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与艺术教育范文
时间:2023-10-27 17:53: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美学与艺术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美学教育;文艺评论教学;新媒体美学;通识教育
哈佛大学在2007年的教育改革方案中,把美学教育列为核心必修领域之首。为什么美学教育这么重要?这是本文重要探讨的一个问题。
艺术教育可以停在技术层次、它可以是审美的培养,但更为贴切的应该是美学的训练。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美学已经涉及到人们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1]。
美感的培养与美学教育是不同的:美感培养是老师引导学生对美的观察以及感受;而美学教育还要培养学生的批判及创造能力。美感培养属于教育范畴,可以在学校进行;而美学教育属于社会文化范畴,要由国家、社会以及个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我们的教育体系中,科学化、技术化的训练己经做的很好,美学课程内容也很丰富;而美学教育则一直未受到充分的重视。本文也将探讨美学教育的必要性、基本理论、以及实施的方法[2]。
一、美学与艺术教育
1、艺术教育需要美学的指导,美学是艺术教育的理论基础。教育与美学不可分,在我的教育理念中,我希望将这两者进行融合,因而当我提到艺术时,我的意思是指教育或提升的过程;当我提到教育时,我意指艺术或自我创造的过程。
艺术教育最需要的是人文的精神,而非技巧训练。美学是艺术与人文的共通知识,美学能让艺术评论更为深入、让艺术创作不断更新、同时也让艺术教育与人文教育整合起来。能欣赏艺术就能提升美学素养;美学素养提高了以后,就能欣赏艺术,他们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3]。
2、美学在大学通识教育中的价值。通识教育是大学教育的核心,它主要的目的是拓展大学生的外在与内在能力。在通识教育中加入美学教育是极为前瞻性的作法,我们都知道以往的艺术教育只注重专业训练,培养出许多艺术家,而社会大众、尤其是社会的中坚力量,或许并没有受到任何提升艺术或美学素养的教育,这也使得文化艺术在社会上没有成长的沃土,而连带地使艺术土壤失去了根基。站在培养美学的立场,我们希望看到每一个大学毕业生都具有相当的美学素养,文化艺术才能在社会发展中茁壮成长[4]。
3、美学与整合教育。缺乏创造性的教育是美学教育的最大敌人,没有思辨、批判的教学是审美教学的头号敌人。不能欣赏,就不能整合;不能欣赏,也就不能获得智慧。提到艺术时,我的意思是指教育或提升的过程;当我提到教育时,我的意思是指艺术或自我创造的过程。这也可以作为我们推行美学教育的格言。
二、美学教育方法论
1、赋予意义。最有价值的艺术是能唤起美感的艺术。大多数的学科的学习目标都是想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但美学教育的目标是要去感受它。如纽约某社区艺术协会认为美学教育应培养人们赋予物品意义,从而透过艺术品赋予生活意义的能力:①赋予物品意义:真正有价值的不是你作的物品,而是制作的过程。②探讨他人作的作品:制作艺术品的同时自然也会欣赏到别人的作品。③用对待艺术品的态度对生活:艺术家透过生活与工作的互相作用,用询问、参与、关联,给他们自己的生活带来意义。
换言之,美学教育就是要教学生在寻常物品或日常生活中找到它们的意义。而追寻意义的方法,可以从艺术欣赏的角度下手。让学生能够认识艺术,才有可能建立他们的美学经验和兴趣[5]。
2、艺术评论之教学。艺术评论是美学教育的一个重要方法。因为艺术课程如果单纯欣赏深度不足,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批判性思考。学生不一定都有机会从事艺术创作,所以艺术评论应该是各个学校提供的教学内容。
艺术评论有描述、分析、诠释、评价四个层次。事实上描述不算达到美学教育的层次;它只是预备知识的建立而已。分析要包含美学特性、美学概念等要素,才算达到美学分析的目标。诠释不仅是集合分析之所得,它必须提出解释。至于评价,则不需要依靠媒介、形式、内容与风格的评论。美学教育似乎也可以按上述流程循序渐进,逐步引导学生到美学的境地中。我们认为至少要分为描述─分析、诠释─评价两个层次的教学。
3、课程设计。艺术教育一定得透过实践才能得到。虽然美学教育重视的是批判能力,但没有亲身的实践是不可能做出艺术评论的。美学教育的课程设计应当包含实践部分;有了实践能力,美学教育重视的独创性也才有可能表现出来。传统重视记忆知识的任何科目课程內容,应加入美学教育的因素,才能真正让学生内化为自我的认知,进而开发出创新的能力。
五、结论:美学教育的可及性与时代性
通过上面的论述,我们得到两个结论:一是美学教育是人人所需;我们需要要让每个学生尽量受到美学教育。二是美学教育必须与时俱进,才能融入现今文化。美学教育不是专业的艺术家训练,它的目的是要让每位学生都能接受到本身将来可能需要的美学陶冶。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必须敞开胸怀去面对所有的艺术创作。同时我们也要积极建立美学准则以及推动美学教育,让文化和思想取得新的进步。
作者:唐志伟等
参考文献
[1] 杨芳.论艺术素质教育的科学化[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6):145.
[2] 刘智强.论艺术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关系——高校艺术审美教育意义的探讨[J].艺术教育,2009(10):10-11.
[3] 董变林,郭成桥.高等院校应加强美学教育[J].上海铁道大学学报,2004,20(9):91-92.
篇2
新编《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美术教学大纲》对于中学美术教学的目的,明确提出“在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爱国主义感情,陶冶高尚的情操。”并要求“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根据教学大纲提出的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在处理教材方面,目前全国在“一纲多本”思想的指导下,编写了多种版本的中学美术课本。这些课本保持了各自的地方特色,但又在总体上体现了大纲的精神,注意到了美术的基础文化教育作用,涉及造型艺术的各个领域,又突出了审美教育的主线。这些新编教材的特点,是打破了长期以来在绘画教学上以写生为基础的技能训练传统,强调了以艺术观和修养教育为中心线贯穿全教材的指导思想,以美术常识和欣赏为主导,把美术语言系统的知识技能训练纳入美育轨道,并在这种审美教育的基础上,突出了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审美教育的根本目的及中学美育的任务。
审美教育,即我们常说的美育,其根本目的是什么呢?我国近代美学家、教育家先生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教育大辞典》艺术条目)这个定义虽然未必全面,但蔡先生抓住了美育的本质问题,对我们讨论美育的根本目的是非常有启发的。所以,今天许多人仍然主张审美教育就是情感教育,这与蔡先生的观点是相通的。
必须纠正认为审美教育就是“艺术教育”的错误观点。艺术固然比较集中比较典型地表现了生活中的美,也比较充分地反映了人们的审美判断和审美理想,但是,审美教育的内容并不限于艺术。“自然美、社会美,特别是社会美,作为审美教育的内容,其作用是不应低估的。”(陆广智《基础美学》正确的做法,是应该把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共同纳入美育的范围,把三者结合起来;而艺术教育在三者之中自然承担首当其冲的作用。
由此,我们认为,审美教育就是培养人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观点的教育。它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的新人。具体地说,审美教育的任务是:培养、提高人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树立、端正人们的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陶冶人们的性情、净化人们的情感,美化人们的生活,使人们更加热爱美、热爱生活。
在学校教育中,音乐、体育和美术是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课程。但光靠这几门课是不够的,这个任务的完成应该由各门课的教学来共同承担。而音乐、体育、美术,特别是美术,应该有自己独特的内容和措施,并主动配合学校教育的各方面,构成美育的统一的整体。
中学生的年龄一般在十二、三岁至十八、九岁之间。初中阶段的学生基本上属于少年时期,而高中阶段的学生已开始步入青年时期。处于少年时期的初中生,是从童年到青年的过渡时期,在他们身上一方面保留了童年期富于幻想、可塑性强等特点,另一方面已出现了青年的某些年龄特点。他们身体的发育还不成熟,体力和意志还不太强,易于冲动,缺乏克制能力,兴趣广泛而不稳定,好动而容易犯规,对于生活中的善恶美丑还缺乏辨别能力。这些身心特点,都说明了初中学生教育的艰巨性。
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美育,在中学阶段的任务,是培养他们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培养其鉴赏美和分辨美丑的能力,初步形成正确、健康的审美观、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并辅之以初步的创造美的技能训练,完成一定的低层次的美丽创造任务,以引导他们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追求。
(二)中学美术课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内容和途径。
我们将《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美术教学大纲》有关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条文进行剖析,并结合上节所叙中学美育的任务,可将中学美术课的审美教育内容作如下概括:
1.形式美感的培养。作为视觉造型艺术的美术,无不依赖形式而存在。学生接触美术,首先接触美术的审美形式,亦即构成美术作品的各种艺术语言因素,如线条、色彩、质感、肌理等。面对自然界的各种美好事物,也总是首先接触如诸如山势的高大雄伟、溪水的弯曲流转、花卉的艳丽妩媚等。学生们通过对这些形式美的感受,构成了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整体知觉。但这些审美形式不一定一开始就能成为每个学生的感知对象。在没有经过老师的讲解、引导或指导学生写生之前,它们往往是一种潜在的因素。所以培养学生对形式美的感受能力,就成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方面。
在中学美术课的最初阶段,往往首先引导学生去认识线条的魅力。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线条是造型的基础,各种不同粗细、浓淡、干湿、疏密、轻重及抑扬顿挫、刚柔并蓄、变化莫测的线条,表现了不同造型、不同质感的千变万化的事物。在这里,线条具有神奇的魅力。美术教师要善于选择有代表性的优秀传统作品指导学生去进行欣赏和分析,然后通过白描练习加深理解。在素描和西画中,线条不仅用来勾画轮廓,而且是表现对象形体结构和质感的造型因素。在课堂中则通过临摩优秀素描作品和写生,来培养学生对这一造型因素的感受和表现能力。
对色彩的感知能力,每个人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一般人只分辨红、橙、黄、绿、青、紫、黑、白等简单的色彩,而画家和经过绘画训练的人就能表现出事物的丰富色彩的色彩变化和色彩与色彩之间的互相关系。在美术课中我们通过讲解、观察、练习,使学生懂得色彩的一般知识和调配方法,培养他们对色彩的观察分析能力。进而掌握这一造型语言。在图案课里,则让学生了解诸如均衡、对比、统一、变化、节奏、韵律等形式法则,并通过图案组织规律的训练,系统地了解和初步掌握造型艺术的形式美规律。
2.审美情趣的培养。梁启超曾说过“情感教育最大的利器是艺术。”“音乐、美术、文学这三件法宝把情感秘密的钥匙都把握住了。”(《趣味教育与教育的趣味》),国外也有人主张艺术教育就是情感教育,这种论断虽然未必全面,但情感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一种功能,是无可非议的。如一次家乡风景的写生和校园风光的描绘,可以激发学生对家乡风土人情的眷恋和保护校园环境的责任感。
美术作品常常对人产生情绪感化的作用,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曾经征服过不少人,许多人从中受到了爱美情操的感染。舍科特尼科夫绘的《又是一个两分》使很多学生为自己学习成绩的落后感到羞涩。美术课要善于发掘艺术作品内在的健康的感情因素,转化为学生的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他们爱美的情操。这种情感教育可以通过参观、作品欣赏、写生和临摩优秀作品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内容也应该从自然、社会和艺术等范围多方位地展开。
3.审美理想的培养。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和由此而产生的情感反应,是审美活动最初的表现形式,但这种感受和感化,都受着审美理想的制约。青少年由于年龄和身心发展的局限,往往把握不了是非标准,不能分辨生活里什么是美好的,什么是丑恶的,什么是应该歌颂的,什么是应该批评的。不同的审美判断往往会引起不同的情感反应。一切优秀的健康的艺术作品,总是集中地反映了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艺术家正确的审美观点。反过来,它又使欣赏者得到审美愉悦,起着积极的审美教育作用。这种寓教于乐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正是艺术审美活动的特征,也是我们美术教育的目的之一。美术课中,教师选择古今中外优秀美术作品,并通过与学生的谈话分析,或辅之以简单的命题创作,都可以收到培养学生正确健康的审美观点和审美理想的效果。
4.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美术教育不以培养学生感受美和鉴赏美的能力为最终目的,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审美想像力和创造力,提高形象思维能力,以他们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去从事改造生活的实践。著名美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说过:“想像是绘画上极其重要的一事,有形的东西,可用想像使它变形;无形的东西,也可以用想像使它有形。”孩子们充满幻想,我们应该因势利导,将他们的丰富的想像力转化为审美创造力。这种艺术的审美创造活动,以他们逐渐形成的想像力为前提,又以在美术课中逐渐学到的技能技巧为必要途径。所以美术技能技巧的训练在中学美术课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学生们运用所学到的有关线条、色彩、比例、构图、透视、解剖、质感、肌理等造型手段,以及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分析能力,在老师的指导下就能够变无形的想像为可视的形象,创造出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美术作品来。
篇3
艺术社会学观念在高等美术教育改革过程中的塑造
(一)充分认识到艺术社会学对高等美术教育改革的研究意义
艺术社会学的研究客体有艺术品、创作者与欣赏者和社会,它们是个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具体而言由社会决定和影响创作者及欣赏者,再由创作者及欣赏者决定和影响艺术品。简而言之,艺术和社会是通过创作者和欣赏者这根纽带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著名艺术史家岑家梧在《论艺术社会学》中提出“百数十年来,艺术社会学者在着重艺术与社会关系的分析研究,指出艺术发展的规律性,使艺术学的研究,逐渐脱离了玄学的范畴,这是这派学者重大的灾献。”他还充满信心地说:“现在艺术社会学,不管它的本身怎样的幼稚,在将来,它终必能采取史精密的科学方法,吸收史进步的学说的精华,而成为真正科学的艺术学,这确是一种趋势!”[3]蔡仪认为,包括艺术社会学在内的艺术学是以美学为基础的,没有美学便没有完全的艺术学;而美学的领域应当包括美的存在、美的认识和美的创造,也就是现实美、美感和艺术美。因此,“艺术学和美学的关系,好像内切的两个圆,艺术学是内切于美学的。”由此决定,艺术社会学的意义“是考察艺术及其产生的社会基础的相对应的关系,和其随社会基础的发展而变化的相关联的规律。”[4]据此可知,艺术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社会的方方面面息息相关的,所以想教好和学好艺术,就必须重视艺术社会学的指导作用,在高等美术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我们更要充分认识到艺术社会学对高等美术教育改革的重要意义。
(二)严格区分社会学批评与艺术社会学
社会学批评与艺术社会学既有内在的联系,又有明显的区别,所以应该严格区分二者,不要混淆二者。一方面,社会学批评,是指把艺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来加以考察和研究的批评方法,即是一种艺术批评模式。与社会学批评不同,艺术社会学是将艺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进行研究讨论的,是用社会学的先进的理论和观点以及科学的方法对艺术的产生、创作、传递等艺术现象进行考察研究的。另一方面,社会学批评是从社会这个大环境对艺术现象各方面的影响和制约关系来考察研究艺术现象,从艺术作品、艺术家个人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中来考察研究艺术作品,从而在揭示艺术现象与社会生活的相互依存的联系关系中体现出的社会学批评的广阔视野。艺术社会学是把艺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从社会生活的角度对艺术进行宏观的、整体的、综合的研究。由此可见,在高等美术教育改革中,高等美术教育应当立足于使学生在美术学习中,从社会生活的视野对所学习和创作的艺术作品和一系列的艺术现象进行宏观、综合地学习研究。
(三)摒弃“庸俗社会学”的影响
中国艺术发展史上,中国艺术理论界由于对庸俗社会学缺乏清醒的辨析能力,曾一度错把庸俗社会学的主要理论家弗里契视为“艺术学之指导者”,庸俗社会学在中国艺术发展历史中产生了相当大的负面影响,中国艺术发展受到庸俗社会学的干扰和影响是相当严重的。我们所说的艺术社会学立场与庸俗社会学是有根本区别的。艺术社会学是建立在一种综合和包容的立场上,探讨艺术与社会之间的各种复杂关系,研究艺术作为人类精神掌握世界的方式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在高等美术教育中如何摒除庸俗社会学对高等美术教育影响的同时,如何正确加强艺术社会学的学科建设是至关重要的。
艺术社会学视野下的高等美术教育改革对策
(一)注重学生关注生活,加强生活体验的培养
艺术社会学认为艺术现象与社会生活是密切联系的,二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互动关系,例如艺术与经济、政治、哲学、道德、宗教等的关系。在进行高等美术教育改革时,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艺术现象产生与发展的社会条件和社会背景,艺术现象的社会功能,艺术现象的艺术价值的标准和取向,艺术社会过程中的艺术生产、传播和消费等一系列活动的完整整体的各个环节。因此,在高等美术教育活动中应注重对学生关注生活,加强生活体验的培养。高等美术教育应当以对生活的切入来极大地丰富学生个体的经历和体验。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离开了生活,体验就无法生成。如果高等美术教育中,老师对美术知识与技能技巧的传授得不到学生个体经验的认同,那么学生在这样的高等美术教育中所学习到的相关的美术技能技巧就只能停留于技术层面本身,由于缺乏生活的体验,与社会生活脱节,学生创作的美术作品就会相应地缺乏艺术生命力。
(二)注重高等美术教育的包容性和多元化
美国的小威廉姆E多尔在其著作《后现代课程观》提出:教育和文化两个方面,前者可自然称之为教育联系,指课程中的联系赋予课程以丰富的模体或网络,后者也可自然地称之为文化联系,指课程之外的文化或宇宙联系,这些联系形成了课程赖以生存的大的模体,两者相互补充。[5]艺术社会学强调艺术现象与社会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其在揭示艺术与社会诸多因素的关系时,把艺术活动当作多种因素的复合整体,重在宏观研究和整体性考察。这就要求高等美术教育改革中要注重高等美术教育的包容性和多元化。高等美术教育的包容性和多元化不但是指教育内容、方式和类型的繁多,而且也包含着“”、“包容并蓄”等教育理念和思想。高等美术教育应当是一种综合的教育,高等美术教育的课程改革应主要以综合性为原则,从传统的分科走向综合的发展,实现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和融合,建构起综合的学科门类。高等美术教育的课程改革还应当注重美术学科内容的综合,将“工艺美术、现代设计”与强调审美的精神功用的“纯艺术”结合起来。老师在高等美术教学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思考和讨论的空间,并积极地引导学生从一点出发多点结果的多元或从多点出发以多点结果的多元地进行思考和学习。
(三)注重高等美术教育形式与内容的和谐
艺术的理想就是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使二者之间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伟大的艺术作品不仅仅在于形式,而是期望艺术作品的形式能够体现和表达更为广阔丰富的社会人生意义。艺术形式有其相对独立性,如果不是结合着社会现实而一味地追求形式的创新,那么其就很有可能流于成为一种空洞的形式,所以成功的艺术作品中,形式与内容是不可分的。艺术社会学的转向就是从对形式技巧的讲究转向对内容意义的追求。简而言之,艺术作品的形式是完成了的内容,内容是具有形式的社会。综上所述,在对高等美术教育进行改革时,我们应当注重高等美术教育形式与内容的和谐,即在进行高等美术教学时,要培养学生具有既要注重艺术的形式创新,又要注重艺术的内容丰富的思维。
篇4
关键词:小学 语文 美育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6.177
1 概述
美育,简而言之,就是审美教育,也叫美感教育、情感教育。其目的是提高人们的审美感受力、审美创造力及审美情趣,以促进其人格的完善以及全民整体素质的提高。美育是审美与教育结合的产物,它的本质就是情感性。
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在教育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语文教育中常用的材料多是文质兼美的课文,教材中蕴含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结构美等审美属性,使其独具感性特质,而美育作为一种情感教育,是语文学科表情达意的主要工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教学,可以促进学生体会课文情感,获得审美感受,从而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
2 现状及分析
2.1 教学目标偏重知识性积累
美育教学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但是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主要原因是,我国语文教育在长期的应试教育影响下,只重知识传授,忽略了育人的大目标。多数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都采用填鸭式的教育,视“字、词、句、段、篇、章”的教学任务为唯一目标,完全忽视了对学生的美育教学。这就很容易让学生对课文产生支离破碎的感觉,很难从整体去理解和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课文中蕴藏的美感,阻碍了其审美能力的提升。
2.2 传统的语文教育思想
传统的语文教育思想束缚了语文美育教学的发展。在语文课堂上,教师仍然是抱着课本,旁征博引,滔滔不绝,而忽视了学生才是审美教育的主体,就算学生们记住了种种关于美的“精辟”分析,也很难受到美的熏陶。这种呆板的教学模式,课堂枯燥的教学气氛,完全扼杀了学生自我思考及再创造的能力。
2.3 教师自身审美素养不高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如果一位教师自身素养不高,又怎么会有好的教学效果呢?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更多地参与课堂艺术的创造,从整体上把握课程的结构,才能激发、调动学生的审美激情和创造欲望,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其自身的美学修养。
3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教学
我们过去的语文教学偏重智育,现在的新语文大纲提出了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和审美性并重的指导思想,语文教学开始呼吁美育教学。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教学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 激发审美情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前提。教师在备课时要精心创造并展示与课文内容相吻合的意境,从而让学生置身于美的氛围中,激起学生的愉悦之感,这种愉悦之感能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兴趣的指引下,他们就会主动愉快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与教师一起“奇文共赏,疑义相析”。激起学生审美情趣的方法有很多,如教师的语言艺术、心理沟通艺术、利用多媒体教学的技能等等。如在教《落花生》一课的时候,笔者手里拿几颗花生展示给学生看,讲解“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着个白胖子”,让学生对花生有个主观印象,对课文内容产生兴趣,然后再开始教学,使其在强烈的审美期待中学完课文,为学好全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3.2 吟诵,品味语言美
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其主要特点是以美感人,以情动人,用情感来打开学生的心扉。我们的语文教材中的大多数课文都是精心选编的佳作,很多读起来琅琅上口,顺畅协调,富有音乐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带领学生通过吟诵来审视文章的美感,感受字里行间饱含的美感。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叙事叙情的文章,最好还要‘美读’”,“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有感情的朗读是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有利于学生深入品味文字作品,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发挥语言的感染力。
3.3 想象,感受意境美
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作者在创造形象时常常会有大量的留白,供人想象,因而完全把握作品中的形象离不开想象力的发挥。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抓住关键词句,启发学生主动想象。如学习《海燕》一文时,可以引导学生去想象那乌云密布,电闪雷鸣,风号浪涌,海燕振翅高翔、搏击风云的壮阔场面,及暴雨骤至,激浊扬清,天清地明的清亮世界,从而感悟“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这一呼喊的深层含义,进而感受文章饱含的意境美。
3.4 用生动的教学语言来表达美
语文课文的优美,不仅体现在语言美和意境美上,还体现在形象美和结构美上。这些美感,只有加上教师绘声绘色的描绘,吸引学生的兴趣,引导其主动想象,小学生才能在这种感召下如临其境,顺利融入作品角色,找到情感共鸣。因此,在教学中要求教师把握小学生的审美心理,将他们视为审美主体,运用生动的教学语言引导学生,使其置身与美的熏陶中,进而积极主动地融入其中来。如学习《望月》一文时,教师可设计生动的旁白,“此刻,月光正洒在我们的身上,大家感受到了吗?让我们继续望月”。学生会在这样的启发中,主动去想象月光洒在身上的情境,感悟那朦胧月色之美。
4 结论
小学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所学知识中来。要让小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真正受到美的熏陶,需要小学语文教师提高自身的审美素养,充分研究学生的审美需求,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不断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培养其爱美的情趣,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美、领略美、享受美、体验美、创造美,从而达到语文教学的较高境界,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章幸芳.谈中学语文美育的现状及出路[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20(2):89-91.
[2]孙达宏.让美育在阅读教学中延伸[J].考试周刊,2008,(49):36.
[3]刘铸,仲利亚.对语文教学过程审美化的几点思考[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0,(2):93-94.
[4]钱晴.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途径研究[D].苏州大学,2009.
篇5
1918年我国成立了第一所公立的美术院校国立北京艺术学校,这标志着中国专业的艺术教育的开始。艺术院校的教育宗旨主要是培养专门的艺术人才,促进社会美学和文化的发展。迄今为止我国的专业艺术教育已经有将近一百年的时间,教育内容、教学理念、教学手段也在逐渐改进,教学方法具有继承性和创新性,一方面应该将从前的教学方法中的精华部分沿用下来,另一方面应该跟进时代的步伐进行积极地创新,这样才能不断提升我国艺术教育的质量。美术是许多艺术学科的基础学科,美术教学效率的高低,对学生的艺术专业的学习有直接影响。因此,笔者针对新时期艺术院校的教学方法进行探求。
1 艺术院校探寻美术教学新方法的必要性
1.1 艺术院校教育规模的扩大,要求教育方法的普遍性要强
近几年来,我国的高等院校的招生人数逐步扩大,艺术院校的学生人数也在不断扩大。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导致学生的个体条件参差不齐,因此要求美术的教学方法适应性和普遍性很高,这样才能保证美术教育的整体教学效率。美术教学是摄影专业、工艺美学、平面设计、建筑造型等专业的基础课程,因此我们必须要提高美术教学方法的普遍性和适应性,才能适应逐步扩大的教育规模。
1.2 新时期的教育目标要求教学方法要具有时代性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艺术行业的分类不断细化且对专业和艺术创造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应该尊重当前时代对艺术人才的要求进行教学方法的改进,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人们的审美标准和对时尚元素的定义也在不断改变,这就需要艺术院校中的美术教学的教学方向也在不断变化,因此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要求艺术院校的美术教学跟进时代的步伐。
1.3 教学手段的提升要求教学方法的改进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美术教学的手段也在不断进步,多媒体技术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要求老师要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学手段的优势。比如,老师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上丰富的教学资源,将教学内容不断的扩展。利用音像和幻灯片技术,提升教学效率等。
2 探求美术教学新方法应遵循的原则
2.1 教学方法要适应时代的发展,提升艺术创造力的培养
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艺术行业的发展更加深入,对从事艺术行业的人才的艺术创造力的要求越老越高。创新是一个行业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动力源泉,而艺术行业本身就离不开创新,只有不断的创新才能促进艺术行业的不断发展。美术教学是艺术专业教学的基础课,教学方法的好坏直接影响了学生对专业课程学习的效率高低,教学方式的改进应该遵循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原则,才能满足培养教学目标,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艺术人才。
2.2 教学方法要坚持人文教育,才是提升学生素质的根本
黄济先生说过:“一个现代化的未来的人,不但有知识,有能力,有才干,有胆识,有开拓思想,有创造精神,还要有科学的思想方法,有高尚的品质,有广阔的眼界和胸怀,有崇高的理想和目标,是一个全面发展的,有高度社会责任感、主体性高度弘扬的新人”。因此,注重美术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是当代人才的所必备的素质之一。
艺术需要创造力,而创新灵感的离不开人文知识的积累,在美术知识的日常教学中,必须要注重对学生人文知识的教育,这样才能打开学生的视野,有助于学生对艺术和生活的理解,这样才能产生源源不断的艺术灵感。美术教学就是针对学生进行美学教育,培养学生创造社会美感的能力,因此在新时期的美术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这样次啊能提升学生对美术的学习效率。
3 当前艺术院校美术教学的新特点
①专业系科改革和拓展呈现交叉衍生、多元共存的趋向,为教育方法的多元化提供了基础;②专业教学分化与综合趋势不断加强,推动了美术教育教学方法多样性的探索和实践;③面对大众化高等专业美术教育,在专业教学尤其是基础教学阶段,出现了“主讲教师责任制合作教学法”“互动启发式教学法”等新形式;④为回应国际艺术教育思潮和高等美术教育的蓬勃发展,在多元化发展的教育方法实践中,教学质量的追求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始终是主轴。
4 实施多元化的美术教学方法
贝尔纳说过:“科学中难能可贵的创造性才华,由于方法拙劣可能被削弱,甚至被扼杀;而良好的方法则会增长、促进这种才华”。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才能适应不断改进的教学内容,提升美术教学效率。不同的美术教学科目所要求的教学方式存在不同,学生的个体条件存在差异以及教学重点的不同对教学方法的要求也不同,因此我们应该构建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体系,这样才能提升美术教学的效率。
4.1 尊重学生为教学主体的教学方法
在传统的美术教学中,都是以老师理论讲解为主要形式,我们应该改变这种教学方式,提倡尊重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艺术院校的学生经过初中和高中的美术学习,已经对美术基础的理论知识有了很大程度的了解,因此我们应该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美术教学方法,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老师进行难点和重点的知识指导,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美术的主观能动性。比如,在进行美术派系和美术文化的知识学习时,老师可以让学生进行预习,然后在课堂上,学生将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领悟进行分享,老师针对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漏洞和不足进行纠正和补充。
4.2 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既然美术教学要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老师应该放手,让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和艺术发挥。老师对学生应该实施引导的、启发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艺术灵感,培养学生对艺术和生活的感悟能力,这样才能培养出创新型的艺术人才。比如在学生进行野外写生的时候,老师可以对学生所处的自然环境进行简单的分析,对于学生进行创作的主题和表达的情感和意象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发挥空间。
4.3 实行实践美术教学法
艺术院校的美术教学一般都是为学生的专业课程进行服务,要想提升学生美术知识和技术的应用能力,老师应该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长期的将理论知识用于实践之中,会大大提升学生的艺术知识应用能力。比如摄影专业的学生,老师应该带领学生进行实地的取景,进行摄影实践,通过实践让学生对线条、光线、色调等美术元素进行提炼和调整,这样提升学生的摄影技术、比如平面设计专业,老师应该带领学生进入到广告公司、网页设计等相关的企业进行实习,通过“师傅”在实际工作中的带领,加大学生对艺术的领悟能力和应用能力,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社会实践是美术教育中一个特殊的教学环节,它转换了课堂场地,把专业的学习延伸到了社会上。它是一门教学内容具有综合性、实践性的基础课程。这样的教学方法更能反映社会的真实需求,更有利于学生的所学和社会接轨、和市场融合,更有利于学生学有所用。
4.4 采用开放式教学方法
我们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方式多是封闭的,一般进行美术教学的空间和时间都是固定,都是在普通的教师或者是画室,上课的时间也是固定不变的,这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和艺术灵感的启发,我们应该采取开放式的教学方式,在形式上我们可以多举办一些美术主体创作大赛,或者是美术作品欣赏等形式,在教学地点上应该灵活多变,比如在下雪的天气、或者是日出的时候、或是有车水马龙的大街等,一切具有艺术创造的时刻或者地点,老师应该尽可能的组织学生去体验或感受这些画面。
4.5 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美术教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在当前的美术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已经成为日常教学离不开的教学手段,但是老师没有充分发挥出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导致教学资源利用不充分的情况,我们应该根据对媒体技术对教学资源进行深入的挖掘,将教学内容的广泛性、深入性、时代性都充分的发挥出来,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更有效的教学内容。多媒体技术大大节省了教学实践,老师应该提升多媒体教学的效率,对教学手段进行不断的改进,幻灯片技术是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手段之一,而历年来我们没有对多媒体的奇特技术进行充分的利用,比如影视技术等,老师应该根据美术教学需要尽可能的将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充分发挥。
结束语
无论采用什么样的美术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改进必须遵循两个原则不变,第一是继承传统美术教学方法的精华不变,第二结合时代特点和教学理念的新特点不变。发展是一切客观事情变化规律,因此教学方法必须要根据时代的进步进行改进,才能不断提升美术的教学效率,培养出我国现代化发展所需要的人才。美术教学已经成为多个行业发展必备的基础学科,因此美术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我国各个行业的发展,我们必须在思想和行动上充分重视教学方式的改进。因此,老师要注重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在课堂中要启发学生的注意力、想象力,让学生在一种自由、平和、充满认可的教学环境中学习。启发式教学和以往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有很大的不同,启发式教学更加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种教学方法更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课堂气氛会更活跃,教学效果也会更好。
篇6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美术鉴赏;教学改革
美术鉴赏作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列为普通高校的素质教育课程。当前美术鉴赏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即高校美术鉴赏教学应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美术生存条件的变化,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深化教学内容,积极开展教学模式的变革,弘扬民族文化,发挥美术独特的教育价值,寻找美术与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深度融合,提升大学生的综合文化修养,真正发挥美术独特的审美教育功能。通过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与高校《美术鉴赏》课程教学改革,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高素质的复合人才、适宜时代要求的创新型人才。
1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来进行美术教学改革探索,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1)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来进行美术教学改革探索,以课程教学质量工程为重点,加强教学质量工程的建设,加强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的紧密结合,提高教学的质量,以教学工作为中心,完善教学体系和质量,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开展艺术活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形成第一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活动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重点专项与大众普及相结合的教育模式。
(2)加强教学工作目标管理体系,强化教学课程的评估考核,完善教学质量标准体系;充分发挥教学的督导作用,加强教学的中期检查和学生的评教工作。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多媒体教育软件制作比赛和青年教师讲课比赛。
(3)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抓好教学工作,提倡教师开展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深化教师群的建设,充分发挥老教师、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创建课程的网络化教学体系。首期将建立网站以适应各门主干课程的网络在线教学的需要,为精品课程的申报做准备。
(4)进一步完善教学设施设备,创造良好的教学工作环境。在设施配备上,加大投入力度,以满足教学多元化的需求,使教学管理设备与时俱进。争取设立专门科研经费,制定鼓励教师参加科研的相关制度,促进教师从事课程相关的学术科研活动。尽快组建教学研究团队,为争创精品课程、打造教学名师及创办特色专业打好基础。
(5)加强学生的管理与考核,积极开展教育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积极开展丰富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开展艺术活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形成第一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活动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专项重点与大众普及相结合的教育模式。通过竞赛促进和深化教学改革,促进教改与竞赛的双赢,加强指导老师对学生的创新指导与培养。争取取得更多的艺术成果,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6)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参与管理和指导大型艺术社团的活动。举办人文艺术系列讲座及艺术展演活动,争取做到每月邀请一位国内外的学者、艺术家来校举办讲座或开展艺术展演活动。邀请国家级、省市级的专业文艺团体来校举办“精品剧目展演”和“高雅艺术进校园”的活动,努力建构和谐的校园文化和优良的育人环境。
2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来进行美术教学改革探索,改进教育方法与工作方法,强化教学质量,提升大学生的综合文化修养
(1)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坚持艺术理论教学和专业实践教学两个基本点,坚持开放性的互动性艺术理论教学,由学生被动接受改为主动学习。始终坚持项目式的艺术实践,由虚拟性的课堂作业与社会赛事为目标,促进实战型实习。由此,学生主动参与艺术理论学习与艺术实践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继续加强常规教学工作,鼓励师生参加各级各类活动,在各方面取得一些成绩。积极参与省内外高规格艺术赛事和实践活动。重视文化素质教育专用教材及教学课件的建设。编制多媒体教学课件,有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2)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不断扩充教育内涵。注重对于优秀的民间艺术、民俗文化的梳理与传播,努力把我国灿烂的文化遗产提炼、整合为公共艺术教育的内容。组织活动,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深化其对于中华文化遗产的认知。坚持将创新能力的培养纳入公共艺术教育的范畴,力求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有所突破、有所收获。通过开设专门课程、组织相关活动等渠道,有意识地发掘大学生的创造潜能。
(3)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有效融合社会服务。与国内兄弟院校和省市博物院、文化馆、官方或民间展演团体及设计公司等进行合作,一起承办或联办相关艺术文化活动。除在校的艺术类大学生及非艺术类的在校大学师生外,主要面向广大工农兵群众。其中,包括城市街道社区市民、政府工作人员和大型公司职员,以及驻地、武警战士和广大农村各类劳动群众等。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进行相关的艺术文化活动报导。其中,包括墙报等书写媒体和报刊杂志印刷媒体、广播电视传统电子媒体以及各类官方网络传媒等进行宣传报道。丰富活动内容,突出活动特色,完善管理机制:在原有活动基础上,继续突出书画艺术及其文化、审美文化及本原文化等的教学、欣赏、创作、设计、展览及参赛等各项活动;同时,加强书画艺术及其文化、设计艺术及其文化、审美文化及本原文化活动中的文化考察和学术讲座、艺术科研力度;此外,适当增设并加强节假日特别是寒暑假艺术文化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完备的常效机制,明确管理机构,健全管理体系;明确日常管理工作内容;确立师生结合的日常工作管理机制。形式多样。除基本的教学、欣赏、创作、设计、展览及参赛等方式外,还包括了定期开放日宣传与普及活动、文化考察、举办学术讲座、参与艺术科研项目;此外,在保证安全和满足校内教学要求的基础上,新增艺术文化下乡等课外社会实践活动,定期或不定期举办系列群众性的艺术文化竞赛或群众性的艺术文化表演及相关的艺术文化论坛活动。
总之,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来进行美术教学改革探索,有效提升大学生的综合文化修养,逐步培养一批有文化、有思想、有能力的艺术爱好者、收藏者和经营管理者。对弘扬民族文化精神和深入发掘中国传统文化艺术都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对如何提高高校美术鉴赏课程的教学效果、指导当前的高校美术鉴赏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具有实际意义。同时,逐步推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可持续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泽厚.美学三书[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2]尹少淳.美术及其教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5
篇7
摘要:中学美术教学中传统教材里面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和所要采取的一些解决方法,并指出现当今美术教材中出现的一些好的发展趋势,并展开一一分析,最后我对此提出,在二十一世纪,美术教材应该有新的突破,并提出它的新的发展趋势,提出一些看法,确立目标方向。
关键词:中学美术教法教材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教学机智
引言
美术课是中学的一门基础课,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不可缺少的环节。美术课在中学教育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21世纪,全国各地的美术教育者都在积极地探索与新时代相适应的美术教育方向。过去的20世纪,中国的美术教育领域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也有不少教训。
我国非常重视本国的传统文化,因此在以往的美术课程中导入了有决定性比例的传统美术内容,让学生以美术鉴赏为出发点,从而了解中国的文化,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很明显的是,其中存在了很多的问题:
首先,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使用的方法太单一,只会让学生产生反感心理,只能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其次,教材内容方面较少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倾向和心理水平,违背了教育心理学规律。教材切忌简单划一、强求一致、存在明显的成人化倾向,应该由简至繁、循序渐进式的递进,充分考虑儿童的个性特征。
接着,传统教材过多地引入古代、本民族的艺术作品,排斥现代的、以及外国的艺术作品,这是不对的。美术应该注重历史性、民族性,才能发挥它的作用。
最后,传统的美术教材在历史领域,批评领域很重视,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却在制作领域出现空白。艺术的真正价值在于将美术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随着社会的发展,美术在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与人的生活联系越来越密切,除了绘画、雕塑这些观赏性艺术属于纯美术之外,生活中许多方面都与美术有关。
当代中学美术教育课程标准,已经意识到要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让我们一起来讨论:
首先,新课程中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的转变,课本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激发学生参与表现与鉴赏,这一角色的转变,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给学生创造了发现自己个性和创造能力的空间。学生的“学”便提高到一个高度,成为美术教学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一环。到现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仅对于美术学科的学习,对于其它学科的发展也是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的。
其次,便是教材中美术与音乐的融合。之前,美术课和音乐课是各属一家的,而现在的美术教材中却将美术和音乐融合为一体。美术和音乐分别以小单元互相交叠穿插出现,让学生得到视、听觉美的全面感受,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伟大的尝试。说实话,音、美本一家,将它们割裂开来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错误。你说美妙的音乐、动人的舞蹈、中没有透漏出美的含义吗?而精彩的绘画中,强烈的色彩、振奋人心的设计中没有音乐的动感在里面吗?所以将美术、音乐的融合作为艺术课向学生传导,不仅锻炼了学生,也给老师提出了新要求。
另外,音乐、美术在融合的同时,自身内容也在不断地改进。同时美术与音乐的内容还作了融合。
最后,对于学生作品的评价方式多元化,传统教学中给学生布置美术作业,只求数量,不求质量,忽略了学生在活动中的创新。而现在就学生作品来看,非常全面地从色彩、形状、构图着眼,并表现在创作作品中的美感特征为标准,让学生充分运用自己的美学知识,发挥想象能力,善用各种材料,从而创作出具有美感的作品。新的评价标准提高了学生的兴趣,是值得肯定的。
21世纪是一个科技、信息飞速发展的世纪,美术教育也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跟上时代的步伐。并树立新的发展方向和趋势,我认为新世纪下,中学美术教育发展的新的方向应该是:
(一) 进一步确立终身学习,信息化发展相对应的美术教学目标,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美术的生命就在于和社会的接轨,离开了社会生活这片土壤,美术就如一朵枯萎的花朵毫无生气可言。因此落实在美术教育中,教学目标要与信息化社会发展密切联系。
(二) 不应该忽略美术的历史潮流,要注重所包含的深刻的内涵。都应该了解一点中国古老文化的底蕴,并可以向国内甚至国外传播中国的艺术渊源和艺术精髓。贯穿在我们的教材中,这部分内容是永远不可缺少的。
(三) 更加重视美术与日常生活的关联,因此创造美妙的东西和生活是它最基本的要求,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不能分开。所以教育中应该贯穿一些和日常生活的知识。
(四) 进一步扩展美术教育的内容和表现手段。不能纯粹地总使用老一套内容,局限于欣赏和绘画,可以适当导入摄影、漫画、卡通、陶艺等表现手段,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也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扩展他们的视野。
(五) 注重美术学科与其它艺术学科的渗透和融合,这样不仅使美术学科自身发挥作用,还可以多渠道地收益不少。
(六) 灵活利用教育的设施,学生对于艺术品的欣赏,在博物馆看到的要比书本看到来得激动、兴奋。因此可以适当制造机会,让学生去美术馆或博物馆欣赏,这样不仅完善课本上缺少的内容,也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提高对艺术的兴趣,增长了见识。
(七) 开展一些比赛性质的美术活动,鼓励学生踊跃参与,丰富他们的课余活动,培养他们对美术的热爱。
总之,目的就是让学生成为美术教育的主体,让他们内在的创造性、造型表现欲望与外部存在的美术相碰撞,让“美术世界”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相沟通,从而使学生真正意义上获得对他们终身发展的能力,我觉得这才是21世纪我们教育者所追求的共同方向。
参考文献:
[1]雷玲.美术新课程课堂教学中问题探究的教学探讨.现代阅读,2012(5).
篇8
新课程改革给美术教学带来了新的契机,美术教学应该以新的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模式,从美术学科的特点出发,充分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为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健康和谐发展发挥更重要的作用。笔者就当前形势下如何以新的教育理念实施美术教学改革提出了几点应注意的问题。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美术课程的教育目标首先是学生具备正确的审美观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因此,美术教师应加强自身的美学修养,重视对学生审美情操的培养,并精心准备教案,积极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个美的环境。教师要积极运用自身的语言、教态、知识和各种形象的手段(如范画、投影、故事、音乐等),通过有声、有色、有形的环境氛围,使学生处在浓厚和强烈的求知欲中,从而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
加强学生对美术作品评论,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在许多教师看来,美术评论应该是评论家的事,似乎与学生无关。其实不然,在欣赏美术名作时学生都有一种自己初步的印象和感觉。教师抓住学生的最初感觉,可以作为深入分析作品的起点,积极引导学生对具体的美术作品进行欣赏。实践证明这样做的结果,使学生增强了对理解新事物的自信心,培养了他们主动学习的习惯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教师要抓住时机,让学生在课外搜集各个画种的图片资料,并比较在画家笔下的各种表现手法及情形,学会用审美的目光去分析,通过观察得出结论,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美术的精神,艺术贵在创新”。学生阶段是思维和认识最活跃的时期,他们善于接受和吸收新生事物,热情大胆,敢作敢为。在他们身上,创新意识往往处于潜意识状态。需要不断挖掘,促进生长,促进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应注意保护学生独特的个性,并给予其自由发挥的环境和空间。并且运用科学合理及有趣味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激发起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表现####和创作的冲动。教师应充分利用美术学科的优势,在课堂教学及其他活动中引导学生观察社会和自然现象。要引导学生培养一双画家的眼睛,善于观察,准确观察和敏锐观察,提高创造想象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作为一种极富创意与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现在已经广泛应用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教学中,这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目前我国合作学习的应用研究主要以具体学科的实验研究为主,而在中学美术教学,特别是在初中美术这一非重点学科中的研究与应用很少。 通过合作学习,首先,学生能树立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更为重要的是学会在合作中获得进步的持续的自我发展方法,从而能在未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其次,通过合作学习的多边互动机构,最大程度地发掘学生作为教育主体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充分调动教学体系中的各个资源,使课堂教学在师生密切配合协作的过程中达到最优教学效果。最后,合作学习不仅强化了传统教学中的认知功能,更提升了学生的品质发展,不同特点的学生通过完成共同的任务和目标这一合作过程,其思维、辨识、分析、表达及创造力得到了全面的培养。
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应用合作学习具有状态的民主性、策略的实践性、内容的可行性、任务的创造性、评价的多元性和德育的渗透性等特性。在美术教学活动中,运用合作学习的策略,能有效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激活他们在学习上的主动性,发扬团队合作精神,自觉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成功的学习理论,非常值得我国学者和教育工作者研究和借鉴。
四、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
网络资源给教师的工作和学生的学习都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可以创设美的环境,诱发学生兴趣,节时省力,增大课堂容量,融声绘色,拓展学生视野。
篇9
一、学习素描,打好基础,要以培养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目的
素描是绘画入门的基础,素描的学习是帮助学生提高对于事物的整体性看法的,能够让学生学会如何全面观察世界,针对主体物能够准确而客观地表现,同时也能促进学生的脑、眼,以及手的协调性的有效方法。素描是全世界的艺术院校或者是系科的基础造型课,对于初学者而言,若是要迈入艺术的殿堂,素描则是必考的项目。不论何种风格的素描基础课程,基本的要求都是一样的,不过对于细节部分的造型诸要素有着一些不同的侧重。而高中的美术课程中,则需要老师对学生作一些较为基础的指导,使得学生能够根据物象的表象真实去感受物体,同时还能把物象进行艺术化,利用光影、单色的深浅来表现。让学生能够“艺术地表现”物体,学会用素描的语言来概括,进行取舍,对于某些部分进行加强或是减弱等艺术的处理手段。高中的素描教学训练必须以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观察能力作为主要的目的。
二、培养高中生的结构意识与整体观
高中的美术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的机构意识,要保证高中生在严格的训练轨道上进行素描的学习。素描的教学工作中需要强化学生的整体意识,这些做法都能提高学生掌握自己画面的整体效果,能够提升学生对于画面的把控,使学生在打型时候能够把控全局观,并能够真实地理解,并表现主体物在画面的空间结构和主体物与其他个体的关系。要注意整体才是正确的方法,对于观察物体以及处理画面而言,若是观察的方法得当,会直接影响着未来画面的观感,也就是说,观察的方法会直接影响作品的质量。因此,高中的美术教师在对学生传授技法教学的时候,首先要教育学生如何学会观察,如何把握整体的布局。要学会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物象的种种方法。正确的引导会使得高中生素描基础课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整体的观察物体是造型艺术根本的法则,它存在的实质其实是便于比较。学生必须学会把自己需要体现的绘画主体物控制在自己的绘画范围之内,处理局部的时候还需要考虑整体性,因而教师在教学的工作中还需要不断的提示学生并且强调整体观念的重要,要学生养成自动自发的整体观察习惯。
明确整体与局部的对立和统一关系,对于并不存在的纯粹“整体”,要明确整体若是会体现丰富性,其实是以依赖在对局部深入的进行刻画的过程。在对画面进行描绘的过程中,要考虑每个局部其实都是个整体,而所有的整体都是依靠各个局部组成的。要让学生在习作的各个阶段都学会考虑事物的整体性,要从画面的整体性出发,学会掌握整体性来调整画面,掌握整体性只是相对局部而言的,在一定的阶段上必须学会把主要的精力用在刻画物体的整体性特征之上,这样具体的物象的整体性就会得到提高。注意结构才是研究画面对象内在的结构,要刻意地让学生意识到结构意识的内容,在高中素描基础课程中,我会要求学生能够面对物体作出积极的探讨,由表及里地进行分析,从而研究对象内、外的结构,在研究外部表象的时候才能够顺其自然的做到理解和完美。
三、要本着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相结合的原则
在高中的素描教学工作之中,要做出短期和长期目标的规划,要把这两种目标分阶段的结合进行教学工作。一般而言,素描的教学训练总是为长远的目标做出贡献的,因而,合理的分阶段则是非常重要的。要在不断的重复中学会掌握相关的素描知识,以及素描的绘画技能和基础。最后才能够完美展现具体的复杂的物体在平面之上。对于素描基础课程来说,坚实的基础是来自长期的习作练习的,长期的绘画作品过程能够让学生们更为注重理解事物,能够提高学生们对于画面的分析能力。这样会便于让高中生听从教师引导,深入的理解画面,反复的进行校正以及探索。
四、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来提升鉴赏力
篇10
关键词: 中学美术教育弊端改革
我国美术教育和其它类学科一样在近十几年教育产业化浪潮的背景下变化巨大,已从精英式教育转变为普及型教育,其招生人数随之急剧扩张,各大专院校纷纷开办艺术类专业。据教育部统计,现在全国独立设置的专业艺术院校共29所,另外,全国现有的1080所高校中,有近600所设立了艺术学科。艺术学科已从小型学科快速发展成为相当规模的热门学科。但这种局面并不能证明美术教育和美术事业在我国取得了辉煌的成果,反而在一定程度上给我国的美术事业与教育埋下了难以估量的隐患。在大学校园中,除了一些有抱负的学生仍在认真读书和学习艺术外,一些学生全然失去为艺术学习的方向,他们在大学这种主要靠自觉与自我约束的学习氛围中混着学分、等着毕业。这种不良状况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于中学美术教育体制中。
在现在的以追求升学率为核心的中学教育体制中,我们的一切日常职业活动都被考试所指挥着,美术人才基础教育已经不折不扣地“产业化”了,美术教育产业链为我国生产出来的并不是合格的“产品”。
我们必须反思我们教育的价值何在。我们该怎样为那些高考生指出一条真正的、有意义的、健康的从艺之道呢?我们是否做到了让学生懂得艺术为何物,懂得艺术对于人生、对于社会所应具有的价值和意义?是否让他们知道了什么是审美,艺术在人文学科之中扮演了什么角色,以及艺术与审美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
虽然高中阶段的艺术教育只能让学生获得一些艺术的启蒙教育,然而,美术教师倘若仅仅只是教学生学会照猫画虎般的画画,仅仅只着眼于向学生灌输一些基本技法的话,学生就难以成长。如此就远离了艺术教育的正确方向与根本目标,非但不能促使艺术的进步,反而阻碍了艺术的发展。这样的艺术教育,便完全丧失了艺术教育的生命力和积极意义。
我们可以在专业技法的传授过程之中,积极地、有意识地渗透文化,尽可能地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正在推广的新课标的改革很值得我们去关注,因为国家教委制订的《美术课程标准》已明确指出:美术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而应将这门专业视为一种文化学习。这种标准的规定应当是非常正确的。它意味着美术专业的学习与训练的过程将被纳入到人文学科的整体范畴之中,从而使得艺术将不再机械地等于技术,而应当成为作用于国民灵魂得以提升的人文事业之一部分。对于那些美术专业生而言,将来美术有可能会成为他们未来的一种职业,而这一职业将会处于社会精神文明发展的前沿地位。因此,在高中的美术专业教学过程之中,教师非常有必要在重视普遍的文化基础课程的前提下,另开设美学入门、中外美术简史等课程,这些与美术密切相关联的文化课程的学习应当与技法学习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学习素描,学生必须了解素描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它是怎样发展与演变的,以及素描所具有的独立的审美趣味。
学习色彩,教师必须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了解在西洋艺术造型史中,色彩是怎样一步步被逐渐发现、逐渐演变与发展的历史进程。同时,教师还应当在色彩的语言教学过程尽可能地结合大师们对于色彩的探索、发现与贡献,让学生从中领会大师们所拥有的色彩修养。
学习速写,教师应当让学生从中外线描杰作中,去领悟线条的无限丰富的语汇与线条在空间中的无限可能性。
- 上一篇:管理会计课题研究
- 下一篇: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