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范文

时间:2023-10-27 17:52: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

篇1

关键词:高等教育;结构优化;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08 文献标识码:A

在传统的政治经济学研究中,教育并不占有一席之地,然而,20世纪的发展无可辩驳地证实了教育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人力资本理论将现代经济发展中的人力作用高度提纯,使之在广泛的经济分析中得以抽象地运用,并由此打开了教育与经济相联系的视窗。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是提高人力资源的质量,而教育扮演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人力资本理论作为一种教育变革的理论,对教育的变革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一、人力资本与教育

人力资本理论的基点是把教育与经济结合在一起,把创造经济效益作为发展教育的目标,通过教育带来的经济效益评价教育,为教育的经济功能提供了更为充分的理论依据。要发挥教育的经济功能涉及了这样两个主要领域的变革,一是学校结构的变革,包括学校的类型结构、专业结构、课程结构都要以适应科技和经济发展为轴心来调整它们各自的坐标,与经济相关的方面被大大强化;二是教育与社会经济关系的变革,教育不能孤立于社会经济之外而发展,教育极大地参与了生产过程。

这里利用人力资本理论的基点,借用经济中的产业结构优化的论述来定义高等教育的结构和结构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是高等教育系统的内部各要素的构成状态。高等教育结构可以分为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以及个体结构。宏观结构指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的构成,主要有层次水平结构、科类与专业结构、形式结构、地区布局结构以及宏观管理结构;微观管理结构指高等学校内部的教育结构,主要有专业结构、课程结构、师资结构、基础设施结构以及微观管理结构。任何一个动态系统,皆由结构、功能、机制三个相互关联的要素组成。功能和结构是密切相关的,一定的功能有一定的结构和机制所决定。因此还用了结构―功能分析方法来分析高等教育的结构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优化的目的就是要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系统的功能,使其产生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讨论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中,西方经济学家一般都从教育与人力资本的形成的关系、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相关性研究成果等方面进行分析,有很多相关的数量分析的模型,但是很少把教育的发展从结构的问题上来考虑。国内大部分研究都是介绍新经济增长模型,或者引用外国的一些实证资料来论证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真正讨论教育结构问题往往是教育学的课题,因此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沿用产业结构优化的定义来延伸高等教育的结构优化问题。高等教育的结构跟其他的结构一样,是一个与社会环境不断发生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开放系统,与社会其他结构相互作用,发挥自己的功能,保持相对稳定的动态结构,可以说,这一结构是由高等教育内部和外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决定的,其中最主要的有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科学技术发展状况、社会产业、行业及职业结构的变化,国家与高等教育有关的政策、方针和改革措施、人口构成和居民受教育程度、社会、家长及其子弟的高等教育价值观、高等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等等,在某一特定时空条件下,这些因素对科类结构的影响各不相同,就某一因素而言,在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同时期的影响也有变化。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所谓高等教育的结构优化,就是通过研究高等教育各个亚结构变化与社会其他结构(特别是经济结构)变化的互动关系,调整高等教育各系统各个亚结构之间的比例关系,达到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提高其整体功能的目的。高等教育结构优化的目的就是要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系统的功能,使其产生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高等教育为了适应社会和人的发展需要,同时为了自身的存在和发展,实现自己的目标,必须保持本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动态平衡,充分发挥系统的整体功能,而做到这一点,有赖于系统内各亚结构的合理化。

二、结构优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考虑到论述的问题,我们在此提到的结构优化是沿用产业结构优化的分析思路,把教育作为一个产业来探讨高等教育结构优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产业结构的优化,是指通过产业调整,使各产业协调发展,并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需求的过程。该过程包括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及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产业结构合理化是指在现有资源和技术条件下,生产要素得到合理配置,产业间能协调发展,能产生良好经济效益的过程。产业结构高度化是指产业结构向着产业的技术结构和产业内部的综合生产率提高的方向演化的过程。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是在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基础上实现的。以上的概念分析揭示了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的内在联系,这就是,经济发展不能离开产业结构的优化,产业结构的优化能够促进经济发展。

20世纪60年代以后,一些经济学家通过对许多国家经济增长与发展情况的统计与历史分析,指出了经济结构状况和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提出经济结构因素是影响经济增长的变量之一。

库兹涅茨从需求的角度出发,研究了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产业结构的变动情况。库兹涅茨认为,经济增长因素主要是知识存量的增加、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和结构方面的变化;罗斯托采用非均衡动态结构演进分析法,论证了经济增长并不是脱离产业结构而单独发生的经济过程,恰恰是产业结构不断变化而使其功能不断提高的结果;帕西内蒂认为结构变动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帕西内蒂的方法与总量增长分析的不同之处在于他把结构变化明显纳入了经济增长的分析中。这是增长理论发展中的一个突破性的进步。

由此可见,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同的产业结构有不同的整体效益,从而可以导致经济以不同的速度长,而不同速度的经济增长又对产业结构有不同的要求,从而促进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演进,这就是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辨证关系。

三、高等教育的结构优化与经济发展

(一)高等教育的结构与结构优化

高等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组织,也成为结果-功能主义研究的对象。由于高等教育是社会大系统的一个比较大的子系统,其组成要素十分复杂且具有不同特性,形成多层次、多种类和非线性结构,产生十分复杂的功能。经常受到关注和探讨的高等教育的结构有:层次(水平)结构、类型结构、形式结构、管理体制结构、地区分布结构、科类(专业)结构、财政结构、师资结构、学生结构、教学结构等10种。其中的前5种,通常在全国或地区范围内研究,可称为宏观结构,而后5种,往往在一所学校的范围内进行分析,可称为微观结构。

在此,我们沿用产业结构优化的定义来延伸高等教育的结构优化问题。所谓高等教育的结构优化,就是通过研究高等教育各个亚结构变化与社会其他结构(特别是经济结构)变化的互动关系,调整高等教育各系统各个亚结构之间的比例关系,达到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提高其整体功能的目的。高等教育结构优化的目的就是要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系统的功能,使其产生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高等教育的结构跟其他的结构一样,是一个与社会环境不断发生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开放系统,与社会其他结构相互作用,发挥自己的功能,保持相对稳定的动态结构,可以说,这一结构是由高等教育内部和外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决定的,其中最主要的有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科学技术发展状况、社会产业、行业及职业结构的变化,国家与高等教育有关的政策、方针和改革措施、人口构成和居民受教育程度、社会、家长及其子弟的高等教育价值观、高等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等等,在某一特定时空条件下,这些因素对科类结构的影响各不相同,就某一因素而言,在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同时期的影响也有变化。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高等教育为了适应社会和人的发展需要,同时为了自身的存在和发展,实现自己的目标,必须保持本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动态平衡,充分发挥系统的整体功能,而做到这一点,有赖于系统内各亚结构的合理化。

(二)高等教育的结构优化与经济增长

克拉克•科尔是美国20世纪极负盛名的高等教育思想家、实践家和劳动经济学家。科尔坚持一种多元化巨型大学观,将现代大学描绘为一个具有多重教育目的、多重教育职能、由多个社群构成的新型社会机构,认为高等教育要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充分展现其对于个人发展、学术繁荣和社会进步等方面的动力作用。此外他还具有高等教育国际化思想,认为国际化是时展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高等教育应在立足民族化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国际化进程。在他的思想里,我们虽然看不到高等教育的结构优化与经济增长的直接描述,但是从中能发掘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密切关系。

在我国国内,早在20世纪30年代,陶行知、杨贤江等教育家就开始探索教育与中国经济发展间的联系。古煤先生更率先提出“建立中国教育之经济学”,“以‘经济’为出发点”,“站在经济的立场上观察中国的教育,推论中国的教育”,但他们只是停留在直觉的层面上,没有也无法对教育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很深入的理论探讨。从建国以来至改革开放前的近30年内,国内主流学界及政府层面“沿用苏联教育学原理基调”,均强调“教育这一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适应,而不敢妄谈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张铁明,2002),但是在政治经济学的框架内一些教育对经济增长存在贡献的思想仍若隐若现,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主要存在于劳动力的再生产中。20世纪80年代初,一些专门研究教育经济学的书籍、文章开始出版,《教育经济学》(厉以宁,1984)的出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厉以宁(1984)开始强调智力投资的生产性问题,最早提出“教育的社会经济功能”、“能力工资”以及“知识与技能标准分”(厉以宁,1984)等今天看来带有明显中国特色的属于人力资本范畴的概念。

从这些研究中,涉及到高等教育的结构优化与经济增长的直接内容很少,但是由他们的研究思想出发,联系高等教育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我们能发现高等教育结构的优化依据于产业结构、人口结构和高等教育自身的结构特点,社会经济是教育发展的物质条件,一个合理的优化的高等教育结构对发挥高等教育各方面的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使高等教育更好地适应经济、科技以及社会发展等各方面的需求,而且可以使高校更加灵活有效地利用区域资源,提高投资和管理等各方面的工作效率。但是,合理的高等教育结构不是静态的,需要不断得到调整与优化,需要在调整优化过程中充分考虑经济、科技、文化等具体情况以及高等教育规律等因素的制约,开拓优化高等教育结构的途径,动态完善高等教育结构体系。

在现代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优化是通过技术进步所形成的产业关联,来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分工和专业化,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创造新需求的。分工和专业化的不断拓展和深化,必然要对劳动力的专业化提出更高的要求。无论是科学的发展还是先进技术的开发和应用,都依赖于劳动者的科学技术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一般来说,劳动者受教育水平越高,其科学技术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就越高,其劳动生产率也就越高。不合理的劳动力知识结构会通过制约产业内部资源的优化配置来影响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因此,高等教育可以通过增加人均受教育年限来提高受教育者的劳动生产率,进而带动需求因素和工资因素的有序变动,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高等教育正是可以通过优化劳动力知识结构来优化各产业之间的技术结构和产业内部的技术结构,从而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与这种要求相适应的高等教育需求必然是增长的。在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过程中,产业结构的优化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推动着高等教育的结构发生变化,同时,高等教育在自身结构优化的过程中给经济提供了更多高素质的人才,推动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薛天祥.高等教育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杨汗清等.比较高等教育概论[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篇2

一、高等教育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关系

1、高等教育促进经济的增长与发展首先,高等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人才贮备。高水平人才的创新活动推进高科技的发展,而创新型人才则需要高等教育的精心栽培。大学教育,类似制造一件产品,培养出来的人将直接进人社会的生产活动过程。个体所形成的基础知识、技术能力要在高等教育阶段进一步发展为专门的应用能力,包括发展为实际工作中的创新能力。因此高等教育是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的关键一环。其次,高等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知识基础和先进的科技成果。高等教育不仅通过培养人才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而且它还通过科研活动直接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各种知识、技术和产品等支持,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许多高等学校已经成为社会知识创新、传播以及科技发明与推广的中心。

2、国民经济的增长从根本上影响高等教育的发展首先,国民经济增长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国民经济发展有赖于人才的创新活动,而人才的培养又需要国民经济的发展为支撑。高等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指通过人力投资来进行计划培养和训练劳动能力的一种活动。高等教育发展,在根本上是要保证长期和持续的教育投入,但这必须以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为前提。其次,国民经济增长对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具有导向作用。国民经济发展的水平决定着高等教育的规模、内容、组织形式、教学方式和教育手段,还决定着劳动力的素质和教育培养人才的素质。国民经济发展水平既决定着教育投资的需要量,也决定着教育投资的供给量。

二.现代市场经济及经济全球化下我国高等教育的出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度集中的教育体制逐渐被打破,社会各界开始积极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的教育模式。在高等教育改革过程中,我们既不能割裂高等教育与社会其他系统的联系,盲目夸大高等教育的独立性,也不能照搬经济学的模式、经验来管理教育,用经济领域的价值标准来评估教育。

1、面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坚持积极适应与积极批判的态度大学是社会体系的一个子系统,其与经济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不断对高等教育提出新的要求,高等教育应当根据市场信息设置学校和专业,根据市场趋势确立科研方向,根据市场需求确定教育规模、层次和质量;应当以积极的态度适应现代经济所提出的要求。在高等教育改革过程中,高等教育应当坚持独立批判的态度,批判经济领域里的消极因素,抵御这些消极因素对高等教育的冲击,坚持高等教育的自身价值体系和评判标准。

2、必须树立现代教育观念现代教育观念是以人为本、教育终身化、教育国际化的观念。未来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与人相处、学会发展。在培养目标上要以培养能力为主,而不是以传授知识为主。要培养这些能力,首先要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让他们主动地、相对自由地发展;其次要树立培养个性的观念,要培养学生果断的精神、执着的精神和开拓精神;第三要树立终身教育的观念,终身学习的观念因此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的优化专业结构,拓宽专业口径,构建有竞争力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以及建立与国际接轨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

3、要正确认识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体现为它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但我们需要明确高等教育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是因为它给经济发展提供了高科技的生产力,为经济发展带了巨大的潜力,而不是依靠自身的消费能力来拉动经济增长。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是经费不足,而造成经费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教育资源的利用率不高,因此引入市场机制,用市场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势在必行。国家扶持高等教育的发展,既要注重提高和完善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同时也要保证高等教育的其他功能正常发挥,既重视高等教育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同时也要重视它带来的巨大社会效益。

篇3

论文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高等教育在各个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世界高等教育宣言》作为世界高等教育的标向, 提出了高等教育伦理的概念, 本文从个人和社会的角度出发, 了解教育伦理对个人和社会道德价值观树立的重要功能, 思考高等教育道德伦理精神缺失。 

 

当前, 人们对于高等教育有了更高的要求, 也更加关心其对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 1998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总部召开了世界高等教育大会, 回顾了过去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成就, 提出了现在高等教育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探讨了未来高等教育的发展与走向, 并发表了《高等教育宣言》。为了准备这次世纪末的大会,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了关于改变和发展高等教育的政策论文, 并在五个地区举行了磋商会议, 综合考虑各个地区情况, 汇集成了这篇《高等教育宣言》。可以说《高等教育宣言》是世界各个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指向, 它是人们对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展望和预期。宣言第二条的标题提到非常有趣的一个词——伦理, 通常很少有人把伦理角色与高等教育做过多的深刻联系, 但在宣言中, 伦理作为除高等教育使命之外的第二条提了出来, 可见其重要性。本文试图从个人和社会的角度出发, 对高等教育伦理进行深入的探索和分析, 理清含义, 了解其背后的深意。 

一、概念界定 

关于高等教育伦理, 通过翻阅词典以及相关的教育书籍, 暂未找到一个明确的定义, 因此要探讨其含义, 首先需要弄清楚什么是伦理。伦理一词在中国古代很早就出现了, 传统意义理解上的伦理大致有以下几种含义: 

1. 人伦的原理, 为人的原理。《说文解字》曰: “理,治玉也。” 说明只有遵循事物的内在的原理和内在的规律,才能把玉石造成玉, “治” 的过程也是探索其内在原理和内在规律的过程。当“理” 与“伦” 合成“伦理” 的时候,就是指人伦的原理, 为人的原理。 

2. 事物的条理, 道理, 准则。《礼记•乐记》中提到“凡音者, 生于人心者也; 乐者, 通伦理者也。” 郑玄注:“伦, 犹类也。理, 分也。” 郑瑗在《井观琐言》卷一中写道: “马迁才豪, 故叙事无伦理, 又杂以俚语, 不可为训。”苏轼的《论给田募役状》提到“每路一州, 先次推行, 令一州中略成伦理。一州既成伦理, 一路便可推行。”[1%] 

3.何智炫在其《伦理与道德的辨证探讨》中将伦理定义为处于道德底线的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于性、爱以及普遍自然法则的行为规范。这种行为规范不便明文规定, 而是约定俗成的, 并且随着道德标准的普遍上升而呈上升趋势。 

可见伦理是指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相互关系时应遵循的符合道德标准的行为准则。高等教育伦理就是教育者在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活动中, 调整教育人伦关系所要遵循的客观道德法则, 并在这一客观法则的基础上探讨如何使客观道德法则主观化, 提高道德修养水平, 使其具有个体关怀性和社会关联性。 

二、高等教育伦理的功能 

《高等教育宣言》中涉及伦理一词的内容并不多, 但高等教育作为有目的的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它面临着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双重制约关系。高等教育作为联系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重要中介, 既与社会发展有着必然的本质联系, 又与人的发展有着必然的本质联系。这两个方面的本质联系, 便构成了高等教育活动的客观依据。因此, 高等教育活动既受社会发展的制约, 又受人的发展制约。高等教育伦理就是通过教育活动尽可能使来自两个方面的制约达成统一, 促进双方面的发展。 

(一) 高等教育伦理的个体功能 

高等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活动。作为对一定社会高等教育活动关系的伦理化反映, 高等教育伦理也就是调节人们之间高等教育活动关系的一种道德行为规范, 通过设定一定的善恶标准, 规定着人们在高等教育活动中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 

高等教育伦理作为调节人们之间教育活动关系的行为规范, 与一般的教育活动规范不同, 它是一种善恶规范,是一种价值取向, 它以善恶为尺度去规定人们哪些行为是应当做的, 哪些行为是不应当做的, 引导和约束人们教育行为应以“善” 为价值取向, 从而保障教育活动有序进行,以实现受教育主体的全面发展, 培养社会所需要的高级专门技术人才。作为一种内在的善恶规范, 高等教育伦理对人们教育行为的调节是非强制性的。它不像法律那样, 通过一种强制性的实施机制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它是通过社会舆论、引导、自省、自悟等方式来唤起人们内在的道德良知, 促使人们自觉地去调节教育活动中相互之间的关系和行为。在进行高等教育活动之前, 对于把受教育者要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在观念上有了某种预期的结果或理想的形象, 并据此组织教育活动, 使受教育者的身心发生预期变化, 形成他们的个性, 成为真正的人。 

高等教育伦理体现着主体行为的精神态度, 是主体(教育者和受教育者) 把握教育活动的一种特殊方式。高等教育伦理是主体选择的一种价值意识, 引导着其对现实高等教育活动的价值选择, 促进人格完善和发展。这种主体精神态度, 如勤奋、敬业、进取、奉献等, 不是基于一种利益原则, 而是主体对自己意志、品德和行为的一种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要求, 对促进高等教育活动高效和优化的一种自觉意识。高等教育的特殊地位与重要作用, 要求主体发挥其精神态度, 促进个体的发展。 

(二) 高等教育伦理的社会功能 

高等教育活动是社会活动一个方面, 高等教育领域是社会整体系统的一个特殊领域, 与之相适应, 高等教育伦理也是社会伦理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 因此, 高等教育伦理与一般的社会伦理有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 高等教育伦理是社会伦理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的表现。同时, 高等教育伦理又不是一般社会伦理在高等教育活动中的简单推广,不能把一般的社会伦理规范照搬到高等教育活动中来。高等教育伦理主要是依据一定社会的高等教育活动过程, 反映着高等教育活动对社会的功能, 以及高等教育活动的内在规律。 

高等教育伦理在对象和内容上包容了社会生活的各个层次和方面, 其中主要是高等教育通过人对社会的间接导向。我们知道, 道德要求有着不同的层次, 一般可分为可容性道德要求和善的道德要求两个层次。可容性道德要求是对社会全体成员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即社会公德, 这种基本的道德标准是不违规、不损人; 善的道德要求则是较高层次的道德要求, 它是在可容性道德要求的基础上, 进一步要求社会中的优秀成员要有一种利人之心, 勇于承担社会责任, 以天下为己任。高等教育伦理的基本功能是培养人, 培养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精英。通过培养人才为社会生产服务、为经济服务、为政治服务、为文化服务等等,高等教育伦理的价值最终要落实到人才的培养上, 通过培养人去实现高等教育的经济价值、政治价值和文化价值——即社会价值, 体现为一种社会功能。高等教育伦理的主要社会功能和价值其实并不在经济上, 大多场合侧重于文化和政治上, 或者说其是超经济的。同时, 教育伦理作为教育活动中一种道德规范和价值精神, 其主要功能和价值之一就是要优化教育发展, 通过教育提高人的培养质量和规格, 进而提高社会的整体层次。从一定上意义上说,它是一种特殊的人力资本价值, 不仅对社会的政治发展起着特殊作用, 具有重要的政治价值, 而且对社会的经济和文化发展也起着特殊的作用, 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 

三、思考与小结 

《世界高等教育宣言》发表以来, 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高校大规模扩招, 导致高等教育资源分散, 质量下降, 毕业生就业困难等等。在市场经济机制下,人们把目光放在如何创造更多经济价值之上, 忽略了高等教育的本质价值, 更加忽略了高等教育伦理价值。高等教育伦理作为高等教育活动关系的伦理化反映, 在道德伦理精神缺失的当代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o]. 北京: 中华书局, 2008(3): 48. 

[2] 王正平. 教育伦理学——理论与实践[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8: 31. 

篇4

作者简介:黄锦春(1980-),女,湖北黄冈人,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经济研究所研究人员,硕士。

(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 经济研究所,湖北 武汉 430223)

摘要:本文从高等教育结构优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角度,考察韩国的高等教育作为一个社会传统和社会意识系统而发挥作用,主动顺应社会经济的变革,直接而深入地参与经济发展的动态过程,并联系东亚地区在教育改革方面的新动向阐释了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对应作用。

关键词:韩国;高等教育;结构优化;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9 文献标识码:A

人力资本理论的基点是把教育与经济结合在一起,把创造经济效益作为发展教育的目标,通过教育带来的经济效益评价教育,为教育的经济功能提供了更为充分的理论依据。发挥教育的经济功能涉及这样两个主要领域的变革,一是学校结构的变革,包括学校的类型结构、专业结构、课程结构都要以适应科技和经济发展为轴心来调整它们各自的坐标,与经济相关的方面被大大强化;二是教育与社会经济关系的变革,教育的发展不能孤立于社会经济之外,教育极大地参与了生产过程。本文利用人力资本理论的基点,借用经济学上的产业结构优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来重点分析韩国的高等教育结构优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一、韩国教育发展的简单回顾

20世纪60年代,韩国的高等教育进入了“整顿期”。政府为缓和高等教育和经济相脱离的现象,通过控制大学数量和调整高校层次科类结构等措施,对高等教育进行了改革,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不仅消除了50年代盲目发展的负面影响,而且为70年代韩国高等教育的腾飞奠定了基础。

20世纪70年代,韩国的产业结构开始从轻工业结构向重工业转变。经济的高速增长客观要求进一步提高工人的技术水平,并增加了对高级技术人才的需求,这刺激了韩国高等教育的体制改革和规模的继续扩张,韩国的高等教育进入了“高速发展期”。70年代的韩国高等教育紧密围绕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顺应产业结构的调整而适时调整层次和科类专业结构,获得了与经济并驾齐驱的快速发展。

20世纪80年代,韩国经济进入了重工业技术升级的“转型期”,韩国政府从韩国科技和工业升级的高级人才需求出发,加大了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力度,加大了政府公共教育经费投入,继续扩大高等教育规模。

20世纪90年代,随着适龄人口的下降,青年升学压力的减轻,韩国的高等教育改革开始致力于建立向社会全体人普及高等教育的终身学习社会的教育制度,大力推行自主化、多样化和特色化的办学模式。这些政策促使韩国的高等教育管理制度逐步由政府主导型向大学自治型过渡,有力地促进了高等教育规模的大发展。

从上面的韩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史的简单分析中看到,韩国的教育发展始终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兴办各类学校,促进人才的培养。韩国20世纪60年代进行减少文科,增加理工科的科类调整;70年代伴随产业结构的调整而适时地调整高等教育的层次和结构;80~90年代随经济转型,又创办培养技术密集型产业所需的高级技术人才,建立“多样化的终身学习社会”的教育制度。进入新世纪,韩国又大力推进教改,加强信息技术人才培养,以适应发展信息社会之需要。这样,韩国的教育发展始终按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变而转变,使国民始终把子女教育培养和学习成才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从而使高等教育与经济并驾齐驱地高速发展。

二、韩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特点

1.教育的发展密切配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在韩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其教育的发展模式是将经济发展与教育发展结合起来通盘考虑,在制定每个经济发展计划时,都包含有教育发展计划在内,使得教育的发展密切配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如1961年韩国政府提出“出口立国”的口号,将其经济活动的重心由“进口替代”转向国际市场,制定一系列外向型经济开发政策和措施,从而充分利用了60年代后期西方经济稳定增长的有利形势,以出口带动内部经济迅速发展。其中1971年以前重点发展轻纺工业,1971年以后重点发展重化工业。针对这种情况,韩国政府在制定1972―1976年的“三五计划”时,明确了技术教育人才应由培养轻纺工业人才为主向以重化工业人才为主的转变目标,并根据人才需求预测,制定了培养411万高级技术员、916万中级技术员和7718万熟练技术工人的分层次培养计划,并于1976年基本予以落实。

2.大力培养科技人才和基础理论研究的高层次人才。为保证外向型经济开发战略的实施,韩国政府认识到培养科学技术人才和大力进行技术开发是迎接激烈的国际竞争,保证韩国经济生存的关键。因此早在1959年,在完成普及义务教育的任务以后,就把教育的重点转向了培养技术工人和掌握先进科学技术的科技人才。从1970年开始,政府相继制定了实业教育振兴计划,促进人力开发的振兴计划和产业教育振兴计划,并于1971年制定了第一个长期综合教育计划,大力培养熟练的技术工人并加强企业与教育的联系。1978年韩国制定第二个长期综合教育计划,大力培养科技开发和基础理论研究的高层次人才,以适应国家经济飞速发展的需要,增强后劲。其措施主要有:将汉城大学(现为首尔大学)等五所重点大学改为以研究生院为中心的研究型大学,同时增加高等教育入学人数,扩大高等教育规模。1986年韩国在其“六五计划”中明确提出,要调整高等教育地区间和学校间的差距,改善数量膨胀带来的教育条件,有效培养具有技术开发竞争能力、适应技术集约型产业社会需要的科学技术人才。综上所述,韩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高速度是与其经济发展的高速度相适应的,国家不断根据其经济发展方向调整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

三、对韩国高等教育结构优化的简要评析

从韩国的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到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变化与高等教育的发展以及结构优化之间互动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高等教育的结构优化与社会结构、产业结构和教育结构密切相关,社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又与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生产过程的变化导致产业结构和职业结构发生变化,从而引发对高等教育毕业生需求的增加。同时,国民收入的增加,使家庭收入增加,导致社会各阶层的消费水平上升,希望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增加。

韩国为保证社会经济发展预定目标的实现,在制定和实施教育改革和发展战略时,始终能同国家的社会经济改革和发展战略紧密配合。韩国经济的发展与其高等教育的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可以从下面两个表格中得到一定的反映。

根据两个表格反映的数据,可以看出韩国在1962~1996期间顺利实施了7个五年计划(特别是经过了1961―1979年18年的经济高速发展),经济年均增长率达8%,同期的国民总收入和人均国民总收入急剧增长:前者从1976年的287亿美元增加到1996年的5183亿,后者则由同期的799美元增加到11385美元。韩国的教育统计资料同样表明,同期该国的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发展迅速惊人。高等教育机构在校生从1960年的10万人逐年增加到1975年的23万人和1996年的25万人。20世纪90年代的亚洲金融危机给韩国的经济带来了阴影,但它的高等教育仍保持平稳发展势头。

韩国从战略的高度发展教育,并使之与科技相结合促进经济的发展,的确是远见之举。韩国不是一般地重视教育,而是侧重教育的经济功能,即教育与科技相结合,以促进经济发展,终于使经济腾飞,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在韩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经济与教育的相互促进可分为如下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62年至1967年,当时的韩国工业化水平低,因此人才的知识技术水平要求不高,人才的需求发展都是循着企业自发的萌芽状态。第二阶段是1967年至1974年,当时的韩国注重发展化学工业和电子组装,此时的经济使得韩国教育质量的重要性认识得到提高。第三阶段是在1975年至1980年,韩国的经济由轻工业转向重工业,由此韩国对劳动力的需求由简单型转向技术、技能型人才。第四阶段是1981年至1988年,高科技工业飞速发展。这一发展形势使得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大量增加。近几年,韩国的信息产业发展迅速,因特网的使用率跃居世界第一,经济对教育发展的要求也进入第五阶段,即争抢信息技术IT(Information Technology)人才阶段。从上述情形就很容易看出,教育的重点转移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转移而变化的。

由于采取“教育先行”的高等教育的发展战略,韩国在制定每一步经济发展规划时,都把教育作为先导,强调教育的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国家不断根据其经济发展方向调整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同时在经费上广开门路,大力兴办私人高校,较好地解决了高等教育发展的经费需求,不仅使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整个社会的发展相适应,而且也促进了教育本身的健康发展。在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各种经济转型中,急需一大批与工业发展相适应的技术管理人员与高技术文化素质的劳动大军,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基本上满足了这种需要,于是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后来随着韩国工业和科技的发展,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也日益扩大,这时高等教育促使信息技术生产和应用以及组织过程中需要的管理、经营技术发展,在技术转换过程中起了核心作用。技术含量高的科学、医学、数学以及服务行业所必需的高科技和经营技术在大学教育中得以培养,不仅如此,韩国政府设立了各种研究机关、研究生院,政府加大教育投资力度,鼓励海外留学,欢迎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业,这使韩国的先进技术和人才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产业化初期韩国虽然更多地依赖于外国的先进技术,但是政府的果断举措以及教育投资使韩国国内自行开发尖端技术成为可能,再加上韩国企业的管理层大多数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对引进的外国技术的消化能力比较强,加快了新技术的生产和应用,从而提高了韩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上面利用数据和历史的分析方法对韩国的高等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的互动进行了论述,从而能发现其高等教育的改革是从自身经济的发展需要出发,既考虑到国内的发展要求,又能联系外部的环境变化,进行高等教育改革,从而使教育的作用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得到不断的加强,逐渐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教育发展策略,随着经济结构的升级和优化,高等教育的作用更加凸现出来,重视高等教育的发展不约而同的上升到了与经济发展战略相伴随的地位。韩国的高等教育虽然取得了数量上的高速增长,但也暴露出了包括教育结构性问题在内的其他各种亟待解决的问题。亚洲金融危机迫使韩国高校深刻地认识到了改革的必要性,同时也意识到2l世纪的大学职能焦点应瞄准“人格化教育”的至关重要性。为主动适应21世纪信息化社会的要求,韩国高校提出了大学类型及模式多样化的主张,如实用指向性大学、学术指向性大学、专门化大学等,并一致强调在具体学科领域营造尊重专门性的氛围,推选具有超前意识和领导能力的大学校长,努力推动课程改革、行政改革和大学的国际化。韩国的私立大学都为了自身的生存在积极地改革,而国立及公立大学尚未明确改革的具体方向等等问题,但是顺应时展的要求改革高等教育,优化高等教育的结构始终是一个明确的前进方向。

四、结 论

纵观韩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我们可以知道,这个国家把高等教育视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都在进一步地密切教育同经济发展的关系。在对韩国的高等教育的发展的历史探究中,我们能得出下面的一些结论:

1、教育对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教育总是首先培养人才和劳动者,开发智力,创造和传播知识科技文化,然后由经过教育和培训的人才和劳动者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创造经济效益。换句话说,教育是以人力资本为中介,通过提高劳动者能力和配置能力来促进经济增长的。因此,要分析经济增长和高等教育发展之间的关系也必须借助于人力资本的这个桥梁。

2、要使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相协调,必须不失时机地进行教育改革。这种改革一定要与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适合工业化时期需要的不一定能满足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当然,知识经济所需的普遍人才特征,也并不完全适用于工业化初期和工业化中期。这就要求教育界一定要根据相应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发展阶段制定教育改革方案,并加以实施。

3、高等教育的作用在东亚的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将越来越突出。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变化,社会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等的变化,导致劳动力市场需求状况的改变,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要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系统的功能,使其产生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高等教育要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的要求,不断的优化其结构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安忠荣(韩)著,田景等译.现代东亚经济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斯蒂格利茨等编,王玉清等译.东亚奇迹的反思[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查而斯•赫梅尔著,王静,赵穗生译.今日的教育为了明日的世界――为国际教育局写的研究报告[R],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3.

[4](韩)贾金英.韩国经济发展中教育的作用[J],教育与经济,2005,(1).

[5]爱洁.韩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及特点[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9).

[6]郑爽.克拉克•科尔高等教育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篇5

关键词 区域“高等教育经济” 复合系统 评价模型。

中图分类号:F224

文献标识码:A

一、运用系统科学对区域高等教育与经济协调性进行研究的必要性

从系统论的角度看,“高等教育区域经济”复合系统是一个随时间而不断演化发展的耗散系统,其演变发展是系统内部各个子系统(高等教育子系统、经济子系统以及外部支持子系统,如图1)在结构、功能、运作方式等方面相互作用和匹配的过程。高等教育系统作为经济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它与区域经济子系统之间保持着密切的人力、资源、信息交换关系。一方面,高等教育向经济子系统输出功能成果,包括人才、科技成果和智力服务等;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子系统从经济子系统获得必需的人力、资源、信息等方面的支持。因此,运用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区域高等教育与经济协调性的研究成为必然。

二、目前国内外研究成果中存在的缺陷和问题

在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评价过程中,评价方法的选择与应用始终是研究者们关注的核心内容。诸如相关系数法、回归综合评价法[1]、复杂系统模糊评价法[2]、数据包络分析法(DEA方法) [3] [4]、灰色系统评价法[5][6]等方法都已经引入到了高等教育投入产出的评价过程中。文献研究发现,以往的研究方法普遍存在着以下问题:

1、主要是在机理或机制层面上研究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关系,定性分析较多(文献 [2] [5] [7]等),对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定量评估和测算的研究较少;

2、现有效率性评价文献都是在系统(或子系统)内对系统的协调发展有效度进行评价,忽略了子系统之间协调发展的有效度;

3、现有的文献都是对高等教育-区域经济复合系统的协调发展状况做能力或效率的单目标评价,割裂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难以体现综合评价的优势(文献[6]等)。

三、基于DEA与熵值法的多目标综合评价模型和方法的选择

熵值法是依据各指标值所包含的信息量的大小确定评价指标权重的一种客观赋权法。熵值法所确定的指标权重完全基于客观数据的自然特征,撇去了人为因素的主观干扰,其评价值更为客观;为了评价子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的有效度,拟扩展基于DEA的系统协同发展有效度综合评价模型,建立基于DEA的子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有效度综合评价模型(模型,模型),DEA法适用于区域“高等教育-经济”复合系统这一具有多输入多输出关系的复杂系统;具有客观性与可信性强的优点;同时,DEA评价结果得出的结论具有特定的经济意义,可解释、实用性强。

与此同时,绝对能力与相对效率是有差别的。换言之,投入产出能力强,不一定意味着投入产出的效率高。因此,对高等教育-区域经济复合系统的协调发展状况进行评价,既要评价其绝对能力,也要评价其相对效率。本文拟建立一个基于DEA与熵值法的多目标综合评价模型,将两种方法综合起来加以考虑,兼顾能力与效率,就能更加客观全面地评价各个地区的“高等教育-经济”复合系统协调状况,构建多目标综合评价方法如图2所示。

参考文献:

[1]赵生龙,姜霞. 人才-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综合评价方法及应用.西安理工大学学报,2006, 1: 106-109.

[2]于世为,诸克军. 高等教育经济效益模糊综合评价改进模型.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 2: 143-145.

[3]樊华,陶学禹. 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及其应用.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6,4: 516.

[4]贺争平. 区域科技、教育、经济协调发展模型研究.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3,3: 10.

[5]苗红, 王华峰, 韩文秀. 我国“高等教育-经济”复合系统协调度发展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2005,(3): 32-35.

篇6

关键词:知识经济;高等教育;利弊

“全球化”是当前社会中各个领域出现非常频繁的字眼,它已经成为21世纪人类关注的焦点。知识经济是伴随着全球化的出现而发展起来的,它的到来实际是对传统教育的严峻挑战。当前世界经济在全球联动中。教育的重点不再是传承现有知识,而是创造开发出符合现代社会的新的知识。而现代大学正是要担负起这个任务。知识经济的出现使得高等教育从20世纪末开始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高等教育已经被看作是实现国家经济不断增长的关键因素。一个国家如果不对知识经济给予充分的重视那么它在全球市场中就会落后,而对于处于知识经济最前沿的商等教育,就必须给予更多的重视。

知识经济为我国高等教育迎来了改革的机遇,对我国高教发展是极为有利的。但与此同时也会有许多不利因素,如果不很好的处理将会影响并阻碍我国高教的顺利发展。在笔者看来,知识经济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利是远大于弊的,因而我们要充分发挥这些利,采取有效的办法进行改革,兴利除弊,使我国高教发展更加融入知识经济时代。

一、知识经济时代我国高教发展之利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定义我国高等教育的功能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现代大学的功能也发生了历史演变与拓展,高等教育的国际文化交往的功能逐渐显露。可以说交往是知识经济时代的高等教育所必须具备的功能,在这种良性的交往中,不仅为我国带来了国际先进的教育思想,也引进了大量国际资金,推动我国高教由封闭走向开放,促进本土与国际文化的融合。我国高等教育迎来了改革的机遇,对我国高教发展是极为有利的。

(一)学习和引进国际先进教育思想与科学技术,推动我国高教由封闭走向开放。促进本土与国际文化的融合

知识经济首先就是要求知识的传播与创新,通过知识创造财富。在知识经济时代大到国家小到一个企业甚至个人都认同了先进科学技术知识的重要性。知识的国际传播已成为必然趋势,而高等教育作为知识传播与创新的摇篮,也担负起国际文化交流的重任。高等教育不断参与到知识经济中,更加有利于我国高校学习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提高办学水平;借鉴外国先进的教育经验,避免走国外大学曾经走过的弯路;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使我们的智力资源得到有力的补充;在传承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同时,也融入国际各种不同文化。使我国高等教育的视野更加广阔,融合东西文化于一体。培养出更适合国际经济交流的国际性人才。

(二)给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带来良好的机遇,促使我国高教提高办学质量。由刻板的继承走向创新改革

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要求,使得学生对于高等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学生在选择大学时更加的自由,我国高等教育正在逐渐步入一个开放的国际性的教育大市场,必须同时满足社会的需要和个人发展的需要。知识经济给我国高教改革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人才的需求使得高等教育重新回到社会的中心,高校也开始吸纳先进的教育理念。重视改变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知识经济需要的人才不能是千人一面的,而必须注重特色的培养。学生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我国高等教育在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的同时,更要重视创新,知识的传承不能满足社会飞速发展的需求,只有不断创新的知识、思想和科学技术,才能满足知识经济对于高等教育的要求。

二、知识经济时代我国高教发展之弊

作为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必须在积极发展经济建设的同时清晰的认清我们的国情。我们现在面对的是一个充满挑战的现实,那就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是不符合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在我国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本土高教与国际接轨中,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现有的教育体制与人才培养模式受到各方面的冲击;同时由于在国际间经济交往中国际型新型人才需求增加,并且人才素质要求提高,从而造成了我国人才需求的结构性失衡,人力资源的竞争压力更加增大;处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市场经济,忽视了社会效益,也忽视了教育的本性,从而造成了高教资源的巨大浪费。

(一)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和教育本性,并且造成高教资源巨大浪费

在知识经济发展中能最快获得利润的专业成为了高校发展的兴趣,这是高校追求经济效益的突出表现。一些高等院校把专注于目前适应市场需要并且能获得更大物质利益的专业,追求暂时的市场效益;忽视了一些暂时不符合市场经济需要的专业,而这些专业往往是基础性专业,冷落这些与人类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基础学科的研究必将造成高等教育发展的失衡。我们必须认清的一点是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平衡不能打破,否则就会违背教育规律,如果高等教育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将必然会破坏我国教育的总体发展,埋下深重的隐患。

知识经济对高等教育的影响越来越深,然而如果只把“知识”与“经济”划上等号,我们的高等教育将会失去它最根本的本性,失去大学的理想。只重视“经济”而忽视精神的后果是隐蔽的,但这却是给我们高等教育的发展埋下了一颗不定时炸弹,学生将在重技能轻理论的教育下造成知识的悬空,并且更甚至在缺乏人文知识、精神关怀的影响下造成人格的不健全,这对我们社会的发展将是一大隐患。

(二)人才培养模式受冲击,人才需求的结构性失衡

知识经济需要的是掌握国际经济交往技能的人才以及具备最新科学技术创新能力的人才,因而造成了与此相关的高等教育专业盛况空前的火热。而人文专业或基础性专业的就业情况则冷淡的多。这就造成了人才需求的结构性失衡,人才培养模式也受到很大冲击。

除了这种集中性的人才需求过热外,笔者认为各国对人才的抢夺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种是发达国家从发展中国家抢夺人才。一种是企业与大学之间抢夺人才。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人才的全球流动性增强,不少外国的留学生来到中国,但更多的是我国人才的外流。发达国家在吸引人才方面占有明显的优势。它们以提供更好的科研条件和生活条件,争夺到发展中国家的大量高层次人才。另外企业为了适应知识经济发展,以高新科技创新为目标,加剧了同高等院校人才的抢夺。许多国际企业纷纷在我国设立了研究机构,吸引我国的高层次人才开展科研。同一课题在企业与高校同时进行,往往企业更能够吸引到高层次人才为其服务,因而大量具有高新科研能力的人才离开了高校,流入了社会企业。这种激烈的人才争夺战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三、知识经济时代我国高教发展之改革建议

任何事物的前进都要考虑内部和外部因素,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内部因素是其自身的制度,外部因素是市场的影响。

(一)内部:树立国际意识,实施高教改革

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培养具有科技创新能力的人才,也就是运用知识创造财富。同时经济全球化也要求高等教育培养出在国际贸易往来中熟练应对的人才。高级专业人才的要求但我国当前的高等教育并不能适应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多元化要求,教育思想、教育体制都较落后。要适应全球化发展就必须实现办学主体的多元化和教育结构的多样化,高等院校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可以吸收国际先进的教育经验与成果,包括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体制,学习先进的教育内容与方法等目。

我们不能一味迎合知识经济的需求,把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为培养符合社会当前要求。急功近利必然是会得到较快的回报,但当前的目标在将来的社会却未必成立,学生在这种片面的教学思想下也会造成人格、能力的部分缺失。这对我们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指出了我们的高等教育一定要是综合素质教育,“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在培养学生实用性的专业知识以及创新能力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人文修养和精神关怀,将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相结合,在增强竞争力的同时也实现人才可持续发展。

(二)外部:加强国际合作,减少人才外流

我国始终在为融入国际化作各种努力,许多国际经济组织我国都有积极的参与,这些国际经济组织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交流的平台,也使我国更加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我们可以通过与国外大学联合办学、共同实施科研项目等途径,不断扩展与别国的交流与合作,也同时迎接国际间激烈的高等教育竞争,给我国高等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资源配置等方面都带来深刻的影响。

高级人才外流是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最显著的问题,提高高校教育质量对抑制人才外流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指出“到2020年,……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当中国拥有能力培养出世界顶尖人才时,我国的优秀学子就不必到外国深造,就会大大降低人才外流的几率。

高等院校的研究机构加强同企业间的合作,变“抢夺资源”为“资源共享”,创造一个产学研结合的平台,主动推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将高端人才留在高校,在进行科学研究的同时把成果投向企业和社会,达到高等教育同社会经济的双赢。

参考文献:

[1][8][9]《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曾永平,李雪平,论知识经济与高等教育创新[j],经济师,2010(04):146-147

[3]区向丽,高等教育国际化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启示[j]经济师12007(03):9-10

[4]尤德林,高等教育改革在知识经济层面上的七个误区[j],教书育人,2003(05):6-7

[5]栗献忠,张才彬,知识经济与高等教育创新[j],鲁行经院学报,2003(03):92-93

[6]闫雅都,入世后我国高等教育服务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陕西经贸学院学报,2002(05):83-85

篇7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 高等教育国际化 改革发展

【中图分类号】G5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079(2008)10-0035-02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它是指一国高等教育面向国际发展的趋势和过程,是把国际的、跨文化的、全球的观念融合到高等学校教学、科研和服务等诸项功能中的过程。其基本内涵有四个要点:一是加强国际高等教育的交流与合作,相互取长补短;二是各国都要积极开放国内教育市场,并充分利用国际教育市场的丰富资源;三是在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上主动适应国际交往和发展的需要;四是培养的人才必须具有国际意识,具有国际交往和国际竞争能力。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高等教育国际化同样既给各国教育创造发展的机遇,又使其面临严峻的挑战。研究如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准确把握改革与发展的方向,提高中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和综合竞争实力,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和战略意义。

一、经济全球化下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国际化受益分析。

发达国家和地区是主要的留学生输出和输入国,新兴工业化国家和经济快速发展的经济转型国家是重要的留学生输出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过程中,留学生输出与输入的整体流向与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经济与贸易进出口商品的流向基本一致。大学生在不同国家间流动,成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基本形式。因此,发达国家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最大受益者。据专家估计,在OECD国家注册的外国大学生用于学习及相关费用每年至少为300亿美元。2000年美国就获得了102.8亿美元,英国为37.58亿美元,分别占这两个国家整个服务出口的3.5%和3.2%。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出现留学生流动的不对等性。发达国家不仅从接受留学生过程中获得巨额利润,而且导致发展中国家因留学生学成未归,而使国家在基础教育阶段的投入流失。从这个意义上讲,高等教育国际化使一些经济状况不佳的发展中国家“血本无归”。长期以来留学生学成不归,困扰着发展中国家的政府。

二、经济全球化下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面临的问题。

加入WT O后,中国高等教育出现了比以往更大的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的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的自由度,大批外国高等教育机构进入中国高等教育市场,中国高等教育机构和人员也跨出国门办学或求学,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步伐比以前大大加快。这给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压力,形成冲击。

(一)中国与发达国家争夺高智能、高学历人力资源问题。

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大趋势下,中国有许多能力强、专业水平高、外语功底好的大学生和高校教师及科研人员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被西方发达国家挖走。例如,近20年来仅美国就从中国掠走了15万本科以上的各种专业知识人才,其中约有5万人属于顶尖级人才。加入WTO后,出国留学人员大幅度增加,导致资金和人才的大量外流。这对我国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

(二)本土教育机构与外国教育机构争夺中国高等教育市场问题。

西方发达国家高校凭借其资金技术、人才以及良好的国际声誉纷纷在我国设立合作办学机构以抢占我国教育市场。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及信息传播的现代化,因特网教育有着服务方便、容易和自由的特点,同时也有可供选择的空间,因此易被青年学生接受。它突破了传统的国界,使我国传统的封闭式教育体系受到冲击。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远程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只有少数高校在进行试点。我国加入WTO后,美、英等发达国家大学和各种网络大公司凭借其技术装备优势抢占中国的网络高等教育市场,以扩大他们国际教育的功能和覆盖面积,这会对我国高校的优秀生源造成一定影响。

(三)本土高等教育与国际高等教育的衔接问题。国际高等教育输入我国,将会带来教育输出国的教育理念、教育投资方式和教育管理机制等。高等教育是一门科学,有着它自身的发展规律性;高等教育作为社会文化信息创造传播的中心,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具有与外界交换信息并不断自我更新的特点,这对我国基础相对尚浅的高等教育无疑是一个机遇。如何借助国际交流使我国高等教育在广泛的领域追赶国际先进水平,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西方的价值观、政治观等西方文化将会贯穿在课程中,以潜移默化的方式直接影响到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的确立,这将会增加我国高校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难度。

三、经济全球化下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改革对策分析。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形式应该由以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为主的表层型国际化向以国际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为主的深层型国际化转变,要改变高等教育国际化仅仅局限于师生互换、学者互访、合作研究和学术会议等国际交流活动的状况,把培养知识面宽、适应性强、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世界通用人才及营造国际化的校园氛围作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核心目标。因此,我们至少需要在以下几方面做出改革,采取对策:

(一)面向经济全球化全局,开放高等教育市场的同时应加强管理和指导。越是在大批国外教育机构涌入国门之际,越是要加强管理把握好办学方向。一些西方强势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通过教育文化输出,兜售他们的价值观、生活方式以及文化理念等。这就要求我们在分清优劣的同时,做到既能够引进国际办学资金和办学经验、教学师资以及优秀教材等,又能够确保我国高等教育不偏离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为此,应该有一种机制来评估到中国办学的外国学术机构,而且评估内容应包括该机构在本国的地位。中国学者或国外一些比较客观的专家组织起来将会有助于评估一些潜在的外国合作者。同时必须重新考虑机构的动机、条件以及和国外机构达成的一些协议。外国机构提供了他们最好的专业和教师吗?有合适的绩效责任制度吗?教职员工和学校发展是否是协议中的一部分?外国人的“商业规划”是什么?经常反思这些问题,可以保证本国机构和学生最大程度地从中受益。另外,国家政府至少是省级政府应该有权去评估海外项目,当然评估过程应尽可能透明。20世纪80年代,美国许多低水平高等教育机构曾试图进驻日本但却得不到学生的青睐和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力支持而主动退出的教训值得汲取。总之,一个好的合作者能够带来新的观念和高质量的教育,一个无效的合作往往会使本国机构花费很多,学生却得不到良好的教育和服务。

(二)树立高等教育的国际意识,从全球的角度和层面来考虑高等教育的发展问题。如经济全球化中的人才全球流动问题,对我们的高等教育领域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应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路子。加大力度吸引国内外高级人才为我国高等教育服务,以往也有“走出去”、“引进来”的说法,但人数不多,形不成规模,人才争夺战将是一场持久战。又如,要在肯定本土高等教育正确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吸收国际上前沿理论学术成果和精品国际课程,以保持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和科学性,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强化高等教育前瞻性。特别是在当今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的时代,加强基础学科研究的同时,紧跟学术理论和科技方面国际前沿的发展步伐,甚至领先于国际发展水平,只有这样的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才不至于被高速发展的社会所遗弃。为此,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培养国际型创新型人才,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将使我们拥有一个高素质的民众基础去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全球竞争。

(三)加快高校产学研集群化建设,积极推动高校科技成果在全球的市场化转化。现在是高等教育在全球渗透的经济全球化时代,高等教育要通过高校科技企业、科技园区的建设,推动高校产学研集群化,加速科技成果在全球的市场化转化。“从发达国家发展高新技术的历史来看,许多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科技突破都是依托高等学校产生的。每个世界著名的高新技术开发区都是依托于一所或几所研究型大学,如美国斯坦福科技园,俗称‘硅谷’,它是1951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创办的,从此开创了高新技术园区的先河。日本的筑波科学城、加拿大卡尔顿高科技区、德国慕尼黑高科技区等世界著名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崛起,均得利于周边的大学林立。”我们应发挥我国高校拥有庞大人才库的优势,营造国际化的校园氛围,为经济社会的发展献策献力,以产业经营的理念来推动高校产学研集群化,从而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带动高科技企业、科技园区的建设。现在有高教背景的上市公司已经有几十家,相信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高等教育产学研集群化的发展前景是相当可观的。

发挥奥运精神,通过有效的改革步骤和措施,提高中国高等教育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国际竞争力,总有一天中国也会成为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的受益者。

参考文献

[1] OECD.教育政策分析2002[R].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P101.

[2] 李聪明.论经济全球化与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J].集团经济研究,2007(10).

篇8

[关键词]环渤海 高等教育 合作模式

[作者简介]尹艳冰(1978—),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天津工业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教育产业发展。(天津 300384)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2年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教育合作视角下环渤海区域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研究”(课题编号:CEYP5002)和2012年天津高教学会“十二五”规划课题“环渤海高等职业教育区域合作模式研究”(课题编号:125y04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9—0005—02

随着经济发展的全球化,人才、资本、技术等要素资源的配置也开始实现全球化。同样的,高等教育也需要在更广阔的范围内配置和整合资源,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以提高产出的质量和效益。因此,加强区域高等教育合作迫在眉睫,构建适宜区域高等教育合作的发展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一、环渤海区域高等教育合作主体系统的构建

环渤海高等教育的合作要依据相关的教育理论,构建适合区域经济发展的教育模式,实现区域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高等教育产业同社会经济发展的和谐互动。

(一)高等教育合作主体的选择

环渤海地区凭借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已经成为继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后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三增长极。以京津为主体的区域协同发展趋势和“大部门制”取向的机制改革为环渤海高等教育的合作发展提供了契机。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城市功能的改变,环渤海地区今后将主要发展以知识和智力为依托的知识经济,为此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劳动者。而根据环渤海地区目前的人力资源状况,高素质人才的数量远远不足,特别是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极为缺乏。不论是被称为“人才高地”的北京,还是河北、山东等省,高层次人才的缺乏始终是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因此,推进高等教育产业的快速发展,加快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将是环渤海地区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而这一战略任务需要多个主体合作完成。

环渤海高等教育合作发展模式的选择和运用,其内在动力是合作各方的共同需要,这种需求必须是互补的。因此,应构建包括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政府和企业四个层面的多元教育合作主体结构框架。多层面的合作主体框架,可以在充分反映高等教育合作特点的基础上推进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和谐互动。

1.高等院校。在传统的教育体制下,高等院校往往是资源的消极接受者,不能也不可能成为推进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主体。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院校应该逐渐成为资源配置的核心主体。目前,高等院校在推进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职能失位,还没有在区域教育合作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表现为高等院校的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主体地位弱化。

2.科研机构。科研机构是区域高等教育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才的基础和创新的源泉。科研机构不仅具有独特的人文环境,能有效激发创新思想、培养创新人才,而且具有大跨度的学科条件,在原始创新方面具有难以替代的优势。但是,大多数科研机构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一定的难题,如经费匮乏、信息不畅、科技创新成果的场转化率较低等。同时,我国大多数企业也恰好存在技术能力薄弱等缺陷。基于此,高等院校与科研机构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这样既可以解决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经费匮乏的问题,又可以帮助企业提高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

3.政府。政府是区域高等教育合作主体系统中的独特组成部分,是合作的引导者和维护者,可以为区域教育合作提供必要的政策保障。与其他合作主体相比,政府可以凭借其特殊的身份,通过宏观调控手段,完成其他合作主体无法实现的系统功能。政府在区域教育合作中的作用,一是纠正“市场失灵”,解决企业由于能力匮乏而无法获得有效的投资收益,从而导致的技术研发投资不足等问题;二是纠正“系统失效”,解决系统内部各主体之间的互动和合作较差、各政府部门间面向合作系统的各种努力缺乏协调、企业的信息获取和技术吸收能力较差等问题。

4.企业。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区域教育合作也必须依托于市场化的运作模式,因此,企业也是区域高等教育合作主体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合作过程中,高等院校是核心主体,是一切活动的组织者,而企业主要是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将高等院校的科研创新活动付诸于实践,二者的结合必须建立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具体的实现可以通过以下三种途径:一是高校与区域内大型企业进行战略合作,通过合作,高等院校可以为企业提供稳定的人才供给,企业可以为高等院校提供必要的科研经费;二是校企双方建立要素合作关系,合作双方共同追求合作利益的最大化,共同投入,双方是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联合体;三是构建基于优势互补的合作关系,通过实施“订单培养”,企业可以减少相应的培训费用,高校可以根据订单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

(二)合作主体的运行机制

高等教育合作主体在合作过程中能否发挥作用,还取决于系统的运行机制是否完善。为此,应构建包含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微观层面的立体化、多层面的运行机制,推进教育、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1.宏观——政府引导。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已逐渐成为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动力源泉,而教育的快速发展有赖于政府的政策支持,政府在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作用日趋重要。同样,在区域高等教育与经济和谐互动的过程中,也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支持。随着社会的变革,高等教育也有了新的内涵,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也从传统的以教学和科研为中心,转变为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位一体。但是,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高等院校在很大程度上仍存在教学与实践分离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发挥,也降低了资源的配置效率。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单纯依靠高等院校的力量很难突破。因此,在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和谐互动的发展过程中,政府要积极发挥宏观调控作用,给予正确的引导。

2.中观——纵横推进。高等教育合作主体系统的中观层面包含两支重要力量——科研机构与企业,区域教育合作能否顺利进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两个主体。因此,在区域高等教育合作的过程中,要充分重视这两支重要力量,努力寻求二者利益的契合点,以此为基础完善区域高等教育的合作机制,充分发挥他们各自的主体作用。

3.微观——激活主体。高等院校是教育合作的核心主体,区域高等教育合作体系的建设也要服从于这个主体的核心地位,把高校最基本的教育活动作为基本的运行单元,激活核心主体,发挥其核心作用。根据环渤海地区高等教育的特点,其高等院校发展应侧重于教育分化、大学分化、学科分化,发挥各高校的资源优势,促进教育的创新分化。高等院校在发展中应摆脱传统的教育理念,广泛开展合作教育,从学科本位向学以致用转变。

二、环渤海高等教育合作模式构建的原则

(一)以人为本

区域高等教育合作的主要目的是实现教育产业、区域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因此,在合作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根据个体的个性差异满足其不同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体的能动性。

(二)整体规划

区域高等教育合作模式的构建应在区域整体规划的基础之上,确定统筹均衡发展的思想,明确区域内各高等院校的发展战略,分析和预测高校教育资源的需求,按照整体规划的原则来进行资源配置和战略合作,拓宽资源要素的流动渠道,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

(三)优势互补

优势互补原则历来是合作的基本原则之一。区域高等教育合作也应秉承这一原则,结合各高校的优势特点,推进教育资源的共享和教育信息的沟通,从而提高区域内教育发展的整体水平,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科技动力和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

(四)资源共享

环渤海区域内的高校各具特色,层次类型多样,有差异性也有互补性,各高校拥有的教育资源覆盖了高等教育领域的所有学科门类,合作空间与前景十分广阔。因此,在构建区域教育合作体系时应遵循这一原则,推进资源共享,实现优势互补,提高办学效益,增强人才的竞争力。

(五)互利互惠

互惠互利是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国家间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原则,在区域高等教育合作中也要遵循这一原则。这也符合经济学中的“经济人”假设,每一个个体在进行经济活动时都是为了实现个体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各合作主体在区域合作机制内应本着互惠互利的精神,努力探求各方的共同利益,寻求利益交汇点,增进往来,加强合作。

三、环渤海高等教育合作模式的构建

结合环渤海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特点,应构建“多元化”的合作模式,即以合作教育为中心的人才培养型合作模式,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为宗旨的研究开发型合作模式,以开发高附加值产品为目的的生产经营型合作模式,以产、学、研紧密结合为特征的立体综合型合作模式,在环渤海大区域内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合作模式的总体框架如下图所示。

(一)以合作教育为中心的人才培养型合作模式

这种模式是高等院校与环渤海区域内各方利用学校和行业、企业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以联合培养的方式培养面向生产和科技开发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的一种模式。这种合作模式也是多元主体的有机结合,政府是引导者和调控者,发挥宏观层面的引导作用,而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是操作的主体。在各多元主体的合作过程中,能够实现多种要素资源的动态结合,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实现教学活动和实践应用相结合,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相结合,专业设置、学科体系建设与社会服务需求相结合,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相结合,实习基地建设与师资培养相结合,服务企业、拓展学校发展空间与企业发展相结合。在实践中,具体的互动合作形式主要有工学交替的“三明治”模式、“新订单式”培养模式和有机渗透型合作模式。

(二)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的科研开发型合作模式

这种模式是互动合作各主体以科研和技术创新为“接口”,以促进教育与经济发展有效结合、提高区域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而进行的互动合作。这种合作模式对于合作各方来说都是共赢的。对企业来说,可以通过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实现技术创新,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以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对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来说,可以获得较多的科研经费,既可以提高学术创新水平,又可以使科研成果有效转化。在实践中,具体的互动合作形式主要有合作入股、合作开发和合作共建等模式。

(三)以开发高附加值产品为目的的生产经营型合作模式

这种模式是合作各方以联合开发生产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科技产品和谋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的,以建立科技先导型经济实体为载体而进行的合作,其中以区域高等院校科技产业这种实现形式最为典型。它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需求旺盛的背景下产生的。对社会来说,能够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以新技术改造和调整传统产业,推动区域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对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来说,能有效推动产学研合作,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和科研方向,提高科研水平,培养创新人才,补充教育经费等。

(四)以产、学、研紧密结合为特征的立体综合型合作模式

立体综合型合作模式是一种集人才培养、研究开发、生产经营中两种或三种功能于一体的全方位、综合型产学互动合作模式,其主要形式是合作共建大学科技园。环渤海地区拥有数百所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凝聚了大量高层次人才,是区域研究开发的重要力量。随着科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高等院校与科研机构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但是,受思想观念和客观环境的制约,蕴藏在高等学校中的智力优势远未得到充分发挥,成果转化渠道不畅,产业发展未取得应有的效果。依托高等院校与科研机构学科齐全、人才荟萃、成果累累、信息畅通的优势兴办大学科技园,为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提供平台,促进区域高等学校丰富的智力资源和其他社会资源的优化组合,是推动区域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综上所述,环渤海地区高等教育合作模式的具体实现形式多种多样,不同类型的合作模式呈现不同的特征。具体实践中的合作模式既可以是其中的一种类型,也可以是多种类型的组合。高等院校最终采取什么合作模式与区域经济发展互动,取决于很多因素,本文所探讨的是一般的、普遍的规律,无法覆盖每一种模式。但可以肯定的是,高等教育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发挥作用的程度与其合作模式的选择有密切关系。

[参考文献]

[1]曹勇.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模式研究[EB\OL].http:///kns50/detail.aspx?dbname=CMFD2006&filename=2005144235.nh,2005—11—07.

[2]王章豹,祝义才.产学合作:模式、走势、问题与对策[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0(9).

[3]教育部.高等学校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篇9

21世纪是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世界出现多元化和现代化的发展趋势,中国也将步入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作为知识经济的核心也必然要向多元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高等教育只有通过改革与发展才能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

1 我国高等教育要适应社会发展需求,迈出国门,走向世界

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总是同时代政治、经济结构相联系的。现代社会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教育必须随之不断变化,这样才能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1]。因而高等教育现代化不是一个目标,而是一个过程,是高等教育不断发展变化适应时代变革的—个过程,这个过程是永远向前的。我国高等教育应当与市场经济互相支持、互相适应,形成教育和整个社会相辅相成的发展机制。美国学者罗伯特·软、贝尼斯、贝思将教育改革的策略分为3种类型:经验——理性策略、规范——再教育策略、权力——强制策略。

近年来,我国也在积极研究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策略,强调要增强改革和发展的实效性必须注意改革的策略性。正确的改革策略是顺利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并实现预期目标的重要保证。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就是要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促使高等教育向多元化、社会化、大众化、科学化、产业化、市场化方向发展,要迈出国门,走向世界,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知名度、影响力和竞争力。

2 学历与非学历高等教育应逐渐融合,采取多样化战略

社会经济对人才的规格、类型、层次需求的多样化以及个体学习需求的多样化,是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多样化发展的最根本原因。2l世纪中国高等教育办学主体将进一步向多元化的趋势发展,这也是国外高等教育发展的普遍规律。我国的非学历高等教育一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同时由于认识上的偏见,导致其办学规模小、质量低,影响着非学历高等教育的发展。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我国高等学历教育也将进一步面向社会自主办学,这就意味着,我国高等学历教育为了满足社会各阶层对高等教育的多样需求,应进行相应的改革[2]。在这改革的大潮中,面向在职人员的各种形式的非学历教育将成为一种必须,而不仅仅是学历教育的一种有益的补充。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界限将会越来越模糊,并逐渐向相互融合方向发展。还有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即成人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包括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是指高等学校和其它高等教育机构为完成中等教育的成人实施的教育活动。另外,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和时间将成为最稀缺的资源,人们在不影响工作的情况下要求接受继续高等教育的愿望将更加强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和高等职业教育则比较适应这种形式。因此,将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高等职业教育、自学考试等多种形式的高等教育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相互衔接、相互融合的立体式终身教育体系是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3]。

3 现代国家视野下,高等教育功能的变化伴随着高等教育观念的转变

高等教育最初的目的仅是传授知识,德国的洪堡在改革柏林大学时开始强调研究与发展知识也是大学的重要功能之一。20世纪以后,威斯康辛大学率先提出高等教育为社会服务的思想及实践,对高等教育发展为社会服务功能(也被称为大学的“第三功能”) 的强化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4]。进入21世纪后,由于知识的爆炸及社会各业发展对知识之依赖与需要, 大学已成为社会的“服务站”,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阶段向大众化阶段和普及化阶段的递进,高等教育从满足培养少数英才的国家需求转向同时满足更广泛的社会需求和公民个人需求,产生了一批不从事研究高深学问、只传授职业技能的高等教育机构。因此,高等教育职能的变化必然伴随着高等教育观念的转变,高等教育的“精英教育”观念必须改变,高等教育以传授和研究高深专门学问为唯一目标的观念必须改变,高等教育是正规的学校教育的观念必须改变,高等教育把人生划为学习和工作两个截然分开阶段的观念必须改变。

4 在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应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要目标

随着我国走入社会主义新型工业化道路,对各类应用型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很多用人单位在选人、用人的过程中,就学历和能力而言,用人单位更看中的是学生的知识结构、思想观念、思维习惯、基本素质修养、个人品质、吃苦精神、敬业精神、工作经验和技巧等,所以“重能力、轻学历”已成为很多用人单位的普遍共识。如何进一步深化改革和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是值得探讨研究的方向[5]。

5 高等教育进一步改革与发展应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

随着社会形势的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建设一支适应当前高等教育现状的高水平辅导员队伍已成为社会共识。作为高校领导者,仅仅依靠一些物质手段激励辅导员,而不着眼于辅导员深层次的精神生活是远远不够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物质和精神的关系理论也科学而深刻的说明了个体需要满足其保障并充分发挥精神动力需求的重要意义[6]。高校辅导员工作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而工作对象(大学生)的特殊性,决定了这项工作的复杂性、动态性和强烈的时代性。因此辅导员本身必须不断地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真正开展好工作,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对于高校而言,只有处理好辅导员的问题,才能更好地促进学校的改革、发展和稳定。促进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和发展,对我国高校和谐校园的建设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综上所述,为了适应世界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需要,我国的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将进一步加速,故迫切对我国高等教育进一步深化和改革将成为我国21世纪高等教育的发展主题。

【参考文献】

\[1\] 刘在军.21世纪初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与趋势\[J\].管理科学,2007,36(1):56-57.

\[2\] 骆永进.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展望\[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1,24(1):86-89.

\[3\] 于凤银,宋大力.美国高等教育规划及其参考价值\[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8(3):102-107.

\[4\] 夏莉.高等教育概念发展的历史考察及启示\[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4):257-259.

篇10

关键词:企业实践;高等教育;知识体系;人才培养;教育功能

一、高等教育在企业实践中发展

进入21世纪后,知识经济的前景正变得越来越明显,与教育有关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生产单位的结合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模式。在知识经济社会里,大学是知识生产和传播的主体,不断缩短着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过程。在一体化进程中,进行教育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生产单位相结合的办学模式为企业实践提供了技术基础。从本质上讲,在知识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机构需要实现教育、科研和生产相的结合。在教育、科研、生产、统一生产、传播和应用的知识的过程中,推动经济建设、科学技术和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过程符合知识经济的社会生产方式的要求。在知识经济社会中,知识是社会生产实践的基础元素。高等教育机构已经成为知识经济社会的重要基础设施。与此同时,随着社会发展的企业生产实践,也成为知识创新的重要来源。社会生产实践在高等教育的发展中起着重要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生产实践密切相关的专业职前教育、在职继续教育得到了充分发展。高等教育与企业生产实践相互促进、共同发展。高等教育与科学研究的是高等学校开展“教育结合生产和实践指南”的具体方法。这是现代高等教育培训人才,发展科技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三个基本功能。在知识经济社会中,知识是社会生产实践的基础元素。高等教育机构已经成为知识经济社会的重要基础设施。与此同时,随着社会发展的企业生产实践,也成为知识创新的重要来源。社会生产实践在高等教育的发展中起着重要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生产实践密切相关的专业职前教育、在职继续教育得到了充分发展。高等教育与企业生产实践相互促进、共同发展。高等教育与科学研究的是高等学校开展“教育结合生产和实践指南”的具体方法。这是现代高等教育培训人才,发展科技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三个基本功能。

二、企业实践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

在知识元素的基础上,社会生产实践促进了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知识更新、知识创新。高等教育系统的学科知识在不断发展和完善。当高度分化细化深化专业、不同学科领域交叉出现,更加注重综合应用,强调协作创新。生产实践与学科发展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知识经济的应用价值,加强知识,加强学科的发展与创新的生产实践密切相关。企业生产实践在知识元素的基础上已成为知识创新的重要来源。此外,为了更好地满足生产实践的需要的专业人才,尤其是高级专业人才的培养更多的从多年的生产实践。产品知识和专业知识,学科专业知识关注学科的逻辑。领域的一个主题在一定条件下抽象客观规律和普遍的基本原则是强调追求真理。侧重于生产实践和产品知识逻辑,强调根据具体情况在特定产品为载体,高度集成的应用多种学科的专业知识和综合技能。但产品知识是一定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基于学科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迁移能力。同时在具体实践有助于深化理解抽象的知识,有助于学科相关理论的创新和发展的学科。

三、企业实践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多元化

知识经济促进了职业教育的研究和发展。不断提高高等教育的专业化水平,专业分工就会越来越精细化。知识生产源于逐渐分化的服务宗旨、服务类型及新型的高等教育机构。针对不同的职业和工作,不同类型、不同级别的专业教育,专业研究体系就会越精细化。不同教育机构之间的交互和协作也就越来越紧密。更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和国家创新体系,使高等教育实现了标准化、规范化、科学、专业化、系统化和多元化。根据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职业教育分为培养职教人才的职业教育和培养工程人才的高等教育。随着社会发展的外部需求,现代高等教育领域需要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社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个性化需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质量要求、需求的数量和时间需求。随着知识的快速更新,高等教育的需求也就越来越迫切。

四、企业实践促进了高等教育的规模质量的变化

在知识经济社会的发展中,从事企业生产实践的劳动者大多是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知识的工人。在企业生产实践中,作为骨干的专业技术人员也得到了发展,其中高级专业人员比例相对较高。因此,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已经成为知识经济社会的重要基础。只有实现高等教育的广泛普及,才可以满足知识经济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然而,高级专业人才培养仍需要精英人才,尤其是通过简单的教学活动的实践应用领域专家很难实现规模养殖。它需要长期专业研究和积累丰富的实践。和具体生产实践发展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尤其是在科技创新作为企业的核心创新将成为培养高级专业人才的主体。注意培养人才的综合能力,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在高等教育中,需要促进与生产实践密切联系人才的培养,进一步满足生产实践的人才的要求。通过建立完善的高等教育制度机制,整合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生产单位的知识资源,可以加强人员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避免理论与实践脱节,进而促进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技能掌握和迁移,促进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更新,进而适应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

五、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