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与呼吸系统疾病范文

时间:2023-10-27 17:54: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肥胖与呼吸系统疾病,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肥胖与呼吸系统疾病

篇1

【关键词】死因; 死亡率; 意外伤害

死因统计资料是制定一个地区卫生保健工作的依据,也是评价卫生保健效果,居民健康水平与地区卫生状况的重要指标。144团是一个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农牧团场,分析居民的死亡原因,可以为制定今后居民卫生保健措施提供参考。

1 资料来源及方法

1.1 资料来源

死亡登记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且与派出所核查复实。人口资料来源于钟家庄镇派出所,根据年末人口计算平均人口数。

1.2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死亡登记资料进行分析,资料采用EXCEL2003软件统计处理。

1.3死因分类

死亡原因以根本死因为统计口径,根本死因以国际统计疾病(ICD-10)分类为标准。

2 结果

2.1 死因别、死亡率及死亡顺位

本团2012年全团总人口数12664,死亡75人,总死亡率是592.23/10万,前五位死因依次是: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恶性肿瘤疾病、事故(意外伤害)、消化系统疾病,这五类死因死亡人数占总死亡数的96%。见下表。

2.2死因仍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循环系统疾病33例;呼吸系统疾病21例,恶性肿瘤11例;事故(意外伤害)5例;消化系统疾病2例,占总死亡原因的96%,某些传染病和寄生虫病2例,占总死亡原因的2.7%。而传染病死亡所占的比例很低,仅占总死亡的2.7%。

2.3 2012年,我团男性总死亡50人,死亡率为66.7%, 女性总死亡25人死亡率为33.3%,男性死亡率仍高于女性。男、女性的前6位死因相同,但顺位不同。

2.4在意外伤害死亡中,男性、女性排在第一位的都是交通事故。

2.5在居民死因中存在着社区、连队差别。2012年社区总死亡38人死亡率为51%, 连队总死亡37人死亡率为49%,连队死亡低于社区。意外伤害死亡5例,占6.6%社区3例、连队2例,居民排在首位的也都是车祸,男性3例、女性2例,男:女,1.5:1。

2.6疾控中心每年都要统计分析全团居民死亡原因和顺位的意义在于:统计分析居民死亡原因是评价一个国家和地区、团场公共卫生水平和人群健康状况的主要手段,也是评定社会卫生保健工作成效的依据之一。它可以为卫生行政部门制订区域卫生规划以及合理分配医疗卫生资源提供参考资料,也为疾病防治等项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

3 分析

循环系统疾病:①脑血管病②急性心肌梗塞③冠心病

呼吸系统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病

恶性肿瘤:①肺癌②肝癌③胃癌

这三种疾病是我团镇区居民死亡原因的前三位,因此我们要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4 防治对策

最重要 的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预防的方法就是对高血压、糖尿病、超重肥胖、吸烟、过量饮酒、静坐生活方式、不健康饮食习惯、意外伤害等可干预危险因素的控制,只要把这些危险因素控制好,就能使每个人心血管病的发病危险及意外伤害降至最低。

参考文献

[1] 覃常宇,周小军.关于2011年西湖区居民死亡及死因监测分析中国保健营养[J].2012(22).

[2] 刘玲玲,季奎.2007年四川省死因监测点居民死因分析[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9(6).

篇2

“冬病夏治”是祖国传统医学中的一种特殊治疗方式,体现了中医未病先防的特色。每年三伏天是冬病夏治的最佳时机。主要通过中医内服、外治、生活调养等方面,对体质进行全面调理。

外治与内治

冬病夏治的治疗方法很多,有三伏贴、三伏灸、三伏补、三伏浴、三伏熨等,均以温热助阳为主。同时根据患者体质情况,结合中医辨证论治方法,给予内服温补药物以扶助内在正气,分别采用补肺固表、健脾化痰、益肾填精、活血散瘀、祛风通络等治法,只要冬病宿疾属于虚寒痰瘀证者都可以选用。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中医内科门诊近年采用温灸、穴位敷贴、穴位按摩等“冬病夏治”方法,主要治疗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颈腰椎病、风湿关节痛、心脑血管病、消化系统疾病及阳虚体质患者,配合内服中药汤剂取得满意效果。

值得提醒的是,入伏后也是脑梗死、心肌梗死等心脑血管疾病发作的小高峰季节,针对以上“冬病”合并糖尿病、肥胖的冠心病患者,可以直接至医院,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银杏叶片、麝香通心滴丸等中成药。麝香通心滴丸在组方中加入名贵中药材“熊胆粉”,在补气活血之上,更具清脉凉开、化痰逐瘀之功,基础药理研究提示其具有稳定易损斑块、预防心脑血管事件的作用。

适合“冬病夏治”的疾病

1.呼吸系统疾病

慢性咳嗽、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病、反复感冒等。

2.风湿免疫性疾病

关节疼痛及肢体麻木、肩周炎、风湿性关节炎等。

3.消化系统疾病

慢性胃炎、慢性肠炎、消化不良等。

4.耳鼻喉科疾病

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等。

5.儿科疾病

哮喘、咳嗽、支气管炎、体虚易感冒、脾胃虚弱等。

6.慢性皮肤病

荨麻疹、冻疮、硬皮病等。

7.妇科疾病

慢性盆腔炎、痛经、经行泄泻、不孕症等。

8.其他

篇3

假性高血压:在老年高血压患者中,有不少人的血压升高只是因其肱动脉硬化从而使测得的收缩压偏高,这种现象可称为假性高血压。此时,患者可通过直接测量动脉内压的方式来确定自己是否是假性高血压。当患者动脉内压值明显小于血压计测得的读数并处于正常范围内时,该患者即可被诊断为假性高血压。由于此种类型的高血压患者常有脏器动脉硬化且伴有舒张压偏低等病症,所以,患者不能贸然进行降压治疗,而应针对患者的动脉硬化及脏器供血不足进行治疗,以达到降低其收缩压的目的。

肥胖性高血压:有些高血压患者,其体重指数〔体重(千克)/身高平方(米2)〕大于27或肥胖度〔超重体重(千克)/标准体重(千克)×100%〕大于25%。通过控制热量摄入及降低体重,患者的血压就可以明显下降或接近正常。此种高血压可称为肥胖性高血压。肥胖性高血压多为轻型或中型的高血压,一般通过减肥即可使患者的血压得到控制。但如果患者血压过高或伴有心脑血管疾病时,除了要控制饮食,减轻体重外,还要采用药物进行治疗。常用的药物有β受体阻制剂、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

性高血压:有些患者卧位时血压正常(舒张压≤90毫米汞柱),立位时血压升高(舒张压>90毫米汞柱、收缩压>150毫米汞柱),且排除了继发性高血压的可能。此种高血压可称为性高血压。性高血压多见于轻型高血压。一般情况下,血压正常或持续的高血压患者,血压会随的变动而有所改变,但不会超过10毫米汞柱。而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动则可超过15毫米汞柱,且常伴有性心动过速等症状。研究证实,性高血压的形成多与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有关。因此在治疗时,患者可不必急于使用降压药物,而应通过体育锻炼和心理疗法等来促进神经调节功能的改善。

睡眠呼吸障碍性高血压:睡眠呼吸障碍者在睡眠时可反复出现呼吸暂停的现象,一般每次呼吸暂停可持续10秒左右,每夜可发作30次以上,且伴有周期性血压升高的症状。此种高血压可称为睡眠呼吸障碍性高血压。其形成原因是患者在睡眠期间由于呼吸反复暂停,使动脉血氧饱和度下降,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引起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从而使外周小动脉发生代偿性改变,如管壁增厚、管腔狭窄以及对缩血管的活性物质反应性增高等。在治疗时,患者应主要以纠正气道阻塞为主,可采取侧卧或半卧的睡眠姿势,也可采取手术的方法,如切除增生的扁桃体等,以达到降低血压的目的。

高原性高血压:有些患者在高原地区生活时血压升高,离开高原地区后不经降压处理血压很快便恢复正常。此种高血压可称为高原性高血压。其形成原因主要是体内缺氧导致的。在治疗时,患者一般不需服用降压药物,可通过迁移改变自己的生活环境,以使血压降至正常水平。

篇4

【关键词】 维生素D;儿童;疾病

【中图分类号】R15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3)12-0517-02

20世纪30年代人工合成维生素D后,维生素D一直被认定为是微量营养素,参与钙磷代谢,促进骨骼发育。但是近年来对维生素D代谢有了深入的研究,维生素D需要在体内转化成具有活性的维生素D,即25-OHD3和1,25-(OH)2D3后,才能发挥生理作用。

1 维生素D基本情况

维生素D(vitamin D)为一种具有生物活性的脂溶性类固醇衍生物,主要包括胆骨化醇(微生物D3)及麦角骨化醇(维生素D2)等。维生素D也为机体生长发育必需的维生素,机体无法自身合成维生素D,需从食物及日晒中获取。维生素在机体中主要功能为调节体内磷代谢,钙代谢,维持体内血磷,血钙平衡,从而维持人体骨骼及牙齿的生长发育。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行及人们对健康要求的不断提高,我们对维生素D的认识也不断加强和深入[1],研究表明维生素D不仅仅只影响人体磷钙代谢,它在维持人体细胞生长,发育中有着重要作用,比如影响人体生殖,神经,内分泌等,而且人体内维生素失衡也可导致糖尿病,肿瘤,心血管疾病及神经肌肉疾病的发生。维生素D与儿童心血管疾病,感染性疾病及呼吸系统疾病也存在密切联系,而且儿童时期的维生素D缺乏甚至也能影响成人时期的身体健康。

人体中维生素D的存在形式有多种,其中维生素D3最为常见。机体在无紫外线情况下不能合成维生素D3,需在日晒和从食物中摄取,富含维生素D3的食物主要为蛋黄,肝脏及鱼肝油等。机体合成的维生素D不能直接作用于靶器官而发挥生物学效应,而需与球蛋白结合形成复合体进入肝脏,并通过一定作用形成具有生物学效应的1,25-(OH)2D后再发挥作用,而且微生物D作用的发挥还需要维生素D受体的参与,微生物D受体为一种核受体,主要分布于脑组织,皮肤,牙齿,小肠及肝脏中,在机体免疫系统的调节及胚胎组织的发育中具有重要作用。

2 儿童缺乏维生素D的原因

导致儿童缺乏维生素D的原因主要有年龄,纬度,饮食,运动及季节等原因。在我国影响儿童体内维生素D含量主要原因为日晒时间,在我国某些高纬度地区,由于日照时间过短,再加上父母带儿童户外活动的意识较弱,导致儿童户外活动时间及日晒时间过少,引起维生素合成受阻,进而引起儿童维生素缺乏。

3 维生素D与儿童疾病

3.1 维生素D与儿童佝偻病

儿童维生素D摄入不足及缺乏可引起抽搐及佝偻病。儿童维生素D缺乏可导致儿童体内磷钙代谢发生异常,引起骨组织矿化不足,从而导致儿童发生骨骼病变及全身营养性疾病。儿童发生佝偻病不仅影响儿童生长发生,也能影响成人后的身体健康,而且也可导致其它疾病[2]。儿童发生佝偻病主要原因为儿童在婴幼儿时期维生素D摄入不足及日晒时间过少等。

3.2 维生素D与肿瘤性疾病

研究发现若儿童每日摄入75nmol/L左右维生素D即可控制细胞的过度生长及癌变,但是儿童过度摄入维生素D可能抑制白血病细胞的增殖,因此儿童过多或过少摄入维生素D可能导致某些肿瘤性疾病的发生。

3.3 维生素D与儿童骨折

若儿童缺乏维生素D可导致佝偻病及骨软化症,导致患者骨折,骨骼畸形及骨痛,而且儿童骨骼发育中可出现钙吸收较少及矿物质盐沉积过少,从而导致儿童骨折频繁等情况发生。

3.4 维生素D与感染性和免疫性疾病

若儿童缺乏维生素D也将导致其免疫力降低。儿童维生素D缺乏可导致其1,25-(OH)2D合成减少,导致单核细胞不能有效分化为巨噬细胞,从而导致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受损,导致儿童免疫力低下,发生免疫性疾病及感染性疾病,这也可导致儿童发生肺炎及反复呼吸道感染。

3.5 维生素D与心血管疾病

研究表明微生物D的缺乏可影响脑血管,心血管等,缺乏维生素D可导致糖尿病,高血压及心肌梗死等。研究表明儿童缺乏维生素D与体重超重,肥胖有密切关系,且也与甘油三酯血的发生有密切联系。研究还发现若及时补充维生素D将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可也降低儿童发生肥胖的发生率。

3.6 维生素D与儿童呼吸系统疾病

由于儿童免疫系统还未完全成熟,而且免疫系统也与维生素D有密切关系,若儿童维生素D缺乏,可导致其T细胞或定减弱,从而减少免疫球蛋白的分泌。研究发现儿童缺乏维生素D可增加儿童哮喘的发生率。而且研究也发现若产妇在孕期适量补充维生素D可有效降低儿童发生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

3.7 维生素D与儿童糖尿病

Ⅰ型糖尿病为儿童糖尿病常见种类,主要与儿童维生素D缺乏有关。胰岛素功能与维生素D的有密切联系,若维生素D摄入量减少,则可导致胰岛素分泌减少。研究发现维生素D代谢产物可维持胰岛素B细胞活性,促进外周T细胞凋亡,减轻儿童自身免疫反应,减轻对胰岛素B细胞的破坏,从而降低儿童发生Ⅰ型糖尿病的风险。

4 总结

维生素D为一种具有生物活性的脂溶性类固醇衍生物,为机体生长发育必需的维生素,在调节体内磷代谢,钙代谢,维持体内血磷,血钙平衡,从而维持人体骨骼及牙齿的生长发育中有重要作用,但机体无法自身合成维生素D,需从日晒中获取。因此在我国某些高纬度地区由于日照时间过短常常导致儿童缺乏维生素D。儿童缺乏维生素D将为儿童带来许多疾病,如儿童佝偻病,肿瘤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免疫性疾病,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Ⅰ型糖尿病及皮肤病等,这些疾病将对儿童的生长发育带来巨大影响。因此应重视儿童维生素D的摄入,增加儿童维生素D的摄入主要方法为婴幼儿可摄入维生素D强化配方奶或全奶,对于肺炎,腹泻及呼吸道感染患儿也可肌肉注射维生素D。

参考文献

篇5

文/何裕民

二分细八分粗 吃细粮太多,会导致便秘、肥胖、高血脂、动脉硬化、糖尿病等一大堆“富贵病”。粗粮和细粮最好的搭配是“二分细八分粗”,比如8份黑米或小米,加上2份大米一起煮粥蒸饭;8份玉米面加2份白面一起蒸馒头。如果不喜欢粗粮的口感,可以这样:一是发酵后吃,加点酵母能让粗粮变软;二是打磨粉碎后吃,尤其豆类、麦麸等,磨成浆能让蛋白质的吸收率增加到90%以上;三是加点豆浆或奶,让口味更香甜,还能补钙。

二分饥八分饱 人吃“撑”了会有以下几种病:肠胃病、胰腺炎、心血管疾病、老年痴呆症、糖尿病和癌症,还会加重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最好的饮食原则是:早餐不要吃太饱,五成饱即可;中餐要吃好,但只能吃八成饱;晚饭前最好喝半碗汤,这样可以减少进食量。

二分寒八分暖 四季都有穿衣重点。春天最讲究下厚上薄,夏天防晒要穿深色衣服,颜色越深,紫外线防护性能越高。“秋冻”最适合身体健康的年轻人;体质弱的人和老人孩子则要及时增减衣服,避免着凉感冒。冬天要做到“八分暖”,腰腹保暖最重要,因为这里一旦受寒,会影响全身脏腑气血运行。尤其患有心脑血管病、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支气管炎、哮喘等疾病的人,还有身体较虚弱的老年人,最好白天戴个腹带,晚上用热水袋暖暖腰腹部,都有助于提高抗病能力。

二分治八分防 生活中如果能把八分力气用在防病上,就能避免很多与生活方式有关的慢性病的发生。研究显示,脑中风、心肌梗死、癌症、糖尿病等死亡率最高的慢性病,往往要经过10-30年的积累才能发作。人的各个器官都有自己的防病秘诀。胃最喜欢的是饮食规律,不仅定时更要定量。平时要少吃刺激性食物、注意保暖,适当按摩或运动能加强胃肠道蠕动,增强消化功能。肝最怕酒精和大鱼大肉,多吃山楂、黑木耳和蘑菇等有一定的护肝作用。此外,熬夜也是伤肝的重要因素。心血管疾病大多与高胆固醇和高脂肪食物有关,多吃蔬菜、水果和粗粮能起到防病作用。

二分重八分轻 有统计学研究表明,人遇到的事情中,只有5%是非常重要或紧迫的,70%-80%的事都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重要和紧迫。如果我们用“二分重八分轻”的态度去看待事物,就会放下心中许多烦恼,变得更轻松、更快乐。

中医推荐的长寿睡眠法

文/耿引循

1.入睡困难默视丹田:失眠中最常见的就是入睡困难,躺在床上过去的事情像放电影一样,越是强迫自己不去想这些事,越易烦躁,不能入睡。遇到这种情况时,可以试着控制自己的意念,集中精力,数着鼻子呼吸的次数,目光注视丹田(脐下三指),使大脑中的想法集中在一个点上,这样就不会胡思乱想了。睡前用温热水泡脚,喝点牛奶、小米红枣粥,也可以帮助你快速入眠。

篇6

——城市居民健康遭遇几宗“罪”?

日前,慈铭体检联合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医院协会、北京市健康保障协会在京《2012中国城市居民健康白皮书》。白皮书从个人、家庭、企业和城市维度,涵盖生活方式、易患疾病、健康观念和心理健康四大方面内容,了多项重要发现。

其中“家族生活方式导致的慢性病聚集现象超过遗传性疾病;上海、广州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体检异常上升趋势明显;城市居民‘重’口味。”等新发现意义重大。

据介绍,这份白皮书是以慈铭体检累计11年的百万健康体检数据为基础数据样本,抽取了全国20个城市和地区,同时采取在线调查和线下访问等方式,共获得有效样本量为68.7092万份。其中一线城市参与人数占46%,职业分布涵盖如保险业、电信业、房地产、IT、媒体等各行业。

家族生活方式病成新杀手

调查发现,以家庭为单位的生活方式病正逐渐成为城市居民新型健康隐形杀手,其危害已超过家族遗传病。越来越多的夫妻之间、子女之间甚至一家三口罹患同一种疾病或多种疾病。其中,以家庭为单位出现的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脂肪肝、肥胖、糖尿病、胃炎、大肠癌、肺癌的聚集现象尤为严峻。夫妻、子女或者大家庭成员,长期遵循相同的生活习惯,尤其是相同的饮食、睡眠、居住环境等,极易导致家庭成员患上同一种疾病。

专家点评:共同生活的微环境加上相同的生活方式与文化习惯是慢性病和传染病发生聚集现象的重要原因。例如,一家三口喜食油腻或动物内脏,就非常容易造成夫妻双双患脂肪肝。再者,夫妻之间一方吸烟严重,造成家庭成员长期生活在二手烟的环境中,造成家庭整体肺部健康受损。良好的生活方式和习惯极为重要,建立家庭健康档案也是做好家庭健康管理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有效途径。

呼吸系统异常元凶锁定PM2.5

调查发现,呼吸系统异常检出率占77%,其中老人和儿童所占比例超过2/3。43%的城市居民表示曾出现心悸、疲劳、晕眩、呼吸困难等心血管系统异常症状,北京、上海、广州上升趋势明显。究其原因,城市居民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异常主要是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污染导致,也就是人们常说的PM2.5。

不仅如此,PM2.5指数还决定心情指数,在抽样调查中发现,一线城市居民表示已经习惯,但同时表示会直接影响户外活动的频率。二线城市居民更关注PM2.5的指数变化,PM2.5指数越高,心情越差。三线城市调查表示,PM2.5会对心情有影响,但是有户外活动时还是会参加。

专家点评:空气中颗粒物的大小决定了它们最终在呼吸道中的位置。较大的颗粒物往往会被纤毛和粘液过滤,无法通过鼻子和咽喉。然而,小于2.5微米的颗粒物,不但非常容易吸附有毒物质,而且具有更强的穿透力,可直达细支气管甚至肺泡,干扰肺部的气体交换,进而引发呼吸系统疾病的产生。

城市居民“重”口味

重口味轻营养,要口感不要健康是有些城市居民普遍追求,仅为贪恋一时的舌尖,却忽略了健康的价值。调查发现,在食用味精含量超标问题方面,武汉、成都、合肥等二线城市超过一线城市人群。调查还发现城市居民“重”口味其他四个方面:一是单一口味中偏咸、偏辣、偏甜居前三位。二是根据中国营养学会每日膳食指南,油脂的摄入推荐量每天为25克左右,但调查发现城市居民存在食用油量超标,长年单一食用一种油超过三分之二,而在中小城市居民为例,多食用以含饱和脂肪多的动物油为主。三是为增色增香增鲜,过度加入佐料,致健康减分。味道越重,化学成分的含量就越高。如色素、香精、增鲜剂、增稠剂、防腐剂等对健康的威胁就越大。四是家庭烹饪中,高温煎炸食品超过蒸煮,营养流失严重。

专家点评:以味精为例,味精对人体没有直接的营养价值,但它能增加食品的鲜味,引起人们食欲,有助于提高人体对食物的消化率。但是,人均每日摄入的味精量最好不要超过6g,否则,就会抑制性神经递质使人体中各种神经功能处于抑制状态,从而出现眩晕、头痛、嗜睡、肌肉痉挛等一系列症状。有人还会出现焦躁、心慌意乱;部分体质较敏感的人甚至会觉得骨头酸痛、肌肉无力。所以,健康的饮食应该遵循少油、少糖、少盐、少佐料、不辛辣的口味清淡的饮食。从营养学角度,清淡饮食不仅能保持食物的天然口味,而且能最大程度地保存食物的营养成分,更有利于人体吸收。

过度饮料族为身体“埋”炸弹

篇7

杜学峰

饱餐之后,想美美地睡上一觉,可是刚刚躺下,却觉得胸部灼热,口中泛酸,嘴里好像含了颗酸葡萄,有时甚至夜间睡眠中突然被酸水呛醒,频发咳嗽,坐起来就会感觉好些。最近,这种情况时常困扰着日渐“发福”的老张。

老张很担心,这是什么怪毛病?他辗转心内科、呼吸科、耳鼻喉科等多科就诊,均未发现明显异常。最后,老张到了消化科。医生建议他做食管测压及24小时食管动态pH监测,结果显示:食管下括约肌压力明显降低,存在明显的病理性胃酸反流。结合症状,医生认为老张患了“胃食管反流病”,建议他改变生活方式,并服药治疗。

正常情况下,人体胃内分泌的胃酸与食物混合后,经十二指肠进入小肠。食管与胃连接部有几大“御前卫士”守门,防止胃酸反流,其中包括:食管下括约肌、膈、膈食管韧带等。若上述守门卫士“失职”,特别是食管下括约肌“不作为”,就会造成胃食管反流。

让胃酸“安分守己”、老实待在胃中的方法有多种,如改变生活方式、药物治疗及手术治疗等。

改变生活方式

由于肥胖可使腹内压力增加,从而诱发或加重胃酸反流,故肥胖者应减轻体重。睡前4小时避免进食或饮水,餐后不宜立即平卧。尽量少抽烟,少喝酒、浓茶、咖啡,少吃高脂肪食物,以免降低食管下括约肌压力。要避免饱食、紧束腰带,积极治疗便秘、慢性咳嗽等易引起腹压增加的疾病。运动可帮助消化,减少胃内食物储积,减少患食管反流病的机会。

药物治疗

一般采用抑酸剂及促胃肠动力药。胃食管反流病的“罪魁祸首”是胃酸,抑酸剂通过抑制胃酸的分泌,减少胃酸“泛滥”进入食管或咽部,从而消除烧心、泛酸、胸痛等症状。

手术治疗

包括胃镜下手术及外科手术,主要是胃底折叠及食管裂孔疝的修补。因为有创伤性,手术治疗仅适用于有明确器质性病变且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

胃食管反流病在治愈停药后,症状常会复发。因此,经治疗症状好转后,仍应注意维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药物治疗要规范,病情严重者如食管溃疡、食管狭窄,需要长疗程维持治疗。对于有反流症状,但不伴有食管炎的患者,可采取按需维持治疗的方法,即症状发生时服药,好转稳定时停药,这样既可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又可减少药物的使用。另外,对于有并发症(食管溃疡、狭窄)的患者,应加强随访,必要时复查胃镜,以便及早发现癌前病变及早期食管癌,及时治疗。

怎样对付“冬季缺氧症”

陈金伟

什么叫“冬季缺氧症”“冬季缺氧症”是由于冬季气候寒冷,人们户外活动少,而且紧闭门窗,室内开空调、暖气或生火取暖等,使室内空气流通不良、空气污染,人体长时间缺氧所致的一种临床综合征。

“冬季缺氧症”有什么临床症状

“冬季缺氧症”可有如下临床症状:①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头晕头痛、精神不振、反应迟钝、疲惫无力和嗜睡等;②呼吸系统症状,如胸闷不适、呼吸困难、咽痒咳嗽等;③循环系统症状,如心悸不适、心跳加快或心跳减慢等;④外周循环不良症状,如口唇发绀、四肢不温、脸色苍白、易生冻疮等;⑤消化系统症状,如食欲不振、口淡无味、腹胀不适和大便秘结等。此外,有的人可因缺氧而出现机体免疫力下降、感冒次数增多且不易痊愈等症状;原有心、肺疾病者可因“冬季缺氧症”而使原心、肺疾病症状加重;因生火(如煤火、炭火或柴火等)取暖而导致一氧化碳中毒者,则可有面色潮红、口唇樱桃红色、昏迷不醒和呼吸循环衰竭等症状。

怎样对付“冬季缺氧症”

一、定时打开门窗通风换气:通风换气的具体做法为每天早、中、晚各打开门窗一次,每次15-30分钟即可;如换气时室内外无明显空气流动,则可适当借助于抽风机、电风扇来通风换气。

二、采用熏蒸法来消毒灭菌:对于一些不宜每天数次开门窗且无上述现代家电的家庭,则可因陋就简,采用熏蒸法来消毒室内空气。方法1:按5-10毫升,米。准备食醋,加水1~2倍,紧闭门窗,加热熏蒸至食醋蒸发完毕为止(因为食醋含5%醋酸,对某些致病菌和病毒有抑制作用);方法2:取纯乳酸按12毫升/100米,加等量水放于碗内,加热熏蒸(熏蒸前关闭门窗),熏蒸完毕移去热源,室内继续密封2小时,然后开窗换气15分钟即可。

三、在室内工作、学习的人一旦出现“冬季缺氧症”的临床症状,应立即打开门窗通风换气,并做深长呼吸,以呼出体内积聚的二氧化碳,吸入新鲜空气(氧气)。但在这之前,最好先解开围巾、领带以及衣领纽扣等,以免上述物品压迫气管,妨碍呼吸道通畅;同时避免上述物品压迫颈动脉,影响大脑供血。北方高寒地区的患者,通风换气时间不宜超过15分钟,以免冻伤。

四、无糖尿病和其他禁忌证的严重“冬季缺氧症”患者,可在开窗换气的同时,立即以白开水冲葡萄糖(白糖或红糖等)口服,并口服维生素C片0.3~0.6克及维生素E胶丸100~200毫克,以增加大脑及肢体营养供给,抗氧化和抗自由基,保护脑细胞;或以人参切片开水冲服,或口嚼西洋参等,以增强机体对缺氧的耐受力。

篇8

关键词:

糖皮质激素属于类固醇激素(甾体激素),生理剂量糖皮质激素在体内作用广泛,不仅为糖、蛋白质、脂肪代谢的调控所必需,且具有调节钾、钠和水代谢的作用,对维持机体内外环境平衡起重要作用。糖皮质激素是一类临床适应证尤其是相对适应证较广的药物,主要用于抗炎、抗毒、抗休克和免疫抑制,其应用涉及临床多个专科[1,2]。糖皮质激素的不良反应与药物品种、剂型、用法用量及疗程等明显相关,在使用过程中应密切监测其不良反应,如感染、肥胖、血压异常、代谢紊乱(水电解质、血糖、血脂)、消化性溃疡、骨质疏松等,小儿应监测生长和发育情况。医务人员应重视糖皮质激素的临床合理应用,本文回顾性调查并评价我院门诊患者应用口服糖皮质激素的相关数据,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利用处方点评软件系统,查阅2014年1月1~6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滨江院区门诊处方中应用口服糖皮质激素的处方共1136张,从中随机抽取100张处方,并获取相关门诊应用信息。

1.2 方法 仔细查阅所抽取出的100张门诊处方,对处方中患者性别、患者年龄、口服糖皮质激素品种分布、口服糖皮质激素应用疾病种类分布、口服糖皮质激素合并用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我院门诊口服糖皮质激素品种有醋酸泼尼松片、醋酸地塞米松片及甲泼尼龙片。2014年1月~6月我院门诊处方中使用口服糖皮质激素的处方共1136张。处方点评软件系统随机抽取的100张处方中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73例,其中1例女性患者为孕20w;患者年龄10~86岁,其中未满18岁患者共6例,老年患者(>60岁)共26例。100张处方中使用醋酸泼尼松片45例、醋酸地塞米松片4例、甲泼尼龙片51例。100张口服糖皮质激素处方中,1次/d服用为80张,2次/d服用为17张,3次/d服用为2张,隔日一次服用为1张。100张口服糖皮质激素处方中,用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狼疮性肾炎、干燥综合征、强直性脊柱炎、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特发性关节炎、系统性硬化、纤维肌痛综合征、风湿性多肌痛、多肌炎、皮肌炎、成人斯蒂尔病、韦格内氏肉芽肿等风湿性疾病57例;特发性耳聋、突发性聋、耳鸣、分泌性中耳炎、感音神经性聋、急性喉炎、鼓膜炎等耳鼻咽喉疾病14例;用于间质性肺炎、机化性肺炎、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等呼吸系统疾病11例;重症肌无力、面神经麻痹等神经性疾病4例;过敏性紫癜、皮炎、带状疱疹等皮肤性疾病4例;痛风性关节炎等代谢性疾病4例;虹膜炎、眼睑肿物、玻璃体混浊等眼科疾病3例;复发性阿弗他溃疡、龋病等口腔疾病2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1例。

100张口服糖皮质激素处方中,可能存在潜在风险的联合用药有:美沙拉秦缓释片(1g,TID)与甲泼尼龙片(4mg,QD)的联用1例;阿司匹林肠溶片(0.1g,QD)与醋酸泼尼松片(15mg,QD)的联用1例;双氯芬酸钠缓释片(75mg,QD)与甲泼尼龙片(4mg,QD)的联用1例。塞来昔布胶囊(0.2g,QN)与醋酸泼尼松片(5mg,QD)的联用1例。

3 讨论

3.1口服糖皮质激素药物的基本应用情况 我院口服糖皮质激素的患者女性数量明显大于男性数量,需要指出的是,100张处方中有1例患者为孕妇(孕20w),《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指出,孕妇应慎用糖皮质激素,特殊情况下临床医师可根据情况决定糖皮质激素的使用[3]。该孕妇的临床诊断为系统性红斑狼疮,因此应用糖皮质激素是利大于弊的。另外有6例未满18周岁的儿童,儿童使用糖皮质激素应根据年龄、体重(体表面积更佳)、疾病严重程度和患儿对治疗的反应确定糖皮质激素治疗方案,更应注意密切观察不良反应,以避免或降低糖皮质激素对患儿生长和发育的影响。

我院口服糖皮质激素主要用于风湿免疫性疾病,占57%,其次为耳鼻咽喉疾病,占14%,再次为呼吸系统疾病,占11%。超出糖皮质激素适应症有急性喉炎、鼓膜炎、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虹膜炎、眼睑肿物、玻璃体混浊、龋病等,建议进一步斟酌使用糖皮质激素的必要性。我院门诊应用口服糖皮质激素的品种以甲泼尼龙片与醋酸泼尼松片为主,醋酸地塞米松片相对较少。口服糖皮质激素的用药频率以1次/d为主,占80%,3次/d服用有2例,1例为醋酸泼尼松片,1例为甲泼尼龙片,醋酸泼尼松片与甲泼尼龙片的作用持续时间为12~36h,3次/d服用合理性欠佳。

3.2联合用药分析 100张处方中涉及有潜在风险的药物联用主要可分为两类:①糖皮质激素与水杨酸盐类药物的联用,如美沙拉秦缓释片与甲泼尼龙片的联用1例;阿司匹林肠溶片与醋酸泼尼松片的联用1例。糖皮质激素可能降低水杨酸盐的血清浓度,使水杨酸盐(酯)类的治疗效果减弱,甚至可能被糖皮质激素掩盖。另外停用皮质类固醇时,若水杨酸盐(酯)类不减量,曾导致水杨酸盐中毒。药师建议两者联用时需要调整水杨酸盐(酯)类的剂量,且停用糖皮质激素时,水杨酸盐(酯)类宜相应减量。②糖皮质激素与非甾体类抗炎药的联用,如双氯芬酸钠缓释片与甲泼尼龙片的联用1例;塞来昔布胶囊与醋酸泼尼松片的联用1例。糖皮质激素与非甾体类抗炎药合用,可增加糖皮质激素的抗炎作用,但可能加剧致溃疡作用。两者联用时,药师建议加服预防消化性溃疡及出血等不良反应的药物,并交代患者增强对胃肠道不良反应的自我监护,若出现不适症状,及时就医。

3.3患者用药教育 门诊药师需要向患者交代以下几点:①应用口服糖皮质激素期间,注意低钠高钾高蛋白饮食,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血钾等检验指标。②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加服预防消化性溃疡及出血等不良反应的药物;③由于口服糖皮质激素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抑制作用较强,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患者不能突然停药。④根据时辰药理学研究,人体分泌皮质激素上午7点~8点为分泌高峰,随后逐渐下降,因此,服用糖皮质激素时间在早上7点~8点时,对体内皮质醇分泌的抑制作用比较短暂,药物不良反应较小。因此若1次/d 服用,建议早八点服用,若2次/d服用,建议早8点与下午16点分别服用。

4 结论

口服糖皮质激素药物的临床使用总体合理,但此类药物临床应用随意性较大,未严格按照适应证给药的情况仍有存在,药师参与医嘱审核、用药安全宣教可以有效提升患者用药安全性。

参考文献:

[1]吴东海.糖皮质激素在风湿病中的应用[J].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06,4(3):4-7.

篇9

【关键词】 老干部;疾病调查;生命质量

1对象

1 395名军队老干部,年龄50~85岁,文化程度为初中、大专、大学本科。

2方法

2005―2009年对1 395名军队老干部采取交谈、实际疾病调查、治疗保健跟踪的方法进行了健康情况的调研。

3结果

年龄在50~64岁的1 095人,占78.5%,其中患有2种以上疾病的有649人;年龄在65~85岁的300人,占21.5%,大都是多种疾病在身,各系统疾病均有。循环系统疾病为主的959人,占68.7%;消化系统疾病为主的189人,占13.6%;运动系统疾病为主的133人,占9.5%;呼吸系统疾病为主的91人,占6.5%;神经系统疾病为主的23人,占1.7%。调查结果显示,大量离退休老干部疾病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多变性、易加重的特点。心血管系统疾病所占比例明显增大。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疾病谱不断地改变,医学观也不断地更新,对如何保证老干部的身体健康、如何做好老干部的医疗保健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4原因分析

4.1饮食结构及习惯不科学、不合理,导致老年人疾病的复杂化如摄入热量过多,可使全身脂肪积聚,致使肥胖,引发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糖尿病等疾病,还可引起酸碱平衡紊乱、神经痛、胃溃疡、便秘、龋齿等;维生素、钙质摄入不足都可引起机体抵抗力下降;长期过多摄入食盐,高血压和脑卒中发生率就会显著升高,同时也会加重心脏病、肾病、肺病患者的症状,使人精神忧郁,情绪沮丧。

4.2生活环境对疾病的影响随着工业、医学、生物科技等各门学科的发展,各种污染也不可避免地潜入我们的生活,水源、空气、食物、衣物污染及电磁辐射等各种各样的污染日趋严重地侵害着人们的机体,再加上老年人本身免疫力低下,身体很容易受到损害,使原有的疾病加重。

4.3文化程度、文化生活来源、家庭氛围也直接影响身心健康多数老干部子女不在身边,再加上退休后心理不适应、不平衡,抵触人际交往、交流,文化体育活动受喜好及环境的限制被动地参与或不参与,精神生活质量偏低。

4.4医疗保健手段单一虽然建立了年度体检制度,并给予相应的用药范围,但疗养的环境、条件、健体技能、自然因子疗养、疾病矫治及康复锻炼保障有限。同时老干部对自己的健康缺乏科学的关注和维护,个体拥有的医疗卫生知识、药物知识、保健品信息及有关养生的保健技巧方法片面、缺乏,形成一些对健康不利的行为和习惯,延误疾病的治疗和恢复。

5相应措施

1)加强卫生宣教及科学化引导。老年人离退休或患有多种慢性病,各系统器官功能常有不同程度的衰退,生理、心理和情绪均可发生一系列变化,加之有些病症不典型、病情多变,因此,所在干休所及医疗体系应有的放矢地定期进行卫生、科普、用药、保健知识、保健技能的宣教,教会老干部一些康复、保健技术,倡导健康的、新的生活方式。

2)建立老干部健康档案,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及时诊治疾病,科学指导康复,加大保健力度,提高生命质量。

3)合理安排和改善老干部生活、文体环境,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促进人际交流,有效地调整老干部的心态和生活质量。

4)保证疗养时间,提高疗养效果和质量。应根据老年人的特点和身体状况,定期安排疗养,提供群体氛围和人际交往环境。不仅能够有效地从饮食营养结构、摄入、比例科学设置入手进行调整,而且通过文化生活的调剂,体能动静结合的锻炼,轻松休闲,以健康身心为主,充分利用康复功能手段,提高疗养效果和质量。

5)综合应用各种自然因子,发挥其效能,提高防治疾病、健康强体的能力。选择日光浴、海水浴、森林浴及景观疗法,增强机体免疫力,改善各系统功能,这是医疗保健工作中的主要手段,也是区别于医院治疗的关键因素。

6小结

篇10

【关键词】 呼吸道疾病;患病率;体征和症状;对比研究;青少年

【中图分类号】 R 18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6-0708-03

Prevalence of Respiratory Symptoms and Diseases Among Children and Adolescent in Urban Shanghai/NIU Chun-jin,WU Jin-gui,ZHUANG Zu-jia,et al. Changning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Shanghai(200051),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urvey the prevalence of respiratory symptoms and illnesses among children and adolescent, and to provide the data fo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respiratory illnesses. MethodsBy stratified cluster sample, the prevalence of respiratory symptoms and illnesses was determined. Using standardized questionnaires, 6 551 children and adolescent among 16 schools in 3 urban areas in Shanghai were investigated. Results The prevalence of persistent cough, persistent phlegm, wheeze, wheeze symptom, asthma, current asthma and bronchitis in them was 8.6%, 4.4%, 7.1%, 2.7%,4.5%, 1.9% and 1.8%, respectively. There were differences in prevalence of most common respiratory illness in age(P

【Key words】 Respiratory tract diseases;Prevalence;Signs and symptoms;Comparative study;Adolescent

呼吸道疾病是影响学龄儿童健康和导致学生缺课的主要原因[1],呼吸系统症状会倾向性地延续到成人并发展为慢性疾病。欧洲呼吸道健康协会(European Community Respiratory Health Survey, ECRHS)曾组织对欧洲多个国家大规模调查[2]。本研究调查了上海市城区儿童青少年呼吸道疾病与症状的流行状况,为呼吸道疾病的预防措施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取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根据上海市的地理位置特点,以城市内、中、外环线为界划分为3个地区,共抽取6所中学、8所小学和2所幼儿园,共215个班级的学生,要求学生在上海居住2 a以上。共发放问卷7 230份,回收6 921份,调查应答率为95.7%;经审核,符合填写质量要求的问卷共6 551份,有效应答率为90.6%。男生3 381人,女生3 170 人;年龄最小4.2岁,最大16.5岁,平均为(10.96±3.44)岁。男、女生平均年龄分别为(11.1±3.4)和(10.9±3.4)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调查方法 参考美国胸科协会(American Thoracic Society, AST)推荐的《儿童呼吸系统疾病调查问卷》[3],并进行适当修改,调查内容包括儿童家庭社会人口学特征(姓名、性别、学校、班级、年级、居住地址)、呼吸道症状与疾病(过去1 a内出现的咳嗽、咳痰、喘息、哮喘、支气管炎等)。

1.2.2 儿童呼吸道症状及疾病定义 持续咳嗽:感冒或不感冒时经常咳嗽,且过去1 a中有3个月以上每天(1周有4 d以上)咳嗽。持续咳痰:感冒或不感冒时均咳痰,且过去1 a中有3个月以上每天(1周有4 d以上)发生吐痰。喘息:有过喘息且近2 a超过2次。喘息样症状:有过喘息且近2 a超过2次,但并非哮喘。哮喘:喘息并伴有急性呼吸困难发作2次以上,或曾被诊断为哮喘性支气管炎或者小儿哮喘,或被诊断有喘息并伴有呼吸困难。哮喘现患:喘息并伴有急性呼吸困难的发作2次以上,或曾被诊断为哮喘性支气管炎或者小儿哮喘,或被诊断为有喘息并伴有呼吸困难,且近2 a因哮喘或哮喘性支气管炎或小儿哮喘而接受过治疗。支气管炎:在门诊或住院就诊中医生诊断为支气管炎。

1.2.3 质量控制 调查问卷经预调查并请相关领域专家和中小学教师讨论修订后正式应用。对所有参加调查的人员进行培训。调查问卷由学生家长填写,回收后由课题组成员进行审核。采用即时逻辑审核检验与双重复录入比较检验结合的方法,确保数据录入准确。

1.3 统计分析 使用EpiData 3.1建立数据库。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患病率、检出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和χ2趋检验分析。

2 结果

2.1 呼吸道症状年龄分布 见表1。儿童青少年持续咳嗽的检出率平均为8.6%,5岁组最高,达15.5%;最低为13岁组,为2.4%。各年龄组间持续咳嗽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7.74,P

2.2 哮喘与支气管炎的年龄分布 各年龄组哮喘、哮喘现患、支气管炎患病率分别为4.5%,1.9%,1.8%(表1),哮喘、哮喘现患、支气管炎的患病率年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5.52,24.28,38.51,P

2.3 呼吸道症状与疾病的性别分布 见表2。持续咳嗽、持续咳痰、喘息、喘息样症状、哮喘、哮喘现患均为男性高于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0.28,5.77,23.31,11.88,8.91,4.39,P值均0.05)。

2.4 呼吸道症状与疾病的城区分布 由表3可见,上海城区内、中、外环3个地区儿童青少年呼吸道症状检出率与疾病患病率存在差异,多数呼吸道症状为内环、中环高于外环。χ2检验显示,3个城区持续咳痰、喘息患病率差异均有统计意义(χ2=11.409,8.009,P值均

3 讨论

3.1 呼吸道症状检出率与疾病患病率 欧洲呼吸道健康协会(ECRHS)报道,西方国家持续咳嗽检出率为3%~9%,持续咳痰检出率为1%~5%;哮喘患病率在8.5%~32.0%之间,喘息检出率在13%~29%之间[2]。本次调查中,儿童青少年持续咳嗽、持续咳痰的检出率分别为8.6%,4.4%,喘息及喘息样症状的检出率分别为7.1%,2.7%,哮喘、哮喘现患的患病率分别为4.5%,1.9%。与欧洲的调查结果相比,我国儿童哮喘、喘息等过敏性疾病患病率较低,而持续咳嗽、持续咳痰等刺激性症状检出率较高。

3.2 哮喘患病率趋势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近20 a来,全球哮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持续增加,每10 a以20%~30%的比例增长[4]。我国儿童哮喘协作组于1988年、2000年对城市儿童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儿童哮喘患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上海在这2次调查中的患病率分别为1.5%,3.34%,在全国城市中处于高水平。有不少理论和学说解释哮喘患病增加,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1)空气污染物暴露[6-7];(2)运动减少和肥胖增加[7];(3)儿童早期感染的变化[8-10]。本研究显示,上海城区儿童哮喘的患病率为4.5%,哮喘现患率为1.9%,略高于2000年调查水平,但明显低于发达国家。这种患病率的差别归因于遗传因素还是环境因素仍需进一步研究。

3.3 呼吸道症状年龄检出率趋势 从本次调查的结果可见,呼吸系统的症状均有随年龄的增长有下降的趋势。这可能是由于肺在儿童出生时并未完全发育成熟[11],随着生长发育,肺泡数增多,而肺泡上皮未完全发育成熟,其结果是肺泡上皮的渗透性增大,儿童每千克体质量的肺泡表面积明显大于成人。在正常呼吸的情况下,每千克体质量呼吸的空气比成人多50%,儿童肺生长发育时期是空气污染物暴露且产生影响的敏感期[12]。

3.4 呼吸道疾病与症状的居住地区差异 本研究结果,居住在不同城区的儿童呼吸系统患病率有一定差异,居住在中心城区(中环以内)儿童呼吸道症状检出率和疾病患病率均高于外环。从上海城区的实际情况看,内环、中环人口、道路和交通密度均大于外环。有报道显示,室内空气中的污染物NO2、可吸入颗粒物、含碳化学物水平与住所附近50 m或100 m范围内的道路、人口密度有联系[6]。上海市小学、初中学生一般是就近上学,内环、中环的学生居室以及就读的学校附近的交通流量、人口密度均大于外环,学龄儿童以及青少年呼吸道疾病与症状的发病率内、中环高于外环可能与此有关。

3.5 呼吸道疾病与症状的性别差异 本次调查发现,男性持续咳嗽的检出率和哮喘、哮喘现患的患病率高于女性。与查日胜等[13]报道的结果不太一致。有报道认为,女性呼吸道症状或疾病高于男性可能是由于女性在厨房呆的时间较男性长,暴露于较高水平的燃气炉废气污染物所致[11]。城市儿童青少年一般很少参与家务劳动,无论男孩还是女孩在厨房呆的时间都很少。一般认为,男孩在室外活动时间多于女孩,受室外污染物的影响程度大于女孩。但在不同地区室内、外污染物的相对效应在不同地点可能不完全一致,需要更多的流行病学研究资料证实。

4 参考文献

[1] SCHAPPERT SM. Ambulatory care visits to physician offices, hospital outpatient departments, and emergency departments: United States, 1997. Vital Health Stat, 1999,13(143):1-39.

[2] JANSON C, ANTO J, BURNEY P, et al. The european community respiratory health survey: What are the main results so far? Eur Respir J, 2001,18(3):598-611.

[3] FERRIS BG.Epidemiology standardization project Ⅱ.Recommended respiratory disease questionnaires for use with aduts and children in epidemiological research.Am Rev Respir Dis,1978,118(suppl 6):7-53.

[4] MASOLI M, FABIAN D, HOLT S, et al. The global burden of asthma: Executive summary of the GINA dissemination committee report. Allergy, 2004,59(5):469-478.

[5] 全国儿童哮喘防治协作组.中国城区儿童哮喘患病率调查.中华儿科杂志,2003,41(2):123-127.

[6] CLOUGHERTY JE, WRIGHT RJ, BAXTER LK, et al. Land use regression modeling of intra-urban residential variability in multiple traffic-related air pollutants. Environ Health, 2008,7:17.

[7] DALES R, WHEELER A, MAHMUD M, et al. The influence of living near roadways on spirometry and exhaled nitric oxide in elementary schoolchildren. Environ Health Perspect,2008,116(10):1423-1427.

[8] REDD SC. Asthma in the United States: Burden and current theories. Environ Health Perspect, 2002,110(4):557-560.

[9] LEIKAUF GD. Hazardous air pollutants and asthma. Environ Health Perspect, 2002,110(4):505-526.

[10]BACH JF. The effect of infections on susceptibility to autoimmune and allergic diseases. N Engl J Med, 2002,347(12):911-920.

[11]SCHWARTZ J. Air pollution and children's health. Pediatrics, 2004,113(4):1037-1043.

[12]BATESON TF, SCHWARTZ J. Who is sensitive to the effects of particulate air pollution on mortality? A case-crossover analysis of effect modifiers. Epidemiology, 2004,15(2):143-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