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的内容与方法范文

时间:2023-10-29 15:06: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审计的内容与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审计的内容与方法

篇1

【关键词】绩效审计;人民银行;审计方法

绩效审计在西方国家的兴起已有四十多年的历史了,它的产生是针对政府部门所具有的非营利性来衡量政府工作绩效的水平,查找政府工作中阻碍绩效发挥的问题,最终实现发挥政府最大效能实现最大的社会效益的目的[1]。在我国,中国人民银行履行中央银行职能,担负着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提供金融服务、维护金融稳定的职责,其能否正确履行职责直接关系着国家金融乃至整体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在人民银行内部推行绩效审计对于人民银行提高自身的绩效水平,履行好自身职责,实现人民银行工作的最终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2005年,在人民银行内审工作会议上,人民银行副行长项俊波同志提出,内审部门要积极探索绩效审计在中央银行的运用,开拓创新,推动人民银行内审工作不断上层次、上台阶。2007年,人民银行上海分行、海口中心支行等分支机构开始进行绩效审计试点和研究,经2年的实践和摸索,逐步形成了行之有效的开展模式和审计方法。

一、基层央行开展绩效审计的主要内容

绩效审计的核心涵义在其“3E”性,即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2]。对于人民银行来说,绩效审计的核心内容就是履行职责过程中资源利用的“经济性”、行政管理的“效率性”和行政活动的“效果性”[3]。审计内容具体可以细分为资源配置、管理决策、内部控制和业务管理等几个方面。

1.资源配置方面:一是人力资源的配置与管理,如配置的人员数量、人员结构,包括年龄结构、知识结构等是否合理科学,是否符合营业部的业务工作需求;是否将人员学习培训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培训的针对性、有效性如何,员工激励机制如何;人员平均工作量是否充实,是否存在人浮于事的现象等等。二是物质资源配置情况,如硬件设备设施的性能能否满足业务核算系统的要求,是否存在闲置或利用率不高的资产。

2.管理与决策方面:一是工作规划的合理性,主要是看部门是否制定了中长期规划,规划内容是否全面,是否涵盖了党风廉政建设、金融服务等方面的内容,是否采取确实可行的措施保障工作规划的实行。二是领导决策的科学性,侧重点主要是领导决策是否按规定的议事程序进行,领导决策是否充分听取群众意见、是否充分体现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则,领导决策是否体现了客观、公正、公平的原则;重大事项的决策是否体现了合理性和经济性。三是内部管理的有效性,如员工对与部门的认知度、团队精神、内部组织结构的合理性,权限管理是否按制度要求实行分级管理,是否按要求进行授权管理,发现问题的整改能力如何等等。

3.内部控制方面:加强内部管理,完善内控制度是中央银行各单位依法、正确、有效履行职责,促进各项工作规范、有序、高效的重要保障。在内部控制上,重点应放在内部控制的“四性”上。一是有效性,内部控制是否准确识别和防御风险,促进业务运行和管理活动正常开展。二是全面性,内部控制是否覆盖各层级、各岗位的各个方面,完整贯穿业务运行或管理活动的各个环节。三是及时性,内部控制是否优先定位于业务运行或管理活动的首位,是否坚持“内部控制先行,从源头控制风险,是否根据各方面情况的发展变化及时修订有关制度,是否结合实际制定了防范各项风险的应急方案。四是合理性,内部控制是否与中央银行营业部的管理要求和业务要求特点相应,是否在综合考虑风险损失和机构自身条件下,考虑以合理的成本、恰当的措施和方法来处理风险。

4.业务管理方面:营业部是为辖区金融机构提供金融服务的重要窗口,如何评价其提供金融服务过程中是否体现了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是开展绩效审计的主要内容。在开展对金融服务业务的绩效审计时,主要把握下面的内容:一是业务工作的完成情况,是否按时按要求完成每一笔业务。二是业务工作量情况,工作任务是否合适,是否存在人浮于事现象。三是业务工作的效果如何,“窗口服务”满意度如何,业务差错率是否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内等等。

二、基层央行绩效审计的方法运用

绩效审计内容的广泛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其必然需要运用多种审计方法。本文结合营业部绩效审计的工作实践,对部分绩效审计方法做一介绍[4][5][6]。

1.审计查证法。审计查证法是指审计人员运用检查、观察、询问、重新计算、重新执行、分析程序等传统合规性审计方法来进行调查取证。如对内部管理、内控机制建设等方面内容的审计可以使用该方法。

2.比率分析法,指审计人员对反映部门业务工作效果的重要指标进行验算和比较,如业务差错率、重大业务差错率等进行验算,并与上年度、人行系统平均水平、最高水平或最低水平等进行比较,从中找出差距,分析原因,为提高业务服务质量提供建议。

3.问卷调查法,指通过对特定客户或人群发放调查问卷并回收的方式获得相关数据和信息的一种方法。营业部主要是为辖区金融机构提供柜台服务,为了评价其服务的质量,可以采用客户满意度调查的方式进行。

4.业务活动分析法,是指采用对比分析法、业务跟踪法、统计分析法等业务活动分析技术方法,找出业务活动中影响效益的关键因素并进行评价。

5.其它方法,如领导座谈法、函证法等。领导座谈法主要应用于前期审计调查阶段,由部门领导向审计组成员介绍部门的总体工作情况,以便审计人员对被审计部门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便于审计工作的深入开展。函证法主要用于向办公室、人事、监察等部门核实被审计部门的相关奖罚信息。

三、基层央行开展绩效审计的具体建议

(一)明确审计目标,把握审计方向

明确审计目标是开展绩效审计工作的基础,也是控制审计质量的源头,是整个审计工作中的第一道工序[7]。与传统的内部审计不同,绩效审计是对审计对象利用资源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的综合评价,它不局限于传统内部审计所进行的合规性和合法性鉴定,而是上升到对工作业绩与效率的评价层面上来[8]。一般来说,绩效审计有以下几点目标:一是促进审计对象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加强管理,实现从管理中要效益;二是发现薄弱环节,预防业务风险,杜绝重大业务差错;三是实现部门人财物资源的优化配置;四是理顺业务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二)加强绩效审计程序创新与管理

尽管人民银行绩效审计的程序与其它类型审计一样,可分为审计计划、实施、报告和后续阶段[9]。但绩效审计毕竟是新兴的审计形式,没有完整的模式可以遵循,实际工作面临很多新的问题。如绩效审计需要针对被审计部门的实际情况设计客观科学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研究采用合适的审计方法等,这恰是以往的履职离任等合规性审计所没有的[10]。因此,创新绩效审计程序,严格按程序办事,是绩效审计工作实践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

(三)编制周密可行的审计方案

开展任何形式的审计项目,编制周密的审计方案是必不可少的,绩效审计当然也不例外,比如要明确审计目标、审计范围、审计对象、审计人员组成、审计进度安排等等。但与以往的领导干部履职离任审计有所不同的是,编制绩效审计方案时,要根据被审计部门的实际情况设置科学合理的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用以指导整个现场审计的实施。

(四)强化审计结果,为相关部门改善工作提出审计建议

与以往的领导干部履职离任等常规性审计相比,绩效审计更加注重绩效的表现,即利用人力、物力和财力等各种行政资源的经济性、效果性和效率性。通过绩效审计,审计人员应该针对审计中发现的不足和缺陷及时反映给相关部门和领导,并提出改进建议,充分发挥绩效审计的监督功能。

参考文献

[1]邢俊芳,陈华,邹传华.最新国外绩效审计[M].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

[2]宫军.我国效益审计现状和特点分析[J].中国内部审计,No.9,2007,pp.78-79

[3]李雪琴.浅议政府绩效审计方法及应用[J].中国审计,2006年专刊,pp.22-24

[4]林绥.人民银行开展内部绩效审计初探[J].福建金融,No.5,2006,pp.37-39

[5]刘洪洁.建立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的实证分析[J].中国内部审计,No.9,2007,pp.78-79

[6]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内审部课题组.人民银行绩效审计初探.金融研究报告选登,2007年13期

[7]王素斌.人民银行如何开展绩效审计.广西金融研究,No.2,2007,pp.63-63

人民银行九江市中心支行课题组.绩效审计在基层人民银行的运用研究.金融与经济,No.2,2007,pp.62-64

[8]邝必清.农业综合开发效益审计探析[J].海南审计,No.3,2007,pp.41-45

[9]裴绍军,陈海波,王传红等.对基层人民银行实行内部绩效审计的思考[J].金融参考,No.1,2006,pp.83-85

作者简介:

篇2

1.心身疾病与护理科学

护理科学,是一门与人类需要息息相关的,并且随着科学发展、社会进步、人们需要的提高而不断发展的科学。它是从对人类机体的生物学“偏离正常”进行护理开始,经社会上“适应不良?的心理援助,向人类个体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完好状态发展给予护理和自理指导的科学。过说明,现代护理科学有着新的内涵和外延,由此而决定了新的护理内容和方法。因此,必须首先对现代护理科学的概念作一简要的叙述。

现代科学的发展,促进了现代医学理论和护理理论的发展;现代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现代医学技术和护理手段的发展;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促进了医学结构和护理体制的转化,现代健康定义的提高,促进了医学范畴和护理范围的扩大,现代生命伦理学的出现,促进了医学伦理学和护理伦理学的进步。

百余年来,以英国南丁格尔为代表开创的护理专业,经40年代美国“计划护理”的提出,50年代“护理诊断”的出现、60年代阿布达拉“护理过程”的研究、70年代玛莎·罗杰“护理概念”的阐述,虽然初具规模地形成了护理科学体系,但是由于受机械唯物论和生物医学模式的制约和影响,护理学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的需要。因此,护理科学,不仅其科学理论体系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完善,而且在护理体制改革的实践过程中,有许多问题尚需不断研究和提高。

目前,在心身疾病护理或功能制向责任制护理转化过程中,关于医疗诊断与护理诊断的概念、护理诊断与护理问题的关系、护理过程与护理程序的异同、护理措施与护理常规的范围、整体护理与心身护理的区别,引起了护理界广泛的研究和热烈的争论。大家认为,这些问题是现代护理科学及其责任制护理必须研究的重要方面、理论问题、实质所在;然而,这又是掌握较少、理解甚差、薄弱环节。同时,还有的认为:《中华护理杂志》提出116条护理问题是比较广泛而又全面的;由于这些问题涉及面很广,掌握水平较差者,不仅难以归纳,而且在实际病例中也不能很好具体应用。

这些问题充分说明。心身疾病护理或责任制护理,不仅需要实践应用的研究,还需要理论基础的研究。这些研究,对于护理科学完整体系来说,既是现实的必要,也是历史的必然。

过去,生物医学模式的医学教商和医疗实践,特别是在护理科学尚未形成完整体系的情况下,护理学基本上是套用医疗专业基础理论与常规护理技术相加而形成的;护理工作重点乃是机械执行医嘱,按护理常规进行一般的操作技术性处理。据统计:这种护理专业理论,在实际工作中仅有10%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因而,许多同志认为。这种操作性护理工作,不看书学习也能上好班。因此,出现了“医生嘴护士腿”的跛行局面。这不仅限制了护理科学的发展,而且严重地拖了医学发展的后腿。

现在,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化、健康定义的提高、心身医学的研究和责任制护理的建立,护理已不再是一种单纯应用性的操作技术性的工作,而真正是一种科学、技术、艺术结合的完整独立的科学体系。在心身一元论基础上的广义心身疾病的责任制护理,也绝非生物医学护理与心理医学护理简单相加就能成功和奏效的,它具有更高的要求和囊括更丰富的内容。

现代护理学,除在实践方面研究一系列应用技术外,在理论方面必须从心身多因性致病因素+疾病发生的有关机制心理和生理的病理整合客观现实与主观感觉的序列入手,借鉴祖国医学心身一元论的病因病机主证分析辨证分型辨证论治辨证施护的体系,通过生物医学与社会医学心理医学行为医学心身医学的结合,研究生物医学护理社会医学护理心理医学护理行为医学护理一心身医学护理的综合,以及护理概念护理过程护理诊断护理问题护理计划护理措施护理评价等问题,才能促进护理科学发展和理顺临床复杂的护理问题。

2.心身疾病与护理理论

心身疾病的医疗和护理,有着共同的理论基础和紧密联系,但两者临床任务和解决问题的手段不同,因而又有不同层次的理论问题。因此,有必要在心身医学基础理论和心身疾病的防治理论的基础上,来讨论和研究心身疾病的护理基本理论问题,为进一步更具体地讨论“护理过程”,“护理诊断”、“护理问题”、“护理计划”、“护理措施”、“护理评价”奠定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①心理护理与躯体护理的整体性

心身是一元的,形神是合一的,两者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心身疾病和身心疾病是交互的,既可“因郁致病,”又可“因病致郁”,只不过是主次、先后,转化不同而已,失情感症和失体感症是互相联系的。两者仅是“人类脑”、“动物脑”与“植物脑”不同层次障碍的表现。因此,心理护理与躯体护理必须有机结合形成整体护理,即通过心理护理缓解其躯体症状,通过躯体护理降低其心理应激;在两者互为依据、互为因果的基础上,使心身统一整体向良性循环发展,直至疾病治愈。如果心理护理和躯体护理简单合并,而缺乏内在因果联系统一性和心身整体性,不仅会重犯心身二元论的错误,而且也难以获得成功和取得良效。

②治标护理与治本护理的兼顾性

祖国医学特别强调“急则洽其标,缓则治其本”在通常情况下,应采取“标本兼治”的原则。同样,护理亦应根据病情的标本缓急,配合医疗的主次先后,来确定治标护理与治本护理的侧重性与兼顾性。这里所说的标本.一是心身疾病和身心疾病发生的因果关系的标本问题,二是心身疾病发展所出现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转化的标本问题;三是心身疾病的良性循环或恶性循环需要利导或阻断的标本问题,四是疾病的转归预后或防复发的出院指导与护理嘱咐主次的标本问题等等。一般说病因,病理是本,症状、体征为标,但是由于心身医学的研究和发展,这个概念需要重要考虑,特别是心身双向关系和疾病因果非线性及病理过程中不同阶段的转化,所呈现不同层次的根本问题必须重新研究,使护理工作,既能抓住许多护理问题的主要矛盾,又能做到统筹兼顾。关于护理过程中的具体问题与病例说明,将在护理内容与方法中叙述。

③需要层次与合理需要的原则性

现在一般认为,心身疾病护理或责任制护理的理论来源:一是L.V.贝塔朗菲的系统论;二是玛莎·罗杰的“护理概念”理论,三是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由此而提出心身疾病护理或责任制护理的基本概念,就是根据机体整体系统性和需要层次性来满足病人的各种不同需要。

马斯洛认为:对人的基本需要的满足可以预防疾病,它的消失孕育着疾病,而恢复这些需要可以治疗疾病。有的人直接套用“需要层次论”,并以满足病人需要的程度,来作为“护理评价”的标准和伦理道德的水平。这里应该指出:满足需要不是无原则的,而是有原则的;不是以笼统的病人需要为标准,而是以对病人健康有利的需要为标准,合理需要应“顺情从欲”,尽量予以满足,不合理需要非但不能满足,而且还要进行“移情易志”,给予矫正。心身护理还要让病人自己认识到主观需要应与客观实际相符,从而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增强心理卫生,有利于心身疾病的预防治疗和抗复发。

祖国医学指出:“养身先养心,调形先调神”;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调和情志,摄养精神,节制嗜欲,陶冶情操,调养心理,习以成性。这是护理既要治病,更要救人的重要问题。

④认识心理与顿悟觉醒的统一性

篇3

一、审计方法与审计方法体系的关系

对于审计方法体系的这个集合,有人认为它的子集只是所及证据是所采用的审计技术,也有人认为它的子集是整个审计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审计方法。一般而言,后一种看法比较符合实际,因为要完成审计任务、得出审计结论,单靠收集审计证据是不够的。还应该采用审计规划方法科学确定审计目标;运用实施方法来证实审计目标,搜集有效充分的证据;采取审计管理办法提高审计质量与效率,保证审计资源的有效利用等。

二、审计方法体系的内容

虽很难像会计方法完整体系那样说清楚审计方法所包含的具体内容,但是审计方法有自己的体系,它并不是毫无规律可言的。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内容:审计规划方法、审计实施方法、审计管理方法等三部分。

(一)审计规划方法

1、概念

审计规划方法是对所有的审计工作进行比较全面的合理的发展计划及安排时的措施与方法。

2、目的

确定审计目标,更好分配资源,让审计工作经济高效。

3、内容

(1)计划制定。明确审计目标,以及长短期的一些活动安排。

(2)程序确定。只要是一些具体的审计活动安排,包括审计之前的准备工作、审计的实施、以及审计结束后的一些安排。

(3)方案设计。它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审计规划方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主要是明确以下几个问题;审计重点的确定、人员的分工、审计时间及审计顺序的安排等。

(二)审计实施方法

1、概念

审计实施方法是审计工作进行过程中所采取的具体的方法和手段。

2、目的

搜集对审计结论形成有用的证据,对照标准评价,提出审计报告与结论。

3、内容

它是审计最基本的方法。它即为审查书面资料的方法与证实客观事物的方法,主要包括:审核稽查方法、审计记录方法、审计评价方法和审计报告方法。

(1)审核稽查方法。审核稽查方法是指在审计过程中搜集证据时所采取的方法和手段。主要是为了证实书面的记录材料是否与实际发生之间是否有差池,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审计结论。

(2)审计记录方法。审计记录方法是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对审计的程序记录的方法。它有利于明确审计人员的审计责任范围,以及审计工作的适当性;为审计结论的形成提供书面的依据从而更好地支持审计结论;可以全面反映审计的过程。

(3)审计评价方法。审计评价方法是指依据已经搜集的证据对照标准评价,来作出审计结论的方法。通过审计评价可以确定审计资料的真实性、可信度;以及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真实性、有效性、合法性。

(4)审计报告方法。审计报告方法是指设计、编写以及审定审计报告的方法。审计报告方法可以重点的反映审计活动的过程及审计成果;有利于审计委托者正确理解和使用审计报告,了解审计结果以及明确各自审计责任

(三)审计管理方法

1、概念

审计管理方法是指对审计过程进行监督和控制的方法与手段。

2、目的

控制审计过程、效率和结果;提高审计质量与效率,提高资源的合理利用率

3、内容

审计管理主要包括对审计主体、审计质量和审计信息等方面的管理。

(1)审计主体管理方法主要是指对审计组织以及参与审计人员的管理方法。

(2)审计质量管理方法主要是对审计质量标准的制定,以及对审计质量的评价及控制的管理方法。它是为了降低影响审计质量的各方面的因素,提高审计质量与效率,降低审计风险。

(3)审计信息管理方法

篇4

[关键词] 农村审计 内容 方式

[中图分类号] F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4-0024-01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我国许多农村地区都开始更新或者是改进原有的方法,目的是不断完善自身,使农村朝着健康方向发展。农村审计作为农村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更是对农村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拥有良好的农村审计内容和方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1 农村审计的内容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的经济环境变得错综复杂,这也影响到了我国农村的审计内容。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农村审计的范围也逐渐宽广,对象也朝着多元化发展,对农村审计的工作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农村审计的内容,不仅包括了农村审计的对象和审计的标准,还对农村审计机构与审计人员都有一定的要求,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局势,培养出一支高素质的农村审计人才队伍,对提高农村审计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都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不管是农村、农村合作社经济组织,还是乡村集体企业和经济联合体,都要在农村财务管理机构的带领下,在国家审计、社会审计的监督下进行农村审计工作,积极做到做好做强,完善村务,保证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2 农村审计的方式

农村审计方式包括许多方面,主要是指农村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采用的各种方法和手段的总称。本文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对农村审计方式进行简述。

2.1 农村审计中审查书面资料的方法

审查书面资料的方法也有许多种,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一般方法和技术方法,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一般来说要结合使用才能达到最好效果,为农村审查提供充分可靠的审计数据。

2.1.1一般方法

一般方法中按照不同的分类元素进行划分又可以划分成两类。一是按照审查顺序,按照这种方法可以分为顺查法和逆查法。顺查法就是在审查书面资料的过程中按照特定的顺序进行审计,这种方法简单细致,按照步骤来不容易出现问题,但是也有不好的方面,当审查的书面资料过于繁杂时,顺查法的使用就加大了审查人员的工作量,在时间和精力方面都是极大的浪费,因此只适用于结构简单但是存在问题较多的村集体经济组织。逆查法则与顺查法相反,是按照会计业务核算顺序相反的顺序进行审计的方法。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能够通过逆向思维的方法找到重点并进行深入研究,进而节约时间和人力成本。但是,这种方法对审计人员有较高要求,需要其拥有严密的逻辑能力和准确的分析判断能力,且工作经验的积累也是能提高该种审计方法的重要因素,因此只适用于规模较大、内部控制制度健全有效的村集体经济组织。

二是按照审查书面资料的数量和范围进行,也可以将其分为两类,详查法和抽查法。详查法,顾名思义就是对一定时期内的全部审查资料进行详细审计,这种审计方法风险小,不易疏漏,审计质量较高,但是其缺点也不容小觑,审查一定时期内的全部资料不仅工作量大,也会提高审计成本,因此这种方法大多用于有严重问题的,经济业务较少的村集体经济组织。相比之下,另一种方法――抽查法就来的简单的多,是指通过抽取某一部分或某个时期的资料进行审计的方法,这种方法简洁且效率高,但是容易存在漏网之鱼,质量相较于详查法存在一定缺陷,因此只适用于规模大但是内部控制健全有效的村集体经济组织。

2.1.2技术方法

农村审计的技术方法相比于一般方法就来的更加科学有效,主要分为审阅法、核对法、复算法和分析法。审阅法就是指通过阅读和审查书面资料找到存在问题,是农村审计工作中最常用的基本取证方法;核对法就是指按照书面资料中讯在的内在联系进行相互对照检查从而发现问题;复算法是指通过重新计算数据来发现书面资料中存在的问题;分析法则是指通过观察分析和推理,透过书面资料的表面,找到其本质问题的方法。这些方法同样也是农村审计中的常用方法。

2.2 农村审计中证实客观事物的方法

农村审计中证实客观事物的方法简单来说就是检查账实是否相符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2.2.1盘点法

盘点法,是指通过账簿记录,对各项财产物资进行实地的清点盘查,以确定账实是否相符的一种方法。盘点法又分为直接盘点法,即农村审计人员亲临现场组织实施盘点,和监督盘点法,即由财产保管人员或者其他相关人员进行实物盘点,审计人员进行实地监督的盘点方式。

2.2.2调节法

调节法是指审计人员在审查某个项目时,通过调节有关数据,证实所需证明数据正确性的一种方法。

2.2.3观察法

观察法要求审计人员需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它是在审计人员通过实地观察的方法以此取得书面资料以外的审计证据的方法,对内部监控具有良好的效果。

2.2.4查询法

查询法,是指审计人员通过对有关人员进行询问和质疑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疑点来获取审计方法。一般来说包括面询和函询这两种方法。面询,就是审计人员与有关人员进行面对面的询问,过程简明直接;而函询则是通过向有关单位发函来了解情况。

2.2.5走访调查法

走访调查法,顾名思义,就是审计人员通过走访相关人员以获得相关线索的审计方法。此种方法较为公平公开,是了解数据是否造假、情况是否真实的重要方法。

3 总结

总而言之,农村审计在农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占据的地位不言而喻,它不仅是农村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也是发展新农村的必要途径。因此,做好农村审计工作也是相关人员的重大任务。农村审计的内容决定了农村审计的方式和方法,通过查询资料和实地考察相结合,一般方法与技术方法相促进,实地调查与严谨推论相融合的方法,真正做到促进农村审计的发展,帮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刘长宝. 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的重点内容和方法[J]. 才智, 2012(13).

篇5

美国的戴尔•弗莱德(DaleL.Flesher)和斯图尔特•西沃特(StewartSiewert)教授认为,推动管理审计理论和实务发展有三股力量:政府审计、管理职业界和内部审计,就美国而言,这三股力量是:科尔曼•安德鲁斯(T.ColemanAndrews)领导下的政府审计总署(GAO);杰克逊•马丁德尔(JcksonMartindll)领导下的美国管理协会(AMA);J.B舍斯顿(JohnB.Thurston)领导下的内部审计师协会(IIA)。日本的松田修一教授认为,推动管理审计理论与实务发展的力量有三股:内部审计、政府审计和宴请委员会。总的来说,强调四个方面的推动力:管理职业界、政府审计、内部审计和民间审计。管理审计理论的发展研究。管理审计根源在于受托经济责任,按照审计与受托责任的关系,管理审计的研究对象是受托管理责任或结果性受托责任。同时,依据审计主体的不同,管理审计被划分为内向型管理审计、外向型管理审计和综合审计。威廉•伦纳德、威廉•坎普菲尔德、阿伦•塞尔、贾纳斯•桑托基等人认为,内向型管理审计是帮助管理当局更好地履行管理责任为目的的审计,其职能是咨询性、建设性的而不是执行性的,并且是一个系统的调查、分析和评价的过程。外向型管理审计的主张者杰克逊•马丁德尔(JcksonMartindll)、尼尔•邱吉尔德、西尔特、会计大师约翰•伯顿等学者则认为管理审计应由外部的注册会计师执行、以维护股东、债权人的利益为目的而进行独立管理鉴证审计、独立管理评价审计、管理陈述审计、管理业绩审计的代名词。其审计对象在于管理业绩,职能首先是鉴证、其次是建设;审计的主体是独立的第三者CPA。综合审计中的综合包括了两重含义:审计主体的综合性,既可以是组织外部的CPA,又可以是组织内部的审计人员;审计内容的综合性,既应鉴证与受托相关的财务信息,又应鉴证与管理相关的业务信息。管理审计的内容框架研究。内向型审计学派认为管理审计是协助受托人更好地完成受托管理责任的工作,其审计内容的构建形成了三种观点:一是内向型管理审计是对企业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的恰当性和有效性的评价;二是审查组织业务活动的恰当性和有效性;第三个观点综合以上两种观点,认为管理审计的内容既包括对组织控制制度的审计又包括对业务活动的审计,即以审查各职能部门和业务活动的恰当性及有效性为重点。内向型管理审计的内容包括:评价组织机构的有效性;评价管理当局确定的组织目标和方针的过程与程序;评价计划与控制方面管理制度的适当性;评价管理技术、评价员工的技术能力、根据一体化的沟通系统要求,评价管理计划和控制系统信息输出的有效性。外向管理审计者认为管理审计的宗旨是就受托人对受托管理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鉴证。内容体系构建上存在两种观点:一是对公司的管理业绩和管理活动发表意见;二是对公司年报中的管理陈述发表意见。主要的审计内容应包括:组织管理的经济功能分析、企业结构的分析和评价、企业收益真实性的综合分析、为股东进行的专题调查项目、对企业研究和发展的分析、提供董事会的有关分析资料、检查财务政策落实情况、分析研究企业生产效益、进行销售趋势分析、对企业进行总体分析。综合审计(ComprehensiveAudit)认为:管理审计一方面进行财务检查(FinancialReview)、一方面检查组织定业务的经济性和效率性(EconomyandEfficiencyReview),即“2E”审计(埃尔斯沃思•莫尔斯(EllesworthMorse))。70年代,“2E”审计发展为“3E”审计,即经济性、效率性和项目效果性的审计(Economy,EfficiencyandEffectivenessReview)。到1989年,加拿大的丹尼斯•普瑞斯波尔指出,在综合审计中,除了“3E”以外,还应进行企业的环保性审计(EnvironmentAudit)和政府的公平性审计(EquityAudits),从此,管理审计变成为“5E”审计。管理审计的制约因素分析研究。贾纳斯•桑托基1982年通过调查,发现制约内向管理审计开展的八个因素为(按程度排序):未能清楚地定义和理解管理审计的范围、缺乏客观公认的计量标准来评价管理业绩、管理审计范围不包括在财务会计系统之内、缺乏称职的审计师来履行和报告这种审计、担心履行管理审计会抑制管理积极性、缺乏公认的管理审计准则和管理审计程序、担心扩大企业组织的决策责任和控制责任、现存管理控制制度和决策工作运行良好,因而管理审计是不必要的创新。管理审计方法研究。管理审计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是审计准则、审计和审计方法的研究严重滞后。除早期管理审计的鼻祖罗斯建议的“访谈式调查表”(Interviewtypeofquestionnaires)、“访谈式证据”(Interviewevidence)、“业务控制检查”、一体化审计法(Integratedauditapproach)、早期CPA使用的宏观法(Macroapproach)、后来的事前审计(Proactiveauditing)等CPA审计方法外,也有一些学者利用少量计量经济模型进行管理审计方法的探讨,如瑞典国家审计局(NAB)的审计准则中使用了“效果性”审计,其中采用三种系统审计方法:广泛的“结构分析方法(Broad-rangeAgencyanalyses)、职能导向审计分析(Function—orientedanalyses)、系统导向分析(System-orientedanalyses);英国特许公营财务会计协会(CIPFA)在《公共政府中的成本减低》公告中,提出了类似于业绩审计、货币价值审计的新词---成本减低,分析方法有两种:实用法(Pragmaticapproach),即建立一个能消除和降低耗费的自动化系统、系统法(Systematicapproach),即将预算和预算控制引进目标制定过程的系统方法。McConnell,JohnH在《Auditingyourhumanresourcesdepartment:astep-by-stepguide》(2001)中,探讨了人力资源管理审计中的计算杠杆系数法。目前管理审计的标准与方法探讨很少,特别是现代经济环境下企业新经营模式的管理审计方法几乎没有。

程新生(1998)在《管理审计目标评价》文中探讨了管理审计的目标演变,提出管理审计的具体目标应为:有效性、合理性、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公平性和环保性。郑石桥(2001)研究包括:企业管理审计的研究对象,管理审计评价标准体系结构及建立模式,战略管理、治理结构、企业组织形式、财务与非财务模式等企业整体管理业绩评价标准;生产管理、设备管理、质量管理、供应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系统管理等系统管理责任评价标准;岗位责任评价标准等的制定与评价内容。祁怀锦(2001年)指出受托责任的发展是内向型管理审计产生的根本原因,公司治理的目的在于有效评价受托责任,有效制衡委托人(所有人)与受托人(经营人)的利益,管理审计是公司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刘实(2002)探讨了审计理论中的分支理论———企业内部审计基本理论框架体系的构建。其主要内容包括企业内部审计的概念体系、假设体系、目标体系、控制体系等。时现(2003)提出:现代企业制度下,公司治理是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因此,内部审计应该是以针对公司治理的命题。从公司治理审计的角度分析和研究了内部审计,并进行了两者的融合性探讨,进行了内部治理审计的概念定义。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公司治理审计的理论框架、功能及逻辑路线分析,并以案例的方式分别讨论了公司治理审计中的各项主要内容。朱荣恩(2003)指出,内向型管理审计以改善企业的管理素质和提高管理水平为目的,审查企业在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决策等管理职能上的表现。蔡春(2004)还指出了国有企业内部管理审计的重点,对国有企业管理当局的公共受托经济责任进行全面有效的监督和审查,不仅要求公共资金依法使用,而且要求具有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徐华光、李兰翔(2007年)指出了我国企业内部审计越来越向服务管理的方向发展,国际内部审计发展趋势是我国内部审计发展的风向标。并从管理的传统职能角度出发、构建了企业内向型符理审计的内容体系,与管理的职能相对应,包括战略、决策、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环节。徐华光、李兰翔(2007年)指出了我国企业内部审计越来越向服务管理的方向发展,国际内部审计发展趋势是我国内部审计发展的风向标。并从管理的传统职能角度出发、构建了企业内向型管理审计的内容体系,与管理的职能相对应,包括战略、决策、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环节。耿建新、续芹、李跃然(2006年),廖洪、邹冉(2006年)则是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调查了目前我国内部审计的开展概况,上市公司内部审计部门的设置及隶属情况对开展管理审计的影响。都新英(2006年),汪福生、焦健(2007年),李惠蓉(2008年)主要分析了我国内向型管理审计存在的问题、实施内向型管理审计的制约因素、风险的形成以及内向型管理审计的发展机制和对策等。

管理审计作为一个新创建学科,未来至少可以从以下方面值得关注和努力:(1)我国企业界对管理审计的认知程度、接受程度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访谈等形式和方法,对我国企业进行调查,了解和收集我国企业界对管理审计的认知程度和接受程度,以及管理审计在企业中的执行主体和运作模式的研究。本部分的研究成果将作为项目后续研究的支撑和准备。(2)我国企业管理审计基本理论构架研究。根据管理审计学科体系尚未形成的特点,进行管理审计(特别是企业管理审计)的基本理论构架研究。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结合新经济形势下企业的经营活动特点,利用理论分析方法,进行企业管理审计的研究对象、基本假设、基本原则、基本准则体系、和评价标准体系等基本理论构架研究。(3)我国企业管理审计的基本内容构架研究。根据现代经济贸易全球化、国际化、社会资源共享化、经营组织虚拟化等新的企业运作环境和模式,运用理论分析法、AHP法、聚类分析和神经网络现代数理方法进行企业管理审计内容体系构架研究。(4)公司治理结构的管理审计评价手段研究。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利用上市公司伯公开披露信息进行数理统计分析,构建计量经济模型,进行我国上市公司(企业)的公司的管理审计评价模式探讨。(5)企业管理审计方法体系探讨。在众多的企业管理审计内容体系中,本项目以公司治理结构、企业的组织构架、企业发展战略、企业的虚拟运作模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等方面的内容作为出发点,进行企业管理审计的方法体系研究。

作者:闫荣平 单位: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篇6

当前人民银行绩效审计立项可采用附带式审计的方法,与相关审计融合实施审计。如“征信管理绩效调查”项目可以结合领导干部履行职责审计这一常规责任审计进行,属附带式的绩效审计项目,这个审计项目在程序上有所简化,所有程序全部做到与常规责任审计紧密结合,审计报告的许多数据可以直接取自于常规责任审计获得的证据材料,审计建议部分反映的问题也可以在常规责任审计发现问题的诸多材料基础上综合而成。

附带式审计的做法符合当前基层人民银行内部审计工作实际,融合相关审计项目开展绩效审计,是解决审计力量不足与审计任务较重的矛盾、提高审计效能的有效途径。

二、制定审计方案的方法探索

通过审前调查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审计方案。审计人员要通过对审计任务和审前调查取得的资料进行分析评估,就绩效审计的选材问题作出初步判断,包括材料选择的范围、重点、方法步骤和目的等。审计方案要解决为什么要审计、采用何种方式、审计的切入点是什么、审计哪些方面的内容等问题。要运用评估判断方法初步解决审计取证的导向问题。评估判断是指审计人员通过对审计任务和审前调查取得的资料进行分析评估,就绩效审计的选材问题作出初步判断,包括材料选择的范围、重点、方法、步骤和目的等。绩效审计是一项政策性和技术性很强的工作,特别是政府交办或上级部门统一部署的审计任务,要反复体会任务的宗旨,吃透相关审计标准,把握好审计尺度。

同时,调查问卷、表格的设计要具有很强的总结性,这样便于审计报告阶段的汇总整理和判断分析。

以审计内容的可比性和客观性为导向,将审计范围设置在一个合理的时间段内。这里提出的审计范围是指审计对象的时间范围,财务收支审计一般以一个会计年度为准;领导干部履行职责审计、离任审计等常规责任审计以任职期限作为审计的时间范围,无需考虑时间的切入点问题。但对于绩效审计这个问题很重要,因为一项资金投入或是一个决策行为产生的效益和显露出的问题具有“滞后性”特征,大都不会在短时间内体现,往往需要一定的周期才能产生,绩效审计的时间范围需要选择若干个年度才能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对于绩效审计,经常强调要突出审计重点和讲究审计方法,唯独比较容易忽视审计的时间范围问题。

三、实施审计过程的方法探索

人民银行绩效审计主要是对自身单位或部门的工作目标责任制、履行职责情况进行确认和评价的活动。实施审计过程中,应以人民银行职能为切入点,从决策、管理的效果入手,将履行职能的最终结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作为关键内容。简化程序,提高审计效能,结合被审计对象的工作计划总结、调研报告,已开展的问卷调查等项目,从中抽取重要的事项同步开展绩效审计,也是开展绩效审计行之有效的组织形式。

人民银行绩效审计调查,没有必要将过多的精力放在对行使职能等过程的监督上,而是应以结果为导向注重社会效益的分析评价,促进取得审计成效,对绩效审计反映的问题从制度层面、管理层面作出处理。

四、写作审计报告的方法探索

在审计实践中要充分利用报告前置的方法,在审前调查阶段就要运用问题假设方法初步解决审计报告的基本架构问题。即审计报告要回答反映什么情况、是反映正面成绩还是反映负面问题、会有哪些普遍问题与典型问题并如何反映等方面的内容。

审计假设理论认为,在审计目的性和可证实性假设的基础上,就可以对错误与弊端(或成效)的存在、性质、原因以及形成过程等进行假设,这样便于确定审计取证的范围和重点,实施必要的程序技术,以利于查明问题与提高工作效率。因此,在对材料选择的取向作出初步决断以后,审计人员应进一步分析审前调查掌握的信息材料,根据审计假设理论充分发挥审计专业判断的作用,就审计报告的内容结构提出问题假设。

引入审计定级的方法。人民银行内部审计部门在每次审计结束时,都应对被审计单位或部门履行职能的情况进行一个总体评价,另外,内审部门还对审计中发现问题按照重要程序进行分级(分为非常重要、重要、次要、无关紧要4个等级),重要问题需要在审计报告中体现并需要管理层采取一定措施。

篇7

一、经济责任审计调查的特点

(-)调查对象的特定性。在经济责任审计中,需要调查的对象是特定的,即与经济责任审计事项有关的单位和个人。

(二)调查内容的针对性。经济责任审计中,调查的内容十分广泛,但又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主要有:被审计单位账面没有记载而又必须调查核实的事项;被审计单位提供的资料缺乏可靠性,而又必须调查清楚的事项,如发票要素不全、内容不真实,需要作进一步的调查;从被审计单位账面的审计发现了疑点,而又必须进一步调查证实的事项;根据审计目标和委托部门的要求,需要调查的其他事项。

(三)调查方法的多样性。审计调查方法取决于调查对象、范围、内容和目标等的不同要求。有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普遍调查和典型调查,综合调查和专题调查,内部调查和外部调查,函证调查和现场调查,对单位调查和对个人调查,书面调查和会议调查等。这些调查方法可以相互结合运用,也可以与其他审计方法结合运用。

(四)调查结果的客观性。审计调查能够获得帐面审查所不能取得的比较真实的证据,审计调查的结果就是审计人员所看、所问、所闻、所查、所记、所算的和被调查单位和个人提供的各种证据资料。调查中所收集的审计证据准确、可靠,客观真实地反映了事物的本质,与帐面审计结果相结合,可以起到相互印证的作用。

二、经济责任审计中审计调查的内容

经济责任审计需要调查的内容很多,概括起来有如下三个方面:

(一)、围绕经济责任开展审计调查。经济责任审计的根本任务就是认定或者解除审计人及其有关人员的经济责任。审计调查必须围绕这一根本任务来开展,以便划清经济责任界限。划分被审计人和相关人员应承担的经济责任有以下几种方法:1.按追责对象分为领导责任和经管责任,2.按追责程度分为主要责任和次要责任,3.按追责内容分为直接责任和间接责任,4.按追责方式分为行政责任、刑事责任和党纪责任。通过审计调查,进一步区分被审计人及其有关人员是否应承担经济责任及应负经济责任的程度或者履行经济责任的程度,对不应承担经济责任或者全面履行经济责任者应当解除其任期经济责任。

(二)、围绕经济案件开展审计调查。经济责任审计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促进廉政建设。在经济责任审计中,账面审计难以发现或者难以查清的案件线索,或者群众检举、控告的案件线索,都应进行审计调查。调查经济案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过程、结果,调查经济案件所涉及的经济业务经手人、知情人、审批人、检举人;调查经济案件涉案人员所采取的手段以及反映作案过程的全部载体。

(三)、围绕重点开展审计调查。重点问题又是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必须针对重点单位、重点项目、重点资金、重点问题进行审计调查。否则审计结论就缺乏公正性,因而会失去经济责任审计的意义。

三、经济责任审计与审计调查相结合的方法

1、根据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单位所涉及的有关事项,确定审计调查的对象、范围和内容。又在审计调查中适当进行延伸审计,综合运用各种审计方法。

2、根据经济责任审计的目标要求所涉及的有关项目,选择恰当的调查方式。如用统计调查法核实经济指标,用试点调查法了解经济政策执行情况,用重点调查法追查经济案件,用会议调查法征求对被审计人的总体评价等。

3、根据经济责任审计内容所涉及的特定事项,对审计调查材料进行相互联系、客观地,使审计调查的内容与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具有相关性,而不能将两者割裂开来,更重要的是将两者有机结合,综合利用。

4、根据经济责任审计方案制订审计调查方案,合理安排审计调查人员、时间和审计力量及其组织方式。同时,又要根据审计调查过程中的变化情况,及时调整经济责任审计方案。使审计调查与经济责任审计在目标要求上达到一致,在组织实施上达到统一,在时间安排上协调同步。

5、根据责任审计与审计调查的关系,搞好几个结合。即:审计与现场观察结合,审计与问卷调查相结合,审计与调查相结合,数据统计与事实调查相结合,内查与外调相结合。在此基础上,根据审计调查的要求,综合运用多种审计调查,以求得最佳的审计调查效果,提高经济责任审计质量和效率。

四、经济责任审计调查结果的运用

审计调查结果就是审计调查报告及其产生的作用。经济责任审计与审计调查相结合,除了方法、上的结合外,还必须注重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与审计调查结果相结合运用。

(-)、审计调查结果是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重要依据之一。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包含了审计调查的结果,对被审计人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内容反映了审计调查报告的内容,是总与分的关系。审计调查的结果是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基础,调查报告必然成为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重要依据。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对审计调查结果的运用程度反映了审计调查的质量和效果的高低,审计调查的质量和效果的优劣直接到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质量和效果,在一定意义上说,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能否被充分地利用并发挥作用,关键取决于审计调查结果有无分量。审计调查结果是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补充。一个项目的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往往是反映总括、全面的情况,而审计调查报告是反映某一方面具体、详细的情况,可以起到补充作用。

(二)、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运用程度决定审计调查结果的运用程度。因为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决定了审计调查报告所反映的情况、和意见及其范围和方式。但是,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运用要依赖委托审计的部门和审计报告使用者来体现,而审计调查结果对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的影响程度不完全是调查报告本身,还受审计机关的指导思想和审计人员的自身素质等影响,比较好的审计调查报告不一定在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中得到充分体现。这一点必须引起各级审计部门及其审计人员的高度关注,不能忽视审计调查结果对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所产生的影响。

(三)、在特定条件下,审计调查结果能够独立地发挥作用。审计调查报告可以不依赖经济责任审计报告而产生特殊的效果,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关于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方面的审计调查报告,是经济责任审计对象、内容和方法中带有性的认识,反映经济责任审计的成果、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的建议,对加强和改进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具有指导作用。二是关于经济责任审计中某些特定事项的专题调查报告,一旦提供给报告使用者或者向公布,将对被审计人或者被审计单位产生重大影响,在社会上产生较大的震动力,特别是为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主管部门进行宏观决策、正确任用干部提供直接的依据。三是关于在经济责任审计中经济案件的审计调查报告,审计机关认为需要移送处理的案件,可以将审计调查报告及其调查结果的资料依法移交给有关部门,如纪检监察、司法机关和有关主管部门,他们一旦受理,将使审计调查结果得到充分利用,扩大经济责任审计效果。所以审计部门应充分重视和利用审计调查报告的独立作用。

篇8

李保良

摘 要:并购作为企业扩张的重要形式已被许多企业所应用,专业的中介机构介入并购审计成为必然趋势。与传统意义上的审计相比,并购审计的范围和内容都有所扩大,所带来的审计风险也相应增加,如何防范并购审计风险,是并购审计不可回避的问题。

关键词:并购;审计;风险

中图分类号:F12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43-1027/F(2010)11-025 -02

一、并购审计的范围和内容并购审计是一个贯穿并购活动全过程的专项审计工作,为并购意向确定、并购决策制定、并购操作完成、并购整合成功提供充分的信息和科学的建议,从而降低并购风险、保证并购效益。在并购活动的不同阶段,并购主体对审计有着不同的需求。总体而言,并购审计的范围和内容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目标收购公司综合状况的审计此方面内容主要指对目标公司产业方面的审计。如果是同业的横向兼并或相关产业的纵向兼并,目标收购公司从事的是收购方所熟知的领域,则对它的审计相对简单。如果属于混合性并购,目标公司所处行业并非收购方所熟悉的,那么,对该行业的前途及目标公司的竞争地位就需要进行详尽的了解和分析。对该项内容的审计主要是为了降低企业并购的经营风险。

(二)对目标收购公司财务状况的审计此方面审计的内容类似日常的财务报表审计,只不过重点放在确定目标公司的资产总额、负债总额、净资产价值、盈利能力及现金流状况上。作为专项审计和一般的财务报表审计其侧重点是有所区别的。要分析其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的比例、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的比例、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和目前的市场价值;揭示其长期负债和流动负债的金额以及偿还能力;初步估算其帐面资产净值及其市场价值,为下一步资产评估结果的审计做准备。

(三)对人力资源的审计在实际并购之前,要充分了解目标收购公司管理、技术等主要人力资源的主要情况。收购方需要考虑到并购后企业的整合问题,同时由于企业道德水平主要取决于高层管理人员的道德水平,因此收购方可以通过对企业过往事件的分析去考察其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企业的人力资源其实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之一,目标企业管理层管理水平的差异也会影响到目标企业价值的确定。

(四)对目标收购公司制度条款的审计对目标收购公司的组织、章程及招股说明书中各项条款应加以详细的审计,尤其是对其中的重要决定应予以特别注意。对于目标收购公司对外的各种重要合同、契约,过去及目前涉及的诉讼案件更应详细了解。这些内容相应的反映在目标企业的财务报表及揭示事项中,审计人员要尤其关注其股权的构成、或有事项的披露等。

(五)对并购协议的审计。并购双方所签署的购并协议是否公平、严密,也是并购成功与否的关键。审计人员通过对并购协议的审核,可以有效的督促并购双方将重要的细节体现在并购协议中,从而有效减少事后纠纷的产生。

(六)对资产评估结果的审计。在并购过程中,评估机构会对目标企业的资产状况进行评估。按照规定,从事评估工作的机构和审计机构应当相互独立。审计人员要对评估过程和结果加以审计监督,检查评估过程是否符合政策规定, 评估的结果是否完整、真实和准确。在并购行为下,应当强调企业的资产并不是记账准确、实物完好就行了,收购方在决定购买企业资产时更重要的判定条件是这些资产必须是必要的、有效率的资产。

二、并购审计风险的防范

(一)理顺审计关系,保持中介机构的独立性在审计人员出具的审计报告的使用者中人员广泛,中介机构必须保持其第三方的独立性,对并购案作出一个公正的评价。对于中介机构而言,保持其独立性是尤为重要的。在涉及到多方利益时,审计人员始终坚持公平公正,严格遵守独立审计的原则,从而保证审计的质量,降低审计的风险。要做到这一点,在市场中就必须具有完全市场化的中介机构选择机制。将中介机构完全市场化也是保证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的保证。

(二)健全审计实务规范审计实务规范是审计人员进行审计工作的依据,在我国,并购审计准则并没有作为独立的准则体系来加以规范。对企业并购审计的实务规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企业并购审计的相关法律法规,目前在我国还没有对企业并购审计专项的法律或法规,更没有形成企业并购审计的法律法规体系。因此对企业并购审计的法律法规规范应尽快形成健全和完善的企业并购审计的法律法规规范体系。二是企业并购审计准则,以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为主体的审计准则体系在我国己经建立起来了, 指导某些特殊事项的具体准则也在陆续出台。但规范企业并购审计的具体准则目前还没有制定,审计人员现在在从事审计工作过程中,虽然依据有关并购的相关法律法规,遵循独立审计准则,但是应该注意到并购审计作为专项审计在一些内容上和一般的审计存在偏差,因此,应当尽快制定具体的并购审计的实务操作规范和具体的审计准则,使审计人员有法可依,以降低审计风险。

(三)对会计师事务所和审计人员的要求

篇9

关键词:内部审计;评价;内部控制

中图分类号:F23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5-0093-02

一、内部控制审计评价概念

内部控制审计评价就是指对企业内部控制系统所依存的软硬环境的各项因素运作状况的健全性、合理性和有效性所进行的评价。评价的内容主要有:公司治理组织架构的建立、规范运作和分权制衡;内部控制系统中董事会的建立和完善责任,监事会的监督责任,高级管理层的执行和完善责任;人力资源政策和程序、人力资源日常管理情况等。内部控制审计评价的内容就是评审内部控制系统五大要素的内容是否健全、合理以及执行是否有效。

二、内部控制审计评价的方法

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审计评价,在掌握和了解内部控制审计评价内容与要求的前提下,遵循常规审计程序,采用适当的审计方法,对被审计单位收集尽可能多的内部控制实际情况,编写相应的审计工作底稿,进行切合实际审计评价方式,最后编报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其审计方法,一般可采用“符合性测试”结合实质性测试的方式进行。其主要方法:

1.问卷调查法――是一种简易、快捷的审计调查法。审计人员事先设计审计评价所需要调查的一系列问题,可按审计评价内容分类列卷,如控制环境类、控制活动类等内容的单项提示;还可再分列出所要问卷的子项目。例如,调查货币资金项目情况,可列示:出纳是否兼管稽核和收支账目?支票与印鉴是否有不同人管理?会计人员是否均持有会计证等一系列(或更多)具体问题,使审计人员对相关内部控制概况能有较多了解。

这种方法的缺陷是比较肤浅,得出的答案只是“是”或“否”,可信赖程度较差,并非是十分有效的方法,只能作为初步调查的手段。

2.座谈询问法――由审计人员召集对被审计单位不同层次、不同业务的相关人员(单独或组群)座谈询问各项内部控制情况;对内部控制可以有问有答,有来有往,深入地询问、探讨、分析。这种方法有利于审计人员比较深入细致了解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实际情况;并记录和编制相应的审计工作底稿。

3.审阅文档法――审计人员查阅被审计单位总体任务目标(计划)、地质项目(工程项目)预算、财务预算、财务报告、统计报表、重大经营决策程序的规定、部门职责范围、内部各项管理制度、人员岗位责任分工等内部控制相关各要素的文档载体,以及必要的原始资料,据以考察评价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健全性、遵循性,并予以评价。

4.实地观察法――审计人员实地观察经营生产活动各方面业务循环的实际情况,深入现场观察生产流程与秩序、经营项目业务流程与秩序、物流循环程序与仓储物资管理秩序;验证会计控制体系的有效性,抽样验证会计报表、会计账目、会计凭证、实物(或货币)内控程序,是否合法、正确、严谨、有效。

5.重复执行法――所谓重复执行是审计人员选择适当“样本”,即按照被审计单位某一项业务循环固有的轨迹进行重复执行,实际验证相关内部控制程序健全、有效程度及其主要控制点的严谨性、适当性以及发现其缺陷所在。通常采取以下具体方法:

(1)通过货币资金收支,测试现金流转控制状况。除对不相容岗位是否分离和牵制作用等项应认真关注外,并验证库存现金及有价证券是否定期盘存和指定人员监盘(应审验盘存表)、银钱收据的使用与事后的管理等控制环节是否严密等。对银行存款各账户每月是否取得银行对账单,对于双方存款余额的差异是否核对清楚,并对时间差异是否编制相应的“余额调节表”。(2)通过物资流动渠道,测试物流循环控制状况。如采购预算审批与采购方式选用与领导授权;有无询价与比价的监督程序;物资验收入库控制程序是否严密;采购与仓储岗位分离及仓储保管责任制度;物资出库审批授权的制约性;定期盘点情况及盈亏处置的合规性等控制环节验证。(3)通过业务(劳务)销售收入及价款回收测试业务循环控制状况。如业务(劳务)销售合同签订授权与管理;发货票等票证的使用、稽核、回收、管理监控;价款折让的授权及价款回收责任的控制验证。(4)对各项成本费用的形成、计算、摊销、分配的真实性,是否遵循了财务制度和会计方法一贯性原则进行实际抽查验证。(5)对各项期间费用支出审批授权及其审批额度权限的划分控制情况,测试管理费用、经营费用的控制程度进行实际抽查验证。(6)长期投资是否纳入规范核算,投资的权益是否得到严谨控制,长期投资盈亏处置是否遵循“权益法”,并及时结算和转账,保持投资权益的有效控制。(7)审计人员认为有利于内部控制评价的其他必要采用重复执行法进行验证的内容与方法。

三、内部控制审计评价报告

内部控制评价审计报告,是审计人员进行内部控制评价的结果。其报告模式应该采用“详式”的审计报告模式;除具备《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审计报告》规定的内部审计报告的要素内容外,应说明被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审计评价概况、审计评价依据;报告正文的重点内容是客观地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状况的健全、有效程度和存在的缺陷。

审计评价内容,如果是按《内部控制审计具体准则》的“五要素”内容全面进行审计评价,应按要素项目分类报告审计评价意见;如选取其中某几项要素内容进行审计评价,则应说明选取的原因,也应就已审计评价的要素项目分类报告审计评价意见。“控制环境”要素是《内部控制审计具体准则》的“五要素”的制导性要素,是审计评价不可缺少的内容。

内部控制审计评价报告,除分类提出评价意见外,审计人员应针对其各业务流程的薄弱控制点及其症结所在,提出具体可行的改进建议;有条件的审计组应写出“内部控制审计评价建议书”,随审计报告一并递送。

四、内部控制审计评价的意义

1.内部控制作为一种管理控制机制和体系,不仅适用于企业单位,同样也适用于行政事业单位和包括地勘单位在内的各类经济组织。地勘单位作为全国性的产业体系,既是事业单位性质,又具有企业化管理、市场运作特点,具有较大的强化控制空间和控制需要。所以,地勘单位开展内部控制审计评价是提高被审计评价单位管理水平和拓展内部审计运作领域的重要举措。

2.审计机构对被审计单位对开展内部控制审计评价,由于各审计主体的性质不同,各自的侧重面不同。社会审计主要着眼于被审计单位健全的内部控制完善程度,以减少审计风险,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成本;而内部审计,是单位内部相对独立的内部经济监督机构,首先着眼于单位经营管理的总体目标,去促进单位内部控制健全、有效与实现利益最大化。所以,内部审计既是内部控制的构成部分,内部审计实施内部控制审计评价,就是对内部控制“再控制”的表现,对被审计单位具有“预防疾病,健康强体”的重要意义与作用。

3.内部审计是一个单位相对独立的审计机构,而不是内部控制程序与方法的设置者和执行者,而是站在客观角度审视单位内控制度的健全与有效程度。所谓旁观者清,会比较客观、敏锐和清楚地发现内部控制的缺陷;从而,通过审计程序推动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完善和强化,是对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管理是一种客观审视和助力推动的作用。而且内部审计由于有对本单位的审计实践经历,最了解其实际管理状况,最有利于提出切合实际的可行性的建议;即便是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比较健全,也可能产生画龙点睛之效。

4.拓展审计空间丰富审计范围。由于内部审计较长期间囿于于财务审计,审计空间相对狭窄;而内部控制审计评价将使内部审计由传统的财务审计向管理审计领域拓展迈出一步。强化内部控制是管理审计的重要内容之一,所以,进行内部控制审计评价也是内部审计重心的转移的一个重要步骤,从而,丰富了内部审计的内容。

5.健全与强化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通过内部控制审计评价,健全与强化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提高了管理水平;同时必然有利于优化内部审计质量,也会减少内部审计风险;提高内部审计效率,降低内部审计成本。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审计

一、内部经济效益审计的内容

1、内部控制制度评价

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完善、是否有效是实现效益的必要条件,它包括:经销订货管理制度、物资采购管理制度、资金管理制度、成本费用控制管理制度、工资奖金分配制度、差旅费报销制度、财务制度执行情况、上级下达的各种考核指标的完成情况等等。

2、经营管理决策评价

一个单位的经营决策在某种程度关系本单位生死存亡,同样在市场经济适者生存的环境下有些单位因经营决策科学合理、适应市场和消费需求,就能够取得好的经济效益。分、子公司的经营决策主要包括:经销订货的产品、价格是否能与市场接轨又能给本单位带来一定比例的盈利;物资采购周期、质量、数量、价格是否科学合理,原材料采购有无库严重积压;生产的产品是否适销对路、产成品库存有无严重积压;货款的回收是否及时;资金的筹措、使用是否合理;产品质量是否是用户信的过产品;产品售后服务是否到位;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是否可行;对外投资项目是否可行;负债经营是否恰当;职工的分配政策是否体现多劳多得、按劳取酬和效率优先的原则、是否能够极大地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等等。

3、财务收支评价

财务收支审计是其它各类审计所必经的过程,许多不合理的收入、违规、违法、违纪、挤占成本费用开支等现象的发现都是财务收支审计的结果。财务收支评价内容主要有:收入是否本单位经营许可范围的产品收入、收入是否全部入帐、有无私设小金库。支出是否存在事实,有无不明原因的大额收入或支出现象,费用报销的牵制程序是否健全,财务不相容岗位是否一人兼等等。

4、经济效益评价

经济效益评价的主要内容有:有无为完成考核指标虚报或满报收入,产品成本费用的核算、分摊、结转是否配比、是否坚持一贯性原则,有无违反财务制度挤占成本费用现象,有无为完成考核指标少转成本现象,短期投资、长期投资回报情况,固定资产投资风险,工程、大修等项目是否经过审计部门进行审计。产品质量是否符合用户或销货合同、协议要求,废品率的高低等等。

二、内部经济效益审计的方法

开展经济效益审计,传统财务收支审计和财经法纪审计方法中的检查、监督、询问、观察、查询、函证、计算、分析性复合、审阅等方法都可应用,除了借鉴上述方法还应采用现代管理的技术方法如:边际分析法、投入产出法、因素分析法、分析对比法、综合评价法等方法。

1、内部控制制度审计的方法主要是:首先了解被审计单位相关制度的存在,审阅各项内部规章制度是否健全、有效,各项规章制度的内容是否适合本单位管理工作的需要,寻找管理上的薄弱环节,帮助被审计单位寻找管理上的薄弱环节,帮助经营者改善经营管理,防止企业经济效益流失。

2、经营决策的审计分事前、事中、事后审计,其中:事前审计项目主要对即将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事前预测,减少被审计单位损失浪费,降低经营风险和投资风险,事前审计项目主要有:经销订货合同评审。事前审计项目还要进行事中和事后的后续跟踪审计如:经销订货合同货款的结算、合同盈利情况;投资项目实现的投资回报是否达到预期目标;采购项目的实际采购数量、价格、质量是否按合同执行等等。被审计单位的负债经营也应在事前预测和事中事后审计,首先预测资产负债率、单位的资金需求量和单位偿债能力、借款利息对单位效益的影响,事中、事后审查资金合理利用。经营决策事中事后审计的主要项目有:产品是否适销对路、货款的回收、产品质量、售后服务、分配制度等等。这部份内容主要采取财务传统的审计方法,审查产成品库是否存在大量积压,是否存在大量流动资金停留生产过程形成资金沉淀,严重影响单位流动资金周转;审计往来账中应收账款欠款明细和欠款年限,所形成的大额欠款是因用户没有归还能力,还是因为产品质量有问题,或售后服务不到位用户拒付的部份货款。

3、财务收支审计一般在传统的审计方法下采用倒查的方法即可,其顺序为报表—账簿—凭证。主要审查货币资金明细账,从中发现非正常的收入或支出,然后抽查记账凭证、原始凭证和相关资料,必要时可口头询问有关人员及经办人。同时审查记账凭证、原始凭证的填制是否合规、记账凭证与原始凭证的内容是否相符,费用报销手续是否齐全,会计出纳是否一人兼,突击检查现金库存,主要是审查现金实有数与账面数是否相符,有无小金库或白条抵库等现象。

4、经济效益审计中有些内容与经营决策审计内容相同如:短、长投资和固定资产投资回报、产品质量等在此不再重复。主要叙述销售收入、销售成本、期间费用的审查,审查销售收入一般也是传统方法即可。

销售收入审查的主要内容:抽取部份月份完成的部份商品产值与所开发票核对,确认有无为完成考核指标虚报或满报销售收入;抽查部份销售合同与销售发票核对,确认有无虚开发票现象;抽查部份发运产品有关凭证确认产品是否具备销售条件。审查销售成本一般也是传统方法即可,主要审查产品成本费用计算、分摊、结转是否存在随意性;抽查原材料出库资料与产品成本台账核对,确认是否相符;抽查产成品账与销售成本核对,确认是否存在少转成本现象,抽查部份产品目标成本资料与该产品实际成本资料核对,审查发生偏差大的项目确认是否存在成本费用漏转或重复结转现象,抽查预提费用明细账与往来账核对,确认是否存在重复预提现象。抽查产品成本台账,查看该产品工废和料废情况,确认是否因产品质量问题影响单位的效益。期间费用审计也可采用传统方法,主要审查费用开支是否合规、是否按年初预算执行、费用开支是否超标、财务费用支出是否严重影响单位的效益、期间费用占该单位销售收入比重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