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救灾精神内涵范文
时间:2023-10-30 17:31: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抗震救灾精神内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展开有序自救
5月13日,冒着余震不断的危险,输血所党政领导班子紧急召开会议,成立了以郑忠伟所长任组长的“抗震救灾应急工作小组”,下设宣传报道、支持救援、安全保障等工作小组,对抗震救灾工作做出了统一部署和安排。一是要求各部门高度重视,统一指挥调度,加强应急值守和信息报送,确保沟通渠道顺畅;二是尽快摸清灾损,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恢复受损设施与房屋,全力展开输血所抗震救灾保障工作;三是要求各部门及时了解部门及相关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情况,妥善安排职工生活;四是组织志愿者报名活动,随时准备支持卫生厅的抗震救灾工作。
宣传报道小组从5月13日至19日,每日编辑《输血所抗震救灾快讯》向所内在职、退休职工,医科院,中国输血协会及相关兄弟院所发送。“相协相助共渡难关――输血研究所抗震救灾专题报道”栏目13日在所网站开通,14日,院校网站首页开辟了“情系灾区,团结抗震”专栏,并与所网站实现专题链接。支持救援小组上报抗震救灾项目申请、技术产业带恢复与重建专项规划以及科研单位地震受灾损失情况,组织编写“地震紧急输血指导手册”。安全保障小组从地震当晚起便组织居住在所内职工在较安全的地方休息,并坚持值班检查,确保人员安全。
发挥专业优势,援助灾区人民
地震发生以后,所党办、工会第一时间发出《致全所党员、群众的抗震救灾倡议书――珍爱生命,为抗震救灾作出我们的最大努力》的倡议书,号召全所职工积极捐款捐物,以实际行动援助灾区人民。短短三天时间,全所党员共交纳特殊党费28598.6元,募集群众捐款38497元,捐献衣物927件。
自5月15日起,输血所共派出志愿者42名,出动400余人次参与了四川省卫生厅的抗震救灾工作。他们分别战斗在四川省“5・12”抗震救灾指挥部医疗保障组下属的后勤保障、伤员转运、新闻宣传,疾病防疫等工作组。
医疗后勤保障
输血所有十多名同志在陈仁清同志带领下参加后勤保障组工作。为了及时接送各医疗、防疫队员到达灾区,尽早将救灾物资送到灾区群众手中,保证药品、水质检测仪器、试剂的送达,他们常常冒着余震不断、道路塌方和泥石流的危险奔赴灾区、深入一线。抗震期间,他们从机场、火车站接送了来自北京、上海、天津等二十几个省市共计1200人次的医疗、防疫人员,以及救护车155辆和随队医疗救助物资12吨到达汶川、北川、青川等灾区,参与从绵阳转运伤员到重庆300多人次;为外地医疗救护队采购帐篷、被子、棉大衣上百套;并为省卫生厅各工作组提供办公文具及生活供给;做好后勤保障组的信息统计工作。
转运伤员
截至5月17日,仅四川收治的受灾伤员已达11万余人,灾区医疗机构的负荷很重。为了保证伤员救治,总书记作出了“要统筹安排,及时将部分能够安全转移的伤员送往外省市条件较好的医疗机构救治”的重要指示,按照卫生部和四川省省委和省政府的要求,从5月17日起,四川省启动了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非战争状态下最大规模的由政府组织的伤员跨省转运救治工作。
伤员转运工作组由省卫生厅厅长沈骥任组长,赵万华副厅长和输血所郑忠伟所长任副组长(郑忠伟所长兼任伤员转运工作组组长)。所里先后共派出9名同志参与到伤员转运组工作之中。从5月17日至31日,伤员转运组通过21次专列、99架包机以及万余次救护车,出动医务人员5000余人,累计向北京、天津、河北等20个省(区、市)340多家三级医院转运地震伤员10015名。铁路累计转运伤员5053名,航空累计转运伤员3495名,汽车转运伤员1467名。通过电话、传真、电子邮件等方式对20个伤员接收省(区、市)的60个城市、367个接收医疗机构的相关数据进行收集、整理、汇总,并协调配合民政部门做好灾区伤员的返乡安置与康复工作。
新闻宣传
在党办主任的带领下,所里共9名志愿者积极参与到四川省卫生厅抗震救灾新闻宣传组工作中,负责收集来自各地市州卫生系统原始稿件,为省卫生厅网站抗震救灾专栏提供素材,发掘优秀的人物和事迹;收集和筛选综合办公室、医疗救援组、物资供应组、疾病防控组等处的最新信息。协助将其编纂成抗震救灾工作快报并及时发放到相关单位、部门及领导手中;负责将抗震救灾指挥部的新闻稿发送至省委宣传部及各大新闻媒体,并及时挂网;协助做好档案管理;建立完善中央、省、市新闻媒体联络表等。
疾病防疫
防疫组主要负责接送省部级卫生防疫专家到达灾区一线,督导防疫工作,保障大灾以后无大疫。从5月17日~6月26日的41天时间里,输血所派出的3名志愿者均坚守在抗震救灾的最前线,他们克服了余震不断、泥石流和山体滑坡等危险,常常每天工作12个小时以上,到达了雅安所属的1区7县,行程一万八千多公里,将卫生防疫专家安全及时地送达了灾区,防止了大灾过后疫情的发生。
篇2
多年的发展表明,要建设防灾减灾类高水平大学,培养高质量的主打地震系统的人才,就需要有一流的、富有防灾特色的校园文化提供精神支持,而建设彰显防灾特色、弘扬抗震精神的校园文化则是防灾科技学院校园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特色为先 抗震精神与防灾特色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不但是学习专业知识的场所,更重要的是育人的阵地。高校学生生理、心理尚未成熟,可塑性大,辨析能力差,很容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因此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为此,学校领导班子指出,校园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鲜活载体,它的目标在于创设一种氛围,以期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人本精神是防灾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首要内容 汶川地震让所有人感受到生命的脆弱,抗震救灾就是对人性关怀的最简单的表现。在以防灾减灾为培养专业的防灾科技学院,能够展现和践行校园文化的最简单形式,就是要在师生员工中牢固树立一种价值观:人的生命是无上的,对人性的关怀、对生命的珍重是一切价值的起源。因此,生命教育和生存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抗震精神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出发点。防灾科技学院应该比其他任何高校更加重视校园文化中生命和生存教育的倡导和形成。引导师生员工肯定并尊重自己的生命价值,也要让他们认识到任何伤害自己和他人生命的行为都是对人的价值的践踏,更要让他们建立起“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大爱精神,这种大爱精神的倡导,无疑又超越了尊重生命、尊重人的价值的人本精神,更是一种无私奉献的展现人性本善的人性教育。
坚守抗震精神的文化价值,巩固防灾科技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道德教育功能 实践中,学校抓住抗震救灾精神建设的契机,对师生展现出的高尚精神与可贵品质进行因势利导,积极开展以弘扬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为重点的思想政治教育,弘扬高尚师德,彰显人文关怀,为推进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建设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丰富抗震精神的时代感,提升防灾减灾教育的时代认同力 抗震精神是一种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在这种精神中,公民国家责任意识高度增强,社会应急管理方式和灾难救助方式的不断创新,显示了人们科学理性与公开自信的高度统一。这种精神还体现了开放、合作、科学、民主、发展、和谐的时代精神。防灾减灾教育要体现其自身的创造力,必须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着力抓好师生员工的危机意识、责任意识,加强学生创新、自信、合作、和谐精神素质的培养。这些素质的获取,没有与之配套的校园文化的建设是无法完成的。
与时俱进 防灾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创新成果显著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防灾减灾教育事业将会有更加光明的前景,任重而道远。作为一所行业背景清晰、特色鲜明的高校,在已经形成的独特鲜明的风格和文化中,防灾科技学院在防灾抗震精神的引领下,创造性地建设具有时代精神、抗震精神的特色校园文化,主要创新成果如下:
弘扬抗震精神,发展行业文化 一是传承抗震精神,构建防灾文化。在已经形成的“崇德博智、扶危定倾”的防灾校训的指导下,学校经历两次搬迁、三次创业,形成了“仁爱、严谨、俭朴、担当”的防灾校园精神,它应对了防灾办学的格局,为学校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柱。抗震精神的及时传播,又为学校校园文化的构建提供了充足的文化源泉,防灾科技学院师生员工秉承抗震精神,以构建富于人文精神和人性关怀的防灾文化为切入点,实现防灾科技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内涵,并赋予它坚实的实体内容。
二是突出“防灾”文化氛围。防灾科技学院是以地震学科为主体的高校,地震科学是学校的一大特色。加强地震科学文化建设能够激发广大学子的自豪感,树立献身地震科学事业的志向。
这种文化氛围凸显了防灾减灾的特色,学校的专业设置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人,以防灾科技学院校史馆的建立为例,校史馆集中展现了我国地震科学建立和发展的轨迹和历史,以详细的资料和实物展现了防灾科技学院的发展历史,尤其突出地介绍了防灾科技学院为中国的地震科技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以及地震行业的一系列英模事迹等。
强化地震元素,彰显张衡文化 发挥校园自然景观的育人作用,寓教于景,环境育人。
自然景观属于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在学校标志性建筑物的设计、人文景观的设置等方面,防灾科技学院注重整体规划,合理布局,与学校整体办学思路和谐、一致。原来学校只有喷泉公园和5号教学楼前的小公园,近几年,学校加大了校园自然景观的建设,先后整顿和维修了校园马路、草坪,更是重新设计并建设了一个以张衡地动仪为主题的主题雕塑公园。
这个主题公园醒目地建在主教学楼前,每年新生入校时,它是主要的迎新场地,对于所有防灾学生和家长而言,都是一个无声的鼓励和引领。对于5号教学楼前的小花园也重新改造,从全国的地质遗址和地震遗址运来标志性的矿石等地震元素实物,重新装扮整个校园。校园的整个自然景观环境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
强调突出“精神和引领”,全员共同参与校园文化建设 由于防灾科技学院位于北京边缘的类似城郊地带,是在没有任何人文北京和文化底蕴的“文化沙漠地带”建立起来的,虽然有不断新建的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学生宿舍等富于现代气息的建筑,但缺少沉淀防灾办学历史、包含防灾校园文化精神、并能潜移默化影响和感召全员师生的标志性校园物质文化载体。
因此,防灾学院师生在建设防灾特色校园文化中,结合防灾地震科学的特点,大力加强地震科学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形成以“地震科学”元素为基点,以抗震精神为核心,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的校园文化体系,培养出以抗震精神为引领的地震科技人才。
篇3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可见,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本质,是教师的灵魂。今天,面对构建和谐校园的新形势、新任务,作为教师更应该加强师德修养。为此,我不断地加强政治、业务学习,提高艺术修养,丰富发展自己的精神世界,提升自己的文化底蕴,完善自身的人格素质。以高尚的师德,为学生做出榜样。
一切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教学
在教学工作中,为了培养出新一代高素质的大学生队伍。转变教育观念,摒弃陈旧教法。站在三尺讲台上,我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据大学生的特点和知识结构,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深入浅出地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不失时机地训练学生的技能,让学生在课堂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效地获取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提高综合素质。如:教学“微分中值定理”时,首先穿插相关的数学史,让学生感知其发展的艰难历程。同时,深度挖掘定理的内涵,巧妙地利用图形的旋转而揭示其内在联系,在证明拉格朗日中值定理时,构建辅助函数,体现数学构思的技巧美。实践证明,学生自始至终积极地参与,其思维活跃,陶醉在数学美的世界中。学生既学会了知识,又锻炼了能力。还避免了学习数学(来源:文秘站 )的枯燥乏味,使学生乐学、好学,进而形成一种契而不舍的良好学习习惯,因而所教学生学习成绩优秀。
爱心奉献
“爱心”是师德素养的重要表现。多年来,时刻关爱学生成长,尤其是对那些学习感到困难的学生,更是做到“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尊重学生个性,相信学生潜力。如:学生刘某,数学基础极差,对此,我利用空余时间与他交心谈心,消除其畏惧心理,接着对他加以无偿补习,让他体会到成功之乐,建立自信。这样循序渐进,该生不仅提高了学习成绩,而且产生了浓厚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在以后的考试中顺利过关,深受学生及家长好评。
篇4
一场特大地震,突袭了四川,震动了全国,震惊了世界。
从那一刻起,一些陌生的地名反复出现在我们眼前:汶川、北川、映秀……从此,这些地方就揪紧了你我的心。网络上每一条惊人的短讯,电视里每一句动情的话语,断壁残垣下每一束渴求的目光,无不震撼着你我的灵魂,无不令人潸然泪下!
从那一刻起,一切都有了再认识。从第一时间亲临现场指挥救灾的总理,到第一支翻山越岭突进汶川的军队;从一支支空降灾区的伞兵,到一批批赶赴救援的志愿者;从一笔笔饱含真情的捐助,到一场场撼人心魄的义演……大灾面前,我们民族的大善大爱、大情大义、大智大勇瞬间得以集合;国家的意义,子弟兵的内涵,同胞手足的概念,一次次在你我心中刷新!
2008年5月19日,国殇祭奠日。这一天,警笛长鸣,国旗半降,行人驻足,举国同悲――所有中国人都为遇难同胞做起了“头七”。我们明白,越是危难时刻,越需要镇定、勇气与爱心;越是危难时刻,越凸显中华民族的团结、坚强和伟大!
“汶川加油!四川加油!中国加油!”生生不息的顽强和不屈,穿透内心的阴霾,划过震后的废墟,向未来传递出无限的希望!
1给下列加点字写上正确的拼音。(2分)
铭()记陌()生断壁残垣()潸()然泪下
2下面是一副“抗震救灾”对联的上联,请对出下联(宽对即可)。(2分)
上联:手拉手众志成城抗震救灾
下联:
3请给下面一则新闻加上标题(不超出12个字)。(2分)
“5・12”汶川大地震中幸存下来的孩子是灾区未来的希望,他们还有几十年的人生路要走。然而,痛失亲人的哀痛,噩梦般的经历,不可能不在孩子们的心里留下难忘的阴影。因此,如何帮助灾区的孩子走出震后梦魇,成了一项急迫的工作。5月22日,数十名心理专家从不同地方飞抵灾区,在儿童节来临之际与孩子们面对面,进行心理疏导,为他们幼小的心灵“减震”。
4请根据提示和上下文用诗文原句填空 。(6分)
(1)地震发生时,不少人为救他人英勇赴死,感动天地,正如孟子所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灾之后,有的亲朋离散,至今仍无音讯,让我们用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为他们祝福吧。
(3)只要团结一致,坚定信心,就能在困境中看到希望,再建美好家园,陆游《游山西村》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5汶川大地震牵动着所有华夏儿女的心,爱心接力在神州大地迅速展开。振兴中学九年级一班拟开展“爱心家园”主题活动,假如你是这个班的一员,请完成以下任务:
(1)为帮助灾区同学消除地震带来的阴霾,让他们重展笑颜,请你在寄给他们的“爱心卡”上写一句你最想说的话。(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突出活动主题,大家一致同意用下面这幅题为《中国结》的画作为活动标志。请你简要说明画面内容和寓意。(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是同学们收集到的两则材料:
材料一:地震发生时,谭千秋老师本来有逃生的机会,但他却在危急时刻,张开双臂,趴在桌上,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保护了身下的4个学生。
材料二:地震发生后,3岁的郎铮被救援人员从废墟中救出时,虽然满脸是血,却微笑着艰难地举起还能动弹的右手,向武警官兵们敬了一个标准的队礼。
假如 2008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活动要面向社会征集颁奖词,请你参阅下面的示例,在两则材料中任选一个写一段颁奖词应征。(提示:注意文采和感情,不超过60个字)(3分)
〔示例〕
材料:2007年11月30日,28岁的军官孟祥斌为救一名轻生女青年,从10米高的桥上跳下;他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将女青年托出水面,自己却沉入了水中。
颁奖词:他用一次辉煌的陨落,挽回了另一个生命。别去问值还是不值,生命的价值从来不是用交换体现。他在冰冷的河水中睡去,留给我们一个温暖的启示。(2008年四川省达州市中考试题)
“汶川地震”发生不到一个月,许多地方的中考试卷都出现了这一时事热点,尽管形式不一,但都体现了关注社会、放眼时代的大语文观。 因此语文学习不能再局限于课本课堂,而应该走向广阔天地,有一定的社会参与意识。
本题的妙处是将5个小题总领于一个话题之下――“汶川地震”。集积累、口语交际、实践活动为一体,多角度地考查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答题解析:第1题答案:míng、mò、yuán、shān。
第2题考查对联的知识和概括能力。示例:心连心团结互助共建家园。
第3题考查的是信息概括能力。答时要扣住主要事件,符合新闻标题要求。示例:①为灾区孩子心灵“减震”;②对灾区孩子进行心理疏导。
第4题对名句的考查不再是简单的识记,更注重理解与运用。示例:①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③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第5题(1)口语交际的考查,要根据语境,明确对象、场合,做到语言得体。如:①地震使你们的学校成了一片废墟,但有全国人民的支援,相信不久就会有更加美丽的校园出现在你们的面前。②虽然我们素不相识,但我和你们的心是连在一起的。
篇5
(一)总体要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部署,坚持以人为本,将文化恢复重建与当地政府重建规划相结合,与贯彻*市“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相结合,突出受灾地区文化恢复重建工作,重点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加强城乡文化建设,均衡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特别是地震灾区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基本文化权益问题,促进城乡文化和经济、政治、社会建设协调发展。
(二)目标任务。20*年10月前,通过采取建立临时文化活动室、组织流动文化服务等措施,在受灾地区过渡安置集中居住区域建立和完善过渡性文化服务基本功能,满足受灾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到2010年,都江堰市、彭州市、崇州市、大邑县要按有关标准基本完成受灾地区主要文化基础设施的恢复重建工作,其余区(市)县按照“十一五”规划,基本实现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能力,基本建成结构合理、发展均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到2013年前后,通过倾斜发展、重点扶持等措施,使受灾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同步发展,使全市文化产业发展形成支撑体系,使文化体制机制充满活力,文化创新能力明显提高,文化建设与城乡一体化同步发展,*文化发展整体实力居中西部地区领先地位。
二、重点工作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制定好、实施好灾后文化恢复重建规划
1、加强组织队伍建设。受灾地区文化部门要迅速抓好健全组织和恢复队伍工作,指导、协调和帮助受灾严重地区县级文化事业单位、乡(镇)综合文化站健全组织机构,在短时间内落实生活保障,建立临时办公场所,恢复正常办公秩序,重建基层文化骨干队伍,创造条件开展文化服务,组织开展相关的群众文化活动。
2、做好灾情评估统计。要主动、客观、全面、准确地做好灾情评估统计工作。加强公共文化图书、器材设备的抢救工作,加强公共财产管理,最大限度减少损失。认真组织震灾损坏建筑设施的安全评估工作,对受损轻微的,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抓紧修复并对公众开放服务。
3、科学规划恢复重建。按照市政府和省文化厅的要求,以及“规划先行、统筹协调、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立足当前、兼顾长远”的工作思路,确保灾后“两馆一站一室”等公共文化设施恢复重建纳本地恢复重建规划,通过重新规划,调整结构,合理布局,在满足基本功能和需求的基础上,着眼长远,提高档次,即要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的支持,又要发挥自力更生的精神。
(二)继续以推进“五项工程”为抓手,全面推进过渡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1、推进城乡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重点保证“两馆一站一室”建设到位。各区(市)县要按照市上的统一部署,抓好过渡安置集中居住区的配套文化设施建设,满足受灾群众过渡安置期间文化需求。受灾严重的都江堰市、彭州市、崇州市和大邑县要把“两馆一站一室”纳入灾后重建统一规划,早日完成达标建设;其余区(市)县要按照市委、市政府下达的目标,在20*年6月前完成全市文化馆达标建设任务,20*年12月前完成全市图书馆达标建设任务;20*年,要全面完成乡镇综合文化站标准化建设任务,基本完成村文化活动室基本设施设备配套建设,基本实现“一人一册”。“十一五”期间,要着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农村文化建设财政投入体制。
2、推进城乡文化数字化建设工程。继续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电影数字化工程、数字化图书馆工程。*图书馆要抓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市、县支中心建设,确保网站内容、网站容量和网络传输速度达到全国一流水平。20*年前,全面完成县级支中心建设,配合市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和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网的推进,在100%的乡镇(街道)、70%的村(社区)建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继续按照“公益事业,政府主导,企业经营,市场运作”的思路,深化全市农村电影改革,20*年底在全国率先实现农村数字电影全覆盖,实现每月每村、每个过渡安置点一场数字电影的目标,并初步建立起市场化运行机制。20*年,完成*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建设,并实现全市所有图书馆数字化联网,数字图书馆读者点击率每年上升20%。
3、推进城乡文化带动工程。继续深入做好送文化下乡和扶持城乡特色文化品牌工作。都江堰市、彭州市、崇州市和大邑县今年重点完成过渡安置点公共图书流转点建设工作;其余区(市)县继续推进在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建设图书流转点工作,确保到20*年全市所有乡镇(街道)和80%以上的村(社区)建立图书流转点。继续打造群众文化活动品牌,举办“中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和“*风情节”,在九区和高新区举办“文化*—大型广场文化活动”;继续实施电影木偶皮影进校园、专业院团进乡镇、慰问演出进工地、高雅艺术进社区等活动;各区(市)县继续打造当地群众文化活动品牌。把丰富受灾地区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作为群众文化活动的重点,既坚持送文化服务到临时安置点,又积极组织受灾地区群众开展各类文化活动。通过调演、比赛等形式,培育一批民间文艺骨干队伍,加强对农村文化市场的引导和管理,推动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每年组织召开一次全市文化系统新农村文化建设现场经验交流会,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发挥各类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
4、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继续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生地保护和中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筹备工作。完成“三个集中”工作的保护地域风貌、历史遗存调研,形成可行性报告,力争成为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的重要参考。通过“民间艺术之乡”、“特色文化之乡”创建和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保护和传承地方传统文化,扶持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拳头产品。实施文化品牌战略,培育和扶持一批文化名镇、名村、名院。2010年前,完成1—2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生态保护区的申报和规划。借助中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和*风情节的契机,包装、展示和推广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资源。
5、推进城乡文化人才培育工程。按照城乡文化人才队伍培育工程的要求,通过下派挂职、上调锻炼、集中培训等方式,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特别是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和街道综合文化活动中心的人才队伍建设,做到阵地有人管理,活动有人组织,作用得到切实发挥。震灾受损严重的地区,要把培养文化人才作为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手段,培养一批文化骨干,带动群众积极参加各种文化活动。
(三)以弘扬时代主旋律为主线,大力繁荣文化艺术事业
1、抓好文艺创作演出。各国办、民营文艺院团在抓好年度艺术创作生产的同时,结合“5·12”汶川大地震后的抗震救灾工作,积极创作生产一批反映人民群众重建家园方面的文艺作品,弘扬不折不挠、团结互助的伟大民族精神,唱响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时代主旋律,为抗震救灾、重建家园提供强大精神动力、舆论支持和思想保证。认真组织实施惠民演出工作,使“众志成城、重建家园—我们在一起主题文艺慰问演出”制度化、经常化。加强对各区(市)县特别是重灾地区文化部门开展艺术创作和艺术活动的工作指导,各区(市)县要注意积累创作素材,抓好创作生产,积极用新创节目为群众演出,提高本地文化活动的质量。
2、大力推进剧场建设。各区(市)县特别是都江堰市、彭州市、崇州市等受灾较重地区,要按照《文化部关于公共文化设施灾后重建规划的指导意见》精神,积极推进本地剧场建设工作,将剧场建设纳入灾后重建规划,力争在2010年前按标准建成适合本地区文化发展要求的中型剧场,确保本地生产的剧节目和引进剧目有较为适宜的演出场地。市文化局在推进武侯区、成华区剧场建设的同时,将重点支持和指导都江堰市、彭州市、崇州市抓好相关剧场建设工作。
3、推动旅游演艺产业发展。各区(市)县要按照市政府《关于加快我市旅游演艺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有关精神和要求,着眼于加快本地旅游演艺产业快速健康发展,丰富文化旅游产业内涵,繁荣本地文化艺术事业,坚持“政府引导、城乡兼顾、鼓励发展、市场运作、重点推进”的旅游演艺发展原则,采取整合旅游演艺资源等方式,推动旅游演艺产业发展,提升本地文化魅力,力争形成投资具有较大规模的旅游演艺剧目并上演。
(四)以重点文化产业项目为核心,提高文化产业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1、抓好重点项目。以重大项目为支撑,恢复推进文化产业发展。以恢复重建文化旅游设施为重点,发展文化旅游、演艺娱乐、民俗风情等特色产业,继续打造历史文化、休闲文化等特色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尽快对受损的文化旅游设施进行恢复重建,重塑都江堰水文化品牌,同时围绕古蜀文化、三国文化、诗歌文化、特色古镇文化打造系列有影响的文化旅游精品项目。积极指导和支持受灾古镇恢复重建工作,促进乡村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利用*文化资源,高起点建设一批重点文化基础设施,打造*文化旅游新亮点。重点抓好都江堰—青城山文化旅游设施恢复重建项目,都江堰二王庙景区文化旅游设施恢复重建项目,彭州市地震遗址公园建设项目,崇州罨画池文化旅游配套设施项目,崇州鸡冠山九龙沟文化旅游休闲产业项目,受灾地区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文化站建设项目。
2、抓好政策配套。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市有关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经济政策,积极争取国家、省、市相关倾斜扶持政策,协助市级相关部门研究制定更为开放和有较大突破的文化产业政策,为文化产业迅速恢复和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3、抓好市场繁荣。合理规划受灾地区文化市场重建工作,争取国家和省的政策支持,降低市场准入门槛,简化审批程序,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积极引导有实力的企业参与受灾地区文化市场重建。充分发挥行业协会桥梁作用,重点以演艺协会、博物馆协会、网吧协会、音像协会、歌舞娱乐协会为抓手,引导市场配置资源,广泛吸纳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形成开放型、多主体、多样化的产业发展格局,提高文化产业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五)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修复重建工作为重点,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利用
1、抓好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修复重建工作。按照国家文物局的要求,启动对受损的59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修复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工作。积极协调配合国家文物局、省文物局和相关专业机构,重点抓好世界文化遗产、全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受损的国家一级文物修复重建工作。力争到2011年,完成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二王庙景区的修复重建工作。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做好抗震救灾纪念设施、实物资料征集和建设工作,配合相关单位做好地震遗址公园的建设工作。
2、抓好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按照统一部署,继续抓好文物普查的宣传培训和组织实施工作,突出普点,加强技术支持,按照国家、省、市规定的时限和要求,确保我市第三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在2010年10月前按时保质完成,并在此基础上延伸成果应用,努力形成“文化遗产人人保护,保护成果人人共享”的和谐局面。
3、加强博物馆建设。加强对全市各博物馆、文物收藏单位的工作指导,积极发展和丰富博物馆事业,不断改善馆藏文物库房保管条件,提高展陈水平,加大博物馆宣传力度,做好《*博物馆文化之旅导览图》、《*文化宝典》的编印工作,充分发挥博物馆的文化传播阵地社会功能。结合地震灾害馆藏文物修复工作,继续编制《*市珍贵文物保护修复规划》,有步骤、有计划地实施馆藏珍贵文物本体保护修复项目。
4、做好文物勘探和考古研究。切实加强文物勘探发掘考古工作,积极会同国内外专家和相关机构,重点对以金沙文化为代表的古蜀文化进行研究,科学制定考古发掘规划,加强考古理论研究,努力突破文物保护等难题,为*文化旅游发展提供历史文化支撑。协调推进《*市大型古文化遗址保护管理规定》立法进程,在20*年完成该草案的起草、论证、修改和送审工作。
(六)以推进长效机制建设为根本,加强文化行政管理和执法工作
1、加强依法行政和管理。坚持恢复重建和加强管理并重,结合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工作,重点围绕网络文化市场、音像制品市场、歌舞娱乐市场、文艺演出市场等领域,深入开展文化市场秩序整顿和规范工作。加大文化市场管理举措的督促落实力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开展“反盗版天天行动”。深入开展网吧及网络游戏专项整治活动,强化娱乐场所日常监管,努力为广大消费者营造良好的文化市场环境,切实保障广大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2、推进文化市场管理长效机制建设。严格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严格执行《*市文化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标准(试行)》,建立和完善文化企业信息库和行政处罚数据库。大力支持文化市场行业协会发展,促进行业组织实施自律。落实创建青少年“绿色网上空间”和打击“黑网吧”目标管理责任,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组建当地文化市场专职协管员队伍,强化技术监管手段,建立完善网吧及娱乐场所监管系统。
3、加强执法队伍正规化建设。加强文化行政执法队伍教育、培训和管理,不断提高执法队伍整体素质。把建设一支思想好、作风正、业务精的执法队伍作为实现依法行政目标的关键环节,对不依法履行职责的执法人员,坚决取消执法资格,吊销执法证件,调离执法岗位。严格按照《文化部关于进一步规范文化市场行政执法有关标志的通知》精神,做好全市文化市场行政执法人员执法证件、执法标志等的规范管理,树立*文化行政执法的良好形象。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做好震灾过渡期的各项工作,市文化局成立“5.12”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编制协调小组,负责全市文化系统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方案、规划编制协调等工作。各区(市)县也要成立相应的机构,加大工作力度,及时研究协调解决过渡期文化建设遇到的突出问题,确保各项工作顺利推进。
篇6
山崩地裂的几分钟过去后,我发现,我们的周围,我们所能涉猎到的事关玉树大地震的新闻中,有无以复加的痛在弥漫,有相濡以沫、患难与共的浓浓的爱意在涌动,有悲壮而凄美的人性的美丽让我深深地感动着。许多的瞬间,许多的片段,在阐释着大爱的真正内涵,在放射着人性中最美丽的光彩,这些瞬间和片段在珍藏进内心深处的时候,我泪流满面。
在新闻中看到一则新闻让人为之动容,19岁王皎雄不顾房子还在摇晃,徒手刨出母亲。看见母亲已不能说话,王皎雄加快了速度,用手刨,找了根棍子撬,费尽周折将母亲从倒塌的墙下救出。“幸亏有沙发在下面挡了一下,留下了一点空隙,这让母亲得以保命”,王皎雄说。
地震会摧毁一些东西,但是它必将过去,也必将重塑。而抗灾中,这些最可爱的人,将会“是划过我们皮肤的一阵战栗、是闪过我们内心的一丝忧伤、是落在我们精神上的一个刻痕”,让人难以忘记。
篇7
白剑峰,人民日报高级记者,中国医院协会常务理事,现任人民日报教科文部医药卫生部主编。
最近,卫生部抗震救灾专家组组长、北大一院肾病专家王海燕教授从四川地震灾区归来。在她拍摄的照片里,我看到了一束令人心动的蝴蝶兰。
据王海燕教授讲述,地震之后,绵竹市人民医院成为危楼,临时医院设在一个网球馆内。虽然200多张病床挤满了伤员,但医护工作井然有序,伤员们宁静安详。室内既没有嘈杂的声音,也没有难闻的味道,如同震区的一片绿洲。而最让人难忘的是,在每张病床边,都摆放着一个矿泉水瓶,瓶子里插着一束蝴蝶兰。虽然没有精美的花瓶,却散发着温馨的气息。这是白衣天使们的杰作。
蝴蝶兰,本是大自然中的柔弱植物。然而,在人类遭遇了特大地震灾难之后,它却被赋予了一种伟大的力量。窗外,断壁残垣,草木凋敝;窗内,花枝吐艳,婀娜多姿。它不仅传递着医学的人文关怀,也象征着灾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展示了一个民族积极向上、永不屈服的精神。面对此景,谁能不为之动容、为之震撼!
这不由让人想起一个故事。二战之后,德国很多城市被夷为平地,满目疮痍,百废待兴。许多媒体认为,德国要30年才能恢复到战前的水平。但是,一个英国记者断言:德国5年后就能重振雄威!因为他发现,在一个普通市民临时安居的阴暗防空洞里,居然有一盆怒放的鲜花!在如此恶劣的环境里,他们都没有忘记培育鲜花,这样的民族一定能很快崛起。
多难兴邦。一个伟大的民族,往往是在艰难困苦中孕育成长的。五千年来,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信念愈坚,饱尝艰辛而斗志更强。一部中华文明史,就是一部与各种灾难抗争的历史。中华民族精神,积千年之精华,是中华民族生命机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成分。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精神,撼山易,撼中华民族难!
一位哲人说:高尚的母亲,必定能孕育出优秀的子女。每次灾难之后,中华民族都会涌现出一批杰出代表,他们为民族精神不断注入新的内涵,成为撑起共和国大厦的坚强支柱。在四川特大地震中,无论是救灾者,还是受灾者,都表现出一种不屈不挠、乐观向上的精神。面对前所未有的灾难,他们没有悲观绝望,也没有怨天尤人,而是怀着对生命的热爱,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勇敢地向前走!
篇8
关键词:儒家五常 医师宣言 医生职业精神 中国传统医德 医学道德观念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社会调整、规范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范畴之一。坚持五常之道,就能维持社会的稳定与人际关系的和谐。在古时的医学领域,“五常”思想对确定传统医学的性质、维护医疗秩序、促进医患关系和谐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1“五常”之首“仁”
传统的儒家“仁学”思想对形成中国传统医德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中国传统医德认为,“医乃仁术,无德不立”,关爱病人是一个医者必须具备的品质,也是作为一名合格医生的必备条件。孙思邀在其《大医精诚》中写道:“凡大医治病,必当……先发大慈侧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要求医生给患者以“人”的对待,对患者要深切同情、真诚关爱,将仁爱之情注人医患关系之中,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推己及人。中国传统医德以仁爱为核心,与当代医生职业精神将患者利益放在首位,列其为基本原则的第一条是异曲同工,在医学发展的不同阶段,共同彰显了医生职业的人道主义性质,体现出医学救死扶伤的道德意义。
孔子的“仁”由“爱亲”发展到“爱人”体现为“泛爱众”原则,提出“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泛爱众”的思想在中国传统医德领域衍生为一视同仁,平等待患的医德原则。孙思邀指出:“若有疾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媛,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儒家由“泛爱众”、博爱进而把济世与救人统一起来,主张以济世为怀,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在儒家博爱济世思想影响下,传统医学就已经将医生之“仁”赋予了社会责任的意义。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序》中提到:“夫医之为道,君子用之于卫生,而推之以济世,故称仁术”。显示了中国传统医家行医济世的观念和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自觉性。当代医生职业精神提出医生应该具有促进享有医疗的责任和对有限的资源进行公平分配的责任,体现了现代医疗卫生事业和当代医生的社会责任,这一点与儒家文化赋予中国传统医德的道德内涵相契合,反映出医学责任内在的统一性。
2“五常”之“义”
“义”,原指“宜”,适宜和正当,后泛指一切道义,是维持社会秩序的手段。中国传统医德深受儒家重义轻利思想的影响,强调以医济世,廉洁行医。孙思邀曾提出:“医人不得恃已所长,专心经略财物,但作救苦之心”。宋代名医张呆在《医说·医通神明》中说:“凡为医者,粗守仁义,绝驰鹜利名之心,专博施救援之志,如此则心识自明,神物来相,又何戚戚沽名凝凝求利也?如或不然,则葛以至姜抚占誉之惭,通华佗之矜能受戮乎?”儒家思想强调“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在“义”与“利”发生矛盾时,如何选择正确的价值观是体现医生道德水平的重要方面。古代医者淡泊名利、一心向善,为了救治病人而牺牲个人利益的范例比比皆是,这都是儒家重“义”思想在医学职业道德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反映。
医生之“义”指医生对维护人的健康应尽的职责和道德义务,其最高原则就是“救死扶伤,防病治病,实行人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人们常常把医生誉为“白衣天使”,无数位白衣天使为了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鞠躬尽瘁,履自己的职业责任和道德义务。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白衣天使”们不顾自己生命的安危,奋斗在救治病人的第一线上,医护人员表现出来的奉献精神得到了社会充分的赞扬。
在坟川抗震救灾中,抗震救灾医疗队在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救治灾民,尽管伴随着余震的一波波突袭,医务人员仍然坚守岗位,只要有一线希望就不放弃任何抢救伤员的努力。
这是医学人道主义的体现,更是医生重“义”思想的闪光。
3五常之“礼”
“礼”指人们行为的最高准则和道德规范,也指礼仪文饰。唐代名医孙思邀指出:“夫大医之体,欲得澄神内视,望之俨然。宽裕汪汪,不皎不昧。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虽日病宜速救,要须临事不惑。唯当审谛覃思,不得于性命之上,率尔自逞俊快,邀射名誉,甚不仁矣。又到病家,纵绮罗满目,勿左右顾晒;丝竹凑耳,无得似有所娱;珍馈迭荐,食如无味;蠕酥兼陈,看有若无。”“夫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昔毁诸医。”提出了医生的医疗行为、待患行为及自身行为的规范,成为中国传统的医生行为之“丰"。
现行的一些基本规范包括:(1)医生待患行为的规范,如医生要说话得体、和蔼可亲、举止有度、主动周到,尊重患者的人格与尊严,尊重患者的自主权利。与患者建立一种平等、信任、互助的和谐人际关系。不仅重视患者的躯体疾病,更要了解患者的行为方式和心理状态,既要治“身”,也要治“合”。(2)医生医疗行为的规范:医生要操作严谨,一丝不苟,严格执行规章制度,避免疏漏、避免对病人产生不应有的伤害。医师职业精神中“提高业务能力的责任、提高医疗质量的责任,对职责负有责任”的要求都包含了对医疗行为的要求。严谨的工作作风是医学专业必须具备的职业精神。(3)处理医际关系的行为规范。医际关系是指医疗卫生部门内部人员之间所形成的一种业缘关系。川医际之间应该彼此尊重、团结协助、相互关心、共同合作、建立一个健康有序的竞争环境,共同服务于人民健康。
篇9
通过这次的师德学习,我受益非浅,我对师德的内涵有了一定思考,对教育教学又有了一个新境界。我也更进一步理解到老师的胸怀,应该比大海还要宽广,应该能够容纳孩子的缺点和错误。宽容是深藏爱心的体谅,是一种智慧和力量,宽容了别人就等于宽容了自己,宽容的同时,也创造生命的美丽。
"师德"首先必须是良"师",要做好良师就需要扎实的专业文化知识和较强业务能力。没有这些作为老师的先决条件,你就已经不是一个称职老师,何来谈"德"?师德是要专业水平支撑的,而且教要得法,更是说明了没有良好的专业水平支撑是提不高师德的。所以我们当务之急是提高自身专业文化素质,要不断修炼我们的专业。我们幼儿老师的专业包含了技能技巧能力,这些是我们的基本功,我们的基本功一定要扎实,一定要不断学习练习,俗话说的:"要给孩子一碗水,我们要有一桶水"才行,而且还要源源不断补充水,最好是自来水。我们的业务能力还有"写、教",这个"写"包括了写教案、写反思、写笔记、写案例、写论文。写这些需要一定专业科学文化知识、一定文学素养、一定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这些能力需要我们不断学习进修、练习才能达到,我们在平时要多看书,看杂书,多记笔记,广泛各方面的兴趣,以次来达到我们素养的提高。
要"沉"在备课中 "浸"在教学中,是我们每位老师都应该学习的,备课不是完成任务,而是为完成高质量课堂教学而做准备的,要吃透教材、了解本班孩子的能力,来设计教学活动。"浸"在教学中,教学也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走过场,就象演员演戏一样要投入全身心的感情,融入其中。
"德"要良好的修养、是平和的心境、是宽广的眼界、是高贵的品质。范跑跑有较好的专业知识,但他缺乏了良好的"德",故他不是合格的教师,遭到了万人唾弃。所以"师"和"德"是相互相成的。抗震救灾的许多先进事例让我们感动流泪,他们忘我的精神感染了许多人,大爱无言,我要向他们学习,学习他们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国家的利益忘我的精神。
总之,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我的思想修养、文化修养和师德素养。才能真正肩负起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我愿奉献给幼儿片片爱心,换来桃李芬芳,春*满园!
篇10
一、城市记忆的概念及涵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迅猛发展,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进程,各个城市的结构在不断地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迁。据有关方面统计,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国城市化率约为14%,到1999年增至29.5%,2010年则增长到47.5%,2014年达到54%,突破了专家预计。在大规模城市建设、改造更新中,势必关系到城市古迹遗存、历史建筑、历史街区和历史文化,如缺乏保护意识,将会使那些历史遗存遭到破坏,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那么城市空间的异化以及人与物固有关系的突变,使得城市人群再难体验到城市精神家园中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因此,目前保护城市记忆的呼声日渐高涨,也得到各级政府和公众的关注。
“城市记忆”的概念,目前尚未形成比较统一、明确、固定的表述和界定。它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在不同的地域范围、既定的时间段,由于历史文化、政治经济以及自然环境等各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人们对城市空间环境产生不同的城市记忆,因而它表达了人与环境的综合关系。新闻界、文化界认为“城市外在形态的‘记忆性’具有更鲜明的文化命题实质与实在性意义”;建筑界以城市规划、建筑保护的视角,认为“城市记忆是指城市建筑历史依存的环境和信息,城市记忆是城市建筑的丰富宝库,它是以城市建筑为特点”;而档案、图书界的学者多是以保护城市建设中的文化遗产特别是文献遗产为目的,认为“城市记忆即是人们对城市空间环境的意义及其形成过程的整体性认知”,是城市形成、变迁和发展中具有保存价值的历史记录,是人们对这些历史记录以信息的方式加以编码、储存提取过程的总称。
城市记忆的涵盖从广义上说,主要包括城市的历史建筑、档案文献、文物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从社会学研究角度,城市记忆具体包括生态环境、居住形态、建筑遗址、文化内涵、传统风貌、地方特色、民族情调、人文景观等各个方面。其承载物十分宽泛,包括:传统街区、文物古建、名人故居遗址、档案资料、方志文献、方言传说、集体仪式、雕塑纪念物、传统老字号、照片影像等。其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则主要包括特定地域内的代表性方言和民间文学、婚丧嫁娶礼俗、生产生活习俗、传统戏曲音乐舞蹈等;档案文献遗产主要包括各类载体、各年代产生的记录城市方方面面历史并具有珍贵历史价值、社会价值等的档案资料。这些遗产记忆着城市的史脉和文脉,展示着城市的广度和深度,体现着每个城市独特的性格特征。
二、地震城市记忆工程难点
城市记忆工程,是一项旨在抢救并保存城市发展历程中的各种文化载体的档案工作。而遭受大地震后重建的城市,推动“城市记忆工程”完全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城市。如同唐山、汶川等发生的大地震,可以说,某些城市记忆客观上存在断档现象,给地震城市记忆工程的开展造成了很大难度:
难点一:城市记忆承载物大部消失。唐山发生的毁灭性大地震,瞬间夺走了24万多人的宝贵生命,被世人公认为中国近现代工业摇篮、有着百余年历史的重工业城市成为一片废墟,整座城市受到全方位、毁灭性的破坏,城市建筑及其功能几乎破坏殆尽。汶川发生的8.0级强烈地震,破坏地区超过10万平方公里,69227人遇难,17923人失踪,城市建筑和基础设施损失惨重,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由此我们看到,发生大地震的城市原有城市空间环境在人们的视角中被整体毁灭,“城市记忆”对象,即不同年代的建筑、景观、街道等完全或大部消失,现今开展城市记忆工程的难度可想而知。
难点二:记载城市发展轨迹的档案资料出现缺失。地震发生时与城市灾民一起蒙难的还有大量的档案资料。以唐山为例,地震时除了“三线”保存的馆藏档案因远离震中无损失外,座落在市中心区的唐山市档案馆保存的档案和市直机关、企事业单位保存的尚未移交进馆的档案,全部被埋压在废墟里,受到伴随地震而至的大暴雨淋漓和不同程度的积水浸泡,导致档案资料不同程度的损坏、损失,为今天开展城市记忆工程增添了难度。
难点三:民间历史遗存散失严重。城市记忆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是散存于民间零散的、非官方的档案资料、老照片、老书籍、老文书、老家谱、历史实物、口述材料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等等。震灾发生后,城市乡村断水断电,通讯设施不能运行,加上大量伤员急需救治,灾民一度处于恐慌之中,一时不能顾及生存之外的东西。因而,许多民间珍贵物品受到毁坏、家传文字材料等遭到损毁或散失、丢失,无疑加大了现今开展城市记忆工程时进行民间征集的难度。
综上所述,开展地震城市记忆工程,其难度远远超过其它城市,一般来说,也客观地决定了其所具有的“三性”:即由于地震灾难造成毁灭性破坏原因,决定了地震城市记忆工程的特殊性;由于原有古迹、古建筑物的消失,决定了地震城市记忆工程的复制性;由于需要借助照片、影像、档案、史料及口述追忆等还原历史文化的原貌,决定了地震城市记忆工程的逆转性。
三、震后重建城市的“城市记忆工程”对策
地震城市记忆工程难度虽然很大,但并非不可为。在这方面唐山市已经取得可喜的成就。如唐山抗震纪念馆、唐山地震遗址公园,不仅成为唐山人对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记忆,同时也是国内外宾客到唐山后必去的观瞻之地。而唐山中国水泥博物馆、开滦国家矿山公园,则以实物和影像、照片画面如实记录了唐山起源于清朝末年近代工业的发展轨迹。滦县凭借历史资料复建的“滦州古城”已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点,丰南区凭借清朝开挖废弃的运河复建的运河“唐人街”吸引着京津唐大批游客纷踏而至,以及丰润区修建的试图展现红学文化记忆的曹雪芹公园等等,都属值得点赞的“城市记忆工程”的点睛之作。事实证明,地震城市开展“城市记忆工程”大有可为,总结成功经验,推动震后重建城市的“城市记忆工程”,应着力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纳入政府关切,着力做好顶层设计。地震城市记忆工程的“特殊性、复制性、逆转性”,决定了地震城市记忆工程是一项不仅涉及多部门,而且与广大民众相关联的综合性系统工程,是抢救城市文化、传承城市文明、弘扬城市精神、促进城市和谐发展的需要。因此,实施政府的统一领导、统一协调是必要的,同时也需要各相关部门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和配合,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所属城市的市、县(市)区两级政府应将“城市记忆工程”纳入议事日程,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订长远规划、年度计划和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明确阶段性工作重点、重点项目内容和投资规模,协调相关职能部门,步调一致地推动此项工作,避免部门间相互攀比“多头不管”弊端发生。针对开展“城市记忆工程”耗资较多的现实,努力构建政府投资、社会筹资、企业投入等多渠道筹资体系,为城市记忆工程的开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资金保障。
(二)加强档案资料的挖掘和开发,选择确定城市记忆闪光点。 地震城市记忆工程难点告诉我们,找回地震毁掉的“记忆”时不我待、刻不容缓。恢复城市空间环境需要对城市的每一项史实、每一个典故、每一处风景名胜、每一座特色建筑和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等几乎被忘却的历史遗存,都要一点点地把它们从岁月的尘埃中整理出来,小心翼翼地还原于我们的城市,重新焕发城市历史传统文化的光彩。
第一,统一规划系统整合档案资源。依托市县两级国家综合档案馆和文化部门,积极调整档案资源的布局与结构,本着“以档案信息整合为主、以档案实体整合为辅”的原则,挖掘城市记忆中的闪光点,发现能够引起公众共鸣的城市记忆点,搞好精品整合,并利用网络技术对所有城市记忆档案文献资源进行优化组合,建立统一的信息交换和共享平台,实现档案资源的社会共享,为各级领导决策提供服务,为相关职能部门和公众提供利用服务,使地方国家档案馆成为开展城市记忆工程的基地。
第二,加强多元档案资源优化配置。由于历史的原因,档案资源的所有权是多元的。就唐山市而言,因城市的形成发轫于晚清中开平矿务局的创办,随着煤炭及相关产业的发展而发展,记录煤炭和水泥工业发展的档案资源分别集中于开滦集团和冀东水泥集团,而铁路建设档案资源则分属于开滦和轨道客车(原机车车辆厂)两个企业。因此,整合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重大活动和重要人物的相关档案实体资源,要在尊重档案资源所有权的基础上,加强统一协调、统一组织,稳妥地实施,既保证档案所有权不变,又理清历史脉络、完整反映城市记忆,将历史清晰地展现给后人。
第三,打造城市记忆编研精品。为方便资源共享、服务社会,各级文化、档案、文史、史志等部门应立足于普及与精编相结合,展示宣传与教育启迪相结合,采取多种形式携手加强城市记忆编研工作,充分采集和利用已有城市记忆资源精心编纂档案编研专册、专题图书及丛书集锦或见诸于电台电视台和报刊的专题栏目等。如唐山电视台正在播出的、借助历史资料编辑的《史迹・唐山》,《唐山劳动日报》刊出的“唐山城市档案”栏目和《唐山晚报》刊出的“唐山档案”栏目等,深受观众和读者青睐。对于文字记载缺失的采集口述资源作补充,照片图片缺失的以充足文字作说明,力求完整展示城市记忆,完整追述事件的起源、发展过程和结果。
(三)开展社会征集工作,夯实城市记忆民情民意基础。那些散存于民间零散的历史记忆资料和实物等,是城市记忆工程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因此,可采取接受捐赠、收购、征购、代管及其它合法形式,加强社会征集工作,具体讲有五个方面:一是广泛征集各个发展时期记忆城市历史的书籍、传单、宣言、信函、日记、手迹等文字材料以及照片、实物等档案资料。二是记述城市历史面貌的各种版本的志书、族谱、家谱、村史、墓志、碑文,以及各个时期形成的重要契约、票据、证书、执照、合同等。三是反映城市历史的重大事件、自然灾害和界域、地形、地质、河流、气象及名胜古迹、地方风俗、民间工艺、传统产品等相关史料。四是城市域内驰名、著名、知名商标档案资料,包括产品工艺规程、技术条件、图纸、产品鉴定会议文件、证书、产品发展历史等。五是著名人物档案资料。
(四)利用珍贵地震资料,做强特有记忆品牌。“地震记忆”是震后重建城市人民最强烈、最难忘的记忆,这种记忆将在这个城市世代相传,成为独特的“城市记忆”。所以,震后重建城市开展城市记忆工程,首选就是做足做强地震记忆这篇“大文章”。这里应重点做好四项工作:1、安全科学地保管和利用好记录抗震救灾、重建家园全过程的档案资料。力求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不同层面系统整合、管理好地震档案资源。使其不仅能为后人在突发重大自然灾害面前实施组织领导、抢险救灾、恢复建设等一系列工作提供经验和借鉴,还可为“地震社会学”研究提供科学参考,为解决全国乃至全球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日益严峻的灾害问题,提供成功的防灾减灾范例。2、保护好地震遗址。对经国务院和省、市批准为重点保护的地震遗址,纳入城市建设的整体规划加以重点保护,使之成为地震城市人民“地震记忆”的见证物。同时为防震抗震科学研究提供实物依据,成为地震科普教育的重要场所。3、不断完善抗震纪念馆功能。以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展示城市抗震精神风貌为目的,打造系统展示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记忆项目,使其成为世人了解地震城市的窗口,鼓舞群众、弘扬抗震精神的教育基地。4、持续推进城市航拍记录工作。在震后航拍城市震灾全貌基础上,伴随着城市重建,拟应每隔5年即进行一次城市航拍,以便采取比对方式,推进城市记忆工程。
(五)建立“城市记忆工程”数字资源库。 “城市记忆工程”数字资源库是“城市记忆工程”建设和实施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因此,必须要下功夫规范记忆资源的数据采集和管理,建立起城市记忆数据资源库。
“城市记忆工程”数字资源库设计应包括系统构建框架设计、系统体系框架设计、系统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等阶段,其核心运行工作包括记忆资源采集、资源创建、资源存储、资源及资源分析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