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礼仪文化差异范文

时间:2023-10-30 17:31: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内外礼仪文化差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国内外礼仪文化差异

篇1

【关键词】外贸谈判;文化差异;影响;对策

一、外贸谈判中遇到的文化差异问题

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文化基础与根源,不同的国家、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传统和模式。外贸谈判的开始、过程以及结果都会受到这种文化差异的影响。

1.沟通方式的差异

(1)语言沟通方式差异

语言是体现文化构成最直接的因素,也是导致文化差异的主要因素。在外贸谈判不同国家语言沟通方式有明显的差别。东方国家人属于语义高关联度文化模式背景的人,说话通常采用间接或复杂的方式,显现出比较内敛;西方国家人属于语义低关联度文化模式背景的人,多采用直接或简单的沟通方式,比较直接。

(2)身体语言沟通差异

身体语言是信息传递的重要表现,通过结合语言表述,将意图及态度更好的传达出来。在不同文化中,身体语言所表示的含义往往截然不同。例如:“点头”中国人是表示同意,希腊人是不同意,“摇头”则相反。这差别有可能给人带来错误的判断。

2. 价值观的差异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于价值的取向也有很大差别。在一些文化中被视若珍宝的东西,在另一种文化中的人可能对此嗤之以鼻。

3. 时间观的差异

不同文化具有不同时间观念。单一时间利用方式强调专时专用和速度,北美人、瑞士人、德国人具有此类特点。这造就了美国商人具有雷厉风行的谈判风格,紧凑高效,直接进入主题,决策迅速。多轴时间的利用方式强调“一时多用”,中东和拉丁美洲文化则具有此特点。南美商人不讲究准时参加谈判和宴会;巴西商人希望谈判时间相对长一些,初次报盘往往与实际价格差很远;日本人谈判的耐心是举世闻名的。

4. 人际关系差异

在某些国家特别是环太平洋国家,重视人际关系,人们的观念是在任何交易发生之前,应该先与自己的合作伙伴建立个人关系。在东方文化中,人际关系还包括复杂的社会联系和相互交往。

5. 风俗习惯的差异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风俗习惯各不相同。例如在美国,男子间见面是握手,如果关系很熟,妇女间、男女间都可亲吻面颊。日本人的问候方式一般是鞠躬,而不是握手,重视交换名片。

6. 思维方式的差异

思维方式作为一种长期的文化积淀,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

东方文化下的思维具有典型的整体式、螺旋式,倾向感性的特点。习惯于先从事情的大方面出发,对问题进行归纳总结,描述事物时一般不会开门见山,一般从自己的经验结合直觉先对事物进行判断。西方文化下的思维则具有典型的分析式、直线式,倾向理性的特点。重视事物的客观性,习惯于把整个事情分成几部分进行分析,最后通过整合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凡事讲究科学证据,喜欢明确表达出来。

7. 宗教差异

世界性三大宗教为基督教、伊斯兰数和佛教。人们对宗教的信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宗教在一些国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外贸谈判中,宗教的影响非常大,它是文化差异中最为敏感的因素。

二、文化差异对外贸谈判的影响

1. 文化差异对谈判风格的影响

不同国家人在其文化背景的影响下形成了不同的谈判风格。

美国人谈判意向和目标十分的明确,习惯于迅速把谈判引向实质性的阶段,十分守时,办事效率高,法律观念极强,十分注重合同的签订。

加拿大人属比较保守型,反对夸大或贬低产品的宣传,英裔的商人相对来说更为严谨。

英国人受等级制度影响,谈判时注重对方身份、经历以及业绩,注重礼仪,谈吐文明、举止高雅,对合同的每一个细枝末节都会做详细的商讨。

德国人严谨、沉稳和勤劳,非常的讲究效率,也非常守时,做事有板有眼,在谈判前会做好充足的准备,做出周密计划,按部就班照计划进行,缺乏灵活性和妥协性。

法国人有着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意识,习惯上用法语,重视人际关系的交往,在尚未熟知对方之前,不会轻易与人做大宗生意,时间观念不强。

意大利人表现出独立并以自我为中心。谈判人员有很大决定权,喜欢讨价还价,习惯于身体的接触,时间观念不强。

俄罗斯人习惯于按章办事,缺乏灵活性,时间观念也不强。会制定详细计划,难作出让步,擅长讨价还价,对技术细节十分感兴趣。

日本人等级观念深,不愿和年轻谈判对手谈判,十分注重礼仪,彬彬有礼,团队精神是世界闻名的。

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印度商人观念传统、思想保守,十分看重人际关系,每一项项目的达成都要进行几次访问,通过层层管理部门审核。

2. 文化差异对谈判中沟通方式的影响

具有语义高关联度文化背景的人,表达通常比较含蓄,谈判中通常用微笑、点头来表示和谐的愿望,需要通过推敲说话者的前言后语及表情来理解其含义、判断其意思。具有语义低关联度文化背景的人,喜欢将谈判中谈到的每一项条款都明确地写入合同,以法律的形式加以强化。

3. 文化差异对谈判人员的影响

受文化因素不同的影响,谈判人员人生观、价值观不同。谈判中东方人强调一切从大局出发,合作性强,西方人强调个人行为意图和思想,合作性不强。

4. 文化差异对谈判过程的影响

当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谈判时,持什么样的谈判立场和策略不同,如:着手谈判的方式、直接对峙还是间接对峙等。谈判者的不同策略会导致不同的互动模式。

5. 文化差异对谈判结果的影响

文化差异会对谈判的结果产生影响,尽管这种结果可能不是直接的,但是它渗透到了谈判的整个过程,导致不同谈判结果。比如,不充分了解风俗习惯,一个微小的动作就可造成误解,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

三、外贸谈判中应对文化差异的对策

1. 进行外贸谈判前的对策

(1)尊重文化差异

必须树立正确的跨文化谈判意识,宽容地对待文化差异,尊重彼此之间的文化差异,从对方的角度看问题,使自己适应不同的谈判风格。

(2)做好谈判前充足的准备

充足的准备是谈判成功的关键因素,对谈判国的法律法规、思维方式、风俗习惯以及谈判的禁忌等进行详细的斟酌研究,在谈判过程中从容面对各种问题。

(3)精心设计谈判团队

必须细心选择谈判团队,考虑到团队间分工合作问题。必须要有一个善于分析、有果断决策能力的负责人;能精确传达信息的翻译;熟悉国际贸易惯例,有丰富的国内外营销谈判经验并对国内外市场行情了解的商务人员,还需要有专业技术、财务、法律人员等。

2. 外贸谈判过程中的对策

(1)寒暄对策

根据客户文化背景,进行谈判“正事”前适的寒暄,熟练掌握寒暄技巧,拉近彼此的距离,借此了解客户背景和兴趣,从而为选择适当的后续沟通方式提供重要线索。

(2)信息交流沟通对策

翻译人员应力争准确地翻译出双方的表达词语,正确理解谈判对手的非语言信号,充分了解对方价值取向和习俗等,避免文化差异所引起的信息理解错误障碍,从而避免可能造成的误会影响沟通效果。

(3)说服对策

针对文化差异不同,选择不同的说服方式,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口。对于人们特别重视人际间的交往与关系的谈判对手,应该与他们成为朋友而不只是商业上的合作伙伴。

(4)让步和达成协议对策

面对谈判缺乏灵活性,作出让步十分困难的文化背景的商人,要清楚自己底线在哪儿,报价要稍高,在陷入僵局时可主动提出折中方法。对谈判灵活性大的文化背景的商人,一般要选择保持冷静,并时刻注意观察对方的动作及表情作出判断。

参考文献:

[1]郭建梅,徐文.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影响探析[J].中国商贸, 2010 (4).

[2]刘锦.浅析国际商务谈判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J].时代经贸,2010(32).

篇2

一、研究设计

本课题调查的对象为涉外导游,涉外导游最为权威的最为标准的界定就是“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语)导游资格证书和导游证,受旅行社委派,按照接待计划,从事陪同海外旅游团(者)参观、游览等事务的工作人员。”

本论文课题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导游语言能力、文化认知能力、互动交往能力。通过分析调查结果,探究湖北省涉外导游跨文化交际的弱项并提出相应的对策。问卷调查内容参考了国内外资深教授对跨文化课题研究所设计的问题。调查对象为湖北省内的英语导游,共发放问卷50份,收回46份,有效问卷42份,有效回收率为84%。

二、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问卷总共有28个问题,其中涉及导游语言能力的问题8个,文化认知能力的问题8个,互动交往能力的12个。调查发现,英语导游的各项能力方面的弱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我们可以看出英语导游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弱项主要体现在语言能力和文化认知。语言能力主要包括发音、听力、词汇、语法、表达等方面。被调查导游反映由于入境游客来自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口音和语速会对听力造成困扰,听力和口语密不可分,由于听不懂,所以也就很难准确表达,从而造成了沟通失误。导游普遍认为母语为非英语国家的游客发音很难懂,这主要是学习过程中所接触到的都是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对于语用方面的失误主要是文化差异造成的,所学的英语多是书本上的书面语、正式语,对于说英语国家灵活多变的口语和表达并不了解,在跨文化语境中就很容易在选词,造句上出现问题和感彩的错误。

文化认知能力包括对自我文化和对他文化的了解。被调查导游的问题主要在于缺乏文化差异的认知,文化敏感性不强,当遇到文化冲突时,缺乏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这是导致跨文化交际失误的另一个因素。

交际互动能力虽然会受到语言能力和文化认知能力的消极影响,但大部分被被调查的涉外导游年龄大约都属于25-35岁之间,他们对语言表达比较自信,同时对异质文化兴趣浓厚,与游客交往时比较主动,但是灵活应变能力欠缺,不能采取有效的交流模式。年轻的涉外导游虽能主动与外国游客进行交流,但学习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某些导游更多看中的利润的最大化,而不是在服务质量上获得认可。

三、改进策略

(一)语言能力

旅游主管单位和旅行企业应通力合作,切实负起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形成涉外导游的培养、培训和管理,并可以开展校企合作,与高校建立校企合作模式,为涉外导游人员进行针对性的问卷、访谈以及旅游英语培训,从发音、听力、词汇、语法、表达等方面进行实操性训练。相关专业培训需涉及外语交际中常用的体态语,如手势、表情等;恰当使用外语中不同的称谓语、问候语和告别语;外语中不同性别常用的名字和亲昵的称呼;对别人的赞扬、请求等做出恰当的反应,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赞扬、请求等。

(二)文化认知能力

在对涉外导游进行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时,首先要加强对本土文化的认识,熟悉中国的传统文化、现代文化、社会制度、民族信仰,婚俗礼仪,以理解、宽容的态度对待异质文化,尊重外国游客不同的风俗序贯、和意识形态;其次要深入了解东西方文化差异,尽可能地用外国游客能够接受的语言和方式进行讲解和交流,使他们从思想上获得共鸣。比如,在介绍我们文化时,涉外导游可以将我们文化中的内容类比成西方文化中的内容,外国游客就可以找出相似处懂得其中所蕴藏的文化内涵。

(三)互动交往能力

篇3

    截止目前,我国已有100多所院校开设了国际贸易专业,已经形成了成熟的培养模式。如何对现有专业进行改革,办出特色,使其更加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满足我国对跨文化操作能力的外贸人才的迫切需求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课题,因此研究如何培养适应全球化发展的跨文化操作人才模式具有示范性和普遍意义。提出跨文化商务操作能力培养模式思路的出发点是基于以下事实:第一,国内外在讲授国际贸易等专业理论与实务知识时内容基本相同,但从不同文化视角对相同专业知识的理解以及在实践中的应用往往大相径庭。不同的价值观、语言表达方式、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都会对贸易活动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有时甚至是重大影响。第二,在比较单一的文化环境中成长的学生对于文化差异的敏感度很低,他们习惯于以惯性思维方式处理和看待复杂的跨文化问题,因此有必要研究如何提高学生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特别是提高学生在不同商务环境中的执行能力。本研究认为,为实现培养适合经济全球化发展需要的跨文化商务操作能力的经贸人才的目的,可以通过教学实践摸索出一条适合国际经济贸易专业学生跨文化商务操作能力的培养模式,并实现对传统专业培养模式的创新。为此目的,本研究首先解决如下命题:何谓跨文化商务操作能力?如何衡量跨文化商务操作能力?通过何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跨文化商务操作能力?之后本研究将建立跨文化商务操作能力评价指标及其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在选定的实验班级按照既定的研究路线和程序进行研究,并做出对模型检验的研究结论。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在国外,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考察方面比较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是英国语言学家Belay。他提出从三个角度综合测定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情感角度、认知角度和行为角度。他认为认知角度和行为角度为人们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认知角度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主要通过理解母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异同来改变个体对环境的认知,主要包括自我意识和文化意识。行为角度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主要包括语言能力、行为的灵活性以及社交技巧等。在商务领域对跨文化研究最有影响的是荷兰学者GeertHofstede。他于1968年和1972年两次对IBM公司在50个国家和3个地区的职业经理人进行了大规模的问卷调查,共收回116,000份调查表。调查内容围绕与商务工作相关的价值观展开,共设了4个变量,即个体主义—集体主义、对权力距离的态度、对不确定因素的回避态度和男性主义—女性主义。另一项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出自中国香港大学的迈克尔?邦德。他邀请了一些中国社会科学家列出中国人的基本价值观。研究根据每个国家对价值观重要性的排列,同样从4个衡量纬度来考察。这个中国人价值观的调查在来自五大洲的22个国家多种专业的1000名学生中展开,其中男生500名,女生500名,调查得出一份对22个国家中国人价值观的统计分析结果。邦德的4个变量中有两个与Hofstede变量相似,但没有“对不确定因素的回避态度”,而它的另一个变量因为具有鲜明的儒家价值观特色,因此被称为“儒家动力”。国内学者对跨文化研究也有十分丰硕的成果,但正如北京外国语大学胡文仲教授在《论跨文化交际的实证研究》(2005)中所指出的那样,我国学者对跨文化交际的研究大多侧重演绎性和思辨性的研究方法,成果主要集中于语言教学,而跨学科研究,特别是采用实证方法的研究成果很少。在国际贸易教学领域,以往的教学改革主要是注重双语教学和实践环节的改革,侧重点在于专业知识与语言知识的结合和技能的培养。本研究则试图将跨文化研究从语言教育与教学研究深入到经济学教育领域,在以往的专业知识、双语能力和实践的基础上加入跨文化商务操作能力这一新元素,使其成为人才培养知识结构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建立更加适合经济全球化发展需要的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的新模式;而在研究方法上采用经济学的方法使研究结果更具科学性。

    三、跨文化商务操作能力评价模型的建立

    (一)对跨文化商务操作能力的界定

    对于什么是跨文化商务操作能力以及如何测量跨文化商务操作能力,目前尚无可供借鉴的文献。本文认为跨文化商务操作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不同,它是一个综合的、多纬度的衡量指标,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中的元素,还包括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从事商务活动的行为能力,如认知能力、文化差异辨别能力、谈判能力、决策能力和执行能力等。应当说由于商务活动与经济效益直接挂钩,因此跨文化商务操作能力更强调行为能力的结果和达到目的的有效性。

    (二)建立跨文化商务操作能力评价模型

    借鉴相关研究成果,本研究认为跨文化商务操作能力包括如下三个衡量维度:跨文化认知能力、跨文化行为交际能力和跨文化执行能力。这三种能力的共同特点是能力获取的方式均包括两种途径,即可通过书本知识和课堂教学来获取,通过实践和经验来获取。这三项指标中的第一个指标侧重衡量学生跨文化商务操作能力的基础性能力;第二个指标则侧重学生提高性能力的测量。这三个衡量指标的内涵与衡量变量包括以下内容。跨文化认知能力:中国文化中强调“知行合一”,而“知”乃“行”的前提。获得跨文化商务操作能力的前提是对不同文化的知识和特点等差异的了解和掌握,特别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不同的价值观。跨文化行为交际能力:这里主要强调的是跨文化交际能力中的行为能力,包括使用外语的能力和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的自我调整和应变能力。跨文化执行能力:跨文化执行能力就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把预计的方案和设计变成行动,把行动变成结果,从而达到预期目的的能力。执行力的前提是制定合理可行的计划和方案以及实施方案的行动步骤。如何制定合理可行的计划和方案与学生的专业知识紧密相连,因而是可通过书本获取的,然而如何行动并达到预期目的则会由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执行方案的过程中所采取的路径不同而大相径庭。以上三个变量构成衡量跨文化商务操作能力的模式。这三个变量虽然相互支撑,但由于跨文化执行能力是跨文化操作能力的最终目的,所以在因果关系上形成以跨文化认知能力和跨文化行为交际能力服务于跨文化执行能力的关系。

    四、跨文化商务操作能力评价模型的应用

    (一)研究方法与实施路径

    本研究采用的方法是实验班观察法,主要通过对实验班学生实施跨文化操作能力培养效果的观察,对学生的能力是否提高做出评估。研究选定我院2008级国际经济贸易专业两个班的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实验期定为两年,即大二和大三阶段。研究实施方法、步骤以及效果的检验如下。

    1.基础性能力。

    (1)实施方法与路径。在大二阶段,主要通过语言学习提高对各国文化知识和文化差异的认知度。我校国贸专业学生的英语课时占总课时的1/3以上,另有部分学生选修其他外国语,因此可以充分利用外语课堂进行文化差异的比较和教育。在大二下半学期和大三阶段,通过专业课程的教学提高专业知识与文化知识的融合,在教学手段上采用全英语和双语授课方式。目前我校国贸专业已经实现全英语教学和双语教学的课程包括世界经济、国际商务谈判、国际贸易理论、市场营销、外贸函电、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公司财务、企业管理和国际投资等。在整个实验期,通过与其他专业、语言院系和研究单位的合作来提高学生对不同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主要做法是邀请本校跨文化研究所、外语院系教授进行各国文化知识讲座;利用本校外国留学生较多的条件,通过课堂内外的联谊活动增加中外学生交流的机会;通过国际交流如互派留学生、参加国际商务活动、国际文化交流与体育赛事等活动提高与外界接触的机会。以往的交流更多注重参与,而本研究的实施促使学生有意识地利用所学的知识,获得真实的体验,进而提高在不同文化环境下处理问题的能力。通过讲座的形式,以其他人跨文化从事商务活动的成就和经验教训教育学生。项目实施期间,先后邀请了北京市长城杯优秀外国专家、美籍华人福田汽车集团副总经理、法国会计师事务所执行总裁、商务部国际经济合作学会理事等具有长期、多国从商经历的跨国公司高管、专家和中外人士,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讲授经验教训,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

    (2)效果检验。实验班学生在完成第一阶段的学习后,针对学生跨文化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对他们作了一个问卷调查。问卷调查所涉及的问题归结为四大类:常见文化背景知识;东、西方思维方式倾向;跨文化专业技能掌握情况;国际商务惯例了解程度。有效调查问卷回收了100份。从问卷的统计结果看,对常见文化背景知识比较了解的学生所占比例高达91%,了解的学生为8%,只有1%的学生不了解。这说明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学生们对不同文化的基本知识都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在东、西方思维方式倾向方面,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半数的学生(59%)的思维方式仍然深受传统文化影响,具有较强的东方思维倾向;有37%的学生倾向于西方思维方式,而有4%的学生介于两者之间。该结果说明,通过教育,特别是改革开放和各国文化交流的深入,学生在思维方式上会逐渐接受或者理解西方文化。对于跨文化专业技能掌握情况,调查结果显示,较强、一般和较弱的比例分别为25.40%、43.70%和30.90%,说明学生在如何运用所学知识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这里所指的专业技能包括跨文化交际和国际商务活动所需要具备的基本技能,即运用外语在不同场合的表达、对国际交往礼仪和禁忌的熟知程度等。对国际商务惯例的了解程度,较了解、一般和不了解的比例分别为42%、31%和27%。这个结果表明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对于国际商务惯例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距专业要求还有一定距离,27%的人对于国际惯例不甚了解。从总体上说,4项调查结果都在预计的范围内,对第一项内容的肯定回答比例达到90%以上是预期应当达到的比例,第四项效果不明显主要是由于专业课程集中于大三阶段,因此在完成大三阶段的学习后会有显着提高;而对第三项内容持肯定答复的只有1/4的学生,这说明学生在跨文化行为能力方面还需要做出努力,这个结果也进一步凸现了本研究第二阶段实施的重要意义和实施目标。

篇4

关键词:海外项目;国际化经营;文化融合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4-0193-02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国际化经营已经成为众多企业寻求更大市场、寻找更好资源、追逐更高利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承担EPC总包项目的江苏油田阿尔及利亚管道项目,其执行过程,也是多种文化碰撞、交融的过程,期间经受着不同的风土人情,感悟着不同的历史文化。项目经过近四年的艰苦努力,从对方一开始的不理解、进而到彼此的尊重,甚至到彼此的认同,很好实现了中外文化的有机融合,为项目顺利运转并最终优质高效完成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江苏油田阿尔及利亚管道项目的基本概况及进展

INSALA——TAMANRASSET供水项目(即阿尔及利亚沙漠管道项目)是为解决世界文化遗产城市阿尔及利亚塔马哈塞特省(TAMANRASSET)居民生活饮用水问题,而在位于阿尔及利亚南部撒哈拉沙漠地区,从因萨拉(IN-SALA)城北部约70KM处到塔马哈塞特(TAMMARASET)城修建长约1258公里的大口径输水管线。

管道项目自业主于2007年10月1日下达LOT3-1标段开工令,2008年4月22日举行LOT3-1标段开焊仪式,同年6月项目正式组焊开始,在江苏局、国工领导的关心及上级各相关部室的支持帮助下,通过项目全体员工的不懈努力,项目两个标段均提前完成工期目标。2011年4月5日,阿国总统参加了沙漠水管线项目的全线通水奠礼。

二、充分认识海外项目经营中文化融合的现实意义

文化融合是文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文化管理理念的深化和发展。文化因素对国际化经营企业的影响是全方位、全系统和全过程的。项目员工有着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的语言、教育水平、和工作目标等,项目不仅要满足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需要,还要积极适应东道国的风俗习惯、法律制度。如何进行跨文化的有效沟通、协调和管理,直接影响着项目运作的效果。因此项目在国际化经营中必须加强跨文化管理中文化融合的研究,探索如何在不同形态的文化元素、不同的管理风格中,营造兼容并蓄、和谐统一的企业文化,形成共同的价值观、企业精神和行为规范,实行以人为本的文化管理,才能把项目内部每个人的力量凝聚起来,齐心协力进行项目运营和管理,为提高项目综合效益,实现最终工期目标提供重要的支持。

三、海外EPC管道项目文化差异的现状

按照项目人力资源计划,项目总人数为1 400人,其中中方人员445名,当地雇员955名。项目运营高峰期实际中阿两国员工达1 300人。由于阿尔及利亚沙漠水管线项目位于该国南部撒哈拉沙漠地区,施工地形复杂、自然环境恶劣、社会依托差、工作条件艰苦,如何把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各国员工凝聚在一起,是项目要分析并解决的问题。

在项目人员中,主要是面临着项目团队内部和外部两种环境。在项目团队内部,有来自不同国家的成员,包括管理者和一般员工以及外籍雇员,随着项目的不断推进,项目部的员工还会有所变化,这就使得项目团队所面临的内部环境也随之发生变化。而在项目团队外部,一方面与阿尔及利亚政府部门在经济、社会文化环境交流与本国的差别,另一方面项目部成员在项目进展过程中与当地雇员之间的语言文化差异之间的区别。要解决好不同文化间的相互融合,主要着重解决好内外环境中三个层次间的跨文化管理。

第一个层次是项目部内部的跨文化管理,主要是针对不同文化背景、、教育水平、工作期望的员工而言。项目内部既有油田正式员工,也有油田劳务工,既有从社会招聘的人才(包括具有海外留学、工作经历的专业管理、法语、阿拉伯语等人才),也有曾经在国内留学的非洲留学生,由于员工来源的广泛性,使得员工间面临相互理解和相处融洽的问题。

第二个层次是项目部与当地雇员间的跨文化管理。一方面,项目在当地招聘了八百多名设备操作人员、司机和力工。因为工期紧,任务重,常常需要加班施工,但当地人工作涣散、时间概念差,常常这边等着开工,那边雇员还未到位。另一方面,阿尔及利亚虽属于非洲国家,但该国在保护本国员工权益方面的法律还是很健全。如规定外国企业必须按一定的比例招聘当地员工,而且企业不得随便辞退工人,如辞退必须履行一定的法律程序,否则将面临法院。

第三个层次是项目部与所在国政府、企业间的沟通和协调。当地政府部门办事效率低下、管理混乱、互相推诿、各自为政,给项目部的工作带来很大困难。项目要根据阿国劳动部批复的劳动配额,编制招工计划报给项目所在地政府的就业局、劳动局,在其指定的人群中录用,若不能满足项目用工要求,才允许在该国其他地区进行招聘。同时劳动监察局、社保局、法院等部门又都有一套自己的规定和操作要求。要招一批雇员常常要在这些部门间辗转反复达数月之久,给项目正常运行增加了许多变数。

四、采取各种措施,积极推进国际化经营中的文化融合

1.建立跨文化的培训体系,积极构建国际文化相互沟通和交流的平台。文化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这种差异的相互接受必须建立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之上。项目员工在出国前不仅要进行相应的岗位技能培训,而且也开展对所在国的风土人情、、文化礼仪等多方面的跨文化培训。当员工到达现场后,通过学习当地文化和识别文化差异,在文化共性认识基础上,重点加强三个方面的整合。一是价值观念的整合。通过宣传、动员,将不同的看法规范成为一种新的与项目发展相统一的价值观念,形成精诚团结、协同合作的团队精神。二是制度文化的整合。通过吸收阿尔及利亚风俗习惯、法律制度中的有利因素,规避冲突之处,修正完善项目经营的规章制度,明确对工作的要求,规范中外员工行为,加强团队管理。三是物质文化的整合。在撒哈拉沙漠工作和生活,自然环境恶劣、沙尘暴频繁,遇到“三多”、“三少”和“五难”,项目部从加强后勤保障的科学化、制度化建设入手,在阿尔及利亚建立九个生活后勤服务点,确保员工吃上可口的饭菜和洗上热水澡,在每个主营地还配备了一名值班医生,随时为员工提供健康咨询和医疗服务。项目部还利用业余时间,组织员工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施工现场都开辟专栏,将项目简报、工程进展、国内相关信息进行张贴,组织员工开展摄影作品、散文、诗歌比赛等。利用业余时间,因地制宜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不断创造轻松活泼的团队氛围。

2.采用灵活的管理方式和激励制度,促进员工间不同文化的相互融合。项目部坚持以人为本,重视人才建设和培养。在项目120名管理人员中,95%为本科以上学历,其中硕士研究生10名。根据该项目特点,对从国内外招聘的项目管理所需的各类人才,大胆放手在项目物流采办、报关清关、计划控制、投标等关键岗位上进行锻练,构建起施展才华的平台。同时加强对项目人才的管理,其工作业绩表现由项目各部门负责人进行考核,考核结果纳入绩效工资和奖金中,并作为人才晋升的重要依据。通过四年多的实践,项目管理人员的综合管理能力都有了长足的进步。项目部对其中4名表现特别优秀的人才从原来的项目用工形式转为油田正式职工,另外80多名项目招聘的人才转为油田劳务工,在满足其成就感的同时,不仅使中石化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得到有机融合,而且为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奠定了人才基础。

3.积极推进本土化战略,加快中外文化的相互融合。项目部聘任当地的律师、会计师负责协调当地相关法律、财税事务,聘任当地外事人员与技术人员负责对外事务和现场施工的协调管理。针对当地人普遍技能低,不能适应项目工作的情况,项目部从阿方雇员进入营地试用起,即与其签订临时劳动用工合同并配发劳保用品。同时在LOT3-1、LOT3-3两个标段分别开设两所阿籍雇员技术培训学校,教授他们特种车驾驶、汽车维修、管道焊接、防腐等技术,四年来共培训各类当地雇员1 234人(次),项目操作人员中,中阿员工的比例接近1∶2。工作中,对当地雇员的表现情况与奖励办法列出详细规定,让本土员工知道通过自己的努力也可获得晋升机会。在聘用的当地雇员中,有26人分别被项目聘为高级雇员,从事翻译、雇员管理、外账财务管理等。注重文化差异,在阿尔及利亚工程项目上,为当地阿籍员工专门建立了食堂和住宿点,尊重当地民族风俗,辟出专门场地作为雇员的朝圣场所。关心当地雇员的生活,项目部将营地阿籍员工食堂、住宿点纳入中方统一管理,从生活饮食、作息时间等方面给予阿籍雇员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在对阿方雇员的工资待遇、劳保配置、生活、休假等方面,严格执行阿国劳动法规定,深受阿国当地政府部门的肯定,树立了中国石化良好企业形象,使项目团队的激励和亲和作用得到进一步加强,有利于在不同文化间架起一座增进友谊和理解的桥梁。中国驻阿大使馆经商参处为此到现场进行了实地考察并将此经验推广到在阿各中资企业。

篇5

【关键词】国际商务谈判 跨文化差异 价值观 伦理 思维方式 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1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10-0031-03

【Abstracts】International Business Negotiation, which is a special form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plays an extremely important role in international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 nowaday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ross-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he impact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negotiations and puts forward coping strategies, stressing just being acquainted with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of different countries in order to grasp the strategies and achieve success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negotiations by being correctitude and targeted.

【Key words】International Business Negotiation Cross-cultural difference Value Ethic Modes of thinking Countermeasures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跨文化的商务活动越来越频繁。在国际商务谈判的过程中,不同的民族文化表现出来的个性和共性,不同的国家表现出来的文化环境和文化差异,引发出不同国家谈判人员的思路和方法,以及处理谈判冲突的不同方式,构成国际商务谈判跨文化问题。我国加入WTO已多年,国际贸易和对外交往日益频繁,跨文化交际不可避免。只有了解并熟悉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处理好文化差异问题才能减少相互之间的误解,有助于谈判的顺利进行,有助于开拓深层次的质量意识,增进客户的友谊,营造商务活动的融洽气氛,才能做到在国际商务谈判中有礼有节,有的放矢,把握策略,取得成功。

一、跨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

文化差异分显性和隐性,而大部分是隐性的。肤色、服饰、食物和气候等是显性的,是文化的表层;隐性的差异如价值观、思维方式、风俗习惯和等文化的深层次更容易引发跨文化冲突或障碍。跨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有以下几方面:

1.语言交流

一般来说,语言交流可分为两大类:言语交流和非言语交流。

国际商务谈判大多用英语进行,而谈判双方的母语往往不是英语,这就增加了交流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尽量用简单、清楚、明确的英语,不要用容易引起误会的多义词、双关语、俚语、成语,也不要用容易引起对方反感的词句。如:“To tell you the truth.”“I will be honest with you…”,这些用语带有不信任色彩,会使对方担心,从而不愿积极与我们合作。

除了言语交流,我们的话语音调、眼神、姿态、手势、触摸以及面部表情等都在交流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国际商务谈判中察言观色是非常重要的。美国商人认为不正视他们目光的人是不诚实的;但是在拉丁美洲和亚洲的许多地方,低垂目光表示尊重。手势是非语言交流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不同的文化中,手势的特定意义也会有所不同。例如:“竖起大拇指”的手势在中国表示赞扬别人的能力;而在中东地区是否定的意思;阿拉伯国家人做手势的时候,大拇指是不能单独使用的;在穆斯林和印度文化中,左手被认为是不干净的,使用左手示意会被看作是粗鲁的表现。

中国式的交流方式是喜欢用间接迂回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常用的表达是“可能”、“或许吧”、“我想”等措辞,尽量不伤自己和别人的面子。在英美国家,如果说“I will do my best to do something.”意味着“我肯定去做”的意思;但在中国则是“我尽力而为或看情况而定”。向别人提出请示时中国人往往不喜欢开门见山,常常是先试探一番或先说上一堆理由;而英美人则喜欢直截了当地陈述主题,两者的迂回与直接形成鲜明的对比。

跨国文化交流的一个严重通病就是“以己度人”,即大多数人都在不知不觉中以自己的文化背景为依据来评价别人的行动、观点、风俗或礼貌。最典型的例子就是“Yes”、“No”的使用和理解。曾经有家美国公司和一家日本公司进行商务谈判,在谈判中,美国人很高兴地发现,每当他提出一个意见时,对方就点头说:“Yes”,他以为这次谈判特别顺利。直到他要求签合同时才震惊地发现日本人说的“Yes”是表示礼貌的“I hear you.(我在听)”,而不是“I agree with you.(我同意)”。

文化差异导致语言交流及沟通方式的差异,如果没有足够地理解和包容,将会直接影响国际商务谈判的顺利进行。

2.价值观

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它包括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标准等,表现为某些符合社会文化,具有持久性、稳定性,为社会成员所普遍接受的信念。不同的文化、价值观有很大的差异。

中国人的文化根源是以“孔夫子思想(Confucianism)”为核心的儒学思想,倡导一种人自身、人际间、人与社会的和谐主义,也就是集体主义。正因为如此,中国人在进行谈判交流时,强调个人利益应当服从社会整体利益,只有整个社会得到发展,个人才能得到最大利益。

而西方国家则以个人主义为其文化的核心。西方文化突出个人价值、个人意志、个人尊严、个人自由、个人情感、个人权利及个人利益。整个社会极力推崇个人主义,十分强调自我价值实现,并以个人成功来衡量人生价值。物质至上受到极度重视,是西方文化个人价值至上论的主要特征。因此,他们在谈判交流中总是以自己为中心,即以传者为中心,语言直截了当,即以结果为导向。

中国强调集体观念和集体责任,谈判的模式基本上是集体出场,但拍板定案来决定的是一人。这种众人谈判,一人拍板的风险性很大。一旦出现复杂棘手的问题,谈判人难以决定。这被文化学者们称为“高权利距离文化(Power distance)”,而被文化学者们称为“低权利距离文化(Power distance)”的西方文化积极鼓励个人奋斗、敢于冒险、不断创新、出人头地的冒险精神,因而在谈判桌上也许只有一两个人,但身后往往有一个高效的智囊团或决策机构,赋予谈判人相当的权力,能灵活地做出对策或应对突发事件。

中国传统文化是“重义轻利”,西方文化强调“重利轻义”。所以,中国人注重面子,西方人看重利益。我们总是热情寒暄,盛情款待来尽地主之谊。而西方人在商务交往中唯一的目的就是签署谈判合同,所以他们认为生意就是生意,用不着东拉西扯,需速战速决。

不同的文化,价值观有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不可避免地导致谈判过程中的沟通障碍。

3.伦理和法制观念

伦理观是调整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商务谈判中的伦理观是调整从事商务谈判活动的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它为商务谈判者的行为提供标准和方向。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在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中国5000多年的文化造就了中国人习惯于回避从法律上考虑问题,着重于从伦理道德上考虑问题;而西方人却恰恰相反,他们更多的是从法律上考虑问题。

中国人“伦理至上”。“熟人”和“关系”有其特殊的内涵和意义,一旦这种关系确立,便成了熟人或朋友,随后就是优惠和慷慨相助。信任和包容的程度也就提高了,所以中国人有较多的口头约定。美国学者帕伊曾感慨地说:“许多美国工商业者已经学会在中国人中间,只须用口头约定,或者握一下手,来决定协议或协议生效的可能。”西方人不大注意培养双方的感情,力图把生意和友情分开。在调节人的行为和处理纠纷方面,西方人习惯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由律师出面去解决纠纷。中国的传统文化更注重的是人情舆论。中国谈判者在谈判过程中对于经济活动,包括经济纠纷的处理,往往习惯于依靠人际关系,通过“组织”、通过舆论来发挥作用。正所谓“得到多助,失道寡助。”尽量回避从法律上解决问题着重于从伦理道德上考虑问题。

西方文化是契约文化,他们非常重视契约的精确性、权威性,契约一旦生效就会严格执行。西方很多公司都聘请有顾问、律师,有纠纷时由律师处理。在国际商务谈判中,他们要求按程序办事,谈判结束后涉及合同管理以及后续交流,根据商务活动的规则即由共同签定的合同来约束双方,一旦发生分歧与争端,主张按正式的途径予以解决。例如,美国人在国外进行商务谈判时,一定会带上自己的律师。他们常说的一句话:“我要征求律师的意见。”

文化差异导致在国际商务谈判中不同的伦理和法制观念,只有双方积极增进了解并善于融会变通,才能使商务谈判不陷入僵局,易于破解。

4.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具有社会文化属性,在不同的社会文化结构中形成的思维方式也有差异。东西方由于各自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种族渊源、历史变迁、、风俗文化等的差异,便形成了不同的、具有各自民族文化特色的考虑问题、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

一般来说,西方人具有分析思维方式,而东方人具有综合思维方式。西方人在谈判方式上会把大任务分成若干个小任务,比如提出价格、包装、交货、付款等问题,再逐项依次解决。他们认为大任务由一系列小的任务堆积而成,最后的协议就是这些小协议之和。他们讲究实际,注重利益。

东方人的思维模式是整体取向,在谈判中采用的方法是从整体到局部,从笼统到具体,先就总体原则达成共识,然后以此去指导具体问题的解决。喜欢由整体到分层再到细节。东方人重视原则,先谈原则,后谈细节;西方人重细节,认为细节是问题的本质,原则只是一种形式。

在国际商务谈判中,中国人谈判方式是首先就有关合同双方所共同遵守的总体性原则和共同利益展开讨论。他们主要关心的是双方长期合作的可能性,因此他们避免在谈判起始阶段讨论细节问题,并把所谓的具体的细节问题安排到以后的谈判中去解决。这种“先谈原则,后谈细节”的谈判方式是中国谈判方式最明显的特征之一。

而西方人则恰恰相反,他们注重“先谈细节,避免讨论原则”。尤其美国人采用的谈判方式是局部取向,重视细节。美国人由于受线性思维和分析思维方式的影响,最重视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重具体胜过整体。他们的思维方式在谈判桌上的具体体现就是“直接”和“简明”。因此,他们习惯于开门见山,直截了当。以“一揽子交易”的方式,按议题的先后顺序依次进行商谈。

5.时间观念

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时间概念。时间观念对国际商务谈判有着广泛而无形的影响。人们对时间的态度往往传达了整个民族的世界观和思维模式。东方人认为时间如同地球自然周期运转一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因而归纳出时间会自身复归的观念。西方人则把时间比作河流,河水只能从河流一头流向另一头,而不会倒流;时间也被比作长长的彩带,不论彩带多长,它总有始有终,由此而培养了西方人较强的时间观念和珍惜时间的习惯。例如:美国人常讲“Business is Business.”(生意归生意)“时间就是金钱”、“金钱决定一切”是美国人不渝之信条。而中东和拉丁美洲人的时间观念则较弱,在他们看来,时间应当是被享用的。

英美人以讲究准时、效率而著称,凡事都记入日程表,考虑问题着眼当前和未来,而不是过去,这些都能从单一时间取向中可见一斑。邀请英美人参加隆重的宴请活动,一定要提前至少一个月通知,不能等到前一天。没有预约的造访会被视为对私人时间的侵扰;没有提前发出或商量的邀请会被视为没有诚意的行为。

由于文化差异,人们对时间会持有不同态度和观点,对“准时”与“不守约”也有不同的理解,对如何安排时间及如何从事活动会有不同的做法,这些差异往往会导致跨文化沟通误解。

二、国际商务谈判中跨文化差异的应对策略

从以上跨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中,我们客观地看到,中西方文化各具优劣势。我们研究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目的在于:清醒地认识自我,充分地了解别人,以便我们的涉外谈判真正做到兴利除弊,扬长避短,寻求合作,共创双赢。

1.深入了解,知己知彼。

文化不仅决定着谈判者的伦理道德规范,而且影响着谈判者的思维方式和个,从而使不同文化背景的谈判者形成风格迥异的谈判风格。如:美国人由于多民族融合的特点,使他们具有了自信、果断、外向和实际的谈判风格。日本人讲究相互依存,注重在交易谈判中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韩国人性格倔强,谈判中坚持己见,不轻易让步。同时,韩国人含蓄且审慎,谈判中很少直接表达看法,往往需要对方揣摩。英国人较为保守,重视规则,一切都得按规矩办。只要他们认为某一细节没有解决,绝不会同意签字。阿拉伯人好客,但缺乏时间观念,有时漫不经心,他们重视朋友间的关系。中国人讲求“和为贵”创造和谐的气氛是谈判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谈判过程中,尽量避免摩擦。中国人爱面子,为保全双方的面子,经常使用暧昧的、间接的语言。

不同的谈判风格必然影响着谈判的气氛、谈判的节奏及谈判的手段。要深入了解各国谈判风格的差异,知己知彼,非常有助于我们找到建设性的沟通渠道,发现导致彼此之间误解或对立的真正原因,并且有效地利用我们在民族性格和谈判风格的某些优势,克服某些方面的弱势,积极地驾驭谈判过程,从而把握谈判的方向和进度,取得最后的成功。

2.理解彼此文化,尊重习俗传统。

不同的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的语言、风俗、爱好和习惯,在物质和文化生活方面各有其特点。谈判人员应考虑到这些风俗习惯,避免以本国文化的框架去套他国行为,以达到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尊重和包容。①要理解异国文化,首先必须了解“己文化”,包括优缺点、模式特征、形成原因等自我意识。②对“异文化”的理解,达到文化移情,即在某种程度上摆脱自我文化的约束,采取超然豁达的态度,又不会盲目落入“异文化”的框架中,这便意味着谈判的成功。

例如:中国人的隐私观念较为淡薄,交往中很自然地聊及彼此的生活境况。而西方人非常注重个人隐私,不愿意向别人过多提及自己的事情,更不愿意让别人干预。对中国人来讲本是关切的言辞,很可能西方人认为是对个人隐私的不尊重。谈判桌上这一细微的文化差异会影响谈判双方的情绪和态度。中国商务代表团到了西方国家,长时间没人招待,往往以为这是主人对他们的访问不感兴趣;欧洲商人来到中国,会发现他们无论做什么事都有人陪着,而把这误解为主人对他们缺乏信任。殊不知这只是中西方接人待客的习俗不同而已。只有彼此理解尊重且包容相互的文化才能实现预期的商务谈判目标。

所以国际商务谈判的成功取决于谈判者对他国文化认识与尊重的程度,提高跨文化交际知识和能力,成功地运用商务谈判策略是每个谈判家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3.礼貌得体,礼节周到。

礼貌原则是语用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人们在交际中不仅要遵循合作原则,同时也要遵循礼貌原则,才能达到更好的交际效果。尤其在国际商务谈判中更加注重礼貌的传达。

礼貌得体强调说话要看对象,要注意言行的时间和场合,还要注意言行的表达和效果要恰到好处。太随便的言语会冒犯他人,过于有礼则让人感到虚伪造作。例如,直截了当地对一位德国商人说话很可能是成功的;但如果对一位日本商人则可能是失败的,因为语言直率对日本人来说十分不得体。

在国际商务谈判中既不能使用过度谦卑的语气,也不能自以为是;既不能贬低更不能责备。试比较:

(1)We may consider selecting you as our partner if your are interested.(如果贵公司感兴趣,我们可以考虑作为我们的合作伙伴。)

(2)We made some study and come to the conclusion that you are our first choice.(经过我们研究得出结论,贵公司是我们的第一选择。)

在(1)句中语气显得自以为是,容易引起对方反感;而(2)句彬彬有礼,十分得体。

(3)Your letter is not clear at all that I can’t understand it.这种生硬的、责备的语气应该避免。可以改为If I understand your letter clearly…

为了避免冲突,给双方留有回旋的余地,不妨使用模糊的语言。例如:

(4)We have had talks and both have fully expressed our opinions (我们进行过会谈,双方都充分表达了各自的观点。)

(4)句意味着双方就某些问题未能取得明确的结果,双方都有一定的保留。语气不卑不亢,留有余地。

礼仪礼节代表着礼貌行为的一种规范。在国际商务谈判中需要接触国内外不同层次的人,需要处理多种事物,应付多种场合,礼仪礼节是否周到直接影响谈判的效果。如:与东南亚商人洽谈业务时,切忌翘起二郎腿,否则必引起对方反感,交易当即告吹。中东阿拉伯国家的商人往往在咖啡馆里洽谈贸易。和他们会面时宜喝咖啡、茶或清凉饮料,严忌饮酒、吸烟、谈女人、拍照,也不要谈论中东政局和国际石油政策。赴南美洲做生意的人,为了入境随俗,在洽谈交易的过程中,宜穿深色服装,谈话宜亲热且距离靠近一些;忌穿浅色服装,忌谈当地政治问题。德国商人很注重工作效率,因此,同他们洽谈贸易时,严忌漫无目的地闲谈。

4.增强法律意识,加强法制观念。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国际市场也不例外。在现代社会,所有的商务活动都要在法律关系下进行。但由于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不同,使中西方的法律观念存在着明显的区别。西方国家是法制国家,法制完善,法律意识根深蒂固。中国受到等级观念、官本位思想以及人情关系意识的影响,法制观念比较淡薄,导致中国谈判者在谈判过程中注重人际关系和非正式的处理方式。在我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存在一些法律尚不健全,原有的一些体制上的问题和一些政策规定也不符合国际惯例,使国际商务谈判极易陷入僵局而且不易破解。我们要积极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提出建设性的方案以便能顺利地达到谈判目标。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入世之后,中国应健全法制观念,提高国民的法律意识,加强司法人员的综合素质。使学法、懂法、用法成为中国人的必备素质。在国际商务谈判中,一旦发生纠纷,争取用法律保障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同时各级外经贸行政主管部门应努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不断进步的需要,进一步转变观念,不断提高行政管理水平,增强认真按照行政法律、法规办事的观念,卓有成效地解决各类对外贸易争议,营造公平、公正的国际商务谈判环境。

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个人或群体的态度倾向决定着文化差异的作用,它可以夸大文化的差异,也可以将文化差异引起的障碍降低到最低点。人们在进行国际商务谈判时,如果能克服跨文化差异引起的障碍,知己知彼,入乡随俗,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上思考问题,深入了解,,就可以共同努力创造一个能适应双方的国际商务谈判环境,使谈判取得圆满成功。

参考文献

1 王保安.论商务英语谈判的语用策略[J].商场现代化,2008(10)

2 刘婷.国际商务谈判中中西方文化差异问题探析[J].商场现代化,2008(5)

3 邹芙林.试论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J].企业经济,2007(1)

篇6

论文摘要:文化移情能力是有效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关键所在,跨文化意识是交际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主要标志。文化移情能力与跨文化意识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两者能够相互促进。培养和提升文化移情能力与跨文化意识应遵循的主要原则是:实用性、渐进性、系统性、时代性、合适性;主要途径和方法有:影视鉴赏,实践与体验,文学作品赏析,社会文化专题讲座,重视非语言交际,克服并超越文化障碍、文化对比等。

1、引言

自从1972年Hymes提出交际能力观以来,跨文化交际一直是国内外学者(Eiuben,1976;Smaovar&Porter,2001;Brunner,2003;胡文仲,1994,1999;关世杰,1995;贾玉新,1997;顾嘉祖,2000,2002;高永晨,2005,2006;王楠,2005)研究的热门课题。国内学者基本上已就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达成一致,即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他们有效地解决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为什么要进行文化教学,文化教学要教什么的问题,并强调了教学中进行文化对比的重要性,注重学习者学习过程中文化差异概念的构建及实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等。

随着政治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不同社会、文化、地区的人们的全球意识和相互交流的意愿空前高涨,都希望具有跨文化交往能力。研究者越来越意识到,文化移情能力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系统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和核心内容,是直接影响跨文化交际质量、效果和进程的关键因素。《高等学校英语教学大纲》(2000)中规定: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种能力除包括正确运用语言的能力外,还包括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能力。《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2004)把跨文化交际列为大学英语的主要内容,把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作为主要教学目标之一,并要求各校在教学中安排一定的跨文化交际的内容。

2、文化移情能力与跨文化意识的定义及价值

文化移情是指交际主体自觉地转换文化立场,在交际中有意识地超越本土文化的俗套和框架模式,摆脱自身文化的约束,置身于另一种文化模式中,如实地感受、领悟和理解另一种文化。它是跨文化交际中连接主体与客体的语言、文化及情感的桥梁和纽带,是有效沟通的技巧、艺术和能力。

Ruben(1976:334一354)指出,有效交际中的移情能力的含义是尽量设身处地,将心比心,站在别人的立场去思想、去体验、去表达感情,使用言语和非言语行为进行移情,向对方表示已经充分理解了他的思想和感情。跨文化交际中的移情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层面是语言语用移情,指的是说话人运用语言刻意对听话人表达自己的心态和意图,以及听话人从说话人的角度准确领会话语的用意;另一个层面是社会语用移情,是指交际双方要设身处地地尊重对方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和话语的用意。整个过程有六个步骤:承认差异一认识自我一悬置自我一体验对方一准备移情一重建自我,从而克服民族中心主义,增强对别人的需求和价值观的敏感性。同时,一个具有良好文化移情能力的人应该是与时俱进的学习者并持有态度开放的文化价值观。

根据Hanvey的观点,跨文化意识是指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者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的一种认知标准或调节方法,或者说它指的是交际者所特有的思维方式、判断能力以及对交际过程文化因素的敏感性,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文化移情能力决定了交际者能否摆脱自身文化积淀所形成的思维定势的影响,从而自觉地避免因文化差异,如文化取向、价值观念、、伦理规范、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习惯等引起的文化冲突,保证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跨文化意识的有无或程度的强弱直接影响交际质量,同时也是衡量一个交际者能否成功地实现跨文化交际目的的重要准绳之一。

3、文化移情能力与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原则

3.1实用性原则

了解文化是为了更好地掌握和使用语言,语言的使用是为了交际。文化教学内容应与学生所学的语言内容密切相关,与日常交际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密切相关,并结合语言交际实践,使学生不至于认为语言和文化的关系过于抽象、空洞和捉摸不定,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言和文化的兴趣。

3.2渐进性原则

渐进性原则就是要求在文化导人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语言水平、认知能力和心理状况,注意循序渐进,由浅人深,由表及里,让学生逐渐理解文化内容的本质。在文化导人的过程中,要有阶段性地把英语国家文化知识与学生身边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通过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开拓视野,使学生不断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跨文化意识。

3.3系统性原则

在教学中,还要遵循系统性原则,因为文化是综合体。也就是说要将所学的教材内容、日常交际方式(包括非言语交际行为如:身势语、表情等)与文化要素、文化共性、文化差异作“融会贯通”、系统性导人,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能对英语文化系统的诸多方面有一个整体把握。教师不仅要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一些感性知识,还要提供理性知识,使学生的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成为一个系统。

3.4时代性原则

时代性原则就是在培养学生的文化移情能力与跨文化意识的时候要与时俱进。尽管文化具有很强的稳定性,但是随着全球化的加剧发展,时代变化的速度加快了,民族或社会的主流文化的变化也随之加速,人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等方面都已发生变化,这也就要求我们要时刻关注这些变化了的内容。

3.5合适性原则

合适性原则要求教学内容应是主流文化的内容,且具有代表性,数量适度。它要求教师精心准备一些与所学的语言内容密切相关的、与日常交际所涉及的功能项目及一般话题密切相关的文化内容(如文化习俗和传统)。

4、文化移情能力与跨文化意识培养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4.1影视鉴赏

观看英文原版影视作品就是将自己置身于欧美人的语言、思维、习俗、文化和社会生活中,慢慢浸泡。一部好的英文影视作品能涵盖语言学习中的语音、语调、节奏、用词、思维、感情等几大要素。通过观看这些影视作品,学习者/学生能直观地了解英语国家的生活方式、社会文化习俗和礼仪、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包括审美观)等,从而培养学习者/学生在实际交流中应具备的跨文化意识,增强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利用多媒体播放电影和电视片,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情况:各阶层人们吃什么,穿什么,住什么样的房子,如何与朋友交往,进行什么娱乐活动,什么节日对他们最重要,在节日如何庆祝,以及说话的表情、手势等。

4.2实践与体验

交际能力不只是语言能力与文化能力的简单相加,更是大量实践的结果。大量的研究实验表明,学习的内部过程(知识内化)在学习过程中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学习者要充分利用课外时间来增强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实践,如:开展竟赛活动一一举办英语演讲、英语文艺节目、英语征文等;文艺活动—观看有关英语录像片、学唱英语歌曲、做游戏、练习英语书法、背诵小诗歌、举办英语晚会、外语节等;新闻媒体—开设英语广播节目、英语手抄报、英语板报等,使学生天天耳濡目染,置身于英语知识的氛围中。还有社会参与,如组织英语角、邀请外籍教师来校指导、任教,与外国友人会晤、交笔友、上网聊天等,使学生将所学的语言以多种形式进行操练、巩固提高,感受外国文化的氛围,置身于异国文化的生活中,提高文化敏感性和跨文化意识。

4.3文学作品赏析

目的语文学作品的阅读也是一种学习外国文化知识的重要方法。一个民族的文学作品是该民族文化的精华部分,是传统文化的积累,是学习者无尽的语言源泉。学习者能够在文学作品中学到各种各样而又自然地道的语言和简洁洗莲、生动逼真的表达方式,还可以了解不同时期的确社会情况和问题,从而增加知识,扩大视野,自觉地了解西方文化,对比中西文化的异同,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接受能力。

4.4文化专题讲座

文化专题讲座指在对比学生的语言文化与目的语文化差异的基础上,选出目的语文化中较为突出的文化特征,定期、限时、有的放矢结合某一章节进行一次或系列性的讲座。文化讲座可以将支离破碎的文化信息重新整合构造,是系统地说明一个整体概念的有效教学策略,同时可给学生提供最新的相关研究成果。

4.5重视非语言交际

非语言交际是一种重要的交际方式,是在特定的情景或语境中使用非语言行为交流和理解信息的过程,它们不是真正的语言单位,但在生活和交际中有时候却能表达出比语言更强烈的含义,一些特定的非语言行为往往代表着特定的含义,在跨文化交际中必须加以重视。中西文化背景下的非语言文化内涵差异非常大。例如,中国人信奉“沉默是金”,认为沉默里含有丰富的信息,甚至“此时无声胜有声”,而英语国家的人对此颇感不舒服。

4.6克服并超越文化障碍

SamovarandPorter认为文化移情的障碍主要有:1)顽固的自我中心;;2)以偏概全的倾向;3)对性别、种族和文化的刻板印象;;4)防御行为;和5)缺乏动机。同时指出促进移情作用要从以下几方面人手:1)关注;2)交流中的移情;3)选择文化上被接受的行为;4)避免种族优越感的反应。

4.7文化对比

只有通过比较才能发现学生母语和目的语语言结构与文化的异同,从而获得一种跨文化交际的文化敏感性。如在英美等国家,人们举行葬礼时一般穿黑色礼服,表示庄重和对死者的哀悼;而在中国,人们多穿白戴孝表示对亲人死者的怀念。这种富有情趣的对比观察,有利于学生体验和感受英语国家的文化,排除民族文化差异的偏见,以期达到语言、情感上的沟通。又如对比英美人和中国人对恭维和谦虚的不同反应,对比不同国家两个民族对家族关系称谓的区别以及送礼、宴请、招待的方法和方式,让学生既了解了英美人的风俗习惯,又知道了本民族的习俗。

篇7

关键词:商务英语 全球化 多角度 多层次 就业

中图分类号:Z62 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on the Obtain Employment Direction of Business English Major

Wang Xuanqi,Xu Yanping,He Fangjie(Zhejiang Ocean University, Zhoushan 316022,China)

Abstract:Business English, as a branch of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 is facing its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In today’s difficult employm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how do we choose the direction of employment after graduation.Based on the current economic situation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multi- angle, multi- faceted, multi- level business English professional learners in the future direction of employment advice.

Key words: Business English Globalization Multi- angle Multi- level Employment

一、商务英语专业介绍及就业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对外改革开放的程度不断加深,经济全球化的程度不断加强,国际的贸易往来也越来越频繁。而英语作为国际一种重要的沟通语言,所担负的交流任务越来越重。据统计,世界上有70%的邮件是由英语书写的,全球60%的广播节目是由英语播放的,同时英语也是联合国的正式工作语言之一。仅在中国,英语的学习者就约占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在这样的情况下,学习英语的人数在中国仍不断增加。单纯的英语交流已经不能够满足中国与外国经济贸易的更密切的交流,为了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以及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近几年中国出现了一个新的英语专业――商务英语(Business English 或 English for Business)。

2007年,教育部在对外贸易经济大学设立了我国第一个商务英语本科专业。在2008年,教育部又批准了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和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开办商务英语本科专业。随后,其他高校也陆续增添商务英语专业,商务英语专业的学习范围在中国不断扩大。

随着中国经济贸易的不断发展,单纯的英语交流不能满足于中国对外贸易的密切交流。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并培养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近几年中国出现了一个新的英语专业分支――商务英语(Business English 或 English for Business)。

根据《商务英语国家标准》,商务英语专业旨在培养英语基本功扎实,具有国际视野和人文素养,掌握语言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国际商法)等相关基础理论与知识,熟悉国际商务的通行规则和惯例,具备英语应用能力、商务实践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思辨与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能从事国际商务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应当具备英语应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商务实践能力、思辨与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1]。

由于我国商务英语这个学科从国外引进得比较晚,要让普通人在短时期内接受这个学科还是很困难的。和过去相比,大学生人数逐年增多,其价值在不断的贬值。在低迷的市场经济形势的影响下,用人单位有效需求减少,每年的毕业生数量远多于企业所需要的人才数量,供大于求,就业的压力年年剧增。其次,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缺少高等数学等基础课程,和其他非语言类专业获得了大学四、六级英语证书的学生相比很难有竞争力。另外,商务英语考试证书(BUSINESS ENGLISH CERTIFICATE,简称BEC)并没有被国内外的一些企业完全认可。

二、商务英语专业就业方向分析

(一)对外经济贸易方向

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绝大部分就业于外贸方向。就浙江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2015届毕业生中约有14%从事外贸工作,2016届则上升到了20%。近来市场上对于外贸行业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要进入外贸行业,不仅要良好的沟通能力,还需要优秀的外语能力及相关专业知识。和其他专业学生相比,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具有各方面的优势,就业前景乐观。

随着外向型经济在我国发挥的作用日益凸显,市场对外贸人才的要求也慢慢上升,分工也渐渐多元化,逐渐分散出报关员、报检员、单证员、货代员 、外销员、跟单员等岗位[2] 。这些岗位符合商务英语专业的特色,与商务英语专业人才所学知识对映,作为世界经济开放发展的副产品,随着外贸行业的繁荣也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注视到。

近年中国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速度增长,然而制约对外贸易的一些长期矛盾及短期问题不断叠加,这就会增加外贸企业的经营压力。世界经济复苏放缓、全球性通货膨胀短期内难以缓解会对对外贸易带来影响及挑战,国际市场低迷,并且经贸摩擦形势会更加严峻。在这种局势下,市场降低了对外贸人才的需求。同时,较于内地城市,沿海地区的外贸市场提供的工资水平要高。毕业生在选择外贸方向的工作时要考虑多种因素及自身特点进行分析。

(二)港口方向

据统计,我国对外贸易中 90%以上的货物运输方式为海运,港口作为重要的海洋运输交通节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对外交流的重要载体,港口行业成为进出口贸易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全球十大港口的排名中,有七大港口属于中国,港口地区经济发展日新月异,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如果要从事港口行业,就需要更多的了解港航专业知识,将其与商务英语专业学到的知识结合并运用。

(三)商务翻译方向

虽然网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翻译软件,在一定程度上能作为平时的辅助工具,但机器翻译出来的文字错误率高,比较复杂的翻译仍需要人工翻译的方式才能做到,翻译这项职业具有很大的市场需求和发展前景。商务翻译岗位的人才必须有较强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等能力,能够完成公司与外方业务联系的传真、信函、邮件、合同文本等以及公司所需的英文技术资料、设备说明、图纸等资料的翻译工作,能够承担公司对外商务谈判的翻译工作,进口产品验收等对外场合中的口译工作,外事活动中的对外联系、外宾接待等工作[3]。

(四)除了以上这些方向,也可以选择其他和商务英语专业相关度不高的岗位。

例如涉外导游方向。涉外导游是一个需要知识、技能、公关和管理等综合能力的职业。要做好涉外导游工作,需要有良好的语言功底,也需要了解各国间的文化差异,这就符合了商务英语专业中商务礼仪及跨文化交际课程所学的内容。旅游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表现方式,作为其主要参与者,涉外导游在掌握沟通语言的同时,还需了解文化知识,以实现高效正确的沟通。 涉外导游的工作方向一般有两种。第一种是在国内接待外国的旅客;第二种就是带国内的旅客到国外去旅游。而如今,我国涉外导游的职业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语言方面存在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好好学习英语的专业知识;文化差异,价值取向的不同引起一些误会,闹出笑话,这就需要我们好好学习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减少文化差异,知晓一些不同的价值取向。一个涉外导游,要有良好的外语基础,而商务英语的学习不仅仅是学习者具有了良好的语言功底,而且他们比起一般的英语学习者来说,他们还具有良好的商务方面的礼仪,他们还有较好的交流能力,商务英语这个专业,它对学习者的交流能力的培养是大学中的学习很重要的一部分。商务英语学习者擅自交流,可以使外国的游客来中国旅游是不觉得乏味,因为他们可以游刃有余的处在两种文化差异的人群中,帮助他们交流。也可以使中国游客去外国旅游是感到比较自在,因为他们可以帮助两个国家的人对话。

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也可以选择国际会计、外企文秘等和专业略相关的职业,或考教师资格证,取得教师资格从事商务英语教学工作,亦或是考公务员、出国深造等。

三、结论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不是什么新话题,而造成这个局势的原因不能排除当代大学生专业知识掌握得不够扎实却对工作所报的期望值过高,同时他们在大学期间就没有对自己的职业进行规划,对于各种职业的了解不够充分,这就需要大学生在毕业前就多了解有关职业的信息,初步计划好自己未来的规划。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复合技能的竞争优势,但也有在部分岗位适应性不强等不足。现针对商务英语专业就业方向给出以下建议:

一是要转变就业观念,拓宽就业思路,不要局限在大城市或是一开始就期望选择高薪工作。毕业生可以先从基础工作做起,多实践,获取足够的经验之后再制定大目标。二是要设立明确的职场目标,反思总结自己的优势劣势,努力完善自身,提高专业素养和能力。在学习商务英语知识的同时,多学习接触其他知识技能。在选择就业方向之后,要及时设立就业计划,按照自己的计划一步步完善不足之处。三是各类从业资格考试及职业技能证书方面,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可以先取得大学英语四六级及计算机能力二级考试这类基本证书,其次为外语类专业需要考取的专业英语四八级证书。如果想要从事专业相关工作,则可以考取BEC证书,依自己能力选择初中高级难度。外贸方向还有报关员、报检员、单证员等岗位的从业资格考试证书,根据自己选择的就业方向可以尝试获得相关含金量高的证书。四是重视第二外语的学习,提高交际能力。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后很大可能性会碰到要使用除英语外其他语言的情况,因此,日常就要多补充有关第二外语的知识。并且,商务英语专业有关工作方向绝大部分涉及沟通交流,学生须熟悉跨文化交际等课堂上学习的专业知识,使能够熟练运用到实践过程中。

参考文献

[1] 王立非.贯彻国家标准,强化商务英语专业技能培养[D].北京: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15.

篇8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 广州 511483)

摘要: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以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学生海外研习基地(广州)为平台,通过举办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开设跨文化课程与举办专题讲座、对口接待与交流、双语环境建设、国际内容专业社团建设及国际化服务能力提升等6种途径,探索了校园国际化多元文化育人氛围营造的途径。实践表明,利用高校自身校本资源,创设国际化育人环境,使师生不出国门便可获得国际体验和经验,培养跨文化沟通能力,是可行的,而且是有效的。

关键词 :高职院校;国际化多元文化育人氛围;营造;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海外研习基地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12-0032-04

当前,经济全球化趋势要求高等教育要培养理解多元文化、具有国际视野、懂得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专业技术人才。因此,近年来,各高职院校着力推动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在与境外相关院校合作建设专业、共同开发课程、加强师生交流互访、引进国际通行职业资格证书、开展联合培养及互设海外研习基地等方面进行了广泛而大胆的探索,目的是使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及方式、教育资源建设乃至育人环境建设等逐步与国际接轨。高职院校的国际化,就是把学校的教学、学习、研究、服务、管理等放置于全球教育与文化背景之中。校园环境及其文化建设,是人才培养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因此,校园国际化多元文化育人氛围和环境的建设,也是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尤其是高职学生囿于外语与经济方面的能力,鲜有机会通过出国获得国际体验、扩展国际视野、获得跨文化交流能力。如何使学生不出国门就能最大限度地在本土获得国际体验和经验,培养多元文化沟通能力,是高职院校国际化工作面临的挑战,培育国际化育人氛围、构建多元文化校园日趋重要。为此,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以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海外研习基地(广州)为平台,在国际化多元文化的校园育人氛围方面进行了大量实践与探索。

相关背景介绍

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作为一所全球知名的职业教育类院校,非常重视对学生国际视野的拓展和全球竞争力的培养,而且明确提出要有30%以上的学生有海外研修实习经历,在全球设立了许多研习基地,仅在我国就先后在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及成都职业技术学院等地设立了四个海外研习基地。

设立于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的南洋理工学院学生海外研习基地(广州)自2010年4月开始正式运行。运行5年来,已有逾1 000名师生前来研习,双方合作满意,效果良好。根据两校协议,南洋理工学院学生每年分4期,每期约40~60名师生在研习基地进行2~4周的研习,项目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自带专业项目:南洋理工学院学生结合自身所学专业自带由新方教师布置的项目。(2)企业认知项目:地处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在企业资源方面显示了独特的区位优势,提供了大量校企合作单位,可以满足南洋理工学院师生研习中的企业认知要求。(3)特色课程项目:在合作过程中,广州结合自己的教学改革成果向新方师生输出的特色课程,开发的“手工皮具设计与制作”、“时尚配饰设计与制作”两门课程,已被纳入南洋理工学院的通识学分课程中。(4)文化体验项目:为使新加坡师生体验异国文化,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在该项目的设计组织上,通过学习了解、实地考察、体验展现等多种方式,分门别类安排了社会经济文化讲座、岭南历史文化名胜参观、文化交流体验及参访广州其他高校等活动。(5)对接合作项目:根据每批次学生的专业背景及自带项目的要求,组织安排了两校同类院系师生的对接交流,除学生之间专业学习与文化活动的交流外,双方教师也就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管理、校企合作、实训室建设及专业深度合作等进行了不断的探讨,并合作设计开发了双方学生合作的实训项目。

校园国际化多元文化育人氛围的营造

(一)理论依据

国际化育人氛围营造的主要目标是:院校利用一切资源和条件,使师生不出国门就能获得一定的国际体验,具有国际视野,培养和提升跨文化沟通能力,具备国际竞争力,成为国际化人才。

瑞典学者尼尔森·本尼特认为,要想在全球化世界中站稳脚跟,所有学生都必须“国际化”,而不能仅仅依靠有能力出国的10%的学生。为此,他提出了本土国际化(Internationalization at Home)的概念,并认为这是为没有机会出国的学生提供国际经验的现实而有效的方法,其实现形式之一,就是利用课外设计的一些项目活动,营造校园国际化氛围。在国内外评价高等院校国际化水平或程度的一些指标中,无不纳入了与校园文化和环境相关的因素,如美国教育委员会的“国际化指数”、美国明尼苏达州大学Paige教授建立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成果指标等,都强调了课外活动在大学国际化进程中的重要意义,指出具有一个国际化氛围的校园环境对于高校的国际化活动有重要作用。国内的一些国际化研究学者,如中山大学陈昌贵教授等人,在课题研究中对北京大学案例的调查分析后指出,出国学习和以高校自身资源为基础的“校本国际化”(Internationalization on the campus)都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国际化相关素质的发展,但出国交流面临费用高、受益群体小等问题,高校更应该充分利用校本资源,通过校本国际化促进更多学生能力素质的发展,因此,建议重视国际化校园文化和环境建设,为校本国际化创造条件。高职教育国际化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已有研究者根据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之一——教育环境的国际化,将校园教育与文化的国际化氛围营造纳入到了衡量高职院校国际化工作的八个维度中。

(二)南洋理工学院海外研习基地的独特性

研习基地布点少 我国仅在4家高职院校设立了研习基地,华南地区仅有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一家;境外师生人数多,相较于许多国际交流合作项目以输送学生出国出境为主,研习基地以吸纳接待新加坡师生入境来校研习交流为主,平均每年人数逾200人次,2011年高达270人次,这样的接纳国外学生短期留学的数量,在广东省乃至全国高职院校都不多见。

运行时间稳定,形式丰富独特 有别于一般性的国际学生交流和游学活动,研习基地的运行是每年分为4期,基本固定在3~4月、6月、9月和12月,研习项目既有实质性的教学学习内容,也有广泛的文化认知体验,研习目标明确,内容设计系统。

文化背景多样性特质凸显,校园多元文化氛围自然形成 新加坡是一个东西文化交汇、多民族共存的开放国家,前来研习的师生构成呈现了民族多样、文化多元、语言多种及专业各异的特点:(1)民族多样。研习师生虽然以华人占主体,但也有来自马来西亚、印度、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及圭亚那等多个国家及民族的学生。(2)信仰多元。包括信仰佛教、天主教、基督教及伊斯兰教的师生,且信奉伊斯兰教的师生不在少数。(3)语言多种。统计表明,研习师生的语言以英语和汉语(包括粤语)为主,约占50%以上,但也有学生讲马来语、印度语、泰米尔语和闽南话,绝大多数师生会两种以上语言。(4)专业各异。研习师生来自该院的6个学系,即分布在生命科学系、设计系、工程系、互动数码媒体系、信息技术系和工商系的各个专业中。

这样的群体特点为校园国际化多元文化育人氛围营造的探索与实践提供了极为难得的条件,是不可多得的校本资源。

(三)实践方式

校园国际化多元文化育人氛围的营造,是通过有意识地组织活动、提供服务等手段,在校园课堂内外营造国际化氛围,使学生不出国门就能获得国际化的感受和体验,增强国际化意识。南洋理工学院学生海外研习基地这一独特的校本资源,为校园国际化育人氛围的营造,集聚了丰富多样的资源条件。因此,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围绕校园教育与文化国际化氛围营造的目标,依据氛围营造的几大核心要素,主要通过举办各种国际文化交流活动、打造双语环境、建设包含国际内容的专业社团及提供国际化服务等六种途径展开了探索和实践。

举办各种国际文化交流活动 文化(跨文化)认知和体验是研习师生的研习目标中很重要的一项内容。为满足研习需求,通过研习基地这一平台,可以有计划、按时令举办各类文化交流活动,如组织双方师生共度复活节、端午节、中秋节、圣诞节等,或组织游园游艺、民族文化表演、体育竞赛等活动,将双方师生置于直接的文化碰撞及体验之中,体会了解价值观、思维方式及习惯风俗等方面的文化差异与特点。

开设跨文化课程与举办专题讲座 以研习基地这一平台呈现的文化差异为起点,开设全校性跨文化选修课程“国际交往素养与礼仪”,并自编教材《跨文化能力构建》。同时,举办专题讲座,介绍东西方文化体系、思维方式、语境文化、时空观念、家庭伦理、宗教禁忌等方面的内容,扩大参与师生的视野、扩宽知识面,培养对其他文化的敏感度和对多元文化的尊重、理解、包容与接纳。

对口接待与交流 根据每期师生的专业背景,安排相关专业师生与之对接,除专业知识技能等的交流讨论外,还挑选学生组成涉外接待小组,参与整个研习期间各个项目的策划、安排、组织及落实,从接机、安排入住、校园导览、文体活动安排、风景名胜游览到企业认知实践、合作完成项目等,全程由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并由参与过对口接待与交流的上一届学生指导新一届接待小组完成下一期的接待工作。通过这一实践环节,着重训练参与学生诸如接待、交谈、着装、餐饮、交往禁忌、文化冲突处理等方面的国际礼仪基本素质及技能。

双语环境建设 新加坡师生虽以华人为主,但大多数只能进行简单的对话交流,无法阅读和写作汉语,尤其是简化字,加之来校研习的学生包括不同的族裔,所以校园内的英语标识及介绍指南十分必要。因此,从教学生活设施指南及使用说明,到研修项目的指引介绍,包括学校网站的相关信息,逐步配备了双语,使双方师生感受到了国际化趋势的校园文化氛围。

国际内容专业社团建设 随着研习基地的顺利运行,新加坡师生不间断地来校研习及参与交流的我院师生不断增多,国际化的氛围、趋势及学生所感受到的文化冲击、对异文化的好奇及了解欲望,使学生了解国际交往及参与国际交流活动的积极性极大地增强,也使学生工作管理者意识到了学生社团应顺应国际化人才培养要求的必要性。学校学生会、相关院系社团充分利用研习基地这一平台,纷纷争取前来研习的短期留学生参与相关社团活动,并已逐步形成稳定的活动社团。我院团委牵头,结合《国际化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的建设研究》等课题,有计划地组建了相关国际化社团并对活动予以指导,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目前,国际化社团分为三类:(1)相同或相关专业社团,约占70%;(2)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社团;(3)其他健康兴趣类社团。

国际化服务能力提升 南洋理工学院学生海外研习基地(广州)是一个常态的、实质性的国际交流合作项目,参与人数多,涉及面广,影响力大,全面助推了学院的国际化工作。学院为此专门成立了负责国际交流合作的职能机构,在统筹研习基地运行的基础上,开展了师生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国际竞赛、海外实习研习、出国留学等相关事务的信息服务与指导工作,并在各项事务的办理手续、目的国的人文风俗、涉外法规礼仪等方面提供帮助,为师生出国(境)学习、参与跨文化交流提供高效服务。

(四)实践成效

校园国际化多元文化育人氛围营造的探索与实践,以南洋理工学院学生海外研习基地(广州)这一校本资源为平台,目标明确,途径清晰,主要在三个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理念培养(多元文化理解意识) 探索了如何充分利用高校自身资源,培养师生了解多元文化、理解多元文化,对其他文化的价值、规则、风俗与惯例的敏感度及对不同文化接纳、宽容、尊重意识的有效途径。

行为规范(跨文化交际行为) 探索了培养及提升应对多元文化的策略能力,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与人和谐相处、有效沟通、协同合作、处理冲突的能力,以及能以国际规则和惯例规范自身行为能力的有效途径。

环境建设(多元文化环境与氛围) 探索了基于视觉识别系统(Visual Identity)的可视环境、网络环境及硬件设施建设等环境建设,打造国际化的校园基础环境,为师生提供不出国门的国际体验的有效途径。

结语

在全球化背景下,社会文化正变得越来越多元化,如民族多元化、社会经济多元化、信仰文化多元化等等,越来越多元的文化涌入一个语境内,我国也正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与挑战。文化多元化最大的价值在于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城市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包容的环境。因此,在这种环境下,要想创新与发展,需要有一大批懂得尊重文化差异、能够应对并处理文化差异、有较强跨文化沟通能力的人才。要使学校培养的人才具有国际竞争力,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国际素质是不可忽略的一个方面。我国作为一个在国际上正日益崛起的大国,需要吸收世界其他文化,实现文化多元化,更需要让自己的文化走向世界,因此,培养人才的跨文化交流能力至关重要。高职院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的重任,如何在给予人才知识技能素质的同时,创造条件,创设环境,营造国际化的育人氛围,培养高职技能人才的国际视野、国际意识及跨文化沟通能力,是一个亟须探讨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徐颖.浅析新加坡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3):102-105.

[2]刘伟.高职院校国际化实践的校本探索与思考[J].广州职业教育论坛,2012(4):56-60.

[3]刘伟.衡量高职院校国际化程度的八维坐标体系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2013(17):65-68.

[4]李兴业.七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207.

[5]丁笑炯.本土国际化:国外院校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新理念[J].世界教育信息,2008(9):67-69.

[6]刘伟.当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国际化研究与实践[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14:81.

[7]陈昌贵,曾满超,等.研究型大学国际化研究[M].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4.

篇9

悠久的文化历史传统,独特的民族风情,富含民族气息的人文景观,中国独特的旅游资源每年吸引着大批国外游客来中国旅游观光,因此涉外旅游已成为我国急需的人才,为了适应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目前全国有很多大专院校相继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旅游英语”作为旅游专业英语,属于专门用途用语(ESP),在跨文化交际和管理活动中,在传播文化、保护文化、融合文化、消除文化差异、避免文化冲突等方面起着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将会有更多、更直接的跨国界、跨文化的交流,从业人员文化知识的贫乏将会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失败,损坏中国的国际形象并影响旅游业的发展,正是由于目前旅游英语教育过程中文化输入的缺失、母语文化的干扰等等,因此在旅游英语教育中文化渗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文化的含义

对于文化的内涵,不同的研究学派有不同的观点,季羡林先生认为凡在人类在历史上所创造的精神、物质两个方面,并对人类有用的东西,就叫“文化”。而人类文化学认为文化包含两个层次:一是正式文化,宏观意义上的文化,涉及到文化学、历史、地理、哲学、政治、文学等很多学科。二是普通文化,也就是生活意义上的文化,包括普通的社会习俗、惯例以及行为规范。因此渗透到旅游英语教学中,涉及到两个层次:第一,旅游产品本身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如建筑物、服饰、食品、用品、工具等表现出来的特色文化,也就是物质文化知识。这些文化知识渗透到教学中的时候,应该注重渗透中国文化特色的典型词汇以及相对应的中国文化知识,如胡同、寺庙等建筑文化因素;聘礼、元宵、端午节等民俗文化因素等。第二,旅游过程中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差异,也就是精神文化知识,如讨价还价、消费、购物、娱乐、中表现出来的中西文化差异。具体来说,包括知识文化、观念文化和词语文化。知识文化指各国的历史、地理、科技、艺术、政治、经济、社会等背景知识。词语文化反应的是不同文化背景下词语多对应的不同的文化理念。观念文化指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政治信念、、社会准则、风俗习惯、道德标准和思维特征等。

二、文化渗透的意义

对于文化与旅游英语之间的关系可以从两个角度来分析。

1、文化与旅游的关系

旅游本身包含着各种文化交流活动,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相互交流,在这种交流过程中,不同文化相互碰撞、不同文化思想相互交流。同时,旅游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不仅体现在这种正式文化的碰撞与交流,这种渗透作用更是体现在旅游活动的各个方面,包括旅游产品本身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像菜系、旗袍等饮食服饰文化因素;剪纸、京剧、唐诗、宋词等文学艺术文化因素等等。近年来,原生态旅游越来越受到旅游者的关注,按照生态学原理,原生态文化就是民族民间文化,由于其原始古朴、独特自然,开始吸引国内外游客的青睐,正是由于这样,目前已有专家开始关注非物质遗产的开发,这种非物质遗产更多的体现的就是一种文化气息,文化底蕴。简言之,文化是旅游者的出发点和归结点,是旅游业的灵魂。一个国家的旅游业若是缺少了自己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底蕴,便失去了特色,不能反映出本民族独有的精神内涵,也便失去了强大的吸引力。

2、文化与英语的关系

语言和文化紧密相连、不可分割。语言是是一种符号,是文化的载体,它可以鲜明地反映社会的一切文化现象,记录和保存着民族文化、精神生活的全部痕迹,体现和凝结着民族的信

仰、习俗、思维、心理、审美等文化价值体系,可以这样说,语言的存在是为文化服务的。但是文化是语言赖以生存的环境,它会影响语言的指称和表意、语言的构成和生成发展。因此在进行英语教学的同时,必须进行文化渗透,美国外语教学专家温斯顿•布瑞姆在谈到只教语言不讲文化的恶果时说:“采取只知语言不懂其文化的教法是培养流利大傻瓜的最好办法。此外,语言教学依托各种文化材料才得以体现,以各种文化为背景进行语言教学能够增加趣味性,减少单纯语言教学的枯燥感。由于旅游文化涉及面的宽泛性,通过在教学中渗透旅游文化的各方面内容,使得学生必然拓宽旅游文化的多维视野,从而提升交际的文化信息含量和内涵,进一步提高作为旅游英语专业学生的文化素养。

三、如何在实际的教学中渗透文化

1、旅游英语教材建设应加大文化元素的融入

《旅游英语》的教材编写中,应强化文化底蕴,特别是中国文化知识的渗透,加大中国文化知识的分量,作为一门专业应用的教材,旅游英语教材的文化应该既包括英语国家文化,也包括中国文化,但是目前的教材往往强调“外来”,忽视“自有”,重墨西方文化,淡笔中国文化,对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浓郁的风土人情介绍很少。现在经常看到的现象是,许多年轻人知道圣诞节、情人节、复活节,但是对于中国传统的一些节日比如说清明节、端午节或者是二十四节气的来龙去脉了解的不是很深入或者说是一点都不了解。因此在旅游英语教材建设中,应该注重中国文化特色的典型词汇的英语表达,同时对相关的中国文化知识进行英文阐释,同时注重在现今知识经济时代仍具有积极影响的、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菁华部分。

2、充分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在情境中化整为零的教学

教师自身的文化素质会对学生产生直接而又深远的影响,如果教师在教课的过程中过于强调专业技能的培训,而忽视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文内涵的差异,会对学生产生负向影响,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提高学生对于文化的敏感性,换整为零,穿插教学,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培养文化意识,最终帮助他们积极主动、自觉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环境中,逐步完善学生英语知识构建。

3、恰当选择语言教学中渗透英语国家的文化

语言和文化紧密相连,不可分割。“旅游英语”教学的目标语言是英语,毫无疑问,在教学中应该进行与目标文化即英语文化有关的教育,但是旅游英语知识面比较广,我们在教学的时候应该注意文化内容的覆盖面,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刻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具有一定的跨文化的意识、跨文化的沟通技巧。我们首先应该强调的是在旅游过程中,游客直接接触的旅游产品本身所涉及的相关历史、地理、宗教习俗等背景知识,其次是相关的旅游常识,包括货币、卫生、住宿、餐饮、相关法律常识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等。我们应该加大旅游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但是在文化的渗透过程中,我们还应该遵循一些方法和原则。

(1)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文化渗透的层次性。文化是有层次性的,既包括宏观意义上的文化,也包括微观意义上的文化。正因为文化是有层次的,我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应该注意有层次的渗透旅游文化,根据其本身的模式,体现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层次性规律。同时,由于语言的教学是存在阶段性的,按照心理学的观点,任何知识的学习都是需要一定阶段,而且不同学生的英语能力也是存在差异的,我们应该因材施教,根据学生不同的英语语言能力来确定文化渗透的水平。

(2)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汉语文化的英文介绍。虽然我们强调旅游英语中文化渗透的重要性,但是这并不是意味着我们要全盘西化,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加强对汉语文化的英文介绍。虽然全球范围内仍然存在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但是我们应该追求各文化间双向的、平等的、健康的交流。我们的学生在未来的跨文化的交流中担任着不可替代的重要的作用,既要顺应英语国家的文化,流利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流,同时也要成功地推介自己的文化,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汉语文化的英文介绍。

(3)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汉英语言文化的对比。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过程中一直过于强调中英文思维方式、翻译技巧、表达方式等存在差异,忽略介绍本土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差异。很多词汇由于文化等的差异在不同的文化中代表了不同的含义,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介绍这些具有显著代表性的词汇。同时,能够吸引外国人眼球的大多是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旅游景点,因此我们应该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介绍一些有关中国的礼仪、节日、戏剧、重要历史事件、人物等英语词汇和表达方式。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全面地帮助自己的学生了解自己的母体文化与异族文化的文化差异。

(4)在教学过程中文化渗透的难易程度要掌控好。由于学生的英语能力的水平有高低,因此掌握所嵌入知识的难易显得尤为重要。按照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观点,任何个体的学习都存在一个“最近发展区”,如果知识设置过难,超过学生的认知能力,无法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如果文化渗透知识太简单,那么也达不到我们想要的结果,学生没有兴趣去了解这些知识背后的文化背景,也不利于我们文化的渗透,因此一般来说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选择先介绍较容易掌握的、大部分学生能接受的知识,之后再介绍其蕴含的深层的文化内涵。

篇10

关键词:禁忌语;维吾尔语

维吾尔族自古以来由于多种宗教的信仰,在自己的语言过程中形成许多语言避讳习俗。现在我们虽然无法得知维吾尔先民在使用文字以前的语言避讳习俗,但根据《突厥语大辞典》中的部分记载能知道当时的一些语言避讳习俗。随着社会结构的复杂化,民族伦理道德观念越来越完善,具有迷信色彩的语言避讳现象逐渐减少,反之,委婉语手法则得到进一步发展。维吾尔族自古以来都非常注重使用语言的正确性、准确性,将语言视为人格的首要标准。麻赫穆德·喀什葛里在《突厥大词典》中,优素甫·哈斯·哈吉普在《福乐智慧》中,在专门的一章里谈论语言的得失利弊等,都是以上看法的证据。

总之,许多国内外学者都或多或少对维吾尔民间禁忌语的研究停留在简单的介绍以及表面的描述上,没能深入到本质。

1.禁忌语概念

语言禁忌是在人类社会的初始阶段,由于人们认识水平的极端低下以及征服自然能力不足的情况下产生的。作为禁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往往因为对自然力和自然现象不理解甚至是恐惧、困惑,而把作为社会交际工具的语言与某些自然现象联系起来,或者与某些自然力给人类带来的福祸联系起来。因此,语言则被赋予了一种它本来所没有的超人的力量,而人们却认为语言本身能够给人类带来幸福或灾难,并认为语言是福祸的根源。如果有人要是得罪了这个根源,那么,他就会得到加倍的惩罚;反之,有人要是讨好这个根源,他就会得到庇护和保佑。语言的禁忌就这样自然而然的产生了。因此,禁忌语实际上就是一种语言的禁忌心理,当禁忌心理用语言的形式表现出来以后,此时的语言便获得了一种精神象征的作用,禁忌语以行为联想的方式代替了禁忌本身的原因分析。所以说,表达这些内容的语言便是禁忌语,禁忌存在于世界上已经被了解的各种文化之中,它指的是社会试图避讳的某些行为以及事物的关系。

2.维吾尔语禁忌语

众所周知,在任何一种文化、社会中,都不可避免存在着语言禁忌,维吾尔语自然也不会例外。小至衣食住行、社会交往、大到政治、外交、文化等活动都与禁忌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正因为禁忌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所以说禁忌几乎是无处不在的,而语言禁忌则是社会禁忌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三个方面即:生理器官和生理行为、人际交往、凶祸死亡简要概括和整理维吾尔语中的禁忌语并试图揭示其文化根源。

2.1生理器官和生理行为禁忌语

无论古今中外,性,都属于禁忌的范畴。维吾尔语也是这样。正所谓谈性色变,因此对与性有关的一切词语一般都用委婉的方式来表达,更不用说对、性知识、性器官等不雅之词。例如,“d3anjeri”(命根子) 则是对男性的生殖器官的说法等诸如此类的委婉表达方式。

各民族都视排泄为禁忌语,因其难登大雅之堂,不仅涉及到人最隐私部位并与性器官联系紧密且污浊惹人厌。维吾尔语中把除了眼泪和汗水以外的任何形式排泄出来的东西都视作禁语。例如,对于大小便,则会委婉地说“sirtqa tiqip kelεj”(我出去一下)、“qolumni jujup tiqaj”(去洗手间)等,不然会被视作是不文明或者粗俗的行为。传统的观念在很大程度上支配着人们的思想,尤其在广大农村,月经作为妇女正常的生理现象,则被认为是不洁的事。所以,通常会用“aθrip qeil?”(病了)、“mid?εzi jok bolup qili?”(不舒服)来代替。

2.2凶祸禁忌语(《维吾尔民间禁忌》艾尼瓦尔·赛买提)

维吾尔族自古以来就相信语言具有一种神秘的魔力,这种信念表现包括相信说出的每一个凶词都能带来凶祸;在特殊场合中不说不符合场合的词语等。凶祸词语的范围很广,它包括灾祸、病害、死亡等方面。

死,人们很忌讳的字眼,因为“死”是一种任何人都无法避免的自然现象和生理现象。因此,人们忌讳它,恐惧它。关于它的语言禁忌是最为普遍的禁忌之一。从古到今,无论哪个国家,民族都此类字眼列归入到禁忌里面,维吾尔语也一样。在维吾尔族中,人如果死了,一般都不会说“θldi”(死了),而委婉地用“alεmdin θtti”(去世)“wapat bold”(离世)等词语代替。虽然它是一种自然客观规律,但死亡总归是一种不幸。所以人们都尽量避免提到这个令人感伤的字眼。

维吾尔族人在早晨忌讳说凶祸的词语(万建中.禁忌与中国文化)如果说的话,就认为说的凶祸的内容在那一天就会发生。所以一般提倡在早晨说吉利的话语,以便一天中所有的事都能顺利。民俗中以为如果在夜间提及魔鬼,它们便会真的降临,缠绕说者。

2.3交往禁忌语

维吾尔族是一个重视礼仪的民族,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丰富而独特的语言禁忌。在称谓上,他们忌讳长晚辈之间直呼其名,长辈对晚辈要说“balam”(孩子),qizim(女儿)等,否则人们就会认为你人老糊涂。而晚辈对长辈,要用“to dada”(爷爷)等尊称,否则会被认为是没有教养的。一般情况下人们之间要以“siz、sizlεr、θzliri”(您)相称,而不能直接以“sεn”(你)称呼对方(如果是亲友的话可以),否则就视为鄙视对方,看不起对方,会使人感到不悦。维吾尔族夫妻间通常也不直呼其名,而是用“anisi”(孩子他妈),“dadisi”(他爸)等等,否则也视为彼此双方相互不尊重。但是直到现在,此类禁忌在大部分年轻人当中已然不严格了。

称谓禁忌还在职业称呼上有表现。在形形的人群中,由于职业的不同,各方面上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至此,为了满足达到人们的需要,维吾尔族对其称呼也不尽相同。例如,对修理工作人员不直呼“remontt i”(修理工)等,而是根据他们的年龄大小称呼其“akam”(大叔大哥)或者“at am”(大嫂或大姐)。

维吾尔族人很重视自己的身材和长相。对于身体缺陷者或者是五官欠佳的人,一般会对其进行比较委婉的称呼。例如对于身体缺陷者会忌讳“pakar”(矮子)、“taz”(秃子)、“tokur”(瘸子)。如此会被视为对其侮辱和歧视。

语言禁忌实际上是人们对语言道德,语言素养上的一种约束。他促使人们为人善,重礼仪。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3.结语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同时也是种民族思维、精神、心理的表现。

人文性是它的根本属性。禁忌语属于语言,通过禁忌语更多的折射出维吾尔族的一些思想理念和为人处事的方式。有利于我们进一步的了解这一个民族和这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对我们相互了解交往,促使新疆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维吾尔族传统道德》艾尼瓦尔·赛买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