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疾病的诊断范文

时间:2023-10-27 17:54: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呼吸疾病的诊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呼吸疾病的诊断

篇1

关键词:鸡,呼吸道疾病,诊断,防治

 

1.鸡慢性呼吸道病

冬春季节,温度与通风相互矛盾,环境不好控制,病原极易繁殖,鸡易感染呼吸道病。鸡的呼吸道病有很多种类,有的是由病毒引起的,有的是由细菌和支原体引起的,各种日龄的鸡均可感染,而且发病率高,还容易引起其他疾病的继发感染或混合感染。论文参考。

1.1临床症状

本病的特点是发病急、传播慢、病程长。在没有其他疾病发生时,只是由于气温变化、饲养密度大、鸡舍通风不良时发生的单纯性感染,多数鸡精神、食欲变化不大,少数鸡呼吸音增强(只能在夜间听到),上述发病因素过强也可致多数鸡发病,这时采食量减少,在鸡群中可以看到有些鸡眼睛流泪,甩鼻,颜面肿胀。眼睛流泪多为一侧性,也有双眼流泪的。如果治疗不及时可转为慢性,鸡的食欲时强时弱,眼内有干酪样渗出物,有的如豆子大小,严重时可造成眼睛失明。少数鸡由于喉头阻塞窒息而死。如没有继发感染,死亡率低。死亡鸡解剖后主要的病理变化是气囊炎。成年鸡发病对产蛋的影响是呼吸道病中影响最小的。但是,在实际生产中本病发生后常继发大肠杆菌病,尤其是在肉鸡群更加明显,结果使病情复杂化,鸡群死淘率上升。在多数情况下本病出现在多种疾病发生的过程中,因此,死亡鸡解剖后的病理变化还可见到原发病的变化。

1.2 防治措施

对本病的防治应遵循以下原则:由于本病的发生有明显的诱因,因此预防工作显得更为重要。在预防工作中,首要任务是对各种病毒性疾病做好预防接种工作。其次是加强饲养管理,精心管好鸡群,夏天做好防暑降温,冬天做好防寒保暖。一年四季都要做好鸡舍的通风工作,给鸡创造一个较好的生存条件。本病一旦发生,重要的是尽最大努力去除发病诱因,改善环境。这样有利于减少疾病的发生,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如果有其他的病毒性疾病发生,则以控制病毒性疾病为主。为了防止本病的继发感染,可适当投药加以控制。治疗中的原则应考虑发病鸡的数量。病鸡少时以个别治疗为主;当发病鸡数量多,外界诱因无法立即去除时,可考虑大群给药与个别治疗相结合。治疗药物可这样来选择:个别鸡的治疗可用链霉素,成年鸡每只鸡每天用20万国际单位,或者用卡那霉素每天1万国际单位,分2次注射,连续注射2天~3天。全群给药可用消咳、呼咳奇效等。用饮水给药的方法,连用4天~5天。如与大肠杆菌病混合感染,则以用治疗大肠杆菌病的药物为主。

2. 非典型新城疫

该病是鸡所有呼吸道疾病中最常见的病症之一。该病主要发生于已经进行了鸡新城疫免疫但抗体水平不高或不均衡的鸡群,有新城疫母源抗体的雏鸡群和常有本病发生而饲养管理水平较差的鸡场。从病例的实际情况来看,发生非典型新城疫的鸡群,日龄多在30日龄、80日龄和200日龄左右。

2.1临床症状

产蛋鸡常见以呼吸道症状为主,呼吸困难,张口伸颈,发出“咕噜”声;有些病鸡排出黄绿色粪便,常有零星死亡;产蛋量和蛋的品质下降,种蛋孵化率降低;有些病程长的鸡还表现出歪头、扭颈、角弓反张等神经症状。

症状和病变差异很大,多数表现程度不同的呼吸啰音,打喷嚏,食欲减少或废绝,病程稍长者则出现歪头、扭头、转圈、角弓反张等神经症状。病程持续时间长,患病期间鸡群中总有少数鸡不断的零星死亡,使用多种抗生素治疗无效。极易被误诊为慢性呼吸道病或传染性支气管炎。

鸡群精神状况不佳、生长发育迟滞。多数病死鸡剖检时病理变化不明显,肉鸡常见喉头粘膜有散在性或弥漫性出血;部分病鸡腺胃和十二指肠粘膜有出血点;也有部分病鸡肾脏有尿酸盐沉积,脑膜和脑组织充血。蛋鸡病变主要在喉头、气管充血、出血,粘液增多,少量病鸡的腺胃粘膜、有少量出血点以及肌胃角质膜下有出血斑。

2.2防治措施

2.2.1培育体重达标、均匀度好的鸡群是防止各种疾病发生的前提,只有合格的鸡群,才能确保抗体的均匀有效,保证各项免疫的顺利进行。

2.2.2确保雏鸡来自于健康的种鸡,因此必须选择信誉好、产品质量高、技术服务完善、经济实力强的供雏单位,保证顺利渡过育雏期。

2.2.3制定科学有效的免疫程序。确保抗体有效、高效,避免出现免疫空白。①重视1日龄的免疫工作。②使用正确的免疫方法。③定期做好免疫监测工作,发现抗体水平偏低或参差不齐时,应分析原因并对免疫程序作适当调整,及时加强免疫。

2.2.4加强生物安全措施。采取各种手段,防止病毒的传入和交*感染,阻断传播途径,认真做好环境的治理和消毒工作,消灭病毒。加强饲养管理,提供鸡群全价饲料日粮、舒适的环境条件(通风和温湿度),减少环境应激,以提高鸡群的综合抗病能力,提高机体对新城疫疫苗的免疫应答,减少非典型新城疫的发生。

3.传染性支气管炎

各种日龄的鸡均可发生该病,但以雏鸡和育成鸡多发。该病是由病毒引起的。其特点是发病急、传播快。

3.1临床症状

本病在临床上有三种类型,即呼吸型、肾型、腺胃型。

3.1.1呼吸型传支。雏鸡多发,发病后以呼吸困难为特征,有的呈张嘴呼吸,鼻腔有分泌物,常常甩头。病鸡精神、食欲很差。病后1~2天鸡只开始死亡,并且死亡呈直线上升,约1周后死亡率开始下降。成年鸡发病呼吸道症状不明显,但是产蛋明显下降,产出畸形蛋,蛋壳粗糙,蛋的质量差,蛋黄与蛋清分离,蛋清稀薄如水。10天后产蛋逐渐恢复。

3.1.2肾型传支。以20日龄左右的鸡多发,发病鸡精神、食欲差,呼吸道症状不明显,或呈一过性。拉灰白色稀便。死亡快且呈直线上升。死后变化以肾的变化最为明显,肾脏高度肿胀、苍白,由于尿酸盐的沉积,呈“花斑肾”样。

3.1.3腺胃型传支。40~80日龄的鸡多发。鸡群发病传播速度较上述两型要慢,病鸡精神食欲差,有呼吸道的症状,比慢性呼吸道疾病的呼吸道症状明显且严重,下痢。死亡比较缓慢,但拖延的时间长,可达20天以上。死亡的鸡非常瘦是明显的特点。解剖后的变化以腺胃的变化最为特征,腺胃肿胀明显,有的可呈圆形;胃壁增厚,腺胃周围出血。论文参考。

3.2防治措施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是病毒病,治疗上没有特效药物。在发病时给予抗生素主要是防止鸡白痢、大肠杆菌病和慢性呼吸道疾病的继发感染。关键是搞好预防工作。呼吸型传支可用新城疫传支二联苗;肾传支和腺胃型传支可选择油乳剂灭活苗进行免疫。

4.低致病性禽流感

禽流感是由禽流感病毒感染而引起的以呼吸道和消化道功能障碍为主的疾病或疾病综合症。由于受毒株毒力、禽只敏感性、并发症及饲养管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禽流感的症状、病变以及发病率和死亡率有很大差异。

4.1临床症状

病鸡眼睛红肿、流泪、分泌物增多,慢性感染的往往造成单侧眼睛失明,头和脸部水肿,冠和肉髯肿胀、边缘有紫黑色坏死点,咳嗽、打喷嚏等。

4.2防治措施

怀疑禽流感、新城疫混合感染时,要注意的是不能紧急接种新城疫Ⅰ系疫苗,因为禽流感感染时紧急接种新城疫Ⅰ系疫苗,往往会造成鸡群的大面积死亡。此时应接种Ⅳ系疫苗,并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抗病毒感染的药物,同时接种禽流感灭活疫苗。论文参考。

做好对一般病毒性传染病的常规预防措施,尤其注意对进入鸡场的车辆及物品的彻底消毒工作,防止禽流感病毒进入鸡场内。坚持在鸡舍内进行定期的常规消毒,在疾病的流行季节,必须做到每天一次。切实做好对鸡新城疫、传染性喉气管炎、传染性支气管炎等呼吸道病的免疫工作,有助于提高鸡群对禽流感的抵抗力。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抗病毒药物,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鸡群感染禽流感。

篇2

佛山市高明区人民医院儿科,广东佛山 528500

[摘要] 目的 探讨肺功能检测对于诊断儿童呼吸系统疾病的意义。 方法 以在该院因呼吸系统疾病住院治疗的患儿共1 960例为研究对象,行肺功能检测,包括潮气状态下的通气功能、潮气流速-容量环的形态、呼吸动力学指标、功能残气量等。 结果 不同呼吸道疾病的肺功能特征表现不一,各指标的阳性率间也有多差异,其中,支气管肺炎患者多表现为小气道阻力增高改变、总气道阻力增高和功能残气量改变,但根据临床症状的差异,如阻塞或者实变,其肺功能检测也显著变化;毛细支气管炎、哮喘患儿多以小气道阻力增高为特征,其阳性率分别为58.3%、44.0%、64.0%;以大气道功能异常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包括先天性喉喘鸣和喉炎,其阳性率分别为29.6%、27.3%,较其他呼吸道疾病患儿显著升高;对于肺不张患儿,其主要表现为小气道阻力增高、总气道阻力升高及功能残气量异常;此外,对于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多表现为功能残气量改变,同时伴有小气道阻力增高。 结论 肺功能检测的实施,能够有效反映不同呼吸道疾病的特征,从而对于疾病转归、诊断、疗效评价等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 肺功能;呼吸系统疾病;儿童;诊断

[中图分类号] R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8(a)-0182-02

[作者简介] 吴乃许(1971-),男,广东阳春人,本科,儿科主治医师,主要从事儿科临床工作。

呼吸系统疾病是儿科临床最为常见的疾病,发病率较高,在儿科所有疾病中占首位[1],其中,急性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约为60%[2]。目前,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的恶化,导致呼吸系统疾病的危险因素也与日俱增,使得其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3]。肺功能检查作为一种非创伤性的检查手段,对于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诊治、疗效评估及预后评估等具有重要意义,其能够客观地反映气道内病理改变及其程度,同时可间接反应气道的生理功能,从而为呼吸系统疾病检查提供有效可靠的依据[4]。目前,国外已将肺功能检查作为呼吸道疾病的常规检查项目,用于呼吸系统疾病的早期诊断和疾病的严重程度评估及预后评估[5]。但国内对于肺功能检查的研究较少,尤其对于儿童呼吸系统疾病诊断和治疗。该研究选取2005年1月—2012年1月于该院住院治疗的儿童为研究对象,统计肺功能检查异常情况,以了解肺功能检测在儿童呼吸系统疾病诊断中的意义。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在该院因呼吸系统疾病住院治疗的患儿共1 96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儿1 107例,女性患儿853例,男女比例是1.3:1;年龄在6~14岁之间;按照疾病类型分类,支气管肺炎1 018例,支气管炎237例,毛细支气管炎 287例,支气管哮喘200例,上炎30例,先天性喉喘鸣11例,支肺炎合并肺不张 9例,右下肺炎9例,咳嗽变异性哮喘14例,喉炎27例,其他108例。

1.2研究方法

仪器采用由德国耶格Masterscope Apspro制造的肺功能仪,检查指标是Vt(即潮气量)、FEV1(即第一秒最大呼气量)、FEV1%FVC、IOS强迫振荡气道阻力、FVC、MVV(即最大每分钟通气量)、MEF25-75%(即用力呼气25%~75%流速)、一口气弥散法测残气量、残总比,弥散功能、PEF呼气峰流速等,其中PEF是一项最有意义的检测指标,其和年龄、身高、体重及胸围等都相关,特别是和身高关系最为紧密.肺功能检查由肺功能室的专业人员进行检查,所有病例都通过进行正确的相关呼吸培训,均能正确的掌握肺功能检查中吹起的方法,并测定与记录被检查者的身高,体重以及年龄与初步诊断等一般资料,从上述资料中估算出患者的预计值,再和实测值进行比较.患者检查时采取坐位、含口嘴、夹住鼻腔、连续测量3次、通过电脑自动分析数据、专业人员填写诊断报告、打印报告,并统计肺功能检查异常情况。

1.3统计方法

数据处理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2结果

通过肺功能检测发现,不同呼吸道疾病的肺功能特征表现不一,各指标的阳性率间也有多差异,其中,纳入研究的1 960例患儿中,以支气管肺炎患者居多,其临床特征表现为小气道阻力增高改变、总气道阻力增高和功能残气量改变,但根据临床症状的差异,如阻塞或者实变,其肺功能检测也显著变化;毛细支气管炎、哮喘患儿多以小气道阻力增高为特征,其阳性率分别为58.3%、44.0%、64.0%;以大气道功能异常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包括先天性喉喘鸣和喉炎,其阳性率分别为29.6%、27.3%,较其他呼吸道疾病患儿显著升高;对于肺不张患儿,其主要表现为小气道阻力增高、总气道阻力升高及功能残气量异常,这与其病理改变密切相关;此外,对于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多表现为功能残气量改变,同时伴有小气道阻力增高。

3讨论

对于儿童肺功能检查而言,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有学者进行了报道,随后的60~70年代报道逐渐增多。目前,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肺功能检查也逐渐精确化和简单化,在判断病情严重程度、评价临床治疗效果以及估测预后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已成为诊断呼吸系统疾病不可或缺的检查手段[6]。在呼吸系统疾病发病早期,及时进行肺功能检查,从而确定气道病变,尤其对支气管哮喘的诊断密切相关。目前,儿童支气管哮喘的发病率不断上升,但是由于医务人员和患者及其家属对于肺功能检查在诊断哮喘中的重要性尚没有足够的认识和重视,导致对哮喘不能做出及时的诊断,使得众多患者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造成了临床上通常应用大量的抗生素以及止咳药物等来治疗,临床效果不但不佳还延误了病情。

该研究结果显示,通过肺功能检测发现,不同呼吸道疾病的肺功能特征表现不一,各指标的阳性率间也有多差异,其中,纳入研究的1 960例患儿中,以支气管肺炎患者居多,其临床特征表现为小气道阻力增高改变、总气道阻力增高和功能残气量改变,但根据临床症状的差异,如阻塞或者实变,其肺功能检测也显著变化;毛细支气管炎、哮喘患儿多以小气道阻力增高为特征;先天性喉喘鸣和喉炎以大气道功能异常为主要特征;肺不张患儿主要表现为小气道阻力增高、总气道阻力升高及功能残气量异常;此外,对于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多表现为功能残气量改变,同时伴有小气道阻力增高,这些都表明开展肺功能检查对于儿童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以支气管哮喘为例,其是一种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其病理改变是慢性炎症反应导致产生可逆性气道狭窄、阻塞与气道的高反应性,进而导致不同程度的肺功能损害,而肺功能检查不但可以客观地反映大气道或小气道有无阻塞,还可以通过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者舒张试验了解气道阻塞的是否存在可逆性,进而为确诊哮喘提供客观依据[7]。目前,临床上对于诊断哮喘很多仅依靠临床表现,没有客观的指标支持[8]。虽然肺功能检查对呼吸道疾病尤其对支气管哮喘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但目前由于医务人员及患者对于肺功能检查的临床重要性尚未有引起重视,延误了呼吸道疾病尤其哮喘的诊断和治疗,对于呼吸道疾病患儿的肺功能检查力度不够,这可能与患儿客观依从性差及医生、患儿家属对于肺功能检查的临床重要性认识不足有关。

综上所述,肺功能指标能够反应不同呼吸系统疾病的病理特征,从而通过肺功能检查能有效诊断不同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从而对儿童呼吸系统疾病诊治起到促进作用。因此,临床医师尤其是儿科医生以及患儿家属应重视肺功能检测,以提高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准确率,使儿童呼吸道疾病得到早期诊断、及时有效的治疗。

参考文献

[1]朱春梅,陈慧中.婴幼儿肺功能检测[J].中国医刊,2009,44(9):9-12.

[2]Amold JH.Measurement of the alveolar deadspace are we there yet[J].Crit care med,2001,29:1287-1288.

[3]余泽明,宋丰贵,李建华,等.应重视肺功能检查在呼吸统疾病诊治中的地位[J].昆明医学院学报,2005,26(4):69-71.

[4]陈一芳,考验,忻学英,等.肺功能检测在小儿呼吸道疾病中的临床应用[J].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34(4):365-367.

[5]张皓.儿童肺功能检测的临床意义[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0,25(4):365-367.

[6]华山,魏 ,吕敏.肺功能检测在儿童哮喘诊治中的意义[J].小儿急救医学,2005,12(5):370-372.

[7]陈一芳,考验.肺功能检测在小儿呼吸道疾病中的临床应用[J].浙江大学学报,2005,34(4):365-367.

篇3

【关键词】 降钙素; C反应蛋白质; 白细胞; 细菌感染

呼吸道感染是儿科常见疾病,有些医生在未明确细菌感染或病毒感染之前通常会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治疗,此举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因继发细菌感染引起的病情加重或病程延长,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抗生素的滥用和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并加重了患儿家庭的经济负担。但传统的感染指标,如白细胞(WBC)总数及分类、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等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都不高,而作为金标准的病原培养或分离耗时又长。因此,选择一种快捷而又有效的实验指标来检测病原,是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关键。近年研究发现,血清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是一个新的炎症指标,是一种对细菌感染敏感的早期诊断指标[1-2]。本文对本院儿科呼吸道感染患儿220例进行PCT、CRP及WBC水平的检测分析,并探讨PCT在儿童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1日-2013年6月30日在本院儿科住院的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患儿220例,其中男132例,女88例;年龄7 d~9.32岁,平均2.15岁。所有患儿根据其痰培养结果分为细菌感染组142例和非细菌感染组78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儿在入院时均取静脉血检测PCT、CRP及WBC水平。PCT采用上转发光法定量测定,仪器由北京热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诊提供,试剂批号:A20121201。结果分为4个等级:PCT0.25~0.50 ng/ml为明显升高;>0.50 ng/ml为显著升高。CRP≥8 mg/L为阳性。WBC>10×109/L为阳性。同时,所有患儿均经导管深部抽取痰液进行痰培养。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细菌感染组痰培养阳性细菌种类 142例深部痰液细菌培养阳性患儿中,培养出8种细菌,共162株。其中大肠埃希菌45株,阳性率27.8%;肺炎克雷伯氏菌34株,阳性率20.9%;金黄色葡萄球菌25株,阳性率15.4%;铜绿假单胞菌17株,阳性率10.5%;阴沟肠杆菌15株,阳性率9.3%;肺炎链球菌11株,阳性率6.8%;表皮葡萄球菌9株,阳性率5.6%;鲍曼不动杆菌6株,阳性率3.7%。由此可得大肠埃希菌阳性率最高,肺炎克雷伯氏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别位居第2和第3,有1例重症肺炎经检验为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本组资料中有部分患儿培养出两种细菌,其中肺炎链球菌合并肺炎克雷伯杆菌6例,肺炎链球菌合并大肠埃希菌1例,阴沟肠杆菌合并大肠埃希菌1例,鲍曼不动杆菌合并大肠埃希菌1例,金黄色葡萄球菌合并卡他莫拉菌1例。

2.2 两组患儿PCT、CRP、WBC检测结果比较 (1)PCT检测结果:细菌感染组中PCT阳性133例,其中PCT轻度升高85例,明显升高22例,显著升高为26例,阳性率为93.7%;非细菌感染组中PCT阳性7例,其中轻度升高6例,明显升高1例,阳性率为8.9%。细菌感染组的PCT阳性率明显高于非细菌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134.1,P

2.3 三种检测指标对细菌感染诊断价值的比较 通过敏感性、特异性、Youden指数对本组资料进行分析,在本组资料中PCT的敏感性最高,为93.66%,WBC的特异性最高,为94.87%,但Youden指数显示PCT>CRP>WBC,见表1。

3 讨论

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是目前国际医学界共同关注的一个问题,对于非细菌感染患者的抗生素滥用易引起菌群失调,耐药菌株的形成,而对于细菌感染患者,不及时准确的应用抗生素则会导致病情恶化,甚至失去抢救的最佳时机。但是,在临床中准确而及时的判断感染性疾病的病原仍是一个难题。病原学分离或培养是比较准确的方法,但是耗时长,目前临床常用的WBC总数和CRP因受多种因素影响,特异性和敏感性不高。近几年国内外许多学者提出血清PCT是一种新的细菌感染的标志,并认为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优于CRP和WBC总数[1-4]。

PCT是降钙素的前体,是由116个氨基酸组成的糖蛋白,正常情况下PCT mRNA在甲状腺滤泡旁细胞粗面内质网内翻译成含141个氨基酸的前PCT进入内质网膜,经糖基化和特异酶的作用,生成PCT。PCT在人体内的半衰期约为20~24 h,稳定性好。文献报道体内产生PCT主要部位在肝脏,其他如单核细胞、脾、肺或小肠的神经内分泌细胞也可以产生。在健康人血清中PCT水平极低,但是内毒素可刺激PCT的释放,使PCT在细菌感染早期特异性升高[5-6]。

WBC总数在细菌感染患者体内会升高,但其可受抗体、抵抗力、药物、射线等多种混杂因素的影响,解热镇痛药、抗生素等均可使WBC降低,而且WBC总数具有年龄、个体差异,且正常范围宽,临床难以根据WBC总数判断病原。CRP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急性时相反应指标,在细菌感染早期就显著升高,但研究显示,除细菌感染外,急性排异反应及手术等均可引起CRP的升高,故特异性不高[7-8]。

在本组资料中,细菌感染组和非细菌感染组的WBC阳性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WBC对感染诊断具有一定参考意义,但与CRP、PCT相比,细菌感染组中WBC的检测阳性率最低,对感染诊断的敏感性最低。CRP的敏感性高于WBC,但是与PCT相比,CRP敏感性、特异性均较低,这可能与急性期蛋白受体的影响因素较多有关[9-11]。

Youden指数是反映诊断试验真实性的综合指标,其值为-l~+1,值越大,说明诊断试验的真实性越好,当小于或等于0时诊断试验无任何临床应用价值。在本组资料中,PCT的Youden指数为0.85,明显大于WBC和CRP的Youden指数,提示PCT对细菌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价值优于WBC和CRP,此结果与国内外其他学者报道的研究结果一致[12]。

综上所述,PCT是一个较理想的早期鉴别小儿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中细菌感染与非细菌感染的指标,可指导临床医生合理使用抗生素。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减少抗生素滥用导致的一系列问题。但PCT也不是金标准,不是判断是否使用抗生素的唯一指标,还应结合患儿的病情表现、体征和其他辅助检查结果进行全面、动态的观察和分析。

参考文献

[1]胡可,刘文恩,辉.降钙素原在细菌感染中临床应用的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1):30-33.

[2] Kaplan J M,Wong H R.Biomarker discovery and development in pediatric critical care medicine[J].Pediatr CritCare Med,2011,12(2):165-173.

[3]杨滨,康梅.降钙素原在细菌感染性疾病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J].现代预防医学,2009,36(3):596-597.

[4] Pourakbari B,Mamishi S,Zafari J,et a1.Evaluation ofprocaIcitonin and neopterin level in serum of patientswith acute bacterial infection[J].Braz J Infect Dis,2010,14(3):252-255.

[5]吴熙,于学忠.降钙素原[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8,30(2):231-235.

[6]徐静,何春琳,李琦.降钙素原监测在呼吸重症疾病中的研究进展[J].四川医学,201l,32(3):430-432.

[7] Lobo S M.Sequential C-reactive protein measurements in patients with serious infections:does it help?[J].Crit Care,2012,16(3):130.

[8] Hur M,Moon H W,Yun Y M,et parison of diagnostic utility between procalcitonin and C-reactive proteinfor the patients with blood culture positive sepsis[J].Korean J Lab Med,2009,29(6):529-535.

[9] Canpolat F E,Yigit S,Korkmaz A,et a1.Procalcitonin versus CRP as an early indicator of fetal infection in preterm premature rupture of membranes[J].Turk J Pediatr,2011,53(2):180-186.

[10]石玉玲,廖扬,曾珠,等.血清降钙素原在下呼吸道感染疾病中的诊断与应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1):44-46.

[11]洪亮,丁继光,潘继豹,等.降钙素原在严重细菌感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2009,2(5):305-306.

篇4

[关键词] 支气管炎 诊断 防治

[中图分类号] S858.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4-0240-02

一、引言

肉鸡养殖收益高、风险低,在全国各地有众多大大小小的养鸡场,鸡的养殖方法有圈养也有放养,在鸡养殖的过程中对疾病的控制和预防,是降低养殖风险的有效措施。鸡感染支气管炎病,是因为受到传染性的支原病毒的感染,对其呼吸系统、肾组织进行破坏,这种疾病的发病率较高,有较强的传染性,所以在鸡养殖中,需要针对支气管炎病加强防治。

二、鸡支气管炎病的症状和特点

鸡的支气管炎病在鸡传染病中属于一种传染性强和急性呼吸道疾病,这种病症的产生主要是鸡感染了冠状病毒,使得鸡的呼吸系统和肾实质组织受到损伤,一旦鸡感染这种支气管炎病就会快速的传播。支气管炎病在动物中,尤其是鸡中的发病率非常高,是目前危害我国鸡养殖业的一大重要疾病。

1.鸡支气管炎病的症状

根据以往的鸡支气管炎病的诊断和治疗,对其发病症状进行分析总结得出:一旦鸡感染支气管炎病毒,在初期病鸡的症状为精神不振,没有食欲或者食欲不佳,出现腹泻、鼻液增多的现象,在病鸡的鼻孔和颈部周围出现明显的沾污现象,病鸡的鼻孔被堵塞,严重的影响着病鸡的呼吸,病鸡还会频繁的发挥奇怪的声音,出现频繁摇头等症状[1]。

病鸡在刚患病时,将会出现流泪、眼睑肿胀的现象,随着病鸡病情的变化,在支气管炎病情较为严重时期,病鸡的呼吸将出现严重的困难,呈现张口大喘气的现象,而且呼吸中伴有罗音,还有咳嗽的症状。

病鸡生病期间体温会有所升高,生长速度相对迟缓,呈消瘦的状态,在幼鸡患上支气管炎病时,其产生的并发症相对典型,有黏性鼻液、鼻孔堵塞、呼吸困难、打喷嚏、咳嗽等,随着病情的变化,炎症将蔓延到鸡的呼吸道,增加鸡呼吸难度,出现喘气和咳嗽的症状,呼吸中还有罗音。

在鸡支气管炎病后期,鸡的眼睑将会出现肿胀,生长发育受到影响,停止生长,食欲不振、精神不振羽毛松乱。

2.鸡支气管炎病的特点

当鸡患上支气管炎病之后,其生长发育状态会受到影响,病鸡生长不良。因为这种疾病的传染性高、发病率高,在没有控制病情的状态下,将会使得更多的鸡患病,为养殖户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

支气管炎病一年四季都会发生,在冬季和春季的发病率最高,幼鸡非常容易患病,发病率以及死亡率非常高。当鸡患病之后,其产蛋量将出现明显的下降,生长速度也会受到严重的抑制[2]。

鸡支气管炎病,可以通过食用污染的饲料、饮用病鸡饮用过的水,也可以通过带有病菌的种蛋进行传播。支气管炎的传播,是通过和病鸡生活过的环境、服用过的饲料或者是被病鸡呼吸道排泄物污染的饲料、饮用过病鸡饮用的水等,进而感染支气管炎病毒,患上支气管炎病。

一旦这种支气管炎病在鸡群中传播,病鸡将同时患有传染性鼻炎等疾病,鸡养殖场所中有非常多的鸡,而且环境较差,通风不良,为支气管炎病毒的感染和传播提供条件,增加了支气管炎传播的速度。

三、鸡支气管炎病的诊断

根据支气管炎疾病在鸡群中的传播特点和临床症状进行分析,是对这种疾病进行的最为简单的诊断。针对鸡的支气管炎病诊断,主要将其分为两种:

1.血液检测

这种检测方法主要是采用血清学,对病鸡的病情进行诊断,在载玻片上滴加2滴抗原,然后从采取到的病鸡血液中,获取1滴,将其和载玻片中的抗原进行混合,于此同时做阴阳血清进行对照,在血清检测中出现“++”,则此时的血清检测结果为阳性。

采用血液检测这种诊断方法,主要是对病鸡的败血支原体进行检测,进而对鸡群疾病进行监控。当怀疑有鸡感染支气管炎病毒时,采用这种诊断方法,可以对其病情的诊断起到辅助检查的作用[3]。

2.进行病原分离诊断

这种诊断方法是采用无菌操作,对鸡进行直接接种,为了更好的保证接种质量,首先进行支原体接种。琼脂培养,在恒温箱中,进行3天的恒温培养,3天之后琼脂培养基将会由红色转变为黄色,并呈现轻微的混浊,将支原体放进琼脂培养基中,7天之后,进行观察,看是否出现典型菌落,出现典型菌落,此时判定为获病。

针对支气管炎病的病鸡,单有这种疾病时,表现出来的临床症状不明显,当其和多种疾病混合感染时,才会呈现出明显的症状,所以往往将这种支气管炎疾病和呼吸道疾病混淆,为此这种疾病在诊断的过程中,要可以将这种疾病和禽流感等传染性疾病进行鉴别。

四、鸡支气管炎病的防治

从支气管炎病在鸡中的流行特点和表现出来的症状,对病鸡的病情进行诊断,或者是进行实验室检验,确定鸡所患上的疾病为支气管炎病。这种疾病的高发期为冬季和春季,在其他季节的发病率相对较低,而针对这种支气管炎病的防治,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疫苗接种

在动物养殖中,预防疾病的有效途径就是疫苗的接种,提升动物的抵抗力和免疫力。在鸡养殖中出现的支气管炎病是动物临床医学中常见的一种急性、传染性较强的疾病,这种疾病一旦患上,将严重的影响鸡的气管和支气管健康,影响鸡的生长和产蛋。针对这种病症,在鸡养殖中需要加强预防和检测,在养殖时,进行相应的疫苗接种,将鸡的支气管炎病毒抵抗能力提升。疫苗接种方法有滴鼻、饮水。

2.加强养殖管理

在预防支气管炎病中,加强日常的养殖管理,也是有效控制病毒传播的一种方法,当养殖环境中的温度较低时,可以采用保温措施,并加强养殖场所的通风换气。采用有效的养殖管理措施,对鸡的饲料、饮水等进行严格的控制,防止病鸡通过这些途径将病毒和病菌传播给其他的鸡,造成更为严重的损失。在鸡养殖的过程中,需要将养殖饲料中的蛋白含量降低,进而降低鸡的肾脏压力,直到鸡的身体机能恢复,再将其饮食中的蛋白质含量恢复。此外,一旦发现有病鸡,需要进行隔离治疗。

3.隔离治疗

在鸡的养殖中,控制病菌的传播,最为有效的途径就是进行隔离治疗,一旦发生病鸡,立即进行隔离,并对所有的鸡、养殖场所进行彻底消毒,保证空气的流通。针对隔离治疗的病鸡,对其产生的临床针状和发病特点进行分析,采取药物治疗[4]。治疗方法可以为药物注射、向饲料中拌入相关的治疗药物等,将鸡的抗病能力提升。针对支气管炎病,及时的治疗,可以将鸡的病情进行控制,抑制其传播,降低鸡的死亡率。

五、小结

在动物养殖中,往往会因为养殖环境、卫生、管理、动物自身的抵抗力等方面的因素,造成动物患病。鸡养殖中,支气管炎这种疾病的发病率非常高,而且有较强的传播能力,病程较长,针对这种疾病,一旦发现,立即进行隔离治疗,将鸡养殖的经济效益提升,降低鸡的死亡率。采用相应的治疗措施,将鸡的抵抗力提升,降低病毒的感染和传播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晓静,孙红伟,曹文斌.一例鸡传染性肾型支气管炎病的诊断与防治[J].现代畜牧兽医.2008(04):29-30

[2]张洪民,顾党,李淑艳.传染性支气管炎病的诊断分析与防治[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07(11):105-105

篇5

对慢性呼吸疾病关注不足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与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和肿瘤一道,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全球四大慢性疾病。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主任委员王辰对《t望东方周刊》表示,相较于其他三大慢性疾病,近年来我国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在发病率、患病率、死亡率、病死率和疾病负担这5个指标上都处于高水平上升趋势。

根据我国2012年的统计数据,因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人数占城市死亡人数的12.32%,占农村死亡人数的15.75%。

“当很多重要疾病的死亡率和病死率都出现下降时,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五个指标同时急剧上升的情况非常罕见。”在王辰看来,我国对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关注度偏低是导致疾病高发的重要原因。

“我们一直呼吁对各类疾病都要尽量做到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但是大家对于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关注度始终不高。”中国工程院院士、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钟南山以最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慢阻肺为例对此进行解释,“由于大家缺乏对慢阻肺的认知,所以人们通常是在咳嗽得很厉害,出现严重气喘等症状后才去医院就医,而这个时候患者的肺功能已经下降了接近50%,治疗难度也大了很多。”

钟南山告诉本刊记者,他曾经做过一项调查发现,我国只有三分之一的慢阻肺患者会主动去医院诊断,另有三分之二的患者根本不知道自己患有慢阻肺。

除了患者自身对疾病的认识有限之外,王辰认为,政府对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投入与关注也存在不足。“现在高血压、糖尿病都纳入了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而呼吸系统疾病却始终未能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王辰说,“目前老百姓都知道高血压、糖尿病,也都知道可以通过测量血压和血糖来关注相关指数,但是却很少有人了解慢性呼吸系统疾病。”

慢阻肺应被纳入大病医保

为改善中国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管理状况,近日国际非营利性健康培训组织――世界健康基金会携手医疗健康领域领先企业和组织共同宣布成立中国呼吸疾病联盟。

世界健康基金会全球执行副总裁琳达・海兹曼(Linda Heitzman)对本刊记者表示,相比欧美发达国家,中国在慢阻肺、哮喘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上的防治意识还有待提高。

早在15年前,欧美国家就开始加大对于相关疾病的防治,而我国在这方面的意识则相对欠缺。钟南山介绍,“我们必须把医学医护专家,包括呼吸系统疾病专家p公共卫生政策专家、卫生经济学专家和生产企业团结在一起,从研究相关政策、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诊断能力p普及肺功能检测等方面入手,在政府的支持下,提高对以慢阻肺和哮喘为代表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预防和管理。”

王辰表示,目前我国基层社区医院对慢阻肺、哮喘等相关疾病缺乏科学的诊断与治疗,且医保体系也未将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纳入最重要的覆盖范围。

“以慢阻肺为例,政府在医保政策上也应该对慢阻肺的诊断、治疗和用药给予一定保障。我几年前就大力呼吁慢阻肺应该纳入到大病保障里面来,这种高发疾病如果没有医保报销,老百姓是很难承担的。”王辰说。

吸烟与污染也是祸因

除了在预防和保健体系上对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有着良好的管理之外,在社会环境方面,欧美发达国家与我国有着较大的区别。

王辰表示,对于吸烟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控制也是导致我国慢性呼吸疾病盛行的重要原因。

“我国不但吸烟率极高,而且在吸烟的行为方式上也有非常突出的问题。比如说在公共场合抽烟会造成大量被动吸二手烟的人群;另外我们在无烟区的设置上也有一些问题:世界卫生组织的观点是只要建筑里有人抽烟就是有烟区,而我们只是简单划一个有烟区或无烟区的范围。”王辰指出,要想有效防治呼吸系统疾病就必须对控烟加以重视。

上海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马进表示,美国加州大学曾经作过香烟与疾病对国家收支状况的计算,结果发现,尽管香烟会为国家带来一定收入,但是吸烟所导致的疾病负担是高于这项收入的。“我们曾经在上世纪90年代作过一项研究,由于我国的烟草消费量巨大,所以一包烟在当时每增加一毛钱的税,这笔钱就可以建立起农民的医疗保障体系。这个办法现在仍然适用。”

除了吸烟问题之外,在钟南山看来,环境污染也是导致我国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高发的重要原因。

篇6

【关键词】肺囊腔样病变;临床特点;影像学特点

多发肺囊腔样病变在临床中较为常见,可发生于多种肺部疾病中,其中以非感染性疾病最为常见。影像学检查对于肺感染性多发肺囊腔样病变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结合临床表现有利于早期诊断鉴别[1]。本研究回顾分析了31例非感染性多发肺囊腔样病变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及影像学表现,旨在提高临床对本病的认识,为临床诊断与鉴别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非感染性多发肺囊腔样病变患者31例,均符合临床诊断标准,其中,男17例,女14例,年龄在24-85岁之间,平均为(57.2±3.1)岁。所有均具有完整的临床资料以及影像学资料。

1.2 方法

统计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吸烟史、原发病类型等),分类统计常见呼吸系统表现以及肺外表现等。均接受Siemens Definition 64排CT机扫描,层厚为1mm,层间距为5mm。以吸烟量≥400支/年表示重度吸烟史。

2 结果

2.1 临床特征

非感染性多发肺囊腔样病变患者多存在劳力性呼吸困难症状,在特发性肺纤维化(IPF)、非组织细胞增生症(PLCH)以及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中较常见重度吸烟史。6例IPF患者均有劳力性呼吸困难,3例杵状指;9例COPD合并全小叶性肺气肿者中,5例劳力性呼吸困难,无肺外表现;4支气管扩张患者均有反复咳痰咳嗽表现,2例合并劳力性呼吸困难,1例合并咯血,2例杵状指;2例肺淋巴管肌瘤病(LAM)患者均表现为劳力性呼吸困难,1例肺外表现为肾脏错构瘤;2例PLCH患者均有劳力性呼吸困难,均为杵状指;6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中,1例劳力性呼吸困难,均具有眼干、口干等肺外表现;2例硬皮病患者均表现为劳力性呼吸困难及咳嗽,1例合并肺动脉高压,2例患者存在雷诺现象,1例合并吞咽困难。1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具有劳力性呼吸困难、咳嗽、关节肿痛及变形等。

2.2 影像学表现

本组31例患者的影像学表现见表1。

表131例非感染性多发肺囊腔样病变影像学表现

原发病类型 例数 囊腔分布特点 大小 胸膜 囊壁

IPF 6 胸膜下 不均一 - 较薄

COPD合并全小叶性肺气肿 9 均匀 不均一 - 薄

支气管扩张 4 随机 不均一 - 厚

LAM 2 均匀 均一 双侧胸腔积液 薄

PLCH 2 均匀 均一 - 薄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 6 随机 不均一 - 薄

硬皮病 2 随机 不均一 - 厚

类风湿关节炎 1 随机 不均一 双侧增厚粘连 薄

3 讨论

肺囊腔样病变主要是指含气囊腔壁厚未超过4mm,而肺空洞壁厚多在4mm以上,或者合并周围浸润影以及结节等,其影像学表现较为复杂多样,所涉及的疾病谱比较广,缺乏特异性表现,极易误诊或漏诊[2]。大部分肺囊腔样病变能够经胸片检查,但其在CT上能够发现更为早期、更多的多发性囊腔,这对临床诊断具有重要意义[2]。本研究重点分析了非感染性多发肺囊腔样病变的临床表现以及影像学特征。

临床研究发现,非感染性多发肺囊腔样病变患者常存在明显呼吸系统受累症状,主要表现为劳力性呼吸困难,支气管扩张症患者还具有反复咳痰、咳嗽等典型症状,但其他疾病多缺乏典型临床表现[3]。本研究发现,非感染性多发肺囊腔样病变患者虽然缺乏典型呼吸系统症状,但其肺外表现缺存在较大差异。统计结果显示,患者在入院时多存在肺部受累,同时合并口干、眼干、关节肿痛及变形等多系统受累。故对于非感染性多发肺囊腔样病变患者的临床检查,应重点搜集其肺外症状,可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依据。影像学检查是目前临床诊断本病的主要手段,存在肺囊腔本身即可作为本病的主要诊断鉴别依据,重点应观察囊腔大小、形态、分布情况、内壁形态、壁厚以及气囊腔变化等[4]。本研究统计结果显示,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类风湿关节炎及硬皮病的囊腔多为随机分布,大小不均一,其中,前两者的囊壁薄,而后者的囊壁厚,且类风湿关节炎存在双侧胸膜增厚、粘连现象;COPD合并全小叶性肺气肿、LAM、PLCH的囊腔分布均匀,囊壁薄,但前者的大小不均一,而后两者的大小均一,且LAM存在双侧胸腔积液。IPF主要分布在胸膜下,且大小不均一,囊壁较薄。这些征象对于疾病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非感染性多发肺囊腔样病变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疾病谱较广,肺部症状缺乏特异性,详细分析肺外表现并结合影像学检查有利于早期准确诊断。

参考文献:

[1] 周晓明,冯学威,赵立等.临床及影像评估在非感染性多发肺囊腔样病变诊断中的价值[J].山西医药杂志,2012,41(11):1084-1086.

[2] 赵菊环,张治礼,崔二峰等.小儿先天性肺囊腺瘤样畸形的影像学诊断[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4,(2):167-169.

篇7

[关键词] 呼吸;因素

一、空气污染与呼吸系统疾病

人们每天吸入含大量细菌的空气以及汽车尾气排出的颗粒、道路扬尘、花粉等组成的颗粒物质,大气中可吸入颗粒物被人吸入后累积在呼吸系统中可引发许多疾病。颗粒物的暴露可侵害呼吸系统诱发哮喘,细颗粒物可引发心肺疾病降低肺功能。研究不同粒径的大气颗粒物对大鼠肺的毒性的试验结果表明,接受最小粒径颗粒物的大鼠受到了最大的伤害,有病大鼠的肺损伤最严重。即原有呼吸道疾病的患者对颗粒物的健康效应特别敏感。在国内开展的一些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大气颗粒物具有负面健康效应。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产的扩大导致大气污染,近年来研究表明哮喘、肺癌的发病率逐年增加与大气污染有密切关系。有资料证明,空气中烟尘或二氧化硫超过1000g/m3时,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显著增多,其他粉尘如二氧化碳、煤尘、棉尘等可刺激支气管黏膜、减损肺清除和自然防御功能,为微生物入侵创造条件。工业发达国家比工业落后国家的肺癌发病率高。尾气是许多大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尾气中可吸入颗粒与气道黏液纤毛清除机制流行病学研究证明,颗粒与呼吸道症状加重、肺功能下降、肺癌病死率及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的增高有密切联系,研究表明颗粒物被吸入后作为气道炎症反应的刺激诱导因素,引起细胞释放系列炎症介质如白细胞介素8(IL-8)等启动气道局部炎症反应,并最终造成气道上皮受损。居住环境是人类生存和活动的重要环境,现代装饰材料的不断出现,室内装饰材料、涂料的广泛使用,室内空气污染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据调查显示居室内新装饰的材料甲醛等超标可诱发呼吸系统疾病,尤其是哮喘。

二、吸烟与呼吸系统疾病

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统计报告,全世界每年至少有250万人死于吸烟所致疾病,我国烟草总消耗量占世界首位,61.01%的成年男性和7.04%的女性吸烟。到2025年,世界每年因吸烟致死将达到1000万人,其中我国占200万人。烟雾首先进入呼吸道,长期大量的吸烟使呼吸道的防御功能降低或损害而导致呼吸系统疾病,故呼吸系统受害最大,在工业发达国家肺癌是吸烟造成死亡的首要疾病,在我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人们吸烟造成死亡的首要疾病。

长期的吸烟是造成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支气管扩张症、支气管哮喘、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卷烟烟雾中含有多种致癌物质与促癌物质。通过吸烟,这些物质就可以损害支气管黏膜上皮,最后导致癌症。肺癌与焦油含量有直接关系,而进入体内的焦油含量又与吸烟的数量、每支卷烟吸入口的多少,以及吸进肺部的烟量有关。吸烟与呼吸系统疾病死亡危险度存在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

三、气候因素与呼吸系统疾病

气候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条件,所以气候环境的变化也是最基本最常见的致病原因。气候因素对呼吸系统疾病的影响尤其明显。上呼吸道感染与平均湿度关系最密切;慢性阻塞性肺病与最低温度关系密切,支气管哮喘及自发性气胸与平均湿度、平均温度关系密切。肺炎、支气管哮喘、肺心病也受气候因素的影响。

由于气候变化,作为调节吸入气和气体通道的上呼吸道而言,很难在很短的时间内适应外界温度等改变而上呼吸道感染多发。呼吸系统疾病多见于寒冷季节主要是受凉或温度变幅较大,削弱上呼吸道的生理防御机制:冬季一般寒冷干燥,鼻黏膜容易发生皲裂,病毒易于入侵;鼻腔局部血管因受寒而收缩,一些抵抗病毒的免疫物质,特别是鼻腔内局部分泌的免疫球蛋白明显减少;气温下降时,鼻腔局部温度也降低从而适合病毒繁殖生长;这都为病毒的入侵提供了有利条件。在寒冷环境中实验动物经过一个时期,甚至可以看到气管的病理改变,如上皮增生和白细胞浸润。夏秋季节由于空气中花粉密度增高,哮喘的发病率增加。我国西北地区沙尘暴发生频繁,对当地居民的身体健康尤其是呼吸系统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加之该地区处于高原高寒地带,生活水平低下,气候及生产环境恶劣,医疗卫生条件差,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

四、社会人口老龄化与呼吸系统疾病

科学和医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医疗卫生条件的极大改善使人类寿命延长。联合国最近发表的一项报告表明,在2050年前,全世界60岁以上的老人将比现在增加2倍。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也日益增长明显,正以每年3%的速度递增,以上海为例预计2025年老人将达400万,占28%以上。由于老年的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极易患呼吸系统疾病,老年人患呼吸系统疾病住院占多数,且COPD、肺癌的发病以中老年为主,其患病率随增龄而上升。

随着年龄增加呼吸系统器官老年化,呼吸道器官发生形态学变化:包括细支气管及肺泡管扩张、胸壁弹性及呼吸肌功能下降;气管、支气管黏膜萎缩;纤毛变型和异常使纤毛运动失调。呼吸系统器官老年化,也加速了原有呼吸系统疾病的进展。老年人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增高,该病不仅是老年人最易发生的原发病,也是老年人其它急慢性疾病过程中最常见的继发病,甚至可成为许多老年人疾病致死性的并发症。老年人群中基础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病、糖尿病等高发,甚至几种病同发,或者其它系统疾病都可引发呼吸系统疾病。

篇8

科室介绍

新生儿科创建于1953年,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上海市医学重点学科,上海市危重新生儿会诊抢救中心,2005年成立卫生部新生儿疾病重点实验室,是我国最大的新生儿医疗中心、人才培训中心、学术交流中心、科研基地之一。

科室主任风采

陈超,新生儿科主任,儿科学系副主任,儿科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新生儿呼吸和危重症、早产儿脑发育及脑病防治、早产儿视网膜病等研究。

重症医学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

科室介绍

重症医学科为中华医学会急诊分会儿科学组副组长单位,上海市小儿急救中心之一,上海市唯一拥有危重儿童转运系统的单位,拥有“院院转运-急诊-ICU”的急诊危重症救治体系。专业设备居国内领先,是上海市唯一可以开展儿童人工肾、人工肝和人工心肺支持体外生命支持的单位。

科室主任风采

陆国平,重症医学科主任、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儿童呼吸与急救专业硕士,儿童心血管专业博士。主要从事儿童急诊和重症医学。

消化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

科室介绍

消化科2011年入选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为上海市医学会儿科分会消化学组组长单位。小儿消化系统疾病诊治、小儿内镜操作以及危重儿营养支持等方面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专业特色包括急慢性腹泻、儿童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肠病的诊治;儿童炎症性肠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儿童内镜诊治(儿童经鼻胃镜、结肠镜、小肠镜检查、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内镜治疗等)、儿童过敏性胃肠疾病、慢性肠道疾病患儿的营养支持等。

科室主任风采

黄瑛,消化科主任、内镜室主任,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负责人。主要从事儿童消化系统疾病、儿童胃肠镜诊治、儿童营养支持等工作。

中医儿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

科室介绍

中医科成立于1956年。1985年成立中西医结合儿科研究室,开展儿科疾病临床诊疗和基础的中西医结合深入研究。经过50多年的临床实践和科研,对多种小儿常见病的中医药诊治的研究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尤其是对性早熟的中医诊治及机理的研究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2011年整体获评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目前为上海市四所儿童医院中规模最大的中西医结合小儿专科。

科室主任风采

俞建,中医科主任医师,复旦大学授课教授,硕士生导师。擅长采用中医辨证论治理论和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诊疗儿科疾病,尤其对青春期医学——性早熟的中西医结合诊疗及机理研究以及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小儿哮喘中西医结合临床诊疗和基础研究有专长。

小儿外科——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专业

科室介绍

小儿外科是国家重点学科、博士点单位和专科医师培训基地。包括新生儿外科、普外科、肿瘤外科、微创外科和神经外科。专业组包括:新生儿组、肝胆组、肛肠组、肿瘤组、微创组、神经组、整形组、创伤急救组,涵盖小儿所有疾病的诊治范畴。

科室主任风采

郑珊,外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新生儿外科临床和科研工作,曾得到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和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资助。

心血管中心——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专业

科室介绍

心血管中心是全国著名的小儿先天性心脏病诊断和治疗中心。常规开展房缺、室缺、动脉导管、各种动静脉瘘的封堵治疗、瓣膜和血管的球囊成形术、支架植入术及电生理导管射频消融技术,尤其在小婴儿及新生儿的介入治疗如极重度肺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瓣狭窄和主动脉缩窄球囊扩张方面具有丰富经验。2000年小儿心血管专业被确定为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专业。

科室主任风采

贾兵,心血管中心主任,心胸外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小儿心胸外科的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和胸部如肺、食道、纵隔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感染传染科——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专业

科室介绍

感染传染科目前是上海市儿童SARS、禽流感、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和脊髓灰质炎的定点医疗单位。几十年来,专业科研工作从重症传染病的治疗和抢救逐渐扩展到感染性腹泻病、乙肝疫苗及HBV母婴传播的阻断的研究、婴儿肝病综合征、手足口病、麻疹、流感及细菌性传染病的耐药基因等各个方面,先后获得各类科研课题48项,406篇,其中英文论著32篇,科普文章40篇。

科室主任风采

俞蕙,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致力于小儿肝病及感染性疾病的临床和科研工作,特别是对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阻断、预后、机理有一定的研究。

肾脏风湿科

科室介绍

儿童肾脏病专科病房成立于1954年,2005年肾脏专业组更名为肾脏风湿科,是国内从事儿童肾脏和风湿性疾病临床、科研和教学的重要基地之一。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项(在研项目3项),卫生部卫生行业科研专项项目1项,教育部、上海市科委、上海市教委、上海市卫生局相关课题10余项。

科室主任风采

学科带头人

徐虹,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党委书记,多年从事小儿内科肾脏疾病、风湿性疾病的临床诊治与科研教学工作。

科室主任

沈茜,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儿童肾脏和风湿性疾病的诊治,近年来特别关注儿童终末期肾病肾脏替代治疗(透析/肾移植)。

神经科

科室介绍

神经专业成立于1978年,是当时全国成立最早的儿科神经专业之一。神经科门诊诊治疾病包括:儿童癫痫、热性惊厥、偏头痛、多动症、抽动症、各种病因所致的儿童神经精神发育障碍等;神经科病房主要诊治疾病包括:中枢神经感染、癫痫持续状态、炎症性脱髓鞘病变、难治性癫痫、神经变性性疾病、神经肌肉疾病、危重症与疑难病诊治等。

科室主任风采

学科带头人

王艺,神经科学科带头人,现为儿内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担任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副院长,复旦大学授课教授。主要从事小儿癫痫的诊断与治疗、小儿惊厥性脑损伤的机制和保护干预的研究以及相关临床流行病学研究。

科室主任

周水珍,神经科主任,主任医师。擅长儿内科常见病,特别是小儿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如儿童癫痫、热性惊厥、重症肌无力、脑性瘫痪、多发性抽动、多动症、儿童头痛、睡眠障碍、中枢感染、儿童发育障碍等。

内分泌科

科室介绍

内分泌遗传代谢科,前身为1958年建立的遗传实验室和同年开设的内分泌门诊,2009年正式改名为内分泌遗传代谢科。科室参与承担遗传代谢病的质谱日常筛查和基因诊断技术的临床开发,在有机酸血症、染色体异常、儿童糖尿病、矮小症、性早熟、性发育异常、肾上腺和甲状腺等疾病的诊治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初步建立了疾病临床综合诊断治疗、质谱筛查、基因诊断、产前诊断为一体的综合服务体系,是目前国内少数几个能提供多病种、系统化服务的单位之一;也是国内少数几个承担过国家II、III类药物临床试验的单位之一。

科室主任风采

罗飞宏,内分泌遗传代谢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儿童矮小症、糖尿病、性早熟、有机酸血症等内分泌遗传代谢性疾病的临床诊治和应用基础研究。

血液科

科室介绍

血液科是国内儿童血液肿瘤疾病的临床、教学和科研诊疗中心之一。主要诊治各类儿童血液肿瘤疾病及贫血、出凝血疾病,并承担肿瘤患儿导管护理、小剂量化疗及输血等门诊支持治疗;血液实验室设备精良,拥有骨髓细胞形态、流式细胞术,染色体细胞遗传技术和FISH分子基因诊断技术等先进血液肿瘤疾病诊断技术和能力。

科室主任风采

学科带头人

翟晓文,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现为上海市医学会儿科分会血液学组副组长,担任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血液科学术带头人,院长办公室主任。致力于儿童血液肿瘤患儿药代遗传学与疾病治疗预后等相关研究。

科室副主任

李军,血液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现为上海市医学会儿科分会血液学组委员。擅长各类儿童血液肿瘤疾病的诊治。

呼吸科

科室介绍

呼吸科建立于1978年,主要从事儿科呼吸道疾病的诊断治疗、临床研究和临床教育。具备专科病房、专科门诊、脱敏治疗室及肺功能室、纤维支气管镜室及呼吸睡眠检测室等专科检查手段,并且具备一个专业梯队合理的医疗人才队伍,多数医生具有博士和硕士学历,具有对儿童呼吸道常见疾病和各种疑难疾病的诊治能力。

科室主任风采

王立波,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呼吸病专业负责人,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擅长儿科呼吸道疾病,尤其是支气管哮喘、反复呼吸道感染及慢性咳嗽等疾病。

临床免疫科

科室介绍

临床免疫科创建于2011年4月,目前是国内从事小儿免疫工作的重点单位之一,其前身是儿科研究所免疫研究室。临床免疫科诊治的疾病范围较广,包括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各种免疫力低下(如反复呼吸道感染等),儿童过敏症(食物过敏等),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等各类免疫相关性疾病。

科室主任风采

王晓川,临床免疫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从事免疫缺陷、免疫低下、小儿过敏性疾病临床、教学与科研工作。主要从事儿童免疫发育与疾病,免疫缺陷病临床与研究,过敏性疾病的免疫调节与预防研究,过敏性疾病临床与研究。

药剂科

科室介绍

药剂科工作开展于1952年,是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成立最早的科室之一。科室主要功能是负责医院药学工作的药事管理、药品采购供应、处方及病区医嘱调配、医院制剂生产与质检、儿科临床药学实践及儿科临床药理学研究,涵盖药物临床使用评价、血药浓度监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与报告、药物情报资料管理、药物咨询服务等工作,并承担药学专业院校学生的实习带教任务以及科研工作,多年来为全国药学领域培养和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专业人才。

科室主任风采

李智平,药剂科主任,主任药师,医院GCP机构办公室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复旦大学药学院临床药学专家委员会委员,欧洲发育围产儿科药理学会会员。

信 息快 递

上海市岳阳医院

伦理审查平台建设工作受肯定

本刊讯 近日,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接受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委托的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伦理审查委员会关于中医药临床研究伦理审查平台建设的质量评估,肯定了医院伦理审查平台建设的相关工作。医院党政领导、党办、科研处、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GCP)办公室、财务处、审计室、管理评估办公室、伦理委员会委员、重点研究项目负责人参加了评估会。

篇9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间质纤维化;临床诊疗分析

学界传统观点认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与肺间质纤维化的临床表现和病理特点是相互独立、无法并存的疾病,但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间质纤维化的发病率近年来呈明显上升的趋势[1]。其临床表现及病理组织学方面的特征与特发性肺纤维化不同,为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间质纤维化的临床特征,为临床治疗提高参考,我院对2012年6月~2014年4月收治的4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间质纤维化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2年6月~2014年4月收治的4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间质纤维化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制定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诊断标准[2]。其中男性28例,女性12例;年龄46~83岁,平均年龄为(58.4±2.3)岁;病程3~34年,平均(13.5±2.4)年。吸烟者32例,烟龄为10~45年,平均(22.3±1.8)年,10~30支/d。34例原发性疾病为慢性支气管炎,6例为支气管哮喘;11例心肺功能代偿期,29例心肺功能失代偿期。

1.2合并肺间质纤维化的表现 患者在原有肺气肿的基础上从呼气性呼吸困难转变为混合型呼吸困难,呈进行性加重的趋势;胸部X线有结节状、点状、网状或蜂窝状阴影,CT或高分辨CT显示肺间质纤维化及肺气肿双重特点,肺部闻及音或伴杵状指、趾;肺功能显示混合型或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弥散功能明显下降[3]。

1.3方法 对患者行CT、胸部X线、高分辨CT、肺功能及动脉气血分析检查,对所得结果进行分析。

2 结果

2.1临床表现 全部病例均在原有慢性咳嗽咳痰的基础上产生进行性呼吸困难,从呼气性呼吸困难转为混合型呼吸困难;5例患者出现难以解释的明显呼吸困难,22例患者肺部闻及音,3例患者出现杵状指、趾。

2.2血气及肺功能检查 动脉气血分析显示32例患者PaO2小于60mm Hg,其中小于50 mm Hg的有21例。29例患者PaCO2超过40 mm Hg,11例患者PaCO2不超过40 mm Hg。12例患者出现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28例出现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其中16例出现中度弥散功能障碍,24例出现重度弥散功能障碍。

2.3CT、高分辨CT及胸部X线检查结果 胸部CT及高分辨CT显示24例患者出现支气管壁增厚;6例出现支气管血管束增粗扭曲及变形;26例出现小叶间隔、间质增厚;8例胸膜下线;16例出现蜂窝样、毛玻璃样阴影。胸部X线显示30例患者除肺气肿外,中下肺有弥漫结节状、点状阴影;16例患者有蜂窝状、网状阴影。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不可完全逆转的以气流受限为特点的疾病,气流受限的发展与肺部受有害气体的异常炎症反应有关[4]。肺间质纤维化早期主要发生在支气管各级分支上,主要表现为支气管管壁增厚,并伴有支气管血管束增粗、细小支气管扩张,进而小叶间隔增厚,导致患者出现结节状、点状或网状阴影及胸膜下线,同时可伴有毛玻璃状阴影,最终发展成蜂窝状,一般情况下,蜂窝状或毛玻璃状的改变主要为灶性分布[5]。肺间质纤维化导致气道进一步狭窄,使气流受阻,导致慢性阻塞性肺病的进程加快。

综合以往文献报道及本组病例,得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间质纤维化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①病程较长;②肺部听诊可闻及音,或伴有杵状指、趾;③患者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无法用其他原因解释,一般由呼气性呼吸困难向混合型呼吸困难转变;④动脉气血分析表现为低氧血症,部分患者合并二氧化碳潴留;⑤肺部功能检查显示以混合性呼吸功能障碍为主,弥散功能下降;⑥CT及X线胸片显示兼有两种疾病的特点。CT及X线胸片显示患者肺部呈弥漫结节状、网状、蜂窝状及毛玻璃状改变,肺部透亮度有所增加;高分辨CT在显示肺气肿特征的同时,可发现支气管扩张、支气管管壁增厚、支气管血管束扭曲变形等征象。

本组病例通过肺功能检查、X线胸片、CT及高分辨CT检查、动脉气血分析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确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间质纤维化患者因肺换气功能损害较轻,可能不会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6]。另外,两种疾病同时存在,使单一疾病的特点变得不典型,肺功能障碍不再单纯表现为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或阻塞,而以混合型同期功能障碍为主;气血分析表现为顽固性严重低氧血症。CT及高分辨CT诊断该疾病阳性率较高,费用少,可全面发现肺间质纤维化的特征性表现,是诊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间质纤维化最佳手段。该疾病是肺、支气管反复感染引起慢性炎症的修复反应,采用免疫抑制剂或糖皮质素进行治疗可取的一定的效果,但是长期使用则可能导致肺部或其他部位出现真菌感染[7]。

综上所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间质纤维化的临床表现兼有两种疾病的特点,同时也具备一定的特异性,CT及高分辨CT是诊断该疾病的重要方法,及早诊断、及早治疗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冯永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间质纤维化的临床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4(04):60-60.

[2]韩文铭,黄燕,刘一.血清KL-6检测在COPD合并肺间质纤维化诊断中的意义[J].临床肺科杂志,2014,19(05):812-814.

[3]肖清华.20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间质纤维化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3(02):72-73.

[4]宫海艳,温海艳,姜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间质纤维化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3,42(03):262-263.

[5]王西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间质纤维化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05):43-44.

篇10

关键词 家禽;疾病;防治;中草药

中图分类号 S85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6-0281-01

随着大规模集约化养殖规模的扩大,高密度、多数量的养殖不断增加,家禽相应的疫病形势越来越突出。通过对家禽疾病的流行特点、临床诊断、实验室确诊、用药指导及防治对策等概述,以减少广大养殖户的损失,促进养禽业健康发展。

1 疾病现状

目前,我国家禽疫病流行特点的主要表现是,疾病的种类不断增加而危害逐渐严重,原发、继发或并发的细菌病和病毒病等多病原混合感染的情况不断增加,病毒性疾病成为传染性疾病的主体。由于养殖观念、环境状况和管理水平的问题,家禽的呼吸道综合征问题突出,对养禽业的危害还在继续,目前可知的呼吸道疾病就多达24种[1]。非典型性疾病增多,虽然家禽群体经过了较完善的免疫注射,由于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存在和干扰,造成免疫系统机能和器官退化,从而出现免疫失败甚至致病等情况。为了控制疾病的发生和蔓延,部分意识淡薄的养殖户不断加大用药量,导致耐用菌株的不断产生而使得疾病越发难于控制,甚至无药可治。

2 临床诊断技术

通过深入养殖现场一线,检查孵化室、禽舍、饲料库,最后剖检病禽。通过询问养殖户禽苗来源、免疫状况、管理状况、病禽的发病时间、发病症状和主要表现、家禽每天死亡数量、是否经过治疗、用药情况及效果、采食、饮水等饲养管理情况、室内通风采光情况等,既往病史情况;用肉眼直接观察家禽的状态,即在不惊扰家禽,使禽群保持自然状态的情况下,先观全貌,包括禽群的发育、营养状态、精神状态、姿势、运动、被毛、对外界反应的敏感度等情况;之后观察个别,包括体态、精神,鸣声,排泄物,面部、眼睛、冠、腿部等情况;口腔、舌、嗉囊、腹腔脏器等消化系统是否异常;避开是否有鼻液流出,鼻液的气味,呼吸声;家禽有否战栗、痉挛、昏睡、共济失调等情况。综合问、视、触、叩、听、嗅六诊,以期快速准确地诊断家禽疾病[2]。

3 实验室诊断

通过对家禽的流行病学调查、临床检查和病禽解剖可以初步诊断是家禽疾病种类,但在临床症状不明显的情况下可以借助实验室的诊断手段来最终确诊。

家禽的实验室诊断常用的有组织病理学做病理切片,包括血清学、病毒学检验和细菌学检验检验的微生物学办法、寄生虫学等多种实验诊断手段。由于禽病多以传染病为主,故实验室禽病诊断一般可侧重于微生物学办法,而在微生物学诊断中常用的诊断方法有血清学诊断和分子生物学诊断。血清学诊断是利用抗原与抗体的相互反应关系来诊断疾病的情况,血清学方法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故血清学诊断应用广泛。另一个常用的诊断手段就是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它是一种分子生物学技术,用于放大特定的DN段,应用PCR或RT-PCR技术可直接从家禽的各种组织、体液中检测到发病的病毒,有较高敏感性,可以检出百万分之一的感染细胞,进行单克隆拷贝的DNA检测方法[3]。

4 用药注意事项

由于家禽没有汗腺,用药时应该根据家禽独特的生理特点进行[4]。首先,应该认识到耐药性问题,不能滥用抗生素,从思想上改变传统落后的观念。一个良好科学的管理和优越的饲养环境能有效降低疾病的发生,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不能忽视饲养环境的改善。其次,准确掌握药物之间的协同、拮抗作用,根据不同适应症用不同的药物,并实行人畜用药分流,不使用人用药和过期药物,不能滥用抗生素,特别是不能滥用广谱抗生素,以免产生耐药性,首次用药要到达有效药物浓度并持续3~5 d的维持量,肉禽还要避免药物残留以免危害公共卫生,严格执行休药期。第三,通过长期的摸索,可以根据场内的生产养殖的具体情况,合理规划用药计划和种类,并在实践生产中用副反应小并无残留的益生菌、中草药及可以协调机体免疫力的药物,生产出符合社会主流消费的绿色、环保的禽产品。

5 其他疾病预防措施

严格执行门卫制度,防止病原体传入,并严格执行卫生消毒制度;对于肉鸡饲养应该坚持“全进全出”的方式,在全部出栏后对禽舍、设备、用具等进行彻底清洗消毒;根据禽场的实际和国家有关要求制订科学的免疫程序;适时合理用药并执行休药期[5]。加强养殖各个环节的饲养管理,将疫苗免疫、药物预防与科学的饲养管理科学规范的结合起来,保证养殖场的安全生产,提高养殖经济效益。

6 参考文献

[1] 孙国华,方占海.当前家禽疾病发生的特点及防治对策[J].中国畜禽种业,2010(5):114-115.

[2] 张斌,王品珍,田经纬.家禽疾病的临床诊断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8(12):266,268.

[3] 唐庆冬,王金亮,包静楠.RT-PCR技术在家禽传染病检测中的应用[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2(13):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