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的心理疏导范文
时间:2023-10-30 17:31: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突发事件的心理疏导,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突发事件
一、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突发事件应对中的应用现状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在高校突发事件应对中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高校突发事件往往指那些难以预测、受不可控因素影响深刻且危及师生人身财产安全的事件,这些突发事件大多会影响高校形象、甚至破坏高校的安全稳定。针对此类事件的特殊性,高校通常会采取事后控制、安抚等方法平息事件。然而高校突发事件的应对不仅仅是保卫部门、学生工作部门的职责,更是所有高校工作者乃至全社会的责任所在。对思想政治教育作用认识的不足,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在突发事件处置中的引导整合作用,是目前高校突发事件应对中的薄弱环节。
(二)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突发事件应对中的运用形式单一
在高校突发事件的应对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预防、引导、整合等功能往往被忽视。对于一般高校来说培养学生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这一方面还十分不完善,教育形式多以说理为主,缺乏长期的应对突发事件的战略部署。对大学生来说,由于教育形式的单一性,不少学生缺乏应对危机的正确认识和心理准备,很多学生对突发事及如何预防和应对显得手足无措难以应付。
(三)高校突发事件应对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尚未完善
目前,校园突发事件的危害性和偶然性都要求高校能迅速介入事件的处理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在应对高校突发事件的过程中能起到舆论导向的作用,通过辨别真伪信息、开展相应的舆论宣传使正面情绪成为主流舆论才能更好的引导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而在现实情况下,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存在导致了很多高校没能及时介入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过程中,其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程度和深度往往成为了关键环节。
二、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突发事件应对中的必要性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作用有利于降低高校突发事件的危害程度
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功能一方面可以提高应对高校突发事件的可操作性,对思想和行为目标的设定可以给高校教育工作者在突发事件发生前、发生过程中以及事件发生后的行为、方法指明道路,从而尽可能的控制危机事件,将其危害程度降到最低。另一方面,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功能可以起到价值引领的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大学生从积极方面看待突发事件,避免因为突发事件的遗留影响给学生个体带来负面情绪,造成对个体的危害。
(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学习有利于减少高校突发事件的发生频率
高校突发事件的发生会使多数师生会产生较大的情绪波动,处于一种心理危机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和老师都应主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学习。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加强理论学习,能够使其掌握主动性,有效监控相关人员的思想状况,对那些思想意识薄弱的学生积极展开工作。另一方面,学生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能够使自身以一种正确、健康、积极的心态面对现实中出现的问题,从而减低高校中自杀、他杀、抢劫等事件发生的频率。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建设有利于完善高校突发事件的应对措施
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能够提供健全的预警机制、导向机制、沟通机制,为高校突发事件的应对搭建平台。首先,在突发事件发生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做好预警工作,把较为抽象的理论内容融入学生教育管理的日常工作中去,做到防患于未然。其次,在突发事件发生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进行全面的沟通协调,及时听取多方意见,注意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进行正面引导。第三,在突发事件发生后,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持续的跟踪观察,将那些可能发生的次生危害扼杀在萌芽状态。
三、进一步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突发事件应对中的作用
一般说来,高校突发事件分为潜伏期、爆发期和恢复期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各自有着不同的特点,而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此,对突发事件的各个环节进行具体分析,是我们进一步强化高校突发事件应对措施的必要环节。
(一)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突发事件发生前的引导作用
在突发事件发生前,思想政治教育应以引导为主,建立相应的动态预警机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是了解大学思想动态的第一人,他们与学生接触广泛、联系密切,学生不愿和家长分享的成长经历往往愿意与老师吐露。
(二)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突发事件发生时的疏导作用
校园突发事件发生时,除当事人之外还会对校园内的其他人群产生一定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要及时发挥其疏导作用,对相关人员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引导,协调多方情况,让事件各方和普通学生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校园突发事件如果没有妥善处置不仅会给当事人带来损害还会导致一系列衍生灾害的发生。因此,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突发事件中的疏导作用,一方面要做好当事人的思想工作.另一方面还要加强对其他学生群体思想行为的疏导,维护校园的和谐稳定。
篇2
关键词:网络思政教育;应急教育;突发事件
随着近年来互联网技术的日新月异,网络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势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高地。高校应除在校级报纸杂志、宣传栏、校园广播等传统媒体外,充分利用校园官网、校园论坛、校园微博、校园微信、“红色网站”等网络媒体进行思政教育,并可以运用网络思政教育进行突发事件的应急教育。藉由网络,思政教育可以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及时介入,尽可能减少甚至消除给大学生思想带来的不良影响。高校在优化思政教育的同时,促进应急教育的实施。关于网络思政教育在高校应急教育中的运用,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监控校园网络舆情,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抵制不良、消极信息
监控与引导高校网络舆情,可以从以下三项工作展开:
一是监控网络舆情,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并维护校园安全。高校通过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关注,可以了解与研究大学生的心理状况;通过监控,在可能发生突发事件的情形下,及时跟进消极信息的走势,对消极信息进行预警,找出异常情况产生的源头,发现大学生的消极情绪,对异常学生进行线上以及线下的情绪疏导,从而帮助大学生摆脱消极心理状态,使大学生健康成长,从而实现维护校园安全稳定的目的。
二是通过监控网络舆情,促进高校改善管理措施。高校改善管理中薄弱环节的存在,对于突发事件的发生有一定的遏止作用。高校通过对网络舆情的收集,可以了解学生对高校管理各方面的需求,依照学生的需求改善管理,创造更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从而降低突发事件发生的概率。
三是充分发挥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引导作用,引导大学生自我管理,进行网络舆情的自我监管。这一方面可以更多地帮助大学生抵制消极信息,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大学生明辨是非与独立思考的能力,自行接受应急教育。
二、发挥校园微信、微博等网络思政平台在突发事件中的应急教育功用
大学生生活中接触最多的就是微信、微博等媒体,各高校都已经建立或者正在筹备建立各自的官方微信、微博,这些官方微信、微博已成为高校各类校园资讯的渠道之一。网络思政教育的载体为微信、微博,其信息更新速度及传播较快,获取信息方式较便捷,互动性也较强。目前,绝大部分高校的官方微信、微博平台为了迎合学生的兴趣,主要是宣传特色校园文化以及一些娱乐性的内容,并没有借此平台进行应急教育。此外,微博一直都是网络谣言的集散地。高校官方微信、微博应该藉由其天然优势,更多地承担思政教育,尤其是应急教育任务。在突发事件发生后,高校官方微信、微博应及时政府、相关部门、媒体、学校具体部门的辟谣信息,告诉学生不要听信谣言、不要慌乱;同时,或者转发针对突发事件的积极向上的报道,传播正能量,将应急教育整合进网络思政平台,开辟基于网络思政平台的大学生应急教育的新途径。
三、管理校园论坛,建立“网络”,在突发事件发生后进行疏导
大部分高校的校园论坛采用实名注册制,以便高校对大学生的信息进行源头管理,及时控制校园论坛里散布的消极信息。实名注册制也有弊端,一定程度上,一些大学生不敢在校园论坛上说实话,转而向更隐蔽的网络论坛、贴吧上言论。此时,可以通过建立高校思政人员引领的大学生组成“网络”进行网络舆情监控,定期了解大学生在校园论坛外的其他网络论坛、贴吧的动态,发现大学生消极情绪后发帖疏导。尤其是发生突发事件后,“网络”针对性地发帖疏导稳定大学生情绪。在“网络”运作时,以不侵犯大学生个人隐私为原则,有礼有节,把握好度,以此赢得大学生的信任,从而顺利进行应急教育。
四、运用及建立“红色网站”,在传统思政教育中加入应急教育项目
“红色网站”以其独特的内容,成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之一。“红色网站”的内容独特,其主要以辅助理论学习和时事新闻为主,以此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红色网站”应该与时俱进,以正确处理突发事件中体现的价值观,引导大学生学习并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同时,也宣扬了处理突发事件的正确方式,一箭双雕,将应急教育巧妙地结合“红色网站”的网络思政教育。
通过以上四方面,高校可以将网络思政教育运用于高校应急教育中,以此作为培养大学生的方法之一,引导当代大学生积极健康成长。
篇3
一、构建高校大学生突发事件辅导员预控机制的必要性
一是确保辅导员自身应对高校大学生突发事件能力的提升。应对突发事件是《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对辅导员所提出的明确要求。当下不断频发的高校突发事件让辅导员的应急处置能力面临日益严峻的考验。若高校突发事件没有得到辅导员的有效预控,就可能导致高校的安全和稳定造成严重威胁后果。这就要求采取有效措施不断促进辅导员危机意识和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的机制建设,从而确保万一出现大学生突发事件,能够从宏观高度关照事件,对此判断正确、措施到位,从而使矛盾和风险得到有效化解,确保学生突发事件在可控的范围内圆满解决。由此来看,对高校辅导员应对大学生突发事件预控机制的研究,可以帮助辅导员提高辨认不同类型高校突发事件的科学认识水平,并有效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作用,从而增强其超前预控大学生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二是为促进和谐校园建设提供合力。高校要健康、和谐发展就离不开一个安全稳定的校园环境。目前频频发生的高校大学生突发事件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高校的稳定发展,也对高校和谐校园的建设非常不利。作为高校应对大学生突发事件基层组织者和实施者的辅导员,对其应对大学生突发事件预控机制的研究,不仅能够提高辅导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而且能够使辅导员与其他部门的相互协调和配合的能力得到强化,从而与高校其他方面通力合作,共同做好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加快建设和谐校园。
三是进一步丰富高校大学生突发事件应急预控理论。关于高校大学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的理论研究方面,我国的理论界的研究起步比较晚,基本是采用对国外理论借鉴的形式进行,但对于与我国社会和高校大学生实际情况的突发事件应对机制的成形研究成果不多。就其实质看,对高校大学生突发事件的妥善处理有着法律性、政策性和实践性很强的特点,对高校的安全稳定以及和谐校园建设影响很大。
由此来看,研究高校大学生突发事件的辅导员预控机制,不仅能够促进高校突发事件应对机制的理论基础的进一步丰富,还能够对高校突发事件应对机制有效构建提供一定补充和参考作用。
二、高校大学生突发事件辅导员预控机制的主要功能
大学生突发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一般有着萌芽、爆发与解决三个阶段,而辅导员在此期间的预控功能也有着不同的发挥。
⒈萌芽阶段的预测与导向功能的发挥。发挥对大学生突发事件的预测和导向作用。处于萌芽时期的大学生突发事件,是辅导员发挥其角色职能的关键时期,可以通过有效发挥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预测功能和导向功能,对萌芽期的不稳定因素能够及时得到发现,接着主动对突发事件孕育阶段的发展进行控制,并尽可能地在萌芽状态将高校突发事件消除掉。
⒉爆发期稳定和协调功能的发挥。辅导员发挥突发事件的稳定功能是通过对学生开展思想教育体现出来的,主要有:增强大学生在突发事件中的心理承受力的教育以及在及时宣传、解释、权威信息等过程中,让大学生在被引导过程中对事件的本质有理性认识,从而做到与学校积极配合去防止事态恶化,维护校园稳定。另一方面,是辅导员处理爆发期大学生突发事件协调功能的发挥。辅导员是介于高校管理层与大学生之间的沟通桥梁,其协调与沟通作用主要体现在统一和协调高校内外各种资源的调配等方面,通过形成应对大学生突发事件的应对合力,凝心聚力来对大突发事件的冲击和危害积极应对。
⒊解决期辅导员安抚和育人功能的发挥。一方面,在此期间辅导员对学生心理进行安抚功能的发挥。可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进行心理调适来对大学生因突发事件造成的心理创伤和影响予以缓解;二是让大学生的信心借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得到恢复,化消极心理为积极心理。另一方面,还可借此期间将辅导员的育人功能发挥出来。高校辅导员应抓住大学生突发事件解决期这一关键性接点,贯彻好以人为本和德育为先的理念,把突发事件的经验教训的提炼与总结要从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来进行,尤其是应当把凸现于大学生突发事件之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品格等加以总结出来,强化事后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进大学生自身思想认识有新的提升,从而对自己在突发事件中的所作所为能有一个正确的评价,同时也让大学生所体现于突发事件之中的精神和品格成为其自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获得思想政治素质的有效提升。不仅如此,还能够对大学生自身危机意识和处理问题的能力的提升有所帮助。
三、构建高校大学生突发事件辅导员预控机制的对策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对高校大学生突发事件的辅导员预控机制的构建策略,从预警和控制两方面采取措施:
⒈建立辅导员预警机制。在这方面,要求辅导员分步骤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步,树立起高度的危机意识和明锐的政治敏感意识。具有偶然性和突发性特点的大学生突发事件其实也离不开酝酿、发生、发展乃至蔓延如此一个发展过程,在此期间,那些相关信息传递出来也在所难免。而辅导员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必须由此发挥出来,对一切可能引起突发事件的线索、苗头、组织、人员等都及时纳入视线之内,能从表面现象看到事情的本质性,对事件可能的发生后果及对学生的影响及时进行预测。
第二步,积极推进面上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爱国主义的理性教育。可采取主题活动、集中教育等方式进行。二是安全法制教育。比较缺乏社会经验、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不强是当代大学生的共性特点,因此辅导员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安全法制教育工作,并将其与学生管理和服务工作实现有机结合。三是网络道德教育。网络已成为当今社会热点事件传播的主要渠道,而高校网络运用又最为密集,能快速形成网络舆论,当一个热点事件加上一种情绪化的意见就可能导致事件突然发生。这就要求辅导员要对大学生提高信息识别能力进行帮助,开展网络道德的正面指导教育。
第三步,多渠道对学生进行信息沟通。信息社会需要人与人之间及时的沟通。辅导员要注意对热点问题通过互联网论坛、QQ群、手机短信等方式进行密切关注,密切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一旦发现不稳定因素的苗头,要向学校及时反应并采取果断的疏导化解对策。对于可能影响学校乃至社会稳定的大学生群体突发事件,应做好事发前严格的预警信息的工作,当发生之时要对信息跟踪,尽可能减少卷入其中学生的范围,阻止事件可能的扩大升级趋势。
第四步,对特殊群体学生做好思想工作。对于大学生特殊学生群体需要辅导员重点掌握好。关于学习困难学生群体的思想工作,需要对其课堂表现进行了解,找出其学习困难症结,同时对其家长通报相关情况;关于那些经济困难学生群体,也需要对其真实情况做深入了解,并作为奖、助学金评定发放的重要依据;关于那些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群体,应加强与其经常性的交流工作,安排学生心理辅导干部开展好心理疏导等相关工作;关于少数民族学生群体,辅导员要掌握和执行好国家民族政策,对其学习与生活倾注关心。
另外,还应与其他辅导员的工作交流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恋爱已经成为目前高校一个显著现象,由此导致的学生突发事件也屡见不鲜。由于其大都涉及到跨学院甚至校际之间学生的管理工作,这就需要采取辅导员工作论坛,加强学生管理问题的交流活动。
⒉构建控制机制。在这一机制建设方面,应采取如下措施:
第一,编制大学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辅导员应依据学校总体部署、学校周遍环境和所在院系学生的特点,将这一预案编制并出来,这有预案应包含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处理团队、预测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响应、信息、安全措施、善后工作等各方面的具体内容。要通过组织学生反复演练来从中发现问题,在不断修改完善中使其可靠性和有效性有保障。当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就立即将相应的预案启动,与相关部门和人员协同合作,将事件造成的损失尽量降低。
篇4
一、高校突发事件的诱因
(一)社会因素
1. 意识形态多元化。意识形态多元化一方面表现为社会上充斥着不同的群体文化与亚文化以及不同的意识形态形式,如自由主义、个人主义、功利主义、集体主义等;另一方面,表现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之间的冲突。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综合实力有了长足的发展,在国际社会的地位也不断提升,大国形象开始逐渐树立。然而国内外敌对势力对我国的破坏从未停止过并长期存在。各类西方势力在国际上不断散布“中国”,在国际事务上制造事端,百般阻挠中国的发展。大学生群体年轻气盛,爱国热情强烈,对指向中国的不友好言论极为敏感,往往会采取一些非理性的方式展现自己的爱国诉求,以维护中国的国格。
2. 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使得突发事件传播的速度加快,影响的范围不断扩大。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极大方便的同时,却也为各种高科技犯罪提供了便利。各类网络突发事件的发生已经为我们敲响了警钟,网络本身的虚拟性为部分人的虚情假意、为非作歹提供了良好的机会,极易引发诚信危机。大学生是利用及掌握网络技术数量较高的群体,他们可以利用网络方便快速的特点迅速发起各类事件,对高校秩序可能不良影响。同时,近年来的网络犯罪和网络安全问题愈发引起人们的警惕,在网络上散播不良信息,造成当事人不稳定的情绪,引起轻生的情况也是时有发生。
3. 学校周边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首先,不良的社会治安环境对学生的安全具有直接的影响,人数众多、思想单纯的大学生为早已成为不法分子瞄准的对象,扩展高校这一广阔“市场”成为他们的目标。如偷盗学生的各类物品,诱骗学生参加非法传销组织;一些不法分子以找兼职、谈恋爱等为幌子骗取女大学生的信任,对其进行害,更有甚者采取暴力手段,将其残忍杀害。收到伤害后的学生可能无法承受,引发一些次生危机事件的发生。其次,学校周边的复杂的小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导致各类威胁大学生安全事件的发生。学校周边出入的人员复杂,素质参差不齐,学生在校园周边被抢、打架斗殴、校园内失窃等事件的存在使得大学生缺乏安全感,打乱了学生们正常的生活、学习秩序。
4. 利益多元化的影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由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矛盾及利益的重新分配和调整势必触动一部分既得利益者,日积月累,若得不到适当是疏通,他们很可能将遭受不公平的怨气以极端的方式发泄到备受社会关注的大学生群体,制造爆炸、投毒等各类引起社会恐慌的事件。2003年年初发生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爆炸事件就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二)学校因素
1. 学校的教学、后勤服务、硬件建设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这主要是指在高校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情况下,很多高校实行了合并,实行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办学模式,招收的学生数逐年增多,招收的学生也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一方面加大了管理的难度,另一方面学校相应的教学、后勤服务、硬件建设没能与日益增长的学生数量和需求相适应,导致一些的不公平情绪的产生,如果处理不当,危机事件的发生将不可避免。
2. 在日常管理中,缺乏“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学校扩招和多校区办学的现状增加了高校管理人员的工作压力,加之学校资源的有限,“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并没有在管理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中体现出来,导致对大学生的尊重、关心和爱护不够;对大学生的爱国热情、求知热情和情感困惑未能及时地予以疏导;对大学生面临的各类困难没有给予及时的解决;并且部分学生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生硬,方法陈旧,引起学生的埋怨、失望甚至愤怒等消极情绪,这些情绪不断积累,一旦机会来临,就会爆发出来,危机学生的安全,影响学校秩序的稳定。
3. 高校缺乏恰当的危机教育。调查发现,认为入学后没有受到应急知识教育或相关培训的学生占到了66.7%;认为只是接受了形式上的应急方面训练的学生占46.2%;有37.2%的学生认为危机事件发生后学校才进行相应的应急知识宣传;高达70.4%的学生认为学校从未组织过应急实训演练。由此可见,高校危机教育的缺乏直接导致了学生应急知识的缺乏,这样他们在突发事件面前表现的手足无措就不足为奇。
(三)个人因素
个人因素也是影响高校突发事件的一个因子,据调查,在个人因素中,大学生“自我调整能力差”占据较大的比例,推演开来,也即个体的认知失调容易诱发各类心理危机。费斯汀格的心理学认知失调理论(to Theory of Cognitive Imbalance认为当个体出现认知失调,个体就会出现心理危机,主要表现为认知错误导致的行为错误。社会转型期的当代大学生面临许多困惑与困难,学习、就业、情感等压力使得很多大学生群体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心理困惑与思想压力,产生焦虑、抑郁、悲观、厌世等不良情绪,这些消极是情绪日积月累,得不到合理的宣泄,最终将会不堪重负,出现情感崩溃,导致思想和行为的失衡。其次,学生缺乏安全意识。问卷调查发现,没有听说过校园突发事件的学生占57.9%;34%的学生从来不关注自己宿舍是否存在安全问题;认真注意学校的教学楼、图书馆、食堂等公共场所是否设有逃生专业通道的学生不到16%。
(四)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力度不够
不断升级的社会竞争,不断加快的生活节奏,使得人与人之间用于沟通交流的时间大大缩短;人们的意识形态正在遭受各方面的冲击,人们思想出现混乱与迷失。虽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在用他们的职业话语与受教育者进行对话,然而这种对话的实际效果却变得越来越困难。“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出现了集体失语状态”。调查显示,“不知道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突发事件时开展情况” 的学生占26.6%;53.4%的学生认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在突发事件时开展一般”。可见,在突发事件前,高校不能有效深入地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了解把握学生的思想变化,耐心细致地做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以致问题进一步恶化。除此之外,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的人格教育、安全教育、防范意识教育以及危机实训演习等方面的教育涉及也很少,这显然的不够的。
二、对策分析
(一)事前预防机制的建立
首先,要加强管理,建立科学的应急预警管理机制及管理组织机构,变“被动处理”为“主动应对”,也即预案管理。预案管理就是为了事先对可能会出现的某个重大事(案)件的发生制定出可选择的预防和处置方案,从预防的视角出发,对某个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发生发展的规律和时间进行认真研究,及时制定出相应的预防、控制、应对和补救措施,并逐一落实管理责任,从而把风险、危机、灾害、损失等降到最低限度。其次,建立信息监控系统,及时捕捉危机征兆。实际上这也预案管理的一部分,这种监控必须能够有效的捕捉到可能对校园及师生造成危害的因子,对它发生的可能性程度及危害范围、大小做一个较为严密的处理与评价,当然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不失为一种好方法。第三,开展危机教育。调查表明,当前众多高校缺乏专门的危机教育及实践课,师生们的危机意识较弱,处理危机缺乏科学的方法。因而高校应有针对性的制定专门的危机教育计划,广泛的开展危机教育理论课和进行模拟演练等实训课。在此,应特别注重思想政治教育,思政教育在高校突发事件萌芽期能具有导向作用,可以从内部阻隔一些诱发因子。最后,建立畅通的外部疏通渠道。这里主要是指高校要建立起与其他学校、上级主管部门、公众、媒体、家长、社区等的信息沟通渠道,及时发现不良隐患,借鉴经验,与社会各部门一道共同预防突发事件的发生。
(二)事中应对处理机制的建立
这里主要是指高校突发事件发生后,学校各主体应采取怎样的措施予以应对。这就需要建立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机制。首先,事件一旦发生,高校危机管理机构要在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主要领导要在第一时间亲临现场进行指挥,稳定师生情绪,控制事态的扩大,把危机的范围控制在一定的领域,尽最大努力保护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其次,准确定性,依法处置。突发事件大多数都属于人民内部矛盾,因而处理的时候,避免使用强制武力手段,对待合理要求要想办法满足,对待不合理要求要耐心解释、劝导,这对于领导的判断及决策能力有较高的要求。第三,树立生命安全第一的原则,最大限度的发挥学校基层的作用,学校教师、学生辅导员、学生干部及学生本身都应参与这一过程,“动之以理、晓之以情”,平息事态,防止事态的扩大。这一阶段,思想政治教育也应该贯穿始终,发挥其舆论引导、冲突缓解、心理引导等作用。
(三)事后处理及恢复机制的建立
篇5
( 一) 高校和谐校园文化体现的是中国传统和谐社会中文化的基本理念
高校和谐校园属于和谐社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需要维持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发展状态存在于校园内部各种要素之间。在上述基础上,我们再来诠释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其校园文化需要从整体性的角度,按照公平正义、诚信友爱、民主法治、安定有序等要求所构建起的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充满活力的校园文化形态,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宗旨在于促进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从而培养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才。因此,和谐是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应体现的主旋律,其重点建设内容在于一个融和谐校园物质、精神、制度和网络文化等四大因素于一体的新型校园文化形态。而文化创新是构建新时期和谐校园文化的根本路径,这需要以对高校师生的主体地位高度尊重为根本前提。创新校园文化应以满足校园人文化需求与热情参与到校园文化实践作为依据。在各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构成因素中,其核心在于和谐精神文化建设,只有通过校园精神文化的完善,才能使高校校园人的理想和信念得到高度凝聚,并促使其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服务能够沿着积极向上的轨道前进。而在此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不能忽视。
(二)大学生突发事件体现的是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不和谐音
所谓大学生突发事件是因自然、人为或政治因素所突然引发于高校校园内部,出乎高校教育管理者意料之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冲击或危害高校校园内正常的教学、工作和生活秩序的突发性事件。近年来,伴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改革步伐的加快,人们的思想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因而改变了高校的校园内外环境,大学生突发事件发生的频率与影响度也呈增加趋势。这些事件不仅打破了校园正常的管理状态,而且还对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带来很大的消极影响。“安定有序,即百姓安居乐业、社会秩序良好”是同志所论述的构建和谐社会的六个基本特征的最主要的一条。高校主要由思想活跃的大学生与高级知识分子所构成,是社会文化精英的汇集地和“知识形成、传播,文化积淀、发展和传承”的主要社会场所,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是构建高校和谐校园的关键性环节,然而大学生突发事件作为校园内的不和谐音,严重影响了高校作为“象牙塔”的社会影响,也成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一抹难以忽略的不和谐色彩。要构建和谐的高校校园文化,必须从此入手,对大学生突发事件采取有力的预控措施。
二、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与和谐校园文化视域下学生突发事件的预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和谐校园文化之间关系密切。和谐校园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其作用不可替代,而思想政治教育是和谐校园文化的价值归宿。高校辅导员承担着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职责,在和谐校园文化视域下,对于预控大学生突发事件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何为思想政治教育?从广义上看,思想政治教育是阶级社会的一种从思想政治品德上对人的培养教育活动,是社会群体对其成员以一定的思想、政治观念和道德规范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和有组织的影响活动,从而使其与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相符合的社会实践活动。从狭义来看,所指的就是无产阶级以思想品德对人进行培养教育的活动。对于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目前学术界意见尚未取得一致,可依据上述思想政治教育定义,将倾向性观点概括为:高校辅导员以社会一定的思想品德要求和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规律为依据,通过对大学生实施有目标、有计划和有组织的思想教育影响活动过程,促使其内在思想品德矛盾运动有效产生,以期社会所期望的思想品德能够形成。
(二)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与和谐校园文化密切相关
一方面,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和谐校园文化是增强和改进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之一,其能够对高校大学生正确价值取向的形成、健康心理素质的塑造产生引领作用,能够创造接受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所需要的健康向上、融洽和谐的校园气氛和良好的环境氛围条件。不仅如此,高校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和途径也可因和谐校园文化而得到丰富和拓展,以感染力强烈的思想政治教育来有效实现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因此,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其作用无可替代;另一方面,和谐校园文化的价值归宿为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对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德育功能进行了着重强调,这就成为高校校园和谐文化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的必然要求。因此,教育部和于2004年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化与改进工作。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不仅能有效保障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有效发挥,同时,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也对大学生个性的自由发挥有促进效应,能提升其综合素质,而其正是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体现。作为和谐校园文化价值归宿的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和谐校园文化必须围绕如何服务于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构建。
(三)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突发事件的预控作用
新形势下,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高校学生突发事件成为和谐校园文化下的不和谐音,引起人们对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新思考。人们发现,预控高校学生突发事件,不仅需要高校采取有力的行政措施和必要的物质保障,更需要发挥好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作为一切工作生命线的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突发事件的有效预防方面,其有着独特而有效的作用。而这一作用在很大程度上,需要站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第一线的高校辅导员来担当,从而发挥出在学生突发事件中的有效预控作用。其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三点:第一,发挥预防作用。首先,避免学生认识偏差的产生。学生突发事件的发生与其欠缺相应的危机事件知识关系很大。因此,就需要辅导员把突发事件相关知识作为从事各种学生教育的重点内容来对待,强化突发事件的防范意识、危机规避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等方向的内容灌输,使学生应对校园突发危机事件的敏感度获得增强。不仅如此,还应通过学生忧患意识的强化教育,使其免疫力获得增强。其次,减少学生极端行为的发生几率。对大学生加强法制教育是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环节,其对于学生极端行为发生的有效减少作用极大,也是预防学生突发事件的关键之一。只有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让学生增强法律意识和危机意识,以过硬的自身法制观念才能对非理发生上好牢固的“门栓”。第二,发挥导向性作用。这包含着思想导向与行为规范导向两个方面。一是思想导向作用,是高校辅导员借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学生引导,使其分辨是非的能力获得提高,从而能够对事件的本质有清醒的认识,并能理智地看待和处理问题。二是行为规范导向作用,针对学生突发事件,辅导员需要积极塑造学生思想,让学生在新的高度上认识统一,并对其正确行为进行引导,有效保证学生拥有正确理性的行为。第三,发挥整合作用。整合在汉语里与综合、融合有着基本相同的意思,可概括为组合零散要素为一个有价值和效率的整体。而学生突发事件中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作用,则是当突发事件发生之后,辅导员通过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理论与方法的运用,及时准确客观地估计事件形势,采取措施控制事态发展。这一整合的作用应包含情感和组织两方面的整合内容。一是情感整合,当目睹到校园突发事件,大学生身处此情景之中,必然有着不同的个体情感反应。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应抓住这一契机,将情感整合切入其中,及时捕捉学生不同个体情绪情感上各种细微变化和差异,为减少事态恶性发展多做有针对性的疏导工作。二是组织整合,高校也属于社会生活的一个特殊的组织,高校组织要维护自身特有的生活秩序,必须发挥好组织的整合作用。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整合作用,就是要让学生凝聚共识和达成一致性的价值观,通过把自身与组织的关系良好处理,共建良好组织秩序,从而使个人的全面发展得到实现。
三、和谐校园文化视域下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预控学生突发事件机制的构建
(一)坚持三项原则
1.以学生为本与稳定大局相结合的原则。在应对校园突发事件过程中,辅导员应坚持以学生为本,把学生根本利益的维护作为评价其工作成效的主要标准。尤其是当突发事件威胁到学生生命安全之际,应在第一时间迅速赶到一线,尽全力抢救受伤学生,与学生在一起,应对各种危机。同时,还要以稳定校园秩序为首要原则,无论形势如何变化,都必须从稳定大局出发,协助相关部门和学生,遏止事态恶化趋势,维护校园稳定大局。2.快速反应与冷静处理相结合的原则。校园突发事件一般有突发性强和危害性大的特点,需要辅导员快速反应,行动迅速,到现场及时。并准确了解事件详细情况后,立即向学校相关部门和领导报告。同时采取有效措施,稳定局面和控制事态发展。另外,还要求辅导员处乱不惊,以足够的冷静让学生感到信赖,确保学生情绪稳定。3.教育引导与加强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发生突发事件后,需要辅导员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最大限度地将突发事件在大学生中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同时,高校辅导员还要承担起学校基层管理者和学生知心朋友的职责,带领学生将学校采取的应急措施落实和贯彻到学生中去,并协助相关部门,解决突发事件给学生所带来的生活和学习的问题。
(二)把握两大环节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介入到学生突发事件过程中,必须把握好两大环节:
1.优化学生突发事件潜伏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是创新方法。要在对以往突发事件处理的经验和成果吸取的基础上,面对新情况、新问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思维和方法的创新。可以采取辅导员比较擅长的典型示范法、知识教育法、心理疏导法等方法。紧密结合学生突发事件潜伏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加以灵活运用,有效地预防发生学生校园突发事件。二是规范手段。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进入学生突发事件潜伏期开展工作,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内容和形式,要立足长远,从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的角度来实施思想教育的手段,从而整合各种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和相关部门整体力量,取得最大化的教育效果。2.优化学生突发事件发生后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主要在于进行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介入学生突发事件过程机制的完善。这需要做好两方面工作,第一,应对辅导员介入学生突发事件过程资源进行整合与配置。要善于在全局的高度来妥善处理学生突发事件,科学整合与配置各类有效的教育资源,使合力效应在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呈现出来。第二,对思想政治教育介入学生突发事件的缺陷进行弥补。若一旦发生学生突发事件,就难免有辅导员在教育引导、沟通协调、事后救济等方面的缺憾产生,这就需要辅导员完善好思想政治教育在动态中和整体上介入学生突发事件过程存在的不足。
(三)开展四项教育
篇6
(一)学生思想准备不足。
在不熟悉新的职业环境中,面临着复杂的人际关系、繁忙的生产劳动和严格的企业管理,学生很容易产生迷茫和困惑,大大增加了实习的不稳定因素,直接导致部分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频繁“跳槽”、“自动流失”。②
(二)实习中疏于监管。
目前,酒店在努力提高自身竞争力时都采用了大量使用实习生的策略。在学生见习及工学交替期间,学生的日常管理由酒店负责,所以酒店方面应该是预防突发事件的关键。而一些酒店完全忽略了学生虽然在酒店实习但依然是“学生”这一角色,酒店一线管理者一开始就对学生重使用、轻培训;重惩罚、轻激励,在如何更好地调动学生工作积极性、如何对学生心理进行及时疏导方面没有更有效的措施。学校应多方努力,以文字形式规范酒店对实习生的管理,督促酒店领导关心实习生,在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时候能及时进行沟通及疏导。
(三)实习后忽略总结。
实习结束后我们往往疏忽了对经验的总结。不断的反思总结才能提高,但是大部分的学校却忽略了这关键的环节。勤于思考,勇于实践,是工学交替不断深化一个重要前提。我们勇于实践,但却疏于思考,使以往积累的宝贵的实践经验没有得到理论提升,长期在原地踏步,甚至造成一些突发事件一而再再而三的发生。
(四)对实习学生没有进行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规划。
学生在实习期间容易发生突发事件,实习期流失率高,归根到底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们没有一个明确的实习目标,教师及酒店没有对实习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规划,也没有按计划对实习学生进行轮岗实习。没有职业生涯的规划,就如同一个人没有了目标,没有了努力的方向,因此学生在长达一年的实习生活中总觉得“难熬”和“漫无目的”。
二、预防突发事件对策
(一)加强实习前干预指导
1.服务理念灌输。
在新生入学伊始,邀请优秀毕业生和酒店合作开设一门新课“快乐服务”,从新生入学就开始进行服务理念灌输;在学生在校两年期间,开好《服务心理学》课程。认知见习结束后举行一个见结会,分享实习收获,扩大受益面。同时还邀请往届优秀毕业生给大家现身说法,讲如何在酒店行业发展。
2.工学交替调研。
(1)召开座谈会。
(2)出台工学交替问与答。
(3)现场答疑。
3.给每位家长寄一封公开信。在实习前向每位学生家长寄一封公开信,在信中向家长详细说明工学交替目的、意义、时间、实习要求,希望家长能大力支持工学交替,配合学校对学生在实习期间的日常管理,减少学生的心理抵触情绪。③家长、学校和学生三方的共同努力会让实习的效果更好。
(二)加大力度保护学生权益经验告诉我们,工学交替绝对不能忽视学生的利益。
学生实习的收获是检验三方合作是否有效的标志。如果一味地忽略学生利益,学生就会对实习采取不认真不合作的态度,甚至对实习产生反感,加剧工学交替的困难,造成突发事件居高不下,从而无法得到良好的实习效果,最终损害各方利益。
三、结语
篇7
关键词:突发事件;高校;危机管理
高校突发事件的发生,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复旦大学投毒案,清华大学朱令案,一时之间成为大家讨论,网友热议的话题。高校突发事件,顾名思义指在高校校园内部突然发生的,危机大学生身心健康和财产、生命安全,甚至会对社会秩序带来重大影响的恶性事件。能否做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直接影响到高校对突发事件的处置效果,也会影响社会的安定团结。
1高校突发事件的特征
通过归纳总结,以大学生为主体的高校突发事件,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首先,行为的过激性,大学生群体都是年轻人,遇事很难看清事物的本质,热血青年容易冲动;其次,不良影响持续的时间较长,大学时代是一个转型期,恶性突发事件的发生,很容易在其心里留下深刻的记忆或阴影,从而影响以后的生活,改变原有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最后,难以预测的隐蔽性,高校的主体是大学生,大家生活在一起,彼此之间较为熟悉,很多的突发事件都是由一定的诱因引起的,而诱因的产生却是在偶然的情况下发生的,很难被人察觉。
2高校突发事件的原因
正所谓有因才有果,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空穴来风,只有了解了事件的起因,才能对症下药,找到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
2.1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环境纷繁复杂,大到国际国内关系,小到学校周边的环境都可以成为高校突发事件的“激发源”。人和人的性格存在差异,彼此的关注点也不同,遇到问题很容易引起矛盾,发生争执,矛盾一旦恶化,便有可能出现不可挽回的事故。
2.2学校管理的缺失
从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看,扩大招生、同校分区的现象较多,造成管理的难度加大,教学资源相对扩散。教育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很多问题,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暴露了很多问题。同时近几年一直呼吁素质教育,但在升学考试的压力下,大部分家长和老师更注重孩子分数的提高,而不是人格的培养,这也是素质教育不完善的结果。
2.3大学生自身与家庭环境的影响
大学时期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还没有完全成熟,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如若没有正确的引导,很容易扭曲。另外大学生判断是非的能力较弱也是发生突发事件的原因之一。
3高校突发事件应急处置
面对高校的突发事件给社会和大学生带来的恶性影响,必须想办法把危害降到最低,伤害降到最小。教育部对全国教育系统突发事件的处理,规定了以下五项原则:以人为本,积极防御;统一领导,分级负责;部门联动,依法处置;把握主动,正确引导。高校突发事件必须有所防范,无论是否已经发生,都要在一定的范围内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患于未然,避免在出现问题时手忙脚乱,不知如何是好,最后造成更加恶劣的影响与损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切忌相互推卸责任,各个环节、各个部门彼此协作,相互支持和配合,抓住主要矛盾,积极妥善处理。高校也应该积极协助相关部门做好调查取证工作,正视问题。在现代网络如此发达的环境下,一旦高校有突发事件发生,会立刻引起社会和媒体的高度关注,甚至会成为舆论的焦点。在此情况下,校方领导也应该加强沟通,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切忌封锁消息,一旦拒绝媒体,便会有很多小道消息风起云涌,引起更加恶劣的影响,得不偿失。应对高校突发事件时,要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问题的根源所在,与媒体沟通,引导舆论方向,切断谣言的广泛传播。
4高校针对突发事件的危机管理策略与方法
高校面对突发事件的危机管理不能等事情发生了再去开始采取补救措施,正所谓亡羊补牢为时已晚。只有未雨绸缪,及时做好准备才能预防危机并控制危机,保障学校生活的正常运转。
4.1培养危机管理意识
高效突发事件的发生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最初的矛盾起点没有得到校方的重视才会发展到最后不可收拾的地步。因此要加强学校管理人员的危机管理传播知识教育,定期对可能引发严重危机的因素进行调查、研究,及时发现可疑的事件苗头或存在的事故隐患,及时跟踪、调整并积极处理,把一切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4.2建立健全组织体系
在高校内部专门成立应对突发事件小组,与法律、卫生、心理等部门协调合作,积极开展防范教育工作,定期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工作,学习与就业的压力,使得很多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遇事不知如何处理,对未来感到恐惧和迷茫。内心的极度敏感和行为的过激很容易产生严重后果。高校体系健全,既可预防危机,也可以有效地帮助大学生更好的成长,一举两得。
4.3公开坦诚,积极应对
问题发生能够积极主动向上级相关部门汇报,及时采取应对措施。面对大众的质疑,能够保证公开透明,给公众留下一个负责任的态度,同时也可以增加公众对学校的信任。不规避质疑的声音,能够挺身面对各方面的压力,直至问题的顺利解决。良好的态度不仅为社会减少危害,还可以为将来学校的形象恢复和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4.4事后总结,学会吸取教训
突发事件解决以后,学校领导必须注重分析出现危机的原因,预防同类事件的发生,并做好善后工作。另外,在事件中必须吸取教训,学会总结经验,找到学校管理上的漏洞和缺失,及时修正和完善。高校突发事件的发生是由很多因素造成的,无论是校方还是家庭,亦或是学生自身,都有无法摆脱的责任。高校作为享誉盛名的社会组织,更应该在各个方面加强管理,避免事件的发生给社会造成危害。
参考文献:
[1]周丽娟.高校突发事件的成因与对策[D].苏州大学,2013.
[2]崔朝晖.浅析社会人员引发高校突发事件的危机管理[J].青年与社会,2014,(12).
[3]康丽珍.浅谈预防和处置高校突发事件应对策略[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5).
篇8
关键词: 辅导员 高校突发事件 案例分析
随着21世纪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化,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这些问题和矛盾也不断地影响和冲击着高校,高校也频频发生突发危机事件。这些事件对大学生的生命安全、心理安全和财产安全构成很大的威胁,影响了校园的安全和稳定。
高校突发事件,是指高校受国内外形势、高校管理等因素的影响,涉及在校大学生切身利益的,各种突如其来的、意外发生的、紧急的,并在高校范围内造成后果或重大影响的学生行为事件,如学生自杀、群架斗殴、食物中毒、宿舍重大失窃等事件。高校如何进行必要的案例分析预防突发事件,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应采取哪些有效的措施来解决都是当前高校重要的研究课题,特别是处于高校学生工作一线的辅导员,在应对突发事件时更应讲究策略和方法,以达到稳定高校安全的要求,对高校达到长治久安的目标具有指导性的建设意义。
一、突发事件在高校产生的影响
1.造成当事人的多重伤害
突发事件的发生对高校的正常教学工作、学生生活和学校声誉都会带来一定的影响,其中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受害者无疑是事件当事人。突发事件给当事人带来了不可避免的人身伤亡或财产损失,对当事人今后的工作、学习、生活和心理发展等方面都会产生相当大的影响。首先,突发事件打破了当事人的原有生活规律,扰乱了其正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使其生活处于无所适从的状态。其次,突发事件处理之后会给当事人留下一定的心理阴影,使其心理处于浮动的状态,甚至在事后回忆时仍心有余悸,更有甚者会出现心理障碍。最后,突发事件的发生会引发学生的群体讨论和猜疑,如果学校对突发事件采取“消息封锁”的态度,那么各种流言蜚语对当事人无疑就是更大的伤害。突发事件给直接当事人和间接当事人都带来了不同程度的伤害,需要辅导员给予针对性的安抚、引导和教育。
2.伤害学生心理
根据社会心理学理论,在突发事件发生后的一段时间内,社会和个人都将处于一种危机的状态。面对突如其来的高校突发事件,学生往往缺乏足够的分辨是非、认清本质的判断力,以至于一段时间内陷入一种当事人缺乏安全感,学生之间缺乏信任的状态,甚至会导致逆反、埋怨等不良情绪。近年来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不少大学生都存在一定的心理压力,倘若处理不当将会引发连锁反应,给大学生心灵带来更大的冲击。大学生心理的教育和引导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使命,在突发事件中辅导员要充分运用掌握的心理学知识,及时疏导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障碍等问题,以减少突发事件对大学生造成的心理伤害。
3.激化校园矛盾
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国内各大高校扩大招生规模,使得高校在办学、管理和服务等各领域面临着更多的难题。近年来高校突发事件的时有发生就是其外在体现,它已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使各种潜伏的校园矛盾激化,既破坏了校园的稳定,又扰乱了学生的正常生活,甚至会影响学校的名誉和声望,对学校的招生和毕业生就业造成一定的冲击。
4.考验辅导员的素质和能力
高校突发事件是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契机。为了达到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辅导员要具备敏锐的预测能力、快速的反应能力和高效的处置能力。敏锐的预测能力是指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对突发事件要有提防意识,还要从以往突发事件中寻找规律,对突发事件的发生发展规律、特点等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从而做到充分预测、准确把握、及时处置。快速的反应能力要求辅导员能准确把握社会思想动向和学生心理动态,及时关注带有苗头性的问题,把潜伏的危机解决于“萌芽阶段”,从而避免突发事件给学校和学生带来的不良影响。最后,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辅导员要保持沉着冷静,发挥主观能动性,迅速处理事件,及时控制局势。这就要求辅导员具有高效灵活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这些能力要求辅导员在平时的工作实践中加强修养、善于总结、不断提升能力。
二、校园典型案例分析
2005年政府教育部门开始在高校开展平安校园建设活动,尤其将对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建设纳入考核体系,各高校都初步建立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普遍建立了校园110等危机管理的应急指挥系统,突发危机事件管理意识有了明显的提高。
对上海某高校两起典型案例的分析。
案例一:张同学,女,河南生源,2005年9月入校,英语专业。2006年年底有同学向辅导员汇报,称张同学近期身体突然发胖,因曾经有夜不归宿现象,故怀疑有怀孕的可能。辅导员接到此报告后,立即展开查访,并且找该女生谈心,目测中发现张同学虽然身体较以往肥胖,但腹部隆起较明显。当提及关于例假的情况时,张同学提出自己已经5个月没来例假,因以前也有例假日期的不准时,故没放在心上。获此重要信息后,辅导员立即向学生总支书记报告此事。总支书记亲自带领该生去中心医院做B超检查,当检查报告明确表示已怀孕5个月时,张同学掩面而泣。在尽力安慰她情绪的同时,辅民员将此事上报了校党委副书记。校领导经过讨论研究,决定让张同学直接回家做好流产手术后再返校继续学业。辅导员与家长联系过后,由辅导员送张同学去火车站,家长在目的地接站。经过手术休养,半年后张同学顺利返校读书。这起案例让我们想到的是,首先,学生们有主动的汇报意识,使辅导员能够及时了解个别学生的突发状况,其次,辅导员能够及时上报领导,听从领导指挥也是非常必要的。这个突发事件幸好发现比较及时,否则可能对张同学的生理和心理造成更深远的伤害。
案例二:马同学,男,山东生源,2005年9月入校,英语专业。2007年11月某晚,辅导员突然接到学生生活园区派出所电话,称学生宿舍楼有男生打群架,一位姓马的男生被送往中心医院接受紧急救治。在向领导作初步汇报后,辅导员立即赶往医院,见到了病床上的马同学,左侧眉骨上方因打击裂口被缝7针,很可能有破相的趋势。经过向周围同学的询问,知道事件的发生是因为在篮球比赛中,与其他院系男生发生口角,之后回宿舍,对方男生纠集一群人过来打击报复。在殴打中,马同学受伤至此。辅导员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在校保卫处领导,对方辅导员的出面下,肇事者及受害人双方家长面对面沟通此事,虽然马同学家长的情绪比较激烈,但是为维护校园稳定,学生安全等考虑,最后通过道歉经济补偿等方法使本事件妥善解决。
三、辅导员应对高校突发事件的思路与方法
1.积极预防是辅导员应对突发事件的前提
掌握学生动态是有效预防突发事件的前提条件,是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实践证明,只有构建畅通的信息交流和信息反馈渠道,才能使辅导员及时准确掌握学生学习、生活和思想各方面动态,而学生特别是学生干部的情况汇报是辅导员了解学生动态的重要途径。辅导员要善于通过学生干部会议、党支部会议等多种途径,从关心、帮助同学的角度出发,向广大学生阐明“汇报意识”在预防处理突发事件工作中的积极意义,从而引导学生干部、党员,甚至是普通同学在学生当中出现异常情况时能从大局出发,以主人翁的意识及时向辅导员汇报情况,从而使辅导员能随时掌握学生动态,把握主动,及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而有效预防突发事件的发生。
2.互动机制是辅导员应对突发事件的措施
信息上报是处理危机事件的关键环节。由于突发事件总是防不胜防的,而且辅导员个人的能力及职权是相对有限的,因此辅导员要明确信息的及时上报在处理危机事件中的重要性。只有信息及时地上报才能让领导及时掌握情况,争取主动作出正确决策,从而有助于凝聚全校的力量做好危机事件的处理和善后处置工作。因此,辅导员要提高警惕,时刻保持对事件的敏感度,在学生群体当中出现异常情况时,不能自行处理,要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赶往危机现场,同时向上级领导汇报情况,听从指挥,配合学校积极开展工作。
家校互动是化解危机事件的长效机制。在日常的工作中,辅导员要与学生家长时刻保持密切的联系,经常向家长通报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等各方面情况,特别是对于那些需要重点关注的对象,辅导员更应该与家长密切配合,共同行动。
正确且及时的信息是应对危机事件的科学做法。突发事件的发生如果以非官方消息的形式迅速在校园蔓延,就会在学生群体当中引起恐慌,因此,在突发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辅导员要以科学、负责的态度,准确把握问题实质,采取有力措施,及时作出反应;要通过召开年级大会、党支部会议、学生干部会议等不同层次会议的方式,同时应利用各类等网络载体准确地向学生传递真实信息。这样不仅能获得学生对辅导员工作的理解、信任和支持,而且能使广大学生以此为戒,从而更好地预防同类事件的发生。
3.恢复重建是辅导员应对突发事件的延续
心理恢复是危机干预的必要步骤。突发事件的及时处理并不代表危机干预任务的全部完成,事实上,突发事件的发生在带来人员的非正常死亡或财产巨大损失的同时,对于学生当事人甚至是学生群体往往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创伤。因此,辅导员既要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迅速采取有效措施,又要在事件处理过后通过个体或团体辅导的方式对需要辅导的学生群体进行心理辅导,使其获得心灵上的支持与慰藉,尽快恢复往日有序的学习和生活。
事后教育是思想教育的良好契机。突发事件在给高校的稳定发展带来一定冲击和潜在威胁的同时,也带来了良好的教育机遇。辅导员要因地制宜,在每个关节点上,做到当机立断,慎行施教,让学生们对于事件的成因和影响有正确的认识和合理的评价。辅导员结合事件的实际开展工作能使思想政治教育找到落脚点,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心灵更容易得到震撼。总结反思是危机干预的重要环节,突发事件结束后对于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及结果等方面的总结反思是整个突发事件管理当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此外,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提升学校整体应对危机的能力。
高校突发事件固然不会时时发生,但辅导员必须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性,以高度的责任感,将关注、关心、关爱落实到每一位学生身上,在应对突发事件方面要采取“防治结合,重在预防”的原则。辅导员应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统筹兼顾,求真务实,促进实践与交流的相互作用,共同构建和谐校园。
参考文献:
[1]赵海荣.辅导员在预防大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中的作为[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4):171-172.
[2]黄海群.大学生心理危机突发:案例分析及对策[J].嘉应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0,(9):69-71.
[3]姜婕.高校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策略[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11,(11):96-98.
篇9
[关键词]高校突发事件 安全保障义务 预防应对及善后工作 法律责任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6-0104-02
一、我国高校突发事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突发事件的内涵
结合高校自身的特点,高校突发事件可以这样定义:高校突发事件是以高校校园为中心发生的,可能由自然、人为或社会原因引起的,突然发生的,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高校正常学习生活秩序严重破坏,危及高校师生人身、财产安全的重要事件。
(二)我国高校突发事件的特点
1.难以预测性。高校突发事件往往具有突发性、临时性、难以预测性,突发事件往往是事物矛盾运动的结果,在量的积累阶段不易察觉,由偶然的契机引发,是事物内在矛盾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瞬间。
2.迅速扩散性。现阶段高校不断扩招,人口多、密度大,同时对社会的开发程度越来越大,社会中的众多不安全因素进入高校校园,高校中的各种信息也可以迅速地传播到社会中去。媒体、广播、网络的发达,使得某一事件会迅速受到关注,迅速导致大量聚众,甚至导致。
3.严重的破坏性。高校突发事件必然会造成高校正常的学习生活秩序的破坏,影响高校的安全稳定。“突发事件会造成人员的伤亡,财产的损失,如人身伤害事故(云南大学马加爵杀人案)、食物中毒、火灾等;突发事件会破坏学校的正常运转状态,如学生或老师的罢课、集会、游行等会中断正常的教学、科研秩序。
(三)我国高校突发事件应对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总体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较弱,应对机制不健全,配套设施及人员不够充足,管理观念落后,面对频繁发生的突发事件,高校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亟待加强。
第一,从硬件设施上讲,高校对安全保障设施及安全保障人员的配备还不是很到位,保卫部门的保卫能力不高。第二,从观念上讲,高校及学生的危机观念还不够强,没有将突发事件应对上升到较高的层次来认识。第三,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制不健全。第四,心理干预能力较弱。虽然高校目前加强了对于师生的心理辅导的力度,但是总体而言,仍处于较低的水平。对于突发事件,需要事前、事中及事后对广大师生的心理调适,也需要有较高专业水平的心理咨询师,高校在这些方面还有所欠缺。
二、我国高校对突发事件的安全保障义务
(一)高校安全保障义务的内涵
对于高校是否承担安全保障义务,我国的法律及相应的司法解释并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但是《侵权责任法》第三十七条中的“公共场所的管理人或者群众性活动的组织者” 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六条中的“其他社会活动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是应当包括高校这一主体的。“那些参加无交易关系的社会活动并受损害的人的权利保护恰恰更需要本条规定的调整。比如,参加社区运动会或者公益晚会等。只要该活动具备了与社会公众接触的主动性和客观上的可能性、现实性,即为本条规定的社会活动。”①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试着定义高校的安全保障义务:“高校作为安全保障的义务主体,能够预见或者应当能够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导致大学生遭受损害而负有的采取合理措施以保障大学生人身、财产安全利益免受损害的义务。”②
(二)高校承担安全保障义务的依据
1.高校承担安全保障义务的行政法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十一条规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义务参与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第二十二条规定:“所有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定期检查本单位各项安全防范措施的落实情况,及时消除事故隐患;掌握并及时处理本单位存在的可能引发社会安全事件的问题,防止矛盾激化和事态扩大;对本单位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和采取安全防范措施的情况,应当按照规定及时向所在地人民政府或者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报告。”《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九条规定了学校依法承担相应责任的十二种情形。以上及其他相应法条规定了高校在突发事件中的安全保障义务。
2.信赖保护理论的要求。
高校的安全保障义务是诚实信用原则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体现。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大学生缴纳学费,高校对其进行教育,提供相应的学习、生活的条件、环境和设施。大学生在走入校门的时候,与高校这种较为紧密的关系使得学生对学校产生了合理的信赖关系,高校作为这种社会活动的组织者,也应当在合理范围内保障学生的人身及财产的安全。
3.风险控制理论的要求
现代社会就是一个风险社会,大机器、高科技的应用使得各种不安全的因素充斥在社会之中,学校也不例外。对于高校校园的各种危险、学校的各种设施及保卫人员的配备状况,高校自身对其最了解,也有着他人不可比拟的控制能力,遇到突发事件时,高校采取各种措施会取得最好的处理结果。
由于突发事件的发生往往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我们工作的重点应当主要放在对突发事件的预防上面。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的原则,编制高校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高校应当组织工作组收集、分析和处理影响高校安全稳定的各种信息,预测可能发生突发事件的可能性,提出提前预防和采取补救措施以及事件发生后采取应急措施的建议,定期检查本单位各项安全保障措施的落实情况,及时消除可能发生事故的隐患,防患于未然。
四、高校对突发事件发生时的应对措施
(一)采取迅速合理的处理措施,控制局面及防止损害扩大
突发事件发生以后,有关部门应当迅速启动应急预案,高校应当按照应急预案的规定,有关责任人及工作组迅速行动,组织营救和救治受害人员,疏散、撤离并妥善安置相关人员,控制危险源的进一步扩散,对某些重要设施予以保护,迅速调动相关人员和物资,投入到突发事件的处理工作中。高校虽然没有行政执法权,但是在某些情形下采取合理必要的即时强制措施,也是高校基于其特殊的性质应当享有的权利。
(二)迅速有关信息,报告人民政府,配合人民政府的应对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五十六条规定:“……同时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报告;对因本单位的问题引发的或者主体是本单位人员的社会安全事件,有关单位应当按照规定上报情况,并迅速派出负责人赶赴现场开展劝解、疏导工作。突发事件发生地的其他单位应当服从人民政府的决定、命令,配合人民政府采取的应急处置措施,做好本单位的应急救援工作,并积极组织人员参加所在地的应急救援和处置工作。”突发事件发生后,高校应当迅速将有关信息,并注意减小信息引起的负面效果;将有关情况迅速报告人民政府,在人民政府相关部门到达之前做好相应的处理工作,在人民政府相关部门到达后与其做好相应的交接工作,服从人民政府的指挥和安排,配合人民政府采取相应的措施,积极参加应急处理和救援工作,维护社会秩序。但是应当杜绝传统的政府“独揽型”体制,其是指“由国家(主要是国家行政机关)来对各类突发事件进行预防和预警、监控和处理,忽视甚至排斥非政府公共组织、各类企业或单位以及个人在应急过程中的作用。”
(一)消除残留的不安全因素,避免损害再次发生
突发事件的威胁和危害得到控制或者消除之后,高校应当对所遭受的损失进行评估,对造成损害的危险源进行弥补和修复,对发生事故的原因进行总结,并会同有关部门认真分析原因,避免损害的再次发生。根据遭受损失的情况,制定救助、补偿、抚慰、抚恤、安置等善后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妥善解决因处置突发事件引发的矛盾和纠纷。
(二)建立心理健康应对机制
高校突发事件发生以后,往往会造成一定范围内的大学生心理恐慌,此时,建立心理健康应对机制显得尤为重要。“学校建立心理健康咨询和辅导专门机构,高校应当成立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责任;成立一支有专业特长的心理咨询师,高校的学生工作者应当在不影响学生的自由生活的前提下,主动关心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了解他们在突发事件之后的心理活动,建立如心理热线、学生会心理健康宣传小组、心理咨询流动站、班级或党团组织的心理咨询委员会等等。确保高校在出现突发事件之后不会出现大规模的学生心理健康受到影响的情况。
高校如果在突发事件中没有尽到安全保障义务,没有做好突发事件的预防工作,或者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应急措施处理不当,以及造成了损害后果的进一步扩大,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一)民事法律责任
根据我国新颁布的《侵权责任法》第三十七条规定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六条规定,对于高校自身原因未尽合理限度范围内的安全保障义务以致造成学生人身、财产的伤害时,应当按照一般侵权的原理承担相应的责任。教育法第八十一条规定:“违反本法规定,侵犯教师、受教育者、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失、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对于因为第三人的原因造成的损害,高校没有尽到安全保障义务的,应当在其能够防止或者制止损害的范围内承担相应的补充赔偿责任。高校向受害人承担责任后,可以向实施侵权行为的第三人追偿。
(二)行政法律责任
《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三十三条规定:“学校管理混乱,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主管的教育行政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应当责令其限期整顿;对情节严重或者拒不改正的,应当依据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给予相应的行政处罚。” 第三十二条规定:“发生学生伤害事故,学校负有责任且情节严重的,教育行政部门应当根据有关规定,对学校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分别给予相应的行政处分……”教育行政处分可能导致以下六种形式的处罚: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和开除。教育行政处罚的形式有: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停考、责令停止招生、撤销教师资格、吊销办学许可证等等。
(三)刑事法律责任
高校有关责任人如果在突发事件中实施了刑法所禁止的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构成犯罪的,应当将其移送司法机关,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三十二条规定:“……有关责任人的行为触犯刑律的,应当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中华人民教育法》第七十三条规定:“明知校舍或者教育教学设施有危险,而不采取措施,造成人员伤亡或者重大财产损失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具有最严厉的处罚性的刑罚进入高校安全保障义务违反的责任范围,必将使得高校及其有关责任人和组织者充分重视高校安全保障,做好突发事件的各项预防、应急处理及善后工作。
注释:
篇10
【关键词】 领导干部 社会管理 四种能力
【作者简介】 刘明达,湖北大学档案馆馆长、副教授;周振国,《领导科学论坛》执行主编、研究员。
社会管理,是指以维系社会秩序为目标,通过政府主导、多方参与,运用多种资源与手段,规范社会行为,协调社会关系,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活动和过程。社会管理的目标是促进社会公平与公正,消除和减少社会问题的发生,维护社会秩序,保持社会稳定。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关键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期。新的形势要求我们要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各级领导干部,承担着相应的政治责任、管理责任和工作责任,要努力提升社会管理能力。
一、社会管理能力不足的表现
总书记在2011年“七一”重要讲话中关于“四种危险”的论述振聋发聩。胡总书记指出,近几年在社会管理方面,各级领导干部经受了应急处置的考验,从中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维护了社会的和谐稳定,总体状况是好的,但不可否认的是,有些领导干部不同程度地存在能力不足的危险,面对突发事件措手不及、处置不力、应对失策,甚至使一些本该避免的发生,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1. 理念落后。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的高度决定行动的力度。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日益凸显,社会问题变得更加复杂,新问题层出不穷,社会管理的内容、方式、手段等也发生了极大变化。面对社会管理形势的发展变化,有些领导干部思维定势根深蒂固,习惯于重经济建设、轻社会管理;重政府作用、轻社会参与;重管理防范、轻社会服务;重事后处置、轻事前防范;重行政手段、轻法律道德手段。一句话,习惯于传统的用权管控而不是服务。在处理社会矛盾事件时,思维僵化、方式简单,不善于从已有的经验中总结创造新方法,而是沿用老方式、旧方法简单采用压制手段,粗暴生硬地解决新问题,导致问题越来越复杂,矛盾越来越尖锐,甚至局面失控。
2. 知识欠缺。社会管理是系统工程,主体广泛,任务复杂,方法和手段多样。协调社会关系,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认同,维护社会稳定,是社会管理的重中之重。在运用行政手段进行管理的同时,更多地要运用法律规范、经济调节、道德约束、心理疏导、舆论引导等方法。做好社会管理工作,涉及到的相关知识很多,有公共政策、公共关系学、社会心理学、新闻传媒、政策法规、领导学等等。但有些领导干部知识退化、老化,主要凭经验行事;有些领导干部知识面窄,不爱学习,在处理社会问题时常常捉襟见肘。
3. 方法不够。“老办法不能用,新办法不会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这是对时下一些领导干部在处置突发事件时心理状态的描述。面对突发事件,有些领导干部反应迟钝,方法简单粗暴,政策法规手段弱化,甚至有些干部的政策法规知识水平还不如群众;有的领导干部在与群众面对面沟通时,讲不到点子上、讲不到理上、讲不到群众心里;有些领导干部仍然沿袭旧的管理模式,采取回避、隐瞒、掩盖的方式,缺乏信息的透明度和对公众回应的力度,从而使失实的信息或错误信息传播,导致事态扩大;有些领导干部没有通盘考虑,抓不住主要矛盾,对突发事件的成因、性质、趋势未能准确判断,遇事慌张,头脑发热,急于求成,手段粗暴,从而导致顾此失彼、因小失大,贻误全局。
二、着力提升社会管理的四种能力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领导干部须着力提升四种能力,即洞察力、反应力、协调力和处置力。
1. 敏锐的洞察力。敏锐的洞察力是一种迅速、准确地抓住问题要害的能力。敏锐的洞察能力是领导者提高应变能力的前提。“风生于地,起于青苹之末。”突发事件并非是空穴来风,在其酝酿、发生、发展过程中,必然会表现出一些不易被人察觉的迹象。作为一名优秀的领导者,要有洞隐烛微,见人所未见的本领,要善于捕捉那些初露端倪的表面现象,看清事件的本质,而不被表象所迷惑。这就需要领导干部以对工作极端负责的勤政敬业精神,在对实际工作的体察中,摸清情况,分析、排查隐患,见微知著,对发生的情势进行辨别、分析,根据事件的性质和形式,在短时间里作出准确的判断,及时把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化解在基层和内部,有效地防范和避免事态的扩大,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应对的敏锐性至关重要,的形成都存在历史原因和客观原因,往往会出现多数人的合理诉求与少数人的无理取闹交织,群众诉求的合理性与行为方式的违法织,多数人的一般违法行为与少数人的犯罪行为交织,群众的自发行为与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插手交织,具体诉求与价值诉求交织,历史遗留问题与现实问题交织,这些交织在一起的问题增加了研判的难度。领导干部如何才能敏锐洞察?一要做到对各种新情况、新问题胸中有数;二要做到在第一时间了解事件苗头,掌握事件动态;三要做到直面矛盾,积极应对。
2. 敏捷的反应能力。敏捷的反应能力是指人在思维过程中,当机立断及时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应变的基本功。面对突发灾害、事件,是不容迟疑不决的,必须快速反应,迅速做出判断。一般来势猛、发展快,变化趋势难以预料,应对之中常常瞬息万变,稍有不慎,将造成难以把握的失控局面。领导干部要有快速的反应力,只有做到快速反应,多谋善断,速战速决,才能掌握处置突发事件的主动权,将事件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控制在最小范围。要快字当头,必须第一时间掌握信息,第一时间站出来说话,既不能失语又不能妄言,既需要快速又需要谨慎,对事件基本情况的公开要快速,对事件发生原因的解释要谨慎,并在行动中继续收集信息,观察变化,不断调整处置举措。打造快速反应能力,需要领导干部具备一种常备不懈的精神状态,要在思想上精神上时刻保持充分的警惕性,对各项工作中可能发生的情况,绝不能有侥幸麻痹心理。领导者要提高应变能力,一要学习应变的各种方法和技巧,并根据问题、情况的不同,灵活运用应变方法和技巧。二要提高自身素质。素质好,应变能力才会强。知识渊博,经验丰富,智慧过人,才能对突发事件做出迅速而灵敏的反应,创造性地妥善处理事件。三要勇于实践。亲身参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是培养和提高领导者应变能力最基础、最关键的重要环节。领导者的应变能力只有在解决问题的具体实践中才能形成和提高。
3. 极强的协调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是指根据工作任务,对资源进行分配,同时控制、激励和协调群体活动过程,使之相互融合,从而实现组织目标的能力。应对,对领导干部的组织协调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统筹兼顾是根本方法。一要坚持群策群力。善于集中班子集体智慧,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制定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解决问题方案。二要短时间内聚合各种要素,把包括党委、政府职能部门以及新闻媒体在内的社会各界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在短时间内集聚到位,形成一种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组织动员状态。三要高效有序地开展工作,使各个环节丝丝相扣,细致入微,最大程度地发挥其效能。掌握事件发展趋势,预测可能产生的后果,掌握事件处置的主动权。四要善于借助外力。注重抓住关键的人,用好有影响的人,努力整合各方面力量,千方百计做好正面宣传和沟通工作,绝不能被动应对、顺其自然。五要善于与媒体打交道,切实做到善待媒体、善用媒体、善管媒体,不断提高舆论引导的能力和水平,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4. 果敢的处置能力。果敢的处置能力是迅速做出抉择、下定决心、形成方案、予以处置的能力。在处置过程中,优柔寡断、患得患失、瞻前顾后、举棋不定的作风,都是必须避免的。处置能力是一种意志。一是要把握原则,依法行政,坚持在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框架内处理问题,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要始终公道办事,绝不能胡乱拍板,绝不能厚此薄彼。二是现场指挥要到位。应对好突发事件,是最大的政治,是覆盖全方位的工作。应对突发事件,一分一秒都显得异常宝贵,严密高效的组织指挥是实现最佳效果的决定因素。面对突发事件,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在第一时间亲赴现场、快速反应,在基本判明事发地点和类型之后,立即部署处置力量,做好先期的稳控工作。一方面要及时准确地控制事态发展,有效防范影响的深化,另一方面要特别善于抓住应对和处理的最佳时机,力争主动。三是疏导工作要到位。疏导教育在应对突发事件时至关重要。许多突发事件,往往会有大量群众聚集,而聚集的群众又往往情绪激动,甚至有时会发生失控现象。在处置突发事件时,要以坦诚真挚的态度与群众沟通,耐心细致地做好群众安抚工作,及时化解群众情绪;对参与上访的普通群众,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真心沟通,稳妥疏散,积极争取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四是善后工作要到位。应对处置突发事件的善后工作也很重要。收尾不好,就可能再次引发事端,甚至形成更强烈的社会反应。要防止和克服个别领导干部出了事东奔西忙,疲于应付,一旦事件平息下来就马放南山,一切照旧,甚至对已经承诺的事情也推三阻四,消极应付的问题。应当抱着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搞好调研,寻求解决问题之道。要以将心比心,换位思考的心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心中时刻装着群众,一定要帮助群众解决能够解决的一切困难和问题,营造安定有序、团结友爱、政通人和的和谐局面。
三、提高社会管理能力的路径
1. 转变社会管理理念。所谓社会管理理念,是人们对社会管理活动的一种理性认识,或者说是对管理社会活动的一种观念的把握。在当前社会剧烈转型时期,以创新思维探索适应时展要求的社会管理模式,成为各级领导干部必须直接面对的崭新课题。各级领导干部要转变思想,更新观念。一是树立重视社会管理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理念。坚持经济建设、社会管理“两手抓”,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二是树立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理念。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中国特色社会管理新格局,改变政府在社会管理中包揽一切、包打天下的做法,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更加积极有效地参与社会管理。要从重政府作用、轻多方参与向政府主导型的社会协同、公众参与式社会共同治理结构转变,努力形成社会管理人人参与的良好局面。三是树立“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坚持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把知情权还给群众,把决策权交给群众,把监督权赋予群众,体现群众的主人翁地位,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四是树立统筹兼顾、协商协调的理念。要改变过去主要靠行政手段通过管、控、压、罚实施社会管理的方式,更多地学会运用群众路线的方式、民主的方式、服务的方式,尽可能通过平等对话、沟通、协商、协调等办法,来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五是树立依法管理、综合施策的理念,努力改变社会管理手段单一的问题,更多地运用法律规范、经济调节、道德约束、心理疏导、舆论引导等手段,实行依法管理、科学管理、柔性管理、人性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