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创伤应急预案范文
时间:2023-10-29 09:32: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急诊创伤应急预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For the dealing with common health accident,all levels the hospitals must predetermine the blue print and establishing the emergency system,perfecting the emergency measure. To guarantees answer the each kinds of the common health accident promptly,rapid,highly effective and sequence,to safeguard the area of domination populaces health and to maintain the area of domination the security to be stable. How does the emergency predetermined plan and perfect hospital emergency system this article on formulate,puts forward the proposal and the discussion.
【Key words】
predetermined precept;system;sudden accident
【摘要】: 为了应对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各级医院都要制订出一套实用完备的应急预案,健全应急系统,完善应急措施,确保及时、迅速、高效、有序地应对各种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保障辖区内群众的身体健康,维护辖区的安全稳定。本文就如何制订应急预案,健全医院应急体系,防备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提出建议和探讨。
【关键词】: 预案;系统;突发事件
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具有突发性、紧急性、高度不确定性以及广泛的社会影响破坏性特征,它直接关系到公众的健康、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安定,并日益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在当今交通事故、自然灾害、恐怖袭击、疾病流行等各种公共卫生事件频发的社会环境下,各级医院除了完成辖区内群众的医疗工作,还要承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紧急救援、指导疏散等任务。为了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平时必须预先制订出一套实用完备的应急方案,健全应急系统,完善应急措施,并保持常备不懈、经常演练。在突发事件出现时能够迅速完成信息采集、危机判定、决策分析、命令部署、联动指挥、排险救援、安全转送、后勤支持等各项应急任务,确保及时、迅速、高效、有序地应对各类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将突发事件的危害降低到最小程度[1]。
1 加强应急的组织领导,健全各级应急体系是关键
面对突如其来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往往会超出医院的救治承受能力,如果医院事先准备不充分,必然会反应迟缓、应接不暇、顾此失彼。因此,各级医院应该有备无患、居安思危、未雨绸缪,预先制订各种针对各类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方案,以备不时之需。
1.1 健全各类应急机构 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来临时,只有在高度统一指挥下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各方面力量,调集所有资源积极应对。医院平时要组建好应急指挥部(组)和各类应急组织、机构,以急诊科为骨干,制订包括人员调集、物资供应、联络转运等一整套应急预案,做到分工明确、职责落实、反应灵敏。预案必须系统地反映在不同情况下的指挥程序和内容,主要包括指令的顺序、要求、人员和装备的数量及编组,指挥员分工及指挥位置等,各种后勤保障工作必须在统一指挥下协调进行。
1.2 健全应急规章制度 制度是完成任务的保证。医院要制订重大传染病、中毒事件、自然灾害及重大意外伤害等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制度和各级各类人员在突发事件中的岗位职责、行动规范;要制订成批伤病员的分类、诊治、转送等环节的规章流程;要针对自然灾害(如地震、台风、洪涝等)、意外事故(如车祸、工伤)、疾病流行(如非典、中毒)及恐怖袭击等造成大批伤病员的情况制订分类救治的预案。
制订的应急预案要传达到每个责任人,每个责任人要明确自己的职责,以确保预案准确实行。
1.3 建立应急通讯网络 所有参与应急预案的人员应该保持即时联络才能做到招之即来,迅速启动。各级指挥员与上级和下级人员之间要有便捷迅速的联系方式和通讯工具,并保持联系畅通。移动通讯是必不可少的联系工具,对骨干人员必要时可以配备备用联系工具。信息互通是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反应体系中至关重要的部分,没有良好的信息互通就不可能有良好的各个部门的联手反应。医院要收集准确的信息,加强上下级之间以及兄弟医院之间的信息交流,才能及时准确地获取各种信息,在最快的时间启动应急体系,最大限度地降低伤亡、经济损失和政治影响。同时,医院要把收集的准确信息和抢救经验及时向上级机关报告,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
2 加强应急的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应急能力是基础
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医务人员常常是最先来到灾害现场最先参加抢救的人员。无论是传染性疾病还是意外事故或自然灾害,他们的应急处置能力对控制灾害蔓延、减少灾害损失、救治受灾人员都起着重要作用。突发事件早期处置的好坏,常常关系到整个事件的最后结果[1,2]。因此,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在职培训制度,并纳入继续医学教育计划,定期进行应急处置相关知识及能力的培训和演练,不断提高医院各类人员的应急能力和反应速度。
2.1 培训内容 主要包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规划》、《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流程》等法律、法规;急救医学知识包括CPR;急危重病人的急救技能;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群体伤病员处理流程;传染病和常见中毒的急救知识;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状态下自救互救技能;心理素质培训以及怎样联络报警,怎样接近伤员等。要制订培训计划和编写培训教材,要有考核标准和奖惩措施,确保培训实效。
2.2 模拟演习 模拟训练可以提高应急队伍的救治水平和反应速度,各种预案只有在反复演练中才能确保启动时顺利实施。演练形式包括紧急集合出动、模拟意外事故现场抢救、模拟启动各级预案等。通过演练不仅可以使大家了解、掌握预案,还可以检验预案是否合理、科学、全面,以便及时进一步修改完善。建议每年都要进行应急模拟演习,提高医务人员综合应急处理能力。
2.3 部门演练 医院各个部门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来临时承担的任务不同,可以结合本部门的情况制订预案进行演练;可以借鉴国内外公共卫生事件的经验,进一步修正和完善本部门的各种预案、预警指标和实施细则。要树立应急观念,加强应急的制度化、现代化和系统化建设,建立快速反应体系,在应急事件处置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3 加强应急的指挥管理,确保预案快速启动是核心
3.1 三级预案、明确分工 医院要制订三级应急预案:一级事件启动“红色预案”(本次事件需要救治30位以上伤病员时)。二级事件启动“橙色预案”(本次事件需要救治10~30位伤病员时)。三级事件启动“黄色预案”(本次事件需要救治10位以下伤病员时)。一、二级事件往往需要同时启动院前、院内两套急救队伍;三级事件可以根据情况不启动应急预案,由医院急诊科处置。医院急诊科和急诊“120”是担任院前、院内急救的部门,一旦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伤病员抢救、转运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医院要加强急诊科和急诊“120”的建设,完善急救车载抢救设施,保证急救医生、急救药品到位。医院要结合现有卫生装备,整合分散的医疗急救资源,制订“预备役”急救车辆、人员及设备等,平时加强急诊急救队伍培训、锻炼提高应急能力,瞬间投入一线,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抢救工作。同时要加强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和急诊手术室的建设,提高危重病人救治水平[3]。
3.2 统一指挥、层层负责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工作中,一定要统一指挥、统一调度、统一行动。各级各位参加应急抢救工作的机构和人员必须服从领导、层层负责,保质保量地完成本职任务。要发挥每个单位和个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克服各种困难完成应急任务。
医院要成立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挥部(组)和专家技术指导组,由内科、外科、急诊科、ICU、放射科、检验科等科室专家组成。要充分发挥专家组的作用。专家组要负责全院危重症病人会诊、抢救,积极收集各种信息,不断总结经验,制订切实可行的诊断标准、治疗预防原则和救治方案,及时发放给全院医务人员并向上级机关报告。专家组应24小时在位值班,随叫随到。
3.3 快速分诊、分级处理 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伤病员要在手腕或胸前系上专用“伤票(牌)”,包括主要伤情、危急程度、年龄、性别等。伤病员要统一编号挂牌,便于医务人员识别伤员、快速分诊、分级处理、转送抢救。通常用不同颜色的“伤牌”表示伤情指示医护人员。如红色“伤票(牌)”表示有内外出血、休克、危急;黄色“伤票(牌)”表示有骨折;绿色“伤票(牌)”表示病情不严重,可以先抢救重伤员;黑色“伤票(牌)”表示已经死亡,不必再去检查抢救等。现场指挥员要沉着冷静,先抢救伤员脱离险境,再快速分诊分级处理转送抢救各类伤病员。
3.4 医院要加强门急诊应急能力[3] 门急诊是接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第一线,也是院前抢救的部门。医务人员要学会识别各种传染病的特征、发现线索,收集资料、分析判断、及时报告。医院要不断提高和加强门急诊的应急能力和基本建设,对突发群体伤病员要制订一套完整的运行体系。要加强对院内感染的控制,要设立专病诊室、隔离观察病房;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3.5 思想准备和心理支持 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院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要向社会进行不同形式的宣传咨询。可以通过广播、电视、讲座等形式广泛开展心理卫生宣传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的心理素质,改善和提高应对水平。医院要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心理卫生讲座,提高医务人员心理素质,当出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早有思想准备,提高应对能力。
4 加强应急的物质储备,保证应急后勤支援是保障
4.1 制订应急物资的储备计划 由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突发性、复杂性、艰巨性、危险性等,应急物资的储备是实施应急预案的基本保证和先决条件。应急物资包括医疗设备、急救器材、药品血源、救护车辆、防护设施、生活物品、通信设备等。要制订应急物资的储备计划,在预案中应当包括这些应急物资的种类、数量、存放地点、责任人等[4]。
4.2 应急物资要处于良好的待用状态 为了保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来临时的物资供应和后勤支援,预案中要明确后勤各个部门在应急工作中的职责。应急物资必须要处于良好的待用状态,指派专人定期检查、试用、维护、管理,药品要防潮、防过期、防变质。医院要有针对性地储备一定数量的药品、器械、物资以满足应急需要。要加强应急救治器材药品物资的管理,添置和优化一些应急救治的医疗器材和设备,尤其是现场使用的物资装备和车载设备,使之保持完好性和先进性,以提高应急救治的水平和成效。
【参考文献】
1 王正国.现代创伤学研究的某些进展.中华创伤杂志,1995;11:262-265.
2 程天民.对加强创伤医学研究的思考.中华创伤杂志,1999;15:1-2.
篇2
【关键词】医院急诊急救;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2-0463-01
在21世纪这样的大背景下,医院急诊急救管理的现状的改变成为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医院急诊急救管理不仅需要理论,更需要实践,需要不断总结经验,并且在医学中有着屹立不倒的地位。因此,本文将从医院急诊急救管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这方面进行逐一论述。
1医院急诊急救管理的现状
1.1医院急诊急救人才水平有限
从急诊医学发展史来看,急诊医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综合性的学科,其特定专业内涵尚未形成一完善的体系,急诊急救专业人才严重短缺,远远满足不了急诊急救医疗的需求。由于急诊科编制不足,所缺的急诊急救人才只能由其他专业科室派人支援,所以急病得不到急治,或救治不当的事件屡见不鲜。从急诊工作的特殊性来看,急诊科需要24小时连续开诊,急诊科医护人员面对的救治群体病情危急,病种杂,病谱广,未知因素、不确定性因素多,病情具有较大的不可预见性,极易引发医疗纠纷。医护人员需要宽广的专业知识面及精湛的技术,尤其危急重患者抢救有极强的时间依赖性,故责任重,风险大。长期超强度的工作使医护人员精神高度紧张,思想负担重,工作压力大,而且夜班频繁,十分辛苦,在晋升、福利待遇等方面又无相应的倾斜激励机制,专业队伍不稳定、人员流失现象相当普遍。
1.2医院急诊急救体系有时代不符
现代急诊医疗的原则是突出“时效”,即在最短的时间内使危重患者得到及时诊断与有效处理,重在“救命”,即以高超的医术和技能使危重患者脱离危险。但是目前由于医院急诊体制的不健全、不合理、非人性化,很多医院急诊科对就诊的危重患者特别是生命垂危患者仅分诊,再转送相应科室救治,频繁会诊往往因中间环节接口多而延误抢救时机,这种急诊不急的救治机制严重影响了急危重病人急救质量。除了制度本身的缺陷外,对贯穿急诊急救服务流程的质量要素和质量环节上的重视程度和管理力度也远远不够;诊疗过程中的质量改进和质量控制措施不完善,难以预防质量缺陷,杜绝隐患纠纷,难以满足质量,且方便、安全的急诊救治的基本要求。这也是不少医院急诊急救工作质量、效率都低的症结所在。
1.3医院急诊急救的意识落后
落后于时代要求传统的急诊医疗质量管理意识是在计划经济的模式下形成的以疾病为中心,以自我为中心的管理理念,较少以患者为关注焦点,不能为患者身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上提供全面、全过程的优质服务,这也是急诊医患纠纷的一个难点问题。传统的质量管理忽略医疗质量全过程控制如基础质量、过程质量、终末质量等,从患者的角度来看,也是因传统急诊医疗管理理念的制约,没有考虑分析患者抱怨产生的原因,从急救服务过程、医疗环节、接口管理等方面找出不合理的地方,进行持续有效的控制,加以及时改善,建立预防措施,满足患者及其家属对急救质量的需求。符合现代急诊医疗要求的管理制度固然重要,但制度是人建立的,如果没有先进的、科学的管理理念,先进的管理制度何以能建立。因此,导致急诊医疗工作中诸多问题的更深层次原因在于观念的落后。
2医院急诊急救管理对策研究
2.1加强医院急诊急救管理服务意识
长期以来,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铁饭碗”思想已深入到医护人员的内心深处,有一种高人一等的思想。面对当前激烈的医疗竞争市场,医护人员必须承认自己是服务者,要把“患者的满意才是我们的满意”作为自己的行为理念和医疗准则。近年来,虽然各个医院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优质服务活动,但服务不到位、缺乏人情味的现象仍然存在。这就要求急诊医务人员要加强学习,切实认清形势,纠正医患错位,强化服务意识。由于医院的服务对象是患者,他们在接受医护人员的服务时,其心理、生理及思维方式等方面可能与健康人有差异。因此,医护人员在重视疾病诊治的同时更要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在思想上由只重视疾病转变到重视患者上来,在为患者治病的同时,要给予患者更多的关注,使他们感受到被尊重与被关爱。
2.2建立健全的医院急诊急救管理体系
医院急诊急救中心建设要根据本院本地区的病种特点,配备相应的先进仪器和设备,选派医术高明、经验丰富、责任心强、思路敏捷、身体健康的医务人员充实到急诊急救中心,使急诊急救中心机构健全、队伍业务素质提高、设施设备配套完善,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患者的需求。由于急诊病人较多,医护人员工作量大,医疗风险高,医院要高度重视急诊急救中心的工作,由分管业务的副院长分管急诊急救工作,如果遇到重大抢救,要亲临现场指挥。院长要定期听取急诊急救中心负责人的工作汇报,不定期到急诊中心了解工作情况,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解决。相关科室如医务科、护理部要由一名副主任分管急诊急救工作,进行组织协调,以保证急诊急救工作的正常运行。
2.3医院急诊急救管理中加入应急预案
应急预案包括病人的应急抢救预案和医护人员的自身安全应急预案。病人的应急抢救预案:急诊患者大多是由于中毒或创伤等意外伤害所致,且病情危重,一旦出现这种突发事件,对医院的抢救承受能力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如果平时缺乏准备或准备不充分,面对突发事件,医护人员会手忙脚乱,这将使病人丧失宝贵的抢救时机。因此,制定综合性或专门应急抢救预案对于提高医院的应急抢救能力极为重要。自身安全应急预案:目前,特大交通意外事故、地震、海啸、恐怖暴力事件时有发生,在突发事故来临时,急诊急救中心要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要,制定相应的针对性的预案。预案内容包括提高全体医护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应变能力和医院管理人员的组织协调能力等,急救中心要定期开展自救训练,提高医护人员的自身安全。
结语:总之,医院急诊急救管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是发展我国医学发展的必经之路,对提高我国的医学水平有着重要意义。医院急诊急救管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做出相应的对策进行改进才能够满足当今社会人们的需要。
参考文献
篇3
2广西柳州市医疗急救指挥中心 545006;3广西柳州市卫生局 545001)
【摘要】目的:探讨一体化救援模式在突发事件救治作用。方法:建立指挥机构,加强人员培训,制订突发事件救援预案、急救工作手册[1],建设城乡大急救网络。结果:在柳州市区域近年来发生的突发事件救援中,市急救指挥中心响应迅速,现场处置及时,伤员快速安全转运,院内专科治疗及时、有效。结论:急救一体化紧急救援模式可有效、快捷地抢救生命,迅速安全转运,提高医疗救治水平,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
【关键词】突发事件; 一体化;紧急救援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6-0466-01
交通伤,楼房倒塌,煤气泄漏,洪水、地震等突发公共事件具有突发性、群体性、严重性和病情复杂等共同特点,以受伤人数多、伤情重、多发伤、死亡率高为显著。完善初期救治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群体伤害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救援人员进行紧急医疗救治,因此在“黄金1h”内及时现场抢救、安全转运、院内进一步治疗这3个连续重要环节的无缝链接是赢得宝贵抢救时间,最大限度地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的重要关键,实现院内外急诊医疗的一体化[2]。进一步提高突发事件应对能力和医疗应急救治水平。现对突发公共事件医疗救援一体化建设作初步探讨。
1 建立突发事件一体化救援模式
1.1 院前呼救出诊一体化 “120”调度员接到呼救电话后,启动突发事件应急医疗救援预案,立即派出值班救护车赶赴事件现场。医护人员出车时间小于1min,重大事件立即逐级上报领导,根据医疗急救人员现场反馈的伤情分批派出“120”救护车增援,调配储备急救物资随后出发。如现场只有医务人员先到达,指挥调度中心根据事件性质通过市应急联动信息平台协调110,119等部门人员到达现场协作对伤员的救治。
1.2 现场抢救流程一体化 医疗急救人员到达现场后迅速对伤病员进行检伤分类,作初步评估,并用红、黄、绿、黑卡对伤病员伤情进行标识。现场急救原则遵循:“先救命后救伤、先重伤后轻伤”。重症伤员要立即建立静脉通道,保持呼吸道畅通,维持有效呼吸及循环。根据伤情的轻重缓急安排抢救顺序和及时转运。随时将伤病员数、初步诊断、转运途中情况、到达医院时间等告知指挥中心,市急救指挥中心根据伤情,协调各大型综合医院及专科医院做好接收伤病员准备。
1.3 院内救治一体化 各级医院成立突发事件抢救小组,建立专家数据库,遇重大突发事件时立即启动应急救援预案。伤病员到达医院后急诊科或其他医护人员迅速完成伤病员的院内检伤分类、急诊检查(CT、X线、B超等)、抢救、手术、重症监护等处理,对急诊病历、检查申请单、处置单、救治处方进行标识编号,统一登记以便结算。院领导组织急诊、外科、五官、内科、麻醉科等医生共同参与并制定对危重伤员的抢救治疗方案,开放绿色通道直接送至各专科甚至进入手术室治疗[3],病情轻者留院观察。保证院前、院内急救链紧密衔接。
2 讨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近年来突发事件逐渐增多并涉及公共卫生问题。我国上海等一些医院在突发事件医疗救治中,实现了突发事件伤病员院外、院内一体化救治。
2.1 突发事件一体化医疗紧急救援体系的建立:突发事件“一体化”紧急医疗救援体系必须具备以下五要素:(1)先进、高效的指挥系统,各种完善的应急预案;(2)科学合理的急救站建设;(3)人才结构的合理化和专业化;(4)完善的急诊创伤病房[4](5)先进适用的装备、药材[5]在突发事件紧急救援中发挥重要作用。
2.1.1 先进、高效的指挥机构:建立现代化的应急救援各级指挥中心。突发事件发生时伤病人数多,病情轻重不一,现场次序混乱,人心恐慌,因此必须建立高效的指挥机构。我市急救中心利用现代化通讯手段,在全市29辆120救护车安装GPS车载信息定位。市区3个急救站、3个县急救分中心,2个乡镇中心卫生院急救点已安装了接收终端和无线寻呼等功能,设立“120”远端坐席,利用3G网络信息技术,在城乡救护车上安装车载智能终端,实现将现场视频、语音、病人生命征监护信息等资料传输到急救中心,为处理突发公共事件伤病员的医疗救援,实施远程救治指导提供依据,实现城乡医疗卫生资源共享。
2.1.2 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急救工作手册 针对各种突发事件制定和完善了急救预案,并储备紧急救援物质。每年定期组织1-2次突发公共事件演习。中心工作手册为院前急救工作提供了科学化、标准化、程序化。
2.1.3 合理布局急救站 柳州市区医疗急救站、点的设立是根据柳州市区人口分布情况,城区急救半径在5公里内;县分中心的设立依托综合力量较强的县人民医院,每个县选择医疗条件好的乡镇中心卫生院作为急救点。
2.1.4 完善医院创伤专科病房建设 在处置突发事件应急救援工作中,市内6家三甲综合医院通过卫生局评审后成为交通事故损伤定点救治医疗机构;市人民医院作为柳州市处置突发事件的主要医疗单位,市工人医院急救作为急性中毒救治中心,市中医院为蛇毒救治中心,柳钢医院为烧伤专科医院,并有规范系统的病房管理和治疗指南。
2.1.5 建立合理的急救人才结构
2.1.5.1 加强急救队伍培训:(1)院前急救人员应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具有全面急救医学知识和现场急救技能,急救队伍人员相对固定,可较好地沉淀和积累经验。院内急救队伍既是院内抢救的主要力量,又是院前急救队伍的后备力量,应对所有医务人员进行急救知识的培训,使其掌握院前急救知识和急救技能,提高应急医疗救援的整体效能。
2.1.5.2 组建院内抢救队伍(1)医疗组:由院内急诊科、ICU、麻醉科等相关科室组成,负责伤病员的专科治疗。(2)医疗保障组:由功能、检验、放射、药剂、供应室组成。负责药品、器材供应必要的辅助检查。(3) 后勤保障组:司机班、担架队、膳食科等组成,负责承担生活和运输保障及伤病员的前接、后送任务。
2.1.5.3 加强急救车辆和设备管理 定时维护保养急救车辆,保持呼吸机 心电监护仪等各种急救设备处于最佳应急状态;适时增添救护车辆及抢救设备,保持抢救药品、物品的完好性。
我市急救中心近年来对突发事件伤员实施院前与院内急救一体化,充分体现了突发事件急救工作的整体性和连续性[6],为抢救伤病员最大限度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有效降低了伤病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实现急救工作达到了快捷、高效、优质目标。
参考文献
[1] 黄惠萍.单纯指挥调度型紧急医疗救援中心管理模式建设[J].现代医药卫生,2007,23(3):431-432.
[2] 王佩燕.我国急诊/急救医疗的现状及对未来改进的思考兼论 “大急诊”[J].医学杂志,2005,30(1):1-4.
[3] 石胜蓉.群体性突发性事件的一体化模式应急救援[J].现代医药卫生,2010,26(17):2619-2620.
[4] 周刚.突发群体伤急救一体化模式浅析[J].甘肃医药,2008,27(6)40-41.
篇4
关键词 急诊科 风险管理 体会
急诊病人管理
生命体征监测:根据生命体征监测情况将病人分为重病与非重病、稳定与不稳定病人,还结合急诊病人疾病的发生、发展、症状和体征、急诊实验室检查结果等,决定其分诊。
急诊科医师要接诊所有各科病人,在完善病历及各项检查,稳定生命体征后,视专科情况请专科医师会诊治疗。各类病人在急诊科初步处理后,视病情转入各个专业科室的病房或者门诊随诊。
急诊科管理
人员素质:所有急诊临床医师均要接受初级、高级心肺复苏及初级和高级创伤学培训,才能成为合格的急诊科注册医师。
人员分工及职责:急诊科有注册医师及住院医师,急诊科内分不同的专业方向,包括急救复苏组、灾难医学组、中毒组和观察医学组等。所有医师一起接诊病人,遇有危重病人及疑难疾病病人时随时请示二线值班医生。每名医师接诊病人从入院到出院或观察后出院、检查完毕后的转诊,负责到底。病人住院由护士、护工或医师运送,特别是重病和不稳定病人,实行转送病人出发、到达时间登记制度。
院前急救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
一旦有急救医疗服务需求,院前急救救护小组在3分钟内根据疾病的病情携带急救药品与器材齐备的普通或监护型救护车出发,在病人到达时提前通知回急诊科的时间、病员数量和大致病情,以便急诊科做好应急准备,包括护士到门外迎候救护车,抢救区医师做好复苏设备准备等,实现院前与院内急救“绿色通道”的无缝衔接。
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求助,在电话报告医院行政值班领导和科室主任的同时,准备急救药品、器材和个人防护设备,视情况携带合适的救护车在3分钟内出发,到现场后通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时间、地点、病员人数和大致病情,以便急诊科乃至全院做好应急准备,充分体现“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
通过不同的学习途径,提高急诊医生的综合素质,使之能更好胜任急救医疗服务。
医务人员徒手心肺复苏、人工气囊的使用人人过关,气管插管人人掌握,急救设备如呼吸机、心电监护仪人人会操作,规定院前急救出发时限性,运行病历书写的及时性、规范性。在运行中督促、检查、整改、提高的考评机制,保障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
科室各类管理制度、岗位职责上墙,科室各类人员清楚自己的职责与责任。在工作中充分落实各种制度。制定急诊科风险管理预案、各类突发事件和危重疑难病的抢救流程,如猝死院前急救的应急预案及流程、急诊病人跌倒应急工作程序、成人无脉性心跳骤停抢救流程等,并在执行中检查、完善、提高管理措施,保障医疗质量与安全。
自主管理是针对单纯地依靠上级下达任务和规定,被动地接受监督管理而提出的,是将完成上级下达的指令性任务转化为个人的工作目标的一种自我管理活动。自主管理意味着在实现科室目标的过程中,每人都自觉地把科室的发展目标变为个人的奋斗目标,按目标自觉自主地努力工作,按岗位要求认真地履行自己的职责;通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潜移默化地让医务人员从心理上认同医院的价值观,从行为上与医院保持步调一致,切实有效地工作,遵规守纪,热爱本职,追求进步,乐于奉献。
参考文献
篇5
1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共27例,其中胸、腰椎压缩性骨折4例,肋骨骨折2例,多发伤2例,四肢创伤19例;男13例,女14例,年龄53~71岁,中位年龄为59岁。患者按病-伤严重度指数(illness-injuryse-verityindex,IISI)[1]计分,总分在1~3分17例,4~6分8例,7~11分2例。现场参加救护的医务人员有:副主任医师1名,主治医师4名,医师2名,主管护师3名,护师2名,护士2名。经现场检伤分类处理,转运途中严密监护及救治,确保了27名患者转运到市级综合性医院急诊科、骨科和胸外科,无一例在转运中死亡。
2现场救护
2.1应急启动
接到电话指令后立即组织首批急救人员迅速到达事故现场,并向急救站报告受伤人数、伤情等信息,启动急救应急预案,及时请求周边两家最近的医疗单位派出相应的救援力量,先后调集6辆救护车参与现场急救。2.2检伤分类救治立即对救护现场进行检伤分类,并为伤员戴检伤分类卡。对2名多发伤患者建立静脉通路,监测生命体征,外伤出血者给予止血、加压包扎;对2名疑肋骨骨折患者采取半坐卧位,氧气吸入;对4名疑胸腰椎骨折患者,由3~4人一起搬动,保持头部、躯干成直线,放置脊柱固定板或用铲式担架,并将双肩、骨盆、双下肢及足部用宽带固定好;对19名四肢创伤者送往医院进一步检查。
2.3心理干预
面对突如其来的意外创伤,患者往往表现为恐惧、紧张、焦虑、缺乏安全感,迫切希望得到救治。本次受伤游客来自两个旅游团,且相互间多数不认识,现场大多数患者表现急躁、声大、大声呼救要求先得到急救。现场患者的心理护理显得尤其重要,护土在这次院前急救过程中,首先迅速介入安抚、疏导工作;其次因人而异地做好解释,并充分应用非语言流、熟练的抢救技术,给患者以信任感[2],使其能积极配合抢救及治疗。
2.4快速安全转运
快速安全转运是降低伤员病死率的关键,快速安全的途中转运是交通伤急救的重要环节[3]。本组病例均在现场检伤处理后按分流与转运原则,向市级综合医院快速转运。首先转运2名多发伤患者,对2名疑似肋骨骨折患者因可半坐位也随救护车一同前往,途中严密观察病情,充分利用救护车上的设施行心电监护,必要时氧气吸入,注意伤口的出血情况,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配合医生紧急处理,并保持静脉输液通道畅通;对4名疑似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由脊柱板或铲式担架固定后直接抬上救护车,途中嘱驾驶员注意车速,尽量减少急刹,保持平稳行驶避免过度震动,必要时按医嘱给予镇痛剂;对19名四肢创伤患者,在医务人员陪同下由中巴车转运。全组患者均顺利转运。
3讨论
3.1山区突发交通事故现场的特殊性
山区道路弯多、坡陡、路窄,突发交通事故的现场多处在盘山道上,场地小,一边靠山崖,受天气等因素影响大,现场较危险,局面较混乱。医务人员到后应立即察看现场,评估现场是否存在危险性、是否符合施救条件等,如存在危险,尽量将伤员转移到相对安全区,同时做好自身的安全防护。
3.2多方联动争取救治时间
一旦事故发生,接到呼救电话后要科学合理调度,提高反应速度,并在调派后与第一批到达现场的急救人员保持联系,了解伤情并及时请求周边医疗单位的支援,同时与市级综合医院联系,以便安排足够医务力量诊治转运到的伤员。交通事故创伤的救治与其他创伤患者的救治不同,需要与“122”及“119”联动,要借助于“122”疏通道路及疏散围观者,有时还需要“119”破拆车辆以解救被困者。
3.3伤情分类有效处置是救治成功的关键
现场急救时间不宜过长,力争快速转运或边抢救边转运,有学者[4]认为,发病1h内抢救为黄金时间,6h内为白银时间,6h以后称白布时间(死亡时间)。因此,早期有效的院前急救可为严重创伤患者赢得确定性治疗的机会,提高交通伤救治的成功率。现场伤员的伤情分类是救援的第一步[5],分类后即刻为伤员戴检伤分类卡:绿色(Ⅲ类),即伤员清醒伤情轻微,对检查能配合并反应灵敏的伤员;黄色(Ⅱ类)即对检查有反应但不灵敏,有轻度意识障碍的伤员,虽不是立即有生命危险,但仍要引起注意;红色(Ⅰ类),意识丧失,对检查完全无反应,有致命的病情或伤情的病员,这类伤员需要最先治疗并转运;黑色(Ⅳ类),代表已现场死亡无法救治的伤员。救治和转运途中,验伤分类卡方便了各联动单位配合与施救,从而有序地按伤情的轻重缓急来解决处置的次序,避免抢救混乱的局面,以最大限度有效利用现场有限的医疗资源,为尽可能多的伤员提供快捷、有效的救治。医务人员在检伤分类中要根据交通事故创伤的特点,用便捷、高效的检查手法,充分暴露伤员各部位,以免遗漏危及生命的重要损伤,要特别注意判断:有无颅脑损伤、有无脊柱损伤、有无骨折、有无复合伤、有无胸膜器官损伤和有无隐蔽伤[6]。
篇6
1.1急诊护理工作自身危机
急诊行业是一项具有高难度的行业,存在不同程度的风险。在急诊救治的过程中,需对急诊患者实施护理。因为急诊护理工作存在直接性,在救治工作中,与患者的接触相对比较多,因此在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也存在一定的危机。例如,护理人员因接触患者或者工作失误出现感染现象或者受伤现象等。而急诊工作存在较高难度,一些护理人员不能完成,会造成急诊护理科室人手不足或者护理工作任务过重等现象,具有自身危机。
1.2院前急救危机
急诊患者入院前,在一定情况下需要实施院前急救。一般情况下,对具有急危重症、灾难事故、创伤和中毒等危及生命的患者才会实施院前急救。但是,在实施院前急救的过程中,急救时间比较短、患者发病比较急、医护人员抢救处置急、缺乏专业配合、风险比较大、需求急、救治手段比较单一、缺乏专业的指导等,都会对院前急救效果造成影响,很容易出现急救危机。
1.3护患关系危机
护患关系主要是指医院护理人员与患者及其家属之间的关系,需护理人员经常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急诊科是医院科室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患者为危急患者,并且病情比较严重。通常情况下,患者家属不能轻易接受突发事件,对患者病情不了解。因此,对急诊护理人员会存在一定的矛盾心理,很容易与急诊护理人员发生冲突,不利于急诊患者的抢救。
2加强对急诊护理危机的管理
针对急诊护理中存在的危机,需要医院急诊科加强对急诊危机的管理。具体的急诊护理危机管理措施如下。
2.1建立风险管理小组
医院急诊科室可由科主任、主治医师、主管护师和护士长等组成急诊危机管理小组,定期对急诊护理进行安全检查。例如,急诊危机风险管理小组可每月对科室中存在的潜在风险进行分析、评估和预测,尤其是针对危重抢救患者,应制定相应的急诊危机防范和护理措施,以实现对急诊危机风险的有效预防,减少急诊危机的发生。针对急诊科室中的重点岗位、重点工作内容、重要环节和重点人群,应该加强对其的护理风险教育,并经常组织护理人员,对其进行相关法制和法规的教育。护理人员应该认真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增强法律意识。同时,护理人员应对相关护理预警预案,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考核,可让考核结果与护理人员绩效工资相挂钩,让护理人员明确自身角色责任和急诊护理工作中存在的潜在风险。
2.2制定急诊护理危机管理计划
护理急诊危机管理的成功与护理管理人员具有直接的影响,护理管理人员需对护理危机产生后造成的潜在最坏结构进行充分考虑,并提前做好相应的针对护理危机的计划。例如,每月可检查护理人员急救护理技术操作和抢救护理流程的演练,以提高护理人员的急救和急诊水平,避免急诊护理人员造成事故差错。急诊科室应强化危机管理,以医院中发生的护理事故为例,每周召开护士会议,让护理人员进行讨论。制定护理应急预案和程序,提高护理人员应急处理能力,以避免急诊事故的发生。
2.3提高护理人员危机意识
医院急诊危机管理中,保持科学的危机观,不仅可以反映医院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也是实现对急诊危机的策略化处理的一项保障条件。因此,需重视急诊护理危机管理,以提高医院急诊科室对急诊护理危机的敏感性。一些急诊危机管理人员缺乏危机意识和前瞻性眼光,不能及时发现急诊护理中的危机,处理危机时比较被动。随着我国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出台,患者及其家属维权意识不断提高,对急诊护理工作的要求也不断增高。急诊护理人员必须强化自身危机意识,提高自身危机管理能力,才能及时发现急诊护理中的危机,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最大程度的降低急诊危机造成的损失和危害。
3严格执行护理风险管理
为了实现对医院急诊护理危机的科学管理,降低急诊危机的发生率,医院急诊科室应该严格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加强对急诊急救过程中各项设备仪器的检查,保证各项器材的完整性等。另外,医院急诊科室应该培训专科护士,以提高急救水平。例如,医院急诊科可选择专门的护理人员进行急救培训学习和进修,并组织相关人员通过查房和幻灯等形式进行学习,以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素质,实现对急诊危机的有效防范,减少急诊危机风险的发生。
4总结
篇7
【摘要】目的 总结心脏破裂修补术的手术配合经验。方法 对一例心脏破裂修补术患者做好快速的术前准备,术中严密观察病情、默契配合手术步骤,回收患者自体血。结果 该例患者手术过程顺利,康复出院。 结论 对紧急重大手术实施护理应急预案、医护默契配合是抢救心脏破裂患者成功的保障。
【关键词】心脏破裂 手术配合 体会
心脏破裂大多数由穿透性暴力伤及心脏所致,少数可由钝性暴力导致心脏破裂。心脏破裂的病理生理及临床表现取决于心包、心脏损伤程度和心包引流情况,致伤物和致伤动能较小时,心包与心脏裂口较小,心包裂口易被血凝块阻塞而引流不畅,出血滞留于心包腔导致心脏压塞。迅速解除心脏压塞并控制心脏出血能成功的挽救患者生命。抢救成功的关键是尽早开胸手术,手术前不应采用其它任何治疗措施而延误手术时间[1]。2011年3月我科对1例心脏破裂患者进行修补术的术中护理配合,患者康复出院,现报告如下:
1 病例介绍
患者男性,60岁,因被刀刺伤左胸部3小时而于2011年3月11日20::00收入外科病房,入院查体:体温36.5℃,桡动脉搏动未触及,血压0,呼吸42次/分,烦躁不安,意识模糊,脸色苍白,四肢湿冷,心音未闻及。初步诊断:心脏破裂、心包填塞、血气胸、低血容量性休克。立即开通手术绿色通道,通知手术室将患者马上接入患者进行紧急手术抢救,在气管插管全麻下实施剖胸探查,依次发现心脏搏动微弱、间歇停搏,心包前壁、左心室前壁各有一长约1.5cm破裂口,心包裂口已被血凝块堵塞,心室前壁裂口随心脏的搏动而喷射出鲜红色血液,胸腔有大量积血和血凝块。手术医生立即予以修补左心室裂口,检查无明显渗血,再部分修补心包裂口;另一组人员快速回收胸腔内积血,及时回输给患者,总量达3050ml。经过一个半小时的手术后,观察心脏收缩搏动有力,血压迅速回升至80-90/50-60mmhg,心率110~126次/分,给予放置胸腔闭式引流管,逐层关胸。术后患者生命征平稳即送回病房监护、治疗,术后三周心电图检查未出现心率失常,病情稳定,六周后出院。
2 术中护理配合
2.1 巡回护士配合
2.1.1 因患者病情危重、病例少见,接到电话通知后启动手术室护理人员调配应急预案,立即通知护士长安排人员参加抢救;巡回护士马上与麻醉师到病房接患者入手术室,建立两条静脉通道、供氧、监测心电图、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等,配合麻醉师进行中心静脉穿刺、监测cvp,协助诱导气管插管。
2.1.2 特殊物品准备 为了保持手术野清晰可见而准备负压吸引装置二套,血液回收机,抗凝药(肝素钠),充足的急救药品(肾上腺素、多巴胺、碳酸氢钠、葡萄糖酸钙、止血药等)。
2.1.3 安排2名护士担任巡回护士工作,1人负责对台上物品的供给和回收血液,另1人执行各种治疗和病情观察并记录,保证各种物品的及时供应和医嘱的正确执行。
2.1.4 严密观察病情 该患者属危重、少见、抢救成功率低的病例,病人的病情变化快、出血多,且患者的心包填塞,手术刚开始时脉搏及spo2均未能测及,因此只能通过严密心电监护,观察患者的尿量来了解病情进展。手术切开心包后填塞已解除,此时可以通过监测血压和触摸患者的脉搏来了解患者情况,及时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尽快采取抢救措施。
2.1.5 手术完毕立即给患者实施保暖措施,为术后患者的复苏创造前期条件;继续观察术后病情,做好适当的约束、防止患者躁动导致各种导管脱落;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与麻醉师一起护送患者回病房,对病房护士详细交班患者病情、术中情况、注意事项等。
2.2 器械护士配合
2.2.1 器械、物品准备:除开胸基本器械外,还应准备有心耳钳、动脉无损伤阻断钳、无损伤镊子,2-0、3-0的涤纶线,2套吸引管,血液回收装置、骨蜡等。
2.2.2 接到手术通知后1名护士立即开包上台整理器械,将各类物品规范放置,以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为了保障患者能够有充足的输血、避免血液浪费,另1名护士洗手上台负责协助对胸腔内血液的回收。
2.2.3 手术步骤及配合:手术医生选择左胸前壁伤口旁的前外侧切口,传递电刀止血、肋骨剪剪断第4、5肋骨,打开胸膜,发现胸腔内大量积血,递血液回收管给第二助手回收胸腔内未凝血,暴露心包发现裂口、血凝块,清除血凝块、综合剪延长心包切口,立即有鲜红色血液喷出,术者右手食指、拇指捏住左心室破裂口(长约1.5cm),立即递予2-0涤纶线连续缝合心肌层,检查裂口无明显渗血,清除心包内血凝块、积血,递3-0涤纶线缝合心包,检查无其它裂口,生理盐水冲洗胸腔,放置胸腔闭式引流管,逐层缝合胸膜、肋间肌至皮肤。连接闭式引流瓶、引流通畅,手术完毕。
3 体会
3.1 心脏破裂发生突然,受伤场合特殊,病情凶险,发展迅速,病死率高[2],早期发现、及时手术和对症处理是抢救患者生命的关键,而此次手术是在上班人员较少的晚上,手术室平时应做好应急预案的培训,接到此类手术通知后立即启动手术室护理人员紧急调配应急预案,及时调配充足的人手,保证了手术中各项护理工作的实施到位。
3.2 器械、巡回护士分工明确,做到急而不乱。巡回护士及时供应台上用物,严密观察病情,保证各项治疗的正确执行;器械护士各司其职,密切配合手术,传递器械正确、准确、及时,为抢救患者获得了宝贵的时间。
3.3 对于开放性创伤不超过4小时者[3],手术室护士密切配合对患者的自体血回输,术中自体血回输能够为患者及时提供了完全相容的、常温的同型血液,缓解血源紧张[4]。
3.4 心脏破裂修补术为少见的、难度较高的手术,对医护配合要求非常高,手术室护士必须积极主动、熟练到位、分秒必争的密切配合术者完成手术,才能挽救患者的生命。
参考文献
[1] 石应康.外科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340~341
[2] 沈杜良,胡双飞,史清平.心脏破裂急诊手术的麻醉[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4(05):22~23
[3] 孙家潭.围术期自体血的有关问题.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1999,2(5):303
篇8
【关键词】分区救治;分区救治管理模式;成批创伤患者;急救护理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汽车数量的急剧增加,目前交通事故批量伤员的救护已成为医疗机构面临的重大课题。交通事故批量救护的特点是发生突然、时间急、伤员多、伤情复杂、抢救难度大[1]。这对医院的急诊预检、分诊、抢救、护理提出了严峻挑战。因此,及时、有效、准确的采取救护措施,对提高抢救成功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自2014年起,我院采用分区救治的管理模式,该模式在成批创伤患者的救治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提高了抢救成功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12月来我院救治的8批创伤(车祸)患者为对照组。本组患者共有112人次,其中男性57人,女性55人。平均年龄(46.06±11.95)岁。创伤指数(指患者受伤的部位、类型及血压、脉搏、呼吸、意识的估计测量分数相加[2]):9分以下(轻伤)占38.39%,10~16分(中度伤)占40.18%,17分以上者(重伤)占21.43%,平均创伤指数(10.66±5.82)分。2014年1~12月来我院救治的10批创伤(车祸)患者为研究组。本组患者共有162人次,其中男性79人,女性83人。平均年龄(47.18±12.68)岁。创伤指数(指患者受伤的部位、类型及血压、脉搏、呼吸、意识的估计测量分数相加[2]):9分以下(轻伤)占36.42%,10~16分(中度伤)占40.74%,17分以上者(重伤)占22.84%,平均创伤指数(9.23±5.80)分。
1.2方法
1.2.1建立分区救治的管理模式。当遇到成批创伤患者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将急诊分为接诊区(急诊大厅),红色区(复苏室),黄色区(抢救室),蓝色区(输液室),黑色区(急诊大厅一角,用屏风遮挡),隔离区(备用诊室)进行专区抢救。接诊区用于进行检伤分诊;红区适用于危重患者,需紧急抢救的患者;黄区用于重患者,可随时抢救的患者;蓝区适用于轻患者,相对稳定患者。黑色区放置死亡患者;隔离区用于疑似传染病患者。各区均设有高年资护士负责协调抢救工作。红区按照2名护士、1名医生的配对原则分组,每组负责1~2名危重患者。护士甲主要负责配合医生进行气管插管、心肺复苏、洗胃等抢救工作。监测并记录生命体征,负责病情交班;护士乙根据医嘱开放静脉通道,负责各种抢救、治疗、护理所需用物。黄区按照2名护士、1名医生的配对原则分组,每组负责3~4名重患者。护士甲根据医嘱吸氧、心电监护,配合抢救等工作,并负责观察记录;护士乙根据医嘱开放静脉通道,负责各种抢救、治疗、护理所需用物。蓝区根据具体情况安排人员。护士甲为患者测血压,开放静脉,护士乙配置液体。
1.2.2调查内容与实施方法。采用自制的《抢救患者调查表》和《患者满意度调查表》,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由调查员作说明后,“抢救患者调查表”由调查员填写,满意度调查表由患者或家属填写,当场收回。然后由调查员对检伤、按区分流时间,急诊救治满意度、严重创伤患者救治成功率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1.2.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两组患者轻、中、重分配情况
2.2两组患者检伤、按区分流时间,满意度,成功率分析详见表2。两组患者间的年龄构成、创伤指数及人数成正态分布。两组间的危重程度分配情况无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通过t检验,两组在检伤、分流时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见表2)。通过χ2检验,两组患者的满意率和成功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见表2。
3讨论
3.1采用分区救治管理模式体现了成批创伤患者救治的时效性
创伤后的第一小时在临床上称为“黄金1h',重度多发伤、严重创伤和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伤后“黄金lh”内前10min,被称为“白金10min”[3],赢得抢救危重伤员的黄金时间,是急救成功的关键。这段时间内如果患者的出血被控制,即可避免患者死亡,为后续的抢救赢得时间。伤员到达医院至其确定治疗的时间长短是评价医院创伤救治水平的重要指标。在分区救治管理模式下,分诊护士按部位、性质、循环、呼吸、意识5个方面分清病情,对患者伤情按轻度、中度、重度、死亡分类。病历卡上分别标示蓝、黄、红、黑色,同时填写编号(病历卡上的编号与患者腕带上的编号一致),医护人员根据病历卡上的标示,将患者送入相应的区域进行抢救。这样确保了患者能得到及时、正确的抢救和治疗。通过实施分区救治管理模式,其检伤、按区分流时间有提高(P<0.01)。快速准确的分诊明显缩短了分流时间,充分地赢得了抢救的黄金时间与白金时间,提高了急诊救治满意度与救治成功率。
3.2采用分区救治管理模式体现了成批创伤患者救治的规范性
分区救治管理模式减少了急救时护理工作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护士根据患者病历卡上标示的颜色将患者分流到指定区域,每个区均设有高年资护士负责协调抢救工作,每个区域按照2名护士、1名医生的配对原则分组,负责1~2名危重患者的抢救。制定了甲、乙护士抢救分工程序图,即护士甲负责配合医生进行气管插管、心肺复苏、洗胃等抢救工作;护士乙根据医嘱开放静脉通道,负责各种抢救、治疗、护理所需用物。通过对护理人员和护理任务的分组和分工管理,保证了每个参与救护的护士有自己的工作空间和工作任务,使重点抢救护理任务落实到位,不遗漏,而且护士能较快进入抢救状态,也便于对抢救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和缺陷进行查找、追踪和管理[4]。总之,成批创伤患者救治目标是降低死亡率和伤残率,采用分区救治管理模式管理成批创伤患者的救治,能快速、有效地组织抢救;迅速、准确的实施护理措施,确保抢救的顺利进行,分区救治管理模式对成批创伤患者的救治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廖全全,叶良玉,张友惠,等.群体伤救护的组织管理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4):297-298.
[2]王一镗.急救外科学[M].2版.北京:学苑出版社,2000:543.
篇9
【摘要】 目的 评价绿色通道卡、章在急诊患者应用的作用,探讨抢救急诊患者新的管理模式,以提高急诊抢救成功率。方法 对我院急诊科使用绿色通道卡和绿色通道专用章护送和转运危重及特殊急诊患者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急诊患者使用绿色通道卡、章后病人的满意度由90%上升到95%,没有因费用,延误等问题造成病人家属不满和投诉。大大缩短了病人就诊及等候时间,为提高抢救效果赢得时间。结论 急诊患者应用绿色通道卡、章,能及时、安全护送病人进行检查、手术及住院,夺取抢救病人的最佳时机。确保以最快的速度使病人得到及时救治,提高抢救成功率。
【关键词】 急诊绿色通道;绿色通道卡;绿色通道专用章;急症救治
急诊科是体现一个医院综合水平的窗口,为了适应现代急救医学的发展,也为了使急诊患者得到及时、快速、安全、准确的检查、手术及住院救治,缩短就诊等候及运送途中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建立急诊绿色通道是救治危重患者最有效的体制[1]。我科自2008年9月以来在原有绿色通道制度及绿色通道流程的基础上通过使用绿色通道卡、绿色通道专用章,提高了抢救效果,赢得了抢救时间,使患者最大受益[2],保持了救治的连续性,避免了因为中间环节延误救治,从而减少医疗纠纷发生率。现将应用情况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急诊科于2008年9月共转运急诊病人829例。其中外科490例。颅脑外伤206例占24.8%,骨折184例占22.1%其中四肢骨折103例占12.4%,其他骨折81占9%。外伤性脾破裂20例占2.4%,多发伤40例占4.8%,大面积烧伤8例,胸部外伤伴肺挫伤32例。内科312例。脑血管意外165例占19.9%。各类中毒70例占8.4%,上消化道出血24例占2.8%,心肌梗塞13例1.5%。溺水5例。其他占35例。妇科25例,宫外孕占3%。五无人员17例占2%。儿科2例为高热引起的的抽搐。全部实施急诊绿色通道卡、绿色通道专用章护送,转运。
1.2 具体做法
1.2.1 使用急诊绿色通道卡、绿色通道专用章标准 (1)危及生命的严重疾病须立即抢救者如心跳呼吸骤停、休克、急性心肌梗死、致命性心律失常、急性心力衰竭、急性呼吸衰竭。(2)突发性事件的伤病员急救,如交通事故、塌方等引起的多发伤、各种中毒、电击伤、溺水。(3)社会灾害发生时的伤病员急救如火灾、爆炸等。(4)外籍人士突发急病需紧急救治者。(5)110、120送入医院的一些“五无”人员:无姓名、无单位、无地址、无家属、无经费保证,此类病人边抢救边报告医务科(白天)、行政总值班(夜间)。(6)其他急性病引起的生命体征不稳需要抢救者。
1.2.2 启动绿色通道和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急危重病人急诊医生和护士长组织抢救,当接收到群体发病病人时,急诊护士立即通知科主任、护士长及医院总值班,迅速准备抢救器材和药品。根据受伤情况由总值班通知相关科室负责人如医务科、护理部、检验科、药剂科、后勤部门及相关病区负责人到场共同参与救治并通知相关科室准备好床位[3]。医院总值班根据受伤情况启动一级响应、二级响应、三级响应成立抢救领导小组和抢救小组。
1.2.3 绿色通道病人护理管理方案 (1)专人护送 : 病人所有的辅助检查及住院、手术由急诊科护士(必要时还有医生)和护工护送,途中携带好相关的急救物品如简易呼吸气囊、除颤仪等以及药品以备病情变化时迅速及时采取抢救措施。送手术室前、住院前急诊护士先和病区或手术室联系,使病区或手术室做好迎接病人的各项准备工作[4]。(2)急危重病人与病房、手术室衔接的内容:①确保呼吸道通畅;②有效的呼吸支持;③循环静脉通道通畅;④使用药物及液体入量情况;⑤化验检查即电解质、肝肾功能、血常规、血型、备血等;⑥各种引流管名称以及是否通畅;⑦患者的病史情况;⑧患者的贵重物品交接;⑨影像检查,如CT、X线、B超等检查的情况[5]。病区护士、手术室护士和急诊护士交接后在急诊危重病人抢救记录单上签名。(3)特殊病人的处理 :“110”、“120”送来的一些危重病人以及“五无”人员,急诊护士将患者的具体情况登记在绿色通道卡上,在急诊科抢救、治疗、用药、检查等在医生开启的申请单、处方上盖“绿色通道专用章”在收费处办理手续后到相关科室检查,各科室见盖有此章的辅助检查会优先检查并在30分钟内出具检查报告,血库及时提供急救用血,麻醉科及时提供手术平台[6]。需办理住院的通知总值班在住院通知单上盖“绿色通道专用章”住院部会及时给予办理手续。
2 应用效果
所有急诊危重病人的护送转运途中,无医疗纠纷和护理投诉的发生,病人的满意度在95%左右,达到预期效果。本组在发病后1 h内得到及时治疗622例(占75%),1~2 h得到治疗192例(占23%),2~6 h得到治疗13例(占1%),6h以上者2例(占0.9%)。其中急诊手术196例,紧急药物溶栓18例。病情需要转上级医院7例,住院治疗752例,留院观察56例,死亡14例。
3 体 会
时间就是生命。但是目前国内创伤救治模式还处在多科会诊,分科诊治的落后局面,常延误急救“黄金时间”,死亡率和致残率居高不下,启用绿色通道后能显著缩短救治时间,保证急救的“时效性和整体性” [7]。在使用绿色通道卡、章前危重和特殊病人需要检查、用药往往首先由医生开启检查单、处方有急诊护士通知医务科(白天)、总值班(晚间)再有医务科或总值班通知收费处办理手续,再有护工去收费处办理欠费手续。有时由于医务科、总值班电话占线或电话未搁好造成电话无法及时打通,或者急诊值班人员意识不强等等原因,使病人等候时间延长,耽误病人的抢救。导致病人的抱怨和投诉增多,满意度下降。使用绿色通道卡、章后护士只要在绿色通道卡上登记后将医生开具的检查单(盖好绿色通道专用章)、处方一起有绿色通道人员拿到收费办理手续到药房拿药。总之开辟绿色通道的目的就是尽最大可能减少转运、治疗、护理过程的时间浪费,提高对急危重症病人的救治成功率,方便病人。以最快的速度明确诊断,以最迅速的方式使大部分患者在治疗有效期内得到治疗。
随着我院绿色通道畅通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每年的急诊急救人次达11万余,占全市急诊急救总人次的60%以上。2008年9月后我院急诊科在急诊绿色通道的基础上使用绿色通道卡、绿色通道章后大大缩短了危重急诊患者就诊等候时间,群体发病和突发事件患者得到有序、有效的抢救,急危重患者得到及时、快速、安全、准确的检查、手术及住院救治。提高了病人的抢救成功率和群体发病和突发事件急诊抢救能力。同时可以避免因为费用问题未给病人及时检查治疗造成纠纷及投诉。极大提高了病人的满意度。另外减少了病人奔波,节省了就医时间,优化了就医流程,真正意义上提供了“一站式”绿色通道服务。
参考文献
[1] 杨兴易,林兆奋,赵 良,等.关于加强二、三级医院急诊绿色通道建设的指导意见[J].中国急救医学,2003,23(5):333.
[2] 李彦丽,邓燕妹,王 轶,等.心血管急症的绿色通道护理体会[J].中国中医急症,2007,16(8):1017.
[3] 周少林,陈爱莲.急诊护士在急诊绿色通道中的管理作用[J].河北医学.2007,6(6):740~741.
[4] 孟庆玲.急诊绿色通道的管理[J].浙江临床医学2003,5(7):560.
[5] 吴建文,李学勤.急救绿色通道与手术室急救的护理衔接[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2,2(7):1109~1110.
篇10
关键词批量伤员;救护
1一般资料
我科2007年2月至2008年11月共参与4起发生在高速公路上的大型连环车祸的抢救,救治人数98人,平均每起24.5人,重伤27人,现场紧急医疗干预52人,现场死亡7人,院内死亡3人。(见表1)
2 现场救护
2.1接警快速反应
在接到大型交通事故的“120”急救电话后,迅速调度出数倍于单一病种救护的一线值班医护人员,并按管理要求在第一时间内到达出车现场。
2.2 即时环境评估
救援人员到达现场后立即察看环境,评估灾害程度,推断后续受灾的可能性,对灾害进行预见性判断,及时与医院急诊科及上级急救中心联系,请求做好进一步院内抢救准备,增加机动救援力量。
2.3早期预警评分(early warning score EWS)
迅速对患者心率、血压、呼吸、体温和意识进行评价,按A(呼吸道是否通畅、有无梗阻)、B(呼吸动度、频率、节律)、C(脉率、动脉血压、肢端循环)、D(意识状态即对刺激的反应能力、定向力、语言表达能力)、E(肢体活动、有无畸形)等做出初步判断,以确定现场处置的先后顺序,拣伤后作出分级救援标识,分别以红、黄、蓝、黑代表极危重、危重、较轻、失去抢救意义的已经死亡者。根据不同级别给予相应的医疗干预措施。
2.4现场组织指挥
在现场大规模公众参与救援的情况下,医疗救护人员常常扮演着组织、指挥、协调、实施等众多角色,要尽可能将现场参与救护的驾乘人员、消防人员组织起来,轻伤者能自救互救,人尽其能,现场的运输工具能物尽其用,统计数据随时汇总并向上级汇报。
2.5 伤员管理
2.5.1保持呼吸道通畅
严重车祸患者常伴有呼吸道梗阻以致窒息,须及时清理口咽分泌物、呕吐物、血块等,向前托起下颌,把舌拉出并将头转向一侧,防止窒息。
2.5.2 维持有效循环
用18~20号留置针尽量选择上肢或健肢的大口径近心静脉穿刺,快速输入液体,保证输液通畅,稳定血压,为进一步的专科治疗争取时间。
2.5.3 控制活动性出血
外露伤口,以无菌纱布覆盖,用绷带加压包扎,制止出血,避免加重损伤。
2.5.4特殊伤情的处理
开放性伤口用加厚的无菌敷料加压包扎;同时存在骨折的伤口用夹板妥善固定骨折肢体;使用止血带时记录上带时间,每间隔30min放松1次,密切注意肢体温度及颜色变化;颈椎骨折患者使用颈领,头部制动;颈腰椎骨折患者,搬运时脊柱应伸直,轴式移动,严防躯干扭转,平卧于硬板上。
2.5.5 病情观察
车祸多为复杂的多发伤,要密切观察意识、瞳孔、脉搏、血压、有无呕吐等情况, 消防、路管等车辆协助转运伤员时,专业救护人员要向后送人员交待清楚伤员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及处理方法,防止各种管道扭曲、脱出或阻塞。
2.5.6 心理护理
车祸时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恐惧心理,迫切要求得到最好的治疗和护理, 躯体上的痛苦与心理的恐惧交织,往往会导致急躁不安。因此应主动关心、同情患者, 掌握伤员心理状况,获取伤员潜在的需求信息,及时征得伤员亲属或朋友的联系电话,告知伤员将要送达的医院及简要伤情等,消除急躁情绪。
3 院内处置
3.1指挥前移
接警后,白天应迅速向医务部通报,夜间则向医院值班领导通报遭遇灾害的信息,已经派出去的院前救护力量,急救现场反馈回来的灾情等,使指挥员能及时掌握救护的动态信息,及时将工作地点前移至急诊科,视灾情确定是否启动灾害救援应急预案。
3.2联科协同抢救
在将急诊科现有力量派出以后,迅速通知相关科室调动以创伤救治为主体的技术力量,如头颅外伤,胸腹外伤,脊柱四肢外伤的专科抢救的专家迅速汇集到急诊科待命,迎接随时从院前转运回来的伤员。
3.3伤情统计
将伤员逐一登记,记录其姓名,年龄,通讯或家庭住址,主要伤情,对暂时无法了解到确实姓名的病人以编号代替;将伤亡人数、动态统计结果及时上报。
3.4及时分诊后送
对伤情稳定及诊断明确,无须在急诊科作更多停留或处理的伤员,及时安排护工,实习生等负责护送伤员进行有关检查或住院。护送前先与有关科室取得联系。对危重伤员由护士专人护送、搬运时动作要轻稳,注意保持各种管道的通畅,并与病区护士进行病情及药品交接。
3.5对外联络
对无法与家属或单位取得联系的伤员,可通过查找证件,找到其准确联系地址及联系人,及时协助其取得联系。
4讨论
目前,医疗急救资源相对缺乏,当发生大型连环车祸时,现代急救医疗和急救服务已经逾越了医学的范畴,在接警、处置、后送等环节做到与社会救援的系统运作环环相扣,能够避免无序无为和盲目混乱的状况。
EWS即是运用医学全科能力及时发现潜在风险患者,快速获取伤情信息,加快早期医疗干预机制的启动,达到更合理、更高效地管理现场伤员,给予每位伤员准确、快速的急救服务,让急救与伤员同在,与死神拚抢时间,挽救伤员生命,减轻意外伤残。
车祸是一种负性心理刺激,将一对一的心理支持贯穿在院前急救中,解除了患者的孤独感和压抑感,增加了伤员对负性刺激的顺应性,使他们能更好的配合救治,早期稳定病人的生命体征。
急救强调时间的有限性,大规模灾害发生时,现场救护力量不足,在不得已的时候应以对症处理来稳定病人生命体征,链式抢救可以增加抢救的时效性,消除无价值作业和重复作业,使患者在伤后的第一个黄金时段内,出血得到控制,伤情得到处理,无窒息发生以及再损伤,避免伤员死亡,提高救治效率。因此,现场急救的理念以完成生命支持为处置目标,为后续的抢救赢得时间。
现场灾情与救护信息的互享,信息上报下传,有利于迅速启动社会救援系统;指挥员能尽量靠前于急救现场,尽早把握现场灾情,作出各方协调,在线下达救护指令,“遥控”院前救护,开通院内通道,调集符合灾情的急救保障力量和机动救援力量,院前院内及后送等各个环节的救治策略清晰。医务部及相关系统提前作好接收大批伤员的人、财、物准备,现场急救和院内急救无缝隙衔接,保证急救通道畅通无阻。
参考文献
[1] 张桂花、曾慧韵,车祸的院前急救系列护理体会,齐鲁护理杂志2006,12(7): 1349-1341.
[2] 张亚卓、赵雪生、李 冰,等 创伤链式抢救流程在急救护理中的运用,护理杂志2006,23(9) : 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