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原则范文

时间:2023-10-27 17:53: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原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原则

篇1

关键词:持续呼吸道正压通气;新生儿;呼吸系统疾病

中图分类号:R714.25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10-073-01

新生儿呼吸道疾病通常症状较重,不及时治疗容易危及患儿生命,而通气治疗方法一直是临床首选新生儿呼吸道疾病的治疗方法,正压通气方法是一种受到广泛好评的治疗方法[1]。本文观察持续呼吸道正压通气在新生儿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自2011年2月6日-2013年8月9日收治的新生儿呼吸道疾病的患儿234例,按照疾病的不同类型分成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组、吸入性肺炎组、感染性肺炎组和早产儿呼吸暂停组,NRDS组52例,其中男28例,女24例,年龄在1-28天,平均年龄(14.9±4.8)天;其中足月儿11例,早产儿41例;吸入性肺炎组97例,其中男51例,女46例,年龄在1-28天,平均年龄(14.8±4.8)天;其中足月儿20例,早产儿77例;感染性肺炎组46例,其中男24例,女22例,年龄在1-28天,平均年龄(14.9±4.9)天;其中足月儿10例,早产儿36例;早产儿呼吸暂停组39例,其中男21例,女18例,年龄在1-28天,平均年龄(14.8±4.8)天;其中足月儿8例,早产儿31例;4组患者性别、年龄和类型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4组患儿均采取无创呼吸机进行持续呼吸道正压通气治疗,无创呼吸机由美国泰科提供,在患儿夜间睡前,将鼻面罩与呼吸机连接后,在患儿鼻处罩好,调节呼吸机压力,通畅开始选择低压,逐渐升高,让患儿可以更好的适应呼吸机,通过患儿自身情况,调节最适合患儿的压力指数。

1.3应用效果评定标准[2]

应用效果评定标准可分为痊愈、好转和无效3种,痊愈:呼吸困难基本改善,呼吸暂停完全消失,不需机械通气,原发病完全治愈或有明显好转;好转:呼吸困难有明显改善,呼吸暂停消失,不需机械通气;无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无好转,或加重,仍需机械通气,其中也包括放弃治疗及死亡者;总有效率=(痊愈例数+好转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都是采用专业的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所有计数数据采用χ2进行检验,组间t检验,平均值以 ±s表示,并且P

2结果

2.1 4组持续呼吸道正压通气的应用效果

NRDS组总有效率100.00%,吸入性肺炎组总有效率96.91%,感染性肺炎组总有效率100.00%,早产儿呼吸暂停组总有效率100.00%,4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2.2 患儿病程与痊愈率的相关性

病程1-3天的患儿111例,其中治愈105例,治愈率为94.59%;病程3-7天的患儿70例,其中治愈55例,治愈率为78.57%;病程7-28天的患儿53例,其中治愈40例,治愈率为75.47%;病程1-3天的患儿治愈率明显高于病程>3天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新生儿容易因为肺部功能发育尚未完善,肺容量,功能残气量较小引发呼气末肺泡萎陷,表现为各类呼吸系统疾病如呼吸窘迫综合征,呼吸暂停等,而早产儿更容易出现上述病症[3]。同时新生儿自身免疫能力低下,对抗病原菌入侵能力较差,因此吸入性肺炎以及感染性肺炎也成为了新生儿常见疾病。治疗此类疾病的方法以通气为主,机械通气法治疗此类病症可收到较好的疗效,但由于机械通气较大的副作用,较昂贵的价格,难以被患儿家属接受,不宜首选,而持续正压通气自投入使用以来,受到了医学界的广泛好评。

正压通气的方法治疗原则还是以扩张萎缩的肺泡为主,并且其特性保持了患儿吸气呼气均是正压状态,可使更多肺泡投入使用,提高了氧在肺泡中的弥散体积侧面提升了氧气利用率,氧合能力以及血流比值均可得到提升,较之机械通气,具有更低的机械通气率,从而治疗费用也相对较低,在治疗效果上也有一定的改善[4]。本研究结果显示,对4类呼吸系统疾病,正压通气治疗效果均相当显著,但正压通气治疗越早使用,疗效越好,其原因可能由于病程较短的患儿呼吸系统损害程度较轻,特别是1-3天病程的患儿,治愈率高达94.59%,治愈率随着病程变长而递减。因此,根据本研究观察,正压通气对各类呼吸道疾病患儿均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并且越早进行治疗效果越好。

参考文献:

[1] 陈美艳. 持续呼吸道正压通气在新生儿呼吸系统疾病中的价值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3):159-160.

[2] 祝华平,夏世文,胡永群,等. 新生儿经鼻持续呼吸道正压通气改良固定装置的临床应用[J].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2,27(14):1078-1080.

篇2

心绞痛、心肌梗死

心内科专家: 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 赵玉英

入冬后,心脏病复发病人急剧增多,在临床上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分析其原因,除了与脑血管病相通的气候寒冷刺激血管收缩外,还有就是冬日节令较多,容易引起生活规律紊乱等因素。此外,冬季空气质量差,雾霾天增多,容易诱发感冒等呼吸系统疾病,也是引起老年人心衰的原因之一。每年10月到次年3月,心内科的危重病人会达到一个高峰。因此,相比年轻人,老年人在预防感冒方面要多费心思。因为一次普通的感冒,都极有可能引发肺部感染,造成心衰。

应对策略:

1.改变“每年输两次液”来调节心脑血管功能的陈旧错误观念。如果属于“三高”老人,要定期服用降压、降脂、降糖药,日常生活中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2.将锻炼时间调整为上午10点前后,改变清晨锻炼的习惯。此时太阳已经升起,气温升高,人体的血压也避过了“早高峰”的峰值,降低了晨练时发病的危险。

3.家人一定要注意老年人有便秘等排便困难的情况。当原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人,大便秘结或前列腺肥大,排便过度用力时,会增加心肌耗氧量,极易引发心绞痛甚至急性心肌梗死。

4.心脏病常爱盯上饱食后的老年人。因此,老年人应尽量遵循“饭吃七八成饱”的原则。

5.注意保暖。外出时,老年人要尤其注意保暖。

6.在吸烟的屋子里长时间打麻将是诱发心脏病的又一高危行为。因为烟草以及打麻将时激动的情绪,会刺激血管收缩和体内激素水平的分泌,诱发心脏病。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老年人“倒在了麻将桌上”的原因。

骨折

骨科专家:河南省骨科医院髋部疾病研究治疗中心主任医师 陈柯

老年人在冬季发生跌倒骨折的情况比较常见,分析其原因,除了冬季穿着臃肿、行动不便外,日照时间短,老人体内帮助钙质吸收的活性维生素D转化减少,引起钙吸收不良,加快骨质疏松过程也是引起骨折事故易发的原因。老年人体质下降,运动系统退化,肌肉萎缩,缺乏力量,且视野变小,视力和听力下降,神经系统反射速度迟钝,如遇上雨雪天气,路面积雪或结冰、融化,更容易发生跌倒损伤。

相对于青年人,骨折对老人的威胁更大。因为下肢骨折最常见的如髋关节股骨颈骨折,治疗上比较困难,相当比例的病人难以愈合,还可发生股骨头坏死,诱发褥疮、肺炎、脑血栓等严重并发症,威胁生命。

应对策略:

1.老年人在冬季要注意加强营养和室内安全锻炼。多吃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D的食物,定时进行户外活动,接受阳光照射,促使身体内合成更多的维生素D,协助钙质吸收,以利于骨骼成分的更新。

2.家人要加强对老年人的监管和照顾。尽量不要让老年人单独生活。年纪大的老人,外出活动应有人陪伴。

3.提高室内温度,减少穿衣,以防过于臃肿影响活动。穿鞋要避免硬塑料底之类容易打滑的鞋。室内地面要时刻保持干燥,防止积水。如果老人有腿疼、腰疼的毛病,可酌情使用拐杖。

4.控制体重。避免过度肥胖。

脑梗、脑出血

神经外科专家: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专家 连伟

科里日常接诊的病人主要以中老年人居多。每年入冬后,老年患者的人数会出现3个小高峰,分别是刚入冬时、春节前以及春节期间。这3个小高峰客观上能反映出诱发老年人脑血管疾病高发的原因。

首先,骤降的气温会造成血管收缩、血黏度增高,增加脑血管疾病的患病风险。进一步说,为什么低温条件下,老年人容易诱发脑血管疾病呢?低温可以使体表血管弹性降低,外周阻力增加,从而使血压升高,进而导致脑血管破裂出血。

其次,寒冷的刺激还能使人体的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多,从而使小动脉痉挛收缩,增加外周阻力,使血压升高。

再次,寒冷的气候还能使血液中的纤维蛋白原的含量增加,血液黏稠度增高,促使血液中栓子的形成。刚入冬或寒流来袭时,气温骤降,一些还没有来得及适应气候的老年人,很容易诱发疾病。而另外两个高危因素,则分别是春节前的劳累和节日期间生活规律被扰乱,以及大喜大悲的情绪。

应对策略:

1.家中常备血压仪。定时在家中或到社区医院给老人监测血压、血脂和血糖,将其控制在正常范围值之内。

2.日常生活中,切忌狂喜、暴怒、忧郁、悲伤、恐惧和受惊。因为老年人的生活圈子相对较小,一点点常人不以为然的小事,都可能引起他们的情绪波动。而极度的愤怒或紧张都可诱发脑卒中等疾病。因此,老年人尤其是有高血压病的老年患者,要注意保持乐观愉快的心情。

3.“补”不等于要吃肥腻的、不易消化的食物。我国有“冬季进补”的民俗和养生习惯,但是即便在冬季,老年人也要遵循低油、低盐、低糖的清淡饮食原则。

4.要按时休息。不要长时间下棋或打麻将,以避免久坐;要适量运动,戒烟戒酒;不要经常熬夜,谨防过度疲劳。

感冒、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

呼吸科专家:山西大医院呼吸科主任 许建英

老年人尽管并非呼吸系统疾病的高发人群,但是,这一疾病对于老年人的威胁在于一旦没有及时控制,很轻的一场感冒,都可能引起其他并发症,甚至引发生命危险。寒冷的气候让老年人体内的细胞免疫功能持续下降,这时“潜伏”于上呼吸道或被吸入空气中的病毒、细菌容易在此生长繁殖,兴风作浪;加上不少老年人原本就患有慢性支气管炎、糖尿病、高血压、贫血、营养不良等,抵抗疾病的能力更差,因此,每当天气变化、气温下降时,老年人就容易因感冒诱发肺炎、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有心脏病的老年患者,有可能因此而引起原有的心脏病恶化,进而诱发心绞痛、心功能不全等。

应对策略:

1.老年人要提前采取有效预防感冒等呼吸系统疾病发生的措施。如平日要更多地关注天气的变化,避免着凉,也要避免“热感冒”。

2.应尽量少去或不去人口较多的场所。如商场、车站、集市,以防被传染上病毒和致病菌。

3.很多老年人患有哮喘病,应尽量避免外出。在天气较冷时,吸入寒冷和干燥的空气对哮喘病患者是很不好的,如必须出去,之前应喝一些温水,多穿几件衣服。最好是穿能够防风和防雨的衣服,这样可以帮助保暖。

篇3

三因制宜,减少复发

所谓三因制宜,就是“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总体来说,保暖防寒是冬季预防的原则,但在每年11月到次年3月这段呼吸系统疾病的高发期内,并不意味着只是保暖防寒。比如秋末冬初,可以不必急于添衣,民间“春捂秋冻”的道理就在于此,以增强身体对寒冷的适应性。深冬时节,则应避免晨起的户外活动,以减少冷空气对呼吸道的刺激。但南方患者不必像北方那样深居简出,可以适当开展户外运动。有条件的北方患者可以选择到南方过冬,提倡的“孔雀东南飞”正是基于此理。

在冬季,由于空气干燥和大气污染,更多的阴霾天空笼罩下越发使得呼吸道疾病患者度日如年。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变大,粉尘更多,这些因素直接刺激患者呼吸道有如雪上加霜。因此,要尽量减少外出,尤其避免去公众场所如商场、影院等。必须外出时应戴口罩、帽子和围巾。另外还要注意勤洗手,热水泡脚,避免劳累。

这些做法的核心目的就是避免感冒和肺部感染。因为感冒和肺部感染是肺心病最常见的诱发与加重因素。寒冷气候时,人通过血管收缩以减少热量损失,而交感神经兴奋可使血压升高。一旦发生肺部感染,会加重本已虚弱的心脏负担,导致心力衰竭。

坚持治疗,未雨绸缪

临床发现许多老病人自以为“久病成医”,经有效治疗达到稳定期,便自行停止治疗,结果导致疾病的复发。而每次复发都会对患者的心肺功能造成叠加式的难以逆转的损害!所以,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治疗的延续性意义重大。稳定期患者的治疗意义在于巩固疗效、减少发作、减轻痛苦、节省成本。其中,有条件者应坚持家庭长程氧疗(16~17小时/天),这不仅能显著改善患者的肺功能,降低肺动脉压,提高运动耐量,减少发作次数,还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率。

由于慢性肺心病患者多为老年人(高峰年龄为60~70岁),普遍存在发病隐匿的临床特点。如发生呼吸道感染时,多不表现出典型的发热和白细胞升高,而是以精神不振、乏力纳差与痰的性状改变为多见。所以,肺心病患者一旦出现这种情况,要及时就诊,以免贻误病情。

增强意识,提倡“三早”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越来越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杀手,带给患者与家庭的痛苦、社会的经济负担均是十分惊人的。我国慢性肺心病的患病率为0.46%。从肺部基础疾病发展为肺心病,一般需要10~20年。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在个体无力改变某些因素(如空气污染)的情况下,“三早”――早检查,早确诊,早干预,则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肺心病发展过程中许多环节是可逆的,如能早期发现、适当治疗,患者的心肺功能可以获得一定程度的恢复。对于高危人群,如长期吸烟与被动吸烟的人,长期暴露于职业性粉尘和化学物质的人(如教师、厨师等),长期生活在空气污染严重环境中的人,应提高防范意识。及时检查肺功能、心电图等,做到早确诊,早干预,将身体的、经济的痛苦和危害降到最低。

中医讲究“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并根据这一观点衍生出“冬病夏治”的理论和方法。长期临床实践已证明了这种治法的便利性和有效性,值得推广。总之,坚持稳定期的治疗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轻松呼吸,贵在坚持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本院于2014年8月-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6930例急诊抢救患者的救治资料。

1.2方法

回顾性统计了6930例急诊患者的救治资料,主要包括就诊时间、疾病构成、性别、年龄等,统计标准参考国际疾病分类ICD-10.如果患者自身所存在的疾病符合多种类别标准,则取第一诊断标准统计。

1.3抢救标准

①创伤较为严重;②存在循环衰竭、休克情况;③存在心力衰竭、严重性心律失常以及急性心肌梗死情况;④存在肺梗死、急性肺炎、急性呼吸衰竭以及严重性肺挫伤情况;⑤存在多器官功能衰竭、消化道出血、肾功能不全以及肝功能障碍情况;⑥存在严重性昏迷以及脑伤情况;⑦存在农药中毒,或是药物中毒情况;⑧存在抽搐以及窒息情况;⑨存在潜在性高风险,或是生命危机疾病。

2 结果

统计结果表明,6930例患者中,有2780例为女性患者,所占比为40.12%;有4150例为男性患者,所占比为59.88%。患者年龄介于1d-87岁之间:有638;例80岁。6930例患者中,有2082例为神经系统疾病,1021例为创伤;1007例为循环系统疾病;876为消化系统疾病;852为呼吸系统疾病;641为急性中毒;451为其他疾病,具体构成比详见表1:

除此之外,观察统计结果可知,神经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的多发人群年龄普遍在20岁以上;创伤、急性中毒的高发人群年龄普遍介于20岁-59岁之间;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的高发人群年龄普遍在40岁以上,而且神经系统疾病逐年呈现年轻化。

3 讨论

本次统计表明,急诊救治患者多为男性,且年龄普遍介于20岁-59岁之间,由此可见,急诊救治人员必须对中青年人群的常见病、高发病情、用药原则进行准确率了解,并结合该年龄段患者的生理特点,对其行以有效的抢救措施。分析急诊救治患者的疾病构成比可知,急诊救治患者多存在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疾病,由此可见,急诊患者多为内科急诊重症患者,护理人员只有具备专业的内科急诊重症护理知识,才能有效提高急诊有效率。

综上,急诊护理人员首先需要具备良好的急救意识:护理人员应具备良好的判断力、反应性以及责任感,患者抵达后,可以通过明确分工,有序且有效的救治患者,这样有利于降低患者的致残率,提高救治成功率。

其次,强化专科疾病护理:①心血管疾病:护理人员要明确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及相应急救方法,指导患者正确休息,并对患者进行有效安抚,保证患者情绪平稳,对患者相关体征进行密切观察,明确相关药物的药性以及副作用[2]。②中毒:护理人员要准确且快速的通过患者中毒症状,掌握毒物的进入时间、进入剂量、名称以及种类;构建静脉通道,确保液体药物可以及时输送,能够有效清除患者体内毒物,确保患者气道畅通;护理人员可以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对患者行呼吸辅助措施;如果患者为口服中毒,护理人员要对患者行以洗胃措施,直至洗出液无气味、澄清;如果患者病情较为严重,可以应用适宜药物对患者进行导泻、灌肠治疗[3]。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进行密切观察,并做好心理疏导工作。③消化系统疾病:叮嘱患者多休息,保证情绪平稳;保证患者饮食健康均衡;如果患者存在上消化道出血情况,构建双通道,补充患者的血容量,并对患者的排泄物、呕吐物进行观察,记录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情况。④儿科疾病:患者需要卧床休息,确保患者的气道可以实现顺畅呼吸,对患者进行密切监视,避免其因惊厥出现舌咬伤、坠床等情况;如果患者存在高热现象,对其进行药物、物理降温;对患者的颅内压升高、惊厥时长、外界刺激反应、生命体征以及神志进行密切观察[4]。⑤外科系统疾病:要对患者伤情进行及时且准确的把握,给予患者适宜的伤面以及止血处理措施,观察患者的瞳孔、面色、呼吸、心率、血压以及神志变化情况,构建静脉通道,准备随时接受手术治疗。

篇5

护理人员应用心倾听,注意观察患者情绪变化,结合其基本资料,选择个性化的解释、关怀、安慰、鼓励及启发等方法进行干预。鼓励家属协助实施心理干预,并做好长期开展的准备,日常与患者多沟通,给予安慰、鼓励及情感支持;鼓励患者多主动与亲友沟通,多接触社会,保持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以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用药干预根据患者具体病症,指导安全用药知识及正确服药方法,详细告知服药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情况,强调服药依从性的重要性,对于用药过多的患者,应嘱咐家属详细记录服药医嘱,禁止自行增减药物情况;嘱咐家属协助做好日常用药记录和观察,便于护理人员掌握情况,密切关注患者病情的改善情况。

若发现病情明显好转,告知患者及时复诊,以减免用药;若发现病情加重或有并发症,应及时询问责任医师并就诊,以深入查找原因,避免病情加剧。不良生活习惯干预参考各类呼吸系统疾病的危险致因,并结合患者生活习惯中存在问题,遵循个性化原则,初期行一对一的改正指导,后定期回访实施情况;重视指导方式选择,可先通过健康教育等方法,得到患者信任及配合,后制定具体可行的近远期目标,注意鼓励家属行督查落实;患者若超重或肥胖,应鼓励其尽量减轻体质量,最好控制体质指数(BMI)<25kg/m2;饮食原则少食多餐,注意低盐,多食新鲜水果、蔬菜、富含维生素、蛋白质及易消化类食物,少或不食油腻、辛辣、刺激类食物,多饮水,以保持排便通畅;戒烟限酒[4],控制每日乙醇摄入量<50g;坚持适当运动,以散步、太极、慢跑等为宜,场所以环境较好、空气新鲜的树林或公园为宜,运动量可由小量(10min)逐渐增加(30min),原则是微汗不气喘,禁止剧烈运动,可增强肺部供氧量,改善血液循环及心理状态,注意强调长期及坚持的重要性。随访由护士长及护士组成随访小组,开展电话随访和家庭探视,电话随访1次/周,详细询问患者病情、心理、服药、生活及运动情况,家庭探视1次/月,行常规体征检查及健康教育,并对生活习惯问题实时阶段性指导,将随访内容记入健康档案,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实施管理。观察指标观察指标包括:依从性:包括遵医服药、清淡饮食、戒烟限酒、规律运动及良好心态,结合家属记录和家庭探视情况,实施评价;生活质量:采用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量表(BREF)[4],包括生理、心理、社会及环境4部分,分别计分,总分越高,生活质量越好,由患者自主填写,特殊患者可由家属指导或代填;详细记录患者住院次数和时间。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例数或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随着工业污染、环境污染及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加剧,其发病率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致死率占疾病死亡原因的第4位。呼吸系统疾病急性期,经住院治疗及护理,病情即可缓解,但此症以多处稳定期为特点,故较院内护理,院外护理对病情的改善及生活质量的提高同样甚至更重要。近年来,社区护理是开展较多的院外护理,也是护理服务的未来发展方向。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显著改善,对医疗服务的要求也随之提高,传统的医疗服务模式已不能满足人们对健康信息的需求,引起了卫生及医疗部门的高度重视,制定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方向。本组结合呼吸系统疾病的反复发作、进行性加重的特点,充分考虑生理、环境、认识及不良生活习惯等危险因素[1],制定了个性化的社区护理措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不仅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减少了住院次数和时间明显,还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这说明社区护理的开展值得深入研究。

本组总结如下:通过健康教育,可提高患者及家属对于疾病的认识水平,帮助其正视病情,树立治愈信心;心理干预可帮助改善患者不良情绪,良好的心理健康可促使生理健康的恢复;用药干预是病情改善的保证,严格遵医嘱,做到按时按量服药,可预防病情加剧,注意一旦发现不良反应或并发症,应及时通知责任医生并入院就诊;不良生活习惯是呼吸系统疾病的危险因素,其干预重在建立患者的自觉性,并结合家属的监督;随访工作的开展,可定期确定患者病情,核实患者对干预措施的依从性,进一步实施健康教育,有助于巩固患者的治愈信心,增加长期坚持的勇气。

作者:刘如玲

篇6

【关键词】呼吸科;抗生素;滥用情况;合理使用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857-01

当前,我国临床上的每一个科室,尤其是一些基层的医疗单位的医生甚或更专业的医生,在临床工作中对抗生素的使用率非常高,并且存在滥用抗生素的情况。根据调查显示在医院里抗生素的使用占总量的30-50%。其中一部分是合理使用的,另外的部分属于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不规范使用会引起细菌的耐药,而且耐药性的速度远高于新药的研制速度,更会导致严重的不良反应,不良反应会危急到身体的每一个系统,致使更严重的疾病发生甚至死亡。据调查显示我国每年因滥用抗生素死亡人数达到8万人[1]。本文为了更好地分析和探究抗生素的使用情况,对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调查,为临床更好地控制感染和更合理地使用抗生素提供更科学的理论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研究的是我院呼吸系统感染的患者,选取2010年1月至12月200例患者进行分析研究,其中男性患者120例,女性患者80例,年龄范围4-82岁,平均年龄为35岁,儿童患者居多。疾病类型主要为病毒性感冒、气管炎、支气管炎、肺炎、肺源性心脏病。应用的抗生素主要类型有:青霉素类、头孢素类、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磺胺类等。

1.2 方法 制作调查表,调查项目包括诊断出的严重疾病的患者数、药物过敏患者数、用药的患者数、抗生素的使用患者数、抗生素的用药评价的患者数、抗生素的使用率和致病率等进行分析。这个表格涵盖的内容基本把要调查的情况全部包含在内了,便于分析和掌握抗生素的利用情况。

2 结 果

2.1 了解到200例患者中使用抗生素的患者有190例,抗生素使用率为95%,这样高的使用率中以青霉素类抗生素和头孢素类抗生素应用频率最高。在这样高的使用率中,抗生素的合理使用率为20%,抗生素的滥用和致死率为75%,由此可见抗生素的滥用情况的严重程度。

2.2 在调查的200例患者中采用抗生素联合用药的患者有150例,使用率为75%,其中采用二联用药的患者有100例,采用三联用药的患者45例,采用四联用药的患者5例。

2.3 本文对抗生素的使用情况,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卫生部、和总后卫生部2004年10月9日联合的《抗菌药物联合使用指导原则》,分析出抗生素的合理与不合理使用的基本情况,其中合理和基本合理用药的患者有140例,占本文调查患者总数的70%,不合理用药的患者有60例,占本文调查患者总数30%。其中不合理用药主要原因为疗程过长和剂量过大两种情况。

3 讨 论

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结果显示呼吸系统疾病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和多发性病,并且在死亡分类构成中肺部疾病的死亡原因占首位。其主要原因是由于环境污染、汽车尾气、吸烟、人口老龄化及其他因素,呼吸系统类疾病的发病率高、死亡率同样逐年增加。在一些普通的门诊,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通常以病毒性感冒引起的发烧、咳嗽咳痰、头痛头晕、鼻塞咽干类患者居多,为了更快地使患者恢复健康在对这些常见疾病的治疗方面,抗生素的滥用情况较为严重。在一些乡镇农村的卫生所,医疗水平技术有限,接受外界医疗信息较弱,但凡稍有感冒头疼的患者,医生往往会给患者开一些口服抗生素,或静脉滴注抗生素,患者和医生认为抗生素是万能的,治疗速度快,而且疗效确切,甚至用抗生素来预防疾病[2]。从这些现象中就可以看出抗生素使用情况现在正处在不合理用药和滥用要的情况之中。抗生素的滥用是指用药的不合理,如在无症状或症状不明显的情况下自行使用抗生素;用药知识少,只是盲从地选用价格高和新推广的抗生素;抗生素联合用药,并且用药剂量过大、用药时间过长。在本文的调查中得出,抗生素类药物的使用在呼吸类系统感染患者中主要以口服药物和针剂为主,在这些药物里常常使用联合用药,尤其是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药物。由上述情况得出除了对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外,更应该加强抗生素使用的管理,管理是控制滥用的有效手段。抗生素的滥用情况在欧美发达国家,使用量并不大,大约占所有药品的10%,而在我国抗生素使用量最高达50%以上,在农村抗生素滥用问题尤为严重。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因为以下几方面:①由于国内药品研发部门独立开发新品种的能力不强,药品生产以现有技术为基础,抗生素的大量生产,导致抗生素在药品销售市场上价格低廉,尤其在落后的农村地区销量非常大。同时由于各大生产厂家和销售厂家之间存在的不良竞争,致使抗生素不合理使用的情况出现;②在国内药品法律法规不健全,药品使用执行力度不够,抗生素属于处方药,但是在销售的过程中,患者甚至不必出示医院处方即可买到抗生素。由于多年的习惯患者已认准抗生素的治疗,势必导致抗生素滥用情况的出现;③由于大多数人对医学知识的不了解,对抗生素的认识不够,特别是在偏远落后的地区,患者在使用抗生素时并不了解其功效和副作用[3]。

抗生素的滥用对患者的身体产生巨大的伤害,特别是对儿童身体器官功能性影响更为严重。抗生素的滥用会导致人体的抗药性增强,使抗生素对疾病的治疗效果越来越差,直至失去本来的效用,同事会产生较强的不良反应,另外,还会降低人体的消化和免疫能力。由此可见,合理使用抗生素是十分必要的,同时让广大患者认识到滥用抗生素的危害性,改变患者对药物知识贫乏和过于依赖的现状。

参考文献

[1]耿贵林,刘秀华,申兆文.谈抗生素临床应用中出现的问题[J].实用医技杂志,2008,15(4):464.

篇7

关键词:呼吸内科;教学方式;探索;实践

医学内科的临床教学是理论与经验融汇精炼知识精髓的传授,具有很强的实践经验性,呼吸内科教学主要包括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肺结核等疾病,具有病种类型多、分散的特点,临床性强,并且针对不同病种对症治疗方法划分十分具体。学生在临床实践中由于缺乏经验,很难理解整个呼吸内科诊治过程。因此,在呼吸内科临床实践中,引入新的教学方式,通过更新教学观念培养临床思维能力,同时,通过对病种的全面认识,培养学生系统的掌握疾病的治疗方法。现对临床教学方法做一综述,在实际教学中,灵活选择,综合运用。

1 PBL教学法

1.1 PBL的概念与方法 PBL ( problem based learning)简称基于问题式教学,于1969年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20世纪末引入我国医学院教学中[1-2]。教学过程中坚持以问题为基础、以教师为引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综合素质的新型教学方法。

PBL的教学过程包括:①问题设计:针对性的提出问题,同时设定合适的问题情境;②学生分组讨论,通过各种方法来分析解决问题;③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由教师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1.2 PBL的特点与教学注意事项 呼吸内科教学内容多且重要,理论课学时数相对较少。因此,加强学生主观能动性、较短时间内掌握呼吸病学的知识,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通过PBL,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利用专业的医学搜索引擎搜集资料,整合、判断各种信息,不断思索发现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不仅使医患沟通、体质检查、临床操作技能有了进步,也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锻炼了学生以病例诊治为中心的临床思维,将理论结合实际,加强了各学科之间的联系。

教学实施过程中,需注意以下几点:①基于问题式教学,问题的设计是关键。首先要选择呼吸内科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精选问题为中心,将呼吸内科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集中形成主线,将知识贯穿起来。②教师的引导和考核决定着学习质量。引导学生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提出见解,小组讨论时,要鼓励和启发学生,同时进行引导和掌控,将讨论往纵向深度发展,达到讨论效果。讨论结束后,要根据评价标准,对学生综合能力做出评价和总结,针对性的找出不足,给出建议,有利于学生的提高。

2 临床路径教学法

2.1临床路径的概念与方法 临床路径(Clinical pathway)简称CP,是指针对某一疾病建立一套标准化治疗模式与治疗程序,是一个有关临床治疗的综合模式,针对特定疾病的诊疗流程,注重治疗过程中各专科间的协同性、有严格的操作顺序和准确的时间要求。最终起到规范医疗行为,减少资源浪费,使对象获得最佳诊疗效果。

进行临床路径教学的具体方法:①制定教学内容,设计环节和日程进度,充分融合于临床路径的诊疗中;②学生直接参与病种的诊疗过程;③教师引导,分析、提出解决方案。

2.2 教学特点 在临床实习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某一患者的特定疾病进行监测、治疗、和康复计划,对操作顺序、治疗时间等严格要求,通过团体各成员的集思广益,共同制定出系统、个性化的诊治流程,在固定的治疗周期内,通过系统的学习与治疗,锻炼了动手能力、专业诊断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在临床工作中,有了CP模式的指导,有效避免了盲目诊断和治疗,提高了工作能力。

在实际路径诊疗前,要收集合适的病例资料,对于呼吸内科的专科检查,如胸片、CT、肺功能、支气管镜、同位素扫描等操作、教学重点知识要贯穿到CP诊疗中,使理论知识更直观的运用。同时,选择临床经验丰富的教师,教师、护士之间分工明确, 汲取国内外最新的医学研究成果,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工作平台。

3 模块化教学

3.1 模块化教学的概念与方法 模块化教育模式以MES和CBE为代表,MES即模块式技能培训,以现场教学为主,以技能培训为核心的一种教学模式,CBE即能力本位教育,以执行能力为依据确定模块,以从事某种职业的实际岗位工作的完成程序为主线。利用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为理论基础的一种临床医学技能培养模式。

针对呼吸内科进行模块化教学,可分为3步进行,第一步:划分教学模块。具体可分为:①临床基础知识模块(具体为呼吸内科学绪论模块、呼吸系统疾病病因学模块、呼吸病例生理学模块3个模块),可不按教材顺序,先学习基础知识模块的教学内容;②临床专业模块(即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可分为支气管扩张症、支气管哮喘、肺结核等8个教学模块),这是教学的重点内容,由于疾病的复杂性和多变性,教学中,可整合相关模块学,使学生认知更直接,以免混淆。③特种病例模块。主要包括罕见病和危重症。可根据课时选择性了解,通常采用案例教学。第二步:设计各模块临床实践。第三步:制定合理完善的考核制度。

3.2 模块化教学的重点 模块化教学的关键成功点在于各模块教学内容的设计与监督。首先应注明各模块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清楚每种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策略和方法,治疗期间、治愈后会出现的问题及相应解决对策,例如针对支气管哮喘的临床实践,可细分为初诊、确诊和确定治疗方案,最后的治疗方案也可以分为常规诊疗方案、经典诊疗方案和诊疗过程控制,细化到具体操作,通过模块化实践,熟悉每种疾病的诊疗方案要领、熟练运用医疗设备,掌握临床岗位的综合技术[3-4]。

由于呼吸内科教学注重的是临床医疗水平的培养,考核体系应以综合定性评价为主,重点考核技能的运用而不是理论知识的掌握,注重临床实践的领悟和认知,而不是一味的模仿学习,接受经验。可加大基本技能的考核比例,在任务驱动下,学生能有目标的提高临床实践水平。

综上,PBL教学法、临床路径教学法和模块化教学法都各有特色,具体实践教学中,应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和学生学习能力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目标,不断探索新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郑圆圆,彭云珠,宋云华. 呼吸内科临床实习教学方式的探索[J]. 继续医学教育, 2011, 25(10):30-34.

[2] 赵焕,姜云飞,王菲. 呼吸内科临床实习教学方式探索[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2, 33(08):1051-1052.

篇8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英文简称COPD)属于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其特征是不完全可逆性气流受限、不断发展[1]。该疾病的发病机理现阶段仍然不是非常明确,病人大部分为老年人,因其具有缓慢发展的特点,对病人生活质量与劳动能力产生严重影响,同时使病人家庭承受很大的经济与精神负担。所以,把握好该疾病稳定期的治疗,对减慢该疾病的恶化,改善他们的生存质量,优化其预后,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为对该疾病稳定期的中西医结合疗法临床效果进行研究,2009年6月至2013年2月,我院通过中西医结合疗法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病人90例进行治疗,收到不错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9年6月至2013年2月,我院共收治患者180例,女性78例,男性102例,年龄53-79岁,平均66.4岁,病程时间8-32年,平均18年,这些患者都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诊断标准相符合[2],对照组与处理组各90例,两组病人年龄、性别、病情、病程等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1.2方法

对照组主要通过西医常疗法进行治疗:相关方法为戒烟,吸入异丙托溴氨气雾剂80u/次,3次/d,口服丙卡特罗片50ug/次,1次/d,并按照病人病情适当的提供糖皮质激素、低流量氧疗、化痰剂等。处理组主要通过中西医结合疗法进行治疗,在对照组疗法的前提下提供医院的补脾益气汤,其配方如下所示(表1),1剂/d,水煎之后分2次温服,两种治疗方法时间都是3个月。

1.3观察指标

在刚入院与治疗后通过生活质量评估表评估上述180例病人的三个指标:日常活动能力、呼吸系统症状、心理状态。分值处于0-100之间,分值愈小说明病人愈发健康。

1.4统计学分析

实验中数据处理都通过SPSS,具体利用均值士标准差(x(―)士S)的形式表示,同时进行t检验,P

2结果

通过治疗,两组病人的日常活动能力、呼吸系统症状、心理状态都有了非常显著的改善,对比治疗前后,存在着显著性差异(P

3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属于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其临床症状是慢性咳嗽、喘息,呈进行性发展的气道阻塞与气流受限,因缺乏足够的肺通气功能,使得PaC02增加、Pa02减小,最终引发低氧血症与高碳酸血症,该疾病患者因免疫功能下降,加之各种不利因素的作用,易于反复发作,同时由于电解质代谢紊乱、支气管肺部感染、慢性呼吸肌疲劳等引起诸多心肺并发症出现。所以,在该疾病稳定期对患者实施康复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稳定期治疗旨在延缓病情发展,降低病症;尽量避免肺功能下降;使病人活动能力与生活质量有所提高;减小该疾病患者的死亡率[3,4]。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在中医中归为“肺胀”、“喘证”,属于一种慢性疾病,其涉及到多个脏腑(肺、脾、肾等)。其疾病病程相对较长同时经常反复发作,呈现渐进发展的特点,痰瘀阻结,气壅于肺,使得整个肺体胀满,咳嗽喘息、无法平卧,严重的会对生命产生威胁。治疗过程中,急性发作阶段主要是祛除病因如感染,稳定期应该遵循扶正固本的基本原则。尽管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病位是肺,然而其和脾肾之间存在着非常紧密的关系,特别是脾气亏虚最重要。本医院自制补脾益气汤,其基本方是四君子汤,施加黄芪主要是为了增加益气健脾,起到培土生金的作用,脾旺则水谷精微得运,最终能够使病人代谢水有所提高,其呼吸功能得以改善,桃仁、川芎活血化疲,五味子补肾纳气,熟地填精补血,杏仁、紫苑止咳平喘、润肺消痰,山药平补肺脾肾,各种成分结合起来能够补脾益肺、祛痰化疲、纳气平喘。

通过采用不同方法进行治疗,两组病人的相关症状明显得到改善,治疗前后存在着显著性差异;同时,处理组患者三个症状的改善比对照组明显,两组处理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因此,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能够有效改善其生存质量,该种方法的非常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王跃.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62例临床分析[J]. 现代医学,2010,3.

[2]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2,25.

篇9

关键词 :一八一团;育肥羊;疾病;调查;防治

兵团第十师一八一团位于新疆最北端的阿尔泰山南麓,准噶尔盆地北缘,相间分布于阿勒泰市、布尔津县、吉木乃县、福海县境内。地处欧亚大陆腹地,属典型的大陆性干旱气候,气候受纬度和山地垂直梯度的影响,冬季漫长而严寒,夏季短而炎热。地表水主要来源于克兰河和克木齐河,河水主要由高山融雪补给,其次为降雨和地下水补给。有天然草场4.50万hm2,其中阿勒泰山区的齐背岭、干海子、别克多克夏草场2.17万hm2,沙吾尔山冬草场0.40万hm2,牧场北戈壁0.99万hm2,夹山子春秋草场0.94万hm2。一八一团有60余年的养殖历史,曾培育出国内领先的阿勒泰肉用细毛羊。

近年来,一八一团党委切实把畜牧业发展作为一八一团连队职工增收的重要突破口和有效途径,通过招商引资、兴边富民和援疆项目资金支持,按照“公司化经营、工厂化养殖、市场化运作、社会化服务”的理念,以“公司 + 合作社 + 基地 + 农户”的运行模式促进传统畜牧向现代畜牧业转变,建立现代化畜牧养殖园区,进一步促进职工持续多元增收。一八一团是阿勒泰地区乃至疆内的优势牛羊肉生产区,育肥羊品种主要有阿勒泰大尾羊、大尾羊与小尾寒羊杂交公羔羊,每年的育肥数量在30万 ~ 40万只,育肥季节不分明,饲料大部分以农作物秸秆、少量的青贮、苜蓿和棉籽壳为主,饲养方式 放牧和舍饲相结合。2011—2013年,我们通过问卷、实地走访、座谈、查看诊疗日志等方法,对一八一团育肥羊的主要疾病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总结如下。

1 调查方法

1.1 调查范围与调查对象

2011—2013年,对一八一团育肥羊养殖户进行调查,主要调查了育肥羊多发传染病、寄生虫病、普通病。传染病主要涉及羊梭菌病、羊链球菌病、羊李氏杆菌病和羊大肠杆菌病等;寄生虫病主要涉及绦虫、绵羊疥癣和脑包虫等;普通病主要涉及前胃弛缓、胃肠炎、幼畜消化不良、酸中毒、尿素中毒、尿结石和微量元素缺乏等;外科病主要涉及角膜炎、创伤和脓肿等。

1.2 调查方法

通过问卷、实地走访、座谈、查看诊疗日志和防疫记录,了解发病、诊断、传播和发病种类等情况信息。传染病可能来源调查主要从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动物开展调查;内科病主要调查发病的原因和治疗情况;外科病主要调查发病的原因和治疗康复情况;对一些不能临床确诊的病例开展实验室鉴别诊断。

1.3 统计原则

在统计过程中,如有同畜在不同时期患不同病时,按不同病种登记;在同时期同畜患2种以上病时,按其中经治的主要病1项列入统计;如遇同群同时患同1种病时按1个病例计入。凡病历不全、记录不详、字迹不清者不做统计[1]。

2 结果与分析

2.1 各系统主要常见多发病总体发生特点

经过调查和数据整理(见表l),育肥羊消化、呼吸、泌尿系统以及中毒和代谢病共计发生3 033例。其中,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疾病占整个发病率的80%以上,据此可以初步确定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疾病是影响一八一团育肥羊健康养殖的主要疾病类型。

2.2 季节性因素对疾病发生的影响

根据表l可以初步判断,各类型疾病在发病季节上具有明显的差异。消化系统、中毒病和代谢病主要发生在第二和第三季度,夏秋季节一八一团主要采取的是白天放牧与晚上补饲相结合的饲养模式,羊只在放牧时,误食了被农药污染的青草、农田残留的地膜和喷洒农药残留的药瓶等是导致发生上述疾病的主要原因。冬春季节由于阿勒泰地区气候寒冷,圈舍条件较差,饲养密度过高成为导致呼吸系统疾病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泌尿系统疾病没有明显的季节性。

2.3 主要疾病及发生特点

根据表2、3、4可知,梭菌病、链球菌病、李氏杆菌病和大肠杆菌是危害育肥羊健康的主要疾病,寄生虫病和常见的外科病危害较小。羊梭菌病主要发生在大量补饲精饲料和农作物收割季节,每年的初春时节(5月)和秋季(9月)是多发季节;羊链球菌主要集中在9 ~ 10月打瓜、哈密瓜等作物收割后饲料中大量添加后;李氏杆菌病2 ~ 3月主要发生在易感羔羊,其中脑炎型居多,初步分析与饲喂青贮有很大关联;酸中毒多发生在条件较好的饲喂青贮的育肥场,主要是由于青贮饲料添加比例偏高所致;尿素中毒主要发生在初次添加阶段,使用量偏大导致;尿结石在育肥羊上很少发生,主要发生在种公羊。

2.4 不同年份疾病发生的特点

各类型疾病在发病年份上虽然具有不同程度的差异,但总体上呈现出下降趋势,如常见的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发生数量下降较为明显(见表2、3),这与羊肉价格持续走高具有密切的关系,养殖户深知做好疫病的防控对于自己的养殖效益提高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表1在各类型疾病上没有明显的差异,但是2012年和2013年的育肥数量相比2011年和2014年具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如果计入这一因素,总体发病率还是呈现下降趋势。

3 防控措施

3.1 技术管理部门

近年来,随着畜牧产业化的调整,畜牧业的生产方式已发生变化,规模化、集约化尤其是大场大户已成为今后养殖业发展的必然趋势[2]。我们针对调查分析的情况,建议在今后的养殖工作中,业务部门应指导养殖户有计划地引进新品种,对购入新种必须进行检疫和隔离观察;定期进行免疫接种和定期驱虫;加强饲养管理,饲料搭配要合理,保证营养均衡;做好环境卫生和消毒工作;严把使用兽药、疫苗的质量关,从各方面抑制疫病的发生。另外,在以往一些常见病、多发病的高发期,提前备足防治这些病的疫苗和药物,提早预防,一旦发现,及时治疗。

3.2 广大基层养殖户

每年的4 ~ 5月、9 ~ 10月注射羊三联四防苗,适当减少青贮饲料、含糖饲料的日常饲喂量;每年的8月或9月注射羊链球菌疫苗;10中旬可以设立小型药浴池或集中进行药浴,条件不允许的可以采用口服药或伊维菌素注射制剂驱虫,来年的3月份再进行1次驱虫;日粮中添加尿素要适当或者不添加,尤其是减少误食事件发生。总的来说,就是精心饲养,加强消毒,只要措施得当,管理到位,育肥羊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就可以大大降低。

3.3 畜牧兽医技术人员

作为直接与养殖户打交道的基层一线技术人员,在做好如口蹄疫、小反刍兽疫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日常动物检疫工作的同时,应及时将一些关于科学养殖的新知识、新方法、新技术和新理念传递给养殖户,同时利用好在基层进行技术服务的专家团队进行宣传和推广,以使更多的养殖户受益,切实使养殖成为广大农民群众发家致富的手段之一。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 呼吸系统 急症手术 麻醉

1 术前准备

急症手术病人多没有足够的时间来改善呼吸功能,术前准备的目的是提高呼吸系统对麻醉的耐受性,减少麻醉和手术对呼吸系统的影响以及减少术后呼吸衰竭的几率。

1.1 解痉平喘

COPD病人伴哮喘发作或支气管痉挛是急症手术最常见的呼吸系统并存症。麻醉前利用快速有效的药物解除支气管痉挛、改善气道阻力是首要任务。在对哮喘已有进一步认识的基础上,手术麻醉前可使用以下药物治疗。

1.1.1 糖皮质激素 糖皮质激素是最经典的药物,可以从多方面抑制哮喘发作。临床观察显示麻醉前静脉给予甲基强地松龙可有效预防或缓解哮喘发作,该药具有起效快、副作用小等优点,适合急症使用。除静脉外还可通过吸入给药,常用药物为二丙酸氯的米松(declome thasone dipropinate)和布的松(b,udesonide)。麻醉前,尤其是全麻前使用可预防气管刺激引起的哮喘发作。必须注意的是,慢性哮喘病人既往多有长期使用激素的历史,研究显示,哮喘病人对激素分为依赖型和非依赖型,前者对激素的用量较大,而后者基于“糖皮质激素抵抗”假说对激素可能不敏感。因此用药前应了解病人既往激素的使用情况。

1.1.2 β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该类药物可舒张支气管平滑肌、抑制炎性介质释放、促进黏液分泌和纤毛运动,是控制哮喘的首选药物。给药方法为气雾吸入,常用药物有硫酸沙丁胺醇、硫酸叔丁他林、盐酸克伦特罗等。吸入肾上腺素和异丙肾上腺素也有缓解哮喘的作用,但由于该类药物有明显的心血管副作用,多不常规应用。近年出现的长效β2受体激动剂如Formoterol等具有该类药物的优点,同时作用时间延长,是术前理想的预防用药。

1.1.3 色甘酸钠为预防性药物,对内源性哮喘效果不理想,多用于运动型或过敏性哮喘的预防。有研究显示其对小儿哮喘发作有良好的预防作用。给药方式为雾化吸入。

1.1.4 茶碱类常用药物为氨茶碱,缓慢静脉注射可松弛支气管平滑肌、抑制组胺释放,缓解症状。副作用有恶心、呕吐、心悸、血压下降等。

1.1.5 其他药物 近年来对哮喘的研究日益深入,药物也日益增多,已用于临床的新药包括钾通道激动剂、钙离子阻滞剂、炎性介质拮抗剂、血小板活化因子(PAF)抑制剂等多种。

1.2 抗生素

对急性呼吸道感染的急症病人术前即应开始使用抗生素以控制感染。抗生素的种类原则上应以细菌培养和药敏结果为依据,在注射吸收好,是较理想的术前用药,但应注意个体的剂量差异,老年病人应减少用量,2~3mg即有满意的效果。哌替啶可松弛支气管平滑肌,常与异丙嗪合用作为术前用药。阿片类药物如吗啡可兴奋迷走神经,诱发组胺释放,因此用于术前用药需谨慎。

1.3 局麻和神经阻滞

局麻和神经阻滞对呼吸系统的影响较小,病人神智清楚,咳嗽反射和排痰功能完善,没有呼吸抑制发生,因此可安全用于合并呼吸系统疾病的急症病人。随着长效局麻药罗吡卡因的出现和利用神经刺激仪进行准确的定位,几乎所有的肢体手术和腹壁、胸壁手术均可在神经阻滞或椎旁阻滞下完成。连续置管技术不仅使时间较长的手术不必追加静脉辅助药物,而且使术后镇痛更为方便和有效。我们对罗吡卡因椎旁阻滞用于胸壁手术的效果进行了观察,结果令人满意。需要提出的是,局麻和神经阻滞有一定的局限性,阻滞不完善而追加静脉药物对呼吸功能不全的病人是极为危险的。因此对不适合该方法或不能保证阻滞完善的急症病人应果断改用其他麻醉方法,切忌盲目追加静脉药物。

1.4 椎管内麻醉

椎管内麻醉镇痛效果完善,用于合并呼吸系统疾患的下腹部、盆腔及下肢手术,对呼吸功能影响较小。蛛网膜下隙阻滞对循环干扰较大,不适用于高龄和循环功能不良的病人。但其起效快,肌松效果好,可用于一般情况较好的短小手术。上腹部尤其是胸部硬膜外阻滞可影响呼吸肌功能,造成通气储备功能下降,不适用于严重呼吸功能不全的病人。一般认为阻滞平面在T6以上时即会对呼吸功能有影响,上胸段硬膜外阻滞可使肺活量下降50%,因此对存在呼吸功能障碍的急症病人不宜行高位硬膜外阻滞。此外有研究表明,胸段硬膜外阻滞由于可阻断交感神经,使迷走神经相对优势,可诱发支气管痉挛,不适用于哮喘病人。对合并呼吸功能不全病人使用椎管内麻醉时药物的浓度、剂量和阻滞范围要严格掌握。罗吡卡因作用时间长,有一定的感觉运动分离作用,可于硬膜外麻醉时使用。椎管内麻醉时要注意及时纠正阻滞初期的循环不稳定,否则会因循环障碍加重呼吸功能不全。术中需追加辅助静脉镇静镇痛药时一定要避焦呼吸抑制作用,倮持呼吸道通畅,并严格监护呼吸循环指标。

1.5 全身麻醉

全麻适用于病情重、呼吸功能差、存在明显低氧血症的急症病人以及复杂的大手术和其他麻醉方法不能完成的急症手术。

2 术后管理

良好的术后管理和有效的疼痛处理对预防和减少并存呼吸系统疾病患者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有重要作用。除常规处理外,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2.1 氧疗

合并呼吸系统疾患的病人术后多存在低氧血症,老年、肥胖、长期吸烟及COPD病人尤其严重。因此对该类病人术后应常规给予氧疗。氧疗方法以面罩和鼻导管为宜,FiO2应低于50%,过高的氧浓度可能降低呼吸中枢兴奋性,引起吸收性肺不张和小气道功能障碍。但有研究认为胸腹部大手术后可短期吸入较高浓度氧以纠正低氧血症,以后逐渐降低RO2。

2.2 呼吸支持

麻醉后应维持呼吸道通畅,鼓励病人主动用力咳嗽、做深呼吸加大潮气量,拍背协助病人咳痰。术后尽早开始雾化吸入有利于湿化气道和恢复纤毛运动,有利于排痰。对术后顽固的低氧血症和(或)高CO2血症、严重COPD和哮喘病人及呼吸功能不全病人,应考虑施行机械辅助呼吸。

2.3 疼痛处理

疼痛造成病人不敢主动咳嗽和深呼吸。且目前认为影响术后呼吸功能的膈肌功能障碍也与疼痛有关。吗啡类药物不宜用于呼吸功能障碍病人。术后镇痛可采用硬膜外、神经阻滞等方法。硬膜外PCA技术是目前应用最广、效果最确切的镇痛技术,常用药物有低浓度布比卡因、罗吡卡因。保留置管行连续椎旁或神经阻滞为术后镇痛提供了新的手段。

参 考 文 献

[1]方晓惠.沐舒坦针剂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疗效观察.上海医科大学学报,2000,27:152-153.

[2]朱俊刚.吸烟对健康的主要危害.中国公共卫生,1997,13:323.

[3]庄心良,曾因明,陈伯銮主编.现代麻醉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