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美术教学范文
时间:2023-10-30 17:31: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传统的美术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美术学专业教学体系中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导致学生偏重技法的学习.而忽视民族文化的培养 :偏重于造型元素的认知.而忽视民族美术元素的继承:偏真实写生.而忽视感性理解与理性分析的结合 所有这些对美术基本理论体系的忽略.将无法使美术教学接近认识和全面深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将导致我们丢失民族美术的记忆 教师只有充分尊重民族美术传统理论和传统美术思维方式 .在教学中增加广泛的美术系统文化和中国传统理论的课程.重视领悟民族艺术的神髓.才能构成美术学教学新体系二、美术学专业教学体系中开展中国传统美术理论的对策研究(一)建立美术文化的教学理念.培养完美人格中国传统绘画十分重视艺术审美认识 、人文启示的作用。对人格的崇尚是中国传统美术所追求的重要人文内容 中国传统美术描绘 自然的同时注重理想、情感 、志向等主观因素的表现。“抒情言志”“借物咏情 ‘言志喻德”构成了中国传统美术表现的主要内涵 因此.衡量美术作品的优劣.常常不在作品本身,而是在于画家的品格与修养 纵观中国传统画家,以雅人高士、英雄豪杰、读书明理者张 强 (石家庄学院 050000)居多.他们所创作的作品能够达到以情感人 、以情动人的目的.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审美情感与人文情结 教育的终极 目标是达到人格的完善.中国传统美术教学就已经明确了审美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格、心性 、品德 、人文等重要方面。以传统儒、释、道哲学为主体的文化体系发展起来的中国传统美术精华在于追求真善美的统一。作品高逸的境界、超拔的精神、隽永的意味、精妙的笔墨是审视和衡量艺术品质高下的完整标准.缺失了其中的任何一方面.就相当于缺失了中国传统美术特有的艺术精髓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对中国传统美术观念审美认识和启示作用.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审美趋向,引导其对真、善、美的完整追求。因此.教师决不能只培养学生掌握某些单纯技能.而是要在技法的训练中使学生领悟中国传统美术特有的人品与画品、心境与画境的内涵.并有意识地注重培养学生的学养、品格、气质和心性,使他们对形象的刻画、笔墨的运用忠实于自己的真挚情感 只有这样.才能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完善学生的人格.这也是当代艺术教育的方向。
(二)优化课程结构,强调文化传承美术学专业的学生虽然经过两年的普修美术理论.但传统艺术文化修养还是非常欠缺的 学校艺术教育应当是一种艺术文化教育和情操教育 一个人不懂得本国的艺术史和世界艺术史.就不能说他懂得艺术。我们要通过加强传统美术文化的教学.提高学生对美术的理论研究能力.只有丰富广博的理论学识.才能激发艺术创造的灵性及胆略;只有正确深厚的思想修养.才能使艺术创造获得深刻的意蕴及不朽的内涵:只有纯真、高尚的人品.才能使艺术品具有高雅、脱俗的品格。
课程结构方面在于理论研究领域的拓宽与介入.教师要把美术传统理论合理地安排在课程体系中.促进理论与实践的协调发展.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三)解决重技法,轻文化的教学模式强化教育的意识 .避免将技能技巧作为唯一教育目标 建立以精品与经典为师的课程观.以历代精品名画作为摹写鉴赏之本.提高学生的眼力品味.教学的重点指向更为广泛的文化层面.教学目标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通过对中国传统美术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掌握一定的中国传统美术知识与技能.而且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对中国传统美术文化的综合学习.包括中国传统美术方面的思维、表现、审美、评鉴、情感等品质。
(四)解决单一的教学方法
我们要改变以往教师以练习为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要富于创新精神与自由表现的意识 .开发学生的艺术表现、启发学生的艺术见解 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向学生作多方面的美术文化信息传达.形成以传授艺术为重点的课程设计 美术理论的教学应从理论讲述中解脱出来.融人课堂教学活动实践.在教学中通过与学生互动的方式使学生理解更多的美术文化知识,受到传统美术文化的陶冶。
(五 建立合理的作业评价体系
不同学生.在艺术表现上也有不同的能力,因而作业效果会有较大差别。教师在评价作业时要注重作业的内在处理与美学理解有些表现能力欠缺的学生.但对美术文化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会好些 他们关注和思考的问题较多.但是由于技法不够成熟.所以无法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艺术感受。但作为教师我们应及时发现并给予肯定.要鼓励学生对美术理论的思考.使他们增加学习美术文化的兴趣和自信.而不应以作业效果作为唯一标准来磨灭他们对美术思考和钻研的兴趣 我们的美术教育应该成为面向全体学生的美术文化教育。
篇2
关键词:民间艺术;美术教学;传承;运用
如今,传统民间艺术是当代美术教学中极为重要的教育资源,对于创新和完善教学方法,拓展艺术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造就具有文化素养的实用型人才,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
一、传统民间艺术创作平民化与自由化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开发
传统民间艺术是我国各族人民生活的智慧结晶,它与人们群众的劳动生产息息相关,并通过手工艺术品的形态,表达出人们的内心情感并且满足他们对美的追求,体现着艺术来源于生活同时又能美化生活的实用目的。然而艺术创作离不开创造性思维的开发,民间艺术在当代美术教育中的优势在于对学生们创造性思维的拓展,同时能够指导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实践。民间艺术汲取了传统文化的精髓,能很好的引导出学生研究与探究的热情,自主的进行观察与认知。因而,在当代美术课堂中,利用民间艺术特点与魅力,能充分挖掘学生丰富的情感,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鼓励学生们自信大胆的进行艺术创作的探究,这无疑是对学生们艺术创造力和艺术发展最好的开拓。
二、民间艺术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在美术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
民间艺术涵盖着广泛而独特的民俗文化、传统故事等内容,学生通过学习认识传统的民族文化,有利于对传统美术教育的发展,于此同时能够激发学生们对我国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的喜爱之情,增强学生对民族艺术的认同感,从而使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我国的传统民间艺术无处不体现着古老东方艺术的特点,在中国传统民间手工艺面塑课上,我引导同学们课下搜集资料,整理面塑手工艺的发展历史和优秀作品集,从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们去自主地了解和体会传统民间艺术中的文化,学生们从中总结发现,面塑手工艺的选材多来自于神话传说和古典文学名著,蕴含着深刻的传统文化,体现着当时劳动人民对生活和民族的热爱,在我的引导下学生们将中国传统手工艺面塑与西方雕塑进行对比,更加深刻地了解传统手工艺面塑的艺术形式,感受了中国民间手工艺造型特色和用色特点,体会了其中的艺术情趣。在分析和体会的基础上再而进行创作,这个过程大大地提高了同学们对面塑制作的兴趣和意义,通过这样的动手操作,让学生们真切体会到民间手工艺的乐趣和美好,加深对传统民间艺术的认知和体会。学生们欣赏、探究和动手制作的过程,也就是传承和发展祖国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具体行动。
三、重视民间艺术在美术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实现民间艺术有效的传承与创新
在当代美术教育中不仅要引导学生通过欣赏民间艺术,感悟传统美,还要培养他们对美的欣赏,让学生在艺术实践中体验审美情趣,培养他们良好的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这将影响他们一生的文化修养。例如一次课堂上我以“年味”为主题,让学生们以民间艺术表现形式为基础,开拓思维大胆创新,进行创意思维风暴。其中就有一组学生在启发下运用民间手工艺面塑技法,结合新时代的元素,制作出了新年团圆为主题的平面浮雕挂画,这组作品中既运用了传统民间手工艺的材料和技法,又融入了当下生活中的场景,并且结合装饰画的特点,做出了平面浮雕的作品,真正的将传统民间手工艺进行了创新和发展。艺术创作的题材来自于日常生活,为了使创作出的艺术作品更加具有生活气息,更具备艺术魅力,就需要将民间艺术的内容更好的和当代美术教学相融合,在教学中让学生们接触并热爱民间艺术,不断去创新,以此来传承中国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优秀的民间手工艺,推广传统民间艺术的美学价值。民间艺术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表现出了我国丰富的历史文化、技艺和道德理念。现如今,很多民间艺术已经被列入到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我们有义务将这样优秀的艺术形式传承下去,学校作为传承民间艺术的重要机构,为民间艺术的继承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同时,民间艺术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有着重要作用,并且能够更好地完善当代美术教育体系。
作者:钟蕾 单位:大连市烹饪中等职业技术专业学校
参考文献:
[1]寸悟.虚实范畴的美学价值[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02).
篇3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明、思想、风俗、精神的总称,是以老子、孔子为代表的道儒文化为主体,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政治、经济、思想、艺术等各类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的总和。中国传统文化与美术的关系,如同理学家思想,是“一本”与“万殊”的关系,即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是一切的基石,在此基础之上才有了礼、乐、射、御、书、数,衍生出了建筑、书法、音乐、绘画、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传统文化影响着古人的审美理念,并通过建筑、雕塑、绘画等美术形式得以呈现和发扬,而诸形式的美术作品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透过这些美术作品,我们可以看到蕴藏其中的思想、精神、情感等人文因素。
二、初中美术课堂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我国正处于全面开放、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伴随而来的是传统文化与不同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在这样的背景下,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关键阶段的初中生,他们的思想意识变得混乱,价值取向迷茫。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精髓所在,影响着人们的审美、思想、精神和追求,具有极强的人文因素,这对处于发展期的青少具有重要导向作用,通过传统文化可以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价值观、形成健康的人格,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因此,在初中美术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是教育形势的需要,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美术知识与技能,而且能让他们认识到中华文明的伟大成就,激起他们的民族自豪感,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健全人格。另外,传统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也更有利于青少年对社会主义价值观认同。
三、初中美术课堂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
(一)教师要提高认识,增强自身素质
首先,教师应认识到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结合新课改精神,与时俱进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模式。要深度挖倔初中美术课程内容中与传统文化的结合点,选取合适的教学方法,设计教学内容。要在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策略、教学过程设计上,引导学生深度认识和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升华他们的思想情感,从而形成良好的、全面的审美能力。其次,初中美术教师应深入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结合美术教育的前沿动态,使自身的美术专业技能水平和人文素质都得到有效提升。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创新和尝试,完善和优化教学方法,并总结出一般性规律和方法,使学生在学习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又能够培养他们的传统文化思维,为他们美术素养的提升打下基础。
(二)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体验中国传统文化
我国传统的绘画艺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大量的古代绘画佳作都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这些作品中反映了不同历代时期的社会形态、民俗习惯。初中美术教师可以通过古代绘画作品鉴赏引导学生了解作品背后的人文风貌,从而引导学生更加深刻地体验传统文化。如,教学《独树一帜的中国画》一课时,让学生欣赏《清明上河图》,教师不仅要跟学生讲解其中的绘画专业知识,还要引导学生去了解作品所描绘的社会风貌、人文景观,以及作品中的故事,从而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理解,感受到绘画作品中的内在美,从而有效地提升审美意趣和艺术鉴赏能力。
篇4
关键词:美术;中国传统艺术文化;高中美术教学
在人类文化中,美术是其重要构成部分,体现了人类的智慧。同时,与人类生活密切相联。每件美术作品都是人类与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融合了生活与生产知识,反映了社会文化、经济、思想,展现了自然环境、社会伦理道德、宗教、人物等精神形象。同时对人类精神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可促进心灵净化,品质提升。随着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流失没落,继承与重构传统艺术文化成了现代教学者的重要教育部分。因此,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巧妙渗透中国传统艺术文化,引导学生明白传统艺术文化的独特价值,使其关注传统艺术文化,珍爱美术遗产,珍爱民间文化。
一、充分发掘美术教材,渗透中国传统艺术文化
高中美术教材中,本身就有不少传统艺术文化,教师应对其充分开发与利用。如《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欣赏》单元,就包括陶器、青铜器、织绣 玉器 漆器等中国传统艺术文化;《中国古代雕塑欣赏陶塑》单元中,包括石陶塑、石头雕彩塑、彩塑等中国传统艺术文化;《中国绘画欣赏》单元,就包括古代人物画、古代壁画 、古代山水画、古代花鸟画等中国传统艺术文化;《中国建筑艺术 》单元,包括宫殿建筑、园林与民居、民间美术等中国传统艺术文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开发与利用这些课程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到传统艺术文化的悠久历史、博大精深,体会到艺术文化的无限魅力。例如:教学《民间美术》,教师可让学生欣赏桃花坞年画、双面绣、北京风筝等制作过程,使其在美术欣赏中认识民间美术与民间美术的特点,了解中华民族丰富灿烂的民间美术,以丰富学生知识,并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美术审美能力,培育学生热爱民间美术的情感。
二、通过多样化教学方式,把握中国传统艺术文化
在课堂教学中,若想向学生渗透中国传统艺术文化,那么首先应面向全体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其主动融于课堂教学中,认识到美术的价值,理解并喜爱中国传统艺术文化,从而主动承载与传播传统艺术文化。而若想激发学生热情,在则需要教师善于运用多样化教学方式,创设一定学习情境,将学生引入课堂学习意境中。例如:在美术欣赏课中,教师可把握时机渗透中国传统艺术文化。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课件或者视频欣赏,向学生展示丰富多彩的传统艺术素材,学生通过视频观看,可以获得直观感知,在教师指导下学会赏析,学会正确认识传统艺术文化。如教师可呈现我国历代具有代表意义的图片资料与美术作品。如秦长城、秦陵兵马俑、青铜器、帛画、石雕、彩陶、壁画、版画、汉画像石等,以及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美术家及他们的美术作品。在图片展示的时,教师可适当介绍相关的背景知识,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通过这样长期熏陶,学生能够更好地意识到文化对国家、对地区的意义与作用,并潜移默化中形成文化保护意识。
三、加强学生实践体验,感受中国传统艺术文化
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还应为学生提供一些美术实践体验的机会,以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中国传统艺术文化,培养美术艺术文化情感。院校或教师可通过多种途径,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如邀请民间文化家或艺术家来校传授知识,亦或建立民间工艺兴趣班,如美术理论课与手工制作课。通过这一教学方式,学生不但能够学会艺术品的制作技巧与方法,还能够认识民间与民族美术,体会到中国传统艺术文化之美,增强文化保护意识与情感,学会积极传承与弘扬传统艺术文化。例如:学习版画,教师可通过纸板形式,要求学生自己动手来创作版画;学习民间美术,教师可要求学生尝试着制作风筝、年画、泥塑、剪纸、编织、刺绣等。通过自己亲身实践,以及教师的指导讲解,学生可以认识到传统艺术文化的特色及意义:剪纸,利用纸上剪刻,借助一把剪刀,则可创造出多彩丰富的生活;风筝,我国民间玩具,具有悠久历史,可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经过加工制作,成为了精美的民间艺术品;双面绣,正反一致,针法灵活,生动形象等。
四、将现代艺术与传统美术相融合,弘扬中国传统艺术文化
篇5
一、美术教育的现状
早在2001年教育部就颁发了《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同时制定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其中规定:“艺术课程将古今中外一切经典性的文化艺术遗产,自然地融入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成长的文化养分”,并要求学生“进一步了解艺术与民族习俗、审美趣味的关系”。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各地陆续编写了符合新课标精神的中小学美术教材,并将民间美术按一定的比例纳入其中。例如,人教社出版的三年级《美术》教材中就编入了《民间玩具》这一课,其中列举了江苏无锡泥塑大阿福、陕西干阳布公鸡、北京沙燕风筝、甘肃庆阳黑虎枕等民间玩具。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初中《美术》教材,也将木版年画、图腾色彩、傩戏面具、藏戏面具、麦秸草编等民间美术的典型案例收入其中。江苏美术出版社还出版了《乡土美术教材》,作为统编美术教材的补充教材。在新教材的引领下,中小学美术教育尤其是小学美术教育显得丰富多彩。民间美术以鲜活的面貌展示在学生面前,学生在课堂上欣赏到了民间美术的艺术特色,并了解到它的制作工艺。民间美术成为学生感受传统文化内涵的媒介。
高等师范院校作为中小学教师的摇篮,其教学内容与模式要以适应基础教育的发展、培养合格的中小学教师为前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师范院校和其他承担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任务的高等学校和培训机构应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内容,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但是,与生机勃勃的小学美术教育相比,许多院校的美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严重滞后于基础教育的需求。美术教育还是以素描、色彩、油画、国画为主要课程,以画室教学为主要教学模式。而民间美术依然处于边缘化的位置,很难登上高师美术的大雅之堂,在客观上制约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因此,将民间美术纳入高等师范院校的专业课程,构建民间美术的教学模式显得尤为重要。这样不仅能够丰富高师美术专业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让多姿多彩的民间美术走进课堂,并在课堂教学中使民间美术得以传承与延续,为民间美术事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二、民间美术的资源
民间美术根植于民间,服务于民间。千百年来,在代代相传中发展、壮大,形成了庞大的体系、繁多的种类。在功能上可分为装饰性与实用性两大类,但两类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都是人们为了表达喜怒哀乐的心情、寄托吉祥美好的寓意而创作的。从视觉角度来看,平面造型的有版画、剪纸、刺绣、织锦、印染等;立体造型的有泥塑、面塑、雕刻、花灯、布制品等。这些充满着原野芬芳的原生态的艺术设计,都是来自于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广大民众。他们不受任何理性的束缚,把创作当作自娱的方式,以超自然的灵动的形象再现着心中最真实的意念,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凝聚在作品中,以独特的构成形式,表现出极具个性的艺术形象,并赋予其生命的含义。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自然地理资源和多元人文资源使民间美术呈现出丰富多姿的艺术形态。从云贵高原的手工蜡染花布、撒尼挑花刺绣,到新疆地区的花毡织造、土陶烧制;从陕北高原的凤翔木版年画、安塞剪纸,到江淮平原的惠山泥人、秦淮花灯,民间美术总是以生动的形象展示在我们面前。这些作品算不上宏伟大作,甚至有些笨拙,但它们代表着吉祥的寓意、民俗的习惯以及情感的需求等诸多文化因素。例如陕北布制虎,其形象源于古代图腾。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虎”从原来的图腾纹样逐步演绎成现在的造型样式,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标志,具有辟邪、除毒、驱怪、食鬼、镇宅的精神价值,是广大民众的保护神。有些地区为了祈求神灵的保护,长辈们常常给孩子做虎头帽、虎头鞋。以“虎”为载体表达出长辈祝愿孩子健康平安、虎虎生威的希冀和愿望。
多姿多彩的民间美术无论是创作理念、表现形式还是文化内涵,都始终与民俗文化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可以说民间美术是民俗文化的外在的视觉符号,在这个符号背后则是传统文化的有力支撑。因此,许多优秀的民间美术被收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各级政府重点扶持的文化传承项目。
但是,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民间美术受到了外来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巨大冲击,许多种类濒临消失,传统的民间美术传承模式显得极为苍白。在这一历史时期,高等师范院校应该肩负起传承民间美术的重任,利用高师美术教育的平台,为那些在现代社会中即将失去生存空间的民间美术开辟一片崭新的天地。同时,这些具有宝贵艺术价值的民间美术也能为高师多元化美术教育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鲜活的实例。
三、构建有效的教学模式
篇6
一、数学史料是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首要素材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的主要任务之一,爱国包括热爱祖国的历史文化,关心祖国的前途,献身祖国的建设等。现行新课程版数学教材中,教材富含了大量科学家的数学研究成果,有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教育者在教学中适时地、自然地利用它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为数学教材中的很多道理、数据都是我国劳动人民最先发现或计算出来的,我国是初等数学最主要的发源地。在数学研究方面,始终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涌现出了许多卓然的数学家,如古代的刘徽、祖冲之、杨辉、沈括等,他们给后世留下了许多不朽的数学理论和成果,如祖氏公理的发现早于世界其它国家一千一百多年,杨辉三角的发现先于其它国家四百多年;祖冲之对圆周率π值的计算、负数的使用、方程组的解法都比欧州早一千多年,这些古代的科学成就令世人瞩目;现代的华罗庚、陈景润等的优选法、哥德巴赫猜想研究方面,也有重大突破,为现代数学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如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发起、推广的优选法,被广泛地应用于生产和科学试验,创造了很大的经济价值;陈景润成功地证明了数论中“1+2”定理,被誉为“陈氏定理”;美籍华裔科学家杨振宁、李政道、吴健雄因在科学上的巨大成就而荣获诺贝尔奖等。这些都是中国人民的光荣和骄傲。
课堂中,数学教师这些真实典型的数学史实对学生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和民族自豪感,而且也激励起学生学习的进取精神。使得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明显增强,数学学习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也明显加强。
二、数学的应用实践性是渗透培养学生求实科学精神的关键性因素
科学精神是彻底的唯物主义精神,科学的根本任务是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客观求实是科学精神的首要要求。为此在数学教学中首先要培养学生求实精神,即具有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态度,服从真理和细致周密的态度,根据数学知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它都是从客观实际和需要抽象出来的,凭着这一点,可对学生渗透一些“实践第一”的观点。另外,利用所学数学知识,联系生活实际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务。我国人口众多,人口增长较快。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却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口问题已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为了增强学生的人口、资源的忧患意识,可创设相应问题让学生解决,使学生树立了人口忧患意识,明确人类的生存空间是有限的,自然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如果听任人口发展,势必出现生存发展危机,只有科学地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全面开发自然资源,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以我们的聪明才智弥补自然资源的不足,发挥人才资源优势,才能保证我国经济平稳,借此机会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利用科学知识探索社会和谐发展的新路子。
又如在传授解三角形应用时,借助大禹治水中为了解决在治水中的地势测量问题,就巧妙地利用了解三角形的主要依据三角形的边角关系,解决了不少治水工程的难题,这种方法要早于西方三角术的研究达两千年之多。通过这个故事,使学生深切感受到了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应用题的积极性。在以后讲授解三角形知识在各方面的广泛应用时,进一步启发学生,针对性地给学生布置了一些实习作业,如自己制作测角器,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测量大雁塔的高度;或者建议学生到农村、工厂、建筑工地参观学习,了解数学知识在各方面的应用。
篇7
1.传统元素与流行元素的概念
1.1传统元素的概念。
中国传统艺术中的美术元素就是传统元素,该元素蕴含着中国丰富的思想道德、人文精神、寓意象征及审美情趣,是中国传承了上千年的优秀民族文化。
1.2流行元素的概念。
随着技术与科学的不断发展,人类开始渐渐喜欢的现代化美学欣赏元素就是流行元素,该元素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产生,与人类当前的情感、思想主张等密不可分[2]。
2.传统元素与流行元素相结合的初中美术教学价值
2.1丰富美术教学内容。
初中美术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结合生活中的传统元素与流行元素,可以改善原本枯燥的美术课堂教学氛围,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美术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还有利于丰富美术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主动去挖掘生活中的美,达到美术教学的目的。
2.2促进学生传承精髓。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最有代表性的传统技艺就是旗袍、戏剧、对联及书法,不仅蕴含古代文人的洞然智慧及超高审美,还彰显中华文化的特殊性。比如在戏剧艺术中,不同地方的剧种不相同,妆容也大相径庭,而不同的脸谱及服饰代表不同的人物设定。初中生接受文化熏陶的时间短,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也处于很浅的层面,而传统元素与流行元素相结合的初中美术教学活动,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传统元素的认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还能提升初中美术课堂教学质量,推动传统精髓的传承与发展。
3.传统元素与流行元素相结合的初中美术教学方法
3.1联系实际生活,培养学生兴趣。
美来自于生活,却又在生活之上。美术教师在对初中生开展教学活动前,应当紧密联系实际生活,从“神”与“形”两个层面提取传统元素的创作方法,随后参照传统元素设计单元课程内容,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其养成良好的美术学习习惯,自主地进行美术(或艺术)探究,另一方面提升学生对传统元素及流行元素的认知。美术教师在对初中生开展教学活动时,应当适量融入学生周围的传统元素和流行元素,例如近年来较为流行的“镂空”、“破洞”等服装设计主题及“正红”、“藏青”等服装设计主色调,教师可以以小组讨论的方式组织学生探讨这些流行元素流行的原因及突出的艺术特点。
3.2开展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创造力。
开展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美术的价值与快乐,同时可以促进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融入传统元素及流行元素。美术教师应当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美术创作,例如在学完有关戏剧中“脸谱”这一项内容后组织学生动手在白纸上创作脸谱,并鼓励其添加传统元素及流行元素,以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学生在创作时,可以与周围同学相互探讨,教师也可以在教室内走动,对于设计较出色的学生,多赞扬,对于设计较差的学生,在了解其设计理念之后给出具有价值的意见,并及时鼓励,营造温馨的课堂氛围。
3.3讲解文化内涵,拓宽学生知识面。
传统文化传承的意义在于创新与发展,然而,当前的大部分美术教师只做了模仿传统美术技巧与形式的工作,并没有深入地教授传统元素的文化内涵,导致学生无法充分理解和掌握传统元素的文化内涵。在初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图片或者其他多媒体信息手段,为学生全面地讲解与展示中国的传统艺术及相关作品,结合传统的指导式教学方式与现代的视频教学方式,让学生细致、直观地了解中华民族传统元素。
篇8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传统教学;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G203.12 【文章标识码】C 【文章编号】1326-3587(2014)01-0079-01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如果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会感到乏味、枯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课堂教学之中。多媒体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现代教学思想与方法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一个整体概念。教师利用电脑对图形、数字、动画乃至声音、背景等教学需要进行综合处理,使得易于理解和掌握,适时恰当的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是数学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尤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适时应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主性,大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利用多媒体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数学活动的参与率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是有个性的,他们的活动受需要和兴趣的支配。一切有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由此可见“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之所以对数学感到枯燥、无味、怕学,其原因之一是由于数学知识本身的抽象性和严谨性所决定的,再者就是受传统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局限,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的视频、单频技术可以对有关的教学内容进行分层显示,诱导学生深入浅出,从而达到融会贯通。例如:在多边形的分类、及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中,我们都可以编制一些带有提问与引导解答相结合的课件,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保持其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维持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有利于创设学生良好的思维情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利用多媒体能创设情境,巧妙把学生引到学习活动中来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精心设计学生喜欢的、生动的、形象的、饶有情趣的教学软件,有意识地创设一个数学活动的情境。比如,一个问题、一个故事、一段录像、一段音乐、一幅图画、一次游戏、一个实验、一个情节、一种状态等等,目的是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引起学生的好奇,充分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转变学生的思想意识,当学生从被动的“要我学”到内心产生主动的“我要学”的动力时,创设的情境才能称得上成功。比如,我在教学《圆的认识》时,设计了这样一个开头场面:火帽子要坐车去找红袋鼠,先坐长方形轮子的汽车,车开动不了。接着改坐椭圆形轮子的汽车,车虽然开动了却不稳,一颠一颠的颠得厉害。最后,它坐上了圆形轮子的汽车,汽车奔驰向前,舒服极了。问题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圆形和长方形、椭圆形有什么区别?为什么圆形轮子的汽车才开得稳?……形象生动的画面,美妙无比的音乐,儿童化的语言,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萌发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学生跃跃欲试,各抒己见,此时,教师适时把握时机,导入新课,这样就抓住学生的心,栓住学生的思想,巧妙地把学生引到学习活动中来。
三、利用多媒体能化难为易,突破教学重、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自己很难示范清楚的教学环节,只要用课件中的动画展现给学生,就能帮助学生清楚的看到每个细节,变抽象为具体,让学生更快、更全的建立起表象,加深理解,并能快速掌握学习内容,提高教学效果。例如,教学圆面积计算公式,学生对于推导过程,特别是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的道理难以理解。如果用多媒体来演示:平分一个圆,用红蓝表示两个半圆,接着把两个半圆分成8个相等的小扇形,让小扇形一个个从圆中“跑出来”(还剩下一个虚线圆)排成两列,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闪烁显示,再依次进行16、32等份的方法割补,让学生通过对比,形象化的认识,直观的看出等分的份数越多,越接近长方形。在此基础上再通过移动演示,使学生建立圆半径、圆周长的一半和所拼成长方形的长、宽之间的联系,从而推导出圆面积计算公式。这样化静为动的显示,步步引导,环环推进,比起传统的应用教具的展示,更能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了“化圆为方”的深刻表象,做到了把知识化难为易,成功地突破了教学难点,从不同角度丰富了感知,扫清了学习的障碍,找到了问题的突破口,使学生对应掌握的知识理解得更透彻,学得更快更好。
四、利用多媒体,能突出练习的层次和梯度
篇9
多媒体 传统板书 设计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课堂中多媒体教学以其生动、直观、高效等特点,给深化课程改革注入了生机与活力。精心制作的课件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课件鲜艳的色彩、迷人的动画,很讨学生喜欢,极好地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了情境。但也常出现黑板上一个字都没有的状况,传统板书消失了。的确,多媒体课件有着传统粉笔不可比拟的优势,多媒体课件是文字、图形、图像、视频图像、动画和声音的集合,能够让学生的感觉器官全方位地感受信息,能让枯燥乏味、抽象的讲解变生动;多媒体是多种信息的集合,将互联网、电视、录像等媒体上的各种信息集合起来,将大大丰富学生的知识,获取比课本内容更新、频率更高、速度更快的知识。但多媒体同样带来了教学手段枯燥单一的问题,许多课堂变成教师点鼠标、学生观屏幕的“人机交流”。教师忙着操作机器,播放事先制作好的课件,板书的书写消失了。
一、多媒体视角下传统板书的优点
多媒体视角下传统板书的缺失实际是忽略了板书的表意和审美功能。写一手美观大方的板书不但赏心悦目、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同时也表现出教师的基本能力,教师要通过板书把汉字的表意和审美功能完整地展示给学生。规范而美观的板书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一项环节。很难想象在一堂高质量的数学课中板书的这些功能会完全被电脑所代替。作为数学教师,既要善于接受新知识、掌握新技术,又要继承发扬并传播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不管多媒体技术怎样发展,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科学、正确地利用板书能起到如下作用。
第一,有助于教师讲解和学生接受。好板书有效启发学生进行思维;帮助学生记忆、分析、消化、巩固所学知识;引导学生掌握学习重点,顺利解决难点,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
第二,有利于学生记笔记。有些学生按教师的讲解记笔记能力较差,这就要求教师的板书尽可能规范,使学生能将课堂上讲授的知识按一定的时间、空间顺序记下来,便于课后复习。
第三,可以突出教学重难点,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简明扼要、生动直观的板书可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通过板书增加了信息传输的通道,对重难点内容起到了补充加强作用。
第四,增加单位时间内的教学信息量。板书的内容往往能表述大量的语言信息。教师运用板书进行信息的转换,学生获得的就不只是知识,而是获得转换信息的方法和能力。利用板书教师可设疑、提问、分析、归纳,十分方便,整个教学就能在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中进行,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第五,便于学生课后复习。板书是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及知识结构、教学手段的艺术概括。作为符号,板书可贮存信息。学生课内根据板书进行记录和记忆,节约时间,无需花更大的精力去对老师讲解的内容进行概括和取舍,既省时又省力。
生动有序美观的板书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智力,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二、多媒体视角下传统板书的设计
1.设计原则
目的性。任何一则好的板书,都是为一定的教学目的服务的,离开了教学目的,板书设计就失去了意义。设计板书时,一定要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本着形式为内容服务的原则,有的放矢地进行设计。应突出重点,体现难点,防止方向不明的形式主义倾向和随心所欲的自由主义倾向。
时段性。课前板书(预设性):板书是微型的教案,因此在备课时就要在教案中体现出来,在教案的后面应增设板书设计环节。课中板书(生成性):在上课过程中,师生的思维碰撞会产生一些生成性的东西,教师最好能在板书上留下印迹。课后板书(修正性):根据上课情况,教师在进行二次备课的时候,最好在板书设计上进行修改。板书的二次设计能使上课教师明确自己的“败笔”之处,在没有处理好的关键点上进行再设计,能使二次备课更高效。
简约性。在多媒体技术背景下,对于图片、声音及资料等应发挥多媒体的优势,通过多媒体展示,让多媒体来创设情境。但是在突出教材精华、提纲挈领上还是需要教师板书,板书不能“一二三四”开杂货铺,板书必须是“少而精”,突出简约原则,让学生一看板书,便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一目了然,从而使学生看得明白、记得扼要、学得精当,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灵活性。课件是课前预设的,不能做到“随机应变”。板书书写灵活互动,有利于捕捉课堂突现的灵感,通过板书以简明扼要的文字或生动有趣的图画把那些需要经过现场互动、演绎推理才能完成的教学内容贯彻到课堂教学中去。这就需要教师通过板书来关注课堂生成,关注各个层面的学生学习,让板书起到启发学生思考、发展学生智力的作用。
示范性。板书是一门艺术。板书书写形式要规范,应该体现书法艺术的布局与形式美感。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板书的审美价值,培养学生的审美知觉、审美情感、审美水平和审美创造力,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一般以教师最为擅长的书法字体书写,通过书法艺术展示教师的艺术修养,在学生心中树立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
2.设计方式
(1)提纲式
提纲式板书是指用教科书中的重点概念内容编排出书写的提纲。其特点是:能紧扣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能直观地给学生呈现出完整的内容体系,启迪学生的思维,便于学生掌握要领,而且还能培养其分析概括的能力。
例1:“算法语句”板书设计
(2)流程式
将讲课的顺序、解题的思路等以流程图的形式展现出来。这种板书遵循事物发生、发展的顺序,能使学生了解事物发生发展的前因后果,对内容有清晰的理解。
例2:“向量加法运算及其几何意义”板书设计
(3)表格式
表格式板书一般用于知识性强并可以明显进行分类的内容。教师设计出表格,可以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填写。表格式板书比其他形式的板书更利于学生参与,更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使其进行高层次的认知加工,更深刻地理解教学内容。
例3:“函数的最值”板书设计
(4)图解式
图解式板书是指教师运用图形、线条、箭头、符号等并配合必要的文字来组织教学内容的板书方法。在所有的板书形式中图解式最具直观形象性,这种板书能一目了然地把教学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其饶有兴致地探求学习内容,理解内容中的逻辑关系和深层含义。
例4:“平面的基本性质”板书设计
三、多媒体视角下传统板书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1.板书书写的时机
由于教学任务不同,教师书写板书时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板书可以先讲再写,也可以先写再讲,还可以边讲边写。先讲再写是指教师先用口头言语进行详细的讲解,再对教学内容总结归纳展示板书,有一定难度的教学内容适合使用此法。先写再讲是指先完整地展示板书内容,教师再进行口头言语的详细讲解,一般在讲解例题时采用此种展现形式。边讲边写是教师在口头言语讲解到某部分后写出相应的板书,这种展示方式适用于教授新内容。
2.板书类型的选择
不同类型的板书能给学生不断变化的丰富刺激,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思维。教师在综合运用各种类型的板书时要注意各种类型板书的特点和要求,针对教学任务和要求设计效果理想的、能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板书。
3.板书色彩的搭配
板书在色彩的使用上要注意和谐和醒目。教师在关键的字词上应使用彩色的粉笔书写,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要避免滥用色彩,使学生眼花缭乱、不分主次,也要避免只使用一种颜色,产生单调之感。
4.板书留白的使用
篇10
【关键词】美学 传统文化 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40-0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9-0151-01
从哲学的观点看,任何完备的科学理论都是具有美学本质的,都是具有对称、统一、简洁与和谐特征的。数学美基于美学的基本理论,侧重点几乎都是现代数学或西方数学中的美学问题,很少或甚至根本就没有涉及传统文化中更加深邃的美学思想。本文综合了传统数学美的研究要点,提出了传统文化和文学境界的美学与数学美的结合,并给出了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实例。
一、现有的数学美学问题数
学教师有责任教会学生鉴赏数学美及运用数学中的美学原则研究各类数学定理和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1]总结数学教学对美学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2、3]①概念的统一性;②公式的简单性;③对称性;④恰当适度;⑤相似性;⑥奇异性。
上述美学观点都是现代数学或西方数学中的美学问题,首先,主要是由于研究者把欧几里得式的演绎系统以外的系统不计入美学范畴。其次,忽视或不了解数学美的历史性、民族性、社会性等最根本问题去谈论数学美学。这样,难免会对传统文化中的美学思想方法产生误解。数学美学在传统文化方面的缺失,必将影响甚或限制数学教学的创新,因此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传统文化的美学与世界文化共生
什么是美学?美学辞典中对此也没有明确定义。但给予了解释:“美学”――“伊斯特惕卡”(Aesthetik),原义指用感官去感知。在西方古希腊、古罗马时期,柏拉图(公元前427~前347年)认为“美是理念”,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年)认为“美在形式”,“规则是美的本质”。
然而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如孔子、孟子、荀子、庄子等,对美的问题就有许多研究。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认为“里仁为美”,“先王之道斯美矣,小大由之”,孟子(公元前390~前305年)认为“充实之谓美”。
三、传统文化美学思想的体现
数学美是普遍存在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到处渗透着数学的美学思想。[4~6]下面从四个方面给出了实例并进行了论述。
1.也许对称对中国古人有着特殊意义。商代以来保存下来的文化遗产中就有完美的数字方阵、方程、几何图形及其对称变换方面的珍贵资料。在甲骨文、陶器、青铜器、数学著作、天文著作等文化遗产中有不胜枚举的实例。
2.宋代著名数学家和教育家杨辉,是出色的数学美学思想家。他的“天地之数”的提法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和现实意义。他在《续古摘奇算法卷上》中说:天数一三五七九,地数二四六八十,积五十五。求积法日:并上下数共一十一,以高数十乘之,得百一十,折半得五十五,为天地之数。杨辉用最大的天数(倒数第一位)加最小的地数(第一位)、倒数第二个天数上加上第二位地数,以此类推,最后得出每一对数的和都是11,再用11乘10,得110,再除以2得55。杨辉利用对称性原理构造了新方法。对称方法在数学研究和数学教学中很有启发性。
3.数学证明中的美学方法之典范――“出入相补”原理。“出入相补”原理,即一个平面图形从一处移置他处,面积不变。《九章算术》方田章中的圭田(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也运用了中心对称原理:半广以乘正从。半广知,以盈补虚为直田也。亦可半正从以乘广。这就是现在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文字表述,说明了乘法交换律――一种统一、对称的思想。
4.计算中的对称方法。《九章算术》中的四则运算、比例计算、开方等问题,虽然这些算法都是从生产实践中概括、归纳出来的,但都具有一般性,而且蕴涵着对称性美学思想方法。四则运算中的加减、乘除,还有乘方与开方等计算中很自然地用到了对称方法。中国古代的方程计算中,运用了对称方法。方程组中每一个方程的列法,必须掌握各数量关系的平衡、和谐,才能够准确地为实际问题建立数学模型。
四、传统文化中的文学美学思想
文学的实质是追求美、发现美和表述美。古今中外文学的美已经超出了语义功能之外而独立存在。而文学美和数学美的结合更是数学教学的新亮点。[7]下面举例说明。
1.直线垂直于平面:平面与直线在空间中都具有无限延伸性。若你正站在这张平面上,你会觉得它像望不到边的浩瀚沙漠,眼前一条直线直冲云霄,像一股正在袅袅上飘的轻烟。这不正契合了“大漠孤烟直”的诗句吗?
2.两条单调的平行线也是无限延伸、没有交点,并且互为伙伴。这就像同时行进却又永不相见、彼此不离的人世情感,你一定会想到李商隐的名句“相见时难别亦难”吧!
3.当你看到直线外切于圆这种几何图形时,你是否会想到“长河落日圆”?那一定是一幅壮美的图画:在一条蜿蜒流淌的河流尽头,水天相连,在一团红霞的簇拥中,一个鲜红的圆盘正徐徐地隐没在地平线下!
五、结 语
发掘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是新时代对传统文化研究和再认识的一个重要方面,更是数学教育、文学教育、传统文化教育以及爱国教育的完美结合点和综合。传统文化的数学美需要你用心去发现,才能体会到其中的美感与乐趣。从育人的角度说,传统文化的数学美发掘和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不仅能更好地完成数学教学的目的,更是对人性的陶冶,对崇高情操的培养,在教育实践中有着特殊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徐利治.漫谈数学的学习和研究方法[M].理工大学出版社,1989
2 周国威.浅谈数学中的美学[J].职业圈,2007(2):89~90
3 郑荣奕.浅谈美学因素在数学中的表现[J].科技资讯,2007(8):131~132
4 郭书春.古代世界数学泰斗刘徽[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5 代 钦.中国传统数学中的美学思想方法研究之一[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4(4):56~60
- 上一篇:家务劳动建议
- 下一篇:小学生地震防灾小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