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摊经济的扶持政策范文

时间:2023-10-30 17:30: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地摊经济的扶持政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地摊经济的扶持政策

篇1

一、灵活就业人员的现状

我国的灵活多样就业形式兴起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成因:一是当时传统的就业模式已无法解决就业问题,政府已无力单纯依靠国有和集体企业安置数以千万计的城市新成长劳动力和返城知青,“三结合”的就业方针应运而生,大批就业者走上自谋职业的道路;二是灵活多样就业形式的兴起也是产业结构变化、企业经营管理方式变革、科学技术发展以及就业观念变革的结果。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为应付瞬息万变的产品市场,随时调整自身的生产规模和产品结构,企业也采用与之相适应的各种灵活用工方式和组织管理方式;三是第三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商业流通业、生活服务业、保险业的兴起,客观上需要采用不同于传统加工制造业的灵活的用工方式。此外,人们就业观念的转变也极大地促进了灵活多样就业形式的兴起和发展。我市的就业形势和就业方式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灵活多样的非正规就业群体。

灵活就业就是指在正规形式就业之外的其他就业形式,主要是指在劳动时间、收入报酬、工作场地、保险福利、劳动关系等方面不同于建立在工业化和现代工厂制度基础上的、传统的主流就业方式的各种就业形式的总称。而且,这一就业群体会随着全市企业改革步伐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镇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在一定时期内不能实现正规就业的人员会大量从事到灵活就业队伍中来。据统计,2003年到2005年全市城镇单位就业人数分别为38.3万人、36.3万人和35.2万人;2003年到2005年全市私营个体等非正规就业人数分别为11.2万人、23.6万人和29.6万人。相比较可以看出,全市的就业形式已经出现城镇单位正规就业人员的比重在逐年降低,而个体私营企业中非正规灵活就业人员的比重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同时,下岗失业人员灵活就业人数占城镇其他劳动力通过临时性、季节性、劳务性、承包性等灵活形式实现就业60988人的30.7%。最近,我们对主城区灵活就业人员的状况进行了调查,发现他们的就业状况是不稳定、不充分和没有完全参加社会保险的。其现状是:

1、无固定劳动关系。灵活就业的人员从事就业的范围广泛,但各类用人单位都不与他们签订劳动合同,自我经营就业的也没有领取营业执照。下岗职工还与原单位保留着劳动关系。

2、劳动报酬低于最低工资。在与灵活就业人员座谈时,他们一致反映劳动收入低,如给人卖服装、餐厅、家政服务等每月收入300元左右,有供养老人、抚养孩子上学的生活就很困难。

3、低收入家庭的灵活就业人员一般无力参加或接续社会保险关系。调查中,我们了解了部分双下岗、双失业或有病人、单亲等生活负担较重的家庭,他们靠打工维持生活,有的还得靠低保、靠下岗生活费来维持家庭生活,有的失业人员勉强缴纳养老保险费;有的无力缴纳养老保险费,只好中断缴费;想参加“医保”也没有能力。灵活就业的下岗失业人员对自己今后的养老和医疗问题十分担忧。

4、从事灵活就业的人员普遍年龄偏大(女职工在40岁左右,男职工在50岁左右)、文化偏低(基本上是期间的初高中生)、普遍技能单一,实现正规就业确实很困难。

5、灵活就业人员普遍感到心理压力大。他们反映:下岗时间长,再就业困难,收入低,社会地位低,家人不理解,生活压力大,希望得到政府和社会的帮助。

6、相应的管理法律、法规滞后。对灵活性就业人员,目前只限于不规范的统计和新出台的对“4050”就业困难对象的社保补贴,而对整个群体的管理、服务、还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制约,是劳动之法的缺位。

调查显示,我市的灵活就业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大中型企业中的灵活就业形式

目前我市大中型企业所采用的灵活就业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即临时工、季节工、劳务工、承包工、派遣工、小时工等。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由国有企业、劳动部门或社区通过劳务派遣的形式将下岗失业人员有组织地派往这些企业—劳务派遣;另一类是企业直接面向社会招用的临时工、劳务工、季节工等,企业与受雇者形成事实劳动关系。

(2)依托“劳动组织”的就业形式

通过各种形式的“劳动组织”安置下岗失业人员,是目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的一个重要途径。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下岗、失业人员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其特点是:自愿结合、自筹资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同时政府给予优惠政策扶持;二是公益性劳动组织或安置型劳动组织。这类组织是为安置就业困难人员,由地方政府扶持开办,通过在社区开展保洁、保绿、保安、保养等公益性劳动,帮助从业人员获得基本的收入和社会保障;三是劳务派遣型的劳动组织。即通过这些劳动组织将下岗失业人员派遣到大中型企业或其他部门和单位就业。

(3)小型企业和微型企业就业

这类企业绝大多数是私营企业,由于工资待遇低,劳动条件差,而且也没有社会保险,在这些企业就业的下岗、失业人员流动性极大,在这类企业就业的劳动者,大多将此工作当作应急措施或打零工,处于边缘就业状态,一有机会就会“跳槽”。劳动关系极不稳定。

(4)自我经营就业

这部分下岗失业人员,多数是年龄偏大,文化专业素质较低,在自己的居住地或早市、夜市摆摊等自我经营就业,收入极不稳定。

二、灵活就业面临的问题

众所周知,现在日益发展的非公有制企业普遍存在着用工不规范的问题,如用工不签劳动合同,不参加社会保险费统筹,不执行最低工资制度;公有制企业在临时用工方面也存在着随意性;劳动者个人自主就业,如靠做小生意、小修理、小饭桌、摆地摊和家政服务等形式实现灵活就业的。劳动保障部门的就业服务机构也只是对其中的失业人员提供个人档案托管和代办社会保险缴费服务工作,对这种形式就业的下岗职工只能任其存在,自由发展,这就是社会上存在的隐性就业。而我们却无章管理,长远看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

1、就业再就业政策落实难,公共就业服务工作被动。一是吸纳了灵活就业人员的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由于用工不规范的原因,导致了国家出台的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落实不了。如:从2003年国家开始对商贸、服务型企业吸纳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执行的减免税费政策,就因为这类企业用工不签订劳动合同,不缴纳社会保险费,而享受不了税费减免和社会保险费补贴政策,导致了再就业扶持政策落实难;二是因为一些用人单位用工不申报,不规范也给下岗失业人员隐形就业留有了空间;三是用工单位的空岗信息和下岗失业人员求职登记不进入公共劳动力市场,也给公共就业服务造成工作被动。四是下岗失业人员个人在没有取得营业执照的情况下,从事了有收入的社会劳动(灵活就业)后,没有任何政策扶持而劳动保障部门除了主动进行就业情况统计外,没有管理办法。

2、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险接续与否只能由自己承担。据统计,截至8月底,失业人员在市劳动力市场档案托管的有9457人,仅占下岗失业人员灵活性就业人员的50.6%,其中:个人接续养老保险关系的有9165人,参加或接续医疗保险有5613人,分别占档案托管人员的96.9%和59.4%。这一统计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受利益的驱使,一些用人单位不承担用人缴纳社会保险费的责任,职工无奈自己缴费;二是受经济条件的限制,有的个人只好中断养老保险缴费关系,有的参加不起医疗保险个人缴费。另外下岗职工因与原企业保留着劳动关系,就不就业都等原企业给缴纳社会保险费。

3、对灵活就业人员缺乏扶持和管理。在2006年以前,我们对灵活就业人员的就业管理,只是通过2003年以来全市建立的街道、社区劳动保障事务站,将他们纳入了就业统计,而国家和省市没有相应的就业管理规定。建立的就业服务也只是对灵活就业人员提供个人档案托管和代缴社会保险费业务。主要原因:一是各类用人员单位不愿意吸纳下岗失业人员实现正规就业;二是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职能刚开始向社区延伸,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滞后,社区就业管理缺乏工作经验,而且机构、编制、人员、经费等都没有制度性保证,也影响了就业工作的深入开展;三是对没有取得营业执照的自主灵活就业人员,因为政府没有制定相应的政策扶持,也导致了各级劳动保障部门无法对其进行就业管理。

三、解决灵活就业存在的问题关键在于政府加强和改进公共管理

既然灵活就业已发展成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就业形式之一,国家就应当确立灵活就业的法律地位,为劳动者灵活就业创造条件,更好地促进和稳定灵活就业形式的发展。为此,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规范劳动关系,提供政策扶持,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开辟多种形式的灵活就业渠道,更好地促进灵活就业健康发展。

1、尽快制定和出台旨在保护,扶持灵活性就业人员合格权益使其发展的法律、法规,使灵活性就业人员的管理、服务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规范劳动关系,维护灵活就业人员的合法权益。用工必须依法签订劳动合同,这是规范和维护劳动者包括灵活就业人员合法权益的重要法律基础和前提,也是劳动关系双方履行责任、权利和义务的法律契约。对此,因从两个方面进行规范,一是加强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增强各类用人单位依法用工意识和自觉性;二是加大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执法力度。开展经常性的劳动保障执法检查活动,对非法用工行为依法纠正查处,为灵活就业人员提供良好的社会就业环境,以增强灵活就业的稳定性和合法性。

3、加强社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开展劳务派遣工作,不断探索组织起来就业的路子。如社区卫生保洁、家政服务、小商品配送、托老托幼、水暖家电小修理等适合社区居民生活需要的各类就业组织,使零散就业组织化、隐性就业显性化、灵活就业稳定化。目前的工作,一是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社区就业管理服务体系;二是要建立以社区为依托的促进各种灵活多样就业组织新机制;三是要加强街道社区就业服务网络化建设,增强就业服务功能,拓宽就业渠道。

4、大力发展社区经济,积极扶持创业带头人,促进社区就业。要结合城市社区建设,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地鼓励社区各类服务业、加工业等大力发展,特别是要鼓励社区内有创业能的人,积极开展适合自己发展的创业活动,为他们提供服务,营造条件,解决困难,符合条件的一定要落实好小额贷款扶持政策,帮助鼓励他们直至创业成功。

5、政府应取消对灵活自主就业人员的一切行政收费,鼓励、支持和帮助他们自主就业,为他们从事小修理、小摊点、小服务等提供规范的指导。

6、落实灵活就业人员的扶持政策。为稳定灵活就业,建议:政府和有关部门,一是落实社会保险费补贴政策,扩大享受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费补贴的范围;二是加大对各类用人单位的劳动监察执法力度,保证灵活就业人员的合法权益得以维护;三是减免下岗失业灵活就业低收入贫困家庭的水电、物业、取暖、就医和子女上学等费用,并落实到人到户。

篇2

监利县经过多年的工业探索与发展,依托本地物资和人力资源丰富优势已逐步形成以监利新沟镇为主的食品工业集群和以朱河镇为主的纺织工业集群,并呈现出喜人的发展前景。

一、纺织、食品两大工业集群的发展现状

“监利食品工业城”――惭沟镇位于美丽富饶的江汉平原腹地,地处监利、潜江、仙桃、洪湖四县(市)结合部,是汉江支流――东荆河流域最大的集镇,属监利县的西北门户。

近年来,新沟镇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发展,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已逐步形成农业产业化、工.业民营化、城乡一体化的社会经济格局。全镇形成以银欣集团、天和水产、华田米业、恒泰米业、发旺油脂为主的数目为32家的食品工业集群。

新沟的食品工业,由粮食粗加工不断向深加工转化,企业年加工粮食7.1亿公斤,大米品种15个,年产大米5.4亿公斤。虾类加工800吨,年创汇120万美元。粮食深加工米果品种3个,年产福娃雪饼900吨,年销售3600万元,各类饼干、蛋卷品种263个,年产量2050吨,年销售8250万元。淘妹风味鱼20个品种,年销售1200万元。荆州天和水产公司加工的各种水产品全部远销日本、韩国、欧美等国家,已跻身子151家全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前列的湖北银欣集团的“楚天牌”小磨麻油,“福娃”雪饼,膨化鲜贝,“迪达迪”饼干系列,“荆珍雪”免淘米享誉全国。目前,全镇共有食品产品20个大类,54个品种,年度完成产值10.2亿元,入库工商、税收近千万元,从业人员近3000人,食品工业镇的格局已经形成规模。

“监利纺织工业城”――朱河镇位于监利县南面,土地面积4万平方公里,人口14万,是我县的老工业重镇,辖4个居民委员会,50个行政村。

朱河纺织工业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规模由原来的一家8000锭增到10多家10万锭,纺织设备有环锭纺与汽流纺,生产的产品有纯绦、纯棉、T/V面子纱、麻袋、烟叶麻布、麻纱、麻线、球绒线等20余个系列产品,产品主要销往广东、福建、浙江、湖南等30多个省市自治区。纺织行业的税收占全镇工业税收的70%以上,拥有从业人员3000人,销售收入1.1亿元,年创利税500余万。

二、纺织、食品两大工业集群的发展前景

以湖北银欣集团为骨干企业的新沟食品工业集群正在向科技含量高,保健食品发展的道路发展。该企业“十一五”规划的项目有年产1万吨鱼米高钙膨化系列即食食品,1.6万吨新型大米健康方便食品,2000吨陶妹风味淡水鱼制品等三个新项目。目前,银欣集团在巩固老产品的前提下,发展新品种,新建淘妹鱼生产基地,年内投入将达到1500万元,产品将直销全国各地,抢占市场份额。银欣公司决心在五年时间内,打造出全国休闲鱼类第一品牌;湖北华田农工贸实业有限公司在以大米产品为主的同时,加入投入力度,新上一条年产5000吨饼干生产线。以新沟为轴心的食品工业正辐射到监利容城、红城、上车、汴河、荒湖等区域。届时将形成年生产能力200万吨,销售收入40亿元,创利税2亿元的规模效应。

以监利申联纺织公司、长利纺织公司为骨干企业的朱河纺织工业集群在“十一五”期间正拟加大投入与技术改造力度,由传统纺织工业向新型纺织工业发展,以朱河为中心的纺织工业目前已辐射至红城、容城、尺八、大垸等区域,届时将形成年生产能力为50万锭,销售收入50亿元,创利税3亿元的规模效应。

三、制约纺织、食品两大工业集群发展的因素

1、产业基础较差,导致集群基础设施不完善。监利县集群经济的生产起点不高,如食品工业是由小型夹米车间开始发展,纺织工业是从小型轧花厂开始发展的,产业进入的门坎低,许多企业主要从集市贸易经营户或小家庭作坊业起家,这些决定了工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局限性。

2、金融瓶颈问题严重,导致集群工业的发展受限。企业有好的发展项目,由于缺少资金的投入,因此项目迟迟未能实施。据了解,监利县两大工业集群近年来投资额约为5亿元,银行贷款额不到l亿元。

3、技术创新能力较弱,导致产品高附加值比重低。纺织与食品产品质量、档次、品种与国内先进水平存在明显的差距,一些高水平、新技术产品的开发迟缓,不能适应国内市场的需求,部分中低档产品出现过度竞争,高附加值产品比重低。

监利县纺织工业的棉纺设备仍有2/3属于80年代设备,电脑过程控制系统和电脑辅助设计系统较少,没有达到纺织工业的“三化”即设备高速化、自动化、工序连续化。传统技术与新技术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4、产品雷同与同质化突出,导致集群工业市场竞争力不强。因企业管理受传统家族经营方式的制约,同类生产的外延发展快,产品雷同、同质化,缺乏必要的竞争性。产品一旦失去对市场变化灵活反应能力,集群就只能靠压低成本陷入过度竞争,难免转入衰退。2004年至2005年初,因国内纺织市场低迷,导致监利县大部分纺织企业因棉花价格上扬,产品缺乏竞争性,而出现严重亏损现象。

监利福海公司在今年5月,已停产一个月,其在停产期间的亏损比生产期间的亏损要少50%。

5、产品品牌意识薄弱,导致集群工业整体效应低。品牌建设是产业集群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两大工业集群中只有银欣一家企业的产品获湖北名牌产品称号,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家企业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因此监利县两大集群在省内的知名度不高,没有形成一定的品牌效应。

6、集群并未“集群”,完整的生产营销体系还未真正形成。真正的产业集群经济应以国际互联网络为依托,形成快速的反应系统,即QR(快速反应生产经营机制)。如纺织工业方面,使纤维、纺纱、织造、染整、服装和设计、制造、销售形成一套完整的生产营销体系。

四、对纺织、食品两大工业集群的发展建议

1、制定产业集群竞争战略和相关政策。省级政府应将促进产业集群作为区域经济战略和政策的中心,制定完整的产业集群的发展战略和科学的系统的产业集群促进政策体系。县政府应针对县域经济的发展,把上报产业集群作为“十一五”编制规划逐级上报,向上级政府争取工业集群的扶持政策。国家对“十一五”规划重点倾斜的八类项目中有:农产品深加工类,能源与原材料类,我县粮食,油菜,棉花类产品含在其中,符合产业发展趋势。另外,对于产业发展中的具体问题应寻求省级政府的政策倾斜。如在工业集群经济发展的地方土地政策的放宽及征地费用的减免等相关问题要寻求优待政策。

2、积极拓宽融资渠道,为企业提供融资平台。针对产业政策大多偏向于大中企业,而忽视小企业发展的现状,省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要积极推进和落实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法规和相关的支持政策,增加针对县市产业集群的专项基金,支持县市产业集群发展有关的专业基础设施建设。县级政府应从多渠道上为产业集群争取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