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的理解范文
时间:2023-10-30 17:31: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化艺术的理解,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医不仅是一种医学技术,还是一种文化现象。文化因素在中医翻译中的处理,最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因为翻译不仅仅是简单的两种语言的转换,更是一种文化的交流。翻译的重要任务就是忠实地传递源语的文化信息,把一种语言所承载的信息毫无遗漏地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因为英汉属于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体系,存在较大的文化差异,这种差异构成了中医翻译中最大的障碍――文化冲突的存在。因此,翻译过程中如何对待和处理文化冲突,无论在理论上或实践上都是一个意义十分重大的课题。本文将着重分析中医名词术语翻译中文化因素的翻译。
2.特殊中医术语的翻译
首先,译者要认识到中医不同于西医,它有自己内在的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语言特点。因此,强调“信”只能误导或错误理解中医的精神和实质。把中医翻译成英语,就是把中医药的独特的医术通过英语作为桥梁介绍到外国,造福人类,这主要依赖于中医英语翻译中中医术语的翻译和中医文化精神的融会贯通。所以,把握术语中的文化内涵就显得尤为重要。
2.1中医术语的翻译过程,也是中医术语翻译文化的发展过程。
比如,中医中的“气”包含“自然之气;呼吸之气;精微物质”。最初,我们仅仅用汉语拼音“chi”,但因为太抽象了,无法起到科技交流的目的。随后音译为“Qi”,后来又译为“air”,但是仍无法达到汉语“气”的内涵。随着我们的认识提高,2002年版的《简明汉英中医词典》译为“Qi;breath;air”。从拼音―音译―意译―音译的过程,其实也正是中医文化翻译的探索过程。
2.2中医的发展赋予某些中医术语新的含义。
在中医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相同的病症往往以不同的术语出现,或者一个术语包含很多的病症,这种复杂的语言变迁在最初的翻译活动中,给译者带来了很多的困扰,甚至错误地以偏概全,造成译文晦涩难懂。翻译这些术语要求译者全面理解中医和中医文化。
“思虑伤脾,热入血室”,这里的“血室”,以及“女子胞”是“子宫”的一种委婉的说法,但最初或被译为“blood”,或被译为“haematic system”,直到1994年才译为“uterus”,但“血室”还有其它含义,因为“血生于肝”,所以还指代“肝”,在医学范畴中,“liver”才是其正确翻译。2002年《简明汉英中医词典》中成功将其译为“liver;uterus;thoroughfare vessel”,既翻译了医学科技中的术语,又指明了西医中的对等器官。一个中医术语需要多个英语词组表达它的文学范畴和科技范畴,在中医翻译中比比皆是。在这样的处理下,中医文化通过不同的语言恰当地表达了出来。
2.3中医术语中多个包含意义在翻译中的处理。
中医术语的概括性和包容性也是中医文化的特点之一,翻译过程中要区别对待,进行细化,力求找到医学治疗中的对应点。例如,“虚”和“实”是一对最常用的固定术语,但这两个术语在不同的情况下,其含义也是不同的,所以很难用一个词统一译之。一些学者将其译作“efficiency”和“excess”,也有人以“fullness”和“emptiness”对译“实”与“虚”。在中医上,“实”指“having substance/force”,而“虚”则表示“not having substance/force”。“虚”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可能有如下一些对应语:deficiency,insufficiency,weakness,debility,hypofunction,asthenia等。象征性地指脏腑“虚”时,可用“asthenia”;若用“deficiency”,则可能被误认为脏器有实质性的缺损;指功能性的“虚”,则可以译作“hypofunction”;阴阳、气血之“虚”,亦可译作“deficiency”;体虚之“虚”则应译作“weakness”或“debility”。这样的翻译要求译者精通中医文化,深刻理解术语的内涵。
简明扼要,富有民族特点也是中医术语的特点之一。这些词含义交叉、应用灵活,常常是固定术语不可缺少的构成成分。中医作为科技翻译,在具体翻译时,一定要将其置于一定的语境中,要根据不同的状况、不同的疗效,翻译为不同的英语,不能简单处理。参照我们的翻译,西方人在实施中医技术时,就会同时理解我们的中医真正文化内涵所在。如果他们知道中医只需要一个词就可以包含如此多的医学知识,就会更深入地理解中医文化知识。
2.4具有修辞色彩的中医术语的翻译。
中医方剂有各种各样的翻译,有的以直译为主,有的以功效为主,其中,具有修辞色彩的术语的翻译也展现了中医的文化魅力。比如,“碧玉散”译作“Jasper Powder”,让人马上感觉到鲜亮的碧绿色,有一种耳目一新之感;“内消沃雪散”译作“Powder of Internal Dissolution like Snow Melting”,立马让人感到冰雪消融,一切都生意盎然,联想到自身病痛正慢慢消失,浑身充满活力;“玉女煎”译作“Jade Maid Decoction”;“回春丹”译作“Resolicitation Pill”;“再造散”译为“Re-creation Powder”。这些成功的翻译不仅简洁明了,满足了“信,达,雅”的要求,而且在翻译过程中,明喻、借喻等修辞格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还满足了信息性原则的要求,对方剂的功效具有直接或间接的说明作用。这样的翻译让人过目难忘,印象深刻,很有实用性和信息性。
3.结语
篇2
关键词:数据依赖;规范化;范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f2008)O1-0051-03
1 问题的提出
我们建立一个描述学校教务的数据库,该数据库涉及的对象包括学生的学号(sno)、学生姓名(sname)、所在系(sdept)、系主任姓名(Mname)、教师姓名(Tname)、课程号(cno)、成绩(Grade)。假设用一个单一的关系模式来表示,则该关系模式的属性集合为:
U={Sno,Sname,Sdept,Mname,Tname,Cno,Grade}
从这个关系模式中,我们可以看出存在以下问题:
(1)数据冗余太大
比如:Sdept,Mname等列中数据项重复出现,这将浪费大量的存储空间。
(2)更新异常(update Anomalies)
由于数据冗余,当更新数据库中的数据时必然造成麻烦,例如,张一改
换了系,从计算机系调到自动化系,则需从整个关系中逐一找到其对应的元组进行修改,若漏改一处则造成数据矛盾。
(3)插入异常(InsertionAnomalies)
在StudentI表中,主码是由学号和课程号组合而成的,两者取值都不允许是空值。这样,若有一新学生来报道,会由于他没有选修任何一门课程而无法将其信息插入表中,这样就形成了插入异常。如果一个系新成立,尚无学生,就无法把这个系及其系主任的信息存入数据库,这样也形成了插入异常。
(4)删除异常(Deletion Anomalies)
在Studentl表中,若删除张三,则整个元组不复存在,连同自动化系主任吴总这一信息也会一并删掉,这样会引起信息丢失。
关系数据库规范化理论是用来研究如何将一个“不好”的关系模型转化为一个“好”的关系模型。其基本思想是通过合理的分解关系模式来消除其中不合适的数据依赖。以解决数据冗余、更新异常、插入异常、删除异常问题。
2 函数依赖
函数依赖是数据依赖的重要组成部分,1NF,2NF,3NF,BCNF就是在函数依赖范畴内实现分离。函数依赖的定义:设R(u)是属性集u上的关系模式。x,Y是的u子集。若对于R(u)的任意一个可能的关系r,r中不可能存在两个元组在x上的属性值相等,而在Y上的属性值不等,则称x函数确定Y或Y函数依赖于X,记作X->Y。
在R(u)中,如果x可以推导出Y,并且对于x的任何一个真子集x’,都有x’不可以推导出Y,则称Y对x的完全函数依赖。本例可以看出的完全函数依赖为:(学号,课程名)――成绩。
在R(u)中,如果x可以推导出Y,但Y不完全函数依赖于x,则称Y对x部分函数依赖。本例可以看出的完全函数依赖为:学号――姓名,系。
在R(U)中,如果x可以推导出Y,Y不属于X,Y可以推导出Z,则称x对z的传递函数依。本例可以看出的传递函数依赖:学号――系――系主任。
3 规范化
规范化的基本思想是逐步消除数据依赖中不合适的部分,是模式中的各关系模式达到某种程度的分离,就是实现概念的单一化,关系模式的规范化过程是通过对关系模式的分解来实现的,把底一级的关系模式分解为若干个高一级的关系模式。关系数据库规范化理论认为,一个关系数据库中的每一个关系都必须满足一定的约束条件,称为范式。范式分为六个等级,一级比一级要求严格,一个较低范式的关系,可以通过关系的无损分解转换为若干较高级范式关系的集合,这一过程就叫做关系规范化。
3. 1 1NF
在一个关系中,各字段均是不可再分的基本数据项,且不存在重复字段,则称该关系满足第一范式。第一范式的关系是从关系的基本性质而来的,任何关系都必须遵守。我们从表1中就可以看出第一范式不是一个好的关系,其原因就是关系模式存在数据冗余、更新异常、插入异常、删除异常等问题。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这就是规范化的目的。
3.2 2NF
若R∈1NF,且每一个非主属性都完全依赖于码,则R∈2NF。
将1NF转化为2NF,其实质是采用投影分解法,将一个1NF的关系无损分解为几个2NF的关系。分解方式为:将部分函数依赖(学号――姓名,系)单独提取出来,把表分解为Student2和SGrade,分别如表2、表3。
分析Student2,其中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1)数据冗余大。计算机,王总各重复了两次。
(2)更新异常。若计算机更换主任,则必须重复修改计算机每个学生对应的主任的名字,若漏改一处则造成数据矛盾。
(3)插入异常。如果新开设一个系,会因为没有招生而不能插入相应的信息。
(4)删除异常。若删除张三,则整个元组不复存在,连同自动化系方面的信息一并删掉,这样会引起信息丢失。
存在以上问题的原因就是学生信息表中存在传递函数依赖:学号――系――主任。
3.3 3NF
关系模式R中若不存在这样的码x,属性组Y及非主属性z使得x->Y,Y->z成立,则称R∈3NF。
要想使Student2满足第三范式,就是消去掉表中的传递函数依赖,方法仍是对表的无损分解。分解方式为:将传递函数依赖单独提取出来,把表分解为Student3和Sdeptxx,分别表4、表5。
分析Student3,仍然存在数据冗余问题。计算机重复了两次。
分析SGrade,虽然满足3NF,但仍然存在以下问题:(1)数据冗余大。赵一任C001这一信息重复了两次。(2)更新异常。若赵一所带的英语课程更换教师,则必须重复修改其所带班级每个学生对应的任课教师的名字,若漏改一处则造成数据矛盾。(3)插入异常。如果新来了一个英语老师,会因为没有学生选课而不能插入相应的信息。(4)删除异常。若删除S002号的C003成绩,则整个元组不复存在,连同周一是C003的任课教师的信息一并删掉,这样会引起信息丢失。存在以上问题的原因就是学生成绩表SGrade中存在作为非主码的“任课教师”是决定因素。
篇3
关键词:TRIZ理论;文化创意产业;研究
引言
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生的以创造力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在国外,文化创意产业已不再仅仅是一个理念,而是有着巨大经济效益的直接现实。从国际创意创业的发展来看,英国、美国、澳大利亚、韩国、丹麦、荷兰、新加坡等国都是创意产业的典范国家,他们都有自己的发展特色,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本文通过对当前文化创意的研究,致力于发展文化创意的产业链条,将文化创意这一创新方案形成一定的规模效应。结合当前我国创意文化的发展趋势和我国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资源为背景,利用TRIZ理论设计一套适合我国当前现状的文化创意发展方案。使其既能满足国民对创意文化的基本要求,又能在设计自己的创意文化方案时提供帮助。
1 基于TRIZ理论的文化创意产业结合技术研究
1.1 研究概述
通过调研当代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及相关领域,得知中国文化创新领域正处于劣势,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世界对中国文化仍存在认识上的偏差,现在的中国,政治经济军事上的强大是必然趋势,但文化方面的发展着实令人担忧。通过结合TRIZ理论的总结以及相关方法,使用九屏幕法(图1)深入分析中国古代、近代以及当代的文化特点,剖析其存在的优势。
由九屏幕图分析是一个思维发散的过程,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文化创意丰富多彩,例如包含汉字、四大发明、戏剧以及诗词等,而近代现代中国文化创意有些匮乏,很少再有创新,这也说明中国的文化创意需要有所革新,以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使用生命曲线(如图2),从九屏幕也可指当代中国文化创意产量基数小但又增长缓慢,可以得知当下中国文化创新领域正处于成长期,具有较大的发展前景,这也为后期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最重要的是有自己文化的特色,可以将文化创新,加以更广阔的传播。类似于TRIZ方法解决工程问题一样,将一种或几种创新方法用于解决文化创新领域的相关问题。首次将文化创新领域和TRIZ创新方法结合起来,实现对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模板化设计。
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使用计算机Web技术实现模板的智能化使用,实现文化创意领域的智能化分析。
1.2 实现智能分析
实现中国文化创新领域的智能化分析平台(CCAP),使用分离原理,分成三个层次,其体系结构如图3所示
基础层是CCAP的基础,主要包含文化创意相关案例与TRIZ理论相关工具以及算法(如40个发明原理、技术矛盾和物理矛盾解决方法、物-场分析法以及ARIZ发明问题解决算法)等,该层为整个系统提供了理论依据,为后期软件实现通过算法上的支持。
服务器层主要是App层的基础层,为App层提供运行的硬件环境,除硬件服务器外,该层还提供了软件服务器,如使用tomcat以及WebLogic等,实际才开发过程中,由于CCAP并发量并不会太大,因此采用了开源的tomcat进行实现。
App层使用Web技术,通过需求分析,采用B/S架构,以及Spring框架的MVC分层,实现基于TRIZ理论的文化创意智能化分析,前端采用Ajax技术,使用如今比较流行的前端框架,突破传统的请求-响应模式,更加适应智能化分析的需求,具有较好的用户体验。
篇4
【关键词】电力生产运行;化学技术监督;解决措施
在电力生产运行过程中极易出现问题,其中,电力设备出现故障也是发生非常频繁。在对事故频繁发生阶段进行分析发现,加入必要的化学监督,能够有效的提高设备的安全水平,同时也能够针对发现电力生产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人们常说的电力生产过程中的化学监督是为了控制水汽的品质,但实际上化学监督还能够保证电力生产的其他环节也同样运行正常,从而保护设备。
一、电力生产运行过程中化学技术监督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厂网分开
自从实行电力体制改革之后,我国的电网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从此实现了厂网分开,各个发电厂都划归了不同的发电公司,同时也对其原有的管理模式和体制进行了一个重新的定位与改变。尽管如此,但是技术监督职能仍然坚守,仍然还是要对技术监督人员的管理力度加强,注意培养其专业素质,从而提高发电厂内化学技术人员的业务能力及其操作水平。
(二)化学技术方面
(1)化学除盐系统
在最初的化学除盐系统的设计过程中,留有较大的余量,同时记住的负荷率也不高,直接导致大多数电厂的化学除盐系统利用率不高,绝大多数的例子交换设备都不能连续进行,直接加大了酸碱的消耗,同时还浪费了较多的水资源。再加上电厂在运行过程中本身不够重视除盐系统,只是简单的认为低质量、仅仅合格的除盐水就能够满足要求,很少真正的考虑到除盐这一步骤中的技术支持及其运行成本,单纯的依靠增加酸碱用量。在酸碱用量增加的同时,废水的排放也给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加之,除盐水的备至与锅炉用水之间存在一段时间差,大量的除盐水在过程中极易与空气发生氧化作用,吸入大量的二氧化碳之后就会使得水箱内的污染程度增加。根据大量的实践证明,国际上的混床出水电导率应该是小于0.2?s/cm,正常情况是应该维持在0.07-0.08?s/cm这样的水平之间,但是除盐水泵出水的电导率却多在0.5-0.6?s/cm,甚至更大,这就是说我们供给锅炉的水的质量非常差。
(2)再生药品及其杂质污染
再者就是水体污染和再生用药品中的杂质含量人为难以控制,所导致的树脂污染情况也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由于某些生产厂家并不了解电厂内的实际情况,在运送再生用酸碱时选择同一个容器,导致该药品的交叉污染。曾经,某省出现过按国标验收新购置的盐酸和氢氧化钠,所有指标都合格,但就是阳床出水钠不合格或阴床出水铜含量偏高,从而导致整个热力系统铜偏大。结果经分析发现一例为氢氧化钠中铜含量明显偏高。如表1,A、B两种药品中铜含量比较。
表1 A、B两种药品中铜含量比较
根据国家规定的标准来看,并没有明确的规定树脂再生液和二级除盐水的铜含量指标,这样就极易污染整个水汽系统。
(3)热力设备腐蚀问题
在对热力设备进行检查更换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其汽轮机叶片积盐、汽轮机叶片定性检验PH偏低、水冷壁管点蚀、凝汽器铜管水侧点蚀、汽侧磨蚀或明显腐蚀、汽包内旋风分离器表面有蚀坑或出现条状腐蚀以及汽包封头内表面出现凹坑等腐蚀或异常现象。但是在对各大机组进行日常的常规检查及其监督项目核对时,又没有明显问题存在。同时,水冷壁管结垢量并不高,就算是积盐比较明显的汽轮机叶片的结垢量也不高,经常就是到了酸洗的年限,发现其垢量远远不够,甚至达不到《化学清洗导则》中规定的清洗数量的二分之一。
二、加强电力生产运行过程中的化学监督
(一)监督要求制定
1.保证各种水处理设备及其系统都能够正常运行,否则不允许启动;
2.严格根据国家制定的行业标准来控制水汽的品质,在发现问题的情况下,及时处理,但是绝对不允许直接向锅内送原水;
3.在对新建工程的锅炉内补给水处理设备和系统进行安装调试时,要在锅炉第一次水压试验之前就完成,从而保证水压试验的用水品质;
4.在各个阶段都要严格的控制试验的水准及其品质,确保安全无误;
(二)变电站运行过程中的化学监督
(1)凝汽器防泄漏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电厂对于凝汽器的维修保养工作做得并不到位,尤其是在对胶球清洗及其循环水杀菌的过程中,都很难做到正常投运。如图2所示,胶球清洗过程。
图2 胶球清洗过程
对于参数较高的机组,对于水质的要求也相对较高,若是出现凝汽器泄露的情况,则会对水质情况有着极深的影响。所以,针对参数较高的机组,要另外加强对凝结水的监督与处理。而针对大型的机组,保证其锅炉内部的水质情况之外,还有能够对凝结水的数值和设备处理情况采取高度关注,同时还要特别关注凝汽器的运行维护和停备用保护及其检漏装置的投运。
若是发生凝汽器泄露的情况,千万不能用堵住的方式来代替检查。若是真的发生了凝汽器微漏的情况,可以选择采取加锯末的方式来暂时阻止泄露。若是负荷允许的话,还可以采用降低负荷的方式来检查出漏点之后再采取堵塞,或者死活选择停机灌水,查出漏洞之后再进行封堵。
(2)停炉保护
在机组停止运行时,空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等等都会对设备产生一定的影响,极易造成设备表面的腐蚀氧化。经过腐蚀之后产生的物体,又会再次成为水汽的主要污染源。本身,腐蚀会使金属表面变得更为粗糙,极易加深腐蚀作用。
因此,在锅炉停止运行时,一定要计算好锅炉将会停止运行的时间长短,从而对每个部分都做好停炉保护工作。同时,还要尽可能的将受保护的范围扩大,时间尽可能的延长,从而确保设备的放锈蚀工作做到更好。
(3)化学监督人员培训
在变电站运行中化学监督人员的作用非常大,但是目前我国变电站化学监督技术人员资源相对匮乏,并且缺少相关的实践经验,很难满足变电站内高参数机组对于化学监督人员的相关要求。因此,我们必须要加强化学监督人员的培训,从提高其专业知识的水平出发,提高其监督技术,从而提高其化学监督的整体水平和素质。
(4)制定法规
要想电力技术监督工作能够持续高效的进行,建立必要的法律法规是不可缺少的一个步骤。目前,广西电力技术中心就已经制定了《广西电力化学技术监督工作办法(暂行)》及其《广西电力化学技术监督考核办法(暂行)》报区经贸委批准后颁发实施,这些条例的颁布,在某种程度上很好的保证了供电局化学能够稳定进行。
三、结语
要想加强电力生产运行过程中化学技术监督,就要从制造、设计、安装等等方面着手,做好热力设备的防腐、防垢等工作。同时还要严抓设计、生产等等部门,从而从专业的设备、系统中来对此进行隔离保养,真正的做到技术监督的实质意义,从而重视电厂运行过程中的化学监督工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DL/T 889―2004电力基本建设热力设备化学监督导则[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
篇5
由于世界各地社会文化的发展层次和层度不一,对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品味不一,对服装设计语言文化艺术的主观理解和客观教育认知不一,出现了服装设计中语言文化艺术的发展程度也有不少的差距。在这里,我们或许可以用西方现代艺术的发展历程作为服装设计中语言文化艺术发展程度的判断和评价标准,以此来度量一下当前服装设计中语言文化艺术的发展差异。我们都知道西方现代艺术发展所经历的六个时期:第一是对表现手段现实化的探索时期;第二是表现手段即艺术符号的确认时期;第三是艺术符号的形式与表达的内涵完全同一化时期;第四是艺术符号被提炼到夸张和变形但未失去原有的象征意义的时期;第五是艺术符号经历过夸张和变形进入极端且富有新意的时期;第六是艺术符号的非定型时期,即艺术符号变得让人无法理解,出现一种阶段性的新潮现象.如果以这种西方现代艺术标准来衡量目前的服装设计中语言文化艺术发展的程度,可以说目前的服装设计中语言文化艺术所表现出的设计品味水平参差不齐。某些地方的设计品味以及其服装设计中语言文化艺术所表现出的象征意义正进入第四、五时期;更有甚者,有极少数地方的服装设计品味即将进入第六时期。这些高品位的语言文化艺术设计的服装所呈现出的那种姿态超乎一般人的想象,但是它又没有完全脱离具体的语言文化艺术符号设计,即该设计处于一种形神兼备时期,既处于一种可视阶段又处于一种可感阶段,有其独特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妙。当然,不可否认的是也有不少的服装设计产品处于第三时期,甚至是一、二时期,像这种一直处于该阶段且停滞不前的产品毫无新意可言,是一种设计观念无个性、无情感的重复,更是一种对服装设计的理念及服装设计中的语言文化艺术缺乏细致研究、深入发现、独特理解,只是简单的对贫乏的语言文化艺术设计的服装的再创造,没有新意的语言文化艺术设计.
二、语言文化艺术给提高服装设计品味带来的启发
实际上,不管是哪个国家服装的设计文化,很早之前就开始运用诸多的语言文化艺术符号来体现服装设计的独特品味,以一种比较现实、理性的展示方式来体现对服装设计中语言文化艺术符号的理解,以此来摆脱专门实用主义服装的普通和平凡。比如说我国各朝各代的朝服样式及其花纹图案的设计品味及设计要求。如用飞鸟作为文官朝服的图案,象征其文花;用走兽作为武将朝服的图案,象征其英勇。用飞鸟走兽来设计服装,不仅仅为其美观,更是为了体现封建帝制的政治文化,可以说从代表义走入引申义,从一般的服装设计图案提升到了国家政治文化的高度,可以说代表了政治符号的语言功能。因此可以这样理解:如果现在的服装设计仍不能快速的与语言文化艺术相结合,那么在未来的服装文化中无法找到其栖身之所,或者可以说将处于服装设计文化的最底层。我们可以预见: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以及时代的变迁,服装的设计将更依赖语言文化艺术的发展,对服装设计中语言文化艺术的理解将会决定服装设计品味的走向以及服装设计的地位。
三、影响服装设计品味的因素
篇6
关键词:美术教育;传统艺术;素质教育
一、前言
传统文化是人类和自己祖先血脉相连的纽带,影响着民族和国家各个领域的发展。在西方文化强烈冲击的环境下,认识并了解民族传统文化艺术,重视其良好的传承性显得十分重要。如何把渊源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渗入到美术素质教育中,更好地利用素质教育增强每一位炎黄子孙的民族自信心和保护民族文化的责任感,值得广大美术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
二、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在高中美术教育中的重要性
艺术根植于文化的土壤,而文化又赋予了民族深厚的内涵。只有在对传统文化艺术具备一定理解后,才能发自内心地产生欣赏的主动性,并享受其带来的愉悦。这样才能使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得到自觉性的传承与发展,并成为人们自身的一种艺术素养。教育在培养这种素养的过程中发挥很大的作用。《艺术新课程标准》指出:“艺术学习绝不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艺术课程具有人文性,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教育学生,首先应当要让他们了解本民族的悠久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对外来文化进行批判性的吸收利用,从而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过程提供完整、理性的文化价值取向。艺术能滋养心灵,提升人类生存的意义。美术教育带领学生领悟美,由此产生的愉悦之情不仅可以唤起美好的情感,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加强对本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学习与探索,还能提升学生对民族和祖国热爱的情感。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教育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并不是带有偏激感彩的一味排外,也不是对传统文化艺术的生搬硬套,而是需要站在世界的高度,广泛灵活地吸收各国先进文化,不断发展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这才是现代美术教育的文化传承之路。
三、在高中美术教育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策略分析
1.引领学生树立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正确态度
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艺术是维系中华民族的纽带,是中国灿烂文化的源头和根基,是民族精神和情感的重要载体,是普通百姓代代相传的文化财富。但文化同样需要多元发展和综合创新,这依赖于文化共生,只有经过互动的过程才会出现争奇斗艳、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因此,在美术教育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同时,还需要对外来文化秉承包容的态度,对其他民族的优秀艺术精华进行吸收和借鉴,这也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本民族文化艺术的发展。
比如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中国传统艺术作品和图片资料(如彩陶、壁画、石雕、画像石等),以及认识了解有代表性的美术家时,要注重对作品和美术家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行介绍,并对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进行简要分析。在学生了解了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再对作品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和艺术手法进行分析,将民族传统文化艺术与外来文化艺术进行客观的比较说明,帮助学生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艺术树立客观、公正的态度,引导学生对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逐步加深领悟。最后,通过教学总结,激发学生对祖国悠久、灿烂的传统文化艺术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从而加深他们对中华民族的热爱。
2.教学过程中注重文化内涵知识的传授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有的学校一味地进行传统文化艺术知识的“灌输式”教育,使得美术教育变成了历史教育。在教学中忽视文化和精神内涵,单纯传授大量的理论知识,而不注重引导学生领悟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当中折射出来的文化内涵与民族精神。
例如,工艺美术一般与特定的地域文化相联系,具有相对的空间局域性。在古代,由于地域、民族等客观限制因素,特定的地理环境滋生并养育着特定的文明,包括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也包括人们的审美体验和审美趣味。学生所欣赏的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作品大多历史悠久,在缺乏相关经验和了解的情况下很难对作品作出鉴赏并进行情感沟通。因此,美术教育工作者应以学生的角度,对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心理变化规律进行充分了解,重视考虑学生实际生活环境、生活经验,以及具体的情绪、情感变化等因素,帮助原本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一无所知或了解不多的学生系统地学习艺术知识,并自主产生对艺术的喜爱之情。利用中国传统艺术丰厚的文化内涵和崇高的时代精神感染学生,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受到情感熏陶,激发对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热爱之情。
3.重视美术教育理念的创新
首先,加强学生与当地传统文化资源的接触。弘扬这传统文化艺术的精华,对帮助学生了解民族文化,提高其精神境界和艺术素质及审美能力,有着积极且重要的作用。美术教育工作者应重视当地传统文化资源,将其渗透到美术教育的实践中,让学生在浓浓的传统民俗文化氛围中感受民间传统艺术的质朴、率直和不拘一格。
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条件,组织学生参观学校周边的古建筑或观摩民间艺术,以实地观光考察、拍照、写生等形式,结合本地的人文环境,引发学生主动的审美体验。让学生将他们获得的考察体会和调查结果以多样化的艺术方法进行呈现,促进学生间的交流和分享,有助于他们在活动中深入地感知民间传统文化艺术蕴藏的文化内涵和人文情怀。
其次,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在教学实践中,可以以学生的自我兴趣表现为主,不必过分强调传统制作程序的规范性,鼓励学生设计新的课题,开发一些从未尝试过的新题材,重视学生和教师的交流与沟通,从而成功完成鉴赏与实践的学习。
以民间美术为例,民间艺术是由广大劳动人民创造的,与人民的生活习俗、信仰方式以及审美爱好相一致的艺术。民间美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被广泛应用,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感染力。因此,教师可以利用民间艺术的特点,把环境创造与设计引入美术教育教学和课程设计当中。比如,组织学生在教室的墙壁上贴年画、挂脸谱,并适时介绍一些图式、造型的象征寓意,尤其要注重对图式、造型所包含的传统礼仪和民俗文化等内容进行介绍。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欣赏民俗美术作品的良好习惯,还能促使其思想在浓厚的民间传统文化艺术氛围中得到升华。
四、结语
传统文化艺术与现代文化艺术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传统艺术的发展离不开现代文化艺术,同时,现代文化艺术的成功也需要以传统文化艺术为基础。要激发高中生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就必须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与时俱进,在高中美术教育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同时,引导学生正确接受现代文化艺术元素。利用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艺术形成正确的认识;营造一种轻松和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感受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美,并培养其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黄薇薇.职业中学美术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J].文教资料,2005,(17).
篇7
关键词:文化研究 大众文化艺术 法兰克福学派 伯明翰学派
20世纪的学术界,有两股社会思潮颇引人注目,一是横贯整个20世纪的西方思潮;一是发轫于20世纪50年代、并一直勃兴至今的英国文化研究。两者对20世纪的人文科学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前者对哲学、社会学、美学等人文科学的理论研究以及社会主义的实践活动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后者对文化学的理论研究作出了开拓性和旗帜性的学科奠基和学术建设的作用。在两股思潮的发展过程中,有两个重要学派为理论建构和发展做出了重要作用,它们就是法兰克福学派和伯明翰学派。
法兰克福学派,是1923年成立的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所形成的一个学术观点大致相同的学术流派。由于他们标榜社会批判,以社会批判作为立所宣言,所以该派又称为“社会批判理论”。该派学派成员包括第一代的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弗洛姆、本雅明等人,及第二代的哈贝马斯和施密特等。
伯明翰学派,指的是一个以成立于1964年英国伯明翰大学的一个旨在研究工人阶级文化的文化研究中心为阵地的左翼学术流派。学派成员包括:理查德・霍加特、雷蒙德・威廉斯、E・P・汤普逊、斯图亚特・霍尔和费斯克。
这两个学派各处于两股明显相异的学术思潮中,耕耘着各具特色的学术花园。但是,两块园地并非完全没有交叉,园地里的学术之花也并非完全没有相似。两块花园连接的区域叫做文化,两块花园里都绽放着一支叫做大众文化艺术的花朵。对于文化,甚或大众文化艺术,二者在理论观点上有个比喻,法兰克福学派可以比作“火”,而伯明翰学派可以喻作“水”。火者,至刚至热,趋向极端;水者,至阴至柔,趋向中庸。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艺术观,正如烈火,充满火焰般的燃烧一切的批判精神;伯明翰学派,恰似流水,平静客观,随山岳河川缓缓流淌,润物无声。
水与火,一阴一阳,自然不容。法兰克福学派与伯明翰学派既为水火,当然更多显现的是差异。二者在理论取向上,前者极端,后者中庸。
一、对待大众文化艺术,法兰克福学派总体上持猛烈批判的激进态度
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艺术的研究最主要的一条就是,坚持文化的高雅和通俗的绝对二分标准,站在精英主义的学术立场,认为大众文化艺术不同于纯正艺术的理想模式,而把对现实批判的特权归属于高雅文化,认为大众文化艺术具有高度意识形态化和同一性的特征,必然产生剥夺大众创造性思考的后果。
(一)关于文化或者艺术
霍克海默的《现代艺术和大众文化》一文,集中阐述了艺术同大众文化的不和谐关系。他指出,资本主义社会强加给人的束缚既然必定要引起反抗,这反抗同样见于已经变得个人化的艺术领域。艺术作为超脱于现实世界的精神事物,具有一种乌托邦性质,它能够唤起人对自由的回忆,而使流行的标准显得偏狭和粗俗。总之,在现代资本主义条件下,大众性与艺术生产的具体内容和真理没有任何联系了。
(二)关于“文化工业”及科学技术
在对大众文化艺术的批判上,阿多诺处于首当其冲的位置上。在他看来,“大众文化艺术起码存在这样几个弊端:‘大众文化艺术呈现商品化趋势,具有商品拜物教特性。’‘大众文化艺术生产的标准化、齐一化,导致扼杀个性。’‘大众文化艺术是一种支配力量,具有强制性。’大众文化艺术‘剥夺了个人的自由选择。’”
马尔库塞对大众文化艺术的关切主要集中在科学技术,他在《单面人》中指出,当科学技术加盟到整个社会的运作时,文化的性质不得不发生改变,即文化的“单向度”化。马尔库塞意识到,“在工业发达国家,科学技术不仅成了创造用来安抚和满足目前存在的潜力的主要生产力,而且成了脱离群众而使行政机关的暴行合法化的意识形态。”
(三)关于大众文化艺术的客体――受众
阿多诺认为:“大众绝不是首要的,而是次要的:他们是算计的对象,是机器的附属物。”他认为,在一个全面物化的时代,大众是无力和被动的。因为物化的意识已经渗入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大众的抵抗力早已被软化消弭,他们唯一可以做的就是被收编。
阿多诺和霍克海默在《启蒙辩证法》一书中指出,大众在文化工业中占据的其实不是主体地位而是客体地位,他们不是机器的主体而是附件。消费者并非如文化工业鼓吹的那样是个体面的皇帝,他们不是主体而是对象。
二、对待大众文化艺术,伯明翰学派总体上持客观的中立态度
伯明翰的学者们把文化的内涵放在一个更宽泛的落脚点上,并抹掉精英偶像的光环,把文化主体拓展到更为“低级”的人群。在他们的主张中,文化不再仅是“经典”,更是来自普通的日常生活。
(一)关于文化
霍加特对文化的理解,主要集中在《文化的用途》中。他默许文化的朴实、低俗性,认为家庭和邻里的文化,是一种属于工人阶级的文化。《文化的用途》以强烈的‘实践批评’精神,尝试去‘阅读’工人阶级文化,以寻求显现在其模式和结构中的价值和意义。
威廉斯在《文化与社会》中对文化进行了全面详尽的分析。他认为文化的概念有四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是‘心灵的普遍状态或习惯’,与人类追求完美的思想观念有密切关系。第二个意思是‘整体社会里知识发展的普遍状态。’第三个意思是‘各种艺术的普遍状态’。其后,又有第四个意思:‘文化是一种无知、知识与精神构成的整个生活方式。’”这是威廉斯早期的文化观,在后来的《漫长的革命》中,他又进一步把文化定义予以发展,第一是“理想的”文化定义,文化是人类完善的一种状态或过程。第二是“文献式”文化定义,文化是知性和想象作品的整体,以不同的方式详细记录了人类的思想和经验。第三是文化的“社会”定义,文化是对一种特殊生活方式的描述。在威廉斯笔下,文化概念终于突破了高雅文化的囿限,去掉了法兰克福学派和利维斯们的精英文化情结。文化不再是狭义的垄断,文化只是普通的。
(二)关于大众文化艺术
在消除了文化的高级与低俗之分后,伯明翰学派自然的就将文化从原来的精英调整到平民的角度来分析普通的文化,或曰大众的文化。
霍加特坚持工人阶级文化的充分合法性,“工人阶级的艺术基本上是一种‘展示’(而不是一种‘探索’),是对已知事物的一种表现。”他在《文化的用途》中避免了两点,“一是把无产阶级文化贬得一无是处,低劣或者粗糙;二是滥情的接受,这同样很糟糕。”
作为深受利维斯主义影响的新左派首领,霍加特对大众文化艺术的态度难免混杂模糊,而到伯明翰学派的舵手威廉斯这里,学派对大众文化艺术的清晰态度就真正地显现了。对于技术发明,威廉斯则认为:“只有当它被挑选来进行生产投资时,只有当它为了特定的社会用途而被有意识地发展时――即当它作为一种技术发明转向可以恰当地称为一种可以得到的‘技术’时――其普遍的意义才开始。”“被技术化了的大众文化艺术是少数派的现代主义的敌人……技术被谬误地认为必然带有这种内容,而在行动和反应两方面,少数派艺术却对它本身和一个异己的技术世界丧失了信心。”这里威廉斯要强调的是――技术本身并无罪过。
(三)关于大众文化艺术的主体――消费者
作为左派评论家,霍加特及其他“文化研究”的开创者们,无一例外地将大众文化艺术的受众指向到了工人阶级。
霍加特提出,工人阶级的宗教和政治观念充满偏见,一半是真,一半是假。但是在工人阶级大众自得其所的领域,他们个人的、感性的世界中,他们的交谈就像小说家,每一种逸闻都给描述得绘声绘色。他们交谈中的主导价值是友谊、得体的热情、豪放坦诚。正因于此,工人阶级大众可以是天真无邪的,一旦诉诸他们自己的价值,就像婴孩一般幼稚,就像广告的目标所向。所以他们也容易受到欺骗。
霍尔对大众文化艺术的解读,来自于他的那本名著《编码/解码》。该书中,霍尔清楚地感受到了受众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他认为观众可能用他们自己的方式给“统治话语”解码,认为观众的反应未必一定是机械的。统治意识形态用选定的意义来编码,将往来事件的解释公之于众,似乎它们是自然的、理性的。观众却尽管用自己的方式来解码。
法兰克福学派与伯明翰学派对于文化尤其大众文化艺术的理论探索,更多的是鲜明的差异,它们一个高调举起精英主义的旗帜,站在勇猛批判的立场,发出一声又一声的文化哀叹,一个低调扛起平民主义的旗帜,站在大众的立场,相对客观中庸地建构着大众文化艺术的主义和内涵。前者如火,后者若水,水火相遇,不存不容――这当然是在一般情况下,在特殊条件下,有足够的温度和燃烧气体,水火也可相容。法兰克福学派与伯明翰学派,大范围的差异,并不排除小范围的相似。比如晚年阿多诺对大众文化艺术态度的转变,对文化受众认识的细微变化;本雅明对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艺术理论的反向补充,在某种程度上都成为了文化研究思潮的理论进化母乳。而伯明翰学者霍加特,对大众文化艺术的商业属性的厌恶,以及对无产阶级受众创造性和防御力缺乏的认识,某种程度上还是暗合法兰克福学派所持的大众文化艺术批判观的。
参考文献:
[1]雷蒙德・威廉斯.现代主义的政治――反对新国教派.商务印书馆,2002.
[2]罗钢,刘象愚主编.文化研究读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3]文化研究网(http://).
[4]陈刚.穿越现代性的苦难.中国工人出版社,2002.
[5]雷蒙德・威廉斯,吴松江、张文定译.文化与社会.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篇8
关键词:陶瓷彩绘;发展历史;影响潮流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1-0030-01
陶瓷彩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人民艺术和智慧的结晶,喜欢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人都对陶瓷彩绘有着难以莫名的情愫。本文通过对陶瓷彩绘在当今艺术潮流所造成的影响和意义进行分析,让人们更多的看到陶瓷彩绘的闪光点,发扬陶瓷彩绘的精髓,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陶瓷彩绘对于当今艺术潮流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非同凡响的意义,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陶瓷彩绘是传统文化、当今时代、未来畅想三位一体的产物,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先进思想碰撞的火花,它将科学技术和经济文化艺术有效结合,创造了巨大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在艺术发展的洪流中,陶瓷彩绘自产生以来,始终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中国的陶瓷艺术历史悠久,在中华民族文明发展之初,就已经有了技术成熟、工艺精湛的彩陶艺术。考古学家在研究半坡文化、红山文化时,就曾发掘出颜色不一的陶罐。随着陶瓷的逐渐发展,其造型单一、颜色杂乱的缺点也显现出来,陶瓷彩绘也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工艺家一开始只是在陶瓷上绘花、鸟、山水、人物等简单的图像,目的是弥补造型上的缺陷;到后来,人们逐渐利用陶瓷彩绘进行民俗文化、人文风情、历史衍变等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的制作,在增强了陶瓷的美感的同时,也在表达自己对时代的情绪、对文化的敬仰以及对未来的憧憬。陶瓷彩绘让陶瓷不只是一个器皿,更具有了自身独有的艺术特色,提升了品质和质感。在明清时期,人们将陶瓷彩绘当做是奢侈品,甚至还有“总有家财万贯,不敌汝瓷一件”的说法,可见陶瓷彩绘的重要性。
正是由于陶瓷彩绘的工艺复杂性、图案审美性、艺术收藏性等特点,一直是拍卖界的宠儿。陶瓷彩绘以其独有的艺术魅力征服了当今的艺术市场,并在造型上不断的发展和创新,迎合时代的口味,创造了巨大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二、陶瓷彩绘与时代精神相辅相成,在注重实用功能的同时也将观赏功能发挥到极致,成为艺术潮流中的“另类”。
陶瓷艺术作为古老的社会文化符号,不断的冲击着人们对视觉艺术的概念的理解,并以其独特的表现方式、描绘技巧等展现时代精神,与时代划上等号。作为陶瓷的发源地,中国陶瓷彩绘通过记录与自然抗争的样子、人们的日常生活等,表达作者的情感、对民族和国家的变迁、历史的发展的感叹,赋予陶瓷彩绘时代精神。
陶瓷的产生一开始只是用于饮食日用等,但一经出现,人们便又再赋予其具有美的意义。通过不断的探索和研究,人们根据不同的陶瓷工艺,烧制各色造型,并采取了多种多样的美化方法,讲究主次之分,颜色明暗之别,并多采用衬托的手法,在保留陶瓷原有的实用性的基础上,增加了陶瓷的美感。随着人类美感的提升,人们将陶瓷彩绘上升到艺术的高度,并让其赋有引领艺术潮流的使命。
三、陶瓷彩绘是对绘画艺术的继承和发扬,对艺术的发展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并促进人们对文化艺术的思考及变革。
曾有陶瓷彩绘艺术家评价陶瓷彩绘具有“兼容古今中外,色彩浓郁厚重,媚而不妖”的特点。陶瓷彩绘极其讲究选景、构图、用笔用料、笔法的处理、造型、结构、空间层次、色彩及调子的浓淡、色调的处理,与绘画技巧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通过对细节的讲究,展现出不同的创作内涵和创作意义。陶瓷彩绘家通过彩绘将绘画性、工艺性、装饰性和谐统一,并创新展示,充分发挥了绘画时所运用的特征,将陶瓷彩绘的艺术性和文化性表现的淋漓尽致。陶瓷彩绘创作者大多是以中国当时文化背景为创作的灵感和源泉,通过对当时文化的理解,结合自身的个性与作风进行创作。风格可以是颂扬式,也可以使批判式。通过陶瓷彩绘,人们从中寻找当时的文化印记,跟着陶瓷彩绘家的思路回归朴实,在历史中反思文化艺术的发展,并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从而促进文化艺术的变革,为当今艺术的发展提供素材。
陶瓷彩绘是中国陶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折射出了人类丰富的历史及发展进程。陶瓷彩绘犹如一颗明珠,照亮陶瓷文化历史,推动传统文化发展,并让越来越多的人愿意深入学习和了解陶瓷艺术,并进而对艺术行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陶瓷彩绘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的变化和创新,并结合时下流行的文化元素、艺术要点,将艺术推向一个新的。
篇9
(1)布依文化艺术的传承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布依文化艺术丰富多彩,独特的音乐形式、充满生活气息的游戏以及奇异的手工制作,对幼儿来说具有较强的吸引力;选用一些适合幼儿发展的布依族文化艺术活动,作为幼儿园园本教程,从幼儿的实际生活出发,采用游戏形式传承布依文化艺术,幼儿从了解到认知,从参与到发展,从教师的引领到幼儿主动探索的活动过程,都充满了幼儿强烈的求知欲望。幼儿时期,他们的注意力以无意注意为主,在幼儿园开展布依文化艺术传承活动,幼儿接受方式上直观性极强,能够直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针对中、大班的幼儿,通过亲身的体验与操作,更能引发学习兴趣,唤起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
(2)布依文化艺术教育促进了幼儿的智能发展。布依文化艺术的教育为幼儿智能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通过有目的的选择适合幼儿园年龄特点与幼儿发展需要的相关教材内容来更好地开发幼儿的智能,启迪幼儿的思维。布依文化艺术的独特与魅力,深深吸引着每个孩子,大大激发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使幼儿乐学、好学。
在体育游戏“打夯包”中,幼儿可以扮演各种角色(表演者、观众和裁判),通过游戏,幼儿四肢肌肉得到锻炼,既培养了幼儿的交往能力、合作能力以及身体的协调能力,又训练了幼儿的节奏感:从中挖掘幼儿潜在的能力,使智力得到最大的发挥。手工制作“扎染”深受幼儿的喜爱,在幼儿亲自动手操作、积极主动地创作过程中,不仅认识了各种制作工具、染料的名称和特点,还懂得了其制作过程;从图案设计到制作,小手灵活、协调的配合,不仅促进了大脑左右半球的交替循环运用,幼儿的思维、想象、操作、表达审美能力都得到提高。
(3)布依文化艺术的教育促进幼儿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为人的一生的学习打下基础。幼儿期是个性的形成期,也是非智力因素的形成时期。因此在幼儿阶段,不仅要着力于幼儿的智力开发,同时更要着力于幼儿的个性形成。好的品质和习惯,对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
篇10
关键词:艺术教育;多元文化;全球化;现状;对策
多元文化指的是丰富多样的文化。中国文化有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底蕴非常深厚。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我国文化受到多种文化的影响。多元文化的发展,可以带动世界文化的交流,也可以为我国带来先进的文化教育理念,改善我国的艺术教育模式。在全球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我国应当及时吸收先进的艺术教育方法,提升我国艺术教育质量,在我国传统教育的基础上发展我国的艺术教育。
一、多元文化发展趋势下我国艺术教育的现状
其一,滞后的艺术教育文化观念。目前,我国的艺术教育观念与其他一些国家的艺术教育观念相比相对落后。一方面,我国因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对于文化知识比较重视,而对艺术教育重视度不够。在目前的教育系统中,仍有一些教育机构秉持以往的艺术教育观念,导致我国整体的艺术教育水平落后于其他国家。另一方面,目前的全球文化多元化发展,导致我国教育过于注重国外文化的教育,而忽略了本国文化的教育,有些人甚至认为外国的艺术教育才是先进的,因而选择学习、研究外国的艺术,不关注我国的艺术。这两方面原因使我国的艺术教育落后于世界上其他一些国家的艺术教育,也使我国艺术教育在全球文化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下得不到进一步发展。其二,对多元文化艺术教育引起关注。随着全球文化多元化的发展,我国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在与其他国家进行文化交流的同时,我国也逐渐重视艺术教育,逐渐改进艺术教育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效果,转变艺术教育机构的教育观念,使其正确认识艺术教育对我国与其他国家进行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全球文化多元化发展使我国对艺术教育引起极大的重视,认识到文化交流、融合是解决现代艺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的必要途径。其三,新课程标准的提出,压力与动力并存。社会发展对我国艺术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全球文化多元化发展的今天,理解多元文化,认识到艺术教育对我国多元文化发展的重要性,为我国艺术教育指明了新的教学方向,既要学习国外的文化艺术,也要深入钻研本民族的文化艺术,既要为全球文化多元化发展作贡献,也要积极弘扬我国的文化艺术。在新课程标准提出后,我国艺术教育压力与动力并存,需要积极响应文化多元化发展的要求,提升我国艺术教育的整体水平。
二、当代艺术教育多元文化发展的对策
其一,建立以人为本的艺术教育模式。众所周知,我国教育的核心理念就是以人为本,因此在全球文化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下,艺术教育应当秉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艺术教育的主体,改变以往的教学观念,优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对学生的思想观念的教育,从而满足学生教育上的多样化需求。在艺术教育中,教师不能只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理论知识和技能,还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情操。在外国艺术教育上,使学生充分地吸收外国文化的优点;在本国艺术教育上,使学生深刻地理解本民族文化的渊源和内涵。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使学生对艺术学习更有兴趣,还可使学生的艺术情操得到培养。其二,重视对本土文化的认同。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我国艺术教育首先要纠正学生错误的观念,提升学生对本民族文化艺术的重视程度,让学生在学习外国优秀的文化艺术之前了解我国文化艺术的起源和意义。首先,学生学习本民族的文化艺术,能够激发爱国情结,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继承和发扬我国的民族精神;其次,我国的艺术教育相对落后,因此在艺术教育上应当重视我国的艺术,只有先发展我国的艺术,才能够站在一定的高度欣赏其他国家的艺术,才能够更好地促进全球文化多元化发展。其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在艺术发展越来越快的情况下,人们对艺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以往的艺术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所以,在艺术教育过程中,我国应当在传授学生优良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给我国艺术教育带来新意。通过艺术教育,充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可以使我国的艺术教育更上一层楼。
结语
随着多元文化的发展,我国艺术教育也不断发展,但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我国艺术教育机构应当建立以人为本的艺术教育模式,重视本民族艺术文化教育,从而继承并发扬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我国的艺术文化得到进一步发展。我国艺术教育只有顺应多元文化的发展趋势,才能使我国的艺术文化在全世界范围内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苗广娜.浅谈高等艺术教育的多元文化发展趋势.美术教育研究,201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