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置突发事件基本原则范文

时间:2023-10-30 17:31: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处置突发事件基本原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处置突发事件基本原则

篇1

一是思想认识要到位。各级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到,冷静、理性、平和、快速处置好、应对好突发事件,对于保持我国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秩序,实现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和当前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是矛盾纠纷排查要到位。要求广大基层领导干部经常下访、联系群众、广交朋友,深入到基层一线和群众家中,善于发现带有倾向性、苗头性的东西,全面掌握第一手资料情况,做到对各类矛盾的运动变化了然指掌,情况熟悉,胸有成竹。遇到突发事件苗头能做到驾驭大局,信息灵通,在局面的失控发生之前熄灭“导火线”。

三是现场指挥要到位。一旦发生突发事件,主要领导干部要立即赶赴现场,快速掌握情况,及时制定措施,果断应对处置;要区分不同情况,抓住主要矛盾,因情施策,因人制宜,及时疏导化解矛盾冲突,及时平息事态,努力构建高效率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应对机制;要查清原委、掌握政策、讲究方法,既要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又要加强对群众的思想教育,既要坚持依法处理又要积极疏导群众情绪,决不能消极观望、逃避责任、贻误时机、激化矛盾;要能保持克制忍让,要顶得住压力,听得进闲语,放得下架子,经得起冲击。

四是政策规定要到位。政策是应对处置突发事件的重要保证。在应对突发事件中最有说服力,最有权威性的是政策。掌握政策最重要的是,首先要认真学好政策,其次要维护政策的严肃性、法规性、原则性。在应对某个突发事件中,要牢牢把握住政策“底线”不被突破,力戒随意性。同时要在坚守基本原则的同时善于灵活运用,在情况有所变化的情况下,在请示上级同意并授权,可以对“底线”适当进行调整,不能死抠教条以致错失解决问题的时机。

五是疏导工作要到位。疏导教育在应对突发事件中至关重要。许多突发事件中,往往会有大量群众聚集,而聚集的群众又往往情绪激动,甚至有时会发生失控。在处置突发事件中,领导干部要善于晓之以真理、实理,从思想深处帮助群众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从理论层次上对广大群众感到困惑难解的问题作出科学的解释和说明,帮助群众从理性的高度辨是非,明方向,排疑难,解困惑,正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现实矛盾。同时,对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由于平时处置不当,要敢于向群众检讨,勇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以得到群众的谅解,从而掌握处置突发事件的主动权。

篇2

为贯彻落实突发事件应对法,进一步加强我县基层应急队伍建设,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基层应急队伍建设的意见》([20**]59号)文件及省、市政府办公厅有关要求,经县政府研究同意,提出如下意见:

一、基本原则和建设目标

(一)基本原则。坚持专业化与社会化相结合,着力提高基层应急队伍的应急能力和社会参与程度;坚持立足实际、按需发展,兼顾县乡两级政府财力和人力,充分依托现有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逐步加强和完善基层应急队伍建设,形成规模适度、管理规范的基层应急队伍体系。

(二)建设目标。通过三年左右的努力,县级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基本建成,重点领域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得到全面加强;乡镇、企业等基层组织和单位应急救援队伍普遍建立,应急志愿服务进一步规范,基本形成统一领导、协调有序、专兼并存、优势互补、保障有力的基层应急队伍体系,应急救援能力基本满足我县和重点领域突发事件应对工作需要,为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人员财产损失、维护社会稳定提供有力保障。

二、加强基层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一)全面建设我县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以公安消防队伍及其他优势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为依托,建立“一专多能”的县级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在相关突发事件发生后,立即开展救援处置工作。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除承担消防工作以外,同时承担综合性应急救援任务,包括地震等自然灾害,建筑施工事故、道路交通事故、空难等生产安全事故,恐怖袭击、群众遇险等社会安全事件的抢险救援任务,同时协助有关专业队伍做好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森林火灾、生物灾害、矿山事故、危险化学品事故、水上事故、环境污染、辐射事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事件的抢险救援工作。根据全县特点和需要,制订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方案,细化队伍职责,配备必要的物资装备,加强与专业队伍互动演练,提高队伍综合应急能力。新晨

(二)深入推进乡镇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各乡镇政府要组织民兵、预备役人员、保安员、基层警务人员、医务人员等有相关救援专业知识和经验人员,建立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在防范和应对气象灾害、水旱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森林火灾、生产安全事故、环境突发事件、等方面发挥就近优势,在相关应急指挥机构组织下开展先期处置,组织群众自救互救,参与抢险救灾、人员转移安置、维护社会秩序,配合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做好各项保障,协助有关方面做好善后处置、物资发放等工作。同时发挥信息员作用,发现突发事件苗头及时报告,协助做好预警信息传递、灾情收集上报、灾情评估等工作,参与有关单位组织的隐患排查整改。要加强队伍的建设和管理,严明组织纪律,经常性地开展应急培训,提高队伍的综合素质和应急保障能力。

三、完善基层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体系

在全面加强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同时,组织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重点加强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加强基层防汛抗旱队伍组建工作。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各乡镇政府,要组织民兵、预备役人员、农技人员、村民和相关单位人员参加,组建县、乡级防汛抗旱队伍。防汛抗旱重点乡镇要指导协调有关村委会,组织本村村民和属地相关单位人员参加,组建村防汛抗旱队伍。基层防汛抗旱队伍要在当地防汛抗旱指挥机构的统一组织下,开展有关培训和演练工作,做好汛期巡堤查险和险情处置,做到有旱抗旱,有汛防汛。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各乡镇政府要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作用,合理储备防汛抗旱物资,建立高效便捷的物资、装备调用机制。

(二)深入推进森林消防队伍建设。县森林防火指挥部、各乡镇政府、国有林(农)场、森工企业、自然保护区和各旅游风景区等,要组织本单位职工、社会相关人员建立森林消防队伍。县森林防火指挥部及有关单位要加强森林扑火装备配套,开展防扑火技能培训和实战演练,建立与公安消防、当地驻军、预备役部队、武警部队和森林消防力量的联动机制,满足防扑火工作需要。

(三)加强气象灾害、地质灾害应急队伍建设。县气象局要结合乡镇政府组织村干部和有经验的相关人员组建气象灾害应急队伍,主要任务是接收和传达预警信息,收集并向相关方面报告灾害性天气实况和灾情,做好强降雨、大风、沙尘暴、冰雹、雷电等极端天气防范的科普知识宣传工作,参与村镇气象灾害防御方案的制订以及应急处置和调查评估等工作。县政府有关部门及各乡镇政府要建立地质灾害应急队伍,主要任务是参与各类地质灾害的群防群控,开展防范知识宣传,隐患和灾情等信息报告,组织遇险人员转移,参与地质灾害抢险救灾和应急处置等工作。容易受气象、地质灾害影响的乡村、企业、学校等基层组织单位,要在县气象、地质部门的组织下,明确参与应急队伍的人员及其职责,定期开展相关知识培训。

(四)加强矿山、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县安监局要指导协调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单位,依法建立由专职或兼职人员组成的应急救援队伍。不具备单独建立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的小型企业,除建立兼职应急救援队伍外,还应当与邻近建有专业救援队伍的企业签订救援协议,或者联合建立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应急救援队伍*时开展或协助开展风险隐患排查,在发生事故时要及时组织开展抢险救援。要加强应急救援队伍的资质认定管理。各乡镇政府及县政府有关部门要组织建立队伍调运机制,组织队伍参加社会化应急救援。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及演练工作经费在企业安全生产费用中列支,在矿山、危险化学品工业集中的地方,县、乡财政可给予适当经费补助。

(五)推进公用事业保障应急队伍建设。电力、供水、建设、供热、交通等主管部门和基础设施运营单位,要组织有关企事业单位懂技术和有救援经验的职工,分别组建公用事业保障应急队伍,承担相关领域突发事件应急抢险救援任务。重要基础设施运营单位要组建本单位运营保障应急队伍。要充分发挥设计、施工和运行维护人员在应急抢险中的作用,配备应急抢修的必要机具、运输车辆和抢险救灾物资,加强人员培训,提高安全防护、应急抢修和交通运输保障能力。新晨

(六)强化卫生应急队伍建设。县卫生局要根据突发事件类型和特点,依托现有医疗卫生机构,组建卫生应急队伍,配备必要的医疗救治和现场处置设备,承担传染病、食物中毒和急性职业中毒、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和其他突发事件受伤人员医疗救治及卫生学处理,以及相应的培训、演练任务。各县级医院要与乡镇卫生院建立长期对口协作关系,把帮助组建基层应急队伍作为对口支援重要内容。卫生应急队伍的装备配备、培训、演练和卫生应急处置等工作费用由县、乡财政给予适当支持。

(七)加强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队伍建设。县重大动物疫病防治指挥部要建立由兽医、卫生、公安、工商、质监和林业行政管理人员,动物防疫和野生动物保护工作人员,有关专家等组成的动物疫情应急队伍,具体承担家禽和野生动物疫情的监测、控制和扑灭任务。要保持队伍的相对稳定,定期进行技术培训和应急演练,同时加强应急监测和应急处置所需的设施设备建设及疫苗、药品、试剂和防护用品等物资储备,提高队伍应急能力。

四、完善基层应急队伍管理体制机制和保障制度

(一)进一步明确组织领导责任。县、乡两级政府是推进基层应急队伍建设工作的责任主体。要对县级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和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进行规划,确定各街道办事处、乡镇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和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的数量和规模。县政府有关部门要强化支持政策的研究并加强指导,加强对基层应急队伍建设的督促检查。公安、国土资源、交通、水务、林业、气象、安监、环保、电力、通信、建设、卫生、农业等有关部门要制定出明确的推进本行业基层应急队伍建设的具体措施,按照各自职责指导推进基层应急队伍组建工作。

(二)完善基层应急队伍运行机制。各基层应急队伍组成人员*时在各自单位工作,发生突发事件后,立即集结到位,在当地政府或应急现场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按基层应急管理机构安排开展应急处置工作。县乡两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基层综合队伍、专业队伍和志愿者队伍之间的协调配合,建立健全相关应急预案,完善工作制度,实现信息共享和应急联动。同时,建立健全基层应急队伍与其他各类应急队伍及装备统一调度、快速运送、合理调配、密切协作的工作机制,经常性地组织各类队伍开展联合培训和演练,形成有效处置突发事件的合力。

(三)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应急工作。通过多种渠道,努力提高基层应急队伍的社会化程度。充分发挥乡镇基层组织和企事业单位的作用,建立群防群治队伍体系,加强知识培训。鼓励现有各类志愿者组织在工作范围内充实和加强应急志愿服务内容,为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应急志愿服务提供渠道。有关专业应急管理部门要发挥各自优势,把具有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志愿者纳入应急救援队伍。充分发挥共青团和红十字会作用,由团县委、卫生局负责组织建立青年志愿者和红十字志愿者应急救援队伍,开展科普宣教和辅助救援工作。应急志愿者组建单位要建立志愿者信息库,并加强对志愿者的培训和管理。新晨

篇3

一、检察工作中突发事件的常见类型

检察工作中的突发事件是指人民检察院行使检察活动中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足以干拢、中断检察活动正常进行,危及检察院安全的具有一定破坏力和影响力的事件。根据突发事件发生的原因、范围、地点和工作范畴,大致可以把检察院突发事件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检察自侦活动中的突发事件

此类突发事件发生的时间一般是在反贪、渎检侦查过程中,发生的地点主要集中在检察院询问室、讯问室突发事件的地点还可能在押解的路途中。反贪、渎检侦查过程中的突发事件主要形式表现为:嫌疑人意图逃脱;意图伤害检察工作人员;出现行凶、自伤、自残、自杀,甚至出现武装、暴力劫持嫌疑人等情形。(二)日常工作中的突发事件

此类突发事件发生的时间一般是在检察院的上班工作时间,地点主要是在检察院的大门及周边地区、控申举报中心接待厅,主要形式表现为:群体性涉诉上访;上访人员不服从检察院工作人员的安排和劝说,围攻、冲击检察院办公场所,扰乱检察院工作秩序,出现静坐、示威、散发传单、张贴标语,甚至自伤、自残、自杀、爆炸等极端行为。

二、造成突发事件的主要原因

(1)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转型,各种利益调整导致矛盾剧增。改革开放特别是实行市场经济以来,社会管理体制、利益关系和活动领域等都处在深刻的变化发展中,整个社会结构发生变化,社会生活的原有模式逐渐被打破,各种利益和矛盾相互交替,新的纠纷不断涌现,纠纷的内容也更为复杂。由此导致社会利益重置或者期待值变化,从而引发利益冲突不断加剧。

(2)少数人对检察院工作不了解,法律意识淡薄,认为司法不公。由于认识上存在偏差,把社会上的各种矛盾和认为不公平的事件完全寄托于检察院来解决,案件当事人或其亲属对举报申诉事由期望值过大,加之其法律知识欠缺,往往以自我利益为中心,一旦答复结果与自己期望值差距较大时,这些人极易情绪失控,采取过激行为。

(3)司法警察警力不足,装备落后,处理突发事件能力不强,震慑力受限。这是检察院发生突发事件的重要原因。

在司法实践中,司法警察保障检察工作等司法活动的顺利开展,主要是通过武装震慑和强制措施等途径实现的。在实际工作中,司法警察往往限于编制、体制、装备、保障等因素的制约,其发挥的作用与实际需要有较大的差距。司法警察专业化、职业化水平仍然不是很高,特别是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还比较弱。

三、处置检察活动中突发事件的对策

司法警察的性质和职能决定了司法警察是处置检察院行使检察权活动中突发事件的中坚力量和主要作战单位。由于突发事件事发突然,形式多样,情况复杂,处置起来难度较大。对之进行认真研究,完善实战理论,制订周密的处置方案,拟出明确、具体的工作方法和步骤,用以指导实践,是当前形势所需。

(一)加强领导,建立指挥体系,完善处置预案

处置突发事件是一件政治性很强的工作,其政策性、法律性、时效性、艺术性要求都非常高。因此加强领导,确保有效指挥是第一要务。必须在第一时间成立处置领导小组,确定总指挥,明确小组成员的分工,强化处置工作的领导。应对处置突发事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由检察院多个部门或者其他单位共同参与,协同配合,发挥整体战斗力,才能收到良好效果,这就需要有一个组织机构来统一指挥、统一协调。各级检察院应当成立预防、处置突发事件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长由院主要负责人担任,成员包括各科室和法警队等部门负责人。制订单位的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履行信息汇总职责,发挥运转枢纽作用。各成员部门应根据各自的业务范围和工作职能,明确在处置突发事件时的工作职责。司法警察部门要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成立突发事件应急小分队,在发生突发事件时能迅速出动,迅速反应,既要求时间上迅速果断,又必须保障处置方法恰当。建立快速反应机制,提高预警能力。司法警察是快速反应机制的主要实施者。要求做到:一是建立应急值班制度,做到平时指挥必要的人员、车辆负责执行每日应急值班备勤任务,保证遇到情况能及时报告,及时作出快速反应;二是建立处突预警机制,司法警察要落实编队管理、调警用警等制度,当接到预警号令后,应立即收拢人员,使有限警力形成拳头;三是构建高效便捷的无线电通信指挥网络,开辟与公安机关信息交流及传递的通道,提高组织指挥和协同处置能力。

(二)准确把握时机,妥善应对突发事件

处置突发事件主要有三种手段:一是宣讲政策法律,进行疏导劝解,使参与者自行解散;二是制造声势,“攻心为上”,进行分化瓦解;三是采取强制措施,对首要分子实施抓捕,进行强制驱散。

(三)善待群众,劝导为主

突发事件,属于人民内部矛盾的范畴。“稳定压倒一切、劝导为主”是处置行动的基本原则。“可散不可聚、可解不可结、可疏不可激”是处置行动的基本要求。司法警察在处置行动中要做到宣传一批群众,教育一批群,赢得一批群众,从而达到孤立“核心层”,分化“参与层”,疏导“围观层”的目的。在开展教育劝导时,要做到文明执勤、礼貌待人、耐心和蔼。

(四)区分性质,慎用武力

司法警察在处置突发事件时,在警力使用及行动时机、范围、手段和强度等方面,必须严格依法办事。努力做到动警不动武,动武不流血,防卫不过当,最大限度地减少负面影响。在处置过程中,要正确区分矛盾性质,要把一般过激行为和暴力犯罪区别开来,把合法行为与非法行为区分开来。对暴力犯罪,要采取依法打击的方法;对于群众的过激行为,要以教育疏导为主,武力威慑为辅的方法,慎重稳妥地处置。要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政策,正确行使法律赋予人民警察的权力。参与处置行动的司法警察,主要携带警棍、盾牌,原则上不带杀伤性武器。在处置过程中,要慎用武力。能通过疏导教育的,就不采用强制措施;能劝导离开的,就不采取强行驱散行为。尤其要严格控制使用武器和警械具。

篇4

【关键词】公共卫生;突发;风险识别;应急医学科研

1、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指发现、确认并描述风险要素的过程。只有做好风险识别,才能正确地分析风险因素,更好地评估公共卫生风险,为制定卫生应急对策服务。

对于重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专题风险评估,应重点整理、描述与事件有关的关键信息,如事件背景、特征、原因、易感和高危人群、潜在后果、可用的防控措施及其有效性等。如我国开展德国肠出血性大肠杆菌0104:H4疫情的风险评估时,应重点描述事件发生时间、地点、感染人群,病原及疾病的特征(疾病的严重性、传播方式),我国进口及销售可疑污染食品的情况,监测、救治及防控能力等。

2、风险分析

风险分析是认识风险属性并确定风险水平的过程,即通过分析比较用于确定风险的发生可能性、后果严重性和脆弱性的相关资料,得出风险要素的风险水平。

对于日常风险评估,分析的侧重点因事件类型而异。如对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风险分析时,需综合考虑该传染病的临床和流行病学特点(致病力、传播力、毒力;季节性、地区性;传播途径、高危人群等)、人口学特征、人群易感性、对政府和公众的影响、人群对风险的承受能力和政府的应对能力等;对意外伤害、中毒、恐怖事件等非传染病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风险分析时,需综合考虑事件的性质、波及范围、对人群健康和社会影响的严重程度、公众心理承受能力和政府的应对能力等。

2.1发生可能性分析

对大型活动、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所造成的传染病、中毒、意外伤害及其他次生、衍生的公共卫生风险,可结合事件背景、各类监测信息、历史事件及其危害等,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进行分析。

2.2后果严重性分析

对大型活动、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的公共卫生后果严重性分析,可从风险影响的地理范围、波及的人口数、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对人群健康影响的严重性、对重要基础设施或生态环境系统的破坏程度、对社会稳定和政府公信力的影响、对公众的心理压力等方面考虑,大型活动还应考虑风险对该活动的顺利举办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等。

2.3脆弱性分析

对大型活动、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的脆弱性分析包括风险承受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的分析,可从人群易感性、公众心理承受力、公众公共卫生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医疗救援能力、技术储备、卫生资源及其扩充能力、公共卫生基础设施、生活饮用水、食品供应、卫生应急能力等方面考虑。

3、风险评价及风险管理

风险评价是将风险分析结果与风险准则相对比,确定风险等级的过程。如采用风险矩阵法,可分别对各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严重性进行评分,计算出各风险的风险分值。根据风险分值对风险进行等级划分,确定风险级别。根据风险等级和可控性,分析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确定风险控制策略,依据有效性、可行性和经济性等原则,从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减轻风险危害等方面,提出预警、风险沟通及控制措施的建议。

4、应急医学科研的重要性

任何突发事件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突现”。在类似非典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出现时,科技工作者往往面临无法规依据、无支撑条件、无经验积累等多种实际困难。在此条件下,提高应急医学科研能力,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根本途径,对于尽早实现研究目标,有效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5、应急医学科研的基本特点

时效性是指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中,应急医学科研的效用依赖于时间,并有一定期限,组织的时间越快,则实现价值越大。特别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往往非常紧急,如果应急医学科研反应迟缓,则可能贻误最佳时机。针对性是指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中,应急医学科研主要是针对需要解决的瓶颈问题和需要攻克的科学问题而开展研究,其研究的内容针对性越强,则突发事件处置就越顺利。

实用性是指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中,针对特定时间、特殊状态、特别情况,必须利用核心技术手段在较短时间内迅速解决面临的困难,而且要求其科研成果必须在应急处置实践中尽快得以应用。探索性是指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中,由于我国应急医学科研基础比较薄弱,成果积累较少,国家储备数量和品种均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客观需求,急需系统预测和全面规划,开展前瞻性和战略性部署,满足处置需求。

6、应急医学科研的基本原则

需求牵引是指应急医学科研必须以应急医学处置的实际需求为牵引,面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现场,系统分析我国现实面临的各种疾病威胁,准确预测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疾病情况,全面掌握疾病流行趋势,着力解决理论、技术、装备和药材研究的关键问题,提高保障能力。突出重点是指实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学处置过程中,应急医学科研面临诸多问题和困难,必须分清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结合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体系中承担的重点任务和应急体系的实际情况,科学确定研究重点,在有所长的领域发挥突出作用。

攻关协作是指组织应急医学科研必须从现代科学发展学科交叉越来越多、学科专业越来越细、新兴边缘学科层出不穷的特点出发,结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自身特点,集中优势力量,加强协同配合,通过多学科、多部门的相互渗透、有机结合,形成攻关协作的态势。科学决策是指应急医学科研的组织实施是一项复杂而又严谨的系统工程,其决策的科学,决定科学研究的质量,必须准确提炼科学技术问题,迅速提出对策措施,充分考虑利弊条件,及时反馈动态进程,不断修正各种错误,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准确性和适用性。

7、结语

当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建设是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和国家危机管理体系建设的重点。要不断明确卫生应急机制建设的重点,丰富卫生应急的理论,更好地指导我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建设。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养老机构;意外事件;应对机制

一、引言

截至2013年年底,我国老年人口已突破2亿约占总人口的15%,其中失能老人有3750万。预计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3亿约占总人口的18%,其中失能老年人将达到4600万。人口老龄化的严峻现实已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我国正逐步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特别是近年来以机构养老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呈现出养老机构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养老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的良好发展态势。截至2012年年底,全国各类养老机构44304个,拥有床位416.5万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21.5张),年末收养老年人293.6万人,其中社区留宿和日间照料床位19.8万张。预计到2020年,全国社会养老床位数达到每千名老人35~40张,90%以上的乡镇和60%以上的农村社区建立包括养老服务在内的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和站点。但是,随着老年人这一高危人群数量的不断膨胀,养老机构内各种灾害、事故、安保、疾病、伤害、死亡、纠纷等意外事件的高度频发呈现出愈演愈烈的趋势。积极预防和应对养老机构意外事件对于妥善应对我国日益严峻的老龄化形势、加快以机构养老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养老机构意外事件的特点和演化机理

作为高危人群的聚集地,养老机构意外事件内容纷繁复杂,主要有意外摔跌、锐器割刺、意外坠床、意外烧烫、误食误饮异物、吞咽困难、意外爆炸、意外感染发炎、慢性病防治不当、突发疾病、自杀自残、意外矛盾纠纷、营养不良、健身不当、意外中毒等十余类意外事件,其诱因之多、破坏之大、传播之快、扩散性之强、矛盾之复杂已大大超出了人们的预料。同时,养老机构意外事件是不断演化的,即意外事件在发生发展过程中类别、级别、性质、影响程度等是不断变化的。例如,养老机构在老人坠件中救治处置不及时,不仅可能危及老人人身安全,也可能会演化为老人家属和机构间的矛盾纠纷,甚至演化为老人的意外感染发炎或死亡等。综合以上演化类型,我们将养老机构意外事件的演化分为转换、蔓延、衍生、耦合四种形式。养老机构意外事件的演化机理如图1所示。

养老机构意外事件的转换是指由于各个事件之间具有内在关联性,当某种意外事件在发展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引发了另一种事件的发生。在这一过程中意外事件发生转换,应对这一转换的过程中,必须以解决最先发生的意外事件造成的影响为主,并且要根据先发生的意外事件预计可能造成的新的意外事件,最好是在事件转换之前就将其扼杀在摇篮里。

养老机构意外事件的蔓延是指随着时间的推迟,意外事件的影响范围不断扩大。例如,有些养老机构意外事件对老人及家属所造成的伤害和影响不仅会对养老机构的和服务声誉等造成影响,甚至会在社会上使老人和家属对同类型的意外事件产生心理恐慌,因此其波及的范围不完全局限于养老机构之内,理应让所有关注养老产业和养老事业的人们提高警惕。

养老机构意外事件的衍生是指尽管先发生的意外事件导致了新的意外事件发生,但并非是简单的因果关系,两者之间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例如,养老机构中老人之间的矛盾纠纷导致一方老人心情郁闷,进一步导致老人锻炼身体时心不在焉而被运动器材伤害等,这都是衍生出来的意外事件。此外,意外事件发生后,养护人员处理不当或工作疏忽等也会导致新的意外事件发生。

意外事件的耦合是指由于意外事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其中一个意外事件在另一个意外事件的作用下发展演化,从而使两个意外事件相互促进、不断壮大。例如,一旦某种传染性疾病在养老机构中突然发生,一些健康老人由于精神恐慌而思想压力过大、抵抗力下降反而成为了易感染人群,给传染性疾病的蔓延提供了外部条件,这反而加速了意外事件的恶化。

三、养老机构意外事件的应对机制

所谓的应对机制是指养老机构为了更好地应对意外伤害、事故等各种意外事件而建立起来的一套行之有效的应对举措和制度安排。它主要由养老机构意外事件应对的基本原则、组织系统、运行流程、办法举措等内容构成。

(一)养老机构意外事件应对的基本原则

根据养老机构意外事件的特点和演化机理,养老机构意外事件的应对应坚持以下几项基本原则。

1. 以人为本原则。养老机构具有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紧急救援等功能,能够为老人提供专业的养护服务,因此维护老人的生命与财产安全是养老机构最基本的职责和使命。当意外事件发生时,保护老人的人身安全是首要的,这是以人为本原则的客观要求。

2. 积极预防原则。在养老机构中建立监测预警机制,实时对老人可能发生的意外事件进行监测预警和风险评估是这一原则的有力体现,它不仅有利于把意外事件消失在萌芽状态,也能够提高护理员、机构负责人的安全意识,克服消极应对的麻痹心理。

3. 科学应对原则。伴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科技手段在意外事件中的应用也不断增强。养老机构在意外事件的监测、预警、决策、执行等诸多系统和环节中都应注重现代科技在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处理等方面作用,确保意外事件科学有效处理。

4. 快速反应原则。在老人这个特殊群体中,意外事件具有突发、高发、复杂的特点,必须第一时间快速反应、及时处理,一旦处理不及时很可能发生转换、蔓延、衍生和耦合机理,从而使事态不断恶化、矛盾不断升级,给老人和养老机构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

5. 依法应对原则。在养老机构意外事件的应对处置过程中,必须遵守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坚持有效合法地应对处置程序和步骤,形成合情、合理、合法的应对机制,切实有效地维护老人、家属及养老机构的合法权益。

第三,形成意外事件应对实施的良性运行机制。养老机构应建立规范统一、成熟完善的意外事件监测、预警机制,不断加强对监测工作的监管和落实,切实做到对意外事件的科学预判、细致分析和有效应对。养老机构应建立健全意外事件分析报告制度,依照意外事件报告的相关规定及时、逐级上报,在意外事件的应对处置过程中及时续报有关情况,切实保证意外事件信息的准确、及时、客观、全面。养老机构安全管理部门应及时对意外事件的相关信息进行筛选、整理、评估,进而针对意外事件的类型和级别启动相关预案,重大级别以下的意外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由本机构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妥善实施;对于超出本级处置能力的意外事件,要及时争取相关安全部门、医疗机构或社会其他力量的指导和援助。意外事件应对处置结束后,应及时客观评估和总结,以便今后更加成熟地应对类似意外事件。

第四,加强对养老机构工作人员的教育和培训。每年对养老机构安全责任人和管理人员进行在岗安全教育与培训,新员工上岗前应进行充分的岗前教育培训,换岗或离岗半年以上的及采用新技术或使用新设备的工作人员均应进行意外事件应对方面的教育和培训。要特别加强对养老机构工作人员在意外事件应对工作方面的培训,如涉及的法律法规和规章、管理制度和操作规范、养护服务防护用品的使用和维护知识、意外事件的防范意识、应对举措和自救互救知识、应急预案的演练等。通过多种形式的安全教育和培训、定期检查和考核,使养老机构安全责任人全面掌握机构安全监测、控制、管理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使全体工作人员应对意外事件的能力和水平达到更高水平。

第五,创新实施养老机构意外伤害保险。养老机构作为意外伤害保险实施的责任主体和实施主体,与保险公司签订保险合同。可以实现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紧密结合,形成政府、养老机构、保险公司各司其职、协调配合、合作共赢的良好机制,不断降低意外事件的损失和风险。为了引导和支持养老机构特别是民办养老机构积极参与意外伤害保险,各地区应结合财政实际状况,适度提高投保养老机构每张床位的经费补助,由地区财政、民政和养老福利机构共同出资,通过多种方式创新实施养老机构意外伤害保险,减轻养老机构经营压力,提高社会养老机构应对意外事件的能力。例如,针对各地区经济发展实际,因地制宜地制定综合责任保险意外身故赔偿限额、意外身故丧葬费用、意外残疾赔偿限额、残疾用具费用、意外医疗赔偿限额,根据规定比例标准对人体损伤程度进行赔偿等。因此,经济发达地区在养老机构意外伤害保险方面要先行先试,积极总结实施经验并加以扩大推广。

参考文献:

[1]唐咏,徐永德.中国高龄老年人长期照护实务研究的挑战、回应和反思[J].老龄科学研究,2013(06).

[2]穆光宗.我国机构养老发展的困境与对策[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2).

[3]陈和娟.2006~2011年宁海县老年人意外伤害死亡分析[J].上海预防医学,2013(02).

[4]张志华,江秀玲,钱巧霞等.安徽农村老年人多发意外伤害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15).

[5]赵云峰.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研究[D].复旦大学,2009.

[6]姜卉,黄钧.罕见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实时决策中的情景演变[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9(01).

[7]杨馨玫.高校社会性突发事件应对机制研究[D].南昌大学,2008.

[8]吴国斌,王超.重大突发事件扩散的微观机理研究[J].软科学,2005(06).

篇6

应急管理作为时代的紧迫需求,必须通过先进的理念、有效的手段推动其发展,变非常态化管理为常态化管理,才能实现各类组织突发事件应对能力的提升和损失的降低。事实表明,旧的经验式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当今的社会,应急管理必须由“粗犷型”向“集约型”转变,抓管理、抓方法、抓质量。

(一)应急质量管理的基础:质量管理

1.质量管理的普遍适用性。质量管理中的ISO标准是工业中普遍运用的一个质量标准,但其在教育、医疗、公共部门等不同领域的应用表明其具有普遍实用性。质量管理中的ISO标准同样可以作为衡量组织应急管理质量的尺度,用以对应急管理进行监管、考核。其中,ISO9001:2000标准明确指出该标准“规定的所有要求是通用的,旨在适用于各种类型、不同规模和提供不同产品的组织”(ISO9001:2000标准1.2)。ISO9000要求“以顾客为关注焦点”,在此基础上强调管理和服务的标准化、程序化,强调“岗、责、权”相统一。[1]这是未来组织的发展方向,是任何组织在发展过程中必须注意的,也是应急管理的关键点。按照通常的理解,产品指的是具有使用价值,用于销售的有形物品。而ISO9000:2000标准3.4.2对产品下的定义是:“过程的结果”。任何过程都会产生一个结果,这个结果就是产品。因此ISO9000标准在该定义的注解中指出产品有四种通用的类型:服务、软件、硬件、流程性材料。[2]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应急管理的效果就是一种产品,并且这种产品的形成需要经历一个经过严格有效控制的流程,这一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精心把关,合理设置,这与质量管理体系是共通的。因此,可以将ISO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运用于组织的应急管理中,以推动应急管理的行动方式和行动质量。2.质量管理与应急管理的互通。质量管理中旨在增强顾客满意的ISO9000标准确立了质量管理的八项基本原则。正是这些基本原则与应急管理的基本理念具有互通性,才使质量管理成为应急质量管理的理论基础。第一,以顾客为关注焦点。应急管理的核心既是以人为本,保障公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第二,过程方法。应急管理主张通过对突发事件产生和发展的不同阶段进行有效的过程管理。第三,领导作用。应急管理同样强调指挥系统的重要地位。第四,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应急管理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求建立在对信息的准确把握基础上,及时做出科学有效的决策。第五,全员参与。对于应急管理来说,最重要的目标是引导社会公众共同建立应急理念,并积极参与到突发事件的管理中。第六,管理的系统方法。应急管理也必须建立系统的观点,将整个管理流程视作一个完整的系统,实现目标的有效性。第七,持续改进。应急管理要求从过去的实践中积累经验,从错误中学习,推广正确的工作理念和模式,进行不间断的评估学习。第八,互利的供方关系。应急管理能力的提升要建立在不同管理主体之间的资源共享、协调合作的基础上,才能有效遏制突发事件。以上质量管理与应急原理在基本原则方面的互通性表明,将发展成熟的质量管理理论应用于应急管理领域,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应急质量管理即由此产生。

(二)应急质量管理的内涵

应急质量管理,是运用质量管理的核心理念,如ISO标准的过程管理、顾客为中心等,进行针对突发事件的管理。这一新领域和新思路的开拓,将对应急管理工作的开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基于ISO9000系列质量管理标准的有关理念和方法而提出的“应急质量管理”理念,其基本内涵是将质量管理体系的理念运用到各类组织应对突发事件的实践中,建立起完善的应急质量管理体系,通过严格的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提高各类组织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减少突发事件对组织运行的破坏,进而有效降低突发事件对整个社会的影响。

二、应急质量管理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步骤

(一)基本思想

1.化非常态管理为常态管理。应急质量管理要求进行常态化的风险管理,而不是突发事件爆发以后进行的非常态管理。应急质量管理体系将针对突发事件的管理被分解到每一个工作步骤中,融入整个组织正常的生产生活流程,使得突发事件管理与日常工作融为一体,以预防为主,常抓不懈,从而能够化异态管理为常态管理。2.化事后补救为事前预防。应急质量管理要求改变事后补救的工作模式,以事前预防为主,防范于未然,从源头上对风险源进行控制,做到未雨绸缪。这就要求首先找出可能影响质量或者导致危机的各种因素,进行合理分类,并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程序逐一排除,使所有生产经营活动都处于可控范围之内。3.化模糊管理为标准管理。旧式应急管理通常只是个别人的管理,或者说是领导的管理,而并非所有人都参与其中。应急质量管理体系则要建立条理分明的应急管理模块,通过对流程的管理来控制每一个工作环节,对所有员工的工作程序进行严格要求,进而在每个员工脑海中形成清晰的应急管理脉络,实现化模糊管理为标准管理。

(二)工作步骤

基于上述分析,各类组织需要遵循相应的流程和规范,对应急管理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高效的管理。只有对突发事件发生和发展的各个阶段进行科学、全面的针对性管理,才可能提高应急管理的效果。具体来说,这一目标将通过以下步骤实现:

1.树立风险意识。风险意识是应急管理的起点,要实现应急管理的常态化,就要大力加强对员工风险意识的培养,不仅要在领导阶层,同时在广大一线员工中也要建立相关的培养机制,这是应急管理战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的风险意识是应急质量管理的先决条件,只有在正确的风险意识下进行各项活动,才能使组织的应急质量文件书得以贯彻。通常很多不安全的行为与人的素质、培训、教育有关。[3]因此,应该在基层以及广大民众中建立相关的培训机制,使应急管理的常态化成为一种现实。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针对不同的人群开展相应的风险意识培训教育活动,在全社会范围内树立起防患于未然、有备而无患的风险思想。具体而言,首先从社会公众开始进行普遍而通俗的教育和宣传,其后通过社会公众所属的各级组织继续推广正确的风险意识。再次,由行业领导机构和政府相关部门对各类组织领导者进行防微杜渐的意识强化。最后,由上级政府部门组织有资历的机构、专家和人员对各级公职人员进行责任意识的培训教育。

2.建立应急质量管理体系。应急管理强调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总结的全过程管理,只有对每一个阶段都进行标准化的管理,才能“临危不惧”。通过应急质量管理标准书的有效实施,使应急管理常态化,才能从源头上遏制突发事件的爆发,避免无处不在的威胁。(1)预案管理。预案是应急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预案应对具体适用范围加以规定),是针对危险源(即组织内部可能产生的风险)的处置而形成的制式文件。因此组织应在对潜在的风险源进行系统分类的基础上,由专业人员制定相应的三级预案体系,并以此开展应急质量管理工作。(2)风险源管理。风险源是突发事件爆发的根源,而治本正是应急质量管理所追求的目标。对风险源进行有效管理意味着组织要通过日常监督对整个运行过程实施监测,包括风险识别、脆弱性分析和风险分析,最后再根据这些分析对该组织的应急能力做出评估,以明确应急管理中的优势和劣势,需要和不足之处[4],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根据相关信息的变化趋势来判断可能出现的事件。[5]在这个过程中,基层人员应尤其注重对日常工作流程运转中隐藏的风险的防范[6]。具体来说,风险源管理大致通过以下步骤实现:信息收集———风险源识别;信息分析———风险源确认;信息处理———风险源控制;信息更新———风险源再识别。其中,风险源识别是关键的步骤,要通过风机检测系统或信息监测处理系统认识和辨别出危机潜伏的各种症状。[7]信息分析要对采集到的信息与组织的衡量标准进行比较分析,进一步评估突发事件发生的概率和频率,从中确定可能发生的风险,通过对信息做出的准确评价,为决策者和有关部门提供可靠的依据。[8]基于此,组织就能够依据信息分析的结果,做出相应的处置决定,达到控制风险源的目标。以上流程通过不断的运转,实现信息的更新和新循环的开启。(3)应急处置。应急处置过程以预案的启动作为开始,以风险源被有效遏制为终点,具体如下:第一,应急响应,为将损失降到最低;第二,指挥协调,做出决策,掌控局势,调动应急资源,并对整个应急协作系统进行全面的管理;第三,信息管理。为决策者提供及时准确的情报,同时向组织成员、民众传递适当的信息。(4)应急后管理。为使受损的组织及被影响单位尽快回归正常轨道,突发事件后的恢复重建过程至关重要。具体为:评估与学习,组织恢复。(5)持续改进。持续改进意味着旧一轮的应急质量管理工作的终结和新一轮工作的开始。在联系日益紧密的现代社会,组织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时刻都有变动的可能,这就要求组织必须时刻对此进行关注,以作为制定新的政策方案的参考和依据。

三、应急质量管理的实践应用

应急质量管理模式的推进将改变目前只有政府部门是应急管理主角的现状,使得各类组织及其成员和社会公众都成为这一模式的重要主体之一,只有全员参与的应急管理才可能最大程度的化解风险和避免突发事件的产生。

(一)第一步:组织的风险源分析

各类组织首先要分析本单位内生产、经营、办公等的应急管理现状、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形势,以此确定应急管理工作的侧重点。从实际出发的应急管理工作将有助于组织应急质量管理能力的提升,能够在有效把握工作侧重点的同时,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组织应对自身的各个环节进行全面的分析,规定正确的行为规范,确定合理的工作流程,并在此过程中分析可能导致组织陷入风险状态的因素,对其加以监督,才能及时准确地发现异常,从而实现有效的应急质量管理。具体步骤如下:①收集资料。对日常生产有关的相关报表、组织章程、组织机构、各职能部门的职责权限和工作范围、岗位责任制度等资料进行搜集,做足基础性准备工作。②进行组织分工开展初步调查。确定诊断的主要负责人员和其他工作人员进行适当分工,对组织以往和目前的经营状况、人员状况、管理状况以及内部控制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③根据上一步的调查将结果进行再分析,查找出可能的弊病,并进一步顺藤摸瓜,直到查明弊病的原因和表现为止。④综合分析确定可能的风险源。此项工作是根据上步的结果得出结论,有小问题的做出调整,有重大缺陷的需要立即进行整改,以免为组织后续的生产生活造成损失。

(二)第二步:自下而上建立应急管理标准体系

基于上述风险源,相关部门要形成管理这个风险源的应急文件书,它是组织开展应急管理工作的依据,是应急质量管理活动的指导性文件。因此,标准书的制定应坚持科学性、实用性的原则,以符合应急质量管理工作流程的普遍性、闭合性、稳定性、可持续改进、可控制追踪[9]等特征,实现对危机事件的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管理。1.订立本单位第三级应急管理文件标准,形成第三级应急管理标准文件书(即应急管理的作业文件)。其形成路径是:一线员工结合自己的工作,梳理各自的工作流程,制作个人安全生产规范,并依此形成应急手册;具体为开展岗位风险源辨识、风险评估、风险控制、应急处置措施设计,确定控制危险所需要的硬件条件和应急物资;将以上内容组成第三级应急管理标准文件书,要求可操作性强、简明扼要,易学、易懂、易记、易用。2.订立本单位第二级应急文件标准,形成第二级应急文件书(即应急管理的程序文件)。其形成路径是:在第三级应急管理标准文件书的基础上,依据对风险源进行的分类,形成专项应急预案,即二级应急管理标准文件书。该文件书要求可行性强,并综合考虑人员与物资的配备,与此同时形成相对应的应急演练标准。3.订立本单位第一级应急文件标准,形成第一级应急标准规范书(即应急管理的原文件)。其形成路径是:在第三级和第二级应急标准的基础上,订立行业总体应急管理规范,形成第一级应急文件书,该文件书要求具有广泛的适用性,能有效指导各组织的应急管理工作。4.订立本单位管理层的应急管理工作标准体系,形成应急管理工作手册(即应急管理的责任文件)。其形成路径是:在三级应急管理标准文件书的基础上,针对决策层和中层管理人员订立相应的应急管理工作标准,明确职责,用以提高应急工作的组织管理效率。该文件书要求责任明晰,且要保障不同层级、不同部门管理人员之间顺畅的沟通渠道。5.订立应急管理工作的评审标准,形成应急管理的评审文件书。用以对应急质量管理工作的效果进行评价。评审标准分为内部、外部评审标准。内部评审标准用以各类组织对自身的应急管理工作进行定期评估检测,外部评审标准将为政府及其他社会组织对本企业的应急管理工作进行评价时提供依据。该文件书要求设定相关参数,各项指标应具体、明确、实用。

(三)第三步:全面贯彻应急管理标准体系,循环改进、持续提升应急管理工作

组织在形成应急管理的工作手册和工作标准后,通过对人员进行的针对性培训,使其掌握应急质量管理标准书的思想与内容之后,即可严格依此进行日常的工作管理。对于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依照标准进行整改,同时定期对应急管理质量标准书进行科学的修订。为保证应急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要做到两个“到位”:一是认识到位;二是管理考核到位。开展纠正与预防活动,充分发挥内审的作用是保证应急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重要环节。内审是由经过培训并取得内审资格的人员对应急质量管理体系的符合性及有效性进行验证的过程。对内审中发现的问题,要制定纠正及预防措施,进行质量的持续改进,内审作用发挥的好坏与应急管理质量标准体系的实效有着重要的关系。同时,为使应急质量标准书规定的各个方面在组织内得到有效的贯彻和执行,应该通过相关培训使全体人员真正理解各自职责所在,即知晓何时由何人如何进行正确的事,这有助于组织成员在短时间内做出快速处理的紧急决策。鉴于应急质量管理标准书是对应急质量管理的各个过程进行了规定,不同的岗位主要执行各自的职责,“专”与“全”的关系表现在应急质量方面“专”更加关键。因此,组织在所有人员了解基本流程的情况下进行有所侧重的培训,即对标准书中的各个部分分别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知识教育。需要强调的是,组织的高层管理人员应系统地掌握各类应急管理的专业知识。

(四)第四步:全面开展应急质量管理体系的外部评价工作,实现应急管理能力的提升

在应急质量管理标准制定出来后,其具体的实施过程与效果,除了组织内部的监督和审核,还需要进行客观的外部评价。作为外部评价主体,政府应独立于组织的权威机构对其应急质量管理工作进行全面评估。[10]但是政府的监督绝不是单指政府或政府部门出面进行检查、管理,而是应该形成一种效应,或者形成一种日常的规范。政府评价工作要深入到整个企业应急质量标准体系的建立和执行过程中去,成为整个标准体系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政府在监督与评价组织的应急质量管理标准的过程中,应采用质量管理标准中的PDCA(即P—计划、D—执行、S—学习、A—行动)过程管理与管理评审的方法,提高监督和评价的工作效率,不断改进和完善应急质量管理标准。应急指挥机构应在专家的协助下,以动态性、综合性、可比性、主导型、灵活性与扩展性、定性与定量结合、目标导向性等为原则[11],制定出应急质量管理的监督与评价的具体标准和细则,并对具体负责人员进行应急质量管理的培训,推广到每个工作人员中去,最终形成一个完善的监督与评价体系。具体来说,政府评价是由政府部门对各类组织应急质量管理体系的形成、建立、实施、效果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估,是管理、评价、监督不同组织应急质量管理工作的有效工具和方法。在应急处置的过程中,社会公众难以全面了解组织的突发事件处理情况,而对于信息的收集、风险的预报与处理、决策的正确与否、资源调配的效率与效果等情况,政府机构是最有能力进行调查和评价的。因此要充分发挥政府在应急质量管理外部评审中的作用,指派专人或专门机构,及时调查组织在应急质量管理工作中的漏洞和问题,建立秉公执法、求真务实的应急质量管理外部评审队伍,形成完整的评价工作流程。基于行业特点,组织的应急管理标准体系由三级、二级、一级文件书组成,政府评价也要形成与此相对应的标准。同时,政府评价标准的制定应坚持直观性、针对性、有效性以及可操作性,选取代表性强的、可量化的具体指标进行评价,如预算资金的数量、资金使用率、物资采购数量、风险控制率等。确定具体指标后再将其分类提取,进而形成一套可用于各类组织的标准化评价体系。政府对各类组织的应急质量管理工作进行评估的具体方法如下:首先,通过标准化的指标检验组织是否建立了应急质量管理体系。按照行业标准,主要检验应急质量管理的关键环节和必备资源(包括人员、设备等),审核各类组织是否具备了应急质量管理的基本框架。其次,评价各类组织的应急质量管理体系是否符合要求。对组织的应急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全面和深入的审核,严格按照评价标准的每一个指标,为组织的实际情况打分,根据评价结果确定该组织的应急质量管理系统是否符合规范的要求。再次,通过阶段性的评价工作衡量该组织不同阶段的工作绩效。确定被评估组织应急工作的有益经验,指出存在的不足与缺陷,并提供相应的改进意见。目标导向的原则要求政府对各类组织进行应急管理工作评价的过程中,以改进其绩效为目标,而不是以惩罚为追求。最后,监督组织应急质量管理系统的改进。通过专业化的审核指出组织应急质量管理系统存在的问题,参照行业内应急管理的有益经验提出改进意见,并监督组织应急质量管理工作的改进。

四、小结

篇7

关键字:学校社会工作 辅导

一、辅导员在处理高校突发事件中面临的问题

高校突发事件,主要指在高校范同内突然发生的具有强烈冲击力和影响力的重大事件,如学生自杀、群架斗殴、集体事件、情感纠葛、校园暴力、宿舍重大失窃等严重影响学校教学秩序的事件。辅导员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是连接学校和学生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处于高校学生工作一线的辅导员,在应对突发事件时更应讲究策略和方法。近年来,辅导员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之后,辅导员工作的理论和方法不适应尤为突出,面临许多急需改善的问题。

1.以约束控制为中心的管理理念。现代高等教育中的大学生教育过于强调管理的权威,忽视大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对大学生的自主意识和独立人格缺乏应有的尊重。辅导员制定或实施的各种管理制度,往往以控制和约束为核心。

2.以完成任务为中心的管理目标。辅导员工作遵循自上而下的任务分解模式,学生工作围绕上级布置的任务运转,忽视挖掘学生的潜能。学生工作脱离大学生的切实需要,远离大学生成才的目标,同样将会成为突发事件的重要诱因。

3.以事后补救为中心的管理体制。随着高等教育发展到新的阶段,学生主体和培养目标都发生了新的变化。现行辅导员工作面临大量新挑战,不改变旧的观念、体制和方法就不可能有新的发展。高校辅导员工作要有所突破和超越,学校社会工作理论和方法的运用是一条重要途径。

二、学校社会工作在突发事件中的应用

学校社会工作是指:专业社会工作者运用社会工作的理论、方法与技术,对正规和非正规教育体系中全体学生,特别是为处境困难学生提供专业服务。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或学校解决所遇到的某些问题,调整学校、家庭及社区之间的关系,发挥学生的潜能和学校、家庭及社区的教育功能,以实现教育目的乃至若干社会目标。这一点在本质上与辅导员的工作是相通的,所以学校社会工作的有关原理和方法在辅导员工作中才能够得以运用和扩展。而学校社会工作应对校园突发事件的方法主要分为两部分:事先预防阶段和事后处理阶段。

1.积极预防是核心和关键

⑴以人为本,注重接纳、沟通与交流,防止贴标签。

学校社会工作相信每一个大学生都是独特的自我,都有自我改变、自我成长的能力,管理者的任务是帮助大学生挖掘自身潜能,使人的能力最大限度释放出来。所以,辅导员应该坚持基本原则与方法有:接纳尊重、唤醒自尊;真诚信任、良性互动;维护自决、灌注希望。这就要求辅导员深入了解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家庭情况、经济状况以及他们的生活圈、学习圈和交际圈,并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以符合学生个性的方式进行管理教育,注重心理疏导,有效防止矛盾激化,保持学校稳定。

⑵增强危机意识,树立以预防为主的思想,提高防范危机的能力。

社会工作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预防总比治疗好,能够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对事件发生之前做出预防性措施,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或者降低事件发生的破坏力。辅导员工作也是一样:对不同层次、性格的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准备应对预案,辅导员应综合学校前期的相关处理程序,根据所带学生的情况,做出一个小型的应对预案以备突发事件应急处理。

⑶平等观念、增强意识与认同主体的转变。

助人的过程,就是增强能力的过程。“增强”就是社会工作强调尊重服务对象,帮助他们增强能力,让他们自己对问题和需要作出判断,在团体中促进个体意识的觉醒,建立自信心共同发展。这要求辅导员应避免以权威角色包办一切的姿态出现,而要与大学生平等互动,提高大学生自身发展的能力。辅导员首先是资源的提供者,提供发展需要的各种资源;其次是能力发掘者,推动大学生全面地认识自我的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最后才是教育者,向大学生传授有助于问题解决的方法和技巧。

2、事后的处理要及时准确,积极转换矛盾

⑴掌握好处置原则:就地解决、及时准确、分化疏散。要控制好事态的发展,把不稳定因素及时消灭在萌芽状态,把事态控制在校内;本着“可散不可聚、可解不可结、可疏不可激”的原则多做分化工作,以达到让学生迅速离开现场的目的。

⑵加强突发事件后的心理干预工作。事件发生后如果出现伤亡则会带来周围很多人情绪上的很大波动,辅导员此时应帮助学生稳定情绪,正确分析,恢复平衡状态,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已经发生了的事情。

⑶积极转化矛盾,变不利为有利。要以社会工作优势视角来看待一个问题,把突发事件看成是优化学校管理制度的一个契机,而不是被动地适应。如果能充分利用这一契机有效开展安全防范工作,往往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比如:2003年SARS期间学生中表现出的互助互爱等良好风尚,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平时看起来不可调和的矛盾。同时,在突发事件面前,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大局意识就会显现出来,这也是增强广大学生的团结精神、升华广大学生的道德情操的一个绝好机会。

三、结语

学校社会工作贯穿社会工作基本理论的核心价值是以人为本,助人自助。强调个别化、自助、接纳和资源整合原则等,既注意到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可有针对性的提供有效服务;又尊重大学生的思想、意愿和感受,能有效利用家庭、社区、学校等各方面的资源。这些理论和方法的运用将有利于辅导员工作由传统的“粗放型”向“精细化”方向转变,由一般化向专业化转变,在应对突发事件方面要采取“防治结合,重在预防”的原则。所以,将学校社会工作的理论和方法运用于高校突发事件的管理,对于创新辅导员工作和大学生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篇8

公司在矿区内有1座35kV/6 kV变电所,35kV电源来自市供电公司变电所(专线金冶线、备用线金四线),所内安装有1台3150kVA的变压器、2台4000kVA的变压器,现运行2#3150kVA和1#4000kVA各1台,在6kv侧并联运行,也可单列运行。该变电所担负公司生活和生产用电。

另外1台4000kVA的变压器作为备用。各矿区下井均为6kV双回路,电源一用一备,分别来自该变电所6kV的Ⅱ段母线。

(1)矿变电所1#、2#主变及35kV、6kV主供电设备出现故障,金冶线(专供线35kV),出现断线、倒杆、供电设备故障等,可能造成变电所全所失电,致全矿供电中断,影响全公司生产和居民生活,最严重的是不但造成井下一片漆黑,提升系统失效,而且矿井要面临被淹没的危险。

(2)矿区各供电支线6kV侧雷击跳闸、断线、倒杆、设备故障,造成矿各线路停电24小时以上,严重影响社会安定、居民生活及有关单位的生产经营。

(3)重大自然灾害,造成供电专线停电、变电所停电全矿无供电24小时以上,严重影响居民生活、各单位生产经营,造成社会不安定的。

2. 应急处置基本原则

各单位、部门和个人在供电突发事件处置中应执行“科学预警、紧急处置、统一指挥、分级负责”的工作原则:

(1)科学预警:包括“群策群防”和“科学预测” ,充分发挥全体职工的责任感和积极性,把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责任落实到各相关职能部门、个人。各相关职能部门(个人)应定期收集、分析供电综合信息,建立灵敏的预警机制,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及时预防和化解,争取把供电突发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2)紧急处置:按照就地就近、及时处置的要求,任何单位、部门和个人接到突发事件信息时,有义务在第一时间报告相关主管部门,并立即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置,不得延误。责任部门按应急预案采取紧急处置措施,避免事态进一步扩大,同时按规定上报。

(3)统一指挥:对发生各类突发事件,由指挥部统一指挥和处置,各职能部门、单位的专业小组按照职能范围负责处置突发事件,各相关部门和个人应积极协调配合。

(4)分级负责:在突发事件中,各部门、单位和个人按规定及时报告和行动,听从指挥,对分工负责的工作不得推诿回避。

3. 组织机构及职责

3.1应急组织体系

为应对供电突发事件的决策指挥,成立应急领导指挥部。

总指挥:***

副总指挥:******

成员:矿业公司安全保卫部、综合部(物资)、调度中心;矿山公司水电公司、医院等组成。

3.2指挥机构职责

3.2.1指挥部职责

⑴接受地方政府、上级主管部门及集团公司的领导,并落实应急指令。负责对供电突发事件的组织协调、决策指挥和处置。

⑵检查督促各相关职能部门贯彻执行国家有关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身及社会财产安全的法律、政策和规定。

⑶督促检查各相关职能部门制订现场处置突发事件方案及有关的应急准备工作。

⑷责成相关职能部门建立应急处置的组织,配备相关的工具装备。

⑸组织协调各相关部门处置突发事件。

⑹检查监督相关职能部门进行事故调查、善后处理以及恢复正常生活、生产秩序的工作。

⑺及时向上级部门报告突发事件的信息。

总指挥职责:

⑴负责指挥应急救援行动。

⑵启动和终止救援抢险命令。

⑶负责组织制定好公司突发事故的应急救援工作方案,并督促检查指挥部成员应急救援责任的落实和任务的完成情况。

⑷对应急救援工作出现的重大问题行使决策权。

⑸负责落实上级部门对应急处置的要求。

副总指挥职责:

⑴协助总指挥开展应急工作。

⑵负责各自分管范围内的应急救援工作的落实。

⑶总指挥外出时,按排名先后顺序接替总指挥领导应急救援工作。

3.2.2安装维修队和机电抢修队职责

由水电公司变电所所长任负责人,水电公司安装队、维修队等有关人员组成。

⑴负责供电线路和设备日常的检测和检查,消除隐患;

⑵服从指挥部的命令,执行应急抢险指令;

⑶负责供电系统突发事故后的检测和修复工作,保障供电系统尽快恢复正常。

3.2.3水电公司变电所职责

⑴履行好岗位工作职责,发现突况及时向上级报告。

⑵学习贯彻落实好本预案;

⑶组织开展自救;

⑷及时向指挥部报告事故情况和传达执行指挥部的指令。

4. 预防与预警

4.1危险源监控

严格执行国家关于《电力法》和《电网调度管理条例》等的有关规定,确保供电系统运行稳定。

⑴加强供电系统安全稳定控制装置的技术管理和日常维护、检查工作,确保其整定正确、正常投用,运行可靠。

⑵加强运行人员的专业培训,电工作业人员全部持证上岗作业,并做好应对事故预案的完善、学习和演练工作。

⑶高度重视供电系统的安全运行工作,认真执行巡回检查制度,发现缺陷和隐患及时处理,异常天气要增加检查次数。

⑷各类安全自动装置能正确动作。

⑸导线各铜铝接头采用铜铝过渡措施。

⑹按规定周期检查配电线路导线连接及线夹。

⑺线路杆塔标志统一规定,做到齐全、正确和醒目。

⑻变压器要有名称和编号标志。装有醒目的“禁止攀登,高压危险”的标志牌;柱上油断路器名称和编号齐全。

⑼变压器油温、油色、油面正常。

⑽变压器、柱上油断路器不得有严重油污或滴油现象,柱上油断路器栓漏周期符合厂家规定。

⑾按照电缆正常运行时的最高允许负荷,允许过负荷电流和过负荷时间控制标准进行允许管理。

⑿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工作票和操作规程。

⒀建立电缆和预防性试验制度,按规定进行预防性试验,并加强电缆的试验记录管理。

4.2 预警行动

指挥部根据接报和预测结果,应进行以下预警:

⑴符合本预案启动条件时,立即发出启动本预案的指令。并通知各相关部门进入预警状态。

⑵指令相关人员采取防范措施,并连续跟踪事态发展。

5.信息报告程序

⑴任何单位、部门和个人,一旦获悉供电突发事件警报,应立即向水电公司报告,联系电话:575705、57576、矿内(74 、05、716)。

⑵应急处置预案启动后,在指挥部的指挥下,各专业应急小组和相关部门以最快的速度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事态的扩大(散),各有关部门、单位应切实履行各自的职责,把影响降到最小。

⑶突发事件处置程序可简单概括为“定性质、早报告、快处置、保安全”四句简语。

6.应急处置

6.1相应分级

按事故灾害的危害情况、影响范围和可控性,将应急响应分为三级:

等级 描 述

Ⅰ 变电所全所失电,造成全公司供电中断,或造成10万以上直接经济损失。

Ⅱ 变电所分段失电,或线路出现断杆或倒杆等,造成公司部分地区供电中断,或造成2万-10万元的直接经济损失。

Ⅲ 供电线路变压器等设备出现故障,造成局部停电,或造成2万元以下的直接经济损失。

事故发生后,单位工段响应Ⅲ级,水电公司响应Ⅱ级,公司指挥部响应Ⅰ级,当事态达到Ⅰ级时,如公司应急救援能力不足,短时间内无法修护和恢复,指挥部应向社会求助。

6.2响应程序

⑴突发事故发生后,指挥部根据事故影响范围、可控性和损失情况决定响应级别,启动应急预案,开展应急救援工作。

⑵ 在应急处理的同时,应急指挥部应立即向集团公司报告。

6.3处置措施

6.3.1矿变电所金冶线(专供线35kv),出现断线、倒杆、供电设备的故障:

⑴由六合供电公司向矿变电所通报,并通知做好35kv供电电源倒入备用线(35kv金四线)上。

⑵水电公司及时向上级主管领导汇报,并通知矿调做好负荷控制工作。

⑶矿调通知相关单位做好负荷控制和调度。

⑷水电公司组织人员负责对矿各支线负荷的监管。

6.3.2重大自然灾害

因雷击、洪水、地震等造成外部供电系统发生问题,由水电公司组织力量抢修,指挥部根据情况,做好井下备用源启用命令,待自然灾害后自动恢复。

6.3.3矿区各供电支线(6kv)停电故障

⑴由水电公司向矿调通报,并通知单位做好6kv供电电源倒入备用线上。

⑵由水电公司组织力量抢修,矿调做好通知和负荷控制工作。

6.3.4变电所所内35kv、6kv主供电设备出现故障

水电公司组织抢修,矿调做好通知和负荷控制工作。

篇9

一、制定目的

为确保迅速、有效地处理我县重大突发事件引发的医疗救治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公众健康与生命安全,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制定本预案。

二、基本原则

(一)预防为主、常备不懈

提高全社会对突发事件的防范意识,落实各项防范措施,做好人员、技术、物资和设备等的应急准备工作。对各类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的情况进行监测、分析、预测、预警,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

(二)统一指挥、分级负责

根据突发事件的范围、性质和危害程度,对突发事件的医疗救治实行分级管理,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各医疗机构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突发事件应急医疗救治工作。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成立突发事件应急医疗救治领导小组,负责突发事件应急医疗救治的统一领导和指挥。

(三)依法规范、反应及时

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医疗救治体系,保障在发生突发事件时快速、准确、有效地开展医疗救治工作。突发事件医疗救治要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进行。对突发事件应做出快速反应,采取有效的医疗救治措施,尽最大努力和可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缩小社会影响。

三、制定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预案。

四、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本县范围内突然发生3人(含)以上重伤的突发事件,需要紧急医疗救治的。突发事件包括:

(一)暴力或恐怖事件;

(二)火灾、水灾、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

(三)各种原因引起的爆炸(厂房、矿山、压力容器)事件;

(四)各种建筑物倒塌和各类滑坡事件;

(五)各种重大交通事故;

(六)食物和化学物品等原因引起群体中毒或职业中毒事件;

(七)生物制品或化学物品或物理辐射物质泄漏,可能造成或已造成人身伤害、饮用水污染或持久性污染的事件;

(八)甲类传染病的发生或各类传染病的暴发流行;

(九)其他对公众生命或健康构成严重威胁的各种突发事件。

五、分级预警救治

根据突发事件的范围、性质和伤害程度,将突发事件医疗救治预警分为三级:一级、二级、三级,以采取相应的措施。

(一)一级预警

突发事件造成3-9人受重伤。

(二)二级预警

突发事件造成10-19人受重伤。

(三)三级预警

突发事件造成20人以上受重伤。

第二部分医疗救治组织体系及职责

一、医疗救治指挥组织机构和职责

(一)成立*县突发事件应急医疗救治领导小组。卫生局局长任组长,分管局长、县人民医院院长、县中医院院长任副组长,人秘股、医政股、防保股、计财股负责人为成员。

主要职责:发生重大突发事件时,由县卫生局突发事件应急医疗救治领导小组应急救治指令,全面领导、组织、协调和指导应急救治行动,调用救治物品、设备和人员,按照有关规定,向县政府报告紧急救治工作情况和提出相应的紧急管理办法或特别需要管制的措施及公告。

(二)建立应急医疗救治现场指挥部。根据突发事件的特点及处置工作的需要,局突发事件应急医疗救治领导小组可决定成立应急医疗救治现场指挥部,负责突发事件的现场医疗救治工作。现场指挥部由卫生局局长担任现场总指挥,卫生局分管领导和事件处理相关部门领导担任现场副总指挥,县级医疗机构领导为现场指挥部成员。

(三)*县突发事件应急医疗救治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及各工作小组。

1、办公室:设在医政股,医政股股长任主任,防保股股长为副主任。

主要职责:发生重大突发事件时,执行领导小组指令,组织协调各小组的应急救治工作,传达上级精神,有关信息。

2、院前急救组:设在县人民医院急诊科,急诊科主任任组长。

主要职责:负责协调、安排各类急救车辆和随车急救医务人员,确保迅速、有效。

3、医疗救治组:设在医政股,医政股股长任组长,防保股股长任副组长。

主要职责:组织安排医疗救治工作,协调有关专家会诊,确定、落实救治方案。

4、疾病控制组:设在防保股,防保股股长任组长,疾控中心副主任、卫生监督所副所长为副组长。

主要职责:负责对突发传染病,生物、化学物品,饮用水、食品等事件的疾病控制、监测工作,及时提出保护公众的对策和建议。

5、后勤保障组:设在计财股,计财股股长任组长,人秘股股长任副组长。

主要职责:协调、保证救治物品和器材的供应。

二、医疗救治组织

(一)成立医疗救治专家组,曾华元任组长,成员由陈倩、肖冬泉、李晓玲、侯煜林、邹金华、赖申昌、黎功胜等人员组成。负责指导医疗救治工作,对疑难病、危重病的抢救、治疗提供技术指导。

(二)成立应急医疗救治小分队,曾洪运任队长,由李忠东、郭德明、朱艳萍、杨家惠、王华琴、赖晓蓉、林玉冬、张甜等方面的中青年医务人员组成。负责应急现场救治工作。

(三)医疗救治网络组织

医疗救治网络组织由院前急救科、县级医疗机构急诊科组成,形成一个紧密、强大的医疗救治网络。负责病人转运和医疗救治工作。

县级医疗机构应成立突发事件应急医疗救治小组和小分队,作好应急救治的准备,随时开展医疗救治工作。

(四)医疗救治基地

设立2个医疗救治基地,设在县级医疗机构内。分别是县人民医院医疗救治基地、县中医院医疗救治基地、医疗救治以县人民医院救治基地为主,不能满足救治时启动县中医院救治基地。

第三部分应急准备

一、完善应急预案

县卫生局、县级医疗机构要按照突发事件医疗救治应急预案的要求做好各项医疗救治工作。

二、医疗救治体系准备

由院前急救科、县级医疗机构急诊科组成医疗救治网络。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院前急救科、县级综合性医院急诊科建设,保证应急救治设施装备、医药器械机动性能完好,提高各类应急事件的综合抢救能力。定期开展业务培训、模拟实战演习,保持应急救治网络通畅,提高应急救治能力和水平,有效救治伤病员。

三、人员培训

要加强应急救治人员培训,从整体上提高全县医务人员对突发事件医疗救治应急处理能力,重点要提高ICU医护人员的数量和业务水平。要建立适应应急事件处理需要的医疗救护队伍,建立随时待命的机动队。

第四部分医疗救治预警

一、突发事件医疗救治报告

(一)突发事件的报告。院前急救科和医疗机构急诊科接到医疗救治信息后要及时报告县级卫生行政部门,任何单位和个人对突发事件都应及时报告,不得隐瞒、缓报。

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接到报告后要立即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同级政府报告。

(二)报告内容:突发事件的性质及原因,发生时间、地点及范围,人员的发病、伤亡情况,初步处理情况等。

(三)报告时限和程序:发现突发事件时必须按照以下程序和时限进行报告。

1、院前急救科、急诊科接到突发事件医疗救治信息和任务后,应当在2小时内向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2、接到报告的县卫生局对报告事件初步核实后,应当在2小时内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并同时向市卫生局报告。

二、医疗救治情况通报

县卫生局要及时向政府及政府有关部门通报在医疗机构救治人员的病情和救治情况。

第五部分应急响应

一、报告和启动预案

县卫生局按到突发事件医疗救治报告后,由突发事件应急医疗救治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需要向局领导提出启动应急预案的等级及时机,县卫生局或突发事件应急医疗救治领导小组迅速做出决定,由县突发事件医疗救治领导小组全面领导突发事件医疗救治工作或启动突发事件应急医疗救治现场指挥部。

一级医疗救治时,由县突发事件医疗救治领导小组办公室(医政股)组织或协调医疗救治工作,必要时可成立县突发事件应急医疗救治现场指挥部,分管局长指挥救治工作。

二级医疗救治时,由县突发事件医疗救治领导小组副组长组织或协调、督导医疗救治工作。必要时可由县突发事件医疗救治领导小组组长负责医疗救治工作或成立县突发事件应急医疗救治现场指挥部,领导救治工作。

三级医疗救治时,由县突发事件医疗救治领导小组组织或协调、督导医疗救治工作。必要时请求市卫生局或省级专家参与医疗救治工作。

二、应急处理工作程序

(一)及时判明事件的性质

突发事件发生后,要迅速判明事件的性质,以及时采取相应的医疗救治措施。

(二)调配应急人员和物资

根据突发事件医疗救治性质,县突发事件医疗救治领导小组或现场指挥部或办公室,先行采取紧急处置措施和救援行动,同时迅速协调、调动全县相关医务人员、物资、车辆等相关设施、设备力量,全面开展医疗救治或现场救治等应急处理工作。县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保证应急处理所需的医疗救护设备、救治药品等物资。

(三)开展医疗救治

按照医疗救治预案启动医疗救治网络,开展病人接诊、收治和转运工作,实行重症和普通病人分别管理,及时确诊。对突发事件需医疗救治的病人,及时开通“绿色通道”,任何医疗机构不得拒绝接诊。

(四)信息与通报

依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县卫生局必要时及时、准确、全面、公开、透明地向社会本县有关突发事件医疗救治的信息。

县突发事件医疗救治工作由县卫生局及时向市卫生局通报。

三、应急响应终止和善后工作

应急响应终止由原决定启动的机关决定。终止的条件为无新病人、医疗救治病人病情稳定。

县突发事件医疗救治领导小组办公室要会同参加医疗救治工作的相关单位对医疗救治的各个环节进行全面总结,积累经验,发现问题,完善预案。

第六部分保障措施

一、通讯保障

县院前急救科要配备无线电话,尽快完成县直医疗机构急救车辆的车载电话安装,设置与院前急救科和医疗机构急诊科的专线电话,确保本预案启动后应急医疗救治领导小组或现场指挥部与有关部门、单位、个人、医疗救治网络组织的联络通畅。

二、队伍保障

要大力加强医疗救治人才资源储备,积极培养结构合理、训练有素、德才兼备的各类医疗救治人才,重点培养一批有知识、有技能、有实践经验、高素质的高级医疗救治人才,县级医疗机构特别需要加强复合型高素质现场应急医疗救治人才的培养。各救治基地要确保救治相关疾病的人员配备、专业培训、病种管理及设备到位。还要培养擅长应对危机管理和心理干预专门人才。人才的选拔、培训要程序化、制度化。要创新医疗救治人才培养工作机制和优化环境,着力营造一个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健康成才、干好事业的良好氛围,并切实改善工作条件,提高生活待遇,解决后顾之忧,稳定专业队伍。

三、药械保障

要建立健全本县突发事件医疗救治药品器械等物资储存、调拨和紧急配送系统。要建立健全药品、救护设备、快速检验检测技术和试剂、卫生防护用品和应急设施等应急物质的储备制度,平战结合,确保突发事件医疗救治所需的医药器械等物资的应急供应。

四、经费保障

应对突发事件医疗救治所需经费,原则上由突发事件相关部门或单位或个人负责,当不能提供经费时可列入同级政府财政预算。紧急情况下,县政府是做好各项后勤保障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负责落实好突发事件医疗救治所需的各项经费。

五、救治演练

突发事件应急医疗救治领导小组每年要组织开展突发事件应急医疗救治的模拟演练,确保掌握相关领域的最新知识和先进技术,演练内容包括:疫情报告、应急指挥、现场处置、医疗救治、个人防护等,以不断提高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单位应对突发事件医疗救治的总体应急能力和水平。县级医疗机构要根据各自的职责经常性地开展应急医疗救治演练。演练原则上不惊动社会公众。

篇10

【关键词】应对;灾害;大急救;初步实践

【中图分类号】R181.8+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2)11-0008-02

2001-2010的过去十年间,成都全市120紧急呼救电话量上升20倍,救护车派车数上升13倍,救治人数上升8倍,处置突发重大紧急医疗救援事件上升12倍,成都已经迈入我国“百万急救需求”的特大城市行列。同时,四川因特殊的地理、地形及气象条件,已经成为我国内陆地区自然灾害频发的主要省份,时常受到地震、暴雨、洪水、泥石流、高温、干旱等各类灾害的侵扰。成都作为四川的省会城市及西部经济发展中枢,其灾害医疗紧急救援体系建设具有引领作用与主导效应。为此,进一步建立新的灾害医疗紧急救援机制、打破传统院前急救模式已势在必行。

根据成都市政府主要领导的有关重要批示,借鉴发达国家的减灾救护应急管理体制,并结合“5.12”汶川特大地震、“8.13”龙池泥石流、以及“6.5”成都公交车燃烧事件等救援经验、现就成都市建立应对灾害等突发事件的区域性院前“大急救”体系的初步实践体会,做如下探讨。

1资料与方法

1.1建立“大急救”体系的社会基础: 为适应成都市建设城乡一体化、全面现代化、充分国际化的世界生态田园城市的发展需要,面对我市统筹城乡、建设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西部重要交通枢纽等目标的逐步确立,国内外交流日趋紧密,人口流动逐年增大;同时,人民群众对院前紧急医疗救援工作的要求也已越来越高,使我市面临着日益繁重和较为复杂的院前紧急医疗救援任务。

面对近年来不断发生的各类自然灾害、结合“5.12”汶川特大地震等救灾经验、为进一步保障本地区经济发展和民众安全,以深入推进“成都市城乡一体化、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为目标、塑造全域成都应对灾害的“大急救、大救援”理念,采取专业机构为主与社会共同参与的综合救援力量,全面推进成都市的灾害医疗紧急救援能力建设,提升公众的防灾意识和自救能力。

1.2建立“大急救”体系的基本措施

1.2.1基本原则:

(1) 坚持“分步实施、体系推进”的原则。按照先易后难,先城市后乡镇,先专业后公众进行普及的总体进程计划,科学部署,重点突破、逐步实施,系统而全面的推进全市灾害医疗紧急救援能力建设。

(2) 坚持“政府推动、充分合作”的原则。塑造全域成都应对灾害的“大急救”理念。以《成都7+1经济区(120)急救指挥中心应急联动救援合作实施方

案》为框架,建立全省8城市之间120特号调度指挥的联动机制,协调处理突发

重大灾害事件的紧急医疗救援任务。

(3) 坚持“社会参与、普及民众”的原则。与红十字会等配合,积极开展高危特殊行业、驾驶员、大中学校、街道社区的初级卫生应急救护培训工作,进一步提升我市人民群众的防灾避险及自救互救能力,减少各类自然灾害与突发事件的人员伤亡和致残。

(4) 坚持“属地化管理为主”的原则,进一步强化“集中资源、统一指挥”的灾害医疗紧急救援的政府职能。在我市现有部省级、市、区(市)县三级医疗资源和部队、成都市120急救指挥中心网络医院资源的基础上,依托医疗专科齐全和技术密集的优势,整合资源,建立医疗应急救援专业化队伍和应急救治基地与应急培训基地;逐步加强应急装备配备,提升应急反应和应急救治能力,使成都市成为西部地区的灾害医疗应急救治实力最强、应急反应速度最快的中枢城市。

1.2.2具体措施

(1) 在全域成都范围内,专题走访与实地调查我市各地、各级现有从事院前急救医疗服务的部门及机构的运行现状、优势特点与存在不足等,进行汇总分析。

(2) 收集成都市院前急救医疗体系建设的政策、法规等资料文献,并借用循证医学依据、与国内外的急救医疗系统进行比较,综合分析研究后,提出符合本区域实情的、不同于国内其他地区的大急救网络体系建设的新思路、新途径。

(3) 探索在我市主要旅游景区或农贸集镇(以往的急救盲区)设立急救网点,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城乡均等的院前急救网络系统,助推成都现代世界田园城市的创建。

(4) 建立成都经济区8大城市120中心之间的应急联动机制,协调指挥处置突发公共事件,构建全域成都的大急救网络。

(5) 认真回顾总结5.12汶川大地震、6.5成都公交车燃烧、4.14玉树地震和8.5四川特大山洪泥石流等突发灾害与公共事件中,我市急救网络系统快速行动、有效应对的正反经验,从专业技术与组织管理等角度,形成有实用价值及社会价值的理论文章或学术专著,并将其正反经验融入大急救网络建设思路。

(6) 强化对全市各120网络医院急诊科等绿色通道、远郊120急救分中心及其所依托医院等,进行院前急救业务的统一考核及规范管理,以促进急救网络队伍建设。

(7) 积极推广专业急救技术,坚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定期举办全市范围“急救大赛”与专业培训等,以提升我市急救网络队伍整体技能与专业实力。

(8) 结合初步建立具有成都特色的院前“大急救”网络构架,同时助推成都市紧急医疗救援体系建设的《十二五规划》的基本形成。

2结果

最突出的表现是,“大急救”体系初步建立以来,能够有效进行协同处警,提升了紧急医疗救援速度与救援能力,为更好的应对各类灾害等突发事件,取得初步实践体会。

2.1初步建立成都市灾害医疗紧急救援三级体系:积极在成都地区推行“一级”指挥中心、“两级”调度平台与“三级”医疗救援体系建设。2005年成都市在城区范围以迁建市120急救指挥中心为契机、完善市级120网络救援指挥体系(一级指挥平台)基础上,于2007年又正式启动了区(市)县二级院前急救体系建设(二级调度指挥平台);2009年成都市下辖青白江、龙泉驿等4个区(市)县又积极在旅游景区和中心集镇先后创办了“急救点”(配置相应的急救设备与专业人员,建立就诊与转诊快捷通道等),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形成了主城区、区(市)县、乡镇及景点等三级划分的紧急医疗救援体系。这在全国院前急救急救网络范围也是一种具有创新性的实践。

2.2积极落实灾害医疗紧急救援专业化队伍建设: 以《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医疗应急救治能力建设的实施意见》(成府发[2009]55号)为指导,全面落实灾害医疗紧急救援专业化队伍建设:

2.2.1依托成都市120急救指挥中心、组建一支反应迅速、应对及时的特别医疗应急救援突击队,全面提高我市在面临各类突发重特大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恐怖袭击、生化辐射事件等紧急状态下的医疗应急救援能力,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2.2.2加强全市灾害医疗紧急救援专家库建设。在现有全市卫生应急专家库的基础上,采取补充、更新的方式加快全市灾害医疗紧急救援专家库建设。各区(市)县也应加快各自的急救医疗救援专家库的建设。

2.2.3加强区(市)县和医疗机构医疗应急救援突击分队建设。各区(市)县要依托辖区内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建立一支专业化医疗应急救援突击分队,配置必要装备和救援设备,加强培训、演练,发生重大灾害事故时,在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展开医疗紧急救援。

2.3加强灾害医疗紧急救援基地建设: 依托全市三级医疗机构,建立一批具有专科优势的医疗应急救治基地,对突发灾害事件中的伤员进行集中收治;对非基地医疗机构进行业务指导。

2.3.1依托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总医院建立烧伤救治基地;

2.3.2依托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建立核辐射救治基地;

2.3.3依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建立脑外伤救治基地;

2.3.4依托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建立中毒救治基地。

2.4加强灾害医疗紧急救援培训工作: 以成都市120急救指挥中心、总医院为基地,开展全市院前紧急救援能力培训。各级医疗机构也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相关专业的急救培训与应急演练。

2.5建立成都经济区8市之间120调度指挥的联动机制: 创建起8市之间120急救中心的“主任联席会”运作模式,信息共享、定期会面,协调处理突发重大灾害事件的紧急医疗救援任务。

3讨论

3.1“大急救”概念的形成: 本文所言“大急救”,是指更广范围的院前急救。此概念于2010年正式提出。是在总结近年来汶川大地震等各类防灾救灾的正反经验、和我市社会急救医疗实践的基础上,结合成都实情,将以往的院前急救概念向深度和广度拓展而逐步形成的。

建立具有成都特色(成都模式)的“大急救”网络体系,目的是进一步全面提高应急反应时间与医疗救援能力,以达到“城乡一体、区域协调、反应灵敏、可持续发展”的成都市“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应急医疗总体需求。

3.2建立“大急救”体系的初步效果:

3.2.1自从建立“成都7+1经济区”8大城市之间120特号调度指挥的联动机制以来,尤其2010年初,资阳与眉山两市的市话并入成都的“028”区号后,即已经形成了三地120急救指挥调度平台的协调机制,至今已协同处理特殊急救病人约60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