠的第一个要求是确保新闻发言人具备“双重权威”,即行政权威和(
)。
【答案】专业权威
16.(
)是指,获得危机预警后,相关责任主体根据突发公共危机事件的性质特点和危害程度,立即启动相应等级的预案,组织有关部门,召集应急救援队伍和社会力量调动属地应急物资和设备,采取专业应急处置措施,开展应急处突与紧急救援工作,必要时开展区域之间的联动和部门之间的合作,寻求利于最优势的应急资源来应对危机。
【答案】应急响应
17.在跨多个区域且应急处置较分散的情况下,可根据需要采取(
)的模式进行现场指挥。
【答案】联合指挥
1.下列哪项不属于次生衍生灾害。(
)
【答案】灾民心理受伤
2.对灾区民众的(
)是指,对受灾民众在第一时间所开展的心理疏导工作,帮助民众调整心态,适应灾后环境和灾后恢复工作。
【答案】心态调适
3.下列哪项不属于采用适时切割责任的方案进行复杂责任情况下公共危机事件解决的基本要求。(
)
【答案】“切割”事件结果
4.从整体层面而言,整体社会秩序能否支撑有效应急并快速恢复到灾前状态,是现场秩序管理的重要目标,简称为(
)。
【答案】整体可逆
5.下列不属于安置点选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的是(
)。
【答案】灾民选取优先
6.全球化时代,某一公共危机事件易被与不同国情、不同地域、不同时间的同类舆情事件形成对比式报道,并且此类对比呈现出碎片化、脱离时空的特征,这种舆情演变称为(
)。
【答案】对比差距
7.心理疏导的(
),有助于了解灾区民众的内在想法,掌握其需要救助的心理症结,为实施正确的救助策略提供诊断基础。
【答案】倾听技术
8.针对舆情加工的“还原全貌”模型中,(
)是指还原事件全貌和整体情况,规避“选择性”报道,“碎片化”报道带来的“断章取义”问题。
【答案】整体还原法
9.全媒体时代的舆情呈现出(
)的特征。
【答案】源头多、传播快、易获取
10.在舆情传播的新媒体时代,媒体倾向于大量报道同类事件,总结共同特征并探究深层原因,这种舆情演变称为(
)。
【答案】同类合并
11.危机公关的(
)通常适用于造谣传谣的情况。
【答案】无责任的速战速决模式
12.维护良好的(
)秩序是灾后的首要问题。
【答案】救援救灾
1.(
)是负面影响的直接表现。
【答案】舆情
2.公共危机舆情管理的首要工作是(
),对舆情整体状况、关键要素、负面影响风险等进行全面识别和充分评估,在此基础上开展舆情管理工作。
【答案】舆情分析
3.(
)是指针对公共危机的舆情,做好其收集、会商、研判、评估、回应、引导、处置等一系列工作。
【答案】舆情管理
4.灾区重建的(
)模式,是指灾区通过政府财政和社会捐助等提供的资金和物资来进行重建。
【答案】输血
5.以设置机构为核心的(
)是安全风险防控长效机制的关键,逐步完善保障安全风险防控工作得以实施的机构和人员。
【答案】“三定方案”
6.舆情相关的(
)是舆情画像的前提。
【答案】信息收集
7.(
)是指个人、组织、社区、社会等主体对于公共危机及其危害影响的敏感程度和承受能力。
【答案】脆弱性
8.灾区重建的(
)模式,是指灾区通过接受其他地区或人员所提供的生产能力帮扶、发展能力支持,辅助自身创造价值和财富来进行重建。
【答案】造血
9.以(
)为核心的根源整治,是安全风险防控长效机制的基础,建立健全安全风险防控长效机制,让风险防控工作得以常态化。
【答案】制度整改
10.负面影响防范的关键是(
)。
【答案】舆情管理
11.(
)的舆情引导策略是指,相关主体所开展的一系列正面引导媒体舆论和社会态度的工作,一般在常态时就应做好相关工作,危态时根据需要持续使用,从而有效改变舆论生态。
【答案】正面引导
12.灾区重建的可持续机制应是(
篇8
当今时代,各种文化相互激荡,舆论环境复杂多变,如何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有效凝聚共识,对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今年8月中办、国办联合印发的《关于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政务服务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抓好重大突发事件和群众关注热点问题的公开,客观公布事件进展、政府举措、公众防范措施和调查处理结果,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进一步明确提出,要提高舆论引导的及时性、权威性和公信力、引导力,发挥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的重要作用,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构建统筹协调、责任明确、功能互补、覆盖广泛、富有效率的舆论引导格局。
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两性”“两力”的要求为提高舆论引导指明了方向,而“加强舆情分析研判”则指明了舆论引导的重点,无论是“7・23”高铁追尾事故后人们对铁道部的质疑,还是“郭美美事件”给中国红十字会带来的冲击,都从不同的层面上暴露出相关部门在舆情分析上的薄弱和对舆情研判的乏力以及在舆情应对中的不足。
就目前来看,舆情分析和研判的重点,包括重要政策制定、重点改革领域推进、重点工程项目施工以及特别重大安全保障,尤其是对食品安全领域、生产安全领域、交通安全领域等的舆情分析。应当看到,由于社会深层次矛盾日益凸现,和恶性事件呈现上升趋势,极易借助现代传媒迅速放大为社会危机。同时,我国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从总体上已进入典型的危机频发期,加之城市安全基础薄弱,预警机制不够健全,甚至在很多领域出现空白,这就更需要我们加强舆情分析研判,把社会稳定风险预警和评估放到社会管理的首要位置。要按照中央《决定》的要求,加强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引导,从群众关注点入手,科学解疑释惑,有效凝聚共识。同时,要做好重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完善新闻制度,健全应急报道和舆论引导机制,提高时效性,增加透明度。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推动解决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群众反映强烈的实际问题,维护人民利益,密切党群关系,促进社会和谐。
■ 以人为本: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
舆论引导新格局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既包括传统新闻媒体如报刊、广播电视,也包括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还包括各级公共权力组织自觉进行公共信息公开,主动尽可能详细、真实的新闻信息。这种公共信息的公开行为,在传播学的意义上说,就是舆论引导。要正确引导舆情方向、赢取民众信任,上述各部门、各群体、各组织之间的统筹协调、功能互补、良性互动、有机整合必不可少。
目前来看,在我们的舆论引导格局中,最薄弱的一块还是对以互联网为载体的舆论的引导。很多基层政府和基层干部依然用对待传统媒体的心态和方式来对待具有高度开放、互动、参与的新兴舆论场,难免会在新媒体舆论场的“暴风骤雨”中败下阵来。官员的网络观念如何从“你说我听”,走向“你问我答”,再走向“你说我说”,还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提升过程。
当前,舆论引导格局构建的重点是完善新闻制度,健全应急报道和舆论引导机制,提高时效性、增强透明度。尤其要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要变被动监督为主动监督,变被动公开为主动公开,对于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更要及时关注及时回应。不仅要创造条件让群众批评政府,更要完善制度和法律,保障群众监督和批评政府。
■ 因势利导:地方应对舆情能力正在提升
必须看到,经过前几年类似瓮安事件、孟连事件等重大突发事件的锤炼,目前地方政府在舆情应对方面的能力在不断增强,对舆情分析和研判重要性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从今年以来发生的一些突发性事件的应对情况看,尽管洛阳“案”、云南曲靖铬污染事件等被认为“政府应对存在明显问题”,但已经跳出了“政府应对严重失当,存在重大缺陷”的“红色级别”。从我们的政务景务监测的情况看,三季度舆情热点事件中基本没有因为应对严重失当被亮“红灯”的案例,这反映了地方应对舆情能力的提升。
篇9
一、预警信息的内容
(一)可能引发的特别重大、重大、较大突发公共事件、社会动态、舆情、灾情、疫情以及其他重要紧急情况的预测预警信息。
(二)对本地区发生的一般突发事件,但性质比较敏感或发生在敏感时间、敏感地区,或可能演化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突发公共事件的预测预警信息。
二、预警信息的要素
预警信息的要做到要素完整、重点突出,表述准确、条理清晰、文字精练,主要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信息来源、可能造成的后果、影响范围、事件发展趋势和需要采取的防范措施等。
三、预警信息责任主体
(一)各级政府是预警信息的责任主体,政府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为“第一责任人”,应急管理办公室具体负责预警信息的收集汇总、上传下达、跟踪反馈和信息等工作。
(二)市政府各部门、市直有关单位是本系统、本行业预警信息的责任主体,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为“第一责任人”,应急办主任为具体责任人。
(三)部省属企业、市属重点企业为本单位预警信息的责任主体,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为“第一责任人”,应急办主任为具体责任人。
四、预警信息渠道
(一)市公安局(110)、市消防(119)、市交警事故(122)等接警平台以及市急救(120)经市政府分管领导审批后,立即预警信息。
(二)经过市政府分管领导审批的预警信息可以通过市委宣传部网监办、市政府新闻办、市信息办、市公安局网监支队、市气象局、市水文局、市电信公司、市移动公司、市联通公司等相关部门进行。
(三)依托景德镇日报社、瓷都晚报社、景德镇电视台、景德镇广播电台等新闻媒体掌握动态,收集、预警信息。
(四)各企事业单位要加强本单位安全风险隐患排查,一旦发现可能引发特别重大、重大、较大突发事件的预测预警信息,要及时报告主管部门,经市政府分管领导审批后在一定范围。
五、预警信息原则
(一)全市各级政府必须逐级建立相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各类突发公共事件预警系统,采取通报、公布和新闻发言等多种方式进行预警信息。
(二)预警信息的必须报市政府应急办并呈市政府分管领导审批,紧急情况可电话申请。
(三)要加强预警信息和舆论引导工作,建立健全重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快速反应机制、舆情收集和分析机制,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避免因预警信息不及时、舆论引导不得力导致处置工作的被动。
篇10
如何面对突发事件,是对政府处置和媒体报道的一个重要考验。华中科技大学赵振宇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应对突发事件舆论引导系统构建》(11AXW006),受到学界和业界的关注,本期刊发部分研究成果,以飨读者。作者除署有的单位外,均为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研究中心课题组成员。
1.引言
近几年,我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频发。随着我国公民意识的逐步提升,媒体责任的进一步完善,突发事件得以大范围地公开报道和讨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舆论引导已经逐渐成为学术研究的重点、热点以及难点。从SARS到有毒奶粉再到H1N1流感,每一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都给社会带来了恐慌和危害。作为信息传播者的媒体则承担了传播事实、建立良好舆论环境的重任。其中传统媒体担负了绝大多数消息、评论和公民意见的任务,做到了先有事实,再予引导,在反映舆论态势上扮演了一个绝对权威的角色。
然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已经逐渐取代传统媒体成为新闻事实及态度的最大传播场所。并且在突发性事件爆发后,网络的双刃剑效应明显。本文将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来探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论的特征和规律。
根据国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该法律明确将突发事件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四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类,指的是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2.案例描述
本文以2012年年初发生的广西龙江河镉污染事件为例,探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论的特征和规律。2012年1月15日,广西龙江河拉浪水电站网箱养鱼出现少量死鱼现象被网络曝光,经检测,龙江河宜州拉浪码头前200米水质重金属超标80倍。正值农历龙年春节,龙江河段检测出重金属镉含量超标,严重威胁到沿岸及下游居民饮水安全。1月24日,柳州市开始通过网络论坛、微博、传统媒体等多种渠道滚动公布水情监测结果,平息市民恐慌情绪。有关部门表示镉污染未对居民用水造成影响,有害物浓度均保持在可控范围内,但该事件仍造成了柳江沿岸居民的极大恐慌,纷纷囤积饮用水。此次镉污染事件的主要原因是一家企业——金城江立德粉厂将其生产污水直接排放到地下溶洞。
3.统计方法说明
本文网络舆论的采集集中在主流网络媒体,即新浪论坛、搜狐论坛、新浪微博等为采集对象;同时辅以百度指数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图表分析和《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为参考资料。另外,本研究将借用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ROST团队所开发的ROST舆论监控系统进行数据采集和处理。将以突发事件舆论演变的周期理论对每个案例进行科学分期,并抽样得出舆情分析所需的相关数据,抽样指标为网络跟贴数量、新闻报道数量、网民态度、效果等指标。
在采样时间区间上,突发事件网络舆论从出现到完全消失会经历很长时段,根据克里斯?安德森的长尾理论,一个事件的网络舆论不可能完全消弭,但是媒介的议程设置会主动将人们关注的重点从任何一个突发事件上移开,转换到下一个事件上。我们在这里只能选取最具有代表性的一段时间进行研究,表现网络舆论最重要时期的走向。另外,为了将突发事件潜伏期的舆论态势也加入讨论范围内,采样时间起点应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前。故本研究将采样时间区间确定为突发事件发生前5天至发生后30天这一个阶段。采样关键词确定为“龙江河镉污染”。
4.采样统计及分析
(1)关注程度
2012年1月15,有群众反映广西龙江河宜州段出现死鱼,经检测该河段重金属镉超标3倍。事件进入潜伏期。1月26日,媒体报道龙江河镉污染水体已经进入柳江,河池启动预警预案。此时该事件关注程度正在加速,到1月31日到达峰值。该日,广西称龙江镉污染事态处于控制中,刑拘7名责任人。随后,有关部门负责人出面道歉,并有责任人被撤职查办,污染企业确定。关注度逐渐平息。
从百度指数中的用户关注度(图1)和新闻词频(图2)的对比可以看出,用户关注程度的走势与媒体的关注度基本重合,达到关注峰值和峰值下降的时间均与媒体关注程度成正相关。同时,作为网络舆论最为活跃的微博(图3),关注走势也与媒体关注走势相吻合。
同时,由于该事件发生在广西省,影响范围也仅局限于广西境内的一部分地区,故广西省本地对该事件的关注程度要远大于国内其他各省。从具体城市关注度来看,事发地河池、柳州占据关注度头两位。北京、广州、长沙等大中型城市紧随其后。(图4)年龄在20-39岁之间的人群成为关注该事件的主力,并且女性占到64.88%。(图5)传媒业由于行业属性占据关注度职业分布第一名,大专及以上用户占到绝大多数(图6)。
(2)舆论走向
由统计图表可以得出,该事件对人民群众造成的影响是负面的,其所带来的舆论反应也以消极态度为主。随着事件进程的不断深入,中性的态度逐渐变少,网络舆论的态度变得更为明确,主要抨击污染企业和政府的所作所为。到舆论的衰退期,积极情绪下降到整个过程的最低点。(表1)
5.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