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研究范文
时间:2023-10-30 17:31: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模式;运营风险系数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U213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26-0092-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26.044
我国从改革开放以来到现在经过了近40年的发展,GDP呈稳定增长,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与此同时我国的城市轨道交通也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目前许多大型城市都在积极地兴建地铁、轻轨等城市轨道交通设施,但是在兴建过程中也暴露了许多问题,快速的发展阶段对于我们的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运营的管理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和巨大的挑战。现代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作为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不仅包括了传统的给水排水系统、安全系统、防灾系统、电梯扶梯系统和车辆管理系统等,而且还包括了现代新兴技术系统,如通信系统、屏蔽系统、环境与设备安全监测系统、视频监测系统、自动售票系统。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中的各个子系统之间存在很密切的联系,当其中某个子系统发生异常时,会对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产生不利的影响。拥有良好的轨道交通管理运营可以提前预防事故发生,在事故发生时能够及时采取有效的解决方案,将损伤降到最低,因此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运营管理的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
1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基本理论
1.1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的基本概念
1.1.1 安全的定义。不同的行业对安全都有着不同的定义,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角度定义安全为:安全是在城市轨道交通正常运行的情况下,保证安全和事故风险处于可控的最低值内。
1.1.2 安全与风险。相对于安全的不是事故而是风险,风险系数是评估系统安全的一个指标,其概率估计公式如式(1)所示,其中风险系数值与系统安全性成反比,即风险系数低代表系统安全性高,风险系数高则代表系统安全性低。
R=F×S (1)
式中:
F――事故发生的频率
S――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
R――风险系数值
1.1.3 人的安全意识。在一些管理体系中往往忽略了人的安全意识,人类对于安全的需求,可以说是一个本能的生理反应。在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运营中考虑到人的安全意识,积极地对公众和工作人员进行安全意识的教育和宣传,不仅能够大大降低运营中因人为造成的风险,还能够提升事故发生后的救援效果。
1.1.4 安全文化。文化不仅仅是一种习惯,而是一种深入骨髓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综合,在当今社会许多企业都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这也是他们的成功之道,比如在我国电力工业、核工业和航空工业都特别强调生产安全,常年将安全思想和教育作为员工考核之一,特别强调“安全第一”的生产工作理念,因此形成了其独特的安全文化核心。
1.2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运营安全的特点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是典型的复杂大型开放系统。一方面,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是现代土木工程、信息电子工程、机电设备工程的高度集成系统,具备极为复杂的结构和功能;另一方面,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是由若干线路系统组成的以及单条线路工程系统高度集成的复杂网络系统,包含“点”(车站)系统和“线”(线网)系统。因此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在运营过程中的安全性具有较高的复杂性。
2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的核心就是风险的控制与评估,而风险的评估常常是对其安全影响因素进行全面的分析,所以在建立安全管理模式之前我们应当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影响因素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
2.1 事故统计分析
事故是指城市轨道交通运行中发生的非正常事件,它常常包括人员的损伤、死亡和财产损失。比如运营过程中由于外界干扰而停止运营,这种意外的停止运营对于运营系统来说也会带来较大的风险。其中主要的事故原因有以下四种:
2.1.1 火灾事故。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中主要由于设备故障、电气故障、易燃物、人为纵火、化学品等引起的火灾。
2.1.2 列车厢中事故。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中列车厢中事故主要包括通信故障而引发的列车追尾、人为调度因素引发的列车追尾、设备故障引发的车厢停止供电等四类情况。
2.1.3 停运事故。城市轨道交通客运业务由于停运而造成旅客的滞留不仅不方便旅客出行,而且影响交通运输行业的社会公众形象,甚至对社会产生不利影响。在列车系统故障停止运营时,可分为人为和自然灾害的电力系统设备故障。列车机械故障引发的停运原因可分为列车门故障和列车设备故障等。
2.1.4 乘客坠轨事故。乘客坠轨事故是难以预测且近几年在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中发生较多的事故,其发生常常会直接导致列车的停运以及其他不可控的事故发生,此类事故多为自杀、意外、违规、设备故障所造成。
2.2 影响因素分类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系统是一个广泛分布在时间、空间上面的开发式系统,其中系统关联因素十分复杂,但是从运营安全方面考虑,主要相关因素可以分为三类:环境、人、设备。
2.2.1 环境影响因素。在环境因素中,外部环境指的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包括自然灾害、气候变化、时间因素等,社会环境主要指治安环境、法律环境和社会风气等。而内部环境则指工作环境。内部和外部环境因素的改变均会对轨道交通的安全运行产生一定的影响,是不容忽略的一个因素。
2.2.2 人为影响因素。在轨道交通安全运行系统中,人是主要的参与者之一,大多数的安全事故都是由人的不安全行为所导致的。因此,一方面需要加强人的安全意识,从根源上解决因人的问题所造成的安全事故;另一方面,要提高车辆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将事故遏制在萌芽之中。比如2009年9月9日东京发生的地铁追尾事故就是因为故障维修车辆的司机超速行驶并且麻痹大意忘记了站内停有其他列车,最终因为刹车不及造成的列车追尾事故。虽然无人员伤亡,但是事故造成整天线路停运6个多小时,影响了29万乘客出行。
2.2.3 设备影响因素。设备是列车的构成部件,包括机械系统设备、线路系统设备、信号系统设备等。这些设备协同合作才能确保列车的正常运营,当其中某一个设备发生故障时,将会破坏整个系统的安全运作,从而造成事故的发生。因此,从设备因素考虑,采用高质量的设备,建立完善的设备维护系统,是保障轨道运行安全的保障。比如2009年6月22日发生在华盛顿地铁的追尾事故,就是因为机车设备故障直接导致两辆列车相撞,造成了9死76伤的悲剧。2011年9月27日发生在我国上海地铁的追尾事故,也是由于信号系统故障而导致信号调试错误,直接导致了列车追尾。
2.2.4 小结。环境、人、设备是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因素,因此保证交通系统的安全运行不能仅从一个方面考虑,而应针对各个因素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系统管理方法,才能使三者有机结合。针对以上注意问题,在轨道交通运营中,可以从“人D机D环D管”四个方面来进行安全控制。
3 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模式的实施
3.1 管理目标及方案
制定适当的管理目标和管理方案,能够帮助管理人员对轨道交通系统进行有效的监督,是确保轨道交通系统安全的重要措施。在发生重大的安全事故后,需要对管理目标和方案进行相应的修改,从而逐步完善管理目标及方案。
3.2 运行控制
运行控制包括车辆设备的维护与检修、不符合事件的后处理、日常客运服务、应急准备和相应控制等,是管理目标及方案有效实施的保证。
3.3 总体方针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模式的总体方针一般由最高领导层制定,是轨道交通系统的安全管理声明和其工作人员的行为准则。良好的安全管理总体方针十分有助于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防患于未然,也有利于增强设备和环境的可靠性。综合看来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应该从以下七点出发制定总体方针:(1)制定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方针首先要遵循国家法律法规,无法律法规可依时可以选用城市轨道交通相关的行业标准进行;(2)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方针应当做出相应的工作绩效承诺,并且规定使用有效期限;(3)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方针需要建立良好的安全文化意识;(4)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方针应当在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占有绝对主导地位,其他一切都要在安全方针的前提下实施;(5)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方针应当有具体的书面文件,印刷成册;(6)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方针应当公之于众,接受上级及广大乘客的监督;(7)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方针作为安全管理模式的核心内容,方针应当定期评审,确保其适用性。
4 结语
随着我国大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也进入了较快的发展阶段,高效的城市轨道交通能够大大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有助于城市长期发展。但是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的发展壮大,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安全问题也越发凸显。高效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体系能够对可预知风险进行全面评估分析,并且能够将其尽量降低,而且在事故发生后能够及时有效地采取救援和应急方案,将事故的影响降至最低,这些都能够大大保障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安全。
参考文献
[1] 薛美根,程杰,朱洪,等.上海市小客车管理政策研究[J].城市交通,2014,(6).
[2] 孙斌栋,郭研苓.上海城市交通政策的优化研究[J].交通与港航,2009,23(3).
[3] 毛保华.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与设计[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1.
[4] 雷艳鹤,雷金鹤.城市轨道交通技术发展战略探讨
[J].世界家苑,2011,(10).
篇2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
1城市轨道交通中经常出现的问题
经过调查研究发展,当下我国城市轨道交通中经常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
首先,城市轨道经常出现无故停车或者是上车乘客被门夹等问题。在城市轨道运行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列出无故停车的现象,而且经常出现还没有等乘客进入车厢内就被夹在了门缝里,或者是列车已经行驶,但是列车的门不能够正常的闭合,或者是有漏洞,不能完全闭合等问题,这就造成了安全的隐患,对出行人群的生命安全造成损害。
其次,城市轨道的运行一旦某一列车出现晚点问题,就会影响到其他批次列车的正常运行。整个城市的轨道交通都属于同一个交通运输网,都是在同一个网络控制之下,所以,一辆列车晚点或者出现故障,就会影响到整个轨道交通网的运输,造成整个交通网的中断,这样就延误了人们的出行,给人们的出行造成不便。最后,城市轨道交通过程中列车偏离轨道,造成侧翻,引发交通安全事故。一旦城市轨道列车在运行中出现了偏离轨道的现象,就会造成整个列车的乘客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这样的事故情节比较的恶劣,但是依然会有发生,不能够完全避免。
2城市轨道交通中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
经过城市轨道交通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出现这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人为原因。这里所说的人为原因可以包括两个方面。一就是城市轨道交通的工作人员由于技术不过关或者是大意的人为失误等原因造成城市轨道交通的故障发生;另一方面,乘客的违规上车,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上车,人员太过拥挤,导致了上车时相互利用,互相的推挤,不能够及时进入车厢,被挤在门缝里。另外就是检修人员不能够正常的进行检修,或者是在进行列车轨道检查时没有发现故障,导致事故发生。
第二,设备技术原因。城市轨道交通过程中,轨道的运行、停车、关门等行为都是需要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一旦在运行的过程中由于在检修故障时未发现,导致在运行的过程中出现问题,另外,在操作中人为的失误也是不可避免的,这都会造成城市轨道交通的问题出现,导致安全隐患,威胁到乘客的生命安全。当然,任何的设备都有自己的使用寿命和周期,如果使用过程超出了年限,就会造成设备出现故障,无法正常工作。
第三,突发的事故。当然也会有一些不可阻挡的外力造成城市轨道交通过程中安全事故的发生。比如说周围环境中的电线杆倒在了轨道上,或者是由于雷电暴雨影响到了网络的正常运行,这就会造成了无法避免的突然停车或者是车厢内突然停电等现状。所以说城市轨道交通的系统比较的脆弱,一旦外力影响就会造成问题的出现。
3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操作
3.1强化管理模式,优化理论设计
系统安全学属于系统工程学的分支,系统工程中的三维结构理论主要集中研究了系统学科知识、逻辑程序、工作阶段有关的研究理论。在系统安全管理方面,存在三维结构理论,主要依据实际状况对生产运营过程、系统性理论、事故过程管控、安全目标进行理论层面的汇总分析。
3.2形成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的指导思想
建立安全管理的指导思想是提高城市轨道交通运营质量的关键。可以从明确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的意愿,以及建立安全管理工作意识两个方面进行。城市轨道交通只有在正确的指导思想之下才能够有系统性和全面性,实现安全管理的细节化和体系化。人机安全是城市轨道交通安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交通运输公司最为重视的工作内容,因此针对具体的对象建立一个系统的安全准则和安全规范,可以令城市轨道交通的安全管理模式水平得到提高,发挥其应该发挥的价值。城市轨道交通企业可以成立安全咨询部门,并在安全管理的标准指导下为突发的安全事故作出积极的应对行为。安全咨询部门要承担起定时检测轨道交通安全的责任,考察运营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同时考察交通运输工具的质量,从各个方面确保城市轨道交通管理的安全性。
3.3完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规章制度
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的应急措施需要从完善安全规章制度做起,因为制度是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可以从预想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出发,在安全规章制度中要对这些安全隐患有所涉及,并设计应急措施。另外合理利用安全规章制度防止交通运营过程中出现安全风险引发交通运营安全事故的现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过程中确实存在安全隐患,这是无法彻底避免的,因此必须要针对那些已经暴露在外的安全隐患做好安全制度设计和规范建设的环节。并且要保证所制定的规范和制度要符合所在城市的交通运营实际情况,减少城市交通安全问题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人”是交通运营安全管理中一个最为重要的内容。城市轨道交通的设计、操作、管理等都是由人进行的,因此要从设计人员的设计环节开始完善,城市轨道交通的设计必须要聘请专业人员。城市轨道交通运输公司的工作人员要具备专业技术,要定期安排工作人员接受技术培训。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的管理人员需要综合各方面的信息,以全面的观点看问题,从全局上把握城市交通安全管理工作。此外针对城市轨道交通中的乘客,也要制定规范和制度约束乘客的行为,防止乘客行为影响城市轨道交通运营。
3.4提高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安全文化建设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安全文化建设是提高安全管理模式水平的另外一个方法。需要安全管理人员从运营人员、乘客以及其他相关人员着手进行工作,实现运营人员操作上的安全,乘客乘车的安全。为了保证城市轨道交通的安全管理理念能够准确地传达到所有相关人员,必须要积极开展安全文化建设。可以以城市轨道交通运输企业的文化为核心,加强安全管理理念的宣传,培养人们的交通安全意识。要令交通运输公司内部人员的安全运营意识得到大大提高,同时要保证城市内的乘车人员形成安全乘车的意识。针对企业内部的人员可以采取安全运营技术培训,而针对乘客则可以采用广告和其他的宣讲活动进行。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水平得到提高,需要依靠工作人员和乘客人员的支持理解。但同时因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质量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安全管理人员便可以利用这一点,让安全运营的意识和安全乘车的意识逐渐深入人心。当一个城市的轨道交通安全文化建设起来之后,将会有利于形成具有生命力的安全管理体系和模式。
4结语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模式需要依据城市的具体情况选择管理模式,完善管理制度,做好民众安全文化教育,优化安全管理理论设计,确定管理指导方针,促使整个轨道交通的运营更加安全,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吕佳.浅析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模式[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23:281.
篇3
关键词:数据包络分析;轨道安全;技术效率;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 A
引言:二十世纪以来,全球城市的规模快速的发展,城市人口急剧膨胀。目前全球人口超过 100 万的城市已经远超 300 多个,并且不断有大量的人口继续涌入城市。大城市面临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其中城市交通问题面临极大地的挑战。各国大城市如何解决市民的出行问题提出和实践了诸多方式,其中城市轨道交通是各国采取的最广泛的方法。城市轨道交通不仅仅在发到国家得以快速发展,而且在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1.城市轨道交通安全概述与主要评价方法分析
1.1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概述
1.1.1 城市轨道交通安全
(1)运营的安全性。
运营的安全性是指在整个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运营过程当中,要避免乘客以及员工要不受到伤害,设备不遭到破坏的能力。
(2)运营的可靠性。
运营可靠性是指其轨道交通系统要保证乘客准时准点的到达目的地点的能力,也就是要保证乘客安全准点的到达,可靠性当中也含有安全性。
1.1.2 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的特点
为了保证轨道交通系统的安全,我们要做好相应的管理工作。第一,我们一定要熟悉轨道交通安全工作的特征,根据其特点来采取合理的方式方法来确保其运营的安全质量。轨道交通的运输是靠人得位移来实现的,人的位移必须要在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内的多个部门之间,多个工种之间,在列车的运营当中完成的。要想保证城市轨道系统安全,要做好两方面的安全管理工作,第一是在管理当中要防止事故的发生,要转危为安。第二,轨道交通系统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其在安全管理方面也有着自己的特点。
1.1.3 城市轨道交通安全事故因素
城市轨道交通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主要可以分为人员因素,管理因素,环境因素,系统因素四个方面,即城市轨道交通的,人-机-环-管,因素,人员因素主要包括涉内人员和涉外人员。其中涉内人员是指活动在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内的人员,列如乘客,工作人员和等;涉外组织是指和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有着密切联系的组织,如政府部门,消防部门,医疗部门等机构和组织。系统因素只要指基础设备自身的故障。设备设施老化,使用不当等因素不可避免的会造成系统自身的不可控故障。环境因素的影响主要来自于自然环境,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内部环境是指由于人的因素而形成的一些环境其中包括周围的空间和一切运营设施构成的人工环境。管理因素是指决策者根据运营的规律和经验对运营系统的各个部门进行的一些有计划的调整。
1.2 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评价的模型选择
1.2.1 安全评价的相关概念
评价就是根据被评价的的目标来确定其目标的的属性,并且把这些属性转换为定量的客观数值或者是主观效用的行为,换句话说,对一事件进行的考核就是评价,因为具有高度渗透性的信息化的特点,所以其评价的难度较大。评价是对被评价对象功能的客观量化描述,它不仅能利用统计的数据来描述差异对象功能的不同,而且能用时序统计数据来描述差异对象功能的历史演变,根据评价结果我们还可以研究被评价对象的组织结构,并且成为优化结构的方式方法。评价对象,评价者,评价原则,评价指标,评价目标和及评价策略是任何评价都相关的基本要素,这些基本要素的组合称之为评价系统。对于某一个评价问题,只要确定其问题的评价系统,那么该评价就成为按部就班的质量问题,逐步确定五个基本要素的过程就是评价的过程。相对于单项评价的是综合评价,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评价标准的复杂性而不是在于客体的多少。
1.2.2 安全评价的选择
安全评价的技术方法是用来进行定性和定量安全评价的工具。目前在评价当中使用的技术方法很多,但是每一种方法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使用的范围,如果在安全评价当中使用的不合适的评价方法,那么最终导致评价结果的失真和远脱离实际,这样不但浪费了评价人员的时间和精力,而且影响了评价工作的进行。那么我们在评价过程中就要对各种评价方法进行综合的分析,选择出适合特定对象系统的安全评价方法。在进行安全评价中,要在充分的熟悉和分析特定评价对象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安全评价方法,在选择安全评价方法时要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
2 城市轨道交通安全效率评价研究
2.1 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评价输入输出指标确定
2.1.1 确定投入和产出指标体系的原则与目的
在对任何一个生产企业进行评价分析时,我们都必须根据企业的自身特点和要求来制定一整套评价指标体系,只有这样对生产企业评价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到目前为止,由于衡量轨道交通安全的投入与产出的评价指标繁杂错综,至今都未建立一个客观的评价指标体系。要想保证对轨道交通的安全有效性评价的客观性,为了能够衡量安全有效性时可以有的放矢,我们应该首先建立一个客观的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在这样的评价指标体系之下,我们才能对评价当中的有效性进行一个全面客观地理解,同时也就能揭示出轨道安全有效性的变化,能够掌握轨道安全系统的运作行为特点,这样就能为轨道交通安全的管理提供实践依据和理论依据,定制更为具有针对性得激励管理制度。
3.对策的提出
(1) 对轨道交通安全投入的规模要不断的扩大。在对某城市轨道交通的分析评价当中我们了解到绝大多数年份处于规模报酬递增的状态,说明在规模投入方面还有不足。原因是这几年城市轨道交通不断的发展,管理者要根据往年的规模状态并结合目前实际的发展状况要进行及时的调整。
(2 提高内部管理水平。某城市轨道交通综合技术无效的这几年里,技术效率都普遍比较高,但是由于规模效率的较低,在对规模进行投入的同时也要同时提高内部的管理水平,来提高投入的利用率,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规模效率和技术效率的同步提高,最终达到综合技术有效。
(3) 要不断的完善管理制度。对从业人员要进行不断的培训,获得从业相应的资质,提高业务能力;要不断的在实际当中总结经验,完善管理制度;要对设备进行定期的检查维修,提高其可靠度,降低事故的发生率;对外界环境的不良因素要进行监控和防控。
结束语:本文采用了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并且结合轨道安全管理运营基本理论来对轨道安全效率进评价。对数据包络的评价方法的理论和思想进行了分析,对运用在轨道安全的适用性进行了评价研究。根据评价的结果,对非 DEA 有效的决策单元进行改进,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在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资源有限和资源配置不平衡的环境之下,本文应用投入和产出的相关理论对轨道安全效率进行了评价研究,对评价的结果进行分析之后不仅可以了解安全运行效率的现状,而且同时也给出了效率不高应该如何进行投入资源的调整与分配,怎样充分的利用限有的资源让安全的效率达到最优等信息。
参考文献:
[1]刘艳辉.基于公共安全优先的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建运一体模式研究[D].天津大学.2010,12(24):162-165
[2]尹贻林,张俊丽,严玲.基于公共安全优先的综合交通枢纽指挥控制中心功能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12(24):154-156
[3]张晗.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综合评估预警平台设计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12(24):176-179
篇4
关键词:轨道交通;运输安全管理;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U213文献标识码: A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持续提升、城市人口的迅猛增长,发展城市轨道交通成了大多数高密度人口城市的选择。随着国务院对城市轨道交通审批权的下放,全国各地轨道交通建设热情空前高涨。然而,随着轨道交通建设力度不断加大,随之带来运营人才的匮乏、居民对轨道交通安全的认识严重不足等安全问题。北京地铁5号线屏蔽门夹人事故、上海地铁7.23列车冲突事故,无不给地铁安全运营敲响警钟。因而,积极提升城市轨道交通运输安全管理质量,是以人为本理念的升华、坚持安全发展的原则要求,不仅有助于城市窗口形象的展示、企业社会责任的提升、更是对乘客生命安全高度重视的体现。因此,展开有关城市轨道交通运输安全管理的研究,对于促进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稳健、长久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城市轨道交通运输安全的影响因素分析
结合当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输安全管理的现状以及普遍存在的安全问题,不难发现,人、车辆、线路及其他相关设备、外力因素、管理因素等是直接影响城市轨道交通运输安全的主要因素,具体分析如下:
一、人员
员工:人是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的控制因素,特别是行车指挥和列车驾驶等关键岗位,由于人的安全意识麻痹、不安全行为和违章指挥、违章操作,可能直接引起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
乘客:安全乘车知识匮乏、自救能力欠缺。
二、设备
a)车辆。车辆系统的重大危险源有机械故障、电气故障、制动故障、车门故障等主要部件的损坏、系统控制失常、人为破坏等因素,可能造成列车脱轨、列车火灾、列车冲突等事故、并可能引发拥挤踩踏等次生灾害。
b)线路系统。线路系统的重大危险源有断轨、轨道胀轨变形、道岔伤损、道床病害等造成的列车延误、限速、停运等,严重时可能引起列车脱轨等事故。
c)供电系统。供电系统的重大危险源有牵引供电、接触网、动力供电系统故障造成大面积停电、运营中断、火灾等。
d)通信信号系统。通信信号系统的重大危险源有轨旁ATP或车载ATP故障、道岔控制故障、信号联锁系统故障、调度指挥系统中断,可能造成列车冲突、运营指挥失控、运营秩序紊乱等。
三、环境
e)a)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方面的重大危险源有恶劣天气、洪水、地震等,可能导致停运、设备故障、结构变形、基础设施破坏等。
b)运营环境。地铁车辆和车站空间相对封闭、狭小,且人员密集、流动性大,在发生各类突发事件时事态扩散速度快,危险程度高,人员疏散困难,现场控制难度大。
c)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方面的重大危险源有乘客的不安全候、乘车行为,人为破坏和恐怖袭击等,可能导致运营设备损坏、运营中断及乘客伤亡等。
四、管理
管理方面的风险源是因管理制度缺失、管理人员的违章指挥、管理不到位、处置不合理等影响运营及人员、设备、设施各方面的安全问题。
二、城市轨道交通运输安全管理提升策略
在认真分析和充分了解影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输安全的主要因素之后,广大城市轨道交通工作者们应坚持探索、不断实践,积极采取策略来有效提升交通运输安全管理质量。结合多年实践经验,笔者认为,轨道交通应秉承“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工作理念,努力做好以下工作:
(一)夯实安全基础、建立安全体系、树立安全意识
以教育、培训为主,奖罚为辅的“一侧两翼”策略开展安全管理工作,主要开展以下几项工作:
夯实安全基础主要体现在:一是健全安全管理网络,建立以决策层、管理层(监督层)和执行层为主的三级安全管理网络,配备专兼职安全管理人员,满足运营安全管理要求;二是规范安全管理工作,紧扣“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落实各层级安全责任书的签订,定期组织安全教育、安全检查、安全例会等各项活动,全面实施过程管控;三是重视安全基层建设,建立员工个人安全教育档案,做到一人一档,借助行业内的事故事件案例组织全员学习,提升安全意识与技能;四是完善安全管理制度,结合行业及企业特点,编制相应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及应急预案。
建立安全体系主要工作有:一是积极开展危险源识别、评价工作,启动危险源管控系统、安全风险管理体系,规范现场危险源管控;二是推进职业健康体系建设、环境体系建设,识别并收集相关律法规及标准,按规范要求做好检验检测,邀请行业专家对职业健康、环境体系进行工作指导,认真做好“三标”体系审核工作。
树立安全意识工作主要通过组织开展各项安全活动树立全员安全意识。一是组织事故处理、故障分析、演练现场在内的“三个回头看”活动,针对运营事故事件、应急演练存在的问题,定期组织“回头看”活动,查找规章制度、人员技能、设备设施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及时落实整改措施;二是全面落实安全管理三级培训,三级安全教育不合格不得上岗;三是随时、随地、随人的即时安全教育活动,督促现场开展员工业务技能培训,通过组织开展班前安全预想、周/月安全例会加强员工安全意识;四是加强安全绩效管理,严格按照相关奖惩制度,对违章人员实施处罚。
(二)强化安全队伍培养,提升安全管理能力
按照现在企业安全管理模式,现场需要既懂安全管理,又懂现场生产的新一代轨道交通安全管理人员。企业应积极按照《安全生产法》要求,制定安全管理人员准入机制、激励机制,切实提高安全管理准入门槛。可以制定措施,支持安全管理人员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注册安全工程师),并通过创新安全条线队伍培训管理形式,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加强安全条线队伍的培训,拓展安全管理视野,同时加强车间、班组层级安全管理人员业务技能培训,创新安全培训教材,健全培训手段,跨部门、专业组织开展专题研讨、经验座谈、现场观摩等互动活动,提高培训效果。
(二)强化乘客安全乘车教育,提升乘客应急自救能力
在实际生活中,常常会出现乘客因安全意识薄弱而引发乘车事故的不良现象,如某乘客在警报声后仍冲向地铁,导致其严重夹伤;又如上下班高峰期,乘客乘车过于拥挤,而踩踏摔倒人员的惨剧。基于此,必须坚持强化乘客安全教育,增强安全乘车的宣传力度,从而促进安全乘车意识的有效养成。例如,可通过持续循环播放有关安全乘车的宣传视频、在站台站厅内张贴上醒目、易懂的安全标识等声色传播,提升乘客的感官意识;通过不断的开展丰富多彩的安全乘车进社区、进校园等活动,加强乘客与轨道交通工作人员的互动;通过安全乘车现场活动,帮助乘客解疑答惑,倾听他们对地铁安全管理的建议;通过邀请乘客参观轨道交通设备设施,加强对轨道交通企业的了解;通过邀请乘客参与应急演练,切身体会突发事件如何应对;还可以通过在乘客中聘请“安全使者”、志愿者帮助轨道交通运营企业扩大乘客安全乘车宣传面。
(三)完善应急管理体系,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完善的应急预案和员工的应急处置能力是轨道交通事故事件能否得到及时、正确和妥善处理的重要保证。围绕着“预防、预备、响应以及恢复”的工作核心,轨道交通运营企业应建立健全轨道交通运营应急体系,强化应急处置培训,以完善应急预案为基础,不断加强应急队伍建设,通过组织各级应急演练,提高应急管理能力,使企业的应急处置水平得到了稳步提升。
首先,认真组织危险源排查及风险分析。在危险因素分析及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的基础上,确定危险源、可能发生事故的类型和后果,进行事故风险分析,并指出事故可能产生的次生、衍生事故,形成分析报告,分析结果作为应急预案的编制依据,并精心制定实用、可行的突发事故应急预案。
其次,结合事故(事件)现场处置实际需求,建立接触网/高压、车辆脱轨/倾覆、通信或信号、轨道等专职救援抢险队伍,确保队伍稳定,完善管理制度,定期开展培训,保证应急救援能力。
按需配备应急处置专业设备、器材、通讯工具等装备、物资,制定应急物资装备检查、维护、清洁保养制度,定置、定人管理,确保应急救援物资装备日常完备有效。
强化应急演练,提升实战能力。以提高应急指挥人员的组织协调能力、应急队伍的实战能力为着眼点,重视对演练效果的评估、总结,推广好经验,及时整改存在的问题。
(四)持续提升技术与装备水平
在城市轨道交通运输安全管理过程中,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与装备,能够有效提升相关设备运行的安全性、正常性,显著降低突发事件、事故以及故障的发生概率。具体应用如表二所示。
表二先进技术在城市轨道交通运输安全管理上的应用
三、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推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模的日益增大,安全运输管理在城市轨道交通运行中的作用将会越来愈大。为了充分确保行车安全与人身安全,广大轨道交通建设者们应积极寻求有效策略来提升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运输管理质量,从而推动该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健康、稳定与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5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现状
由于经济实力和技术水平的限制,我国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起步较晚。2000年前,全国仅有北京、上海、广州3个城市拥有轨道交通线路。但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居民对快速便捷的交通出行方式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我国的轨道交通发展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自2007年起,国内各大城市分两轮递交了轨道交通建设规划――第一轮城市为15个(北京、上海、广州、青岛、深圳、南京、重庆、武汉、杭州、成都、苏州、西安、哈尔滨、大连、长春);第二轮为10个(宁波、无锡、长沙、郑州、福州、昆明、南昌、东莞、沈阳、厦门),其中绝大部分城市都已获得国务院及发改委的批准。截至2013年底,全国已有北京、天津、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河南、湖北、广东、四川、重庆、云南、陕西等15个城市的轨道交通投入运营。2010-2015年,全国规划建设轨道交通线路总里程将达到1 700 km,我国的地铁轨道交通建设已经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
各地安全监管的工作
自2009年交通运输部履行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职责以来,行业没有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总体来看运营平稳有序、安全可靠。2013年,企业平均准点率达到99%以上,退出正线运营故障率平均低于国标要求的0.4次/万列千米。为提升运营安全管理水平,各地不短探索新思路新方法、摸索好措施好做法,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探索一体化管理体制
部分城市逐步建立了规划、建设、运营一体化管理体制,保障规划、建设与运营的有效衔接,规避前期规划、建设给后期运营安全管理和服务组织遗留困难与安全隐患。如:北京和上海均由市交通委员会承担城市轨道交通的规划、建设和运营管理职能;西安设立地铁建设指挥部管理办公室,负责规划、建设和运营管理工作;深圳成立轨道交通建设指挥办公室,负责建设和运营监管工作。
注重法规制度建设
各城市结合本地特点和实际条件,逐步制定和完善了城市轨道交通地方性法规制度,促进政府监督、企业运营、乘客乘车等相关工作走向制度化和规范化。在开展运营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活动的19个城市中,上海、武汉、昆明等11个城市制定了城市轨道交通管理条例或者管理办法,其他部分城市制定了运营安全类管理规定。
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各运营企业与城市政府签订安全生产管理主体责任书,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运营企业成立安全生产委员会,组建了“公司级、部门(车间)级、班组级”三级安全网络,层层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把安全生产工作目标、事故控制指标及防范事故措施等,逐渐落实到具体部门、岗位和人员。
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
为规范运营安全管理,各运营企业通过建立安全管理、行车、客运、施工、维修养护、消防、应急管理等各类安全管理制度,使安全管理工作有章可循。如成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企业制定安全管理制度54个,安全操作规程19个,形成了以“基础管理、监督检查、评估考核、安全保障、应急救援、事故调查处理”为基本框架的安全管理制度体系。
加强应急处置能力
多数地方政府制定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规定了发生突发事件时的人员疏散、公交接驳、部门联动、指挥协调等要求。运营企业大多数建立了“总体预案、专项预案、现场处置程序”多层级的预案体系,注重采用桌面演练、现场演练提升突发事件发生时的现场处置能力。
重视公共安全防范
为应对城市轨道交通公共安全形势,公安部于2014年2月24日、6月27日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加强地铁公交安保工作。各地公安部门成立公共交通(城市轨道交通)分局,在车站设立公安值班表,配备警力、保安进行日常巡查。北京、上海等地组织开展了处置突发事件应急小组,确保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运营。
隐患排查治理专项活动
自2013年12月起,交通运输部、公安部、国家安全监管总局联合了《关于深入开展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专项活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开展了为期5个月的运营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专项活动。通过专项活动,排查整改了一批安全隐患,进一步厘清了今后的工作思路,有效促进了当前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工作。
在专项活动开展前,交通运输部组织专家研讨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内容,制定工作方案和安全隐患排查明细表。
对于企业,确定了运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行车组织管理、客运组织管理、车辆及车辆基地管理、设备系统管理、土建设施管理、人员管理、应急管理、公共安全防范管理、消防安全管理等10个可能存在运营安全,需要进行深入排查的问题。
对于政府部门,则明确需要深入排查隐患的方面:是否编制了城市轨道交通应急预案并定期组织演练,是否制定了城市轨道交通大客流引导、平衡措施和方案。《国务院关于城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指导意见》和交通运输部《关于加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通知》(简称《通知》)下发后,对新开通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是否按要求开展试运营基本条件评审,评审是否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进行、组织程序是否规范、安全隐患是否落实整改、是否存在未达到条件载客运营的情况;对已开通运营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是否定期组织运营安全评估,内容包括是否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进行、组织程序是否规范、安全隐患是否落实整改、是否有存在运营安全隐患继续运营的情况。政府相关部门是否设立了城市轨道交通安全保护区管理制度,是否开展监管工作,是否建立了运营信息报告制度、突发事件信息报送制度和事故调查处理制度。省、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是否有专门部门或者机构负责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和安全管理工作,是否组织推进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等。
篇6
城市轨道交通地下工程建筑安全检测是轨道交通安全工程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本文分析城市轨道交通地下工程建筑安全检测的目标和内容,设计安全检测系统,给出工作原理和技术方法,并对安全检测系统的结构原理、技术实现和设计特点进行详细研究。
关键词:
轨道交通;地下工程;建筑安全;检测系统;技术研究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得到了大力发展,建设速度惊人[1]。自1969年我国第一条地铁在北京建成通车后,城市轨道交通在天津、上海、广州、深圳、南京等城市相继建成和投运[2]。到2014年底,我国有城市轨道交通的城市已达22个,线路101条,长度3155km。在营运的北京、上海、广州等大都市,日均客流量已超过100万[3]。在上下班和节假日高峰拥堵时,城市轨道交通以其安全、快速和准确等特点,已成为人们出行的首选交通方式之一。在不断增长的城市大客流量面前,城市轨道交通在推动城市发展的同时,也对环境和建筑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给城市生态环境和人们的安全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4]。目前,不少地区城市轨道交通地下建筑安全问题和地面沉降、地质裂缝、地洞等地质灾害及其次生问题不断发生,浪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5]。事实上,自地铁诞生之日起,地铁建筑支护检测和修补便开始了,地铁对环境和建筑的危害就一直没有间断过,充分暴露出城市轨道交通地下建筑环境安全和控制措施的不足,因此,对城市轨道交通地下工程建筑安全检测等新问题和新技术进行长期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城市轨道交通地下工程建筑安全
从结构上,城市轨道交通地下工程建筑主要由地铁站台和地铁隧道组成,属于典型的坑道节点式构造[6]。根据城市轨道交通、地下铁道工程和铁路隧道工程方面的国家标准,城市轨道交通地下工程建筑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应为100年[7]。其安全要求包括结构强度、结构功能和结构可修复3个方面。城市轨道交通地下工程建筑安全检测是通过测量和巡查,对地下工程建筑的主要参数进行监控,经过评价指标分析进行安全等级评判[8]。其目的是通过测量,评价城市轨道交通地下工程建筑结构的安全性。一般来说,影响城市轨道交通地下工程建筑结构安全的主要因素包含有环境和人为这两个方面。综合以上分析,目前城市轨道交通地下工程建筑结构安全检测的内容主要有:(1)断层;(2)裂隙;(3)剥落;(4)渗透水;(5)变形和位移。检测方法采用传统的定期关键点巡查和结构工程仪器直接接触式离散测量,从而形成报表制度。
2安全检测系统设计和工作原理
2.1安全检测系统设计
城市轨道交通地下工程建筑安全检测系统的设计主要由车地两套独立计算机装置组成,以完成对地下工程建筑结构支护围栏两侧涂覆黑白色带图像和位置进行检测,对拱顶自然结构状态进行检测,以及对地面为拱桥轨道结构状态进行检测。车辆上安装下位机和上位机两级计算机装置,通过串行通信进行数据交换。下位机由嵌入式系统组成,完成测量传感器的信号处理;上位机由工控计算机组成,完成操作、输出、显示、监测测量结果,并进行管理。地面车站计算机装置实时执行操作和管理,完成检测、统计、分析和报表。
2.2安全检测系统工作原理
城市轨道交通地下工程建筑安全检测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是,通过CCD传感器获取被测物体的图像,然后对图像进行处理,在图像处理后完成对被测结构的测量。一般图像只能进行2D测量,此处采用视觉自动聚焦技术就能够进行2.5D测量。视觉自动聚焦技术是采用自动聚焦判别函数对高度不属于同一平面上的两点进行精确聚焦,然后通过计算得到两点间的距离。通过CCD传感器获取被测结构图像的模拟信号,经过车载下位机进行A/D转换,转换成数字信号、输入到计算机,然后由图像处理手段对图像中需要测量的几何图元进行测量,从而实现对被测结构的非接触测量。图像处理需要实现的功能包括图像获取、图像滤波降噪、图像增强、图像边缘定位、特征定位、图元拟合、图元计算等。
3安全检测系统技术实现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采用计算机图像检测技术进行城市轨道交通地下工程建筑安全检测,并按照我国城市轨道交通技术规定,采用车地无线通信系统[9]。
3.1硬件技术
嵌入式系统是集成电路技术和微型计算机技术高速发展的产物。在车载下位机中的测量模块采用嵌入式系统检测单元设计方案,主要是考虑了系统模块化和可维护性。由于图像处理的直观性和可视性,检测单元中的传感器选用CMOS型CCD,代表性产品有USB摄像头。嵌入式系统处理器现有单片机、DSP和微处理器3大类,此处采集和处理的均为实时彩色图像,故采用微处理器,其典型产品有ARM系列多个品种可灵活选用。视频数据采集和图像处理可采用Linux软件实现,对处理后的压缩图像通过城市轨道交通监控系统通信标准由规定的接口完成即可。最后,视频图像传送给车载上位机进行实时的显示和控制。
3.2软件技术
根据城市轨道交通技术标准和设计规范的要求,安全检测系统在软件技术方面需要具备完成图像处理的功能。在图像产生、传输和变换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往往会使图像与被测结构之间产生差异。这给从图像中提取各种安全信息造成了很大困难。因此,对CCD传感器得到的图像要进行各种处理,以降低噪声干扰。常见的图像噪声包括光学成像及采样过程中常会出现的混叠噪声、插入噪声、抖动噪声、电子噪声等。而且边缘的检测和提取往往对噪声较敏感,因此首先需要对图像进行滤波降噪处理。数字图像滤波器有线性和非线性两大类。线性滤波器对高斯噪声有较好的平滑作用,但对其他噪声的抑制效果较差,而且会出现模糊边缘。在非线性滤波器中,中值滤波器在过滤噪声的同时,还能较好保护边缘轮廓,对消除孤立点和线段的干扰十分有用,特别是对于二进制噪声尤为有效。这就特别符合几何测量中对边缘定位的需求,因此安全检测系统选用中值滤波器对图像进行滤波降噪。由于要测量物体轮廓边缘的几何信息,所以图像边缘信息提取的好坏就显得尤为关键。一般物体和背景具有较大的对比度,反映在图像上就是物体和背景的灰度差别较大,图像直方图将呈现较为明显的双峰型,所以安全检测系统采用阈值法实现图像分割。
4安全检测系统设计特点
4.1模块化
由于嵌入式器件的整体功能越来越强大,嵌入式系统模块化设计、组装、调试和维护技术已经非常完善,技术人员通过专业学习可以快速掌握和应用。在城市轨道交通现场应用中,各级子系统大量采用嵌入式系统完成模块化功能的实现。
4.2集成化
现场检测技术进一步的发展,必然是高度集成化。对于日益复杂的城市轨道交通,从横向上考虑,随着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模的扩大和发展,各个子系统数量不断增加,遍布所有城市轨道交通的子系统;从纵向上考虑,各系统都有向下层深入的趋势。因此,多子系统构成的安全检测系统不仅能够实现车站级集成,还能够实现现场级集成,甚至直接到各检测传感器上。
4.3网络化
在一个城市,一般都存在多条轨道交通线路,这就要求把不同的线路资源进行网络化处理。从单线路的检测系统向路网级检测系统发展,是网络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城市轨道交通的综合检测,可以采用线路、车站、车辆为层次单元,组成相对完善的网络结构,同时具备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能够更好地满足和适应轨道交通网络在不同层面上的需求。
5结束语
建设准确实时高效的城市轨道交通地下工程建筑安全检测系统有助于节约资源,促进生态文明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地下工程建筑安全检测系统技术反映了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和集成的特性。本文在分析城市轨道交通地下空间建筑结构安全检测目标和内容的基础上,建立了模块化、集成化和网络化的计算机图像检测系统模型,详细介绍了其安全检测系统的设计思想、基本原理、技术实现和技术特点,对进一步技术开发和设备升级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钱七虎.地下工程建设安全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2,31(10):1945-1956.
[2]刘伯鸿,李国宁.城市轨道交通信号[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3]刘伯鸿,李国宁.城市轨道交通综合监控系统及集成[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4]周晓军.地下工程监测和检测理论与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5]张开冉.城市轨道交通安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6]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司.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质量安全检查指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7]朱沪生.上海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中的安全管理与风险控制[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2(10):1-5.
[8]吕培印,廖弈棋,罗凤霞.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安全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应用[J].铁路计算机应用,2012,21(5):37-40.
篇7
关键词 轨道交通 ;安防系统
中图分类号U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95-0043-02
随着我国城市的高速化建设,城市的轨道交通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安全问题,例如爆炸、纵火、持刀枪伤人等。由于轨道交通运行有着固定的线路,也相对封闭,专业的安全管理能力较低,因此,为了保证安全,应该加强检查,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其中,轨道交通安防设备作为轨道安全的物质保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轨道交通安防设备的基本要求
轨道交通作为国家的一项基础设施,其安防设备必须满足以下几点基本要求。
1.1安全性能好
轨道安防设备在设计上,需要有专业知识的人员;在制造上,一线工人要具备专业的工作技能,同时监督人员要加强对生产过程的管理和监督;在管理上,设备从无到有,从有到用的全过程,都要加强对其安全的管理,定期和不定期进行检查,以保证设备的安全性能;在营运上,要加强安防设备的检查与更新。通过全过程的安全问题要求,保证轨道安防设备的安全性能。
1.2设备运行状态可靠
在轨道交通安防的主要设备上,必须具有故障诊断、报警以及自身工作状态检测等管理功能,以保证设备运行的可靠性。
1.3适用性强
由于城市轨道交通在实际上不仅温度、湿度较高,而且粉尘大,电磁干扰也大,因此,安防设备无论在设计上,还是生产上,都要对这些客观因素加以考虑,使之能适应工作环境。
2目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安全检查主要设备
2.1金属探测器
金属探测器是在交通各站点由工作人员手持进行扫描检查的仪器,它能识别旅客藏匿在身上的金属制品,例如刀具、钢管等等。
2.2 X光检测仪
X光检测仪的工作原理是:由于物体的厚度和密度具有差异,因此当X射线透过物体时,其被吸收的多少也不一样,并在显示器上投射成像,检测人员就可以通过判断显示器上的图像,看旅客是否带有危险物品。
2.3视频监控系统
在车站的售票点、出入口、站台以及车厢等重要区域,都设置了视频监控系统。视频监控系统不仅直观、有效,而且能实现实时检查和回放检查,在应用中具有重大的意义。
2.4警犬
警犬受过专业训练,灵敏性高,在检查、易燃品、易爆品等方面具有出色的表现。
3轨道交通非传统安防系统需求特色
3.1 X光检测仪
X光检测仪是应用最普遍、最广泛的安检设备,因为其受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较小,适用于各种城市轨道交通环境,主要是对人员携带危险物品进行安全检查。而且,X光检测仪只要能达到GB 15208.1的技术要求就行。
3.2易燃液体的检测设备
液体具有易燃性,所以在城市轨道的营运中,携带的液体则会对群众的生命安全产生极大的威胁。因此,必须利用易燃液体的检测设备,针对携带液体的乘客进行液体易燃性的检查。这种设备系统,能在不开启容器,保证封口完好的前提下,对侧壁厚度小于或者等于8 mm的塑料、玻璃以及陶瓷容器,侧壁厚度小于或者等于1 mm的金属容器内的液体进行检查,辨别其是否属于易燃液体。这个设备不会受液体容器的透明度、颜色的影响,能准确的识别出煤油、汽油、柴油、乙醇、甲醇、油漆稀释剂等常见民用易燃液体。易燃液体检测设备的误报率应该保持小于或者等于1%,漏报率小于或等于1%。在时间上,对液体的检查,要求设备的响应时间不能超过5秒,同时还应该具备无线/有线的传输功能,并保证设备记录的保存时间在30天以上。
3.3便携式炸药探测设备
此项设备针对轨道交通的人员进入车站携带炸药的情况进行探测,它必须具备探测黑索金、硝铵类炸药、梯恩梯、黑火药、太安等主要类别炸药的能力,并实现同时探测。在时间要求上,设备检测到炸药并做出响应的时间不能超过10秒;在无外接电源的情况下,便携式炸药探测设备应该能保持连续工作时间超过8个小时,其探测结果的记录保存时间也应该在30天以上。在误差方面,当检测的炸药分子浓度达到甚至超过了检出限时,漏报率必须在1%以下;对空白对象进行检测时,误报率也不能超过或等于1%。
3.4毒气探测设备
毒气探测设备主要是针对城市轨道交通的地下车站空气环境进行24小时连续的作业。检测对象包括:糜烂性毒气、神经性毒气、窒息性毒气、全身中毒性等具有严重危害性等军事毒气。时间要求上,探测到每种毒气超过相应限制时,其作出反响的时间要在10秒以下;探测结果的记录保存不能少于30天。此外,这个设备还要能对毒气的种类、毒气浓度分布、毒气扩散规律以及毒气散布范围进行自动化、智能化的分析,并及时做出报警反应。在误差方面,《城市轨道交通安全防范系统技术》要求有专门的指定:单个车站系统的误报次数应低于每10000小时一次;当环境毒气浓度达到或超过探测灵敏度下限时,漏报率应低于1%。
3.5放射性物质探测设备
放射性物质探测设备主要是对城市轨道交通环境中的放射量进行分析,对象主要有X射线和у射线。在时间要求上,设备做出响应的时间不能超过3s;其中固定式的探测设备需要具备连续24小时工作的能力,其探测结果记录保存时间应该超过30天。在误差方面,每一个车站由于探测错误而做出报警行为的现象应该控制在10000小时一次以下;当设备探测的环境中的放射量达到、超过放射性物质探测设备的灵敏度下限时,漏报率应该小于1%。同时,这个设备必须实现无线传输的功能。
4 结论
放眼望去,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城市轨道交通的恐怖袭击或其他突发事件的发生都相对频繁,对国家的安全、社会的稳定、人民生命和财产都造成了很大的伤害和影响,引起了难以估量的损失。因此,我们应该提高对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的重视,结合实际需要,建设有效的、科学的、合理的安防系统,并进行严格的控制和管理,提高防范水平,以保证公共安全。
参考文献
篇8
第一条(目的依据)
为了保障城市轨道交管,维护乘客合法权益,促进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成都市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及相关管理活动。
第三条(术语含义)
本制度所称城市轨道交通,是指地铁、轻轨等城市快速轨道公共客运系统。
城市轨道交通设施设备包括城市轨道交通的路基、轨道、隧道、高架道路(含桥梁)、车站(含出入口、通道)、通风亭、冷却塔、停车场、车辆段及控制中心、站场、车辆、机电设备、变电站(所)及其附属设施、设备、标志等。
第四条(管理原则)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应当遵循安全第一、科学管理、规范服务、高效便捷的原则。
第五条(监管部门)
市交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本市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实施监督管理。
市安监、公安、城管、规划、建设、环保、卫生、国有资产监管等部门,依照各自职责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实施监督管理。
城市轨道交通沿线区(市)县人民政府及成都高新区管委会应当配合做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保障及沿线设施设备的保护工作。
第六条(运营单位)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单位(以下简称运营单位)应当依法承担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责任,加强运营安全管理,建立、健全安全运营责任制度,完善安全运营条件,确保运营安全。
第二章建设与运营的衔接
第七条(建设安全要求)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规划、建设,应当考虑安全运营的需求,并预留换乘和疏散空间。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申请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中应当确定列车运行、调度指挥、运营辅助系统、安全防范和检查系统、维修保障系统、换乘和疏散系统、人员组织等内容,并经过运营安全评估。
第八条(试运行管理)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完工后,建设单位应当依法办理初步验收。初步验收合格后,建设单位应当向运营单位提供技术档案和相关资料,对设施设备进行调试和安全测试,并会同运营单位组织试运行。试运行期不得少于3个月。
第九条(试运营管理)
城市轨道交通项目试运行合格后,运营单位应当向市交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试运营基本条件的评审申请,由市交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进行试运营基本条件评审,试运营基本条件评审合格并经市交通行政主管部门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可以进行试运营。试运营期间,运营单位应当按照设计标准和技术规范,对设施设备运行情况和运营状况进行安全监测和综合验证。试运营期限不得少于1年。
第十条(正式运营条件)
试运营期满,建设单位依法报相关部门组织轨道交通工程竣工验收,验收合格后,方可交付正式运营。运营单位应当在投入正式运营30日前书面告知市交通行政主管部门。
第十一条(保护区范围)
下列范围为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保护区:
(一)地下车站和隧道结构外边线外侧五十米内;
(二)地面和高架车站、地面和高架线路结构外边线外侧三十米内;
(三)出入口、通风亭、冷却塔、主变电所、残疾人直升电梯等建筑物、构筑物外边线和车辆基地范围外侧十米内。
第十二条(保护区管理)
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保护区内严格控制下列可能影响安全运营的作业:
(一)新建、改建、扩建或者拆除道路、建筑物、构筑物;
(二)从事建设勘察、钻探、打桩、挖掘、爆破、地下顶进、灌浆、降水、锚杆、锚索等可能影响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的作业;
(三)敷设、埋设、架设污水、雨水、排洪沟渠及电力隧道、高压线路(方杆)等管线和其他需跨越或横穿城市轨道交通的设施;
(四)在过河(湖)隧道段修建塘堰、开挖河道水渠、疏浚河道、泄洪排水、采石挖砂、打井取水;
(五)其他对城市轨道交通设施安全产生影响的大面积增加或减少载荷的活动。
确需在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保护区内进行上述作业的,作业单位应当制定专项施工方案和安全防护方案(包括监测方案),在征得运营单位同意并依法办理有关行政许可手续后方可施工。作业单位应当将经批准的施工方案和安全防护方案报市交通行政主管部门等相关部门备案。
上述作业对城市轨道交管有较大影响的,安全防护方案还应当通过专家审查论证,并委托专业机构对作业影响区域进行动态监测。出现危及运营安全的情形时,作业单位应当立即停止作业,采取补救措施,并报告许可作业的行政管理部门、市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和运营单位。
第十三条(相关区域管理)
禁止在城市轨道交通出入口、通风亭五十米范围内存放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等物品。
在城市轨道交通高架垂直投影区域内不得擅自停放机动车辆、搭建设施、作业、堆物等。
第十四条(改扩建要求)
运营单位对城市轨道交通进行扩建、改建和设施改造的,应按照建设工程相关法律法规及程序执行。运营单位应当制定安全防护方案,并报市建设、交通等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运营单位在进行扩建、改建和设施改造,需要暂停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或改变运营时间的,应当向市交通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并在实施前提前10日通过媒体以及车站、列车广播等方式向社会公告。
第十五条(障碍物控制)
禁止在地面轨道线路上设置平面交叉道口和人行过道。在城市轨道交通地面或者高架线路弯道内侧,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修建妨碍行车瞭望的建筑物、构筑物或者种植妨碍行车安全的植物。
第三章运营服务和安全管理
第十六条(行业监管部门职责)
市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制定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服务标准及规范;
(二)会同市公安、城管等部门制定城市轨道交通乘客守则,并向社会公布;
(三)受理公众对运营单位服务质量的投诉,轨道交通运营服务年度评估报告;
(四)对运营单位服务质量、安全行车、车站设施、列车设施、站容秩序、票务管理、投诉处理、遵章守纪、社会评议等方面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考评运营单位的主要依据;
(五)依法应当履行的其他职责。
第十七条(运营单位服务职责)
运营单位应当履行下列服务职责:
(一)依据市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运营服务标准及规范,建立驾驶、调度和站务工作等主要岗位的服务作业标准以及车站、列车设施设备和线路运营管理标准,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
(二)向乘客作出服务承诺并向社会公布,为乘客提供安全、正点的服务;
(三)在车站醒目位置公布首末班车行车时间和换乘指示。列车因故延误15分钟以上或者调整首末班车行车时间的,应当及时告知乘客。列车因故延误30分钟以上的,应当及时向市交通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四)保障车站公共服务设施正常使用;
(五)应当履行的其他服务职责。
第十八条(投诉处理)
运营单位应当建立投诉受理制度,公开投诉电话,接受乘客投诉。
运营单位对乘客投诉应当自受理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作出答复。投诉人对答复有异议的,可以向市交通行政主管部门投诉。市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受理乘客投诉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将调查情况、处理结果书面告知投诉人。
第十九条(运营单位安全职责)
运营单位依法承担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运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当具备与运营活动相适应的安全知识和管理能力,应当经过安全培训,持证上岗。特种作业人员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过专门的安全作业培训,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方可上岗作业。
运营单位应当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列车驾驶、调度、行车值班等岗位的工作人员应当经培训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
运营单位应当采取多种形式,向社会公众宣传有关城市轨道交管的法律法规和安全知识。
第二十条(安全设施)
运营单位应当在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沿线、站台、站厅、电梯扶梯、疏散通道、出入口、通风亭、列车内及其他运营场所的醒目位置设置保障城市轨道交管的各类导向、疏散、提示、警告、限制、禁止等标志,并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
运营单位应当严格按照反恐、消防管理、事故救援等有关规定,按国家相关标准配置灭火、报警、防汛、防爆、防毒、防护监视、疏散照明、逃生、救援等器材和设备,并定期检查、维护、更新,保持其完好有效。
运营单位应当对城市轨道交通设施进行管理和维护,定期对土建工程、车辆和运营设备进行检查、维护,确保其处于安全状态。检查和维护记录应当保存至土建工程、车辆和设施设备的使用期限到期。
安全设施设备无法满足运营安全实际需要或者安全设施规范标准修改的,运营单位应当及时予以整改。
第二十一条(安全生产检查)
运营单位应当定期对城市轨道交通进行安全生产检查,对运营情况进行安全评估,及时发现并消除安全隐患,保证城市轨道交通的安全运营。
在发生地震、火灾、洪水等重大灾害后,运营单位应当对城市轨道交通设施设备进行安全性检查,确认符合安全运营条件后,方可恢复运营。
第二十二条(安全检查)
公安机关应当制定城市轨道交通安全检查规范,对安全检查工作人员进行备案,并对安全检查工作进行指导、检查和监督。安全检查规范应当包括违禁品范围、安检点设置、安全检查工作人员条件及岗位设置、安检设施设备配置和操作规程等内容。
运营单位应当对安全检查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并按照安全检查规范对进入城市轨道交通车站人员携带的物品实施必要的安全检查。安全检查工作人员应当严格按照安全检查规范实施安全检查。
进入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的人员应当接受、配合安全检查。不接受安全检查的,运营单位工作人员有权拒绝其进入城市轨道交通车站;拒不接受安全检查强行进入城市轨道交通车站或者扰乱安全检查现场秩序的,由公安机关依法处理。
第二十三条(环境卫生)
运营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落实环境污染防治措施。
运营单位应当建立公共场所环境卫生管理制度,落实环境卫生管理措施,保持车站、列车的整洁卫生。
第二十四条(广告设施、商业网点)
在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区域内设置广告设施和商业网点,应当符合城市轨道交通车站规划布局方案,并不得影响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
广告设施、商业网点应当采用防火材料,并符合消防法律、法规、规章和技术规范的规定。运营单位应当加强对广告设施、商业网点的安全检查。
在城市轨道交通设施范围内拍摄电影、电视剧或者广告,应当征得运营单位同意,并不得影响城市-
轨道交通正常运营。
第二十五条(运营保障)
供电、供水、通讯等单位应当保障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用电、用水、通讯等需要。
第四章乘客行为规范
第二十六条(乘客守则)
乘客应当遵守城市轨道交通乘客守则和社会公德,接受、配合城市轨道交通工作人员的管理,共同维护乘车秩序。
第二十七条(票务管理)
城市轨道交通票价实行政府定价,运营单位应当执行政府依法确定的票价(含票价优惠)并予以公布。
乘客应当使用有效车票乘车,不得无票或使用无效车票乘车;不得持伪造、变造的优惠乘车证件或者冒用他人优惠乘车证件购票乘车。
城市轨道交通因故不能正常运行时,乘客可持当次有效车票要求运营单位按照购票金额退还票款。
第二十八条(禁带物品)
禁止携带下列物品和动物进站,违反规定者,运营单位有权拒绝其进站乘车:
(一)易燃易爆物品,有毒有害、腐蚀性、放射性等危险品;
(二)非法持有的枪械弹药和管制器具;
(三)妨碍公共卫生的物品;
(四)犬只等宠物以及其他可能妨碍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的动物;
(五)易污损设施、有严重异味、无包装易碎和尖锐的物品;
(六)充气气球、铁锯、铁棒、自行车(含电动自行车)、运货平板车等;
(七)长、宽、高之和超过1.8米或长度超过1.6米或重量超过30公斤的物品;
(八)影响公共安全、运营安全的其他物品。
第二十九条(危害运营安全的禁止行为)
禁止下列危害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的行为:
(一)擅自操作有警示标志的按钮、开关装置,非紧急状态下动用应急或者安全装置;
(二)移动、遮盖或污损警示标志、疏散或导向标志、测量设施以及安全防护设备;
(三)在轨道上放置、丢弃障碍物,向列车、工程车、轨道、通风亭、自然通风井、接触网等城市轨道交通设施投掷物品;
(四)损坏轨道、隧道、车站、车辆、电缆、机电设备、安防设备、路基、护坡、排水沟等设施设备;
(五)拦截列车、阻断运输;
(六)故意干扰城市轨道交通专用通讯频率;
(七)擅自进入轨道、隧道、通风亭、自然通风井或者其他有警示标志的区域;
(八)攀爬、翻越或推挤围墙、栏杆、闸机、车辆、安全门、屏蔽门等;
(九)强行上下车;
(十)在车站、列车车厢、通风亭、自然通风井等城市轨道交通设施范围内点火;
(十一)阻挡车门、屏蔽门或安全门的正常开启或关闭;
(十二)在运行的自动扶梯上逆行;
(十三)危害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的其他行为。
第三十条(影响公共秩序和环境卫生的禁止行为)
禁止下列影响城市轨道交通公共秩序、公共场所容貌、环境卫生的行为:
(一)在车站内摆摊设点,在车站或列车内兜售或派发物品、散发广告宣传品等;
(二)在车站或列车内随地吐痰、便溺、吐口香糖及乱扔果皮、纸屑、包装物等;
(三)在车站、列车或其他城市轨道交通设施设备上涂写、刻画、张贴、悬挂物品等;
(四)在车站或列车内吸烟、躺卧、乞讨、卖艺、捡拾废品等;
(五)在车站或列车内追逐打闹、大声喧哗、弹奏乐器、踩踏座席等;
(六)在车站内停放车辆,在车站或列车内滑滑板、骑独轮车等;
(七)影响城市轨道交通公共秩序、公共场所容貌、环境卫生的其他行为。
第三十一条(特别规定)
精神病患者、智障者、行动不便者、学龄前儿童应当在健康成人的陪护下进站乘车。
运营单位有权拒绝醉酒者、赤脚者、赤膊者、患有危及他人健康的传染病患者以及其他不适宜乘坐城市轨道交通者进站乘车。
第五章应急和事故处理
第三十二条(应急预案)
市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市公安、安监等部门制定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市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城市轨道交通与地面交通应急保障联运机制,公共交通运营单位应当全力配合。
运营单位应当根据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制定本单位的具体应急预案,并报市交通、安监、公安等部门备案。
第三十三条(应急准备)
运营单位应当根据实际运营情况制定地震、火灾、水灾、停电、反恐、防爆等专项应急预案。
运营单位应当建立应急救援组织,配备救援器材设备,储备应急救援物资,开展应急救援培训,定期组织应急预案演练,针对演练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修改相关专项应急预案,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第三十四条(故障处置)
运营单位因城市轨道交通设施发生故障而影响运行时,应当及时排除故障,尽快恢复运营。暂时无法恢复运营的,运营单位应当组织乘客疏散和换乘,同时向社会公告并报告市交通行政主管部门。
第三十五条(大客流处置)
因节假日、大型群众活动等原因引起客流量上升的,运营单位应当及时增加运力,疏导乘客。
在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量激增,严重影响运营秩序,可能危及运营安全的情况下,运营单位应当采取限制客流量的临时措施,并在城市轨道交通入口区域以醒目的方式及时向社会公告,确保运营安全。
第三十六条(恶劣气候处置)
城市轨道交通列车在地面或高架线路行驶中遭遇冰雹、雨、雪、雾、结冰、沙尘等影响运营安全的气象条件,运营单位应当启动应急预案,并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安全处置。
第三十七条(暂停运营)
遭遇自然灾害、恶劣气象条件、重大疫情等严重影响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的突发事件,并且无法采取措施保证安全运营时,运营单位可以暂停线路或者部分路段的运营,组织乘客疏散,同时向社会公告并向市交通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城市轨道交通暂停运营或者缩短运营时间时,市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做好客运协调和安排工作。
第三十八条(协同处置)
发生自然灾害、安全事故或者其他突发事件时,运营单位应当按照应急预案组织力量迅速开展应急抢险救援,疏散乘客,防止事态扩大,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同时向市交通行政主管部门等相关部门报告。乘客应当服从运营单位的指挥。
突发事件发生后,市交通行政主管部门等相关部门应当根据突发事件的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启动应急预案并组织实施,及时恢复城市轨道交通运营。
第三十九条(生产安全事故处理)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中发生生产安全事故,运营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立即如实报告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不得隐瞒不报、谎报或者拖延不报,不得故意破坏事故现场、毁灭有关证据。
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接到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后,应当按照国家、省、市有关规定及时进行事故调查和处理。
第四十条(人员伤亡事故处理)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中发生人员伤亡事故,应当按照先抢救受伤者,及时排除故障,恢复正常运行,后处理事故的原则处理,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
运营单位应当保护事故现场、保留证据、维护秩序。公安机关应当及时对事故现场进行勘查、检验,依法处理现场,出具伤亡鉴定结论。市民政部门及沿线区(市)县相关部门应当协助做好安抚及善后工作。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阻碍城市轨道交通正常运营。人员伤亡事故的善后工作,由运营单位与伤残者、死者近亲属依法协商处理。
第四十一条(赔偿责任)
在运营过程中发生乘客伤亡时,运营单位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但能够证明伤亡是由乘客故意或者乘客自身健康原因造成的除外。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四十二条(违反保护区管理的责任)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市交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予以警告,可并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违反本制度第十二条第二款,作业单位在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保护区内施工,未按规定制定、实施专项施工方案或安全防护方案(包括监测方案),或者未征得运营单位同意的;
(二)违反本制度第十四条第一款,运营单位对城市轨道交通进行扩建、改建和设施改造,未制定安全防护方案的。
第四十三条(违反运营管理的责任)
运营单位有下列第(一)至(五)项行为之一的,由市交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予以警告,可并处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有下列第(六)至(十三)项行为之一的,由市交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予以警告,可并处1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违反本制度第十七条第(一)项,未建立驾驶、调度和站务工作等主要岗位的服务作业标准或车站、列车设施设备和线路运营管理标准,或者未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的;
(二)违反本制度第十七条第(三)项,未在车站醒目位置公布首末班车行车时间和换乘指示,或者列车因故延误或者调整首末班车行车时间,未及时告知乘客的;
(三)违反本制度第十八条,未建立投诉受理制度或者拒绝接受乘客投诉的;
(四)经市交通行政主管部门查证确属运营单位责任的乘客投诉,每100万乘客人次超过5次的;
(五)未遵守运营服务规范和承诺,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
(六)违反本制度第十九条第三款,未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或者列车驾驶、调度、行车值班等岗位工作人员无证上岗的;
(七)违反本制度第二十条,未设置、配置各类标志、器材、设备,或者未定期检查、维护标志、器材、设施设备的;
(八)违反本制度第二十一条第一款,未定期进行安全生产检查或安全评估的;
(九)违反本制度第三十三条,未制定专项应急预案,未建立应急救援组织,或者未定期组织应急预案演练的;
(十)违反本制度第三十四条,发生运营故障,暂时无法恢复运营,未及时组织乘客疏散的;
(十一)违反本制度第三十五条第二款,在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量激增,严重影响运营秩序,可能危及运营安全的情况下,未采取限制客流量的临时措施的;
(十二)违反本制度第三十六条,遭遇冰雹、雨、雪、雾、结冰、沙尘等影响运营安全的气象条件,未按照应急预案和操作规程进行处置的;
(十三)违反本制度第三十七条第一款,暂停运营,未及时向社会公告并向市交通行政主管部门报告的。
第四十四条(危害运营安全的责任)
违反本制度第十五条,影响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的,由市交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对个人处以5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对单位处以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违反本制度第二十八条、第二十九条第(一)至(五)项、第(七)至(十三)项,由运营单位依职责进行处置,运营单位不能处置的,由公安机关依法处理;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违反本制度第二十九条第(六)项,干扰城市轨道交通专用通讯频率的,由无线电管理机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无线电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处理;构成治安违法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有关规定给予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五条(违反票务管理的处理)
违反本制度第二十七条第二款,无票或使用无效车票乘车的,乘客应当按出闸站线网单程最高票价补交票款,运营单位可视其情节加收最高不超过线网单程最高票价五倍的票款;持伪造、变造的优惠乘车证件或者冒用他人优惠乘车证件购票乘车的,运营单位可视其情节加收最高不超过线网单程最高票价五倍的票款。
伪造、变造车票或者使用伪造、变造车票,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六条(相关责任)
违反本制度第十三条、第三十条以及本制度有关规划、建设、交通、安全生产、城市管理、治安、消防、卫生、通讯、物价、民政、突发事件应对等规定,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已有法律责任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四十七条(权利救济)
当事人对市交通行政主管部门等行政机关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可以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或者《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规定,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当事人对具体行政行为逾期不申请复议,不提讼,又不履行的,市交通行政主管部门等行政机关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四十八条(责任追究)
行政机关、运营单位及其工作人员、或者的,由行政监察部门或其所在单位依法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附则
篇9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电气系统;安全研究
近年来人们的出行率相对于过去提高了好多,而各城市特别是各省省会的交通状况却令人望而生畏,尤其是天气状况不好的时候更是拥堵的水泄不通。此时城市轨道交通应运而生,并且凭借较高的行驶速度及庞大的载客量而受到广大市民的认可。城市的轨道交通不仅能够代表该城市具有过硬的科技实力,而且对于城市环境的美化及整体布局的优化都具有辅助作用。因此要加强城市轨道交通整个系统的安全性以保障广大市民的经济利益,而其中核心工作就是保障各类电气系统安全运行。
1 安全研究概述
城市轨道交通作为人们出行的公共客运新种类,车辆系统中涉及了种类繁多的电气设施,而每一项电气设备都有可能给交通增加很多安全隐患。不论实在轨道交通最初的设计阶段,还是有专门施工人员进行建造阶段,亦或是工程竣工之后的运行阶段,因为结构复杂的原因都有可能引起事故的发生。现如今各类交通事故层出不穷而且原因多种多样,城市轨道是一种专业性较强的客运种类,其中电气设备设置也比较复杂,载客量也相当大,因此对于整个轨道交通系统的安全研究不能从单一角度考虑。必须充分考虑系统的时效性等特点,从多角度出发,不论是从理论技术支持上还是从政策法规管理上都应该不断加强,以此来不断完善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系统。
2 关乎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的电气系统
城市轨道交通的组成设备比较复杂,但是电气系统是其核心组件,并且按照功能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四部分:
第一,用以控制车辆牵引及制动的系统,它是城市轨道交通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车辆能够正常运行的基本前提,更是车辆核心技术。通常情况下这种复合系统可以分为多个种类,例如利用设备各组件之间的摩擦进行制动、或者是利用组件与空气之间的摩擦力进行制动及专门制动系统等。在轨道交通正常行驶过程中车辆的牵引力能够直接影响其运行效果,比如牵引力过弱时车辆的运输能力就会下降,牵引力过大时又不利于系统控制,在距离相对较短的两站点之间会由于牵引力过大而引发意外事故。
第二,用以辅助车辆供电的系统。轨道交通设备相当复杂,而车辆能够正常运行的前提就是具有充足的电量。供电系统不仅要给车辆各项设备进行电量提供,同时还要给车辆内部一些需求电量的设备进行供电,例如照明灯、空调及牵引装置等所需的电量。而该供电系统主要根据设备所需电流类型的不同进行分别供电,例如在给充电机及蓄电池进行供电时主要输出直流电,再给电热器等设备进行供电时要输出三相交流电。由此可知车辆辅助供电系统也是必不可少的。
第三,用以控制车辆车门的系统。该系统所控制的就是为乘客上车和下车设置的各车门,由于车辆在城市中行驶时,特别是在站点密集度比较大的地方停车较为频繁,乘客上下车流量也比较大,因此为保障该过程的安全性车门的控制主要是由专业的控制电路、机构及控制开关等控制。
第四,用以负责车辆牵引的传动系统。轨道交通之所以能够安全快速的运营与牵引传动系统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种系统要想满足车辆的各种需求就必须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及安全可靠性。城市交通结构相对复杂,客流量较大的地方站点之间的距离相对较短,因此车辆从发动到停车之间的时间也较短,但是车辆的运行模式却是固定编好的,因此传动系统要想满足这些复杂情况的需求就必须具有较强的断续工作能力。
3 电气系统相关安全研究
为了保证使用轨道交通出行人的生命安全,车辆上安装的复杂电气装置必须与整个系统的电磁等具有良好的兼容能力,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将电气装置与地面进行连接。因为大地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在这个过程中地面可以作为等电位面或点进行使用,也可以为车辆运行的电路提供点位参考面或点,以供车辆释放运行时所产生的静电。只有将系统运行时产生的电流进行很好地释放,车辆才能够安全运行,二者要求电气设备的设置具有较高的科学性,一般情况下电路的安全设置可以分为以下三种形式:
第一,工作接地,主要有车辆高压回流接地及车辆低压接地。首先高压回流接地是为了保障车辆运行电路的畅通而将接触网处的电流进行合理引入运行轨道,该过程要求电路的设计要具有严谨性,并且电缆的电阻要尽量小以保障电流能够完全回归到电源,而不会给车辆造成触电隐患。铁路车辆相关安全要求中也明确表明为了电流不产生泄露或者某一电路的损坏,一定要保证有两条及以上接通的电路。其次是低压接地,它主要为系统中的低压电路设置一个电位基准,以保障系统中散杂信号能够正常回流通道。低压工作接地在最初设计时要尽可能的将会产生干扰的电路进行分开,同高压回流电路设计一样要尽量采用阻抗较低的电缆进行接地。
第二,安全接地。该项工作主要是为了保障乘客及设备的安全而做,经分析直流电在接近0.1安并接触人体时会感觉到四肢发热,与电流直接接触的皮肤也会感觉到疼痛。随着电流的加大会对人体造成更大的伤害,甚至会出现休克或死亡现象。人体自身对电流的阻抗能力会因个人身体素质的不同而略有差异,并且会随着电压及施压面积的增大而逐渐减少,因此为了放置交通车辆内人员不被通电设备所伤害,一定要将易于接触的设备进行安全放置,例如装在防电箱里或者外加其它防电措施。而车内其它金属材质的物体都要与接地线相连接,这样将车辆、轨道及车内箱体连接成同一点位,而轨道又与大地相连接,即使某设备在车辆运行中漏电也会在人体可接受范围内,而不会对人产生更大的威胁。
第三,屏蔽接地。对信号频率较高电缆接地的接地线选取时,要采用表面积较大的编制类型,因为这样电流通过时会有很明显的肌肤效应。对电场进行屏蔽时要选用尽可能密的电缆,此外对磁场的设计也要充分考虑接地保护。对于不同电路为了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都要根据具体情况而设置相应的屏蔽。
除了以上安全措施,城市内相关部门还要对从事轨道交通行业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以增强安全意识,对广大市民也要严格要求不能随便触碰车辆内设施,都要为交通出行安全做出力所能及的事。
4 结束语
轨道交通相关技术伴随着国内科技实力的上升而不断进步,电气系统作为轨道交通的核心组成对于交通的安全运行有着重大影响。为保障交通乘客的人身安全,必须加大对电气系统的安全研究。在实际应用中也要将电气设备进行更科学、更智能的安置方式以扩大其应用范围,以此来不断满足轨道交通的安全需要。
参考文献:
[1]徐浩,王建.探究城市轨道交通电气系统安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4(12).
篇10
关键词:轨道交通;安全技术;分析;现状;展望
1 概述
1.1 研究背景
城市交通拥堵,已经无可辩驳的成为困扰城市发展和市民日常生活的一大问题,然而发展轨道交通是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最佳选择,其具有占用地资源少、运载量大、安全系数高、一次投资长期受益等特点,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一个无法回避的决策性问题。
随着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北京市中心城不断向周边辐射,轨道交通建设的紧迫性也在增加。目前,北京市有计划对市区轨道交通网进行加密,预计到2020年北京轨道交通线路将达到1000公里左右。
1.2 研究目的
通过对现阶段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安全生产管理现状的分析,加强安全生产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管理,强化安全生产基层和基础管理,进一步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及规章制度,规范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安全生产管理工作,预防微小事故、遏制重特大事故和大面积坍塌事故,减少一般事故,保证轨道交通工程建设的顺利、平安,保障建设周边环境的安全。
2 轨道交通建设安全事故统计分析
收集到发生在国内外的各类地铁建设工程技术事故,共计111起,其中:明挖法工程事故41起,矿山法工程事故26起,盾构法工程事故39起,地面及高架线事故5起,分别占调查事故总数的36.9%、23.5%、35.1%和4.5%。
本次统计的事故中,北京地区的地铁工程建设事故总数为41起,其中明挖法工程事故12起,盾构法工程事故7起,矿山法工程事故22起,分别占北京地铁工程建设事故总数的29.3%、17%和53.7%。根据事故资料统计,矿山法工程22起安全事故中,环境因素为:雨、污水管线,出现频数为14次,占北京地区矿山法事故数的63.6%。
3 监理单位安全生产管理现状
3.1 安全生产监理制度现状
监理单位均制定了安全生产责任制,且人员职责明确,岗位齐全;制订了安全教育培训制度,培训记录较齐全。但个别单位缺少“安全生产责任制”目录;没有专门制定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制度,只在《监理细则》中有所体现。
3.2 资质、机构与人员管理现状
监理单位均有资质等级许可证书,且资质等级为甲级,符合要求;多数从事监理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具备相应的执业资格,现场监理人员的资格及到位情况满足合同要求;但个别监理单位不完全符合合同要求,监理人员变更量大,如某施工标段在土建工程完成60%以上时,监理人员的数量有所减少。
3.3 安全技术监理现状
监理单位在监理规划中均有安全控制专篇,并编制了安全监理方案,控制点明确,措施全面;按规定程序进行了施工组织设计与专项施工方案的审查、审批;参加了设计交底会议;有旁站监理方案,且旁站监理记录齐全;对于重大风险源均有详细的巡视记录;对施工监控量测方案进行了审查,监理周报、月报齐全。但个别单位在监理细则中,质量控制点针对性不足。
3.4 对施工单位资质、安全管理制度核查现状
监理单位均对施工单位资质、安全生产许可证进行了审查,有审查记录;对施工单位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质量保证体系、规章制度进行了核查;对分包单位资质、人员资格进行了核查,且有核查记录。但监理对特种作业人员的审查不严格,多数施工单位出现了特种作业人员证书过期,或缺证的情况;对分包单位人员资格的审查不够全面,个别分包单位的上岗人员资格不合格。
3.5 设备与设施安全监理现状
监理单位对施工单位的大型设备及部分小型设备的进行了核查,有核查记录;对特种设备、关键设备进场进行了全面审查,且有审查记录;对消防、易燃、明火作业等进行了检查,有检查记录。但对施工机械、特种机械的审查不够严格:调查发现,个别施工单位缺少缺少施工机械、特种机械的登记台帐,施工机械缺少合格证。
3.6 监理资料管理现状
监理单位的监理日志、会议纪要、月报等各项监理资料整理及时、内容齐全。但个别监理单位的监理资料整理不够及时,监理日志记录不够全面。
3.7 整改通知现状
监理对发现的问题要求施工单位整改,有监理整改通知及施工方的落实回复;对安全隐患均有排查记录,且记录齐全。但个别监理人员对发现的问题没有及时要求施工单位整改,监理的责任落实不够。
4 对策和建议
(1)建立并完善轨道交通建设安全评估制度。针对轨道交通建设风险大的特点,应开展轨道交通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的安全预评价、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全过程的安全风险评估、竣工后试运营的安全验收评价及运营安全现状评价。通过专业机构的评价评估工作,识别各阶段的安全隐患,加强安全风险管理。
(2)加强对专业分包、劳务分包单位的管理。进一步改善对总包和分包施工单位的管理办法,定期监督和检查总包单位对分包单位实行统一管理的情况;规范劳务分包单位在工程管理中的责任和义务,如测量方案、起重方案不允许劳务分包单位出等;同时对分包单位的从业人员加强培训教育,提高分包单位从业人员素质。
(3)加强建设施工安全监管工作。一是针对轨道交通建设专业力量严重不足的情况,应加大对政府部门安全监管人员、监理人员、施工单位的项目负责人和安全管理人员的安全培训力度,加强监管队伍建设,提高安全监管能力;二是加大安全监管力度,特别是要强化安全风险源的监督检查,严厉查处各类违法行为。
(4)增强安全技术管理的针对性。在编制施工组织设计与专项施工方案时,要针对不同施工工法、施工场地及周围环境、地质条件、施工中可能给施工安全和周围地区带来影响和危害等不安全因素,从技术上采取措施,消除隐患,确保施工安全。
(5)进一步完善应急救援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