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会计基本方法范文
时间:2023-10-27 17:54: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管理会计基本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摘 要:我国部分企业的知识管理实践、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现状以及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分析了我国企业运用智力资本管理会计的必要性,并对如何促进智力资本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的实际运用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管理;会计理论;企业运用;发展
由于CI管理会计是适应企业知识管理战略需求而产生的管理会计,伴随着企业知识管理全过程,为企业知识管理服务。而知识管理是在知识经济时代首先发端于经济发达国家的管理战略与活动,因此,我国大部分企业是否也在推行知识发展战略与进行知识管理活动,直接决定了Cl管理会计是否有其生存的土壤,有其运用的必要性。在本节,我们结合我国企业的实际状况来分析企业是否推行知识管理、知识管理效率如何以及企业管理者的选择动因等方面,以此来探讨我国企业运用CI管理会计的必要性问题。
一、我国已有许多企业正进行知识管理,智力资本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中也同样具有生存土壤
进入21世纪之后,知识管理对我国企业来说已不再陌生,通过管理创新,推行知识管理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理念在许多企业业已形成,从我们所调查了解到的企业实际经营管理状况以及各大主流新闻媒体的报道可以证实这一点。如作为目前中国规模最大的生产和销售乳制品企业之一的上海光明乳业股份有限公司,在中国乳品企业竞争格局日益复杂化的今天,坚持不懈地打造独特的核心竞争优势,公司强调发挥管理优势,不断提升自身的盈利能力。
在从“生产企业规模化盈利”发展到“市场销售规模化盈利”的基础上,向“资本和知识管理盈利”的模式发展。把年中国企业联合会管理现代化工作委员与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审定委员会联合举办的第十一届国家级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的评选结果中可以发现这一点。这一评选结果集中反映了我国企业在深化改革和加强管理方面取得的最新成就,具有广泛性和鲜明的时代性,基本代表了我国当前企业管理的主流和先进水平以及发展趋势。其主要特点包括:以整体优化、系统整合思想为指导,做强做大主业,增强企业核心能力;加强科技创新管理,提升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实施品牌管理,有效开拓市场;坚持以人为本,探索员工绩效考评和薪酬激励新方式;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增强凝聚力,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等等。
可见我国企业管理处在向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转变的过程中,开始重视系统实施管理变革,推行知识管理战略,并提高战略的执行力和组织的控制力,从而达到全面提升企业核心能力的目标。如青岛港(集团)有限公司实施的《世界级大港核心能力的打造与发展》,通过锲而不舍地打造和发展超前的决策能力、规模化建设与运营能力、大市场开发能力、以人为本的管理创新与执行能力,实现了港口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安徽华光玻璃集团公司的《以塑造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建设》,以塑造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为切入点,按照文化力增强企业竞争力的要求,结合传统管理向文化管理的提升,通过建立企业愿景、建立学习型企业、完善激励员工和开发员工潜能的各种规章制度,做到了承认员工价值所在、支持员工价值追求、引导员工价值提升、保障员工价值实现。
二、高等院校与其它培训机构应加大对实务界的管理会计理念与方法的培训力度
当前我国企业各层次管理者所参加的培训应该说不算少,但包括高等院校和管理咨询公司所提供的培训内容却忽略了先进的管理会计理念与方法,而这些内容实际上是管理者在管理实践中所十分需要的管理方法,如前述战略投资评价、战略业绩评价等方法。我们查阅了进两年来大量的报纸和情况杂志(如企业管理)所提供的管理培训项目和培训内容,无论是短期的管理专题培训,还是较长期的针对实务人员的MBA与EMBA的培训,都较少涉及包括CI管理会计在内的当今先进的管理会计理念与方法,这与国外的同类培训中对管理会计理念与方法的重视形成了较大的反差。因此,我们建议在对各层次管理人员的各类培训课程中,应重视对包括CI管理会计在内的当今先进的管理会计理念与方法的培训,使之为各层次管理者充分了解,只有在为使用者所了解的基础上才能促进管理会计方法的运用。
三、企业应更新传统资本观念,为运用IC管理会计提供人员与信息准备,并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具体IC管理会计方法
应该说,前面所探讨的Cl管理会计的内容与方法,包括CI计量方法、相关投资决策方法、纳入CI要素的预算与业绩评价体系等,均较为简明,而且大部分方法都立足于CI管理实践,操作性强,具有较为普遍的适用性,我国企业应用或在应用过程中发展这些方法一般不会存在技术障碍。我们认为企业应采取如下三方面的措施来加强CI管理会计的运用:
第一,企业应更新其传统的资本观念观念,确立和接受智力资本新理念,并将计量和报告CI视为促进自身进行管理创新和提升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唯有如此,才能密切结合自身的知识管理实际,紧跟时代步伐,重视并运用CI管理会计。为此,企业采取适当的方法与途径,如通过咨询、学习、培训、宣传等各种途径使各层次管理者以及全体员工认识到知识管理与CI管理会计的重要性。
第二、企业还应为Cl管理会计的实际运用提供充分的人员配备与信息准备。据调查,当前我国大多数企业基本没有专职的管理会计人员,管理会计职能基本上自己采用了平衡计分法,还在此基础上开发出软件产品,将平衡计分法的思想溶入其绩效管理软件,该产品在云南、广西、东北的电力系统均有采用。但总的说来,CI管理会计在实务界并未普及,方法的运用也不系统。
参考文献:
[1]葛家澎,余绪缨:《管理会计》,《会计大典》第5卷,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
[2]顾乃康:“现代企业理论的新发展:企业知识理论”,《经济学动态》,1997年第11期
[3]管益忻:“培育、强化企业核心能力:哑待划清的十个界限”,《南开管理评论》,2000年第5期.
[4]郭道扬:“20世纪会计大事评说(六)一20世纪管理会计的产生与演进”,《财会通讯》,1999年第6期.
篇2
中国会计学界和实务界曾经流行“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这句“至理名言”。管理会计(Management or Managerial Accounting)侧重于为企业管理服务,其基本框架包括“决策与计划会计”和“执行会计”。“管理的重心在经营,经营的重心在决策”。基于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企业管理离不开管理会计,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更离不开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的创新。今天完全可以说,“企业越发展,管理会计越重要”。
然而,与财务会计(Financial Accounting)相比,管理会计在中国会计学界与实务界都显得相当沉寂,管理会计没有引起中国会计学界与实务界的足够重视。这种局面与管理会计在市场经济的重要地位极其不相称。其实,著名管理会计学家、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的Chee Chow(周其武)教授早在1999年中国会计学博士生联谊会上就指出“中国目前最需要的其实是管理会计而非财务会计”。实证会计研究的鼻祖、罗彻斯特大学的Ray Ball教授也明确地指出“中国会计急需解决的是管理会计问题”。可惜,由于当时中国急需建立适合市场经济环境的财务会计准则,Chee Chow和Ray Ball两位教授的观点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
诚然,市场经济和金融市场的规范化发展离不开以对外披露企业财务信息为主的财务会计,但市场经济和金融市场的繁荣更需要以服务于企业管理为主的管理会计。毕竟,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市场经济和金融市场的繁荣与发展依赖于企业素质的提高。
财政部已经基本完成财务会计准则的建设和国际趋同路线图,中国会计学界关注的重点就应该转向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即使是中国现有的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研究,与国际会计学界相比,也显得非常薄弱,研究水平与国际水平的差距相当大,而且与企业管理会计实践严重脱节,难以指导企业管理会计实践。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企业的管理会计问题就是世界性的主题。中国会计学界应该终结“模仿式研究”、“跟踪式研究”和“改进式研究”的“取经时代”,全面转入“原创性研究”的“造经时代”(胡玉明,2010)。与此同时,中国会计实务界也应该从注重“如何做会计”(How to Do Accounting)转向“如何用会计”(How to Use Accounting),“由技入道”,感悟管理会计的“灵性”。
有鉴于此,立足于转型经济环境的中国企业及其管理会计实践,借鉴国际经验,综合各种研究方法,全面系统地研究中国企业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从而得出具有基础性、前沿性和原创性以及应用性的研究成果,解决或解释中国企业管理会计实践出现的新问题,用管理会计的理论创新推动管理会计的实践创新,推进并提升中国企业管理会计整体学术研究水平,为国际会计学界提供具有中国“地方风味”的高水平研究成果,使中国企业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成果融入国际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这也是中国会计学界与实务界的一项重要使命。
二、企业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研究的学术思想与总体目标
企业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研究的学术思想是:立足于转型经济环境下的中国企业特有制度背景,综合运用会计学(尤其是管理会计学)与经济学、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学科交叉的理论与方法,基于管理会计的“技术、组织、行为、情境”四个维度和“环境―战略―行为―过程―结果”一体化的逻辑基础,系统地研究中国企业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
上述基本学术思想简要说明如下:
(1)管理会计具有技术(Technical)、组织(Organizational)、行为(Behavioral)和情境(Contextual)等四个维度(后三个维度可以统称为“管理情境”,体现了管理会计的“社会性”。)。除了技术维度之外,组织、行为与情境等三个维度都具有鲜明的“本土化”特征,体现了中国企业特有的制度背景。即便是技术维度(管理会计技术方法的运用),也强烈地受到组织、行为与情境的影响。其实,这四个维度相互影响,共生互动。这就是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研究的“由技入道”。因此,中国企业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研究必须基于管理会计的“技术、组织、行为、情境”四个维度,展开“立体式”的研究。
(2)会计(管理会计)数据体现了结果导向。然而,单独的“结果”无法展示“之所以产生如此结果”的前因后果,只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有立足于“环境―战略―行为―过程―结果”一体化的逻辑基础,才能真正理解和体会“结果”为什么是这样(即企业创造价值的动因或绩效动因),从而才能判断企业创造价值的动因或绩效动因的可持续性。更为重要的是,单纯的结果导向,可能导致企业“急功近利”、“短期行为”,扼杀企业的自主创新,从而危及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中国企业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研究必须立足于“环境―战略―行为―过程―结果”一体化的逻辑基础。
根据上述学术思想,中国企业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研究的总体目标是:立足中国企业管理实践,结合国内外管理会计发展趋势,运用国际通行的管理会计研究方法,系统地研究富有中国企业“本土化”特色的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总结中国企业管理会计的实践规律,探索其实现途径,构建适合中国企业“管理情境”的理论分析框架,得出具有基础性、前沿性和原创性以及应用性的研究成果,解决或解释中国企业管理会计实践出现的新问题,用管理会计的理论创新推动管理会计的实践创新,推进并提升中国企业管理会计整体学术水平,丰富和发展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最终构建适合中国企业“管理情境”(Management Context)的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
三、企业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研究的学术思想回顾
中国企业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应该研究哪些主题?其学术思想来自何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回顾揭示了中国企业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应该研究的主题及其研究空间。
管理会计具有悠久的历史,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管理会计得到迅速发展,其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呈现出综合性研究的景象,管理会计研究的主题(Topics)、涉及的理论基础(Theories)、研究的背景(Settings)和研究方法(Research Methodology)都已经多元化(胡玉明,2004)。
Shields(1997)对1990~1996年间发表于六种国际主流学术期刊的152篇论文进行归类和分析之后发现,管理控制系统(包括激励机制、预算管理和绩效评价)、成本计算方法(包括作业成本法)、投资决策方法选择等问题是20世纪90年代国际会计学界关注的主要主题。Ittner和Larcker(2001)以“价值管理”(Value-Based Management,VBM)为核心框架,总括性评价了当代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运用,认为管理控制系统的经验研究正在逐步让出空间给各种“新”理论或方法如作业成本法(Activity Based Costing,ABC)、平衡计分卡(Balanced Scorecard,BSC)和经济附加值(Economic Value-Added,EVA)的研究。此外,Ittner和Larcker(2001)还试图以“价值管理”为基础,整合并构建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从Shields(1997)与Ittner和Larcker(2001)这两篇具有代表性的管理会计研究文献综述不难看出,激励机制、预算管理、绩效评价、成本计算方法、管理会计方法选择、管理会计整合研究等主题是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研究的重要主题。根据笔者对国内相关研究文献的掌握和理解,这六个主题也是中国企业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研究关注的重要主题。因此,这六个主题是国内外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研究的重点。有鉴于此,基于激励机制、预算管理、绩效评价、成本计算方法、投资决策方法选择、管理会计整合研究等六个主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可以大体上反映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研究的基本状况。
(一)激励机制的相关研究文献及其评述 激励机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励对象主要是企业的高级经理人。基于管理会计的视角,激励机制包括内在激励(Intrinsic Incentive)与外在激励(Extrinsic Incentive)。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侧重于研究外在激励的“高管激励薪酬”。高管激励薪酬包括股票期权在内的各种形式。因此,国外相关研究文献侧重于研究激励薪酬结构(Jensen and Murphy,1990;Bizjak et al.,1993;Bebchuk and Fried,2004)、激励薪酬合约包含的绩效指标及其影响因素(Lambert and Larcker,1987;Ely,1991;Sloan,1993;Bushman et al.,1996;Ittner et al.,1997)、激励薪酬与绩效的敏感度(Jensen and Murphy,1990;Murphy,1999;Bryan et al.,2000)以及管理权力(Managerial Power)与激励薪酬之间的关系(Bebchuk et al.,2002;Bebchuk and Fried,2003;Bebchuk and Fried,2004;Jensen and Murphy,2004)。
国内相关研究文献主要集中在年薪制(郭元稀,1995;黄群慧,2000)、股票期权激励机制(谢德仁,2004)、股权激励与绩效(魏刚,2000;李增泉,2000;常健,2003)、管理权力与薪酬(卢锐,2008;吕长江、赵宇恒,2008)以及富有中国特色的国有企业高管薪酬(陈冬华等,2005;陈信元等,2009;辛清泉等,2009)。
国内外研究文献主要研究企业高管激励薪酬的激励功效,从而试图解释企业高管是“据绩受薪”(Pay with performance)还是“无功受禄”(Pay without performance)。但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同时,已有的研究忽略了以战略为导向,未能将激励机制(激励薪酬)与绩效评价、预算管理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来研究。而且,实验研究都是以学生为对象。而接受实验的学生无法反映出激励薪酬合约背后隐含着经济利益,由此削弱了其研究结论的可靠性。
(二)预算管理的相关研究文献及其评述 预算管理一直是管理会计研究广泛关注的主题(Luft and Shields,2006)。Horngren(2004)认为“预算管理证明了管理会计的本质:将会计与管理融为一体。没有什么其它管理会计的分支比预算管理能够更好地说明会计如何与管理相结合。”Covaleski et al.(2003)认为“管理会计的每一个方面都与预算管理相联系。成本计算、责任会计、绩效评价、薪酬都与预算管理密切相关。”
从国外相关研究文献看,最有影响的早期研究可能就是Argyis(1952,1953)。Argyis(1952,1953)将预算管理与预算管理参与者的行为联系起来,弥补了传统预算管理研究忽略人性的缺陷。随后兴起的经验研究潮流,众多学者从经济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视角,围绕“预算松弛”(Onsi,1973;Chow et al.,1988;Merchant and Manzoni,1989;Fisher et al.,2000,2002)与“绩效后果”(Abernethy andBrownell,
1999;Clinton and Hunton,2001;Stevens,2002;Upton,2009)这两个重要主题,深入研究影响预算、预算编制过程、预算管理模式和预算管理绩效的各种因素。然而,与绩效评价、薪酬相联系的预算管理可能导致预算博弈从而使信息失真,进而影响企业的战略实施与调整(Jenson,2001)。于是,出现了所谓“作业预算”(Activity-Based Budgeting,ABB)与“超越预算”(Beyond Budgeting)。“作业预算”只是预算编制基础的变化。尽管预算管理受到“超越预算”倡导者如Hope和Fraser(2003)的猛烈批判(Hansen et al.,2003),但似乎还没有一种方法能够取代预算管理所具有的系统性(于增彪,2003),而且更为重要的是预算管理已经与战略和平衡计分卡相融合(Kaplan and Norton,2001)。
国内“预算管理”研究文献主要集中在两大类:其一,主要集中在讨论“预算管理”思想、方法以及企业如何实施“预算管理”(王斌,1999;汤谷良等,2000;王斌等,2001;于增彪等,2002;于增彪等,2004;王斌,2006);其二,主要集中在总结中国企业“预算管理”的实践经验和案例分析(《管理会计应用与发展典型案例研究》课题组,2001;潘飞,2002;上海财经大学课题组,2003;于增彪等,2004)。近年来,国内研究文献开始关注预算松弛(张朝宓等,2004;潘飞等,2008;程新生等,2008;郑石桥等,2008;邓传洲等,2008)。
国内外研究文献主要围绕“预算松弛”与“绩效后果”,从经济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视角研究“预算管理”这个重要的管理会计主题。但同样忽略了以战略为导向,未能将激励机制与绩效评价、预算管理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来研究。而且,实验研究也都是以学生为对象,同样削弱了其研究结论的可靠性。
(三)绩效评价的相关研究文献及其评述 Ittner和Larcker(1998)总结了近年来绩效评价实践的三种新趋势:关注经济附加值指标;采用了非财务指标和平衡计分卡;政府机构等非营利组织关注绩效评价问题。基于管理会计视角,绩效评价指标的选择是绩效评价的最关键问题。
支持采用经济附加值指标的文献认为,经济附加值指标使得企业内部目标与股东价值最大化一致(Stern et al.,1995;Copeland et al.,1996;KPMG Consulting,1999)。经济附加值指标比传统财务指标更能紧密地追踪股东财富的变动(Stern et al.,1995),保证实现委托人与人的利益一致性(Anctil,1996;Rogerson,1997;Reichelstein,1997)。经济附加值与市场价值更相关(Milunovich and Tseui,1996;Lehn and Makhija,1997),对股票收益率的解释力更强(O’Byrne,1996;Chen and Dodd,1997)。也有研究显示,经济附加值指标对股票收益率的解释力远没有预期那么高(Chen and Dodd,1997;Biddle et al.,1997),对企业估价有用的信息对绩效评价未必就有用(Gjesdal,1981;Paul,1992),分部层面的经济附加值指标极具误导性并提供错误激励(Zimmerman,1997)。还有研究发现,运用经济附加值指标的绝大多数企业并没有将经济附加值指标用于激励计划(Ittner and Larcker,1998)。这些相互矛盾的研究结果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基于管理计划与控制目的而运用经济附加值指标的企业是否取得出色的绩效呢?显然,已有的研究文献没有给出确定的回答。
财务指标的局限性催生了绩效评价的创新,从改进的财务指标发展到整合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的平衡计分卡(Ittner and Larcker,1998)。平衡计分卡以战略为导向,通过前置指标(Leading indictor)与滞后指标(Lagging indicator)的因果关系“业务模型”将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融为一体(Kaplan and Norton,1996)。
从国外研究文献看,非财务指标与平衡计分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1)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的关系(Banker et al.,2000;Behn and Rily,1999;Ittner and Larcker,1998);(2)绩效评价指标与企业管理情境的关系(Gul and Chia,1994;Chong,1996;Scott and Tiessen,1999;Guilding,1999);(3)“嵌入”薪酬合约的绩效评价指标(Lambert and Larcker,1987;Sloan,1993;Ely,1991;Bushman et al.,1996;Ittner et al.,1997);(4)平衡计分卡的认知与运用平衡计分卡的成效(Lipe and Salterio,2000;Bankeret al.,2004;Ittner et al.,2003;Geuser,2009)。
从国内研究文献看,学者们主要关注:(1)经济附加值指标及运用(张小利,1998;刘力等,1999;杜颖等,2003;黄卫伟等,2004);(2)平衡计分卡及其运用(杨臻黛,1999;叶盛,2000;吴金梅,2000;张悦玫等,2003;黎萤等,2003;毕意文等,2003);(3)非财务指标(张川等,2006;张川等,2008;潘飞等,2008;);(4)构建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杜胜利,1999;张蕊,2002);(5)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秦志敏等,2000;胡志勇,2004)。
国内外研究文献主要围绕绩效评价指标的选择来研究绩效评价这个重要的管理会计主题,同样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同时,也没有以战略为导向,将激励机制(激励薪酬)与绩效评价、预算管理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来研究。
(四)成本计算方法的相关研究文献及其评述 作业成本法是管理会计“最新”的成本计算方法(Gosselin,2007)。作业成本法产生之后,成本计算方法便分为传统成本计算方法与作业成本法。
管理会计历来强调“不同目的,不同成本”(Different Cost for Different Purpose)的理念。显然,运用不同成本计算方法,其计算出来的结果自然不同。各种成本计算方法的实质是成本分配。作业成本法改变了成本分配基础。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成本计算方法”这个主题的管理会计研究文献也主要集中于作业成本法。
从国外研究文献看,Johnson和Kaplan(1987)指出“传统成本计算方法与成本管理失去相关性”,Cooper和Kaplan(1988)较为详细地讨论作业成本法,国外有关作业成本法的研究文献非常丰富。20世纪90年代早期,管理会计研究关注作业成本法的运用及其成效(Bhimani and Pigott,1992;Cooper et al.,1992;Cooper and Kaplan,1992;Eiler and Campi,1990;Foster and Gupta,1990)。1995年之后,管理会计研究发现许多采纳作业成本法的企业都在实施过程中面临难题,有些企业开始放弃作业成本法(Innes et al.,2000;Kaplan and Anderson,2004)。Gosselin(1997)甚至提出“作业成本法之谜”:既然作业成本法有这么多优势,为何没有更多的企业实施作业成本法呢?有些学者将作业成本法与资本预算(Cooks et al.,2000)、组织变化(Brewer et al.,2003)、转移定价(Kaplan et al.,1997)和企业绩效(Kennedy and Affleck-Graves,2001;Cagwin and Bouwmann,2002)联系在一起。Kaplan和Anderson(2004)改进了作业成本法,提出了“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Time-Driven Activity-Based Costing,TDABC)。
从国内研究文献看,西方国家一出现作业成本法就将其引入中国会计学界。20世纪90年代之后,这类文章很多,最具有代表性的当属余绪缨(1994)及其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系列论文。这些论文对推进中国会计学界与实务界理解与接受作业成本法具有重要的作用。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许多学者开始探讨中国企业是否应该和如何运用作业成本法的问题(孙航,1995;温坤等,1996;张,1997;吴革,1998)并出现调查和案例研究的文献(欧佩玉等,2000;王平心,2001;王平心,2002;朱云等,2000;林斌等,2001;胡奕明,2001;张蕊等,2006;潘飞,2007)。
国内外研究文献试图解释“作业成本法之谜”,但至今没有明确的答案。大多数只是描述企业如何运用作业成本法并没有展开深入的分析,也没有充分体现中国企业制度背景和管理情境。
(五)投资决策方法选择的相关研究文献及其评述 管理会计绝非纯技术性。从更深层次看,涉及到行为者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取向的问题。归根到底,管理会计职能属于行为职能(Behavioral Function),即能对行为者的行为施加积极影响的职能。任何会计程序的有效性归根到底取决于它如何影响行为者的行为(Hopwood,1974)。当然,行为者的行为也影响管理会计方法的选择与运用。这样,在管理会计信息的产生、传递和运用过程中,如何解释、预测和引导行为者的行为,使管理会计信息的行为职能得到有效的发挥,便成为管理会计应该研究的重点(胡玉明,2001)。然而,不是企业而是企业的“行为者”在选择与运用管理会计方法。选择不同管理会计方法,不仅可能引起不同的经济后果,而且行为者极有可能围绕管理会计方法的选择而展开博弈(于增彪,2007)。
国外研究文献一般并不关注管理会计方法选择及其经济后果问题,只有投资决策方法的选择及其经济后果是一个例外(Ittner and Larcker,2001)。投资决策方法选择的研究主要包括两类:(1)与选择简单的投资决策方法的企业相比,选择复杂的投资决策方法的企业是否绩效更好(Klammer,1973;Haka et al.,1985;Haka,1987);(2)非财务信息和外部信息等因素如何影响投资决策方法的选择(Larcker,1981;Carr and Tomkin,1996)。
国内研究文献一般都侧重于讨论各种管理会计方法及其运用问题(暨南大学会计学系管理会计课题组,1995;Firth,1996;孟凡利等,1997;何建平,1997;林文雄等,1998;南京大学会计学系课题组,2001;杨雄胜等,2001;冯巧根,2002;O’Connor et al.,2006;Zezhong Xiao,2007;肖泽忠等,2009),很少涉及管理会计方法的选择及其背后的行为问题,也很少涉及管理会计方法选择的经济后果。宋献中(2001)从投资决策方法的假设与行为者的行为矛盾,间接地讨论了投资决策方法的选择及其背后的行为问题。
国外研究文献注意到投资决策方法选择与经济后果的关系,但缺乏对选择投资决策方法的行为动机展开深入的分析,而国内极少数研究文献尽管注意到投资决策方法本身的假设或机理与行为者的行为存在矛盾,但还缺乏经验研究。
(六)管理会计整合研究 基于国外学者的研究兴趣和研究风格,很少涉足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整合问题。近年来已有研究者认识到这种研究的缺陷。Ittner和Larcker(2001)试图以“价值管理”为基础整合并构建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并认为没有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研究的更多整合,对内外部会计与控制系统的选择和绩效意义的理解远远谈不上完整。Zimmerman(2001)认为,描述实务本身并不是没有结果的。如果管理会计研究的目标是提出可以经验验证的理论,那么,对实务的丰富描述则通常可能提出新的理论。描述性研究本身无法建立具有连贯性的文献和理解管理会计实践。如同理论促进经验研究一样,丰富的经验研究也促进理论。因此,“理论建设与经验研究应该是互动的”(Zimmerman,2001)。
与国外研究文献不同,“管理会计”这个名称引入中国的同时,基于中国学者的“思维定势”和研究风格,马上就出现构建中国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的尝试(余绪缨,1982;1984),试图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李天民,1990;孟焰,1991),进而提出包括微观管理会计、宏观管理会计和国际管理会计三个组成部分的“广义管理会计”新概念(余绪缨,1992)。不过,也存在不同的声音,有些学者质疑或否定管理会计存在的必要性(杨纪琬等,1982;杨纪琬,1984;李心合,1995)。中国企业管理会计就是在这种不断争论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
进入21世纪,中国会计学界全面引入了诸如作业成本法、经济附加值、平衡计分卡、全面预算管理等各种管理会计工具。但这些管理会计工具并不等同于管理会计,需要有效地整合。胡玉明(2001,2009)认为,21世纪管理会计的主题是“企业核心能力的培植”并以此整合各种管理会计工具,初步构建21世纪管理会计的基本框架。于增彪(2007)则提出以“预算管理”为中心整合各种管理会计工具。王斌和高晨(2004)提出了各种管理会计工具运用整合的基本框架。高晨和汤谷良(2007)则认为不同的管理会计工具各有专攻,但就系统性而言,各种管理会计工具都有所欠缺,都忽略了管理控制系统其他一个或两个重要的功能,构建整合的管理会计系统是更为现实的选择。孟焰(2007)根据管理会计的发展趋势构建了中国管理会计的理论框架。上述这些整合管理会计工具的设想既没有一个相对一致的结论,也都没有得到充分的实践检验。
随着财政部颁布《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并逐步开始在企业实施,中国会计学界质疑或否定管理会计存在必要性的“风声再起”。
国内外研究文献都注意到管理会计整合研究的必要性,但都没有得出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框架。因此,有必要立足中国企业管理情境,系统地研究中国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的整合问题。
综合上述,中国企业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存在理论原创性缺乏、研究方法较为单一、实践指导性欠缺、研究队伍薄弱、与国际水平差距较大等不足(刘运国,2001;杨雄胜等,2005;潘飞,2008;胡玉明等,2008;杜瑞荣等,2009)。因此,有必要组织力量,全面、系统地研究中国企业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
四、企业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研究的基本构想及其逻辑关系
上述学术思想回顾表明,国内外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研究关注激励机制、预算管理、绩效评价、成本计算方法、投资决策方法选择和管理会计整合研究等主题。那么,立足中国企业的管理情境,中国企业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应该研究哪些主题及其具体内容?这些研究主题的基本逻辑关系如何?
(一)企业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研究的基本构想 鉴于“企业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研究”的研究内容非常丰富,基于前述的学术思想回顾,本着“有限目标、重点突破”和“从局部到整体”的原则,笔者认为应该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 ,重点研究如下专题:
1、投资决策方法的选择及其经济效果。本专题的研究目标是:以中国企业经理人的行为动机为切入点,系统地研究投资决策方法的选择与其经济效果的关系,揭示和解释投资决策方法选择背后的经理人行为动机。为此,本专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企业的组织、行为和情境与投资决策方法选择的理论分析模型研究,即研究影响中国企业投资决策方法选择的内外部因素,构造理论分析模型。(2)投资决策方法选择的行为动机研究,即研究选择某种投资决策方法背后隐含着什么行为动机或价值取向。(3)投资决策方法的选择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即研究选择了某种投资决策方法是否提升企业绩效。(4)投资决策方法的选择与企业经理人行为研究,即研究基于企业目标与经理人目标(自利行为)存在冲突情境的投资决策方法选择问题。(5)投资决策方法选择的典型案例。本专题预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是:中国企业投资决策方法选择的行为取向及其经济效果。
2、企业成本计算方法研究。尽管作业成本法是管理会计的“最新”方法,鉴于中国企业的具体情况,本专题的成本计算方法既包括作业成本法,又包括除作业成本法之外的传统成本计算方法如标准成本法、分步成本计算方法和分批成本计算方法等。本专题的研究目标是:全面、系统地研究基于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组织与环境特征、不同产权制度、不同行业、不同发展阶段企业的成本计算方法及其运用,将成本计算与成本管理融为一体,从而提高成本信息的应用价值。为此,本专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企业管理情境与成本计算方法的适用性研究。(2)成本信息的决策有用性研究。(3)企业实施作业成本法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模型研究。(4)作业成本法与其他管理工具的整合研究,即研究作业成本法如何与业务流程再造(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BPR)、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ERP)和生命周期成本法(Life Cycle Costing)等管理工具的整合。(5)作业成本法与企业绩效研究,即研究企业实施了作业成本法是否提升了绩效。(6)成本计算方法的典型案例。本专题预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是:论证成本计算不是一个简单的算术问题,而是一个管理问题。同时,破解“作业成本法之谜”,提高成本信息的决策有用性。
3、基于战略导向的薪酬体系设计与绩效评价研究。薪酬体系设计是激励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绩效评价与激励机制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没有绩效评价,激励机制失去基础,而没有激励机制,绩效评价形同虚设。绩效评价与激励机制的结合才能有效地实现企业的战略。因此,薪酬体系设计与绩效评价必须统一于企业的战略。本专题的研究目标是:以战略为导向,内在激励与外在激励相结合,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融合,全面、深入地研究企业的薪酬体系设计与绩效评价问题,为中国企业的薪酬体系设计与绩效评价提供理论依据。为此,本专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基于公平与效率的企业高管薪酬理论分析模型研究。(2)基于信息性原理与可控性原理的绩效评价理论分析模型研究。(3)企业高管薪酬合约(包括薪酬结构)与绩效评价指标选择研究。(4)经济附加值与企业目标一致性研究。(5)经理人市场与国有企业高管薪酬制度研究。(6)基于战略思维的绩效评价与薪酬体系设计的整合研究。(7)薪酬体系设计与绩效评价的典型案例。本专题预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是:薪酬体系设计的激励功效与企业绩效之间的交互作用,从而回答“激励薪酬是酬劳过去还是激励未来”的问题。
4、基于组织、行为与情境的预算管理研究。本专题的研究目标是:综合经济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从“技术、组织、行为、情境”四个维度,全面、系统地研究预算管理问题,为企业实施预算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为此,本专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基于经济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理论的预算管理理论分析模型研究。(2)企业预算管理模式的选择与博弈研究,即主要研究参与式预算、预算目标的难度、预算控制的松紧程度等重要主题以及预算管理背后的经济利益或政治利益的博弈,构建预算管理博弈分析模型。(3)预算管理的非预期行为研究,即研究“短期行为”和“预算松弛”及其两者之间的关系。(4)预算管理过程及其成效研究。(5)激励薪酬、绩效评价与预算管理整合研究。(6)预算管理的典型案例。本专题预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是:从“技术、组织、行为、情境”四个维度,揭示和解释企业预算管理的行为问题。
5、中国企业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整合研究。本专题的研究目标是:立足中国企业管理情境,整合中国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构建中国企业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为此,本专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不同行业运用管理会计方法或工具的现状与效果的比较研究,即研究不同行业运用管理会计方法或工具的现状、影响因素与运用效果。(2)管理会计的理论基础研究,即研究管理会计是否有理论以及理论基础是什么。(3)中国企业特有的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研究,即总结与提炼中国企业特有的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4)中国企业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研究。本专题预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是:立足中国企业管理情境,总结与提炼中国企业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构建中国企业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为管理会计在中国赢得生存空间并获得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二)中国企业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研究各个主题之间的基本逻辑关系 尽管21世纪管理会计强调“战略思维”,但从总体上说,管理会计的基本框架依然包括“决策与计划会计”和“执行会计”。前者解决“该做什么”(Doing Right Thing),体现了“战略思维”;后者解决“如何做好”(Doing Thing Right),体现了“战略实施”。由此,管理会计就是基于“战略思维”,将该做的事情做好(Doing Right Thing Right),即“有效地实施战略”。然而,管理会计涉及到行为者的行为问题。基于行为者的“有限理性”,企业必须通过激励机制,引导甚至改变行为者的行为,使“有限理性”的行为者的行为有助于实现企业的目标。这样,企业的绩效评价与激励机制(即“做得如何”)就“嵌入”(Built-in)了管理会计基本框架。由此,中国企业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研究各个主题之间的基本逻辑关系如图1所示。
正如图1所示,本着“有限目标、重点突破”的原则,从局部到整体,重点研究上述五个专题。然而,上述五个专题涵盖了“中国企业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研究”的关键问题。
五、企业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研究的预期突破
从总体上看,企业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研究的预期突破在于:(1)学术思想的突破。突破“就会计论会计”的思维桎梏,以管理会计的“技术性”与“社会性”相统一的理念,研究中国企业的管理会计问题。(2)研究视角的突破。基于管理会计的“技术、组织、行为、情境”四个维度和“环境―战略―行为―过程―结果”一体化的逻辑基础,以“权变”的观点,研究中国企业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3)研究方法的突破。现有管理会计研究文献的实验研究基本上都以学生为对象,削弱了其研究结论的可靠性。为此,需要挖掘数据来源,同时采用学生和企业相关人员作为实验研究的对象并进行对比,以期得出更为可靠的研究结论。(4)学术观点的突破。将薪酬合约、预算管理与绩效评价融为一体并统一于企业战略,立足中国企业管理情境和经理人行为研究管理会计,由此可能解决国内外管理会计研究文献已有研究却未能回答的问题,或修正国内外管理会计研究文献某些“似是而非”的观点,从而丰富和发展现有的管理会计研究文献。
上述各个研究专题的预期突破为:(1)专题一“投资决策方法的选择及其经济效果”的预期突破在于:将投资决策方法的“技术性”转向“社会性”,“嵌入”行为者的自利行为,以其经济效果验证企业的目标与行为者的目标是否一致。(2)专题二“企业成本计算方法研究”的预期突破在于:摒弃“就成本论成本”的思维桎梏,超越成本计算的精确性层面,以“不同目的,不同成本”的理念,构建追踪成本发生的“前因后果”、成本避免(Cost Avoidance)与成本控制(Cost Control)和谐统一、“按需取数”的成本信息系统,破解“作业成本法”之谜。(3)专题三“基于战略导向的薪酬体系设计与绩效评价研究”的预期突破在于:以战略为导向,以“公平与效率”为核心,赋薪酬以激励机制,将激励薪酬与绩效评价连为一体,构建薪酬与绩效共生互动的理论分析模型,解释“激励薪酬是酬劳过去还是激励未来”的困惑,强调激励薪酬不仅要酬劳过去,更要激励未来。(4)专题四“基于组织、行为与情境的预算管理研究”的预期突破在于:“由技入道”,超越“预算管理”的“技术性”,强调其“社会性”,以“理性与非理性”相统一的理念,构建预算管理的利益(包括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博弈分析模型。(5)专题五“中国企业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整合研究”的预期突破在于:以培植企业核心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核心,借助平衡计分卡的理念整合中国企业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构建中国企业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
篇3
关键词:管理会计 理论基础
管理会计作为一门科学,是会计的一大分支。相关的管理理论和微观经济学理论的发展拓宽了管理会计的研究范围,也为其理论与方法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管理会计是应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的泰勒所创造的企业科学管理而产生的,当时管理会计并不是一门独立的科学,而只是成本会计的一个组成部分。他通过“标准成本”、“差异分析”和“预算控制”等会计技术方法配合泰勒的科学管理的推行,为企业管理者当局进行内部控制服务。可以说,管理会计的萌芽是由企业管理的发展决定的。
随着企业管理理论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 行为科学的原理是要求做好人的工作,通过上级对下级的信任,赋予下级在一定范围内的权利,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上级也必须定期考核下属对其权利和责任的履行情况,对他们进行奖惩,以激励他们向更高的目标前进。根据这种新的理论依据,企业管理者为提高各级下属的主动性、积极性,必须借助某种手段对下属进行负责和考核。这种手段必须能提供较明确的、尤其是量化的信息,使企业管理当局能够有效地履行其协调、激励等职能,这种需要导致了责任会计的发展。
从上述的管理会计的发展过程来看,管理会计从无到有,从分散到形成体系并非是无根据的,而是由现代企业管理职能的扩展所决定。无疑,管理会计的理论基础也是由上述相关科学的“加盟”而奠定的。那么,具体的情况又是怎样呢?
1.科学管理理论为管理会计基本分析方法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以泰勒为代表的科学管理运动对于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在十九世纪末,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企业管理仍然以经营管理为主,劳动生产率极为低下。这时,以泰勒为代表的一批电气工程师开始对劳动者的作业时间和动作进行科学研究,并倡导以精确的调查研究和科学知识来代替个人的经验判断,采用严格的计算方法来研究成本的发生和变化,确定标准和加强控制,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于是,企业管理中开始有了计划职能和执行职能的分离,有了计件工资制等等,正是由于企业管理开始重视对于内部生产过程的计划和监控,重视对内部生产效率的衡量和激励,才产生了对于超出传统财务会计职能的管理和会计职能的需求。而科学管理在使企业管理产生对于管理会计职能需要的同时,其理论也为沿用至今的管理会计基本方法提供了理论基础。
2.组织行为学为管理会计系统控制方法和体系的完善提供了理论基础,组织行为学应用了心理学、社会学、生理学、人类学、政治学、管理学和经济学等多门科学的研究成果和基本理论,探索如何根据人类行为的规律来构建企业组织结构,调整企业组织内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引导和激励人们充分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利用企业的人力资源,提高经济效益。组织行为产生于本世纪四十年代,它认为人的行为是由动机所决定的,而动机由需要所引起,对人的激励要首先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从人是社会人的角度看,人的需要就不仅有生理需要、物质需要,而且还有心理需要和精神需要,进而,从企业组织角度来考虑这些行为规律,就要求企业管理必须重视对组织行为的研究,通过组织结构的设计和激励与机制的建立来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实现企业的既定目标。而在这一过程中,管理会计从组织行为科学中吸取了丰富的营养,是管理会计体系的形成和完善。
3.权变理论和信息经济学是管理会计系统个性特征的形成基础
3.1权变理论对于管理会计的影响
在二十世纪的六七十年代,由于企业管理所面临的内外环境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一系列需要解决的新问题和新矛盾,相应地出现了很多针对特定问题的管理理论学派,如“决策理论学派”、“社会系统学派”等等,以至于这些理论被称为“管理理论的丛林”。但由于每一种管理理论或模式都有共同优点和局限性,没有哪一种能够成为“包医百病”的最佳方法,因此,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形成的权变理论强调管理理论和方法要根据特定日期、特定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和条件的变化,权宜应变,灵活掌握。权变理论促进了对于特定企业内外环境及其变化的关注,减少了管理模式和方法选择中的模糊性,为管理会计系统应具有的个性特征提供了理论依据,对于管理会计模式的选择和具体管理方法的应用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3.2信息经济学对于管理会计的影响
信息经济学从信息成本和信息效益角度促进了管理会计对其信息质量的研究,为管理会计各种技术分析方法的发展及应用提供了理论指导。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产生的信息经济学认为,信息是现代社会的一种重要资源,它同其他资源一样,具有效益和成本。因此信息价值只有信息效益大于信息成本的信息系统才是经济可行的。信息经济学对于信息效益和信息成本的研究,使我们对信息系统的先进与否有了理性的认识。由于信息成本的限制,优秀的信息系统不是理论上最完善的,也不是技术上最先进的模式,而是信息效益与信息成本之差最大的模式。不同的信息技术条件下也会产生不同的信息效益和成本。这种认识缩短了管理会计研究和实践的距离,促进了管理会计的健康发展。
篇4
摘 要 在知识经济时代,管理会计日益受到企业的重视,对其创新发展已经深入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领域 ,本科管理会计的教学内容及方法也应与新的形势相适应,需要不断地创新与变革,为企业管理会计实践输送更具职业素养和判断力的高素质管理会计人才。
关键词 管理会计 创新发展 本科教学创新
一、企业管理会计实践的创新与发展趋势
早期的会计在企业中的主要发挥的是核算与监督的作用,随着精细化管理理念的被更多的企业所采用,会计的管理职能也逐渐体现出来。可以说,是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影响了管理会计的发展,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天下,创新与发展已成为经济和企业经营管理的永恒主题。为了与时展要求相适应,企业管理会计实践的创新及发展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出来:
(一)管理会计目标的转变
传统的管理以利润最大化和现金净流量最大化为标准,在当时物质资料匮乏的时代,确实满足了当时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满足了企业加强管理的需求,但是它仅仅考虑的是企业的短期行为,只见收益而忽视了风险这一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当前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只重收益而忽视风险的做法是不妥当的。21世纪,面临着更多的不确定性因素,在这种情况下,对企业价值的评估,不仅要考虑现实收益也要考虑未来收益,既要考虑有形资产也要考虑无形资产,既要看到企业自身经济走势也要结合外部资本市场的综合表现。因此,现代管理会计应该把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自身目标,放眼企业长远发展,权衡风险与报酬之间的关系。
(二)管理会计研究重点的转变
传统管理会计把研究着重点放在对企业经营活动的预测、决策及控制方面,仅仅围绕责任中心,强调的是对全过程的指导与监控。在知识经济时代,无形资产与智力因素对企业的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管理会计研究的重点也应该向知识型资产转变。它注重“人本管理”,侧重于对人才知识的预测、决策、分析和评价等方面。相应的,对知识资源的计量更加复杂,风险性也较高,这就要求改变管理会计的方法,从重视数量因素到数量因素与质量因素相结合,从重视货币计量到货币计量与非货币计量相并重,从单一的数量计算向综合判断方向转变,使管理会计的方法更具有科学性与艺术性。
(三)管理会计基本方法或手段的转变
信息技术的发展,促使了企业内、外部环境情况发生了实质性变化。网络世界的发展对整个管理理念带来了极大的冲击,自然会促进管理会计价值的变化,一个最为明显的特征是:更多未来信息能够更准确的预测。“零存货”是很多企业追求的存货管理目标,在网络、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水平之前,很多企业想做到这一点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但现在它却不断植入商业细胞的深处。组织结构越来越复杂,由传统的部门管理逐步向分公司制发展,传统的标准成本法与预算控制朝着适时制与作业管理方向发展,信息处理方式也从人工转向了计算机,对信息处理的速度更快、更准、更精细了。在过去的许多年里,控制成本一直是企业提升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它通过把责任会计划出成本责任中心及制定企业内部的转移价格等方法,这与多层次分权式管理精密相联系,也离不开大规模生产,现在的情况是,企业的组织结构中间层不断减少,生产规模也不再简单的求大,这些都要求我们的管理会计方法能更得上这些变化,探索出新的方法。另外,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些开发寿命周期较短、批量小、质量高的科技产品公司同雨后春笋一般涌现出来。这些公司的杀手锏是创新,通过对产品技术的不断创新,同时又能接受特殊顾客所订的特别批次,这即要考虑产品订价的成本,又要考虑产品的需求量。这些新情况的出现必然要求管理会计的方法得到更新。
(四)管理会计整体战略观念的树立
客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可以说是瞬息万变,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屹立不倒,就必须有一套整体的战略优势作为先决条件。通常情况下,我们会把企业的管理分成不同的子模块,各子模块之间及之模块同系统总目标是一致的,但是出现矛盾的情况也是有的,这就要求把企业管理看成一个战略整体,有大局观,只有整体战略目标才是系统的最高目标,仅当整体最佳才是最优的管理对策及战略。管理会计一定要根据上述要求,树立起整体战略观念,把企业的管理活动看成一个有机整体去分析和评价。
(五)管理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的有待提高
知识经济时代一个明显的特点是节奏快,变化大,知识在时时更新,如果企业跟不上步伐,自身内功修改不好,又怎能给外界公众展示一个良好的形象呢?作为一名管理会计人员都应该清楚地明白,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受到周围环境特别是激烈的市场竞争极大影响。企业管理者要对竞争对手了如指掌,捕捉市场动态,据此不断完善企业战略,才能适应变化多端的外部环境,在竞争中占一席之地。当代竞争战略是和竞争对手多方博弈后制定的,可以说制定自己的战略却要盯着别人的企业,无法弄清竞争对手的战略意图,就不能制定切实可行的竞争战略,所有竞争的关键就是人才的竞争,要真正提高企业自身价值,管理会计的参谋作用是必不可少的,管理会计人员应该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身职业判断能力,为决策者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真正起到一个好参谋的作用。
二、适应创新与发展实践的管理会计内容的调整与拓展
为了更好地适应新经济环境与条件,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实际运用方面已经发生了重大变革,这些变革要求对老的管理会计内容进行相应的调整与拓展,以全面适应我国企业管理会计实际运用的需求。
(一)成本管理方面
在新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成本管理重心需要转移,拓展新的成本控制视角。其工作重点应该逐渐从生产制造成本向研制开发成本转移、从成本控制向成本计划转移。
在知识经济时代,衡量企业产品的值的主要标准是看产品中容纳的信息与知识,这些信息包括技术方面的也包括市场方面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对产品的增值贡献较大,另一方面就是对市场的准确定位也能带来产品的更大增值,而生产制造环节对产品增值贡献较少。竞争迫使产品需要有更多的科技含量。企业要想在长期保持优势,就不得不在信息、知识发展等方面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产品的生产制造成本与产品开发和市场调研支出相比就显得微乎其微了。在此种情况下,成本管理的重心不得不从生产制造环节转移到产品研制开发环节上来,由成本控制转向成本计划。如何整合好各种资源,让高知识转化为高智力,把高智力转化为独特的策略、构思,进而形成各种新设计、新发展,是新时代企业最为关注的问题。
(二)决策分析与评价方面
管理会计最为主要的目的是为企业管理提供相关可靠的信息,因此,它所提供的信息必须是决策有用的,和经营关系密切的、真实的信息,这要求我们要克服克服传统管理会计短视和单一性的缺陷,用战略的眼光来提供事关全局性和长远性的信息。
在经营决策方面需要摒弃建立在划分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假设成本不变的基础上的量本利分析模型,建立起长期的本量利分析模式。传统管理会计进行决策分析时一个显著特点是把对模型的运用和结果计算摆在首位,而模型运用的前提分析不足,这样,势必影响到会计信息的准确性。确切的说,得出的结果是否包含信息,是否决策有关,那就要看前提条件是否成熟以及取数分析过程是否恰当。在经济行为分析中,作为计算依据的取数是否正确,直接决定了计算结果的是否正确;作为模型运用的前提条件是否存在,决定模型构建是否恰当。
当前企业决策标准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衡量,一个是利润的最大化,一个是成本费用的最小化,再一个就是现金流量的最大化。这些利润、成本和现金标准是特定时代的产物,从当前企业管理的目标来看,上述决策标准已经不能全面体现企业管理的水平。诚然,当前的管理会计决策不能离开利润、成本、现金等标准,但除此之外,还要综合考虑目前会计手段无法计量而又对企业生产经营产生极大影响的相关因素。比如说,企业人力资源的积累,创新技术的积累,而不能仅仅盯着短期能省多少钱这一目标。
(三)人本管理方面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充分挖掘认的潜力。管理会计在进行预测、决策、规划与控制的过程中,要把提供的会计信息和对人的管理活动相结合,很好地运用人力资源在管理中的特殊作用,研究人的行为、人力资源价值及成本的确定方法,研究人力资源投资分析的方法。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同企业其他资源一样,能够为企业带来价值增值,考虑到人力资本因素后企业 的预算、决策都将更加准确,有利于克服企业一些急功近利的做法。
(四)风险管理问题
现代管理在制定企业战略的时候,与过去相比,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会把风险因素考虑到企业的全局性、长远的战略中去。总体而言,报酬与风险是共存的,因承担风险所以需要获得收益,而且报酬越大,风险也越大。可以说,企业的任何一项行为都有一定的风险性,企业可能因为冒风险而获得超额利润,也可能招致巨额经济损失。企业对风险管理的做法主要有多元化经营、投资组合、资产重组、并购及联营等。
三、管理会计本科教学的变革与创新
对管理会计实用人才的培养中,大学本科教育的重要程度是不言而喻的。在知识经济时代,管理会计担负着为企业培养实践创新人才的重要任务,要想把这项工作做好,本科管理会计教育要从课程内容、教学理念及其方式方法上都需要变革。
要培养综合型人才,首先是转变我们的教学观念,打好管理理论的基础,交叉学科的设计要恰如其分。 未来的会计人才除了能够掌握会计的基本技能外,还需要有较强的职业判断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科教学工作对这些能力的培养有着资源优势,一定要利用好各种教学资源,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和开拓精神的管理会计人才。
在教学环节中,学生是整个教学工作的核心与主题,教师要紧紧围绕学生这一主题,一定要转变教学观念,并适应时代需求,改变教学内容,寻求灵活有效的教法,把创新能力的培养与知识的传授有机地结合起来。将现代管理会计的最前沿的理论及发展方向带给学生,不能只停留在教科书层面,介绍几个数学模型,给出几个理论假设的前提,一定要通过鲜活的实例,引领学生感知管理会计的动态及发展方向,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
篇5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工作方法;影响分析
1引言
近几十年来,我国的网络信息技术一直在朝着又快又好的方向发展,随着企业管理新模式以及新思想不断的改革,原有会计核算软件的局限性被逐渐显露出来。会计信息的处理方式从手工发展到了电算化的模式,能够适应不同企业和各种环境的工作需求。会计电算化的发展不仅促进了会计工作自身的完善,也推动了会计工作方法的变革,对会计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2会计电算化的主要内容
会计电算化是用现代处理数据的技术对日常会计工作进行处理的一种会计形式,电算化以会计领域的电子计算机等通信技术为手段,获取各种会计数据和会计基本方法,为会计工作提供具有准确性和及时性的会计信息。会计电算化能够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优化和提升会计工作的质量,有助于完善会计软件和计算机系统的设备。同时,会计电算化还综合了人类生产活动中不同行业的各种综合性会计和专业型会计。因此,若能将电子电算化技术应用到会计软件,能够大大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的总体职业职能水平[1]。
3会计电算化实际意义
3.1提高会计质量
会计行业的会计工作方法在计算机普及率越来越高的现实情况下,正不断地朝着电算化的方向发展。在传统的会计工作过程中,通常采用的记账方法是手工操作,这种方法不够规范,且极其容易出现数据错误和账务漏洞的情况。如果能够实现会计工作方法的会计电算化,使用与会计电算化相关的财务软件,将具有科学性的数据应用到会计工作中,升级工作方式,就能够有效减少人工条件下人为对数据的影响,从而达到解决财务错误及数据错误等问题的目的。
3.2企业管理信息化
只有实现会计的电算化,引领企业的管理朝着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将会计电算化的工作充分落实好,才能在发展的过程中完善和加强企业的管理工作,建立良好的会计体系,科学处理会计数据,促进企业的长久发展。
3.3提升会计人员职业素养
目前,会计人员之间的职业能力素养还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会计从业人员在自身的素养、职业能力等各方面还需得到不断的提高。要想不断提升自我素养,加强职能的专业性,就需要把会计电算化结合到相关的会计财务软件当中去,升级工作方式,并加强财务方面软件的研发,贯彻落实电算化[2]。
4会计电算化对会计工作方法的影响
4.1会计职能受到的影响
在单位经济管理过程中,会计职能包括了核算智能、监督职能、分析智能和预测智能。会计电算化简单来说就是包含了预测、决策、核算、分析、管理等综合的电算化应用系统,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可以充分发挥会计职能。会计工作电算化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会计职能在电算化平台上的发挥,能够极大减少企业管理在人力和时间上消耗的成本,并且提高管理和核算的效率。除此之外,还促使会计职能发生了变化,使会计人员的工作更加系统、规范,提高了会计人员的工作质量。目前会计的主要职能还只是核算和管理,各项工作大多是由会计核算软件完成的,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强化了这些职能之间相辅相承的关系。要解决电算化管理会计中手工操作烦琐的问题,就要不断地推进财务会计电算化的运用和管理会计电算化的发展进程。
4.2会计记账受到的影响
会计电算化的应用改变了手工条件下的总账和明细账的传统核对工作,提高了会计记账的效率,在记账后,计算机能够自动对总账和明细账进行核对处理。由于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和电算化系统后台的操作权限被设计人员掌握,数据极有可能会遭到非正常的修改,其真实性也会遭到深度破坏。而记账凭证又是手工会计记账和计算机记账的会计账务处理系统纽带,因此,要提高会计记账的准确性、科学性和合理性,就必须加强会计凭证的审核力度,限制担任出纳及运用会计系统开发人员的会计记账工作,明确内部管理的工作流程和规范制度,对会计人员的责任和工作进行划分。
4.3财务处理受到的影响
会计电算化和传统的手工记账在会计核算和结算方式之间存在的差异主要在于,手工记账模式是通过开具大量的纸质单据、报表和填制账簿来完成会计账务处理工作的,而对于电算化会计来说,会计工作基本实现了无纸化,电算化用电子凭证、电子票据及电子账簿取代了传统的纸质账务凭证。同时,在电算化会计模式下,交易方式主要为网银,而传统的手工记账模式的交易方式是现金交易,处理手续比会计电算化的交易手续更为烦琐。电算化的交易方式大大减轻了会计人员的负担,让每笔交易变得清晰可见,有效控制坏账的问题发生。
4.4会计科目受到的影响
要想对会计工作中的会计科目和复杂的业务事项分别进行分类和运用,就必须要以可操作性为基本原则,让会计电算化为企业管理者提供具有及时性、相关性、清晰性、可比性、客观性的会计信息,满足企业管理者的需求。要实现会计电算化要求下的设置会计工作的规范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把实现资源共享作为基础的目标。做到资源相对稳定、简明适用和力求完整,对会计科目类别、科目代码、核算内容以及单位名称做出统一规范设置,建立具有标准化的核算制度。第二,建立相对稳定和统一的会计科目。针对具体的科目设置,联系其实际需要,在不违反同一规定的原则下,优化处理电算化的设计工作,设置明细科目的内容、类别、层级,从而满足初始会计电算化运行的需要。第三,实际上,会计科目代码设置是一项具有技术性的工作,会计代码的使用比较频繁,使用的范围比较广,还具有简易便捷的特点,因此,会计代码的变化会影响到整个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同时,会计明细科目的数量也随着经纪业务的不断发展和业务内容的不断充实发生相应的变化。这些变化让设计人员在设计代码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会计业务内容的发展,防止代码输入过长,以免输入使用不便。并留有一定修改的余地,从而确保科目代码的修改具有灵活性。
4.5审计监督受到的影响
审计监督对于财务工作的管理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影响。然而,目前来说,如何实现会计电算化的审计监督还是审计人员当前一直难以解决的大问题。审计人员必须熟练掌握电算化会计软件,充分了解数据输入和数据修改的程序,这样才能解决计算机数据缺乏可操作性和存在修改漏洞的难题。由于会计系统的漏洞和相应审计监督手段的缺失,电算化会计发展的初期出现了大量利用计算机软件系统犯罪的事件。因此我国要吸取以前的各种经验教训,推进审计监督在会计电算化中的发展,减少财务和经济上出现的问题[3]。
5结语
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应用对会计工作具有多方面的影响,在电算化普及的过程中,会计的工作方法得到了一些调整,会计实践和会计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也得到了动力,经济知识的普及度也得到提高,计算机也得到了相应的技术发展,会计电算化对会计行业的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论文通过对会计电算化工作方式的分析发现,对传统的会计工作模式的改革能够为会计工作提供良好的发展基础,在整体上适当的干预我国的市场经济运作体制,推动我国未来更快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志秀.浅谈会计电算化对会计工作的影响[J].知识经济,2015(5):97-98.
【2】侯娜.会计电算化对会计工作方法的相关影响分析[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11):137-137.
篇6
一、当前会计教育存在的问题
1偏重于会计专业理论知识。很多学校“会计专业”,都开设了基础会计、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等十几门会计课程,理论课程完成了,实际操作课课时数很少,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
2教会学生理论知识,忽视了教会学生如何应用这些知识。
3传统的会计教育各科目之间各自为政,忽视了彼此之间的关系,包括课程数量、授课内容等方面。
4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依据。在这种模式下,教师按部就班地一部分一部分地讲授课本知识,课程结束时学生能够形成对该门课的一个总体认识,但缺乏实践经验。
二、课堂上需采用灵活的教法
直观的教学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由不懂到懂。会计课程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要把教学重心转移到培养专业技能上来,必须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课堂教学中做到“四个尽量”。
1讲授的内容尽量做到精讲。财务会计教学内容范围较广,在讲授时尽量把每一章节的重点内容提炼出来,难点内容尽量分配较多的课时,讲解时力求做到逻辑关系清晰,使学生容易听懂又便于记忆。针对一些实际业务问题,要组织学生讨论。精简教学内容,增加课外活动时间,为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创造了条件。
2尽量让学生多接触实际工作的模拟资料。如在讲授存货内容时,由于存货的收、发、存等计价方法较多,在教学过程中把事先印好的模拟原始单据、增值税发票、材料收料单、材料领料单及多栏式明细账发给学生,教师利用挂图讲解,学生用这些原始单据,根据业务内容,首先填制原始单据,然后编制会计分录,登记账簿。一方面使学生能充分理解课程理论的内容,巩固所学知识;另一方面又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获得实践知识。
3尽量让学生去归纳总结。在理论教学完成后,尽量让学生学会比较分析,通过提问和设问的方式向学生提出各种问题。在教学中应适当增加一些课堂质疑和解答。有目的的对整个授课内容进行分析,对一些难懂和关键问题进行质疑和解答。在讲课必要的时候,向同学们进行提问和设问。能使松散的课堂气氛变得严肃,会使学生注意力更加集中,有利于课堂教学顺利进行。通过质疑和答疑,达到了启发式教学的目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4尽量充分利用多媒体组织教学。应用现代化教学媒体,并与传统的教学媒体、讲义、实物、挂图、图片有机结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多媒体组织教学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使视听结合。形象生动,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使学生在兴奋中愉快地理解和接受教材的内容,以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广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组织会计知识竞赛、会计软件制作与应用,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
三、要加大实验环节力度,使学生熟练掌握会计工作程序
会计实验要在整个学生学习阶段不间断地进行。从基础会计的简单业务中巩固学生的基本业务技能,使学生能熟练规范地填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从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进一步复杂的经济业务中使学生掌握胜任繁杂实际工作的能力。毕业之前的综合实验、会计电算化课程,提高学生对所作业务进行财务分析,提出管理建议的能力。学生的实验要在各门专业课中进行,经过不断的会计实验、模拟实际的会计工作,使学生熟练掌握会计工作的程序。
1会计实验是会计教学的重要环节。会计课是一门理论性、实务性强,要求学生具有独立分析和判断问题的能力以及具有处理实际问题技能的学科。学生仅仅是通过学习教材的专业理论知识,很难全面掌握会计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只有通过会计实验教学,才能使学生增强实际工作的能力;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工作态度与方法。
2会计实验是会计理论与实践全面、迅速结合的有效方法。当前大部分用人单位都很务实,要求应聘者一经录用立即从事工作。因此,开设会计实验课,通过模拟、仿真的财务资料学习操作,促使学生全面、系统、快速地掌握各部门生产经营程序和会计核算方法。教学时为学生指派角色,演示原始凭证的制作、传递、记录等,不但能提高学生对会计知识学习的兴趣。体会会计记账的精妙之处,还能强化学生对企业经济业务关系的认识。
3、会计实验能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会计实验教学改变了老师在台上讲,学生在下面记的枯燥的教学模式,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空间,引发学生对会计学科的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又能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使学习变得生动活泼。
4、会计实验是检查会计专业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传统的考试模式是二张试卷,学生为考试去死记硬背,学不到什么东西。而且考试的试题对那些实践性、主观性较强的内容往往回避了,而恰恰这些回避的内容才是实际当中最常用、最重要的内容。因此传统的考试模式不太适用于检查会计课的学习效果,而应把会计实验作为考核学生会计学习成绩的一种手段。
5、会计实验有助于毕业生就业。我国当前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教育的成败。我们会计教育必须重视会计实验教学。让学生通过会计实验的“实战演习”与“强化训练”,成为一个有经验、有实际能力的会计。
四、加强实践教学方式,强化案例教学
会计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仅仅记住一些理论是不够的,必须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将理论很好的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1、更新观念,优化课程设置,调整课程设计,突出实践能力。现在的社会是一个国际化的社会,对财务人员的知识结构和能力都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未来的财会人员必须具有传递和接受信息的能力,与他人一起共事的能力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具有会计专业知识和企业管理知识。应同与财会密切相关的财税、金融、市场和公司经营等相关知识整合起来,培养学生处理和解决经济业务问题的能力。
2、提高会计教师的实践技能。(1)结合教学进行教师培训。向企事业单位、会计事务所聘请财务总监、注册会计师担任客座教师,弥补在校会计教师实践知识的不足。(2)下派会计教师到业务部门、企业等挂职锻炼,提高会计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操作技能。(3)创造条件让会计教师平时经常到第一线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
3、理论教学与实践有机结合。一方面通过案例教学和社会调查活动提高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通过案例教学,将会计理论教学活动与会计实践有机结合起来,组织学生参与社会调查活动,搜集会计案例。通过教学过程中对案例的分析,把所学的会计理论知识与会计实践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开动学生的思维并激发其创造性、提高其处理会计实践问题的综合操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