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政策目的范文
时间:2023-10-30 17:30: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经济政策目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阅读材料、弄清题意、明确中心是解答题目的前提。因此,掌握恰当的阅读方法和正确的阅读技巧,对解答题目会起到事半而功倍的作用。材料的阅读方法可分为:(1)泛读。即了解材料的大致意思。(2)精读。注意材料中提供的每一个重要信息。如材料的出处、时间等。在阅读中,还需要根据材料的特点掌握一些阅读技巧。如古文(文言文)不必字斟句酌,一字一句翻译,只要了解全文大意,能提炼出有效信息即可。现代文材料的阅读重要的是弄清材料的立场、思想、观点等。
二、审
读完材料后,一般会产生亦难亦易的感觉。易是因为这些材料似曾相识,难是因为材料就好像是一个棘手的“刺猬”无从下手。针对这个问题,我总结出审题时的两个关键。
一是找关键词为突破口。例如在解答“结合美德两国的政治经济状况,分析两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冲击下为什么各自走上不同道路?”一题中,我们先突破“经济危机”这个关键词,在世界史上共讲了四次危机:1825年、1857年、1929年~1933年和1973年石油危机,前两次发生在德国统一前,第四次发生在德国分裂后,所以只有1929年~1933年才有可能,然后,再根据这个时代背景进行回答。
二是找有效信息为切入点。例如,(2009年梅州)《灾星图》要求判断这幅漫画作于什么时期。根据这一问题,我们就要以漫画对联中的字句“卖国内战,蒋宋孔陈 、垄断独占”等有效信息为切入点,从而断定这幅漫画主要是反映四大家族垄断资本,再联系我们所学的课本内容,就不难确定这幅漫画应该是时期。
三、结合
题目中所给的材料一般都是在平时学习当中很难接触到的,但应该相信没有见过的材料背后必然至少有一个学过的知识点。因此,解答时必须判明所给出材料和教材哪些章、节、框的内容相关,从而实现知识迁移。这就是所谓“材料在书外,答案在书内”。
例如,(2010·江苏卷)宣传海报是一种特殊的政治艺术品。下面是前苏联20世纪前期的一组海报。
请回答:图①为新经济政策时期的海报,指出图①和图②所含信息之间的联系。比较这一时期的工业政策与以后的斯大林工业化政策有何不同?
从考查内容来看,应重视以下考点内容——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的改革。新经济政策使前苏联找到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但是斯大林时期由于面临严重的国际、国内背景,为了改变落后的农业国和增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为社会主义建立强大的物质基础,由此提出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主张,所以由图①联系到图②。对于第二问的解答,可联系新经济政策内容、斯大林工业化政策的内容及在当时所起的作用比较得出其不同。
四、确定
篇2
1.1使经济管理与市场经济相互促进
市场是实现经济资源优化配给的重要途径,但当前市场上频频出现不正当竞争事件,干扰了经济市场的有序运转,阻碍市场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在全球化经济趋势的带动下,我国的市场经济格局长期处于变化发展中,这就导致了矛盾的产生,即经济干预调节策略无法与日趋变化的市场经济格局协调一致,为了调解这一矛盾,政府必须对宏观经济管理进行改良创新,使经济管理工作与市场经济发展步调相互配合,通过公共传播媒介对市场经济进行优化,可以修正市场固有的问题和不足。在对宏观经济管理工作进行改良创新时,不能脱离固有的经济政策、经济干预手段和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情况,应立足于实情进行改良创新,创设与我国经济政策和市场格局相符的宏观经济管理。
1.2革新经济干预促进市场资源合理配给
经济市场是实现社会生产资源优化分配的关键途径,因此要实现资源合理分配,必须依托市场。但由于当前市场经济发展并不完善,在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不足,这些问题都会对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造成干扰和影响。要想提升市场资源分配的科学性,应立足实际对我国的宏观经济管理体系进行改良创新,并选择适宜的策略调整市场中的资源配给模式,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让经济资源创造出最大的价值。政府宏观干预市场资源配给的手段主要是,调整公有财产与私有财产在市场中的比例,并对这两种财产进行合理分配,防止因分配不均扩大社会的贫富差距。
2.对宏观经济管理进行改良创新的措施
2.1调整宏观经济干预管理的方向
政府采取何种手段对经济市场进行管理和干预主要取决于宏观经济管理具有怎样的目标和方向。当前我国对市场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解决我国社会的基本矛盾,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与落后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因此,政府在制定宏观经济管理方向时,要按照我国市场经济格局及发展趋势来决定,并且调控方向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应该伴随市场的变化而变化。比如,在市场出现通货膨胀时,政府应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控制经济局势,使市场逐渐收缩冷却。当市场出现通货收缩时,国家应采取一些刺激市场运转的措施。宏观调控的目的不仅要确保市场经济整体稳定均衡,还要控制经济结构稳定,各个行业均衡发展,防止某一行业单独膨胀。
2.2革新宏观经济调控的执行机构
在市场经济中,宏观调控执行者并不是唯一的,而国家是最主要的执行者。在对宏观经济调控的执行机构进行革新时,主要应拓展以下两个方向,一是构建全新的经济调控机构,二要革新经济管理职权。为了实现经济调控执行机构的革新,政府应组织创建一个拥有宏观干预调控职权的专属机构,将干预经济的职权集中交给某一机构可以有效杜绝目前多头管理、职能分散的混乱情况。而在革新职权方面,拥有宏观干预市场职权的执行机构在对市场进行调控时,应多采取市场调控策略,少采取行政措施。
2.3革新经济干预的方法和手段
当前,政府在对市场经济进行干预管理时,主要采取的措施是调整银行利率、调整货币价值等,很少采用行政方式对市场进行干预。在革新市场经济干预措施时,应逐渐减少行政方式对市场的过度干预,尽可能以市场干预手法为主。虽然在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经济风险评估和应急方面也形成了一套固定的模式,但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起步较晚,当前我国市场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例如房价虚高、行业结构不平衡、内部市场狭窄等。因此,政府必须结合实际,积极革新市场干预方式,为我国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3.结束语
篇3
关键词:新经济时代;管理人才培养;教育改革
一、经济形态演变与管理学科发展的理论分析:历史的观点
管理学科与经济发展之间有着内在的互生规律与联系。管理学的发展,不仅与经济水平的提高有关,而且与经济形态的更替有关。从管理学发展的历史主线看,每一次新旧经济形态的更替,都能促进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并进而带动管理学科向前发展。但与此同时,新经济形态本身也往往对管理学提出特殊要求,成为引导管理学发展的另一动因。
迄今,人类社会已经历了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两个阶段,目前正处于向新经济过渡的时期(又称为后工业社会时期)。在农业经济社会,庄园经济对管理学发展的影响虽说是初期的但却具有重要意义。这时的管理主要是为庄园主服务的,是庄园主的“管家”。其管理的重心在于财产物质本身的保管,以及各种往来款项的收取等。由于经济活动比较简单,不涉及投资、融资等业务内容,因此对管理者的素质要求也不高,只要有些文化,会书写和做事精细即可。这时的管理只是雕虫小技而已,并非现代意义上的科学管理。当然,管理科学也不会在这种经济环境下产生。
现代的管理科学是以产权管理和管理技术的广泛应用为特征的。这是资本主义经济充分发展之后的产物。资本主义经济大体上有两个发展阶段:产业革命之前以贸易经济为主的时期和产业革命后以工业经济为主的时期。在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中,财产物质及其交换只是一种形式,其根本的目的是要通过交换而实现增值和赚钱。因此,人们不仅关注财产本身,而且更加关注财产的归属关系,即财产交换所反映的产权关系或权益。权益思想的出现和其概念(资本)上的普及化对管理学科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它使得管理工作由对财产本身的管理而转向对企业产权结构、管理组织形式的管理。自此,产权结构的调整、组织结构优化成为企业管理的中心之一。而同期发展起来的经济学,以及嗣后产生的制度经济学则为这种管理提供了理论和思想基础。
与产权管理相对应,侧重于生产过程的管理技术也在迅速发展。在资本主义初期的贸易经济阶段,管理技术是不重要的,也缺乏完整的方法体系。工业革命后,在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经济占据了社会经济的主导地位,纺织、冶金、煤炭等工业由于大量采用先进的机器设备而使生产规模和生产效率得到了很大提高。但是工业经济的发展也给管理学科带来了一系列新问题:如何合理地组织生产过程;如何科学地使用各种设备;如何对费用和成本进行有效地控制等。面对这些新问题,靠传统的管理方法是无法完成管理工作的。现实的需要促进了管理科学的发展。于是,工程师与管理者联袂努力,共同创造了一系列旨在解决生产过程控制和成本控制的管理方法。
目前的管理思想、理论和方法体系是在工业经济时代产生、发展起来的。当知识经济这种全新的经济形式开始出现并迅速发展壮大时,其对管理学及管理者素质所带来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这意味着新经济对管理学科的教育和管理者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1)管理者应掌握最新的管理工具和技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现代的管理技术已非常丰富,已有越来越多的科技成果被应用于管理领域。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信息技术和工业科技向管理学方面的渗透。如ERP和电子商务就是这方面的典范。
(2)管理者必须具有深厚的经济学基础。管理是以经济学为基础的。如果离开经济理论的支持,管理就会走入歧途。这就要求,管理者必须掌握经济学尤其是新经济的一些理论,并以此为基础来研究和分析管理中所遇到的间题。
(3)管理者需要具备较强的语言沟通能力。新经济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企业的网络化和业务的国际化。尤其是我国加人WTO之后,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会进一步加快。因此要求企业管理者必须具有一定的语言能力,以便与世界各国的企业开展业务。
(4)管理者要有深厚的人文社科素养。企业管理有信息管理、资金管理、物流管理等之分。
二、管理学科教育的变革之途
(一)加强“双语”教育
在语言教育方面,目前有两个值得重新认识和反思的间题:一是重视英语教育,强调四、六级的过关率,而对汉语教育重视不够。尤其是一些大学的管理类专业至今没有开(大学语文)或(汉语写作)课程。现在看来,这种教育指导思想是有偏颇的,因为这会影响学生表达自我思想和与人沟通能力的培养。二是在英语教育上,重视大学英语而对专业英语重视不够。主要表现是,与大学英语相比,专业英语的课时少,而且多是选修课。
(二)重点培养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
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是学生的基本素质,尤其对有些管理类专业如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更是必须具备的。目前的问题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对此间题尚无良策。现在很多学校侧重于到企业生产经营实践中去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应用能力,但根据我们掌握的资料判断,效果并不理想。
(三)突出专长,兼顾全能
全才与专才是一对矛盾。在学校教学课时既定情况下,如何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恰当地配置课时资源,是各校制定教学计划时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要问题。目前,比较通行的做法是强调全才、通才培养,课程按照宽口径、淡化专业的精神设置,增加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课时,压缩专业课的课时。通过近几年的实践,现在有必要对这种做法进行反思。因为有一个现象已经出现,而且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这就是专业之间界限模糊,学生专业不精,没有特长。该掌握的看家本领学而不精,其他相关知识似懂非懂。表面看来,好像学生的知识面广,适应性强,其实这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
我们认为,在目前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必须学有所长,学有所专,“一手仙,吃遍天”的信条在当前社会仍然适用。基于这种理念,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该加大各专业课程的比重,尤其在必修课中要体现这种思想。
篇4
关键词:国民经济核算 发展 启示
引言
美国的国民经济核算账户历经50年发展,已经比较完善,但是面临着新的经济现象的出现,也做了相应的调整。美国哈佛大学Jorgenson教授和BEA局长Landefeld通过长时间的研究,在他人共同研究的基础上,于2006年建立了美国国民核算体系的新框架(NEW ARCHITECTURE FOR THE U.S.NATIONAL ACCOUNTS,本文中简称NA)。NA作为BEA的国民收入与生产账户(NIPAs)2003基准化的一个调整。新框架的范围被严格限定在现存的市场账户,并专注于提供一个整合的、完整的和一致的账户体系。Jorgenson(2009)在《收入与财富评论》杂志上对NA又进行了一次完整修订,使之更能够适应2008年爆发金融危机等新的经济形势,同时也和2008SNA取得一致。美国经济分析局在2013年7月已经部分推行NA,比如把研发、电影版税等纳入GDP核算体系。美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施新的核算标准的国家。
NA的主要贡献
(一)旧体系的修订起因
美国经济核算账户体系由于不需要像SNA那样考虑国际通用性,因此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拥有了一些世界上较完善的经济核算账户。这些账户被定期更新,为研究人员和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很好的服务,在美国战后快速发展,以及应对各种危机的过程中,表现良好。但是,美国国民核算账户体系是为了解决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的各种问题而产生的,更多关注经济运行状态和维持经济的增长。尤其是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加剧,新经济、创新经济的涌现,外部经济的不确定性的陡然增加,美国的经济也不能够有效地抵抗外部和内部经济环境突变带来的冲击。与此相适应的是,美国货币和财政政策也已经从维持经济稳定到增强经济增长的潜力方向进行转变。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研究新的理论模型,定义新概念、发展新的统计或指数方法、扩大数据采集范围、提高数据采集的质量和时效等。因此,美国的经济学家、政策制定者以及很多数据使用者纷纷建议对这些账户进行修订。
(二)旧体系存在的问题
1.缺少整合。为了满足不同的政策和分析需要,这些账户的某些组成部分是独立编制的。比如,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RB)编制资金流量和资产负债账户;美国劳工统计局(BLS)编制生产力统计账户和美国经济分析局(BEA)编制其它国民经济核算账户。他们彼此之间并不是完全包容的。美国账户的不完整、不一致和缺口的存在降低了其用于分析的价值。尤其是在2009年金融危机爆发时,矛盾更加突出。
2.范围和结构。从一开始,就有人建议扩展这些账户的范围来包括非市场活动。美国账户的创始人之一Kuznets认识到了只专注于市场活动,而把住户生产、研发、知识产权等和其它更广泛的非市场活动,以及有生产价值和产生回报的资产排除在外的局限性。为了更好地理解战后经济增长的源泉,广大学者开发了多种补充序列。
3.概念和方法。美国账户在核算美国经济时所采用的概念和方法更新太快,以至于与更新较慢的国家间的可比性受到了影响。同时美国的账户系统和SNA也存在很多不一致。
(三)新账户体系(NA)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设计
NA的建立主要是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从总体上讲,主要为了适应经济的全球化,以IT为标志的“新经济”,研发、创意和知识产权为标志的创新经济、从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到增强经济增长的潜力、提高以生活水平评价的经济增长的质量五个方面进行了顶层设计。以期实现为政策制定者的决策提供最好的核算服务。
NA最重要的扩展包含对分析经济增长和生产率重要的无形资产,例如研发支出和住户生产一类的非市场活动,以及以所有权方式对国际交易或与微观账户相联系的宏观账户进行记录等。NA同时拥有现价和不变价的投入产出数据的一系列生产、收入和积累账户和高度一致的各个分行业的数据和汇总数据。
1.全球化的适应。经济的全球化对统计部门提出更多的要求,需要为政策制定者提供该国地区之间依存度越来越高的世界经济的准确数据。全球化主要表现在金融市场的相互依赖,跨国公司的激增,技术的国际间转移,国内市场对国际贸易的与日俱增的依赖,货币、财政和监管政策之间的不可避免的相互作用。政策上的相互依赖导致对统计标准一致性的迫切要求。这些工作包括协调、规范、修订现有的国民核算账户体系(SNA)和国际收支平衡手册(BPM),国际间数据传播标准以及一系列对国际服务贸易、知识产权核算等的指导手册。
NA的优势在于弥补使用传统的数据收集方法和现有的国民账户体系之间的差距,从而满足经济变化需求。比如,为了提供跨国公司对经济影响评价所需要的数据,通常要求统计部门直接对公司的外国子公司的海外活动数据调查,同时开发可供选择的核算账户体系。
NA是在National Income And Product Accounts(NIPAs)的基础上进行修订的,主要是因为美国经济的全球化直接发映在BEA的国际账户体系中。该体系包括记录进口、出口和来自国外收入交易记录等国外交易经常性账户。NA中涉及到核算经济全球化对美国经济影响的账户包括:国外交易经常账户、国外交易资本账户和美国国际状况账户。
2.新经济的适应。软件和硬件对于信息技术而言都是比较重要的,这点反映在巨额的软件支出上。NA采用BEA的核算方法,对三类软件进行区分——预装的、定制的和自主化的软件。预装软件是以标准化的形式销售或认证的,以包装的形式配送或是从互联网下载的电子文件。定制软件是按照特定用户的需要设计的,并辅之以分析,设计和编程等所需的定制服务。1998年以来,BEA对来自BLS的生产者价格指数(PPI)的所有预装软件采用匹配模型价格指数。BEA采用编程人员的工资数据来核算自主化软件和定制软件的价格。定制软件和自主化软件的价格采用预装软件的价格和编程人员工资的加权平均来核算,并人为地设定编程人员工资占75%的权重,预装软件的价格占25%的权重。
NA中整合的行业数据和汇总数据对于美国经济增长源泉核算作用明显,而且容易进一步分解分析。比如,可以揭示美国1995年后,有多少产出的增加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是来自信息技术、设备和软件等IT投资品的生产效用的提升而引致的。
3.创新经济的适应。NA将研究与开发支出、创意投入等认为是投资,而不是消费,主要是因为它们在将来会产生预期收益,而不是仅仅产生当期收益;而且研发等的收益可由其所有者来分配,这就使得研发支出具有经济资产的属性。长期以来,经济学者力图将研究开发视为创新、增长和经济福利的源泉,并因此将研发驱动的经济称为技术驱动型经济或者创新经济。
NA对创新经济的重要扩展包括人力资本(Jorgenson,1996),研究与开发支出(Christensen和Jorgenson,1996),和自然资源(Wright,1990)。更近期的研究成果还对管理革新的价值和其它无形资本的重要性给予了关注(Corrado,2005)。所有这些资产对于增长的重要性是明确的,然而在这些资产上的投资通常是由个人或是公司使用资本完成的,这些形成的资产很少被买卖。其结果是尽管这些都是用于生产的经济资产,但是通常被作为非市场资产对待,其原因是这些资产不存在显著的第三方市场和附属的市场价格。NA如同针对耐用消费品和政府资本的处理一样,通过研究改进账户体系使其包括研发支出和其它无形资本,以改进这些账户的估价基础。在原则上,NA将未给研发所有者带来经济效益的研发不归为固定资产,而是记作中间消耗。除非直接计算出研发的市场价值,否则NA就按照包括失败研发的成本在内的成本总额确定其价值。
研究与开发支出是1993SNA没能解决的问题之一。该问题在联合国统计委员会“1993SNA增补修订问题清单”44项议题中位列第9号,属于“非金融资产”类别。2009年12月的2008年SNA中已经将研究和开发支出归为非金融类投资。2008SNA在这点上和NA是一致的。
4.经济增长的来源。经济增长的来源对估计经济增长的潜力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分析经济增长的投资和劳动服务,以及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率,可以估计经济增长的潜力。NA中对不变价国内收入和生产账户的基本革新是,引入用户成本公式来虚拟资本服务的租金。SNA传统上以市场租金来做此虚拟,但是市场租金的数据在范围上受到限制,不能满足一个整合的和一致的美国国民经济账户对资本服务的需求。Jorgenson(2008)通过分析信息技术对经济增长来源也就是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率,解析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经济强劲增长的原因。
NA将GDP分为消费品和投资品产出等。为了构建GDP的数量指数,NA首先将产出在消费品和投资品之间进行分配。投资品包括耐用品和建筑物,消费品包括非耐用品和服务。NA构建消费者,机构和政府的耐用品服务,以及机构和政府不动产的价格和数量指数,作为虚拟的资本服务价值的一部分。对消费品和投资品的价格和数量采用环比的Fisher理想指数,来构建GDP的价格和数量指数。NA将GDI定义为包括劳动收入和资产收入等项目。GDI中劳动收入的数量指数构建是根据工作时间和每小时劳动报酬的数据。同样使用环比的Fisher理想数量指数构建劳动收入的价格和数量指数。核算不变价的资本收入、财产报酬、折旧和资本资产需要资本品的价格和数量数据。通过联合劳动和资本收入指数来构建GDI的价格数量指数。劳动和资本的权重是劳动和资本收入在GDI中的相应比例。
全要素生产率TFP是不变价GDP与不变价GDI的比率。多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可以被解释为使用投入去生产产出的效用增加,或是生产一定数量产出所需投入成本的下降。它是预测经济增长预期的最重要指标。NA中整合的行业数据和汇总数据对于美国全要素生产率作用明显,而且容易在行业层面进一步分解,得到各个行业的生产率。
5.经济增长的质量。NA中净支出的数量指数是关于社会福利的一个核算;Weitzman(1976,2003)建议,其包括当期消费的数量和未来消费的净增量。相似的,净收入的数量指数是关于经济创造的劳动和财产收入的一个核算。不变价支出与不变价收入的比率称作生活水平(Level of Living),一个产生于当期和未来消费的福利数量指数,其与劳动和资本服务的供应形式相对应。生活水平的高低就是经济增长的目的,从而衡量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四)NA的创新
NA探讨了国家汇总层面和基于市场交易的账户。针对国民经济账户的主要创新有:
1.虚拟租金价格。基于Jorgenson(1963)提出的用户成本公式,系统化地利用了资本和资产的虚拟租金价格,这是NA整合BEA的NIPAs和BLS生产率账户的关键所在。为了在投资品生产和资本收入间获得一致性,NA虚拟了住户、机构和政府的资本收入,以及法人企业和非法人企业的资本收入。对于居住用房,NA采取BEA根据出租用房的租金价值来虚拟自有住房租金价值的方法来处理。这一推算是基于市场租金价格。NA根据市场价格来推算耐用消费品,以及非营利机构拥有的耐用品和不动产的价值。
NA将耐用消费品的投资从住户消费中扣除,但是将其与相应资产服务的虚拟租金价值一道纳入GDP核算。NA对于非营利机构和政府部门持有的资产采取相似的处理。由于对等地处理住户、政府和企业部门的投资品生产和资本收入,NA中核算的GDP比NIPAs中核算的GDP高10%左右,其中美国这次的调整主要涉及研发、知识产权等,高出3%左右。
2.NA的所有账户都以现价和不变价来体现。NIPAs提供现价和不变价GDP,以及现价GDI,而国内收入和生产账户提供现价和不变价GDI,以及定义为不变价GDP和GDI比率的多要素生产率。国内收入和生产账户提供了Jorgenson(2001)提出的美国经济增长来源分析所需的数据。经济增长的来源是劳动和资本投入的贡献率,以及生产率的增长。
NA还包括一个整合的收入和支出账户。收入包括要素服务销售获得的收益,加上来自国外的收支净额,以及来自国外的净税收和转移支付。支出包括以市场计价的个人和政府支出,加上来自国内资本账户的净储蓄。NA中的这一整合账户的优势是部门间的付款互相抵消了,较大程度地简化了账户结构。为了将收入分解为支出和净储蓄的数据,NA提供了现价和不变价的收入和支出账户。经济增长的使用包括个人消费支出、政府支出、净储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净储蓄来自国内资本账户和国外交易资本账户,其等于总储蓄减去折旧。NA将生活水平定义为净支出与净收入的比率。这就是当前消费和当期累积的未来消费与资本和劳动服务创造的收入之间的比例关系。
NA的国内资本账户中投资包括私人国内投资、政府投资,以及住户和非盈利机构购买耐用品的支出,其都以市场价来估价。国内资本账户提供财富变化的数据,其等于净储蓄和资产重估价值之和。这为反映在国内收入和生产账户以及收入和支出账户中的当期经济活动,和反映在财富账户中的财富累积提供了一个必要的内在联系。这些账户的边界在NA的整个国民经济核算模型账户中保持一致。
(五)NA的应用
NA的建立更多地是为了经济政策的制定,为了将政策从维持经济运行的稳定性向增强经济增长的潜力进行转变。
第一,比较明显的是NA能够对经济长期运行的趋势进行准确和一致的估计,尤其是对真实的GDP、生产率、通货膨胀,以及能够更加准确地分析经济在不同时期的增长的源泉。
第二,财政政策的制定高度依赖诸如潜在GDP、物价指数和生产率等宏观经济指标的预测,这些预测通常和它们近期的趋势密切相关。因此,明确这些指标的历史数据尤为重要。NA引进研发、创意、IT等时大幅提升了真实GDP的增长速度,当然也使很多研究者和政府工作人员对生产率和潜在GDP增长的估计提高。几乎所有的财政决策流程是基于和服从于收入和产出的预测。因此,NA的改进提升了政策制定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第三,NA也为货币政策制定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新架构中的不变价和现价数据是价格指数、通货膨胀等的测算基础。这直接影响到很多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判断。比如,计算机、软件和通讯设备价格快速下降使预测的通货膨胀率降低,但是使预测的潜在的真实GDP提高,这样就引导美国政府制定通货紧缩的政策。
第四,NA增进了对账户之间的关键关系的理解。这种关键关系能够影响政策制定者,或者通过影响研究这些问题的经济学家进而影响政策制定者,这样能够产生不同的改进且更加有希望的经济政策。当然,货币、财政和日常政策的制定者还需要考虑很多其他的信息,但是NA提供的更宽更深入的数据能够在制定更加精确的政策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NA对中国国民核算体系修订的启示
中国于2002年《中国经济核算体系》,期间国民核算制度方法也进行了不断的改革和发展。随着国际最新的2008SNA的,以及美国近年采取的各种核算方法的调整,中国的核算方法也需要进行修订,形成新的文本。美国的上述实践对中国的启示如下:
首先,中国执行“人才兴国”、“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和“创新经济”等重大发展战略,无疑是符合世界发展潮流的。这些战略不仅要落实在具体的政策上,更要反映在统计监测和各级政府的统计工作中。即,中国的国民核算体系也应该相应进行调整,不仅仅要符合2008SNA的规范,也应该效仿美国的NA,根据自身的经济发展的特点,制定适合决策者需要的核算方法和体系。
其次,增长必须保证质量。信息技术、创意产业等研发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仅在于其数量扩张,更在于其自身质量和对其他行业质量的提升。中国目前新产品层出不穷,产品质量没有实质性进展,这种变相的数量型扩张通常导致产能过剩,同时这种增长模式不可持续。中国现有的核算方法没能体现出这方面的数据,也无法进行预测,更谈不上为政策的调整做出提前的研判。应该效仿NA中的不变价和现价的账户结构以及分行业分质量等级的核算数据模式。
再次,研究与开发支出等进行资本化。将研究和开发支出计作固定资本形成,并鼓励各级政府开展重点工作。美国在NA的研究基础上率先采纳并践行这一举措。美国BEA已把研发支出纳入2012年投入产出表和2013年国民收入与支出账户的核算与编制工作。将研究与开发支出纳入GDP统计,尽管面临着各种技术困难,但符合当代世界经济由传统的要素投入推动增长向创新主导增长转型的趋势和实践。
参考文献
1.许宪春.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建立、改革和发展.中国社会科学,2009(6)
2.Corrado Carol,John Haltiwanger, and Daniel Sichel, eds. Measuring capital in the new economy.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5
3.Jorgenson,Dale W., Mun S. Ho, and Kevin J. Stiroh .A Retrospective Look at the U.S. Productivity Growth Resurgenc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Volume 22, Number 1 Winter 2008
4.Jorgenson,D. W..Empirical Studies of Depreciation.Economic Inquiry,1996,34
5.Jorgenson,D.W..The Embodiment Hypothesis,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66,74
6.Jorgenson,D.W..The Economic Theory of Replacement and Depreciation, in W.Sellykaerts,Econometrics and Economic Theory,1973
7.Jorgenson,D.W..A New Architecture for the U.S. National Accounts.Richard and Nancy Ruggles Memorial Lecture.Review of Income and Wealth,Series 55,No. 1,March 2009
篇5
[关键词]市场营销品牌营销绿色营销
一、市场营销发展的背景分析
营销的产生和发展都是现实条件变化的产物。中国自从加入WTO后,我国市场营销环境发生了如下变化,促使我国的营销方式也产生了变化。
1.市场环境
国内市场国际化趋势会更加明显,市场竞争多极化,产品趋向高新化,营销方式现代化。
2.政策环境
(1)政府职能的转变。政企职责分开后,企业与政府的隶属关系被切断,企业进入法人治理结构阶段。
(2)法制管理加强。政府对企业的行政干预转变为政策上的宏观调控,为保证宏观调控目标的实现,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加强各种立法和执法力度,以完善的法制体系规范制约企业行为。
(3)新的制约。加入WTO后,我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将会发生各种变化,并且今后各级政府部门所制定的影响涉外经济政策的法规和措施,都要在指定刊物上予以公布,并到国家外经贸主管部门备案。各地区涉外经济管理政策、法规必须和中央有关政策相统一。
二、我国营销发展的新趋势和变化
1.绿色营销
所谓绿色营销是指企业在营销过程中充分体现环保意识和社会意识,从产品的设计、生产、制造、废弃物的处理方式,直至产品消费过程中制定的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市场营销组合策略。首先,在工业化过程中,由于对环境和发展的问题处理,其次,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的消费目标不再只是生存,而是健康、安全、舒适和和谐发展。再次,从企业对外的行为来看,把企业自身利益目标融入消费者和社会利益中,消除企业有损消费者及社会利益的“营销近视症”,从而提升企业的整体形象。事实上,一个关心环保事业的企业更能与消费者和政府保持良好关系,赢得政府的支持和消费者的偏爱。
2.文化营销
文化营销是在分析市场和消费者心理的基础上,更多地赋予企业和产品以文化内涵,以增加企业和产品的吸引力,达到增加销售的目的。主要包括以消费者的差异性文化需求为导向的市场营销观念,具有丰富多彩的文化品格的营销策略组合与以文化观念为前提的营销手段和营销服务。传统的市场营销是以产品或服务为中心,侧重于顾客对产品本身一些属性的认同,如经济实惠、方便性、耐用性等。现代化的技术力量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同类产品的性能十分接近,消费者对其性能上的区分意义越来越小,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占领市场只有靠自己的品牌,靠品牌所包含的文化差异。
sd
3.品牌营销
当今时代,己从实体营销到观念营销。从产品营销到品牌营销。企业营销不再只限于一种形体上的产品,重要的在于推销一个品牌、一种形象和一种价值观念。在关系市场条件下,企业砸掉一两项产品不要紧,但决不能砸掉一个牌子,品牌的塑造重于产品销售,领先品牌将进一步赢得市场。首先,由于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企业通过创造产品和产品价值上的领先来保持竞争优势越来越困难。另外,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多的追求更高层次的消费,追求个性化消费,单纯的产品功能在购买因素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少,消费者追求的更多是心理上的需求,追求的是一种感觉、自我价值的体现,一种自身的价值和重要性得到认同后的心理满足。当然,品牌的创建并非一劳永逸的。一个知名品牌的创立常常需要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但一个品牌的摧毁则往往系于一念之间。因此,当今企业不仅要树立创建品牌的意识,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品牌战略的管理,细心呵护自己的品牌。
14.服务营销
所谓服务营销是指依靠服务质量获得顾客的良好评价,以口碑的方式吸引顾客,维护和增进与顾客的关系,从而达到营销的目的。服务营销是现代市场营销的一个新领域,服务是市场营销的基本范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我国市场的供求格局出现了根本性的转变,由短缺转变为总量基本平衡且相对过剩局面。因此,服务产品日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对于企业而言,能够增加“让渡价值”的只能是周到、实在、方便的服务。在这种情况下,各生产厂商之间的竞争就不仅是产品形体本身的竞争,而是产品形体所能提供的附加利益的竞争。所以,企业必须采取与传统营销方式不同的,更加行之有效的营销策略才能占领和保住市场,从而产生了“以市场为中心”和以“顾客为导向”的市场营销观念,它以充分满足顾客的需求为中心,已采取具有竞争力的策略为重点,成为当今最受关注,最多采用的营销观念,这种营销观念即为“服务营销”。
5.营销管理
(1)从硬式管理向柔性管理的转变。传统营销管理的特点主要体现为集中管理和硬性管理,通过大量硬性指标和规章制度来强化对营销人员的管理,且营销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双向沟通缺乏。但是在新经济时代,知识型员工更需要与管理者的沟通,过去你说我听的指令型管理模式需要改变为双向沟通。
篇6
一、经济增长理论与财政政策发展的阶段性特点
经济增长理论是经济理论发展的产物,其自身的发展及其与财政政策理论的相互关系,都与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经济理论特点紧密联系,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目前,一般认为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一)经典经济理论。
经典的经济学理论总体上看没有明确涉及经济增长的论述,也没有涉及相关财政政策的论述。经典经济理论在供给与需求关系方面采用萨伊的供给创造需求理论,认为市场会自动均衡,强调市场自由,发挥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但若深入分析,可以注意到经典经济学对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问题作了许多分析。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生产资本积累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时提出:“生产逐年扩大是由于两个原因:第一,由于投入生产的资本不断增长;第二,由于资本使用的效率不断提高,在再生产和积累期内,小的改良日积月累,最终就是生产的整个规模完全改观。这是进行着改良的积累,生产力日积月累地发展。”强调了生产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动力作用。他还分析了公共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动力作用,提出公共基础设施是“为资本提供资本的资本”。亚当。斯密在他所著《国富论》中分析了一国财富增加的途径,认为只有通过经济增长才能实现财富的增加。亚当·斯密提出,社会财富的增加意味着人均国民产值的提高表现出来的个人财富的增加。在如何实现国民财富增加的途径问题上,他强调了资本积累和资本的正确配置,这实际上强调了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关于资本的内涵,亚当·斯密认为不仅包括机器和工具、建筑物、改良的土地,而且还包括“社会上一切人所学到的有用才能,这种才能对个人和个人所属的社会都是财产的一部分。”这实际上隐含着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关于人力资本的思想。大卫·李嘉图在《政治经济学与赋税原理》著述中,也包含了如何实现经济增长的思想,并强调了资本积累在经济增长中的动力作用,认为如果没有投资产生的资本积累,经济就不可能增长,增长过程就会停止。总之,经典经济理论对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已经有重要论述,但没有形成经济增长理论,也没有提出财政政策问题,因此没有经济增长与财政政策关系的论述。这时对财政收支的分析主要是从利益和政治的角度进行。
(二)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
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在宏观经济分析和财政政策理论方面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被认为是使宏观经济理论成为了系统性的理论,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了一套财政政策理论。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是应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大萧条的背景而产生的,强调市场失灵,主张发挥政府在经济总量调控中的作用,认为政府主要是通过财政政策干预经济。该经济理论从总量分析入手,以有效需求管理为核心,构建投资储蓄曲线(1S曲线)和货币供求曲线(LM曲线)分析模型(IS-LM模型),进行了一系列总量分析。在财政政策方面,提出了财政政策和宏观调控的目标主要是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和保持物价稳定等:分析了财政收支规模变化对国民收入的影响,从而对财政支出、税收等财政政策工具的作用、条件进行了分析,形成了相机抉择等应用理论,其中许多结论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仍在运用。值得注意的是,在运用凯恩斯经济理论进行财政政策分析时,必须考虑政策产生作用的条件。比如投资(政府支出)的乘数原理成立的条件就包括了5个方面:一是在投资中没有引进进口的产品和服务;二是经济中有足够的闲置生产能力、劳动力和尚未充分利用的资源;三是总产值中增加值比例保持不变;四是增加值中用于消费的比例不变;五是居民消费构成没有变化。当这些条件不能同时满足时,投资的乘数原理就不能成立,这些条件实际上是短期性的具体表现。总体看,凯思斯经济理论是从流量的角度分析了短期经济波动问题,没有对经济保持长期、持续增长的动力机制进行分析,所提出的财政政策也都是只能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短期效果的政策。
(三)新古典经济理论。
新古典经济理论是在凯恩斯经济理论面对资本主义经济中出现“滞胀”而束手无策的背景下,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发展起来的,也称为理性预期学派,是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起点和标志。该理论有三个重要特征。一是理论的前提条件。立足于长期分析,认为在长期中在竞争性领域市场机制总体上就是完备的(即所谓市场出清),信息总是对称的,经济总体能够运用对称的信息对经济变量做出正确的预期,即理性预期。这样的前提假设与经典经济理论关于市场本身是完备的观点相同,因此也被称为新古典经济理论。二是该理论的前提假设导致了政府干预经济无效,即财政政策无效甚至有害的结论,因此该理论唯一的政策建议就是政府不要干预经济。三是该理论使经济学研究致力于长期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分析,并且将经济学研究方法和工具进行了重大改进,构造出许多数学逻辑严谨的动态经济增长模型。因此,普遍认为虽然由于该理论认为财政经济政策无效而在政策建议中无所作为,但却在发展宏观经济研究工具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
(四)发展经济学。
发展经济学是20世纪60年代与新古典经济理论相同时期发展的经济理论,与新古典理论的主要不同,是针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问题进行诊断并提出政策建议。该理论的特点,一是在研究对象方面,不仅研究经济增长(即GDP的增长率),而且注重相关的社会问题、生存环境问题等,即所谓发展问题。二是在研究方法上比较综合,往往采取定性分析为主,用一些简单的数学模型或图形进行解释,重点放在提出政策建议等方面。发展经济学理论提出了许多有意义的观点和建议,例如迈克尔·托达罗(MichaelP.Todaro)提出了发展的新经济观点,他认为,发展必须包括经济加速增长、缩小不平等状况和消灭绝对贫困,也包括社会结构、民众态度和国家制度的重要变化的多方面过程。他还提出了发展的三个核心价值:生存、自尊、从奴役中解放出来。此外,他还提出了发展的三个目标,一是增加基本生活必需品数量的可得性,二是提高生活水平,三是扩大对个人和国家可得的经济和社会选择范围。西蒙。库兹涅茨(SimonSmithKuznet,1971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提出了经济增长的定义,他认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可以定位为给它的居民提供种类日益增多的经济产品的能力长期上升,这种不断增长的能力是建立在先进技术以及所需要的制度和思想意识之相应的调整的举措上的”,此外,他还提出了经济增长的六个特征。保罗·罗森斯坦-罗丹(PaulN.Resenstein-Rodan)强调了社会基础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他指出“要想有任何成功的机会的话,用于一个发展项目的资源就必须有一个最低限度水平。启动一个国家进入自我持续增长,颇有点像让一架飞机起飞。在飞机起飞之前,有一个超越的地面临界速度……”,此外,他还指出了起飞所需的基础设施资本形态、投资所需的储蓄等方面的不可分性。冈纳·米尔达尔(GurmarMyrdal,1974年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提出了著名的“回波效应”和“扩散效应”。所谓的“回波效应”是指经济活动正在扩张的地点和地区将会从其他地区吸引净人口流入、资本流入和贸易活动,从而加快自身发展,并使其周边地区发展速度降低;而“扩散效应”是指所有位于经济扩张中心的周围地区,都会随着与扩张中心地区的基础设施的改善等情况,从中心地区获得资本、人才等,并被刺激促进本地区的发展,逐步赶上中心地区。
目前,发展经济学的许多前沿问题仍然很受人们关注,如农业中的制度与技术变迁问题、食物(粮食)保障问题、外部(贸易投资、外汇)冲击下的宏观经济问题、经济发展与劳务问题、发展中国家工业成功的解释等。
(五)新经济增长理论。
新经济增长理论是宏观经济学最前沿的理论,该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致力于长期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研究。该理论在对经济环境的前提设定方面与新古典理论相同,包括市场出清、信息对称和理性预期等,该理论与新古典理论的根本不同是否定了边际收益递减的假设,认为在特定的条件下产出和资本积累都具有正反馈效应,经济增长率是内生于经济系统的,因此,经济能够实现长期持续的增长。该理论另一个突出特点是再次肯定了宏观经济政策和财政政策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并从全新的角度分析了财政政策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机制,因此受到政府部门特别是市场经济国家政府部门的普遍重视。
二、现代经济增长理论中的财政政策
以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和新经济增长理论为主要内容的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对财政政策的宏观经济理论基础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这里结合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主要内容,具体分析财政政策理论基础的变化。
(一)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基本问题。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基本问题来源于对长期经济增长的核算结果,包括对多国从1870年到1995年的100多年经济增长核算和从1960年到1985年的25年经济增长核算,结果发现仅有40%到70%不等的产出增长率来源于资本生产要素和劳动生产要素的投入。
(二)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基本框架。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体现了宏观经济理论向使用完备工具发展的趋势,与此前的经济理论形成明显不同。其基本条件假设包括长期中竞争完备的市场、信息对称以及经济实体的理性预期等。在研究方法上的特点:一是从微观机制入手分析宏观经济问题,注重宏观经济现象的微观基础。二是进行动态的数量分析,普遍采取构建数量经济模型的方法进行研究,注重经济分析的逻辑严密性和实证性。三是注重用数据检验理论推导结论的正确性。经济增长理论的动态经济增长模型普遍采用的框架是:经济活动的目标是追求由消费(或消费为主)产生的效用最大化,但消费和生产行为受到预算约束的限制,或者说受到资本积累速度的限制,在目标和约束条件之间找到最优的消费增长规律、最优的资本积累规律以及最优的经济增长规律;在这个框架下,通过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的不同特性,分析财政政策、生产技术、人力资本等对长期经济增长的影响,这个框架即所谓拉姆奇(Ramsey)模型框架。
(三)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重要理论模型。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特点是对所研究的所有问题,都通过构建数量经济模型进行分析,针对不同经济问题,结合不同条件,构建了大量的动态经济增长模型,以下介绍的是其典型的并与财政政策密切相关的模型及其经济含义(各模型数学表达式略,可参见文后所列参考文献)。
1.哈罗德一多马模型。
这是凯恩斯经济理论后期出现的模型,虽然严格地说还不属于现代经济增长模型,但却是第一个出现的动态增长模型。该模型在微观机制上假定企业的生产按照里昂惕夫生产函数进行,即资本(K)和劳动(L)不能相互替代,产出由资本或劳动中投入少的量决定(即所谓“水桶原理”,水桶容量由短边决定),宏观上采用凯恩斯的需求决定原理,即储蓄全部用于投资,不考虑折旧,总产出中用于储蓄的比例是固定的,劳动力是自然增长的。在这样的条件下,推导出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条件是总产出、消费、生产资本存量和投资都要同比率增长,保持齐步走,其中任何一项产生波动,经济会立即失去平衡,这样的均衡增长被称为“刀锋上的均衡增长”,很难达到。为此,人们认为此模型不宜用来解释和分析经济增长实践,或者说以需求分析为核心的短期波动理论无法分析解释如何保持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问题。
2.索洛模型。
这是新古典经济理论最典型的经济增长模型,通常称为新古典增长模型。该模型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出现“滞胀”的情况下,重新强调依靠市场本身的作用推动经济增长,但与经典经济理论相比较,对市场的环境条件作了更为全面的假设。新古典增长模型假定市场机制是竞争性的、完备的,信息是对称的,经济主体的行为是理性的。按此假设,市场经济国家在国内普遍重视保持自由,竞争(防止垄断),强调信息透明,注重政府职能主要在公共领域发挥作用。
在设定的条件下,新古典增长模型建立的微观经济机制是:家庭追求由人均消费产生的效用最大化目标,但受到家庭资产积累速度的预算限制;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目标,但受到人均资本积累速度的限制。无论是资产积累还是资本积累,都服从边际递减的规律。在宏观经济中,家庭向企业按特定价格提供劳动力和资本(储蓄),获得工资和利息向企业购买产品进行消费,企业按特定价格使用劳动力和资本,向家庭提品供家庭消费,并由此构造了人均资本积累等于人均投资减去折旧和新增人口的单位消耗的“人均资本积累方程”,并由此推导出结论,即在边际产出递减的情况下,宏观经济的稳定状态是经济增长率等于零,新增投资正好与折旧和新增人口消耗相等,即经济增长率终将趋于零,停止增长,实践中经济之所以还在增长,是因为人们所不能控制的(即外生的,与产出、资本积累等都无关的)技术进步导致的。
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由此项理论推导的结果得出了一系列经济分析结论并解释了人们观察到的绝大部分经济现象。主要结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绝对收敛。即不同的经济体人均资本(产出、消费)越低的,增长率应当越高,最终人均实际GDP将趋于一致。按此结论,穷国的人均实际GDP增长应当比富国更快,并最终赶上富国,即实现赶超。但通过对118个国家从1960年到1985年的数据检验表明,不仅没有实现赶超,差距反而有拉大的趋势。因此不同质的经济实际上否定了绝对收敛结论。但是,对最初的20个OECD国家从1980年到1985年的数据检验发现,穷国的人均实际GDP确实增长的更快,明显存在趋于一致的趋势,因此比较同质的经济集团,存在一定程度的绝对收敛趋势,赶超较为容易。对美国各州从1880年到1990年的数据检验发现,较穷的州的长期人均实际GDP趋势高于较富的州,实现了赶超,并趋于一致,表明同质的经济确实存在绝对收敛。
二是相对收敛。即一个经济体(一国)距离其自身经济的稳定状态越远,其增长就越快,也就是从长期来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个经济体存在一个自身的稳定状态,经济如果离此稳定状态较远,就会以较快的速度增长,但随着趋近此稳定状态,增长速度也会逐渐变慢。同时,不同的经济体具有人均实际GDP不同的稳定状态,因此在一定的条件下,穷国可能永远赶不上富国。
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似乎解释了经济增长方面的绝大部分现象,但却不能解释为什么发达国家的经济并未停止增长,而且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发达国家经济还实现了新的较快增长。此外,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认为技术进步是外生的,财政政策是无效的等结论,也明显与经济增长的实践不符,因此产生了新经济增长理论,作出新的分析和解释。
3.区域经济模型。
这是一个分析存在贫富差距的两个地区如何实现公平与效率平衡的模型,构建于20世纪60年代。此模型虽然是一个静态模型,并不属于现代经济增长理论模型,但却有利于分析不同发达程度地区的均衡增长问题。该模型通过推导得出的结论,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如果两个地区的生产是由资本和劳动不能互相替代的生产函数(里昂惕夫生产函数,表明生产力很低)确定的,则两地区收入平等的唯一途径是使富裕地区的人均收入降至贫穷地区的人均收入水平,即只能通过共同贫穷来实现公平。
二是如果两个地区的生产是由资本和劳动能够相互替代的生产函数(如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表明生产力水平较高)确定的,则两个地区实现总体收入最大化(效率),并使两个地区人均收入水平相等(公平)的途径,既可以通过劳动力的转移实现,也可以通过资本的移动实现。并且认为从短期看,移动劳动力比移动资本的总体成本更低。
4.线性生产技术模型。
此模型是新经济增长理论最基本、典型的模型,由巴罗等人1990年构建。该模型与整个新经济增长理论体系一样是在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最重要的突破是从宏观经济的微观生产机制上否定了边际产出递减的假设,认为产出的增长带来知识、技术等方面的提高,并将这些内容作为资本积累的内容构建模型(即内生化构建内生增长模型,也称AK模型),以此为基础分析宏观经济问题。线性生产技术模型的结论是,人均资本的积累如果包含人力资本积累,则产出就与资本积累成正比例关系,按此关系,只要将产出用于保持人均资本积累和人均消费的合适比例,宏观经济就能实现长期稳定增长。政府可以通过财政政策将用于资本积累的一部分用于教育等人力资本投资,就能促进经济长期稳定增长。
5.生产型知识资本模型。
此模型也称为边干边学模型,由罗默于1986年构建,属于新增长理论模型。该模型的基本思路是认为社会总资本(K)在积累增加的同时,由于专利等封闭手段不可能对技术长期封锁或保密,因此在长期中会增加全社会生产经验,所有的单个劳动力(11)在不断的生产投入中,通过教育、培训等都具备了新的知识和经验,从而提高了劳动者的整体效率,使得单个企业的边际产出不仅不递减,而且会保持稳定增长,从而在宏观经济上使人均实际GDP增长率保持稳定或不断提高。该模型比较具体地分析了生产知识和经验对经济长期增长的动力机制,因此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一是政府和企业都要重视生产经验和知识对长期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注重加强研发、不断创新,获得社会整体技术进步的外溢效应,提高社会生产的知识和经验;二是发展中国家在引进资本的同时,要特别注重引进相关技术和消化吸收相关技术(有关分析认为,当年亚洲四小龙的高增长率与其在引进资本投资过程中消化吸收先进生产技术密切相关,而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这方面的不足并未实现同样的增长);三是政府应当通过制定行业技术标准等手段进行干预,提高相关行业乃至全社会生产技术标准,推动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
6.生产性公共资本模型。
此模型由阿罗和巴罗在1990年构建,属于新增长理论模型。模型提出了政府提供的生产性公共资本对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动力作用机制,是新经济增长理论对财政政策在经济增长能够发挥何种作用以及如何运用财政政策的一个理论分析。该模型在分析生产性公共资本(如交通、通讯、城市公共设施、教育等能够直接服务于生产的公共服务)性质的基础上,将生产性公共资本的外溢性纳入微观生产机制,通过理论推导得出的结论是,政府通过征税用于生产性公共资本投资,并将公共资本无偿或低价格提供于社会生产,就能够提高企业的边际产出和边际利润,防止边际产出递减,从而提高长期人均实际GDP增长率。该模型还推导出了最优经济增长率与最优税率的关系。该模型的实践意义十分重要:一是生产性公共资本的适当规模对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是必不可少的;二是税收的比重应当适当,过低或过高都不能使长期经济增长率达到最优,在其他条件不变时,最优税收比重(税率)应当与劳动力的产出弹性相等;三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加劳动力的投入就能够提高经济增长率,因此劳动力充裕的国家应当更加重视生产性公共资本投资。
7.一般拥挤性基础设施模型。
此模型在生产性公共资本模型基础上(该模型假定生产性公共资本是纯公共性的)进一步考虑了生产性公共资本具有一般拥挤性(如道路拥挤会提高运输的时间成本等)的情况下,对长期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通过推导得出的结论是:一般拥挤性的生产性公共资本能够阻缓增长率的降低,从而提高长期增长率;生产资本的积累终将导致生产性公共资本的拥挤,拥挤度越大,长期经济增长率的衰减速度越快,生产性公共资本为纯公共性时,存在一个稳定的经济增长率;存在一个与拥挤度相适应的最优税率,并认为由于环境、资源具有公共使用性,因此具有提高长期经济增长率的作用。模型的经济意义除与前一模型类似的外,还包括:生产性公共资本的投资建设应当具有一定的超前性,政府征税融资应当保持最优比率,应当保护性地开发和利用具有公共性的资源,注重环境保护,特别是要重视国家总体的环境保护。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特别是新经济增长理论还对财政管理体制、各类税收制度、政府债务、社会保障政策等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构建了其他大量的增长模型,如贫困陷阱模型、小国开放经济模型、多级政府转移支付模型、技术变迁模型、人口迁移模型、生育选择模型、劳动闲暇选择模型、具有政府债务约束的经济增长模型等,上述模型也有大量的变种,在此仅介绍了经济增长理论的基本思路和一些典型分析。
三、现代经济增长理论与财政政策的新特点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对经济增长的长期动力机制进行了大量的分析,并在许多国家的宏观经济管理中得到运用。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为更加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保持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努力完成新时期财税改革的主要任务和措施,应当重视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及其对财政政策影响的参考和借鉴价值。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影响下的财政政策新特点值得关注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1.财政政策实施范围的综合性。在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影响下,财政政策由过去调节经济总量为重点转为涵盖涉及社会和经济领域的所有公共性问题,主要是推动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和保障社会的安全稳定这两大方面。在保障社会安全稳定方面包括国防与安全、社会公平、社会保障、教育等方面政策;在推动经济长期稳定增长方面包括与货币政策的配合、财政本身的可持续性、提供公共品与公共支出、环境保护等方面政策。受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研究方法的影响,财政政策内容也往往是综合性的,一项具体政策往往是将政策涉及的社会与经济问题综合分析,如财政体制、税收问题、社会保障、劳动力经济学、教育经济与人力资本等。同时将国内问题与国际问题联系起来分析,甚至专门研究全球问题,也是重要特征。
2.财政政策促进经济增长的长期性。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强调有效的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因此在社会生产领域注重技术创新和新增生产资本的技术水平,注重产业结构调整,在社会经济领域则强调外溢性强的公共资本积累。在此背景下,财政政策作为宏观经济政策丁具,从注重总量短期平衡为重点,转为促进经济长期稳定增长为重点。财政政策更加注重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注重在加强教育促进人力资本积累、促进技术创新和提高行业技术水平、改善经济结构、保护环境资源等推动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动力因素方面运用财政政策。对于短期波动问题,只是在十分必要时才运用财政政策进行总量调控。即使有些国家(如美国)在评价赤字政策时,着眼点已非调节短期波动,而是通过促进有效资本积累推动经济长期增长。因此,总量上稳健的中性的财政政策往往是常态的财政政策。
3.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中的稳定性。宏观经济的短期总量调控更多是运用货币政策,在此过程中注重财政政策(国债发行、赤字规模等)的稳定性,为货币政策提供稳定的运行环境,增加可控性,减少不可控性和风险。比如鲁宾(美国财长)在2005年8月在美联储举办的“格林斯潘时代:对未来的启示”经济论坛年会上就说,债券市场走势在很大程度上受包括财政政策走势和未来财政状况的影响,认为务必奉行稳健的财政政策,这有利于利率政策能够发挥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他还强调了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必须密切配合。
篇7
一、“浇铸成功的基石”――构建系统知识框架,掌握基础知识考点
学生在复习历史时总有千头万绪、无处着手之感。例如,掌握一个历史事件,不仅要记忆该事件的基本史实,理解其本质内涵,还要把握其时代背景,这就对学生有了很高的要求。尤其近年来新课程标准的广泛普及,高考文综的综合性能力要求更是日益凸现。例如中国古代政治史专题里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一考点,除了涉及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政治措施的沿革及其影响,还会触及美苏加强中央权力的措施等内容。面对如此繁杂的知识点和知识线索,学生大都存在记忆不全、不能由历史现象归纳出本质规律、未形成系统的知识架构等问题,答题过程中也总会出现漏写知识点、答案组织不完整、语言归纳不恰当和概念运用不熟等错误。面对这一问题,关键重在夯基础、抓落实。在复习之始就要根据学生实际制定详细计划,让学生自己总结、自查自纠,教师一定要紧扣落实,日查月总,使学生一开始就从源头上弥补自身的不足。同时对于阶段特征和基本概念要反复检查,务求记忆准确、表述规范。
二、“把握成功的命脉”――深入解读历史史料,准确审清题目要义
在解题训练中,经常会出现有些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扎实,可答案却总是答非所问、得分偏低的现象。高考历史中的考点统统出自课本,可不会有一道题是原原本本选自课本。这就对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归纳分析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把试卷上的陌生考题转化为熟悉的知识点,就要求教师加强对学生解题思维和解题能力的训练。最好让学生从自己的答题模式中不断总结经验,适时巩固。试举下例:
请回答:(1)材料一说明了苏联的经济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依据所学知识指出开始变化的标志性措施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经济发展模式?这种模式给美国带来了20年代的经济繁荣,但也潜伏着深刻的危机。简述这种危机的表现。
(3)材料三中“大胆、持久”的“实验”是指什么历史事件?它的本质特点是什么?它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模式有什么重大意义?
学生答题实录:
(1) ①直接的办法进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原则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 ②新经济政策。(2)模式:自由资本主义模式。表现:①工人失业 ②生产停滞③市场萎缩 ④造成严重的社会动荡。(3)事件:国家干预经济。本质特点:国家干预经济。意义:缓解了经济危机,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模式。
从该生答题内容来看,失误原因主要是审题不清, 因此得分偏低。如第一问未紧扣“经济政策”和“标志性措施”;第二问未抓住“20年代潜伏的危机”,没有突出时代背景;第三问则混淆了事件和本质的区别。由此可见,学生能否准确审题是提升得分的关键。
审题的过程就是分析题目的过程,如何分析得到位、准确,关键在于掌握方法与步骤。审题要先从分析问题入手,分析过程中必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答题范围(如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答题要求(如概括、分析、归纳、比较等),答题角度(如原因、背景、评价、影响等),以及反映时代背景的限定词语(如时间、人物、地点等),针对这些关键词都要明确标注,细化到每一个字,同时要联系到所考察的时代背景、专题考点,务求做到心中有数。其次分析材料时一定要带着问题读材料,从材料中找出相应史实,并做好标记。而材料如何读全,就要做到分层、分句概括,关键词以抽象性或概念性强的词语为主,表现时间、背景的词语也不可忽视。当然,审题时还要注意分值要求,如果分值较低,答题时就无需长篇大论,以免浪费时间。
三、“架起理想的桥梁”――规范答题格式,内容紧扣考点
篇8
1.含义:重农抑商政策是古代中国统治者倡导的重视农业、限制商业和手工业发展的重要经济政策。
2.原因:(1)古代农业是决定性的、基础性的生产部门,它提供给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更是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农民还是国家最重要的而且相对有保障的兵源,因此农业生产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
(2)由于工商业的发展会加剧劳动力从土地上流失,造成种种社会问题,间接危害封建国家的统治,统治者有必要通过控制农业,抑制工商业,将农民牢牢束缚在土地上,稳定地主阶级统治。重农抑商、以农立国就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治国主张。
(3)传统的“重义轻利”观念的影响。
3.过程:(1)春秋战国时期,针对社会上出现的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封建专制统治等严重问题,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国家鼓励男耕女织的农业生产,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2)西汉初年,经济凋敝,富商大贾乘机囤积居奇,操纵物价,影响民生和封建专制,对此汉武帝推行了一系列经济政策: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等,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富商大贾的势力。
(3)唐宋时期,政府曾一度放松对商业的限制。
(4)明清时期,工商业空前兴盛,但封建政府依然固守重农抑商政策,继续实行专卖制度,垄断盐、茶等重要商品的经营,对民营商业不断加税。
4.影响:(1)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古代农业的持续稳定的发展。
(2)地主官僚不断兼并土地,使土地高度集中,农民破产流亡。
(3)到了明清时期,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而统治阶级依然坚持“重农抑商”的政策,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代表新经济因素和新生产方式的资本主义萌芽长期得不到充分的发展。
二、重农抑商与闭关锁国政策的比较
1.从原因来看,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实行,都与当时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专制政治的需要息息相关。
2.从措施来看,重农抑商的重心在对内,重视农业、以农为本,大力限制国内工商业的发展。闭关锁国政策则是指明清封建政府实行的严格限制对外交往和对外贸易的政策,重心在对外。
3.从实行时间来看,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长期的经济指导思想,从商鞅变法开始,除个别朝代曾经放松对工商业的压制外,重农抑商一直是封建统治者的“传家宝”。闭关锁国政策则主要实行于明清时期。
4.从后果来看,两者的目标都没有能够真正实现。“重农抑商”没能限制工商业的发展,“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中国古代工商业依然取得了很大进步。“闭关锁国”也没能抵御西方殖民者的入侵,的隆隆炮声击溃了封建统治者苦心经营的工事,中国开始跌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
5.从影响来看,两者都曾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是导致近代中国落后的重要政策因素。但是重农抑商政策在其实行的早期,其积极作用要远远大于消极作用,对当时农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巩固新兴地主阶级政权起过积极作用。例如商鞅变法,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鼓励发展农业生产,促进了秦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而闭关锁国政策则几乎没有产生积极作用。
三、商鞅“重农抑商”与黄宗羲“工商皆本”的比较
1.相同点:商鞅“重农抑商”与黄宗羲“工商皆本”都适应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都有利于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
2.不同点:商鞅“重农抑商”强调农商的对立,而黄宗羲“工商皆本”肯定了工商业在社会财富的增值过程中具有与农业同样重要的作用。“重农抑商”后来成为封建统治者长期坚持的经济政策,而“工商皆本”并没有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潮,也没有动摇“重农抑商”的统治地位。
[创新训练]
1.《汉书》中记载:“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对此理解正确的有( )
①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②商人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③农民的政治地位处在社会最底层④政府商人歧视压制的现象开始转变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据资料统计:新航路开辟后,从明朝后期至清朝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了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体系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日后能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中内在的直接原因在于( )
A.“重农抑商”和“闭关禁海”政策的压制
B.自给自足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
C.由于鸦片大量流入导致白银的大量外流
D.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的商品输出
3.宋人陈亮说:“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补,而非求以相病。”其主要观点是( )
A.重农抑商 B.重商抑农
C.农商互补 D.农商皆本
4.“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亡农夫之苦,有阡陌之得。”材料主要反映了( )
A.商人的逐利投机行为
B.男耕女织方式的瓦解
C.商人富裕祥和的生活
D.作者的重农抑商思想
5.《礼记》有“天子为籍千亩”、“天子亲耕于南郊,以供斋祀”的记载,《礼记》有“仲春,后率内外命妇始蚕于北郊”的记载。汉朝以后逐步形成一种国家礼仪,皇帝和皇后常常在春季举行“籍田礼”和“亲蚕礼”,这主要表明( )
A.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
B.统治者关心百姓疾苦
C.统治者常能与民同乐
D.统治者确能“以民为本”
6.研究华商历史的郭德利指出:“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在)引发人们经商致富的动机中,实际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以下能够为这一论断提供依据的是( )
A.商人经商积累的财富主要用来买田置地
B.政府实行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政策
C.农民极端贫困,无力从市场上购买商品
D.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7.汉武帝时规定:“商人财产每2000钱,抽税一算(120钱);经营手工业者的财产,凡4000钱抽一算……商人之车,则征收二算;船5丈以上者,每船抽税一算。”这个政策的直接目的是( )
A.打击富商大贾
B.降低商人的经济地位
C.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D.强化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8.1651年英国政府颁布《航海条例》时,清政府依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这两者都( )
A.以贸易保护主义为目的
B.取决于其经济基础
C.禁止国民进行海外贸易
D.增强了本国的经济实力
[参考答案]
篇9
区域经济报道起着播报区域化经济状况、宣传经济发展、分析预测经济形势、监督经济环境的重要作用。黑龙江是全国农业大省、资源大省、国家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绿色食品生产基地,我省电视新闻工作者该如何围绕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做好龙江的经济报道呢?
一、根据龙江经济特点,报道特色经济新闻
黑龙江拥有生态、黑土地、气候等天然优势,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是黑龙江农业的一大亮点。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都是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农牧业向专业化、区域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同时以肉牛、肉羊、生猪、乳制品深加工的集约化、标准化、规模化为突破口,建立“以农促牧、以牧带农、农牧结合”的区域生态农业。作为资源大省,煤炭、石油、森林等资源型城市在黑龙江较为集中。煤层气的开发利用、与煤共伴生矿物的开发利用、煤炭副产品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石油加工及石油化工产业包括石油勘探、石油开采、石油化工等为主体的产业链;森林资源开发和木材的精深加工所发展的家具、纸制品、板材同时连带着山野菜、养殖业、食用菌、蜂蜜、人参、林蛙制品等附带产业发展,这些都是黑龙江产业发展的重点。此外黑龙江还有冰雪、森林、草原、湿地等的旅游资源。
这些极具地域特色的经济发展项目是电视经济新闻报道的源头与活水。黑龙江电视台围绕我省项目建设和发展“十大重点产业”,推出了《项目建设进行时》、《招商引资热龙江》、《龙江两岸行》、《十三地市项目行》、《走读黑龙江》、《越来越好》等多个专栏,很好地发挥了电视经济报道对全省经济工作的服务和引领作用。同时还应看到电视经济新闻报道不仅是为黑龙江的经济发展服务,更是为了把整个黑龙江经济与全国乃至全世界相融合,在把黑龙江的经济特色宣传出去的同时,吸取外面发展的先进经验再促进黑龙江的发展。
二、围绕中心工作,经济报道助力经济发展
围绕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电视经济报道要在以下四个方面发挥引领和导向作用。
一是传递经济信息,提供决策依据。经济信息的内容非常广泛,人们的经济活动、经济关系、自然经济现象和与之相关的方面都是经济信息或可能转变为经济信息。传递信息是新闻的基本职能,传递经济信息是经济新闻的基本职能。信息的获得与利用是国家、企业、个人进行决策的依据。在经济飞速发展信息过量的今天,经济信息的传递更应该注意及时、准确、平衡和有效,以方便人们的经济决策。例如 “哈大高铁改写东北经济版图”这则新闻报道了我国第一条穿越高寒地区的高速铁路--哈大高铁开通运营,传递了哈大高铁运营把东北人们的生活形成了“一小时交通圈”的经济信息,生活在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四城市的人生活、工作等诸多方面将发生结构性变化,东北地区的城市化和同城化进程,以及各城市功能的错位发展都将会加速推进。
二是传播经济知识,解读经济现象。经济知识是人们在长期的经济活动中所总结出来的认识和经验,是经济实践基础上的理性升华。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离不开经济知识的指导与运用,从而又在新的经济实践中发展出新的经济知识。经济新闻在报道经济现象的同时,还必须联系其相关的背景,解说其来龙去脉、特点,它与其他经济现象的关系,剖析其内在的规律,分析其所包含的经济学原理,展望其发展走势。例如黑龙江电视2013年在《冰城崛起“北义乌”》一组报道中,不但介绍当地优化投资环境、筑巢引凤的好做法好经验,还深入回答了为什么招得来、怎样留得下的问题,三条报道既有对本土大项目的关注,又有远赴浙江的调查,最后还通过名主持人专访名专家的高端访谈,加强了对重大经济报道的深层次解读,阐释龙江投资热土的魅力所在。
三是解读经济政策,改善经济环境。电视经济新闻报道的编采人员要深入生活,增强新闻敏感,在众多的经济现象中发现新情况、新经验、新问题,从而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观点,在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同时,发现新经济政策,改善经济环境。
四是监督经济环境,引导经济发展。市场经济的开放性特点、各个市场主体对利润最大化追逐的特征和人民群众对社会环境的信息知晓权的要求,都突出了经济新闻报道中对市场环境和人们的经济行为进行监督的责任。经济新闻的公开性、广泛性、及时性使新闻的舆论监督具有明显优势。
三、依托新形势,经济电视新闻报道要实现新突破
当前电视经济报道要更新观念,创新报道形式,拓宽报道领域,探索并应用全媒体环境下的多种报道手段,具体来说要实现三个方面的突破:
一是经济新闻观念的突破。新形势下,单纯的图文混排的形式已经不能满足观众的需求,各种缤纷多样的经济新闻纷纷登上屏幕。传统的经济新闻主要是针对某一家企业的产值和利润是多少,同比增长多少个百分点,分析创收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有哪些经营的模式和经验值得我们去借鉴学习。在新观念之下,依据受众需要,电视经济报道更多关注的是对经济发展规律和经济现象的探讨,报道题材多样化,既涉及实体经济,又深入虚拟商圈。马云、牛根生等经济风云人物出现,“淘宝十一独吞190亿”等等新气象催生电视经济报道编采人员更新新的报道理念。
篇10
1.1淘汰落后产业结构难
我国的节能减排工作还面临诸多困难,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发展还要依靠那些高耗能的产业。因此,要淘汰落后产能的企业,对于国民生活将带来重大影响。但是,绿色经济发展道路还是要坚持,对那些设备工艺落后、资源利用率低的企业还是应该按规定予以制止,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兼顾到环境保护。
1.2我国经济政策和投资落后
虽然目前我国的节能减排工作已取得很大进展,但是相关法律法规并不健全,投资体系也相对落后,使得节能减排在实际操作中面临困境。政策实施效果并未达到生态经济理念下的低碳经济管理要求,政策的滞后性就决定了低碳经济新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过程是漫长的,从而影响了生态经济发展的效率。
1.3金融危机对我国低碳经济带来影响
金融危机波及到了各行各业,其中受影响较大的包括化工、钢铁等。为了经济的迅速崛起,我国对一些高效能产品放宽了出口限制,取消了部分关税,给低碳经济管理带来了困难。金融危机使得一些企业在生存上已经面临困难,很难再有精力在产业结构优化创新上投入,其对生态经济理念的重视程度也大大降低。
1.4我国工业化进程还不彻底
我国正处在工业化进程中期,工业化对能源量的需求很高,发展低碳经济就是减少能源消耗,这两者的矛盾在短时间内很难解决。虽然这一低碳经济发展中的阻力,是由我国国情决定的,但是,阻力的存在也是我们努力创新经济发展的方式方法的动力。
2我国低碳经济管理策略
2.1发展低碳科技
坚持生态理念为基础,开发新的低碳科技。以往的以经济发展为主的科技生产体系,很难适应现代化生态理念对经济发展得新要求。因此,我们要发展适用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新的低碳科技,并在生产生活中体现其实用价值。让人们从衣食住行各方面充分感受到低碳经济与生活的密不可分,同时也给低碳经济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2.2重视教育
我国长期以来坚持科教兴国战略,低碳经济的发展也要依托教育的进步。而低碳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能创造就业机会,因为生态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具有高素质人才的管理队伍。教育的发展还能有效带动劳动力的转移和经济的发展。所以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我们要加快发展教育事业,提高人员素质。
2.3推广低碳技术
好的低碳技术就需要推广,让大家都意识到经济发展存在的优化的新模式。比如电力方面,可以推广水力发电。既推进了经济发展,还有效利用了自然资源。还可以进一步推广太阳能发电,生态防治病虫害等符合生态经济理念的生产方式。发展低碳经济,推广低碳技术以有效节约能源,促进环境与经济和谐发展。
2.4循环资源和生态园规划
资源的循环利用是指对已经使用过的仍存在使用价值的材料进行二次利用,其目的是避免浪费。能源产业结构的优化,可替代能源的发展等都是实现资源循环利用的有效途径。对生态园的合理规划,坚持可持续发展观理念的指导,都能有效地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2.5鼓励在低碳经济方面进行创新型开发
在生态经济理念下,国家可以适当投入资金,建立生态经济奖励机制。表彰一批在生态经济领域额表现优异的企业或个人,并加大科研资金投入,提高人们对低碳经济管理创新的积极性。对已有的创新成果,要好好利用,以作用于低碳经济发展。还要与国际上先进的低碳技术交流,学习先进的低碳管理理念,开拓低碳技术市场,为我国低碳经济建设做贡献。
3总结
- 上一篇:可以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
- 下一篇:监理工作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