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学发展史范文
时间:2023-10-27 17:53: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有机化学发展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按照“重在总结经验教训、重在完善发展思路”的要求,征求意见、找准问题、分析原因、明确方向,形成领导班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情况分析检查报告。按照中央和省委关于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的要求,按照《成都有机化学公司“四好”领导班子创建活动实施方案》的要求,紧密联系领导班子自身建设实际和公司的发展实际,充分运用学习调研、征求意见、解放思想讨论成果,认真组织开好专题民主生活会,形成高质量的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明确努力方向和改进措施,为学习实践活动整改落实阶段制定整改方案、解决突出问题打下坚实基础。本阶段的重点是抓好召开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和形成高质量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两个关键环节。
二、主要工作安排
本阶段从2009年5月中旬至6月下旬,安排40天左右时间。
(一)精心准备召开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
开好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对于深化学习成果、查找突出问题、统一思想认识、推动学习实践活动深入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按照省委和分院党组的要求,结合公司实际,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要突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公司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着重分析问题、总结经验、明确方向。
1、充分做好会前准备
(1)继续广泛征求意见,查找突出问题。在第一阶段各项工作基础上,进一步采取多种方式,继续广泛征求公司党员、职工、离退休老同志、学生等对领导班子及成员的意见。对征求到的意见建议进行认真汇总、系统梳理,分类整理,找准抓住突出问题。对领导班子及成员的意见和建议,如实反馈给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个人。
(2)开展谈心交心活动。领导班子成员之间要坦诚开展谈心交心,沟通思想,交换看法,解开疙瘩,增进理解,相互帮助,加强团结。公司主要负责同志要带头谈,与班子每个成员至少谈心一次。
(3)认真撰写发言材料。领导班子成员要在相互谈心,虚心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对照科学发展观和中央、省委、分院党组的部署要求,联系公司工作实际和班子及个人思想作风实际,结合收集的意见建议,进行自我检查,认真撰写班子和个人发言材料,重点查摆突出问题,深刻分析原因,明确努力方向和整改措施。领导班子发言材料党委主要负责同志要直接参与组织。
2、重点开展“四对照四查找”
在充分做好准备工作的基础上,召开好专题民主生活会。领导班子及成员要紧扣主题,紧密联系公司的发展实际和领导班子作风建设实际,班子成员要根据各自分工,从思想观念、能力素质、工作作风、方法举措、制度机制等方面,按照中央、省委和院党组关于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的要求,按照《成都有机化学公司“四好”领导班子创建活动实施方案》的要求,认真开展“四对照四查找”。一是对照科学发展观和“四破除四树立”要求,深入查找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上的突出问题;二是对照“创新跨越,持续发展”和“两个加快”要求,深入查找影响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三是对照加强党性修养、践行“四个特别”要求,深入查找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的突出问题;四是对照中央、省委和院党组、分院党组决策部署,深入查找在推进“创新跨越,持续发展,建设和谐奋进研究所(企业)”和灾后恢复重建中的突出问题。以思想建设为根本、能力建设为重点、作风建设为基础、制度建设为保证,努力把公司领导班子建设成为政治素质好,经营业绩好,团结协作好,作风形象好的坚强领导集体。
3、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专题民主生活会要坚持正面教育为主,正确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公司党委和行政主要负责同志要勇于自我批评,带头开展批评,历史地、客观地、辩证地看待工作中的成绩和问题,不纠缠历史旧账,不纠缠个人责任。既要严格要求、提高质量,又不搞人人过关,开诚布公地谈问题、找原因、提建议,努力形成民主团结、敢讲真话、务实创新的良好氛围,确保民主生活会质量。
这次专题民主生活会与公司党委2009年度民主生活会合并召开,时间定在6月上旬,届时,将邀请分院党组成员及相关人员列席参加。
(二)形成高质量的分析检查报告
分析检查报告是前段活动成果的集中体现,是整改落实的主要依据,是学习实践活动的核心成果。在开好民主生活会的基础上,公司领导班子要写出分析检查报告。分析检查报告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密联系实际,重点检查分析问题、理清发展思路、明确改进措施。要高质量地完成分析检查报告,使之成为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贯彻上级党组决策部署、反映群众新期待、指导推动公司创新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切实做到“三个下功夫三个写清楚”:
一要在深刻领会中央、省委和科学院党组、分院党组精神上下功夫,写清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具体要求、形成的共识。简要回顾总结前一段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情况,特别是要系统总结、充分吸收运用学习调研、解放思想讨论、专题民主生活会形成的思想认识成果,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更加准确地把握中央、省委和科学院党组、分院党组的精神,进一步明确并写清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省委“两个加快”和院创新跨越重大部署对公司提出了哪些具体要求,形成了哪些共识。
二要在深入查找分析问题上下功夫,写清楚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主客观原因。全面总结回顾近年来公司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改革发展稳定实践情况,简明扼要概述实践过程和取得的成效,着重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深入查找、系统梳理并写清楚影响制约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突出问题,深入分析并写清楚存在问题的主客观原因,特别是主观原因。
三要在科学制定对策上下功夫,写清楚公司推动加快发展的主要方向、思路举措。针对分析检查出来的问题,紧密结合公司的实际和特点,切实找准并写清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中央、省委及中科院决策部署的切入点和突破口,进一步明确并写清楚推进加快发展的主要方向、总体思路、工作要求和主要举措,提出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的具体措施,提出应对当前形势、加快重建加快创新发展、落实“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任务的思路和举措。:
公司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全程主持分析检查报告的起草工作。分析检查报告初稿形成后,要召开党委扩大会议进行讨论。对参会人员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进行汇总、梳理,对比较集中和突出的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并体现到分析检查报告中。同时要通过适当方式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反复修改完善,使之成为公司科学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公司领导班子的分析检查报告形成后,报成都分院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备案。
(三)组织开展好群众评议
对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进行评议,是倾听民声、了解民意、集中民智的过程,也是党内集中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公司要按照上级组织的要求,着眼于了解民意、扩大共识、凝聚力量、推动发展,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适当有效的方式组织进行评议,既要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又要保护好干部发展的积极性。具体工作中要注意把握好三点:
1、明确评议内容。评议内容要同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的主要内容相统一,着重评议四个方面:一是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深不深,调查研究和听取意见的范围广不广;二是查找问题准不准,原因分析透不透;三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省直工委、成都分院党组决策部署的思路清不清,制定的措施行不行;四是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具体措施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不强。
2、合理确定参评人员。评议要有公司的党员代表、职工代表、离退休职工代表、学生代表、派和无党派人士代表参加,保证参评人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参加评议的人员应熟悉情况、关心公司的发展、有较强的政治责任感和议事能力、能提出建设性意见。
3、灵活评议方式。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以及参评人员的特点,主要采取召开座谈会、评议会等简便易行的方式进行集中评议。
对群众评议中提出的意见,要认真研究,充分吸收,并体现到分析检查报告中。评议结果和修改后的分析检查报告要采取适当方式在一定范围内公布。努力使群众评议成为集思广益、凝聚共识、汇集力量、共克时艰、奋力推进“创新跨越,持续发展”和“两个加快”的过程。
(四)组织开好党员专题组织生活会
在开好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的同时,各支部要创新方式方法,组织党员开好专题组织生活会。专题组织生活会要突出践行科学发展观,重点做好“四个一”即做一次汇报,每个党员都要认真汇报参加学习实践活动的情况,重点谈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贯彻上级党组决策部署的认识和体会;搞一次自查,每个党员都要联系自身思想工作实际,按照科学发展观和保持党员先进性的具体要求,认真查找不足和差距,深刻分析原因、明确努力方向和改进措施;提一个建议,着眼于进一步推进公司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立足于搞好本职工作,每个党员提出至少一个合理化建议;作一项承诺,按照带头践行以人为本、服务群众的要求,每个党员都要结合自身特长,对服务群众特别是为困难群众做好事实事作出承诺,并落到实处。专题组织生活会要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党员领导干部要以普通党员身份参加所在党支部的专题组织生活会,认真听取党员的意见。党员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各支部在认真梳理汇总后报公司党委。
三、需要注意把握的几点要求
各支部要高度重视分析检查阶段工作,准确把握本阶段的主要任务和特点,紧密联系各自实际,充分运用学习调研阶段的成功做法和经验,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进一步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创新方法,狠抓落实,努力把上级党组的部署要求体现到各项工作中去,务求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在实施中要把握好以下要求:
(一)把学习提高贯穿始终,着力强化理论武装。
在前段学习的基础上,继续组织广大党员干部通读、精读中央规定的书目,深入学习领会中央和省委的一系列决策部署要求,进一步把解放思想讨论引向深入,形成解放思想讨论具体成果和有推动工作价值的调研成果,使之转化为促进科技创新、“两个加快”、推动公司工作科学发展、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的决策、措施。切实增强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坚定性和实际能力,做到问题查找更准、原因分析更透、发展思路更清、工作对策更可行。
(二)把突出实践特色贯穿始终,着力推进当前工作。
坚持统筹兼顾,把学习实践活动与促进当前工作、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做到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用实际行动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具体行动。围绕公司动态监管工作,提出推动公司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和谐稳定的办法和措施。
(三)把加强作风建设贯穿始终,树立党员干部新形象。
教育和引导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要求,深入查找和解决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继续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弘扬亲民爱民、密切联系群众,求真务实、真抓实干,艰苦奋斗、勤俭办事,清正廉洁、甘于奉献的优良作风,切实加强党性修养。要把改进作风同“人民群众得实惠”有机结合起来,认真解决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办几件群众普遍期待的实事好事,让广大群众真切感受到学习实践活动带来的新变化、党员干部的新形象。
(四)把强化分类指导贯穿始终,着力增强活动实效性。
充分考虑公司及活动主体的不同情况,提出针对性要求,采取灵活多样的活动方式。继续突出公司领导班子、中高层党员领导干部这个重点,下功夫抓好公司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和形成高质量的分析检查报告,同时组织党员开好专题组织生活会,特别是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适当方式组织进行群众评议。
(五)把正面教育、抓点带面贯穿始终,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
篇2
根据教学的安排,新年伊始,有机化学课就要开篇。学生刚从轻松的假期进入到紧张的新学期学习中,良好的开始和过渡是最重要的。有机化学的第一章就是绪论,第一节课教师一般会讲三个方面:第一,教师的自我介绍;第二,介绍该学科的发展简史及一些基本概念,有机化学对医学药学的重要性;第三,有机化学课的特点,对学生的具体要求以及教师的具体授课方法等。第一节课对学生是最重要的,良好的开始是成功教学的基础。增加学生的兴趣,教师的引导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在自我介绍的时候不必要太过谦虚,应该实事求是的介绍自己,像自己的学历、研究工作、出国经历、发表过的论文以及课题等,尤其对自己擅长的科研工作要详细介绍,给学生打开一扇近便的求知和探索之门。甚至能向一些学生发出邀请参与自己的课题,与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探讨一些科研问题。该方法能尽快的缩短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给学生一种亲近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把有机化学大的框架知识和发展史介绍给学生,能使学生对有机化学有个全面的了解。回顾有机化学的发展史,首先讲到有机化学一词是1808年瑞典化学家柏齐利乌斯提出来的,经过300多年的发展,现在人们已知的有机化合物达到3,000多万个,常用的化学反应达到200多个。从1902-2005年共97次Nobel化学奖中,约有25项是有机合成领域的杰出贡献而获奖。有机化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重要的阶段:一是从19世纪初到1858年有机化学的“萌芽”时期;二是从1858到1916年的“经典”有机化学时期;三是从1916年至今的现代有机化学时期。有机化学经历了高速的发展阶段,正在不断地改变人民的生活。现代有机化学不是局限于以前的纯有机化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日趋严重,先后出现了天然有机化学、有机合成、元素有机化学、物理有机化学、有机分析和立体化学。把有机化学课程与交叉学科的相互密切关系一一简介。使学生了解有机化学对其专业学习的重要性,引起学生对有机化学的高度重视。让学生了解医学医药类科学与有机化学有着密切的关联。最后教师要鼓励学生克服畏惧心理,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树立起能学好有机化学的信心。
2参与式教学法,激发学生成就动机,促进自主学习
大学学习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更多地采用正确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激励方法,引导和鼓励学生自觉学习、自己来解决问题,进行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往自主学习的方向发展,改被动接受的思想和意识为自主学习。如何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动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全力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的引导和鼓励显的尤为重要。在一般的教学考核中,教师一般将成绩分为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考试成绩主要来源于期中和期末成绩;另外一种重要的成绩就是平时成绩,平时成绩主要来源于考勤、作业、实验成绩。平时成绩的合理给分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在多年的教学中,作者一直有一个特色的评分方式。针对选用的教材,鼓励大家在发现教材中的错误,哪怕是标点符号的错误。在这个实施过程中,学生为了找到教材中的错误,必须仔细地研读课本,同时还要找相关的专业书比较,反复的阅读、理解、考虑才能判断一个错误。同样的错误先提出的同学得到加分,所以大家能独立自主的学习,不会像做作业一样出现抄袭的现象。实验成绩的给分主要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而不是只看实验报告。在每个学期的学生纠错课本中,学生一般会找到明显的标点符号错误或文字错误20余处,介绍知识点错误2-3处,课外习题或答案不严谨10余处。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将教师由知识传授的主导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每个学期可以根据授课内容设置几个专题给同学们自学,查阅资料,相互探讨。最后在课堂讲解自己的所学所想所得。这一过程可以归纳为,设置专题-查阅资料-学生整理资料-小组探讨-学生课堂讲解-教师点评。学生能很好的参与教学的章节是第六章醇酚醚,因为在高中阶段大部分学生对醇酚的性质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因此每个小组都能自己查阅资料,并做出漂亮的PPT,能简单详细地介绍醇酚的结•127•构、命名和主要化学性质。但是醇分子内脱水成烯,伴有重排的反应是本章的难点,学生还是难于讲透,教师需要在后面的总结中强调。让学生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激发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积极主动性,为今后其他学科的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教师与学生角色互换
教学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被动,学习热情不足。上课时有睡觉的,玩手机的、看电脑的、玩游戏的,可谓言者谆谆、听者藐藐。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来做课堂的主人,我的课堂我做主?教师可以和学生进行角色互换,比如每次讲解新内容之前对上节课讲的内容进行复结,承前启后,加强记忆的同时为本节课新内容的讲解做准备。这个过程可以让学生来完成,教师从旁指导。学生可以根据教师上节课的课件进行改编,自己重新总结,用自己的语言把前面讲过的内容重述总结出来,教师最后可以进行补充完善。还有就是化合物的命名,每个章节基本上都有化合物的命名,书上的命名原则讲的已经很清楚,很有条例。教师可以给出分子结构式,给出自己的PPT,让学生预习后来给大家讲命名的步骤并给出结果,在讲完之后,允许学生纠错,同时允许其他学生补充遗漏,这样不仅调动了每个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记忆深刻。让学生参与到简单教学工作中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多样性,实现师生互动,师生互换,气氛融洽,能很好的跟学生沟通。能有限地减少厌学、逃学现象的发生;通过每学期不定时的点名10次,发现学生很少出现无故缺课逃课现象。学生自主参与教学同时为学生展示自己魅力提供了平台,为锻炼学生提供了最好的舞台。通过多层次多渠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近4年来同一专业的学生学习成绩进行分析,发现:从2010-2011学年开始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考试成绩有大幅提高,平均分由原来的60多分提高到了70多分,将近80分;考试通过率超过90%。
4科研教学,鼓励参加各种化学类的相关竞赛
篇3
[关键词]有机化学教学;电子理论;化学史;安全意识
有机化学是高等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1],是化学、化工、药学[2-4]、医学、食品[5]等众多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涉及的专业面和学生面都很广。如何上好有机化学课,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学生的有机化学素养是有机化学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有机化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课程,涉及众多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和大量的有机反应,并且有机反应的变化非常丰富、应用及其灵活。在有限的课程时间内,如何通过学习有机化学这门课程使学生具有较好的有机化学的思维和素养,对有机化学教师而言是极具挑战的。通过多年的有机化学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在有机化学课程中必须抓住主线,利用有机反应中的电子理论[6,7]把众多复杂的有机反应进行整合,如亲电加成、亲电取代、亲核取代、亲核加成等。反复利用电子理论对这些反应进行系统的讲解,使学生在本质上理解反应的为什么发生、如何发生及其反应结果。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相关化学史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他们的全面素质,以及在课程中加强安全意识的教育都不容忽视。
1在有机反应中引入电子理论进行教学
在讲解有机反应过程和反应活性等知识内容时,引入电子理论教学,引入较为合理的逻辑概念,有利于学生对有机反应本质的理解和反应活性之间的差别。有机电子理论是用正负电荷吸引的性质,来说明化学反应的发生方式,即发生的位置和顺序,发生的难易程度。因此,它把分子中电子携带的电荷分布情况,也就是以电子密度作为基础概念来思考化学反应。电子密度的大小、增量已被量子中的理论计算和物理测定所证实,并获得化学界的承认。化学家中把这种电子密度当做类推的基本概念,广泛用于说明和理解各种化学现象。电子理论认为,分子中,电子(携带负电荷聚集的位置,即电子密度大的位置),容易与携带正电荷的试剂(亲电试剂具有吸引电子的性质)发生化学反应。反之,电子密度小的位置容易与携带负电荷的试剂(亲核试剂,具有排斥电子性质的一方)发生化学反应。利用电子理论能够轻而易举的解释有机反应中的离子型反应,而我们大学有机化学的教学当中,大部分反应是离子型反应,如亲电加成反应、亲核取代反应、亲电取代反应、亲核加成反应等。当然电子理论的理解有一个过程,学生在刚开始接触的时候很难理解电子密度的概念。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逐步为学生打下一定的物理基础,如电子-电子云-电子密度等概念,使学生能够从微观的角度、物理的角度去理解有机分子、有机原子,同时强化电负性、诱导效应、立体效应、共轭效应等概念,让学生从高中学习化学的思维中转变过来,使用一种全新的有机化学微观思维方式来理解反应为什么发生、为什么在这个位点最容易发生、反应活性变化等现象。从而从本质上理解反应,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能够举一反山,真正达到学习有机化学的目的。
2在课堂中引入化学史教学
在有机化学中有大量的人名反应,每个重要反应的发现过程都是一个传奇,里面闪耀着人性的光辉,科学家对真理的孜孜不倦的追求。比如第一堂绪论课中讲解有机化学的发展史,介绍维勒伟大的工作-尿素的人工合成,以及维勒和伯者里之间的故事,他们的书信往来-关于尿素人工合成的探讨,展现了维勒治学严谨、坚持科学真理的品质。在讲解卤代烃这一章时,一定会介绍格式试剂,介绍法国化学家格利雅的生平,向学生介绍他突然发奋图强,并在几年后在科学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一个人无论什么时候努力都不晚。鼓励学生,特别是高考发挥失常的学生,一定要振作,调整心态,大学不是人生的结束,而是人生的开始,只要在大学期间认真为了自己的理想,不断努力,一定会取得很好的成绩。在学习芳烃这一章节中,讲解F-K反应时,引入法国化学家傅里德里和美国化学家克拉夫次之间国际合作研究以及科研工作无穷的魅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对真理的崇敬和追求。在讲解硝基化合物这一章节时,可介绍诺贝尔的事迹,他那种无畏的追求真理的精神和崇高的人格。总之,在有机化学各个章节中,传插介绍有机化学史的内容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鼓励、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热情,对真理的追求,学习化学家们各方面的优秀品质。
3在课堂中引入安全概念
很多有机化合物性质活泼,在处理它们的时候需要特别注意。安全在有机化学课堂中非常重要。很多学生听说有机化学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但是理解的不深刻。对于学完一门有机化学课程的学生来说,他必须建立一定的安全意识,知道它们的危险性并能够正确的处理,这是有机化学素质的一个重要表现。因此,笔者认为有机化学教师在有机化学课程上,要不失时机地介绍化合物安全性方面的知识,使学生能够建立安全意识,也有助于他们以后走上工作岗位之后能够正确合理的处理一些突况。比如,在讲解正丁基和叔丁基的性质不同时,可介绍两种化合物,正丁基锂(n-BuLi)和叔丁基锂(t-BuLi),介绍它们的性质差别,正丁基锂很活泼,不能接触空气,需要惰性气体保存,在使用的时候也有特殊的要求;但是叔丁基锂更加活泼,它遇到空气直接燃烧,处理时要非常小心。在讲解醇时,醇能够与金属钠发生反应生成氢气,反应温和,但金属钠与水的反应非常剧烈,因此可以提问,如果实验室当中有过量的金属钠需要处理,我们该怎么办?可以用水处理吗?可以倒入垃圾桶吗?该怎么办呢?最后给出合理的方案,可以在空旷的水泥地上,让金属钠与过量乙醇发生反应,反应温和。大多数有机化合物容易燃烧,易燃易爆,因此要避免火源,在学生的头脑中不断的灌输这样的理念。
4板书与计算机教学相结合
使用计算机(ppt)进行教学的时候,信息量大,对教师来说比较方便,但是也存在一定弊端。比如反应方程式放的太快,并不适合有机反应方程的学习,以及有机化学机理的讲解,反应过程的讲解。在我们有机化学教学实践中发现对反应过程、反应机理的讲解还是使用传统的板书教学较为合适,板书教学灵活,细致,可以把教师需要讲解给学生的每一个细节步骤都表现出来,板书的过程就是教师教学的思路过程,速度相对缓慢,学生通过看教师板书,记笔记等方式跟上老师的思路和教师步骤,相对而言更容易掌握复杂的化学过程和反应机理,教学效果较好。
5结束语
在有机化学课程上,通过这样的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改革,学生通过理解而不是死记硬背掌握众多的有机反应,从本质上理解反应,从而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能够举一反三,达到真正学习的目的。同时化学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从化学家们的身上学到更多宝贵的品质,引导他们去阅读更多化学家的传记,拓展学习内容,提高综合素质。安全意识教育在有机化学中非常重要,在有机化学课程中不可忽视。
参考文献
[1]黄冠,郭勇安,周红,等.有机化学教学与实践改革的思考[J].化工高等教育,2007,5:14-17.
[2]袁霖,张敏,袁先友,等.制药工程专业有机化学教学改革探索[J].广州化工,2011,39(6):163-166.
[3]方方,吴培云,朱业宝,等.药用有机化学本科教学实践与教学体会[J].广州化工,2010,38(4):230-232.
[4]郝文博,景德生,车文实.制药专业有机化学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大学化学,2012,7(6):21-33.
[5]王峰.食品专业有机化学教学中案例运用[J].广东化工,2013,40(21):168-169.
[6]曹顺生,胡杰.电子理论在有机化学教学中的灵活应用[J].江西化工,2008,3:141-142.
篇4
关键词: 工科生物类有机化学教学 教学规律 教学改革
有机化学是工科生物类学生必修的一门主要基础课程,其学习的结果直接影响着后续各专业课程的学习。鉴于工科生物类高校的实际,有机化学的教学又有不同于一般高校的特殊性。为此,我们在多年的工科生物类有机化学教学中,不断探索教学规律,努力进行教学改革,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
1.组建一套可供灵活组合的板块式结构的有机化学教材,打破现有教材的编写格局,以适应因材施教。
回顾我国高校有机化学教材的使用历史,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教材单一,七十年代以后才形成了与不同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多品种、多层次的系列教材,其中不乏许多优秀教材[1]。各种不同的教材风格虽然各异,但在编写上总离不开沿袭的固定格式,因而不适应有机化学学科迅猛的发展趋势,不适应各种潜力层次学生的需要,不适应因材施教。这种矛盾在工科生物类学校表现得尤为突出,因为该类学校的专业大多为应用性和边域性的(如我校的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专业等),完全适合该类学校学生的有机化学教材甚少,只好使用较为接近的农业类的有机化学教材。
组建一套灵活多变的能够随意组合的板块式有机化学教材能很好地解决上述矛盾。所谓板块式有机化学教材,就是打破现有教材的编写格局,把有机化学知识划分为几个板块,每个板块阐述某个方面的问题,每个问题又由浅深有别的几个层次、一个材料库、主要参考文献、各种习题几部分组成,完整独立,自成体系[2]。板块之间相互联系,构成有机化学的完整体系。板块中的内容有选讲和必讲之分。必讲部分要精讲,是教师将学生引入有机化学大门的金钥匙。选讲部分可由学生自学,可由教师有选择地专题讲座,也可师生共同讨论。教师可根据需要灵活地选择不同的组合形式;学生可根据自己掌握基础知识的程度和兴趣,选择合适的板块,或听教师专题讲座、或深入到高层领域钻研、或撰写小论文。如此,教学上体现了统一管理、统一要求与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结合,有利于师生的双向学习和学生能力的培养。需要注意的是,除讲课与专题报告外,安排适量答题和讨论课以解决学生在自学中存在的问题也是相当必要的。
2.着力创新,将新理论、新技术引入到化学教学中去,增强课程的吸引力。
即便有了最优秀的有机化学教材,但教学过程如果不精心设计,还是容易使学生觉得枯燥无味,“没听头”,难以学好。克服这种现象的有效做法之一是使教学充满新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面对本世纪全新的材料、全新工艺必然要求相适应的全新的理论,因此应选择最有用的、最新的理论体系教给学生。现行版本的化学基础课教材,大多数都是经典的化学理论、化学测试手段。它们在教育价值上和实用价值上都是不可忽视的。但是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新的理论、新的测试手段已层出不穷。虽然它们目前还没有普及,许多还很不完善,但对于当代的大学生――新世纪的主人来说,他们才是主宰它们的主人,因此应将新理论、新思想、材料科学基础、新测试手段引入到基础教学中去,使他们较早地了解和掌握他们将要而且也是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
2.1不断充实新内容。就算最新版本教材中的新内容,充其量不过是前两年的,而且由于教科书的特点只能是一些相对固定、规范的内容,难以展示这门学科的勃勃生气。因此,经常充实新的内容,将会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在讲“芳香烃”时,我适时介绍了C60这一当前研究热点,用几分钟时间概述了它的制备方法,当前研究状况及前景,提出了C60是无机物还是有机物的问题。学生听后觉得新鲜有趣,并由此产生了尽快学习芳香烃内容的强烈愿望和兴趣,对后续内容都能认真全部听完。
2.2选择新的角度进行阐述。比如在介绍天然烷烃时,我没有急于具体内容阐述,而是先介绍了颇有名气的被国际上命名的“中国型沼气池”的艰难发展史。学生听后颇受感动,很想亲自试验一番,后面的内容便听得轻松愉快,并很容易地把眼光上升到能源、环保等方面,意识到这门学科的广阔前景及在四化建设中的重要性,从而热爱这门学科,下决心学好它。
3.沟通心灵,追求讲课艺术。
教与学是一种双边活动。有机化学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要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师生间心灵沟通并形成对教学理解的某种默契,是课堂讲授的最佳境界。幽默的语言、恰当的比喻及讲一些耐人寻味的化学史事等都是我经常采用的教学手段,而且取得了圆满的教学效果。
比如,在有机化学教学中穿插地讲授化学史知识,将化学史与科学知识融为一体,合理地贯穿于有机化学教学中,于是,枯燥无味又抽象的化学理论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具体起来。例如,苯为环状结构(凯库勒式,目前仍没有比其能更好地说明苯结构的构造式)的观点是德国建筑学家和化学家凯库勒首先提出的,而这一伟大的结论却是在不可思异的梦境中发现的。通过精彩的化学史讲授,学生不再觉得有机化学课只是对古板的有机化学方程式和化学原理的机械记忆,而感到有机化学这门学科的丰富多彩,从而使学生对有机化学产生极大的兴趣。
4.打破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推行素质教育,培养新世纪创造型人才。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课堂讲学为主,比较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或回避能力的培养[3]。如各门课程都有理论教学大纲,但没有能力培养大纲。培养方针上都是封闭的,只从纯专业着手,不考虑社会实际需求。如此培养出来的学生,有相当一部分是“书呆子”,只习惯于对已知问题和类似问题进行“纸上谈兵”,一旦遇到隐蔽的、多层次的、综合的、复杂的实际问题,便不习惯对其进行剖析、研究和探索,缺乏将其加工精练、抽出其中简化了的核心问题的能力,出现所谓高分低能的现象。新世纪需要的是创造型的人才,因此推进素质教育势在必行,其中学生能力的培养最为关键。能力的培养应该和传授知识一样重要,应该贯彻始终,应该落实到每一学期、每一阶段、每一单元、每一课时。两者应该交相呼应,互相渗透和协调发展。
4.1改革理论课教学方法。再怎么进行教学改革,理论课程的教学仍是重中之重。理论课程的改革主要是在适当减少课时的基础上改革教学方法。理论课时由原来占总课时的70%调整为60%,主要讲授知识体系的总体框架和基本知识。其余内容以专题报告、学术讨论、论文答辩等形式进行,目的是将学生引入有机化学大门,为学习更深层知识和培养能力打下基础。通过采用多种方式的授课方法,学生有更多的发言机会。他们不仅要回答问题,而且要根据自己所掌握的内容进行讲解,这使他们能逐步学习如何运用严谨的思维组织好自己的语言,以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个过程同时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4.2改革实验课教学,加强实验操作能力培养。一个普遍存在的事实是,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是一个薄弱环节。其主要原因是教师的教法陈旧,如教师包办太多,对实验步骤讲解得过于详尽,仪器的安装和调试都由教师操作,等等。这样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示范的作用,但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增加了学生的惰性,使学生对教师有过多的依赖,影响了其动手能力的提高和勇于实践的精神的形成,更重要的是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了加强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我们首先强化实验预习环节,使学生充分了解实验内容,写出详细的实验预习报告并由教师签字后开始实验。实验开始时,学生按照实验讲义自己动手安装仪器并进行实验,教师不做演示,只加强指导,对不正确的操作方法和操作步骤进行纠正。实验结束后,学生相互交流实验心得,总结经验与不足。对于那些实验失败的学生,教师所要做的是引导学生找出原因。这种方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强化了教师的指导作用,提高了实验的效果和实验的成功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得到了真正的锻炼和提高。我们对实验课的改进提高了学生对实验课的积极性,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如学生可自主调整实验的方法以锻炼动手能力,使实验课真正成了锻炼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操作平台。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改革后实验课由原来占总课时的30%调整为40%,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实验课实行实际问题和科学研究为背景的综合训练计划。从实验方案设计、实验准备到全部操作完成,都由学生自己动手,教师只做示范和指点。实验内容以解决实际问题综合性及设计性(如茶叶中咖啡碱的提取等)内容为主,并适时地让学生到企业观摩和参与企业实际操作,部分优秀学生还可吸收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担任部分设计和操作,更优秀的学生还可推荐到企业参与技术改造。
4.3加强科技写作能力的培养,提高科研基本能力。传统的实验报告是由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数据记录与处理等部分构成的。为了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使他们具备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实际动手能力、科学实验能力,我们加强了对学生科技写作能力的培养。具体做法:一是在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前,向学生讲授一些科研论文写作的基本知识,强调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认真的科学素养;改变传统实验报告的书写形式,以科技论文的格式来完成实验报告。从目的、方法、结果和讨论4个方面把每个实验的内容充分地表达出来。强调对实验过程和结果的讨论。报告完成后教师进行认真的批改和总结。二是增加部分难度稍大、富有挑战性但学生通过努力又能解决的设计实验。这些实验大多以小课题的形式开设。如实验“枇杷叶中绿原酸的提取研究”,学生2人一组,自行查阅文献,自行设计方案,自主实验,提出了浸提法、微波提取法、超声波提取法等诸多方法,写出了一批质量相当可观的论文。通过实践,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和科学研究的乐趣,增强了学好有机化学的信心,提高了科研的基本能力,为后续的毕业论文甚至将来的工作能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4改革课程考试方式。传统的有机化学课程考试只有理论课程考试,改革后建立实验课程考核制度,加上了实验操作测试和科技能力分值,考试成绩结合平时成绩并有意识加重实验操作成绩比例,以引起学生对自身能力方面培养的重视(见表1)。
4.5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在世界科技与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更为迫切。要培养创新人才,必须改革单纯的传授知识的教育模式,建立授予“鱼”及授予“渔”相结合的教学新模式。第二课堂活动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延伸,很好地体现了此教学新模式。
(1)开设科研小灶。针对基础较扎实、求知欲较强、对有机化学有浓厚兴趣的学生,由教师或学生提出具有科研或开发背景的课题与项目,然后由学生组合的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研究工作,提交研究论文或研究报告。
(2)科学研究及实践制度法。使科学研究训练、科研实践训练成为有机化学课外活动中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科学研究训练、科研实践训练、科技创新活动及课题实验使学生拥有更大的学习自,形成师生互动的交互式学习环境,逐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现、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3)增设学科前沿窗口。以学科前沿讲座为载体,使学生了解研究新进展。聘请校内外专家介绍学科研究新进展和当前的研究热点,把科学研究前沿的新知识介绍给学生,同时将他们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开阔视野,拓展思维,培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为了充分发挥实验的自身优势,突出对学生创新的精神的培养,发挥有机化学实验的自身优势,突出对学生刨新精神的培养,在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应该考虑以下问题。
(1)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应有针对性,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应有不同层次的要求。
(2)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创设一切有利条件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3)增加实验教学的探究性。在实验教学中,一方面可以将现行教材中的实验改造成探究性实验,以增加实验内容的探究性,另一方面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精选化学史上的一些范例,引导学生依照科学家的研究方式,学习和尝试完整的实验探究过程,并通过学生动手“做科学”,亲身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快乐,逐步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
(4)创造条件全面开放实验室,让学生随时随地能进行各种实验。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和个性特长,使他们养成用实验探究未知,大胆质疑的科学精种。
总之,教学研究与改革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不断进行观念创新、制度创新和工作创新,深化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大学化学.北京大学出版,1997,12,6.
[2]大学化学.北京大学出版,1998,13,5.
篇5
篮球战术是篮球教学完整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教育教学最优化理论来指导,能在有限教学时间里用最少的潜力取得最佳教学效果,实现篮球队战术教学最优化。通过多年篮球教学实践,主要从两个方面就篮球战术教学最优化的实施与控制进行探究。
二、何谓篮球队战术最优化教学
巴班斯基指出:“教学最优化可以说是解决教学任务的有效性和师生间消费的合理性着眼,有科学根据地选择实施该条件下最好的教学方案”。最优化教学过程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为指导,运用现代系统理论方法提出来的教学理论,教学过程最优化是指:教师有目的地组织教学过程的最佳方案,在规定的时间内,使教学达到最大可能效果。
(一)教学过程的内容,结构和活动逻辑能保障有效地和高质量地完成对学生教养,教育和一般发展的任务,使之符合国家教学大纲提出的要求,使每个学生达到可能性的水平。
(二)在不超过现行教学规定的讲课时间达到预定的目的。
(三)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考虑每个具体班级的特点,把每一课的教学任务具体化。
(五)要不断研究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区别对待学生。
(六)合理安排作业和课外辅导。是最好的最符合该具体条件的课堂教学和整个过程的安排方案。
最优化的前提从提出准则的观点出发,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教学原则,现代化教学形式的方法,已有的条件以及学生实际情况和个别学生特点的基础上,使教学过程有效地发挥整体效果。最优化强调以局部到整体都必须是合理的、现实的、系统的。它除了有更新方法和手段外。还包括更新方案中的最优选择,创造出最符合客观实际的方案。它还必须具有辩证的系统方法,对教学过程的各要素进行综合研究,整体分析,它的判断标准有二,一是时间,二是效果。
那么,什么是篮球战术最优化教学呢?应该说,它是老师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以系统理论方法为依据,以及反馈为核心的有目的地选择战术教学程序的最佳方案,并对这一动态发展过程实施最优化的控制。使之在规定的时间内,战术教学达到最大可能性的效果。其标准应以如下几个方面考虑:
(1)学生按教学大纲提出的任务,在某一时间内,战术技能,智能获得最高的可能水平,达到最大可能的效果。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控制的目标、内容、方法手段及负荷、安排方案的选择必须是最好的最有效的、最科学的、最现代化的。
(3)教师和学生不超过教学大纲所给的时间定额,用最短的花费最少的精力达到取佳效果。
三、如何实现篮球战术最优化教学
众所周知,篮球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动态原则告诉我们:系统的发展变化是由于系统各要素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的结果。矛盾转化是其重要特征,篮球战术是由攻守战术体系以及一些别的要素相互依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有机整体。篮球战术教学有着自身的固有的特点,它是一个以技术为基础,各科基础配合为手段,以技术配合的各种练习方法为主要教学手段,通过感知、练习、思考、总结、提高,并体现“循序渐进”的最佳教学原则的过程。因此在实施战术教学过程中,要用辩证的观点去正确认清教学的基本特点和攻守战术体系间的相互联系,还要在攻守战术的发展趋势进行考量,组织安排好教学。要通过教学矛盾的转化欢迎进入dylw.net,建立更高级的平衡状态在动态中寻求发展。要养成辩证的思维方式、改善传统的思维方式和观念,这是实现篮球战术最优化教学的基础。
(一)篮球战术教学最优化,必须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与任务,对战术教学过程完成最优化控制。要以明确目标为基础,离开了目标,就谈不上控制,也谈不上最优化。必须明确在一定的时间内以某种战术为主,如掩护配合为主,那么就以掩护配合为主来组织安排学生的战术教学,则成为我们最优化教学的主要目标与任务,这是实现最优化教学的关键。
篮球战术教学的各教学环节,各教学内容、方法、手段之间都有一个最佳逻辑顺序和程序结构。只要弄清楚这个逻辑顺序,设计好教学的程序,才能保证最佳效果的实现。如何设计好教学程序,它是保证效果的条件之一。
最佳教学目标任务是靠选择最佳的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和安排最佳教学负荷方案来实现的。例如组织策应为主的进攻“半场盯人防守”战术,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我们设计几种策应的配合方法,队员的跑位、传球的路线等等,通过各种设计和若干方案的对比中选择设计,在优选中,即要考虑重点,又不能面面俱到。教学中尽量做到区别对待,因材施教,因此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最佳选择是最优化教学的核心。
(二)最优化篮球战术教学,必须重视教学信息。没有信息,就不可能形成系统,认识系统。只有通过反馈信息,才能实现控制。在教学中既要注意信息的传输,又要注重开发信息的通道。因此教师必须重视“教育会诊”的工作。要深入了解学生对战术学习的动机,智力和特征。全面掌握学生在学习战术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教师所实施的娇正方法。通过教学目标信息的反馈,从教学系统的动态中得以平稳,这是实现篮球战术最优化的前提条件。
在篮球战术教学过程中要实施最佳控制。最佳控制体现二个方面:一方面是老师对学生学习最佳定向控制。另一方面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最佳自我控制,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充分发挥主动作用,积极思考,随时修正自己产生的错误,调节自己行为方式。教学中既要重视教法的研究,更要加强学生的“学法”研究,教师的教学策略,学生学习方法的选择必须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这是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途径。
综上所述,在篮球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教师与学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是实现和达到篮球战术优化教学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教学改革;有机化学;高校转型
O65-4
当前,我国正逐步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学教育体系,但是随着经济的不断高速发展,教育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正逐步凸显出来,主要表现在人才的供给和市场的需求的不对等需求。大学生就业难、就业质量低;而企业对于自身需求的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则需求不到。学生的就业和企业的需求出现了不对等的矛盾,为缓解就业问题中的这一矛盾,教育部等三部委印发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意见》为地方普通本科高校指明了发展方向,也正式拉开了精英教育到应用教育的序幕。
有机化学是化学、化工、生工、制药、食品等领域的基础课程,有机化学实验作为进一步巩固有机化学知识起到关键作用,该课程的实际目的是使得学生掌握有机化学专业的知识并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掌握有机实验的一般操作技能及简单有机物的合成、分离、提纯等一些列操作方法,,通过基础操作培养学生独立操作、准确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及解决实验问题的能力,为后续相关课程的学习、毕业论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高校转型发展下有机化学教学方法改革的必要性
有机化学又称为碳化合物的化学,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制备的学科,是化学中极重要的一个分支,也是高等院校化学体系的四大基础课程之一。
有机化学又可分为有机合成化学、生物有机化学、物理有机化学、元素有机化学和金属有机化学等分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有机化学的教学内容虽然在持续增加,然而教学课时却有逐渐压缩的趋势,所以教学内容多、学时少也就随之成为教学工作中的矛盾主体。因此,作为一名化学学科的教师要传授给学生的不应该仅仅是定义、公式和实验方法,而是要尽可能提高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各种化学现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准确快速寻求到解决今后所遇到的化学问题的方法和思路。高校有机化学教学要适应新世纪对新人才的需求,迫切需要由理论公式型向现实应用型模式转变,以培养真正适应科技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目前,关于传统的化学教学方法和教学实验现状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新的高校教育改革形势下阻碍基础有机化学的教学和学生们关于课程的学习和理解。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比较传统,教学效果欠佳;学生安全意识低,应急能力差。有机化学的教学内容一般不会针对专业的差异进行适度的延伸,而是传统的讲解、演示,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挖掘本专业的侧重点,另外对于有机实验,传统的实验考核方法让学生养成了报告“照搬硬抄”,操作“照方抓药”的不良习惯,学生很难体会到实验带来的乐趣及思考过后的成就感,因此消极对待实践课程。在实验过程中,学生接触较多的有机化学试剂,这些试剂往往是易燃、易爆的有毒试剂,学生在实验开始之前,很少去了解实验药品的毒理特性和安全使用规范,使用完的药品随意排放,另外,在实验中遇到一些紧急的状况,如着火、加热套接口处冒火花等问题便会陷入慌乱、尖叫中。
因此,对于有机化学教学方法改革是十分有必要性的。
二、有机化学教学方法改革方案与实践应用
1.整合教学内容,为各专业实验做好铺垫
整合有机化学的知识,结合不同的专业进行针对性的详细解读,对于化学专业的学生,着重理论性的讲解,对于化工类学生,多介绍实际应用的知识。对于有机化学实验课的内容,也要有针对性的选择,整合一套各专业均“刚需”的实验项目,注重实验思维模式的建立、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同时注意实验内容的衔接性。对于专业后续知识开展意义不大的实验可以适当性的放弃,例如:熔沸点的测定及温度计的校正实验,而对于涉及常用操作较多的实验,例如蒸馏分馏、乙酸乙酯的制备实验则是必须掌握的。
2.改革教W方法,充分利用资源
随着网络平台的发展,我们也借此对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优化,针对专业知识和专业性实验,我们制作了相关的视频、微视频课程,对于必须了解的知识和关键点,专业实验开展的目的和操作均进行了讲述,将此视频在学校的网络教学平台,方便学生在上课之前可以进行预习了解,以便于在正式课堂上对于难点进行针对性的学习和把握。
3.改革考核方式,提高学生的兴趣
传统的知识考核方式是进行书面考试,对于实验考核是实验报告,这些方式过于单调,并且不能很好的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挖掘,针对此问题,需要对于考核方式进行改革。课前,学生通过微视频进行知识预习,回答老师精心设置的问题,同时提出自己预习中的疑难点; 课中,学生按照教师发放的实验操作评分标准给自己评分,做到认识实验操作,认识自身操作,有的放矢的学实验技能; 课后,教师通过网络平台点评学生的实验报告,及时学生作业的优缺点,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劳动成果”,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最后通过随机抽题的方式完成理论与操作的考核。
三、结语
高校新改革形式下,结合专业的特点进行针对性教学利于将专业、就业更好的结合,将地方办学的特色凸显出来,使得高校与所在地的经济、创新更好的衔接在一起,与经济开发区、产业聚集区创新发展对接,与行业企业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需求对接。
参考文献
[1]万茂生, 画莉, 谢登禹,等. 地方高校转型中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实践[J]. 广东化工, 2016, 43(6):197-197.
[2]吴红梅, 郭宇, 张震斌. 高校有机化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析[J].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4(5):120-121.
[3]黄楠楠. 现代教育教学理念下有机化学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J]. 时代教育, 2016(7):66-66.
篇7
一、信息化教学法在电子工艺实习中的运用
本文以《CAD绘图》为例,研究了在电子工艺实习中,教师如何采用信息化教学法,加深学生对电子工艺技术知识的理解。
在电子工艺实习培训中,长春市职业技术高别设置了《CAD绘图》培训课程,其主要目的是教会学生计算机编辑、管理以及控制、翻译电子信息,为未来就业奠定技术基础。首先,教师应通过网络检索、搜集有关CAD软件的信息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以“联机”的形式播放给学生看;其次,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电子信息工程设计知识和以往积累的绘图经验设计图像,并试着运行。当学生输入相关数据后,图像会以信息集合的形式出现在计算机屏幕上。这时,教师再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辅导;最后,学生通过利用计算机完整、自动的统计分析功能,能清楚、精确地绘制出CAD图像。
二、信息化教学的优化策略与发展趋势
1.强化信息与电子工艺实习中常用软件的关联影响
目前,CAD技术已被广泛运用于服装、纺织、建筑、汽车、机械、造船、电子、航空航天等领域,在电子工艺实习操作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可以说,CAD技术代表着电子工艺实习中绝大部分的“信息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侧重于对学生软件操作的指导,多表述、研究有关“软件”和“软件语言”的信息内容。这样不仅能让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还能从根本上提升和优化教师表达信息的“实践功能”。
2.学校加大信息化教学的投入资本和精力
目前,教学技术创新是电子工艺实习工作发展的首选路径。为此,学校不仅要具备独立研究、发展现代化电子技术的决心,还要保护其在学校实习实践活动中的生存空间,让技术为教学服务。一方面,无论是学校、实习单位,还是学生,都应致力于挖掘电子工艺实习中有价值的信息资源,并把它与计算机应用功能整合起来,形成具有操作价值、运用空间的信息资源平台;另一方面,学校要设立电子工艺实习教学研究基金,专门奖励在信息化教学、电子工艺实习教育研究等方面有突出贡献的教师和指导员,以激励他们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
3.注重人性化教学理念
目前,高科技人才是中国人力资源格局中紧缺的,尤其是从事电子工艺实习的人才。作为中国产业经济发展的基础性资源,信息化教学也应择优选择培养对象。如学校需要综合电子工艺发展领域对人才的需求导向,适当地调整和安排教学课程,优先满足、服务于创新型学生的学习诉求,帮助学生接触到更丰富的实习信息资源,积累更多的操作经验。
篇8
模式一:班主任“管”的方面很多,小到学生的坐立行走、穿着打扮,大到学生的思想动态、前途命运以及班级的建设与发展。班主任满腔热情,事必躬亲,早晚跟班,无所不管,甚至充当着“管家”、“警察”或“保姆”的角色。
模式二:班主任习惯于把班级管理工作交给班干部去做,班主任只需等候班干部去汇报工作,其实多半是打“小报告”。而班主任只根据班干部片面的“小报告”,便喊来被报告的学生进行严肃处理。
模式三:班主任唯我独尊,我行我素,处处显示出自己的威严,丝毫容不得学生犯一丁点错误。学生们大气不敢喘,唯恐犯错,心理上受到严重压抑。
模式四:班主任宣布本班有哪些规矩,逾越了这些规矩会受到什么样的惩罚。班干部由班主任指定几个成绩好的学生担当,或者结合同学们的“民主”选举一下,走走过场。
这些班级管理模式,要么因为管得过多过死而导致学生过分依赖,缺乏创造性和独立性,难以形成良好的参与意识和自我意识;要么就是不尊重学生的意见、感情和自由选择,遏制学生的个性发展、健全人格的形成,这对学生的成长、成才都极为不利。
在这些班级管理模式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外在的控制力量。这种外控式班级管理表现为:班主任把集体仅当作一个学习的集体,班集体活动只是被动地去完成上级和学校的安排,管理的方式只是“管、卡、压”, 因而忽视和减弱了班集体在学生个性形成中的作用。这种外控式班级管理还表现为:学生习惯于被管理的位置,班干部习惯于成为老师的帮手、同学中的优先权拥有者。普通同学很少感受到班干部的服务,也没觉得做班干部有什么锻炼作用,也许更多则认为做班干部是对自身的一种肯定。学生缺乏可以支持。可以期盼的团队目标,团队成员在班级生活中没有归属感、自豪感,难以聚合众人之力。
教育部于2001年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等方面进行调整与改革,以构建适应时展要求和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这次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要使课程面向全体学生、适应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促使学生回归生活,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班级文化建设,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引导他们多样性的发展,就应该让他们完成从“被监管对象” 到“管理主体”的转变,让他们真正成为管理者,突出他们的主体性地位,而这就需要由“外控式”班级管理向“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班级文化建设转轨。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建立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班级文化,营造民主、和睦和自我教育的班级环境,有利于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全面的发展。
一、精神引领促进自主发展
班级文化建设是班级全体成员利用和创设班级精神氛围、制度文化、文化关系、文化环境等来熏陶和培养学生文化人格的活动。班级精神是班级全体成员共享的价值和信念体系,对班级成员的成长起着思想导向的作用。
在实践中,我尝试由班级每一位同学先进行设计,再综合同学的思考,经全班同学讨论最终确立班级精神。面向全班征集班徽和班歌,邀请学生为班级文化设计名言。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分享到了其他班级的好做法、好创意。如:有的班级文化是Rong文化,班级精神是“做人宽容大方、与人相处亲密融洽、学习方法融会贯通,集体欣欣向荣”;有的班级文化是shang 文化,班级精神是“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世界、用协商的方法解决问题、用上进的态度面对人生、用高尚的精神激励自身”等。还有的班级是xiang文化,他们的“xiang知都”的班级格言,对学生产生极大的激励作用。
在班级精神确立后,我们开展征集班徽、班歌和设计名言等活动,许多学生的美术、音乐和写作才能有了充分的展示空间。在班徽等班级文化标志设计过程中,学生增强了对集体的认同感,使得班级精神能根深蒂固地植根在每个班级成员的心中。
班级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具体的,也是抽象的;是有形的,也是无形的。它活跃在教室里,活跃在学生的言谈与行动中,它对学生现在乃至未来一生的发展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各种资源提供文化平台
积极开发利用德育活动资源,开展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班级文化建设,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和感悟,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发展的意识,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发展,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人文素养。
(一)网络成为载体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已经走进了同学们的学习和生活之中。针对学生对网络有浓厚兴趣的特点,搭建班级网上舆论平台,将所有的孩子引入班级文化氛围之中。我们建立班级QQ 群等,给班级文化建设带来新平台和交流载体。为加强管理,我们采用实名制登录,要求学生确定上网目的,制订上网计划,合理安排时间,注意上网安全,可以邀请父母和自己一起上网。学生自己选出版主,自己制定班级论坛管理办法,针对班级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话题,大家对班级中存在分歧的问题进行网络投票、QQ 群讨论等。
“班级网络论坛”代替了“QQ聊天”,成为了班级文化活动和信息的主要载体,而老师则在其中扮演了朋友和引导者的角色。老师不时也会在论坛中发表自己的意见,把正确的价值观念渗透在意见当中,用网络技术更好地为班级文化建设服务。
(二)活动成为催化剂
父亲节,母亲节,教师节,体育节,学生生日,曾经任教的老师退休,曾经的学生离开集体等等,都是非常好的,可以增强学生集体归属感的德育资源。我们班的学生会在教师节为老师发短信祝福,表示感谢。此外,还有结合各自特长,让学生们自己撰写、编辑、校对、印刷自己“出版发行”的班级小报,让学生以班级社团的形式,开展演讲、演唱、算24点比赛、英语小明星、讲故事比赛、诗霸争夺赛、时事要闻辩论赛、乒乓球赛等班级活动。
在班级文化活动中,学生群策群力,力争优胜。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使他们有了归属感、自豪感,不断强化对班级文化的认同,不断增强自律能力。
(三)管理成为建设
布置具有文化底蕴和自己班级特色的教室环境。在教室的前门贴上全班学生和任课老师的全家福;在教室的墙上张贴学生自创的格言警句;利用课桌一角,引导学生设计“课桌文化卡”,学生在桌角写上自己的座右铭和自己最崇拜的人以及自己的奋斗目标;在教室的卫生角摆放了花卉盆景,既绿化了教室,陶冶了学生情操,又能成为一种新的德育资源,培养了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意识。
我们把班级文化浓缩在教室的黑板上、墙壁上、课桌上,将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有机结合起来,既注重班级环境的美化、优化、绿化,又注重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和道德意识的内化,体现了“环境育人”的特点。
我们还尝试改革班级激励制度,如用“恒彩飞扬”为班级命名,以“恒文化”作为班级文化,它的班级激励制度为“三星显恒”:“恒学之星”、“恒艺之星”、“恒献之星”。学习上有进步,被老师表扬可颁发红颜色的“恒学之星”;积极发展自己的才艺,颁发绿颜色的“恒艺之星”;努力为班级作贡献,发黄颜色的“恒献之星”。 三种颜色的星不断累积,累积到总数五颗时,就开始升级。每周固定时间进行总结和表彰,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了他们的集体归属感。
三、个性化发展是目标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我们不能忽视“儿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事情”。所以,作为教师,我们能做的就是因材施教,帮助每一个学生寻找适合他们各自需要的、有效的自主发展途径。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我们进行了组织文化建设――“班务会议”替代班委会,成为班级管理的最高决策机构。
“班务会议”由班主任、任课教师代表、学生代表、家长代表组成,凡班级重大事项都由“班务会议”讨论、决策,充分调动班级每一成员的积极性,大家共同参与班集体建设,推进班集体的自主建设和民主建设。“班级事务项目组”替代班委会,不再设置班长、副班长、学习委员、宣传委员、体育委员等班委干部,将以上班委干部涉及的班级事务由项目组承担。班级全体学生可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个性、愿望等自主申报参与项目组工作,让一部分学生从事的班级管理工作转化为全部学生共同参与的工作,增强学生的自主管理意识,激发他们参与班集体建设的热情。
从外控式班级管理走向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班级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管理意识、道德意识、民主意识、自我实现意识等,也有利于塑造学生自尊、自信、自主、自立、自强、自律、自爱等人格,使学生主体意识得到培养,主体人格得以塑造。同时,它彻底改变了班主任以往的管理理念,把教师控制管理学生变为学生自我管理为主,这是班主任思想、理念、行为上的一场深刻革命。
参考文献:
[1]马兆掌,张宪尧.班级管理概论[M] .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116.
[2]卢梭.爱弥尔[M].李平沤,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5.
[3]潘志东.实施班级动态管理 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J].上海教育科研, 2007,(12).
篇9
一、化合价概念的历史演变
化合价概念从提出到现在,已经一个半世纪,随着人们对分子及分子结构的认识越来越深入,早期那种认为可用整数定量量度化学元素性质的化合价概念已经过时,化学家的注意力已转向用分子轨道理论来讨论化学键的本质。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化合价概念的演变与发展经历了四个重要阶段:化合价的提出、化合价概念的发展、化合价的电子理论阶段和分子轨道理论阶段。
1、化合价概念的提出。 1852年,英国化学家弗兰克兰在研究金属有机化合物时提出了化合价的思想,认为金属或其他元素的每一个原子在化合时具有一种特殊的性质——化合力,即任何一个原子都有和一定数目的其他原子结合的性质。“化合力”概念的提出揭示了元素化合力与基团化合力之间的联系,“化合力”后来被德国化学家凯库勒翻译为“价”,得到欧洲各国的普遍认可;我国早期使用的术语是“原子价”,1991年公布的《化学名词》中译为化合价,并给出定义:一定数目的一种元素的原子只能跟一定数目的其他元素的原子化合,这种性质叫做化合价。
2、“化合价”概念的发展。 化合价的概念提出后,在较长的时间内并没有相应的理论去解释原子间结合的原因,直到化学家们把研究重点从化合价的本质转移到原子结合的数量关系上。21世纪,原子结构理论的建立为揭示化合价的本质奠定了基础。1861年,俄国有机化学家特列洛夫首先提出“化学架构”的概念,并指出物质的化学性质决定于它的化学结构,通过化学性质的研究可以推测化学结构,反之,根据化学结构又可预见物质的化学性质。随着有关分子结构理论的不断充实,原子间结合为分子的空间取向等问题逐步被解释了,但是人们无法回答分子间作用力的实质问题,1916年美国化学家路易斯在《原子和分子》中阐释了化合价的电子理论,解释了分子间作用力的实质,提出:原子失去或获得电子后形成稳定的电子结构,金属原子易失电子,非金属原子易得电子形成负离子,正、负离子间的静电库伦力是离子间形成化合价的本质。
二、化合价的学习困难分析
通过对化合价概念的演变与发展的历史回顾,我们可以看到,在第一阶段的化合价概念仅仅回答了原子间相互化合的数量关系。第二阶段则将化合价的数值与共价键数目或原子中未配对电子数目画上等号,从而使化合价这一起初比较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起来。第三阶段,化合价的分子轨道理论为揭示化学键的本质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说明用整数定量度量原子化合价的概念已经过时,对于奇数电子的分子、缺电子分子和夹心面包型分子中原子的化合价,必须用分子轨道理论来阐述才能得到满意的解释。这不断变化的含义,让化合价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也导致了学生化合价学习的困难。
首先,从化合价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化合价这一概念的含义不断在发生变化,而并不是我们现在教材中给出的化合价的含义,所以这就导致了学生学习了化合价概念之后,按照所学的化合价知识去判断其他物质中元素的化合价时,常常会遇到解释不通的时候,比如说四氧化三铁中铁的化合价、过氧化氢中氧的化合价。这样就导致学生难以理解化合价这个概念。
初三学生在学习化合价之前头脑中没有与“化合价”相连接的先行组织者,化合价知识很难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相连接,学生只能靠死记硬背老师教给的口诀,这样学到的知识在练习应用中又频频出错,这对学生来说更是雪上加霜,化合价的学习更加困难。
其次,化合价如此复杂的发展史,对于很多的初中教师也是陌生的,教师在理解化合价时都不能给出其确切的含义,如果要传授给学生,讲到什么程度、怎样讲合适,这对教师来说本身就是一个挑战,所以很多教师则干脆不讲,直接告诉学生一个“化合价记忆口诀”,学生们只会记住这些口诀,而对于化合价什么含义、怎么用,则是一塌糊涂。
三、解决化合价学习困难的教学建议
以上从化合价发展史的角度分析了初中化合价难学的主要原因,在教学中为帮助学生理解化合价的概念,教师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深入挖掘教材内容,注重化合价本质的理解。 化合价的内容理论性较强,需要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强。鲁教版初中化学教科书很好地利用了化合价发展史,教材中在化合价之前先安排原子的构成、元素等章节,让学生先了解了原子的构成、分子的形成以及原子的八电子稳定结构等知识,学生初步具有了从微观的视角来分析问题的能力。然后在“物质组成的表示”一节中提出了“化合价”概念。从教科书内容来看,教科书给出的“化合价”的解释处在了“化合价”历史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在元素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是由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得到或失去电子的数目决定的。这样的编写顺序便于学生理解。
篇10
关键词:初中化学;创新教育;创新精神;能力培养
一、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1、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
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也就是创造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在这个环境里,不是单向交流,而是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这样就有利于消除上课过于拘谨的场面,有利于缩短师生之间的感情距离。在这个氛围里,学生才会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苛求解决问题,他们的创新意识,就自然而然地得到培养和发挥。
2、激发学生的好奇观念
好奇是创造行为的开始,是学生探索心理的推动力,在创造性思维中具有触发催化的作用,从而成为学生行为的内在动力之一。爱因斯坦说过,他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学生对事物感到好奇的时候,往往是创造性思维迸发的时候。在人类认识史上,正是个别人对事物或某种现象产生了好奇感、惊奇感,从而导致了重大的发明创造。瓦特对蒸汽冲动壶好奇发明了蒸汽机,巴甫洛夫对司空见惯的狗流唾液的现象感到好奇,通过探索,终于创造了高级神经活动心理学。如果没有这种好奇心理作用的推动,创造性思维也无从产生。
例如,学习“盐类水解”时,首先提出酸溶液pH7,那么HaCl、NH4Cl、CH3COONa水溶液的pH是多少呢?也许学生马上会回答,但通过实验后,学生感到很诧异,为什么结论与自己不一样,为什么这些盐溶液会呈不同的酸碱性?于是促进了学生积极思维,探索新知。
3、设计巧妙的问题情境
设疑是探索科学原理的向导,是催生学生积极思维的源泉。科学研究、探索活动需要质疑。那么怎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有高质量的质疑艺术呢?首先要分析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知识层次,其次是疑问的隐蔽性和梯度。不能与结论太直接,也不能太难,要让学生在解疑时有一定的切入点,顺藤摸瓜,才能顺理成章地解决疑问。
例如,在初中化学中有这样一种计算题:1000吨含Fe2O370%的赤铁矿石中含铁多少吨?这类题对初三刚学化学计算的同学来说,确实难了一些,但如果我们把它拆成这样二个题目:1000吨含Fe2O370%的赤铁矿石中含Fe2O3多少吨?和这些Fe2O3中含Fe多少吨?这对于学生来说就相对比较容易了。
二、教学过程与能力培养
1、自学能力的培养
适应于有机化学的特点,在教学学习方法和知识的同时,我还加强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在学生基本上都掌握了有机化学的一般学习方法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自己总结。比如“乙醛”这一节,通过约20min的阅读,我就请同学自己列提纲,然后复述,重点围绕“乙醛的组成和结构是什么?有哪些物理性质(展示样品)、化学性质?由这样的物理、化学性质决定了它有哪些重要用途?工业上如何制取?这类物质(如甲醛)有哪些物理、化学性质?”进行教学,通过这样的训练,我觉得学生不但强化了方法,更培养了能力,特别是自学能力。
2、观察能力的培养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有机实验的过程中,我时时提醒同学要细致、全面,而且要有思维。比如实验室制取乙烯时,加药品的过程,温度计的摆放,实验中烧瓶、集气瓶内的变化,为什么要加石棉网、碎瓷片等等都应特别重视,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3、动手能力的培养
在强调观察、思维能力培养的同时,我还特别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比如演示完乙醛的银镜反应和乙醛与氢氧化铜的反应后,我就请两个同学来演示用甲醛代替乙醛的同样反应,要求其他同学注意观察并指出其错误。在演示完乙醇与钠的反应实验后,要求同学做钠与水反应的实验,有的同学竟用大块的钠并用手去拨。通过这些课堂实验,课堂上及时纠正错误,学生感受颇深,他们自己做实验时就很动脑筋,也很规范,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
4、记忆能力的培养
人类没有记忆就没有智力活动可言,“不记则思不起”,没有记忆,思维、想象、创造就失去了基矗化学是半记忆性学科,同样的教,同样的学,有的同学就是学得好,究其原因,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记得牢。因此在有机化学教学与复习中,我就重视记忆方法、记忆能力的培养。如:银镜反应生成物的配平,我就教学生“一二三”记忆法,即一水二银三氨;醇、醛、酸、酯的教学与记忆,我就提醒同学根据分子中官能团的异同对比记忆其化学性质;我还提醒同学根据实验现象进行记忆,如乙醛与氢氧化铜的实验有红色沉淀物(Cu2O)生成以帮助记忆这个反应
三、诱发动机,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在创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那种自觉的、勤奋的、实事求是的、不屈不挠的敢于冒险的精神。这种精神不是天生的,是靠后天训练养成的。我们一是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使创新成为一种习惯行为。二是要培养学生对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有责任心且敢于冒险、敢于挑战的创新人格。
1、动机是创新的条件
动机往往是从“责任感”、“好奇感”那儿获得的。美国哈佛大学校长在世界大学校长论坛讲过:“如果没有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为动力,就不可能产生那些对社会和人类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可见一切发明创造都是来源于对事物永不满足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中国化学工业的先驱者侯德榜出自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产生了“要创造出中国人的制碱法”的创新动机的思维,经长期研究,改进了索尔维制碱法,终于制造“红三角”牌纯碱,而获得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金奖。
2、严谨是创新的作风
许多发明创造往往是在偶然的机会中,一时疏忽,可能会导致终生遗憾。法国化学家巴拉尔发现了溴,使得化学大师李比希后悔不迭。当时,在巴拉尔之前,法国一家化工厂将一瓶液体送给李比希,请他分析液体的组成。李比希没有进行详细的分析,冒然断定瓶里的液体是氯化碘。当李比希听到巴拉尔发现溴的消息时,马上意识到他以前对那瓶液体的判断是不妥的,后经重新化验,证实其中确实是溴。本来李比希是可以早几年就发现溴的,但他的疏忽使他没能抓到这一机会。所以,做任何事,特别是科学研究,必须要严谨的工作作风。
3、顽强是创新的精神
- 上一篇:文化旅游资源的概念
- 下一篇:经济与管理中的数学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