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慢性病管理范文

时间:2023-10-27 17:53: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老年慢性病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老年慢性病管理

篇1

[关键词]老年慢性病;自我管理

为提高老年慢性病病人的晚年生活质量,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从老年慢性病的特点、我国老年慢性病的现状调查及护理等方面进行分析,得出做好老年人慢性病的自我管理,这在老年慢性病的全程治疗、康复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慢性病自我管理

1.1慢性病自我管理的定义指的是在卫生保健专业人员的协助下,个人承担一些预防性或治疗性的卫生保健活动。通俗一点说,慢性病自我管理即是"在医生的保驾护航下,病人自己照顾自己"【1】。

1.2慢性病自我管理的模式一方面需要开展慢性病自我管理健康教育来提高病人自我管理所需的基本知识、技能和自信心,让病人有能力、有信心自己照顾自己;另一方面,通过在技术上(培训医生),政策、环境、资源上支持医生在日常诊疗时为病人提供帮助,支持其进行自我管理【2】。

2慢性病自我管理模式的构架

慢性病自我管理并不是简单地将全部的疾病任务交给病人,而是强调病人也是保健服务的提供者之一,与整个慢性病保健系统融为一体。展示了以支持病人自我管理为核心的创新性保健服务的框架。从中可以看出此模式整合了病人、卫生专业人员、卫生系统及卫生机构的系统改变、社区资源与政策以及更高层次的积极政策及环境。

2.1老年病人日常的自我管理

老人得了慢性病之后,对待慢性病,有两种极端的做法:一是完全依靠医生,自己对自己的健康不负任何责任。这种做法是不可行的。因为:①没有足够的医务人员来满足为数众多的慢性病人的服务需求;②绝大部分慢性病是不能根治的,医疗服务只能起到控制或减轻症状,延缓病情发展的作用【3】;第二种做法是完全靠自己,根本不去看医生。这种做法也是不行的,因为,虽然病人自己在管理自己所患慢性病方面能做很多,但绝大部分病人毕竟不是卫生专业人员,缺乏卫生专业知识的自我保健不仅不能控制疾病,甚至会引起非常严重的后果。⑶

因此老年人对自己所患疾病要有正确的认识,不能焦虑、害怕,产生消极悲观的情绪;也不能不在乎,任其自由发展。需要在接受正规检查治疗,医务人员的照顾指导下掌握疾病的相关知识,懂得在日常生活中自我管理的重要性,知道如何安全用药,避免诱因,合理饮食,保持积极乐观情绪,并且坚持定期复查。

2.2社区对病人自我管理的支持

需要社区医护人员与老年病人建立良好的沟通,教给老年人如何更好地与医生合作、与医生交流,使其同时也能从卫生专业人员那里得到正确的、合理的、高效率的服务和支持,将病人的自我管理和专业人员的保健服务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有效的慢性病管理的目的。

2.3医务人员对病人自我管理的支持和随访

慢性病自我管理如同一座桥梁,帮助医患双方建立起共同参与管理慢性病的新型医患关系。因此,任何一个慢性病保健服务系统都应将自我管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例行的任务。医务人员应定期回访,建立动态观察机制,让老年病人安心。

2.4卫生系统对医生支持病人自我管理的支持

卫生管理系统如何培训医生支持病人自我管理,具有良好的服务方式,信息系统的支持。由于许多慢性病有着共同的危险因素及管理任务(不良情绪,疼痛,气短,疲劳等症状管理),慢性病人往往同时患有多种疾病,社区应首先开展针对老人慢性病的健康讲座,并且对某些有特殊需求的老人,有专人上门讲解,定期连续的服务。

3小结

总之,通过在社区持续开展自我管理健康教育项目,让每位老年病人学习到自我管理技能及信心后承担日常的疾病管理任务,加上来自医生及社区的自我管理支持和随访,能使慢性病人主要依靠自己控制所患疾病,过上健康、幸福的生活。

参考文献:

[1]余荣安.我国老年慢性病护理的研究进展.中国医学创新,2011,8-13:186.

篇2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 慢性病; 老年人; 综述;

Abstract: Clinical nursing path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the clinical nursing of all chronic diseases.Under the guidan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theory and using holistic nursing concept,nursing staff can integrate unique nursing techniqu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ith modern nursing techniques of w estern medicine and take dialectical care of patients with patients-oriented concept.The practice has achieved remarkable effects.The article reviewed the status of clinical nursing path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in chronic diseases among elderly patient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aiming at providing better methods for the management of chronic diseases among the elderly.

Keyword: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Chronic disease; The elderly; Review;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性病)是指病程超过3个月的非传染性疾病。有数据显示80%的老年人患有慢性病,特别是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呼吸系统疾病[1],且慢性病已成为我国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2]。慢性病老年人大多病情平稳,需要的是用药依从性和良好生活方式的坚持[3]。有研究表明,科学合理的护理方式对于促进患者康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4]。其中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的中西医临床护理路径,将优化的中医单病种护理方案进一步规范化,使护理步骤更为清晰、明确,加强对于临床护理行为的指导与监督,同时突出中医特色[5],对老年人较规范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的临床治疗和护理应用效果较好[6]。

1、 老年慢性病患者特点

1.1、 生理特点

世界卫生组织将慢性病定义为病情持续时间长、发病缓慢的疾病[7]。中医认为慢性病具有病程时间长、病情反复、正虚邪恋、气机不畅等特点[8]。在老年人漫长的病程中,正邪相争会耗伤正气,从而出现不同程度的脏腑亏虚之证。虚则气血、水液运行不畅,继而可能会出现气郁、湿郁、痰郁等症状,故慢性病基本病理特征表现为虚和郁[9,10]。且老年人生理健康状况较差,需要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更注重细节,稍有不慎则易出现病情加剧,增加治疗难度以及减缓康复进程[11]。

1.2、 心理特点

由于老年人心理脆弱,且慢性病病程缠绵、经济负担较重,再有在慢性病的治疗过程中,患者往往需要忌口、控制饮食,生活质量下降,这都会导致老年患者产生郁闷、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损及脾肾。且在漫长的病程中,当病情加重时,患者往往会产生厌世感伤,甚至会拒绝接受治疗,形成恶性循环,即所谓“七情不快,始而伤气,继而及血,郁久成病”[9]。老年人自我照护能力有限,在疾病过程中通常需要家人子女给予更多额外的照顾,这可能会令老年患者对其自身照护能力缺乏自信、主观能动性降低,从而过度依赖他人,形成退行性行为,影响疾病的康复。

 

老年慢性病管理中中西医临床护理路径的运用综述

 

2、 中西医临床护理路径

临床护理路径是针对特定的患者群体设定的护理图式或日程计划表,以时间为横轴,以各种护理手段为纵轴,对何时该做哪项护理、病情达到何种程度、何时可出院等进行详细说明与记录,在患者因病情变化影响预后时,护理人员需采取必要干预措施,并在临床护理路径表上做好记录与标注的一种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12]。中西医临床护理路径结合中医“治未病”、整体观等预防保健方面的知识,使护理计划更具指向性,依照证候的差异性分别给予更具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不仅将传统护理模式由被动转为主动,还有利于提高护理人员工作的自觉性和工作效率,实现护理工作的连续性、准确性和高效性,符合我国当前医疗形势以及“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患者为最大获益者,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当前我国慢性病高死亡率的严峻形势[13,14,15]。临床应用中其内容一般包括四步:成立专业小组;制定路径、形成最佳护理方案;实施;监测、评价以及改进。

3 、中西医临床护理路径在老年慢性病管理中的应用现状

3.1、 对治疗依从性的影响

2016年有研究报告指出,我国居民具备健康素养的总体水平为6.84%,其中慢性病预防素养最低,仅为4.66%[16]。而且部分病程长的老年慢性病患者会依据自身“经验”任意加减药量,依从性差。由于老年患者的受教育水平以及认知水平较低,一般短时间的健康教育很难让其彻底认识到依从性差对自身健康的危害。而现有研究证明,中西医临床护理路径中系统化的健康宣教、康复流程讲解、服药注意事项及膳食指导等有序的护理过程,不同于在常规护理中将所有知识和注意事项在短时间内一齐授于患者,耐心、细致、有序的讲解有助于减少老年患者对疾病的恐惧、焦虑心理,加强了患者自我管控能力,提高治疗依从性[17]。

3.2、 对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的影响

WHO统计发现,在中国医疗费用预计中,慢性病的防治费用将占据80%,其带来的社会负担及经济负担远远超过传染病和其他伤害[18]。而且我国正处在老龄化高速发展阶段,长期带病生存的老年慢性病患者给家庭和社会带来的经济压力更是不言而喻。研究发现,在临床工作中按照中西医临床护理路径,有条不紊地实施各项操作,保证各项治疗和健康教育的连续性和及时性,能够有效降低医疗护理活动中的随机性、盲从性,从而能够防止不必要的消耗[19]。可有效地提高消渴目病[20]、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21]、脑卒中[22]等患者治疗的有效率,进而降低住院时间及费用,还可提高医院住院床位的周转率[23],较好地体现了卫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我国医疗卫生改革的总体目标相符合[24]。

3.3、 对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

老年患者自护能力较差,病情易发生变化,而紧凑、有序的中西医临床护理路径使护理人员能尽早发现病情变化,尽快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25]。例如,研究发现帕金森患者常并发抑郁、便秘、睡眠障碍、损伤等并发症,运用临床护理路径,把健康教育知识贯穿于整个过程,连续反复的健康教育使患者学会主动预防并发症,从而避免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26]。还有研究表明,中西医护理对策在心血管病患的压疮预防中起到了很好的护理预防效果,在降低压疮发生率和提高病患护理满意度上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27]。

3.4、 对知识掌握率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

对老年人患病率较高的糖尿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高血压等进行的随机对照试验结果显示,中西医临床护理路径组的知识掌握率及总满意率明显高于传统护理组[5,28,29]。再者,就慢性病的健康教育而言,中西医临床护理路径可使中医辨证施护与西医护理程序相结合,使健康教育的方法更为科学,使患者及家属知道在治疗的过程中需做哪些检查与治疗,了解如何正确调节膳食结构以及如何进行情志疏导,提高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避免了科室因年轻护理人员多、业务水平低、经验不足所造成的低效性宣教[30]。从而达到在向患者科普疾病知识的同时,还可增强患者对护士的理解和信任,提高其护理满意度的效果,利于老年患者在出院后进行有效的自我管理。

3.5、 对护理人员的影响

中西医临床护理路径其内容包含参考标准和结果判断指标,因此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由于护士个人能力的不同造成的护理缺陷[25]。路径中注明每天应该实施的内容和患者需达到的目标[19],确保了各项护理工作按计划分次少量进行[31]。而且每完成一项内容,都需在路径表单上打勾确认记录,成功避免了因交班等情况带来的漏项缺项,也避免了非必要项目的实施[19]。这可增加护士职业责任感、提高工作效率,从而节约人力资源,符合当前我国护士短缺的现状。护士在该路径中扮演着制定者、实施者、评价者等多种角色,护理工作由被动变主动,督促护士不断学习中医护理技术和知识,利于护士的个人成长。再有,对管理者而言,护士长需要依据路径表的内容督促、检查每天的护理实施情况,且需对路径进行评价和改进,利于提高护理领导管理质量。

4、 中西医临床护理路径在临床应用的影响因素

4.1、 社会认同不足

根据对我国14个省份进行的调查,在认知度上,63.18%的慢性病患者确诊后愿意选择在中医医院进行治疗,对中医相对较为认可;在疾病不同阶段,31.62%的患者在疾病加重时选择应用中医药来治疗,35.24%的患者在确诊后立即应用中医进行治疗[20]。总体上,大部分患者对于应用中医防控慢性病较为认可,但整体满意度较低[14]。患者不仅会对中医护理技术本身的疗效存在疑虑,还会对护士执行中医护理操作技术是否可靠存在质疑,这可能是因为临床上较少选用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对患者进行治疗、护理,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应用率较低造成的。因此,需要通过对全社会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让大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和认同中医中药,消除患者对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的不信任感[32]。

4.2 、临床护士中医知识水平有限

有研究显示,护理人员中医底蕴欠缺成为制约中医护理服务水平的瓶颈[33],护士对常见证候要点、特色技术的培训需求仍较高[32]。追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目前临床上的护士大都是西医院校毕业,中医院校的护士所占比例仍旧较小。即使是中医院校毕业的护士,培养过程也存在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合理、培养内容西化等现象,导致毕业生的中医理论基础薄弱,临证能力缺乏,整体知识构架未能显现中医特色,中医思维方式难以建立等诸多问题[32]。中医和西医不同,中医的理论知识在中医的传播和使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即使在医院中会接受短期培训,但这对中医来说还远远不够,因此,需要高校和医院共同努力,培养一批理论扎实、技术娴熟的临床护理人才[31],促进中西医临床护理路径的发展。

4.3 、中医饮食调护未能落实到位

中医讲究“药食同源”,许多食物具有治病、补体的作用,若饮食调护得当,可以提高药物疗效,缩短疗程,反之可以加重病情[34]。再者,诸如糖尿病、高血压、哮喘等老年人,都需要注意饮食禁忌以及提供结构合理的饮食。然而大部分医院的营养食堂目前尚不能提供特色的中医辨证膳食,具有中医特色的饮食调护仅局限于健康指导层面,无法真正实施。护士虽对患者进行了相应的饮食调护指导,但患者能否按健康指导内容进行日常的膳食,其依从性是护士无法控制的,所以饮食调护也只能仅限于健康指导这一层面。

4.4 、医护协作的一致性有待提高

虽然中西医临床护理路径强调的是护理工作,但检查类、医嘱类等项目的顺利进行同样离不开医疗小组、医技部门等相关专业的支持。在制定中西医临床护理路径前,首先需要研究医生版的中医临床路径,同时还要对诊疗、检查、用药等医嘱类项目进行筛选和规范,并把初步拟定好的临床护理路径(护理版和患者版)交由医生评阅,避免由于医护之间的工作不够统一、不能很好的配合而使得患者误会,从而出现很多不必要的困扰[19]。而有研究显示,93.8%的护士认为医生很少开出中医护理技术的医嘱是影响中医护理技术开展最主要的原因[35],但护士实施中医护理技术必须遵照医嘱[34]。因此提高临床医生对中医护理技术的重视,提高医护协作的一致性才更有利于中西医临床护理路径在临床上的开展。

5 、小结

《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7—2025)》强调应加强现代医学与中国传统医学之间的交流,同时以医养结合、中医养生保健为措施降低老年群体慢性病发病率与死亡率,实现将中医药理论技术应用到我国的基本疾病控制体系中[16]。中西医临床护理路径正是融入了简便、易行、价廉、有效[36]的中医情志护理、饮食调护、耳穴压豆等多种传统特色疗法,中西并重,对老年慢性病患者进行辨证施护[37]。不仅规范了临床护理流程,保证整个护理流程有条不紊地进行[14],还可通过同病异护、异病同护,达到提高老年慢性病患者的依从性、减少住院费用、减少并发症等目的,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但该护理路径还在初步发展阶段[38],仍存在着专业护理人员缺乏、医护协调不一致等诸多问题。这需要学校、医院以及社会的共同努力,从而构建适合我国的中西医临床护理路径,以减轻家庭及社会负担,提高老年慢性病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蒋梦雅.亚太地区老年人慢性病基本药物价格和可及性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7.

[2]何爱萍,黄玉蓉.“治未病”理论与慢性病的中医护理[J].中医药导报,2012,18(3):99-100.

[3]于红.应用知信行模式在养老院合并慢性病老人中开展健康教育[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29):291-292.

[4]康艳.临床路径在AECOPD患者护理的应用[J].临床肺科杂志,2013,18(6):1163-1164.

[5]傅贤芳,李丽,曹雪.中西医临床护理路径在AECOPD患者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14,23(9):1769-1772.

[6]李明子.临床路径的基本概念及其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1):59.

[7]杜娟.“以病人为中心”作为慢性病防治的理念与重要策略[A]//大连医科大学、医学与哲学杂志社.医学与人文高峰论坛暨《医学与哲学》杂志第四届编委会第一次会议论文汇编[C].大连医科大学、医学与哲学杂志社:中国自然辩证法学会医学与哲学杂志社,2016:4.

[8]邱银莲.慢性病的中医护理体会[J].湖南中医杂志,1999,15(1):55,62.

[9]潘晓,黄惠桥.中医护理在慢性病中的应用现状[J].海南医学,2018,29(18):2595-2597.

[10]唐付才.中医内科慢性病证治特点初探[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3,15(2):159-160.

[11] 云华.浅谈老年慢性病患者的中医护理及心理特点[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2,3(30):167.

[12] Diabetes pathway slashes length of stay by 26%[J]. Hosp Case Manag,1999,7(1):8-13.

[13]李玉萍.临床护理路径在腰椎椎管狭窄患者围术期中的应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9(18):2387-2388.

[14]李和伟,王启帆,付宇.中医防控慢性病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8,25(10):1-3.

[15]胡其秀,马常兰.临床护理路径在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河南医学研究,2015,24(11):156-158.

[16] 庄一强.预防和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建立以人为本的一体化医疗[A]//大连医科大学、医学与哲学杂志社。医学与人文高峰论坛暨《医学与哲学》杂志第四届编委会第一次会议论文汇编[C].大连医科大学、医学与哲学杂志社:中国自然辩证法学会医学与哲学杂志社,2016:4.

[17]王雅慧,李桂香,李佩佩,等.中西医结合临床护理路径在冠脉支架植入术后康复的应用[J].中国疗养医学,2017,26(11):1159-1161.

[18]单大圣.中国慢性病防治形势及管理体制改革建议[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5,35(3):273-277.

[19]席凡捷.消渴目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西医结合临床护理路径的构建与应用研究[D].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2016.

[20]蔡秋杰,张娟,党海霞,等.中医药防治慢性病服务现状分析及对策[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5,22(2):4-7.

[21]梅花,张雅丽.中医医院临床护士对中医护理方案的认知与需求调查[J].护理研究,2015,29(2):231-232.

[22]张勇勤.论新形势下中医护理人才的培养策略[J].护理研究,2013,27(7A):2012-2013.

[23]朱岁松,董超雄,金洪长,等.减少一天住院日对医院经营效果的影响分析[J].中国病案,2015(2):78.

[24]李莉莉.中西医结合临床护理路径在过敏性紫癜患儿中的应用与效果评价[J].西部中医药,2016,29(1):125-128.

[25]杜娟.中西医结合临床护理路径在老年股骨骨折患者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环球中医药,2015,8(S1):199.

[26]邓红星,邓红春,邓月义.中西医结合临床护理路径在帕金森病病人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5,29(14):1768-1769.

[27]韩莉.初探中西医护理对策在预防心血管患者压疮中的效果[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6(31):146.

[28]程艳,潘园,梅海云.中西医临床护理路径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20):30-33.

[29]丁劲,李向丽,宋宗惠,等.临床护理路径在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患者健康教育中的效果[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7,5(28):144.

[30]武红,杜婧.中西医临床护理路径在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中的效果评价[J].中医临床研究,2014,6(17):131-133.

[31]蒋菊芳,费静霞,姚敏红,等.临床护理路径在精神分裂症患者标准化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1(10):970-973.

[32]周霄云,崔屹,张雅丽.护士实施中医护理技术体验的质性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5,30(9):37-40.

[33]柏亚妹,宋玉磊,王秋琴,等.住院病人对中医护理认知及需求调查[J].护理研究,2013,27(35):3996-3999.

[34]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76-204.

[35]张广清,林美珍,邓丽丽,等.广东省中医护理技术临床应用现状调查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13,13(12):81-83.

[36]杨平,莫惠彬,林晓华.中西医临床护理路径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内蒙古中医药,2015,34(8):172-173.

篇3

【关键词】 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心力衰竭

0引言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发左心力衰竭(心衰)发生率高,漏诊率高,病死率高. 现对我院呼吸科200305/200505的住院患者中COPD并发左心衰53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1临床资料

1.1对象COPD患者53(男42 ,女11)例,年龄62~93(中位数71)岁,所有患者均符合我国2002年COPD诊治指南[1]中的诊断标准,既往无心脏病史及入院时无左心衰诊断.

1.2临床表现

本组多数有受冷感冒等诱因, 5例为住院期间输入较多量液体或血浆后诱发,均以咳嗽、咳痰、气急为主诉,伴发热9例,有端坐呼吸或夜间气促加重者45例. 收缩压>180 mmHg (1 mmHg=0.133 kPa)或舒张压>100 mmHg 23例,收缩压

1.3主要辅助检查血红蛋白>160 g/L 11例,血气分析Ⅰ型呼衰28例,Ⅱ型呼衰17例,血CKMB或肌钙蛋白升高5例; 胸片心胸比例增大41例,肺淤血7例;心电图RV5≥2.5 mV或RV5+SV1>3.5~4.0 mV 23例,左胸导联STT缺血性或劳损性改变43例,左前分支或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7例,异常Q波16例,心律失常31例. 全部病例均行心超检查LVEF值50%,但临床症状、体征、以及强心利尿治疗后病情迅速改善,均支持左心衰诊断.

1.4治疗经过及转归入院后均予积极抗感染、平喘、祛痰等治疗,疗效不佳者,经诊断伴发左心衰后,予强心利尿扩血管治疗,其中7例危重者行无创通气或气管插管、呼吸机支持治疗. 45例好转出院, 8例因病情危重死亡或经济原因自动出院.

2讨论

本组病例均有长期COPD病史,入院前多以受凉感冒为诱因,无明确心脏病史,收入院诊断均漏诊左心衰,入院后经询问病史、体检、重读胸片及心电图、最后心脏彩超证实. 左心衰在COPD中发生率高,其原因可能有:①老年患者常存在潜在心脏病. 转贴于 ②COPD患者反复感染、长期慢性缺氧以及急性加重期时缺氧加重、酸中毒、电解质紊乱、内毒素等原因,使心肌功能急性或慢性损害. 临床和尸检资料证实,COPD、肺心病中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左心室结构发生了变化,左心功能损害. 左心衰在COPD漏诊率高,其原因分析有:①既往有心脏疾病的气促患者,我们易考虑左心衰诊断,但对于无心脏病患者,医生常易局限于既往的COPD诊断. ②对临床症状特点未详细询问,体检不认真,不结合临床仔细阅读、分析胸片、心电图,而只是根据专科的报告. ③COPD并发冠心病时常无胸痛史. ④COPD患者常因存在肺气肿,肺心病使其在并发左心系统病变时,胸片、心电图表现不典型. 以下情况我们要重视左心衰诊断:①患者喜端坐呼吸,或夜间咳嗽、气促加重,或发作性气促,或伴咯泡沫血痰. ②心率极度加快,血压极度升高或出现低血压甚至休克时,对于后者我们要高度警惕伴发AMI可能,故要重视心电图,心肌酶谱的动态观察. ③心尖搏动在左锁骨中线外,或心界扩大,或心尖区闻及舒张期奔马律,收缩期杂音. ④动脉血气PCO2不升高,尤其降低时. ⑤心电图出现以下之一者, RV5≥2.5 mV,或RV5+SV1>3.5 mV,尤其在肺气肿患者中;左心导联STT显著改变;异常Q波;存在房颤、室上速、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等心律失常. ⑥胸片示心胸比例正常或增大或肺淤血者. ⑦平喘效果不理想,尤其在应用β2受体激动剂雾化吸入时气憋加重者. ⑧在输血浆或过多液体时气促加重者.

【参考文献】

篇4

老年患者大都患有慢性病,为此要承受长期的疾病折磨,病程漫长,所以往往产生极为复杂的心理活动。老年慢性患者常易出现焦虑、内疚、自责,还可出现消极、悲观、自暴自弃,甚至绝望厌世等心态,有时表现为抑郁少言,有时表现为暴躁、怒气冲冲,遇到一些琐碎小事就大发雷霆。对于这种心理变化,家属要给予谅解,要热情关心他们,耐心引导,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对于患者的粗暴无理,要给于深切的谅解,切勿与患者争吵,伤害患者的自尊心,要以深切的理解与真诚的善意去感化患者,要多与患者谈心,帮助他们正视现实,鼓励他们振作精神,要帮助他们消除顾虑和其他有害的心理因素;增强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充分调动患者的积极因素,主动配合治疗。

总结我科慢性病患者的心理特点和中医护理在疾病治疗中的作用,要求护理人员掌握不同的心理特征,并运用自己所学的中医护理知识来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才能更好地体现“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

1 心理特点

1.1 慢性病患者的心理特点 患者因疾病住院改变了其正常的生活状态和生活方式,导致忧虑,如:思虑过多、心脾亏弱、忧劳过度、胃中不和等,不仅会使患者的注意力容易过分集中到病体上,还会影响到他的心理状态。

1.2 患者方面的原因 患者因长期患病,会对自己的病情和即将做的治疗感到束手无策、焦虑,对预期的疗效表示悲观,会有怒、忧、思、悲、恐、惊等情志方面的变化,而产生因七情内起之郁,其过程大多是:“始而伤气、继而及血、终乃成劳”所以要让患者怡情自遣、宽怀调养,才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疗效。

1.3 依赖性和退行性行为反应 依赖性、退行性行为是住院患者最常见的行为反应。患者在患病时自然会受到亲人和周围人们的照顾,成为人们关心帮助的重点对象,有些患者就会产生自信心不足,变得软弱无力,事事都要依赖别人。

2 应对方法

2.1 环境因素 护理人员为患者创造安静、安全、舒适的住院环境,病房温度适宜、光线柔和、床单干燥。

2.2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是我们实行人性化、个性化服务的一个良好开始和前提,护理人员在这方面起着主导作用。首先,护理人员要在已经掌握的医学知识的基础上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广度和深度,给患者做病情介绍和入院宣教时,运用通俗语句来描述,这样可以消除患者心中的恐惧和不安。其次,要尊重患者人格,包括在操作时保护患者的隐私,这样能使患者避免窘境,得到患者的信任。

2.3心理护理:对疾病造成病人的痛苦和悲观失落感,护士应予以理解和同情。鼓励病人疏泄抑郁和烦恼,并和病人多谈心,使其提高认识,要坚持治疗、适当锻炼,病情是可以得到长期缓解的。   2.4补充营养:因疾病造成病人较长时间的机体和心理精神的影响,有长期消耗和食欲不强的现象,所以需要注意补充营养。

2.5协助和训练病人自我照顾:首先要使病人消除依赖思想,并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积极的和安全的训练。

2.6对并发症和药物不良反应的预防和护理:①增进机体抵抗力。要保证营养、睡眠和良好的情绪,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锻炼。②协助合理用药。对长期用药的病人,要了解用药目的、种类、名称、剂量,注意观察用药后的不良反应,以便及时处理。不要随便改变和增减用药的种类和剂量。

2.7指导自我护理,调动患者的主动性:指导病人了解所患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的过程、诱发因素,以防止病情反复。指导病人了解所患疾病可能会发生哪些并发症及其原因,以防止发生并发症。鼓励病人参加力所能及的工作、社会活动,提高生活的自理能力。要让患者知道疾病的康复只靠治疗是不够的,还要依赖患者自己的努力,要有战胜疾病的信心,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面对现实,主动融入到社会活动中。

2.8中医护理 因恐惧不安可引起失眠,应用所学的中医耳穴压丸法来治疗。主穴:心、神门、皮质下。配穴:肝火上扰配肝、胆,胃气不和配胃、脾,阴虚火旺配肾。在不服安眠药的情况下收到很好的疗效,有效率达95%,且无不良反应。

3讨论

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是以活动的形式存在的。心理活动会有一定的躯体表现,而有了躯体疾病必然会有相应的心理活动。心理活动影响着一个人病体的康复。依据现在“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和“整体护理”理论,我们在治疗时不仅要注重医疗技术,还要依据患者在住院期间不同时期表现出的心理特征进行相对应的心理护理和疏导,才能更好地体现“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疾病影响人的心理健康,心理健康影响着人的身体健康,两者相辅相成。因此,在我们忙于做各种治疗时,切勿疏忽了患者的心理特征。参考文献

[1]马红梅,人文关怀在中医护理中的临床应用,全科护理杂志,2009第29期

篇5

[关键词] 护理干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氧疗依从性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5(c)-0091-0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严重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而引起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其患病人数多,发病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目前认为氧疗是影响COPD预后的主要因素之一,我国关于COPD患者应用长期氧疗的情况,尚无确切统计数字;美国开展长期氧疗最为普遍,居世界领先地位[2]。长期氧疗不仅能使动脉血氧饱和度增加,改善缺氧状态,减轻临床症状,增加患者活动范围,而且提高患者满意度,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但在临床应用中长期氧疗效果普遍存在患者氧疗依从性差的问题,为此本研究对COPD患者氧疗的疗效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0月~2011年10月在浙江省绍兴市第六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就诊的COPD患者10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观察组男36例,女14例,年龄40~72岁,平均(58.4±8.7)岁;对照组男33例,女17例,年龄43~69岁,平均(53.8±9.2)岁。所有患者均符合COPD的诊断标准,COPD患者氧疗指证[3]:动脉氧分压(PaO2)为7.3~8.7 kPa,伴有以下情况之一者,也应进行长期氧疗:①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血细胞比容>0.55);②肺源性心脏病的临床表现;③肺动脉高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按照常规呼吸科护理开展工作,根据患者病情给予鼻导管吸氧。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对患者采取一对一地方式以及制作健康教育宣传册进行氧疗知识的健康教育,于出院后定期进行随访。具体护理干预内容如下:①心理护理:由于患者患病后会产生紧张、害怕、忧虑、恐惧等不良心理,这些不良心理会直接影响疗效。因此,护士在治疗过程中要及时有效的给予心理疏导,语言要求通俗易懂、态度和蔼,为其讲解氧疗治疗的意义与目的,稳定患者情绪,增强其疾病康复的信心。②氧疗护理程序:记录患者氧流量或吸氧浓度、用氧频率、每日吸氧时间、吸氧期间、疾病诊断等。采取鼻导管吸氧方法,将导管经鼻孔插入鼻腔顶端软腭后部,吸氧浓度恒定,低流量供氧。因为对COPD急性加重患者给予高浓度吸氧可能导致呼吸抑制使病情恶化,一般应给予低浓度持续吸氧为妥。氧疗注意加温和湿化,呼吸道内保持37℃温度和95%~100%湿度是黏液纤毛系统正常清除功能的必要条件[4],故吸入氧应通过湿化瓶和必要的加温装置,以防止吸入干冷的氧气刺激损伤气道黏膜,致痰干结和影响纤毛功能。一般情况下氧流量维持25%左右,夜间应提高患者血氧浓度,这是因为COPD患者夜间血氧饱和度显著下降[5]。保持鼻导管舒适通畅,避免扭曲、折叠或脱落。③术后随访:分别在患者入院时、出院时以及出院后1年对其进行随访。注意患者病情变化,根据医疗条件嘱患者每月或3个月到门诊随诊1次,了解患者各项情况,观察症状、体征、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计数、血细胞比容以及肺功能检查和血气分析等;比较两组患者出院后1年内平均住院次数及呼吸改善情况。针对患者不同的病情给予相应的护理指导;积极与患者及家属沟通,鼓励患者吸氧时间达15 h以上。另外,应指导氧疗患者正确使用氧疗装置。指导氧疗装置的消毒。防止污染和导管堵塞,对鼻塞、输氧导管、湿化加温装置,呼吸机管道系统等应经常定时更换和清洗消毒,以防止交叉感染。吸氧导管、鼻塞应随时注意检查有无分泌物堵塞,并及时更换[6]。以保证有效和安全的氧疗。密切观察氧疗效果,如呼吸困难等症状减轻或缓解,心跳正常或接近正常,则表明氧疗有效。高浓度供氧不宜时间过长,如果吸氧浓度>60%,持续24 h以上,可能发生氧中毒[7]。

1.3 观察指标

①观察比较血气分析、血红蛋白和血细胞比容;②记录两组患者入院时、出院时以及出院后1年的氧疗依从性情况[7],采用问卷调查法自行设计问卷,内容包括:氧疗知识;对氧疗的认识程度;氧疗应用情况。各项均以“是”或“否”来回答,发放问卷100份,有效回收问卷100份,回收率100%。③比较两组患者出院后1年内平均住院次数及呼吸改善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3.0对数据进行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独立样本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气分析、血红蛋白和血细胞比容比较

治疗前两组血气分析、血红蛋白和血细胞比容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经1个月治疗后,两组患者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而且观察组PaO2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红蛋白和血细胞比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观察组血红蛋白和血细胞比容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说明观察组临床改善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护理干预联合常规呼吸内科治疗更能改善患者呼吸功能。见表1。

2.2 两组患者氧疗依从性比较

观察组出院时以及出院后每天应用氧疗>15 h者分别为40例(80%)和31例(62%);对照组分别为26例(80%)和17例(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出院后1年内平均住院次数及呼吸改善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出院后1年内平均住院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而在呼吸症状改善方面,观察组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3。

3 讨论

COPD是持续存在的气流受限,并呈进行性发展,伴有气道和肺对有害颗粒或气体所致慢性炎症反应性增加的一种慢性疾病[8]。急性加重和合并症对患者整体疾病的严重程度亦有显著影响。此病患病人数多,死亡率高,社会经济负担重,已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COPD目前居全球死亡原因的第4位。我国的流行病学调查表明,40岁以上人群COPD患病率为8.2%[9]。到目前为止,有关COPD确切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需要临床实验进一步研究。COPD患者因缺氧可使呼吸系统变化表现为呼吸加深加快,肺通气量增加,吸入氧增加。PaO2降低可刺激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使其兴奋,反射性地引起呼吸加快加深。胸廓呼吸运动的增强使胸内负压增大,促进静脉回流,回心血量多,增加心输出量和肺血流量,有利于氧的摄取和运输。但过度通气使PaCO2降低,减低了二氧化碳对延髓中枢化学感受器的刺激,可限制肺通气量,导致呼吸碱中毒,使呼吸减弱。低张性缺氧所引起的肺通气变化与缺氧持续的时间有关[10]。肺通气量增加是对急性低张性缺氧最重要的代偿性反应。严重的全身性缺氧时,由于肺血管收缩增加了肺循环的阻力,导致肺动脉高压及右心肥大;严重缺氧能引起能量代谢障碍和酸中毒,心肌变性、坏死,心律失常;甚至严重而持续的脑缺氧导致呼吸中枢抑制而死亡[11]。另外,供氧不足时,组织细胞可通过增强利用氧的能力和增强无氧酵解过程以获得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能量,达到细胞代偿性适应的目的。

氧疗被认为是最能影响COPD预后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新的氧疗技术的产生和氧疗方法的不断改进,不仅提高了氧疗效果,也给患者的使用带来了极大方便,使长期氧疗的应用更加广泛[12]。纠正低氧血症,且有利于提高患者生存率、改善生活质量和神经精神状态,减轻红细胞增多症,预防夜间低氧血症,改善睡眠质量,预防肺心病和右心衰竭的发生以及减少医疗费用包括住院次数和住院天数。长期氧疗能延长COPD患者的生存期,降低病死率。有报道指出,每天平均吸氧大于5 h,5年存活率提高56%~65%[13],说明长期氧疗效可以明显延长COPD患者的生存质量。另外,心理护理干预对COPD患者氧疗依从性起到一定改善作用。由于老年COPD患者由于自身文化程度对氧疗认知不足,或者经济困难难以长期坚持氧疗等各种因素,普遍存在老年患者氧疗依从性较差,生存率较低,这就需要采用多种不同渠道对COPD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提高老年COPD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知程度,选用合适的氧疗方法,提高患者氧疗依从性,最终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最后老年人接受健康教育程度不同也影响其氧疗依从性。调查表明,老年COPD患者无法从除了医院以外的其他途径获得氧疗知识,而且有的患者认为目前的健康教育内容无法满足自身对氧疗知识的需求,所以针对上述情况,需要在临床中不断加强医护人员健康教育技能,把健康教育作为护士继续教育的主要内容[14-15]。另外,加强大众传媒宣传力量。实施社区和家庭相结合的模式对老年COPD患者进行健康教育[16-17]。

本研究选取2010年10月~2011年10月我院门诊就诊的老年COPD患者10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所有患者均以呼吸科常规操作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护理干预,以患者对氧疗知识认知程度、1年内病情急性发作住院次数以及临床功能改善程度作为疗效的观察指标。治疗前后血气分析、血红蛋白和血细胞比容比较、1年内病情急性发作住院次数以及临床功能改善方面均明显好于对照组(P < 0.05)。提示对COPD患者加强护理干预,普及氧疗知识,对提高COPD患者氧疗依从性有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对COPD患者开展心理护理,进行科学合理长期氧疗,提高了患者生存质量,增加了氧疗依从性,减少了患者临床症状和住院次数,促进患者加快康复,同时,要求护理人员不断提高护理质量,为患者提供更加科学的、专业的护理。

[参考文献]

[1] 李雅君.影响COPD合并呼衰病人氧疗疗效的因素及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18):1715-1716.

[2] 张雪梅,徐蕾,周小燕.老年COPD稳定期患者家庭氧疗的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08,35(11):2196-2197.

[3] 王一佳,陶连琴,时国朝,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无长期氧疗指征患者夜间低氧血症的日间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12,11(4):317-321.

[4] 余明仙.护理干预对提高COPD患者长期氧疗效果的观察[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8,24(6):18-19.

[5] 洪桂英.心理支持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氧疗依从性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8):71-72.

[6] Takahashi T,Ichinose M,Inoue H,et al. Underdiagnosis and undertreatment of COPD in primary care aettings [J]. Respirology,2003,8(4):504-508.

[7] 陈燕.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长期氧疗的护理进展[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25(6):68-69.

[8] 赵碧双,黄丹.长期氧疗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缓解期疗效评价[J].护理研究,2007,28(7):733-734.

[9] 赵碧双,黄丹,魏惠灵,等.长期氧疗效在慢性阻塞肺疾病缓解期疗效评价[J].四川医学,2007,28(7):66-67.

[10] 李香玉.老年COPD患者氧疗依从性差的原因及对策[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14):134-135.

[11] 龚年金,邢宏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的综合治疗[J].医学综述,2011,17(5):785-787.

[12] 陈琼珍,闭行良,李奕庆.社区护理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家庭氧疗依从性的影响[J].内科,2011,6(5):514-516.

[13] 曾玲湘.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家庭氧疗治疗的探讨[J].当代医学,2012,18(2):106.

[14] Guenette JA,Webb KA,Donnell DE et al. Effect of fluticasone/salmeterol combination on dyspnea and respiratory mechanics in mild-to–moderate COPD [J]. Respir Med,2013,107(5):708-716.

[15] 王慧青.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护理进展[J].当代护士:学术版,2005,25(12):22-23.

[16] Palkovits S,Lasta M,Boltz A,et al. Measurement of retinal oxygen saturation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J]. 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2013,54(2):1008-1013.

篇6

关键词:社区综合管理 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稳定期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属于常见的肺部疾病,于中老年群体中比较常见,诱发因素主要为感染以及粉尘,可造成呼吸道分泌物增加,支气管黏膜中发生炎症水肿[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生后患者承受着较大痛苦,给家庭带来了经济负担,同时因病程较长、病情较为复杂,短期住院治疗难以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在患者出院以后未得到相应指导会导致其治疗依从性下降、病情失控,可能会再次入院治疗[2]。为此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出院后处于恢复期时加强护理管理,采取有效的指导措施,监督患者正确、规律的自我管理以及康复锻炼,对于促进患者尽早恢复具有积极意义。本文分析评估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处于稳定期时应用社区综合管理模式的临床价值,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选取2020年1-12月社区处于稳定期的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102例,随机分为两组,各51例。对照组男37例,女14例;年龄60~76岁,平均(68.15±3.14)岁;病程3~10年,平均(6.24±1.29)年。观察组男39例,女12例;年龄61~76岁,平均(68.29±3.24)岁;病程3~9年,平均(6.32±1.24)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确诊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且均处于恢复期;(2)未见其他类型肺部疾病;(3)精神状态以及认知功能正常;(4)临床资料完整;(5)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6)本研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

排除标准:(1)心脑血管疾病;(2)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3)具有酒精以及药物滥用史;(4)临床资料缺失;(5)研究中途退出。

方法:⑴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管理,告知患者出院后的相关注意事项,发放疾病健康宣传手册,对于患者存在的疑问进行详细讲解,叮嘱患者按时、按量用药,禁止食用刺激性食物,监督患者健康运动,养成良好生活习惯。⑵观察组给予社区综合护理管理。(1)组建社区护理管理小组:小组成员包括科室护理人员、康复医师以及专科医师,在患者居家期间为其提供综合性护理指导。(2)信息干预:在患者符合出院标准时发放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防治知识调查问卷,此外应用科室自拟调查问卷评估患者护理需求,依照患者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护理管理方案,创建微信公众号以及微信群,进行相关健康知识定时推送,提高健康行为意识以及认知水平。(3)行为技巧干预:通过叩背、翻身等方式促进肺部痰液及时排出,指导患者接受家庭氧疗以及综合性呼吸肌功能锻炼,通过微信平台发放操作视频,使患者充分掌握操作技巧,养成良好的生活以及作息习惯。(4)康复锻炼内容:a.氧疗:指导患者选择有氧运动,包括爬斜坡、步行、上下楼梯、太极以及气功等,选择家庭氧疗措施,将吸氧流量调整为1~2 m L/min,持续吸氧时间控制在15 h以上。b.呼吸训练:以腹式呼吸、缩唇呼吸方式为主,帮助患者调整为自主舒适,用鼻吸气,呼气时挺腹,用口呼气,将口唇部缩为吹哨状,尽可能呼出气体,将呼吸频率调整为10~12 min/次。c.肢体训练:依照患者肺功能状态进行肢体训练,上肢上举时进行吸气,下落时进行呼气,通过重复提举重物平肩,逐步增加重物重量,保证患者于恢复期至少可以耐受20~30 min的肢体训练。(5)用药指导: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稳定期可以服用的药物种类较多,如抗生素、支气管扩张剂以及糖皮质激素均属于较为常见的滥用药物,针对此情况还需为患者制定科学以及规范的用药方法,指导患者遵照医嘱用药。(6)心理疏导: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大部分存在焦躁、不安等情绪,出院后的依从性较差,还需给予其正确疏导,做好家属的护理工作,给予患者足够的包容,帮助其树立治疗自信心。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肺功能指标水平及护理满意度各项评分。肺功能指标包括FVC、FEV1、PEF等。应用自拟调查问卷评估护理满意度,评估内容包括护理目标清晰、护理质量、操作技能、基础理论知识储备、总体满意度,单项评分范围0~100分,所得分值和护理满意度呈正相关关系。

统计学处理:采取2×2折因设计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患者肺功能水平比较:观察组FVC、FEV1、PEF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肺功能水平比较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护理满意度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比较

讨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在呼吸内科中所占比例较高,临床表现主要为呼吸受阻、呼吸衰竭,随着病情发展患者肺功能逐步受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特点主要为致残率高、致死率高、病程长、治疗难度大,给患者身体健康带来一定威胁,导致患者家庭经济负担加重,给患者带来了较大心理压力,对正常生活产生影响。

本研究结果可见,观察组肺功能各项指标水平均优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原因如下:对于处于稳定期的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而言,临床上所应用的常规护理管理措施已经无法满足临床需求,而给予患者社区综合管理措施具有明显的优势。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在应用期间集合信息、行为于一体,在慢性疾病护理期间被广泛应用,可以促进患者病情尽早恢复,应用信息干预措施可以积极预防危险性行为发生,为提升患者疾病认知提供理论基础[3]。在社区综合管理期间应用的行为干预可提升患者对于自我效能以及自制力的重视程度,在弥补常规护理不足的同时激发患者护理管理期间的行为动机,可以促进患者自控能力逐步提升,促进疾病尽早恢复。了解患者基本情况后,应用微信、电话等通讯软件,追踪管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康复干预情况,为患者提供饮食、药物、营养支持等相关干预措施,可以促使患者积极参与肺康复训练,提高护理依从性[4]。除规范化药物治疗措施外,加强患者健康教育以及心理疏导,对患者规范化管理,可以实现患者社区自我管理,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创建良好的生活模式,监督患者进行康复训练,通过氧疗、呼吸锻炼、肢体锻炼等方式,可以满足患者康复锻炼需求,提高生活质量,以呼吸肌功能锻炼、运动训练为核心,对于提升患者呼吸肌肌力水平以及耐力具有确切效果,可以有效预防呼吸肌疲劳和通气衰竭发生,同时增加了支气管内压,对于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老年患者的通气功能以及肺功能具有积极意义[5]。

综上所述,对于处于恢复期的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而言,给予其社区综合护理管理,加强疾病防治健康教育,详细讲解注意事项,指导患者展开康复锻炼对于改善临床症状以及肺功能具有积极意义,可以提升整体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王静,侯保珍.针对性康复护理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患者的康复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医药,2021,16(16):188-191.

[2]胡慧颖,姚璐璐.认知行为干预护理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希望水平及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J].当代护士(下旬刊),2021,28(6):57-59.

[3]周敏.基于IMB居家护理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自我管理及生存质量的影响[J].现代诊断与治疗,2021,32(9):1495-1496.

篇7

云南昆钢医院肾内科,云南安宁 650302

[摘要] 目的 分析老年慢性肾衰竭患者行血液透析治疗的实际疗效以及出现心血管并发症的情况,探寻提高生存率的办法。方法 选择该院进行慢性肾衰竭血液透析治疗的老年患者和青年患者进行对比分析,其中老年患者50例为观察组,青年患者3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液透析前后血尿素氮量(BUN)及血肌酐(Scr)情况以并观察血液透析过程心血管并发症出现的情况,记录两组患者。结果 观察组血液透析前后尿素氮量、血肌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素氮量、血肌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液透析后平均存活时间为(46.2±25.2)个月,对照组液透析后平均存活时间为(67.9±42.1)个月;观察组出现心血管并发症例次多于对照组,其中以低血压、心力衰竭、高血压出现的例次最多。结论 在老年慢性肾衰竭的治疗中,血液透析治疗效果值得肯定,但血液透析治疗过程中须重视对心血管并发症的监测,发现异常要及时处理。

关键词 老年患者;慢性肾衰竭;血液透析;治疗效果;心血管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 R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7(b)-0051-02

[作者简介] 王昆伟(1976.10-),男,云南宣威人,本科,主治医师, 研究方向:肾脏内科。

慢性肾衰竭是由于发病过程出现肾小球的过滤率达不到正常的过滤值同时出现其他肾脏功能损伤后导致机体代谢紊乱从而表现出各种临床症状的综合征。为了全面了解老年慢性肾衰竭患者行血液透析治疗的实际疗效以及出现心血管并发症的情况,探寻提高生存率的办法,该研究选取了自身工作医院在2007年1月—2012年1月5年间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50例老年肾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同时选取同一时期进行血透治疗的30例青年患者与其进行对比观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参与该组研究的均为该院收治的慢性肾衰竭并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共80例。老年组50例,以该组为观察组,组内男性患者36例,女34例;年龄60~81岁,年龄60~69岁共29例,年龄70~79岁17例,80岁以上4例,平均年龄(65.1±7. 8)岁;经入院检查检出原发性慢性肾炎5例,高血压肾病10例,糖尿病肾病7例,慢性肾间质性肾炎6例,梗阻性肾病4例,痛风性肾病6例,多发性骨髓瘤肾病5例,药物性慢性间质性肾炎7例;青年组30例,以该组为对照组,年龄19~35岁,平均年龄(27.9±5.7)岁,年龄20岁以下9例,20~29岁14例,30岁以上7例;原发病慢性肾炎19例,慢性肾盂肾炎5例,32糖尿病肾病1例,狼疮性肾炎2例,急进性肾炎2例,间质性肾炎1例。两组在一般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资料入选标准

Ⅰ所用的患者都符合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诊断标准[1]。

Ⅱ肾小球过滤率在6~15 mL·min·(1.73 m2)-1 范围内,肾功能无法达到正常值的15%。

Ⅲ患者临床上有食欲不振、贫血、夜尿多、血磷水平上升、血钙下降、代谢性酸中毒,有明显的心衰、恶心、呕吐、纳差、气促、营养不良、凝血异常等症状。

Ⅳ心血管并发症中,低血压的入选标准为<90/60 mmHg(12/8 kPa),高血压的判断标准为>140/90 mmHg(/12 kPa),若有原为高血压,血液透析治疗过程血压持续升高需用药物进行降压的也判定为高血压。

1.3 治疗方法

该院使用费森尤斯4008S血液透析机,4008S机可提供超纯度透析液,DIASAFE滤过膜在有效期内可清除透析液中残存的所有微生物,减少病人在透析过程中被感染的危险,从而使血透,特别是使用高通膜的血透变得更加安全。在透析开始时,机器会自动对DIASAFE滤过膜进行检测,以保证安全。为了确保透析液不被污染,4008S机上还安装了不同的程序,用于清洗及消毒,操作人员可设置不同的程序进行自动清洗消毒。根据患者特点,选择不同的血管通路形式,其中使用动静脉内瘘成形术共60例,其中观察组43例,对照组17例,其余20例使用泰科带Cuff导管行长期管置入术。选择该术的患者预期存活时间都>3个月,术前心血管检查各项指标相对稳定,手术部位优先选择上肢、不惯用肢、远离心脏一端的选择办法,选择适当的血管吻合方式。手术时患者根据所选手术部位采用坐位或卧位进行手术,确保手术肢平放于手术台上,消毒、麻醉后进行手术,最后吻合血管。患者在建立血管通路后血液透析频率为每星期2~3次,个别经医生鉴定可每星期1次,每次时间在4 h左右,透析过程透析液流量控制在500 mL/min,血液流量控制在200~250 mL/min,超滤量不能超过干体重理想状态的5个百分点。肝素个体化、体内肝素10~20 mg,追加肝素1~5 mg/h。每次血液透析均要导出患者的各项记录,对有诊治需求的部分血液透析进行前后均需采集血液样本送往实验室检查肝功能。治疗过程要实时关注患者情况,酌情给予降压、注射促红细胞生成素、纠正酸中毒、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方面的治疗。观察两组血尿素氮量(BUN)及血肌酐(Scr)指标变化情况及治疗过程中心血管并发症出现的情况,随访2年,统计患者的存活率。

1.4 统计方法

该组资料均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资料中计量数据均用(x±s)的方式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所得数据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老年慢性肾衰竭血液透析结果

血液透析过程中,根据需要选择了血透前后两组的血尿素氮(BUN)及血肌酐(Scr)数值进行比较,以判断两组慢性肾衰竭的治疗效果,见表1。治疗后观察组治疗后血尿素氮(BUN)及血肌酐(Scr)的排除率分别为(49.9±16.0)%、(45.2±13.9)%,对照组治疗后血尿素氮(BUN)及血肌酐(Scr)的排除率分别为(50.0±15.8)%、(46.1±12.1)%。观察组血液透析前后尿素氮量、血肌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素氮量、血肌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在老年或青年的慢性肾衰竭治疗中,血液透析的疗效都是值得肯定的。

2.2 血液透析治疗过程两组心血管并发症统计结果

该组观察中的心血管并发症均为每次血液透析过程观察所得。记录表示,老年组心律失常出现频率随着治疗在不断减少,出现顺序基本为房性早搏、室性早搏、室上速、心房纤颤。青年组出现顺序为房性早搏、室性早搏、室上速,无心房纤颤心律失常情况出现。两组具体心血管并发症发病情况,见表2。

2.3 血液透析治疗后存活时间及存活率统计

血液透析治疗后,观察组存活时间最长为180.1个月,最短为5.6个月,平均存活时间为(46.2±25.2)个月;对照组存活最长时间为192.2个月,最短为5.9个月,平均存活时间为(67.9±42.1),两组存活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2年的随访,观察组存活时间大于1年,2年的存活率分别为90%(45例)、64%(32例);对照组则为93.33%(28例)、70%(21例)。

3 讨论

当慢性肾衰竭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就需要各种代替性的治疗以维持或代替肾脏的部分排泄功能,使生命得以延续,有计划的血液透析治疗能达到这样的效果[2]。该组研究中50例老年患者使用血透析进行肾衰竭的治疗,治疗前后BUN及Scr指标比较P值均<0.05,充分说了其疗效。血液透析对时机要求十分严格,过早或过迟都会引起不必要的医疗反应,若过早,不仅会增加患者的医疗费用分担,还存着一定的医疗风险,若过迟,则有可能会造成营养摄入达不到机体要求,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也会有所增加,甚至会因延误治疗时机导致患者死亡,因此对血液透析治疗的实际需科学把握[3-4]。

血液透析过程出现心血管方面的并发症以心脏病变、高血压、低血压为主,这也是影响患者生存时间和持续血透治疗的重要因素[5-6]。在该组研究中,观察组血液透析前后尿素氮量、血肌酐比较有差异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素氮量、血肌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液透析后平均存活时间为(46.2±25.2)个月,对照组液透析后平均存活时间为(67.9±42.1)月;观察组出现心血管并发症例次多于对照组,其中以低血压、高血压出现的例次最多,分别占到比率的35%、32%,与邓德宏等人报道中的18.2%、73.5%也有较大区别[7],且均低于李奕龙报道中的 64.3%和39.8%[3],而这可能与血透治疗过程增强对低、高血压的有效监控有一定关系。而老年患者出现心脑血管异常的风险明显高于青年患者,因此在血液透析治疗的过程中,需增强对老年患者出现心血管并发症的监控。血透过程中,老年人出现低血压几率较大且一般症状相对严重,如患者出现心肌供血不足、心脏储备功能下降时,可运用透析后半阶段顺应超流量增加行快速超滤(但不能超过1 L/h)的方法进行处理,同时每30 min进行1次血压测量。老年患者出现高血压时,需增加对干体重测评的次数,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的患者要定期检测血色素,血压一直无法控制者应使用药物降压[8]。出现心力衰竭、心绞痛、心律失常要积极寻找原因,心力衰竭一般与血压过高有关,心律失常、心绞痛一般与血压过低有关。

参考文献

[1] 吴从美.血液透析抢救慢性肾衰竭并急性左心衰的临床疗效[J].求医问药,2013,11(8下半月刊):139-140.

[2] 邓德宏,王兰,张勇强.老年慢性肾功能衰竭血液透析临床分析[J].西部医学,2013,25(7):1027-1028.

[3] 李奕龙.老年慢性肾衰竭患者血液透析治疗的临床分析[J].广西医学,2012,34(1):117-118.

[4] 唐泰.无症状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透析效果分析[J].右江医学,2013,41(4):536-537.

[5] 唐雯,鲁新红,江涛.慢性肾脏病饮食营养管理[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0,30(6):516-517.

[6] 张军,李羽佳,曾春明.微创经皮肾穿刺输尿管镜取石治疗肾输尿管上段结石[J].中国内镜杂志,2012,23(5):522-523.

[7] 李红,高继宁,行延霞,等.老年慢性肾衰竭患者开始血液透析时机的观察[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13,15(2):177-178.

篇8

关键词: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无创通气;舒利迭

呼吸内科常见疾病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具有极高的发病率,其急性发作期会合并急性呼吸衰竭,起病较急,若不能有效救治,则对患者生存质量产生严重的影响[1]。据分析相关研究资料表明,通过无创正压通气可促进患者换气功能、通气功能得到有效改善,而舒利迭可使患者气道功能得以改善。本文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全面分析,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对象均来自2014年5月~2015年5月到我院接受治疗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老年患者100例,男52例,女48例,年龄范围为65~90岁,平均年龄为(82.3±5.3)岁,病程为1~30年,平均病程为(12.3±2.1)年。参照医学伦理学原则,征求患者或者家属同意且签署治疗同意书后,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值得临床对比。

1.2方法 观察组与对照组均采用营养支持、酸碱平衡失调、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祛痰、解痉平喘、抗感染等常规方式给予临床治疗。观察组通过经鼻(面)罩BiPAP给予无创通气治疗,选择BiPAPFocus呼吸机作为治疗设备,在S/T模式下进行参数设置,确保面罩和脸部处于紧密接触的状态,对通气参数进行合理调整,初始治疗时,吸气压参数为6~8cmH2O,呼气压设置为3~4cmH2O,通过分析患者的耐受程度、生理需求将呼气压以及吸气压有效调整,吸氧浓度控制在3L/min,确保动脉血氧饱和度超过90%,分别在早晨、晚上进行4h治疗;通气治疗过程中可以采用舒利迭(沙美特粉剂/丙酸氟替松,250/50)给予雾化吸入治疗,2次/d。对照组仅采用无创BiPAP呼吸机辅助呼吸治疗,治疗方法、治疗时间与观察组一致。

1.3临床观察指标 首先通过心电监护对两组研究对象的呼吸频率(RR)、心率(HR)等生命体征进行监测;其次,分别在患者治疗前后动脉血气指标pH值、PaCO2、PaO2等改变进行观察记录,用于评价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两组研究对象的数据,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利用t检验,若P

2 结果

2.1对比两组研究对象治疗前后HR、RR改善情况 治疗后,观察组呼吸频率(RR)、心率(HR)与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对比两组研究对象血气分析指标治疗前后改善情况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对比具有明显差异(P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采用无创通气治疗可以获得降低耗氧量、缓解呼吸肌疲劳、帮助呼吸机做功等效果,主要是因为患者在吸气时机器可以给予吸气压,促进患者气道阻力得到明显改善;患者呼气时可以给予呼吸压,对患者机体内的内源性呼吸末正压起到对抗的作用,避免患者肺泡组织以及支气管气道出现萎陷以及陷闭的情况,明显改善患者的肺功能。舒利迭药物成分以丙酸氟替卡松以及沙美特罗为主,丙酸氟替卡松属于糖皮质激素药物,对患者起到炎症反应起到控制的作用,可明显改善患者肺功能;沙美特罗属于 受体激动剂药物,对患者支气管平滑肌痉挛的情况可以有效缓解,还能促进支气管黏膜血管通透性得到明显降低,起到降低液体渗出的效果,可维持气道的通畅性。两者联合使用具有较为良好的协同效果,据分析本组研究结果得知,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生命体征、血气分析指标等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

研究表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老年患者采用无创通气联合舒利迭进行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指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 老年慢性病 用药依从性 健康教育 社区药师

目前,我国已进入老年化社会,多数老年人患有慢性病是老年病的流行病学特点。根据老年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发现,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为76%~89%,明显高于中青年(23.7%)[1]。这些疾病本身及各种并发症严重威胁着老年人的健康,影响着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大多数慢性病需要长期或者终身服药,因此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的用药依从性问题,值得社区药学工作者重点关注。笔者通过对社区内所管理的197位老年慢性病患者服药情况进行调查,了解用药依从性,旨在更好地提供社区用药指导,保证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研究对象:调查对象为随机抽取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的60岁以上老年慢性病患者。所患慢性病均由二级以上医院确诊。其中男81人,女116人;年龄60~92岁,平均72.2岁;年龄分布为60~69岁59人,70~79岁103人,80岁以上35人。文化程度:小学70人,中学及中专106人,大专及以上21人。

方法:采用自制问卷调查表的方式,在社区内发放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97份。内容包括患者的一般情况(年龄、性别、文化程度 等),所患慢病种类,服药情况,对所用药物知识的了解,用药依从性,不依从的相关因素等。其中依从性是参照Morisky提出的服药依从性的推荐标准,设计了4个问题来衡量:①是否按医生要求的服药次数服药,没有漏服现象;②是否按医生要求的服药剂量来服药,没有擅自增加或者减少剂量;③是否按医生要求的服药时间来服药,没有错服现象;④自患病以来是否能坚持长期服药,没有擅自停药或者更换药物。

评价标准:遵从医嘱,按时间服用药物,没有擅自增加或减少给药剂量和次数者为用药依从性良好。以上调查内容有1个或以上回答为“否”者,即为用药依从性差。

结 果

慢性病患病状况:本社区老年慢性病发病率最高的为高血压,其余依次为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和肿瘤。患有1种慢性病110人(55.8%);2种慢性病71人(36.1%);3种及以上慢性病的16人(8.1%)。服用1种药物的85人(43.1%);2种药物的69人(35.1%);3种及以上药物的43人(21.8%)。

用药依从性差的发生率:用药依从性差的发生率为126人(63.9%)。

用药依从性差的主要相关因素:⑴老年人记忆力下降:46人(36.5%)。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智力衰退,记忆力差,加之所服药品较多,故经常漏服、错服药品。

⑵药物不良反应:37人(29.4%)。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药物本身的不良反应,如降压药中的卡托普利会引起的顽固性干咳、拜新同引起的外周组织水肿、二甲双胍引起的胃肠道反应等,造成了依从性不佳。另一种情况是有些老年患者在阅读了药品说明书后,不能正确理解说明书所列的不良反应,担心不良反应对机体的危害,产生了对药品的不必要的恐惧,进而影响了依从性。

⑶对慢性病危害认识不足:31人(24.6%)。有些老年患者对所患慢性病的危害性认识不足,不了解长期、规范0用药的重要性。调查发现有些患者,以自我感觉为标准服药。如高血压患者认为头不晕,血压就不高,不用服药。或者听信他人用药而擅自更换药物。

⑷经济原因:12人(9.5%)。有些老年人因为经济的原因难以坚持长期服药。

讨 论

本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的用药依从性不容乐观,慢性病管理是当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公共卫生服务的一项重要任务。社会研究表明良好的用药依从性是提高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治疗率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提高控制率的有效方法,同时也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及降低并发症的手段[2]。提高老年慢性病患者的用药依从性首先要加强病人及家属的健康教育。可以通过定期开办慢性病的专题健康教育讲座、利用社区的健教橱窗、发放健康教育处方等多种形式普及慢性病和药物治疗的相关知识,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增加对慢性病治疗方案的认识。

提高老年慢性病患者用药依从性,还需要充分发挥社区药师在慢病随访管理中的作用。社区药师要同全科医生、社区护士一起加入社区团队,走出院门,进入家庭,为慢性病患者提供药学服务。社区药师要定期了解老年慢性病患者服药情况,根据老年人的特点,仔细讲解药品的名称、规格、服用的注意事项、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以及储存保管的方法等,及时解答患者的用药咨询,保证治疗的安全有效,尽可能地提高用药依从性。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老年慢性病患者;健康状况;健康相关行为;调查分析

老年慢性病中发病率较高的疾病是高血压和糖尿病。有学者研究发现乌鲁木齐市调查老年人慢性病的患病率为78.1%;7种慢性病患病顺位依次为:高血压(59.6%)、冠心病(37.9%)、糖尿病(24.6%)、高血压是人类的常见病,是脑卒中、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1]。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病程长,致残率高的特点,决定着患者康复的过程主要在家庭和社区中进行。随着国家卫生事业的发展,慢性病管理已成为社区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课题组于2014年10月~2015年3月,对乌鲁木齐市冶建社区老年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进行现况调查,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 本项目研究主要针对糖尿病和高血压患者。

1.1.1入选标准 ①年龄≥60岁;②经确诊为高血压或糖尿病患者;③智力正常;④经调查者说明研究目的后,愿意配合本研究。

1.1.2排除标准 ①精神障碍,智力不正常,不能与调查者交流者;②中途退出者;③重症和终末疾病者。

体格检查采用WHO标准:体质指数(BMI)≥25kg/m2为超重含肥胖;按照1997年血脂异常防治建议[2]甘油三酯(TG)≥1.7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1.04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3.12mmol/L。高血压采用WHO1999年标准:收缩压(SBP)≥140mmHg及/或舒张压≥90mmHg。高空腹血糖为[3]:空腹血糖≥6.1mmol/L(简称为高血糖),高血糖包括近2w内服用药物控制为正常。

1.2采用典型抽样的方法,根据老年人群比例的分布情况、慢性病的患病率和经济社会分带隋况,乌鲁木齐市冶建社区为样本社区。选择经医院确诊的160例老年T2DM或者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符合上述人选和排除标准。

1.3方法 在专家的指导下自行设计问卷,有专门培训的调查员2人一组进行蹲点调查或在入户调查,共发放问卷160份,收回157份,回收率为98.1%。调查内容包括患者基本资料(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健康相关行为(吸烟饮酒情况、服药情况等)和体格检查(血压、血糖、高低密度脂蛋白等),高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和胆固醇是患者在社区卫生服务站统一体检时检测数据。

1.4数据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患者的年龄、FBG、2hPG、BMI、HbAlc以(x±s)表示。

2 结果

2.1患者的基本资料 有效调查对象共157例,其中男性72例,占45.9%;女性85例,占54.1%;年龄(69.90±10.35)岁;文化程度文盲21(13.3%)例,小学70(44.6%)例,初中42(26.8%)例,高中15(9.6%)例,大专及以上9(5.7%)例;均为退休人员。

2.2患病情况 在157例患者中,高血压患者112例,占71.33%;糖尿病患者45例,占28.67%,糖尿病患者中,伴有高血压的有30例,占66.7%。在所有患者中发生脑血管疾病的患者13例,占8.3%,其中伴发缺血性脑卒中10例,占6.4%;脑出血患者2例,占1.3%;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例,占0.6%。

2.3健康相关行为 见表1。

表1显示,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健康相关行为执行率较好,服用降压药的患者占91.7%,规律运动的患者占86%。

2.4体格检查相关情况 见表2。

表2显示,慢性病患者收缩压平均水平高于WHO规定的范围,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平均水平均高于正常范围。本研究还发现体质指数(BMI)大于25kg/m2的患者有92(58.6%)例,其中体质指数(BMI)大于28kg/m2的患者有34(21.7%)例;体质指数

3 讨论

本研究发现,老年慢性病患者中体质指数≥25kg/m2占58.6%,发生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占8.3%。在很多研究中已被证实肥胖是糖尿病、心脑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之一。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的汇总分析报告表明:冠心病和脑卒中的发病率与体质指数成正比,超重和肥胖是冠心病和脑卒中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体质指数每增加2kg/m2,冠心病、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对危险分别增加15.4%、6.1%和18.8%。一旦体质指数达到或超过24kg/m2时,患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和血脂异常等严重危害健康的疾病的概率会显著增加。本研究还发现在老年慢性病患者中,甘油三酯的平均水平高于正常值,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平均水平在正常范围之内。在许多研究中[4-6]血脂异常特别是高甘油三脂血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是大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之一。故对老年慢性病患者的体重和血脂应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适当的控制。

4 小结

老年慢性病患者是社区进行健康管理的主要对象之一。本研究中通过对老年慢性病患者进行调查发现,老年慢性病患者中,健康相关行为的执行率较好,血压和血糖控制不理想。肥胖和血脂异常是老年慢性病患者存在的问题,应该对其进行适当的控制以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针对老年慢性病患者应当采取个性化干预措施,促进患者自觉采取健康行为,慢性病并发症的发生率,以促进健康和提高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

[1]刘冰,瞿世和.乌鲁木齐市天山区60岁及以上老年人7种慢性病患病现状调查[J],新疆医科大学学,2010,33(12):1424-1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