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时代的特征范文
时间:2023-10-30 17:31: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智能时代的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生态智能建筑;特征;技术形式
中图分类号:TU8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12-0000-01
随着经济不断的发展,人类生存面临着深刻的环境危机,时刻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在城市化的建设当中,降低能耗,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已经成为建筑设计理念新的要求与特征。而在生态建筑理念基础上融入智能化的现代化的高科技手段也成为时代进步、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最新体现,这样的生态智能建筑具有深刻的内涵特征和现代化的技术手段的支持,所以,为了更详细的了解这种形式的建筑,我们就从这三个方面来对其进行分析研究。
一、生态智能建筑的内涵
生态智能建筑并不是简单意义上在生态建筑中运用高科技的手段就可以完成的,是在生态与经济有机结合良性循环体系下的,拥有着“绿色”环境标志与“智能”技术支持的新型的生态建筑系统。可以说,生态智能建筑就像是一个被赋予了生命的建筑,它是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的支持下,拥有网络信息技术、优化集成,并且突出智能、可调节的重要特性,能够与环境有机融合的建筑物,它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在精密合理的设计下,拥有一个有序的循环系统,在建筑内外空间以及能源的利用上,都体现出节能环保、高效无污染、健康舒适的特点,达到一种生态的平衡。而这样的生态智能建筑实质上体现一种“天人合一”的中国古代朴素的生态观念,目的在于达到建筑与人、环境的有机统一,使建筑冲破传统“物质”的限制,被赋予新的精神层面的需求。不过,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智能建筑限于人类现有的经济、技术水平在现实中并不能够别建设出来,它还是一种理论意识上面的存在物。而现在一些被标榜为生态智能化的建筑实质上尚未达到真正的生态智能建筑的内涵与标准,不过,随着人类经济、科技的发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将这样的生态智能建筑真正的建设出来。
二、生态智能建筑的主要特征
生态智能建筑这样的建筑观念在提出的时候就是有效结合了绿色生态建筑与智能建筑两种建筑理念,目的就是为了在不断提高居住环境的舒适性、安全性、健康性的前提下,提高建筑自身资源的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实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它主要的特征包含有双重性,具体概括出来有:
首先,具有强烈的生态性。生态智能建筑其实就是生态建筑的一种发展延伸,其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强调建筑的生态性,将建筑形成一个有效循环的生态系统,建筑内外的系统运转都像自然生态环境一样,秩序井然,而且尽量达到无污染、高效低耗,保持建筑与自然的生态平衡,不会对环境造成重大伤害,确保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其次,具有先进的智能化技术支持。生态智能建筑是一个与时代接轨的建筑理念,并不是为了生态环境而完全否定科学技术的功效,让人类生活倒退去保证自然环境,它是在有效利用科学技术的基础上实现更高效生态平衡的理念。而他的智能化主要体现在建筑内部其实是一个网络信息化覆盖、高科技控制技术手段的集成,保证人类生活环境的舒适与环保。
第三,具有可持续性。因为生态智能建筑发展的主题就是为了合理利用和节约资源与能源,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它的出发点就是可持续发展观。所以,生态智能建筑在建设的时候,无论是采用怎样的高科技手段,都是在不断的降低能耗,维护与生态环境的平衡,比如采用太阳能等技术手段,就是为了在建筑内部运行中,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对自然的破坏,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等,这些都体现出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第四,多学科、多目标的综合。就像之前所说,生态智能建筑是有机的结合了生态建筑与智能建筑双重的建筑理念,所以在建设的过程中势必会涉及到很多学科,比如生态环境学科、建筑学科、经济管理、科学技术、法律等等。而建设的目标也是多重优化,参考各种相关因素,将技术、经济、生态环境、管理等都融合到一起形成一个大的系统,来进行整体优化,实现和谐、健康、可持续的发展理念。
三、生态智能建筑的主要技术形式
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生态智能建筑所运用到的技术已经涉及的越来越多,基本上都是为了降低能耗,保护环境,创建更加舒适健康的生存环境。而目前生态智能建筑技术水平最高的地区还是欧洲,也有一些比较成功的案例值得我们学习,所采用的关键技术主要包含有:纳米技术、光电转换技术、光学纤维技术。不过随着时代不断的进步,新技术、新材料越来越多的被应用到生态智能建筑的建设中去,而为了更加形象生动的对这些技术进行简要的解析,我们就举例来进行说明。
首先,维多利亚保险公司总部大楼,位于德国杜塞尔多夫市。它在建设的过程中有效的结合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科学技术,初步完成了生态智能建筑的主要标准。而它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形成了一套基本成熟并且十分可靠的技术系统,主要技术手段体现在建筑的智能化玻璃幕墙和置换式的新风系统上面。它的智能化玻璃幕墙主要是采用双层玻璃墙,并且在设计的过程中,为了安全因素,所用的玻璃是特制的,对雷达波的反射作用可以有效降低;而置换式的新风系统则是在形式设置与材料上面下了双重功夫,完全符合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的可持续发展观,对之后的生态智能建筑有着很好的启发作用。
其次,在国内深圳市的蓝牙水晶也是现阶段生态智能建筑的主要代表建筑之一。在建设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当地日照遮挡、建筑容积率等相关问题,并将生态节能放到了设计环节中重要的部分,采用了十种生态智能的高科技技术手段来维护建筑的高质量。其中,涉及到光电转换技术与光学纤维技术的技术系统有:高效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智能采光照明系统、隐蔽式外窗遮阳百叶以及第三代窗箱式装配玻璃幕墙等等。
总而言之,在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经济、科技不断的发展,人类对建筑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需要考虑更多的因素,开始逐渐将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手段运用到建筑建设中去,体现出节能高效、舒适健康的智能生态化的时代特点,而集成了生态环境保护与高科技手段创设出来的生态智能建筑理念开始成为人们建筑设计未来前进的方向,这是可持续发展战略下的建筑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篇2
Web3.0大量借用人工智能的成果,其媒介形态直接指明网络广告的发展方向是越来越高级的智能性。可以说智能广告是未来网络广告发展的必然趋势。Web3.0可以使“网站内的信息直接和其他网站相关信息进行交互,能通过第三方信息平台同时对多家网站的信息进行整合使用;用户在互联网上拥有自己的数据,并能在不同网站上使用;完全基于Web,用浏览器即可以实现复杂的系统程序才具有的功能。”通过这个定义,我们可以看出Web3.0具有个性化、定制化、整合性等特征。从实现原理上来说,Web3.0是一种全新的人机对话方式,它借助开放的API(应用编程接口),使网站成为一个基于“定向搜索+开放式TAG(分类系统)+智能匹配”的操作系统。这种操作系统具有极强的智能性,以至于能够部分替代人类的劳动和思考。Web3.0作为一个广告营销活动平台,可以完全根据用户的需求智能化的整合互联网上的信息,最终满足个性化的消费需求。
Web3.0相对Web2.0转变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前者升级为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又称“智能模拟”。利用电子计算机和各种电子技术来模拟人类的某些智力活动。有模拟识别、学习过程、推理过程、探索过程、环境适应等。新一代人工智能主要特征是具备学习、进化和自组织能力。注入了人工智能因子的Web3.0将极大的改变互联网广告的形态。
可以说,从Web1.0到Web2.0,再到Web3.0的划分,不但实现了时间上的跨越,更重要的是这种划分实现了人类使用网络方式的革新。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我们这个时代。如果说Web1.0时代以门户网站的信息综合呈现以及客户的单向访问为代表,Web2.0推进了普通个人使用互联网的进程使之成为草根狂欢的世代,那么Web3.0则进一步发挥了Web2.0的优势,大大提高了网络的智能化程度,解决协同生产方式的恒久动力问题和信息最优化自动整合的问题,极大提高了生产力。智能广告就其传播学意义上来说是关于广告主及其产品或服务与消费者之间通过智能网络进行的信息高效化合理化沟通问题,Web3.0平台为解决这个问题铺平了道路。
随着Web3.0人工智能技术在网络广告领域广泛应用,产生了许多以Web3.0为平台以人工智能等技术为支撑新的广告形态。尽管它们的形式可能各有不同,但他们都表现出一个共同的本质能力,就是能够针对用户接触媒体的习惯做出简单的分析归纳、推理判断,进而合理的安排广告方式,解决传统广告无法解决的定向、精准、高效的问题。我们将这些具有近乎人类思考和行动的简单推理判断能力的广告形态,称之为智能广告。
二、智能广告的几种表现形态
智能广告常见的表现形态主要有如下几种:
1多感官广告
在互联网Web3.0的发展方向下,智能广告主要表现形态就是多感官广告。人类对外界的体验能力来自于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以及第六感(潜意识)几大感官。前五感是人类可以借之明确传递感觉、情感、思想或其他体验的感官。人类在感知事物时同时运用这五种感官,因此,在某种体验的传播中,如果媒介调动受众的感官越多,人的感知感觉就越仿真。显然,广告信息若经由这种仿真媒介得以传播,广告的作用效果将会大大提升。Web3.0时代,计算机图形、数字影像、人机交互、传感设备、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进步和综合运用能创造出一种基于可计算信息的沉浸式交互环境,这就是“虚拟现实”。人们通过人机交互设备与虚拟环境当中的对象自然交流,产生“沉浸”于等同真实环境的感受和体验。
2自动广告
随着网络广告的进一步智能化,互联网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智能广告系统。这种广告系统能够根据一些特定因素自动选择将广告放置在哪里。这些因素包括用户信息、站点分析、页面内容和广告过去的表现等。随着Web3.0步伐的加速,网络广告的发展也进一步智能化。
3智能搜索引擎广告
智能搜索引擎被称为第三代搜索引擎,是区别于以人工进行目录分类的Yahoo等第一代搜索引擎和当今以百度、Google所代表的以关键词搜索为核心技术的第二代搜索引擎而提出来的全新的搜索方式。作为对第二代搜索的一种超越,第三代搜索的范式革命主要在于呈现方式以及参差多态的演化路径。其呈现方式有诸如Clusty、bbmao的自动分类、聚类功能以及Autonomy基于某种专有的模式匹配和概念搜索的算法,可以自动根据文本中的概念进行分类,自动标引,并基于用户兴趣自动匹配出个性化、多侧面的直接或隐含的相关档案。其演化路径有例如个性化搜索、社会化搜索、本地化搜索、知识问答社区、社区内容搜索等等。而在核心搜索技术上,则大致包含人工智能、模式识别、语义分析、神经网络等发展方向。
4微件广告
微件广告是一种新型的广告服务方式,广告商通过它为用户提供有用的服务,增强网站的个性化功能,从而获得消费者的眼球和宝贵时间。这种广告的妙处就在于,消费者在享受广告商提供的微件服务时无形中接受了广告信息,建立起与品牌之间的情感联系。整个体验微件服务的过程是一个人机交流的过程,充分体现了网络应用的智能性。
三、智能广告的主要特征
通过对以上几种常见的广告形态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智能广告可以具有虚拟现实、自动、智能匹配等特征。尤以受众识别、方式、内容生成和效果监测等方面的智能化特征最为显著。
1受众识别的智能化
智能广告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精确的识别广告的目标受众。受众的细分是一个鲜明的趋势,细分的同时伴随着的是新的聚合方式,而受众识别的任务就是发现细分后个性化了的人以及重新聚合了的群体。从现有的模式来看,受众的选择和识别方式有以下几种:
(1)基于网络用户使用行为的识别方式
这种识别方式主要结合IP和Cookie方式追踪和收集用户信息。发现用户的浏览兴趣和使用行为。通过使用探针检测、Netflow采集、DNS访问统计、鼠标轨迹分析(鼠标点击热图)、基于系统日志收集技术等数据采集技术,可以获取大量网络用户使用行为方面的数据。除此之外,用户的属性数据和价值数据、本企业和竞争对手的经营数据等业务数据还可以从业务系统或者通过情报分析获取。
采集到了原始数据后,要对数据进行分析。根据网络数据、用户数据和业务数据,制定相关的数据过滤、预处理、数据综合分析处理等程序,从中获取有价值的分析结果,并以准确直观的方式表示出来。现有的一些技术已经能够分析出网络用户的人口统计学方面的信息。
(2)基于页面内容的识别方式
基于网页内容识别用户的定向网络广告(Content-Tar-getedAdvertising)大大拓展了广告投放的空间。增加了被用户浏览的机会。这种识别方式是对基于关键词识别方式的一种演进。这种识别方式使用智能技术分析页面内容。进而对用户使用习惯作出判断。通过用户浏览过的页面进行内容分析,根据信息主题对页面进行聚类。把用户浏览行为对其兴趣的作用列入聚类结果,得到综合评估模型。页面内容的分析受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水平的限制,比如有时会产生在关于“人工智能”的网页内投放“人工流产”广告的失当行为。
(3)基于内容过滤的识别方式
这种识别方式多见于一些社会性网络(SocialNetwork-ing)中,这些网站通过诸如类型、关键词、标签等表述、分类或评价方式来建造个性化的发现和推荐机制。通过这类网络服务,可以很好的发现具有不同个性特征的用户。比如,国内用户熟悉的音乐推送网站“潘多拉”()。只要在“潘多拉”网站首页的播放器中输入用户最喜欢的歌手名字或者歌曲标题,网站就会自动建立一个网络电台,源源不断地播放最符合用户口味的曲目。用户喜欢或者不喜欢一首歌,可以点击相应的反馈按钮,让系统更明白自己的喜好。
(4)基于协同过滤的识别方式
协同过滤(CollaborativeFiltering)技术,是推荐系统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技术之一。它基于一组兴趣相同的用户进行推荐。协同过滤基于这样的假设:为用户找到他真正感兴趣的内容的好方法是,首先找他与他兴趣相似的用户,然后将这些用户感兴趣的内容推荐给此用户。国内网民比较熟悉的当当网、豆瓣网等就是使用了协同过滤技术的代表性网站。这种过滤方式是基于一定的推荐算法。通过这些算法可以推测出用户喜欢的内容。当然协同过滤除了运用了智能技术,也大量借助了网民自身的力量完成推荐任务。协同过滤方式使网络能够更加智能化和个性化的向用户推荐他们所喜欢的东西。也包括适合他们阅听的广告信息。
2广告方式的智能化
据艾瑞网消息,一个完全自动化的广告网络业已。它能将几种价格模式和定向方式混合在一起,以保证广告获得最好的设置,广告主获得最大的投资回报。消息详细报了Turn公司刚刚的与众不同的广告网络TurnSmartMarket,它能够根据一些因素自动选择将广告放置在哪里。这些因素包括用户信息、站点分析、内容和广告过去的表现等。由于把不同的定向方法联合起来,该广告网络可以采用几种价格模式,如CPA。CPC和CPM等。Tum的机器知识平台可以预测什么广告和价格模式结合后,能给广告主带来最多的收入,给消费者带来最大的相关性。广告主保留着排除某些商站点的权利,并且可以根据效果反馈和回复分析来调整广告活动。但是对于广告出现在那里则基本没有控制权。
3广告内容生成的智能化
广告内容的生成能够根据受众识别的结果并配合广告系统进行精确匹配,智能组合,生成适合特定用户的特定广告信息。
当然这只是在广告推送过程中使用了智能匹配技术,广告内容生成更具智能化的目标广告内容生产本身的“智能化”,这种生产过程是通过智能网络挖掘人类智慧潜能,进而生产出最具传播力的广告内容。
4广告效果监测的智能化
为了网络广告的科学投放,需要对广告效果进行系统有效的监测,对受众行为进行科学分析,从而保证网络广告投放的效果。在网络广告效果监测方法,最有效的方式便是采用智能监测系统。比如DoubleClick公司推出的DART(DynamicAdvertisingReportingandTargeting)便是一款业界领先的广告智能管理监测系统,其含义是动态广告传送及精准传送。该系统能够对在线广告和其它数字传播渠道进行管理、跟踪服务和报告,帮助网站在现有架构上最大限度地实现客户广告的命中率。
四、智能广告的发展方向
1广告本体的淡化
Web3.0时代,传统意义上的广告将不复存在,广告日益超脱了原来的形态,变得越来越隐性化。而且消费者主动阅听广告的情况将越来越普遍。广告与内容之间的界限变得消弭,广告被沟通、体验、娱乐、文化消费等活动所替代。
2处处有广告,处处都不是广告
法国广告评论家罗贝尔·格兰曾说过:“我们呼吸的空气是由氧气、氮气和广告组成的。”在Web3.0时代,借助先进的客户端普通用户就能实现复杂的网络应用,屏蔽不请自来的广告显得轻而易举,所以广告被驱逐出用户的视野。然而,即使是用户的一个最简单的网络应用,都被广告商布下天罗地网,你的身心都被暗含的广告所洗礼。广告以一种友好的方式出现在Web3.0时代的消费者终端屏幕上。
3创意依旧为王
无论媒体技术如何发展,在网络广告界最有话语权的永远是创意和创新。在“世界是平的”的时代里,技术复制成本是如此低廉和便捷,使技术不再掣肘创意,更多是创意在填平技术的沟壑。
网络广告早已进入动屏时代。即SISOMO时代。SISOMO是由Saatehi&Saatchi广告公司全球总裁凯文·罗伯茨在其新书《SISOMO——thefutureonscreen》一书中提出的一个全新的概念,是由画面(Sight)、声音(Sound)和动作(Motion)的前两个字母组成的。强调通过画面、声音和动作的整合将要成为新时代的主要传播形态,这一传播形态呈现为无处不在的屏幕媒体,从而创造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
篇3
关键词:智能移动终端 传统媒体 转型变革 媒介优势
近年来,从“移动互联网”“智能硬件”等术语成为社会尽知的潮流热词,到两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中国召开,“互联网+”上升为国家行动计划,我国移动互联网市场发展迅猛可见一斑。我们不妨选取智能手机作为智能移动终端的代表,通过探讨用户对智能手机的使用与满足情况,归纳出智能移动终端的媒介优势,分析其对传统媒体所带来的危机与挑战以及背后深层的社会发展脉络。
智能移动终端的媒介优势特征
为什么我们对智能手机如此的着迷?拍照摄像、获取新闻、聊天视频、分享图文、收发邮件等,提及智能手机的这些功能,互联网时代的居民们如数家珍,几近满足我们生活方方面面的需求。
一、轻巧便携,使用友好。硬件方面,如今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常见智能终端虽然显示屏、电源容量越来越大,但质量和厚度却在不断减小,用户可以方便地携带智能终端外出使用,不增加负担。我国网络信号覆盖日益普及,智能终端可以在我国绝大多数地区即时接入网络,体验智能化生活;软件方面,智能终端的操作系统与主题设计日益简化完善,让用户可以更加容易掌握并体验个性化定制服务,从智能推送到自定义设置,用户面对的不再是一个冷冰冰的媒介机器,而是一位懂你心思的友好小伙伴。
二、功能聚合性强大。智能移动终端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出发,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完美有效地聚合进了一块屏幕内并呈现给用户。智能移动终端的这种聚合并非将报纸、广播、电视的内容简单复制或搬运,①它首先需要差异化地适配到手机、平板、阅读器等不同终端,再进行二次加工,让用户仅需一手操控,便“足以极视听之娱”。
三、即时交互传播。以微信、微博、QQ为代表的移动社交平台让我们可以与好友随时沟通、分享照片、评论点赞;以淘宝、京东为代表的电商购物平台可以让我们实时查询物流进程;以谷歌地图、滴滴出行为代表的交通助手可以让我们查看现时路况与闲置出租车。即时交互传播可谓智能终端最大的抓人之处,于是移动社交平台也成为智能终端的第一大应用。根据艾瑞咨询的2015年第三季度用户每月平均使用移动社交平台数据,微信用户的每月使用次数最高,为423.2次,QQ和陌陌紧跟其后,均超过了100次。②
四、私人化媒介。现在,智能手机已经演化为仅供私人专享的媒介,用户需要注册个人信息,获得唯一账号登录,体验个性化服务。某种程度上,智能手机作为传播媒介所传递的信息对每位用户而言独一无二,这也与以上提及智能终端的交互性、功能聚合特征密切相关。基于此,用户对智能终端的粘合度更加强化,两者相关性更加显著,因为每一次传播交互都是与自己本人挂钩关联,无可替代。
苏州广电“无线苏州”APP的实践
面对移动互联网时代智能移动终端的发展壮大,用户与广告数量的流失直接冲击了传统媒体,有关传统媒体“转型”“媒介融合”呼声日益高涨。然而,纵观近年传统媒体所谓转型变革,无外乎是开发所谓新媒体平台,即以“两微一端”尤盛。“两微一端”的运营维护看似相对经济廉价、简单易行,可实际效果与成绩却不尽人意,转型之路依然举步维艰。主要问题一方面在于传统媒体在转型变革中并未从自己多年以来积累的优势出发,思考与发掘用户需求;另一方面,媒体终究要和市场挂钩,倘若在媒介转型中只是跟风建立“两微一端”,没有建立自己的商业模式便丧失了竞争发展的空间与动力。
“无线苏州”APP始于2011年,由苏州广电旗下的苏州世纪飞越网络信息有限公司研发。“无线苏州”APP实现了苏州广电节目内容、苏州本地信息资讯以及苏州城市公共服务信息查询的整合。③“无线苏州”体系以手机终端APP为核心,并包括网站、微信、微博以及苏州广电传统媒体资源,建立了多屏、多渠道、多终端、多服务的传播服务体系。借助苏州广电的传统优势资源,极大地迎合苏州市民需要。
借鉴打造智慧城市的思路逻辑,“无线苏州”发挥苏州广电的公信力与影响力,充分调动包括公交地铁、医疗、教育、水电、气象、交管、影院等苏州本地多方资源,一并聚合到“无线苏州”APP,并突出苏州地方特色,连其中的游戏模块都是让本地人倍感亲切的“苏州麻将”。这种转型变革思路让苏州市民真切体验到“‘无线苏州’在手,生活无忧”的。迄今为止,“无线苏州”APP已拥有220万用户(达苏州市人口五分之一),并已通^电商、项目、广告等多渠道实现盈利,其模式也受到国内其他省市广电单位的肯定并慕名前来取经。“无线苏州”模式已在国内输出到40余个省市,包括“无线西安”“无线青岛”等。
“无线苏州”模式的成功主要得益于以下方面:一是精确定位为本地的传播服务媒介;二是基于市民的需求所在,着力打造用户服务入口;三是充分发挥广电等传统媒体多年来积累下的公信力、影响力、人脉等资源。作为媒介融合中的正面案例,苏州广电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智能移动终端的天下,巧妙将用户需求与自身传统媒体优势相结合,顺利地实现转型变革,重新获得用户与经济效益。
思考
媒介研究层面――从“受众”到“用户”。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智能移动终端成为我们每个人私人化的媒介,随之而来是我们角色的转变――从“受众”演变为“用户”。
曾经,我们是受众,“受众”是媒介(平台)的使用者,只是信息的接受者,受众的“受”字体现出更多被动性成分,表现出随从性,是一个同质化的“众”的概念。现在,我们是用户,“用户”是一个“非众”的概念,表现出主动使用――自主地获取和创造信息,并与他人分享的特点,是一个个性化的存在。媒介的进步发展与用户的需求满足是同一个空间的两条平行线,缺一不可。特别是在提倡媒介转型的今天,不考虑用户需求的媒介难以转型成功,甚至连生存都是难题。
社会政治层面――从“看客”到“参与者”。从近期台湾大选所引发的一系列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智能移动终端的即时性、交互性、参与性等特征已逐渐渗透并改变着人们参与日常社会政治生活(事件)的方式与效果,以往的看客逐渐转变为参与者。因此,一方面,政府监管机构的工作人员应具备一定的预见性,积极引导,加强监管与治理;另一方面,作为智能终端的开发与维护人员应在政府监管的框架下,不断发掘、探索满足用户需求的最佳设计体验。
社会经济层面――从单一“注意力经济”到多元“商业模式”。从“注意力经济”提出以来,迫于市场竞争发展的需要,各种媒体付费方式层出不穷。在未来的智能移动终端时代,随着聚合关联的功能增多,个性化需求的加强,这种私人化媒介将会衍生出更加多元的商业模式,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
栏目责编:陈道生
注释:
①宋春霖:《简析智能移动终端大繁荣背景下传统媒体的发展出路》,《新闻研究导刊》,2015年5月。
篇4
关键词:工业4.0;生产新模式;管理创新
一、引言
后金融危机时期,面对金融危机冲击和世界不断增强的竞争压力,全球主要发达经济体纷纷推行“再工业化”战略,2011年~2015年初,美国、德国、法国、英国、日本先后推出“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工业4.0”战略、“工业新法国”战略、“工业2050”战略和“机器人新战略”,力图重振本国制造业,并谋划在未来的产业竞争中抢占制高点。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也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于2015年5月推出《中国制造2025》,被称为中国版“工业4.0”。尽管上述主要国家所提的工业发展新战略的名称有所不同,但从其内容看,核心是通过互联网、下一代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与生产制造的深度融合,以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制造”升级,这一发展新趋势建立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变革基础之上,并正在对全球制造业生产模式和结构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全球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点的新一轮工业革命已经初露端倪。
二、互联网技术的新发展及其影响
近十多年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即将全面进入以IPv6(InternetProtocolversion6,互联网通信协定第6版)和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为技术基础的时代,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也正在对全球商业模式和生产制造模式带来深刻改变。1.互联网技术引领商业模式的变革。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大降低了信息成本以及传统上买卖双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正在深刻影响着企业的销售模式和消费者的购买方式。近年来,各种形式的电子商务蓬勃兴起,并从B2B、B2C、C2C等模式向O2O模式发展,“互联网+”正在成为主流的商业模式。以中国为例,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过去五年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2年~2016年,网络购物和网上支付的用户分别从2.42亿人和2.21亿人增加至4.67亿人和4.75亿人,年均各自增长17.86%和21.08%,带动电子商务逐渐替代传统的销售渠道。而从全球层面看,根据世界银行最新的统计数据,2000年~2015年,全球每100人中互联网用户数从6.77人增加到了44人,年均增长13.29%;而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6年4月12日的《世界经济展望》,2015年全球总人口为73.16亿人,由此可以推算出到2015年底全球互联网用户总数大约32亿人,如此庞大的用户群奠定了基于互联网商业模式的持续成长及壮大根基。2.工业互联带来生产制造模式的变革。网络技术不仅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商业和消费领域,近年来还加快向工业领域的应用渗透,工业互联网(IndustrialInternetRevolution)正在形成。从技术层面看,目前IPv6技术已经趋于成熟,与IPv4技术相比,其地址比特数从32位扩充到128位,理论上的地址空间上限由此从232个拓展2128个。IPv6有足够的地址使智能对象间通过互联网大范围直接互联(工业4.0工作组、德国联邦教育研究部,2013)。从应用层面看,自2012年6月6日全球IPv6网络正式启动以来,其应用推广发展十分迅速,根据全球IPv6论坛主席LatifLadid在今年3月9日北京举办的“全球IPv6论坛媒体见面会暨IPv6WorldLeader,2017颁奖仪式”上的工业4.0时代生产模式与既有生产模式的对比发言,比利时的IPv6用户占全网用户比例已经高达56.56%,美国的这一比例从2014年的5%上升到了目前的33.2%,印度则已经拥有近1亿的IPv6用户数。从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前景看,未来物联网和服务网将于生产制造深度融合,从而将传统的工厂升级为智能工厂,带来生产制造模式的变革。
三、工业4.0时代的“智能主义”生产模式
工业4.0被称为基于信息物理系统(Cyber-PhysicalSystems,CPS)的第四次工业革命(Kagermann,2013;森德勒,2014),将对既有的大规模批量化生产制造模式产生革命性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福特主义”生产方式迅速成为主流的生产制造模式。“福特主义”是指以福特公司为代表的建立在流水线分工基础上的劳动组织方式和大批量生产模式(陈秀山,2003),这种生产方式建立在专业化劳动分工、生产流程标准化和规模经济基础之上。从市场需求来看,“福特主义”模式建立在高度同质的大众化需求基础上;从投入生产要素看,采用的是专门化的机器,雇佣能熟练掌握专项任务的低技能工人进行生产;从产品特征看,生产的是标准化产品;从空间特征看,主要是根据资源禀赋所形成的比较优势进行功能性的区域分工,不同区域之间形成上下游的分工合作。概括而言,“福特主义”模式是用低技能劳动力和高度专门化机器的组合以流水线作业形式大规模生产标准化产品,可以说是工业2.0时代的代表性生产模式。“福特主义”模式最大的局限是其成功是建立在消费者需求同质化的基础之上。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以电子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推动下,20世纪80年代以来主要发达经济体先后进入后工业化时期,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使得消费者的差异化需求日益增大,企业不得不对这种变化做出反应,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恰恰为企业满足这种差异化需求提供了可能,“后福特主义”生产模式应运而生。从市场需求来看,“后福特主义”模式考虑了消费者需求的差异,可以满足小众化的特色需求;从投入生产要素看,采用的是多功能的机器,雇佣能熟练应对多项任务的技术工人进行生产;从产品特征看,生产的是多样化产品;从空间特征看,上下游的企业聚集在特定的区域内,可以保证个性化零部件或服务的及时供应,有效解决了制约灵活化柔性生产的库存问题。概括而言,“后福特主义”模式是用具有一定知识水平的技术工人和多功能机器的组合以灵活形式小批量柔性生产多样化产品,可以说是工业3.0时代的代表性生产模式。“后福特主义”模式虽然满足了消费者的差异化需求,有效开拓了各种细分市场,但这种生产仍无法满足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需求。然而,就每一个的本质而言,都是一个具有个性的主体,因此有效满足个性化需求成为新的工业生产模式应解决的核心问题,这也是工业4.0时代到来的市场基础。与既有的“福特主义”模式和“后福特主义”模式不同,工业4.0时代建立在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基础上。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可以实时感知、监控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海量数据,实现生产系统的智能分析和决策,使智能生产、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制造成为生产方式变革的方向(王喜文,2015)。从投入生产要素看,采用的将是智能化的机器,雇佣具有丰富知识和技能的高素质工人进行生产;从产品特征看,生产的是智能产品;从空间特征看,地理位置不在成为制约生产的关键因素,生产组织模式将由集中转向分散。概括而言,这种新的生产模式是用知识型员工和智能机器的组合以适度的规模定制化生产个性化智能产品,鉴于该模式生产设备、生产过程以及生产产品都具有智能特征,本文将其概括为“智能主义”生产模式。
四、“智能主义”生产模式下管理创新探讨
在工业4.0时代“智能主义”生产模式下,大规模标准化生产将被适当规模的个性化定制化生产所取代,由此无论对产业发展还是对企业发展,都内生出一系列的管理创新要求,核心的是需求层面的个性化需求导向、技术层面的协同创新网络参与机制以及人才层面的知识型员工培养管理制度体系建设。1.面向并满足个性化需求。过去产业发展所依赖的市场基础主要是大众化需求,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物联网技术的深入发展及普及应用,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需求将成为工业4.0时代的主流。工业4.0允许在设计、配置、订购、规划、制造和运作等环节能够考虑到个体和客户特殊需求,而且即使在最后阶段仍能变动(工业4.0工作组、德国联邦教育研究部,2013)。对企业而言,获取和提升竞争能力的核心是满足市场需求的能力,因此面对即将到来的个性化需求时代,企业应建立个性化需求导向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及营销服务体系,主动挖掘并适应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重点是提升满足个性化需求的能力,这方面需要充分利用新一代的信息技术工具。个性化也意味着特色化,这对企业而言,需要更加重视创新设计的地位。此外,借助高度发达的移动通讯网络,客户可以随时随地将个人的需求反馈至生产端,这突破了传统实体店客户体验和参与的时空局限,因此利用网络工具让客户参与设计将成为产品体现和满足客户特色需求的重要手段。2.积极参与协同创新网络。工业革命既是产业革命,也是技术革命。根据波士顿咨询公司的研究报告,工业4.0主要是以工业物联网、网络安全、云计算、增材制造、现实增强、大数据、自动机器人、模拟以及水平和垂直系统整合技术等9项数字化技术为基础的变革(BCG,2015)。这些新兴技术是产业和企业向工业4.0升级的关键。鉴于新兴技术研发所具有的研发投入资金量大、研发周期和产业化过程较长等特点,风险与不确定较大,因此以单个企业为主进行研发难以适应技术创新、产业发展以及国际产业竞争的需要,有必要采用系统创新网络的模式的组织形式开展技术创新。在学者较早的研究中,创新网络被看作是应付系统性创新的一种制度性安排(ImainBaba,1989;Freeman,1991);协同创新网络则是一种基于网络的合作创新,被看作不同的创新参与者的协同群体,具有复杂性、动态性、系统性、开放性、中心性、协同性等特点,通过该网络可以实现各个主体间的资源共享、知识传递和技术扩散,实现知识、技术的增值和创新的产生(刘丹、闫长乐,2013)。对于工业4.0时代的企业而言,采用协同创新网络模式进行创新的重要性毋庸多言,关键是要形成构建或参与协同创新网络的机制。固然,这一工作主要由行业内的主导厂商承担;但对一般企业尤其是对技术需求强烈但自身技术创新能力或水平受较多约束的中小微企业而言,也应从企业自身考虑参与机制,积极主动参与协同创新网络,凭借网络资源共享的模式弥补自身的不足,从而有效提升竞争力。3.知识型员工培养管理制度体系建设。工业4.0时代,随着智能化生产设备和智能生产工艺的普遍采用,生产对人员的需求量将会减少,但对人员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将会发生“质”的变化,正如夏妍娜、赵胜(2015)所言,人在生产制造中的角色将由服务者、操作者转变为规划者、协调者、评估者、决策者。这意味着工业4.0对劳动的需求将从一般劳动力到知识型高素质技术型员工,这类员工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知识水平,还需要得到系统的技能培训。针对网络化时代知识型员工自主性较强和喜欢以网络化方式参与的特点,企业可以借助网络化沟通交流平台或工具开展学习型组织建设,形成企业良好的学习氛围。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也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实现,如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开展培训或模拟训练。就日常管理制度而言,重点是创造有利于激发知识型员工创新思维和高效率工作的工作环境;在薪酬设计上,也应考虑对员工创新能力的激励。
五、结论与建议技术和政策因素共同推动
以工业4.0为代表的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兴起,对传统的生产制造模式将带来革命性影响,推动其从目前的“福特主义”模式和“后福特主义”模式逐渐向“智能主义”模式升级。“智能主义”生产模式内生出一系列管理创新需求,需要管理创新方面,主要是从大众化需求导向转向个性化需求导向;技术管理创新方面,主要是从以单个企业为主体的创新模式转向协同创新网络模式,这需要相关的平台建构及参与机制设计;人才管理创新层面,主要是探索适应网络时代知识型员工特点的管理方式。面对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国拥有工程技术人才储备多、本土市场大、经济增长势头良好、储蓄率高等优势,但制度会否成为制约创新的桎梏也令人担忧(李稻葵,2016)。中国拥有的诸多优势有利于产业界和企业进行上述管理创新,但破解制度层面的体制机制束缚或制约因素也不可或缺,这方面正是政府应该而且能够有所作为的地方,政府可以通过适当的政策提供引导、支撑和配套服务。为此,本文对相关政府部门提出以下三点建议:第一,积极引导鼓励工业4.0重大共性技术协同创新网络的形成,加强对该模式研发创新的支持力度,以加快我国在这些技术领域的突破,也由此诱发网络外广大企业乃至个人的技术创新或技术改进活动,为“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成功升级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第二,提供人才培训,一方面,针对工业4.0发展新趋势、新特征,对企业管理层开展培训,帮助企业经营管理者认清工业4.0的发展大趋势,以促使他们结合本行业、本企业特点制定恰当的发展战略决策,主动顺应并推动工业4.0的发展;另一方面,采用单独组织、与行业协会联合组织或直接与企业合作组织的方式,开展针对企业骨干技术人才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未来对智能设备的适应能力,也同时引导激励他们的创新行为。第三,加强公共平台建设,主要是公共研发平台、公共信息平台和人才流动平台的建设,重点为科技型、创新型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支撑和信息服务,为人才资源的恰当配置提供平台。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智能建筑技术;发展;应用
引言
智能土木建筑是新时代的产物,其不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同时也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史,生产力不断进步的形式所趋。它是将新时代的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等运用到现代的土木建筑技术中去,形成一种智能化的建筑新模式。
智能土木建筑技术在我国建筑行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加快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增强了我国综合国力在全球范围内的提高,加速了我国推进城市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其强大的市场潜力,不可忽视。
1 智能土木建筑技术的发展现状
1.1 国内智能土木建筑技术的开发及应用现状
智能土木建筑技术是在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在我国使用的,90年代才逐渐被推广,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近几年的应用中,Lon Works公司的产品表现了较强的优势,具有较高的性价比,同时可以向国内的各个建筑行业的开发单位提供几十种系统或者是上千种产品,并且在一些应用高智能化系统的居民小区和办公大楼内得到了很好地证明,取得了较大的成功。
其中,综合布线系统是智能土木建筑的核心,但其所具有的技术含量并不是那么的不高超,我国完全有能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打破外国垄断市场的现状。现在,就综合布线系统中的大部分的产品全都是由一些国外的生产厂商所提供的,不仅垄断了我国国内的智能建筑的市场,而且还抑制了我国智能建筑的发展。不过,最近经国内同行的不懈努力,已经出现了我国自己研发的综合布线系统,经过一系列的技能监测发现其性能也已达到国外同类产品的水平,可广泛的推广使用。
智能土木建筑技术中的网络设备,其技术含量较高,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较快,而这些国内市场中的产品几乎全是由国外市场所提供的,这无疑成为了制约我国智能土木建筑发展的瓶颈。在国内,虽然也有一些公司在做这方面的研究,但其产品的系统性以及配套性都比较差,与国外的同类产品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总而言之,智能土木建筑技术在我国发展的现状是:组成我国智能土木建筑的基础的网络、软件、硬件都几乎完全依赖于国外的技术。在硬件设施中,通信制造业、计算机硬件中的最基础的集成电路芯片几乎完全是靠国外的市场提供的;而在一些软件设施中,我国市场上的支撑软件、系统软件基本上也全都是生产于外国。
1.2 国际上智能土木技术的发展趋势
二十一世纪是生态高度文明的时代,也是在社会、经济、知识等方面信息高度透明的时代。在国际上,一些在智能土木技术方面取得较大成绩的龙头企业,正在运用其先进的生产力,凭借对建筑智能化技术的熟练掌握,开始寻求建立一个有利于人类生存、生产和生活的可持续发展的空间环境模式。
就当前的智能土木建筑技术来说,其所直接利用的是自动化技术、通信技术、建筑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等。但是准确而言,智能土木建筑技术仅仅是一种手段而已,它在整体建筑技术发展的链条上,其根本是“可持续发展技术”。目前,在全球范围内,欧洲的一些发达国家、日本、美国等正在利用某些高新的土木建筑技术去处理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废气废水等;并且努力开展节能环保的工作,消除电磁污染,使有限的资源能源都能够发挥其最大的功效,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努力创建可持续发展的人工生态系统,以达到“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子孙后代人需求”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2 智能土木建筑技术的应用
智能土木建筑的建筑理念是以提高工作效率,极大可能的激发人的创造力为中心的,并且配置了相当多数量的智能仪器设备。伴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电气技术在智能土木建筑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智能土木建筑中所应用的弱电系统的缆线、设备等都必须依赖于电气技术,同时伴随着电气技术的在建筑行业的应用,智能土木建筑行业还呈现出了涉及领域广,综合性能强的诸多优点。
2.1 合理选用变压器
将电气技术可以很好地应用到智能土木建筑中去的一个关键性的因素就是合理的选用变压器。在市场上各种各样的变压器中,将SC型环氧树脂浇注绝缘干式变压器应用到土木建筑中去,不仅实现了建筑行业的节能环保,而且其本身还具有自熄、阻燃、耐潮、重量轻、体积小、运行安全、抗短路、使用寿命长、易于维护等多方面的优点,是当今社会的大势所趋,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浪潮。
2.2 设计供配电系统
供配电系统的设计应该以简单可靠,系统方便操作为基本的原则,并且还要兼顾着要考虑到供电的负荷容量,距离和分布,用电仪器设备的特征等因素。同时,在设计供配电的系统时,还应该使其尽量的靠近负荷中心,缩短配电半经,以此来减少电力在线路上的损耗,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2.3 科学建筑电气照明设计
设计高效的照明控制系统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考虑:(1)可以营造出良好的光环境。在新世纪的建筑物中,可以运用光环境来划分出不同的空间,并且还可以在每一个光空间内,创造出形态各异的光氛围,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建筑理念。(2)可以达到节能的目的。尽可能减少的开灯的数量和时间,避免过高的照度,只有在迫不得已的时候,才可以开启照明灯,这些做法都十分有利于照明的节能。
在智能土木建筑技术中,节能照明设计的电气技术是不可或缺的。在一些办公大楼等公共场所内,可以使用一些性能优、能耗低的光源,并且还可以选用具有无功补偿功能的荧光灯灯具。
虽然科学的建筑电气照明的设计理念应该以不影响作业视觉、保证不降低照明质量为前提,但是仍然需要大范围的使用节能型电感镇流器、电子镇流器、电子变压器以及电子触发器等性能优、耗能低的光源为用电附件,来完成节能照明的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3 结语
就我国的智能土木建筑技术而言,其国内自主研发的软件产品较少,因此,希望在今年后的发展过程中,加大对应用软件的开发力度,努力填补我国软件市场的空白。同时,就电气技术在智能土木建筑技术中的应用,其前景是十分光明的,但在其应用的过程还需要更加的注重与实际的结合,努力提高运行的实效和工程的质量,以便于智能土木建筑技术可以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智能、教育、数据、算法、在线课程、反馈闭环、新范式
Abstract:The three cornerstones of intelligent education are data, arithmetic and online courses, which completed “trinity” of intelligence education in the feedback loop. Smart data will become the foundation of the future education, and the intelligent education will also be new education paradigm in the era of data. With the high-speed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technology, it brings education career a fundamental breakthrough.
Key words: intelligence education、data、arithmetic、on-line courses、feedback loop、new paradigm
【分号】G434
今天,以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为代表的技术革命正引领教育进入之后的一个新发展阶段―数据时代。数据智能将成为未来教育的基础,而智能教育也将成为数据时代的全新教育范式。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给人类的教育事业带来了又一次根本性突破。像美国的Coursera、Udacity、edX和英国的FutureLearn等当今国际顶尖的MOOC平台都是以智能教育为技术基础。
一、智能教育三块基石
从PC互联到移动互联,再到万物互联,从云计算到大数据,基于数据和算法的智能化将是未来教育的基础和最重要的特征。在互联网的语境下,智能教育建立在数据、算法和产品这三块基石之上。
1. 数据:智能教育的基础
“数据化”本质上是将一种现象转变为可量化形式的过程。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出现,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数据化的新一波浪潮更加汹涌:我们已经看到,自己在互联网上留下的每一处“足迹”都被数据化地记录下来。学习者每一次登录MOOC平台,选择的课程以及完成情况成为平台判断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并推送推荐课程的关键依据。数据化毫无疑问也是我们进入以数据为核心的的智能教育世界的第一步。
2. 算法:智能教育的引擎
我们提到算法时,常常接上另一个词-----“引擎”。这是一个奇妙的比喻,因为如果说数据是数据时代的一桶高标号的汽油,则算法就是这台引擎,它让数据中的能量得以完全蓬发出来,为智能教育的“汽车”推进加速。
在教育的语境下,算法就是一组反映了教育产品逻辑和市场机制的计算指令的集合。完成了教育场景的数据化之后,算法是提炼数据价值的思路,而数据时代的数据价值就是商业价值。如同MOOC平台正在做的,我们每个人打开一些课程、选择了某个课程,这无疑是数据的金矿。
3.在线课程:“智能化”的支点
智能教育的核心特征就是能主动地了解学习者,通过学习不断提升学习者的体验。而把学习者,数据和算法巧妙地连接起来的,是“在线课程”,这也是互联网时代特别强调在线课程重要性的根本原因。在线课程和数据、算法的互补作用可以形象地比喻成“端+云”。“端”就是在线课程,是与用户完成个性化、实时海量、低成本互动的端口,它不仅仅直接完成学习者体验,同时使得数据记录和用户反馈闭环得以发生,和“云”互动;而“云”则是数据聚合、算法计算的平台,它通过算法优化,更好地揣摩学习者需求,提升学习者体验。
因此,智能教育的成功,最关键的一步往往是针对某个学习者的问题,定义了全新的体验方式,同时启动了数据智能的引擎,持续提升学习者体验。
二、反馈闭环中的“三位一体”
数据化、算法加上在线课程构成了智能教育的三个基石。
学习者行为通过在线课程的“端”实时反馈到数据智能的“云”,“云”上的优化结果又通过“端”实时提升学习者体验,在这样的反馈闭环中,数据既是高速流动的介质,又持续增殖,算法既是推动反馈闭环运转的引擎,又持续优化,在线课程既是反馈闭环的载体,又持续改进功能,在为学习者提供更赞的在线课程体验的同时,也促使数据反馈更低成本、更高效率地发生。
一言以蔽之,数据化、算法和在线课程就是在反馈闭环中完成了智能教育的“三位一体”。本质上,教育从一开始就是基于某种“反馈闭环”,教师了解学习者所需,提供相应的指导。然而不论是通过考试定位学习者需求、抑或通过调查倾听学习者需求,始终失之于准确。不过,今天当学习者可以通过全本实时的数据把他们需求直接告诉MOOC平台时,当MOOC平台可以凭借敏迭代的算法引擎越来越精确满足学习者的需求时,当在线课程借助互联网的巨大能量成为数据智能和学习者实时互动的端口时,我们终于可以说第一次找到了促使反馈闭环以更低成本、更高效率、甚至是自动运转的颠覆性工具――它可以被称作是一部数据智能的“永动机”。
三、数据时代的新教育范式
“活”这个字概括了智能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本质区别:数据是“活”的,学习者的每一次行为都转化为新的数据汇入数据的大海,而每一个新数据的汇入都实时引发各个数据集的连锁反应;算法是“活”的,学习者对在线课程的每一次体验,都成为算法迭代成长的养分;使算法越来越聪明地反映教育本质;反馈闭环是“活”的,在其中,在线课程在迭代,数据在流动,算法在成长;最终,我们所熟悉的机械逻辑――预先设定一切――将被彻底颠覆,取而代之的将会是一个全新教育生态系统。
参考文献:
[1]贾积有. 教育技术与人工智能[J]教育教学论坛.2015, (3):64-66.
篇7
人 工 智 能 作 业
拥抱人工智能
学院:
年级:
专业:
学号:
姓名:
拥抱人工智能
摘 要:介绍了人工智能的含义以及模式识别的领域。
关键词 人工智能;模式识别;AlphaGo
1 人工智能
1.1人工智能的含义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英文缩写为AI。它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人工智能可以对人的意识、思维的信息过程的模拟。人工智能不是人的智能,但能像人那样思考、也可能超过人的智能。总的说来,人工智能研究的一个主要目标是使机器能够胜任一些通常需要人类智能才能完成的复杂工作。但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对这种“复杂工作”的理解是不同的。AlphaGo的胜利,无人驾驶的成功,模式识别的突破性进展,人工智能的的飞速发展一次又一次地挑动着我们的神经。作为人工智能的核心,机器学习也在人工智能的大步发展中备受瞩目,光辉无限。
我所理解的人工智能,就是如下五个定义。定义一:AI就是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计算机程序。定义二:AI就是与人类思考方式相似的计算机程序。定义三:AI就是与人类行为相似的计算机程序。定义四:AI就是会学习的计算机程序。定义五:AI就是根据对环境的感知,做出合理的行动,并获得最大收益的计算机程。如今人工智能的时代到来,给予了我们很大的便利。如智能图像理解软件Google照片、智能美图软件美图秀秀、只能搜索排序软件Google、智能出行自动驾驶软件滴滴优步司机、智能机器翻译软件有道翻译官等。
1.2 人工智能的发展历史
迄今为之,人工智能诞生已有62年。1956年,John McCarthy创造人工只能一次。1962年,IBM的阿瑟··萨缪尔开发的西洋跳棋程序就战胜过一位盲人跳棋高手。1987年到1993年现代PC的出现,让人工智能的寒冬再次降临。1997年IBM计算机“深蓝“成功击败世界顶级国际象棋高手之后,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又尝试一轮新的人机博弈。2016年AlphaGo在围棋人机大战中击败韩国职业九段棋手李世石。
1.3 人工智能的复兴
人工智能的复兴可分为以下两次。第一次AI热潮由图灵测试掀起。艾伦.图灵是人工智能的开拓者,他所提出的图灵测试,直到今天仍然是我们判定一部机器是否具有人类智慧的重要手段。假如有一台宣称自己会"思考"的计算机,人们该如何辨别计算机是否真的会思考呢?一个好方法是让测试者和计算机通过键盘和屏幕进行对话,测试者并不知道与之对话的到底是一台计算机还是一个人。如果测试者分不清幕后的对话者是人还是机器,即,如果计算机能在测试中表现出与人等价,或至少无法区分的智能,那么,我们就说这台计算机通过了测试并具备人工智能。第二次AI热潮则由语音识别掀起。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的第二次AI热潮中,语音识别是当时最具代表性的几项突破性进展之一。今天我们拿出手机,使用苹果手机内置的语音输入法,或者使用中文世界流行的科大讯飞语音输入法,我们就可以直接对着手机说话以录入文字信息。技术上,科大讯飞的语音输入法可以达到每分钟录入400个汉字的输入效率,甚至还支持十几种方言输入。
1.4人工智能所带来的警示
AlphaGo带来的警示是:如果计算机可以在两年内实现大多数人预测要花20年或更长时间才能完成的进步,那么,还有哪些突破会以远超常人预期的速度来临?这些突破会不会超出我们对人工智能的想象,颠覆人类预想中的未来?我们已为这些即将到来的技术突破做好准备了吗?AI真的会让人类大量失业吗?哪种工作最容易被AI取代?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引起我们的思考。
1.5 分析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有:自动驾驶、智慧生活、智慧医疗、艺术创作、智慧金融、和人类同场竞技等。今天的人工智能还不能做什么?情感、审美、自我意识、跨领域的推理、抽象能力、常识等。人工智能时代,程式化的、重复性的、仅靠记忆与练习就可以掌握的技能将是最没有价值的技能,几乎一定可以由机器来完成;反之,那些最能体现人的综合素质的技能,例如,人对于复杂系统的综合分析、决策能力,对于艺术和文化的审美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由生活经验及文化熏陶产生的直觉、常识,基于人自身的情感(爱、恨、热情、冷漠等)与他人互动的能力,这些是人工智能时代最有价值,最值得培养、学习的技能。
2 识别模式
如今,机器学习的应用已遍及人工智能的各个分支,如专家系统、自动推理、自然语言理解、模式识别、计算机视觉、智能机器人等领域。其中模式识别就是计算机用数学技术方法来研究模式的自动处理和判读。我们把环境与客体统称为“模式”。当我们人眼看到一幅画时,我们能够很清晰的知道其中哪里是动物,哪里是山,水,人等等,但是人眼又是如何识别和分辨的呢,其实很简单,人类也是在先验知识和对以往多个此类事物的具体实例进行观察的基础上得到的对此类事物整体性质和特点的认识的,并不是人类原本就有对这类事物的记忆,就好比婴孩时期的我们,并不知道什么是狗,什么是帅哥,什么是美女,但是随着我们的慢慢长大,我们观察的多了,见的多了,再加上过来人的经验指导,我们就知道的多了。 其实,每一种外界的事物都是一种模式,人类平均每天都在进行着很多很多的各种各样的模式识别,人们对外界事物的识别,很大部分是把事物进行分类来完成的。而我们对事物进行辨别,就是模式识别。
2.1 识别模式的主要方法
解决模式识别的方法主要有:模板匹配法,ANN法,基于知识的方法和基于数据的方法。基于知识的方法就是专家系统,句法识别就属于基于知识的,但是句法识别不常用。基于数据的方法也就是基于统计的方法,即依据统计原理来构造分类器,来对未知样本进行预测,这种学习过程是机器学习中研究最多的一个方向,也是模式识别采用的最主要方法。顾名思义,ANN也就是大名鼎鼎的神经网络。模式识别的研究范畴,存在两个极端,要么分类和特征之间的关系完全确定,要么完全随机。
2.2 监督与无监督
简单来说,类别已定的就叫做有监督分类,反之就是无监督分类;前者因为我们有已知划分类别的训练样本来作为学习过程的“导师”,所以很多时候,有监督和无监督,又叫做有导师学习和无导师学习;
后者,在不知道要划分的是什么类别时,我们要做的工作是聚类(clustering),根据样本特征将样本聚成多少类,使属于同一类的样本在一定意义上是相似的,不同类之间的样本则有较大差异,通过聚类得到的类别也称作为聚类,但是通常在聚类中存在一个尺度问题,当设置的尺度不一样,得到的聚类也不一样。所以在很多无监督识别问题中,分类结果并不一定是唯一的,因此在没有特别指定的目的情况下,很难说哪种分类方案更合理。另外,用一种方法在一个样本集上完成了聚类分析,得到了若干个聚类,这种聚类结果只是数学上的一种划分,对应用的实际问题是否有意义,还需要结合更多更专业的知识来进行解释。
2.3 识别模式应用
主要有:语音识别,说话人识别,OCR,复杂图像定目标的识别,根据地震勘探数据对地下储层性质的识别,利用基因表达数据进行癌症的分类等等。
2.4 模式识别系统的构成
一个模式识别系统通常包括典型的四个部分(如下图):对原始数据的获取和预处理,特征提取与特征选择,分来或聚类,后处理;以上四个部分,无论是监督的还是无监督的都共有的,可以说是整个系统的核心所在,也是模式识别学科的主要研究内容。
3 总结与期望
AI来了,有思想的人生并不会因此而黯然失色,因为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机器带给人类的不是失业,而是更大的自由与更加个性化的人生体验。未来也将是一个人类和机器共存、协作完成各类工作的全新时代。正如谭铁牛院士在中科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上的报告《人工智能:天使还是魔鬼?》所说的那样,高科技本身没有天使和魔鬼之分,人工智能也是如此,这一把双刃剑,是天使还是魔鬼取决于人类自身。人工智能在天使手里是天使,在魔鬼手里就是魔鬼。因此我们有必要未雨绸缪形成合力,确保人工智能正面效应,确保人工智能造福于人类。
参考文献
[1]张学工,模式识别[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1
篇8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智能电网;云计算;数字图像处理;数据挖掘;人工智能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M76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21-0047-03 DOI:10.13535/ki.11-4406/n.2016.21.023
1 概述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逐渐步入信息化时代。在此过程中所引起的信息革命给许多传统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信息化时代的四大特点――智能化、电子化、全球化、非群体化成为了许多行业变革的风向标。而信息化时代的代表性象征――计算机在各行各业中的必要性与日俱增,在电力行业中也不可避免。
而电力行业作为关乎国计民生的传统行业,在信息化时代中也面临着如何更高效地利用能源、如何更安全可靠地供电、如何更好地了解用户需求等诸多方面的新挑战,于是“智能电网”的概念应运而生。
2 智能电网
2.1 智能电网的概念
智能电网是将信息技术,如通信技术、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控制技术等融入电力系统之中,使整个电力系统更加安全可控,成为高效智能的新型电网。由于各国的国情不同,因此各个国家对智能电网的具体要求也会有不同的侧重点。因为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与国外发达国家的电力工业已步入成熟期不同,我国在发展智能电网的同时,还需要加强骨干电网建设。因此除了要建设能够充分满足用户对电力的需求和优化资源配置,确保电力供应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满足环保约束,保证电能质量,适应电力市场化发展的坚强智能电网外,我国的智能电网建设还需要满足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各级电网高度协调发展。
2.2 智能电网的特点
智能电网一般包括有以下七个特点:
2.2.1 能量互联网:智能电网要求实现供电方和用户之间的交互,构建多向电力流,它主要由能量管理系统和配电管理系统组成。其中能量管理系统提供整个电网的实时状态信息,并根据实时信息选择最优发电方案,减少输电损耗,维护系统可靠性以确保供电稳定;配电管理系统提供配电网络的实时状态信息,允许供电方远程控制断电的隔离与恢复,管理可再生能源发电。
2.2.2 降低损耗:智能电网能够基于“能量互联网”中的实时信息,根据用户的需求来供电,通过电压控制来降低电力损耗。同时还可以沿输电线放置传感器和电容器,通过无功负载控制来减少电力损耗。减少电力损耗的同时还会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使电网系统更加低碳环保。
2.2.3 融入可再生能源发电:目前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最大缺点在于可变性过大,产电不稳定。智能电网能够通过储电技术,在产电过剩时将多余电能存储起来,在供不应求时再通过智能电网的自动化技术供能,进而解决可再生能源产电不稳定的问题。
2.2.4 减少输电阻塞:智能电网能够检测输电线的实时度数,在可能发生输电阻塞时,传感器和控制器会及时地重新安排电力输送线路,使得电力能够最大限度地流过线路而不发生阻塞。
2.2.5 分布式发电:通过智能电网的双向电力流,用户自行通过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产生的电力可以出售给供电方,流入配电网络中,使电网系统在用电高峰期可以为用户提供更稳定的供电服务。
2.2.6 自愈:智能电网能够基于实时测量的概率风险评估确定最有可能失败的设备、发电厂和线路,及时进行隔离和恢复,从而减少大面积用电故障的出现。同时,智能电网还能实时分析电网的整体健康水平,及时触发可能导致电网故障发展的早期预警,并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是否立即进行检查或采取相应措施。
2.2.7 用户需求管理:智能电网能够通过智能电表实时通知用户其电力消费成本、实时电价、电网的状况、计划停电信息等信息,使用户可以根据这些信息制定自己的电力使用方案,继而通过影响用户需求来促进电力供求平衡。
2.3 智能电网的相关技术
智能电网的关键基础技术主要包括集成的通信技术、先进的传感和测量技术、先进的电网设备技术、先进的控制技术以及决策支持和可视化技术。
3 计算机科学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
在电网智能化的过程中,计算机是必不可少的。而计算机科学在智能电网中也有诸多应用,其中云计算、数字图像处理、数据挖掘、人工智能和软件工程这些计算机科学相关技术在智能电网中尤为重要。
3.1 云计算
云计算是分布式计算的一种特殊形式,根据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的定义,云计算可以实现随时随地、便捷、按需地从可配置计算资源共享池中获取所需的资源,资源可以快速供给和释放,使管理的工作和服务提供者的介入降低至最少。
云计算技术能够整合优化电网系统中的各种异构资源,如电力系统中的监控维护资源、配电管理资源和市场运营资源等。利用云计算支持广泛企业计算和普适性强的特点,能够构建更加高效的智能电网数据中心,实现基础设施资源的自动化管理。例如利用Google的Borg能够使大量服务器协调工作,继而实现大规模系统的可靠性管理。
而智能电网信息系统所产生的大量数据,更需要通过云计算来实现分布式存储和管理。利用云计算来实现海量数据的分布式存储,可以通过冗余存储和高可靠性软件来提高数据的可靠性,并能较好地达到成本、可靠性和性能的最佳平衡。例如利用Google的GFS文件系统可以实现数据的冗余存储,并大幅度降低主服务器的负担,使系统IO高度并行工作,从而提高系统的整体性能。智能电网所产生的数据种类众多,而云计算的数据管理技术能够较好地满足智能电网信息平台数据种类繁多的海量服务请求,因此云计算能够高效地管理智能电网信息平台中的多元数据。例如,利用Google的BigTable,通过一个巨大的分布式多维数据表,将数据都作为对象,并通过关键字、列关键字和时间戳来进行索引,满足各类数据的性能要求,进而实现多元数据的高效管理。
为了保证电网系统运行的安全稳定,智能电网需要通过大规模的电力系统计算来监控整个电网系统的运行状态,如暂态稳定计算、故障计算、拓扑分析、数据挖掘与智能决策等,计算量极大,而云计算可以为智能电网提供高性能的并行计算与分析服务。例如利用Google的MapRduce,可实现针对大规模数据集的并行计算。
3.2 数字图像处理
数字图像处理是指通过计算机对图像进行去噪、增强、复原、分割以及提取特征等处理,从而改善图示信息,以便人们解释或机器自动理解。
在智能电网系统所产生的海量数据中有不少的数据都是图像数据,例如对输电线路状态的远程监测常常通过线路图像/视频监控系统来实现。为了能够实现对输电线路状态全天候全方位的实时监控,采用智能化和自动化的手段来代替人工是必然的趋势。但原始图像中包含的噪声太多了,价值密度低,难以用于智能识别。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数字图像处理中的灰度变换、直方图修正、小波包去噪、图像锐化以及边缘检测等处理方式来增强图像对比度,去除噪声,加强图像的轮廓特征,以便于特征的提取和识别,进而产生价值密度较高的特征数据集,为输电线路状态的智能识别过程做好图像数据的预处理。
3.3 数据挖掘
数据挖掘是指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实际应用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数据挖掘的方法包括分类、聚类、关联分析、预测等。
由于智能电网系统中的数据具有数据量巨大、数据类型繁多、价值密度低以及处理速度快的特点,智能电网系统中的数据属于无法在一定时间内用传统数据库软件工具对其内容进行抓取、管理和处理的“大数据”,需要通过数据挖掘来提取其中隐含的有价值的信息,从而实现对整个电网系统多角度、多层次的精确感知。例如,通过对长期的、大量的用户用电数据进行数据挖掘,对不同地区以及不同用户进行分类,可以得到有助于优化配电调度的信息,并能为电费定价调整提供参考;由于在当今社会中各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能源的使用,因此对用电数据进行挖掘甚至还可以归纳总结出各种指标增长率与社会用电情况的一般规律,便于政府了解和预测社会各行业发展状况及用能情况,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而通过对长期的、大量的电动汽车充电数据进行数据挖掘,可以为充电站的布点提供参考。通过对长期的、大量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情况进行数据挖掘,有利于降低可再生能源产电不稳定对供电网络的影响,进而更好地融入可再生能源发电。此外,数据挖掘还有利于用户能效的分析管理、业务拓展分析、供电舆情监测预警分析、电力系统的故障预测和状态检修、短期电网负荷预测、城市电网规划等。智能电网系统的数据特性表明了数据挖掘在智能电网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3.4 人工智能
根据著名人工智能科学家Michael R.Genesereth和Nils J.Nilsson在1987年提出的定义,人工智能是研究智能行为的科学,它的最终目的是建立关于自然智能实体行为的理论和指导创造具有智能行为的人工制品。人工智能是一门研究如何将人的智能转化为机器智能或者用机器来模拟或实现人的智能的学科。
数据挖掘在智能电网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而数据挖掘需要人工智能技术来提供数据分析的技术支持,因此人工智能在智能电网中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应用。例如,通过构建人工神经网络来对经过数字图像处理所得的典型线路状态的监控图像特征数据集进行训练识别来实现输电线路状态的智能识别。除了故障诊断外,人工神经网络还可应用于智能控制、继电保护、优化运算等
方面。
除了为数据挖掘提供数据分析的技术支持外,人工智能还可以通过人类专家提供的经验和知识来构建相应的专家系统,如电网故障诊断和调度处理专家系统和操作票专家系统等,模拟人类专家解决问题的过程来进行决策,从而实现电网自动化和智能化。
而采用遗传算法、粒子群算法等进化算法求解诸如发电厂和输电线架设的规划问题以及电力系统中各种控制参数的最优解等问题或利用模糊集理论来处理电力系统中难以实现精确控制的复杂问题,也是人工智能在智能电网中的重要应用。
3.5 软件工程
根据Fritz Bauer在NATO会议上给出的定义,软件工程是建立和使用一套合理的工程原则,以便获得经济的软件,这种软件是可靠的,可以在实际机器上高效的
运行。
为了便于管理和使用,无论是供电管理方还是用户方都会希望通过一个稳定可靠,功能完备,并具有友好人机界面的软件来方便操作。因此在建设智能电网的过程中势必需要开发相应的软件,软件工程便应用于其中。尤其是对用户端而言,在移动设备使用越来越广泛的今天,开发相应的移动端的APP无疑能够更好地促进用户参与到交互过程中。一个针对用户个体,能够实时显示如电力消费成本、实时电价、电网状况、计划停电信息等的智能电表提示信息,结合数字家庭技术,能够远程控制家电开关以便于用户随时随地调整自己的用电情况,并整合线上业务申请、缴纳电费等功能的APP能够极大程度地减轻用户的操作负担,方便用户的使用,使智能电网更加高效智能。
4 结语
计算机科学在智能电网中的广泛应用使电力行业在信息化时代中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新挑战,为整个社会的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肖世杰.构建中国智能电网技术思考[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9,33(9).
[2] 李乃湖,倪以信,孙舒捷,等.智能电网及其关键技术综述[J].南方电网技术,2010,4(3).
[3] 杨德昌,李勇,C.Rehtanz,等.中国式智能电网的构成和发展规划研究[J].电网技术,2009,33(20).
[4] 王德文,宋亚奇,朱永利.基于云计算的智能电网信息平台[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0,34(22).
[5] 彭小圣,邓迪元,程时杰,等.面向智能电网应用的电力大数据关键技术[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5,35(3).
[6] 宋亚奇,周国亮,朱永利.智能电网大数据处理技术现状与挑战[J].电网技术,2013,37(4).
[7] 张东霞,苗新,刘丽萍,等.智能电网大数据技术发展研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5,35(1).
[8] 金华,王民,昝涛,等.基于数字图像处理的输电线路状态智能识别技术[J].微计算机信息,2012,28(4).
[9] 韩祯祥,文福拴,张琦.人工智能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0,24(2).
[10] 杨勇.人工神经网络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与展望[J].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2001,13(1).
篇9
在我国社会经济、文化以及科学信息技术水平不断进步的带动和影响下,我国社会成员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国家电网建设工程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我国已经进入到了智能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经济时代。电力工程技术在智能电网建设工程中的应用,是时代变化发展阶段下的必然趋势。智能化、现代化的电力工程技术如何才能更好地应用于智能电网建设之中,越来越受到社会人士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
电力工程技术;智能电网建设;应用
前言
人口增长、气候变化显著是现今社会最为突出的生态环境特点。日益紧张的生态能源供应,尤其是在西方金融危机现象出现后更加显著的能源供给现状,是人类正在面临的突出问题。面对中国国土辽阔、人口众多,资源分布不均衡的基本国情,只有将电力工程技术更好地应用在我国智能电网建设之中,才能够更好地顺应时代变化发展的潮流,有效保障我国电力安全输送,及时解决能源供给紧张的社会发展现状。
1智能电网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1.1智能电网的基本概念
智能电网的概念最初来源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谓智能电网,指的是一个可以同时包含多种配电输送体系的大型综合电力系统,智能电力网络系统是智能电网的全称。智能电力网络在原有电力网络系统的基础上添加特别的智能控制结构,相比传统的电力网络系统,能够更加迅速地对用户在电力的传送需求相关信息上,做出及时有效的处理反映。在现今社会的发展阶段,全球气温逐渐回升,地球上的居住人口数量不断增加。能源供给问题越来越突出,逐渐成为人类必须要面对的主要生态生存问题之一。智能电网的建设就是这一时代背景影响下的必然趋势。
1.2智能电网的显著特征
国家居住人口数量众多、国土面积辽阔、生态资源分布不均衡是我国现今社会发展阶段的基本国情。在这种国情的影响和要求下,我国在智能电网的建设上,不能完全照搬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建设方法。我国的智能电网在现今社会的发展阶段主要有经济环保、电网架构坚固、资源优化以及自动化故障整修四方面主要的特征[1]。智能电网经济环保的特点是有效遵循我国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体现。相关工作人员要在最大限度地保持智能电网电力输送品质的基础上,有效降低智能电网的耗费成本。坚固的电网架构能够让智能电网设施更大程度地减少自然灾害给其造成的损伤,保证对用电用户持续稳定的电力资源输送。通过智能自动化的自我修整功能,有效降低我国智能电网的建设成本。我国智能电网的特征满足了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是促进我国电力输送事业不断进步发展的有效保障。
2电力工程技术在智能电网建设中的具体应用
2.1电力工程的质量优化与能源转换技术在智能电网建设中的应用
在我国智能电网建设的过程之中,将所输送和产生的电能,根据能量大小的不同划分不同的等级,通过综合测评的方式组建形成完备的电力网络机制。通过对智能电力网络系统建设在经济效益方向上的判定,来明确科学合理的供电衔接方式,就是我国电力工程建设质量优化与能源转换技术在智能电网建设中应用的主要表现。在智能电力网络系统建设的发展过程之中,随着电能质量的优化发展,电力工程技术水平也在不断的完善和进步。低碳能源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现今社会发展阶段能源产业的主要发展方向,电力工程的能源转换技术能够有效转变智能电网建设过程中能源的转换形式。太阳能发电、水利发电以及风能发电,都是我国现今社会发展阶段,电力工程能源转换技术为智能电网建设提供的典型低碳能源。
2.2电力工程柔流输电技术在智能电网建设中的应用
在我国现今社会发展阶段中,国家电力企业相关工作人员已经开始并逐渐接受,将电力工程柔流输电技术应用在智能电网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之中。柔流输电技术有效结合了微电子和电子技术相关方面的知识内容,是电力控制技术以及电力通讯传输技术的综合。在大多数时间里,电力工程柔流输变电技术会被应用在智能电网建设的高压电输变电发电传输的过程之中。在将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中,危害程度较轻的发电能源体更多的吸收运用到我国智能电网建设之中的基础上,通过柔流输变电对电力工程技术与电力控制技术在智能电网建设过程中的有效融合,最终实现对电力能源的科学分割。电力工程柔流输电技术在智能电力网络系统建设中的应用,能够最大限度地提升和保证电力网络输送平台的平稳运行。通过柔流输电技术的应用,还能在智能电网运输电能的过程中有效减少电力能源的损耗,更好地提升了我国智能电网的工作效率[2]。
2.3电力工程高压直流输电技术在智能电网建设中的应用
在我国现今社会的发展阶段,仍有许多的工作人员选在电力网络输送体系中运用传统的电力运输方式,原有的电力输送方式不能更好地避免在实际电力配送供给过程中交流电的运用。将电力工程高压直流输电技术有效运用在智能电网建设的过程之中,让电力能源配送过程中的控制换流器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改变以往控制换流器在高压电配电输送过程之中管段的原件组成方式,最大限度地保证供电的平稳性。但目前,由于相关电力企业的科研工作人员,对于有关电力工程柔流输电技术在智能电力网络建设当中的应用工作方面,还处于不断学习和探索的初期发展阶段。在智能电网建设过程中,电力工程高压直流输电技术只能暂时应用于短距离的电力输送环节。对于电力工程高压直流输电技术在智能电网建设长距离电力能源的输送和供给,仍旧需要我国相关电力企业的科研人员,进行进一步深入的实验研究。电力工程高压直流输电技术将对我国智能电力网络系统的建设和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和保障作用[3]。
3结束语
总而言之,我国智能电力网络系统的全面建设,是在国家新型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带动下产生的必然趋势。将电力工程技术更好地应用在国家智能电力网络系统的建设过程之中,能够更好地促进我国智能电网建设工程的长久有序发展,最大限度地保证和实现我国电力能源输送产业的经济效益。电力工程在我国智能电网建设中的应用是遵循可持续发展政策的体现,最终将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文亮,汤广福,查鲲鹏,等.先进电力电子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0,04:1-7.
[2]吴俊勇.“智能电网综述”技术讲座第四讲:电力电子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J].电力电子,2010,04:67-70.
篇10
【关键词】高职英语,英语教学,多元智能,项目导向,模拟仿真
高职英语教学与大学英语教学有着很大的区别,它具有自身的特点,更加强调的是英语知识的实践与运用。在《关于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明确提出了各个高职学校在开展英语教学活动过程中,应该将培养学生英语实际运用能力为教学目标,提高教学内容的目的性、针对性以及实用性。为了能够满足这一要求,将多元智能理论运用与高职英语教学中就显得十分有必要性。
一、多元智能理论的相关概念及特征
所谓的多元智能理论主要是在1983年间,美国哈佛大学终身教授加德纳提出“多元智能主要是指人们在生活和生产中,能够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不同的情况下能够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自己所属的文化背景下能够具备服务能力和价值的创造能力”。多元智能并不是只是单纯只有一种能力,而是由不同能力综合而成的。从总体上来说,多元智能可以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以及自然观察智能这八种能力。
多元智能理论还有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首先,普遍性特征。这主要是由于每个人都是独立客观存在的个体,都能够同时具备这八种能力,只是构建方式有所不同而已;其次是差异性的特征,因为每个个体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个体所具备的智能能力也有着不同的差异;在此时发展性的特征,每个人的发展程度与发展方向都会受到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因素影响。
二、“项目导向”和“模拟仿真”教学模式的概念及特点
项目教学是将某门专业课程按类别分为若干技术或技能单元,每个技术或技能单元作为一个教学项目,实行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单元式教学,每个单元教学都以应用该项技术或技能完成一个作业来结束,并进行下一个项目的教学。简而言之,项目教学就是师生为完成某一具体的工作任务而展开的教学行动。项目教学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方案。
“项目教学法”的特点:
(1)在教学内容上: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及信息时代的需求,改用以“项目”为线索,以“子项目”为模块,精心组织教学内容,使其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特别是强调所学知识要与时代同步。
(2)在教学方法上: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索,强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根据“项目”的需求来学习,变被动地接受知识为主动地寻求知识,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观,由“学会”到“会学”。
(3)在能力培养上: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会积极地去思考、探索。调动和学生的积极性,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
(4)在就业指向上,采取的项目全都来自实际工作。仿真教学也称为模拟教学,就是用计算机来模拟真实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学生模拟扮演某一角色进行技能训练的一种教学方法。仿真教学能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客观条件的不足,为学生提供近似真实的训练环境,提高学生职业技能。模拟仿真教学的特点是具有综合作用的教育手段,学生置身于仿真环境中,可以充分调动感觉,运动和思维,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此外,仿真教学可供学生在没有教师参与的情况下自学,并反复试验自行设计的实验方案,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三、多元智能理论对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启示
(一)实施多媒体和计算机模拟仿真教学。在现代教育技术不断地发展下,在高职英语教学过程中应结合现代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教学,事实上目前很多的科学实验都是通过计算机完成的。此外,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校有限的教学资源得到节省,同时使教学的直观性得到增加也可以运用计算机仿真和多媒体开展教学任务。
(二)逐步推进项目教学法。为了逐渐推进项目教学模式,以学生完成各个项目的实践为先导,积极创造条件。主线应以实际操作为主,使相关的理论知识得到补充,整合教学内容,同时制定一个可行的方案,让学生做到自己动手设计完成项目的任务,使“在学中做”的方式获得知识技能真正的得到实现。
(三)分层教学的实施探索。分层教学的优势很多。可以使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最大限度地提高,促进因材施教。由于学生的基础不一样,课堂讲授的内容也同样有所不同。还可以使不同水平的学生接受能力得到满足。针对试验基础层次不同的学生设置深浅不同的学习任务。实施分层教学是建立在对学生充分了解的基础上的,教师应该对每一位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学习兴趣、学习潜力等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这样才能实施分层。值得强调的是,实施分层教学并不是对学习较差的同学的歧视,教师也应该避免在实施分层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感到“被歧视”,教师可以以“分组完成某一具体项目”的名义进行分层教学,使不同的学生小组认识到自己是在进行分工协作。
总之,以多元智能理论为出发点进行新型的英语课堂教学,对教学进行跨学科设计,使各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交叉。同时又可以把学生已有的多元智能作为切入点,使教学形式多样化。智能的普遍性特点代表着智能多元化。客观上教师需要做到实施教学的开放性和多样化,使学生的多元智能得到全面的培养和发展。所以我们要有机地把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和英语教学相结合。
参考文献:
[1]龚怡祖.略论大学培养模式[J].高等教育研究,1998,(l):34.
[2]梅汝莉.多元智能与教学策略[M].开明出版社,2003.37-48.
- 上一篇:儒家学派的思想观点
- 下一篇:监理安全管理汇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