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流的策略范文

时间:2023-10-27 17:53: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跨文化交流的策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跨文化交流的策略

篇1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 文化智力; 策略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22. 043

[中图分类号] F272.92; B84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22- 0074- 02

在全球化背景下,世界性的文化交流通过各种媒介形式正变得越来越普遍和频繁。文化差异,文化误解,文化冲突和文化融合是人们面对异质文化时所经历的普遍现象。但是,不同的个体对待另一种文化的适应程度上表现有很大区别。文化智力的提出以情商(Emotional Quotient)和社会智商(Social Intelligence)为基础,认为对于“智力”是什么有着多种不同的理解方式,智力的定义是带有文化色彩的。传统的跨文化管理研究往往侧重于关注两种或多种文化的不同,而这种思路是需要对异质文化和本族文化进行深入对比分析,从差异中寻找的理论基础。文化智力则侧重于看文化的共同点,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共同点在哪里,才能明白文化的不同点在哪里,从而便于跨文化管理。

1 概 述

在同质文化下交流交往表现良好的人,在新文化环境下也会表现出不同样的适应能力。这种用来说明为什么一些人比另一些人更好,更快地适应另一种文化的能力,被称之为文化智力(CQ)。美国《教育心理学》杂志就智力概念和本质的两次专题讨论,认为智力研究呈现出一种非常重要的趋向,那就是强调智力的文化属性。文化智力提出了考察异质文化环境下人的智力的一种方法,陈晓萍认为文化智商/智力(Cultural Intelligence)是从跨文化心理学的角度提出的概念,由Ang,Van Dyne,Koh,Earley等学者提出和修订的概念,即文化智力描述的是个体在跨文化情景中能够有效地改变自己与环境要求不符的行为举止,从而有效地与他人沟通交往建立联系的能力。也有学者强调文化智力是智力理论与跨文化研究的交叉学科,通过研究智力理论中的社会智力,情绪智力和文化智力的关系,探讨文化智力的构成模式和维度,以及跨文化研究的各个层面作为研究的基础。

琳达·比默和艾里斯·瓦尔纳从改善个体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角度认为文化智力主要由3部分构成:(1)对于文化以及思考和解决文化问题的行事方式的相关知识的认知;(2)适应新文化的动机;(3)应用,即将自己适应新文化的愿望、与新文化相符合的行为。简言之就是认知或思想(mental),动机(motivational)和行动或行为(behavioral)。Ang等人则把文化智力分为认知和行为两个方面,每个层面包含2个因素,共4个部分:元认知CQ,认知CQ,动机CQ和行为CQ。文化智力既关乎头脑,也关乎身体和内心,文化智力的元认知聚焦于认知的较高层次的过程,而认知则体现为对不同文化的习俗、规范的了解,包括对不同文化的经济、法律和社会制度以及对文化价值的基本框架的了解。动机层面是指能量在对跨文化情境的认知和发生作用中的指向和投入的多少,即跨文化情境中的内在的动力。行为层面是在与来自不同文化的人的互动中表现出的恰当的言语和非言语行为,具有较高的文化行为智力的人能够运用自己言语和非言语的行为能力,得体的表现。文化智力基本构成可以表述如下:认知层面,指运用自身的感知能力和分析能力来认识不同文化的能力,它包括自我意识,个人价值观,外部观察,解决问题的态度和方式等。具体表现为能够从不同形式的文化中发现贯穿各自体系的文化主线等。动力层面,指融入到其他人或文化中去的愿望和能力,包括个人自信和承诺、能否积极协调个人价值观与拟融入的文化价值观的一致性等,表现为有热情和勇气,能够积极应对文化差异带来的考验。行动层面,指采取和自己的认知动力相一致的有效行为能力,如社会模仿力,举止行为、习惯和社会实践等,它是通过个人行为的细节向他人传递出自己的认知和精神动力。按照不同的人员在进跨文化交流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国外学者根据CQ 的3个构成因素综合分析后, 归纳出高文化智力的特点:能通晓不同的文化体系,能与他人积极高效合作,能很好地融入不同文化中去。通晓不同的文化体系,有很好的领悟力。自信积极,有持续的热情。能较好地综合运用当地人接受的沟通技巧和作为外来者的独特视角。Graen 和他的同事研究了从管理人员发展成全球管理人的模型,也从另外的角度提出高文化智力的特征:即文化综合者,能进行第三文化创造,融合两种或多种文化,创造出被不同文化中的大多数人都能接受的“第三文化”,推动所有文化发展,有效解决跨文化问题。从以上这些层面,也能找到文化智力培养的一些重要线索和思路。

2 提升个体文化智力水平的策略

在全球化的视角下,跨文化交流能力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之一,文化智力的高低则是跨文化交流交际能力的基础条件,文化智力是可以后天培养的,基于这个角度,笔者综合研究了国内外的文化智力提升培养方面的研究,提出以下策略来提升个体的文化智力水平:

(1) 基于对自身文化智力了解基础上的自我认知。Ang等人通过对个体文化智力的研究发现,个体文化智力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和临床观察进行测定。并开发了文化智力测定的CQ量表,根据该量表的20个因子和对应的分值进行个体文化智力水平测评。CQ量表主要由文化认知和动机构成,通过对各个因子问题回答,可以得出个体文化智商的强项和弱点,从而确定自身文化智力培养的出发点。从跨文化的角度而言,琳达·比默和艾里斯·瓦尔纳将其确定为自我了解和认知能力。他们认为文化智力培养的基础是建立在自我文化的了解,自身态度的了解和个人风格的把握的基础上的。个体是文化的个体,必须时刻警惕“文化成员身份”。在自身态度和观念上要认清那些你所持有的并影响世界在你眼中样子的态度、偏见和观点。在个人风格上要主动认识和准确把握。文化认知是指对异质文化的社会规约、价值观,信念的知晓。人们的行为规则、思维方式、处世哲学、评价事物的规范、道德标准等无不受其价值观的影响。文化认知的教育和培训系统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层面的内容:首先,对自然和社会环境的认知,环境影像文化,了解并适应异质文化环境。此外,对不同风俗习惯在了解的基础上学会理解和尊重,并能够做出必要的让步。其次,在异质文化中寻找共同符号的能力,所有的文化都有语言和非语言的符号,由这些符号引出的含义反映了特定文化的经验和观念。在培养个体文化智力时,尝试学习其他文化的语言,理解语言运用中的文化变化,把握语言运用的各种“文化约束”,了解亚符号,非语言符号等都是非常有效的培养文化智力的方法。此外,还应注意对多种符号系统保持敏感,跨文化的敏感性是一个人在进行跨文化交流时,对理解和认识文化差异表现出积极情绪或促进恰当有效的行为能力。

(2) 基于文化适应能力目的的积极思维方式培养。Ward及其同事认为跨文化适应分为两个维度:心理适应和社会适应。心理适应是以感情反应为基础。指在跨文化接触中的心理健康和生活满意度。在跨文化接触的过程中。如果没有或较少产生抑郁、焦虑、孤独、失望等负面情绪,就算达到心理适应。社会适应是指适应当地社会文化环境的能力,是否能与具有当地文化的人有效接触和交流。面对异质文化,个体在心理上容易产生上述过敏现象。因此,在文化适应过程中,合理使用积极思维显得更为重要。积极思维不但可以提高生活质量,让个体感觉自信,对性格、精神、健康状况和创造力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对待异质文化,健康向上的心理是克服文化冲击,增强文化融合的主要动力。养成良好的积极思维的习惯,是培养文化智商的重要条件之一。

(3) 基于跨文化交流的文化移情能力培养。培养个体的文化智商,文化移情的作用非常重要。布鲁梅(Broome)认为:“移情的字面意义是用自己的感觉去‘体验’他人的感觉,它是代替性的,目的是实现一种我—你的一致性。另外,移情还指以同步或‘合拍’的方式,感知和适应彼此的生活节奏。”汀·图梅认为:“通过移情,我们是要想象着把自己置身于与别人不同的文化世界并去感受他或她的感受。” 通过对有关移情这一主题的文献回顾,布鲁梅总结到:“移情对于人际与跨文化的普遍交流能力来说十分重要,同时也是成功和有效的跨文化交流的主要特征。”卡洛维-托马斯、库勃和布雷克认为:“移情是跨文化交流的基础。”移情是一种由多种变量组成的一个复杂的活动,包含了一种认识成分(思考)、一种感情成分(感情上的认同)以及一种交流成分(活动)。在文化智力培养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移情的作用。并从以下几个方面注意移情能力的培养:克服顽固的自我中心,这是移情能力的最主要的障碍;消除以偏概全,对性别、种族和文化的刻板印象;在培养移情能力时还应注意个体自身的防御行为,自身的优越感和武断等不良的倾向。此外,对部分人来说,动机缺乏是文化智力培养时,移情能力培养很难克服的问题。为了跨文化交流的成功,个体必须跨越人际界限,并努力去了解那些并非我们日常生活范围内的人的感受。必须意识到我们生活在一个互相联系的世界里,因此必须怀有了解每一个人的动机,无论在距离或文化上看起来有多远的差距。

主要参考文献

[1] [美]达林·比默,艾里斯·瓦尔纳. 跨文化沟通[M]. 孙劲悦,译. 第4版. 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

[2] P C Earley,S Ang. Cultural Intelligence: Individual Interactions Across Cultures[M]. Palo Alto,C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

[3] 陈晓萍. 跨文化管理[M]. 第2版.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4] Larry A Samovar.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5] 王丽娟. 跨文化适应研究现状综述[J]. 山东社会科学,2011(4).

[6] 孙进. 文化适应问题研究:西方的理论与模型[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篇2

关键词:跨文化;文化休克;策略

中图分类号:G0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17(C)-0129-01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不同文化之间跨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由于文化的不同,也给跨文化交流带来了障碍,影响了异文化之间的交流,即“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文化休克”对跨文化交流产生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必须努力跨越“文化休克”这一难题。

一、“文化休克”的定义

“文化休克”,1958年美国人类学家奥博格(Kalvero Oberg)率先提出这一概念,是指一个人进入到不熟悉的文化环境时,因失去自己熟悉的所有社会交流的符号与手段而产生的一种迷失、疑惑、排斥甚至恐惧的感觉。当一个长期生活于自己母国文化的人突然来到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新的文化环境中时,在一段时间内常常会出现这种文化休克的现象。

二、引发“文化休克”的原因

一般认为引起“文化休克”主要有以下三种原因:

1、在异国文化中丧失了自己在本文化环境中原有的社会角色,因而造成情绪不稳定。

2、价值观的矛盾和冲突。

3、在异国文化中,不同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等使得身处异乡的人难以适应。

三、“文化休克”的阶段

跨文化交流中的“文化休克”大体经历以下四个阶段:

1、蜜月阶段:指人们刚到一个新的环境,由于有新鲜感,心理上兴奋,情绪上亢奋和高涨。这个阶段一般持续几个星期到半年的时间。人们常常在到其它国家以前对异国充满美好的憧憬。来到异国文化后,刚开始对所见所闻都感到新鲜满意,处于乐观的、兴奋的“蜜月”阶段。

2、沮丧阶段:指由于在异国经历着不同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等、尤其是跨文化价值观的矛盾和冲突,发现自己对新文化缺少了解而产生孤独感,之前的新鲜感和兴奋渐渐被失望、失落、烦恼和焦虑所替代,一般持续几个星期到几个月。有的人还会产生头晕、头疼、四肢乏力、无法正常饮食和休息等生理反应。

3、恢复调整阶段:指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沮丧和迷惑之后,“外乡人”逐渐适应新的生活,找到了应对所处新文化的办法,逐渐解开了一些疑团、熟悉了本地人的语言及非言语的东西,并正确理解了异文化的优缺点,慢慢地适应了异文化的环境。

4、融合阶段(适应阶段):是指进入异文化环境中的人原有的沮丧、烦恼和焦虑消失了。这一阶段他们基本上适应了新的文化环境,能够很好地融合到当地人的风俗习惯、生活和工作的环境中去,也能与当地人友好和平地相处。

四、应对跨文化交流中“文化休克”的策略

在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虽然经常发生“文化休克”,但“文化休克”并非不可跨越。

1、跨文化培训(Inter-culture Training)跨文化培训一般分为三种方式:(1)知识提供方式。培训往往通过授课、电影、录像、阅读背景资料等方式进行。(2)情感方式。培训内容一般除了第一种方法还包括文化模拟培训、压力释放培训、文化学习训练、强化外语学习等等。(3)沉浸方式。除了以上的内容外一般培训应在东道国进行,与本地人接触,培训内容包括跨文化能力评估分析、文化敏感能力等等。

2、聘请文化顾问进行指导和训练(Personal Coaching from Cross-Cultural Consultants)聘请文化顾问,专门进行个别辅导,指导经理人如何跨越不熟悉的文化领域。有许多大的跨国企业运用“文化翻译”,帮助新的外派经理和家人解决刚到不同文化中所遇到的问题。文化翻译有助于外派经理顺利过度到东道国社会,并解释出现的误解,更快地协助外派经理融入东道国的文化与生活。

3、自我训练。有句谚语说得好“劣匠手中无利器”。无论参加了多么有效的培训,聘请了多么得力的文化顾问,跨文化交际的人本身要做好准备,在出国前做好准备,了解目标国家风土人情、文化、政治、经济等知识,加强外语学习,与那些在目标国家生活过的人交谈、学习,在思想上和心理上做好克服文化休克的准备,并以开放的心态接受新的文化和结交那里的人们。同时,也还要帮助家人做好准备。

结论:“文化休克”是一个复杂的学习过程和人生体验,对于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对于那些即将或正在处于异文化的人来说,虽然无法改变社会环境,但却可以通过努力做文化调试。在进行跨文化交流时,了解了“文化休克”的产生原因及过程,就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尽快跨越“文化休克”,以尽早融入到新文化中,体验新的文化,顺畅地进行跨文化交流。

作者简介:阮晓霞,胡乐容,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教师,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3]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篇3

跨文化交际可以被简单理解为不同环境、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所进行的语言、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的交流。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出国留学、旅行变得更加简单,大学生开展跨文化交流的机会也在不断增加。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需要将语言学习与文化背景紧密结合,以文化作为知识传播的载体,使学生在了解文化知识的同时实现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流在很多方面都有表现。从课程设置上看,除英语必修课外,大学中还开设了大量与文化相关的英语专业选修课。如美国历史与文化、英国小说选讲、欧美影视作品赏析等文化氛围浓厚的课程收到更多学生的喜爱,这也从侧面证明了跨文化交流的无处不在。换言之,在大学英语课堂上学习外国文化,从文化根源上了解欧美国家的经济政治能帮助学生更快的适应跨文化交流中的差异,进而降低交际难度。

二、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现状

1.语言教学与文化内容相脱离

相较于大学一、二年级的英语必修课程,文化类英语选修课在课时和内容上都处于劣势地位。部分外语教师过分强调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将英语课堂变为了语法课堂,这类以语言知识为主线的英语教学内容相对单调枯燥,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部分学生尚未摆脱高中阶段的英语学习模式,将学习重心放在了单词学习、语法理解和写作能力的培养上,使英语学习成为了语言能力的培养而非文化内容的学习。

2. 部分教师缺少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意识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需要建立在文化教学的基础上,通过学习不同地区的不同文化,了解文化思想内涵来实现外语教学中文化知识的传递与学习。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逐步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让他们在了解文化知识的同时将交际能力应用到生活当中。然而,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部分教师缺乏文化教学意识,对外国文化的了解局限于书本内容,无法深入培养学生的文化思想和分析能力,进而影响了学生从语言学习到文化思想理解的深入学习。过分注重语言能力的培养,在帮助学生掌握英语语法的同时也使英语学习成为了应试教育的辅助工具。而教师英语跨文化交流意识的缺乏也会从思想上对学生产生影响,使学生忽略英语学习的作用和意识,进而削弱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3.教材内容单一,文化内容陈旧

纵观大学英语教材,不难发现其中与外国文化紧密结合的部分并不多,且内容主要以锻炼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为主要目标,缺乏与社会生活的紧密结合。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来看,过于贴近日常生活的大学英语教材限制了学生对外来文化的了解和认识,使他们将学习内容局限在日常生活上,削弱了英语的使用性和文化性。此外,传统教材以词汇学习为基础,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行文写作能力,课本内容更新缓慢,大多沿用经典的英语课文,而忽视了新近文化内容与文化现象的收纳。这种情况下的英语教学与英语文化是脱节的,缺乏特定的教学环境与恰当的教学内容使英语学习无法满足出国交流的各种需要,也使得出国留学的学生无法尽快适应当地的文化氛围,从而造成跨文化交际上的困难。

三、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策略

1.培养新的思维方式

“中国式英语”是英语学习中的常见问题,也是影响跨文化交流顺利进行的一个主要原因。简单来说,“中国式英语”的出现源于汉语思维与英语思维的不同,即中国文化与英语国家文化上存在的差异。为尽量缩短差异,使学生尽快适应日常英语中的相关内容,可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薛恒的英语思维能力,使他们在理解英语思维的基础上完成学习内容,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汉语思维定式限制了学生对英语文化的理解,使他们无法准确把握话语的隐含意义。而培养新的思维方式,就是要学生站在英语文化的背景下思考问题,省略从汉语翻译为英语这一过程,真正做到用英语思维思考英语文化。思维培养的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锻炼,通过加强口语和写作练习来养成新的思维方式,逐步摆脱汉语思维在跨文化语言交际中的影响。

2.促进师生跨文化交流意识的养成

即改变传统的英语学习观念,将英语从一门工具性的语言转变为跨文化交流的平台和媒介,充分发挥英语在文化思想交流中起到的作用。跨文化的语言交流能使学生更好的处理不同场合中发生的不同事件,并更快更好的适应自己在新环境中的新身份,进而更快融入到外国的日常生活当中。教师和学生要改变原有的文化意识,抱着互通有无、互相学习借鉴的新思想开展跨文化的沟通交流,从而深入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与文化思想。

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鼓励学生多听多看一些英文原声电影、英语新闻,帮助他们了解外国的文化现状及其与我国的文化差异,同时对课本知识内容进行拓展,使英语学习不再局限于生词、语法,进而实现语言学习与文化了解的同时进行。

3. 营造交际范围

应充分发挥外教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发挥的作用,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感受到跨文化交流带来的乐趣,并在交流过程中不断提升个人语言能力及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通过营造恰当的语言环境,学生能更加灵活的应用已经掌握的英语知识,并在沟通交流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语言交流能力。

篇4

一、跨文化交际与归化和异化

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信息的传递,是不同语言间的一种复杂的转换过程,是创作者、翻译者、欣赏者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新闻作为了解异国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其翻译的角度及语言层面是会对读者的理解产生直接影响的,因此新闻翻译既要满足尊重源语言的生动再现又要使异国的文化信息接受者能以风趣幽默,通俗易懂的方式领会作品的真是意图及人物的情感表达的要求是至关重要的。新闻翻译不是单纯的翻译文字,而是跨文化交际的一种重要手段。把源语文化通过恰当的译语传达给目标受众,是新闻翻译的核心需求。

归化和异化是翻译中两种比较常见的策略,前者认为译文应以目的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尽量将源语文化纳入译文读者的知识理解范围,倾向于读者;后者主张译文应以源语或原文作者为归宿,在翻译中保留原文语言文化的独特之处,倾向于创作者。

归化是指翻译上遵照本族文化的语言传统,采用地道的本族语表达方式,尽量减少译文中的异国文化特色,为目的语读者提供一种地道的译文。归化的目的就在于使译文读起来比较地道和生动。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侧重原语文化,让源语文化的优势略胜译语文化,旨在保留原语的特色,倾向于译者。

异化是指在翻译上遵照外国文化的语言传统,打破以目的语为翻译目标的常规,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保留原文中的异国情调。异化翻译作为缓和文化冲突的手段之一,不仅有益于向外国介绍本国历史文化,也让本国读者有机会熟悉了解异域风情,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二、新闻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

翻译就是要实现交流的目的,翻译既要忠实于原文又要让译文读者充分领会,而又不能让读者看出翻译的硬性痕迹,同样新闻翻译更应重视这样的翻译要求。部分初学翻译者将归化看作是意译,将异化看作是直译,而直译和意译是翻译的两种技巧,异化和归化是文化意识形态的体现。归化和异化两种翻译策略看似对立矛盾,却用统一互补。

新闻翻译归化和异化事例:

例1:The greatest threats do not announce themselves in screaming headlines. They are more subtle. They cut deeper.

最大的威胁并不会出现在耸人听闻的标题上。它们更加微妙,隐藏地更深。这里的”cut deeper”和“隐藏地更深”就是归化译法的体现。

例2:At the University of Colorado Boulder,the May 9 commencement speech was delivered by Eric Stough,animation director for Comedy Central’s “South Park” and a CU grad.”Good morning,class of 2014,” Stough,better known as the voice of several characters on the show,said. “As Mr. Hankey,the Christmas poo,would say,‘Howdy ho!’” Stough,the voice of “Butters,” also had a serious message for graduates about to enter the real world:“We need you. Your diploma is an inanimate object,so be the animator,and bring it to life.”

5月9日,埃里克?斯特图在科罗拉多大学波尔得分校的毕业典礼上致词,他是一名剑桥研究生,动画片导演,执导过美国喜剧中心频道的《南方公园》。“早上好,2014级毕业的同学们,”斯特图说道,他给几部动画片配过音,所以大家熟悉他的声音。他说:“当圣诞耙耙遇到卫生纸先生,他会这样打招呼,‘喂’”斯特图的声音表现得很搞笑,同时也不忘严肃地向毕业生说明了象牙塔外真实的世界。“我们需要你,不过你的毕业证书是没有生命的,所以你要做个有生命气息的人,快乐地活着。”这种异化的翻译方式让人们更加理解美国文化中,语言所体现出的幽默内涵。而 “圣诞粑粑和卫生纸”又是归化译法的体现。在新闻翻译中,归化和异化也是对立统一且又互补的。

篇5

关键词:跨文化;营销;挑战;对策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国际之间商业往来的增加,企业之间面临的竞争和机遇也随之增加。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对于不同地区接受不同教育以及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人们,如何做好市场营销的工作对于企业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对于不同文化的挑战,企业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去做好市场营销工作,以此提出相应的对策来积极应对这些问题。

1.跨文化营销概述

跨文化营销,指的是企业在多种(至少两种)以上的不同的文化环境下开展的营销活动,这种营销活动主要强调达成交易的双方(企业与顾客、客户、分销商、供应商等)实行的文化差异管理,其中主要包含的内容有文化营销战略管理、相关的市场调研工作及品牌管理和营销工作内容等,在这两种或多种不同文化作用下,企业跨文化营销的主要表现形式是通过企业之间的跨文化相互作用。

跨文化营销具有明显的特点,首先是难度比较大,不同的文化内容代表不同的环境和语言、风俗、法律以及价值观念等,这样导致各个地区的人们的价值观念受到冲突,企业在营销经营的时候会出现很多的障碍,导致营销效果不理想。其次是企业实行跨文化营销的失败率较高,在跨国影响当中,著名的七七定律显示出有超过一半的失败是由于不能够实现预期收益,在这当中又有70%案例失败的原因是由于文化整合的过程当中出现问题,因此可以得出,由于文化背景各不相同,所以跨文化营销的失败率较高。

2.跨文化营销目前所面临的困扰

由于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强,企业逐渐认识到需要跨越原有的活动范围,进而大力投入到经济全球化的伍当中,因此在跨文化营销当中必然存在着一定的文化冲突和矛盾。

2.1文化背景和宗教不同

不同地区的文化背景各不相同,居住在沿海地区的人们的思想相对开放一些,居住于内陆地区的人们思想稍微保守,同时不同地区人们的也各不相同,甚至有时候在同一地区还会出现不同的的群体,这都给当地开展营销活动造成困难。比如说在中东地区,严禁出售猪肉类的产品,我国的新疆及信仰伊斯兰教的人们对于猪类食品也是颇为禁忌的。宗教对于人们的生活和饮食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西方新教提出人们要勤俭节约,不能铺张浪费。因此想要做好跨文化的市场营销工作,需要充分了解该地区的文化和。

2.2相互之间的沟通出现问题

企业和顾客之间可以同以下几种方式进行沟通:直接进行沟通和简介进行沟通。所谓直接沟通,指的是面对面的进行语言交流或者文字搜集,通过这种直接交流,可以有效地促进工作人员和顾客之间的沟通,进而搜集第一手信息和资料,直接了解到顾客的信息和需求,进行签约和售后活动内容。在此期间,营销人员需要充分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和当地的语言,比如说日语、韩语、英语、法语等都属于高语境的文化要求,在这些文化交流当中,信息的传达不仅仅只是简单的听说读写,还需要分析具体的场,如果不能够结合特定的语言场合,那么很有可能造成理解不准确或者完全无法理解。

企业和消费者进行沟通不再仅仅只是语言沟通,而是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进行信息的交流,比如说可以借助说明书,或者合同书,产品策划书、项目规划等,向人们传递企业的基本信息和意图,在此环节,应当就翻译和理解做出准确的应答,如若不能够准确理解,将会造成信息传达的错误,给营销活动的开展带来障碍。

2.3传统营销模式不再适用于当今社会

跨文化营销对于消费者所造成的影响贯穿在整个消费者消费行为过程当中,同时各个地区文化的差异性也导致了不同文化背景的客户的消费需求各不相同,一些地区对于看得见和摸得着的固定的资产较为重视,而一些地区对于精神层面的需求要求很高,这就造成了一些消费人员对于固定资产的渴望比那些重视文化消费地区的人们更加强烈,不同地区的消费观念,在消费者进行消费的过程当中,主要体现在购物倾向、购物需求以及购物方式等。比如一些消费人员经常会选择在夜间购物,那么该地区的夜市较为发达,而一些地区很少出现讨价还价的行为,都是明码标价,还有一些地区会明确地在支付清单上标明所需要的个人所得税等。

通过这些可以得知,在跨文化营销的过程当中,传统的营销模式已经不再适用于当前的经济社会,文化具有无形性的特征,营销人员需要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念进行评判其他地区的文化,因此不能突破思维的固式。而各个地区的人们都有其自身的独特的消费观念和处理问题的方式,这种行为会导致跨文化营销的公司在开展营销活动的过程当中存在较大问题。

2.4体制出现障碍

由于不同地区所崇尚的价值观念、政治观念以及经济发展水平各不相同,因此企业在最初进入市场当中,面临着不同体制和环境的约束,在这个时候,不能够用单一的标准来进行生产,而需要运用多种方式进行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3.跨文化营销的对策及完善建议

3.1采用适应当地独特文化的营销战略

由于不同的人们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因此对于外来商品也会需要一个适应的阶段,但是想要做好跨文化营销的工作,就需要对于市场进行调研,提前做好考查,不能盲目地开展营销活动,这样才能够在跨文化营销活动当中取得成功,因此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以及文化水平、社会发展状况等制定出合适的、符合当地发展的文化营销策略。

3.2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跨文化交流的企业缺少专门的从事跨文化交流行业的队伍,一些营销人员自身对于营销内容不够熟悉,也没有经过专门的课程培训,直接开展营销活动将会导致思维错误,同时还会阻碍企业的发展。对于每一个员工来说,跨文化营销所需要学习的东西十分多,首先需要更正自身的价值观念,每一种文化都具有自身的特点,给人们传达出他们的价值观念,不同的地区宣扬的主题也各不相同。中国人民强调集体利益,在必要的时候个人利益是可以牺牲的,以此来服从集体利益,而美国则更多重视的是个人的利益和价值,他们极为崇拜个人主义,英雄主义,由于地域的不同,文化价值观念也各不相同,人们之间进行交流的时候需要具有共性,因此在跨文化交流的过程当中,需要充分了解对方的价值观念,有效预测对方的交际行为,进而有效提高交际的效率。

3.3正确认识到消费者的需求,选择合适的营销策略

市场调查就是指运用科学的方法,有目的地、有系统地搜集、记录、整理有关市场营销信息和资料,分析市场情况,了解市场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为市场预测和营销决策提供客观的、正确的资料。内容包括市场环境调查、市场状况调查、销售可能性调查,还可对消费者及消费需求、企业产品、产品价格、影销售的社会和自然因素、销售渠道等开展调查。市场调查是企业进行目标市场选择的前提,也是进行市场经营决策的重要依据,一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渠道进行解决:首先是派出调研小组进行当地考查和调研,比如可以通过直接走访,互相谈话以及问卷调查的方式(一手资料);其次可以通过网上搜集资料和相关文献等内容查找所需资料(二手资料);最后可以通过国外的商务机构进行调查,确定异域文化的市场环境,确定消费者的消费倾向和消费行为,充分利用当地的文化,推动当地市场营销的实现。

3.4明确应对目标市场机制

客观上来说,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会直接影响市场的供求量和市场的结构,对于刚进入市场的企业起着直接的影响,企业在进入目标市场之前,能够进行跨文化营销活动的开展,需要具有前期的市场调查,同时还应当充分了解该地区的经济体制和相关政策,同时在企业对异地文化市场进行调研的过程当中应当按照该地区的政策实行,这样才能够有效减少营销的风险,项目的失败,企业应当紧抓目标市场经济体制的特点,深度挖掘规律,为后期做好目标市场的完善做铺垫,同时需要脚踏实地,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和流程来销售产品,一旦销售的产品和流程及标准和政策不符时,应当及时调整自己的策略和改进营销产品,进而适应时代和政策的变化。

篇6

论文摘要:外语教学应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促进学生学习英语的激情。本文以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意义出发,就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相关策略进行简要探讨。

1、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意义

语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文化是“特定社会中成员所拥有的信仰、思想方式、风俗习惯、行为方式、社会习惯等的总和”。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有利于学生进行跨文化交流。中学英语新课标指出,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有利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利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利于培养世界意识,有利于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不是靠单纯灌输语法知识的传统外语教学模式就能有效开展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教学中涉及的有关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等密切相关,并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文化的兴趣。要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为发展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2、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相关策略

2.1 在词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词汇中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在英语词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英语词汇的正确读音和本义,还应着重接受所教词汇的文化意义,让学生充分掌握英语词汇与汉语词汇的不对应文化现象,从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例如,“红色”在我们汉语文化中象征“欢乐、吉祥、喜庆、热烈”,是一个褒义词,然而在英语文化中“red”却与“危险、暴力、流血”相联系。教师在词汇教学中应当充分挖掘英语词汇的文化内涵,并进行归纳、总结、对比,找出这些英语词汇与汉语含义有别的特殊文化意义,在课堂上给予充分讲解。同时,在学到蕴含着成语,谚语及其典故的英语词汇时,应不失时机地将其介绍给学生,丰富学生的跨文化学识,同时教会学生运用这些词句的场合,使学生能够正确使用。

2.2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阅读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是初中学生了解外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宗教、风土人情渠道,也是英语学习的重要任务和重要的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初中英语教师不仅要给学生介绍阅读材料中的文化背景知识,还应对那些学生较为困惑不易理解的语言材料之外的文化因素有所涉猎。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该国的文化与本国文化的差异。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大量的语言材料中看到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从而加深对英语民族文化与本民族文化的了解,有效培养自身的跨文化意识,从而提高语言的交际能力。初中英语教师在讲授某篇新课时,首先可以对该课文的相关背景进行详细介绍,由此导入新课,为增加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导入新课,将生动活泼的影响材料呈现给学生。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然后,教师与学生共同阅读。让师生都参与到阅读中来,互相提问和解答,在问答中,教师应对中西方文化有差异的地方增强敏感度,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以加深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阅读教学中,加强对英语语篇思维模式的介绍。例如,许多英文文章语篇的基本特征是:先概括,后细节,先开门见山亩明论点,然后逐步进行论述,层次分明,组织严密。环环相扣,而许多中文的段落思维模式一般没有这么开门见山的。教师分析中英文的语篇模式差异,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课后教师还可以印发几篇相关的文章让学生阅读,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2.3 在口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篇7

【关键词】大学英语 跨文化交际障碍 应对策略

一、引言

伴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近年来我国的与世界各国的往来日益增多,跨文化交流的也成了现在英语教学的主要研究问题,大学英语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增加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学生对世界各国的文化的了解。因此大学英语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教学一些英语的基本“听”、“说”、“读”、“写”之外,还应该教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但是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只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英语,使学生的英语成绩有所提高,但是英语教师并没有教给学生如何跟一个外国人交流,即使是一些大学拥有自己的外语教师或者国外交换生,学生也不懂得如何运用机会与外国人进行交流。

二、当前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存在的障碍

1.英汉文化差异。由于所处的生活环境、地理位置不同,各个民族之间存在的差异也是非常巨大的。这也就使得英汉之间的文化存在着各自的特色:中国文化比较尊重优秀的历史文化,由于中国人被誉为礼仪之邦,因此我国对礼仪非常讲究,有着尊老爱幼的民族传统,凡是都讲究长幼有序。在称呼上面也是非常的讲究,导致汉语中的对亲戚的称呼有很多,分为有血缘关系称呼为“堂”,姻亲关系的称呼为“表”并且不可直呼长辈名讳,但是西方的语言中用来称呼亲戚的词语则显得比较笼统,不像我国分的那么细致。

2.价值观念不同。按照我国的传统来看,无论是处理什么事请,都是以长辈或者领导的决定为主,并且不可直接质疑。而西方人则表现的个性张扬,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在西方然之间没有投桃报李之说,对于西方人来说送礼物只是为了表示双方之间的友好感情,所以礼物都不是很贵重的东西,并且西方人收到礼物一般都会当面拆开,显示迫不及待的想看看受到的礼物是什么?而中国则不一样,中国收到的礼物一般是为了满足朋友的需要,并且是较为贵重的礼物,并且中国人受到礼物都不会在客人的面前拆开,因为这样会表示对客人的不尊重。

3.教育方式存在差异。我国的教育是比较封闭,在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因此我国的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在学校几乎所有的时间都花在学习上。而西方国家则不一样,西方国家的学生有很多的学生都是在实践中学习,从小就培养学生的求知能力,锻炼学生的创造能力。这也就在造成了西方国家的学生敢于和任何人交流,而我国的学生在与西方人交流的时候会很紧张,产生交际障碍。

三、大学英语如何做到跨文化交际

1.介绍相关文化背景,进行英语和汉语之间的比较。文化背景知识教学是一种英语教学密切相关的教学,在进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适当的提出相关文化教学,让学生理解别国的文化特色,以及别国的文化交流背景,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刻的了解英语。例如:在进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根据今天所学的内容,结合西方国家的文化习俗,自己设定一个教学案例,在教会学生英语的同时也使学生了解了西方的文化习俗。

2.介绍词汇的文化内涵。对于学习英语和学习中文不一样,英语中有很多的词汇词义一样,但是不同的词汇用法去不相同,这也是为什么有些学生学习英语会感觉很困难的原因[3]。因此在学习英语的时候不仅要掌握英语词汇的词义和结构意义,还要掌握其文化内涵、用法,否则很容易在交流的过程中因为词汇用错地方,造成表达的意思和想要表达的意思不相符,就使得对方产生误解。例如:this和that这两个单词意思翻译成汉语之后基本一样,但是在英语里面根据实际的情况不同,选择的用法也不一样。因此,在学习英语的过程注意英语词汇的用法。

3.重视非语言交际的影响。在进行英语交流的过程中,再很多特定的情况下可以用非语言来进行交流,虽然不用语言来进行交流。但是,在实际交流的过程中却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一些特定的非语言在特定的情况下往往代表着特定的含义,例如:在上课的路上遇到一个国外留学生,只见到对方抬起手指了指手表,这就表示时间不多了,即使不用语言进行交流双方也可以达成共识,长期以来拉近双方的距离,为双方的之间进一步的交流做好准备。

四、结语

总之,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当前一种重要的交际方式,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各国之间的交际日益频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因此,在我国的教育中,应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开放式的教学方式,在平常生活中然学生参与交际活动。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朱慧.商务活动中英文口译的跨文化交际障碍及对策分析[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刊.2012.12(10):166-167.

篇8

【关键词】高职英语,跨文化教学,教学策略

随着国际文化的交融和碰撞,学生在工作和生活当中运用英语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多。高职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当中要充分的认识到现阶段教学模式革新的重要性,使学生能够在学习当中掌握良好的英语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交流和沟通能力,拓展学生的逻辑思维意识。由于不同国家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宗教信仰,所以教师在英语教学当中也要多引导学生对不同的文化进行了解和学习,提高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1高职英语教学现状

1.1学生的学习问题

高职学校由于生源类型复杂,既有高中生又有中职生,学生的英语水平薄弱、基本功不扎实、注意力不够集中。在口语和听力训练过程当中,由于学生原本英语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也缺乏浓厚的英语学习兴趣,学习效率和效果都不尽人意。

1.2教师的教学问题

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只注重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的锤炼,而忽视了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感受到英语知识点过于枯燥乏味,不能够很好的拓展学生的逻辑思维意识,所以学生很容易对英语学习产生厌倦的心理,不利于英语学习的提升和拓展。再加之教师多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引导,忽视了学生的实践学习能力,所以在教学当中缺乏灵活性,学生在进行沟通过程中对于英语背后的文化认知能力较低,无法进行积极的提升和完善。

2高职英语跨文化教学的必要性

2.1对高职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高职英语教师在进行教学引导的过程当中,要充分的重视跨文化教学,在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中要积极的灌输国内外的文化思想,从而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完善学生的逻辑思维意识。高职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出较高语言沟通能力的技能型人才,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引导的过程当中,要通过实践性的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独立交流能力,使学生能够在交流的过程当中完善自身的逻辑思维意识,提高自身的口语表达能力。教师也要在教学当中使学生深刻的认识到交流的重要性,并且将英语教学内容融入到学生的生活实践当中,使学生能够在生活当中进行拓展,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热情。

2.2语言与文化融合是高职英语跨文化教学的关键

教师要将英语教学知识与学生的专课进行互相融合,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英语过程当中更好的了解自身的专业课,完善自身的学习思维。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交际法的持续推广,在英语教学当中强调社会交际作用和运用的重要功能。因此,教师要及时的创新教学理念,增强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相互融合的频率,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完善学生的英语学习思维。

3高职英语教学当中跨文化教学策略

3.1转变传统教学观念

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以自我作为教学中心,利用单一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英语学习,不能够很好的启发学生进行主动的思考,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过于被动,不利于英语教学的提升和拓展。教师在教学当中要转变教学观念,注重提高教学素养,明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状况和学习能力来进行教学方面的拓展。教师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增强自身的专业素质,使学生能够在学习当中有所收获有所提升。

3.2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由于高职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的基础知识掌握能力较弱,不能够很好的进行跨文化交际。所以教师要在教学当中,以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来进行教学引导,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使学生能够认识到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高职学生也应学会利用课余时间来进行知识巩固,促进英语跨文化教学的发展。

3.3利用多种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渠道来进行教学方案的拓展,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来进行教学引导。利用信息技术来播放其他国家的文化视频,使学生能够在视频学习当中更好的进行理解和学习,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区分语言表达的差异性,从而更好的体会异国的文化,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

篇9

关键词:礼貌用语;语用迁移;跨文化交际

中图分类号:H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340-02

一、跨文化交际中了解中西方礼貌用语差异的重要性

在巨大的社会经济文化变革中,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需要沟通,交流。交往涉及彼此间的信息沟通和感情交流,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所进行的感情交际或信息沟通被称为跨文化交际[1]。

跨文化交际的产生是基于不同文化,种族和国家的需要,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和世界各国文化碰撞,融合的显著加强,其现实意义日益凸显。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交际双方都迫切希望交际或沟通成功。而不同民族之间不仅拥有语言特殊性也拥有语言共性。这是促使彼此间顺利交流的基础。

美国跨文化交际学者查理德?约翰尼森列举了跨文化交际的价值定义:(一)人们自愿选择一种交际策略;(二)这种交际策略基于一种价值判断;(三)这种价值判断涉及人类的行为准则;(四)选择的策略正面或负面的对他人施加影响。

该定义阐述的一个重要观点是跨文化交际中需要有一种交际策略符合交际双方的价值判断和行为习惯,并能对跨文化交际中的双方施加影响,以促进双方交流。而礼貌用语的使用正是促进跨文化交际的一种良好手段。礼貌用语是跨文化交际中构建双方关系的一个桥梁,在个国家民族中普遍存在,是各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但各民族的礼貌用语存在众多的个体差异,因而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际双方在母语文化的影响下,在使用礼貌用语时,常常使对方感到困惑,或使对方误解了自己的礼貌,从而严重影响交际双方的沟通。

二、礼貌用语的语用迁移现象

礼貌用语主要包括称呼语,问候语,寒暄语,告别语,感谢语,致歉语,恭维语等。他是交际双方在社会交往时所选择的使用与交际场合、交际双方的关系谈话宗旨,谈话内容等所需要的语言行为规范,用来确立、维护、调节和发展交际双方的关系,以确保交际的顺利进行。交际者常用母语的语用规范来实现交际意图,因此常常会产生误解,引起不快,出现语用负迁移现象。要剖析礼貌用语的语用负迁移现象,还应从礼貌用语的语用正迁移现象谈起。

(一)礼貌用语的语用正迁移现象

J.A.Hawkins在其主编的《什么是语言共性》一书中,提出了人类语言之间的本质具有共性。与际间的诸多认知概念虽大有不同,但在表达客观世界的本质上,人类语言具有同一性。行为主义理论的代表Skinner也认为,目的语的学习与母语的习得属于对自然语言的掌握过程,他们之间具有共性。母语语言习惯的养成有利于目的语习惯的培养。将母语的对称概念正向移到目的语中,也就是人们所说的正迁移,或语际共性正迁移。例如,英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日常礼貌用语有:“Please,Thank you,Sorry(Excuse me),Goodbye”。汉语中有:“请、谢谢、对不起、再见”。在语义上基本对应,也具有相似的社会功能[3];在中西方跨文化交际中,中国人见到迎面走来的外国朋友,出于礼貌会说:“你好啊!”“How are you?”由于此句中二者词汇语法对应关系较为相似,汉语中的对称概念很容易正向移动到目的语英语中,跨文化交际礼貌用语的传递得以实现。或者在外国朋友的婚礼上送新娘一束白色的百合花,并说:“I hope you are the white lily forever.”外国朋友也会非常高兴并且欣然接受。当然,lily的语义正迁移现象在中国和欧美国家的跨文化交际中更为常见。在中国人看来,百合寓意“百年好合”。送上一束百合,表达对新娘新郎天长地久的美好祝愿。而在外国朋友看来,百合是纯洁,美好的象征。一句“I hope you are the white lily forever”,在中西方认知中虽有些许差异,但体现了礼貌用语—祝福语的语用正迁移,很好的传递了美好的祝福,并增进了中西方朋友的友谊。

因此跨文化语言交际中语用正迁移现象,有利于非有意识的外语学习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学习者的自我表露和自信,是激励外语学习者进入有意识的学习过程,主动采取学习策略的路径,更是探究语际差异与迁移的过程。

(二)礼貌用语的语用负迁移现象

文化交际是一个复杂的认知机制。这种复杂性也体现在礼貌用语的语用负迁移现象的诸多成因上。而导致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来自于母语的干扰。语用负迁移来自母语的干扰,映射了母语文化习得的价值。来源于母语和目的与的文化差异增加了交际成本,使礼貌用语语意传播受阻,交际双方不能互明,交际会话不经济。这就使交际者有意无意地回避那些与其母语差异较大的礼貌用语结构,造成礼貌用语使用的“僵化[4]”,不能形象的表达礼貌用语的交际意图,这就容易造成礼貌用语的语用负迁移。

篇10

关键词:高校;外语教学;跨文化教育;实施途径

一、在高校外语教学中实施跨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闭关锁国所引发的惨痛历史教训告诉我们,只有顺应全球化的历史发展潮流,主动打开国门,拥抱世界,融入世界大环境中去才能更好的发展。因为,将自己作为孤立的个体,凭自己的想象和莫须有的自信来盲目发展只会让自己与世界脱节,在不了解世界发展新形势的情况下,也不会知晓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实力。为此,只有带着友好的交往态度,融入世界,走进其他国家才能真正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同样,我国的教育事业要想取得更大的突破成就也必须要立足于全球化的现实,走出国门,取长补短才能更加明白我们的弱项所在。为此,我们必须要在高校的外语教学中融入跨文化教育这一重要内容。因为我国要走向世界,最不可缺少的就是人才,而我国培养出来的人才若没有一定的交际能力以及跨文化交流能力就不能保证我国可以更好的顺应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因此,要加强高校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育是为了使得高校培养的人才更加具有国际交流意识以及全球化观念,可以更好的了解与分析外来民族的优秀文化,从而将其内化为促进我国发展的积极动力。在这样的人才培养策略推动下,闭关锁国所带来的历史悲剧就不会再重现,取而代之的将是我国民族复兴伟业的顺利完成。

二、在高校外语教学中实施跨文化教育的主要策略分析

(一)发展壮大高校的外语教师队伍

在外语教学中要想更好的向学生灌输跨文化交流的意识以及基本的观念并传授给学生基本的沟通、表达与理解能力,最基本的就是要发展壮大高校的外语教师队伍。当前,高校的学生大都具有足够的学习意识、学习习惯以及良好的素质,能不能学到更多有用的知识,教师的素质和能力还是极为重要的。毕竟优秀的教师都具有着超前的意识,而且学识足够渊博,在处理本民族文化与看待外来民族的问题上能够拿捏住更加准确的尺度,学生跟随这样的老师学习,在长久的熏陶下,学生就会受到来自教师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其跨文化交流能力也会得到明显的提高。

(二)设置更加具有目标性、系统性、实践性以及国际性的课程体系

高校要想更好的培养人才就必须得制定合理的课程体系,课程是高校培养人才的基础。只有在课程体系的指导下,教师才能更加深刻的明白自己承担着怎样的教学任务,也才能在课程体系的指导下更好的设计自己的教学目标,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有意义指导。而对于学生而言,只有在明白自己要接受怎样的课程教育之后才能给自己制定恰当的学习目标,才能更好地学习任务。当今的外语教学并不是让学生简单的了解外来民族文化,更是为了与外民族沟通交流做准备,这就意味着高效的外语课程体系设置应该更加具有目标性、系统性、实践性以及国际性这四个特征。为此,高校外语教研室必须要紧紧围绕这四个特征开设相应的外语课程体系,需要注意的是这一课程体系的建立也要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循序渐进。同时在外语教学的课程体系设置中也要注意深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例如关于外民族的基本外交礼仪、交流时外民族不喜欢交谈的内容等,都要有基本的了解和掌握。

(三)营造良好的外语学习氛围,为跨文化教育设置多种活动

课堂学习是高校学生在外语教学中接受跨文化教育的主要途径,但是仅仅依靠有限的课堂学习时间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课下付出更多的努力。虽然高校学生在学习方面会有足够的自觉性,但是学校也要积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外语学习氛围,为学生的跨文化教育与学习以及实践设计多种活动,搭建多样化的平台,使得学生的跨文化交流的学习与运用都能够随时进行。例如:招收留学生,学生进行多种形式交流学习,如1+2+1,3.5+1.5,4+1,2+2等,举办多种文化节邀请国外院校的师生来华参加等等。这些活动的开展形成了互学互访的态势,有助于中国学生了解校外和国外的文化,充实学生的文化生活,让学生们真正体会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同时也有助于国内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加强国外对中国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