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的成因范文

时间:2023-10-30 17:31: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的成因,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的成因

篇1

1、不同的法制观念,中国人更重视用道德与礼仪来约束,通过前辈的教诲来提高自身的修养,这最大的缺点就是导致人格不能独立,对于西方人而言觉得不应该压制人的原欲,可以通过政治机构或组织进行约束,但道德是属于从属的地位。

2、为人处世也存在差异,中国人有自省的习惯,把修养身心看得非常重,但是思想非常保守,没有创新也缺乏进取的精神,而西方人对公益事业非常热心,通常把服务社会看做是自己应该做的事。

二、形成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主要原因

从文化与地理的角度来分析,可以将世界分为两大区域,就是东方与西方,有很多因素导致了它们之间的文化差异,具体表现如下:首先,经济制度是一个影响很大的因素,中国的传统经济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人们比较安分保守。因为他们依靠一块土地可以活一辈子,文化比较内向。而且中国的古代文明,发源于大河流域,属于农业文明,“农业文明性格”造就了东方人注重伦理道德,求同求稳,以“和为贵,忍为高”为处世原则。西方的古希腊文明,发源于爱琴海沿岸,属于海洋文明,况且欧洲的农耕远不像中国的农耕在古代社会那样重要,所以欧洲人喜欢向外探索,文化比较外向。而且西方国家经过工业革命很早就进入了工业经济时代,“工业文明性格”造就了西方人有较强的斗争精神和维护自身利益的法律意识,以独立、自由、平等为处世原则。其次,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封闭的大陆型地理环境使中国人的思维局限在本土之内,善于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喜欢“以史为镜”,而空间意识较弱。这种内向型思维导致了中国人求稳好静的性格,对新鲜事物缺乏好奇,对未知事物缺乏兴趣。而西方国家大多数则处于开放的海洋型地理环境,工商业、航海业发达,自古希腊时期就有注重研究自然客体,探索自然奥秘的传统。同时,海洋环境的山风海啸、动荡不安,也构成了西方民族注重空间拓展和武力征服的个性。

三、中西方文化在语言上的差异体现

1、问候语的差异,见面打招呼问候是最普通的礼仪。但是中西的问候对象、方式、内容却是不一样的。

2、称谓的差异,在西方,“直呼其名”比在汉语里的范围要广得多。这在我们中国是不行的,我们必须要分清楚辈分、老幼等关系,否则就会被认为不懂礼貌,不符合礼仪。

3、存在差异的告别语,中国与西方国家在告别语中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例如与病人告别的时候,中国人一般都会说早点休息,多穿衣多喝水这样的话,表示非常关心病人,愿病人早日康复。而对于西方人来讲就会直接讲愿你早日康复或多保重之类的话。

4、交谈的内容也存在差异,中国人的交谈内容都是不拘一格的,想说什么说什么,讲的话越隐私说明与对方的关系越近,西方国家却不是这样,即使是关系非常好的两个人,也不会讲太多隐私的事情,他们非常在意个人信息。

四、中西方审美观差异的成因和表现

美对于每一个人来讲都有各自不同的解释,圆与直线是柏拉图认为最美的,画家霍加斯则觉得波动的曲线是最美的,还有的认为是线性是最美的,对于美这个词来讲,一直存有争议,中国与西方国家在审美观上也有不同的看法。从原则的角度来讲,中国是以善为美,这是中国人的原则,也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尚善是核心内容,而西方的传统文化则是以真为美,求真是他们的核心。就美的功能而言,重言志、重德性是中国文化形成的特色,对道德教养非常重视,对于西方来讲,艺术的审美更重于道德的功能。从审美的范畴上来讲,韵对于中国艺术来讲是最好的审美境界,西方则以美作为最高的审美境界,因此,人类的审美感存在共同的特性,也有一定的差异性,文化圈的不同,人文地理及社会政治背景的不同,对人们的审美判断起到很大的影响作用,并且导致审美感受带有一定的民族的差异性。

篇2

关键词:礼貌原则;谦虚;文化差异

一、Leech和顾曰国的“礼貌原则”

礼貌语言是人们进行交流和沟通的主要手段,它在言语交际中发挥重要作用。人们在言语交际中,普遍遵循礼貌的原则。H.P.Grice在1967年提出,为了保证会话的顺利进行,交谈的双方要共同遵守一些基本原则,即“合作原则”。虽然Grice提出了合作原则并指出由于人们不遵守合作原则而产生会话歧义,但他不能够解释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违反合作原则大量使用委婉客气的间接语言的原因。Leech认为,人们在言语交际中之所以违反合作原则是出于礼貌,为丰富和完善Grice的“合作原则”,他从语用学和人际修辞的角度提出了礼貌原则的六个准则:得体准则(tact maxim)、慷慨准则(generosity maxim)、表扬准则(approbation maxim)、谦逊准则(modesty maxim)、一致性准则(agreement maxim)及同情准则(sympathymaxim)。他认为根据这些准则合理使用语言就可以达到最佳交际效果。Leech提出的这六条准则是根据英国文化特点而提出的,主要是说英国人如何运用礼貌原则而使言语行为恰到好处。同时Leech也指出:“东方有些文化社团(如中国和日本)比西方国家更重视谦虚准则;操英语的文化社团(尤其是英国)更重视策略准则和反语准则;地中海国家更重视慷慨准则,而不太重视谦虚准则。”这些不同的礼貌准则是礼貌原则在不同民族和文化的具体表现,即礼貌语言的文化差异性表现。同样,在中国文化背景下,顾曰国、何自然等从语用角度分析了汉语中礼貌现象及礼貌行为的文化特征。

Leech认为礼貌理论具有普遍性,但也清楚地意识到礼貌受文化制约的特性。所以,我们在承认礼貌原则的普遍性的同时,也应认识到礼貌原则的特殊性,不应该追求并满足于普遍框架的趋势。礼貌是一条普遍原则,既然它属于文化因素,那么在不同的文化里,就会产生相应的准则或准则变体。在礼貌原则总的框架之下,根据我国的文化特点、社会习惯、行为准则和社交方式等,顾曰国先生在《礼貌、语用与文化》一文中提出了五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礼貌准则:贬已尊人准则、称呼准则、文雅准则、求同准则和德、言、行准则。他认为这些准则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共同对人们的言语行为起作用,同时“贬已尊人准则”又是汉文化礼貌中的核心部分。

二、中西方“谦虚”的文化内涵差异及其成因

(一)中西方“谦虚”观念之对比

《易经》中说:“谦谦君子,卑以自牧”。这句话的意思是,谦虚有道德的人,总是以谦逊的态度,自守其德,修养其身。儒家思想也告诫我们“三人行必有我师”。自古以来,在中国社会的人际交往中,人们极为重视“谦虚”,可以说“谦虚”是中国人的美德。谦虚是做人的一条基本要求,一个人如果没有内在的谦虚品质,就无法具有外在的真诚恭谨表现。所谓“谦虚”就是较低看待自己,而较高看待他人的心理和行为,是低己高人,以人为师的心理和行为。而谦逊的含义在英文化中就是“减少对自己的表扬,而不是根本不要自我表扬”,因为西方式的谦虚是把自己放在平等的位置上的。由此可以看出,中国人的“谦虚”与Leech提出的“谦虚准则”有所不同,中国人之“谦虚”主要体现在“贬己尊人”。“贬己尊人”是中国特定环境下“礼”在交际中的具体体现,意味着贬低自己,抬高别人。西方社会人们惯常遵循的“尽量贬低自己,尽量缩小对自己的表扬”的“谦虚准则”在中国社会不仅不适合,却常常构成对中国人面子的威胁之力。

(二)中西文化中谦虚的语用策略之对比

对谦虚的表达有许多语用策略。英汉文化关于“谦虚”的语用策略有很大差异。首先,很多时候,中国人对于表扬和称赞基本上采用自贬和推让的语用策略。而西方人一般趋向于接受称赞,接受式和缓和式是西方人用以回答称赞语两个主要语用策略。正如熊学亮在《认知语用学概论》一书中写道:中国和日本文化比较注重谦虚准则……比如称赞某人的外貌和成就,中国人可能会以“不”“哪里,哪里”“过奖了”“不敢当”“差远了”来回答,而西方人则可能用“谢谢”来回答。说“不”“哪里,哪里”,牺牲的是一致准则;说“谢谢”忽视的是谦虚准则。有这样一个笑话:中英两国官员偕夫人举行会晤,英方官员见到中方的夫人便主动赞美道:“您妻子真漂亮!”,中方官员回复道:“哪里,哪里。”翻译将这句谦虚用语翻译成了问句,“where? Where?”对方一头雾水,随即答道 “Every where!”从这个笑话中不难看出英汉两种语言对待赞美之词的态度差异。中国人往往通过否定对方的赞美或说些贬低自己的话以示自谦和礼貌,而英国人往往会认为他们的赞美之词被直言否定是对他们的鉴赏能力的否定,是不讲礼貌的表现。

其次,中国是礼仪之邦,中国人在交际中历来擅长用谦词,敬辞来表达“自卑而尊人”的礼貌原则。使用谦语,在称呼自己及和自己有关的人或事前用“小”“愚”“便”“寒”“敝”等谦辞。敬辞则相反,是在交际中用“贵”“尊”“令”等用以称呼对方以及和对方有关的人和事。而在英文化中则没有这样的语用讲究。

另外,中国人的“卑己尊人”还表现在公开的讲话开场白的措词方面。不少中国人包括领导在讲话前,总要客气一番,说“我没有什么更多的好讲”或者“我没有什么重要的东西好讲”,或者“我的讲话会浪费大家的时间”等待,意思是自己很谦虚。然而类似的话产生的语力会使外国人大吃一惊,或莫明其妙,他们觉得既然“没有什么好讲的”“会浪费大家的时间”,那还讲什么呢?

由此可见,谦虚在中西方文化中都被看做是人的美德和待人接物的要求,被看做是礼貌的表现。但在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中,谦虚有着不同的含义和表现形式。Leech的礼貌原则就包含了谦虚准则。而在汉文化中,谦虚自古以来就是为人处世的一条基本要求和道德水准。

(三)中西文化中谦虚的差异的形成原因

礼貌是一种可以观察到的社会现象,一种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礼貌的语言和礼貌的行为是表层的现象,是特定的文化价值在语言中的折射,只有深入到文化的深层中去,才能通过这种表象,挖掘其真正特征,才能成功地解释其本质特征。中西文化中民族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语言与非语言习惯不同,在实现礼貌的方法以及在礼貌的判断标准上也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也体现在对谦虚的不同诠释和语用策略方面。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礼貌的历史源远流长,中国文化中的礼貌与传统的“礼制”紧密相连。“礼”是儒家思想的主要概念之一。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义者,治之统也”。“礼”规定了社会成员之间的等级差别,要求每个成员按照自己的社会地位来说话,行事。在传统上以差序格局为主要取向的社会结构并以群体取向和他人为主要取向的中国社会,“礼”的精神就是天地人伦的上尊下卑。人们的一言一行必须符合社会和群体的期望,维护社会“和合”的关系至高无上,因此崇尚“贬己尊人”或“谦虚”的礼貌行为。

不同的道德观和传统的文化习俗决定了称赞语及应答语的言语方式的不同。汉文化礼貌的核心是“自谦尊人”。它是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为原则的。中庸心理是中华民族历史非常悠久,而且非常重要的文化心理之一。孔子把中庸看做是道德的最高境界。几千年来,这种道德观不但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而且在中华民族的语言上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中国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中国是一个重农的社会,重农社会的结果就是重农文化,这种文化是群体本位的沃土。群体本位的思想在中国深入人心,这要求人们必须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们在集体劳动中需要对方的合作以及其他人的支持,这些都需要谦虚。

英语文化受到古希腊哲学思想和基督教的影响,加上西方社会是个重商主义的社会,重商主义是个体本位的温床,人们追求平等、自由、独立,因此英语文化中的价值取向表现为个体主义。西方人追求自由,注重个人的权利和独立,认为尊重个人自由的权利的言行才是礼貌的。其礼貌则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协同。西方社会历来强调个体与个人价值,因此培养了个人的自信,,尤其为个人取得的成就自豪,从来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荣誉感及在获得成功后的喜悦,所以在面对人们的称赞时,他们敢于大方地接受,一句“thank you”既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面子的维护。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