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共危机管理范文
时间:2023-10-27 17:54: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市公共危机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与农村乡镇相比,城市更容易聚集人口、开展生产和生活,从而形成一个人口集中、建筑密集、活动频繁的地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城市的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不断增大。与此同时,各种城市公共危机问题也频频出现,不仅对城市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带来损失,也给周边的城市区域造成不利影响。面对城市公共危机,需要政府充分运用各种资源,采取积极措施,增强城市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保障城市居民的生产和生活,促进城市的发展。
1城市公共危机的成因、特点及影响
1.1城市公共危机的成因从本质上来看,城市公共危机分为自然性公共危机和人为性公共危机。因此其成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自然不可抗因素,即自然环境条件造成的自然灾害。②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社会性矛盾和冲突,从而形成城市公共危机。③人们对传统道德文化的缺失和行为的失范,从而形成城市公共危机。
1.2城市公共危机的特点每当发生城市公共危机的时候,总能从不同类型的危机事件中找出一些共同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具有一定程度的危害性和破坏性。②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和突发性。③呈现出连带性和影响范围的扩大化。
1.3城市公共危机的影响城市公共危机发生后,总会给人们造成许多不良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不便,严重的还会威胁到人们生命财产的安全。②对社会的正常运行流程带来破坏。③当政府对公共危机处理不力时,会引起人们的恐慌,不利于政府社会形象的确立。
2我国城市公共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
城市公共危机管理就是当城市发生公共危机时,政府采取的应对城市公共危机的一切管理行为,从我国目前来看,关于城市公共危机的管理研究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我国在城市公共危机管理方面的法律体系建设不够健全。我国目前应对公共危机的综合性法律较少,而单行法较多,在执行的过程中各部门各行其法,协调困难。另外,各地的应急预案多以国家总体应急预案为样板,使得该地的公共危机管理法律缺乏实践性和地方性。
2.2我国在城市公共危机管理方面的组织体系建设不够完备。我国缺少一个综合性的危机管理机构,不利于进行危机的常态管理,使得城市公共危机发生的时候,不能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2.3我国在城市公共危机管理方面的信息管理体系建设不够完整。我国在建设公共危机的信息管理体系的过程中存在着信息传递路径单一化、政府内部各部门条块分割,缺少信息共享平台、危机信息的公开不透明不及时等不足,使得在进行城市公共危机管理时,由于信息资源不能得到有效利用而造成对城市公共危机处理不准确、不及时。
3对我国城市公共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的对策
根据我国城市公共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国外的城市公共危机管理经验为借鉴,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我国城市公共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3.1进一步健全我国在城市公共危机管理方面的法律体系。完善公共危机的综合性法律法规,并强化其地位,使危机管理主体以及地方政府认识到它的作用,在危机治理中自觉的去遵守该法,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另外,各地区在制定本地的地方性法律法规的过程中,除了以国家总体应急预案为样板之外,还应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符合本地区的法律法规。
3.2进一步完善我国在城市公共危机管理方面的组织体系。我国应建立一个综合管理公共危机的专门机构来对公共危机进行管理,在这个机构中要有完善的组织机构网络、信息网络,还要有完善的法律法规计划建设,从而形成一个相对完善的公共危机管理组织体系。在此基础上,政府还要引导和扶持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形成一个以危机管理综合机构为主导,社会公众、企业、非政府组织共同参与的责任共担型的公共危机管理体系。
3.3进一步完善我国在城市公共危机管理方面的信息管理体系。在进行公共危机管理的工程中,危机信息的收集和运用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我国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政府内部危机信息沟通机制,当发生重大公共危机事件时,可以直接向最高级指挥反馈,并接受指导,从而做到及时解决公共危机。另外,我国还应建立一个公开透明的信息机制,在第一时间为民众提供全面的危机信息,引导民众正确规避危险。
4总结
城市公共危机的发生除了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不利影响外,还可以让我们时刻保持着我国在城市公共危机管理中存在着许多不足的意识,从而促使我们不断的去完善城市公共危机的管理。本文通过在对城市公共危机的成因、特点及影响进行阐述的基础上,提出现在我国在城市公共危机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希望能为我国城市公共危机的管理提供借鉴,从而促进我国城市公共危机管理的发展,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城市。
作者:任静 单位:华北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攀春.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公共危机管理研究[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4).
篇2
关键词:工程造价 造价管理 成本控制
1 项目投资决策阶段的造价管理与成本控制
在工程项目的投资和决策阶段,项目规模的大小、建设水平的高低、建设地区和地点的选择、施工工艺的采用和相关设备的选用等都会对工程的造价造成影响。合理地确定工程规模的大小对工程造价的控制有直接影响,建设标准水平的高低就是要明确施工中的各项指标,它的合理设计也直接影响到工程费用的高低。且工程建设地区要尽量选择靠近原料、燃料提供地和产品消费地的地方,这样可以减少施工中的运输费用同时还可减少流通时间。工程建设地点的选择应尽量考虑土地的节约、地质的选择和交通运输条件等因素。施工中工艺、设备的选用要遵循先进适用、经济合理原则。最后,还要对不同的施工方案进行技术和成本的比较,科学决策、正确判断。
2 工程设计阶段的造价管理与成本控制
工程设计阶段的造价管理和成本控制是整个工程成本控制的关键环节,为此我们应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2.1 进行工程前期招标的设计,选择优良的设计单位和设计方法,且在投标的设计阶段要全方位考虑,尽量将工程主体及配套工程结合在一起进行投标的考量,投标设计完成后还要组织专家综合对方案进行评比。
2.2 进行工程的限额设计。项目的限额设计人员要熟悉掌握工程预算定额及费用,熟悉材料预算费用,然后进行科学的概算,最后要进行初步设计概算来控制施工图设计及费用的多少。因此,施工中的各个部门要合理分解和使用投资限额,科学地把施工图设计和预算结为一体,将技术和经济有机结合。同时在施工中还要严格控制设计变更,保证施工限额和费用的稳定性。
2.3 设计阶段要明确应采用合同措施,这样做是为了避免施工中设计方案的随意变更。应当在合同中明确当工程变更或修改的费用额度时的限制条款,通过合同措施加强管理。
3 招标、投标阶段的造价管理与成本控制
要积极采用订单模式进行招投标工作,这种模式是指招标单位提供统一招标文件,投标单位根据招标文件中设计的工程施工的相关要求,按照企业定额或参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现行消耗量定额及造价管理机构的关于施工项目的各项市场价格信息进行投标报价工作。这种科学的招投标管理可从整体上加强对工程的成本控制。
同时还应注意,在工程量清单编制完成之后要发给各投标单位。这样做是为了投标单位对工程量清单进行科学的预估和复核。
最后,投标的报价完成之后,投标单位应在约定的时间内及时提交投标文件。这样做是为了评标委员会及时地根据招标文件确定的评标标准和方法对投标方案进行评定。采用这种投标模式是为了使投标单位之间的竞争更加公平和合理。
4 工程施工阶段的造价管理与成本控制
施工阶段的造价管理和成本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着手:
4.1 应当重视施工合同
在施工单位的造价管理和控制阶段,施工合同是重要的依据。其严谨的程度直接影响到工程施工阶段的科学管理。一方面施工合同要保证严谨,另外重要的是在施工过程中也应当加强管理,因为这是保证施工合同造价管理和成本控制的合理性的重要措施和方法。加强施工合同的管理对工程造价的控制起着重要作用,建设单位的相关管理人员一方面要依据合同条款随时解决工程造价方面的纠纷,另一方面要严格履行施工合同。
当施工部门未按要求严格履行合同的规定时,相关的建设单位可依据合同向施工单位提出反索赔措施,做到先发制人,此步骤可以相应地减少建设单位的损失,从另一个角度上控制工程造价。
篇3
关键词:桥梁施工;裂缝;成因
桥梁结构或构件往往存在裂缝,不仅削弱了混凝土的有效面积,也会加速混凝土碳化及钢筋腐蚀,从而影响构件的强度和耐久性,缩短其使用寿命。因此,裂缝一直是工程界普遍关心的问题。在此,对裂缝产生的机理和表现形式进行具体的类型识别与分析。混凝土是一种易开裂的建桥材料,完全没有裂纹的混凝土桥梁极为少见。混凝土桥梁裂纹发生的位置和裂纹形态对我们了解桥梁结构的状态有极大的帮助,所以混凝土桥梁施工期间的裂纹观测和分析应该是施工监控的重要内容。
1 混凝土结构桥梁施工裂缝及原因
裂缝的分类有多种:从安全角度考虑可分为:安全的正常工作裂缝和非正常裂缝;按客观成因可分为:先天裂缝、原生裂缝、后天裂缝;从力学机理角度可分为:弯曲裂缝、剪切裂缝、局部承压裂缝、次裂缝等。还可以从产生根源、产生时序及裂缝尺寸来划分。而所有的这些裂缝分类,都没有从混凝土结构的承载力变化进行考虑,而人们最关心的就是裂缝对结构承载的影响。为此,从结构承载力的影响的角度把裂缝分为结构裂缝和非结构裂缝两大类。这两类裂缝的产生结果不一样,所以对其维护措施也是不同的。
1.1结构裂缝
由外界荷载引起的裂缝,预示结构承载力不足或下降的裂缝,称为结构性裂缝。这类裂缝的产生究其力学机理,主要是因为结构整体或局部构件的强度、刚度、延性不足引起的。结构裂缝的产生造成结构中的应力重分配,降低了结构的刚度和强度,直接影响到桥梁结构的承载力,使桥梁的安全运营直接受到了威胁。因此在桥梁结构的裂缝分析中,我们最关心的也就是结构裂缝,判别结构裂缝应该抓住裂缝产生的主要力学特征。现根据裂缝产生的力学机理,大致可分为剪切裂缝、弯曲裂缝、扭曲裂缝、局部应力裂缝、拉压裂缝、预应力二次裂缝等。
1.2非结构裂缝
非结构裂缝主要介绍塑性裂缝、收缩裂缝、温度裂缝、锈蚀裂缝。
(1)塑性裂缝:1)混凝土搅拌时间过长,使混凝土凝固速度加快,造成结构微裂缝;2)模板移动或鼓出,使混凝土在浇注后不久产生与模板移动方向平行的裂缝;3)养生不好,造成现浇混凝土表面水分蒸发过快,产生的不规则的裂缝;4)施工时振捣不充分,或混凝土的析水过多,混凝土沉降产生的沿钢筋或导管方向的裂缝,而且极易在钢筋下面产生空洞;
(2)收缩裂缝
混凝土凝固时,混凝土体积变小,发生收缩。收缩裂缝主要发生在混凝土的表面,裂缝细而密,分布比较均匀,多沿梁、板的长边走向。大体积混凝土在平面部位较为多见,侧面也常见,预制构件多发生在箍筋位置上。高度较大的混凝土梁,一般在腰部产生竖向裂缝,集中于构件中部,中间宽两头细,而在底部则没有。这主要与配筋的密度相关,配筋密则缝少,配筋稀,混凝土不能承受拉应力而开裂。另外,含泥量大的混凝土也容易产生收缩裂缝。
(3)温度裂缝
混凝土受到水泥水化放热、阳光照射、气温影响而出现冷热变化时,将发生收缩和膨胀。大气及周围温度、电弧焊接等因素影产生温度应力,当温度应力超过大体积混凝土(厚度超过2m时)的强度时,就会产生裂缝,混凝土灌注之后由于水化放热,内部温度很高,造成内外温差过大,极易产生裂缝。在施工混凝土养护过程中,如果措施不当,温度骤冷骤热,导致内外温度不均,也易产生裂缝。当连续刚构、拱桥等结构两端固定时,由于周围温度变化将产生附加应力,容易与其他应力形成合力,造成开裂。
(4)锈蚀裂缝
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环境介质的影响破坏了混凝土对钢筋的保护作用,从而引起了钢筋的锈蚀。锈蚀时,钢筋铁锈体积膨胀,对周围混凝土产生挤压,导致混凝土开裂,通常称为“先锈后裂”,裂缝走向沿钢筋方向,裂缝周围混凝土呈铁锈色,严重时导致保护层成片脱落。
2 防护措施
2.1要注意预应力钢筋的张拉应严格按照程序进行
对于大跨径预应力连续箱梁或连续T形刚构桥梁,在设计上一般都是采用三向预应力结构,在施工过程中不仅要对纵向预应力重视,对横向和竖向预应力的施加也要引起高度的重视,各道工序要按施工顺序相互衔接,不可将横向或竖向预应力筋的张拉无限制的推后,甚至预应力张拉不足。由于竖向预应力对斜截面主拉应力的影响很敏感,保证竖向预应力的有效性,是值得重视的问题。通过对有斜裂缝桥的加固、检查,发现梁高较矮的短竖向预应力钢筋起的作用不大,所以跨中,尤其是边跨端部,在支点反力和正应力作用下,斜截面主拉应力较大,容易出现斜裂缝。竖向预应力位于箱梁腹板中,一般采用预应力粗钢筋,螺栓锚固。大跨径预应力箱梁多为变截面,跨中和边跨端部梁高较矮,粗钢筋有效长度有限,加上粗钢筋张拉延伸量小,螺栓锚固的效率低及垫板压缩等损失,可能造成预应力的损失比设计上预计的大。所以应在施工别加以注意。箱梁顶板出现的纵向裂缝,从原因上判断,多数是设计上未考虑横向预应力或在施工过程中对于横向预应力施加不足或横向预应力的张拉工序没有跟上,推迟时间太晚造成,这是因为结构在横向上无顶应力,在荷载作用下容易引起开裂。有效的横向顶应力,才能阻止混凝土纵向裂缝的开裂或控制裂缝的宽度。当然,横向预应力过大会对纵向有效正应力起卸载作用,但横向预应力对克服箱梁顶板纵向裂缝是最有效的方法。所以,合理布置横向预应力是防止纵向裂缝出现和发展的有效途径。
2.2要注意支架和模板的沉陷及变形
支架沉陷、模板变形也是引起早期裂缝的原因之一。据有关调查资料表明,因模板发生变形,使设计厚度为20cm的腹板减薄了2—3cm;设计厚度为40—50cm的腹板减薄了7cm的例子。这些桥梁在设计上,对于断面尺寸的选择就已优化,而在施工中又不足,势必会造成应力偏大,因此在拉应力较大的腹板处出现了斜裂缝。在有些大跨径连续刚构桥的0号块和边跨现浇段,施工支架在浇筑混凝土之前未作预压或未采取其它有效措施来消除支架非弹性变形或因为地基发生较大的沉陷,使底板出现贯通裂缝,支架变形过大是主要原因。
2.3要注意混凝土的浇筑质量及养护
混凝土浇筑过程,因振捣不好或漏震等,将会使混凝土出现蜂窝、麻面及不密实等缺陷,均可直接影响混凝土的强度,致使混凝土极限抗拉强度降低而引起开裂。混凝土养护的好坏是直接关系到是否出现收缩或温度裂缝的重要环节。特别是大体积混凝土或在寒冷和炎热气候浇筑的混凝土,散热、隔热措施不好,都会引起裂缝。
篇4
【关键词】水利工程;施工;帷幕灌浆技术;核心
1引言
大量水利工程建设给我国带来了良好可喜的社会效益。在水利工程当中,防渗工作非常重要,关乎工程成败。帷幕灌浆技术作为水利工程防渗处理的重要措施,在水利工程当中的应用较为广泛,能够较大限度降低渗透量、控制坝基渗流坡降等。但在水利工程建设期间,受多种因素影响,未能充分掌握帷幕灌浆技术应用的核心,对工程整体质量产生不利影响。所以,必须深入分析水利工程施工中的帷幕灌浆技术的运用核心,掌握帷幕灌浆技术优势及施工要点,进而规避容易出现的问题,提升水利工程总体施工质量。
2水利工程中帷幕灌浆技术概述
2.1基本情况
帷幕灌浆技术是将混凝土浆液注入岩体、土层中的裂缝、孔隙当中,形成连续性的阻水帷幕,降低水利工程渗流量、渗透压力,这种灌浆工程即为帷幕灌浆技术。具体应用过程中,主要使用地质钻机进行施工,然后对地层进行钻孔,形成帷幕钻孔。在水利工程中应用帷幕灌浆技术时主要使用水泥浆作为基础材料,然后向孔内进行高压灌注,提升水泥浆液的渗透性,在水泥浆凝固完成后形成水泥浆柱,与周边土层凝结到一起,形成高密实的防水帷幕,确保水利工程基岩防渗效果,更好地发挥水利工程整体价值。帷幕灌浆技术利用液压、气压、电化的方式将凝固的浆液注入岩土层中的软弱结构面,然后对岩土层进行挤压,形成强度高、抗渗透性好、稳定性强的新结构体,起到加固、防渗作用,有效提升水利工程地基不透水性、增加边坡、堤坝的稳定性,固化地基和恢复工程结构的整体性【1】。
2.2主要优势
2.2.1实用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帷幕灌浆技术应用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其应用能够有效提升工程施工效率。帷幕灌浆技术工艺简单、环境标准要求低,所涉及的设备较为常见。实际应用过程中需要在岩层、土层上打孔,然后将混凝土浆液灌注到事先钻好的孔内,待混凝土凝固后,岩层、土层当中会形成帷幕防水层。该技术的应用需要严格遵循标准规范及设计要求,依照工艺施工标准要求开展作业,能够有效提升水利工程整体质量,在实际实施期间,效果较为显著。
2.2.2安全帷幕灌浆施工作业前要对水利工程现场进行全面分析,针对水文、地质情况进行勘察、测量,最终形成有效的分析报告。然后,组织相关人员以此为基础开展设计,在设计过程中将帷幕灌浆技术融入其中,从设计之初就为帷幕灌浆技术应用奠定基础。根据水利工程建设要求、设计方案确定有效的施工方案,依照水文地质条件确定帷幕灌浆工程厚度,降低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安全风险,提升混凝土浇筑工程的安全性。
2.2.3经济帷幕灌浆技术应用到水利工程建设当中,能够有效节约施工材料,减少各类设备、设施的投入。实际施工过程中主要原材料包括水泥、灰粉、添加剂,现场施工不需要大量作业人员,所需的人工成本相对较低,而且在工程前期可以通过相应的造价进行控制,将各类施工技术应用其中,从而大大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2】。
3水利工程施工中的帷幕灌浆技术运用的核心思路
3.1测量放线
水利工程帷幕灌浆技术应用的根本在于钻孔的布置及其深度的确定,而这些都需要根据实际测量结果进行设计、确定。在开展水利工程作业时,可以使用全站仪进行测量放线,确定灌浆轴线,并收集各类工程基础性数据,确定具体的施工控制点。在测量设计过程中要与水利工程设计、监理主体进行有效沟通,明确相应的基准数据,并根据基准数据进行收集计算。具体钻孔测量计算时,要注意钻孔间的设计、钻孔与中轴线间位置的确定、施工作业面的高度,确定工程合理参数及钻孔布局,最大限度地提升帷幕灌浆施工技术应用成效。
3.2钻孔
帷幕灌浆技术应用时要在水利工程现场岩层、土层中进行钻孔,结合建设要求及设计标准选择满足施工标准的设备、设施,确保钻孔施工能够满足工程建设要求,钻孔工作作业质量会对帷幕灌浆质量产生影响,在实际钻孔前,需要精准定位钻孔位置,以轴线完成钻孔定位,进而采用专用的钻孔设备,进行钻孔工作,钻孔的同时可以采用罗盘仪加以辅助,矫正钻孔位置,固定钻孔设备,避免在钻孔过程中由于震动较大而导致钻头偏移。钻孔作业过程中要对装置加以固定,尽量减少误差,将其控制在合理范围中,注意控制钻孔质量,钻孔完成后要及时对其直径、深度、距离进行测量,保证钻孔误差不超标。当完成钻孔工作后要对孔内杂质进行清理,冲洗的目的在于对灌浆孔中的淤泥加以处理,避免灌浆时发生孔洞堵塞情况,保障灌浆的通畅性。清理完成后要及时进行检查,若钻孔内仍旧存在杂质的必须及时进行清理,清洗过程中要合理控制水压、风压,避免灌浆孔破坏及杂物残留。可以提前进行压水实验,对灌浆孔内部情况加以明确,确定灌浆孔是否满足水泥灌浆的施工需求【3】。
3.3压水试验
钻孔清洗完成后,要及时对其进行压水试验。具体试验时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开展,从首个钻孔开始使用导管深入钻孔内,调整导管内水压,保持80%的灌浆压力持续20min,然后对水压试验情况每隔5min进行记录。一般帷幕压水试验与裂隙试验同时开展,为基岩透水性分析提供基础。
3.4灌浆
钻孔清洗完成后,要及时开展压水试验,根据实际需要开展灌浆施工。在帷幕灌浆技术中灌浆是较为核心的内容,其质量会直接影响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灌浆技术工艺有多种类型,在水利工程建设中较为常见的是循环式基岩灌浆,这种方式需要灌浆设备与孔底保持一定距离,作业顺序由底部到外部逐步完成。在进行浆液配制时,要结合水利工程作业标准确定浆液灰分比例。灌浆完成后要及时采用分段式压力灌浆方式对钻孔进行密封,确保外部水分不会渗透到钻孔内部。
3.5涌水问题处理
帷幕灌浆技术应用过程中可能出现涌水问题,当灌浆孔涌水压力超过一定标准时,需要选择特殊工艺进行灌浆。在灌浆前要对涌水水压、水量进行检查,然后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灌浆过程中的各类参数,确保灌浆施工的整体稳定性。若实际涌水量较大,可以在浆液中掺入速凝剂,待灌浆凝固完成后即可开始闭浆处理,闭浆处理可以适当延长。
4结语
篇5
一、设计阶段作为造价控制工作的重点
当期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还处于空白,许多人认为造价控制的重心要放在施工管理过程中,实际上,设计一旦成型,影响造价的可变影视就较少。因此,设计人员的经济责任意识强弱,直接影响着工程造价的高低。笔者认为,在保证结构安全、功能要求等前提下,应推行限额设计责任制,注重技术先进与经济合理的有效结合。笔者参与了江苏南通某跨河大桥的施工(连续刚构),该大桥桥面宽52米,分成了四幅箱梁,虽然该桥型较其他桥梁美观,但挂篮施工因结构形势的变化不能周转使用,使该项目增加挂篮及配套模板300吨,增加费用近240万元,占总造价5000万元的4.8%。因此,若咨询工程师造价管理工作能介入设计阶段,必将从源头上控制项目总投资,从而避免设计和施工的脱节。
二、招投标工作是造价控制工作的重要手段
合理低价已经逐渐成为建设方的新宠,在目前资格预审或者后审的制度下,市场竞争已经摆脱了以往寡头垄断的困境,招投标工作作为咨询机构和咨询工程师为业主服务的首要工作。选择一家价格合理,实力雄厚的施工方成为建设方的头等大事。作为业主聘请的服务方,咨询工程师必须做好以下工作才能称之为招标工作的成功。
1、 加强工程量清单和招标控制价的编制质量
近几年我国推行了工程量清单招标方式,一个准确、完整的工程量清单是确定合理工程造价的前提,而控制价编制准确、合理与否也制约着中标价的合理性和可靠性。因此,建设单位应委托具有相应资质且业务能力强、信誉好的造价咨询单位编制准确合理的工程量清单和控制价。
关于工程量清单问题,因目前我国基本建设工程量巨大,大量项目的开工造成工程咨询人员的紧缺,从而导致招标质量的低劣,部分项目的招标工程量清单质量粗糙,缺项漏项,工程量严重错误,投标单位也因投标工作量巨大,许多单位对业主咨询单位提供的工程量清单也没有认真复核,从而导致中标后施工过程中的一些纠纷。另外,关于控制价的问题,都存在业主明示或者暗示咨询单位压低限价,尤其是企业投资的项目。笔者前段时间参与了浙江嘉兴一内河码头项目的投标工作,该项目经公司市场开发部测算成本在1亿元,而业主给出的限价只有9300万元,因限价过低,公司放弃投标,至开标之时,所有购买了标书的13家单位无一投标,造成流标,业主迫不得已又提高限价重新招标。
因此,客观公正的提供工程量清单和控制价是咨询工程师必须具备的素质和执业操守。
2、 确定合理的中标价是造价控制的必备能力
所谓合理中标价,并不是最低价中标,因最低价中标的弊端在这些年的市场中早已暴露无遗。合理低价对商务标的评委生产实践经验和专业水平都有比较高的要求。商务标评委必须掌握现行的计价依据,计价方法和相关规定,了解建筑市场最新动态。必须熟悉工、料、机的市场价格。商务标评委需要施工图纸、地质勘察报告、现场实际情况以及项目施工技术特点进行实际消耗量的调整和确定。同时引进费用竞争机制,作为目前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在某些费用方面都是以总额记取,由各投标单位自行报价,总价包死。只有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综合考虑,才能按照“控制量,指导价,竞争费”的原则,确定合理低价中标单位。目前在江浙路桥和港航建筑市场,投资项目基本都是97+3的评分模式,即在资审通过后,对投标报价打分,因技术标打分人为操作性大,目前只考虑信誉分3分,投标报价97分,招标单位即咨询单位后提供一个限价,然后下浮一定点数作为评标基准价,同时为了控制投标单位的不平衡报价,有些项目的招标还会对某些占造价比重较大项目的报价进行单项报价评分,采取不平衡报价的单位不会得到高分,采用此评分准则确定的中标单位价格基本贴近市场行情,且单位实力比较可靠。
三、施工合同是造价控制的依据和保证
合同,作为甲乙双方权利义务的有效保证,是双方都必须重视的问题。合同质量的好坏决定着甲乙双方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权利主张的有效性。在此环节需注意如下几点问题:
1、 工程款支付时间和比例。合同中必须明确施工单位上报计量的时间,监理和业主审批期限,业主付款期限,以及延期支付的处罚办法。一般业主都会扣留保留金,因此合同条款内必须明确保留金和质保金的返还时间和方式。
2、材料调差的处理原则。最近几年因材料涨幅波动巨大,合同中若无材料调差条款必将造成施工过程中的纠纷。原则上对于施工工期在12个月以内的项目不调差,但近几年物价波动厉害,某些项目合同工期虽然不满12个月,但施工过程中的材料涨价幅度惊人。笔者2008年在江苏南通施工的一船坞工程总用钢量有1.2万吨。而该项目钢材价格2008年3月为4200元/吨,到了8月份上涨到了6400元/吨。短短几月,钢材价格上涨了50%。因此甲乙双方的合同签 必须本着公平的原则签订材料调差条款,明确风险承担范围。
3、变更索赔项目的处理原则。就目前国内建筑市场而已,完全无变更索赔事项发生的项目少之又少。大部分项目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变更索赔。关于变更索赔条款,有经验的咨询工程师会明确变更索赔项目的处理原则。比如套取什么定额,取费是怎么样的,是否下浮,材料价格如何确认等等都会作原则性的规定,切忌出现模糊不清的表述,否则会在实际施工过程中产生扯皮现场,严重的影响整个项目的进度。
四、中间审计机制必须完善
目前,越来越多的政府项目都开始进行项目中间跟踪审计。中间审计作为造价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越来越受到相关各方的重视。作为项目管理实际参与者的咨询工程师,不光是等到项目完工之后进行审计,更重要的是要进行项目中间审计。中间审计的好处之一是在出现变更项目的时候,可以加快变更费用确认的速度,避免甲乙双方因费用达不成一致而影响整个项目的进展。同时,中间审计可以控制投资项目的总体造价,避免施工方以各种方式在变更索赔方面做文章。另外,中间审计确认的相关费用和审计单位最终的审计费用价格不会相差太大,从而让施工单位避免出现审计最终结果超出原本预期而造成建设方和施工方的纠纷和矛盾。虽然目前越来越多的政府项目都规定了中间审计,但是因目前审计单位咨询工程师的缺乏以及近几年建筑市场项目的数量巨大,名义上的中间审计基本都是名存实亡,绝大多数项目基本上还是靠最终竣工结算审计把关。
五、把好竣工结算关是咨询工作的最后防线
过程竣工验收后,竣工结算审核是控制工程造价的重要环节。根据笔者经验,施工单位报的结算额肯定是存在高估冒算的。因此,在工程竣工验收后,加强竣工结算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在工程结算中,对招投标项目,依据合同和招投标文件是根本,重点是审查项目变更索赔以及材料调差部分,对现场签认的临时工程需要加强材料支撑。对于非招投标项目,应全面审核定额套用,工程量计算,相关取费标准等方面下功夫,因此作为咨询工程师而已,竣工结算是造价控制的最后一关,必须具备较强的业务知识和良好的执业操守。
结束语:加强建设工程全过程造价管理工作是整个咨询业发展的趋势,我国加入WTO后,形势是异常严峻的,我们应该加快步伐,制定相应的法规,给咨询全过程管理以合法性和强制性,从而提供建设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
[4]工程造价咨询企业管理办法
[5] 造价工程师注册管理办法
[6] 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机构资格认定办法
[7]朱琦。我国工程咨询行业的机遇和挑战。建筑施工,33/1
[8]尹贻林,张勇毅。中国咨询业的发展与演进。土木工程学报,2005;10
[9]李铭杰。监理工程师施工阶段的合同管理和协调工作。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21)
[10]陈丹虹。谈建设工程全过程造价跟踪管理。港工技术,2007;2
[11]张玉宏。建设项目工程咨询发展实践与探索。价值工程,2011;30(22)
篇6
关键词:公路企业工程机械管理维修
中图分类号: C29 文献标识码: A
工程机械的技术状况直接关系到公路施工企业生产的顺利,同时又是衡量公路施工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只有加强公路施工企业的工程机械的管理和维修,不断提高工程机械的完好率、作业率和工作效率,才能提高公路施工企业的整体的经济效益。
一、目前公路施工企业工程机械管理和维修的现状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目前我国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特特飞猛进,大量的高等级公路有效提高了路网密度。保障和改善公路交通环境必须要有高水平的公路养护技术,而先进的养护机械保证施工项目的顺利完成前提条件。但目前不少地区公路养护机械化的程度仍然较低,依靠于传统的手工养护作业,养护机械的完好率和使用率比较低,劳动效率和养护质量都难以适应高等级公路行车的要求,施工机械设备的管理始终处于一种不容易被重视的尴尬状况,设备管理水平不能满足现代施工的要求,严重影响了对工程质量、进度和安全,无法保证公路施工过程中的高效性和连续性要求。机械设备更新缓慢,设备管理人员缺乏,致使待修机械增多,一些设备甚至带病作业。专业人员管理意识淡薄,设备配备不合理,设备的利用效率较低。管理部门监管力度不够,导致对设备的管理工作实际上流于形式。在施工过程中,过分强调施工技术的重要,忽视施工机械的维护保养,超负荷连续施工,导致机械磨损严重,故障率增高。不注重机械操作人员培养,机械人员专业素质普遍偏低。
在目前的公路工程施工中主要是依靠机械设备,只有科学的管理和维护机械,才能提高施工效率,所以我们有必要对工程机械的管理与维修,通过实际应用状况的调研,将先进的管理经验与科学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力求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机械设备管理模式,为我国公路建设的飞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公路施工企业工程机械管理和维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施工环境恶劣
公路工程一般都是野外施工,基础设施条件比较差,环境比较恶劣,机械设备行走道路都是临时搭建的便道崎岖不平,机械行驶时振动剧烈,加速了机械磨损和损坏。野外施工的气候条件恶劣,夏季气温较高,机械设备各部件系统易产生高温发热,设备达不到需求的效果,加剧磨损,机械的效率下降。冬季气温严寒,发动机启动困难,机械由于摩擦造成的功率损失增大,降低了效率。
2、超负荷施工在施工过程中,过度追求进度,过分强调施工技术的重要,忽视施工机械的维护保养,超负荷连续施工,没有科学合理的施工计划,盲目地抢工期、赶工期,突击作业。增强了机械强度和运转时间,不能及时保养,作业机械带病施工,部件超限磨损,加剧机械设备的过早损坏,设备故障增加,使用寿命缩短,降低了经济效益。
3、设备管理技术人员缺乏
设备管理技术人员以计划和组织工作为前提,是做好控制工作的关键,在工程机械设备管理及维护过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就目前工程机械设备管理及维护工作人员来说,既掌握理论知识、又理解维修技能的人才很少,现有工作人员专业知识单一,没有达到知识标准化、技能专业化,复合型人才极其缺乏,普通操作型人才居多。而在施工过程中,过分强调施工技术的重要,不注重机械操作人员培养,机械人员专业素质普遍偏低。
4、体制不完善
目前,在公路施工企业针对工程机械的管理不健全,科学合理的标准化管理模式贯彻和执行力度不够,不能适应目前公路工程建设高速化发展的步伐。公路施工企业领导看重工程进度,机械管理和维护的意识淡薄,以至于工程施工和工程机械的管理与维修脱节现象比较严重,各个环节自成体系,难以实现工程施工和机械设备的管理协调一致。
重使用轻养护很多企业迫于工期压力,不顾设备运行状态和施工环境等因素而超负荷连续施工,导致机械磨损严重,故障率增高。加之大部分施工企业还未能有效地实行点检制度等保养措施, 设备维修管理常局限于施工完成之后的普通检查,对设备的故障及劣化现象未能及早发觉、预防和修理,以致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方面不必要的浪费。
6、维护保养不到位
设备的维护保养根据设备的规律,经常搞好设备维护保养,延长零件的正常使用阶段;对设备进行必要的检查,及时掌握设备情况,以便在零件进入设备问题前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修理。但目前我们好多单位对设备的维护保养意识淡薄,经常出现机械设备维护不到位或者超过检修期却未检修,导致设备加剧磨损,过早损坏,耽误了正常施工延误了作业时间,造成人员和财产损失。只有按时按期按照设备要求进行维护保养,才能正常发挥设备效能,延缓设备的使用寿命,才能不断提高工程机械的完好率、作业率和工作效率,才能提高公路施工企业的整体的经济效益。
三、公路施工企业工程机械维修管理过程中防治措施和技术手段
1、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企业规章制度是现代企业最重要的基础和根本所在,设备的维护工作是大量的复杂的工作,只有建立健全相关的设备使用和维护规程,规范安全操作规程,制定设备的日常检查制度、岗位责任制和设备制度,确保定人定机,做好交接班手续和记录,做到专人负责保养,管好、用好、修好机械设备。
加强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新员工上岗必须经过教育,使之了解设备的结构性能、安全操作规程、维护保养知识和实际操作技术,要做到会使用、会维护、会修理、会排除故障。通过各种途径引进机械设备维护管理的专业技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加强专业技术技能的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技术水平,创建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学习场所,开展各项科研活动和技能竞赛,充分发挥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培养一支人员稳定、技术精湛的专业维修队伍。
做好设备的档案记录与保管
设备档案能够及时的了解掌握设备的变化情况、运行时间、维修记录和技术状况,合理的安排设备的使用、保养和维修,使其在优势条件下发挥最大的效能,同时也可以为以后的维修提供比较科学有效的依据。所以应当及时的填写机械设备的档案和交接维修记录,做到档案随机移动,严禁抽换、涂改和损坏。
加强机械设备的管理维护
机械设备的科学合理维护是完好率、利用率、工作效率的根本保证。设备维护应严格按照设备使用说明书的要求科学的进行,避免盲目维护带来的危害。应该树立合理使用、加强维护的思想,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保养,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提高设备的完好率和管理水平,对违章操作、重用轻管、拼设备冒险作业等不符合规定的现象要严厉制止。
机械设备的管理是企业生产经营的主要支柱,加大管理力度,明确管理责任,合理使用设备,充分发挥设备的效能。通过技术、经济的措施对设备进行全面科学的管理,坚持维护与检修结合,修理与更新结合,以达到最经济的使用价值和最大的经济效益。
坚持先维护后使用、预防为主,提高专业技术人员和操作人员的技术素质,严格执行机械设备的操作规程和规章制度,进行状态监测,提高设备的维修技能和专业技术人员的管理水平,有效控制故障发生。在管理过程中找出设备本身和管理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
检修到位
检修是机械设备管理维护的重要部分,是消除设备故障、恢复和提高设备功能的有效管理办法,在检修的过程中,认真检查设备输出是否达到要求,紧固接头是否牢固,油温、声音是否正常,各连接部件是否平稳等等,采用各种有效的检测办法和监测手段进行检查和判断,做到故障不明不放过,故障不清不放过,对存在的隐患和缺陷,积极研究对策,及时排除和修复,努力提高维修质量,确保设备的安全运行,提高维修的经济效益。
总结
工程机械管理和维修是公路施工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内容,只有进行合理的规划与安排,准备周全,态度端正,注重细节,始终以先进的、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必然就会形成一套正确的公路工程机械设备管理模式,才能加大工程机械的利用率,提高工程施工质量,增加公路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极大地促进我国公路建设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动力。
参考文献:
[1] 崔巍.筑路机械的使用与管理浅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1(8)
[2] 高峰.公路施工机械管理与维护[J].公路交通技术,2009年05期
篇7
油气管道一般较长,施工地点的地形地貌较复杂,因此为了保证施工原料及设备能够顺畅的进入施工地点必须修建临时性的施工道路,这样才能保证车辆的通行,保证工程政策施工秩序。施工作业带的清理又被称为移桩,在清理的过程中必须注重两个问题:一是管道放线技术员必须对具体清理操作人员进行现场技术指导,或者让技术员直接参与清理工作。二是必须清楚的记得扫线地区的地质、标志桩,一旦发现损坏问题必须及时修复。
二、油气管道工程动土及管道的布局
油气管道动土也就是按照设计图纸开始挖掘,该过程必须通过机械设备进行探测,以便明确地下是否有其他管线或障碍物,如有光缆等障碍物必须制定出详细的方案加以解决。另外,动土之前还必须把施工所需的机械设备及施工材料准备就绪。油气管道的布局必须结合此次工程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严谨的综张忠华王玉强河北华北石油工程建设有限公司河北任丘062552合考虑,最终得到合理的计划。
三、管道的组装及质检
油气管道的铺设环境复杂,并且使用周期较长,因此对管道的组装必须严格按照相应的操作规范进行,尤其是在管道的对口、关口预热、安全施工等技术性较强的环节,必须严格把关,例如:油气管道组装时首先要确定管道之内不存在杂物,不会堵塞管道。油气管道的质检主要是指管道焊缝的检查与修复。管道是由无数的较短的管道组成,并且每一位工作人员的操作手法及习惯也不同,难免会出现焊接不严的问题,这就需要在质检时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的解决。
四、油气管道的测试及保护
油气管道铺设完成之后必须进行测试,管道内的压力是否能够顺利的把油气资源运送到目的地,是否还存有问题,这都必须进行科学的测试。发现问题要及时的修复和纠正,尽量避免造成油气资源的浪费和国家遭受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另外,油气管道虽然铺设完毕,但是还必须对其做一些保护的工作,避免油气管道在适用过程中遭到损坏。
五、现代管理方法
随着油气管道铺设技术以及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油气管道工程的现代管理必须包含自然地段、穿越地段、防腐系统、管道检测与安全评价等方面的内容。在具体的管理工作中不断的完善相关的保证体系和监督机制,坚持以预防为主的基本策略。管理方法始终坚持法治、科学、人性化的标准,基本达到标准化、规范化的技巧和方法,其中管道运行仿真技术和GIS是油气管道工程现代管理的典型。管线在线仿真系统的运用有利于提高管道运行的安全性和经济性。管道计算机应用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管道测绘及地理信息系统;二是管道操作优化管理模型;三是天然气运销集成控制系统。尤其是仿真技术在长输管道上的运用即优化了管线的设计、又优化了运行管理,同时还为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做出了重大贡献。当下国外的管道仿真系统主要有三类:运行操作人员的培训、管线的在线运营管理、管线的优化设计及方案优选。美国的一家天然气公司就运用了计算机仿真培训系统,这个系统可以在不打扰员工正常工作秩序的前提下完成上岗培训,缩短了培训时间的同时也节省了大量的费用,这样就比以往采用的方式在效率上提高了百分之五十。另外,美国科学软件公司生产的仿真软件TGNET以及液体管道仿真软件TLNET已经在世界各国和地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现代先进的管理方法更加强调人性与科学,工程的监督和管理者就必须充分的发挥自己的主管能动性,积极行使自己的权利,保证油气管道工程的顺利进行。
六、结语
篇8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全过程管控;质量危机;企业效益;防范体系
0 引言
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都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多年来,我国的工程项目建设一直强调并贯彻“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方针,在工程建设中,无论是施工方或建设方等,都把质量管理作为重要的一环,作为企业盈利和提高声誉,并最终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一环,进行严格的管理。
1 加强施工阶段质量危机管理的必要性
1.1 盈利和减少损失的需要
企业作为社会经济生活的主题,作为一个经济体,盈利是它的根本动力,因为这是它生存的先决条件。企业要盈利,就要生产出符合消费者需求,满足消费者对产品质量和功能的基本要求。同样地条件对建筑企业同样地适应,甚至要求更加严格。
危机管理是一种使危机对企业造成的潜在损失最小化,并有助于控制事态的职能。企业危机危及企业的发展,甚至给企业带来灭顶之灾,使企业非正常消亡。因此,对企业加强企业危机管理,确保企业健康长寿,这是十分必要的。
很多企业在施工阶段强调质量、安全的管理,缺乏对这一阶段的质量危机的深层次认识,必然也就缺少相应的预防和应对策略,难以建立起一种企业多方利益主体之间的各方共同承担风险的有效机制,使得我国的建筑企业在发展中面临更大的危机和挑战,稍有不慎,轻则企业将承受巨大的经济损失,重则企业失去公信力,甚至导致企业的破产倒闭。
1.2 建立健全危机防范体系的需要
企业加强危机管理,可以促使企业建立健全危机防范体系。企业管理者如果重视某项工作,就会尽力把该工作做好,因此,加强危机管理,可促使企业建立健全危机防范体系。树立危机防范意识,只是为企业管理者研究分析危机和防范危机提供了思想上的保障,但要想真正主动防范,使危机对企业产生的损害降低到最低程度,就必须建立健全危机防范体系。这就如同防火一样,不仅要有防火意识,更要有救火的配套措施。
1.3 加强质量管理的必然要求
在建筑企业的危机当中,质量危机是一个重灾区,往往发生在施工阶段。质量是任何一个企业的立足之本,一旦产品质量出现了问题,他带来的后续影响极大,处理不当甚至影响到企业的生存。无论是最终的用户还是管理者,或是项目的各个参与方,都对建设项目的质量有着自己的底线,如果这一阶段出现了问题,产生了质量危机,将会对项目的整体造成严重的影响。
1.4 重塑企业形象的需要
加强危机管理,能够重塑企业形象。企业遭遇任何一次危机,都会对其形象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影响其市场的进一步扩大。因此,在企业遭遇危机后,管理者最重要的任务便是要想方设法在短时间内尽快恢复企业声誉,重塑企业形象,以便东山再起。
2 加强施工全过程的质量危机管控
2.1 施工前期准备阶段的管理措施
施工前期准备阶段分为两个部分,即调研至设计阶段和施工准备阶段。
调研至设计阶段设计的过程比较多,包括项目论证、可行性研究、图纸设计等部分,在这一部分,要设定质量的总体目标,以及实现这一质量目标的步骤和采取的方法,并对方法的可操作性进行论证等。而在图纸设计阶段,应当由总工程师亲自管帅,确保方案体现设计意图和设计单位水平,施工图设计,建立严格的质量责任制度,明确各自的义务,尤其是强化注册建筑师,注册结构工程师等注册执业人员的责任。
施工准备阶段质量管控,图纸学习和会审,要抓住关键,特别注意构造和结构的审查,形成图纸审查和修改文件,它是进行质量控制和规划的重要一环;施工组织设计中,施工法案对施工质量的控制起着主要作用;施工组织技术交底,应以设计图纸、施工组织设计、质量验收标准、操作规范和工艺标准为依据,必要时应辅以图标,试样和现场示范等形式进行,做好技术交底工作。
2.2 施工阶段的质量危机管理措施
2.2.1 加强施工人员和管理者的素质
加强对人的管理,一方面,要避免产生工作失误;另一方面,是为了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挥人的主导作用。加强劳动纪律教育,改善劳动条件,从确保工程施工质量的角度出发,从人的技术水平、生理机能、心理行为、身体行为等方面来控制和使用。施工中禁止无技术资质的人员上岗操作,严格人员纪律、素质管理工作无论是管理人员还是施工人员,都是建筑施工的直接参与者,加强施工人员的技术要求,持证上岗,确保每一部分的责任落实到人,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和技术能力也要严格考核,实现高质量施工和高水平管理。
2.2.2 严格进行材料、构配件试验和设备进场
原材料是工程质量的保证之本,对进入现场的材构配件和设备等,无论是甲方提供的,还是采购的,或者是租赁的,都必须按规范、标准和设计要求进行严格检验,判断其可靠性,建立管理台账,进行收、发、储、运等环节的技术管理,避免混料和不合格的材料使用到工程上。
2.2.3 加强施工工序质量控制
首先,要设计好工序质量的控制点,找到控制的重点;其次,要严格遵守工序规程;再次,控制工序活动条件的质量;最后,及时检查工序活动效果的质量,及时修正出现的问题,控制在初始阶段。
2.2.4 环境因素的管理
环境因素。建筑工程施工中环境因素对工程质量的影响也是举足轻重的,这里的环境因素包括两类:一是,自然环境,如地质情况,气候情况等;二是,工程施工环境,如劳动环境,社会治安等。环境的改造难度大,而且成本高,故应将重点放在对环境的监控上,避免对工程质量造成影响。
2.2.5 积极、及时组织施工过程的质量检查
第一,实施施工质量工作的自检和互检,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第二,要有专业的质量监督机制和人员来保证;第三,加强工序交接检查;第四,特别注意隐蔽工程的检查工作;第五,实施工程预检;第六,重视基础和主体工程的检查验收。
2.2.6 重视设计变更管理
对于建筑企业而言,设计变更牵涉到多方的利益,需经过建设、设计、监理、施工单位各方同意,共同签署设计变更洽商记录,由设计单位负责修改,并向施工单位签发变更通知书。
2.2.7 加强成品保护
成品保护工作主要抓住合理安排施工顺序和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两个主要环节。
2.2.8 积累工程施工技术资料
标准的规定和各地的实施细则,全面、科学、准确、及时地记录施工和试验资料,按规定积累、计算、整理、归档,手续必须完备,不得有涂改、伪造、后补等现象。
3 结束语
总之,加强施工阶段旳质量危机管理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关键一步,是企业实现利润的重要环节,是实现利益相关方利益的必然选择。无论是从实现企业经济利益的角度,还是维护消费者利益的角度,重视施工阶段的质量危机管理,加强质量监管,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和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郭际,吴先华.建筑企业危机管理能力的模糊综合评价[J].技术经济,2006(10):48-50.
[2]王守俊,武乾,张兰兰.建筑企业危机管理现状及应对的组织模式研究[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8(22):55-58.
篇9
关键词:施工单位;成本管理;完善建议;
中图分类号:TL3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5-00-01
前言
市场竞争的日趋激励,施工单位如果能够长足发展,不仅要具备雄厚的资金支持,企业还应当拥有先进的管理团队。施工单位的成本管理工作主要是对工程项目的成本进行有效应用,能够合理控制项目成本。因此,就要完善施工单位的成本管理工作,发挥成本管理对施工单位的重要作用。本文结合施工单位成本管理的现状,寻找相应的完善对策,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施工单位成本管理的必要性
随着科技的发展,市场经济理念也逐渐完善,人们对施工单位的成本管理也逐渐引起重视,企业如果能够获得长足发展,就必须制定完善的管理系统。对于施工单位的生产环节来说,对成本的有效管理所带来的经济收益在短期内是没有明显效果的,但是从长远看来,收益明显。因此,在施工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环节复杂,可能会出现资源浪费的情况。如果施工单位没有对单位成本进行有效管理,就会阻碍施工单位的长足发展。另外,施工单位会涉及到工作人员以及管理人员在内的众多人员,由于施工人员流动性比较大,给施工人员管理工作带来诸多困难。我国传统的施工单位的技术人员培养一般都是以老带新的方式,使得新员工的技术难以得到全面学习,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人员管理成本。因此,建立健全的施工单位成本管理体系至关重要。
二、施工单位成本管理现状
(一)缺乏科学管理。施工单位的成本管理是经济、科技以及人才等方面的融合,主要有领导负责某一工程项目的成本管理工作。但是在施工过正中,许多施工单位在对项目成本进行成本,对于高新技术不能有效运用,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缺乏先进理念,使得对工程项目的成本不能得到有效管理。例如,施工单位的技术人员在对工程进行方案设计与施工过程中,虽然都是严格按照要求执行的,但是没有从单位的成本方面考虑;施工单位的会计人员虽然认识到单位成本管理的重要性,但是对施工方案不了解,管理知识匮乏,使得成本管理工作存在缺陷。这种部门之间缺乏沟通的现象,使得施工单位的成本只局限在预算中,不能充分发挥成本管理的作用。
(二)管理机制不健全。施工单位缺乏成本管理的管理意识,管理制度不健全,施工单位的管理人员以及会计人员都缺乏科学的管理意识,对于经济带来的困扰不能有效应对。会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对施工的资金支出等情况没有及时过问,对资金的使用情况没有进行细致的了解,无法对工程项目进行合理预算。施工单位在项目施工过程中,过于重视技术管理的相关问题,却忽视成本管理的重要性。
(三)成本管理预测意识不强。施工单位在对工程进行开办过程中,需要施工单位对施工项目的成本进行预算,整体工程的项目成本要在招标后结束。但是,我国大部分施工单位都是根据政府制定的预算标准对施工项目进行预算,没有对施工成本进行相应预算。施工单位在没有对施工项目进行预算的前提下就进行投标工作,造成资源浪费。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许多施工单位为了能够获得中标机会,故意把投资资金降低,争取中标机会。但是市场的材料价格的不断变动,施工项目的材料价格严重影响施工单位的成本,与施工单位的成本管理有着密切联系。
三、施工单位成本管理的完善
(一)加强科学管理。目前,由于施工单位在对项目进行施工时,所涉及到的问题比较负载,但是,我国施工单位的管理工作比较混乱,严重影响施工单位的成本管理。因此,施工单位在对成本进行管理时,应当对施工成本进行科学管理,提高管理人员管理工作的科学水平,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对涉及到的数据进行收集,并有效整理进行分析。同时,施工单位内部应当做好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对工作人员技能、科学管理以及相关业务知识进行重点培训,加强会计人员对业务的了解;对会计部门的管理人员进行职能转换,会计人员应当对施工单位某项工程的明确到招标期间需要用到的资金进行有效预算,并提供相应的支出数据依据,使得项目工程的成本管理工作能够有效贯穿整个施工过程中;加强成本管理人员以及施工人员的技术培训,使得工程项目的成本管理工作能够紧密结合,从而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技能,有效完善施工单位的成本管理工作。
(二)健全管理机制。企业如果想要获得长远发展,就应当健全管理机制,加强对施工单位的成本管理监督,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例如,如果管理人员严格按照规定对施工项目审核完毕之后,就不能对其随意改动。在对施工单位的成本进行预算期间,应该严格按照相关程序对其进行预算,并明确各部门的责任。对于施工员工的业务经费与项目成本区分开来,对于、挪用公款等违法乱纪的工作人员给予相应处罚。加强对资金支出的约束,使得工作人员的管理意识有所增强。
(三)遵循相关管理制度。施工单位的施工质量受成本管理的影响,同时,企业能否长远发展,也受成本管理的影响。因此,在对施工单位的成本进行管理时,应当针对不同项目设立不同的成本管理部门,在对成本进行管理时,严格按照国家的规定开展管理工作,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前提下,减少不必要的开支,使得企业利益实现最大化。施工单位加强工作人员的管理,能够有效控制施工单位的成本支出。同时,应当对施工成本进行科学合理预测,制定有效的预算方案。例如,工程材料的价格等,对工程的材料价格进行了解,分析材料价格对施工的影响,有效控制施工成本,实现利益最大化。
施工单位对成本进行有效管理,对企业的发展有深远影响。因此,施工单位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出发,加强对成本管理工作的重视,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前提下,对项目资金进行合理控制,有效节约成本。同时,企业还应当重视对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知识水平,进而完善施工单位的成本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王炜.浅析施工企业项目成本管理的现状及对策[J].科技风,2014,11(08):141.
篇10
本文针对危机意识管理当中的问题进行分析,探究如何进行和做好危机管理意识在建筑施工管理当中的应用。
关键词:
危机管理意识;建筑施工管理;应用
危机管理意识是施工管理制度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处理好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提高建筑施工管理的整体水平和施工的总体质量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因此,在建筑施工管理体系当中有效地构建危机管理意识,减少施工当中的不确定性因素是确保施工总体质量和进度的关键,必须得到建筑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
一、危机管理意识的定义
意识是一种抽象概念,他有一定的预见性,在建筑工程管理当中,一些不确定因素时有发生,管理者具备何种程度的危机意识,将直接影响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所以说危机管理意识对于建筑工程来说十分重要。因此在日常的建筑施工过程当中,管理部门需要有效地提高施工人员对危机意识的重视程度,并且需要加大培养力度,使危机意识能够深入到每一位工作人员的内心当中,只有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保障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但是在一些建筑单位当中,由于管理部门对危机管理意识的重视程度不够,并且缺乏完善的危机意识管理机制,因此,使得危机意识管理处于相对落后的发展阶段,对建筑工程质量的提升没有起到积极作用,长此以往,使得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相对缓慢,市场竞争力相对落后,所以如何加强危机管理意识,是提高建筑施工单位质量安全、物质安全和人身安全的关键。
二、危机管理意识的特点和作用
1.危机管理意识的特点
危机管理意识能够作为管理学当中的一门独立管理科学,针对各种突发性的危机情况能够做到有效的抵制和化解,能够最大程度地将损失降到最低。在建筑行业的施工管理过程当中,管理单位需要高度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及外界的影响因素,做好符合自身企业发展的危机意识管理,在危机意识管理的过程当中,应当坚持经济性原则,合理地选用危机管理技术,使其能够高效地发挥作用。在建筑施工管理过程当中,如果能够有效地利用危机管理意识,那么就能够将施工过程当中的危险因素减到最少,对施工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地解决,保证建筑工程的安全与稳定,并且能够利用最短的时间解决最多的施工安全和工程质量问题,保证建筑施工活动能够协调有序的展开。
2.危机管理意识的作用
2.1能够确保施工单位的施工问题解决
有效地运用危机管理意识,能够帮助建筑施工单位进行各种施工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危机管理意识能够对未知的可能发生的情况有一定的预见性,并且针对可能发生的危险提出有效的管理措施。或者更近一步来说,当危机情况发生时,危机管理意识能够为险情提供一定性的救援方案,从而使施工过程当中的风险降到最低。所以说危机管理意识对于建筑施工的质量和安全保障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施工的过程当中,由于施工步骤非常多,各种不可预见性因素根据施工条件的不同也不尽相同,这就容易使施工人员造成对不可预见性问题的忽略,从而为突况的发生埋下了隐患,为了有效地应对这些隐患,那么就需要在施工的过程当中有效地引入危机管理意识。尤其是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大背景之下,如何有效地运用危机管理意识,确保企业在获得利润的同时最大化地保证施工的质量,是确保相关企业取得一定市场地位的必由之路。
2.2确保施工人员和使用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
在建筑施工的过程当中,有效地运用危机管理意识,是保障施工人员人身安全的重要因素。由于在建筑施工过程当中,难免会遇到一些不可预见的危险因素,对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威胁,危险管理意识能够针对这些威胁因素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从而将危险的发生概率降到最低,最大程度地保障人们的安全。并且在建筑工程施工完成之后,如果在前期工作当中没有有效地运用危机管理意识,那么就会使得建筑工程的质量不能够得到有效地保障,这就为后期的人们使用造成了一定的威胁。建筑施工单位的根本目的是获取利益保障,但是这些利益一定要取之有道,不能够以牺牲工程质量作为代价而获取利益,因此有效地利用危机管理意识,对建筑活动进行有效的指导和保障,是确保工程后期使用质量安全的关键。
2.3解决施工过程当中资源浪费现象
在建筑施工活动当中,如果能够确保施工管理人员合理地利用危机意识,那么就会有效地降低建筑施工活动当中的安全隐患和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工程本身的质量和使用者的人身安全。建筑项目是一个动态的活动过程,借助危机管理意识能够对建筑活动中的不确定性因素进行较为准确的预测,从而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最大化地降低危险的发生概率和资源的浪费现象。
三、危机管理意识当中的问题
1.管理人员对危机管理意识的重视程度不够
在建筑活动当中如何有效地引入危机管理意识,建筑管理人员对其重视程度是关键,然而在一些建筑施工单位当中,管理人员并没有对危机管理意识加以高度重视,这就导致了危机管理意识在建筑活动当中的应用范围较窄,不利于建筑工程的质量提高,从而影响建筑企业市场地位的提高。
2.缺乏沟通和监督管理
在一些建筑工程企业当中,管理人员缺乏与施工人员的沟通,并且不能够对施工人员的施工作业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上述现象不利于危机管理意识的有效运用。因为缺乏沟通和监督管理,使得管理人员不能够对施工人员进行充分地了解和认识,从而在运用危机管理意识的过程当中往往不能够符合实际。
3.缺乏危机意识管理范围
在进行建筑工程的危机意识管理过程当中,良好的氛围是管理的基础,然而由于管理人员与施工人员缺乏沟通,不能够使施工人员充分融入危机意识管理的过程当中,因此降低了危机意识管理的进度,不利于单位当中的每个员工将危机管理意识落入到内心当中。
4.危机管理意识体制不完善
在进行危机意识管理的过程当中,完善的管理体制是关键,能够对管理活动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从而确保管理单位进行更好的危机预测和处理。但是在一些建筑企业当中,并没有将危机管理意识体制进行有效完善,对各种信息的采集和处理不及时和不到位,影响了危机管理意识工作的正常展开。
四、如何做好危机管理工作
1.有效地开展教育培训工作
为了确保危机管理意识能够在建筑工程活动当中发挥最大的效用,那么就需要积极地展开教育培训工作,注重对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的意识培养,对于施工当中的安全隐患应当提高敏感度,对于可能出现的危机情况要提前采取措施,进行有效应对。尤其针对施工的管理者来说,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危机管理意识显得尤为重要。有效地开展危机意识的教育培训工作,能够使全体工作人员将危机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因为在建筑活动当中,许多危险因素都是人为造成的,施工的操作不规范或者对某一个具体环节的疏漏都会降低工程的质量,从而威胁施工人员和使用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所以加强相关人员的安全教育工作,能够极大程度地减少危机发生的概率。危机意识管理教育工作的展开,是为了从思想上提高所有工作人员对各种突况的重视程度,并且不断提高其专业技能和技术水平,将各种危险事故扼杀在摇篮当中。
2.加强沟通和监督管理工作
对于建筑工程的施工活动来说,沟通是确保每道工序能够有效协调完成的关键性因素。只有确保施工管理人员和施工作业的人员形成良好的沟通,才能够确保技术交底工作和工程质量保障工作做到最优。良好的沟通能够使基层的工作人员内心得到极大的满足,在日常的工作当中有助于其将自己最好的精神风貌展现出来。同时加强监督管理,更有助于提高施工人员的危机管理意识,使其存在一定的约束性,避免由于工作人员放松导致危机事故的发生。
3.培养良好的管理氛围
对于安全意识的管理人员来说,监督管理的过程需要创造管理氛围,确保管理文化的建设。任何一位施工人员都需要尊重,尊重是最起码的人格保障,施工管理人员能够在日常的工作当中给施工人员带来最起码的尊重,能够有效地加强施工人员的融入感,使其形成对企业的忠诚度。
4.完善危机意识管理机制的建设
为了有效地确保危机意识管理工作的展开,完善的管理机制是根本保障。比如说危机预警机制,能够将安全隐患扼杀在摇篮当中,在危机意识管理机制的建设过程当中,需要有效地利用当今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对各种可能发生的危机情况进行及时地分析和处理。在监督管理的过程当中,需要有效的收集行业信息,利用信息分析出容易引发危机的因素,促使自身危机管理能力能够得到不断地提升。
结语
对于现代的建筑工程来说,一般具备较大的规模,并且施工环节的复杂性也不断地增加,如何确保避免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对工程质量产生影响,那我就需要有效地落实危机管理意识,将危机管理意识最大程度地运用到建筑施工管理过程当中。
作者:郭亚莉 单位:河南省银兴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 上一篇: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 下一篇:肥胖与呼吸系统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