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的基本知识范文

时间:2023-10-29 09:32: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急救的基本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急救的基本知识

篇1

家族企业是现代社会经济生活中最普遍的企业组织形式。据不完全统计,在全世界范围内,由家族所有或经营的企业约占全部企业数量的60-80%,在世界500强中,有40%的企业由家族掌控 。我国的家族企业是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民营经济的发展而迅速崛起的。目前,我国90%的民营企业都采用了家族式经营和管理模式 。家族企业已为“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拉动经济增长,推动城镇化和工业化进行程的重要力量”。2001年,我国证券市场发行核准制的正式实施为家族企业的上市扫清了障碍,以福耀玻璃、太太药业、天通股份为代表的一大批家族企业的成功上市,标志着我国家族企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然而,随着家族企业的公开上市发行,企业的经营控制权从创始人向家族继承人和职业经理人转移成了一种必然的趋势,这一方面增强了家族企业的发展活力与竞争能力,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也严重地制约了企业的发展,甚至使一些家族企业走向失败的边缘。杨纪强家族所控制的兰州黄河的“换帅”风波导致企业陷入经营困境可以说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如何完善家族企业的治理机制,降低成本已成了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一个难题。本文将以我国沪深两市506家家族企业作为研究样本,对影响其成本的相关因素及治理机制进行实证研究,以便为我国家族企业降低成本提供有价值的经验证据。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 自从Berle 和Means在《现代公司与私有产权》一书中首次提出“两权分离”的命题,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利益冲突问题便成为了学者们普遍关注的焦点。Jenson 和 Meckling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著名的委托理论。他们认为由于企业所有者(委托人)与管理者(人)都是效用最大化的经济人,他们追求的目标并非完全一致,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人可能会滥用委托人的财富或投资于无效率的项目来建立所谓的“企业帝国”,从而导致巨额成本的产生,影响企业的健康发展。尽管Jenson 和 Meckling还对成本的内容进行了具体定义和描述,但如何度量企业实际经营过程中所产生的成本一直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难题。早期的学者主要是通过考察企业的经营业绩或市场价值来判断其成本的高低,但由于影响企业会计业绩和市场价值的因素众多,导致了研究结果存在着较大的争议。Ang 等人、Singh 和 Davidson提出以零成本的公司(所有权、经营权完全一致)作为参照,用营业费用率和资产周转率来度量成本。 这一方法得到了理论界的广泛认可,从而使得对企业成本的经验研究得以从各个角度展开。Ang以1703家美国私人公司作为研究样本,考察了这些企业的成本,他们发现相对于管理者持股份额高的公司,管理者持股份额低的公司的营业费用率较高而资产周转率则较低。Singh 和 Davidson则将研究样本扩展到上市公司,在控制了公司规模和董事会结构等变量的基础上,实证研究了外部大股东持股对成本的影响。Davidson等人以293家英国IPO公司作为样本,考察了股票的公开发行以及各种公司治理机制对成本的影响。Thanh认为公司治理机制与成本之间存在着互相影响的内生性关系,用二阶段最小二乘的方法对500家澳大利亚上市公司的成本进行了实证分析。Chrisostomos还考察了债务融资(债务的期限和结构)与公司治理机制对于成长性不同企业的成本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对于由信息不对称而引发的问题(多存在于高成长性公司),公司治理机制的效应更为明显,而对于在自由现金流量使用中产生的问题(多存在于低成长性公司),债务融资的治理效应更加明显。

(二)国内文献 近年来,我国学者对于成本的研究逐渐增加,研究成果也非常丰富。廖理和方芳用公司所支付的现金股利作为成本的替代变量,实证研究了管理层持股与现金股利支付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管理层持股对于高成本公司的现金股利支付有着明显的提高作用, 而对于低成本公司的作用则不太明显。张兆国等则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对于成本的影响,发现董事和高管人员的持股比例与成本呈显著的负相关。曾庆生与陈信元考察了终极控制权的性质对成本的影响,结果表明国家控股公司的成本显著高于非国家控股公司。蔡吉甫则考察了董事会特征、管理层持股、大股东监控和债务融资等治理机制与成本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的问题和治理机制的效率会因公司控制权的性质和成长机会的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异,具体表现为在低成长机会的公司中,大股东监控和短期债务融资具有明显的治理效应,银行借款反而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冲突。孙亮和刘春研究了与我国上市公司终极控制人关系最为密切的三类股东(上级股东)的治理效能,结果表明上级股东的介入能够提高经理层薪酬与公司业绩之间的敏感程度,从而降低企业成本。纵观我国学者对于企业成本的研究,有以下几个问题值得注意。第一,在研究样本的选择上,学者们普遍以沪深两市全部上市公司(金融类除外)作为研究对象,很少有学者专门针对我国家族企业的问题及其治理机制展开研究。第二,在研究成本的治理机制时,大多数学者只关注了股权的集中度和制衡度、管理层持股、董事会的特征、管理者的薪酬激励等公司治理因素,而对于直接影响着企业成本水平高低的内部控制质量,却很少纳入模型中进行考察。第三,对于成本的替代变量,学者们也大多借鉴了Ang 等人的作法,采用管理(营业)费用率和资产周转率作为成本的替代变量。但根据我国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企业的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管理人员的薪酬均应计入管理费用科目,而这些内容跟企业的成本并无直接关系。资产周转率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应企业的投资效果和资产利用水平,但这个变量受所处行业和企业规模的影响较大,因而不能准确地反应企业真实的成本。

三、研究设计

( 一 )研究假设家族上市公司是指由以血缘、亲缘为纽带的同一家族绝对或相对控股并且直接或间接控制企业经营管理的上市公司。其最大特征就是同一家族的成员不仅是公司的最大股东,而且控制了企业的经营管理。传统的委托理论认为家族企业的成本很低,如果一个企业完全由所有者管理(企业家的企业),则不存在成本。其原因在于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是成本产生的根源,而在家族企业中,所有权集中在彼此具有血缘或亲缘关系的人手中,这种“私人属性”可以确保他们不会通过额外津贴、资源低效率配置来侵占所有者的权益;其次,家族成员由于长期生活在一起,他们之间普遍存在着各种非正式的契约和联系,这不仅有利于降低企业经营过程中信息不对称的程度,而且在相互监督和约束方面也更具有优势,从而使成本最小化。最后,家族之间的血缘亲情可以激发家族成员的利他主义行为,家族人通常会倾向于将自身的利益置于家族利益之下,从而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的经营绩效。然而,近年来有些学者却认为,正是由于利他主义等因素的存在,家族企业可能面临着特别高的成本。利他主义是一种对他人有利而自损的行为。玲将利他主义区分为三种类型:亲缘利他、互惠利他和纯粹利他。亲缘利他是指有血缘关系的生物个体为自己的亲属做出牺牲,这种利他主义一般不含有直接功利性。亲缘利他主义在家族企业的经营过程中扮演了一个独特的角色,当利他主义在家族成员间是相互(家族企业主和家族经理人都对对方实施利他主义)并且是对称(利他主义的强度一致)的时候,利他主义的确有利于缓解家族企业的冲突,否则的话,利他主义反而会增加企业的成本。其次,利他主义还往往使企业主在挑选管理者时,主要以血缘关系作为用人标准,宁愿启用能力较差的家族成员。而不合格的家族管理者,通常也不容易被辞退,尤其是当解雇家族管理者的行为可能影响家族内部和谐的时候,这对于降低家族企业成本是非常不利的。第三,随着企业经营规模的扩大,特别是当家族企业公开上市后,一般都会在管理团队中引入部分职业经理人,利他主义常常会使家族管理者在企业中享受较好的待遇或升迁机会,这很容易引发非家族管理者“不公平”的感觉,从而降低其工作的积极性,并采取更多的在职消费等自我谋利行为。Gomez-Mejia等人的研究结果也表明,对家族成员的特殊待遇会增加企业的成本。此外,各家族成员之间的利益也并非完全一致,尤其是当家族企业传到第二代以后,随着新的核心家庭的出现,家庭成员之间的利益诉求差异可能会更加明显,从而加剧企业的冲突和成本。正是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家族企业成本的治理更加复杂。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层和其他员工实施的,旨在为实现下列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一个过程:企业经营的效率和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令的遵循性”。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五大要素。有效的内部控制不仅可以通过权力的制衡与监督、信息沟通等方式抑制企业内部各级管理者和员工的机会主义行为,从而降低企业的成本,提高企业经营的效率和效果。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一套有序的牵制手段和制度安排确保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可靠的财务信息将向所有者传递关于企业管理运作和经营业绩的真实信息,从而降低因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成本的发生。我国大多数的家族企业在创业初期,成员之间主要是以血缘亲情作为纽带而结合一起,所以企业中的“人治”气氛比较浓厚,经营运作的随意性也较强,普遍缺少健全而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安排。随着家族企业经营规模的扩大以及公开上市发行,冲突会日趋激烈,这种管理方式对于企业降低成本,实现长远健康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因此,本文提出假设:

H1:内部控制的质量越高,家族上市公司的成本则越低

然而,内部控制存在着一些固有的缺陷,其中之一就是当员工串通舞弊或者高层管理人员凌驾于控制之上时,内部控制失效。所以说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需要有一个健康的控制环境,而公司治理结构作为治理主体为了实现公司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的合理配置,而基于一组契约关系,对治理客体加以有效监控和积极影响的整套制度安排,构成了内部控制生存、发展所必须的环境因素。完善而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不仅奠定了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基调,更重要的是可以从制度上保证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同时也是约束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行为的一种重要的制度安排。因此,本文提出假设:

H2:公司治理结构越合理,内部控制的质量会越高,家族上市公司的成本则越低

公司治理结构是一个由多种治理机制构成的有机整体,股权的集中度和制衡度、管理层持股及薪酬水平、董事会的规模、独立董事的比例等因素对于成本的影响已有众多学者进行过研究,所以本文只考察家族企业特有的公司治理机制对于内部控制质量以及成本的影响。家族企业的最初发展往往是一位或几位杰出家族成员领导及奋斗的结果,所以家长式领导也构成了家族企业管理的的一个重要特征。随着企业经营规模的扩大以及经营业务的日趋复杂,如今的家族上市公司大都引入了职业经理人。职业经理人的介入不仅给企业带来了现代专业化的管理理念和运作模式,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由于家族成员之间不当利他主义而引发的成本。因此,本文提出假设:

H2-1:由职业经理人担任董事长或总经理的家族上市公司,其成本较低

H2-2:董事会中非家族成员的比例越高,其成本则越低

然而,当家族经理人和职业经理人共同工作时,家族内的利他主义很容易使家族经理人处于一个相对优越的地位,获得更多的资源和更快的提升,而家族成员的偷懒、在职消费等行为通常也不容易受到惩罚。更重要的是在薪酬待遇方面,职业经理人通常也处于明显的劣势。这种地位上的差异很容易使职业经理人产生“不公平的感觉”。 Adams总结了感觉不公平的员工可能采取的行动:改变自己的投入、改变自己的所得、改变目前的工作效率、扭曲对自己的认知、扭曲对他人的认知、改变参考对象。而前三种行为无疑都会对加剧企业的成本。因此,本文提出假设:

H3:家族经理人与职业经理人的薪酬差距越大,家族上市公司的成本则越高

( 二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将以2011年我国沪深两市的家族上市公司作为假设检验的样本。对于家族上市公司,我们从最终控制人的角度出发,根据以下标准进行了过滤:首先,最终控制者追溯到个人或家族;其次,作为最终控制者的家族或个人必须是上市公司的第一大股东;第三,控制性家族或个人直接或间接持有公司的股份超过10%。剔除部分关键数据缺失或存在异常值的公司,本文最终选取了506家上市公司作为测试样本,所使用的数据主要根据上市公司的年报手工收集整理,财务数据和公司治理数据来自于CCER经济金融数据库,数据的统计和处理是采用Excel和SPSS 16.0软件来完成的。

( 三 )变量定义 (1)被解释变量。对于成本的度量,目前理论界主要存在着两种思路。第一种思路是用企业的经营业绩(ROE)或市场价值(Tobin Q)来反应企业成本的高低。虽然成本高的企业的业绩或市价通常较低,但是影响绩效(特别是公司市价值)的因素非常复杂,用其作为企业成本的替代变量很容易受到 “噪声”的干扰,影响实证研究结果的有效性。第二种思路就是直接计算问题给企业带来的超额费用和效率损失。本文将根据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和会计处理的特点,并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采用以下两个变量作为成本的替代变量。与在职消费相关的成本(AC1):考虑到管理人员的在职消费一般都在当期支付,而上市公司在财务报表附注中大都披露了“支付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的金额与内容,这个项目主要包含了企业当期支付的办公费、差旅费、业务招待费、会议经费、通讯费、出国培训费、董事会费等与职务消费密切相关的内容,而不包括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的摊销、管理人员薪酬等与成本无关的因素,所以本文以会计报表附注中所披露的“支付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与企业资产规模的比值作为在职消费成本的替代变量。与非效率投资相关的成本(AC2),冲突将导企业投资行为的低效率,本文借鉴Richardson和辛清泉等人的做法,将公司当年的总投资区分为预期投资与非预期投资两部分。(2)解释变量。本文采用张兆国等人对于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价方法,用内部控制目标实现水平的评价得分作为企业内部控制质量的替代变量。本文用职业经理人是否担任董事长或总经理(FML)以及职业经理人在董事会中的比例(FMR)作为家族上市公司治理机制的替代变量,其中FML为二分哑变量,如果职业经理人担任了公司的董事长或总经理,其值为1,否则为0。本文用董事会中家族经理人的年平均报酬与职业经理人的年平均报酬之差来衡量公司管理团队中的薪酬差距。(3)控制变量。自由现金流量(FCF),自由现金流量是指满足所有具有正的净现值的投资项目所需资金后的那部分现金流量。Jesen提出了自由现金流量假说,他认为高自由现金流量且成长较低的企业很可能会导致公司管理层进行过度投资并产生高额的职务消费。本文将采用以下公式来计算公司的自由现金流量:即FCF=(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净营运资金变化-购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所支付的现金)/总资产。债务融资(Lev),债务融资是减少企业自由现金流量,降低成本的一种有效机制。本文用资产负债率来反应企业的债务融资水平。成立年限(Age), 一般来讲,家族上市公司的成立时间越长,其治理机制、制度建设应该越完善,成本也应当越低。然而,随着家族中新的核心家庭的出现,冲突可能会越加严重。因此,本文在模型中加入了成立年限这一控制变量。行业变量(Indus1-11),由于生产和经营方式的不同,不同行业企业的成本通常会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根据证监会对我国上市公司行业的划分情况,本文特引入11个行业控制变量。

( 四 )模型建立根据以下模型(1)来估计公司当年的预期投资,模型的残差则作为非效率投资成本的替代变量。

Invt=a0+a1Growtht-1+a2Levt-1+a3Casht-1+a4Sizet-1+a5Rett-1+a6Invt-1+a7Industry(1)

模型(1)中各变量定义如下:Invt为公司当年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所支付的现金与年初资产总额的比值;Growtht-1为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Levt-1为上年末的资产负债率;Casht-1为上年末现金与交易性金融资产之和与总资产的比值;Sizet-1为上年末的总资产;Rett-1为上年的股票年度回报率;Invt-1为公司上年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所支付的现金与年初资产总额的比值;Industry为行业虚拟变量。根据上文中的研究假设及所定义的变量,特提出以下反应我国家族上市公司成本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其中模型(1)只包括内部控制质量(ICI)和控制变量,以便对H1进行检验;模型(2)中又加入了相关的公司治理变量以及公司治理变量与内部控制质量(ICI)的交叉变量,以便对H2和H3进行检验:

AC1(AC2)=β0+β1ICI+β2FCF+β3Lev+β4Age+β5-1~11Indus1-11+ε(2)

AC1(AC2)=β0+β1ICI+β2FMR+β3FML+β4Gap+β5ICI*FMR+β6ICI*FML+β7ICI*Gap+β8FCF+β9Lev+β10 Age + +β11-1~11Indus1-11

+ε(3)

四、实证检验分析

( 一 )描述性统计家族经营的上市公司是否如传统的成本理论的研究结果一致,更有利于降低成本呢?以下表(1)和表(2)中列示的是我国家族上市公司与国有控股公司成本的描述性统计和均值差异的t检验结果。表中数据显示我国家族上市公司的两类成本的均值都大于国有控股公司,在拒绝了方差相同的假设下,这种差异均具有统计上的显著性(p值分别为0.028和0.052),特别是与非效率投资相关的成本(AC2),家族上市公司的均值(1.78410)是国有控股公司均值(0.78335)的两倍还多,这与传统的成本理论的结论显然是不一致的,说明在我国家族上市公司中普遍存在着超高的成本。

( 二 )回归分析 表(3)中列示的是对模型(2)进行最小二乘回归的结果。因变量分别是与在职消费相关的成本(AC1)和与非效率投资相关的成本(AC2)。从自变量回归系数的估计值和显著性水平来看,内部控制评价得分(ICI)的系数估计值均显著为负,这说明有效的内部控制的确有利于抑制家族企业的成本,特别在降低与在职消费相关的成本方面具有更为明显的效果,本文的假设1得到了支持。其次,在控制变量方面,自由现金流量(FCF)、债务融资(Lev)以及公司的成立年限(Age)等变量估计值的符号均与预期符号一致,且具有统计上的显著性。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还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而在我国的很多家族企业中,人治气氛非常浓厚,企业员工普遍缺乏一种对于制度的尊重与认同感。合理的公司治理机制不仅能够直接降低企业的成本,还能够给内部控制的运行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因此,本文在模型(3)中加入了相关公司治理变量及其与内部控制的交叉变量,以下表(4)是对模型(3)进行最小二乘回归的结果。与模型(2)相比,模型的整体拟和度(Adjusted R2=0.451)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这说明在模型中加入相关的公司治理变量是有意义的。其次,从各解释变量的回归系数来看,ICI的系数估计值及显著性均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FML的系数符号符合预期且具有统计上的显著性,与H2相符。更重要的是ICI*FML与ICI*FMR交叉项的系数估计值均在10%的水平上显著为负,这说明在家族上市公司的董事会中引入职业经理人能够提高内部控制运行的质量,从而进一步降低企业的成本,H21和H22得到了支持。Gap的系数估计值均显著为正,这说明在薪酬待遇方面,相对于家族经理人来说,我国的职业经理人仍处于明显劣势,这种薪酬差距对于职业经理人来说,在一定程度上是难以接受,很可能会刺激其机会主义行为的动机,从而增加公司的成本,H3得到了证明。

( 三 )稳健性检验 为了确保上述实证分析结果的可靠性,本文还进行了如下的稳健性检验。(1)根据信号传递理论,在一个充满着信息不对称的资本市场上,高质量的公司为了区别于那些较次的公司,管理层有动力将公司高品质的信号(如较好的业绩、较高的内部控制水平、风险防范等信息)及时地向资本市场提供,从而引导优质资源流向自己的公司。所以本文用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水平(ICDI)作为企业内部控制质量的替代变量,重新代入上述模型中进行回归计算,结果发现其回归系数的符号和显著性水平并未发生实质性改变。(2)本文还用总营业费用率、总资产周转率、总投资增长率作为成本的替代变量,用高管人员与普通员工的年均薪酬差距替代家族经理人与职业经理人的年均薪酬差距等解释变量,重新对模型进行了回归计算,相关变量的回归系数及显著性水平并未发生实质性改变。(3)内部控制质量及公司治理力度的增强会降低企业的成本。然而,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方面就是当企业发现其成本偏高,很可能会采取更为严格的治理措施,从而提高内部控制的质量和公司治理的力度。为了防止这种变量之间的内生性问题影响回归结果的有效性,所以本文用当期的成本对滞后一期的解释变量进行回归,结果发现各变量回归系数的符号和显著性水平并未发生实质性改变。基于以上稳健性检验,我们认为本文的模型设定、变量选择以及实证分析结果是可靠的。

五、结论与启示

篇2

目前,设计知识管理已成为国内外许多研究机构、大学、企业的研究热点,如美国NIST的设计知识库项目[2];欧洲WISE工程知识管理项目[3]、MOKA项目[4];韩国LG公司资助的知识管理项目[5];国家863资助的知识管理平台研究[6]等,但还没有一个实用的能支持概念设计知识重用的系统,对它的研究也还停留在理论准备阶段。

本文在研究了基于本体的的概念设计知识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本体的概念设计知识管理框架,研究了用户对本体的定义、对知识结构内容的自由扩充以及概念设计知识的检索方法等关键技术。

1、基于本体的概念设计知识建模

1.1 概念设计知识分类与表达

概念设计是对设计问题加以描述,并以方案的形式提出众多解的设计阶段[7].概念设计从不同的角度有多种定义[8].一般认为,概念设计是指以设计要求为输入、以最佳方案为输出的系统所包含的工作流程,是一个由功能向结构的转换过程。

图1描述了一般概念设计的工作流程,它包含综合与评价两个基本过程。综合是指根据设计要求,运用各种分析、设计方法推理而生成的多个方案,是个发散过程;评价则从方案集中择出最优,是个收敛过程。概念设计是将所设计的产品看成一个系统,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去分析和设计。具体说,概念设计就是将设计对象的总功能分解成相互有机联系的若干功能单元,并以功能单元为子系统进行再次分解,生成更低一级的功能单元,经过这样逐层分解,直至对应的各个最末端功能单元能够找到一个可以实现的技术原理解。概念设计的主要任务是功能到结构的映射,概念设计过程主要包括:功能创新、功能分析和功能结构设计、工作原理解的搜索和确定、功能载体方案构思和决策。

根据概念设计的过程及人在设计时的认知特点将概念设计知识分为元知识和实例知识(其分类如图2所示)。元知识中主要包括功能知识、技术原理解知识、结构知识等。实例知识中主要包括方案设计实例、技术原理解实例、产品实例等知识。

(1)功能知识。主要描述产品完成的任务,描述产品的功能及功能子项。描述产品要完成的功能,包括功能内容、实现参数、性能指标等;

(2)技术原理解知识。描述产品功能及功能子项的原理解答。它的表达要复杂些,一方面可用文字、数字表达它的说明、解答参数,另一方面,要有图形支持产品原理解答;

(3)结构知识。描述产品的结构设计状况,是对原理域知识的细化和扩充,是求解原理解的结构载体,可描述产品关键部分的形状、尺寸和参数。产品功能 结构的映射(简称为功构映射)就是对产品的功能模型进行结构实现的求解,是将产品功能性的描述转化为能实现这些功能的具有具体形状、尺寸及相互关系的零部件描述。在这里功能是产品结构的抽象,是结构实现的目的;而结构则为实现某功能而选用的一组构件或元件。功能 结构间的关系一般而言是多对多的映射关系。一个功能可能由一个或多个特征或元件实现,而一个特征或元件也可能完成一个或多个功能;

(4)实例知识。已成功或失败的设计范例,包括方案设计实例,产品结构知识实例、技术原理解实例等。它包含了更多的实际因素,是类比设计和基于实例推理设计的基础。

以工程机械中某型滑模式水泥摊铺机为例,总功能为摊铺水泥路面,总功能可细分为滑模作业、控制作业等功能,滑模作业功能又可细分为提水泥浆、挤压成型等功能。其中某个功能的实现可能会由几个结构组合而成,例如滑模式水泥摊铺机滑模作业功能就是由螺旋分料器、刮平板等几个结构一起才能实现。图3为该水泥摊铺机的功能层次定义和功能分解结构举例。该产品所对应的结构分解则如图4所示。图5中给出了对于滑模作业功能的技术原理解简图、技术原理解的评价、参考产品,以及实现该功能的说明等相关的知识。

如何利用计算机技术对概念设计予以支持,对概念设计知识进行有效的管理,至今仍没有较好的解决方法。目前的知识建模主要是专家系统,最常用的知识模型包括框架、产生式规则、语义网络、谓词逻辑等。专家系统的知识建模主要侧重符号层的系统实现,很少考虑动态的,非结构化的知识,造成专家系统解决问题的局限性,使得专家系统不能解决大型复杂问题。

本体作为“对概念化显式的详细说明”[9,10],研究领域内的对象、概念和其他实体,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很好地解决概念设计知识的表达、检索和重用等问题。采用本体描述概念设计知识可以支持细粒度的产品语义信息的描述,可以形式化地定义特定领域的知识,如概念、事实、规则等;支持语义层面的集成和共享,基于本体的知识定义可以对知识作普遍的、无歧义的语义解释,可以保证不同使用者之间进行语义层面的信息共享和互操作。

1.2 本体建模过程描述

本体是某一领域的概念化描述,着意于在抽象层次提出描述客观世界的抽象模型,它包括两个基本的要素:概念和概念之间的关系。本体的构建必须满足以下的要求:对目标领域的清晰描述;概念或概念之间关系的明确定义;一般性和综合性原则。本体可以有多种表述方式,包括图形方式、语言形式和XML文档形式等。

基于本体的产品概念设计知识建模过程包括3个阶段:

(1)产品概念设计知识目标确定。产品概念设计知识定位,概念设计知识的定位决定本体构造的功能需求及最终用户。

(2)产品概念设计知识本体分析与建立。根据需求分析,确定该领域的相关概念及概念属性,并用XML语言进行形式化描述。这个阶段是建立概念设计知识本体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到整个本体的生成质量,同时也是工作量最大的阶段。

(3)产品概念设计知识本体评价。对所创建的本体进行一致性及完备性评价。一致性是指术语之间的关系逻辑上应保持一致;完备性是指本体中概念及关系应是完善的。我们称该3阶段的组合为产品概念设计知识本体建模的一个生命周期(见图6)。

1.3 概念设计知识的本体表示

在此我们以工程机械中滑模式水泥摊铺机为例,结合图3~图5中的实际知识,从概念实体、概念属性及概念间关系等方面来说明产品知识、功能知识、技术原理解知识、技术原理解实例等概念设计知识的本体表示,通过概念蕴涵、属性关联、相互约束和公理定义等方法揭示了概念间的本质联系,形成一个语义关系清晰的产品概念设计知识模型。建模采用目前最新的OWL语言描述。

表述的语义为一个滑模式水泥摊铺机继承了一个产品的所有属性,此外还具备了关系属性:摊铺能力,同时,又对属性摊铺能力作了限制:只能应用于滑模式水泥摊铺机领域,且取值变化只能在摊铺宽度中(省略了关于滑模式水泥摊铺机类似属性的定义,如摊铺厚度和摊铺速度等)。

(3)功能知识类

1

1

表述的语义为一个功能知识只有一个功能名称,且最少具有一个相关产品(省略了功能知识类似属性的定义,如功能编号、功能说明、创建人、创建时间、存储位置等)。

(4)功能技术原理解类

表述的语义为一个功能技术原理解具有对应的功能名称,相关的技术原理解简图(省略了技术原理解类似属性的定义,如评价、参考产品、创建人、创建时间、存储位置等)。

上述描述中,使用类公理(subclassof)描述了两个类(概念)之间的继承关系,如滑模式水泥摊铺机类是产品类的子类。在描述类属性时,使用关系属性(objectproperty)描述了类的某个属性同时也表示了两个类之间的某种关系,如摊铺能力既是滑模式水泥摊铺机类的一个属性,同时也表达了和摊铺宽度类之间的对应关系。另外,使用属性公理domain和range表示属性的应用领域和属性的取值范围,如属性摊铺能力只能用于滑模式水泥摊铺机类,且它的取值只能是摊铺宽度数据集。

1.4 基于本体的概念设计知识管理的特点和优势

基于本体的概念设计知识管理可以让设计人员更好地重用已有的概念设计知识,基于本体的概念设计知识管理具有以下的一些特点或优势:

(1)支持用户定制知识类别。产品概念设计过程中,需要运用多种类型的知识,如:功能类、功能技术原理方案解类等。这些知识的描述和使用有着不同的特点,不能用相同的描述框架来处理。基于本体的设计知识建模允许用户对设计中知识类别加以定制,针对每一类别定义其描述属性,从而较好的解决了概念设计中多来源多类型知识的表示问题。

(2)支持概念共享的知识库构建。概念设计知识本体的构造澄清了概念设计领域知识的结构,为概念设计知识的表示打好了基础,而本体中统一的术语和概念也使概念设计知识更好地共享成为可能。基于本体的概念设计知识表示在区分不同知识类别的同时,建立起概念间的共享联系。通过概念间的共享机制,避免了设计知识库的数据冗余和数据不一致问题,方便了知识的建模录入、检索及统计处理。

(3)多视图和基于本体概念的知识检索。在目前的应用系统中一般采用基于关键字的数据库查询方法,由于其数据库组织不是建立在能够表示概念之间的关系、事实和实例的领域模型的基础上,因此无法实现智能查询和信息推理,也就无法解决语义异构性问题。由于不同的组织和人员可能使用不同的词语表示同一个含义,因此查询系统得不到意义相同但用词(语法)不同的内容。当需要对多个数据源进行查询的时候问题更为明显,多意词和同义词会使查询得到许多不相关的信息,而忽略另外一些重要信息。

在基于本体的概念设计知识管理中由于具有统一的术语和概念,知识库建立在本体的基础上,使得基于知识的设计意图匹配成为可能。采用基于知识、语义上的检索匹配,对用户的检索请求,通过查询转换器按照本体把各种检索请求转换成对应的概念,在本体的帮助下从知识库中匹配出符合条件的数据集合,解决了语义异构的问题。

从人在设计时的认知特点出发,可以采用基于功能分解树的功能设计知识检索视图、基于产品分解结构树的结构设计知识检索视图,还可以利用本体中已定义的概念定义其它知识检索视图,比如需求功能知识检索视图、软件工具使用知识检索视图等,实现基于知识检索的设计意图的匹配。

2、基于本体的概念设计知识管理

2.1 概念设计知识管理系统结构

结合工程机械行业的实际,本文提出了图7所示的基于本体的产品概念设计知识管理系统结构,系统按照知识产生、获取和利用的流程来构建,系统结构主要包括概念设计知识管理工具、数据接口程序以及基于本体的概念设计知识库,具体由4个部分构成。

(1)概念设计知识获取。概念设计知识的获取包括从概念设计知识本体定义、本体之间关系定义、本体知识库生成到概念设计知识获取整个过程。

(2)概念设计知识维护。主要包括从概念设计知识本体维护、本体关系维护、知识库重新生成到概念设计知识维护的过程,实现对本体的属性修改,各类知识之间的关系维护,以及知识库的更新等。

(3)概念设计知识检索重用。系统中提供基于多视图的知识检索方式,如基于功能分解树的功能设计知识检索视图、基于产品分解结构树的结构设计知识检索视图,及用户定义的其它知识检索视图。此外系统提供基于本体概念的知识检索方式,通过本体映射库,可以实现同义词的检索,保证可能会采用不同的概念和术语表示相同的设计信息的人可以得到相同的知识帮助。

(4)概念设计知识库的构建。要实现基于本体的,支持客户自定义的概念设计知识管理,系统必须由足够的柔性,支持各类知识的存储,作为系统基石的知识库的构建就不能采用完全预先定义的方式,在系统中我们采用基础数据库加上在此基础上经过本体定义工具动态生成的各类知识库的方法保证基于本体的知识管理的实现。

2.2 概念设计知识管理关键技术及实现

(1)基于本体的知识定义。工程机械产品概念设计过程中需要运用多种类型的知识,这些知识的描述和使用有着不同的特点,不能用相同的描述框架来处理。基于本体的概念设计知识管理允许用户对定制知识类别,对知识进行基于本体的定义,针对每一类知识定义其描述属性,较好地解决了多来源多类型知识的表示问题。

篇3

关键词:会计师事务所;人力资本;激励机制

一、会计师事务所人力资本激励的理论基础

企业相对于市场的优势在于节约交易费用(Coase,1937),能以更低的成本发现市场中的要素价格,并在组织内部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会计师事务所作为一种现代的合伙制企业,其存在与发展同样具有降低交易费用的要求。如何降低合伙人与会计师、项目负责人与项目执行人之间的内部成本一直是事务所发展战略中的核心向题。

现有的研究倾向于通过契约来描述事务所内部的委托关系:假定合伙人与会计师均为利己主义,雇佣合约反映了委托人所获价值与人所获补偿之间的均衡 (Eisenhardt,1999;Baiman,1990;Jensen and Meckling,1976)。合伙人从会计师提供的专业贡献中获得实物资本与社会资本的投资回报,会计师的专业贡献则受其业务专长、努力程度、环境因素及委托人的监督激励能力的影响(Gise and Davidson,1999;Libby and Lip,1992;Bedard,1991)。如果雇主支付的人力资本报酬低于市场价格,或人专业贡献的价值与委托人支付的薪酬存在不平衡现象,则契约会被中止。

在一个从私人投入要素变为企业资产,进而产生未来经济收益的过程中,事务所发挥了承载人力资本并实现其价值作用。会计师人力资本的累积与转化就是在事务所治理架构中,人力生产要素与非人力生产要素逐渐融合的过程。按照Alchain、Demsetz(1972)的“队生产”理论,事务所项目负责人发挥着企业内部信息中心的作用,可以减少“队生产”中的测度成本。但“合伙人―部门经理―项目负责人―项目执行人”之间多层委托关系的存在,也加大了企业内部的成本。实物资本的所有者为克服信息不对称,减少人的机会主义行为,会不断谋求最佳的人力资本配置。借助人力资源市场,事务所能在广泛的视野中寻求最优秀的职业者,以优化人力资本结构,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

二、会计师事务所人力资本激励的特殊性

会计师事务所和普通的专业服务公司是有显著区别的。具体表现在对第三方责任、团队知识共享、团队层次监督、社会同化效应及项目时间约束等方面。这些差异决定了事务所人力资本激励的特殊性。

首先,注册会计师肩负对第三方的责任(包括公众),相比之下其他专业人士如律师或医生仅对他们的客户或病人负责。事实上,会计是唯一一种需对公众负责的私人职业(Russell Horowitz,2002)。这种公众责任意味着会计师在日常工作中必须面对来自客户、股东、监管机构及第三方的压力,必须综合考虑各方利益(Johnstone et al.,2001)。持续的压力会令会计师产生认知偏差,对自己的职责目标、组织地位、价值道德丧失同一感,对他人和环境的认知产生紊乱。在需要职业判断的时候,出现回避风险的倾向,信奉“消极有理”或走向极端偏执的状态。这意味着事务所必须建立起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会计师保持开放的认知视野,广泛听取他人建议,以维持职业判断的客观性。防止会计师出现机会主义倾向、帮助他们平衡利益冲突、抵御外部压力。

其中,注册会计师通过与众多客户的接触,可以获得广泛的信息,建立超越审计技能的业务专长。项目团队有助于传播知识技能、执业经验和价值规范。关于项目团队知识管理的研究已经得到越来越多学者和从业人员的关注。组织良好的项目团队能够创造出其他企业无法具备的“知识共享平台”,这成为部分高级会计人才愿意选择在“四大”事务所执业的主要原因(Lee,2001)。知识管理在提高审计效能方面的价值已经得到了多数实证文献的支持,在提供顾客价值,推动服务创新方面的作用也得到了深入的研究。其中的一个主要方向就是分析对事务所市场营销效益的影响。事务所为了满足客户需求,需要先了解客户的需求。当事务所各部门的工作都服务于同一客户时,其结果就是整合营销(Kotler,2000)。

三、会计师事务所人力资本激励的方式

最近几年,研究者从不同学科领域解构了古典理论存在的局限,并建议将委托关系扩展到包括复杂商业组织内部和更广泛的外部环境变量上。Indjejikian(1999)指出,“基于传统契约的人力资本激励模型,在现实世界中具有较低的解释力度,大部分经验研究表明雇佣关系和公司的补偿做法要复杂得多”。Eisenhardt(1999)则认为,如果研究人员考虑更广泛的合约,理论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将会增加。她具体地论述了工作团队、非结构化的任务、专业人员和经理之间的目标冲突等使绩效评价复杂化的难题。Sharma(2007)呼吁将人力资本激励的内容扩大到更广的范畴之上,能够对雇员产生激励作用的人力资本补偿方案应是灵活而多维的。

当我们抛开理论,认为个体不仅仅追求经济效用,同时也追求非经济因素的效用时,则可供选择的激励点将大大增加。提升职业的威望、扩大控制环境是行之有效的非经济激励方式。从事有挑战性的任务可以令人力资本所有者获得一个潜在的职业威望奖励。会计师倾向于相信他们的工作是有社会价值的,并能因此获得社会尊重。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际间的奖励(如得到同事的尊重)与经济奖励一样可以提高职业者的效用。另外,会计人员为了保证工作的质量,必须保持对组织日常活动以及配套资源的控制。对于专业人员来说,对这些变量的影响和控制是很重要的,也许是他们期望回报的一部分。尤其是涉及长期职业效用评估的时候,大部分文献支持这样一种观点,即非经济奖励会提升人力资本所有者的效用,而效用的增加又会强化正向的人力资本投资行为。

会计师事务所要建立有效的人力资本激励机制,需要涵盖以下6个方面:

1.支付可协商的薪金和福利。薪金与福利是一个会计师业务专长、经验、努力程度的函数,事务所支付可协商的薪金福利能为雇员提供经济上的激励与约束。薪金和福利的协商重点在于如何设计递延补偿方案,递延补偿是一种可预期的补偿激励机制,当现有薪金福利低于会计人员的实际劳动付出时,会计师在未来能得到相应的薪金补偿。其实施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会计师的信念,即他通过先期的人力资本投入与经济利益牺牲,在未来获得更高补偿的可能性。通过提供广泛的递延补偿,可以缓解事务所“粘性”薪金与人力资本当期回报不足之间的矛盾。

2.建立会计师职业压力的化解机制。第三方责任所带来的角色冲突是职业压力的主要来源,这主要表现在会计师的私人收益(如薪金福利、未来职业发展等)受到利益相关者的操控,或无法取得客户信任与支持,或对审计任务的流程丧失控制权。为减少审计过程中的压力与干扰,事务所高层有必要积极接触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寻求他们对项目执行人的信任与支持。同时,应确保组织结构上的简化,减少侵权行为的指挥链,防止不相容期望和指令干扰会计师的职业判断。

3.提升项目团队的知识共享效率。会计师通常有在不同项目团队工作的经历,成员间知识的共享对提升审计质量和执业技能大有裨益。高级会计人员应对低级会计人员的求助保持开放的态度,积极聆听并作出及时的反馈。他们要保证新雇员可以得到任务所需的有关资料,对新雇员的职业判断加以尊重而不是压抑。此外,要明确正式的知识共享协调机制,当项目团队内部产生判断冲突时,应有明确的仲裁机制。不成文的协调机制在任何组织中,都是激发冲突的诱因或是阻碍知识共享。

4.保证工作流程与团队组织的灵活性。工作流程的灵活性对审计质量的提升有积极的贡献。因为在面对复杂交易事项时,灵活性使会计师不必局限于刻板的制度和既有的规章,职业判断质量因而可以大大得到提高。此外,灵活的流程安排降低了会计人员的工作倦怠,使其在千变万化的环境中获得任务新鲜感与满足感。具有弹性的人员编制和任务安排亦可使会计师兼顾到个人偏好与业务专长,有机会接触到不同的交易事项,有助于技能的交流和相关经验的积累。

5.通过社会同化激发会计师的职业道德。扩大有业务专长的会计师的控制范围有助于提升其职业道德水准。高层管理者不可能直接监督所有的专业人员,在复杂的社会经济背景中,间接监督可以职业道德伦理、工作管辖权的大小、负责向上级报告的频率等形式出现。因此,与理论中以合约及财务信息为基础的监督系统不同,科层组织结构内部存在着一个基于非财务信息的监督体系。授权意味着监督与约束的融合,向下的激励与向上的约束同时并存,被授权对象在享有更高的工作灵活度的同时,也承担了更大的控制责任。传统的理论通常假设高层管理者不参与直接工作成果的创造,而专注于监督控制。相反,在事务所的生产/服务价值链中,管理者对会计信息的定制要求是无处不在的,并对最终结果承担风险责任。因此,控制权转移代表着一种职业道德上的互信,激励人为完成受托责任而更加努力地工作,职业道德从而得到了升华。

6.合理安排项目预算时间。会计师的工作满意度受情绪感知的影响,而情绪则取决于职业者对任务时限和超时损失的判断。要维持会计师情绪的稳定,就应合理安排项目预算时间,避免过大的时限压力。在项目规划阶段,项目负责人要分析团队结构、会计师能力、环境因素对项目进展的影响,确保项目方案的实施过程省时而高效,减少团队成员“最后一分钟”的压力和紧张,最终兼顾审计的质量与效率。

作者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1]诺思,威廉姆森,科斯.制度、契约与组织[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96-98.

[2]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156-160.

篇4

[关 键 词] 智慧物流 基本内涵 实施框架

一、引言

继IBM2008年提出“智慧的地球”后,2009年奥巴马提出将“智慧的地球”作为美国国家战略。同年8月总理在无锡提出“感知中国”,物联网被正式列为国家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目前,美国、欧盟等都在投入巨资深入研究探索物联网。考虑到物流业是最早接触物联网的行业,也是最早应用物联网技术,实现物流作业智能化、网络化、和自动化的行业。在2009年中国物流技术协会信息中心、华夏物联网、《物流技术与应用》编辑部率先在行业提出“智慧物流”概念。

智慧物流概念的提出,顺应历史潮流,也符合现代物流业自动化、网络化、可视化、实时化、跟踪与智能控制的发展新趋势,符合物联网发展的趋势。有利于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效率,控制风险,节能环保,改善服务。

自概念提出以来,受到了专家和学者的高度关注,智慧物流也入选2010年物流十大关键词。但目前对智慧物流的研究仍处在起步阶段,企业界与学术界对智慧物流的概念、体系结构、实施框架的研究尚不成熟,未达成共识。

二、智慧物流的基本内涵

1.智慧物流的基本概念

基于现有研究及IBM公司对智慧物流的理解,智慧物流是一种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在物流的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信息服务等各个环节实现系统感知,全面分析,及时处理及自我调整功能,实现物流规整智慧、发现智慧、创新智慧和系统智慧的现代综合性物流系统。

2.智慧物流的基本功能

(1)感知功能。运用各种先进技术能够获取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信息服务等各个环节的大量信息。实现实时数据收集,使各方能准确掌握货物、车辆和仓库等信息,初步实现感知智慧。

(2)规整功能。既感知之后把采集的信息通过网络传输到数据中心,用于数据归档,建立强大的数据库。分门别类后加入新数据,使各类数据按要求规整,实现数据的联系性,开放性及动态性。并通过对数据和流程的标准化,推进跨网络的系统整合,实现规整智慧。

(3)智能分析功能。运用智能的模拟器模型等手段分析物流问题。根据问题提出假设。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验证问题,发现新问题。做到理论实践相结合。在运行中系统会自行调用原有经验数据,随时发现物流作业活动中的漏洞或者薄弱环节。从而实现发现智慧。

(4)优化决策功能。结合特定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评估成本、时间、质量、服务、碳排放和其他标准,评估基于概率的风险,进行预测分析,协同制订决策,提出最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案,使做出的决策更加的准确,科学。从而实现创新智慧。

(5)系统支持功能。系统智慧集中表现于智慧物流并不是各个环节各自独立,毫不相关的物流系统,而是每个环节都能相互联系,互通有无,共享数据,优化资源配置的系统,从而为物流各个环节提供最强大的系统支持,使得各环节协作,协调,协同。

(6)自动修正功能。在前面各个功能的基础上,按照最有效的解决方案,系统自动遵循最快捷有效的路线运行,并在发现问题后自动修正,并且备用在案,方便日后查询。

(7)及时反馈功能。物流系统是一个实时更新的系统。反馈是实现系统修正,系统完善必不可少的环节。反馈贯穿于智慧物流系统的每一个环节,为物流相关作业者了解物流运行情况,及时解决系统问题提供强大的保障。

3.智慧物流的体系结构

按照服务对象和服务范围划分,智慧物流体系可以分为企业智慧物流,行业智慧物流,区域或国家的智慧物流三个层次。

(1) 企业智慧物流层面。用推广信息技术在物流企业的应用、集中表现在应用新的传感技术、实现智慧仓储,智慧运输,智慧装卸、搬运、包装,智慧配送,智慧供应链,等各个环节。从而培育一批信息化水平高、示范带动作用强的智慧物流示范企业。

(2) 行业智慧物流层面。建设主要包括智慧区域物流中心,区域智慧物流行业以及预警和协调机制的建设三个方面。

①智慧区域物流中心。智慧区域物流中心的建立关键要搭建区域物流信息平台,这是区域物流活动的神经中枢,联接着物流系统的各个层次、各个方面,将原本分离的商流、物流、信息流和采购、运输、仓储、、配送等环节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供应链。其次,要建设若干智慧物流园区。智慧物流园区指加入了信息平台的先进性,供应链管理的完整性,电子商务的安全性的物流园区,基本特征是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快速安全运转,满足企业信息系统对相关信息的需求,通过共享信息支撑政府部门监督行业管理与市场规范化管理方面协同工作机制的建立,确保物流信息正确、及时、高效、通畅。智慧技术的运用使得运输合理化、仓储自动化、包装标准化、装卸机械化、加工配送一体化、信息管理网络化。

② 区域智慧物流行业(以快递为例)。在快递行业中加强先进技术的应用。重视新技术的开发与利用,通过自动报单、自动分拣、自动跟踪等系统,信息主干网的建设、PC 机和手提电脑、无线通讯和移动数据交换系统的建设等。这些投资不仅使运件的实时跟踪变得轻而易举,而且还大大降低了服务的成本。

③预警机制。最后深入研究,加强监测,对一些基础数据进行开拓和挖掘,做好统计数据和相关信息的收集,及时反映相关问题,建立相应的协调和预警机制。

(3)国家智慧物流层面。旨在打造一体化的交通同制、规划同网、铁路同轨、乘车同卡的现代物流支持平台,以制度协调、资源互补和需求放大效应为目标,以物流一体化推动整个经济的快速增长。与此同时,着眼于实现功能互补、错位发展。着力构建运输服务网络,基本建成以国际物流网、区域物流网和城市配送网为主体的快速公路货运网络,“水陆配套、多式联运”的港口集疏运网络,“客货并举、以货为主”的航空运输网,“干支直达、通江达海”的内河货运网络。同时打造若干物流节点智慧物流网络中的物流结点对优化整个物流网络起着重要作用,从发展来看,它不仅执行一般的物流职能,而且越来越多地执行指挥调度、信息等神经中枢的职能。

4.智慧物流的价值体现

智慧物流的建设顺应历史潮流,符合物联网发展的趋势,对企业,整个物流行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1)智慧物流对企业的贡献。①集中体现在其物流供应链管理方面,借助智慧供应链管理帮助企业增加利润源。② 智慧物流系统帮助企业提高对风险的预测能力及掌控能力,降低各环节的不必要成本。③智慧物流系统帮助企业提高服务客户的能力。

(2)智慧物流对国家的贡献。①智慧物流的发展有利于降低物流成本在GDP的比重,从而提高国民经济的运行效率。②智慧物流符合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战略,节能环保,减轻环境污染。

三、智慧物流的实施框架

1.智慧物流的实施基础

(1)信息网络是智慧物流系统的基础。智慧物流系统的信息收集,交换共享,指令的下达都要依靠一个发达的信息网络。没有准确的、实时的需求信息、供应信息、控制信息做基础,智慧物流系统也就无法对信息进行筛选,规整,分析,也就无法发现物流作业中有待优化的问题,更无法创造性的作出优化决策,整个智慧系统也就无法实现。

(2)网络数据挖掘和商业智能技术则是实现智慧系统的关键。如何对海量信息进行筛选规整,分析处理,提取其中的有价值信息,实现规整智慧,发现智慧,从而为系统的智慧决策提供支持,必须依靠网络数据挖掘和商业智能技术。并在此基础上,自动生成解决方案,拱决策者参考,实现技术智慧与人的智慧的结合。

(3)良好的物流运作和管理水平是实现智慧物流系统的保障。智慧物流的实现需要配套的物流运作和管理水平,实践证明,如果没有良好的物流运作和管理水平,盲目发展信息系统,不仅不能改善业绩,反而会适得其反。智慧物流系统的实现也离不开良好的物流运作和管理水平,只有二者结合,才能实现智慧物流的系统智慧,发挥协同,协作,协调效应。

(4)智慧物流的实现更是需要专业的IT人才与熟知物流活动规律的经营人才的共同努力。物流业是一个专业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行业,没有人才,大量信息的筛选、分析、乃至应用将无从入手,智慧技术的应用与技术之间的结合也无从进行。

(5)智慧物流的建成必须实现从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的转换。智慧物流所要实现的产品的智能可追溯网络系统、物流过程的可视化智能管理网络体系、智能化的企业物流配送中心和企业的智慧供应链必须建立在“综合物流”之上,如果传统物流业不像现代物流业转变,智慧物流只是局部智能而不是系统的智慧。

(6)物流系统只有在物流技术、智慧技术与相关技术有机结合的支持下才能得以实现,两者相辅相成。只有应用这些技术,才能实现智慧物流的感知智慧,规整智慧,发现智慧,创新智慧,系统智慧。这些技术主要包括新的传感技术、EDI、GPS、RFID、条形码技术、视频监控技术、移动计算技术、无线网络传输技术、基础通信网络技术和互联网技术。

2.智慧物流的实施模式

(1)第三方物流企业运营模式。第三方智慧物流不同于传统的第三方物流系统,顾客可以在网上直接下单,然后系统将对订单进行标准化,并通过EDI传给第三方物流企业,第三方企业利用传感器、RFID和智能设备来自动处理货物信息,实现实时数据收集和透明度,准确掌握货物、天气、车辆和仓库等信息;利用智能的模拟器模型等手段,评估成本、时间、碳排放和其他标准,将商品安全、及时、准确无误地送达客户。

(2)物流园区模式。在智慧物流园区的建设中要考虑信息平台的先进性,供应链管理的完整性,电子商务的安全性,以确保物流园区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快速安全运转。智慧园区要有良好的通信基础设施,共用信息平台系统,提供行业管理的信息支撑手段来提高行业管理水平。建立智慧配送中心使用户订货适时、准确, 尽可能不使用户所需的订货断档,保证订货、出货、配送信息畅通无阻。

(3)大型制造企业模式 。大型制造企业模式要求制造企业里的每个物件都能够提供关于自身或者与其相关联的对象的数据,并且能够将这些数据进行通信。这样一来每一个物件都具备了数据获取、数据处理以及数据通信能力,从而构建由大量的智慧物件组成的网络,在智慧物件网络基础上,所有的物品信息均可连通,组成物联网,企业就有了感知智慧,能够及时、准确、详细地获取关于库存、生产、市场等的所有相关信息,然后通过规整智慧,发现智慧找出其中的问题、机会和风险,再由创新智慧及时地做出正确的决策,尽快生产出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从而实现企业的最大效益。

3.智慧物流的实施步骤

第一步:完善基础功能。提高既有资源的整合和设施的综合利用水平,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在规划上的宏观协调和功能整合,使物流基础设施的空间布局更合理,功能更完善、逐步提高各种运输服务方式对物流基础设施的支持能力,物流基础设施的经营与网络化服务能力以及物流基础设施的信息化水平。

第二步:开发物流模块的智慧。智慧物流系统设计可以采取模块设计方法,即先将系统分解成多个部分,逐一设计,最后再根据最优化原则组合成为一个满意的系统。在智慧物流感知记忆功能方面包括基本信息维护模块、订单接收模块、运输跟踪模块、库存管理模块;在智慧物流的规整发现功能方面主要是调度模块。这是业务流程的核心模块。通过向用户提供订单按关键项排序、归类和汇总,详细的运输工具状态查询等智能支持,帮助完成订单的分理和调度单的制作;智慧物流的创新智慧主要表现在分析决策模块。系统提供了强大的报表分析功能,各级决策者可以看到他们各自关心的分析结果;而系统智慧体现在技术工具层次上的集成,物流管理层次上的集成,在供应链管理的层次上的集成,物流系统同其他系统集成,共同构成供应链级的管理信息平台。

第三步:目标和方案的确立。智慧物流的建设目标包括构建多层次慧物流网络体系,建设若干个智慧物流示范园区,示范工程、产业基地,引进一批智慧企业。智慧物流系统的建设步骤:搭建物流基础设施平台,加强物流基础功能建设,开发一些最主要的物流信息管理软件。完成服务共享的管理功能和辅助决策的增殖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物流信息平台的网上交易功能。

第四步:发现、规整智慧的实施 创新、和系统的实现。在利用传感器、RFID和智能设备来自动处理货物信息,实现实时数据收集和透明度,各方能准确掌握货物、车辆和仓库等信息的基础上通过对数据的挖掘和商业智能对信息进行筛选,提取信息的价值,找出其中的问题、机会和风险,从而实现系统的规整发现智慧;然后利用智能的模拟器模型等手段,评估成本、时间、质量、服务、碳排放和其他标准,评估基于概率的风险,进行预测分析,并实现具有优化预测及决策支持的网络化规划、执行。从而实现系统的创新智慧和系统智慧。

4.智慧物流实施过程中的瓶颈制约

(1)基础信息缺乏的制约。物流信息是物流系统的整体中枢神经,是物流系统变革的决定力量。在智慧物流系统中,必须对海量、多样、更新快速的信息进行收集、加工、处理,才能成为系统决策的依据。如果物流基础信息缺乏,智慧系统也就无从谈起。

(2)对智慧物流功能需求、市场需求不明确的制约。一个系统能否运行成功,就要看它所提供的功能是否能被系统参与使用者接受。因此,进行智慧物流系统的功能需求分析,就成为构建智慧物流系统的首要任务。

(3)传统物流企业发展现状层次较低的制约。首先传统物流发展整体规划不足,基础平台相对薄弱,难以发挥物流资源的整合效应。其次,物流企业专业化、信息化程度较低,缺乏参与国际竞争的物流企业。再次,第三方物流功能较为单一,物流服务专业化程度不高。

(4)缺少人才的制约。物流是一个人才和技术密集型的行业,智慧物流的实现更是需要专业的IT人才与熟知物流活动规律的经营人才的共同努力,物流人才的欠缺,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势必会阻碍智慧物流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俞园园.物流信息化对区域物流中心的作用研究[J].工业控制计算机,2004 年,17卷第8期

[2]龚志锋,范守文,李刚.现代物流园区的信息系统建设[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年,5月号

[3]周立新, 刘琨.智能物流运输系统[J].同济大学学报,2002 年,第30 卷第7 期

[4]赵立权.智能物流及其支撑技术[J].情报杂志,2005 年,第12 期

篇5

投资款100万元存入A公司存款户、10万元购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假设A公司的设备及经营场所全部为经营租入,不考虑相关税费。除股权投资外,未发生甲公司、乙公司、A公司之间的内部交易。当日A公司资产负债表如下:(表略)1.乙对A长期股权投资后续计量采用权益法:①2011年12月31日A公司结账:2011年营业收入120万元,营业成本及期间费用100万元,利润20万元。A公司2011年经营活动的资金运动轨迹:一方面,旧的资产成为费用:银行存款100万元材料、人工、期间费用100万元存货及期间费用100万元营业成本及期间费用100万元;另一方面,新的资产来自于收入:营业收入120万元银行存款120万元,形成利润未分配利润20万元,对应净资产增加20万元,以财务报表表示如下:(表略)被投资企业:A公司实现利润20万元,引起A公司股东权益(未分配利润+)=净资产(银行存款+)增加20万元;投资企业:乙对A的长期股权投资即30%A公司股东权益(净资产)增值30%×20=6万元,追加投资,来源于对A公司投资赚取的收益。因此,A公司2011年实现利润时,乙公司:“借:长期股权投资—A公司(损益调整)6万元;贷:投资收益6万元”。②接上例,A公司提取盈余公积2万元,会计处理为:“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2万元;贷:盈余公积2万元”。被投资企业:A公司提取盈余公积2万元,A公司股东权益=净资产不变,投资企业:乙对A的长期股权投资即30%A公司股东权益(净资产)不变。因此,A公司提取盈余公积时,乙公司不做账。③接上例,A公司宣告分配现金股利10万元,会计处理为:“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10万元;贷:应付股利10万元”。被投资企业:A公司分配现金股利10万元,引起A公司股东权益(未分配利润-)=净资产(应付股利+)减少10万元;投资企业:乙对A的长期股权投资即30%A公司股东权益(净资产)减值30%×10=3万元,去向:以应收股利收回追加投资。因此,A公司宣告分配现金股利时,乙公司:“借:应收股利3万元;贷:长期股权投资—A公司(损益调整)3万元”。④接上例,A公司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期末公允价值高于账面价值5万元,会计处理为:“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5万元;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5万元”。被投资企业:A公司损益之外的其他股东权益增加5万元,引起A公司股东权益(资本公积+)=净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增加5万元;投资企业:乙对A的长期股权投资即30%A公司股东权益(净资产)增值30%×5=1.5万元,来源于对A公司投资的未实现持有资产利得。

因此,A公司损益之外的其他股东权益变动时,乙公司:“借:长期股权投资—A公司(其他权益变动)1.5万元;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1.5万元。”长期股权投资—A公司(成本)借方余额:33万元;长期股权投资—A公司(损益调整)借方余额:6-3=3万元;长期股权投资—A公司(其他权益变动)借方余额:1.5万元;长期股权投资—A公司借方余额:37.5万元=30%A公司股东权益(净资产):30%×125。⑤接上例,2012年1月1日A公司以银行存款支付现金股利10万元,剩余110万元货币全部投入经营。2012年12月31日A公司结账:2012年营业收入80万元,营业成本及期间费用110万元,亏损30万元,未分配。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期末公允价值为15万元。A公司2012年经营活动的资金运动轨迹:一方面,旧的资产成为费用:银行存款110万元材料、人工、期间费用110万元存货及期间费用110万元营业成本及期间费用110万元;另一方面,新的资产来自于收入:营业收入80万元银行存款80万元,形成亏损未分配利润减少30万元,对应净资产减少30万元,被投资企业:A公司发生亏损30万元,引起A公司股东权益(未分配利润-)=净资产(银行存款-)减少30万元;投资企业:乙对A的长期股权投资即30%A公司股东权益(净资产)减值30%×30=9万元,去向:对A公司投资损失。因此,2011年A公司发生亏损时,乙公司:“借:投资收益9万元;贷:长期股权投资—A公司(损益调整)9万元。”2012年12月31日:长期股权投资—A公司(成本)借方余额:33万元;长期股权投资—A公司(损益调整)借方余额:3-9=-6万元;长期股权投资—A公司(其他权益变动)借方余额:1.5万元;长期股权投资—A公司借方余额:28.5万元=30%A公司股东权益(净资产):30%×95。2.甲对A长期股权投资后续计量:甲公司个别财务报表采用成本法,即按投资成本计价,2002/12/31,“长期股权投资—A公司”借方余额为66万元。甲A集团合并财务报表调整为权益法,2002/12/31,“长期股权投资—A公司”调整后的借方余额=66+60%×(20-10+5-30)=57万元=60%×95。3.丙对A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法,2002/12/31余额为11万元,但丙公司仍会关注其所持A公司股权的真实价值,即丙在A公司权益的价值9.5万元(10%×95)。上述案例综述如下:A公司初始净资产110万元归属于甲股东权益60%、乙股东权益30%、丙股东权益10%,分别形成甲、乙、丙对A公司的股权投资66万元、44万元、11万元。经过两年的经营,A公司实现利润扣除分配现金股利结转为已实现留存收益(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增加及相应的净资产增加10万元(20-10),分别是甲、乙、丙对A公司股权投资收益及股权投资增值6万元、3万元、1万元;A公司未实现持有资产利得(资本公积)及相应的净资产增加5万元,分别是甲、乙、丙对A公司股权投资的未实现持有资产利得(资本公积)及股权投资增值3万元、1.5万元、0.5万元;A公司发生亏损结转为已实现留存收益减少及相应的净资产减少30万元,分别是甲、乙、丙对A公司股权投资损失及股权投资减值18万元、9万元、3万元。至2002/12/31,A公司净资产(股东权益)95万元,分别是甲、乙、丙对A公司的股权投资57万元、28.5万元、9.5万元。由此可见,被投资企业提升公司股票价值(各投资企业所持股权投资价值)、增加股东财务的途径:一是实现利润,结转至资产负债表已实现留存收益的增加;二是直接计入资产负债表“资本公积”项目的未实现持有资产利得的增加,二者均导致公司净资产增加。反之,发生亏损即减少已实现留存收益,或发生未实现持有资产损失即减少资本公积,均导致公司净资产减少,则降低公司股票价值。

给予学生的只是知识或技能。而基于交易或事项本质的教学方法在于引导学生追根溯源、探求本质,给学生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上述案例分析,可使学生从总体上把握被投资企业经营活动的资金运动脉络,及其与投资企业所持有被投资企业股权投资的关联关系。它教学生学会分析“是什么、怎么做、经济后果”。长期股权投资是什么?是拥有被投资企业的权益份额;怎么做?按拥有被投资企业的权益份额计价;经济后果?被投资企业经营活动导致的股东权益(净资产)变动决定投资企业股权投资价值及投资效益,这样,才能从源头上回答权益法的“为什么这样做?”,避免“就是这样做”的教学误区,是一种“讲道理”的教学方法。

作者:杨海蓉 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篇6

[关键词] 精益思想;精益建设;施工成本;成本控制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08. 017

[中图分类号] F27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08- 0031- 01

在精益建设理论之下,如何实现对施工成本的控制,以下从精益思想理论的核心出发, 介绍精益建设的有关基本理论,分析施工项目成本控制以及管理中存在的局限性,并提出有效控制施工企业成本的对策。

1 精益建设理论

精益建设也被称为精益建筑、精益施工等,在建筑中包括线路、管道以及设备安装、土木工程建筑、装修装饰3个方面内容。精益思想,其基本原则包括正确确定价值、价值流流动、识别价值流、需求拉动生产以及尽善尽美,也正是这些原则,使得精益建设在现代企业施工成本控制中具备适用性,通过不同专业的分工配合,实现用户的需要。

2 精益建设在施工成本控制中的作用

在建筑企业施工中,对于施工成本控制不仅是项目管理中的重点,而且施工成本控制也是提升施工质量的关键。将精益建设思想应用到施工成本管理中,可以消除浪费,在企业施工成本管理中取得较好的应用成果[1]。建筑施工企业中,由于其生产依然存在着重复与循环性,因此对于其供应链以及价值链思想,在精益生产理论中都可以通用;还有就是在建筑施工中,对于施工中的装配化、工业化发展趋势,也可对装配化生产的工序进行合并和分解[2]。再有就是由于建筑产品的特点,更利于实现精细生产,因此在施工成本管理方面,也更容易利用精益建设思想,完成对施工成本的控制工作。

3 当前施工成本控制的局限性

对于当前施工成本控制管理中,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利于实现对施工成本控制的优化。①就是对于当前施工成本控制中,并没有从价值流角度对施工成本进行控制,并且其施工成本控制方面,还在依据组织机构职能、权限以及目标任务划分责任,这样就导致责任控制系统显得不利于管理,纵横交错的责任交织,导致管理困难度加强[3]。②在当前的施工成本控制中,忽视流动活动是基于业主的需求价值而创造的,而是将所有活动都认为成增值转换活动,不仅限制成本控制效果,还降低施工成本控制效率。③就是对于当前企业在建筑施工成本控制中,管理者会认为整个项目成本为最小化的,能够通过转换活动实现成本最小化,然而这样的成本管理方式只能实现对于局部的优化,而不能实现对整体成本的优化。④就是在施工成本控制中,其目标就是把成本控制在企业的预算内,且所有成本管理活动都在围绕此目标进行,不仅不利于施工成本管理的提高,还不能实现对施工成本尽善尽美的管理。⑤在施工成本管理之中,只针对施工生产成本控制,忽视对项目供应链的成本控制,只是对施工最后进行成本控制,忽视对施工项目材料以及库存、成产等多个过程中的成本控制,不能有效控制施工项目成本。

4 施工成本控制中应用精益建设理论的对策

对于施工成本控制工作,是降低企业施工成本提升施工质量的关键,由于精益建设理论与施工成本之间存在一定的适应性,因此应用精益建设理论对企业施工成本进行控制,不仅可以降低施工成本,还可以提高施工成本控制水平,具体执行对策如下:

(1)精益建设在施工成本控制中,不仅考虑产品生产以及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成本,而且还会改进成本管理手段,将成本管理与建筑生产相结合降低成本。精益建设理论在成本计划、控制、成本核算以及成本分析等角度,都对施工成本控制起到一定的影响,因此精益建设中的成本管理,应该从施工规划与设计、生产以及整个价值流中进行,从而构建支持精益建设的成本管理体系,在施工流程、施工要点处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正确理解精益建设的思想,提出合理的成本管理体系,将多种成本管理方法与精益建造的思想融合,促进施工成本管理的提升。

(2)对建设施工项目管理进行总结归纳,在借鉴现有成本控制方法的基础上,得出有效的精益成本管理方法,并可以根据建筑施工产品的单件性,在设计的前期系统化分析用户需求, 使客户需求更加具备全面化与专业化,并且可以在项目施工设计的初期阶段,就明确客户需求,让施工设计方案能够更好地体现出用户的需求。

(3)在施工成本控制中,可以根据生产现场的特点,重新审视建筑生产过程中建筑产品的根本特性, 改进建筑生产流程,提升建筑产品的确定性,根据建筑组织特点, 按照精益思想, 实施基于精益原则的建议,最终提高建筑生产成本控制水平。

(4)在精益建设理论之下,对于施工成本控制中改进学习以及信息反馈资料,提升团队的作流空间,使其避免条件限制,改进施工工作流程,改进信息流通率, 使得生产流程透明度化,按照精益思想, 实施基于精益原则的建议,建筑施工成本管理中信息的透明度,促进建筑业成本控制中应用精益建设的进度。

5 结 论

综上所述,在行业生产中,为降低建筑企业的生产以及施工成本,可以采取精益建设理论,优化企业的成产管理方法,制定不同的成本管理策略,结合建筑施工中的生产理论与精益建设思想原则,对其进行施工成本控制,不仅可以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的成本管理水平,还可以推动施工成本控制技术的提升,值得在实际中应用。

主要参考文献

[1]刘如兵,鲍文胜. 加强施工成本控制 提高项目承包效益[J]. 建筑经济,2012,7(18):41-42.

篇7

关键词:电气施工;技术;成本控制

国内城市建筑工程日益增多,项目投资逐渐加大,对建筑项目的施工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为避免项目施工造成浪费,成本分析和控制是重点问题。建筑电气施工中必须面临的问题之一就是成本控制,在电气施工的全过程中,存在诸多影响电气施工项目成本的不利因素。笔者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深入挖掘建筑电气施工技术的成本控制潜力,以电气施工的各个技术环节为切入点,简要概括了在电气施工的各个环节中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实现电气施工成本的控制和优化。

一 技术准备阶段

1.审图。

审图是施工准备的第一个环节,任务是从设计图纸上对整个施工方案有个全面的了解,不但要核实施工所需要的设备和材料有无短缺、遗漏,必要时还要重新核算设备和主要材料的参数等是否符合标准要求。对结构复杂、施工难度大的项目,要从降低难度、加快进度、降低成本、保证质量等各方面综合考虑,在科学分析的前提下,提出合理化、可行性建议,争取得到业主和设计部门的认可。

在审图过程中,建筑电气施工单位还应该深入了解电气控制部分能否实现设计预期和工艺运行的功能,如导线、电缆的承载量是否符合回路载流量的要求,断路器、配电箱等的型号和载荷是否匹配回路参数等问题。尽量在工程施工前发现和解决方案可能存在的问题,避免施工时导致工程返工,控制施工成本。

2.设计现场交底。

设计技术现场交底是结合设计蓝图的基础上,在设计人员的引导下,对施工现场情况进行全面调查了解的过程。作为电气技术人员,要及时与设计人员商讨图纸上的疑难点,如图纸上选用的材料和施工方案可能在实际中不具有可行性,仍依照图纸施工就会影响工程项目的质量。还应该全面勘察施工现场,掌握第一手准确资料,如电缆铺设的起止点、配管的走向等,避免因图纸上的误差导致出现浪费材料和工程返工的情况,杜绝可以预料和避免的损失,从而达到控制施工成本的目的。

3.技术交底。

电气施工管理人员还应该按照工程规范的要求对全体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要让施工人员提前熟悉工程中的施工程序、操作方法,避免在施工中因为人员不明确施工程序、操作方法,打乱施工计划,延误投产时间,增加施工中的无效成本。

二 计算材料用量

电气施工人员在分析透彻设计图纸后,要详细计算各种用料,尤其是电缆用料,要详细汇总从同一电气竖井内通过的所有电缆,并把各个供电回路的起始端和终止端位置做详尽的编号,掌握好各电缆的型号规格等详细资料,要充分准备好下一步计算电缆用量。

1.合理布置电缆位置。

施工技术人员要严格按照建筑的实际情况绘制各电气竖井剖面图,将保留必要间隙的前提考虑在内,然后按实际尺寸将汇总的电缆绘制于电气竖井剖面图中,注意要把各供电线路的起始端、终止端标注清楚准确。依据排列后电缆的总宽度计算出电缆桥架的宽度,再与图纸设计做对比检查其是否合理,不合理的地方要立即与设计部门协商做出相应的调整。保证实际与图纸期望相符之后,结合各楼层平面图,对电缆在电气竖井剖面图中的排列顺序和相对位置进行合理安排,使其尽量靠近配电设备,从而有利于铺设电缆,减少电缆使用量,避免浪费,控制成本。

2.精细计算电缆用量。

完成绘制各楼层电气平面图,就可以计算出电缆的需用量了。首先确定各楼层电缆铺设路径,确保计算的精准性、可靠性,通过电气竖井平面图和各楼层电气平面图可以确定各供电回路在竖井、配电间的相互位置。为了保证计算结果的精确,还需要进行现场复核。即在安装完成电缆桥架后,要在电缆桥架返弯和到达配电的起始端和终止端等位置做现场测量,还要根据订购箱体的规格调整各配电电缆在配电箱中的预留电缆长,这样便能够精细地计算出电缆的实际需用量,避免浪费材料,实现成本的管理控制。

三 施工管理中的成本控制措施

1.质量成本控制。

质量成本是指施工过程中为保证和提高工程质量而支出的一切费用,和因未达到质量指标而产生的损失费之和。传统观念认为高质量必定产生高成本,其实高质量和成本控制并不是完全对立的,施工过程中每个环节都严格按照质量标准开展工作,才能减少因质量不达标而导致的检修和工程返工的现象。因此,要加强质量管理,控制质量成本。

2.全过程控制。

成本控制要贯穿施工的全过程。投标阶段要注意工程投标控制,施工方案要做到科学、合理、经济。施工过程中的控制是降低成本的重要环节,在这一阶段需要注意的问题较多,主要有加强管理、提高效率和质量、降低材料成本、提高设备和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等。竣工阶段是对前一阶段成本控制过程的补充,要根据剩余工程量的大小精简设备和人员,及时办理竣工结算,控制验收费用。

四 结束语

建筑施工中如何进行成本控制对增加企业效益,提高企业竞争力有很大的作用。将成本降到最低是一项复杂艰难的任务,施工技术人员现在越来越关注通过电气施工技术的提升和精细管理该过程进行工程的成本控制。具体到电气施工各个环节中的成本控制是涉及到全体电气施工人员、需要全员参与的事情,要采取必要措施对项目全过程进行管理控制。在研究和实践中重视电气施工技术的成本对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的巨大作用,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创造坚实的基础和强大的动力。

参考文献

[1] 常金平,张会爽,苗辉,刘瑞华,李伟.电气工程施工的前期技术准备与成本控制[J].石油工程建设:2005(04)

[2] 谢正义.浅论电气工程施工的技术准备与成本控制措施[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14)

[3] 施红英.浅谈如何加强建筑工程的成本控制[J].价值工程:2011(12)

[4] 刘青竹.电气安装工程的项目成本控制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09(06)

[5] 谭茂诚.建筑电气施工技术与成本控制[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2(06)

篇8

一个优秀的管理者有以下的准则:

1.提升你的团队

一个人一旦走上管理岗位,特别是主要管理位,其成功之举就不再是发展自己,而是发展别人。也就是说,领导者行使领导职权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不断地发现别人、发展别人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团队提升的过程。

用韦尔奇的话说就是:“在你成为领导以前,成功只同自己的成长有关。当你成为领导以后,成功都同别人的成长有关。”拥有最好球员的球队并不总是赢得最终的胜利,但同等条件下,获胜的几率要高,作为管理者,你应该去创造这个或者优于这个条件或者环境。这也就是说,作为一个管理者,你不是让你变的如何如何的强,而是让你的员工变的更强,变得更会协同。

2.正直,赢取他人的信任

作为管理者,首先你要正直,以坦诚精神、透明度和声望,建立别人对自己的信赖感。对某些人来说,成为管理者意味着开始了自己的权力之旅。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使用一些不入流的手段,同时,他们喜欢对人和信息保持控制的感觉。因此,他们会保守秘密,不透露自己对员工及其业绩的想法,把自己关于公司未来发展的想法储藏起来。这种举止当然可以让领导建立起自己的地盘,但是,它却把信任排斥在了团队之外。

当领导们表现出真诚、坦率,言出必行的时候,信任就出现了,事情就是这样简单。你的员工始终应当知道,自己的业绩表现如何,公司的业务进展怎么样。作为领导者,你必须战胜自己的本能,不要试图掩盖或者粉饰那些糟糕的信息,否则,你就可能损失自己团队的信任和能量。

3.懂得工作的乐趣

快乐的员工会提供相对高质量的服务。让你的员工体会到工作的乐趣,不要施加工作之外的压力,否则会让员工疲于应对不相干的事情。

4.让员工拥有梦想

让进的员工往往会有个人的愿景,有时它会跟公司的愿景相冲突。否定或者排斥它们是大错特错的,因该去引导,为员工制定发展计划,尽量的将两个愿景合二为一,牵引到公司的发展轨道。即使做不到,你也为公司或个人建立了一项资源,因为不管是现在还是未来,在职的还是离职的员工和我们的客户一样,都是我们的资源。

5.学会分享工作的成绩

当你成为一名领导以后,有时不免会感到这样的冲动,你想说:“请看看我做出的成绩。”当你的团队表现出色时,你希望把功劳都归到自己头上。担任领导并不意味着给你授予了王冠,而是给你赋予了一项职责――使其他人身上最好的潜质发挥出来。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让你的员工信赖你。共同分享工作的成绩。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要想获得员工们的信赖,领导们也应该赏罚分明、以身作则。绝不能霸占自己手下的成就,把别人的好主意窃为己有。应该有足够的自信和理智,不需要媚上欺下,团队的成功就是对自己的认可,或早或迟而已。

6.善于倾听并敢于承认错误

作为管理者,你需要维护自己的权威。但并不见得每次都是独立决策,你需要去倾听部下的声音,汇集多家之言,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俗话说,人无完人,管理者也不是圣人,犯错误也不足为奇,千万不要因为维护权威去掩盖错误,那会让你更愚蠢。

篇9

延续了上述研究,Sloan(1996)对盈余组成部分中的应计项目、现金流量的持续性及定价进行检验,发现应计项目持续性低于现金流量持续性,美国市场高估应计项目、低估现金流量,采用买入高应计公司、卖出低应计公司的投资组合,可获得10.4%的超额收益。这种由于应计项目被错误定价而产生超额收益的现象被称为应计异象。

“应计异象”的提出,意味着超常收益能够根据公共可获得的信息通过执行简单易懂的策略获得,使得有效市场假说再一次在会计学领域受到质疑。另一方面,作为信息供给方,会计学界通过对应计项目性质、市场反应的研究,探知相关会计信息与股价间的关系规律,进一步了解投资者、财务分析师、审计人员等职业信息中介者理解利用相关会计信息的方式或偏差,从而指导信息需求方进行投资,并可从一定意义上评估会计准则,提高供给信息质量。本文拟从国外和国内两方面,分别介绍应计异象的研究进展。

一、国外研究成果综述

有关应计异象研究开展虽仅十几年,但已是硕果累累。本文根据研究思路的历史演进及研究侧重点的不同,将应计异象研究分为存在性研究、经验解释研究和理论解释研究三类。

(一)存在性研究

此类研究围绕应计异象是否具有一定的普适性而展开,主要探寻应计异象是某种资本市场特有,还是也可能存在于其他资本市场?是一种新的异象,还是前人所发现会计异象的另一种表现形式?由此,应计异象的存在性研究又可分为某一国家或地区研究、与其他异象关系研究两类。

1 某一国家或地区研究

Sloan(1996)采用资产负债表法求得“应计项目”作为应计盈余表征变量,对1962―1991年美国公司年数据进行检验,首次发现应计异象。由于其意义重大,Sloan(1996)运用一系列严谨的方法证实结论的稳健性。如,对经营性应计项目、现金流量和未来盈余的关系进行检验时,采用混合数据回归、剔除行业和异常值影响的行业回归、检查稳健性的十分位数等级回归三种回归方式,并得出一致的结论。在检验定价时,Sloan(1996)引入宏观经济学中检验理性预期假设的Mishkin(1983)模型,并对极端应计组合构建套利策略,两度验证了应计项目的错误定价。Sloan(1996)之后的应计异象存在性研究,多以上述方法为基础展开。Collins and Hribar(2000)以季度数据为样本,采用现金流量表法计算应计项目,进一步证实美国市场对应计项目的错误定价。

Adamek and Kaserer(2005)

发现德国投资者也没能正确估计应计项目和经营现金流量的不同价值。没考虑应计项目计量方法不同带来的影响,Kho and Kim(2007)证实韩国股票市场1987―2005年存在应计异象,并指出,在韩国应计异象更可能源自于个别公司应计项目的错误定价而非一种潜在风险。Gabrielsson and Giaever(2007)发现瑞典在一些年份存在应计异象。Suda、Kubota and Takehara(2005),Muramiva,Otogawa and Takada(2007)证明日本的非正常应计项目存在异象。Soares and Stark(2009)指出,在没有考虑交易成本和价格干扰成本,英国存在应计异象,且呈现出不对称性。

Pincus、Rajgopal and Venkatachalam(2007)首次对应计异象的国际存在性进行研究,发现仅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和美国存在应计异象,说明了其的地域性。与之不同,Lafond(2005)发现应计异象是一个全球现象,数据显示澳大利亚、比利时、加拿大、丹麦、德国、香港、意大利、日本、荷兰、挪威、新加坡、西班牙、瑞典、瑞士、英国和美国等15个国家或地区存在不同程度的应计异象,且应计错误定价大部分集中在营运资本应计项目上。

2 与其他会计异象关系研究

此类研究,有助于评估应计异象的稳健性,致力于探知应计效应是真正独立存在的异象,还是盈余宣告后股价漂移异象、冷门一热门股异象(Value-Glamour)、外部融资异象等其他会计异象的一种变形。Collins and Hribar(2000)利用应计项目和盈余惊奇信息制定一个投资策略,发现经营者能利用应计项目削弱“盈余惊奇”,结果所获收益高于单独利用应计项目或盈余惊奇的任一策略,说明应计异象和盈余宣告后股价漂移现象是两个不同的异象。基于Beaver(2002)对应计异象可能是冷门一热门股异象的一种情形的推测,Desai、Raigopal and Venkatachalm(2004)研究并发现两类异象的关联度取决于冷门一热门股效应表征变量的选择。Hardouvelis、Papanastasopoulos and Thomakos et al.(2009)则进一步指出,应计项目对未来收益的预测能力对账面价值市价比计算的冷门一热门股具有增量,但是,两者都包含在自由现金流收益率计算的冷门一热门股的预测能力之中。可见,应计异象和冷门一热门股异象存在某种程度的相关性。Cohen and Lys(2006)发现,当控制了总应计项目后,外部融资的系数不再显著,外部融资异象几乎消失。他们认为,应计项目增加了企业资产负债表中的净经营资产,代表了资产负债表中除融资负债的另一部分,而高应计意味着该企业净经营资产相对量大,相应地会有更多的外部融资。但是,Cohen and Lys(2006)未能完全剔除应计异象影响,外部融资异象是否完全不同于应计异象仍需进一步证明。

不难看出,应计异象存在性研究还处于争论颇多的未成熟阶段。但,至少说明,应计异象是独立于其他会计异象存在于某些国家而非美国独有的一种现象,其表现形式、显著性水平等特性的随国家不同而不同,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其广泛存在性,也间接反映了应计异象的产生原因复杂待辨。

(二)经验解释研究

此类研究主要指通过经验检验找出有关应计异象产生的原因,根据原因性质的不同,可分为应计组成部分研究和“第三方”行为研究两类。

1 应计组成部分研究

Sloan(1996)发现总应计存在异

象,那么,是否所有应计项目都存在异象,还是个别组成部分导致了异象,亦或是,不同的组成部分对异象的影响不同?此类研究,着重观察哪类应计项目与应计基础策略的超额回报具有更高关联性。

Xie(2001)将总应计进一步分解为正常应计和非正常应计,发现超常收益只在非正常应计的投资组合中获得,说明总应计的低持续性主要由经营者对会计随意处理所产生的非正常应计所致,应计异象很可能源于管理层操纵。Bradshaw、Richardson and Sloan(2001)指出应计异象是由营运资本应计驱使的,Thomas and Zhang(2002)进一步认为应计项目的错误定价主要来自存货的极端变动。Beneish and Vargus(2002)则认为应计异象主要是由增加盈余的应计造成的,内部人行为的信息有助于盈余质量的预测,考虑了内部人行为信息的应计套利策略,能够获得18.1%的年超额收益。Richardson、Sloan and Soliman et al.(2005)提出关于总应计的一个全面定义,并据此对其进行了更广泛的分类,发现可靠性较低的应计项目使得盈余持续性较低,导致了证券的错误定价。

上述研究表明易操纵、可靠性低的短期应计组成部分容易产生异象,揭示应计异象产生的内在原因,也为挖掘具体会计数据的信息含量指引了方向。而具体何种科目、如何影响应计异象的产生及影响程度,尚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2“第三方”行为研究

此类研究是对信息传递的“第三方”(如分析师、审计人员、内部人等)根据应计信息而产生的行为进行探寻。Sloan(1996)提出高应计公司的未来盈余往往出现反转,但是,反映在股价中的投资者预期没有预测到这一点。那么,“第三方”是否正确理解应计盈余的信息含义,并将之提供给投资者,或是其本身亦未能足够关注盈余的应计组成部分对未来盈余的影响

(1)分析师

Bradshaw,Richa rd son and Sloan(2001)发现分析师的盈余预测中未能预测盈余下降,其预测误差与高应计公司的负相关程度更高。这意味着分析师未能向投资者传递高应计可能导致盈余反转的信息。Barth and Hutton(2004)则发现分析师盈余预测修正反映了盈余的应计组成部分关于盈余持续性的增量信息。分析师预测修正提供了能够更准确定价应计项目的信息,但是投资者并没有将之包含在内。

Elgers、Lo and Pfeiffer(2003)进一步指出分析师对营运资本应计的盈余预测高估程度低于股价所反映的投资者高估程度的1/3。说明分析师盈余预测能够通过引导投资者降低由应计项目错误理解产生的盈余预期错误,减轻市场对应计项目的错误定价。但是,Elgers、Lo and Pfeiffer(2003)的研究局限于短期盈余预期,忽略了长期盈余预期可能偏差的检验,且采用的传统盈余反应系数估计市场偏差容易遗漏变量。改进了上述局限,Kang and Yoo(2007)发现分析师盈余预测的偏差高于理解了应计项目的股价的偏差,而这两种偏差度的不同至少持续到预期后的一年,说明分析师盈余预测没有减轻市场对应计项目的错误定价。

(2)审计师

通过对独立审计师行为进行检验,Bradshaw、Richardson and Sloan(2001)发现审计师似乎也没有考虑高应计的含义。这可能是由于审计师缺乏理解高应计未来含义的必要成熟度,或是审计师将高应计下的高利润视为正面信号,此种情况下很少发表保留意见。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审计师的作用不是通过衡量应计项目评估公司盈余质量来发表审计意见的,即便他们理解异常高应计的含义,他们也没有义务通过审计报告将该信息传递给投资人。

(3)内部人

“内部人”,即企业经营者,往往掌握考虑了公司应计项目性质和持续性的基础经济因素的信息,他们的交易可能提供其所在公司盈余质量的事前信息。Beneish and Vargus(2002)发现考虑了内部人交易的投资比仅基于应计信息的交易策略获得更大的短期收益。Hodgson and Van Praag(2006)发现澳大利亚大公司的董事根据负应计信息进行的交易具有较大的预测信息含量。

总之,分析师和审计师都没有改变投资者对高应计下的未来收益问题的看法,而内部人交易尽管与应计信息有关,但并没有引起投资者的足够重视,从而,揭示了应计异象产生的外在原因,进一步有力证明市场未能正确解释应计项目信息。

(三)理论解释研究

针对有效市场假说,学界提出“异象”的概念,因此,一般来说,“异象”产生的理论解释可分为风险基础解释和市场非有效解释。就应计异象而言,其理论解释可划分为非误定价和错误定价两类观点。

1 非误定价观

该种观点认为,资本市场有效,应计异象并非错误定价所致,而只是风险溢价的具体表现,或者是定价模型遗漏风险的结果,也称为风险基础假说。根据风险收益均衡理论,风险与收益相等。处于应计极端组的公司具有较高风险,使得应计基础套利策略获得高于无风险报酬的超额收益(风险溢价)。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基准定价模型非有效,错误计量风险导致了错误定价。

2 错误定价观

该种观点得到大部分学者的支持,认为应计异象是市场错误定价的一种现象,对市场有效性提出质疑,按所依据理论不同,主要分为如下四类。

(1)幼稚投资者假说

该假说由Sloan(1996)首次提出。从会计学层面看,公司盈余包含应计项目组成部分和现金流量组成部分,其中,应计项目的计量较之现金流量更具有主观性,由此,提出并证实应计项目的持续性低于现金流量。从股价表现看,幼稚投资者似乎功能锁定会计盈余,未能区分当期盈余的应计项目和现金流量组成部分对未来盈余的不同含义,从而,高(低)估应计项目相对高(低)公司的股票。同时说明,嵌入预期盈余信息的股价没有完全反映投资者可利用的信息,从而,对市场的有效性提出质疑。

(2)投资(增长)假说

从经济学层面看,应计项目属于企业净经营资产增长的一个组成部分。比照Sloan(1996)的思路,Fairfield、Whisenant and Yohn(2003)将净经营资产增长分为应计项目和长期净经营资产增长两部分,并将盈利能力定义为资产收益。研究发现,在控制当期资产收益率后,净经营资产增长使得下期资产收益率下降,应计项目与下期资产收益率负相关,说明应计项目的低持续性是由未来获利能力的增长效应导致的。进而,得出应计项目的错误定价是投资者未能推断出增长率或是未考虑新投资的边际收益递减效应、会计的稳健原则。

(3)成本假说

高估权益的理论认为,高估公司的管理者向上操纵其公司应计扩大高估,使得高应计投资组合易于过分代表高估公司。但是,高估不能无限期地持续,高估应计公司预期会出现价格反转。与之相反,低应计公司一般没有低报应计项目以向下操纵利润的激励,而往往可能试图向上操纵盈余以纠正错误定价。这样,低应计等级组合未来股价预期正常。与该理论预期相一致,Kothari、Loutskina and Nikolaev(2006)发现不同应计等级投资组合中的应计项目与前、后期盈余的关系并不对称。

(4)套利限制假说

Mash ruwal a、Rajgopal a nd Shevlin(2006)认为缺少近似替代品、套利成本高,使得利用应计策略套利不易实现,阻止了套利者消除应计项目的错误定价。Lev and Nissim(2006)指出极端应计公司一般规模小、账面市值比低,基本因素的相对持久性限制了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对套利策略的广泛使用,应计异象仍将持续一段时间。

成本假说,成功的解释了应计异象的不对称性,补充了前两种理论。套利限制假说,则从股市角度,检验应计策略的可操作性,更加丰满了这一理论。当然,各种假说的融合并非一蹴而就,仍需要严谨的方法、巧妙的构思详尽地加以论证。

二、国内研究成果述评

刘云中(2003)沿用Sloan(1996)方法,发现中国市场似乎高估了应计项目的持续性,低估了现金流量所产生的会计盈余的持续性。但是,应计基础投资策略只能获得3-2%左右的超额收益。林翔和陈汉文(2005)分离增长和盈余管理对应计项目持续性的影响,也发现应计盈余持续性低于现金盈余,并且,增长的均值回归过程对应计项目低持续性的解释能力强于盈余管理。王庆文(2005)进一步证明,中国投资者高估会计盈余高、经营现金流量低的股票,低估计盈余低、经营现金流量高的股票。应计套利策略,可在次年和第二年分别获得9.74%、7.02%超常收益。李远鹏和牛建军(2007)发现亏损公司为避免退市,在亏损当年“洗大澡”来为未来的扭亏提供足够的储备,从而降低了当期的应计项目。当控制亏损后,应计套利策略获得的超额收益从3.2%提高到了7.4%。樊行健、刘浩和郭文博(2009)发现中国市场上存在较为明显的“应计异象”,且这一现象在1999年、2000年、2001年、2002年和2005年更为突出。李志文和宋云玲(2009)则认为中国A股市场存在相对的“应计异象”。即,存在高估时,应计项目的高估程度大于现金流量,存在低估时,现金流量的低估程度更大一些。

部分相关成果发表在国外期刊、学术会议上。Navissi、Mirza and Yao(2006)对Datastream数据库中的1989―2003年中国A股公司进行研究,发现中国盈余持续性高,主要由于现金盈余持续性而非应计盈余持续性,并且低估了现金盈余和应计盈余。Song and Ji(2009)对国泰安数据库1998―2006年中国A股公司数据进行检验,发现应计异象产生的套利收益与A股市场收益正相关。他们认为,中国A股市场具有较强的政策导向,比美国市场更易变动,因此,套利风险更高。此外,较高的套利成本和单向交易体系也阻止了中国A股市场投资者利用应计信息套利。

国内应计异象研究主要采用S10an(1996)的方法,并支持幼稚投资者假说,其中,仅林翔和陈汉文(2005)涉及到增长假说,但,似乎并没引起大多数学者的关注。从研究结果看,各文献间还存在一定差异,对于中国市场应计异象存在性及其是否显著仍存在分歧。

篇10

关键词:历史成本;公允价值

在当代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我们可以了解到:一直以来,经济社会的发展与会计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经济越发展,会计在社会中的地位就越重要;经济越发展,会计信息对促进社会经济繁荣发展的作用就越重要。会计的核心是计量。随着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越来越快,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局限性也渐渐显现出来。公允价值比历史成本更具有相关性,更能体现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传统财务会计计量属性也在发生着变化。

一、历史成本的基本特征

历史成本是指以取得资产时实际发生的成本作为资产的入账价值,一般情况下,资产的历史成本越高,资产的原始价值就越大;相反,资产的原始价值就越小。[1]历史成本的主要优点为:一是可靠性强,交易双方通过正常交易所实际支付的金额就是历史成本,是实际发生并且有支付凭据的开支。因此,十分可靠。二是数据取得较为容易,因为每一笔经济业务的发生就会产生一个相应的交易价格,而用此交易价格入账又简单又容易操作。三是可验证性,因为历史成本所提供的会计报表都是有大量的原始凭证作为支撑,便于审计人员对财务报表的考核和验证,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二、历史成本所面临的挑战

(1)物价的剧烈变化所带来的挑战。在通货膨胀或者通货紧缩时期,货币币值极其不稳定,物价的频繁波动,导致各个时期以历史成本计量的货币购买力丧失了原有的可比性。在这种物价变动频繁的时期,如果仅仅只继续使用历史成本来计量,肯定会歪曲真实的会计信息,使得会计信息没有了相关性、真实性与客观性。

(2)来自衍生金融工具的冲击。目前在各大银行与金融证券公司都充斥着许许多多琳琅满目的衍生金融工具,这些金融工具的变化更是日新月异,这样一来,便动摇了历史成本会计的确认基础和计量属性。我们都知道,衍生金融工具的最大特点就是具有跨期性,它的交易都是在未来完成的,也就是说风险和报酬的转移是在合约签订之日,而不是在交易完成之时,显然,历史成本已经无法满足这一特点。

(3)历史成本原则受到了知识经济的巨大冲击。在这个知识经济的时代,各个企业的总资产比例中,无形资产的份额在慢慢加大。然而,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下企业取得的资产以其购进的原始成本计价,企业内部自创的专有技术、人力资源甚至商誉等无形资产因为并未对外进行交易而缺乏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价估值,只用历史成本来核算无疑会歪曲掉知识资本的真实价值。[2]

三、公允价值的基本特征

目前,根据财政部最新颁发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对公允价值的定义为:公允价值,是指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发生的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项资产所能收到或者转移一项负债所需支付的价格。[3]公允价值的主要优点有:一是能够让会计信息变得更加透明,公允价值的运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使会计信息能够及时地反映出真实的经济实质,让社会公众能够相信这样的会计信息。二是对企业经营成果的反应更加客观和真实,更加具有说服力。在财务管理中,企业营业利润一直都是主营业务收入扣除相关成本或者其他费用支出的余额,如果企业的各项收入是按现行市场价格即公允价值进行计量,而各项成本和费用却是按历史成本计量,这样因为计量属性不同所产生的价差,无法客观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如果对各项收入和成本费用都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就能更好地评价企业所处的经营现状。三是公允价值计量有利于我国企业更好地进行资本保全。我们都知道,企业为了能在现实生活中持续经营下去,就不得不重新购回那些已经消耗了的资本。如果企业消耗的生产资本按照历史成本计量,那么所得出的金额在物价上涨的情况下,将无法购回相应规模的生产资本,导致企业的生产规模只会萎缩发展。反过来,当企业所消耗的生产资本按照公允价值计量,不管何时消耗的,一律按照现行市价或者未来现金流量现值进行计量,那么得出的金额,就算是在物价上涨的情况下,也可以购回相应规模的生产资本,从而使得企业的实物资本得到保全,企业也能够保持正常的状态发展下去。

四、公允价值在我国的适应性思考

有许多学者都认为要让公允价值使人信服,就必须实现完全公平公正的公允价值,事实上公允价值很难做到“彻底的公平公正”,相反,还会成为操纵利润的“罪魁祸首”。其实这种担心是有凭有据的,我国在1997年至2000年期间第一次引入公允价值时期,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严重,给了一些不法之徒利用公允价值“钻空子”的机会,出现了很多操纵利润的情况。但是现在,随着我国对公允价值有关的会计准则越来越谨慎和完善,笔者认为使用公允价值不会重蹈覆辙。因为那些要利用公允价值来操纵利润的企业必须同时达到这几个条件:第一,上市公司管理层故意造假。第二,会计审计人员失去职业道德底线。第三,证券市场监管完全失去作用。然而,在充分考虑了我国经济市场的发展特点以后,我国对公允价值的使用前提和应用范围做了全新的调整,准则中严格地规定了公允价值能够得到应用的前提条件,公允价值只有能够持续可靠地计量时才能够得到运用。因此,那些想利用公允价值谋取违法利益的企业不会再轻易“得手”。

同时,伴随着我国经济市场的活跃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公允价值会计将会渐渐提高其在市场中所占有的地位,2014年我国财政部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这正是公允价值在我国市场中地位上升的重大表现,这必定会改善我国财务会计信息的质量,大大提升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让我们的市场变得越来越透明,从而更好地保护投资者和社会公众的利益,促进我国经济市场繁荣健康发展。

五、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的比较分析

(1)二者的联系:二者的共同点主要表现在公允价值和历史成本都是市场价格的体现,是市场价格在不同时间段的表现形式。历史成本是在资产购置的时候所表现出来的资产价值,它是从资本购入的角度看资本的本质,而公允价值是从未来的角度看资本的本质,由此可见,它们都能够起到反映资产本质的作用。公允价值很明显与时间的关系密不可分,那么笔者假设,如果没有时间的影响,所有在市场中历史交易的价格都是公允价格,即广义的公允价格。

(2)二者的区别:从定义的角度来看,历史成本是面向过去而公允价值是面向未来。历史成本所强调的重心是已经发生的交易和经济事项,它是让市场来完成对企业资产或者负债项目的计价功能,而公允价值所强调的重心则是必须动态及时地反映出企业的真实价值变化。因此,为(下转第页)(上接第页)了保证公允价值的相关性和及时性,一旦有某项资产的市场价值或者预期价值发生了变化,那么就要对账面价值进行调整。从财务报告的角度来看,公允价值能够反映出持有资产的损益变动。财务报告主要就是要报告资产或者负债的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所产生的变化。历史成本要体现资产或者负债的变化一般是采用会计摊销、分配的方式,而公允价值却一般会采用新起点计量的方式。相比较而言,新起点计量能够更好地反映资产或者负债的变化,具有客观性。从规避风险的角度来看,历史成本没有公允价值好。在历史成本中,不需要考虑企业的资产现行市价现值和未来的现金流量,因而无法预测和规避未来企业的经营风险。[4]公允价值则含有不确定性,虽然也无法准确估计到企业资产的现行市价等问题,但是可以披露出企业所面临的经营风险。

六、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对企业的影响

就目前我国的具体国情来看,我国正处于一个币值频繁波动,在物价不断变化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历史成本存在着大量的确认、计量、分配和备选方案,这会使得损益的计算失真。由此可见,历史成本计量模式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已经很难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也很难真实地反映出一个企业的经营状况,当市场价格剧烈变动时,历史成本显得苍白无力。公允价值坚持了动态的反映观,它认为资产的价值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产生变动,强调的重点在于资产的计价必须坚持客观价值,能更好地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具有相关性很强的特点,能够客观地反映企业资产的价值,有利于企业的资本保全。但是随着金融危机越来越激烈,公允价值也一直饱受争议,出于会计谨慎性的原则,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编制的财务报告,主观性过强,再加上市场波动较大,导致了一些数据很难取得,造成了企业信息使用者对数据无法进行比较,容易导致粉饰利润,会计信息失真。

七、建立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相结合的计量模式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仅仅只使用一种会计计量模式,即只使用历史成本模式或者公允价值模式中的一种,都是不利于企业的发展的。如果单纯地以历史成本计量,会导致企业会计信息不随着市场变化而变化,影响企业的相关性,如果单纯地以公允价值计量,则会导致社会财富分配不均,使得经济市场持续混乱。目前从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中来看,准则还是明显倾向于历史成本模式的。因此,再次体现了我国“历史成本为主,公允价值和其他计量属性为辅”的战略。建立两种模式相结合的会计计量模式,不仅可以反映资产的减值,也可以反映资产的增值,使得企业的经营信息更加可靠与相关,能够了解企业的真实价值,扩大企业的发展空间,也有利于我国经济市场的稳定发展,能让我国更好地融入全球化的经济体系。

八、结论及未来展望

影响会计计量属性选择的因素是十分复杂的,是众多因素相互影响的结果,它会随着当今经济形势的变化而变化。历史成本计价与公允价值计价各有利弊。因此,采用历史成本模式与公允价值模式相结合的计量模式是避害就利的必然选择。虽然现在我国是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并存计量模式,但是随着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国情有所改善,从我国财政部刚刚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来看,公允价值在我国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公允价值会计在我国的发展将逐渐走向成熟,并且等到资本市场完全成熟稳定,公允价值获取容易,经济市场高度透明,待到各种时机成熟之后,公允价值模式会在众多计量属性中位居主流。

参考文献:

[1] 周松.会计计量的两难选择――公允价值和历史成本[J].财会月刊,2004(7):8-9.

[2] 刘洁.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和历史成本计量模式的分析比较[J].现代经济信息,2013(7):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