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扶持政策范文

时间:2023-10-30 17:31: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扶持政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经济扶持政策

篇1

摘要财政扶持民营经济发展政策主要是财政部门根据政府产业发展规划,运用财政政策资金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扶持民营企业做大做强,以培植财源,促使本地经济长期健康地发展。要保持地区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就必须强化地方经济发展规划,打造区域经济特色。在培育和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财政职能,制定符合地方经济发展的财政扶持政策,将财政扶持资金集中到发展地方特色经济上来。通过财政扶持资金导向作用来带动社会资本向地方特色经济的集聚,达到财政扶持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进而促进区域经济特色的尽快形成和不断增强,保证地方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财政扶持民营经济发展政策若干问题探讨

近年来,在吉林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全省上下落实科学发展观,营造“想创业、敢创业、能创业”的浓烈氛围,使民营经济在促进经济发展、带动社会就业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增强,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财政扶持民营经济发展政策主要是财政部门根据政府产业发展规划,运用财政政策资金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扶持民营企业做大做强,以培植财源,促使本地经济长期健康地发展。本人针对当前吉林省各市县现行财政扶持民营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可行性建议,以促进财政扶持政策的逐步完善。

一、财政扶持民营经济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是市县为了招商引资需要,纷纷制定了促进本地经济发展财政扶持民营经济政策,引起了各地区间的无序竞争;二是财政扶持政策领域过多、范围过广,财政扶持民营经济发展资金难以发挥“四两拔千斤”作用,一些民营企业扶持政策到期后,发展速度及扩大再生产规模意愿开始下降,导致主营收入逐渐萎缩;三是财政扶持民营经济额度较大,给当地财政带来了较大的支出压力,导致扶持资金不能及时兑现到位,降低了政府的诚信度;四是财政为了应付审计需要,一般都不规定扶持资金的使用用途,导致财政扶持民营企业资金政府职能部门监管乏力,资金使用效益不高或不能完全用于企业生产经营需要。五是民营科技企业大都规模较小,企业的主要资产表现在其掌握的技术和拥有的人才方面。与沿海先进发达地区相比,我省市县民营科技企业在区位环境、福利待遇、个人发展空间对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吸引方面都明显不足,特别是中小企业不但难以招引高层次人才,就是企业内部中端实用型技术人才也难以留住。

二、制约财政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原因分析

(一)政府考核指标的约束、地方利益的驱动。上级政府考核指标是下级政府行动的指挥棒。在当前招商引资、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等硬性考核指标的约束下,各级政府不惜一切代价、想尽一切办法来迎合政府考核的需求。各级政府纷纷利用财政扶持政策作的优惠以吸引企业到当地落户,对企业的选择也缺乏理性的分析,招入的企业不但没有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反而增加了财政支出压力、破坏了当地环境。个别县市为了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盲目招商引资,结果引进的是被经济发达地区淘汰的高污染企业,虽然招商引资指标完成了、财政收入增长了,但生态环境却遭到了破坏。

(二)地方经济发展缺乏长期、系统发展规划。当前各地财政扶持政策领域过多、范围过广,其根本原因在于地方经济发展没有重点,缺乏长期、系统的发展规划。造成各级政府将十分有限的扶持企业资金切成扶持工业发展资金、扶持商业发展资金、扶持旅游业发展资金等十几块,每个政策又要在本区域内扶持几十家企业,最后落实到一个企业一个项目上,其扶持资金就少得可怜了。有限的财政扶持资金就像撒胡椒面一样,形不成一个扶持重点,起不到财政扶大扶强的引导作用。

(三)国家对财政扶持政策缺乏统一规范。财政部在《关于坚决制止越权减免税 加强依法治税工作的通知》(财税[2009]1号)中提出:“一些地区仍存在越权减免税或先征后返等变相减免税问题。特别是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地区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为名,违反国家财税法律规定,擅自出台减免税、缓缴税和豁免欠税,或返还已缴纳的税收等政策,这种做法破坏了税制的规范、统一,扰乱了正常的财税秩序”。国务院在2000年下发《关于纠正地方自行制定税收先征后返政策的通知》(国发[2000]2号)中提出“对需要国家财政扶持的领域,原则上应通过财政支出渠道安排资金”,但至于哪些领域财政可以通过财政支出渠道来扶持国家缺乏明确统一的规范。这是造成各级财政扶持领域过多、范围过广、扶持政策五花八门、财政支出压力过大的根源所在。

(四)财政扶持资金使用缺乏跟踪问效机制。当前,随着财政预算管理改革的不断推进,会计核算中心、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等各项制度的执行,财政对部门资金的监管力度在不断的加强,但对财政扶持资金的监管工作一直缺乏系统的制度约束也没有采取很好的监管措施。这给企业挪用甚至骗取财政扶持资金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同时也影响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三、财政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完善政府考核机制,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现行财政扶持政策重在体现短期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税收环境、增加了财政支出压力,也削弱了财政的调控能力。为此,要更好地发挥财政扶持政策在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中的作用,须从完善政府考核机制着手。借鉴长三角地区经济发达市县经验,采用“实绩考核”指标体系并剔除了招商引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等指标,通过定量指标、定性指标等实绩分析指标来考核地方党政领导,促进地方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二)强化地方经济发展规划,打造区域经济特色。地方经济的发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需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培育和发展。要保持地区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就必须强化地方经济发展规划,打造区域经济特色。在培育和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财政职能,制定符合地方经济发展的财政扶持政策,将财政扶持资金集中到发展地方特色经济上来。通过财政扶持资金导向作用来带动社会资本向地方特色经济的集聚,达到财政扶持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进而促进区域经济特色的尽快形成和不断增强,保证地方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篇2

经济形势的复杂性

当前可指出的复杂性至少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多因素综合作用下,物价上涨压力较大,趋势还待明朗。显然,前一阶段中国物价呈往上走的势头,上涨原因来自多方面。其中,大宗商品、原材料价格方面的“输入”因素,我们不能左右。而国内用工成本持续提高,存在明显的成本推动因素,则是大势所趋,大量信息资料都在表明,无论沿海还是内地,我们的用工成本是越来越高了。除成本推动外,我们还必须看到,中国现在全面开放格局中外贸依存度很高的情况下,结汇的压力已经长期化,这种必须把基础货币投放出去,又必须以央票等等手段对冲流动性的操作,并不能保证把过大的流动性对冲净尽,所以,这对于我们物价上升助推的关系也是不可回避的。

当前经济总体而言是在经历过金融危机后,进入所谓相对高涨期,但在中国的实际生活里上升和高涨一定还是波动式的表现。如果上半年或者全年物价比较高,并不意味着它就必定一直在走高。种种因素也可能造成在物价上升一段以后有所回调。但回调以后,还可能再次回头向上,形成较大的压力。最大的可能性,今后3-5年是处于中国经济的相对高涨期,运行中,我们矛盾的主要方面将更多体现为通货膨胀的压力或者物价上涨的压力。

第二,当前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面临一定困局。虽说中小企业倒闭潮有点言之过重,但是中小企业普遍困难非常明显。中小企业在融资条件方面一向比较困难,当前在市场主体层面更是已经感到普遍吃紧。而我国经济受到外部经济体发展的较大影响,希腊债务危机是否有可能导致欧盟经济体出现一轮经济明显走低,说得再严重一点,它是否会拉动美国、日本两大经济体一起往下走?如果真的如此,中国难以独善其身。把这个大前提放在这儿,现在看其发生的概率不是很高,然而我们又不得不防。万一重演2008年的轨迹,中小企业将更加困难。

当然,中小企业的困难在经济生活里也有正面效应,它将倒逼我们这些企业自己想方设法升级换代,即所谓苦练内功、提升核心竞争力,而且有利于凭借市场的力量,淘汰其中的落后产能。

第三,牵动全局的一桩大事情,就是资源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和比价关系问题。我国已有多年不能理顺煤电价格,今年更是前所未有地使矛盾升级了。很多的火力发电厂以“集体静坐”方式来表示他们的不满,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管理问题,必须从正面强调:这样一个短期内的所谓“电荒”问题,和中国长期发展中间始终没有解决的深层次矛盾问题有直接的联系,那就是未能理顺我们最主要的能源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和比价关系。这个问题不解决,机制不能理顺,或将进一步威胁我国黄金发展期的可持续性。要找到对策,就必须触及中国经济社会和生活里非常敏感但是必须解决的反垄断问题。要化解过度垄断因素和改变不合理价格审控也不是一个年度内的事情,但我们应尽可能促使相关配套改革的决心、思路、时机选择和方案设计、步骤安排明朗化,从短期到中期拿下理顺资源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的改革攻坚任务。

第四,民生问题的复杂性和紧迫性。民生问题的改善,在原则上很确定,运行中间却明显隐藏着不确定性。比如,提高中国农村居民的收入问题,我们已经看到非常明显的障碍:如果让农副产品价格更多往上升一些,只要使中间环节拿走的分配份额不要过高,即不要让好处都给中间环节拿走,得实惠的就是中国多数社会成员――农村居民的收入就会得到改进和提升。这本来是中国“提高两个比重”的内在逻辑已经有所导向的,只要环境允许,就应该把更多的潜力空间释放出来。但我们现在看到的,却是CPI升到4%出头时,社会已经全面紧张。我们的决策层、管理层就必须表现出非常重视的态度和非常严厉的管理姿态,要严防农副产品价格继续上升。

又比如,城市居民反映最强烈的住房问题,我们在管理框架上已有明显进步的,是已经清晰形成了双轨框架。最主要的表现是,“保障房的事情总理管,商品房的事情总经理管”。政府对保障房要管“托底”,并加强管理;商品房要管规则和税收。这里有一项政府应该顺理成章往下发展的事情,即今年决策层非常明确要求的保障房建设。今年要建设1000万套保障房――但马上有人测算出,达到这个目标所需要的资金至少是1.3万亿-1.4万亿。怎么筹资?看起来是和民生相关的大事,但真正把好事做实、实事做好,贯彻下去,挑战也非常明显。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要寻找新的机制。

民生可能还有其他很多复杂的问题。这些挑战,如果应对不好,有可能进一步升级到现在我们所谈论的中等收入陷阱。这方面有拉美经济体的前车之鉴。如果不在发展中提升质量并使民众得实惠,将导致矛盾升级;但如果大家都只顾短期利益,则实际上是掏空了发展后劲。

扩张性财政政策仍需维持一段时间

今年的财政政策框架非常明确,那就是在货币合乎规律地回归稳健的情况下,财政必须继续积极,体现出一定的扩张特征。为什么在宏观上要选取这样一紧一松的搭配,我觉得从财政角度至少可以勾画出四个理由:

第一,4万亿元的政府项目投资,仍需要后续资金投入。这种实际的资金需求必须得到满足。应在财政政策能够带有一定扩张特色的时候,把这种事情衔接好。

第二,民生方面还需要巨量资金,最明显的是新医改。决策层已明确地规划用三年左右时间建立覆盖全体城乡居民的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开始时测算财政资金增加投入是8500亿元左右,这8500亿和4万亿基本没有重合,需另外筹措,现在已经投入了几千亿,再往前测算,总量已上升为1万多亿元,这些也客观要求财政政策的一定扩张。

第三,某些局部的基础设施方面又表现出明显的瓶颈制约,亟须完善。基础设施等社会生活的支撑要素的瓶颈制约一旦凸显出来,便可能对整个社会运行形成威胁。比如前期出现的北京京藏高速拥堵、市内交通体系拥堵等。完善基础设施、实现升级换代需要大量资源的投入,包括财政政策的支持。

第四,缓解我国物价上涨压力需要财政政策的结构性扩张来增加有效供给。我国现阶段物价上涨的第一大项因素是食品价格,物价指数上涨有75%-80%是食品价格造成的,另有10%-17%是房价因素,其他所有物品加起来,一成或者一成不到。因此,在货币政策适当抽紧的同时,财政政策必须尽快有针对性地发挥自己的“点调控”功能,提高有效供给水平。要进一步运用财政资金,给农民补贴,给种粮的农民、生产农副产品的农民以补贴,激励粮食和农副产品的供给今后一个时期得到上升,即增加有效供给,促使供需趋向平衡来平抑物价。另外,调控中还需动用物资储备,比如库储猪肉投放市场起到平抑物价的作用,配之以财政的政策性补贴,同样要运用财力。又比如住房问题,增加公租房供给已成为重要调控方向,但加快公租房、保障房的建设显然需要财政支持。

因此,当前财政政策仍需要保持积极姿态和一定的扩张性。但有了这样的积极姿态和扩张性,并不意味这个格局就长此以往延续下去。现在中国已经进入经济高涨期,从过去经验看可能至少延续3-5年。

财政在保持政策基本框架前提下,应审时度势,掌握扩张的力度,没有必要就不要再增加扩张方面的砝码。而且从逻辑上讲,再往前,明年、后年应该说最大的可能性,是财政政策自然而然进入所谓扩张的淡出过程。但在当前不确定的困扰之下,我们谈论往后演变的时间表,还为时尚早。我们还不必集中讨论往后的时间段内如何作尽可能清晰的预测,我们更多的关注是今年下半年的演变,特别是第三、四季度物价的演变。要做综合分析,注重怎么样把短期的调控和中长期调控衔接好。在今年度过上半年不确定的时期之后,今年下半年如果CPI能够如愿回调,我们应该加紧做一些改革的事情。

抓住时机争取推进税制改革以服务全局

从PMI数据看,今年下半年经济景气要往下落。如果调整得好,CPI整体上涨的压力应该能够得到缓解。如果能够得到这个缓解,在今年改革要点里已表明,应及时重点推进资源税的改革。

税制改革服务科学发展全局的意义非同小可。就税收改革的更宽广考虑而言,我认为重点可以归纳为:

第一,结构性减税。从现在开始,“十二五”期间中央已经有明确的减税重点,首先考虑营业税改革或称增值税扩围,以增值税替换营业税,使建筑、安装、交通运输、第三产业的市场主体减少实际税负,更积极地发展和专业化细化、升级换代,从而助益于提振消费,扩大内需。

还有对于小企业,或中小企业方面,税收优惠应该在今后得到坚定的贯彻。应该延续对于小企业所得税的减半,另外对于草根创业层面的活动,政府应该更开明地在税收方面给予优惠。

结构性减税的另一个重点应该针对企业的研发创新活动,以及可以认定的新兴产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经济活动,要给予结构性减税的刺激和支持。

第二,有增有减的税制优化调整。比较典型的是刚刚看到方案已尘埃落定的个人所得税的改革方案。这一改革方案在税负上有降有升,降的是被个人所得税覆盖的群体的低端纳税人,同时,提高了高端纳税人的税负。这符合个人所得税在分配调节中应有的支付能力原则,这种有减有收的税负,今后一段时间在中国是不可避免的,而所谓个税的平税率在中国不具备合理性。

篇3

关键词:农业扶持政策;耕地利用结构;阜蒙县

从2004年起,国家连续出台了对种粮农民实行种粮直接补贴、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等及地方出台的一系列激励农业生产的扶持政策,这些农业扶持政策的实施极大调动了农民的农业生产积极性,不仅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也使我国的耕地利用结构产生了显著的变化。耕地资源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资源,科学合理的耕地资源利用结构是确保我国农业实现均衡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因此,研究当前的农业扶持政策对耕地利用结构的变化产生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阜蒙县位于辽宁省西北部,辖20个镇、15个乡,全县耕地总播种面积400万亩以上,是辽宁省重要的农业大县。以阜蒙县为研究样本具有代表意义。

一、农业扶持政策对阜蒙县耕地利用结构的影响分析

(一)模型的选择及变量处理

农户对耕地利用结构的决策行为受到自然、社会、经济等多种影响,根据阜蒙县的实际情况,在分析中采用了平均劳动力投入、粮食和经济作物产品的价格、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阜蒙县农业扶持政策作为自变量,分别建立对玉米、花生的播种面积反映方程。

根据上述理论分析,引入政策变量,建立作物播种面积供给反映方程,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多元线性回归模拟分析。模型如下:

LANDit=a1labor+a2pc+a3pe+a4M1+a5M′i+vit

i――样本农户;am――待估参数(m=1,……5);vit――误差项。

Land――作物播种面积,单位:亩。Labor――劳动力投入,单位:天。

Pc――上一年玉米价格或上一年花生平均价格。

Pe――上一年粮食平均价格或上一年经济作物平均价格。

M1――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或阜蒙县花生生产扶持政策,政策变量;农业扶持政策采用虚拟变量,2004-2008年为0,2009、2010年为1。

M′i――良种补贴,政策变量。

粮食或经济作物的平均价格计算公式:

pc=■

其中Pc――粮食平均价格;Qi――某粮食作物或经济作物的销售数量;Pi――某粮食作物或经济作物的销售价格;i――作物品种:玉米、高粱、花生、油菜等。

经济作物品种:花生、大豆、油菜等。

(二)玉米的估计结果

玉米平均播种面积供给反应函数的估计结果如表2所示。方程调整后的R2值为98.4%,说明方程的拟合度较好。各变量弹性系数的t检验值均显著不为零,系数符号也与预期相一致。方程的D.W.值在2附近,说明方程的误差项不存在较大的序列相关。因此,估计的结果基本令人满意。

从表中可以看出,平均劳动力工作天数和玉米播种面积之间存在着负相关关系。说明劳动力投入的增长不能促使农民增加玉米种植的面积,如果玉米的种植需要投入更多的劳动力,反而会促使农民减少玉米的播种面积。这种现象可以解释为,增加玉米的劳动力投入不能带来更多的产量或效益,其边际产出可能是负值。因此农民不愿意增加过多的劳动力投入。

玉米的上一年平均价格对其播种面积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且弹性系数最高。说明当玉米的价格上涨时,种植玉米的农户会受到价格的刺激,扩大玉米的播种面积。与玉米平均价格的作用相反,当平均经济作物价格上涨时,农民受到利益的驱动,则会减少玉米的种植面积,增加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以获取更高的经济收益。经济作物的平均价格每增长1%,玉米的播种面积就将减少51.8%。

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以及良种补贴对玉米的播种面积都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说明良种补贴、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政策能够激励农户扩大玉米的种植面积的作用,良种补贴额每增加1%,就可以促使玉米播种面积增长1.7%,而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资金每增加1%,仅能使玉米的播种面积增长0.1%,说明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政策对玉米的播种面积虽然有影响但影响较小。这是因为阜蒙县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资金是按照农户家庭承包耕地的数量发放的,而不是按粮食的实际种植面积发放。农业扶持政策虽然能够有效刺激玉米播种面积的增加,但是在效果上都小于玉米和经济作物上年价格的影响对玉米播种面积的影响。

(三)花生的估计结果

花生平均播种面积供给反应函数的估计结果,如表3所示。从估计方程调整后的方差看,被解释变量的方差有90.2%可以由解释变量予以解释。其次,就各个变量系数的t检验值而言,除劳动力不显著外,其他各变量系数都非常显著的不为零,且符号也与预期基本一致。再次,D.W.值所示的误差项自相关也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

从表中可以看出,劳动力投入的t检验值不很显著,且为负值,这说明如果在单位面积耕地上种植花生需要投入更多的劳动力工作天数,农户将会减少花生的播种面积,转而增加其他作物的播种面积。这种现象可以解释为,农户希望能够在花生的种植管理过程中减少单位面积耕地上的劳动力投入量,这可以通过提高花生种植的机械化水平来实现。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当前农民兼业活动的增加,农民希望能够把在农业生产上节省的时间投入到打工等上面去,此外,一般在土地充足的情况下,劳动力的增加仅仅能够刺激增加所有作物的种植面积,对具体作物如花生的种植面积增加不会产生特别的刺激作用,但是,如果特定作物的种植使用劳动力的减少一般会促使农户扩大该作物的播种面积。

上一年花生的平均价格t检验值显著为正,说明了上一年花生作物的价格能够有效的刺激农户扩大花生的播种面积;粮食作物平均价格的弹性系数为负值,且t检验值显著,说明当粮食作物价格增加时,农民自觉将原来种植经济作物的耕地用来种植能带来更好预期收益的粮食作物,从而导致经济作物播种面积的减少。而花生的良种补贴额每增加1%,花生的播种面积就会增加4.8%,且t检验值比较显著。阜蒙县农业扶持政策的t检验值也较为显著,且对花生播种面积的扩大贡献明显。这说明2008年以来阜蒙县积极推广的花生生产地膜覆盖技术、提高花生种植机械化水平、建设阜新花生产业园区等的花生生产扶持政策,提高了农民种植花生的积极性,对花生播种面积的增加起了显著的积极作用。这些说明了花生良种补贴政策和阜蒙县的一系列农业扶持政策能够有效的刺激了农民从事花生生产的积极性,进而促进了阜蒙县耕地利用结构的变化。

二、结论与讨论

(一)结论

1、国家和地方出台的一系列农业扶持政策能够对阜蒙县的耕地利用结构的变化产生显著影响。由实证分析结果可知,玉米和花生的良种补贴、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及阜蒙县出台的一系列农业扶持政策,能够促使农户增加相应作物的播种面积。其中良种补贴对玉米、花生的播种面积影响力较强;阜蒙县积极推广的花生生产地膜覆盖技术等花生生产扶持政策,大大提高了农户种植花生的积极性,有力的促进了花生播种面积的扩大。但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对农户的种植决策影响很小,主要原因是补贴资金是按农户承包耕地的亩数发放,而不是按粮食作物的实际种植面积发放。

2、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产品价格对耕地利用结构的影响明显。从实证分析和实地调研情况看,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市场价格都对农户的耕地利用决策产生非常大的影响。粮食产品价格上升,农户会适当扩大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经济作物产品的价格增长,农户会扩大经济作物的播种面积。但实证结果表明:玉米价格的上升所产生的玉米播种面积的扩大数量要比经济作物价格上升所减少的玉米播种面积的数量大,而粮食价格的上升所减少的花生播种面积要比花生价格的上升所增加的播种面积大。这说明农户更倾向于种植玉米等传统粮食作物,根据调研的结果看,主要原因是农户认为种植花生的每亩经济效益并不比种植玉米等粮食作物的经济效益高,因为花生等经济作物的产量不高,且经济作物产品的价格波动大。

3、2004年以来,阜蒙县耕地利用结构的变化总体表现是花生种植面积的逐年增大,而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相对缩小。主要原因是:一方面是因为阜蒙县政府积极发展花生产业,采取了一系列农业扶持政策积极鼓励农民种植花生。另一方面是因为近几年阜蒙县连续遭受了较重的干旱,而花生作为耐旱的品种逐渐别农民群众认可,当地沙质的土壤也适合花生生长。再加上近几年花生价格的逐年上涨,也坚定了农民增加花生种植面积的信心。

(二)讨论

1、加强和改进农业扶持政策。国家或地方实施的农业扶持政策对促进我国农业生产的丰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依据农户家庭承包地的亩数发放粮食直补的做法已经不能很好的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粮食直补政策实际成为了一项农民的福利政策。这对一些租地或开荒地较多的农户从事粮食生产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建议采用按种粮农民实际出售的商品粮数量补贴或按粮食的实际种植面积补贴政策效果可能会更好。建议地方政府,结合本地情况因地制宜制定更多的适合本地的农业扶持政策。

2、针对不同的作物采用不同的补贴标准,并适当提高良种补贴标准,以避免良种的粮食增产收入不够弥补购买良种所支付的费用。对在平原和山区不同地形的农户,建议采取不同的良种补贴方式。对平原区的农户,由于耕地面积容易计量可以按照良种的播种面积补贴,而在山区的农户,由于耕地面积不容易计量可按照良种的购买重量进行补贴。

参考文献:

1、肖大伟.中国农业直接补贴政策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0.

2、郑晓燕.湖北省粮食补贴政策绩效平均研究[Z].

3、徐梦洁,曲福田.耕地结构性质量变化模式研究[J].农业科学,2003(1).

4、盛燕.直接补贴对粮食生产和农地利用的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2006.

5、朱品松.阜新市花生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0(3).

篇4

关键词:基础设施建设;后期扶持政策;经济发展项目;水库移民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1-009-01

我国大中型水库后期移民扶持政策,首先解决了水库移民的温饱问题以及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薄弱的突出问题,进而加强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改善移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经济发展。从各地政府收集的数据来看,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还相对滞后,存在着部分问题。因此,落实大中型水库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的后期扶持政策,提高经济发展能力,是一项紧迫的任务,需要引起人们的关注。下面结合实际评价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实施效果,并针对调研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从而为政府进一步完善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提供数据支撑。

一、移民安置区的基本情况

汉南是武汉市安置丹江口库区移民最多的区,该区自2009年6月启动南水北调丹江口水库外迁移民安置工作来,至2010年10月18日全面完成了安置任务。全区共接收郧县柳坡镇、大桥村等5个外迁移民区,共697户2859人,分别安置在该区湘口街汉江村和东荆街郧阳村。还有一些不同时期搬迁来的移民主要分布在郧阳、汉江、江上、江下、陡埠、幸福、周家河、滩头、杜家畈等村。

二、汉南区实施后期扶持政策的主要举措

1、项目扶持资金使用情况 (1)直补资金。在跟移民局的领导座谈时,我们了解到湖北省移民的直补资金是600元每人每年,新增人口是500元每人每年。在发放过程中,分2批进行发放,每半年一次。根据调查可知,截至2014年,资金结存368万元,其中上年结转资金197万元,当年资金结存171万元。上年结转资金的197万元中, 600元直补资金结存10万元,新增人口项目资金结存15万元,中央结余资金结存135万元,库区基金(包括培训资金)15万元,应急资金22万元。当年资金结存171万元中600元直补资金12万元,新增人口项目资金结存83万元,中央结余资金结存76万元。(2)扶持重点项目资金使用情况。铺设田间碎石路及排水沟工程的建设规模:1600米;投入资金为:31万元;村湾砖箱涵式排水渠工程的建设规模:1300米;投入资金为:52万元;晒场工程的建设规模:3400平方米;投入资金为:51.89万元;村湾路灯工程的建设规模:42盏;投入资金为:33万元;人行道硬化及彩砖铺设的投入资金为40万元;大型电子显示屏的建设规模:长4.64米,高2.88米;投入资金为17.3万元。

2、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相关部门进行了移民危房改造工程。而为了解决汉南移民村生产、生活等突出问题,汉南政府编制了《汉南区大中型水库和移民安置区经济发展项目计划申报表》。在计划申报表上,2014年度汉南区大中型水库移民安置区经济发展项目计划安排共9个,其中:基本口粮田及农田水利设施配套项目3个,基础设施项目6个;总投资260.88万元,其中申请省下拨库区基金200万元。

三、水库移民对后期扶持政策的满意度分析

移民们大都了解后期扶持政策,并表示600元的直补资金已经到位。移民们反映的问题主要是医疗、住房问题,大部分移民表示村里医疗室的医生服务态度不周,主要原因在于语言不通。住房方面,一部分移民表示政府修建的住房出现了墙体有裂缝,房顶漏水等问题。

江下村移民是60年代搬迁的老移民。在走访了20户移民家庭,我们了解到江下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基本稳定,家中配套设施较完善。移民们与当地居民基本融合,对政府采取的各项政策普遍表示满意,同时他们希望政府下一步重点放在农村生态环境的建设上。

四、后期扶持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1、住房方面 房顶漏水、水泥地面多处有裂缝、墙面裂缝严重、下水道容易堵。移民们反映在下雨天房顶漏水较严重,希望相关政府能进行修补。

2、医疗方面 以汉江村为代表的新移民点的移民反映医疗方面问题比较大,主要存在医护人员素质低,医疗设备不健全的问题。

3、收入方面 综合汉江村的调查情况,可以了解到新移民的收入状况。目前汉江村的收入主要来自非农业收入以及转移性收入。汉江村目前的常住人口主要是老年人,他们已经没有能力外出打工,目前只能在家里照看孙辈,家庭收入主要依靠年轻一代外出打工,出现了“打工经济”的现象。

五、完善后期扶持政策的建议

1、加大后期扶持政策宣传力度 建议各级部门对移民做好相关政策的宣传解释工作,同时注意安排政府人员与移民间的交流,对移民不懂的问题进行解答,多关注下移民心理发展。

2、加强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 相关部门应当在基础设施建设招投标过程中严格把关,选择有资质的企业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对建设后的基础设施应该进行定期检查和修复。

3、加强医疗建设 政府相关部门应该注意下医疗问题,改善目前的医疗设施,多投入资金在建设医疗室、医疗人员的培训上,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素养。

4、加强移民生产、就业培训 相关部门应该借助有资历的培训单位对移民进行专业的技能培训,还应制定相应优惠政策帮扶移民生产。同时鼓励移民自主创业,设立专项资金为移民创业提供资金支持。

5、提高移民生活质量 因为目前汉南移民村居住的大多都是老人与小孩子,多举办些庆祝活动能带动村里的活力,使移民更能感受家的温暖,更能支持政府的工作。政府应加快文体娱乐设施等的建设,改善移民的生活条件。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后期扶持;总体综合评价;评价体系设计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移民后期扶持监测评估不仅涉及到移民的基本生产生活水平恢复与发展,同时还关系到库区、移民安置区和政策实施所在地的社会稳定及区域发展,其监测评估过程复杂且涉及面广,是一个系统性、综合性的工程。本文根据《关于开展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实施情况监测评估工作的通知》规定的内容和要求,确定了后期扶持政策实施评价方法,构建了多目标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此为基础设计了层次化的综合评价体系。

1整体综合评价设计

1.1评价体系设计

1.1.1评价方法选择

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运用系统评价的方法全面客观的对其实施情况和效果进行评价,针对后期扶持实施现状并突出反映被评价地区社会经济、人文发展等基础情况,后期扶持总体综合评价宜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组合评价方法,这样既能够从宏观的角度总体性的、系统性的描述其实施情况,又能够从微观角度具体性的、量化行的反映其实施效果。其中,定性方法即通过访谈、座谈会的方式进行参与式评价,对整体后期扶持的移民受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进行系统性的描述;定量方法即通过专家打分和AHP法分别对各指标进行权重确定,同时利用模糊数学综合评判的方法,对各指标值进行了量化计算,最终将两种方法进行有机耦合。

1.1.2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根据后期扶持总体综合评价的总体目标和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提出了移民后期扶持总体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图1所示)。

图1 后期扶持政策实施总体综合定量评价体系

针对每个评价子系统特点,并结合《通知》规定内容,分别对各子系统的评价准则和评价指标进行了设计,其中,后期扶持政策实施情况子系统包括培训与职业教育开展、配套设施建设完成情况、基础设施改造完成情况、生态环境建设情况、生产开况等5个评价准则及18个解释指标;后期扶持政策实施情况子系统包括生活条件改善、家庭收入改善、生产条件改善、社会稳定、区域发展、移民发展受益等6个评价准则及18个解释指标;后期扶持政策实施保障子系统包括组织保障、政策保障和资金保障等3个评价准则及10个解释指标;后期扶持资金使用管理定量评价子系统包括资金使用和资金管理等2个评价准则及6个解释指标;后期扶持政策实施满意度定量评价子系统包括直补项目满意度、扶持项目满意度、移民参与满意度、机构服务满意度、生产生活改善满意度、移民发展满意度等6个评价准则及其30个解释指标。

1.1.3指标赋权和评语期望计算

(1)指标权重确定

按照上述设计的评价体系,本文将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系统及其准则指标的权重。而对于后期扶持政策实施情况子系统中的每一个单项指标,本文采用多目标线性加权的综合评分法确定得分:

(式1)

其中, 为单项指标得分,为某单项指标的实际值,为某单项指标的目标值。当实际发生值超过目标值时,取值为1。对于目标值取越小越好时,结果去倒数

最终的总得分可用(式2)式计算:

(式2)

其中,为总得分,为某单项指标在该层次下的权重,为准则指标的权重。

(2)评语集和其期望区间

评语集指的是指标评价的选择标准所在的集合,并且给每个评语选项赋值,以便于区分评价结果所在的评语集合范围。为方便计算和应用,现以五分法建立评语集,并将评语集以等分形式进行赋值,即评语集U=(非常好,较好,一般,较差,非常差),其赋值结果为(0.8,1.0]为非常好,(0.6,0.8]为较好,(0.4,0.6]为一般,(0.2,0.4]为较差,(0,0.2]为非常差。

期望区间是指评价者对评价结果的期望所在的范围,即对评价结果预期值的一种区间估计。总体综合评价期望表的设计需要根据被评价地区后期扶持政策实施的具体情况和效果,并以评语集及其赋值结果为理论依据,以规划目标和实施情况为指导和参考等多个因素的影响进行编制和确定,最后,以此作为参照系,将实际评语结果与之相比较来综合评价各子系统的完成程度和效果情况。

1.1.4评价层次体系设计

后期扶持总体综合评价采取双线式评价,即通过宏观描述性评价和微观定量化评价两条路线对目标实施综合评价,在总体把握后期扶持政策实施现状和总体效益的基础上,通过数学建模、指标量化等方法对具体实施后的效果进行综合评价,同时,根据指标的主次关系和影响程度构建了层次化的评价体系,其评价的层次结构体系包含总目标层、分目标层、方法层、准则层、指标层、结果层和决策层等七个层次。其中,总目标层确定了后期扶持总体综合评价这一总目标;分目标层分别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明确了评价目标;方法层则确定了评价方法的选用与确定;准则层包含了4个定性准则和5个定量准则;指标层则是对各评价准则进行了指标具体化;结果层分别从总体和具体两个方面进行了结果分析;决策层则是根据以上评价及其结果最后对政策及其实施进行总体决策。

后期扶持总体综合评价层次体系见图2。

图2 后期扶持总体综合评价层次系统示意图

2案例分析――以江苏省高淳县为例

高淳县位于江苏省西南部,经过核查、核定、登记,经网上登录最终确定,截止到2006年,共核登原迁移民196人、移民后代414人,全县现有移民610人,涉及荆溪、茅山和和平3个行政村,现状移民家庭171户。

从宏观层面整体分析来看,第一,移民受益方面,现金直补给原迁移民的生活改善带来了一定的帮助,尤其是对移民村的贫困户、低保户而言;同时,随着后期扶持项目的逐一完工,移民村的基础设施不仅得到了改善,移民的经济受益明显。第二,经济效果方面,移民村及移民安置村生产条件、生活环境等在政策的影响下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农民收入支出水平也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对外沟通交流的加强也提高了区域的经济发展,形成了一种共赢、共富、多线发展的趋势。第三,社会效果方面,移民所在村、镇的基础设施的改善不仅解决了移民的实际困难,同时也给移民的发展带来了机会。第四,生态环境效果方面,公共垃圾箱的投放、河道污水治理等工程清洁了移民生活区的环境,而高淳县各移民村内生态工程的建设和生态旅游的开发,为移民创收的同时也增强了村民的生态保护观念。

从微观层面定量分析来看,根据以上设计的量化评价体系可以计算出最终的评价结果(见表1)。

表1 各子系统定量评价结果

整体综合评价结果 90.33

根据上述评价结果可以看出,定量化计算的结果和从宏观层面进行的定性评价结果是一致的,总体来说,高淳县后期扶持政策的实施情况和效果比较好,能够完成既定目标和规划;同时也证明上述设计的评价指标、层次体系等都能够符合实际,并且合理。因此,该评价设计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和较为全面的评价效果。

3结语

通过以上案例的实际运用可以看出,笔者所设计的评价体系是可行的,层次关系也是合理有效的,并且宏观定性评价和微观定量评价两个层次能够相互切合,整体评价结果一致且较为客观。

在实际运用中,考虑到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移民自身素质,后期扶持实施力度等的不同,可以通过适当调整评价准则层的准则标准和指标层的评价指标来进行调节,这样可以更为客观的反映被评价地区的后期扶持政策实施效果。

参考文献

[1] 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水利部.关于开展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实施情况监测评估工作的通知.2011

[2] 王新华,李堂军,丁黎黎.复杂大系统评价理论与技术[M].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7)

篇6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大市场、大贸易、大流通”的理念,通过“多予少取,放水养鱼”、“视有为无”的政策支持,着力扶持发展一批具有区域竞争力、辐射力的商贸物流大企业、大市场、大园区,逐步把海安打造成为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

二、扶持对象及条件

商品的产销市场或业务客户不以海安为主,而是面向苏中苏北、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对海安服务业经济总量具有较强增长带动效应,在海安注册纳税的贸易企业、商品交易市场、物流园区。入驻汽车城的品牌汽车销售4S店、外地采取税收返还奖励扶持政策的服务业行业(棉花贸易、废旧物资回收经营等)可参照执行。

三、批准扶持程序

1.贸易企业、商品交易市场、物流园区制定2011-2015年发展计划书并向县政府提出扶持申请,计划书应包括市场或业务发展定位及拓展举措,分年度应税销售(营业)收入(原则要求2015年不低于10亿元)、税收(含政府合并基金)贡献(原则要求2015年不低于1000万元)目标,政策扶持要求(主要在税收基金方面)等内容。商品交易市场、物流园区的应税销售(营业)收入、税收贡献以入驻全部企业计算。

2.县服务业办公室会同县商务局、财政局初审后,对认为符合扶持条件的,报经县分管领导同意后,组织召开县主要领导、分管领导,相关部门、所在镇负责人参加的专题办公会,以会议纪要形式予以批复。

3.财政、税务等部门根据会议纪要精神执行、落实扶持政策。扶持政策一年一审。每年1月份,县服务业办公室、商务局、财政局对照会议纪要检查企业上年度发展目标完成情况,提出追回、取消或加大政策扶持的建议报县政府。

四、政策扶持的原则

1.有利于增强企业区域竞争力,有利于市场和园区引进大企业,有利于海安发展大贸易、实现大流通。

2.实行“一企一策”。主要依据我县现有的服务业相关扶持政策,结合企业发展定位等具体情况,参照外地扶持政策确定,并形成会议纪要。

3.及时兑现扶持政策,切实减轻企业负担。税收基金的返还程序为:企业申请,税务部门证明,县服务业办公室提出建议意见,县财政审核,经县政府分管领导审查同意后报县主要领导审批。正常情况下在税收基金上缴入库后10个工作日内返还给企业,其中合并基金按照企业销售规模分段返还。

篇7

关键词: 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 中小企业 政策供给

中图分类号:S219.03

一、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发展

汽车作为我国支柱型产业,是国家重点发展项目之一。随着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汽车市场,2013年,中国汽车产销突破2000万辆,在这个庞大的市场上,消费者能关注到是是众多的国际汽车品牌,整车企业,但整车的发展正是来源于零部件企业的发展。目前我国零部件产业规模已居世界前列,其中具有外资背景的零部件企业占据了中高端市场,而内资零部件企业主要占领低端市场。从汽车大国到汽车强国,走进汽车产业内部,就需要有更强大的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对于零部件汽车和整车企业的合作和互动更将成为下一阶段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关键。

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是指集中于汽车零部件产业的众多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不同规模等级的企业以及和其发展有关的各种机构、组织等行为主体,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主要以汽车零配件生产加工、汽车维修设备生产、零配件研发与物流为主,他们之间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

二、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中的中小企业面临的问题。

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国内许多地方将汽车零部件产业当作当地经济发展的重点。现在,发展产业集群已被国家写入中长期发展规划,全国各地都兴起了一股零部件产业集群建设热潮。由其他产业的发展经验可知,产业集群在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方面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我国汽车零部件业也正在步入产业集群时代。

在组成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的这些企业中,绝大部分是中小型企业。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是从家庭式的加工作坊开始,随着业务的开张,逐渐发展成企业。由于业务的互相渗透,组成了一个产业集群。这些中小企业在我国汽车零部件市场的发展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它们这些产业集群有效地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它们不仅是当地的纳税主体和支柱产业,而且还带动了当地第三产业的长足发展,也给当地居民带来稳定的收入。国家也一步步给这些企业提供发展的扶持性政策。但是这些中小企业规模不大,呈现简单的扎堆现象、产业化程度较低,品牌少,同时存在一定程度的恶性竞争。产品技术含量低,创新能力较弱、品牌意识淡薄,市场开拓能力不强。

在政府正常引导和支持方面,政策支撑和社会中介服务体系不健全。地方政府和中介劳务机构作为政策的制定者和信息传递中介,可以有效地规范行业中的企业行为以及传递市场中的信息和技术,提高集群效率和降低交易成本。由于湖北省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时间较短,很多产业集群缺乏相应的中介服务组织,社会化服务网络不健全,政府有关部门在政策引导和支持方面有待加强。

三、面向中小企业的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政策供给。

通过研究现有的国家对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的相关政策,结合我过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自身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和矛盾,我认为,在今后的产业发展过程中,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最需要以下四个方面的政策扶持和帮助。

(一)、关注中小企业,适当降低扶持门槛,采取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

汽车作为国家重点扶持产业,得到了国家非常多的政策支持。但是,在外资企业掌握大量核心技术、国有企业又得到相当多政策倾斜的情况下,中小企业生存堪忧。所以,就存在中小企业大量生产技术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低的零配件,同时,中小企业之间恶性竞争,从而制约了我国企业汽车零配件产业的发展。

国家的相关扶持政策,都有一定的门槛。调查显示,企业越小,得到国家政策性扶持和支助的可能性越低。这样就会导致,有些有创新能力的小微企业,得不到好的扶持政策而放弃对产品的开发。

从企业享受扶持政策的情况看,规模大的企业在享受扶持政策方面占有优势,尤其是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资助计划。中小企业更多的是享受地方政府扶持政策,往往规模大的企业,才能更多的享受到中央财政资助计划。同时,即使是针对中小企业的扶持政策,门槛高仍是一个主要问题,现有政策对处于初创阶段的小企业支持严重不足。

国家应建立有效的、覆盖面广的的中小企业扶持政策,鼓励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中的中小企业创新研发,提高我国零部件产业的自主研发能力。

(二)、协助发展电子商务,拓宽销售渠道

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相结合的营销模式,有助于提高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的知名度,打造品牌;有助于拓宽汽车零部件销售渠道,提升价格开拓市场。

如果政府能够协助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建立电子商务销售渠道,多加宣传,扩大产业集群的知名度,同时,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中的中小企业能够通过网络直销,扩大自己的销量,积累品牌知名度、提高自身实力,有利于摆脱汽车厂商的控制,让汽车厂商从主导地位,变成双方对等的地位。另外,如果配件在网络上能够明码标价,对汽车后市场的“鱼目混杂”也能起到一定的震慑作用,改变汽车配件“4S店太贵、汽配城太假”的现象。 这对我国我汽车零部件市场的发展、零部件产业集群中的中小企业的发展以及汽车后市场的发展都是一个良好的推动作用。

(三)、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门槛

零部件产业集群中的中小企业,在发展的初期,遇到的核心问题是资金的问题。研发资金、厂房建设资金、设备购买资金。但是,由于企业规模太小,很难得到银行和政府的融资贷款。在获得政府资助前,企业越小,越难得获得银行短期和长期贷款,由于缺乏资金,就存在融资和销售信用问题、贷款难、市场开拓难、后续研发资金缺乏的问题。

政府在融资方面,对零部件产业集群中的中小企业可以适当采取贷款贴息、资本入股等方式,取代无偿资助。既帮助了中小企业,也适当减小了政府压力。另外,也可以吸引社会力量,以政府做担保的形式,引进资金,帮助中小企业快速成长。

(四)、加强企业间联系,保持国家扶持政策的稳定性、连贯性和力度。

在我国的企业零部件产业集群的发展中,存在在企业之间恶性竞争的情况。地方政府可以搭建信息平台,既协调沟通企业间关系,又规范行业内部市场秩序,避免行业内部无序竞争,开展行业价格自律、质量自律、品牌自律和行为自律。做到政府引导但是不干预竞争。这样能大大促进当地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的健康发展。

同时,国家扶持性政策要有一定的力度,能切实的让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中的中小企业获得切实有效的扶持。同时,政策要保持稳定性,这样有利于中小企业开展生产活动,同时,国家扶持政策的稳定性也让中小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增强信心,良性发展。不会出现为了获得国家政策扶持而形成的突击。

四、结论

在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发展的过程中,面向其中的中小企业,政府需要提供针对性的扶持政策,协助发展电子商务,拓宽销售渠道,降低融资门槛拓宽融资渠道,,加强企业间联系,保持国家扶持政策的力度、稳定性和连贯性,帮助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中的中小企业快速成长,促进我国汽车零配件市场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湖北省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政策研究 吴菊安 产业观察 2010年 第3期

2.公安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做大做强 胡佑贵 当代经济 2009年1月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唐琴芳 武汉航海职业技术学院 汽车工程系教师 邮箱

篇8

具体而言,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扶持应由两种类别的政策措施构成,一种是对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都起作用的普遍性扶持措施,另一种是对个别战略性新兴产业单独起作用的特殊性扶持措施。因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扶持政策的需求是有很大差别的,有的主要需要普遍性扶持政策,有的主要需要特殊性扶持政策,有的则两者都需要。目前,各地方政府大都出台了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且力度很大,但一般均有政策涉及面宽泛,内容较为杂乱、思路不够清晰、措施不够具体的问题,由此就必然会影响到操作与落实的效果。在2009年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急迫背景下,出台的政策较为粗放一些是可以理解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进入“十二五”之后,继续沿用这些较为粗放的政策显然不够妥当。有必要按普遍性政策、特殊性政策两大类别进行适当的归并、补充、完善,形成相对完整、更为有效的扶持政策体系。

以武汉为例,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结合地方实际,“十二五”期间,政府加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大致应包括如下内容:

一、普遍性扶持政策方面

1、加强政策引导,明确扶持重点。编制下发《武汉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支持目录》,以此作为享受武汉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扶持政策的基本依据。同时,为优化新兴产业空间布局,鼓励企业加强自主创新,上述政策的享受对象必须是位于武汉新兴产业集聚区(基地、园区)内的新兴产业企业和项目,且须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

2、加大财政资金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以财政资金为主,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引导基金,初期规模10-20亿元,2-3年内逐步扩大到50亿元左右,引导基金全部以“以奖代补”的形式发放。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分别确定不同的具体奖励条例,但在奖励门槛、奖励基准、鼓励形成产业链等基本的奖励要素方面又能做到大体平衡。

3、改革武汉市重大科技专项使用机制。市重大科技专项不再是市内独立、封闭运行的科技创新资助平台,而应成为武汉地区企事业单位获得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内的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后,地方配套资金的一个基本来源。只“锦上添花”,绝不“雪中送炭”。

4、加快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建设工业设计、检验检测、试验试制、技术咨询和推广等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加快产业孵化器、技术成果转化交易平台、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等中介服务机构建设。

5、加大专利、品牌、标准建设支持力度。对新兴产业领域中的专利建设,在现有政策标准基础上进一步给予超额经费资助。支持企业开展名优产品品牌创建、品牌宣传、品牌维护,政府对有关费用给予适当补贴。

6、政府优先采购。新兴产业自主创新产品和服务产品优先列入政府采购目录,优先安排采购。对首次投放市场的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实行“政府首购”。

7、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重点项目、重大工程对接机制。地铁、轻轨、路桥等政府重点投资建设工程及节电、节水等重点环保示范项目,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选购和使用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产品。

8、加大服务保障力度。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全部进入“绿色通道”办理审批,优先推荐申报争取国家和省各类专项资金、高新企业认定等,对获得国家和省资金补助的项目,优先予以配套。减免各类行政事业性收费,优惠各类中介经营服务性收费。

9、全面的税收优惠。在研发环节,实行货物和劳务税退税、房产税与城镇土地使用税优惠、创新型人才个人所得税优惠。在生产运营环节,实行补充加速折旧、再投资退税或抵免、延长亏损弥补期限、增加费用扣除。在投资环节,实行商业银行信贷税收优惠、民间资本投资所得税优惠。

10、加大土地保障支持。城市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安排优先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倾斜,减免征收国有土地有偿使用费。

二、特殊性扶持政策方面

1、节能环保产业。

——在青山国家环保产业基地、青山——阳逻——鄂州大循环经济示范区区域内实施的烟气脱硫、脱硝工程,废弃钢渣再利用工程,白酒和啤酒酿造废弃物循环利用工程,钢铁行业可燃性废气和煤矸石再利用工程等,凡由武汉环保节能企业负责总包,并使用武汉地产环保节能产品达到规定金额比例的,政府财政按总投资的一定比例给予补贴。

——在青山国家环保产业基地、青山——阳逻——鄂州大循环经济示范区内,进行强制使用淀粉基降解环保材料制一次性杯碗的试点,不符合此要求的杯碗产品一律退出流通。根据试点进展情况,择机在全市推广。

2、新能源产业。

——注意强化对全社会的引导示范。政府逐年提高对新能源产品的采购力度。逐步在机场、火车站、政府机关、学校、展览馆等公共建筑实施一大批新能源应用示范工程,引导公众使用新能源产品。

3、新能源汽车。2010年6月,国家确定在上海、长春、深圳、杭州、合肥等5城市启动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工作。武汉要出台对新能源汽车的特殊扶持政策,当务之急就是要先进入国家第二批试点城市范围,享受国家财政支持。在此基础上,地方政府再配套适当的财政补贴。目前,可以做的工作主要有:

——继续推进“十城千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应用工程。对于一次性购买新能源轿车超过3辆的企业和单位给予节能减排奖励,对本市产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路桥通行费。

——完善加气站、充电区(站)、停保场等相关基础设施。中心城区新建加油站必须配套建设一定比例的充电设施。

——对汽车企业研制、生产新能源汽车部分所涉及的税收,地方征收部分给予返还。示范运营公司在示范运营期内所涉及的税收,地方征收部分给予返还。适当减免新能源出租车示范运营期内经营权的有偿出让费用。

4、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确立高端数控机床、高端激光加工设备、高速铁路车辆、盾构机(大型工程机械)、大型冶金成套关键设备等五大领域为高端装备制造业特殊扶持政策的主要受惠对象。

——支持前述五类重大技术装备生产企业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为核心,进行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联合重组,给予一定政策支持或资金补助。

5、生物产业。2007年6月,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同意建设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即“光谷生物城”),这是继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以来,东湖高新区建设的第二个国家级产业基地。东湖高新区的目标是,2020年后,将生物产业打造成武汉市与光电子产业齐名的又一千亿产业。显然,从全市的角度看,支持推进“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建设的各项措施,包括探索组建基地建设管理公司,实行特殊的招商引资政策等,均可视为发展武汉生物产业特殊扶持政策的有机组成部分。

6、新材料产业。

——支持武钢成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冷轧硅钢片、国内高档汽车板和高性能工程结构钢的主要生产基地。鼓励武钢等重点企业与市内汽车、造船、机车、发电及输变电设备、机床、桥梁、建筑施工、工程机械、家电产业等下游关联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对这些企业超出规定标准采购武钢钢材给予一定比例的补贴,和适当的税收减免。

——在政府投资的基础设施、公共建筑、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建设工程中,强制推广使用节能、环保、绿色新型建筑材料。

2002年11月,国家科技部批准在武汉市硚口区古田产业新区内,建立国家火炬计划武汉新材料产业基地。它是中国5家国家级新材料产业基地之一,规划建设面积近17平方公里。支持推进“武汉新材料产业基地”建设的各项措施,同样可视为发展武汉新材料产业特殊扶持政策的组成部分。

7、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特殊扶持主要应体现为对“武汉·中国光谷”进一步发展的大力支持上。包括:

篇9

关键词:开发区;财政政策;经济增长

中国经济已经持续了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在改革逐渐进入“深水区”、经济社会矛盾日益凸显的今天,这种高速增长的势头却已难以为继。内部的区域经济结构、需求结构、产业结构不合理,弱化了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动力;外部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欧洲债务危机接踵而来,进一步增加了中国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在此背景下,中国经济要想获得持续、稳定、健康增长,发展实体经济、优化经济结构、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是必由之路。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始于改革开放,源于改革开放。作为改革开放的重要措施,设立经济开发区、发展外向型经济、带动国内产业发展,是重要的战略选择之一。从直观的数据来看,开发区发展迅速,成为了地方工业经济的主要载体,促进了经济快速增长。基于此,继续支持开发区发展,壮大实体经济,增强经济抗风险能力和发展的可持续性,显得尤为必要。

一、 开发区发展及其财政政策的国际经验

开发区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当今社会一种重要的经济现象。国际经验表明,开发区具有扩大出口、吸引外资、增加就业、带动本土产业发展等作用,对各国的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影响越来越深刻,因此受到了各国的普遍关注和重视。国内外学者对开发区不断进行研究,各国政府为支持开发区发展也不断制定相关扶持政策。

1. 开发区发展历程。从国际范围看,开发区发展先后经历了自由港和自由贸易区阶段(17世纪至二次世界大战前)、出口加工区阶段(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至20世纪70年代)、综合型高科技型园区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未来各国开发区仍将继续发展,在贫穷国家会体现为数量的增加,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将会体现为现有开发区形式的转变和功能的提升,其中高科技产业园区的数量会逐渐增加,开发区在各国(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仍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 主要财政政策。综观当今世界各国开发区特别是高科技园区,没有一个是离开政府的支持而独自发展起来的,均是依靠政府的扶持政策,特别是财政扶持政策,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支持、税收优惠、融资扶持和政府采购。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在扶持开发区发展过程中,在开发区成立初期采取的是在资金、管理方面直接参与模式,如:为开发区提供公共基础设施和全方位公共服务;在开发区步入良性发展阶段后,政府的职能由直接参与为主变为间接引导为主,通过制定相关政策约束,促使市场机制发挥主导作用,同时,政府对开发区科技创新的财政扶持力度不断加大。

二、 国内开发区现状与财政政策实践

1. 国内开发区发展现状。国内开发区产生在20世纪80年代。从1984年在天津等14个沿海城市建立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始,近30年来,中国开发区不断发展壮大,在对外出口、吸引FDI、增加就业、推进城市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担负了技术创新和现代产业发展的重任,成为了各个地区工业经济的重要载体、外向型经济的集聚地、创新体系的核心区和改革开放的前沿,是地方经济增长的重要“增长极”。2010年,全国90个国家级开发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6 849亿元,占全国GDP6.7%,其中:实现工业增加值18 660亿元,占全国工业增加值9.9%;完成财政收入5 627亿元,占全国财政收入6.8%。如果再考虑到在经济技术开发区之外,还有高新技术开发区、出口加工区、保税区以及遍布各地的众多省级经济开发区(国家和省级开发区合计超过2 000家),开发区的GDP占所在地区GDP的比重超过了1/3,开发区工业增加值占所在地区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了70%, 基本上代表了地区工业经济的主体部分,成为了发展实体经济、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增长和就业的重要载体。

篇10

生产与消费不可分离的现场形式决定了舞台表演艺术的特殊规律。尽管如此,艺术表演团体在发达国家生存发展得比较好,而在另外一些国家则相反。这是为什么呢?这与各国对演艺业的制度安排以及艺术表演团体运行机制的设计大有关系。

我国的艺术表演团体的改革发展尤为特殊,具体而言,每个艺术表演团体都要在事业与产业、事业单位与企业单位、国有单位与民营单位、政府与市场等多重关系之中确定自己的位置,寻找自己的生存机遇。

在十年文化体制改革过程中,演艺业改革发展的重点在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其中心环节又是转企改制,除了2005年、2009年出台过两个关于支持民营艺术表演团体发展的文件外,民营艺术表演团体好像被置于演艺业改革发展的边缘位置而少被政府问津。

民营艺术表演团体期待政府所做的,不仅是享受政府“给予”国有文艺院团的那些个所谓“政策扶持”,更应该是创造一个文艺院团后更为公平的市场环境,以及在表演艺术与市场之间更为灵活的运行机制的制度安排。

“百老汇”在中国可复制吗?

谈到演艺业的典型案例,人们往往会提到美国纽约的百老汇。如果北京也能做成一个中国的百老汇,无疑会为中国艺术表演业的发展带来足够的信心和希望。

那么,哪些力量汇聚起来,才可能做成这个中国的“百老汇”呢?

到纽约的世界游客都奔向百老汇一睹世界大都会百年剧场街的风采,但是并不太关注它为何百年不衰、车水马龙。

百老汇的兴旺得益于百年探索中逐步建立起来的体制设计。看上去百老汇里里外外的剧场都卖门票,但是剧场的身份却有不同,百老汇的中坚是由美国各大演艺企业的座位数在600座以上的39家剧场组成的“百老汇剧场群”,舒伯特集团公司、尼德兰德集团公司、旋转木马剧场集团、迪斯尼集团、林肯中心等著名文化企业各自在此拥有自己的剧场,这些剧场都是企业。

除此之外,还有“外百老汇”、“外外百老汇”,这两类是按座位数来界定的,“外百老汇”100-600座,“外外百老汇”则在99座以下。

对我们的演艺业体制最有参考价值、也是美国演艺业制度安排最为科学合理的地方是,“百老汇剧场群”是营利性机构,而“外百老汇”、“外外百老汇”是非营利性机构。前者要照章纳税,后者则享受减免税待遇,还能够申请到联邦或地方的各种财政补贴。

这样的制度安排,一方面让喜欢从事艺术表演行业的艺术人才借助非营利机构的优惠条件安心从事艺术创作、演出,另一方面又可以让艺术市场自由发挥,使戏剧产业做大做强。

更为令我们惊奇的是,非营利演艺机构与营利性演艺机构还可以相互转换,只要符合条件,你可以申请把你的非营利性质更改为营利性质,相反亦然。这就给予了演艺单位充分的自由选择权,而且不是一次性的选择权。

总括起来,对演艺组织性质的严格界定、对不同演艺组织的税法、由法律杠杆尤其是税收优惠撬动的社会参与艺术的热情,是这一体制设计的核心内涵。

如果我国也做一个有如此制度安排的百老汇,那么,哪些演艺单位能够担负起营利性和非营利性两类组织的角色和效能呢?

按说,我们的事业性质的文艺院团的发展方向最接近于非营利性组织,转制院团、民营院团的发展方向最接近于营利性组织。因此,有人说,只要如此一转换,我们的演艺业就活了。

然而,事情远没如此简单。一方面,非营利组织产生于市民社会、社会组织高度发达的社会环境,而我们的社会组织、民间团体等还相当薄弱,社会对艺术的热情、企业家对艺术保护与发展的兴趣、社会组织对发展艺术的组织能力和号召力等等,都不足以支撑非营利组织的诞生及有效运营。

另一方面,成熟的营利性演艺组织产生于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演艺市场的充分竞争在我国还远远没有形成,这也是我们的转制院团及民营文艺院团纷纷抱怨市场之路步履维艰的时代性根源。

国情不同,制度安排必然不同。因此,我国演艺业改革发展的重点并非在于非营利演艺组织与营利性演艺组织的划分,而在于统一的现代演艺市场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解决的恰是这一问题,它在充分考虑具体国情、保留少数事业体制院团之外,将绝大多数国有院团转制为演艺企业,在市场竞争上使所有性质的文艺院团处于同一个演艺市场之内,面向市场、面向群众,以市场配置演艺资源的积极作用繁荣发展表演艺术。

说白了,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绝不是艺术表演行业的完全市场化,但绝对是一次趋向市场经济的改革,甚至可以说,国有文艺院团的体制和机制改革是趋向民营文艺院团的。

从目前的整体状况来看,事业性质的文艺院团内部机制改革远远没有完成,大多数还停留在原来的体制中;转制院团重塑市场主体的任务还相当艰巨;大多数民营院团的实力还相对薄弱,它们暂时都没有能力成为建设中国“百老汇”的主体力量。

更重要的是,从具体国情来看,我国的演艺业不可能走美国模式,从这个层面来讲,“百老汇”在中国无法复制。

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为何无法照搬移植?

为什么发达国家演艺业的成功经验我们无法照搬移植?我以为,不是因为我们闭目塞听,也不是因为我们缺乏智慧,而是因为每个国家或民族的发展历史、社会制度、习俗特点不同。

从国家宏观政策扶持与发展环境角度而言,中外艺术表演团体的确存在若干差异性,导致各国艺术发展的目标、方向、方式和手段均不相同,因而某种程度上不具有可比性。

一方面,中外艺术表演团体面临的问题不同,以至于在政策扶持上有不同的制度设计和安排。

西方发达国家演艺业发展面临的问题是在充分竞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避免垄断的问题,同时考虑在大众文化的兴盛中如何保护传统艺术。

而我国演艺业改革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革除束缚和制约艺术表演团体的一切阻碍性因素、解放和发展艺术生产力,因此制度设计和安排的重点放在了受旧有体制束缚和制约的国有文艺院团的体制改革上,同时给予了国有文艺院团若干改革发展的扶持政策。

但是,这些扶持政策并非单纯针对转制院团,而是着眼于整个演艺业的改革发展。除了因为由事业转为企业而必须支付的转制成本之外,其他政策均适用于民营艺术表演团体。如果说民营艺术表演团体真正享受到政府扶持的确存在若干现实困难,那么,这些困难不仅在民营艺术表演团体那里存在,在转制的国有文艺院团那里同样存在。因此,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阶段性任务完成之后,新出台的扶持政策继续强调要落实和强化扶持政策。

从整个演艺业的改革发展而言,转制院团改革发展依然是今后的工作重心,但在政府宏观政策扶持的制度设计上,将继续坚持国有、民营一视同仁,可能存在实际操作上的具体问题,但不存在政策扶持制度安排上的障碍。

另一方面,演艺业面临的发展环境和各国演艺组织的发展历史不同。我国演艺业门类中,影视艺术、流行音乐等发展较好,但占演艺业很大比重的传统戏曲等艺术门类,因为种种原因,市场生态受到了严重破坏,需要一个很长的修复期。而从事这些艺术门类的国有文艺院团由于长期附属于行政部门、受制于僵化的单位体制,已经逐渐丧失了市场活力和竞争力。

所以,重塑市场主体并非一朝一夕,改革也并非“一改万好”。在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够完善,社会建设还相当滞后,社会诚信体系建设还相对薄弱,财税保障机制还有待完善的现实制约下,演艺市场环境的完善和优化,很大程度上还需要政府来引导甚至主导。

政府扶持政策“红利”,民营艺术表演院团能期待什么?

近年来,国家花大力气推动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一系列针对性的扶持政策无不让民营艺术表演院团眼红。但这并不意味着,在政府扶持政策红利面前,民营艺术表演院团完全不可期待。

民营艺术表演团体可以通过“强”、“弱”合力争取政府扶持政策。所谓“弱”,是指在包括民营艺术表演团体在内的演艺组织面临的共性问题上,如人才培养培训、演艺场所建设及利用方式、从事传统艺术表演的团体市场不足等问题上,在这些“市场之手”无法触及的地方,要求并期待“政府之手”弥补市场失灵。所谓“强”,即在产品导向、质量、水准等方面具有突出优势的民营艺术表演团体,以竞争方式,在政府采购、传统艺术表演扶持计划、文化产业扶持资金等方面获得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扶持。

此外,还可能通过一些间接方式获得政府政策扶持。从世界范围看,演艺企业的收入来源总体上呈现多元化趋势,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演艺业市场化程度很高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艺术表演团体也需要得到政府和社会力量的特殊扶持。目前,社会力量扶持演艺业发展还处于萌芽阶段,究其原因在于政府尚未寻找到撬动的杠杆。发达国家投资文化艺术的企业家并非特别“高尚”或酷爱艺术,其中,遗产税、投资文化艺术的税收优惠等是重要的激励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