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小实验教程范文
时间:2023-10-30 17:31: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学小实验教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小学科学是一门充满了生活乐趣的课程,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合理的教学实验是离不开的。小学科学涉及的实验众多,教师在进行实验设计的时候,需要充分考虑到需要的实验材料以及实验的过程,掌握科学小实验的操作过程,这样才能够合理地进行科学教学。教师要培养学生科学实验的意识和能力,让学生能够亲自动手设计实验,提高对科学的认识。
一、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提高学生兴趣
1.根据情境需要选择实验材料 在小学科学教学的时候,教师选择的实验材料应该具有很强的典型性和代表性,能够将需要讲述的知识清晰地展示出来,提高课堂实验的教学效果。在选择材料的时候,可以根据教学情境的需要选择材料。在不同的课堂教学的时候,需要设计的实验也是不同,这就需要教师掌握好课堂教学的情境,提前做好准备工作。例如在进行《相貌各异的我们》科学教学的时候,教师就要依据教学情境选择合适的材料。教师可以给每个小组的同学准备带有磁性的拼图和铁皮展板,然后给学生描述一下心中的好心人的相貌,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想象进行拼图。这种科学小实验将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就调动起来了,让学生充满了学习的欲望。
2.依据实验内容选择实验材料 在进行科学小实验的时候,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实验的内容,依据实验的内容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选择的实验材料要起到良好的作用,不但要吸引同学的注意力,还要能够让学生将学习的重点放在学习中,而不会过分被实验材料吸引。小学科学的实验多种多样,不同的实验需要的实验材料也是不同的,这就需要教师能够清楚地知道每种实验的实验过程,做好充足的实验材料准备。
例如在进行《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教学的时候,教师就要给学生提供适量的小苏打和白醋,让学生对这两种物品有清楚的认识。然后对这两种物质的特性有清楚的观察了解。教师不同的实验过程就会导致不同的教学效果。若是教师直接给学生展示白醋和小苏打,学生只是记住了这两种物质,并不能进行深入的探究。若是教师给出一种白色的粉末和一种透明的液体,让学生根据仔细的观察猜测这两种物质是什么,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更好地投入到教学中去。
二、进行开放的科学实验,掌握科学方法
小学科学的实验和生活都非常接近,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也要进行开放性的教学实验,让学生能够将科学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提高实验的效果。例如在进行《摆》这一课学习的时候,教师通常都是按照教学的要求,告诉同学们伽利略发现了摆的秘密,然后摆动和什么因素有关系,再次让学生举例说出生活中摆的应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都是按照教师的思路在学习,将思维固定住了,不利于科学的实验探究。因此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首先给同学们提供秒表、钩码、细线、支架等实验材料,让学生利用现有的器材进行随意的组装,学生在进行组装的过程中实际就已经对钟摆有了一定的认识。然后教师再次询问同学们,钟摆的摆动频率和哪些因素有关系呢?同学们主动的进行科学实验,然后就会大胆地假设。教师再次鼓励同学们对自己的假设进行科学的论证,让学生能够主动地探究出摆的性质规律。最后教师再补充伽利略在摆的发现和利用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这种探究性的教学方法能够极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充满了学习的兴趣,更好地投入到科学的实验过程中。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课堂的局限性逐渐被打破,越来越多的教师将科学的教学场所转移到了生活实践中,非常重注学生的能力和意识的培养,让学生能够在良好的环境中体会大自然。学校要鼓励教师进行校内外结合、室内外结合,让教师带领着学生在大自然中认识果实、花、叶、土壤、石头、鱼塘,从而提高学生感受自然的能力。
三、鼓励小组合作的实验,提高团队能力
新课标非常注重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培养,教师在进行科学实验的时候,也要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增强对知识的理解。小组分组的过程中,教师要掌握一定的规律,保持每个小组的实力相差不多,小组内部的成员各有特点。小组成员之间要有一定的差异性,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小组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小组实验的时候,教师要做好监督和引导作用,帮助小组克服重要的障碍,让小组能够顺利地完成科学实验。在小组工作的时候,每个成员都要互相体谅,互相帮助,将集体主义发挥出来,让同学们认识到小组合作的重要性。在完成小组实验之后,每个小组的成员要进行知识的交流和补充,在分享中进行提高,从而加深对科学实验的认识。例如在进行“导体和非导体”学习的时候,同学们要根据自己的实验目标,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每个小组中都要有操作员、监督员、记录员、材料管理员、汇报员等,让小组的实验能够顺利地进行。
篇2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小学科学;实验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对现代的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带来了更为严格的要求,要求现代教学要学会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转变教学观念,尊重学生的发展特点,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提高教学质量。对小学生来说,学生年龄较低,自制力和学习能力都处于发展的阶段。在这个阶段的过程中,教师如何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科学意识成为了现代教学工作者所要面临的主要问题。因此,现代小学科学实验教师要重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而寻求有效的策略,以此来促进学生良好健康的发展和成长。
一、目前新课程改革下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出现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清晰的教学目标在目前的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会发现现代的实验教学存在非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实验教学的开展和学生的发展。其中,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就是实验教学缺乏清晰具体的教学目标。在以往的教学中,实验教学的过程基本上就是按照教材上的实验内容完成,但是学生却对从实验的过程中具体要学习到什么感到迷茫,大部分的学生只知道自己只是做了个实验,只感觉到了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并没有积极的进行思考,进而导致实验教学流于表面,导致效果不佳,对学生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二)实验教学内容单一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着一个十分明显的问题就是教学内容较为单一。学生在进行实验的时候,大部分的教师在教学时往往采取的方式就是让学生依据教材文本进行实验,教师自身缺乏对教材的一些认知,自身缺乏对教材的一些创新。在基于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的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其要求的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探究能力,更重要的是教师能否对教学内容进行创新,改为更适合学生所接受的一种方式,在不改变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将实验创新为更适合学生实施的一种实验过程。[1]因此,教师今后要注意这方面的情况,避免教学内容单一的情况,以此来提高教学效率。
(三)教学方式老旧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教学方式古板老旧,导致学生的兴趣不高,进而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导致教学质量较低。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的教学方式要多样,要学会利用现有的一切资源,但是依据现代的教学情况来看,教师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束缚,采取的实验教学主要方式都是教师讲解,教师演绎,学生复制粘贴的方式,缺乏实验的自主性和思考性,导致教学受到了一定的阻碍,因而学生的效果不好。
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举措
(一)结合实验现象,激发学生学习趣味在新课程改革的前提和基础下,要想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其首要的一点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的趣味性,进而集中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实验主动性。而依据大量的研究显示,课前导入是一种提高学生兴趣的有效方式。为此,教师就可以从课堂导入入手,结合实验现象,以具有刺激性的视觉效果来吸引学生的眼球,进而激发学生的兴趣。[2]除此之外,有趣实验现象的导入,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建立实验的完成目标,进而提高实验完成和准确性,提高实验效果。以教科版小学四年级教材内容为例,在进行“观察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比较观察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实验的时候,教师就可以结合多媒体等现代设备,给学生观看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的现象,而且这些物质的选择最好是带有颜色的,以丰富多彩的颜色激发学生的兴趣。另外,在激发学生兴趣的时候,教师还可以将实验过程中出现的趣味性环节以视频、图片等方式呈现给学生,给予学生直观正面的刺激,以此来保持课堂的活度,构建和谐有趣的课堂,进而长期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二)结合实验内容,创新实验实施方法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在新课程改革实施的背景下,教师要打破教材文本的束缚,突破应试教育的桎梏,创新实验方法,以此来提高教学质量。创新实验方法,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创新,进而发展学生的智力。为此,在具体的教学实验中,教师可以从实验材料、实验步骤等角度入手,改变实验材料,创新实验步骤,进而达到创新实验的目的[3]。以教科版小学四年级教材内容为例,在进行“加快方糖溶解的研究”实验的时候,可以知道实验材料有:透明玻璃杯,水槽,冷水,热水等,实验过程主要是质量体积相同的方糖在冷水和热水中的溶解过程。为此,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创新:选取不同的质量体积的方糖放入冷水或热水中,以此来探究物质本身的因素对其溶解快慢的影响。又如在进行实验“辨食物中的营养成分”的时候,可以知道具体的实验材料有:食用油,肥肉,花生米,白纸,面包,馒头,马铃薯,碘酒,滴管,酒精灯等。为此,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更换实验中的食品材料,以此来给予学生新鲜的感觉,让学生能够真正的体会实验的感觉,不会有按照教材进行复制的心情。这样的方式,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了实验效果。
篇3
关键词:实验教学;现状;对策研究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的基础课程,实验教学则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应用已有知识,利用仪器设备,通过实验探索从而获得新知识的实验过程。科学教育不仅仅要求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和观察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给学生创造在有合理的、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料,适宜的学习环境空间里,有丰富的老师指导下便能自行尝试解决问题的机会。
一、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现状分析
通过调查发现小学实验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专职的科学教师
小学科学教师作为小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启蒙者、科学知识的传播者、科学方法的引导者、科学精神的弘扬者,其科学素养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小学科学教学质量和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所以说科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实验教学技能是进行实验教学的关键,更是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根本所在。根据调查发现小学科学教师中大多数是非专职的科学教师,只有少数是专职的科学教师。这些兼任的科学教师大多教学任务重,很少有时间去进行实验的课前准备和组织。
(二)大班额教学,学生小组合作实验难以组织
我国义务教育中规定:小学班额的人数不超过45人。在正常的班额进行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各方面的发展,也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但是近年来,由于家长对学生教育的重视和师资分配不均等问题,导致许多地区都出现了“转学到城里”这一现象,导致县城的小学出现大班额教学。根据本人教育观察发现:许多学校班级人数多为55人到60人之间,甚至还有60多人的班。由此可见目前小学大班额教学现象比较普遍。
(三)科学地位偏低,实验教学不受重视
小学科学作为一门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课程,有利于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从理论上来说小学科学课是十分重要的。但在我国应试教育的传统观念下,语数作为小学的主课,其他的音、体、美、科学等在小学科中一直属于副课,曾在全体教师教学研讨大会上,我很严肃地提过:“学科教学要均衡发展,特别提出要重视科学学科学课程教学。”事后学校领导还是未重视。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决定了学校、家长、教师对科学课的态度。上级领导及学校的态度在根本上就决定了教师的态度,科学课的地位低也影响了学校开展科学实验方面的教研的频率。
(四)实验器材难以满足实验开展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实验的基本条件决定了实验的开展情况。新课改以来,科学的地位得以提高,相关部门也加强了对科学教育的扶持,科学课也得以开展。实验作为培养小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在开展过程中却受到了实验基本设施的阻碍。很多学校具有专门的科学实验室,但是器材质量有待提高且更新缓慢,难以满足了实验的开展。
二、改善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现状的建议
(一)加强科学教师的队伍建设,提高科学教师的专业素养
专业的科学教师队伍是有效实施科学教育的关键,尤其对于实验教学,对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实验教学能力做出了更多的要求。我国的科学教师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2002年,我国才有高校开设了科学教育这一专业,由此可见加强专职科学教师的队伍建设是十分有必要的。
首先,相关的教育部门应该全面规划,实现科学教师资源的最佳配置。目前许多地区都存在师资不均的现象,多数教师都选择去条件较好的地区,从而造成了师资不均的现象。其次通过培训、研修等方式促进教师发展专业化。最后,学校可以采取激励制度使教师发展主动化,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规范小学班额人数,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标准的小学班额人数不仅有利于教师进行基本的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也有利于学生之间进行合作学习。为了使学生能在科学实验中提高自己的自主探究能力,在合作中培养他们团结互助的精神,规划标准的小学班额刻不容缓。
首先,教育部门应该制定相关的政策促进教育资源的平均分布,而这个过程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各个部门的协作。其次,学校可以增加班级数量以减少班级人数,同时班级数量的增加需要相应的教育资源来支持。最后,各个学校都应加强自身的发展,让学生愿意选择自己家门口的学校。
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有效途径,学生小组合作既可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还起到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合作精神的作用。小组实验的开展要保证其有效性。
(三)提高科学学科地位,保证实验切实开展
对于提高科学的学科地位,保证实验教学切实开展,可以从教育部门、教师、学生等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各级领导改变观念,注重素质教育,各个学校的教师和领导需要提高对科学课程的认识,教师则要提高对科学实验的认识,将科学实验教学列入常规的教研活动中去。其次,在制度和资源的保证下,加强对科学教师实验教学的支持和鼓励。最后,提高学生对实验的正确认识。一方面,教师在平时的实验教学中就必须严格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另一方面,对于实验的内容教师要把握其难易程度及趣味性,让学生在实验中感觉到实验的趣味性,认识在实验过程中能够有较大的收获。
(四)完善实验教学基本设施,创新实验器材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必须完善实验教学设施和实验器材。
首先,教育的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小学科学教育的投入,根据不同学校的基本情况来进行实验室和实验仪器的完善。其次,为了保证实验的有效性应该选择好课时实验材料。最后,鼓励学生养成收集生活中的材料来进行实验创新活动的习惯。。例如在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水能溶解一些物质》一课中就可以让学生课前收集生活中的一些材料来进行实验,让他们在实验过程中明确溶解的含义,课后学生就可以利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来探究自己身边的物质是否溶解。
(五)优化小学科学实验的教学方法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提高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地学习兴趣,科学教师在进行实验的课前导入时,可以通过游戏、留下悬疑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探索的兴趣。其次,通过教师组织探究活动,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设计、学会观察。最后使实验贴近生活,靠近自然,在进行实验教学时,教师可以将科学实验和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生活经验的引导下加深对验的理解。
总而言之,现在的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现状不容乐观,这需要各级部门和学校领导、教师认识到科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并能通过采取一些策略促进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篇4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完成“教”的任务,还要承担“管”的任务。有效、科学、合理的课堂管理,不仅有助于维持良好的教学秩序,约束和控制有碍学习的问题行为,还可以协调师—生、生—生关系,营造积极和谐的学习氛围和环境,从而激发学生的潜能,引导学生从事积极的学习活动,提高学习效率,增强教学效果,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而教师对课堂的管理控制能力是受到班级规模限制的。有研究表明,教师站在讲台上视线控制的宽度一般少于10人,视觉纵深少于10排。当班级学生人数超出这个范围时,在教师视线之外的学生就会成为课堂管理的盲区,游离于课堂之外,变成影响课堂秩序的不利因素。
再加上物理空间太大,在教室后排和两侧的学生与教师心理距离也加大,直接导致其自我约束力降低,课堂参与度不高,甚至破坏课堂纪律。事实上,在一些教育学的公共课堂上,学生们讲话、睡觉、手机上网、聊天的现象司空见惯。教师想管,但心有余力不足。另外,由于班额过大,学生太多,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也非常有限,使得师生关系疏远甚至冷漠,教师无奈之下只顾完成教学任务,至于质量和效果无法顾及。其次,大班教学导致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单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体作用难以发挥。
从理论上讲,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很多,如讨论法、参观法、案例教学法,等等。多年来,很多学者还就这些方法在教育学课程中如何运用作了许多探索,理论成果也很多。然而,遗憾的是,理论成果终究没有转化成现实的效果,几乎等于是“纸上谈兵”。究其原因可能有多个方面,但就笔者多年教育学课程教学的实践经验分析,教学班额过大是制约教师灵活采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来提高教学效果的最主要的因素。在课堂上,面对几百个学生,教师能用的只有讲授法,至多用几个提问来调剂一下沉闷的课堂气氛,辅助教师维持课堂纪律(教师提问一般都点名让那些讲话或睡觉的学生回答)。“教师应付性地讲,学生被动地听”是多数教育学大班课堂的常态。
一个学期下来,这种单一的教学形式使师生双方疲惫而烦躁,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如果说学生在新学期的第一节课对教育学课程还有一些好奇和期许的话,那么上了一个学期的课后,不仅没有得到激励和唤醒,反被消蚀殆尽,更为严重的还将导致学生对教育学课程的错误认知和厌倦心理,动摇他们对师范专业的信念,影响职业态度。特别是一些院校将教育学课程三节课连排,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的情绪非常严重,使师生双方都感到压抑而无奈。教育学的教师们在教育学生要遵循教育规律的同时,自己恰恰在违背教育规律,以“粗放”、“填鸭式”的教育行为颠覆着自己讲述的“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其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第三,只有小班化的教学才能为《课程标准》的实施提供支撑。2011年10月,教育部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体现了国家对教师教育课程的要求,是制定教师培养方案、编写教材、建设课程资源、开展教学和评价活动的依据。《课程标准》将教师教育课程的理念概括为“育人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也就是说,“教师教育课程应该关照中小学学生发展的现实需求;应紧密结合当前教育教学实际,关注教育学专业的实践性质;应培养课程学习者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我国已有学者就《课程标准》指导下的教育学课程教学提出了很好的设计思路,如:“在设计理念上要为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的交叉互动作好安排”;“要重视从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教学实际出发,创设真实的情境,结合鲜活的实践,引导学习者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尽可能使学习过程成为一系列问题解决的过程”;“要创设条件使学习者有机会到实践中去观察实践、验证理论”;“教学中要与中小学课堂实践紧密结合,强调在情境中学习,从案例中学习,……倡导案例教学、对话教学、合作学习等多种教与学的方式……,发挥教师教育对中小学教育实践的示范性”等等。这种关注学习者的情意体验、强调实践取向和教学方式多样化的教育学课程开发思路,有利于从根本上革除教育学课程知识陈旧、脱离实际、教与学方式单一的积弊。然而,很显然,要将这些设计理念和思路落到实处,在大班教学的形态下,教师是无能为力的。可以说,不改变教师教育课程大班教学的现状,《课程标准》就无法得到贯彻实施。
二、高师教育学课程小班化教学的实施条件
自上世纪70年代起,美国和欧洲等西方国家就开始研究小班化教学问题,政府也拨付大量经费用于实施小班化教学改革计划(简称CSR计划,即ClassSizeRedution)。这项改革被视为教育领域的一场革命。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上海、北京、杭州、南京等多地的中小学相继开展小班化教学的研究和实践。本世纪初,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宁波大学等多所高校就部分本科课程探索了小班化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效果。如果说,高师院校由于受到经费、教学设施、师资数量的限制不可能将全部的教师教育课程实施小班化教学,那么,要执行《课程标准》,作为师范生职前教育的基础性入门课程———教育学必须率先实施小班化教学改革,在积累经验、不断完善的同时为其他课程的改革奠定基础。
首先,任课教师要转变课程与教学观。在传统的大班教学的形态下,教育学课程被理解为规范性的教学内容,教师的任务就是将教材里高度学科化理论化和学术化的知识通过讲授传递给学生,教学的过程就是忠实而有效地传递书本知识的过程,学生的任务就是认真地听、认真地记。教师就是既定知识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学生就是既定知识的接受者和吸收者。这种机械、封闭的课程教学观和支配与被支配、控制与被控制的师生关系直接导致教育学课堂的枯燥、沉闷和低效。实施小班化教学,不仅仅是改变班级规模,更重要的是教师的教学观念和角色要发生转变,要从长期习惯了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讲授者转变为课程的开发者和学生学习的引领者。根据《课程标准》“实践取向”的要求,教育学课程要结合实践情境讲授教育基础理论,要通过设置真实的问题情境来引导学生学习、探讨、领悟教育理论,并进一步学会以教育理论为指导来分析、评价、解决现实的教育问题。
面对基础教育领域的持续变革和层出不穷的教育现实问题,教育学课程必须突破固有的内容体系,教师必须以开放的态度和敏锐的眼光,关照丰富多彩的教育现实和教育热点、难点问题,从学生的基础和实际需要出发统整、优化课程内容,丰富教学组织形式。这样,高师教育学课程就不仅仅是由课程方案、教学计划和教材构成的文本课程,而更是师生共同开发的、开放的体验课程;教学就不仅仅要传递与接受,更要创生与体验、生成与转化,从而实现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促进师生双方的交流和沟通,最终达成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这种课程与教学观转变的意义,不仅体现在教育学这一门课程的效果上,还将对学习者未来的教学实践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其次,要多途并举提高任课教师的学识水平和课堂组织管理能力。相对大班教学,小班化教学对任课教师的要求更高。比如,在小班化的课堂上,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更多了,学生想象和思维的空间更广阔,在教师意料之外的问题定会层出不穷,这将直接考验教师的知识储备和思维水平。又比如,教师要帮助学生构建实践性知识,教师本人必须不断追踪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对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有清晰的了解和把握,由此才可能对课堂进行精细的设计,唤起学生的直接经验,带领学生在教育理论和现实问题之间自如地“切换”,把学生不断引向思维的深处。再比如,教师在组织课堂互动和讨论时,既要引导学生打破条条框框,积极思考,又不能无边无际,离题万里;既要给学生自由的空间,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不能过于松散,更不能放任不管,这就需要教师具备较高超的课堂管理技巧。为此,我们建议:
1.加强教研组建设,创设教师之间相互交流切磋、互相帮助促进、共同成长进步的教研文化,形成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的氛围,共同确定教学专题,设计教学流程,共享教学案例、课堂录像等各种课程资源,一起说课听课议课,以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为媒介促进任课教师之间形成专业教学共同体。
2.任课教师要定期深入中小学一线开展调研,走进中小学课堂,了解中小学教与学的实际;走进中小学教师,参加中小学教研活动,感受一线教师的工作状态;走近中小学校长,了解中小学管理现状……。总之,高师教育学的任课教师必须深入到风起云涌的教育改革实践之中汲取养料,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滋养理论,架起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弥补从高校到高校、对中小学教育实践缺乏了解的先天不足。
3.任课教师要拓宽教育理论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加强对教育学以外的其他教育学科知识(如教育心理学、教育管理学、教育哲学,等等)的学习,提高教育科学理论修养,提升教育理论思维的层次。因为在真实生活情境中的任何一个教育问题都不是单一的教育学理论就可以解决的。
4.学校应组织相关培训,提高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教学组织技能。
篇5
1.1建筑材料实验课教材内容陈旧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型建筑材料的不断涌现,知识更新日新月异,许多国家标准、实验方法、实验规范都发生了变化,造成了实验教材原有的内容滞后于最新的企业生产。
1.2建筑材料实验课程教学缺乏独立性,学时少
建筑材料实验课是建筑材料课程教学的一部分,与理论教学相比,处于附属地位,缺乏独立性。实验课授课学时只是理论学时的1/3,实验只能对理论教学的某个概念、原理进行验证,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综合性实验或验证性实验,只能实验结束后交一份实验报告,个人的实践动手能力得不到锻炼,不能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1.3建筑材料实验课程师资薄弱,设备少
新建本科院校的新设专业高学历、高职称的人才匮乏,学科梯队断层,职称不合理,符合岗位要求的专业教师少。同时因为建筑材料实验室建设需要大量资金,实验室建设面临设备少,设备不全的客观条件。以上客观条件也制约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2建筑材料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
针对新建本科院校建筑材料实验课程目前存在的问题,我校建筑材料实验教学实行“请进来,走出去”的办学思路,极大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具体措施如下。
2.1修订新教学大纲,修订教学内容
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修订新的教学大纲,根据大纲要求,增加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的内容,设计性实验是指老师给出实验目的及条件,由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完成,综合性实验是设计课本多个知识点的整合,但不是知识点的简单叠加。通过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锻炼了学生对于理论教学知识点的分析运用能力,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及进一步深造奠定了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2.2根据大纲要求,编写新的实验指导书
针对新型建筑材料的不断涌现,相关知识日新月异,许多国家标准、实验方法、实验规范都发生了变化这一实际情况,定期查看相关新标准、新规范、新方法,定期更新实验项目,定期更新实验指导书的内容,做到与时俱进,做到与现实企业生产的同步性。
2.3合理分配实验时间,进行开放式实验教学
根据修定的培养方案,教学增加了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需要给学生提供较多的时间来完成,显然当前的教学时间是不能满足的,故我们进行实验室开放。通过合理分配实验时间,实验室开放,保证了每一个同学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杜绝部分同学眼高手低,激发了广大同学学习的兴趣,增强了每一个同学的主人翁意识,提高了每一位同学的动手实践能力,每一个同学都通过实验产生了成就感,提高了理论课的学习效率。
2.4加强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室
针对新建本科院校新设专业师资薄弱,设备少的客观情况,实行“请进来,走出去”的办学思路,一是去高水平院校聘请高水平的专家教授作为我们的兼职教授;二是与有建筑材料检测资质的企业进行校企合作,通过合作,实现了双方的共赢,学校选派骨干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提高实践能力,为企业的经营项目和从业人员提供技术指导与培训。企业选派技术骨干到学校任兼职教师、参与科研,充实实践教学,参与学校的专业建设、教学管理。以企业承接的社会检测项目作为实践项目让学生做,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使得学生了解了学习该门课程在实际中的具体应用。
2.5改革建筑材料实验课的考核评价方式
原有实验教学的考核只要求完成一份实验报告,考核方式单一,存在互相抄袭实验数据,考核标准不一致等情况。为了配合建筑材料实验课程的教学改革,我们改变了过去单一的依据实验报告评定实验成绩的方法,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全面深层次地来评定学生的实验成绩。考核的内容主要包括:建筑材料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操作技能,实验思考、设计、分析以及创新能力,尤其重视实验操作、思考、创新能力的考核。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构成最终的实验成绩。平时成绩包含纪律卫生、考勤、预习、实验过程、实验报告等各个方面,综合各方面给出每个实验的成绩,综合每次实验得出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分为操作和笔试两部分。
3结语
篇6
[关键词]市场营销课程;专业语言运用;课堂效率;教学氛围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3.02.047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3)02-0099-02
市场营销课程作为高校管理类相关专业的必修课,有越来越多的专业学生来学习其相关课程。其中,如何结合该类课程的特点及学习者的专业特点,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标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1 熟练专业语言的运用
市场营销课程本身融合了多学科领域的理论及知识,作为市场营销课程的专业教师,对于授课内容的熟悉、熟练不仅仅限于课本基础知识,还要深层次地从理论背景、相关领域知识、应用知识等方面做到熟悉、熟练。并且要学会如何在知识之间建立起合理的架构,使理论深度、知识体系、应用层面都涵盖其中,让学生在学习中真正有所收获。教师的表达能力是课堂教学中传递知识的重要载体。
1.1 教师的表达能力是前提
熟悉、熟练教学内容是教师授课的基础。但作为授课的主体,教师能否把所授内容明晰地教予学生,是否能在授课的全程以标准的、流畅的、专业的语言来进行授课,直接关系到课程的教学效果。因为学生学习的能动性的调动一部分就是源于对教师的表达能力的评价。如果能在这方面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教学效果会有显著的提升。因此,用脱稿的方式,将授课内容熟记心中,在教学过程中熟练地用专业语言加以阐述及应用,是必不可缺少的。
1.2 教师的表达能力还体现在与学生进行交流的互动过程中
教师能否用生动的、明确的语言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参与到与学生的讨论之中,是教师专业能力的具体体现。尤其市场营销课程的应用性要求教师要具备与学生良好的沟通能力,才能把课程的理论观点和实时动态更好地通过语言沟通的渠道来展现。而且这种教学效果的显现是非常即时的,对于师生之间而言,都能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获得对于教学效果的实际体验。因此,教师在营销课程的提问、案例讨论、习题解答等教学活动中,如果能做到语言的生动、明确,对于课程的教学效果的提高,无疑非常重要。
1.3 口语表达强调与专业的适宜性
每门学科都处于动态发展之中,作为高校的市场营销课程,其学科领域里的新知识、观点、信息也是大量存在的。作为专业教师而言,如何从适合课堂教学的角度,选择其中的重要内容,运用符合不同专业学生学习特点的语言及其形式,来教授学科知识及动态,是对教师能力的较高要求,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途径之一。口语表达强调与专业的适宜性,使营销专业课程知识能在对不同专业学生的授课中都有良好的教学效果,从教学经验和教学能力等方面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能做到与不同专业特点的适宜,就能让营销课程的专业理念、战略策略方法有更好的应用领域和价值。如在营销理论基础部分,要讲到与不同学科专业的异同性;在营销实践环节部分,要注意结合不同学科专业的特点及要求来分析营销的应用性。
2 实现课堂效率的提高
如何把市场营销课程的内容体系清晰地教予学生,是专业教师的基本功。如果不能让学生通过课堂教学,明确学习内容的框架、内容的主次等最基础的方面,学习就会失去明确的方向。作为市场营销课程的教师要能通过课堂教学,把这些最基本层面教予学生。
2.1 明确学习内容的框架、内容的主次
市场营销课程的各章节内容既独立又有密切的关系。对于每一章节,即要阐述出各自的核心和主要观点,还要在授课过程中,在各章节的观点上实现合理的链接,以让学生能以整体的逻辑思维来学习市场营销课程,而不是断章取义。从开课之初,就要在教学中建立起让学生把握学习框架和学习主次的观念,尤其要掌握各章的核心及主要观点,阐明理论及应用层面的知识,并且要把观点之间的关联性指明,这些都为掌握市场营销课程及活学活用打下基础。
2.2 重视对课后习题的指导和练习
市场营销课程作为应用性的学科课程,各章节的课后都配有相应的习题,以让学生复习、巩固及应用所学内容。作为教师而言,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地安排教学时间,对课后的习题进行整体及有重点的辅导,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并从练习中获得有关学习的经验和启示;还要着重强调每章节应用性问题的比例、难易程度及与其他章节的关联点,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
如何把课堂内的教学时间安排得恰当合理,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相得益彰,让学生理解和初步把握授课内容,这些都是专业教师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因此,要充分利用好课堂有限的教学时间,把教学内容分主次依次讲解,要预留出课后习题指导和练习的时间,并依据每章节的授课内容而定。如对营销环境分析、消费行为、目标市场营销战略、市场营销策略等部分要注重通过对课后习题的多形式的练习,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 关注教学氛围的形成
如何让市场营销课程的教学环境更优化,与教师是否关注教学氛围的形成是直接相关的。而且每学期的第一次课是很关键的,一种良好的教学氛围对于师生双方来说,是建立师生互信的基础。在以后的每次课,良好的教学氛围是否能够生成和延续,都依赖于教师的教学能力及学生的能动配合。而其中教师的作用较主导,如果教师没有关注到教学氛围的影响力,没有或缺乏调节的能力和技巧,或没有主动调节的意识,教学氛围就会有不同的表现。教学氛围有好的可能性,但一般情况下,没有主观调节和促成的观念及行为,适合教师传授知识和学生学习知识的良好教学氛围不会自动生成。
那么,作为教师而言,如何让教学氛围起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有以下几点。
3.1 增加互动教学的比例
市场营销课程的教学中需要借助很多案例,案例比例的多与少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教学效果。如果单一由教师来讲解,不仅学生的参与度会降低,而且教学氛围也会有一定或很大影响,因此需要借助一些方式和方法。教学媒介的综合化是需考虑的问题,借助于课本、板书、课件、视频等,让教学处于丰富的教学情境下,易维持学习的关注度、兴趣点,使书本上的文字知识能以较生动的形式实现师生之间的双向沟通,让教与学在互动的氛围下,达到学生愉悦、主动、自觉地学习知识的目标。教学形式也要多样化,讲解、提问、讨论等形式要实现互补。让单一讲解相对枯燥且学生参与度较低的形式的比例适当降低,让互动教学形式结合不同章节的内容适当提高,是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性,形成较浓的学习氛围的重要途径。
3.2 师生就教学达成共识
教学氛围是师生共同营造的教学环境,在不同的教学环境之下,教学效果会有相应的表现。市场营销课程较强的应用性及运用案例等形式教学的特点,在良好的教学氛围的生成上具有些优势,关键在于如何发挥其优势。对于教师而言,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从教学理念、教学能力和技巧等方面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积极主动地把握每次课的教学氛围的建立要素,从教学主体的角度去考虑如何调动教学效果的多方要素,如学生、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协调配合等,让教学氛围不断形成自然生成的能力,这也是教学能力相伴生长的表现。对于学生而言,他们也是教学氛围生成的重要影响者。学生的学习理念、态度、学习兴趣、学习目标等对于教学氛围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而且师生双方就教与学是否能达成某种程度的共识,平等沟通的关系是否能构建起来,是良好的教学氛围形成与否的关键因素。如对于市场营销课程的学习目的、现实意义、应用价值等方面,师生的沟通必不可缺少,尤其在前期的教学中要达成共识,对于推动课堂教学的开展和预期良好的课堂氛围的形成是非常必要的。
高校市场营销课程作为管理类相关专业的必修课程,就目前而言,课堂教学还是获取该类课程知识的主要途径。课堂教学能否优质高效,关系到该类课程的知识的汲取及应用。因此,从高校市场营销课程的学科特点出发,结合专业教师教学能力及学习者学习参与度的提高,从口语表达、课堂效率和教学氛围等视角来分析高校市场营销课程课堂教学效果的问题,对于该类课程课堂教学效果的切实提高,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1]吴健安.市场营销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86-99.
[2]李冲锋.教学技能应用指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45-151.
[3]郑金洲.互动教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65-75.
[4]胡小勇.案例研究的理论与实例[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3-10.
[5]宋运来.什么是最有效的教学[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15-21.
篇7
【关 键 词】城乡中小学教师;双教一课;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3-0132-02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推动了农村中小学教育的飞速发展,但因师资水平低、思想观念陈旧、设备资源不配套等,制约了远程教育资源的运用。解决农村中小远程教育资源的利用率低的对策,应该从使用者和使用方法着手,一方面从教师队伍的建设方面进行制度制约、引导重视、校校联手、加强激励机制来促使教师运用远程教育资源共享,另一方面通过加大对远程教育资源运用方式的探索,以快捷的运用方式、简便的操作方法、新颖的教育理念来改变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资源闲置现状。只有将远程教育资源充分运用到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中,才能保证农村学生享有和城市学生一样的优秀教育资源,才能保证远程教育资源真正成为农村中小学教育的一个有力助推器。
一、课题的界定和理论假设
1. 课题的界定。“城乡”:“城”指龙井市区的实验小学;“乡”指龙井市辖区的乡镇小学。
“双教一课”:指由城市学校参与应用研究的教师,负责对农远校某一位教师进行“面对面培训、一对一指导”后,“同上一节课”,即分别上同一课题的一节“现代教育研究课”。
“应用研究”:指长春市第103中学(小学部)与幸福乡中心校承担的科研项目,在“十一五”期间向全省推广的“实证”型应用研究。
2. 理论假设。经过“城乡中小学教师双教一课”的应用研究,实现农村学校跨越式均衡发展,使农村教师在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水平、农村教育教学质量、农村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都有显著的提高。
二、课题的研究成果
在进行“城乡中小学教师双教一课”的实验活动过程中,我们感到:城市学校的教师带给农村学校的不仅是优质的资源,更重要的是给农村学校带来全新的教育理念。名师到农村学校上课,农村学校的教师到城市学校上课,接受培训,收获很大。城乡双方学校的实验教师成为了最大的受益者,它们之间相互感染,相互感动,可以说在“双教一课”的互动互助过程中,城市与乡村的教师在共同发展和共同提高着。
1. “双教一课”课题研究的实践与开展,广大教师的教学理念有了很大的转变,已由闭关自守转变到相互研究、探讨,协作双方取长补短、相得益彰,课堂教学效率明显提高。实验教师深深感受到“双教一课”切实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实现了有效教学。与此同时,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他们对学习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学习参与、合作研究的兴致勃勃,乐于实践、敢于创新,初步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主动成为学习的主人。
2. 开展学科“双教一课”课堂教学实效性系列研究活动,切实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实验过程中,采取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教师个体和群体的智慧,不但有利于提高教师教学基本功、教学技能,同时营造了一个有效、务实、探索的教研氛围,收到了显著的成效。
3. 实验教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水平明显提高。学校100%教师接受了农远教育培训,60%的教师达到计算机高级水平。四年来,我校获得过省、州、市50多项荣誉称号,协作校也获得市州级多项先进荣誉。全体教师们采取个人学习与团队学习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全员、骨干、青年三个层面教师的分层管理和培训。实行学校与学校的“面对面”培训;教师与教师的“面对面”培训;远程“面对面”培训等形式,主要开展现代教育理论、信息技术技能、“双教一课”应用研究培训等形式,采用问题引导式、参与式培训等手段,使一线教师带着问题去学习,提高学校效果。以“一对一同上一节课”为载体,促进教师提高,同时关注学生学习观念的转变,使学生也在研究中达到“双学双收”效果。
4. 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从2007年到2008年,我校与协作学校铜佛二小,各学科教学成绩均有显著的提高。在2008年全市小学毕业考试中,我校数学、英语两门学科列全市榜首,语文列全市第三,综合列全市第四。铜佛二小的语文成绩紧随我校之后,列全市第四名,其他两科也都比过去有了很大的提高。2009年毕业考试,我校与实验协作校铜佛二小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5. 开展“双教一课”活动,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明显提高。学生表现出活泼大方,对学习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初步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尤其是他们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团结协作实践能力明显提高。在2008年的“全市迎奥运中小学美术、书法画展”活动中,我校主动与铜佛二小联系,把铜佛二小学生作品与我校学生的作品同版展出,体现出两校手拉手、心连心共同迎奥运的美好愿望。同时,给铜佛二小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这是市区众多学校中唯一与对口支援学校同台展出的学校,受到了教育局领导的认可和好评。
三、课题的反思
1. 教师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新课程》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必须加强学习与实践,适应教育技术的进步。既需具备网络环境下教学的能力,还要具备熟练掌握运用多媒体素材编写网上教学课件的能力。
篇8
【关键词】探索性实验; 新课程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化学学科的灵魂。中学新课程改革将科学探究作为突破口,科学探究不但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同时也是中学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它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探究性实验是新课程化学实验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探究性实验就是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完成自己设计的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体验实验的魅力。还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完成一些难度稍小的演示实验。实验时要特别强调注意观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索、发现。对实验中的难点和重点教师可以给予必要的补充。此过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动手与观察的能力、探究问题的精神。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探究性实验,或将演示实验改造成探究性实验,以增加学生探究实验的机会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高二学习选修课四中,我曾在课堂上和学生进行了一次实验课题的探讨,效果不错。现记录如下:
实验目的:探究H2O2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实验操作:取40ml 3mol/LH2SO4于小烧杯中,再加入2ml 0.1mol/LKMnO4溶液和5ml3% H2O2溶液,混合均匀,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实验最初几分钟,没有明显变化,但后来溶液颜色在一瞬间迅速变浅,直至褪去。
这个实验的现象需要学生耐心地等待,而等待之后的突然变化给了学生一个惊喜,“为什么后来褪色很快,这和我们平常实验现象都不一样?”。在此基础上,教师就可以向学生布置精心设计的探究问题:探究该反应的速率变化的本质原因。
学生应该很容易通过老师引导发现影响速率的四大因素中,溶液浓度对速率的影响和实验结果相反了,而压强对于这个反应没有影响,可能造成速率突然变化的只可能是温度和催化剂,而如果是温度的话,可以设置一个恒温的反应条件来对比观察;而如果是催化剂的话,可以先引导学生考虑在这个反应体系中,哪一种物质最可能是催化剂,可以回顾自己学过去的常见的催化剂来确定一个最可能是催化剂的物质生成物硫酸锰,最后设计一个这样的一个合理的对比实验来证明:
实验操作1:取40ml 3mol/LH2SO4于小烧杯中,再加入2ml 0.1mol/LKMnO4溶液和5ml3% H2O2溶液,马上加1mL蒸馏水混合均匀,观察现象,记录产生现象的时间;
实验操作2:再取40ml 3mol/LH2SO4于小烧杯中,再加入2ml 0.1mol/LKMnO4溶液和5ml3% H2O2溶液后,马上加入1mL硫酸锰溶液混合均匀,观察现象,记录产生现象的时间。
实验现象:实验1中的紫色变化不明显,实验2中紫色的高锰酸钾很快褪色。
实验结论:硫酸锰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通过实验比较,很容易证明探究假说。设计实验时,一定要注意控制好其他影响速率的条件,学生在初次探究时候,往往会忽略加入的硫酸锰溶液导致混合溶液体积变化而造成反应物浓度发生变化,所以实验1要加入等体积的水。值得一提的是,该实验是新教材中新编入的一个实验,教材上都没有再对实验结果现象进行细致描述,目的就在于通过学生探究来得出结论,这就是新教材带给我们的乐趣,而且在各省的高考题中多次出现这个实验的探讨,每年高考实验探究是必考题,学生需要的是过程和方法,而非结果。
做好探究性实验,应做好以下3个环节。
⑴实验前,明目的、树信心、精心准备。引导学生首先要明确实验目的,对实验所需的一切作好充分的准备。另外,有的学生虽感觉化学有趣,但真要他们自己动手去做,却又缩手缩脚。对此,一个重要的策略就是培养“领头羊”,以学生带学生,形成星火燎原之势,从而促进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养成,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
⑵实验中,多留意、细观察、详记录、稳操作。实验的目的就是要给学生以感性认识,这也是探究学习最关键的一步,所以要特别提醒学生多留意、细观察,同时还应详细记录下实验中的现象,特别是一些异常的现象。其中实验中的异常现象又可成为学生探究的主题。教师扮演主持人的角色,先把学生分成若干组,让各组学生自行讨论后回答“随读随想”提出的问题,相互交流对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的理解。根据问题的多少、难易采用必答或抢答的形式进行检测,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实验中学生的操作不要求完美,只要没有科学性的错误,一切都应交由学生自己处理,不要把化学实验“妖魔化”或“神圣化”,让他们放开去实现自己的想法。
⑶实验后,善思考、勤讨论,探索创新。实验的结束,恰似探索创新的开始,要求学生对自己所设计实验进行反思,集体讨论,分析实验的成功与不足,提出改进意见,使实验获取新的突破。教师根据以上环节反馈的信息,有的放矢地分析、评价、整合,确保学生所学知识的系统性和示范性,然后配以针对性的训练。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所选题目,不仅要有课前精心准备的,还有根据学习情况当堂现编的。
篇9
一、教师做好“航标灯”
1.因势利导,发现问题
农村的天然物质丰富,教师要利用好这一天然优势,将相关的天然物质的变化和书本的知识结合起来.有不少的化学变化在实验室很难做,但在农村却随处可见,农村化学教师根据教学的要求引导学生去发现这些现象.
2.创设实验情境,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
(1)农村的很多说法不科学,多数来源是生活中的化学表征,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现象,分析原因,有意识地要求学生用化学知识来解释这些现象,使其不但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2)在农村,农具悬挂在房屋外壁,在金属实验中要求学生观察家中农具是怎样存放的,认识金属性质,掌握防止金属腐蚀的方法.
3.引导学生体会实验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能力和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标.
农村学生的知识体系薄弱,化学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与生活相关的化学知识,并用来指导生活.
(1)引导学生设计实验,选择仪器.
(2)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得出结论.引导学生主动实验,从实验中获得体验,反思评价实验.
(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实验困难.不是所有的实验都能获得成功,所有实验现象都会明显.因而引导学生反思实验,比实验本身更重要.
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教学
只有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才能培养科学素养的固有功能.现在农村留守儿童较多,主动学习的学生少,所以提高化学实验教学有效性显得更加重要.
1.学生参与实验,形成科学探究能力
学生通过亲身体验科学探究,才能激发学习兴趣,理解科学的本质.
(1)实验机会平等,包括操作、交流、探究、获取知识技能,关注内向生与后进生.
(2)让学生充分探究、交流合作、反思,注重学生探究的方法.
(3)让实验成为培养学生能力的独特视角.
2.学生积极参与化学实验,确保实验教学三维目标的实现
(1)积极参与实验.学生主动参与实验能有效避免事故的发生,使实验顺利完成并取得成效.
(2)有效参与实验.学生自我动手、动脑,探究现象的本质,使学生创新素质与思维能力得到提升.
3.学生真正参与实验
在农村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真正参与实验,能使实验探究在培养学生三维目标中最优化.
(1)让学生设计实验,动手实验,体验实验,分析结果.实验前预习实验内容,实验过程中要仔细观察现象,分析判断,作好记录,实验后如实写出实验报告.
(2)重过程、重体验.在实验中应注重学生实验的过程,注重学生的操作,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寻找结论,引导学生体验过程,独特理解.
(3)实验设计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实验是实验教学的载体
农村中学进行有效的化学实验,教师应让实验延伸到课外,开发农村实验.
1.关注农村,结合实际
实验是实验教学有效开展的载体,做好实验的选择与准备能发挥学生积极能动性,达到实验目标.
(1)挖掘生活中的探究活动.让实验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2)根据学校配备,做好演示实验.演示实验能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和规范操作的能力.
(3)根据学校配备,设计学生实验.由于教材设计的学生实验的局限性,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学生实验,提高化学实验的趣味性.
2.做好典型实验,让学生触类旁通
篇10
小学教学课程中所存在的科学课程,是为了帮助学生走近科学、了解科学,培养出学生对于科学知识热爱的程度,积极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小学科学的课程教学之中,科学实验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可以有效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当在新课程理念之下,科学的设计实验方案,加强集体备课,促使学生通过实践体会获得直接的经验,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身体体验实验过程的平台和机会。
一、实验设计要将生活中的课程资源紧密地联系起来
科学实验应当让学生感悟到科学知识不仅来源于生活,还为生活服务,并且科学教学,必须要紧密地结合起生活实际,这就是新课程标准所做出的规定。科学知识存在于学生们的身边,需要他们去留意,但是学生对身边的科学知识不闻不顾,他们对生活中的科学知识没有足够的认识。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就要求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去认真地留意和观察生活,积极地利用起生活中的科学课程资源,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加强对生活科学知识的整理和搜集,顺利地完成实验任务,从而提升学生的实验水平。例如,当教师进行实验教学的时候,针对的是“衣服颜色”的问题,教师就要在其中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促使学生说出自身所喜爱的颜色,以及在什么样的季节或者是什么样的场合,人们喜欢穿什么颜色的衣服。之后让学生将不同颜色的塑料袋利用起来,从而进行光照实验,在相同光照的环境中,学生要把不同颜色的塑料袋套在手上,并且要放置于其中,从而感知不同颜色的塑料袋所具有的吸热的能力。经过学生们自身所进行的实验,发现黑色相较于白色而言,有更强的吸热能力。所以通过科学实验的教学方式,学生就可以运用所学习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可以掌握“控制变量法”在科学研究中的运用方法,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所以利用生活中的资源,在小学的科学实验课程中辅助教学,能够接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以及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实验研究水平。
二、实验设计要按照学生认知规律进行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这也是在新课程中所提出来的,因此在新课程环境之下的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设计,教师就应当从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规律出发,通过实验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采用合理科学的实验方法进行教学的设计,在探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和理解能力,促使他们掌握科学知识的奥秘,综合提升学生的科学实验的素养。例如,在对“根茎”进行教学的时候,较多居住在城市的同学是没有见到过真实的“根和茎”的情况的,所以教师在进行根茎教学之前,就应当为之后的实验做好准备,事先将一些根茎采集到,之后在实验中分发给学生。借助于对比以及实物观察的方法,学生很快地就会将“须根系”“直根系”等基本的概念掌握。也正是因为实物观察,学生才可以对那些专业的术语进行深入的了解,以及启迪学生的积极思维,还可以了解到玉米、水稻等都是须根系,而香菜、萝卜以及芹菜等都是直根系等一系列的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科学实验素养,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实验设计要按照科学课的特点进行设计
在教学中,应当遵循一定的规律特征,在小学的科学教学中,也应当特别的留意。应该让学生通过观察的方法认识周围的事物,而科学知识的学习,就是开始于观察。所以,小学的科学教师在新课程的环境之下,进行实验教学的时候,就应当是尽可能地利用学生可以摸得着以及看得见的材料进行实验设计,促使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以及促使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提升探究知识学习的技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习惯,促使学生在学习科学的同时,可以积极的应用科学,喜欢上科学,从而提升科学教学的效率。例如,在进行“水的三态变化”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用水写字的方式,调动起学生的好奇心,因为一会儿教师用水写的字就不见了,从而和学生一起进行烧水实验。当水烧了几分钟之后,学生发现锅上面有很多的“白气”冒出,通过学生的观察和发现,证明学生可以自主的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学生就掌握了固态、气态以及液态,明白水在什么时候会结冰,什么时候会变成水蒸气,最后学生要进行自我总结。而大部分的学生都可以说出,水蒸气遇冷就会成水或者是冰,冰或者是水受热又会变成水蒸气,从而说明实验的结果是简单明了的,将教学的效果大大提升。
- 上一篇:高一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 下一篇:如何传承剪纸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