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公有制经济的国家政策范文

时间:2023-10-30 17:30: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非公有制经济的国家政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非公有制经济的国家政策

篇1

一、内蒙古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有利及制约因素

(一)有利因素

总结内蒙古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国家和自治区领导重视,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氛围。近几年,国家多次下发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像被称为国家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新旧36条”等,为各地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政策指导作用。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政策的同时,成立了自治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专项推进领导小组,组织有关部门开展全区非公有制经济情况调研,在此基础上,制定了符合我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2013年,自治区党委更是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作为我区深化改革、转变发展方式、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国家和自治区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了良好氛围,必将进一步加快我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二是受整体宏观经济形势利好的影响。近几年,自治区依托资源和区位优势,经济发展保持了高速增长态势。“十一五”时期,我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达17.6%。其中,农畜产品加工业、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重点行业都得到了较快发展。同时,围绕自治区优势特色产业基地及2013年党委提出的五大基地建设步伐的加快,产业集群化发展稳步推进,为非公有制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加快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难得的机遇。

三是各项社会事业改革步伐加快。为了深化改革、破除经济发展的各种体制制度束缚,近几年,国家和自治区加快了社会事业领域的改革步伐。在打破垄断、医疗卫生、教育公平、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改革,逐步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加强内部竞争机制的引进,并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改革之中。随着社会事业改革的不断深入,部分行业的垄断局面将逐步被打破,为非公有制经济拓宽了发展领域。

(二)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

我区非公有制经济虽然发展较快,但由于起步较晚,在发展中还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需要引起重视。

一是非公有制经济内部结构不合理,区域间发展不平衡。内部结构不合理突出表现为传统行业比重偏高,新兴服务业涉足不多,金融保险业、垄断行业比重低,流通服务型企业多而生产型企业少,多数非公有制企业仍处在以资源开发和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产业链下端。分区域看,呼包鄂地区集中了全区45%以上的个体私营企业。鄂尔多斯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程度最高,其次是包头和呼和浩特。发展程度最低的是兴安盟,与鄂尔多斯相比总量相差十几倍。

二是非公有制经济规模偏小,市场化程度不高。我区非公有制经济起步较晚、起点较低,与全国一些省市相比规模偏小,市场化程度不高。从规模上看,广东个体私营企业户数已达460万户,重庆为131.5万户,而我区刚刚突破110万户。以建筑业为例,2011年,我区建筑业非公经济单位数为882个,从业人员为39.7万人,建筑业总产值为1343.83亿元,利润总额为104.62亿元,分别在全国各省市排名第24、20、24和15位。从市场化程度看,我区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经济模式和不平等竞争等因素依然存在,造成我区市场化程度不高,制约着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从2010年全国各省市区市场化相对进程年度报告数据来看,内蒙古市场化综合指数为6.51,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34,在全国排名第18位,与我区自身发展实力与潜力不相适应。

三是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水平层次较低。我区的非公有制经济主要集中在技术水平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中,而在对技术要求较高、创新能力较强、垄断性较强的行业中分布相对较少。像第三产业中的金融业、教育、社会保障等领域中,非公有制经济涉足很少。非公有制经济中的龙头企业较小,中小企业数量较多,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较低。在我区上市公司中,非公有制企业数量很少。我区的非公有制经济总体还处于发展水平较低的层次。

四是县域经济发展滞后,阻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步伐。县域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是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关系。县域经济的充分发展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投资环境,同时,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又对县域经济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而现阶段,我区县域经济发展滞后,还不能完全满足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对土地、信贷、资源、技术等方面的需求。

五是非公有制企业素质不高。集中表现为“两低一少”:1.整体发展水平低。非公有制企业结构单一、规模偏小、产业层次较低,以初级加工和服务业为主,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生产工艺落后,利润空间小,竞争力不强。2.科技创新能力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非公有制企业非常少,大多数产品处于产业链低端,产品科技含量不高。企业技术研发资金投入普遍不足,技术创新能力较弱,非公有制企业及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强。3.专业人才少。多数企业实行的是粗放型和封闭的家族式管理模式,现代经营意识不强,专业人才严重缺乏,对技术人才的争夺尤为激烈。

六是政策体制、市场准入方面的制约依然存在。近几年来,国家和自治区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但这些政策在落实和运行过程中面临一些现实困难,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体制还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同时,由于市场准入门槛的限制,非公有制经济投资进入的领域仍有许多,尤其在基础设施、金融保险、科教文卫等领域的投资进入很少,导致严重的投资结构不均衡。

二、加快内蒙古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建议

我区非公有制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我们要正视问题,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扶持,大力引导,促进我区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放宽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进一步拓宽民间投资的领域和范围

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明确禁止准入的行业和领域。规范设置投资准入门槛,创造公平竞争、平等准入的市场环境。市场准入标准和优惠扶持政策要公开透明,对各类投资主体同等对待,不得单对民间资本设置附加条件。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领域、市政公用事业和政策性住房建设领域、垄断行业和领域等。

(二)各党政部门对非公有制经济工作要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一要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的“新旧非公有制经济36条”的规定,并制定出台我区进一步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意见和发展规划,围绕政策支持、优化发展环境、鼓励创业等方面,出台切实可行的政策,同时把我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纳入自治区“十二五”规划的总体框架下,制定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规划,用目标引领发展,以硬的举措保障发展。二要尽快指导制定我区非公有制经济统计办法,建立和完善概念清楚、科学规范、指标统一的非公有制经济统计体系,合理界定统计范围,全面科学统计有关数据,为党政领导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三要加大宣传力度,组织媒体深入宣传国家和自治区关于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有计划地对我区非公企业的发展情况进行报道,宣传和表彰非公有制经济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形成有利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良好社会舆论环境。

(三)加强信用体系建设,拓宽融资渠道

建立适合非公有制经济特点的信用征集体系、信用评价体系及失信惩戒机制、企业信用档案和信用数据库,实现非公有制企业信用信息查询、交流和共享的社会化。非公有制企业要强化信用意识,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赢得市场和社会的认同和尊重。积极探索多种渠道的融资办法。一要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对产品有市场、有效益、诚实守信企业的贷款支持,积极创新适应和促进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信贷服务品种;二要积极争取政府专项扶持资金支持,从今年起,自治区及各盟市、旗县将逐年建立非公有制经济专项扶持资金,非公有制企业要向政府进行积极申请,争取获得专项资金的支持;三要充分发挥投资公司的作用,积极引导非金融机构、企业集团、科研院所和其他社会资本组建风险投资机构,培育和壮大非公有制科技企业;四要通过股份制改造、上市、资产重组等多种方式支持非公有制企业直接融资。

(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非公有制企业整体实力

提高非公有制企业的整体实力,最根本的是要增强创新能力。要积极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建立和高校、科研机构相结合的开放型的创新体系,采用先进技术不断提高非公有制企业的技术层次和科技创新能力,引导有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开发具有自主技术产权的核心技术,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设立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等。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单位和组织积极开展各种类型的非公有制企业培训班,让非公有制企业业主学习和了解最新经济、技术知识,以便更好的促进企业进行创新活动。

篇2

摘要:在我国的市场化改革过程中,经常遇到各种矛盾和问题,为了应对这些矛盾和保持社会稳定,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其中,不乏向计划经济体制回归的因素,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不利的影响。本文站在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认为必须消除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体制,建立以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及必要的行政手段相结合的宏观调空体系,切实保护生产经营者和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在我国的改革开放过程中,由于体制改革中遇到的困难和经济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经常出现“一放就乱,一收就死”,为了解决矛盾和维持稳定,往往是采取一定的宏观调控手段来应急,我国政府在宏观调控中过分借助于政府的行政力量,以致改革进一步退一步,出现体制回归现象,从而影响改革进程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因此,我们应当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及时调整和解决改革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使我国的非公有制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一、体制回归因素及其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

行政垄断设置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的障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市场化进程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由于行政管理部门的利益所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展相对缓慢,尤其是市场准入方面的改革,行政部门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非公有制企业面对重重壁垒,严重影响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政企不分,政府部门权大于法,制定限制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的政策。一些行政管理部门不顾国家政策和法律的规定,为了保护本行业的既得利益,设立各种隐形门槛:许可审批过多,办证时间过长,费用成本较高;管理方式不当,程序不公开、信息不透明、暗箱操作等问题突出;出于行业既得利益保护等原因所制订的行业进入门槛过高,条件苛刻,政府职能部门利用各种优惠政策寻租,表面上给予非公有制企业各种优惠政策,实际上搞不公平竞争。

政府占用社会资源造成政府低成本扩张和民间资本收缩。虽然我国大多数地方政府债台高筑,但都在进行着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和各种开发工程,特别是城市新区的大规模扩张。在土地、资金、外汇等改革步伐较慢的领域,各地方政府、行政管理部门,凭借着行政权力,不断扩张自己的势力。政府廉价征用土地,用极低的成本进行城市工程建设。这些领域本来是可以让民间资本进入的,但因为政府的廉价土地具有极强的竞争力,形成了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的高门槛,行政垄断变成了自然垄断和市场垄断。利用政府权力动用信贷资源,造成了政府投资的扩张和对民间资本投资的抑制。政府以国家信用作保证,占有大量金融资源,使非公有制企业无法获得必要的资金,失去了投资机会。占用外汇资源,挤占民间投资。大力吸引外资政策,导致外资高回报,而民间资本不能充分利用实际上提高了资金成本,降低了投资收益率。

融资体系中的金融资源配置扭曲。我国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在工业、农业领域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金融领域,坚冰难破,一方面是非公有制企业难以从国有部门获得融资,另一方面非公有制企业不能办金融企业。这就造成了大量民间资本闲置、非公有制企业得不到所需资金的现状,形成了金融资源配置的扭曲。金融体制改革中的体制回归,主要表现在:金融资源国有化。我国金融资产80%集中于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而且还不断发生非国有金融部门的资源向国有金融部门集中的趋势,新办银行中,民营银行迟迟不能出台,而政府组建的银行很容易就得到批准。我国目前仅有一家真正的民营银行即民生银行,是由民间资本控股的。以政府为主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使融资担保体系缺乏持续发展的动力。现在,我国的融资担保机构是政府作为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一项措施来抓,民间担保公司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政府担保机构大多以政府为主,财政投资,主要资金来源是政府投资、国有资本金收益、企业和社会成员入股、国内外机构和社会团体投资等。这种融资方式并不具有持久性,政府出资的担保公司的资金是有限的,而且,这种运作方式的无效性(无人愿意为担保公司的资金负责),更容易导致金融资源的枯竭,担保公司为中小企业承担了一时的风险,一旦无法继续维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也就回到了原地。这样,不利于非公有制企业的稳定、持续发展。

二、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完善市场准入行政垄断和行政行为是导致非公有制企业不能进入的主要因素,因此,保护非公有制企业快速发展,就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实行政企分开,大幅度减少行政审批,规范审批程序,实现科学的市场准入制度。

对涉及国家利益和公共安全的行业实行专营,如公共安全、公共邮政、公共卫生、公共交通、公共教育、军工等。所谓禁令性管制,是政府宣布企业不能做什么,对那些环境污染大、安全隐患多、危及公众安全的项目禁令,严禁企业进入。对不需要实行专营的公益事业,如基础设施、城市建设、电力生产等,都应该取消行政垄断,让非公有资本进入,由企业自主判断投资风险、项目收益。

对自然垄断行业进行相应改革,采取不同的规制措施,限制或鼓励非公有资本进入这些行业。对于目前属于成本高、规模生产效益高的自然垄断行业,可以放开经营权,实行社会性管制。所谓社会性管制就是指政府从国家安全公众利益的角度出发,对环境保护、自然资源利用、公众安全等方面提出强制性要求,并实行管制。对一些确实存在着自然垄断因素,不适宜于放开经营权的行业,可以采取垄断经营权的同时吸收民间资本入股。对一些借自然垄断之名行政垄断之实的行业,如电力、铁路、电信、航空等,采取相应措施,打破垄断。因此,监督的重点是接口规则。

对竞争性行业建立科学的市场准入制度。为了保证企业之间公平竞争,维护广大公众的利益,必须建立和完善科学的市场准入制度。严格按国家和各地方政府空间布局规划要求执行市场准入标准,以保证国家生产力布局的科学合理和整体协调及城市规划井然有序;严格按行业准入的技术标准执行,如环保标准、安全生产标准、能耗水耗标准、产品技术质量标准等,并通过强有力的监督和处罚措施来保证这些标准的实施,保证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并防止企业恶性竞争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以保证公众利益和消费者利益;严格资源利用许可的具体条件和标准,保护生态环境和保证资源永续利用。

三、推进财税、土地、金融制度市场化改革

加快财税制度改革,减少国债的发行,不再扩大财政赤字规模,从而减少对总需求尤其是投资需求的扩张效应,优化税收制度和支出结构,使税收制度和财政支出不对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选择产生不良影响,控制因财政支出过多对非公有制企业投资的挤出效应。调整国债资金与财政资金的支出方向,财政资金用于提供更多、更好地提供公共产品,逐步退出一般营利性和一般竞争性投资领域,突出财政资金的投资重点,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同时,对有利于技术升级和优化部门结构的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主导产业以及对于社会总体发展需要的公共产品和部分准公共产品中形成瓶颈制约的基础设施项目,如港口、铁路、资源勘探等及依靠地方财政难以解决的项目继续提供支持;加大对发展科教文卫的投入力度;在保护生态环境和国土整治方面,国家财政也应该相应增加投入。从单纯依靠有限国债资金形成直接投资到转向致力于放大财政投资的乘数效应,通过部分国债资金开展政策性融资、运用财政贴息、财政参股、财政担保、项目融资等多种途径吸纳和带动民间资本参与公共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吸纳民间资本进入原来的国有部门,扩大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空间。

加快金融体制改革,要在加强监管的同时,适当放开民办金融。现有“非法”存在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形式合法化,如已有的民间金融会、私人钱庄、企业间相互融资等形式,获得合法地位,纳入银监会的监管范围。成立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的民营银行,吸收社会资本进入金融领域。要进一步实行利率市场化改革,让非公有制企业能从国有金融机构获得贷款,让民营金融机构可以以更高的利率获得存款。近些年来,我国的民间资本迅速成长,因此,适应民间资本多样化的投资需要,应当建立多样化的投资渠道,引导民间资金分流,实现金融资源合理配置,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同时也解决了民营金融机构筹资难的问题。尽快建立贷款担保抵押制度和存款保险制度,使非公有制企业能获得融资保障。在国有融资担保体系遇到资金困难的情况下,应鼓励非公有资本进入这一领域,对已有的民间担保机构要加强监管,尽快将其纳入制度化、法制化的管理轨道。

加快土地制度改革,实行土地资源的有偿使用制度和招投标制度。土地资源的有偿使用制度和招投标制度,可以保证公有制企业与非公有制企业处于公平的竞争条件下,有比较公平、合理的成本费用,相应减少政府的低成本扩张和对土地资源的浪费。让有限的土地资源用于效益最好的项目和企业。

四、建立以经济、法律等手段相结合的宏观调控体系

在市场化的改革过程中,之所以出现各种体制回归现象,一部分原因是改革过程中确实存在着巨大的风险,不采取有效措施,会使改革前功尽弃;另一方面,是因为一些利益集团的存在,利用手中的权利,趁机设置行政障碍,捞取个人利益和小团体利益。所以,建立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切实做到“微观上该放的一定要放开,宏观上该管的一定要管住”,保持国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引导和有效调控。具体说来,一是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现政企分离,转变政府职能,消除部门利益、地方利益、官僚利益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冲击。二要真正实现从审批制向核准制过渡,着力降低市场准入成本。核准制的主要内容是从社会和经济公共管理的角度审核企业的投资项目,主要内容在于“维护经济安全,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优化重大布局,保障公共利益,防止垄断出现。”而不再是代替投资者对项目的市场前景、经济效益、资金来源和产品技术方案进行审核。三是要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和办事效率,特别要打破行政分割局面,建立起对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机制。四是建立一个对非公有制企业归口管理和服务的机构,加强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服务和维权,通过这个机构,建立非公有制企业与政府沟通和对话的机制,充分反映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要求,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常修泽.新阶段经济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J].经济学动态,2003

2.冯飞.对垄断性行业改革进展的评价[N].中国经济时报,2003

3.韩康.中国经济增长的主流和行政性虚热[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4

篇3

据卫生部网站的2009中国卫生统计年鉴统计,医疗机构数量从全国来看,2008年,只有非公立医疗机构总数的27.41%,而在社区和医院在初级卫生保健机构,非公共机构减少,分别以总额只有25.16%和1.62%,远低于公共医疗机构。在病床数量,非公立医疗机构不超过,特别是在初级卫生保健服务,私营医院的15.0%的总的最高水平,发展不足。这不利于医疗服务的公平竞争,也导致了政府的财政负担。经过近20年的发展,在总资产的比重非公有制经济的总资产仅为6.97%。与此同时,非公有制经济负债率高达45.27%,超过了一般水平(40.0%)的警戒线。由于政府的公共财政援助和税收优惠的不公平竞争造成的医疗机构,私营医院也面临更大的财政压力和生存。目前,许多私立医院是作为一个医疗技术骨干队伍,缺乏高水平的医疗技术人员。在卫生部网站上公布的“2009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显示,非公有制经济的做法(助理)医师的总数只有14.74%左右,其他类型的卫生专业人员中的总比例约10.0%。究其根源主要是不平等的国家政策:私营医院的医务人员和公立医院在职称评定,继续教育和治疗等方面的医疗人员是不一样的。虽然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意见,提出了对非公有制医院放松政策,以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但这一进程是渐进的,在短期内有公立医院和事实上的不平等仍然是私人医院。

二、我国民营医院的发展对策

(一)民营医院自身的努力

私家医院要采取有利的政策环境优势,提高他们对医疗服务的质量,特别是在经济和社会效益,它必须建立以人为本的医院文化,社会责任,将带来一个无形资产的声誉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自然灾害,面对发挥疾病预防,诊所和医院等发起活动挽救生命的人道主义精神,尽自己的力量,以消除私营医院,私家医院的偏见,赢得公众的信任。

(二)政府出台了市场管理市场机构或市场化进程的发展,绝对不是所谓的“民进国退”零和游戏过程

相反,完善市场体系的过程意味着第一个完整的规则集游戏,以及在政府和发展的游戏规则的实施,将发挥重要作用。政府应给予私家医院的私家医院提供的某些服务实行政府采购的主体完全市场经济地位。在医疗保险,职称评定等政策,逐步实现公立医院平等的待遇。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私家医院必须更加注重人力资源的价值,发挥其灵活的用人机制和激励机制,因此人力资源的配置,允许公私医院和医生医院的自由流动,医生多点执业的做法,不仅为私家医院提供高科技人才,而且还可以造福患者。

(三)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可以缓解“市场”和“政府”的矛盾,只有发现之间的组织,非盈利性私立医院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从根本上讲,出现非营利组织可以解决许多市场和政府解决不了问题,所以非营利组织也称为“第三部门”或称为“非政府组织”。非盈利性的私立医院在美国占了非营利性医院绝大多数的比例。从美国发展的历史来看,宗教非盈利私营医院是为穷人创造和救灾慈善机构的医院[3]。该医院的性质既不是政府的一部分,也不是私人医院,而是一个慈善公共事业。私营非盈利社区医院是主要的保健服务是社区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盈利性私立医院私家医院是一个很好的模型,医院通过市场运作,提高效率,利润不能分配的限制也限制了它们的利润动机。然而,我们的非营利组织只是新兴市场并且内部管理不健全。对非营利性私立医院发展不具备必要的环境,如债券市场,个人捐款和融资渠道等其他形式的不足,使这种方式在中国的医院罕见。然而,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这种非盈利私营医院将成为一种趋势。

篇4

金融是实体经济发展的血脉和动力,欠发达地区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离不开金融资本的支持。本文在分析民营经济发展优势基础上,重点探讨了金融支持欠发达地区民营经济发展的一些思路,希望可以对金融对欠发达地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用借鉴。

关键词:

金融支持;民营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思路;信贷优惠政策

引言

在我国一些欠发达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经济实力较弱,小企业经营稳定性差,缺乏抵押物导致违约风险较大。同时,放贷成本相对较高,致使工作量大、操作繁琐,影响了金融机构业务办理效率。这些因素使得当地贷款需求无法得到充分满足,这些区域亟需包括农村信用社、民营银行等在内的更多金融主体投入其中,加大对欠发达地区民营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结合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情况,企业的信贷需求,积极开展金融创新,开发更加符合需求的金融产品,努力做深、做精、做透当地市场,更好地为当地企业提供金融服务。

一、民营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优势

1.有国家政策方针支持的优势

民营经济的发展,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国家在政策方针层面开始大力支持和引导,从整体的社会政策环境下,是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欠发达地区民营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更是受到国家经济政策积极支持和鼓励。

2.民营经济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从一些欠发达地区民营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在整个经济增长贡献中,民营经济已经发展成为整体国民经济的重要部分。例如在新疆地区,民营经济发展已经站到了区域GDP的60%左右,在一些领域,民营经济以其经营的灵活性,发展的自主性,在创造GDP和吸纳劳动力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民营企业家的素质水平不断提高

欠发达地区的民营经济经过二三十年的发展,已经有了一定的积淀。现代民营企业家已经学会用知识和科技支撑企业发展,企业家的自身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平不断提高,这些基础性的软实力在不断改变,为欠发达地区民营经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民营经济发展在金融政策方面遇到的问题

1.融资渠道较窄

欠发达地区民营经济对资本市场利用水平低,民营企业利用债券融资的数量有限,农村信用社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较低。非公有制企业的新三板业务在欠发达地区仍处于起步阶段,债券融资受到发行条件的严格限制,大多数民营企业因其观念、管理、规模和业绩等问题,很难挤进证券市场的大门,资本市场筹集困难。

1.1利用金融服务的成本高。不少民营企业在融资时无法享受基准利率等待遇,处于“贷不到、用不起”的两难境地,银行对非公有制企业的贷款利率上浮幅度达到20%-30%,还要收取管理费、咨询费、风险保证金,指定购买金融理财产品或定存银行等行为;资产评估机构、会计事务所等外部机构对非公有制企业财务报表审计、资产评估收费高,小额贷款公司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放款利率为官定利率的4倍,进一步加剧了融资贵的问题。

2.担保困难

不少欠发达地区的民营企业普遍缺乏土地、建筑物、机械设备等可用于担保抵押的固定资产,导致申请贷款抵押物不足。许多民营担保机构无法与商业银行建立合作关系,这些担保机构(主要是民营机构)迟迟不能得到银行准入,处于进退两难的困境之中。

三、金融支持欠发达地区民营经济发展思路

1.提高对欠发达地区金融支持的重视程度

欠发达地区的关部门、金融机构要把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组织领导,狠抓措施落实,坚决打赢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这场攻坚战、持久战。地方政府要切实履行属地责任,着力改善政银企关系和金融生态,维护良好的信用环境,特别是在保障债权银行合法权益方面、发挥好财政资金的撬动引导作用方面要有过硬的招数。金融机构要坚持与实体经济同呼吸、共命运,把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作为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把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最紧迫的重点任务,着力提高服务实体经济效率,积极配合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门,坚决避免“一刀切、急刹车”等一损俱损行为。

2.营造民间金融投资参与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

加快民间投资主体地位,下大力气深入推进“放管服”,进一步规范中介服务,加强涉企收费管理,开展民间投资政策专题宣传;全力为民间投资提供一视同仁的协调服务。建立民营企业发展综合协调机制,建立民间投资项目协调调度和推进机制,引导民间投资加大重点行业投入,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增强民间投资的信心和内生动力。发挥好政府投资引导带动作用,引导民营企业转型升级,支持民间投资积极参与“双创”,不断拓宽民间投资融资渠道。切实缓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着力提升融资能力,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担保体系建设;切实加快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落地实施。做好ppp项目前期服务,加强ppp项目政策供给。

3.降低准入门槛,发行企业债券和培育金融租赁市场

要在企业上市方面,制定差异化监管政策,降低西部欠发达地区企业准入门槛,拓宽非公有制企业资本市场融资渠道,支持更多企业实现直接融资;放宽发债企业规模限制,鼓励一些信誉度高,有稳定的现金流,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好的企业通过发行企业集合债券募集资金;要培育融资租赁市场,融资租赁是集融资与融物、贸易与技术更新于一体的新型金融产业,对企业资信和担保的要求不高,十分适合非公有制企业融资需求。

4.充分发挥金融机构

“助保金”的作用放大“民营经济+先进制造业+小微金融+创业创新”的独特优势,深耕智能制造,狠抓项目落实,加快动能转换。发挥“助保金”的作用。适当增加“助保金池”的助保额度,政府风险铺底资金要适当增加,加大与银行的合作力度,争取欠发达地区的助保金额度有所放大,为民营企业融资提供增信。鼓励担保机构扩大担保业务。完善民营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探索建立再担保中心,鼓励国有担保机构与民营担保机构加强合作,扩大贷款担保业务规模。

参考文献:

[1]张志.从供给的角度看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创新——基于制度经济学的视角[J].柴达木开发研究,2014(05).

[2]卢燕.社会安全理论视域下新疆城镇化建设思考[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3:1-5.

篇5

[关键词]民营企业;融资问题;企业转型

[中图分类号]F27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2-0099-02

民营企业是指非国有、国营的企业,包括个体、私营企业,民营科技企业,乡镇企业,股份合作制企业。这四种企业是民营企业的主体,它们之间虽然有交叉、重叠,但基本概念比较清楚,构成了民营经济的支柱。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已经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2009年,在全国城镇资产投资中,国有及国有控股资本投资占44.6%,三资企业投资占7.3%,民营经济投资占48.1%。截至2009年底,在我国注册登记的企业主体中,私营企业占75%。由于中小型企业中的少数国有企业依托国家政策支持,并不缺乏融资途径,而民营企业却因种种原因,融资困难。

2005年2月,国务院颁布的《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非公经济36条”,内容包括引导非公有制企业提高自身素质、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财税金融支持、放宽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加强对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指导和政策协调等36条。2010年3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了进一步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这一系列政策措施将使民营企业在推进自主创新和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明确。对于激发民营企业的创新活力,使其更加积极、主动参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也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一、 民营企业的融资环境

当下,我国的现实融资环境不能满足民营企业快速发展、调整转型的需求。民营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还是商业银行贷款。商业银行贷款的方式以抵押、担保为主,信用贷款非常少。民营企业获得银行贷款期限一般不超过一年,只能弥补流动资金缺口。而民营企业往往正处于初期快速发展和转型时期,需要长期限的资金以进行设备引进、技术改造和厂房设施建设。许多企业为了发展,往往不得已动用流动资金进行技术改造和基础建设,结果加剧了流动资金紧张状况,很可能将导致其最终破产。总体而言,目前的融资环境无法满足民营企业尤其是私营企业二次创业和进行技术改造的资金需求,这也大大制约了民营企业的规模扩张。

同时,大多数民营企业依靠非正规渠道融资。在融资难问题已经成为民营企业严重阻碍的情况下,许多民营企业开始进行自行融资来给企业扩张和转型提供血液。他们的初始资本绝大多数来自于主要所有者以及他们的家庭和朋友,许多民营企业家都是冒着倾家荡产的风险创业。还有一些民营企业通过民间借贷等手段来获取公司的发展资金,甚至是通过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来筹措资金。

现行发行债券、上市融资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导向对民营企业发展造成了制约。例如《保险法》、《商业银行法》、《贷款通则》、《养老基金条例》等法律规定限制了保险基金、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和养老基金进入风险投资领域,阻碍了风险投资业的资金筹集渠道,造成了风险资金筹集来源单一。另外,我国还缺乏行业协会,没有统一的协调监管机构,缺乏一套固定发展模式,加之中央银行信贷资金中也没有专项贷款,国家财政支出中对租赁业没有任何投资,从根本上制约了融资租赁的发展。

二、 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原因

(一) 金融体制和金融体系的特点导致民营企业融资难

一方面,国有商业银行追求经济效益的经营宗旨造成其对民营企业的贷款额度远远达不到民营企业的期望。国有商业银行的运行机制导致对民营企业服务难:国有商业银行长期担负着为国有经济提供金融服务的任务,把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基础、支柱、大型企业等作为服务重点而对民营企业普遍采取所有制歧视;国有商业银行经营追求安全性和收益性,对民营企业的不信任使得其不愿意向民营企业提供贷款;同时银行大多喜欢大额贷款而忽视额度小、频率高的民营企业贷款。即使商业银行愿意向民营企业发放固定资产贷款,但由于投资项目审批制度不健全,加上银行担心长期贷款带来的风险,不愿意向民营企业开放基础建设和技术改造项目贷款,因而民营企业最多也只能获得一年之内的流动资金贷款,很难获得长期的资金贷款。

另一方面,国有商业银行集权式经营模式的推行限制了对民营企业的贷款。随着银行股份制的改革,在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条件下,银行对于贷款的条件将会越来越苛刻。另外,商业银行经营的首要原则是赢利,管理目标是实现所有者权益的最大化,因此赢利为其主要目标。提高赢利水平,就要在保持资金的流动性和安全性的前提下,在扩大负债规模的基础上扩大资产规模,合理安排资产结构,提高生息性资产比重;同时,在满足贷款和投资需求的前提下,合理安排负债结构,降低筹资资本,减少不必要的成本开支。中小民营企业尽管借款数额小、期限短,但在银行的每笔业务流程完全相同,而对中小企业提供贷款与向国有大中型企业提供贷款的手续完全一样。

(二) 民营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导致其融资难

目前我国民营企业虽然在形式上是有限责任制,但真正实现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的公司仅是少数,绝大部分民营企业难以摆脱家族控制的模式。家族企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企业家的个人能力,导致企业未来的发展存在很多变数。事实上,相当大一部分企业家的素质较低,导致民营企业没有足够的能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企业各方面管理混乱,具有科技含量低、抗冲击能力弱、发展前景不明朗、家族排外性强等特点。另外,绝大多数民营企业不能公开上市交易导致没有权威性的信用评级机构对其进行信用评级,民营企业财务不健全也使得投资者不能够得到经过审计的财务报表,所以经营者的管理水平以及企业的发展前景很难被投资者知悉。

三、 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策略

(一) 加快民营企业转型,提高民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民营企业要有长久的生命力,必须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对企业的家族化管理进行改革,加强对企业内部的管理,做到一切事务都有据可循;增强企业的信用意识,建立良好的企业信誉,重新树立民营企业的整体形象,使企业能够得到更多的资金来源;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要恰到好处,不应盲目追求做大做强。同时民营企业家要树立信心,保持良好的市场预期。

(二) 完善融资体系,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

不同规模的企业有不同的资金需求,一个完善的资本市场应能覆盖不同发展规模的企业,满足各类企业不同数量的融资要求和提供多样化的融资方式,以促进国民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所以应该尽快建立一个多元化的资本市场以适应不同规模企业的融资需求。

(三) 设立中小企业产业投资基金、高新技术风险投资创业基金

建设投资、创业基金的作用是降低中小企业投资人投资风险,为中小企业特别是高科技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保证。创业基金注重企业的长远效益,投资期限较长,能为中小企业提供稳定可靠的资金来源。目前,我国的基金发展基本上具备了设立中小企业产业投资基金、高新技术风险投资创业基金必要的条件。设立创业基金要选择管理水平较高的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充当基金管理人。同时应大力发展证券交易处所的场外交易市场,以解决创业基金投资股权的转让困难问题,提供投资的退出机制或增强其流动性,吸引投资者,增强中小企业的资本金实力。

(四) 建立多种形式的中小企业银行

首先,成立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我国缺乏专门的中小企业银行,为此应设立中小企业政策性和商业性银行。政策性银行主要解决中小企业在创业过程中和固定资产方面对中长期贷款的需求,对需扶持的中小企业发放贴息和低息贷款。商业中小企业银行,可由城市合作银行、城乡信用合作社或联社改制而来,充分发挥这些区域性银行对当地经济情况比较熟悉的优势,为中小民营企业服务。其次,大力发展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中小金融机构拥有为中小民营企业提供服务的信息优势:中小金融机构一般是地方性金融机构,通过长期的合作关系,中小金融机构对地方中小民营企业经营状况的了解程度逐渐增加,有助于解决存在于中小金融机构与中小民营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篇6

兴邦公司本着“围绕产业,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实现多赢”,采取“公司+基地+投资人+农户”的产业化运作“兴邦模式”,经过中央相关部门领导和行业专家进行过认真研讨予以肯定;在全国28个省市区范围内,长达整整十年时间,兴邦公司得到的都是政府行业主管部门连年发奖牌、给赞誉,主流媒体长期、大量宣传和推介,没有哪一级哪一个部门站出来说兴邦模式涉嫌违法,也没有说兴邦公司是在集资诈骗,甚至没有提出过任何警示或提醒,这已清楚地表明――兴邦公司及其运作模式肯定合法、优秀。现在,突然说兴邦公司是“集资诈骗”,可能吗?可信吗?退一万步讲,如果兴邦公司“集资诈骗”罪名在亳州市的法院果真成立,那么,又是谁支持了兴邦公司快速发展十年呢?

事实上,兴邦公司能够快速发展十年,肯定与以下原因密不可分:

1、兴邦公司诞生于国家改革开放逐渐深入的好时代,国家陆续出台了许多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让兴邦公司能够在一个比较宽松的外部环境中,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出台的政策,探索企业创新发展之路。

“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写进了《宪法》,从2003年以来,“鼓励社会投资,放宽社会资本的投资领域”,“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项目融资等方式,参与经营性的公益事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聚集省内外社会资本,推进民资进民企”,“鼓励群众以合法收入和资产向非公有制企业或经济实体投资,增加财产性收入”始终是中央和安徽省政府发展民营经济的连续政策和重要举措。按照《民法通则》第六条,“民事活动必须遵守法律,法律没有规定的,应当遵守国家政策”,兴邦公司的项目融资民事活动完全是按照国家相关政策在具体落实,不仅遵守国家相关政策,而且做得非常优秀。所以,产业和企业都得到了快速地发展。

2、兴邦公司产业化运作的“兴邦模式”得到国家认可和肯定,使兴邦公司坚定了自己运作模式合法、可行的信心。

①兴邦公司本着“围绕产业,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实现多赢”的原则,探索出“公司+基地+投资人+农户”的“兴邦模式”后,得到当地政府高度重视并及时向上汇报、推荐,2003年3月29日就经过中央相关部门领导和行业专家进行过认真研讨予以肯定,建议完善推广。

②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牵头,组织国内农业经济专家成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典型案例》课题组,通过对兴邦公司及其产业化运作模式实地全面考察,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之后形成的《兴邦集团案例报告》已经上报过国务院。

③《农民日报》2004年12月24日第8版以“兴邦科技的仙人掌产业化之路”为题,将兴邦案例主持人――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何广文教授的调研报告摘要刊出,国务院发展中心农村部陈剑波研究员还以“不断延伸产业链,实现产业持续发展”为题进行了点评。文中对兴邦融资模式的分析为:“在构建了与种植户之间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的同时,实现了产业化发展模式与获取社会资金的结合、民间投资与公司固定资产建设的结合。……这样,仙人掌基地的集中规模种植,不但有利于生产费用和交易费用的节约,而且这种种植方式的改变也把融资与长期的投资和固定资产的建设结合了起来。从短期来看,种植户的投资是公司的一种融资,但是从长期来看,则是一种企业固定资产的投资。这种方式实现了资金融通模式的创新,把投资与融资结合起来,克服民营中小企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金不足问题,同时,也为民间资本找到了一条较好的投资渠道。这也是区别于其他类似民间融资方式的重要因素”。

从课题组专家的分析和评价中可以明确看到四点:第一,兴邦模式是种植户(投资人)与公司项目合作的一种方式,性质界定为投资和融资的结合,不是“非法集资”行为;第二,兴邦模式是公司产业化经营模式,融资的主观目的是企业固定资产建设;第三,兴邦公司是成功的改革者和探索者――兴邦模式实现了资金融通模式的创新,探索出了解决民营中小型企业发展资金瓶颈的成功之路,为民间资本找到了一条较好的投资渠道;第四,兴邦模式与其他类似民间融资方式有重要区别,合法性不容置疑。

3、国家主流媒体长期大量宣传报道兴邦公司及其兴邦模式,使其在全国的知名度、支持率和参与度大幅提高。

自2003年以来,中央电视台、新华社《望》杂志、人民日报、农民日报、经济日报、中国食品报、中国食品质量报、中国改革报、名牌时报、经理日报、安徽日报、新安晚报、亳州报、《健康大视野》杂志、《中国保健食品》杂志、《中国商人》杂志、亳州电视台、网络媒体等全国及地方主流媒体的记者对兴邦公司及其产业、运作模式进行了数十次采访和近百次正面宣传报道。媒体长期舆论监督和导向给公司的发展壮大提供了有力地支持。

4、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鼓励,给兴邦公司发展以动力,给全国投资合作者以信心。

①政府发给了大量奖牌,给予了众多荣誉。兴邦公司在发展和成长过程中,一直受到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和赞扬。公司先后被政府和相关部门评为“安徽省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企业”、“消费者协会诚信单位”、“2003年度农业产业化先进集体”、“中国卫生健康突出贡献单位”、“2004年度中国质量信誉之星金榜单位”、“中国公认品牌企业”、“中国产品质量放心用户满意十佳诚信企业”、“中国食品市场质量合格卫生达标安全放心企业”、“质量、信誉双保障示范单位”、“2005年安徽民营百强企业”、“中国食品报名牌食品战略中心常务副主任委员单位”,“三农中国副理事长单位”,“中国最具投资潜力的民营科技型企业”……,公司于2004年10月一次性通过ISO9001:2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公司旗下主打产品―“沙漠绿金清欣片”在2007年和2008年分别获得了“中国‘公益’商标授权使用证”、“特奥会指定产品”及“红十字会指定产品”、“国家奥林匹克中心专用产品”等荣誉称号。以上荣誉既展示了兴邦的发展成就和行业地位,也彰显了政府和社会对兴邦的肯定、支持和鼓励,同时也给兴邦公司发展以动力,给全国投资合作者以信心。

②兴邦公司及其兴邦模式曾经受到各级政府和领导的重视并大力推介。在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历史上,以一个企业的名字来命名的研讨会并不多见。2003年3月29日,由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国务院发展中心和经济日报社共同组织召开的“农业产业化和中药现代化――兴邦模式研讨会”上,来自国务院政策研究室、国务院西部开发办、中财办、卫生部、农业部、财政部、国家医药管理局、中国政策研究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中国农科院及中国农业银行等部门领导和专家学者50多人参加了研讨会。安徽省人大副主任季昆森和亳州市副市长吴贞堂对兴邦公司和“兴邦模式”作了重点推介;与会领导和专家经过对兴邦产业化经营的“兴邦模式”认真研讨后给予充分肯定;2005年9月4日,董事长吴澧被安排在“淮海经济区第18届市长会议暨首届区域经济发展论坛”会议上对公司的产业化运作进行了典型发言;2006年6月24日,“建设新农村与新型农业产业发展国际论坛”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安徽亳州市兴邦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因其探索出行之有效的农业产业化模式,成为依托新型农业产业促进新农村建设的代表而备受关注,董事长吴澧向大会作了典型发言;2008年6月2日,董事长吴澧应邀参加了安徽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座谈会(此后形成了皖发【2008】19号文件)。

很明显,如果兴邦公司及其产业化运作的兴邦模式不合法、不优秀,是不可能受到各级政府和领导如此重视和大力推介的;同样,没有政府和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兴邦公司也不可能有如此快速地发展。

5、十年来,皖北查处众多假冒“兴邦模式”的非法集资企业,兴邦公司安然无恙,说明政府对兴邦公司及其运作模式非常了解和肯定,不属于非法集资范畴。由此,更加坚定了兴邦公司实施兴邦模式的信心和决心。

现实社会就是这样,只要是好东西,就会有人出来假冒。正是因为兴邦有了这么一条好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便出现了一些企业假冒“兴邦模式”之名,行非法集资之实。为保护自己辛苦探索成功的“兴邦模式”的纯洁性,维护公司合法权益,早在2005年,兴邦公司董事长吴澧就向亳州市政府要求“打假保真”,并提出区别真假“兴邦模式”的5条标准:①看有无项目支撑,是国家的项目,还是自己假拟的项目;②看有无自己的主打产品;③看有无完整的产业链;④看有无不诚信记录;⑤看有无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于是,皖北一大批假冒“兴邦模式”的非法集资企业被查处。亳州是非法集资“重灾区”,一直是打击的重点;整整十年,在国家严厉打击非法集资的环境中,兴邦公司能够安然度过,经过了政府和司法的检验,肯定了兴邦公司及其兴邦模式的合法性。也正是有了政府的检验和肯定,兴邦公司及其产业化模式运作才更为放心和放手。

篇7

中小企业(含非公有制企业、乡镇企业)是推动我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安置社会就业的主体。为了促进中小企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为我省实现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做出更大贡献,特编制《##省中小企业“十一五”暨到2020年发展规划》,通过总结分析当前中小企业发展的成绩、问题和前景,提出了“十一五”期间以及到2020年中小企业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作为全省中小企业发展的宏观指导性文件,在执行过程中将不断调整和完善。

一、当前全省中小企业发展情况

(一)发展现状

1、中小企业、非公制企业、乡镇企业快速发展。到2004年底,全省非公制经济实现增加值3900亿元,比上年增长20%,比全省GDP的增速高6.3个百分点;全省规模以上非公有制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944亿元、销售收入2712亿元、利税24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1.2%、43.2%、37.8%。全省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实现增加值1535亿元、产品销售收入4365亿元、利税43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3%、36.9%、39.9%。全省乡镇企业实现增加值2643.15亿元、营业收入9651亿元、利税863亿元、税金13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6.33%、16.8%、16.1%、24.1%。

2、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到2004年底,全省中小企业共有52个行业大类。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54.14亿元、2129.62亿元和459.39亿元,所占比重分别为2.05%、80.57%和17.38%。

3、对外合作与交流取得丰硕成果。到2004年底,全省中小出口创汇企业4807家,其中年出口年交货500万元以上企业355个,出口产品涉及46个行业,1000多个品种,远销到欧、美、日、俄罗斯、东南亚、非洲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完成出货值141.67亿元,增长15.55%,占全省出口额的约60%。累计已建成三资企业879家,境外办企业新增34家,达到244家。

4、企业素质明显增强。一是技术进步明显加快。2004年,全省中小企业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16000项,进行技术改造12500项,已建成技术创新中心和研发机构7903个,其中已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95家。中小企业用于科技创新、科研开发资金占总投资的50%,研发资金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达到1.2%以上,部分企业已经达到4%以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48%左右。二是企业管理水平显著提高。80%以上企业内部各项规章制度和监督约束机制逐步实现了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有5000多家企业推广实施了ISO9000质量管理系列标准,其中有3500多家企业通过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企业家。三是产品质量明显改善。企业标准化水平进一步提高,95%企业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企业标准生产,产品质量合格率达到82.7%,已有300多个产品获省、国家名牌产品或优质产品称号。四是职工素质、人才结构有明显改善和提高。全省中小企业具有大中专以上学历职工密度达到4.83%,具有中专及技校毕业文化程度职工密度达到9.86%,具有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业技术人员密度达到2.5%。五是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全省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7699家,年营业收入2381.6亿元,中小企业增加值的40%是由规模以上企业创造的。

5、产业集群和特色经济发展迅速。到2004年底,全省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及特色经济增加值占全省中小企业增加值的25%。已形成郑州的耐火材料、水泥和铝型材,荥阳的阀门和建筑机械,偃师的钢木办公家具,林州的汽车配件,新乡的封头,长垣的卫生材料、防腐工程和起重机械,孟州的皮毛制品,沁阳的造纸机械和玻璃钢制品,濮阳的玻璃制品,许昌的档发,长葛的金刚石制品,漯河的食品加工,三门峡的果品加工,镇平的玉雕、南召的丝毯,虞城的钢卷尺,信阳的茶叶,周口的皮革及其制品等产业集群、生产基地或特色经济,在全国同行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地位和作用

中小企业是我省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促进市场繁荣和保证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在我省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处于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中小企业在推进全省国民经济增长、缓解就业压力、促进技术创新、吸引民间投资和优化经济结构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中小企业是我省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支撑。目前,我省中小企业创造的工业总产值占全省工业产值的60%,占实现利税的40%,占出口总额的60%。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占全省GDP的比重为45%。全省工业新增产值的70%以上来自中小企业。中小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对于确保我省国民经济整体增长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实现,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2、中小企业是吸纳就业的主渠道。我省中小企业数量多、分布广,大部分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向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在每年新增的就业岗位中占有较大比例。2004年,全省中小企业从业人员993.94万人,占全省非农从业人数的92%,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28.18多万人,吸收城镇下岗失业人员数32.94万人。中小企业已成为失业人员再就业、新增劳动力就业和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的主渠道。

3、中小企业是推动全省国民经济结构性战略调整的生力军。中小企业形式灵活,分布广泛,在组织、生产、市场等方面具有很强的灵便性,在产业结构调整中,中小企业能充分发挥其易于调整、适应性强的特点,为结构调整注入活力;同时,加速发展以中小企业为主要载体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也是保持全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环节。随着经济技术全球化的推进,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间的联合与合作不断扩大和深入,中小企业在逐步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的同时,通过与大企业的互补协作参与到产业链的优化重组中,形成了大中小企业的协作配套关系,在深化社会专业化分工、提高经济效率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小企业的发展加快了我省城镇化、工业化进程,是城镇化发展的基础和繁荣城乡经济的主要力量。以非国有企业为主体的中小企业,所有制呈多元化结构,其发展和壮大有力地促进了国有中小企业的改制,推动了国民经济战略性调整的步伐。

4、中小企业是活跃市场经济的积极因素。中小企业以其经营机制活,市场适应能力强,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适应能力,是市场经济最重要的基础和最活跃的主体。中小企业的存在,使市场主体更趋多元化,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造了一个多元竞争、充满活力的环境,有效阻滞了垄断机制的形成,能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推动市场竞争,促进市场繁荣。

5、中小企业是提高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保证。中小企业广泛分布于各行业、各区域,其发展对扩大就业,增加城镇居民收入和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推进城镇化进程,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高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管理体制不完善,影响中小企业的发展。省、市、县(市)三级中小企业管理部门不统一、不协调,在机构设置、职能分工、管理手段、法规与制度、统计体系建设等方面还有大量工作亟待完善。

二是企业发展环境不宽松,缺乏完整的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国家和省已出台的有关中小企业的政策法规,涉及的范围和领域未能涵盖中小企业发展中应解决的所有问题,对中小企业的“四乱”现象时有发生,中小企业获取资金、信息、技术、人才和各类服务的渠道不畅,市场准入的障碍较多,待遇不平等。

三是服务机构不健全、不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尚未形成。中小企业受自身条件的制约,需要社会化服务。目前,全省还缺乏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融资、担保、技术、培训、人才等方面服务的相关机构。已有的社会化服务机构由于受观念、认识的影响,服务对象覆盖面狭窄,未涵盖所有类型的中小企业。有的服务机构内部结构尚未健全,部分服务职能不到位。中小企业在技术推广、成果转化、人才培养、智力引进、市场开拓及信息服务等方面所能获得的支持和帮助有限,难以适应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四是融资渠道狭窄,融资困难。中小企业受经营规模、风险承受能力、信贷抵押能力和信用水平的影响,在获取资金支持的渠道上受到不同程度的制约。符合中小企业特点的投资机制和机构以及相应的担保机制和机构不健全,商业银行集约化经营与企业广泛的资金需求不相适应,资金投入呈逐年下降趋势。中小企业缺少直接融资的渠道,很难通过发行债券、上市发行股票等方式获得资金。资金严重匮乏,已严重影响了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

五是机制创新不够。部分国有、集体企业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产权不清、责权不明、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问题,有的政企没有完全分开,有的企业决策、管理、人事、分配和激励、约束机制不完善、不健全,机制创新不够,有的改制后的企业仍按照旧的机制运行等等。

六是产业结构和布局结构不合理。我省中小企业资源开发型产业比重大,加工链条短,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初加工产品多,名优特新和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少,产品结构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能力差;新兴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成长缓慢;农业产业化程度比重较低;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地区间发展不平衡;企业布局存在着集中度不高,点多面广的不合理现象。

七是企业素质不高。企业创新能力弱,技术装备水平低,生产工艺落后,竞争能力弱;一些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粗放,产品质量较差;一些企业职工素质偏低,技术、管理人才,特别是知识型、创新型、复合型的企业家人才稀缺;少数企业污染环境,浪费资源。

二、面临的形势

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得到更大程度发挥,增强了企业活力和竞争力。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我国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不断完善,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为中小企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对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中央和省高度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为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

中央充分肯定了中小企业在推进国民经济增长、缓解就业压力、促进技术创新、吸引民间投资和优化经济结构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提出了对中小企业采取保护、扶持、服务、引导与规范相结合的方针,在资金支持、创业扶持、技术创新、市场开拓、社会化服务等方面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在放宽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财税金融支持、维护非公有制企业和职工的合法权益等方面提供了政策保证。国家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实施鼓励出口的政策,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决定》,召开了全省民营企业表彰大会,坚持“放心、放开、放手”的方针,提出了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放宽市场准入等,为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经济全球化既拓宽了中小企业的发展空间,也使其面临更加激烈的国内外竞争

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一方面使国际间的经贸合作越来越广泛,一体化的市场孕育着无限商机,许多限制我国产品出口的贸易壁垒被打破,市场潜力快速增长,企业的发展空间随之扩大。同时,中小企业对外合作与交流的领域会进一步拓宽,国际市场会逐步扩大,对拉动我省中小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我省中小企业规模较小,资金实力弱,缺乏技术创新能力,与以强大资金实力为后盾、以高科技产品为武器的国外厂商相比,实力相差悬殊;中小企业对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缺乏必备的知识,缺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缺少具有竞争优势的名牌产品和专业技术人才,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中小企业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困难和风险。

(三)国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中小企业带来更多更好的发展契机,对中小企业自身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

国民经济结构和布局继续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改造,中原崛起,老、少、边、穷地区的加快发展等,创造出大量的投资机会和巨大的市场需求,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机遇。同时,作为全省国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生力军,中小企业也面临着进行积极有效的自我调整,提高企业素质的要求。中小企业将通过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外向型经济,加快产业升级,实现产业转移,拓宽市场渠道,扩大产品出口,促进国民经济结构调整。

三、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调整优化结构为主线,以深化改革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扩大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和财政收入为己任,实施科教兴企、东引西进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推进企业体制创新、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全面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和水平,逐步形成结构合理、优势显著、制度优化、技术先进、管理科学、信誉较高、效益良好的中小企业发展新格局,为加快全省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为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二)奋斗目标

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确保到2010年,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达到7700亿元,年均增长12%以上;全省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增加值达到3000亿元,年均增长11.8%;全省乡镇企业增加值达到8500亿元,年均增长11.2%,其中工业增加值达到5400亿元,年均增长10.35%。

——扩大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到2010年,全省中小企业从业人员达到1120万名,年均增加20万名以上。

——企业技术水平、产品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到2010年,全省中小企业规模以上企业普遍采用国际同期的先进技术和标准,取得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的企业达到5000家;创出500个国家和省部级名牌产品;培育年营业收入超亿元企业500个以上、规模以上企业1万家;大中型企业主要技术装备水平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传统技艺形成风格独特、达到同行业先进水平,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以上;企业利税率达到12%左右;安全生产、节能降耗、职业卫生、减轻劳动强度等方面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工业废水、废气排放达标率分别达到95%和90%以上。

——对外合作与交流进一步扩大。到2010年,全省中小出口创汇企业达到8500家,创汇40亿美元,三资企业达到600家,境外办企业达到500家。

——产业集群、区域经济优势特色突出。中小企业产业、产品、规模和区域经济优势特色突出。经过努力,到2010年形成50个在全国同行业中具有行业优势、市场占有率高的产业集群;建成各类工业(贸)园区200个。

——企业活力明显增强。到2010年,大中型企业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形成主业突出、结构优化、技术先进、规模经营的运行机制;规模以上企业建立起比较规范的公司制企业,积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争创同行业排头兵;小型企业积极向公司制转化,积极引进、探索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管理方法和经营理念,建成小而专、小而精、小而特、小而新、小而强型企业;产业明晰,全省95%以上办成非公有制企业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混合所有制企业。

——第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到2010年,全省中小企业第一产业有所增加,第二产业比重有较大下降,第三产业比重有较大上升。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中小企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达到5%、65%和30%。

——社会化服务体系基本完善。到2010年,全省以信用担保、创业辅导、技术支持、信息服务、人才培训为主要内容的中小企业服务网络架构基本建成,完成省、市、县三级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每年为中小企业培训各类人员20万人次;建立一支由12个行业、3000名专家组成的专家咨询队伍,每年为5000个企业提供管理咨询;推动1万户企业开展信息化工作。

(三)主要任务

1、完善政策法规,转变政府职能。围绕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和《##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办法》,制定和完善促进我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会同有关部门修改或废除已有的不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简化审批程序,鼓励中小企业管理、制度和技术创新。制定和完善整治市场秩序的法律法规。强化信用管理,建立信用制度,优化市场环境。提出制定创办中小企业的优惠政策。加强和改善对中小企业金融服务,针对部分中小企业信用等级低、贷款成本高,制定信用担保机构的扶持政策,解决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惜贷”问题;放宽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领域,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实行公平竞争;强化各级政府依法行政、为企业服务的意识,建立并完善省、市、县(市、区)三级政府管理工作体系,推动政府职能逐步向政策引导、强化服务方向转变。

2、健全服务体系,促进企业发展。继续推进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充分运用来自政府、社会中介组织、科研机构及大专院校、金融机构、商业性公司等多渠道社会服务资源,围绕中小企业的特色服务需求,构造省、市、县相互支持、互为补充的服务体系,由政府机构、社团法人和公司法人等多种组织形态构成的服务网络,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内容。推动建立包括创业辅导、管理咨询、投资融资、贷款担保、技术支持、市场营销、产权交易、信息服务、人才培训等为主要内容的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使中小企业在创造、发展、壮大的过程中能够及时获得准确的信息和正确的引导。重点抓好以下六项服务。一是信息服务。充分利用“中国中小企业##网”为全省中小企业提供国家政策法规、产业导向、行业发展动态、经济发展趋势、投资融资、最新科技与成果、产权交易和合作项目、市场需求、推介产品、人才供求等信息服务。二是管理咨询服务。积极组织社会上专业化程度高、服务质量好的咨询、认证机构和知名专家,为中小企业开展管理咨询、企业诊断、企业策划和质量认证服务,全面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整体素质。三是技术创新服务。充分利用省内外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大企业技术中心等技术资源,为企业提供技术指导、项目论证、产品开发、科技攻关等服务,帮助企业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产业技术升级。四是市场开拓服务。鼓励各类贸易、商会、协会等组织,为企业提品洽谈、展销、订货、进出口、招商引资、营销策划等服务。五是教育培训服务。加快建立##省中小企业的人才开发系统,确立一批培训基地,采取多种方式,重点抓好创业者、经营者、中高层管理人员、关键技术研发人员的培训。六是创业服务。积极探索建立和完善创业辅导体系,建立各种“孵化基地”,促进新兴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的创立,开发劳动就业岗位,缓解就业难的社会压力。

3、加快结构调整,促进产业优化升级。重点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中小企业的发展,使国家鼓励发展的科技型、就业型、资源综合利用型、农副产品加工型、出口创汇型、社区服务型中小企业能够迅速进入市场,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增加品种,满足市场需求。积极开发特色产品和培育名牌产品,引导企业搞好新品、精品、名品的开发、引进和培育,树立以质量求生存、以创名牌求发展的观念,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努力打造名牌产品、名牌企业,实现优势产品产业化。积极发展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拓宽就业渠道,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步伐。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充分发挥我省农产品资源丰富的优势,优先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和储藏、保鲜、运输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加工深度和附加值。培育、壮大一批各具特色的大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特别是加工能力大、科技含量高、出口创汇多、对农业生产带动能力强的大型龙头企业。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并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新材料、新能源和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为发展重点,培育出一批科技型企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在继续发展交通运输业、零售业、饮食业、物资供销业、文化娱乐业的同时,大力发展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现代物流、通讯业、房地产业、公用事业、居民服务业、旅游业、咨询业、信息服务业、市场开拓、筹资融资、贷款担保、风险投资、技术支持、人才培训等服务业和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教育、文化、广播电视、科学研究、医疗卫生、体育、城市改造和社会福利业等行业。形成以高新技术为先导、传统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对技术落后、质量低劣、污染环境、浪费资源以及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中小企业,建立退出机制,优化产业结构,优胜劣汰。

4、加强合作交流,开拓国内外市场。积极组织中小企业参与国际贸易,开拓国际市场。通过引进管理技术、人员培训、信息交流和产品展览等方式,与国外政府和国际组织建立合作关系,促进对外经济技术合作。鼓励成长性好、市场潜力大、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企业在境外建立资源开发型、技术开发型、贸易型实体以及技术研发机构,开展境外加工贸易业务,带动和扩大设备、技术和产品出口。加大对外招商引资力度,多渠道、多形式吸收外商投资,切实改善投资环境,把引进外资和引进技术、引进智力紧密结合起来,着力提高招商引资水平,扩大利用外资规模,大力发展三资企业。巩固和深度开发日本、东南亚、港澳等传统市场;重点开发欧美市场,大力开发俄罗斯、东欧、中东、拉美和非洲等市场,培育新的出口区域。加快中小企业出口产品由初加工产品为主,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深加工产品转变。加快中小企业从单纯的产品出口逐步开始探索资本、技术、管理的输出,从主要利用国内资源向利用国外资源转变。积极实施东引西进战略,加强我省中小企业与东部发达地区、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加大引进资金、项目、技术、人才力度,鼓励中小企业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收购、兼并、重组不发达地区的中小企业,拓宽新的发展空间和市场领域。

5、加快创新步伐,提高竞争实力。一是制度创新。以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推动企业经营模式和运行机制的改革,进一步理顺政企关系,建立管理、监督、营运体系和机制,引导中小企业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监督和约束机制。二是管理创新。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逐步健全生产、质量、财务、人力资源等管理制度,使更多的中小企业转变为企业文化先进、战略目标明确、管理方法得当、运行状态良好的先进企业。三是技术创新。建立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先进、适用、成熟技术的引进、开发、产业化,全面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加快建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和促进机构,引导和鼓励中小企业积极参与技术创新。利用政府资金,引导、带动风险资本和各类社会资金支持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

6、运用先进的信息管理手段,提高管理水平。各级中小企业管理部门要全面掌握国内外中小企业发展的趋势和动向,密切关注中小企业发展中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全方位、多触角各种信息,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工作成本,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快速、准确、及时的信息和政策导向,推进各级中小企业管理部门实现电子政务;构建全社会网络化信息服务平台,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等先进信息手段,逐步健全向全社会开放的中小企业信息服务系统,及时、准确地向中小企业提供急需的人才、技术、市场、融资信息以及政策法律咨询,解决信息不对称等问题,针对不同类型的中小企业举办信息化培训班;积极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中小企业的技术开发、生产制造、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水平,在企业内部实现商务信息的传输与共享,探索和尝试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新的贸易方式在中小企业中的广泛应用,使企业生产经营自动化、智能化和系统化。

7、大力节约资源,发展循环经济。引导企业做好资源的高效利用、综合利用和再生利用,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鼓励企业循环式清洁生产、建设绿色工厂。加强对有色金属、煤炭、石化、化工、建材、纺织、轻工等重点行业的能源、原材料、水等资源消耗管理,实现能量的梯级利用、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努力提高资源的产出效益。机械制造、家用电器等行业要优先采用资源利用率高、污染物产生量少以及有利于产品废弃后回收利用的技术和工艺。包装行业要大力压缩无实用性材料消耗。加强对冶金、有色金属、煤炭、石化、建材、造纸、酿造、印染、皮革、食品及农产品加工等废弃物产生量大、污染重的重点行业的管理,提高废渣、废水、废气的综合利用率。综合利用各种建筑废弃物及秸杆、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积极发展生物质能源,推广沼气工程,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推动不同行业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和耦合,实现废弃物的循环利用。积极推进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纸、废塑料、废旧轮胎、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废旧纺织品、废旧机电产品、包装废弃物等的回收和循环利用,不断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利用体系。使全省中小企业资源利用率大幅度提高,废弃物排放显著减少,初步建立起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工业化格局。

四、政策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优化企业发展环境

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以及中央和省关于发展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乡镇企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从战略高度认识中小企业在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和活跃市场、促进竞争、稳定社会等方面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要加大宣传力度,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解放思想,消除所有制“成分论”,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要正确认识科技型中小企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重视其他类型中小企业在扩大就业、稳定社会的作用,正确处理好技术密集型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坚持科技型与其他类型中小企业协调发展。各级中小企业管理部门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改革和完善执政方式,强化服务意识,为各种所有制、各种类型的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营造公平的政策环境、健全的法制环境和完善的市场环境,形成思想统一、认识到位、政策宽松、措施得力的良好氛围。要依法保护企业合法权益,坚决取消和废止一切向企业的不合理收费,禁止向企业的各种摊派,加快改革与完善各项制度,实行政务公开,通过创新体制,形成预防“四乱”、治理和铲除“四乱”的长效机制,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二)加强创业辅导,努力扩大就业

充分利用社会各种资源,合理安排必要的场地和设施,为创业者提供所需的信息、咨询服务,培养创业者的创业技能,减少创业初期的风险,简化创办企业开业登记手续,减免有关费用,降低开业条件,提高创办企业的成功率。通过创业活动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提高吸纳社会就业能力,解决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转移和城市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鼓励大专院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就业和创业,吸引外国留学人员和归国华侨在国内创办中小企业,提供工商、财税、融资、劳动用工等方面的优惠条件。通过鼓励创办中小企业、建立创业辅导基地、完善社会服务体系、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等,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三)促进企业集聚和产业集群发展,加强专业化分工协作

引导和支持中小企业向园区集聚,促进产业集群、特色经济发展。大力发展专业化工业园区,鼓励有产业带动能力的企业入园发展,通过政策引导中小企业入园配套生产。加强对产业集群发展的引导和规划,形成有特色、有规模、体系完整科学的产业集群。坚持把工业园区建设与发展产业集群、小城镇建设、城市建设结合起来,合力建设,统筹规划,共同发展;坚持把工业园区建设与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结合起来,努力优化资源配置,资源共享,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整合现有的各类工业园区,撤销或合并规模偏小,主导产业优势不突出,发展缓慢的各类园区。加强对工业园区的管理,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高质量健康发展的目标,修订完善园区发展规划,加快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加大园区招商引资力度,改善园区软环境建设,落实各项优惠政策,促进工业园区健康发展,为中小企业提供发展平台,提高企业的聚集度,充分发挥群体产业优势,加快特色经济和县域经济发展。重视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的分工协作关系,鼓励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积极推进大企业(集团)与中小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建立以市场配置为基础的、稳定的原材料供应、生产、销售、技术开发等方面的协作关系,逐步形成以大企业为主导、大中小企业专业化分工、产业化协作的产业组织体系。

(四)大力实施科技兴企战略,加强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

充分重视并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按照《中小企业促进法》要求,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力度,建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服务机构,完善科技项目风险投资机制,改善技术创新环境,推动技术创新工作。通过政府的有效引导,组织社会科技资源,为中小企业提供公共技术支持服务、共性技术开发、扩散和转移,有效解决中小企业人才和技术不足的问题,提升其创新能力,推动技术进步。通过组织和引导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大企业的相关资源,建立公共试验室、检验检测中心、模具开发中心等,对中小企业提供相关技术开发、技术咨询、产品检测等开放式服务,提高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选择行业发展中带普遍性的、急需的共性技术难题,组织或委托社会技术开发机构进行联合开发并进行扩散和转移,对技术开发机构提供的非营利进行补助。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自己的科研机构,增强产品和技术开发能力;引导企业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积极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和科技人员合作。采取购买、资助、委托开发等方式,不断获取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新产品等科技成果,以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推动产品换代、技术和设备更新,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五)争取财政资金,加大扶持力度

积极组织有条件的中小企业争取省工业(高新技术)、农业结构调整资金、县域经济发展资金、科技三项经费、农产品出口贴息资金、外贸发展基金以及国家和省“火炬计划”、“星火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资金等各种专项资金、基金的的支持,加大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规模,用好国家和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争取建立省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支持中小企业进行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加快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扶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重点项目、东西合作企业、出口创汇企业,对中小企业吸纳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城镇待业人员和下岗职工创业提供支持、资助和奖励。研究设立中小企业风险基金,提高中小企业在未来不可测事件中的防范能力。版权所有

(六)大力拓宽融资渠道,解决发展资金

继续推进和健全全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积极探索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途径。努力建立起以省、市、县政府政策性担保机构为龙头,商业性担保和民间互担保为两翼,多层次担保、联保、互保的全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引导、推动市场化商业担保和企业(民间)互助担保机构扩展业务,增强服务功能,为中小企业提供多形式的担保服务项目,积极为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提供信用、贷款担保;建立和完善担保机构的准入制度、资金资助制度、信用评估和风险控制制度、行业协调和自律制度;建立信用担保风险分担与补偿机制,分散与化解信用担保风险,加强对担保机构的监督管理。引导和鼓励金融部门改进金融服务,增加信贷投入;加强与金融机构合作,创建政、银、企合作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集中授信、信用评级、资产评估、贷款担保的“一条龙”服务,为信用良好的企业开辟融资绿色通道;指导、帮助企业做好主板上市、中小企业板上市和香港板上市的培育准备工作,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发行债券等。

(七)建立统计信息系统,为制定政策提供依据

积极协调统计部门,增加对中小企业相关经济指标的统计职能,建立中小企业信息统计指标体系。在全省乡镇企业统计信息体系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全省中小企业统计信息系统。加强对各项统计数据进行研究分析,关注中小企业发展动向及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为制定国民经济中长期发展的各项宏观政策提供及时、准确的参考依据。

篇8

但是在很多红利,特别是具体操作上,国有经济还是处于优先的,民营经济仍然不能在同等条件下去与其竞争。民营企业在跟金融机构、政府、国有企业打交道的过程中,平等地位还是很难达到一个理想状态。

在新的竞争空间中漫天灿烂

社会经济发展到现阶段,科学技术进步、现代服务业发展、新型信息技术、移动互联网崛起等,让整个社会经济结构不断变化,新的经济领域、商业模式不断涌现。在这些新兴领域里头,不是靠垄断、靠行政命令,而是完全靠市场竞争力说话。

这时候,国家支持民营企业,把民营企业放到与国有企业同等地位上去,在相同市场环境中,民营企业可以充分发挥生存能力强、灵活性强的优势,在市场化竞争领域里比国有企业更有优势,更有发展空间。

在中国经济总量比较大的时候,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都非常丰富,很多非经营性资产都需要投资、保值,货币融通量越来越大,就对金融需求越来越高。总体上,中国金融服务水平不高,这就造成巨大需求和满足需求能力又不够的矛盾。这时候,民营企业进入,促进金融与互联网接轨,既推动互联网发展,也促进金融发展,提高金融效率,创造了新的市场。

从国家制度上来讲,把民营企业放在与国有企业同等地位以后,在纯粹市场化空间里面,民营企业在国内、国际竞争中都会有更大的机会。相反,在非完全市场化行业,或以资源为主导的产业里,即便是国家把石油、通讯放开,民营企业也很难在当下去跟国有企业竞争。

这为民营企业提示了一条发展之路:不一定要在自然资源、资本方面与国有企业竞争,去收购或改造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可以寻求新的市场、竞争空间。再加上国家政策给予的一些“阳光”支持,民营企业也会漫天灿烂。

把权力关到笼子里去

现阶段,民营企业最需要的是两项政策支持。

首先是保障。过去发生了产权纠纷、权利纠纷,民营企业、民营资本经常得不到有效保障。这会给民营企业经营者带来一种财产、人身的不安全感。本次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公有制和非公有制财产都应得到同等保护,即在财产制度上给予公平,这对于民营企业来讲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

其次是共享国家经济红利。不管是自然资源、经济资源,还是社会资源,当政府把这些资源拿来放开的时候,应该给民营企业一个公平准入的机会。

要切实实现以上两点,政府对于经济的改革就是整个社会体制的改革。总理说“把一些权力关到笼子里头去”,要求政府、社会机构不要习惯性地把手伸向民营企业,为民营企业生产、发展、经营制定一些不必要的规定。所以经济体制改革就要求政府对社会体制、政治体制做相应改革,消减多余的政府职能,不要到处跟市场伸手、跟民营企业伸手。

从这个方面看,十八届三中全会作为一个宏观改革的方向,其行政权力下放、政企分开、社会体制改革等,对民营企业的改革和发展都是有利的。但从以往经验看,顶层设计得很好,政策在具体操作环节是否得到有效落实是中国改革最大的难点。

比如改革之初要求“国退民进”,为民营企业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结果层层下去,最后基本上是有进无退了。过去十年,改革限制国有经济、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但是没有具体的人去落实,改革成了一纸空文。本次改革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所有的改革决策做出以后,马上会成立一个继续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由中央直接领导,比国家发改委、国家体改委都高一个层次,负责协调各方力量推动改革。这就比过去只有政策,没有措施会更好。

农业产业化潜力无限

从改革带来的民企商业机会看,第一个机会是参与金融的机会。民营企业要参与大型金融机构的重组和改制,甚至投资收购,是有难度的。但金融靠的是服务,民营企业可以投资创办金融机构,或者通过金融体制改革、利率制度改革,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创造更好的融资环境,以获得更多金融支持。

第二个机会还体现在金融体制改革释放出的更多金融资源进入到市场里头,尤其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方面的科学技术进步,还有中国产业升级、消费升级带来的文化传播、现代服务等新兴产业领域创造的机会。民营企业可以通过商业模式、盈利模式、管理方式创新来提高在这些领域的竞争力。只要是国家在政治上给民营企业地位,在金融上给民营企业创造经营条件,在税收、行政干预上做好,民营企业的机会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要多。

第三个机会在农业产业化里头,这也是最具潜力的板块。过去,中国的土地是分散经营,承包到户,从事生产的人不可能规模化经营,收益来自于不同层级之间的倒卖,繁杂的中间环节导致源头不可追溯、收益率低。农业产业化就是要连通产业链上下游的关系,让产业从低端水平往高端水平去发展和提升。

十八届三中全会彻底把土地价值释放出来,全面鼓励各种土地流转流通,鼓励各种经营主体到农村去从事经营活动,这就会出现大量的、全产业链的农业产业投资机会。从土地着手,规模化地去流转成千上万亩土地,投资于农业种植、养殖、土壤改造、水利设施改造、提高产品质量等,同时通过农产品粗加工、生加工,直接从田间地头到农业产业链后端,甚至直接到达餐桌。

目前,农村少有大型利益主体涉足,这使得在三农领域、农业产业化领域,民营企业都有更多优势。这个领域里头,可能产生很多全产业链的大型农业企业,甚至出现多个世界500强企业。从粮食作物到油料作物,从饲料到药材、经济作物、生物能源等,都存在这样的机会。这既是农业产业化的空间,也是城镇化发展的空间,更是民营企业的机会。

篇9

关键词:下岗职工;再就业;影响;调控对策

失业问题是当代世界性难题。联合国把保障失业者获得保护和再就业的权利作为全球努力的目标,发达国家也纷纷将失业治理上升为各自的头等大事来抓。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失业问题十分严峻。首先如国有单位和城镇集体单位出现转轨经济国家特有的“转轨失业”,即失业率突然上升,城市贫困人口迅速增加。其次.城镇劳动力市场已经具有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高失业率特征,不同之处在于并不是由于失业保障福利水平过高,而是劳动力供给能力太大.实际失业保障覆盖率相当低下,且福利水平还十分低下。再有,在农村地区具有众多发展中国家共有的、严重就业不足的过高比例农业剩余劳动力,也就是说,无论是城镇实际失业人数,还是农村就业不足人数,其规模都很大,而且还在迅速上升。失业问题已成为我国21世纪初期经济发展的最大挑战。

一失业人口带来的负面影响

失业具有极大的社会负效应,失业人口的存在将会带来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

其一,失业的存在造成了社会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从宏观角度看,过剩人口是劳动力资源的浪费,劳动力不能投入到生产过程中,直接地堵塞了创造价值的道路,阻碍了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

其二,失业人口的存在对社会稳定构成威胁。良好的社会治安和稳定的社会环境是建立在稳定的和相对公平的利益格局基础之上的。但失业一般发生在相对稳定的一小部分人身上,这些人既没有事做,也没有收入,并承受着来自家庭、社会的巨大压力,因此,容易在心理上严重失衡,往往成为诸多社会治安问题的高危人群,诱发社会危机,产生社会动荡。

其三,失业人口的存在加剧了城乡贫困。大力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是深化企业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前提,也是缓解就业压力、解决当前突出矛盾的当务之急。显然,研究解决下岗失业与再就业问题,既是一项经济任务,又是一项政治任务。而且,解决失业问题,政府的主导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二下岗再就业的调控对策

1转变就业观念。这是促进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的先导工程。当前,一些下岗职工还存在着“等、靠、要”的思想,缺乏市场竞争意识,缺乏自强自主的精神,社会上出现的“有人没事干、有事没人干”的现象.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职工在就业上的旧观念还不适应市场经济的新变化。因此,各部门和各单位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破除就业由国家统包统配,从一而终的旧观念。使下岗职工认识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者要实现就业,再就业,主要是要靠自己的努力,树立再就业靠市场竞争的意识。要打破那种为只有到国有经济单位,到正规部门从事稳定的工作。有充分的福利和保障,才算就业的观念,把再就业的领域扩展到非公有制经济,使广大职工认识到随着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和完善,私营、个体、混合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将会进一步发展,到非公有制经济领域就业将是大部分下岗职工再就业的出路所在。同时,还要大力宣传再就业中的先进典型,增强下岗职工自强自立,

2、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这是促进下岗职工再就业的重要条件。要逐步完善市场就业机制,建立职业介绍信息网络,实行用人单位空岗报告、招聘广告审批和用人登记制度,定期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规范劳动力市场运行。加强劳动力市场的管理、监督和检查,取缔非法劳务中介,制止乱收费,打击欺诈行为,维护劳动力市场秩序,为实现再就业创造必要的条件。

3、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机制

(1)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

在调查中发觉,在建立失业的保障机制很不完善,医疗与其它社会保障机制也很不完善,因此失业者的承受力较小。失业率的上升和一部分失业者失业时间偏长必然会影响失业者的心态社会的稳定,建立和完善各种社会保障制度,便可加大失业的社会承受力,必须尽快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险制度,逐步形成完善的社会保险体系,依法扩大社会保险实施范围,尽快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覆盖所有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为下岗人员到个体、私营经济单位实现再就业解决后顾之忧,对搞好再就业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2)建立失业监测预警机制

失业预警是在高失业率出现前,预先报警的一种系统,其应用领域为就业和劳动力市场。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我们应加强对劳动力市场的监测、监控。政府要及时统计辖区内的失业率,并定期公布,使政府各有关部门都建立起职工失业状况监测统计的指标体系,定期分析研究所辖地区的社会失业率。尽可能全面的掌握失业者的失业时间、失业者的基本生活、社会保障状况、失业者的经济、心理承受能力等。通过建立失业状况监测指标体系,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及社会保障能力,科学地研究确定失业控制线和警戒线。当失业状况超过失业控制线,接近或达到失业警戒线时,及时向政府和社会有关部门发出预警信号,以便各级政府能够及时采取措施,避免社会动荡。同时,建立失业预测、预警机制也可以帮助政府做好失业保险工作。

4、加强劳动力市场的制度建设

政府要加强劳动力市场的统筹规划和法制建设,完善国家政策指导下的市场就业制度,要加强就业管理,特别注意规范用人单位招聘和经济性裁员和辞退行为。要继续整顿势动力市场秩序,取缔非法劳务市场。为了减少就业周期造成的动荡,政府的相关部门必须注意强化城镇就业的统筹管理。

(1)加强监管非法用工

大量的非法用工是影响再就业的主要因素。我国虽然颁布了《劳动法》及相关的法律规章,但健全的劳动监察机制尚有待完善。法律法规的颁发与真正落实之间,还有着不小的差距。各种所有制的企业,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使用更廉价的劳动力,不执行有关政策法规,非法大量招聘农民工。因农民工工资低、劳动时间长、没有节假日、没有加班费、不给上“三险”,甚至克扣本来就少的工资。农民工知道自己的合法权益被侵犯,但他们是最弱势的就业群体,他们要求得到就业务工机会的愿望大于一切,所以.农民工接受务工条件的底线比下岗失业人员低,他们的竞岗能力却比下岗失业人员高。大量的岗位被农民工所占领,下岗失业人员显得很无奈。政府取消了对农民工的限制,实行资格准入和为农民工上保险的措施,从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也提升了下岗失业人员的竞争能力。但企业的私招乱雇现象受利益的驱动屡禁不止,为农民工上“三险”雷声大雨点小。据了解,有的企业为极少数的农民工办了保险用来应付势动监察。下岗失业人员仍没能和农民工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仍处于劣势。因此,政府为农民工制订相关险保险措施的同时,也要加大对企业合法用工的监管。

(2)帮助弱势失业人口就业应该说,目前我国失业下岗人口中因无技术、患病、大龄等客观原因无法实现就业的群体占相当的比重,所示,对于这部分人政府不能舍弃不管不顾。因为他们不仅影响城市的经济发展,还影响到城市的稳定局面。因此,政府应该针对这些人的自身特点进行帮扶,让他们在政府的帮助下尽可能实现一定的就业。这样的帮扶办法远比单纯的救济更能满足人们就业的心理需求。

篇10

一、马克思产权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财产权、所有权、产权及所有制的基本内涵及相互关系

在马克思的经济学研究中,马克思始终把财产权利看作一种社会关系,同时,马克思也把财产权利看作一种经济权利。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更进一步把财产权上升为是用法的意志表现出来的经济关系。“每当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创造出新的交往形式,例如保险公司等等的时候,法便不得不承认它们是获得财产的新方式。”马克思指出,财产权利本身是一种客观的经济性权利或经济关系,属于经济基础范畴,而当这种客观的经济性权利或经济关系获得一定的认可和规范时,就取得了法权的形式,成为具有法律界定的财产权利或财产关系。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所有权”的使用存在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情况是:马克思所指的所有权包括一组权利,包括归属权、占有权、使用权、支配权和收益权等。例如在《资本论》第三卷中分析土地的国家所有制时所指出的:“在这里,就是在全国范围内集中的土地所有权。但因此那时也就没有私有土地所有权,虽然存在着对土地私人的和共同的占有权和使用权。”第二种情况是,所有权仅指财产的单一的归属权,这个权力包含在上述广义所有权之中。比如他分析劳动力作为商品卖出之后,劳动力的使用权归资本家,而工人仍然拥有劳动力的所有权。

所有权和所有制是两个有密切联系的不同范畴:所有制是经济范畴,所有权是法律范畴。所有制是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的经济制度,所有权是财产归谁所有的法律制度。所有制体现人们在生产资料方面形成的经济关系,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和核心,它决定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关系以及交换关系和分配关系。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形态。一定的所有制决定一定的所有权。所有制的性质和内容决定所有权的性质和内容;所有制的变动决定所有权的变动。在存在国家和法的各个历史阶段上,没有不存在所有制的所有权,也没有不存在所有权的所有制。马克思预言,在未来社会中,当国家消亡以后,所有权将会消亡,但所有制仍将继续下去。

(二)产权的统一与分离

第一,所有权和占有权的统一与分离。独立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奴隶制经济中的奴隶主,领主制经济中的领主,他们都既是所有者,又是占有者;既有所有权,又有占有权。在研究亚细亚的所有制形式时,马克思发现所有者和占有者不是同一主体。在公社内,公社是所有者,个人只是占有者。这是一种情况。另一种情况是,大共同体是所有者,而大共同体所属的小共同体则是占有者。

第二,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统一与分离。在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情况下,土地所有者占有土地,土地经营者即租地农场主占有资本,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典型情况。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解决了既要投资购买土地,又要投资经营土地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的农业生产中,剩余价值和利润是工人创造的,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所有权获得地租,农业资本家凭借土地经营权投资于土地,并雇佣农业工人进行农业生产。因此,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体现了土地所有者和农业资本家对工人的共同剥削。

第三,劳动力所有权和使用权的统一与分离。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劳动力表现为商品,劳动者对于自己的劳动力获得了所有权,而生产资料所有者在市场上找到作为商品的劳动力,当资本雇佣劳动的契约关系形成时,劳动力的使用权属于生产资料所有者。在劳动条件和劳动力完全分离的情况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使劳动条件和劳动力处于对立之中。

第四,资本所有权和使用权的统一与分离。马克思研究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时,假设资本家完全用自有资本进行经营,此时,资本所有权和使用权是统一的。而马克思在研究借贷资本时,则假设职能资本家完全用借入资本进行经营。在这里,资本所有权和使用权是分离的。资本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形成了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两个不同的产权主体,导致了利息和企业利润的分离。马克思还考察了资本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在股份公司中的发展。股份公司资本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使得股份公司的资本具有生息资本和产业资本或商业资本二重特性。马克思指出,单纯的资本所有者“所得的股息包括利息和企业主收入,也就是全部利润,这全部利润仍然只是在利息的形式上,即作为资本所有权的报酬获得的。”

二、马克思关于产权问题的研究对我国产权制度改革的启示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已被提到核心位置。产权制度改革直接涉及国有资产战略性转移、经济结构调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政治制度的巩固等,其理论与实践意义都很深远。西方现代产权学派的代表人物诺斯也认为,有效的产权制度是经济增长的关键。所以,产权制度是基础性、根本性的体制方案设计,是涉及整个社会体制的。

目前我国产权制度改革相对滞后,特别是传统的公有产权制度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所以有必要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如果按照近年来流行的现代西方私有产权理论的观点去进行国有经济改革,就会导致相反的结果,使公有财产私有化。因此,马克思关于产权问题的研究对我国的产权制度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以马克思产权理论为指导,加快产权改革步伐,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面临的紧迫任务。

以马克思产权理论为指导,我国产权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必须坚持生产资料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归属权,也就是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根本性质,这是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基础。维护公有产权所有者的根本利益,使其在社会经济关系中起决定性作用,是我国产权制度改革的根本原则。

在市场经济中,每个市场主体都有各自独立的物质利益关系,只有产权归属清晰,才能形成不同利益的主体,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各种商品和劳务的市场价格。各个市场主体就是以价格信号引导其行为的,只要是在国家政策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并在正常的市场交易

秩序下,无特权和垄断的条件下,能赚钱的就是有利于社会的。马克思说,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的本性就是为了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家的灵魂就是资本的灵魂,要使赚钱成为企业的行为目标,而不是软预算约束,就必须使资本人格化,也就是产权归属要清晰,要使产权主体人格化,否则就无法给人以激励和动力。

在马克思的产权理论中,没有把财产权看作单一的权利而是一组权利的结合体。除了所有权,马克思还研究了占有权、使用权、支配权、经营权等一系列权利。马克思还详尽考察了产权的统一与分离的各种组合形态。马克思认为,资本的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不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在现实生活中,只要产权归属清晰就可以解决责任问题.产权主体自然要承担责任,因为收益或损失都是产权主体的,企业人员各有权利和承担相应的义务责任,真正做到权责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