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经济带相关政策范文

时间:2023-10-30 17:30: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长江经济带相关政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长江经济带相关政策

篇1

关键词:长江经济带;FDI;共同发展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16-0006-02

引言

长江经济带是整个长江流域最发达的地区,也是全国除沿海开放地区以外,经济密度最大的经济地带。与沿海和其他经济带相比,长江经济带是我国今后十五年经济增长潜力最大的地区,应该成为世界上可开发规模最大、影响范围最广的内河经济带。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有利于挖掘中上游广阔腹地蕴含的巨大内需潜力、优化沿江产业结构和城镇化布局、缩小东中西部地区发展差距、建设陆海双向对外开放新走廊,培育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以及保护长江生态环境,引领全国生态文明建设。

因此,长江经济带的发展为吸引FDI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同时相信FDI也将会促进长江经济带更好地发展。

一、长江经济带发展方兴未艾

长江经济带早在三十多年前就已经提出,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政策的重视,长江经济带已成为产业转移、区域协调发展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为我国综合实力最强、战略支撑作用最大的区域之一。

长江经济带覆盖沿江多省市,横跨东中西三大区域,优势独特、发展潜力巨大。长江经济带首尾的重庆江北嘴和上海陆家嘴国家级金融核心区已逐步发展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并和国际经济关联密切的金融中心。《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长江经济带将全面推进新型城市化发展,提升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国际竞争力,培育发展长江中游城市群,促进渝蓉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推动黔中和滇中区域性城市群发展,优化沿江城镇化格局,科学引导沿江城市发展,强化城市通网络建设,创新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

二、长江经济带吸引FDI的优势

(一)综合优势明显

1.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长江经济带横贯我国腹心地带,连接东、中、西三大地带,与京沪、京九、京广、皖赣等南北铁路干线交汇,承东启西,接南济北,通江达海。

2.资源优势。长江经济带不仅具有丰沛的淡水资源,且矿产资源储量大、种类多,还有众多著名的旅游资源和丰富的农业生物资源,开发潜力大。

3.产业优势。长江经济带是我国最重要的工业走廊之一,钢铁、汽车、电子、石化等现代工业的精华大部分汇集于此。此外,大农业的基础地位也居全国首位,沿江九省市的粮棉油产量占全国40%以上。

4.城市密集,市场广阔。沿江城市群多,劳动力丰富,市场广阔。居民收入水平相对较高,各种消费需求也十分可观,对FDI有很强的吸引力。

(二)国家政策支持

国务院总理2014年6月11日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指出,发挥黄金水道独特优势、建设长江经济带,是新时期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和对内对外开放相结合、推动发展向中高端水平迈进的重大战略举措,可以促进经济发展由东向西梯度推进,推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缩小东中西差距;能优化经济结构,形成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互动,打造新的经济支撑带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开放合作新平台。

国家出台了《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规划》等以推动长江经济带的全面发展。政策指出,要把长江经济带打造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同时,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协调统筹发展,相关部门还召开了长江沿岸中心城市经济协调会、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以及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会商会。这不仅充分利用了沿江地理环境优势,还能促进城市带经济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吸引FDI提供了广阔市场前景。

(三)地方政策支持

长江经济带沿线地区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和地理优势,出台相关政策建议以促进当地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例如,安徽省打造长江沿线黄金旅游带,规划低空飞行游览线;重庆市提出把重庆建成长江上游经济带西部中心枢纽;湖北省加快把武汉打造成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全国性铁路路网中心、公路路网重要门户以及国家重要门户机场;江苏加强与上海自贸区全方位对接,主动参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加快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这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为吸引FDI的进入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三、FDI为长江经济带发展增速

(一)FDI能推动技术进步

FDI不仅能带来先进的技术设备,还能促进相关产业的技术进步。通过市场竞争、商业往来和人员流动,拥有先进技术的外企对当地企业能产生示范效应和扩散效应,能进一步推动当地企业的技术进步,缩小地区间技术水平的差距。

(二)FDI促进产业组织结构升级

跨国公司的大型投资项目,能明显提高所在产业的生产集中度,产生规模经济效应。此外,大型跨国公司还促进了零部件制造、维修和相关配套产业的兴起和发展。全球化生产程度越高的企业,越需要在世界各地培养技术水平相当、产品质量符合要求的合作企业。当FDI进入时,为了降低生产成本,会提高当地化程度,这也就带动了我国相关产业以及产业技术的进步。

(三)FDI能促进高技术产业投资

技术贸易中的重要领域之一是高技术产品出口,而高技术产品是中西部地区的薄弱产业。高技术产业的技术水平及科技含量高、更新速度快、对传统产业的渗透和带动能力都很强,对经济的发展促进作用大,FDI的进入能帮助沿线中西部城市解决高技术产品技术问题,推动当地高技术产品的发展和整体经济水平的提高。

四、发展长江经济带,吸引FDI的政策建议

(一)明确战略重点布局,以良好环境吸引FDI进入

在宏观谋划上,长江经济带应明确四大战略重点布局:一是重点打造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三大中枢经济带,形成产业转移、方式转型、交互渗透和融合共荣的依托平台。二是做大沿江航运中心,以上海、武汉和重庆等国家枢纽港城市为核心,做大做强上中下游航运中心,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的中轴纽带作用,连接贯通三大城市群的要素、产业和市场,推进经济带一体化升级。三是提升中上游发展水平,加速长江中上游腹地开发,缩小差距,对接长江下游的长三角地区,形成经济带首尾呼应协调共进格局。四是推动“两头”开发开放,东头上海以自贸区载体建设为新引擎,启动新一轮开发开放,担当经济带龙头。西头以重庆为枢纽推进中印缅孟和中巴两个经济走廊的建设,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形成长江经济带东联太平洋、南抵印度洋、西通大西洋、横跨亚欧的全方位开发开放格局。只有明确了长江经济带的战略布局才能创造良好的大环境,吸引FDI的进入。

(二)实现六个转型升级,以坚实基础吸引FDI

在上中下游联动方面,着重实现六个转型升级:一是升级综合运输体系,配合长江黄金水道的改造提升工程,跟进铁路、公路、港口配套,构建贯通经济带、衔接顺畅、安全高效的综合运输体系,以大交通带动大物流、带动大产业继而带动经济带全域转型升级。二是升级产业分工合作。经济带内经济梯度及其类型多样性,客观上为上中下游通过产业转移和分工合作提供了增长双赢机遇。以发展方式转型为动力,发挥各地产业基础优势,着力培育新的增长支撑点,推进沿江产业转移转型升级。三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按照资源环境承载力,以沿江三大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形成支撑经济带的多层次城市网络体系。四是先行先试开发开放政策,主动应对国内外发展环境变化:其一是整合现有政策措施发挥其合力效应,其二是积极探索开发开放先行先试政策清单,着力提高通关效率,建立沿江航运网络大通关制度。五是践行生态文明建设,长江经济带是我国重要生态生命线,所有的经济活动和项目建设都必须满足生态环境标准,践行低碳、绿色和循环发展模式,打造长江生态经济走廊。六是创新体制机制,通过改革创新释放发展潜力。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激发经济带的开发活力。做好以上六个方面的转型升级,不仅有利于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的协调统筹发展,也为吸引FDI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设施,为其进入长江经济带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破除行政壁垒

长江经济带要成为中国真正新的增长支撑带,不能再走单靠廉价要素驱动的老路,而是要建立有利于经济带开放的要素自由流动、产品自由贸易的一体化市场。这需要打破省域行政壁垒,跳出各地各行其是的模式。以共生崛起为理念,进行顶层设计协调,并配以新经济方式,如通过电子商务的市场建设越过或削减地方保护;通过打造混合所有制,利用资本力量推动一体化等。

参考文献:

[1] 彭劲松.长江经济带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J].改革,2014,(6).

[2] 唐冠军.关于全力服务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思考[N].学习月刊,2014,(7).

[3] 文余源.建设长江经济带的现实价值[J].改革,2014,(6).

[4] 曹智杰,陈永宁.推进长江经济带一体化建设的发展战略及对策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4,(3).

[5] 乔晶,胡兵,赖景生.长江经济带开发与重庆市经济发展[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4,(1).

[6] 刘伟.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发启动[J].湖北省人民政府公报,2009,(15).

[7] 罗蓉.长江经济带产业协调发展[J].开发研究,2007,(2).

[8] 徐舒,左萌,姜凌.技术扩散、内生技术转化与中国经济波动[J].管理世界,2011,(3):22-31.

篇2

关键词:长江经济带;纺织服装;发展路径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Textile and Apparel Industry in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Zone

Abstract: Thanks to years of rapid development, the textile and apparel industry in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Zone has accounted for more than half of the country’s total in terms of scale, total profits, investment, export, etc. However, the resources of the industry are distributed in gradient. Based on analyzing the development conditions of textile and apparel industry in the upper,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e development path for textile and apparel industry in respective area and recommends to establish a joint-action mechanism for the textile and apparel industry across the administrative areas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Zone and set up regional alliance, so as to promo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Zone.

Key words: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Zone; textile and apparel; development path

经过多年高速发展,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传统支柱产业、重要的民生产业和创造国际化新优势产业,在美化人民生活、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和促进社会和谐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但是,在国内外市场环境变化和市场需求减弱,以及劳动力、土地和能源等要素价格上涨带来经营成本增加的双重冲击下,纺织服装产业的投资拉动型和出口导向型的发展模式难以继续,必须找到行业发展的新动能。那么,如何紧紧抓住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机遇,通过创新、绿色和特色发展理念来促进长江经济带纺织服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构建起纺织服装产业新的增长极、多层次的国际比较优势和修复产业生态、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已经成为整个行业所关心的重要问题。

一、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长江经济带纺织服装产业快速发展,在规模、效益、固定投资、出口和产业集聚等方面都有所改善,对长江经济带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到了推动作用。

(1)主营收入逐年增加。“十二五”期间,长江经济带纺织服装产业主营业务收入逐年增长,年均增长率为6.62%。2015年长江经济带纺织服装产业的主营业务总收入36 369.32亿元,占全国纺织服装产业的51.43%。

(2)利润总额稳步提升。长江经济带纺织服装产业利润总额从2011年的1 548.58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1 933.46亿元,年均增长率为5.7%,占全国纺织服装产业比重也从2013年的48.12%上升到2015年的50.08%。

(3)固定投资稳中有升。长江经济带纺织服装产业固定投资完成额从2011年的3 578.11亿元上涨到2015年的5 912.34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3.4%,占全国纺织服装产业比重从2011年的52.6%下降到2015年的49.6%。

(4)出口总额缓中有进。“十二五”期间,长江经济带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额占全国出口总量的比重保持在50%以上。出口额总量从2011年的1 397亿美元上升至2015年的1 524.12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2.2%。

(5)产业集聚效应明显。2015年,长江经济带沿岸九省二市拥有各类纺织服装产业集群107个,占到全国纺织服装产业集群总数的51.9%。从产业集群分类来看,长江经济带拥有服装产业集群有16个,家纺产业集群有18个,产业用纺织品产业集群有 7 个,针织产业集群有14个。

二、发展特征与条件

无论从规模、利润、投资,还是从出口和产业集群等方面来看,长江经济带纺织服装产业都占据了全国纺织服装产业的半壁江山,是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转变的重要支撑,也是增强纺织产业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关键载体。但是,长江上中下游三地纺织服装产业资源分布不均衡,呈现出“下大、中瘦、上小”梯度分布特征。为了理清长江上中下游地区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优劣势,本文选取规模、利润、投资、市场、集群、产品、劳动力、自贸区、人才和品牌等指标作为比较因子,对上中下游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现状展开研究。

从规模来看,长江下游纺织服装产业的规模明显大于中游和下游地区。2015年下游地区主营业务收入28 302亿元,占长江经济带的78%、全国的40%,是中游地区6 958亿元的 4 倍、上游地区1 107亿元的25倍。从单位面积上的主营业务收入来看,江苏、上海和浙江居于第一层次,重庆、安徽、江西和湖北居于第二层次,湖南、四川位居第三层次(图 1)。

从利润来看,长江下游地区纺织服装产业的利润占了长江经济带利润额的79.82%,占全国总量的39.97%,是中游地区的4.5倍、上游地区的30倍。从省市来看,下游地区中江苏省所占比重最大,占长江经济带的20.93%、全国的10.49%;中游地区中江西省占比最大,占长江经济带的9.84%、全国的4.93%;上游地区利润排列分别为四川省、重庆市、云南省和贵州省,分别占全国的3.34%、1.34%、0.24%和0.08%(图 2)。

从投资来看,2015年中游地区投资增速最高,为16.7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83个百分点;下游地区投资增速为16.29%,略高于全国水平;上游地区投资增速为7.99%,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97个百分点。从省市来看,江苏省和浙江省分别位居第一和第二位,分别占全国的20.93%和14.12%。近年来江西省纺织服装固定资产投资加快,投资总量位列第三位,占全国比重的4.93%(图 3)。

从出口市场来看,下游地区是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主要来源地,2015年下游地区出口额1 321.88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45.4%,是中游地区的10倍、上游地区的19.4倍;从内销市场来看,由于人均可支配收入较高,下游地区居民衣着服务消费支出较多,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领先于中游和上游地区。上游地区的重庆衣着消费能力较强,居于全国第二位,市场潜力非常巨大(图 4)。

从产业集群来看,下游共有产业集群87个,中游有18个产业集群,上游有 2 个产业集群。从产业集群的分类来看,长江下游地区拥有服装集群 9 个,家纺集群17个,产业用纺织品集群 5 个、针织集群12个和 1 个印染集群;中部地区服装集群 6 个,家纺 1 个、产业用纺织品 2 个、针织 2 个;上游地区家纺集群 1 个、服装 1 个(图 5)。

从纱、布、服装和化学纤维等主要产品来看,下游地区产量最大,以上品类分别占全国的22.4%、35.47%、29.93%和75.8%。中游和上游地区均以纺织服装产业链的前端产品为主(图 6)。

从劳动力数量来看,长江中游地区净流出人口多,其人口回流的基数越大,劳动力资源越丰富。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中上游地区净流出人口3 934万人,其中中游地区净流出2 547万人,当中安徽净流出人口最多,为890万人;下游地区净流入人口2 302万人,其中浙江省净流入人口997万人(图 7),一旦这些外来务工人员返乡就业,下游江浙沪将出现劳动力不足的局面。

从自贸区来看,其设立有利于技术、资本和人员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实现优势互补,有利于提高开放水平。长江下游拥有上海和浙江两个自贸区,上游拥有四川和重庆两个自贸区,中部只有湖北省一个自贸区。

从人才资源来看,由于产业规模、教育资源、发展空间和工作待遇等原因,长江下游地区对纺织服装人才的吸引力很强,全国纺织服装类高校的毕业人才大部分选择“孔雀东南飞”,到上海等地就业。而中上游地区的纺织服装人才不足,尤其是技术和管理人才缺乏,严重制约了当地纺织服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从品牌来看,国内大部分男女装品牌企业都集中在长江下游地区,中上游地区品牌企业较少。如太平鸟、海澜之家、红豆、江南布衣等著名品牌均位于江浙沪等地。品牌可以产生品牌效应,不但能增加所属企业的知名度和竞争力,还能带动当地纺织服装业的快速发展。

通过对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情况的描述,本文按照规模、利润、投资、市场、集群、产品、劳动力、自贸区、人才和品牌等因素对上中下游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支撑条件进行评价打分,并画出相应的雷达分析图(图 8)。

(1)下游地区:从图 8 可以看出,下游地区产业基础雄厚,品牌种类丰富、人才众多、市场活跃,同时产业规模、利润总额、固定投资、自贸区、产品和产业集群等因素也较为突出,但劳动力资源相对缺乏。

(2)中游地区:该地区纺织服装产业虽具有一定的规模基础,但人才相对不足,市场开发力度不够,贸易开放度有待加强。该地区劳动力资源丰富,可以为纺织服装产业提供充足的产业工人。

(3)上游地区:上游自贸区条件优越,川渝地区可以发展对外出口加工业务,且劳动力资源丰富,但规模、利润、投资等其他指标都相对一般,该地区织服装产业规模效益有待提升。

三、发展路径

通过上文分析,可以了解长江上中下游地区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现状以及长短板。因此,为了促进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地区纺织服装产业协同发展,必须在协同过程中贯彻创新、绿色、特色的发展理念,合理调节三者之间的关系,在下游地区更加着重创新发展理念,中游地区更加注重绿色发展理念,上游地区更加关注特色发展理念。在充分认识自身发展特征的同时,可借鉴密西西比河流域、田纳西河流域和莱茵河流域的“国际经验”及其发展趋势,下文将分别探讨长江下游、中游和上游地区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路径。

1. 下游发展路径

(1)促进两化深度融合

首先,加快信息智能化工具的推广,促进平台集成、仿真实验、协同研究等新型研发模式的应用,构建协同创新的研究机制;其次,加速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的系统集成和整体化运行,从而实现柔性化生产和精细化生产;接着,加大数字化和网络化技术在企业关键生产设备中的运用,逐步优化重要装备的功能,快速提升纺织服装设备的信息化水平;最后,利用信息技术改造生产流程和传统生产工艺,实现生产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提升要素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减少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实现绿色化发展。

(2)推进模式创新

加快跨界创新步伐。纺织服装产业可以通过多元化发展跨界到其他领域,通过整合产业关联因素,促进纺织服装企业与经营理念、企业文化、品牌及服务等与自身契合的相关企业加强合作,全方位推动纺织服装产业发展。

加速供应链集成创新。在充分掌握市场需求的前提下,努力打造一个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合作平台,建立长效沟通机制,提高供应链管理效率,降低供应链成本,以实现链上企业的共赢。

(3)改善创意设计环境

首先,健全创意设计人才的孵化机制,积极将富有才华的独立设计师引入纺织服装产业链中,同时加大对创意设计人才和企业的资金投入、技术支持与生产能力的现实支撑;其次,加大法律法规方面对创意设计的知识产权保护,通过机制与观念的创新纠正抄袭者定价的不良之风;最后,建立强有力的渠道承载与平台传播,加强本土品牌与百货业渠道、时尚消费媒体等的合作,提升消费群体对中国创意设计的认知度,实现本土创意设计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4)积极推进产融结合

努力借助资本市场的价格机制,实现制度、人才、政策和经济资源协同,进行并购重组,跨区域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积极通过资本市场进行融资,实现资本有序扩展,提升企业转型升级的动力;纺织服装企业要“不忘初心”回归到行业本身,以实现长远发展。

2. 中游发展路径

(1)加快“两化融合”

积极运用ERP、CRM、SRM来实现管理系统的信息化,建立集产、供、销、财务于一体的集成管理信息系统,提高企业运营效率;同时,引进CAD、CAM、PLM来实现技术系统的信息化,对传统生产过程进行改造,提升技术的自动化和集成化水平。

(2)完善精准对接

一方面,在承接产业项目转移过程中,既要立足本地实际情况,又要做好区域经济发展的长远规划,以产业转移为契机,淘汰落后产能,完善功能布局,延伸产业链,走绿色发展之路;另一方面,要变被动为主动,积极与长江下游地区搞好衔接,搭建平台载体,变被动承接为主动服务,为项目落地提供保障。

(3)加强产城融合

第一,统筹考虑资源优势、产业基础、环境容量,加快形成产城有效融合规划体系,积极促进纺织服装产业和城镇可持续发展;第二,完善基础设施,切实加快公路、铁路、空港、港口和信息港等的建设,促进资源信息互通,产业功能互补;第三,充分依托当地纺织工业园区发展纺织服装产业,加快纺织服装产业集聚;第四,优先保障纺织服装产业的用地需求,努力拓展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空间;第五,健全支持政策,切实加大在财税、人才、投资、融资、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方面对纺织服装产业和城镇的支持力度。

3. 上游发展路径

(1)关注川渝地区

紧紧抓住“一带一路”和自贸区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四川省和重庆市要利用好国家相关政策,加大城市开放力度,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实现内陆与沿海沿边沿江协同开放。以贴牌生产加工为主,提升本地纺织服装产业集聚度,充分利用好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加大纺织服装产业集聚,积极吸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2)深挖民族特色

首先,充分利用“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以及国家对民族地区“对口支援”的扶持政策,将生态环境与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努力实现特色产业的低碳、生态化发展;其次,挖掘当地人文资源,利用当地的历史古迹、传统习俗、风土人情,提升和展现民族文化品位,让地方历史文脉得以有效传承;再次,我国西部民族地区与“一带一路”区域具有“同根性”人文优势,可通过寻找情感纽带,借助文化认同来扩大民族纺织服装产品的市场份额,促进民族特色纺织服装产品走出去,积极利用“文化营销”在“一带一路”经济带上进行市场推广,提升品牌知名度;此外,还应加大宣传力度,安排专项资金参加国内各种纺织服装展销会和论坛。

(3)精准产业扶贫

第一,突出扶贫重点,要选择体现地方纺织服装特色的产品进行重点扶持;第二,产业布局要突出重点,覆盖所有扶贫对象,不能有所遗漏;第三,加大对“草根”企业的培育力度,积极落实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实施扶助小微企业专项行动,深化制度改革,降低企业创办门槛,加快创业园建设;第四,保证扶持政策“落地生根”,破除草根经济发展的制度障碍,更好地发挥政策效用。

四、结语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当国家致力于改善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发展不均衡的局面时,该地区纺织服装产业的战略思维必须做出适应性调整。以往那种各省市“关起门来发展”的模式已面临战略空间的约束,出现了库存过多、利润空间收缩、环境承载压力过大、劳动力资源不足等问题,集中体现为纺织服装产业增速下行的压力。鉴于此,必须打破行政区域的限制,建立跨长江经济带行政区域的纺织服装产业联动机制,筹建区域发展联盟,才能构建世界级的纺织服装产业带。

参考文献

[1] 金碚. 新常态下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思维[J]. 区域经济评论,2015(3):5-10.

篇3

上海要立足国家战略,积极建设上海“四个中心”,更好地服务长江三角洲地区、服务长江流域、服务全国。未来发展中,上海坚持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围绕“深化、放大、提升、搭台”的要求,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中起到龙头作用。重点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国际航运中心的龙头。促进江海联运,多式联运发展,带动长江航运发展。第一,巩固上海枢纽港地位,深化落实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一体两翼”的发展战略,促进长江港口群联动发展。鼓励上海港口物流企业以市场化方式参与沿江港口的建设和运营,建立以港口码头(点)为基础,以内支线运输(线)为纽带的港口格局。例如,2014年4月,太仓港与上海港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码头操作平台、物流运输体系、通关一体化、信息共享、相关政策等方面对接,推动太仓港融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发挥“五定班轮”航线的示范效应,最终形成以上海港为终端,辐射长江流域的物流网络(面)。通过“点、线、面”的配合,提升上海港口服务能级,发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辐射功能。第二,加强长江黄金水道综合运输体系建设。目前,长江黄金水道中上游面临着大坝、下游面临着大桥等障碍,在这样条件下,黄金水道建设不能仅局限于万吨轮直通,要转换思路,依托水运基础,加强沿江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建设,特别是加强高速铁路的货运建设,形成水、铁、公路综合运输体系。同时,长江水运可通过驳运体系,由矿产驳运拓展到集装箱驳运,使上海港成为沿江港口向国际航线的重要中转港。第三,加快长江航运的“四个标准化”建设,推动江海直达运输和江河直达运输。通过地方性适度补贴,对支线航运企业进行政策扶持,推动长江沿线港口至洋山的江海直达运输,提高水水中转比例。鼓励和引导内河集装箱运输发展,在集装箱船舶通行权、费收、适箱货“散改集”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推动内河船舶至外高桥港区的直达运输。推广标准化船型的应用,提高船员适航范围。

二是国际贸易中心的龙头。发挥上海国际贸易中心龙头作用,打造长江经济带贸易一体化大通道。第一,提高上海市场开放度,成为连接对内、对外贸易的枢纽节点。长江经济带经济总量占据全国一半,拥有广阔的内地市场。充分发挥上海通江达海的优势,推进沿长江经济带由西向东开放,成为我国向东对外开放的桥头堡。大力提高上海市场开放度,加快形成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同步发展、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相互融通的发展格局,成为链接长江流域腹地和国际市场的枢纽节点。第二,提升上海国际贸易功能能级,辐射带动长江经济带贸易发展。上海要构建现代市场体系、集聚高能级的贸易主体、营造国际标准的商贸环境,带动长江流域的贸易发展。全面提升上海大宗产品交易和定价功能、国际展览与跨国采购功能、总部经济功能、国内商贸流通功能、服务贸易功能、离岸贸易等功能,打造多功能综合平台,构建区域无障碍市场,辐射带动沿江城市的贸易发展。第三,加强与沿江地区电子通关衔接,推进贸易便利化。进一步完善上海口岸贸易便利化,实现上海海关分类通关关区全覆盖,进行通关无纸化改革。沿江城市要加强电子通关建设,并与上海进行无缝对接,通过信息化、网络化,大力发展电子商务,重点打造长江经济带电子商务大平台。

三是国际金融中心的龙头。第一,推动上海加快人民币交易中心建设,扩大上海在国际金融领域的影响力。扩大人民币使用和人民币跨境业务发展,推动上海成为全球人民币产品创新、交易、定价、结算的中心。上海应拓展外汇市场的深度和广度,支持外资机构参与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在港澳人民币清算基础上,适时推进其他人民币清算行、参与行等境外机构进入银行间外汇市场,增强境内人民币外汇对境外的引导作用,在人民币对美元、日元、澳大利亚元直接交易的基础上,建立人民币对更多货币的双边汇率形成机制。推动人民币对新兴市场经济体和周边国家货币汇率在银行间外汇市场的挂牌。加强国际金融交流与合作,深化沪港、沪台合作,加强国际和区域金融合作,参与全球经济金融之力,扩大上海在国际金融领域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第二,推动中国企业从上海“走出去”,促进长江流域投融资一体化。在近十年来,人民币汇率处于上升区域,也成为中国形成跨国公司的关键期,助推中国企业“走出去”。一方面,中国(上海)自贸区的建立为准备“走出去”的企业提供了一个窗口和试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上海自贸区的外资企业为我国企业提供了一个了解国外市场的窗口和信息渠道。通过上海自贸区,熟悉和深入了解外国企业的文化、法律和工会组织等情况,以便在海外投资时做好功课,降低海外投资和并购及经营的风险。上海自贸区的建立减少了我国企业海外投资的审批程序,推动了投资便利化。上海自贸区总体方案中提到“构筑对外投资服务促进体系,改革境外投资管理方式,对境外投资开办企业实行以备案制为主的管理方式,对境外投资一般项目实行备案制。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可在试验区内对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金融市场利率市场化、人民币跨境使用等方面创造条件进行先行先试。上海自贸区为中国企业走出去降低了融资成本。中国民营企业并不缺乏“走出去”的动力,但企业融资问题成了众多民营企业“走出去”的一道坎儿。上海自贸区提出,推动金融服务业对符合条件的民营资本和外资金融机构全面开放,支持在试验区内设立外资银行和中外合资银行。同时,境外金融机构落户上海自贸区,拓展我国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海外投资并购的融资渠道,降低了其融资成本和风险。另一方面,推动上海以及长江流域航运企业联合实施“走出去”战略。长期以来,我国外贸进口多以到岸价格成交,出口则以离岸价格成交,海运环节选择权掌握在外方,导致国内航运企业市场占有率不高。建议国家相关部委开展研究,鼓励长江流域关联企业联合实施“走出去”战略,在对外贸易合作中拓展物流服务,促进中资航运企业做大做强,提高在国际航运领域的市场份额和话语权。第三,加强上海在长江流域进行金融等服务业网络布点,打造无形经济带。可设立长江流域开发银行,以便统一流域内基础设施资金的筹集和使用。开发银行可以在上海的金融市场上发行项目融资债券,支持流域内各个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允许外资银行在长江流域设分支机构,经营本币业务。通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长江经济新支撑带整体金融体系的构建和金融环境的培育。

四是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龙头。第一,整合创新资源,使上海成为各种新技术的策源地。发挥上海科教资源丰富优势,整合科研院所和企业研发中心等资源,加大新兴产业和前沿科技创新,使上海拥有关键核心技术。截止目前为止,跨国公司在沪设立研发汇总新近370家,占全国约1/4,其中来自世界500强企业的研发中心占比更是达全国1/3左右,这两比例在全国最高。2013年全年在上海新增跨国公司研发中心15家,平均月增1家以上。发挥长江流域重要节点城市如南京、合肥、长沙、武汉、重庆、成都等各自优势,形成各具特色的创新,如长沙的文化创新、成都的信息技术等。第二,营造科技创新环境,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制度体系。发挥上海国际大都市的资金、人才丰富,市场活跃等优势,为科技创新创造良好的软硬环境。从硬件环境上,上海作为长江流域由西向东对外开放的桥头堡,要加大国际先进技术和设备引进,推进上海乃至长江流域集成创新和自主创新。从软环境上,上海要加强科技创新和协同创新的制度建设,深化科技创新领域改革,形成在全球具有竞争力的创新制度体系。第三,培育科技创新市场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流动。以市场为导向促进创新要素和创新产品首先在长江流域无障碍流通,重点在三个方面,即是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品集散和科技金融创新。使上海成为知识产品的世界级枢纽,辐射带动长江流域科技创新发展。

五是制度创新建设的龙头。上海在长江经济带城市群中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资源集聚和配置优势,可以秉承浦东开发开放三十年的经验基础,充分发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和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先行先试作用,探索在体制机制方面的率先突破和创新,成为长江经济带新一轮改革开放创新模式的排头兵。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可复制可推广制度率先向长江流域转移和推广,打破地方保护主义,使东中西市场流通起来,形成大市场,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

二、上海服务“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对策建议

1、加快上海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沿江沿路城镇带协调发展

推动城镇群成为上海新型城镇化主体形态。充分发挥上海大都市优势,构建由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以及小城镇组成的上海市域城镇群。优化中心城区发展,重点发展松江新城、嘉定新城、临港新城、金山新城、南桥新城和宝山新城等成为大城市。形成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以及小城镇之间相互联系的网络化布局,并加强与长三角其他城市及城镇之间联系。

体现以人为本,促进社会事业发展。坚持分类指导、资源聚焦、梯度发展,加大对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和投入力度,不断提高社会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和水平,逐步缩小与中心城区在社会公共服务方面的差距,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优质公共服务的覆盖面。同时注重建设与管理的无缝衔接,创新探索管理体制机制,提高城市化运行管理水平。

重视农民工市民化,加大社会保障力度。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据“六普”数据,上海常住人口达到2300万,其中户籍人口1400万,流动人口超过900万。目前上海户籍人口中农民不到300万,而900万流动人口市民化成为上海新型城镇化主要瓶颈。上海要加强对农民工标准认定,加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社会保障力度,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发展。

2、强化上海综合交通枢纽功能,服务长江综合运输通道建设

构建“五向一环”对外交通运输通道总体格局,深化长三角区域交通融合发展。规划建设沪通、沪宁、沪湖、沪杭、沪甬五个方向的对外运输主通道,以及沟通上述通道的综合运输环线,与长三角交通多点对接、深度融合。重点完善城际铁路通道,推进沪通、沪乍铁路建设,研究沪湖宣铁路通道和上海至启东铁路通道规划方案,完善与毗邻地区各级道路网络的衔接,推进平申线等跨省内河航道建设,加强长三角城市群内各节点城市之间的交通联系。

依托黄金水道,大力推进以江海联运为主的水路集疏运体系发展。建设洋山深水港区四期及后续工程,扩大洋山港区和外高桥港区支线泊位规模,完善国际主枢纽港功能。加快内河高等级航道建设,打通沿江内河航道网络,大力推广标准化船型,积极推进“江海直达”,降低综合物流成本。推进“长江战略”和长江内支线业务班轮化、大型化、联盟化运作,促进沿江港口分工协作。

拓展国际国内航线网络,构建航空枢纽快速集疏运体系。加强虹桥机场和浦东机场航线网络建设,成为兼具集本地运量集散功能、门户枢纽功能、国内中转功能和国际中转功能为一体的大型复合枢纽。浦东机场兼顾国际、国内航线、提升国际竞争力,虹桥机场以国内为主,承接部分国际航线。加快规划建设浦东机场与虹桥枢纽之间的快速轨道交通联系,加强浦东机场与长三角紧密联系。

3、加快上海产业转型,推动长江经济带产业升级发展

推动上海四个中心建设,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以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试点和浦东综合配套改革为契机,积极承接国际高端服务业转移。加快推进四个中心建设,打造亚太及全球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金融服务体系、国商务服务体系、国际物流网体系,充分发挥金融、航运、贸易等领域对长江经济带的辐射带动作用。突破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机制瓶颈,大力发展金融、航运物流、现代商贸等重点服务业,积极培育新兴服务业,努力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

以产业分工推动上海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上海要加大产业链高端招商引资力度,引导外资投向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新兴产业,注重“引资”与“引智”相结合,强化对先进技术和新兴业态的引进吸收。根据上海自身的优势条件和发展定位,加快转移传统制造业到长江流域,建立生产、加工中心(或制造基地),形成基于价值链的产业垂直分工与技术水平分工的经济格局。加强基于创新的联动,充分发挥上海作为区域创新中心的作用,带动区域产业能级的提升,增强地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推进产业创新发展,提升长江经济带产业整体竞争力。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完善技术转移转化公共服务平台和中介服务体系,加大财政对高新技术研发等的引导性投入,鼓励发展创新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积极发展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在制度创新上先行先试,着力探索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瓶颈,推动长江经济带成为全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区。

4、建立区域合作体制机制,促进长江流域一体化发展

进一步完善现有合作模式,形成国家和区域两个层面的协调机制框架和制度性安排。国家层面,由国家牵头构建长三角城市群间协调联动体制机制,以长江流域三大城市群为主要平台,形成长江流域内多个城市群共管自治体制机制。区域层面形成以决策层为核心,由决策层、协调层和执行层共同组成的多层次合作机制体系,其中决策层是该机制的最高决策机构,负责领导协调层和执行层,协调层在决策层的领导下直接指导执行层开展工作,执行层则由多个专业执行机构构成,接受协调层的指导和决策层的领导,是具体的操作部门。

篇4

如今,又一幕精彩大戏将在天府新区上演。2014年10月2日,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四川天府新区,这意味着天府新区正式加入上海浦东、天津滨海、重庆两江等新区的梯队,升级成为“国家级”。

天府新区的加冕,会怎样带动成都、四川乃至西部经济的发展?它酝酿着哪些新机遇?又肩负怎样的使命?

升级:西部第五个国家级新区

翻开四川地图,成都市主城区的南偏东方向,“天府新区”这个名字已深入人心。在那里,有四川最繁忙的机场、最大的展览中心、最好的软件园、最有价值的金融服务网……

1578平方公里的面积、规划范围包括成都、眉山、资阳三市的7个县(市、区)、37个乡(镇、街道)的天府新区,自2011年启动建设以来,就犹如一颗明珠在成都平原上熠熠生辉。如今它已正式成为第11个国家级新区,同时也是西部地区的第5个国家级新区。

对于天府新区“晋级”,四川大学区域规划研究所所长邓玲认为:“从区域经济而言,天府新区获批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设立天府新区是成渝经济区计划的核心,它为成渝经济区的‘双核’战略奠定了基础。”

成渝经济区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建设天府新区,是省委省政府贯彻中央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部署、落实国家《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的重大战略举措。

2014年8月15日,在省发改委“深化体制改革工作会”上,省发改委主任唐利民表示,2014年下半年发改委的一项重要工作即是“争取国家尽快批准四川省成都天府新区为国家级新区”。2014年10月,国务院在征求19个部委的意见后,天府新区终于得到一致认可。

“获批国家新区,意味着我省将在国家战略层面进行建设,相信国家会从相关政策倾斜和各类项目安排上,让天府新区在国家战略层面发挥应有作用,并分享到一些政策红利,给予‘天时地利’的强力支撑。”全程参与天府新区酝酿与规划的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总规划师邱健说。

天府新区相关负责人则表示,国家级天府新区的设立,无疑为四川经济发展注入一针“强心剂”,也为我省装上了最强有力的发展“引擎”。

机遇:获得更多发展空间

纵观我国的国家级新区,戴上“国”字号的帽子后,都在不同的时间节点上起到过“发动机”的作用。比如,上海浦东新区,目前已成为全国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天津滨海新区,其GDP已占整个天津GDP总量的大部分;重庆两江新区虽是后起之秀,但是发展速度也非常迅猛,对当地经济的带动作用也十分明显。

天府新区,依托西部最具实力的中心城市成都,面向最具潜力的内陆腹地市场,拥有西部真正意义上的国际航空门户和面向欧亚国际铁路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良好的产业平台和建设基础以及国际性的文化休闲宜居吸引力,其区位优势毋容置疑。

展望将来,不管是从哪个维度来看,作为我省兴川事业的“一号工程”,天府新区都面临着更多的发展机遇。

放眼整个四川,天府新区的规划建设改变了成都平原持续了千年的单中心的建城格局,与中心城区形成一城六区的空间布局,这将从更大程度上发挥成都作为西部特大中心城市的竞争力和带动力,同时拓展成都和周边地区的产业发展空间。

站在成渝经济区的角度看:天府新区和两江新区一道,可以更好地实现“双核”同步共振。中国人民大学区域经济教授陈秀山就分析指出,“天府新区与两江新区形成双中心的互动,在两极中间扩张成一个经济带,这对成渝经济区的整体发展、提升在西南地区更大范围内中心地位、扩大经济辐射与影响力都非常重要”。

再将天府新区置于国家建设“两带”(长江经济带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大背景来思量。邓玲认为,位于两带交汇处的天府新区“将推动整个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并将成为带动整个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的新兴增长极,还将有力地促进长江上游的发展”。

使命:西部经济新兴增长极

“国家设立‘新区’,实际上是赋予了它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探索制度创新和发展模式创新的重任。”西南交大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中心戴宾教授分析说,在经济转型的战略期,东部地区的“新区”主要承担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责任,而西部新区则是创造新的增长极。

天府新区的获批,“将进一步提升四川的国家战略地位。”他认为。根据《批复》,天府新区将被建设成为以现代制造业为主的国际化现代新区,打造成为内陆开放经济高地、宜业宜商宜居城市、现代高端产业集聚区、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示范区。

这意味天府新区从此至少肩负四大战略使命:一是内陆开放门户,即内陆世界级城市、城镇群对外开放的支撑平台;二是国家增长引擎,即国家新的增长极,引领西部发展的重要经济中心;三是区域辐射中心,即西部经济发展高地,辐射大西南、带动大西部;四是科学发展示范,即探索新的发展模式,体现科学发展的示范型新区。

如今,天府新区正按照国务院批复的要求,继续加快建设步伐: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新体制机制;着力发展高端产业,建立完善现代产业体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篇5

关键词:长江中游城市群;基础设施;一体化;主成分分析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长江中游城市群承东启西、连南接北,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今年4月经国务院批复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正式对外以来,一体化建设逐步推进,初显“融城效应”,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可以说是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基础。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重复、区域差异明显等问题也日益突出,不利于城市群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均衡发展。如何推动城市群内各城市基础设施的共同发展,对于促进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基础设施投资与GDP增长的联系

武汉、长沙、南昌3城市中心地位突出,形成多层级的“核心D边缘”辐射状圈层结构。在3个竞争核心中,武汉的中心性最为突出,长沙其次,南昌的中心性最弱;围绕3个中心的“饼状”竞争力圆受湖泊、行政边界等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而被割裂。武汉、长沙、南昌3个省会中心城市作为区内政治、经济、文化、创新中心,是区域发展的增长极。

根据三市GDP总量以及基础设施投资总和设公式:LnGDP=βLnX+C,其中X为基础设施投资总和。用Eviews对LnGDP和Lnx做ADF平稳性检验,结果表明LnDGP在5%的水平下平稳,Lnx在1%的水平下平稳,说明二者的二阶差分平稳。进一步做线性回归,运用最小二乘法,得到回归结果:LnGDP=088LnX+2.17。结果表明R2=0,98,模型的拟合优度很好,基础设施投资与GDP有正相关关系。区域基础设施发展水平对区域经济增长、工业经济发展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提高等有着重要影响:促进中心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刺激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增长、增强大都市的扩散能力。这种扩散,一方面加速交通产业带的形成,另一方面又反过来刺激区域基础设施走廊的强化。

3长江中游城市群基础设施一体化度测评

3.1数据来源及处理

三个主城市群分别于2007年和2009年底上升为国家战略,为了深化我们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基础设施一体化的动态认识,并兼顾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选取“每万人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人均邮电业务总量、每万人拥有病床数、每百中学生专任教师数、国际互联网接入率、人均道路面积、建成区排水管道密度、建成区面积与行政区域面积比、工业及仓储用地与行政区域面积比、公用设施用地与行政区域面积比、人均绿地面积、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每亿元GDP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每亿元GDP工业废水排放量”14个指标2007-2014年的数据对其进行考察。不同指标含义各不相同,采用的测度标准各异,不具备公度性,因此必须对评价指标作无量纲化处理。由于本文融入了时间因素,引入全序列法,将不同时点上的同个指标数据集中起来统一作均值化处理。由此,本文基于指标的作用倾向分别采用以下变换公式:

对于正向指标,处理方法为:

表示第i个地区第j个指标在k时刻处理后的标准值, 为原始值,i表示地区,j表示指标,N表示时序,n表示N个时序上第j个指标的数量。

3.2结果分析

除去数据缺失较多的仙桃、潜江和天门三个县级市,共涉及28个地级市,相关数据略。依据公式(3),求得各城市基础设施一体化综合评价得分,见表2。其中,所有城市产城融合度均有所提升,但各城市间得分及增速差距较大。

根据2014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各城市市辖区的人口数据,按照最新标准将各城市进行分类:小城市包括鹰潭、黄冈、上饶、娄底、景德镇;中等城市包括吉安、咸宁、九江、荆门、黄石、湘潭、萍乡、新余、衡阳、孝感;大城市包括:岳阳、鄂州、荆州、宜春、抚州、株洲、宜昌、益阳、常德、襄樊、南昌、长沙;特大城市仅武汉。

由图1可知长江中游城市群基础设施一体化程度2007-2014年间总体不断加深,但城市群内部的基础设施一体化综合得分差距也呈现扩大趋势。其中武汉城市圈综合评价得分一直居于首位,远远高于其他两个城市圈,环鄱阳湖城市群和长株潭城市群综合得分均低于长江中游城市群平均水平,2013年长株潭城市群综合得分出现下滑。各城市圈中,其省会城市综合得分均最高,显然省会城市在基础设施一体化程度提高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长沙、南昌自身发展不足,是导致所属基础设施一体化程度较低的重要原因。结合图2可知基础设施一体化程度的高低与城市规模相关,城市规模越大,综合得分越高。其大城市类别的综合得分最高,显著高于其他类别城市。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城市规模与行政等级密切相关。武汉市作为副省级中心,拥有更多的资源优势,其基础设施建设水平高于其他圈内城市。

4政策建议

现实中基础设施投资增长较为缓慢。基于基础设施的重大作用,应当加快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同时结合上述分析,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

4.1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改善财政支出结构

三大城市群基础设施一体化程度差距扩大,受经济发展和财力水平等因素影响,为此需要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对于不同地区财政能力的差额,要按照财力均等的原则来确定对财力较紧地区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额度。

4.2实施“联合建设”模式,建立基础设施一体化的协调机制

“共同建设”是政府部门为完成共同的目标而实行的跨行政地区协作,在涉及各城市的关键利益时,城市政府往往会为了自身而推卸责任或者争Z利益,使得基础设施在城市之间的建设存在不少困难。为此,必须建立跨区域的联合建设模式,赋予跨区域公共组织一定的权限。

4.3积极拓宽资金渠道,借鉴国际相关经验

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消耗巨大的财力、物力和人力。为此,应充分发挥政府投入对启动社会投资的杠杆作用,努力形成政府推动、多元投资、市场运作的资本经营机制。同时应借鉴国际经验,大力发展非盈利组织,拓宽资金渠道,鼓励和引导社会团体、社会资本等社会力量参与进来,推动建设完善PPP、BBO等模式,不断创新,走出一条共建共赢、独具特色的基础设施建设之路。

参考文献

[1]孙刘平,钱吴永.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综合评价方法的改进[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9,(18):1520.

[2]易平涛,张丹宁,郭亚军,高立群.动态综合评价中的无量纲化方法[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6):889892.

篇6

按照镇江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通知要求,我们对扬中市沿江开发工作情况进行了较系统的调查了解,现将相关情况向课题领导小组作一汇报。

一、我市围绕沿江开发所做主要工作

随着镇江市《沿江产业带规划》和《沿江详细规划》的相继出台,我市紧紧围绕省、市战略部署,强势推进沿江产业带规划建设,加快沿江开发步伐,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1、加强组织领导,营造浓厚发展氛围

我市把沿江开发摆上了极为重要的位置,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市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市有关部门和镇区主要负责同志组成的沿江开发领导小组,负责协调和解决沿江开发中的重大问题,并将沿江产业带建设作为镇区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定期督促检查。通过媒体,广泛开展对沿江开发的宣传和讨论,并组团赴苏南沿江开发先进地区进行学习考察,通过不间断的宣传和学习,掀起了沿江开发的新一轮热潮。

2、科学制定规划,充分发挥资源优势

为实现岸线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长久使用,我市对照《江苏省沿江产业带规划》、《镇江市岸线利用规划》,结合实际,以促使扬中成为全国最具知名度的工程电器岛和长江经济带人居环境最佳、投资环境最优的乐园为规划目标,邀请国内外知名院校、科研院所专家共同参与,科学制定沿江产业带规划纲要。规划布局分为三个部分:一是近期建设规划。按照近期经济工作目标,以保护为主,划分公用港区、工业港区、农业生态旅游和生活性岸线,为全线开发做好铺垫;二是远期规划。配合城市总体规划,以生态岸线控制为主,积极发展我市的物流业,远期合理划分产业布局;三是远景规划。按照生态市、水上花园城市的目标,结合沿江堤内1000米控制绿化带,逐步建成28.8平方公里的环岛森林公园,着力保护岸线资源,维护好整岛的生态平衡。

3、立足协调发展,精心打造产业布局

我市沿江开发的总体思路是:以富民强市、率先起飞统揽全局,以加快协调发展为第一要务,以优化提升产业结构为中心任务,实施高起点、高水平、开放式开发。对照《镇江市沿江产业带规划重点任务分解意见》,我市充分利用岸线资源,加快工业集中区建设,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强沿江产业集群效应。

集中区建设方面:目前全市已形成扬中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坝科技集中区、沿江工业集中区、油坊化工工业集中区、沿江环岛风光带和雷公岛旅游度假区“区环相间”的开发格局,把工业集中生产、农业生态旅游有机结合起来,去年全市累计完成集中区基础设施投入3.3亿元;集中区新批外资项目16个;合同利用外资1.62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6500万美元;实现自营进出口1900万美元,实现财政收入3072万元。

农业结构调整方面:以沿江开发为契机,我市充分发挥沿江地区滩涂和水资源丰富的优势,立足“调优结构、调高效益”的沿江整体开发战略,加强沿江农业结构调整,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生态水产、特色林果、应时蔬菜和优质畜牧”等沿江特色产业带基本形成,其中,江滩围网养殖项目已发展成全省规模最大、设施最先进的围网养殖基地,并且已由传统的水产养殖过渡为集观光休闲于一体的现代渔业,成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亮点。

沿江产业集群方面:近年来,我市按照有序推进,分步实施的原则,不断提升工业产业层次,沿江产业集群初步形成。一是以发展“一镇一品”特色产业为突破口,对基本形成的工程电器产业集群加速培育;二是加强与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跨国公司的分工合作,实现了产业集群的集约增长;三是以建设专业化经济集中区为推进产业有效积聚的载体和抓手,促进企业有效集群;四是广泛利用信息技术,加快技术渗透,大力推进集群升级。我市的长江电器、江苏华鹏、南自通华、江苏中电等现代化企业已逐步形成具有显著规模效益的新型工业结构体系。

4优化政策环境、全力支持企业发展

我市在在落实上级优惠政策的基础上,还出台了《关于促进工业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及其补充意见,面向企业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以吸引企业进驻,帮助企业加快发展步伐。2003年,我市共推进项目80余个,签约项目合同利用外资累计近10亿美元,其中,世界“500强”企业韩国现代重工与我市南自通华集团合资项目总投资达6000万美元,日商独资华宇时代通讯设备项目总投资3000万美元,均已落户扬中。通过以上措施,目前我市工业集中区已集聚项目34个,累计总投资18.2亿元。我们相信,只要招商引资得力,政策吸引得力,配套服务得力,企业发展就会欣欣向荣,沿江开发定会蒸蒸日上。

5、注重统筹兼顾,全面推进沿江开发

在沿江开发中,我市坚持从全省沿江地区乃至整个长江三角洲发展的角度来考虑,按照建设现代化水上花园城市、生态城市的要求,统筹兼顾,力求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2003年,我市努力克服资金难、用地难、拆迁难等问题,全面推进沿江基础设施和其它配套设施建设。120公里环岛江堤公路顺利建成通车,扬中夹江二桥、西来桥工业自备码头建设进展顺利,扬中大道复线、沙家港污水处理厂正在加紧规划,泰扬过江通道的论证、规划工作已取得较大进展。沿江和高科技工业集中区道路和基础设施配套已经到位,两座5万吨级自备码头建设项目已获省有关部门批准立项,沿江开发各项工作稳步推进。

二、存在问题和矛盾

我市沿江开发工作虽已迈出实质性步伐,但与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一是对现有的沿江开发规划能否充分发挥岸线效益尚缺乏进一步的论证和分析,无序开发,布局混乱的现象仍然存在;二是污染少,技术含量高的新兴大项目落户少,沿江开发的成本偏高,而现时回报收益率偏低;三是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不够,沿江开发推进速度较为缓慢,投资环境仍需进一步优化;四是用地瓶颈、资金瓶颈等客观因素制约经济发展。

三、加快沿江开发的具体举措

形势逼人,但更催人奋进。我们将继续把沿江开发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努力使扬中的沿江开发成为全省乃至整个长三角地区的新热点。为此,我们将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快集中区建设,培植沿江开发载体优势。通过实施大投入,努力实现大变样。我们将不断拓宽融资渠道,创新投资主体,着力构建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贷款为支撑,国资、外资、民资齐上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沿江开发在服从整体规划的前提下,做到突出重点,相对集中,开发一片,成功一片。力争区内各项配套能力尽快上档次、上水平。

二是加快项目建设,培植沿江开发招商优势。在招商引资过程中,我们将坚持“两手抓”。一手抓项目推进。将对现有在建项目明确专人跟踪联系,对重点项目实行市领导分工负责,全力协调项目推进。一手抓对外招商。对在手的重点项目,将加强跟踪,加快推进,确保尽快落户。同时,我们将组织多场招商活动,加强对扬中的宣传推介,吸引更多外资项目落户我市。版权所有

三是加快设施建设,培植沿江开发基础优势。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是实施沿江开发的前奏曲。今年我市将围绕沿江开发,重点抓好2座5万吨级深水码头和扬中二桥的建设。深水码头总投资1.7亿元,建成后将为我市引进大吞吐量的制造企业创造良好条件。扬中二桥建成后将大大缩短扬中与苏南的时空距离,从而更直接地接受上海辐射。目前二桥工程量已完成90%,我们将全力以赴加快推进,确保在9月底前竣工。

四是加快环境建设,培植沿江开发服务优势。我市将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展视野,依据镇江市81号文件精神,继续认真落实沿江开发的各项优惠政策,并以行政体制改革为契机,助推机制创新,使集中区释放更大活力。同时,进一步强化队伍建设,改进工作作风,提升服务质量,营造更为浓厚的发展氛围。

我市沿江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我们必须以更饱满的热情、更务实的作风、更有力的举措,以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永续利用为前提,强势推进沿江开发,推动各项社会事业迅猛发展,为全市“两率先、两步走”目标的顺利实现作出应有的贡献。

四、对推进沿江开发工作的几点思考

历史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把关注的目光投向沿江。“优势在沿江,潜力在沿江,希望在沿江,压力也在沿江”,为更好地推进沿江开发工作,我们建议:

首先要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加快沿江开发的合力。成立沿江开发协调小组,负责协调和解决沿江开发中的重大问题,统筹考虑沿江经济带的建设,以利于明确开发的目标、任务和政策,加大推进力度。

其次要科学合理规划,进一步提高沿江开发的水平。沿江开发必须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保护资源、有序开发的原则,要站在今后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高起点、高水平地规划好沿江开发的总体布局。建议根据扬中市四面环江,深水岸线资源丰富的优势,考虑把扬中作为沿江开发的重点,进行整岛开发。

篇7

在全球航运市场持续低迷的背景下,龙集公司2014年集装箱吞吐量达250万标箱,年营业收入超3.9亿元。同行眼中的“铿锵玫瑰”,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唐文向本刊记者介绍了龙集公司取得的这份傲人的成绩单。

把控市场变化 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近年来,由于全球航运市场持续低迷,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处在“经济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期,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及富余产能压缩将继续对港口存量业务产业实质影响。同时,长江沿线港口白热化的竞争形势有增无减,发展的空间逐年被挤压。如何克服困难,保障龙集公司的持续健康发展成为公司的首要课题。

“龙集公司的领导班子充分分析研究国内外市场环境的变化,审时度势提出了‘以政策吸引客户,以航运带动市场,以创新提升服务,以中转推动箱量,以规模创造效益’的经营思路,重点抓外贸本地进出口客户、集散转换业务、内贸业务、中转业务、特色服务和特色业务,同时采取提高生产管理水平、完善质量监督体系等措施,推进发展目标的实现,着力打造‘两个优势’即航线辐射优势和货源集聚优势。”唐文总经理介绍说。“在争取政府支持方面,我们着力加强与口岸各方合作,使南京龙潭港成为我国第二批启运港退税政策试点港。在货源市场开发上,不拘泥现有的市场和客户,打破原有传统型客户管理模式。在货源组织方面,打破原有的传统型客户管理模式,积极寻求新的市场空间,以公司的比较优势,吸引南京区域以外的大货主,通过考虑干线船公司、国际货代等多项环节,尝试建立起新型的客户经营管理模式。对大客户,给予优惠鼓励政策;对有突出贡献的客户,给予多形式的鼓励,经过不懈努力,大批新业务,如液体化工项目、冷藏箱修理、散改集、出口管材等已落户公司,确保了集装箱箱量的持续稳定快速增长。在航线开发上,通过围绕打造集装箱区域中心枢纽,积极寻求与全球大的船公司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加快航线布局、开发运河航线等,现已初步形成承接长江流域至日本、韩国、台湾及东南亚地区的近洋航线骨干港;集装箱内贸运输航线“Y”型战略布局的江海转运节点港;辐射苏北运功、长江沿线及主要支流的集装箱区域网络中心港。”目前,龙集公司每周的国际航班达6班、内贸直达航班达3班、内外贸支线航班达100余班次,有力提升了市场竞争力。

坚持创新驱动 打造长江一流码头

“龙集人的目标是把公司建设成为长江上一流的现代化港口企业。要做就要做最好,要争就争第一。面对新的发展要求,我们应势而变,突破传统模式,确定创新发展理念,推进可持续发展。”唐文说到。

为了提升市场竞争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龙集公司把绿色港区、数字港区、魅力港区建设放在重中之重位置。通过大力推进科技创新。通过实施油改电、油改气和LED照明等技术更新改造,降低能源消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减少成本支出。据统计,每年降低能耗在35%以上,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近3000吨,在打造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绿色港口方面,龙集公司已走在了长江沿线港口的前列,为此,龙集公司先后获交通运输部、江苏省和南京市的充分肯定,并得到了相关政策的支持。通过强化信息化建设,构建起了设施设备运行维护智能集控平台,形成了岸场桥RCMS系统、港区生产操作系统、港区生产和安全视频监控系统、照明控制系统、供配电监控系统组成的五大生产信息系统,构建起了EDI信息系统以及OA协同办公系统,龙集公司的现代化管理水平得到全面提升,大大提高和发展了生产力。

龙集公司把客户的需求当作第一追求。通过制定优化门到门服务七项规定、强化船舶装卸效率的考核与奖惩,实行亮牌服务,推行公开承诺,加强科学组织,压缩车船在港停留时间,员工的服务意识、服务质量、装卸效率显著提升,不断刷新船舶装卸月度、单班生产作业新纪录,门到门作业时间在1小时以内的达95%以上,船舶准班率达98%以上。为便于船公司、船代、货主以及口岸查验单位及时了解港口船舶动态和码头最新生产信息,对公司公共信息平台进行不断优化升级,供各需求方实时查询;为方便客户的账目往来和资金结算,对商务结算体系进行创新,要求公司经管业务人员不要单纯站在港口角度去要求客户,而是要根据客户的需求创新服务体系,通过打造电子商务平台,引入电子支付体系,简化流程、提升效率。

坚持文化引领 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一个码头的成长,是航线的积累和货源的增加,更是企业凝聚力的彰显。近年来,龙集人致力于将公司打造成为“门类齐全、功能强大、特色鲜明”的服务型港口,提供全天候、立体化、一站式的全方位服务,经过十年的发展,龙集公司已成为我国内河规模最大,功能最为齐全的多功能、综合型江海转运主枢纽码头。如今,“卓越长江,共赢大海”的南京港精神已经深深融入到了龙集人的血脉里,流淌不息。

唐文说:“三流企业靠产品,二流企业靠制度,一流企业靠文化。企业想长期健康发展,必须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但建设企业文化不能生搬硬套,必须与公司和员工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龙集公司通过构建具有公司特色的企业文化体系,组织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一体的企业文化实践,把安全文化、班组文化、制度文化和廉政文化等子文化融入管理的方方面面,用企业核心价值理念凝聚员工、引领员工,逐步实现了由科学管理向文化管理的转变。通过实施“3155”和“十百千”人才工程,通过建立“党代表工作室”、“于进劳模创新工作室”和“井翔首席技师工作室”,打造“近洋航线”、“冷藏箱修理”、“全国质量信得过班组”等在业内有影响的服务品牌。通过实施“和谐平安行动”,开展“牵手行动”、“金秋助学”职工互助、政策帮扶等帮困救助工作机制,让广大员工真切感受到了“长江魅力港口,员工幸福家园”的美好愿景正越来越近。

南京龙集走过了辉煌的十年,相信今后怀抱光荣和梦想的龙集人,必将以开拓者的勇气和创业者的豪情,不断谱写港口集装箱跨越发展、阔步前行的激扬篇章。

链接:

南京港龙潭集装箱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龙集公司)地处长江三角洲西部的最顶端,位于长江和东部沿海“T”型经济发展战略带结合部,毗邻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是长江集装箱“物流世界”的枢纽通道,是“一带一路”战略与长江经济带战略交汇区的节点,是长江经济带向东、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是万吨级海轮进江的终点和对外开放一类口岸,特别是在苏皖浙赣交汇区域,有着无可替代的辐射能力和中心地位。

公司由南京港(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远码头(南京)有限公司、南京港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外运(香港)物流有限公司共同出资组建。

篇8

大家下午好!很高兴在这里与新闻界各位新老朋友见面,向大家介绍2015中国500强企业高峰论坛的有关情况。

首先,我代表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向专程来北京出席本次新闻会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束华同志,南宁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覃卫国同志,以及广西有关方面的负责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欢迎!同时,向新闻界的各位朋友长期以来给予中国企业500强工作的关注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感谢大家冒着酷暑炎热来参加今天的新闻会。

我会从2002年开始“中国企业500强”,深入开展中外大企业发展的比较研究,并在此基础上举办中国500强企业高峰论坛。这些年来让我们感到非常欣慰的是,由于大企业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我们坚持不懈的努力,使中国大企业的成长有了一份完整的真实记录。今年是我会连续第14年开展此项工作。现在,我向大家高兴地宣布,2015中国500强企业高峰论坛将于2015年8月22日至23日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隆重举行。下面,我向大家介绍三个方面的情况。

一、中国企业500强工作的主要社会功能

众所周知,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与大企业集团是我国的一项国家战略。新世纪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某种意义上说,我国经济进入了一个”大企业时代”,世界发达国家在崛起过程中也都曾经历过这样的时期。关心与服务大企业发展,是我会长期坚持的一项根本宗旨。中国企业500强工作得到了国务院领导及政府有关部门的肯定与支持,被誉为体现协会服务功能的精品工程,已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其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中国企业500强工作是提供我国大企业资讯的最权威的平台。历年中国企业500强的工作,为社会各界提供了关于我国大企业发展的丰富资讯,其重点主要是有关企业的成长性、经济效益、自主创新能力、主营业务发展、并购重组活动、国际化经营、公司体制、劳动就业,以及企业所有制、产业和地区分布等方面的情况。近几年来,我们开展了中国企业500强与美国企业500强、世界企业500强的对比分析工作,推出了中国100大跨国公司排行榜。今年,我们将继续上述各方面的最新数据和分析报告。从中,社会各界可以清晰的了解我国大企业发展进程,以及我国大企业在国际竞争中所发挥的骨干和引领作用。

第二,中国企业500强工作是服务于政产学合作的研究平台。在整个500强工作中,分析研究始终是我们的工作重点,也是我们工作的特色。长期以来,我会坚持服务于政产学的方针,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工信部、国资委的积极支持下,联系社会力量特别是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先后开展了多项重大课题研究,取得了很好成果,收到了良好的成效,在有关大企业的研究领域确立了话语权和重要的影响力。与此同时,我会坚持以“反映情况,提出建议”为目标,每年都针对我国大企业的发展状况,向政府和社会各界反映影响企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问题,积极就宏观经济决策对政府部门进行建言献策,努力营造有利于大企业发展的良好氛围。上述方面我会发挥了积极作用。今年以来,我们针对制造业利润下滑、改善企业经营环境、经济稳增长等重大问题,走访调研大企业,在此基础上,我们向国务院和政府有关部门提出了若干建议,力求将企业和企业家的意见吸纳到相关政策当中,努力为改善企业发展环境做好服务。

第三,中国企业500强工作是推动我国大企业参与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合作平台。中国大企业正在由区域性公司向全国性乃至全球性公司转变,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在更大的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是我国企业不断做强做大的必然选择,因此,企业的成长壮大是与地方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这些年来我会积极引导大企业充分利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的机遇,加强与地方政府和企业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大企业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这已经成为500强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自2002年以来,中国500强企业高峰论坛已先后在13个直辖市和省会城市举办,各地方政府充分利用这一平台,积极扩大对内对外开放,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得到各方面非常好反响。

二、今年会议的主要安排

中国500强企业高峰论坛,既是大企业与地方凝聚发展共识的年度盛会,也是推动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近年来,我会根据形势发展,不断对会议形式和内容进行创新调整,以提高会议品质,突出年度特色。今年会议的主要安排包括以下内容:

首先,相关榜单与研究报告将继续按惯例对外。在今年的会议上,我们将2015中国企业500强、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中国100大跨国公司榜单,《2015中国大企业发展的趋势、问题和建议》、《2015中国500强企业发展报告》、《2015中国企业500强与美国企业500强、世界企业500强对比分析报告》等专题研究报告。同时,会议上我们还将2015中国100大跨国公司榜单,并《2015中国100大跨国公司分析报告》。

其次是会议组织方式将做出适当调整。大会主题发言、平行会议、专题报告会、地方投资环境介绍等环节将继续保留。为了进一步推进中韩经济合作,继续同期举办“中韩财经界高层对话会”。为了进一步充实论坛内容,今年增加了“品牌故事汇”和“一带一路政策解读会”两个环节。“品牌故事汇”将邀请全球著名的品牌故事专家,围绕全球先进品牌的成功案例,并从趋势预测的角度分析和展望中国企业在全球品牌序列中的未来;“一带一路政策解读会”将邀请中央政府权威部门官员现场演讲,为500强企业参会代表解读相关政策。

为了更好的体现企业家办会的宗旨,今年中国500强高峰论坛设置大会联合主席,我们邀请了海尔集团张瑞敏、大连万达王健林、宝钢徐乐江、中航工业林左鸣、兵器工业尹家绪、机械工业任洪斌、中国建材宋志平、华融资产赖小民、大唐电信真才基、绿地控股张玉良、娃哈哈宗庆后等著名企业家担任大会联合主席;今年我们还强化了外部合作,邀请了清华大学、中国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印记传媒、双志精英会、联瑞集团有限公司、大成律师事务所、爱波瑞管理咨询集团作为本次大会战略合作伙伴或支持单位;邀请了中央电视台、新华网、新浪网、腾讯网、中国企业报、《企业管理》杂志、《管理学家》杂志、中企联合网、广西电视台、广西日报等单位作为本次大会战略合作媒体,将对会议进行广泛而深度的报道宣传。

会议将组织开展企业家交流和企业参观考察等活动。我们希望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国内大企业充分利用这次会议提供的机会和平台,加强交流,特别是希望大企业能够更多地关注广西经济发展,积极利用广西的区位优势和一带一路的政策机遇,积极参与地方经济发展。

三、今年会议的主题和主要议题

历届的“中国500强企业高峰论坛”,都把探讨国际、国内最新形势以及企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去年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重大发展战略,其中国际影响最大,与大企业全球化发展联系最紧密的就是一带一路战略,我们紧紧围绕国家发展战略,着力突出大会主题的时代性,将今年高峰论坛的主题确定为“一带一路:大企业的新机遇 新作为”。

当前国际经济形势错综复杂,国内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在“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重大战略指引下,我国大企业如何抓住新的发展机遇,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如何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迈向产业链的高端?如何提升行业发展总体质量,更好地发挥引领作用?围绕上述这些难点问题,会议将邀请大会联合主席们联系实际案例作主题演讲。

今年平行论坛继续延续去年的做法,举办制造业、服务业和跨国公司的专题讨论。制造业论坛围绕中国制造2025战略下的企业转型展开讨论;服务业论坛围绕产融结合展开讨论;跨国公司论坛主题围绕一带一路重大项目的风险管理和文化认同展开讨论。同时,我们还设置了基于大数据的商业模式创新、可持续发展CEO圆桌会、赢在广西创业论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融域对话等5个议题,邀请企业高层领导、专家学者、政府官员、相关机构进行深入的交流探讨。通过上述一系列平行会议的深入讨论,我国大企业可以相互分享成功经验,凝聚更多共识,从而引导企业积极应对挑战,深入推进合作。

各位来宾,各位朋友:

广西沿海、沿边、沿江,区位优势独特。处于珠三角经济圈和东盟经济圈的交汇之地,一头连着粤港澳,一头连着东盟,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后,广西作为连接内陆和东盟国家“双向”通道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是我国通往东盟最便捷的陆路和海上通道,是中东部地区“西进”以及西南地区“东出”和“南下”的重要交通枢纽。新形势下,广西经济社会发展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广西是资源大省,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是我国10个重点有色金属产区之一,铝、锰、锡、锑、铟、镓、稀土等矿产储量居全国前列。拥有丰富的农林资源,糖料蔗、蚕茧、木薯、茉莉花、木材、林化产品等产量居全国第一,中草药植物种类居全国第二。拥有丰富的电力资源,是我国优先开发的三大水电建设基地和“西电东送”的重要基地,水能可开发蕴藏量居全国第七。目前,广西已初步形成冶金、石化、机械、汽车、电工电器、轻工、纺织、建材、电子、医药等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具备了一定的产业基础和配套能力。广西壮族自治区为借助2015中国500强企业高峰论坛,进一步密切与大企业联系,加深了解,寻求合作,围绕产业建设发展重点,精心遴选了近80个招商项目,期待着500强企业积极参与合作,以期合作双赢,共同发展。此外,我们会同广西方面,正在开展500强企业进广西活动,相关信息已经在中企联合网上,希望广大企业和媒体给予高度关注。

篇9

对开发工作情况进行了较系统的调查了解,依照人大常委会办公室通知要求。现将相关情况向课题领导小组作一汇报。

一、围绕开发所做主要工作

紧紧围绕省、战略部署,随着《产业带规划》和《详细规划》相继出台。强势推进产业带规划建设,加快开发步伐,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效果。

1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了由委书记、长任组长,把开发摆上了极为重要的位置。分管领导任副组长,有关部门和镇区主要负责同志组成的开发领导小组,负责协调和解决开发中的重大问题,并将产业带建设作为镇区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定期督促检查。通过媒体,广泛开展对开发的宣传和讨论,并组团赴苏南开发先进地区进行学习考察,通过不间断的宣传和学习,掀起了开发的新一轮热潮。

2科学制定规划。

对照《产业带规划》岸线利用规划》结合实际,为实现岸线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长久使用。以促使成为全国最具知名度的工程电器岛和长江经济带人居环境最佳、投资环境最优的乐园为规划目标,邀请国内外知名院校、科研院所专家共同参与,科学制定产业带规划纲要。规划布局分为三个部分:一是近期建设规划。依照近期经济工作目标,以保护为主,划分公用港区、工业港区、农业生态旅游和生活性岸线,为全线开发做好铺垫;二是远期规划。配合乡村总体规划,以生态岸线控制为主,积极发展我的物流业,远期合理划分产业布局;三是远景规划。依照生态、水上花园乡村的目标,结合堤内1000米控制绿化带,逐步建成28.8平方公里的环岛森林公园,着力维护岸线资源,维护好整岛的生态平衡。

3立足协调发展。

以加快协调发展为第一要务,开发的总体思路是以富民强、率先起飞统揽全局。以优化提升产业结构为中心任务,实施高起点、高水平、开放式开发。对照《产业带规划重点任务分解意见》充分利用岸线资源,加快工业集中区建设,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强产业集群效应。

把工业集中生产、农业生态旅游有机结合起来,集中区建设方面:目前全已形成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坝科技集中区、工业集中区、油坊化工工业集中区、环岛风光带和岛旅游度假区“区环相间”开发格局。去年全累计完成集中区基础设施投入3.3亿元;集中区新批外资项目16个;合同利用外资1.62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6500万美元;实现自营进出口1900万美元,实现财政收入3072万元。

充分发挥地区滩涂和水资源丰富的优势,农业结构调整方面:以开发为契机。立足“调优结构、调高效益”整体开发战略,加强农业结构调整,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生态水产、特色林果、应时蔬菜和优质畜牧”等特色产业带基本形成,其中,江滩围网养殖项目已发展成全省规模最大、设施最先进的围网养殖基地,并且已由传统的水产养殖过渡为集观光休闲于一体的现代渔业,成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亮点。

依照有序推进,产业集群方面:近年来。分步实施的原则,不时提升工业产业层次,产业集群初步形成。一是以发展“一镇一品”特色产业为突破口,对基本形成的工程电器产业集群加速培育;二是加强与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跨国公司的分工合作,实现了产业集群的集约增长;三是以建设专业化经济集中区为推进产业有效积聚的载体和抓手,促进企业有效集群;四是广泛利用信息技术,加快技术渗透,大力推进集群升级。的电器、中电等现代化企业已逐步形成具有显著规模效益的新型工业结构体系。

4优化政策环境、全力支持企业发展

还出台了关于促进工业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及其补充意见,在落实上级优惠政策的基础上。面向企业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以吸引企业进驻,协助企业加快发展步伐。年,共推进项目80余个,签约项目合同利用外资累计近10亿美元,其中,世界“500强”企业韩国现代重工与我南自通华集团合资项目总投资达6000万美元,日商独资华宇时代通讯设备项目总投资3000万美元,均已落户。通过以上措施,目前我工业集中区已集聚项目34个,累计总投资18.2亿元。相信,只要招商引资得力,政策吸引得力,配套服务得力,企业发展就会欣欣向荣,开发定会蒸蒸日上。

5注重统筹兼顾。

坚持从全省地区乃至整个发展的角度来考虑,开发中。依照建设现代化水上花园乡村、生态乡村的要求,统筹兼顾,力求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年,努力克服资金难、用地难、拆迁难等问题,全面推进基础设施和其它配套设施建设。120公里环岛江堤公路顺利建成通车,工业自备码头建设进展顺利,复线污水处置厂正在加紧规划,过的论证、规划工作已取得较大进展。和高科技工业集中区道路和基础设施配套已经到位,两座5万吨级自备码头建设项目已获省有关部门批准立项,开发各项工作稳步推进。

二、存在问题和矛盾

但与先进地区相比,开发工作虽已迈出实质性步伐。还存在较大差距。一是对现有的开发规划能否充分发挥岸线效益尚缺乏进一步的论证和分析,无序开发,布局混乱的现象仍然存在二是污染少,技术含量高的新兴大项目落户少,开发的利息偏高,而现时回报收益率偏低;三是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不够,开发推进速度较为缓慢,投资环境仍需进一步优化;四是用地瓶颈、资金瓶颈等客观因素制约经济发展。

三、加快开发的具体举措

但更催人奋进。将继续把开发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形势逼人。努力使的开发成为全省乃至整个长三角地区的新热点。为此,将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快集中区建设。努力实现大变样。将不时拓宽融资渠道,创新投资主体,着力构建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贷款为支撑,国资、外资、民资齐上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开发在服从整体规划的前提下,做到突出重点,相对集中,开发一片,胜利一片。力争区内各项配套能力尽快上档次、上水平。

二是加快项目建设。将坚持“两手抓”一手抓项目推进。将对现有在建项目明确专人跟踪联系,对重点项目实行领导分工负责,全力协调项目推进。一手抓对外招商。对在手的重点项目,将加强跟踪,加快推进,确保尽快落户。同时,将组织多场招商活动,加强对的宣传推介,吸引更多外资项目落户我。

三是加快设施建设。实施开发的前奏曲。今年我将围绕开发,重点抓好2座5万吨级深水码头和二桥的建设。深水码头总投资1.7亿元,建成后将为我引进大吞吐量的制造企业发明良好条件。二桥建成后将大大缩短与苏南的时空距离,从而更直接地接受上海辐射。目前二桥工程量已完成90%将全力以赴加快推进,确保在月底前竣工。

四是加快环境建设。拓展视野,依据81号文件精神,继续认真落实开发的各项优惠政策,并以行政体制改革为契机,助推机制创新,使集中区释放更大活力。同时,进一步强化队伍建设,改进工作作风,提升服务质量,营造更为浓厚的发展氛围。

必需以更饱满的热情、更务实的作风、更有力的举措,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以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永续利用为前提,强势推进开发,推动各项社会事业迅猛发展,为全“两率先、两步走”目标的顺利实现作出应有的贡献。

四、对推进开发工作的几点思考

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优势在,历史历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潜力在,希望在,压力也在”为更好地推进开发工作,建议:形成加快开发的合力。成立开发协调小组,首先要加强组织领导。负责协调和解决开发中的重大问题,统筹考虑经济带的建设,以利于明确开发的目标、任务和政策,加大推进力度。

篇10

世博会,作为经济领域的奥林匹克盛会,将给上海经济带来实质性的推动。站在区域经济中长期发展的视角上,上海无疑是最值得长期关注的投资新地标。从资本市场证券研究人员的视角来对2010年上海世博会和“后世博”进行研究,是看中了世博会对整个上海经济发展产生的明显作用,其最终的目是发掘在资本市场上与世博会相关的投资价值。

世博会胜似奥运会

历史上曾举办过40多届世博会,美国是其中举办最多的国家。从1970年后日本成为举办最踊跃的国家。世博会成为各国崛起道路上向世界展示自身实力、提升国际形象最好的舞台。2010年上海世博会将是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综合类世界博览会。

很多东道主城市和地区通过承办世博会获得了长足的经济进步、全新的知名度、更具影响力的国际形象、蓬勃发展的旅游业等等益处。如日本的大阪世博会带来了关西经济圈的繁荣,西班牙的塞维利亚世博会使得这个原来落后南部的城市一跃成为西班牙第四大城市和旅游胜地。

拿世博会和奥运会相比,其投入相似,但产出不同。2008年中国刚刚成功举办了奥运会,我们通过把世博与奥运横向比较,可以更直观并且深入地认识世博的经济作用。世博会也享有“经济、科技、文化领域内的奥林匹克盛会”的美誉,两者的对比有助于理解两者的运营模式。

两者的相同之处是:前期投入、中期产出的模式相同。从经济意义上来看,世博与奥运在运营模式上很相似,都是前期投资、当期回报、后期再利用的模式。

两者的不同之处有三个方面。其一,世博会的收入拉动效应更强,在回报上存在明显的优势。世博会收入的主要来源是门票收入,而奥运会收入主要是来自电视转播收入。其二,世博会当期持续时间更长,当期回报效应更强。原因是,主要在于世博会持续的时间要远远大于奥运会,吸引参观的人数也远高于奥运到场观看人数。北京奥运会持续仅仅17天的时间,而上海世博会共持续184天的时间。北京奥运会计划出售的门票仅为上海世博会的1/10,大约700万张。其三,世博会后期场馆利用更好。而奥运会后一些相关的行业会出现衰退,当地经济出现明显的增长放缓。

世博会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通过对比其他国家承办世博会的经验,来揭示世博会的经济意义是通常的研究思路。我们主要选取日本作为研究对象,日本大阪世博会带动日本关西经济圈的形成。

上世纪60年代,日本的经济开始复苏并飞速发展。尤其是1964年,东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更是振奋了日本的国民精神。接下来,日本又举办了1970年大阪世博会,主题为“人类的进步与和谐”,同样取得了成功。1970年3月15日到9月13日的183天,近6422万人次参观了大阪世博会,1970年日本人口约1.04亿,这个数字相当于当时日本人口的二分之一。

大阪世博会的举办为日本关西地区的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大阪世博会提高了城市的国际知名度,世博会引发的投资和消费拉动了地方经济增长,而世博会带来的大规模建设机遇使大阪地区的基础设施基本赶上东京的水平,为城市长远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形成了特殊的“关西经济带”,也孕育形成了世界六大城市群之一的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

日本借举办世博会的机会,着意以大阪市作为关西地带的中心城市,在产业、经济、文化、学术等各个领域进行“关西一体化”的尝试。主要是通过建设轨道交通、高档住宅等基础设施,建立商业设施、旅游、景点、文化交流场所及商务活动中心等,完善国际级环境和人际交往环境。

同时,在保持各城市产业独特性的同时,对关西地区的产业进行了大幅度的结构调整。由原先的重工业产业为中心转变为高科技产业、信息产业、物流产业、商贸产业、会展产业、金融服务产业、环保产业和中介产业,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国际化步伐,形成以大阪为中心,半径约50公里范围内的大阪城市圈。目前,大阪成为仅次于东京的商务交易、金融、信息交流中枢。

世博会带动产业再次腾飞

我们从产业的视角进一步揭示世博对于经济更具体的影响。这里我们采用多家国外研究机构的实证研究成果进行印证分析。

日本政府曾委托三菱研究所对1985年筑波世博会做过详细的研究,筑波世博会共吸引了2000万人到场,世博会相关支出(11579亿日元)大约占到1985年日本GDP的0.4%,测算得出的产出(23163亿日元)是直接投入的1.9倍。

从投入的角度看,筑波世博会投入的产业集中度较高,基础设施投资占了近一半的份额,其后是服务业也占了30%的份额。在产出方面,世博会对各行各业生产和就业的激励效应要远比其直接投入来得广泛。虽然世博会直接投入的前五大行业占比就达到96.1%,但产出涉及的行业范围要更宽泛的多,前五大行业产出占比仅为65.4%。世博会受益最多的行业主要是基础设施、服务业、商业贸易、建筑等相关行业。

我们再追踪其他国家世博会的经济效应,对2000年德国汉诺威世博会的研究显示,建筑、服务、商业、餐饮等行业是世博会主要带动的领域。德国汉诺威世博会吸引参观人数仅为预期的一半,仅为1850万人,导致消费服务业的增加值不如其他世博会明显。

通过以上对多个国家举办世博会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到基本地结论:世博会对经济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举办城市所在的区域,拉动的主要产业集中在受益于前期投资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建筑行业,以及受益于当期消费带动的商业、餐饮、服务等行业,其中对消费服务业的拉动最为明显。

上海将是服务业新领地

从上海经济的近期表现来看,我们把它定义为正进入到转型瓶颈的突破期。我们可以看出上海经济正在经历着艰难的转型:从原来的经济增长增速的领先,逐步过渡到产业结构的领先。

但如果对比中国的另外一个国际化大都市香港,我们可以看到上海在发展上更大的差距。在产业构成上,香港的第三产业占经济的比重已经突破了90%,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典型特征就是服务业比重基本都在70%以上。此外,香港主导产业的发展也比较清晰,四大主导产业占经济的比重已经达到了57%。香港目前在维护航运、金融中心的前提下,正大力发展旅游业。

通过对比,我们认为上海仍然存在着巨大的发展空间,而上海要发展成为规划中的国际化大都市,突破口无疑是在第三产业,通过2004年那种投资拉动经济的模式已不可取。对这一中长期的趋势,我们持较乐观的态度。上海的经济具有先发优势,地理上又处于长三角的龙头位置,同时还得到了相关政策的大力支持。此外,还有举办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契机,如果未来再能让迪斯尼落沪,那么没有理由不对上海的产业转型和消费升级给予积极的态度。

世博会将给上海带来产业转型的机遇,而我们如果把眼光放得再远一点,那么我们会看到以上海为首的长三角经济圈的发展同样值得期待。在戈特曼1976年的《世界体系中的城市群》中曾经就把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城市带作为世界第六城市群。

上海和江苏、浙江两省正在联手打造“长三角都市圈高速公路网”。根据上海世博局的统计,大约有六成以上的人会选择到苏州游玩,超过4000万人次,有近三成的人会选择到苏州周庄、同里、直、木渎等水乡古镇游玩,达2000万人次。这些水乡古镇抓住机遇,趁势而上,使海内外游人提前感受世博会的气氛,这将极大地促进长三角地区的协调合作。

随着长三角城际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快和3小时交通圈的形成,距上海300公里左右范围的苏州、无锡、杭州、嘉兴等城市的酒店宾馆资源完全可以为世博会分担一部分接待压力。

我们认为,未来长三角经济圈中,江苏、浙江的优势在于制造业,中低端服务业可以基本自给,虽缺乏高端服务业,但上海将承担起这个龙头的作用,提供以航运、金融、旅游消费等为主的高端服务业。

在资本市场掘金上海主题

2010年上海世博会以其巨大的经济价值,对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的推动作用,让上海成为全国最值得关注的区域。那么,在资本市场上,我们相信上海区域主题具有其长期投资价值,不仅在于短期世博会带来的效益,更在于上海持续的产业转型。

对于区域的主题投资,我们一直认为最需要关注的是三个方面:

其一是地理优势。区域经济,从实质上说是地理经济的体现。上海之所以具有金融和航运中心的潜力,与其处于长江龙头、面向大海、依托长三角腹地的地理优势是密不可分的。而浦东新区则是上海目前两个中心建设的最主要的载体。因此,其中的相关上市公司的受益将是天然的。

其二是产业升级。我们需要把握区域经济在全国经济中所处的地位,以及长远的发展方向,这决定了什么产业会成为该区域未来的支柱,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最为受益。对于上海而言,我们认为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其服务业的发展都将是大势所趋,这是我们一直强调的方向。

其三是区域政策。政策对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今年中央通过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意见,这是中国首次以国务院文件的形式,明确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国家战略定位。中央的政策为上海未来的产业升级、区域资源整合起到了有力的保障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