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的主要知识点范文

时间:2023-10-30 17:31: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哲学的主要知识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哲学的主要知识点

篇1

关键词:高中政治;哲学知识;高效课堂

高中政治哲学知识包含极为复杂的理论知识和基于实践的经验的总结,因此,在高中政治哲学课堂中,要提高学生的整体的哲学素养,就必须深度地剖析政治哲学知识中的重难点,科学地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加强学生对抽象的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够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在生活中分析和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

一、深度剖析哲学中的重难点

高中政治哲学知识中包含有很多的重难点知识,这些知识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进行反复的讲解,进行深度的解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在引导学生进行重难点知识的掌握时,首先,应该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的哲学知识理论体系,即哲学包含有三大部分,分别是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并对三者的关系有准确的认识,其中唯物论和认识论相对于辩证法的知识来说是比较好理解的,因此,高中政治哲学知识的重难点就集中在辩证法这一大块知识点上,这一知识点包含有联系的原理、发展的原理、矛盾的原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原理以及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原理以及内因与外因这几大知识点。在这一阶段,重难点主要集中在矛盾分析法这一哲学知识点上,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要对矛盾这一知识点进行深度的剖析。首先,要引导学生掌握矛盾的原理、矛盾的特殊性原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原理、主次矛盾原理、矛盾的主次方面原理、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在了解这些原理的基础上,教师要着重对引导学生辨析矛盾的主次方面和主次矛盾原理。首先,引导学生从内涵上进行区分,主次矛盾是存在于复杂事务中的,而矛盾的主次方面是同一矛盾中的两面;其次,从作用来看,在事物发展进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主要矛盾,决定事物性质的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第三,要认清办事情要抓住主要矛盾,想问题要抓住事物的本质即抓矛盾的主要方面。

二、哲学理论紧密联系实际生活

哲学知识是来源于实践的,因此,学习哲学知识的最为主要的目的就是用所学的哲学知识指导实践,在课堂中,教师就要积极地将哲学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教师可以选用生活中的小故事进行讲解,也可以选用一些寓言故事进行相关理论的分析,或者是联系形势与政策中相关的知识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哲学理论知识点。如教师可以就最新一期的地质学报刊载封面文章(英文版)介绍到的我国科研人员首先在自然界中发现金属铀,这一发现对核能原料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在自然界没有金属铀,最新一项研究打破了这一惯常认识,教师可以结合这一时政信息,来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的认识论知识。此外,还可以结合我国提出的要打造中国制造2025,实现制造业由大到强的转变,创新是关键,质量是根基。这一时政新闻让学生掌握要用发展的观点来看问题。同时,还可以用讲故事的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哲学知识,如,古时候有一位父亲,买了一只猫来解决鼠患,但是鼠患缓解的同时,猫也偷吃了鸡,他的儿子很生气,父亲告诉他,没有鸡我们不会挨饿受冻但是没有猫却会,他的儿子就不再抱怨了。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理解矛盾的相关知识。

三、引导学生用哲学的观点解决问题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学生是否掌握了一定的哲学知识不是学习哲学最为重要的目的,学习哲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可以用所学到的哲学知识紧密地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能够分析和解决生产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政治哲学课堂中进行多角度的引导,让学生树立起用哲学的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同时要不断地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能够学以致用。首先,教师可以在课堂中进行相关问题的提问,尤其是要以分析论述题的形式进行,让学生对材料或者问题用哲学的观点进行科学地分析,同时运用正确的方法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其次,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实际的训练,如鼓励学生观察学校的布局,班级规章制度的设置,学校整体的管理制度等这些生活中的事物,对这些事物进行分析,找出合理的与不合理的地方,说出理由,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通过这样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用哲学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总之,高中政治哲学课堂的高效构建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努力,在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进行深度的讲解,同时要注意讲解的方式,让学生真正地理解,并能够在需要的时候进行灵活地运用。要明白,哲学是来源于生活又能够指导生活的,只有能够在生活中进行合理地运用,才是真正高效课堂的体现。

作者:宝力高 单位: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第三十八中学

参考文献:

[1]张满顿.政治哲学思想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运用[J].学周刊,2011,18:46-47.

[2]郭强.以哲学思想引领高中政治体验式课堂[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4,12:5-8.

篇2

【关键词】新课改;政治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中学政治课教学,从学生成长方面来说,政治课确实起着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作用,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政治课的作用越来越显得重要,大有加强的必要。高中阶段正是处于高考的关口,是学业甚至人生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学的好坏,关系到学生整个人生的发展。

近些年来,随着新的教育理念不断出现,并且和教学实际相结合,很多学科在教学中都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和成绩,那么我们的政治教学是不是也能有所创新和突破呢?笔者在高中政治教学第一线工作已经多年,就现今的教学实际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有一定的思考,究竟怎样才能突破教学瓶颈,实现创新呢?下面笔者就来谈一下自己的想法和感悟。

一、突破旧方法,推陈出新

多年来,我们的政治教学始终延续着传统的教学方法,尤其是进入高中阶段后,课业压力大,需要记忆和掌握的知识多,老师们把大量的时间用在了讲解知识点,留给学生发挥的空间不大,尤其是高三,学生自主发挥的空间更是少之又少。这样的教学模式,导致的结果是知识把学生裹的严严实实的,而不是学生充分的掌握了知识。长久下来,那些来不及理解的知识还没等到被消化,学生就已经被落下了。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突破旧方法,就观念,推陈出新。

(1)这种新首先就表现在教学方法的新颖上。传统的“以教为主”的学习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现阶段学生的学习生活,繁重的课业压力以及大量需要识记的知识点,如果不能及时的吸收,很容易就会被落下。因此,作为教师,要把学生的诉求放在第一位,学生学习的状况是怎样的,对当天学习的知识有没有真正的理解,课下有没有及时的复习,这些都是教师应该及时了解和掌握的。

(2)要真正做到求新,还要结合政治课的特点,实现教材的求新。政治课的一大特色就是和现实相结合,和时政紧密相连。因此,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应该多去关注新发生的事件,把这些事件和课堂知识相结合。比如,哲学是政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如果单纯的去讲哲学,讲什么是矛盾,什么是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是很晦涩,而且难理解的。但如果和实际相结合,就能使学生对这些难懂的知识有更直观的感受。如对社会上新发生的事件,可以让学生自己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通过讨论的形式,和所学知识相结合,这样才能让他们更好的理解什么是一分为二的看问题,什么是要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求新,是要求我们的政治课更多的和社会现状,实际相结合,用科学的眼光去看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以不变应万变,稳中求胜

这里一方面是指我们的政治教学要踏实的进行,要按照一定的安排,有计划的进行;另一方面也指我们的政治教学要让学生切实掌握住那些基础的知识点,要以不变应万变,稳中求胜。

作为教师,我们的教学一定要按照一定的安排进行。实际教学中,我们有很多老师,今天发现学生这方面有问题了,就多加几堂课,明天发现那方面差了,又加几堂课,这样就打乱了原有的教学秩序,很多内容没有讲到,自然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我们在授课之前就应该对自己的课程有所安排,把学生可能出问题的地方提前预留时间,各方面实现互相配合,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政治与其他学科不同的地方很大程度上在于我们对于政治考察方式不同,历史可能更注重史实,地理可能更注重计算,而我们的政治最注重知识点的掌握。通过对知识点深刻的认识和掌握,来分析各种问题和社会现状。因此,我们对政治的考察通常通过材料分析以及论述的形式来进行,但这恰恰也是很多学生头疼的地方。我们有很多学生,对基本知识点掌握的也不错,但就是答材料分析的时候分析不到点上。老师们都知道,这就是考试大忌,无论写多少,只要分析不到点上,就没有分。对于这样的现象,光靠背是解决不了的,重要的还在理解。要从知识点的根本出发,在学的时候就应该和相应的社会现实相结合,从而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遇到考题,从问题本身出发,它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整个过程是怎样的,结果又是什么,它对应是哪个知识点,以不变应万变,实现稳中求胜。

三、培养综合能力,挖掘学生潜能

高中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主分析能力,我们要培养他们综合分析的能力,就要往“深”里下功夫,挖掘学生的潜能。

(1)我们对于知识点本身的教学不能停留在表面,要深入问题本身进行讲解。我们的时代在不断发生变化,很多旧的事物已经消失,新的事物也在源源不断的出现。而我们政治所讲的知识点,如唯物主义,矛盾论,实践论等等,都是事物变化之外的根本东西,是一切变化的源头,是真理。如果我们在教学的时候不能深入的挖掘这些内涵,学生就不能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2)我们的政治教学也不能简单的停留在课本上,应该对课外知识以及原理有更多的认识。这种广度的扩展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现有知识,更是思维发展的过程,思想扩展的过程,也是个人成长和进步的过程。但对于这方面,我们不能有过高的要求,毕竟高中的课程繁忙,每个学生的个人能力也不同。但作为老师,要善于发现,如果学生有这样的潜质和意向,我们就要积极的帮助他们进步,给他们创造条件进行更深入的学习。我有一个学生,对于哲学十分感兴趣,我向她推荐了几本哲学著作,如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这样的作品对于高中生有些许难度,但她很喜欢。实际上,从不懂走向懂,从完全看不明白到有了基本的认识,这本身就是很大的进步,也是进行深入研究的第一步。

教育理念以及各种方法在不断的进步,但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就会出现各种我们意想不到的问题。要实现政治教学的创新,还需要我们一代一代的政治教师不断的努力才能实现,这本身既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进步。

参考文献:

[1]张东伟.高中政治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2(1)

篇3

关键词:进程;同步;互斥;信号量;前趋图;

从20世纪70年代第一代微机操作系统诞生到今天,操作系统的发展已经有将近40年的历史了,其更新换代也从未停止过:从DOS系统到Windows系列,一直到今天的Windows7,操作系统开发技术的发展令人叹为观止。同时,世人对操作系统知识的学习和技术提高也在不断的进行着。然而,由于操作系统知识与现实生活并不贴近,因而理解上难免会有困难,学习起来也就不是那么的容易。在高等院校中,有限的学时安排也直接导致了操作系统知识学习的障碍明显,所以操作系统的学习方式有待改善。利用Flash技术讲解相关的知识点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其直观、生动的特点可以有效学习操作系统知识。

1结合Flash解释知识点

1.1概述

Flash技术最重要的特点就是问题解释的直观性和生动性,将该技术用于操作系统课程教学,可以大大降低知识介绍的难度。使用Flash制作的课件,不仅操作简单,而且交互性强,非常有利于教学的互动[1]。书本上各种原理的阐述,通过一段可控制的动画来完成,既能简化教学过程,又能活跃课堂的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下面的2个实例将具体介绍Flash技术阐释某些原理的过程,从而让我们清晰的看到该技术的优越性。

1.2程序并发执行前趋图

我们知道,计算机大型程序的运行通常是由若干个小的程序段组成,而在执行时,必须按照某种先后顺序逐个执行,仅当前一个操作执行完毕后才可以执行后继操作。故我们可以得出程序顺序执行时的前趋图,如图1所示[2]。

图1描述的前趋关系为:IiàCiàPi。每个程序段必须按照输入(I)、计算(C)、打印(P)的顺序执行,一个程序段执行完毕后,下一个程序段才能开始并且按照相同的顺序执行。

考虑各程序段并发执行,为了减少程序运行的时间,我们应当使整个执行过程中的某些步骤并行执行,即在执行程序1的某个步骤时,使程序2的某个步骤同时执行。而在各个程序段执行过程中,所占用的计算机资源是不同的。例如:输入步骤占用输入设备,如键盘;计算步骤占用处理器;打印步骤占用打印机。这样各个程序段中占用相同计算机设备的步骤显然不能够同时执行,只能让占用不同资源的步骤并行执行,而程序段内部仍然按照原来的顺序进行,如图2所示[2]。

起初,程序1执行其第一个步骤――输入,当程序1执行计算步骤时,计算机的输入设备处于空闲状态,故可以让程序2同时执行其输入操作,这样程序1的计算步骤就和程序2的输入步骤并发执行了。同理,当程序1执行到打印步骤,程序2并行执行到计算步骤时,计算机的输入设备又一次处于空闲状态,故可以使程序3的输入步骤和程序1的打印步骤、程序2的计算步骤并发执行。如此进行下去,就形成了整个程序的并发执行过程。

然而,单纯的这样一张图,是不能够让学习者清楚的了解这个知识点的含义,甚至还会引起误解,混淆输入步骤、计算步骤和打印步骤之间的执行关系。在笔者制作的Flash解释材料中,完整演示了各个步骤并行运行的情况。

在每个并行执行时刻,并行执行步骤都会发光以提示读者,如图3所示[3],程序正好执行到三个程序第一次并行执行的时刻,三个发光的进程代表它们同时进行,一方面前趋关系可以通过进程间联系的箭头显示,另一方面并发程序块有哪些也是一目了然的(发光显示)。Flash技术在展现动态发生过程的直观性毋庸赘言。

1.3进程同步问题

1.3.1概述

在多道程序环境下,进程同步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对象。进程同步的主要任务是对多个相关进程在执行顺序上进行协调,以使并发执行的诸进程之间能够有效的共享资源和相互合作,从而使程序的执行具有可再现性。例如,两个用户(可以假设为用户A和B)同时要求对某个银行账户进行操作时,账户内原本存有500元,A欲存入200元,B欲取出100元,下面列举一种可能出现的情况:

(1)A读出银行账户存款为500元。

(2)B读出银行账户存款为500元。

(3)A存入200元,但是处理结果还没有提交时(即账户存款没有更新为700元),发生下一步骤。

(4)B取出100元,并提交更新结果,即账户存款变为400元(因为B读到的余额为500元)。

(5)A提交处理结果,即账户余额更新为500+200 =700元。

显然最后的结果并不符合实际情况:账户应该剩余600元,但实际却剩余700元。同样地,如果对进程的同步运行没有合理的管理,也会出现异常的情况。进程同步的研究意义也就不言而喻了。

1.3.2经典同步问题简介

在学者们感兴趣的进程同步问题中,典型的有:“生产者――消费者问题”、“读者写者问题”和“哲学家进餐问题”。笔者将结合Flash技术重点讲述“哲学家进餐问题”。

1.4哲学家进餐问题

1.4.1问题描述[4]

该问题是由Dijkstra提出并解决的经典的哲学家就餐问题。该问题是描述有五个哲学家共用一张圆桌,分别坐在周围的五张椅子上,圆桌上有五个碗和五根筷子,他们的生活方式是交替的进行思考和进餐。平时,一个哲学家进行思考。饥饿时便试图取用其左右最靠近他的筷子,只有在他拿到两根筷子时才能进餐,进餐完毕放下筷子继续思考。

1.4.2问题分析与解决

经过分析可知,放在桌子上的筷子是临界资源,在一段时间内只允许一位哲学家使用,为实现对筷子的互斥使用,可以用互斥量表示一根筷子,由这五个信号量构成信号向量组。描述如下:

在以上的描述中,当哲学家饥饿的时候,总是先去拿他左边的筷子,即执行wait(chopstick[i]),成功后,再去拿他右边的筷子,即执行wait(chopstick[ (i + 1) mod 5]),成功后,可以进餐。进餐完毕,又先放下他左边的筷子,然后再放下他右边的筷子。虽然以上的方法,可以保证不会有两个以上的哲学家同时进餐,但是有可能引起死锁。假如五个哲学家同时拿起左边的筷子,就会使五个信号量chopstick均为0;当他们再试图去拿右边的筷子时,都将因无筷子可拿而无限期等待。对于这样的死锁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几种解决方法:

(1) 至多只允许四位哲学家同时去拿左边的筷子,最终能保证至少有一位哲学家能够进餐,并在用餐完毕时释放他所使用的两根筷子,从而使更多的哲学家可以进餐。

(2) 仅当哲学家左右两侧的筷子均可用时,才允许他拿起筷子进餐。此时,即转换为AND同步问题。

(3) 规定奇数号哲学家先拿他左边的筷子,然后再去拿他右边的筷子,而偶数号的哲学家则相反。按此规定,将是1、2号哲学家竞争1号筷子;3、4号哲学家竞争3号筷子。即五位哲学家都先竞争奇数号筷子,获得后,再去竞争偶数号筷子,最后总有一位哲学家能够获得两根筷子而进餐。

1.4.3Flash技术讲解

笔者制作的哲学家进餐问题的材料是,原始问题的一个变种问题,其中的共享变量变为一双筷子和一把叉子,对应的,当且仅当哲学家同时获得了身边的一双筷子和一把叉子时,才可以进餐(问题的原理是没有变化的)。如图4所示。

笔者在演示过程中考虑了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同时为了便于读者对Flash的播放进度进行控制,也设置了播放和暂停按钮。

图5描述的是第一个场景,即某哲学家准备进餐并且身边的筷子和叉子都可以获得,此时,哲学家可以进餐,并且身边的叉子和筷子属性更改为不可用,直到该哲学家进餐完毕。

图6描述的是第二个场景,即某哲学家准备进餐,但是身边的筷子和叉子不能同时获得,此时,哲学家不可以进餐,需要等待。即等待执行操作[2]:

wait(fork);

wait(chopsticks);

另外,对应还有2个场景是上述2种情况下,当哲学家进餐完成后,需要放回筷子和叉子,使旁边的哲学家有可能进餐。

通过对所有可能出现情况的解释,我们理解了整个哲学家就餐问题的过程。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交互按钮对动画的播放过程进行控制,到了关键的步骤可以暂停动画的播放,让学生说出接下来发生的状况,然后使动画继续播放,以印证学生回答的正误。

2总结

2.1Flash的特点

Flash课件可以动态的展现事情发展的整个过程,对于操作系统中一些抽象的知识,用Flash来进行讲解,比书中的图片解释效果要好得多。连续动画的播放,足够详细阐释某个过程的发展。适当的添加一些交互式按钮(如播放、暂停、继续等)可以让读者自己控制动画的播放,有利于读者的自学。Flash中对色彩、图形进行合理、巧妙的设计,更能满足读者的审美需求。Flash生动具体的表现能力,使抽象的过程能够生动具体化,这是所有特点中最重要的。

2.2Flash对操作系统课堂教学的意义

在专业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我们的目标就是先用最容易理解的方式来解释其中的原理,然后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获得对问题的全面认识。利用Flash技术最显而易见的好处,是将深奥繁琐的操作系统原理,用简单的动画加以解释说明,这样就大大降低了授课的难度。

在各高校中,由于操作系统课程安排的时间普遍比较少,同时学习的内容又增加了,所以就要求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更多的教学任务,这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都提出了新的挑战。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课堂上借助书本、PPT等资料,解释的过程也只是先前学习过程的重复,很难获得新的理解;对学生知识点理解的检查,是通过口头回答或者上黑板做练习的方式,既浪费时间又不一定能够达到目的;同时,从前高校的小班教学也随着班级人数的增加发生了变化,要在课堂上让每个同学都理解所讲的知识点也就不太现实了。

然而,通过Flash技术的引进,很好的解决了上述的问题。教师可以合理的控制Flash课件的播放,在关键部分重点解释(也可以调节Flas播放的速度),在生动的展现过程中,有针对性的解决疑问;Flash课件中添加相关的练习,在播放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并解答提问,并由播放的结果加以印证,从而高效的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对于简单的知识点,课堂上只需要简单介绍,节省时间。课后,学生可以自己演示动画并结合书本学习,在相同的课堂时间,把更多的时间可以安排在重、难点上。

另外,教师授课过程也随着Flash技术的引入而发生了变化。从前,上课前教师必须准备充分的材料,以帮助学生更顺利的掌握知识点;课堂上,甚至还需要在黑板上绘制各种表格图像,以解决疑难;Flash课件的出现,让教师只需要控制交互式按钮,即可达到教学的目的。

2.3Flash对操作系统学生学习的意义

一般来说,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分为两个部分,即课堂上的听讲和课后的巩固。在课堂听讲后,将不理解的部分做上标记,课后可以通过到图书馆中查找资料、向同学、老师请教或者上网等方式来解决疑惑,从而掌握知识点。虽然这种传统的方式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然而毕竟花费了太多的时间。引入Flash课件后,掌握知识的过程仍然是这两个部分,但是在课堂上不理解的知识点已经有所减少,到了课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控制Flash课件的播放,理解的速度必然会加快,再结合上课老师的讲述和自己做的笔记,学习的效率会显著的提高。

2.4Flash与操作系统知识结合的不足

当然,用最自然的方式阐述专业化的知识,也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个问题――生动性的降低。Flash本身就是以图片场景的组合来表达意思的,但是专业化的知识,必须考虑到学术的严谨性,在场景播放中也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文字说明,有时还是大量的,这对Flash的生动表达无疑是明显的损害。

综合来看,Flash技术用于操作系统知识的解释无疑还是成功的。

参考文献:

[1] 汤小丹,梁红兵,哲凤屏,等. 计算机操作系统[M]. 3版. 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2] 邹恒明. 计算机的心智:操作系统之哲学原理[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3] 汪国安,侯秀红,周星,等.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及考研辅导[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4] Gary Nutt. Operating Systems[M]. 3rd ed. New York:Addison-Wesley,2004.

The Research on Dynamic Teaching Method Based on the Course of Operating System

JU Wei , XU Yun-long

(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ochow University, Suzhou 215006, China)

篇4

关键词:哲学 学习方法 学习哲学 原理 物质 意识

学习《生活与哲学》对于高中学生来讲意义重大,能让他们变得更加聪明、更加理性。很多学生对哲学也十分感兴趣,在课堂上听得津津有味,课后也常常思考哲学的问题。由于哲学的理论思维要求较高,不少学生往往在课堂上能够听得懂、书本内容看得懂,但一到做练习时就无从下手。当然,哲学也因其概念的抽象、原理的深邃、观点的理性化而使不少学生望而却步,那么该如何让学生理解这些抽象的概念,深邃的原理、理性化的观点呢?如何使学生形成这样一种主动来培养自己的抽象思维能力的意识呢?哲学的学习也有一定的方法,接下来我想谈谈学习高二哲学的方法。

一、克服哲学难学的想法是学习哲学的前提

人总是有这样的一种思想:那就是先入为主。比如我们评价一个人,如果我们在脑子里先认定这个人不是个好人,那么我们就怎么看他都不会顺眼,他做什么事我们都把不好的放大,最终这个人在我们眼里就成了坏人了。所以为什么很多同学觉得哲学难学,那是因为他们一开始就认定了哲学是难学的。因此我们要学好哲学,就要在脑子里告诉自己哲学是容易学的,至少不难学。最后你就会发现其实哲学真的不难。

二、 掌握书本知识体系是学习哲学的“灯塔”

《生活与哲学》是一门科学,它有着自己的严密的体系,只有从总体上把握住书本知识体系,才能能够加深对哲学理论的理解。它包括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辩证唯物论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四部分,研究的基本问题只有两个(这个世界的本质是什么?这个世界是怎么样存在的?),弄清这两个基本问题就把握了哲学的主干知识和知识结构,其他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如哲学第二单元谈的是世界是什么,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理论,教材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两个角度来讲解,说明世界的物质性;第三单元谈世界怎么样,这就是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书本又是从联系和发展两个角度谈世界的状态,而世界的联系和发展的原因在于事物自身和事物之间的矛盾,因而辩证法的观点是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如果我们再细分一下,还会发现,每一个哲学道理里还有着自己的联系,比如就发展而言,它包括发展的实质、发展的状态、发展的趋势等。 如果从整体上把握了书本的知识体系,这样对于一些具体的知识点就容易理解了。

三、加强对书本理论知识的理解是学习哲学的关键

《生活与哲学》知识相对于另外三个必修模块知识比较抽象,对部分学生来说比较难理解。要想学好哲学,最重要的是理解,把课本每一个知识点甚至每个词都要理解透彻。如“物质”这个概念,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其中“客观实在性”是它的唯一特性。物质的存在是不以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但同时它又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这种“客观存在”就有一定的抽象性,就要求学生把它弄懂,一定要让学生知道这是世上万事万物的共性,是从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的一种共性,然后举一些例子如石头,桌子,人,书,空气,我们的活动等等,这些事物的共性就是“客观实在”,而且不以我们个人的主观好恶为转移,这种“客观实在性”就是从这些事物中抽象出来的共同的东西。归纳起来物质就是我们人类能够看得见,感觉得到的事物。弄懂了这一概念以后,就要求学生能够区分出我们现实中能看得见,感觉得到的东西包括我们的一切实践活动是否是物质。另外,学生还要能够把相关的概念区分开来。比如“物质”与“意识”这两个概念。弄懂了物质概念之后,要知道与之相对应的意识是指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是主观的东西,物质是客观的实在的东西,能够在做题与实践的现实中区分出什么是主观的,什么是客观的。“意识以外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观的东西;人们的思想则是主观的东西,如理论、观点、法规条文、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工作计划、工程设计方案等”。

四、掌握恰当的解题方法、讲练结合是学好哲学的有效途径

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就是为了能用于实践,教师讲得再多遍也不如让学生练一遍,否则就会陷入纸上谈兵,学生的运用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无法得到实质上的提高。做到讲练结合,这对学生牢固地掌握理论知识是非常必要的。学生做的题一定要精讲,通过评讲练习题既能让学生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能够让他做到理论联系实践。对于哲学题目,有它的一定的答题方法。

五、回归生活是学习哲学的目的

篇5

政治这门学科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实际上同其他很多学科之间都存在紧密的联系,而且通过政治知识能够解释一些语文方面的知识。教师要善于把握政治学科的这一特点,将政治学科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政治学习中感到文学的美的力量,从而产生更加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政治的哲学教学部分,其中的很多知识和道理就可以被用来解释文学词汇,教师要注意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辨证唯物论中有关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的讲述,其中关于“意识作用”的讲解,为了向学生说明“意识的作用”,教师可以用一些典型的文学成语,如画饼充饥、望梅止渴等,并利用这些词语分析其中的哲学含义,使学生切实体会到知识的内涵。教师要善于把握政治与文学之间的联系,通过列举一些文学词汇,利用政治中所学的哲学知识来解释其中所蕴含的道理,使学生体会到政治学习的积极意义。

多媒体教学,丰富课堂学习

传统的政治教学课堂,主要采取教师讲、学生听的方法,这种教学课堂普遍表现为比较沉闷,学生不能够从中获得学习的激情与乐趣,一些对政治学习不加以重视的学生会出现精力不集中,甚至瞌睡的不良现象。这些都源于课堂教学模式与方法的陈旧与沉闷,要想打破这一现状,就要积极引进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多媒体是教学中常用的设备,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来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充实学生的学习生活,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会让学生产生新鲜的学习感受。例如,在学习“我国是多民族国家”这一章节时,就可以将多媒体教学设备引入课堂。这一章节的主要内容为:我国作为多民族国家所实行的自治制度以及宗教制度。教师在没有讲课前,可以为学生播放一些关于少数民族地区风土人情与生活状态方面的视频,让学生从所播放的视频中感受到多民族地区的文化风貌,进而深入理解我国所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学生看完视频后,结合视频资料来展开讲解与论述,这样学生在画面与声音的配合下自觉地配合教师积极学习,主动探究知识,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合作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在诸多科目中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和教师都能够从中受到很多益处。因为合作学习能够调动学习的团队力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从中收获各自的自身感受,达到最佳的学习目的。合作学习在政治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为让学生分组学习政治知识。通过分配任务的方式来使学生完成学习任务,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在探讨与争论之间深入理解一些知识内涵,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通过相互讨论,学生会收获更多的知识与体会,提高了他们的沟通与表达等自我展示的能力,对于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都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例如,在学习“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这一知识点时,可以将学生科学分组,让学生在组内自行讨论这一话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分析这一知识点的意义,表达自己的理解,自由发表看法。最后,选派一名组员来阐述各个小组成员关于这一知识点的理解。通过这种方式能够达到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有效训练的目的。

结语

篇6

关键词:哲学;社会;自然科学

一、目前高校哲学教学的困境及其原因

哲学是的基本理论课程,它对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相关的任课老师为了提高课程的实效性做了很多摸索,但是其效果与投入的精力相比,收效还是不能令人满意。当前大学生对学习这一课程积极性普遍不高,有的甚至有抵触情绪。究其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教师的教学模式出了问题。有的教师采取的是填鸭式的灌输教育,课上缺乏引导启发,这种单向度的教育模式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无益;有的教师的教学内容落伍,讲的是十几年前老掉牙的事情,讲稿甚至十几年没变;有的教师讲述的内容缺乏重点,面面俱到,主次不突出,学生对知识点的消化无从下手。有的老师讲课方式呆板,照本宣科,没有激情,言语严肃。这样的教学方式自然对学生没有吸引力。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学生就业问题的突出。学生平时的学习都集中在各种实用性课程以及在将来找到一个理想的工作。这种功利主义的心态与本身就是具有高度抽象化的、概括性的哲学是矛盾的,于是,哲学就顺理成章地被推向边缘。再者,学生对马哲课的观念就是做笔记,划重点,考试通过拿学分就可以了。以笔者本科阶段上马哲课的情形为例,学生的普遍想法都是认真记录重点,到时背诵以应付考试,而任课老师为了提高学生上课积极性,也迎合学生的想法,造成学生学一门、考一门、丢一门的不良后果。这样马哲的教学效果就在机械式的背诵中弱化了。

二、将哲学与社会结合

改革开放以来,哲学领域取得了很多丰硕的研究成果,但是这些成果只是体现在报刊、杂志上,并没有进入到课堂中。大学生手里使用的教材还是过去的老版式,书本以冗长的论述居多,例子陈旧不生动。哲学本身就是一门深奥的学科,学生在理解相关的概念时会比较吃力,让学生更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哲学是智慧之学,它来源于对社会生活的高度抽象概括,这种概括呈现在书本中就是条文性的理论知识。哲学教学就是要把这种条文性的理论知识变“活”,让它回归到现实生活中,发挥哲学使人变得“聪明”的功能,唯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生对理论的利用能力,避免学一门,丢一门的后果。回归现实生活,就要让马哲与党和国家的政策、社会发展、社会事件结合。从主要矛盾理论来理解党的工作中心的转移,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运用质量互变规律原理来分析为什么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地区差别、贫富差别问题;运用发展观点,来阐明当前为什么党在十二大以来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为什么要鼓励创业和发展小微企业发展来解决就业问题。

三、将哲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

哲学在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这三大发现的基础上创立起来的。因此,哲学的许多概念、范畴、规律与自然科学的有关内容的联系非常紧密。很明显,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是哲学发展的最直接来源,如果我们将哲学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与学生所学的自然科学知识结合起来,尽量介绍一些哲学中的自然科学知识,分析一些自然科学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那么就能使哲学课的教学从抽象,变为具体,从枯燥变为生动,从单调变为丰富,就能使学生觉得哲学并不是玄而又玄,高深莫测。作为一个任课教师,应当有比较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要经常地关注当代的自然科学的发明和发现,要用哲学的观点回答自然科学问题,例如苹果手机的发展,以此作为培育学生用哲学思考问题的切入点。比如笔者在考研辅导机构上哲学时,就用化学家凯库勒发现苯分子环状结构的故事同认识过程中的非理性因素结合起来;在讲对立统一规律时,可以介绍美国物理学家谢尔登•格拉肖把比夸克更为深一层次的基本粒子命名“毛粒子”的故事。谢尔登•格拉肖认为基本粒子是有基本结构的,基本粒子里有更加基本的东西,他把构成物质的所有这些假设的组成部分命名为“毛粒子”,以示对对于“事物都是一分为二”这一辩证法思想的纪念,并证明这是“哲学的最高荣誉”。

四、变革教学手段,引入多媒体

随着社会的发展,多媒体已经在多个领域被广泛应用。一方面,多媒体教学可将图像、文字、动画、声音结合起来表达客观事物,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信息量,把抽象的条文性理论知识和客观世界相统一,增强学生的兴趣。选择多媒体教学要把图文信息和原理紧密结合,图文信息要足够吸引力,当然,也不能让学生的兴趣迷失在多媒体的内容之中。例如,我在教学前后把两张番茄饼的图片放到PPT文件中,前者是摘自美食网站的图片,看起来诱人可口,后者是我自己做的,形状难看,全无食欲。前后的反差对比,我顺理成章引出认识论中“实践的观点是哲学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的知识点,阐述想当然和动手实践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纷纷发言互动,这样的教学形象生动,让学生记忆深刻,效果远远好于单纯的口授教学。另一方面,网络也成为学生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平台,通过网络进行教学答疑和辅导,并组织学生进行网上讨论,用电子信箱与学生交流思想。

五、结语

篇7

由于科学技术本身的功利性,青少年在漫长的教育生涯中,潜意识地逐渐形成了功利性思想。或者说,功利性是人的本性,只是在功利性很强的,以提高学生科学技术素养的教育目的下,把人的功利性畸形地放大了。在学习生物科学时,学生学到了自然界中有什么动植物、哪些是对人类是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学习生命现象也是为了更好地获得自然资源、避免疾病等,并不思考正是由于世界孕育了众多生命和诸多神奇才使得人类得以存在和繁衍。在这种功利性的教育背景下,才使得青少年只见利益而不知恩,不知恩义就无所畏惧,最终于主体社会背道而驰,被社会毁灭。不知恩义而有所畏惧导致的结果是迷茫、恐慌、焦虑,最终自我毁灭,结局都不怎么好。将中国汉字的“利”字拆开来解,左为“禾”,右为“刀”。字面来解,用刀割禾有米吃,是为“利”。广义来讲,“禾”可解为满足人需求的资源,“刀”为获取资源的工具和方法。有资源加上获得资源才是利,缺一不可,“禾”与“刀”就存在了关系。若没有资源,有刀也是摆设,但是有禾没刀,禾也是摆设,看得见吃不着,均无“利”可图。智者云“芸芸众生,皆为利来,皆为利往”“,利”之一字道尽世间万象。可以说,理解了“利”的真义也就理解了世间的一切。

以“利”字来看生物科学与自然哲学的关系。“禾”为自然哲学,“刀”为自然科学,在初始时自然哲学与生物科学本为一体,也是人类对世界最早的认知结晶,不分彼此。只是经过不断的发展,这一部分内容过于庞大,才被后人加以细化分类,自此不相往来,但本质上是不可分的,生物科学只是自然哲学的一部分而已。在注重科学素养教育的环境下,缺失了自然哲学思想的指导,就形成了只见“刀”、不见“禾”的现象,使得青少年只注重学习科学知识,而不重视为什么要学和如何合理地使用科学知识,或干脆厌恶学习科学知识,而现今畸形的社会认知观念也只以青少年掌握多少科学知识审视青少年是否优秀。社会群体价值取向的单一,导致青少年成长方向单一,使其在形成正确世界观的关键时期走偏。可以说,青少年现存的诸多心理健康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社会因素造成的。从生物科学来看,种子为什么发芽,猎豹为什么跑得快,人为什么生病,蚂蚁为什么成群等现象,均是因为个体与个体间的利益关系,群体与群体间的利益关系,物种与世界的利益关系所导致的结果。种子在特定的条件下发芽才能存活,猎豹要跑得更快才能捕到猎物,人因为微生物入侵而生病,蚂蚁要成群才能相互依存。可以说,利益是世间一切生物行为的原动力,是世间万物的根本关联。在生物教学中,我们天天在讲、在学这些关系所衍生的既定的知识点,天天在讲利害,却很少讲利害的由来,讲它们的根在哪里。它们的根就在自然哲学里,在这些利害背后隐藏的利益关系里。

在这些利益关系中必须要说的是一个“度”的问题,也就是各种利益关系所形成的平衡的问题。从利的角度看,此处的利”可解为“和刀”。就是讲“禾”与“刀”要相匹配,还要和谐,资源只有在适度利用的情况下才能源源不断,科学知识只有在对这些利益关系有充分的认识下合理使用才会产生利益,否则后果难测。所谓人类社会主体的世界观,无非就是人充分地认知这些利益关系之后,被群体所共认的利益关系,而不被群体共认的世界观都是错误的,是叛逆的,是要被毁灭的。生物科学与自然哲学所讲的各种关系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是共通的。在生物学的视角下,人与其他生命并无区别,理解了自然界中众生的利益关系,对人类社会中的种种利益关系自然也看得通透。看得通透了,也就能够做出利于自己的取舍,面临社会问题时也能正确应对。具备了这些条件,就可以说这个人形成了正确的世界观,或者说这种世界观与主体社会所共认的世界观类似,不会有尖锐的冲突。那么,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不存在了,教育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篇8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26-0085-04

教育部于2005年《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1号),明确提出大学“要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大学本科研究性学习是在大学本科教学过程中旨在促进学生学习发展的基于研究的学习方式;是在大学本科教学过程中旨在促进学生由学习科学真理的认识过程向发现科学真理的认识过程过渡的学习发展环节;是在大学本科教学过程中从接受性学习到自主发现学习的转化环节。”研究性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在这种学习方式下,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而是充当指导者、合作者和助手的角色,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学生不再作为知识的接收者被动学习,而是能与教师一样通过各种途径获取信息,带着自己的爱好、需要与客观世界对话,从而使学习与研究统一。因此,“研究性教学是结合学科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通过激发学生对学科的兴趣进而进行研究,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整合性教学活动”。

哲学,作为“诸学科之母”,既是出现最早的一门学科,又是对思维能力与好奇心要求最高、最多的学科。从这一角度来看,“研究”对学习哲学来说,具有绝对的必要性。西方最早的“学院”即柏拉图所创立的阿卡戴慕,从流传下来的对话录中可知,其中的教学方式主要就是苏格拉底所独创的“辩证法”,即以对话的方式从对方心中引出真知。这正是一种“研究性教学”的方式。可以说,只有通过研究性的教与学,才有可能让学生真正学到“哲学”,而非哲学家、哲学理论等知识点的灌输。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一部分国内院校的哲学本科教学方式还较为传统,以课堂教学、教师讲授、学生听讲为主,学生的自主学习较为缺乏。这就导致学生对哲学的学习兴趣不高,课堂教学也缺乏积极主动性,降低了学生在本专业上进一步深造下去并做出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的可能性。而哲学这一原本由对世界、宇宙与人生充满了好奇的哲人创立的学科反而给人以刻板教条的印象,也不由得让人遗憾和深思。因此,在哲学专业本科教学中进行研究性教学改革,就有了极为重要的意义。

哲学本科教学专业课大约可分为三大块,即“中西马”——中国哲学、西方哲学与哲学。其中,西方哲学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清晰的历史脉络,属于较为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一部分。对于学生来说,西方哲学的各个知识点较为独立清楚,在难度上,既有较容易理解和把握的部分,也有需要相当的逻辑推理能力与知识储备才能够掌握的难点,容易在学生中进行能力区分,并易于考察。而在学习西方哲学理论的课程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课程,则是西方哲学史。

西方哲学史是西方哲学学习的基础,可以说,只有在学习西方哲学史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学到西方哲学。西方哲学始于古代希腊,兴盛于古典时期的雅典,经历了希腊化时代、罗马帝国与中世纪的低潮,在近代走向又一个巅峰。西方哲学史的教学始于古希腊的自然哲学,终于近代晚期的德国古典哲学及其终结。在这段漫长的历史时期中,思想巨擘比肩而立,名家著作浩如烟海,其教学无论对教师还是学生来说都是难点重重,任务艰巨。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在该门课上有一定的优势,因为教师可以抓住各个时代的主题以及每个思想家思想的重点,理清逻辑,便于学生对该门课系统化、体系化的认识与学习。因此,很长时间以来,这也是国内部分大学本科哲学教学的主要教学方式。但是,“一门课程不仅要反映出知识本身的性质,而且要反映出理解知识和获得知识的过程的性质”。西方哲学并非封闭固定的体系,但在讲授式的教学中却往往会抓住一点不计其余,使学生忽视了西方哲学发展自然原生与派系林立繁杂的一面,难免引起学生对这一有机发展的思想史的固化认识。因此,在教学中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西方哲学的历时性发展,就成了该门课程开展研究性教学的重要着眼点之一。

由此,在“西方哲学史”的本科教学中,开展研究性教学的主要路径有:

一、引导学生阅读哲学原典

阅读哲学原典,是与先贤思想接近的最好方式。因此,才会单独开设“西方哲学原著导读”课程。但是,原著导读课程通常也会以教师的课堂讲授为主,选读的原著有限且多为节选,有时甚至会脱离具体的语境而引起学生的误解。而在“西方哲学史”教学中,“阅读原著”可作为课前的预习与课后的深入环节。一方面,课前阅读与授课内容相关的著作(如在讲授亚里士多德的伦理思想前要求学生阅读《尼各马可伦理学》的部分章节等),能够使学生更清晰全面地理解课堂教学的内容,并了解某些观点的形成过程与其间的种种变化。另一方面,课后的拓展性阅读则是教师提供书单,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性地阅读部分文本,其中既可以有先哲的重要著作,也可以有后人的研讨性著作。这样就可以拓宽学生的眼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术水平与思考和辨别能力。这两种阅读方式的结合,可以将教学于课外进一步拓展,并有区分、有鉴别地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由此,能够提高学生的整体理论素养,也可以调动某些希望走上学术研究之路的学生的钻研热情。

针对“西方哲学史”课程开设的现状,学生阅读哲学原典应该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而不能是随意盲目的。为了达成课程教学的任务与目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环节:

其一,开列的书单必须与课程的教学进度紧密相关,能够与课堂教学一起,共同提高“教”与“学”的质量。无论是课前还是课后,都要做到教到哪一部分,就指导学生研习哪一方面的原著。尤其是课前,尽量不去开列后人的研究性著作,避免有倾向性的解读影响学生对哲人理论观点的自发性见解。而在课后的拓展性阅读中,如果学界对课程涉及的学者理论有争论和冲突,也尽可能地让学生了解多方面的观点,不至于有失偏颇。

其二,选读的书目要做到难易适中,详略得当。西方哲学史所涉及的哲人及其著作中,既有文笔优美,易于理解的;也有逻辑严谨,体系完整,推理一环扣一环的;更有一些晦涩难懂,甚至佶屈聱牙的。而针对本科学生的学术水平,注意选取文本的难度也很有必要。由于课本内容中对学者的理论根据难度已经做了一定的取舍,对原典的选读也可以比照课本的难度要求,并在选读数目上有所提高。而对于某些课本中由于难度或篇幅等原因没有涉及的理论,则不做强行要求,但对此有兴趣的学生可开列一定的合适书目,对他们的学术渴求加以正确的引导。

其三,原典阅读以课外时间为主,尽量不占用课堂教学时间。关于这一要求,主要有两点考虑。首先,“西方哲学史”课程内容十分丰富繁杂,即便是针对哲学史上最主要的哲人理论的基础讲授,也几乎占据了相当大比重的课堂教学时间。而研究性教学强调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这点在课堂教学中也必须有所体现,因而又将占据很大一部分课时比重。此外,针对部分学生的进阶教学和答疑等,也是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此分配之下,按时完成教学进度已属不易,更不可能留出在课堂上让学生阅读原典的时间。其次,在西方哲学的教学体系之中,已单独开设了“西方哲学原著导读”课程,以课堂讲授西方哲学原典为主,学生自主阅读为辅。这门课程对学生的要求虽然也主要是课外阅读,但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够空出少量课堂时间交由学生集体诵读,以达到特定的目的和效果。因此,在“西方哲学史”的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阅读西方哲学原典难以实现(时间有限),也非必要。

阅读哲学原典,与哲人先贤在文本、思想中交锋碰撞,在调动学生学习哲学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哲学思考能力等方面有着难以替代的作用,因此,绝不能在“西方哲学史”的教学中满足于对课本中哲学理论的灌输,而要以学生的理解、领悟和深思为教学目标,绝不能放松阅读哲学原典的要求。

二、以小组讨论等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今天,西方哲学流传下来的最早的完整文本是柏拉图的《对话集》。其中多数是由苏格拉底通过“辩证法”,以问答的形式从对话者那里“接生”出“知识”。这种学习哲学的方法,其原有的基础(“知识即回忆”)已基本不再有人认同,但这一方法本身的重要作用和价值却不能被忽视。相比阅读和深思,不同思想在对话中的交流和碰撞是理解哲学理论、“解惑”的另一重要途径。在“西方哲学史”的教学中,无论是原典的阅读还是教师的讲授,不同学生的理解程度和关注的要点都有所不同,并且其中也不乏不完整、不全面之处,甚至误解误读。此时,分小组讨论原典、课本与教师讲授中的某些重点与难点,是深化学生的理解和领悟,调动学生课堂积极性的最好形式之一。而这样一种教学方式,也正是学生研究性学习的重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分组讨论,同样也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把握好分组讨论的时间与分寸。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分组讨论不可能无限制地进行下去,因此讨论必须在不影响教学进度的前提下进行。此外,学术讨论必须在一定限度内进行,不可变成互相攻击或漫无目的的闲聊。

其次,在学生走题或陷入僵局时适当加以引导。在课堂讨论中,偏离主题或陷入僵局、难以突围是常见的两种情形。在这种时候,教师必须发挥自己的作用。在偏题时,要尽量引导学生回到主题;在学生陷入瓶颈时,更要巧妙地提出合适的问题,带领学生走出僵局。例如,在讨论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命题时,学生可能会对此处推理的逻辑产生疑问,如不明白为什么可以从“怀疑一切”中推论出“我思故我在”,而无法推论出“我吃故我在”“我走故我在”等。这时就需要引导学生,向他们提出“怀疑是一种什么样的活动”这样的问题,当学生得出“怀疑是一种思考活动”时,就能够理解,为什么能从“怀疑一切”中推导出“无法怀疑自己在思考”,从而得出“我思”不能怀疑,因而“我存在”的结论(当然这里还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个逻辑结论的反思,如“思考”与“我思”的关系等)。

最后,讨论结束后,要求每组推选代表汇总讨论结果,并进行点评。由于课堂讨论是分组进行,教师不可能完全参与并倾听所有小组的讨论过程,而只能适当倾听指点,因此,要对每组学生的讨论过程和结果都有所了解,就必须有总结环节。针对学生总结,主要要求大致有:掌握时间,重点突出,逻辑清晰,详略得当。这些要求需要正确的锻炼与引导,分组讨论也是提高学生理论素养的重要手段之一。

总之,作为研究性教学中提升学生积极性和学术水平的重要课堂教学形式,分组讨论必不可缺。同时,在课堂分组讨论中,教师必须发挥积极引导的作用,使讨论健康有序地进行。

三、灵活运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效果

多媒体教学在今天的课堂上已经十分普及,尤其是许多年轻教师的多媒体课件,可谓是内容丰富多彩,形式五花八门。但是,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效果与课件内容的丰富性和形式的多样性程度并不一定呈正比关系。在研究性教学中,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要围绕“以学生为主”的中心进行设计。因此,重要的不是设计好看的课件,而是提升学生的参与欲求,需要注意的有以下几点:

首先,多媒体教学的设计要着眼于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在研究性教学中,教师课堂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而在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设计中这一点也必须有所体现。多媒体教学对此的促进作用主要有:提出问题,引发学生考虑如何回答;引入恰当的内容,引起学生反思。前述的阅读原典与分组讨论都可以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即启发学生思考、提出问题,并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与提出进行引导,从而提高课堂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

其次,多媒体教学的形式应与课堂教学要求相适应,而不可盲目追求丰富多样。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出现大大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形式,课堂教学不再仅仅由教师的讲解、提问与板书组成。但是,过于花哨的形式也会影响学生的注意力,甚至干扰教学。以学生为主导的研究性教学强调的是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与反思,也不需要过于繁杂的教学形式。因此,多媒体教学应以“有用”为目的,以带动学生的积极性为着眼点,再丰富多彩的形式也只不过是协助教学的手段,不可主次颠倒,把手段当成目的。

最后,多媒体教学内容要线索清晰,逻辑严谨,易于理解掌握,而不可过于繁杂。研究性教学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在多媒体教学中也必须有所体现。因此,课件中应以课程的主要线索、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以及相关文献摘录等为主,着重促进学生的理解,理清逻辑思路,启发学生深思。至于每一个知识点的具体内容等,完全可以要求学生自学,并在课堂上以提问的形式了解学生的掌握状况,加以适当讲解并提出要求,知识要点体现在板书上而不必一定体现在多媒体课件中。

综上所述,研究性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要适应教学要求,突出“以学为主”,而不应喧宾夺主,否则会影响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

四、开展课外研讨活动,拓展学生视野

研讨会是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深入思考、交流理论研究成果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西方哲学史”的教学中尤为重要。与课堂分组讨论不同,课外进行的研讨活动时间较为充裕,且不会占据课堂教学时间,因此相对而言也容易讨论得更加深入。针对哲学本科学生的学习状况,开展课外研讨活动主要需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课外研讨活动需要定期、有组织地开展进行。学习哲学是一个渐进有序的过程,课外研讨活动作为其中的一种学习形式也是同样。因此,每学期都应制定好活动计划,确定活动主题,活动时间、地点等,并严格按照计划执行。同时,要协调好各方面的工作,在确保活动按时进行的同时,也要确保活动的参加者到位。研讨会的参加与讨论原则上应以学生自愿为主,但有时也可通过指定、轮流或学生推选等方式确定主要发言人、主持人、点评者等特殊角色,并促使其做好事先准备工作。

其次,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相对于课堂教学,课外研讨活动更需要以学生为主,但是也不能忽视了教师的作用。与课堂讨论一样,教师起到的主要是引导作用。也就是说,要引导研讨活动围绕即定主题,健康、有序地进行。同时,由于时间更为充裕,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也将更为充分。教师在发挥引导作用的同时,也要充分尊重这点。

最后,人员组成上也要注意合理搭配。研讨会的主体是哲学专业的本科生,可以考虑一年级旁听为主,二、三年级作为主要参与者,四年级自愿参加(但可建议保送或考取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学生积极参加)。同时,可以考虑让部分研究生也参与进来,如承担主持人或点评者的角色等,进一步确保研讨会的学术氛围。此外,邀请一部分哲学专业的其他教师,甚至校外专家、学者参与进来,这也是激发学生讨论积极性、提高研讨会学术水准的重要手段。

总之,一方面要确保学生作为研讨会的讨论主体,另一方面也要保证研讨会本身的学术性、启发性,使学生能够有所收获。

此外,还可以鼓励、指导部分学生撰写研究性论文,并帮助发表。一般而言,研究性教学更为重视导师的作用。学生入学以后,就应该确定相应的指导教师,并在导师的指导下,在对哲学学科课程进行整体性、一般性把握的同时,着重考察一些较能吸引学生兴趣的课题,并将其视作毕业论文的主要研究方向。此外,也要提高学生论文写作的水平,如指导其进行文献检索,培养其写作的规范性等。而对那些展现了较强的学术水平的学生,可以鼓励其独立写作研究性论文,并对其论文进行修改、指正,帮助其发表。这样能够使学生在本科阶段就积累下学术成果,为其进一步深造打下良好基础。这一部分主要侧重的是学生自主学习、研究能力的提升,也属于研究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性教学的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听众,不只是信息的接受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主动的学习者、问题的探究者。”在哲学专业本科教学中进行研究性教学改革,需要教师、学生以及学校等多方面的积极参与和努力,但提问、思考、研究、交流本来就是学习哲学、尤其是“西方哲学史”课程的应有之义。西方哲学史中学者的哲思往往同时兼具了明晰的思路、坚实的体系与反思性的治学态度,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来对这一哲学发生、发展的历史加以梳理、探索,更有助于提高其逻辑思维能力、学术素养以及看待事物的全面整体的态度。同时也能为哲学的学习奠定更坚实、完整的理论基础,了解哲学发展的理论渊源,从而获得更好的理论视野,更为全面地了解这一科学的哲学思想。最后,开展哲学专业的研究性教学改革,也能引导更多的学生对哲学研究产生更为深入持久的兴趣,从而在更高的层次上深入研究、学习哲学,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哲学方向的专家和学者。通过在“西方哲学史”教学中开展研究性教学改革,能够改变我国部分大学哲学本科专业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给哲学专业本科建设带来更大的刺激与活力。

参考文献:

[1] 张建林.大学本科研究性学习的内涵与特征[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4):76-78.

[2] 卢德馨.关于研究型教学的进一步探讨[J].中国高等教育,2004,(21):24-25.

篇9

意境是客观(生活、景物)与主观(思想、感情)相熔铸的产物。是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意(情)和境(景)的关系也就是心与物的关系。如何把意境融入政治课教学中是政治课教学的一大特色之一。

在教学中,意(情)属于主观范畴,可以特指教师的思想、感情、教学水平、教学设计等。境(景)是客观范畴,可特指学生。在意境中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具体表现为情景交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统一也要达到"情景交融",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融合贯通,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和效率,做到王夫之所言的"景中生情,情中会景,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也。"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创设意境呢?

首先,导入妙趣横生,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有趣活泼的导入不仅能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积极投入到学习中来,使学生明白本课的学习要求,集中学生的思维方向,而且能启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情绪,达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炼之以志,导之以行"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深刻钻研熟悉教材,理解各部分知识之间的框架和逻辑层次,逻辑关系,创造出一个有特色的别出新致的导入。使景深含于情中,震动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如高二哲学部份,其理论有一定的深度,对高二学生来说要理解有困难。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化难为易呢?导入,就是一个典型的实例。哲学蕴含的人生哲理比较广泛,名人名言、古训、漫画、幽默、笑话、故事无不隐含着一定的哲理。因此,可以用实例导入法,直观导入法,引用名言导入法等,吸引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状态,在讲"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可用笑话《双方都是挨饿》导入:一家小饭店门口挂着这样的招牌,请到这里来用餐吧,否则,你我都要挨饿!".这样的导入,一方面,能使学生的思维大门打开,使枯燥的哲理生动起来;另一方面,使学生明确了主题,我们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注意事物之间的客观联系,反对无视事物联系的孤立的观点。在讲发挥主观能动性时,可引用《孙子兵法》里的:"避其锐气,击其惰性。""攻其无备,击其不意".从而使学生明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总之,通过以上导入,能使沉闷的课堂活跃起来,激发学生学习灵感,增强了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吸引力和说服力。但是,不管以何种形式导入,都要遵循一致性,启发性,情感性,针对性,简明性原则,突出重点,化解难点,做到精和趣,从而由教师"情"的设计,引导学生"景"的诱入,达到主客观体的第一次碰撞和统一。

其次,讲授生动形象,有了"景"的角色进入,关键是"情".如何产生景中情,情中景的境界,即情景交融,主体和客体的勾通?对主体来讲,关键是调动客体的参与和角色进入,经过前一阶段导入的统一,在讲授阶段,主要是做好板书设计,重点讲解,难点化解,而这其中又涉及到教师设计的提问,语言的巧用和逻辑思维方法,教师如果在这些过程中能够创造一个生机盎然的意境,不仅可以起到教学效果的"事半功倍",而且可以再次达到情景的统一。

好的板书设计具有提纲契领,突出重点,增强教学效果过程节奏感,集中学生注意力,达到审美教育的作用。因此,板书直接影响着讲授的效果。如《经济常识》第一课的板书设计,主要住四个字,商品——货币,由此通过目录和提纲,就可以把本课内容连串起来,并辐射相关知识点,商品的产生、含义、本质、基本属性,规律,货币的产生、含义、本质、基本职能、符号、与商品的关系等。如此言简意骇,不仅让学生从宏观上把握本课的体系,而且从微观上明确了知识点及其联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从而达到主客体的融汇。重难点的讲解,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和学生最终获得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教学重点的处理,因此,重点的讲解,一方面要精而简;另一方面要注意联系学生的实际。如价值规律的讲解,可以分层进行,从其内容、生产、交换、表现形式、作用、与商品经济的关系来理解,这样逐层分解,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而且能在有效的时间内加深对此的理解。此外,难点的讲解,要充分重视中学以上学生学习的难点,注意分散,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同时,在以上教学环节中,要善于提问,教师富有艺术性的提问是启发学生能力,培养学生开拓进取精神、竞争意识和创造精神。此外,还要巧用语言,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和进行精神产品生产的工具,教学过程是通过语言的传输来实现的,语言的优势对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作用和影响是自始至终的,其对于师生的双向交流,教学内容的表达,课堂教学的效果以及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和语言,渲染课堂氛围,启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情理交融,教与学的统一的境界。

再次,结尾引人深思,"编筐编篓,全在收口"经过前两次的交融,最后达到。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思考,把其思想感情知识传授给学生的最后的归纳总结,使学生把课本的知识转化为自已的知识,并由此来约束自己的言行等行为规范,到达"言尽而意无穷"之妙。

篇10

关键词: 政治教学 认知能力 高中政治

对于高中生而言,由于学生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和意识,因此政治教学已不是简单的课程宣导和照本宣科的政治知识讲解。对于学生而言学习政治这门课程除了需要了解一些基本政治制度和基本分析问题的方法外,更重要的是提升自身的认知。

一、高中政治教学的背景和面临的问题

1.教学方法过于传统仅停留在基本的课本讲解阶段

在高中学习中,学生对于一般的知识接受形式和基本的知识内容都有一定的积累,同时该阶段的教学内容往往比初中更深入且难度加大。而对于该阶段的政治这门学科而言,学生对其的认知往往停留在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接受,教师为了让学生通过一些政治考试,而学生只是为了通过考试,然后进行相应的政治教学和学习。这样的政治教学显然难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更重要的是该阶段的政治教学是学生形成自身特有的知识体系及树立良好的价值观的重要时期,所以教师如果只是形式化教学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认知和对基本的教学理念的接受产生不必要的偏差。而对于学生而言,过于看重政治考试的作用和成绩会让其在教学之余只对考试所要求的知识点进行针对性复习,这样学生对于其他非考查或者考查概率比较小的知识点就会了解得较少,这对于教学整体性和有效性而言是非常不利的。

2.学生对于政治教学内容的认知不够明确

高中政治教学内容主要有经济学、哲学和政治学,而且这三大板块之前互有联系,简单来讲经济学的学习主要由市场经济和国家经济政策及企业经营等相关知识构成,哲学这部分主要是马克思唯物哲学的理解运用,而政治学板块则是对各国不同社会制度的了解及对我国政治制度的全面把握和分析。由此不难看出这样的教学安排其实是根据这些知识体系的难易程度及研究某一具体区域社会采用的惯用分析因素划分的,总体来看哲学是经济学和政治学研究必须具备的知识点和分析这两者的理论基础,而经济学理论会受到政治的左右,但是合理的社会制度和相应的政策体系又有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因此这样的教学安排是基本符合学生不同阶段的认知能力的,但是在学生学习这些知识时,往往只能看到部分内容,很难形成正确的理念,因此该时期的政治教学其实和学生需要学习的知识体系和认知有一定的差距,简单来讲就是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对特定板块的知识体系在某些方面上其实是不对称的,即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的方法与政治教学中选定的教学内容不在同一水平线上,从而导致政治教学的教学效率较低。

二、政治教学如何才能变得更加有效

1.教学中需要对学生的认知能力进行提前调研

高中生对于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往往很强,但是一些学生对于不同板块的政治知识的理解会出现一定的起伏,如具体教学过程中一些学生对哲学板块比较感兴趣但是对于经济学板块却没有太多的兴趣,因此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在前期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点和对具体知识认识程度进行初步有效的调研分析,并且对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方向进行分类汇总,这样教师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就会有一定的教学心理预期,同时教学也会更有针对性,因此政治教学效果会取得不错的效果。另外教师的调研必须按照学生对政治这门学科的基本要求进行,这样的做的目的其实是保证教学调研更有效,同时调研对象的需求会得到良好满足,这对于教师而言非常有利。因为教师可以通过调研了解到不同学生对于不同板块的政治学科的要求,对教师后期教学安排也是十分有帮助的。

2.政治教学需要学生具有系统分析政治问题的意识

在具体的政治教学中,学生一般情况下围绕教师所讲解的知识内容进行巩固复习,但是这其中的复习其实才是政治学习的关键,因此学生只有在复习过程中拥有高效可行的复习方法才能学好政治这门学科,然而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其实需要学生具有独立思考某些政治问题的能力,而且学生还必须尽可能对该阶段三个不同板块的内容进行融会贯通,从而形成全面分析政治问题的能力和意识。但是这种能力需要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不断强调并通过一些案例辅助讲解。如在分析一带一路的基本战略时,教师一般会让学生选择从某个角度分析该国家战略,其实可以不限定具体的分析角度,而让学生自由分析,这样该战略的解读就会出现不同的版本,但是这对于学生而言其实是非常有价值的。对于教师而言,这样的局面正好可以反映学生已经具有全面分析政治问题的意识并且初步具有自身的知识结构。

总体来看,只有在政治学习中不断总结分析不同层面的知识体系才能很好地配合和适应教师的教学。并且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要不断适应学生的认知习惯及对具体政治板块的喜好程度,只有这样高中政治教学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并且教学问题才会得到进一步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