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管理范文

时间:2023-10-27 17:52: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智慧城市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智慧城市管理

篇1

杭州智慧城管,是“智慧杭州”建设的组成要素,同时也是浙江省首批智慧城市建设示范试点项目之一。作为一种新型的城市管理模式,是信息化和城镇化融合发展的产物,是“数字城管”的升级版,旨在通过智能设备自动感知、吸引全民参与等手段,拓展信息来源渠道、提高问题发现及时度、实现问题识别智能化,力求实现全面、快速发现问题;通过对队伍作业、事件处置、设施运行等核心要素进行全面标准化管理,并通过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实现对城市管理的统一指挥和调度;通过数据分析、挖掘和预测,实现长效治理的管理效益;同时面向市民服务做到数据开放、服务引导,强化公共服务职能。

顶层设计拉开城市管理智慧化序幕

杭州市以“数字城管”实践经验为基础,以发展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契机,针对城市管理面临的瓶颈,制定出台《杭州市智慧城管建设总体规划(2013-2015)》和《杭州市“智慧城管”项目建设实施方案》,为开启智慧城管建设提供了前瞻性的指导。

为保证项目有序推进,杭州市进一步完善了《杭州市数字化城市管理部件和事件立案结案规范》等标准规范,形成了涵盖人员数据管理、事件数据管理、设备数据管理、流程数据管理等元数据管理标准和包括系统接口标准与规范在内的智慧标准体系,涉及智慧城管的管理、服务、运作、数据、技术等众多方面。

机制体制创新助推项目深化建设

政府主导与企业主体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基本原则,杭州市积极转变思想观念,创新工作方式,通过举办智慧城管沙龙为项目建设出谋划策,营造政府与社会良性互动的“生态系统”,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共建,从而实现了政府与社会力量、企业的互动融合。同时,杭州市积极探索新的政企合作方式,2014年5月,杭州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就智慧城管项目与浙江华通云数据科技有限公司签署云服务购买协议,积极探索云服务资源、迁移服务以及原设备合理处置等云服务外包机制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加快智慧应用步伐,共建美丽杭州

贴心城管实现精细化服务与管理。目前,杭州数字城管系统日均上报信息6000余件,实现第一时间和100%处置问题。2014年4月,定位于“便民、利民、服务百姓”的杭州智慧城管公共服务平台――贴心城管APP正式上线,以“我来爆料”等应用来推动与市民的深度互动进而实现城市管理的全民化,以“找找车位”、“找找公厕”等应用实现一揽子社会服务功能,以 “城管动态”、“每日一题”等应用实现政策宣传功能。截至7月底,注册用户已达15774人,市民通过该平台反映城市管理问题累计2464件,问题处置率达到100%,并且为市民提供诸如找车位、找公厕、修车、补鞋等生活服务请求40余万次,极大方便了市民生活和城市管理。目前,项目组正进一步研发满足市民各类需求的升级版本,将容纳积分、停车补缴查询、车辆违停查询、行政审批查询等更多的便民服务功能,实现城市的精细化服务与管理。

篇2

大江南北,智慧城市建设几乎提上了所有城市的议程。然而,智慧城市应该从何做起是个值得商榷的问题。近日,数字政通副总裁邱鲁闽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独家专访,他认为有一个应用系统可以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抓手,它就是数字化城市管理和社会管理系统。

整合资源与流程

“虽然智慧城市并不是新的词汇,但是智慧城市相对于原来的电子政务建设而言,还是有很大的区别。”邱鲁闽认为,智慧城市建设与原来的电子政务建设最大的区别在于,智慧城市要打破原来电子政务建设中由于条块分割形成的数据孤岛和数据烟囱,打通各个业务系统的数据链条,让政府内部各部门的业务流程更为顺畅,形成真正面向用户、面向服务的城市信息化管理体系。

在邱鲁闽看来,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有可能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抓手,是因为这个系统涵盖了城市运行管理中方方面面的事情,也涉及政府多个职能部门的工作,比如环保、环卫、工商、社保、税务、交通等。同时,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中的数据最为丰富,有可能会涉及人口、法人、地理信息、宏观经济“四库”中的各类数据。“其实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是一个整合平台,它可以整合电子政务中的各个系统和资源,大幅提升应用效率并节约投资。例如,宁波就将全市6000多个各类监控探头集成到了城市管理平台上,让这些原来只有单一功能的监控探头可以在城市管理过程中发挥综合性的作用。”

邱鲁闽认为,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和数字化社会管理系统具有独特的优势,它可以整合各个条块的数据烟囱,大幅提升城市的管理和服务水平。从这个角度讲,建设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和社会管理系统的意义重大,它在整合政府的管理服务职能和各类资源的过程中起到了排头兵的作用。

覆盖人和物

“如果说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有机会成为智慧城市建设抓手的话,那么数字化社会管理与城市管理的整合将真正成为智慧城市的抓手,这是因为二者的整合可以实现城市对人和事的统一管理和服务。”邱鲁闽表示。

邱鲁闽告诉记者,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主要对象是“物和事”,即对城市中的各类基础设施比如灯杆、井盖进行管控,并对发生的事件比如管道泄漏、渣土倾倒等进行处理。而数字化社会管理系统的主要对象是“人”,即围绕居民的就业、保险、健康等方面以及企业的相应行为和需求提供管理和服务。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与社会管理系统的整合,将涵盖城市的主要运行主体,让城市在运行时初显“智慧”。

“数字政通在西宁市城东区的项目就是一个典型的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与社会管理系统整合的项目。”邱鲁闽认为,项目的建成将有效提升西宁市城东区全面的城市管理服务水平。

邱鲁闽介绍,社会管理解决方案可以集成GPS定位、嵌入式地图引擎、实景影像、虚拟三维、单元网格等多种应用技术和数字城市技术,可以服务于社情民意的高速传达,并满足不同层级用户的应用体验和业务差异化需求。

“社会管理系统的生命力非常顽强,因为它可以帮助政府掌握社会情况,并解决很多社会问题。”邱鲁闽告诉记者,“由于数字化社会管理系统的强大功能,现在已经受到各个城市管理者的高度关注。比如在柳州市,相关领导最常使用的就是社会管理系统,因为通过这个系统,他就可以非常直观地了解到所辖区域的各类数据和情况,为其决策和处置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当然,西宁市城东区位于我国西部地区,城市的基础设施和信息化水平还有待提升,城市管理系统也是从起点做起。然而在我国中东部的大多数城市,都是先从数字化城市管理建设开始,再逐渐开展数字化社会管理系统的建设。“比如在北京市海淀区、湖北省荆门市等地区,都是先行建设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然后才开始社会管理系统的建设和应用。”邱鲁闽说。

服务模式创新

中国的区域之间、城市之间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由于各个城市基础不同、需求不同,智慧城市的建设不能套用一个模式来解决所有城市的问题。以城市管理为例,早在2005年,北京市东城区就提出网格化的管理理念并付诸实践,然而直至今天,可能还有很多不发达地区和三、四线城市还没有有效地把信息化手段应用到城市管理上。

“各个城市的财力不同,不可能都像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一样在城市管理信息化中进行大量投入。”邱鲁闽表示,但是这丝毫不影响数字政通为全国各地的政府机构提供信息化解决方案和服务。

数字政通经过10余年的发展,先后为全国200多个城市建设了300多个数字化城市管理项目。“可以说,除了等少数地区之外,数字政通的城市和社会管理信息化项目遍布全国各地。”邱鲁闽告诉记者,这是因为数字政通结合各个城市的不同需求提供了不同的解决方案,还有创新的服务模式。

“城市管理其实需要大量的投入,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人员的投入。因为城市运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大量人力在特定区域反复巡查,才能确保这一区域不出现问题,或者在出现问题后及时处置。”邱鲁闽表示,人员和编制限制是很多地方的城市管理工作难以进步的原因之一。为此,数字政通创新服务模式成立劳务公司,使得政府有关部门可以把城市管理中的监督、调查、取证等工作交由第三方来进行,并对其进行培训和考核,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实现城市的高效管理。

当然,物联网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另一途径。“比如天津等城市正在利用物联网技术代替人员进行巡查,当然这种应用更适合于距离市区较远、比较空旷的区域,这样可以降低人员巡查的成本。”邱鲁闽表示。

精细度最高

篇3

《上海信息化》:目前,无线电管理已成为上海市“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保障,在服务产业、服务民生、服务安全等方面均得到明显提升,请您介绍一下上海市无线电业务的基本概况以及无线电管理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果。

周卫东:当前,上海市无线电业务呈现出以下特点:业务门类齐全。国际电联定义的43种无线电业务在全市各个领域都有广泛使用,重要的有广播电视、移动通讯、雷达导航、卫星定位、射电天文、遥控遥测等;终端用户规模大。涵盖了政府、企业、社会和个人,其中,公众移动通信用户总数突破2300万;台站设置密度高;频段使用范围广。在可使用的3MHz到300GHz频段范围内均有无线电应用,其中,3GHz以下频段的频谱占用率达到90%以上,公用移动通信频段的频率利用效率达到300%以上;产业集聚度高。与无线相关的企业数量超过48000家,涵盖了电信、信息服务、研发、制造及批发零售等各个环节。

为此,上海市无线电管理工作紧密围绕大局、突出重点,按照国家无线电办公室“三管理、三服务、一重点”的总体要求,在提高频率资源使用效率、创新台站设备管理机制、探索新一代监测技术设施升级以及优化无线电安全保障体系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无线电管理服务产业、服务安全、服务民生的能级得到全面提升。

《上海信息化》:2012年是“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之年,为了更好地推动上海市无线电管理工作,全面提升无线电管理水平,无管局确立了怎样的工作思路和目标?

周卫东:2012年是“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之年,上海市无线电管理工作将围绕“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工作思路,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在上海的落地,聚焦服务“智慧城市”建设,通过实施“六项工程”,全力支撑城市信息化领先发展和带动战略的实施。

实施频率资源综合利用工程。聚焦频率资源的综合利用和使用效率的提升,充分挖掘频率资源价值,进一步完善频率资源评估机制,扩大试点范围;全面启动实施新的对讲机专用频率规划,拟订为期3年的频率调整计划并组织实施;继续推进频率资源服务国民经济贡献度模型及统计研究的后续工作,探索编制频谱资源地图,增强辅助决策功能;努力做好小灵通清频工作及其他重大频率调整事项。

实施台站管理创新工程。聚焦台站管理创新,先行先试,实现台站设置与人居和谐。全面贯彻国家关于开展台站普查工作的工作要求,从工作目标、普查范围、组织动员、流程设计、规范表式等方面进一步拟定工作方案,扎实推进各项工作;继续深入推进《上海市公用移动通信基站站址布局专项规划(2010-2020)》的落地,强化与区县衔接,完成本市重点固定无线电台站保护规划的编制,重点加强本市重大工程配套中无线设施的规划指导和建设协调;全力做好国家新版台站数据库的运行、数据转库和台站数据月报工作;努力改进业余无线电管理水平,适时出台地方性的业余无线电管理办法,健全业余无线电监管技术设施,增强服务城市应急通信的能力。

实施无线电安全体系提升工程。聚焦无线电安全体系提升,形成合力,确保重要领域、重点区域、重大活动的无线电安全万无一失。全力保障党的“十”、“上海合作组织峰会”、“F1中国大奖赛”等重大活动以及军事随行任务;继续完善民航、铁路的长效保护机制,并向海事及射电天文等重要行业及重大项目延伸;持续打击利用无线电设备进行考试作弊的行为。

实施无线电管理技术设施优化工程。聚焦适应城市特点的无线电管理技术设施建设与优化,促成管理手段的精细化,改进无线电管理的公共服务能力。全面建成上海地区网格化无线电监测网络的规模试点,积极推进重点区域综合性监测站建设;完善上海市无线电检测中心运作机制,提升检测实验室能力,基本形成面向产业的检测公共服务平台;正式启用无线电管理协同办公平台,系统推进包括数据交互规范、数据挖掘等后续应用。

实施产业及示范应用助推工程。按照国家及本市的战略部署,助推新兴技术产业化和应用示范。重点支持TD-LTE规模技术网络试验;服务包括手机电视、地面无线数字电视等在内的“三网融合”工程;协调“无线城市”建设中的WLAN干扰协调和电磁兼容;着力营造有利于物联网产业发展及示范应用的政策环境。

实施“保障体系”健全工程。以任务为引导,不断健全无线电管理工作的各项保障举措。及时调整市无线电管理委员会人员组成,组织做好2012年度的市无线电管理委员会全体会议;进一步完善市区两个层面的组织协调机制,扩大无线电管理的区县试点,探索区县职能制度化的路径;巩固现行培训机制,探索知识普及体系,推动国际电联频谱管理与监测培训项目;深化合作交流机制,加强长三角、华东六省一市、军地之间的合作交流,拓展合作领域,创新合作载体;营造舆论环境,聚焦年度重点任务,建立按主题、分受众的宣传纲要并组织系统宣传。

《上海信息化》:2011年9月,市政府颁布了《上海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2011-2013年行动计划》,提出用3年时间把上海建设成为一座智能化、现代化、数字化、网络化的“智慧城市”,并确定了24个专项、119个项目。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无线电管理工作如何更好地融入和支撑“智慧城市”建设?

周卫东:“十二五”时期作为我国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仍将是这一时期最为艰巨的任务。作为城市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建设“智慧城市”的重要载体,无线电技术及其应用日益成为城市管理和社会运行的重要承载。

“十二五”期间,围绕城市转型发展要求,无线电管理工作既要积极应对包括体制机制、政策法规等共性命题,又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着力体现区域特点和差异化特征。与之相应,上海的无线电管理工作需要围绕“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城市发展总体要求,以建设“智慧城市”,服务“智慧应用”为需求主线,促进无线电管理体制机制的完善,推动管理任务的重心调整,实现管理手段的质的转变。

首先,完善体制机制,健全“三类体系”。

组织体系方面,建立起适应无线电管理客观规律,符合城市特点的无线电管理组织架构,切实履行好服务民生、服务产业、服务安全的事业发展要求,在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上推动无线电管理工作进一步深化。横向上,强化各成员单位的协同机制,以任务设计为抓手推动在联合执法、专项保护等方面工作的常态化和制度化。纵向上,向上做好与工业和信息化部及国家无线电办公室的对接,向下推动管理流程向区、县延伸,试点探索以涉及面较广的业务为纽带进一步发挥基层相关职能部门的协同配合作用。

制度体系方面,全面建设面向依法行政和规范内部管理的制度框架。依托《中华人民共和国无线电管理条例》,结合城市特点,进一步完善本区域的无线电管理地方性法律法规或规章制度;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无线电管制规定》,拟订完善本区域的无线电管制应急预案和操作流程;聚焦频率资源及台站设置,结合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细化行政许可的规范流程,完善政务公开,通过制度优化和完善进一步贯彻争先创优的总体要求;强化资金监管体系,按照财政部和工信部无线电频率占用费管理办法的总体要求,加快拟订地方实施细则,从制度层面实施全面预算管理、资金使用统计管理、资金使用绩效管理。

人才支撑和知识普及体系方面,培育适应技术发展和管理创新的无线电管理人才队伍。围绕不同对象,形成多层次培训体系,加快知识普及,通过培训推动无线电管理由单一条线向社会面综合治理转变。启动以在校青少年为重点的无线电科普专项行动,建立以提升综合服务能力为导向的管理队伍研修体系,加快培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教材建设。充分发挥上海产业链优势,形成“虚”“实”结合,贯穿产学研的组团式培训基地;形成以志愿者为主体的无线电师资队伍;形成科普教育和专业教育并举的教材体系。

其次,加快重心调整,实现管理精细化。

加快频率资源配置模式的重心调整,按照向产业倾斜、向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倾斜、向城市应急及重大安全倾斜的总体思路,进一步强化资源配置的宏观战略,优化微观策略,增强频率资源承载能力,全面提升频率资源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加快台站管理模式的重心调整,聚焦公用移动通信基站和重要固定无线电台站,按照与人居和谐的总体要求,以规划为引领,建立事前规划协调、事中规划保护、事后联动处置的有效机制。

加快无线电安全保障的重心调整,以城市重大活动安全保障、重要行业常态保障、打击利用无线电设备进行违法犯罪为重点,建立并健全无线电安全保障的有效组织架构,建设并完善无线电安全保障的信息化工作平台,提升无线电压制能力。强化基础研究,结合无线电安全类别形成多部门协同规范,开展顶层设计,做好各类无线电安全保障事前、事中、事后等环节的衔接,做到事前工作界面明晰、事中协同处置有力、事后评估科学、奖惩分明。

最后,创新实现路径,提升技术设施能级。以服务资源精细管理和服务产业发展为导向,创新“十二五”期间的无线电管理技术设施建设的布局和实现路径,提升无线电管理的技术保障能力、辅助决策能力以及产业助推能力。

重点部署网格化无线电监测网络,深化物联网在无线电管理工作中的具体应用,推动监测能力从事后干扰查找向事前资源管控的转变。完善服务产业发展的无线电检测公共服务平台,聚焦物联网及新一代宽带移动通信等产业热点,通过部市合作,产业链合作,推动大型科学仪器的共享,进一步增强检测服务在产品研发、制造及工程应用等环节的助推作用,全面提升检测技术设施的整体效能。重新架构无线电管理信息系统,按照顶层设计,统筹规划的要求,充分依托“云计算”等新型架构理念,形成后向兼容、前向可扩展的信息化系统。

《上海信息化》: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频率资源面临着越来越大的需求压力。作为上海市频率资源主管部门,无线电管理局围绕提升频率使用效能主要开展了哪些工作?

周卫东:频率资源是一种最为稀缺、最有价值、最具潜力的自然资源,由于城市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仍然面临着持续的需求压力。作为上海市频率资源的主管部门,市无线电管理局围绕提升频率的使用效能,主要开展了下列工作:

积极推进大平台战略,改变以往被动的频率指配模式,加强总体规划,整合各方需求,推进共建共享,形成了若干个覆盖面广、用户量大、集约度高的大平台。比如在800MHz数字集群上,推动建设了TETRA政务共网和iDEN商务网;在宽带接入上,努力推动多行业、跨领域共享的无线接入网;在数据传输上,形成覆盖水、电、气等行业的共用平台;在总体规划上,按照地域复用、行业细分的原则,基本完成公用移动通信、物业管理、越江桥隧、轨道交通、高铁及水上业务等频率专项使用方案。

努力保障重大建设需求,围绕城市枢纽型、网络化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大频率资源的倾斜力度,想方设法为轨道交通、虹桥综合交通枢纽、洋山深水港等重大设施的无线指挥调度通信系统调配频率并建立长效保障机制。如将轨道交通的800MHz频率从4对增加到20对,满足了轨交到2020年的频率需求。

重点提升频率资源的应急保障能力,为武警、公安、安全等提升处突能力调配频率,强化电磁环境保护;为各类国际重大活动、重要会议以及来访的国际要客提供频率保障;为气象、射电天文等提升预测能力、提高科学研究水平配置频率。

《上海信息化》:由于上海市高楼林立、要素集聚、市民维权意识强等原因,近年来台站设置不仅成为制约无线电事业发展的瓶颈,也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社会的和谐稳定。那么,如何才能构筑人居和谐的台站管理模式,真正实现台站设置与人居环境和谐友好?

周卫东:围绕城市公共安全和公共利益,以及第三代移动通信及TD-LTE推进中的基站设置等问题,市无线电管理局进一步优化了台站设置政策和流程,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化。

在审批流程方面,进一步强化规划、计划、站址认定、执照核发等环节的衔接。规划环节,编制完成《上海市公用移动通信基站站址布局专项规划(2010-2020)》,明确了站址控制总量、布局方法、建设导则和管理要求,经市委、市政府审议通过正式实施,同时启动基于上述规划的信息平台建设;计划环节,形成了市级层面相关委办的会审制度及区县预审的常态工作机制;站址认定环节,依据城市形态重点把握敏感设施,对风险进行事先预判;执照核发环节,进行严格的技术审核,确保各项参数符合国家要求。

在技术规范方面,完成了“上海市公用移动通信室内覆盖合路建设设计和验收规范”,同时在市经济信息化委的统筹下开展上述规范的修编及“上海市公用移动通信居住配套规范”的拟订。

在舆论引导方面,通过多维度、分受众的宣传策略,围绕确立科学电磁辐射观进行重点宣传,促成科学电磁辐射观的养成,实现人居和谐的台站设置模式,进一步助推“智慧城市”战略的可持续推进。

在探索实践模式方面,积极贯彻市委、市政府党政机关率先开放大楼楼顶的指示,推进包括市委、市政府办公大楼在内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楼宇的基站建设协调,并将相关做法陆续推广到市区两级政府;强化共建共享实践,2011年全市范围内室外宏基站共建共享比例达到40%;新建项目室内覆盖集约化建设比例实现100%;聚焦重大工程配套,全面提升包括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国际旅游度假区及迪斯尼园区的无线通信能级。

《上海信息化》:近年来,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活动在上海相继举办,包括国际泳联世界锦标赛、上海世博会、北京奥运会上海赛事及火炬接力、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上海世界夏季特殊奥运会、女足世界杯、F1中国大奖赛等等,这些活动涉及到的无线电安全保障可谓重中之重。为此,无管局在维护和健全无线电安全保障体系上,有哪些重点考虑和部署?

周卫东:市无管局在维护和健全无线电安全保障体系上,主要有以下考虑:

重大活动无线电安全保障机制建设。近年来,市无管局参与保障了上海市举办的各类有国际影响力的政治、文化、体育活动,形成了在活动组织、频率征集与协调、技术准备、应急管理、宣传评估等方面的工作规范,为兄弟省市无线电管理机构广泛借鉴。按照“平战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动员要求,无管局每年都要参加军队牵头组织的各种演练演习1~2次。如代号为“联动-07”的全国无线电管控演练、代号为“奥运-08”的2008北京奥运会无线电管控演练,代号为“东方-09”的世博长三角及军地无线电联合管控演练及边防总局组织的世博海上反恐演练等。

重点行业无线电安全保障机制建设。按照工业和信息化部与民航总局、铁道部等各部委的统一部署,上海市民航、铁路等行业的无线电安全保护工作机制逐步建立健全。民航保护方面,机场区域无线电台站专项整治工作常态开展,组织开展浦东、虹桥机场净空超高基站的拆降工作,共同做好机场净空;会同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文广集团以及苏、浙两省无线电管理机构构筑本市辖区内民航专用频率保护的应急联动机制,积极稳妥地处置了2011年春节前夕发生的民航导航系统受到大规模干扰导致的航班大面积延误事件;参与修编《上海市民用机场地区管理条例》,启动民航电磁环境保护区的划定工作,实施规划保护。铁路保护方面,积极参与建立华东地区铁路无线电专用频率、台站保护工作机制;组织完成高铁GSM-R的清频工作,推动公用移动通信基站与高铁GSM-R的共建共享;组织实施高铁GSM-R基站保护规划的编制,同步实施规划保护。

重要事件无线电安全保障机制建设。按照国务院各部委的要求,积极开展打击利用无线电设备进行考试作弊的行为,并在打击“卡王”等专项行动中取得成效,为探索源头控制提供新思路。

《上海信息化》:历经一年多时间的筹划和打造,上海市无线电检测中心已经揭牌运行。作为重要的公共服务平台,检测中心具备哪些功能,主要承担哪些任务?

周卫东:按照部市合作的要求,上海市无线电检测中心正在重点打造“一体两翼”的运行架构,以上海无委无线电检测实验室为主体,以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检测中心上海工作站、国家无线电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上海工作站为支撑,全面推进面向国际国内的全业务测试能力建设。

经过一期规划建设,中心已经初步具备了包括电波暗室、电磁屏蔽室及各类仪表在内的较完善的软硬件体系,测试能力基本覆盖现阶段各类主流通信体制。通过与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及其检测中心的战略合作,进一步建立了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培养了一批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自2011年9月试运行以来,较好地完成了上海市及长三角区域内包括型号核准等在内的60余项测试任务。“十二五”期间,上海市无线电检测中心将立足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结合上海城市特点,积极发挥窗口作用,全面致力于为企业提供包括欧盟、美国、日本等在内的“一站式”的国内、国际检测/认证服务。除此之外,作为国家无线电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上海工作站,中心还将按照国家授权承担起上海市及周边地区无线电产品质量监督测试,履行好服务民生、服务安全的重要使命。

《上海信息化》:目前,无管局在探索建立健全行业和区域合作机制方面取得了哪些突破?如何进一步深化军民协同、区域协同、行业协同,合力健全无线电管理“融合式”发展机制?

周卫东:近年来,市无管局一直在探索建立健全行业和区域合作机制。在行业协同方面,加强与公用移动通信、公安、安全、民航、海事、铁路、海关、教育考试、文广、市委610办等在内的任务协同,有力推动了第三代移动通信建设、LTE外场试验、城市应急处置和安全维护、行业安全生产、无线电设备进关监管、打击考试作弊、防范插播等方面的工作。通过市无线电协会的有效工作,加强了行业自律、行业协调、行业服务的能力。在区域合作方面,以世博保障为载体,军地、长三角融合实现重大突破。进一步完善了与(上海警备区)在力量编组、信息沟通、任务协调等方面的工作模式;进一步促成了苏、浙、沪三地无线电管理力量的融合,建立了快速响应的联动机制,推动长三角联动从设想变成现实;进一步加强了与华东地区无线电管理机构的交流合作,拓展了交流的形式和合作的范畴。根据国家加强业余无线电行业管理的工作要求,进一步优化现有管理机制,组建上海市业余无线电协会,与体育主管部门共同推进上海市业余无线电工作的发展。此外,在对外合作方面,还进一步深化国际、国内交流合作,加快建成及完善ITU亚太地区培训中心,重点建设国际电联(亚太区)频谱管理与监测培训基地,做好对国际电联成员国,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的帮扶和培训工作。

《上海信息化》:随着无线电应用对国民经济各个领域渗透力度的不断加强,无线电管理任务在数量和质量上较以往都有跨越式提升。其管理内涵也在不断拓展,小到居民物业,大到神舟飞天,既涉及民生,又涉及国家战略。总体来看,现阶段的无线电管理主要面临哪些问题与挑战?

周卫东:从技术演进的客观规律来看,无线电管理已经成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在创新驱动下,“宽带、泛在、融合、安全”已经成为架构新一代信息通信网络的共识,以新一代宽带移动通信、物联网、传感网、光无线融合通信等为代表的无线技术演进体系框架不断完善,演进路径日趋清晰,为我国新一轮产业发展提供了重大战略机遇,有利于促成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和经济转型。作为产业生态链的重要组成,相关技术标准拟订、产业发展和应用推进等方面都需要无线电管理政策的适应性调整和前瞻性引导。

从社会服务的实践来看,无线电应用已经成为回应民生诉求的重要举措。一方面,包括公用移动通信及短距离微功率通信等具有广域、局域、个域特点的无线电技术应用的普及,促成了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全方位变革,推动了城市管理智能化水平的提升,使得基于物物通信的“智慧城市”打造成为可能,并有效改变了电信普遍服务的形式,提升了普遍服务的能级,成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重要实现手段。另一方面,无线电技术应用的普及也导致了对电磁辐射及电磁暴露的社会担忧。无线电管理需要通过无线电设备使用和台站设置的科学引导、严格管理促成无线电技术应用的规范、安全、有序;促成科学电磁辐射观的养成,实现与人居和谐,以此进一步助推“智慧城市”战略的可持续推进。

从城市运行的实践来看,无线电管理已经成为保障城市运行安全的重要任务。以上海为例,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一项重要指标,各类重大政治、外交、军事、文化等活动将频繁举办,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等实践表明重大活动对无线电技术应用存在着较大依赖性;作为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航、海事、铁路等涉及国计民生领域的运营能力和管理水平的提升,也进一步增强了无线电技术应用的不可替代性;作为无线电技术应用的“双刃剑”,如利用无线电设备进行考试作弊、非法蹭网等违法犯罪的行为也在不断增加。无线电安全涉及的应用主体多元、技术多样、空间多维等特点,都将对新时期的无线电管理工作提出系统性的安全保障命题。

《上海信息化》:要解决上述问题与挑战,未来需要在哪些方面进行深化和提升?

周卫东:现阶段的无线电管理实践与其具备的战略属性要求相比,集中表现为“四个不适应”:一是频率资源配置模式与智慧城市建设的泛在需求之间的不相适应;二是台站设置管理模式与人居和谐的要求之间的不相适应;三是无线电安全体系与维护社会安全的要求之间的不相适应;四是无线电管理组织架构与主体多元、形式多样的应用格局不相适应。为此,无线电管理工作需要强化“统筹发展、转变模式、健全机制”的总体思路和工作举措。

做好“三个统筹”。确立系统统筹的发展观,切实推进无线电管理工作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融合。统筹好无线电事业发展与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统筹好无线电事业发展与服务和保障民生之间的关系;统筹好无线电事业发展与服务城市运行安全之间的关系。

实现“三个转变”。确立与时俱进的发展观,切实推动无线电管理模式的适应性调整。在功能定位上,从纯粹监管向服务与监管“两翼齐飞”转变;在管理体制上,从全市集中管理向市、区两级及行业协同管理拓展;在管理手段上,从被动式监管技术设施架构向主动式监管技术设施架构转变。

篇4

一、建立完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城市管理体制。

建立现代城市管理体制,是经济社会发展、城市文明进步的必然要求。就我市而言,只有全面推进改革,逐步形成市区衔接、部门协调、权责对应、执法有力的城市管理体制,才能消除由于处罚权新体制与管理权、审批权老体制并存而产生的种种矛盾和弊端,使城市管理运行顺畅、高效。按照“城市管理重心下移”的理念,实行“二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格局,从组织机构、考核机制、队伍配置等方面着手,进一步完善了城市管理体制机制,逐步形成以“条”宏观管理、指导、监督、协调、审批、检查,“块”直接负责,全民参与的管理模式。如在违法建设查处工作中,我们可以这么运作,积极构建三级网络管理体制: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巡查、发现和考核;各街镇组建城管办;村一级聘用协管员,做到了村里一有违法建设苗头,协管员及时发现和报告给镇,镇就能及时靠上做工作,使违法建设消除在萌芽状态;同时区还与有关部门、各街镇签订目标责任书,把全年控制目标细化分解,落实到街镇、园区,同时实行部门、街镇、村级联合巡查,每个村成立一个制止违法建设办公室、社区设立制止违法建设专职人员,并给村(居)配一名行政执法联络员,从而建立了从上到下的管理网络体系。

二、要顺应现代城市发展趋势,实行“大城管”管理体制。

以实行综合执法为突破口,进行城市管理体制的改革,是一种发展趋势,也是改革的方向。目前,深圳、宁波等市城市管理局,统管城市市政、园林绿化、市容环卫等综合管理和执法工作。这种“大城管”的综合管理体制,从根本上解决了机构重叠、职能交叉、扯皮推诿、效率低下的弊端。我市应结合自身实际,着手把整个城市管理体制的综合改革提上议事日程,优化整合职能,最终走向“大城管”管理模式。

三、建立数字化城管,为和谐城市管理奠定基础。

篇5

【关键词】景观照明;远程监控;GPRS技术;ZigBee网络

1引言

目前,有关城市景观照明的研究和应用已进入新时代,但仍然存在着不完善的地方。一方面,国内景观照明较多应用是以住宅小区和政府部门为主,应用空间小。另一方面,目前城市景观照明的控制模式较为单一,大部分采用定时钟控制方式,系统运行维护较为复杂,就此,这些传统管理模式,操作复杂,耗费人力,可靠性低,所以研究新的景观照明监控系统,以实现高效节能环保,提高效率。智能化节能管理系统的研究已成为必要[2]。

2设计系统概述

2.1ZigBee网络

ZigBee是基于IEEE802.15.4标准的低功耗局域网协议,一种短距离、低功耗的无线通信技术,主要应用于家庭自动化,遥测遥控,汽车自动化,智能化等领域。有电低成本、短时延、网络节点数量巨大、短距离无线连接等优点。因有以上优点,所以作为该系统的首选技术。

2.2监控节能系统终端层设计

监控终端是本系统中最基础的硬件设备,主要负责将设备运行情况,故障信息,电压电流实时数据传送至应用层的监控中心。该设备主要包括CC2430模块、MD82N信息采集模块、电源模块。

2.3主节点层设计

在主节点层中,路灯通讯装置负责汇集传感信息,并通过GPRS或短消息方式远程传输数据至应用层的监控中心。它有机融合了3G技术和无线传感网络技术,将相关信息传送至应用层的监控中心服务器。预将结合MC13213微控制器实现数据的传送。在路端单灯测控器中,该通信装置包括两个模块:基于ZigBee技术的MC13213的无线传感控制器模块,信息传输到路端通信装置的3G数据收发处理模块。预将3G数据通讯处理模块MCF52223芯片作为控制单元。

2.4服务器层设计

系统的服务器层以通信软件与管理软件为基本内容。管理软件有人性化,多功能、智能化等优点,并能对路灯开启、故障报警、数据统计、状态显示等实时操控,实现路灯管理智能化。通信软件通过与GPRS通信,主要负责获取程序控制指令,指令执行后将状态信息指令存入数据库[4]。作为一个服务运行在监控中心的服务器上,一直在侦听TCP网络端口,保持与路端通信装置通信。通信软件采用异步Socket机制,以Service为主要形式,软件通过执行指令,完成侦听TCP网络端口的任务,以保证与路端通信装置可靠通讯。次多线程的异步侦听使得多个路灯通信装置同时与一个端口进行通讯,此时通信软件只需维护一张哈希表即可,哈希表记录了TCP客户端和Socket句柄信息[3]。因此减少了软件运行复杂度,同时也提高了软件的运行速率和系统的稳定性。

3结束语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城市照明节能管理系统研究,可以实现区域城市照明监控的智能化控制,一一实时获取地感知故障,并报告准确信息,已达到节能效果。将ZigBee技术和GPRS技术有机融合,完成了路灯控制的新模式,该模式与传统的路灯控制模式相比,优点在于将单个路灯作为一个控制单元,实时单灯控制,保证了系统的可靠运行。本系统设计分为终端层,主节点层和服务器层,该层次的划分思路清晰明了,更重要的是有利于今后功能的进一步完善。本系统在吸收消化了国外同类产品技术的基础上,通过研究分析,融合“物联网”技术,实现路灯智能控制与节能管理的目的[5]。基金项目:校级创新训练项目。

参考文献

[l]张惠玲,王晓雯.城市道路照明设置与节能探讨[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6:106~109.

[2]沈萍.城市照明的环境理念[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4,6:75~77.

[3]Rubin,Jenny.OverviewofDesign,Benefits&Security[J].EPCglobal,2009,183(6):349~351.

[4]朱小松.一种无线传感器网络与Internet的集成方案[J].计算机工程,2006,32(13):106~108.

篇6

关键词: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技术水平

1.前言

伴随着建筑工程市场竞争的越发激烈,建筑工程为了能在市场上生存和发展,在开展建筑的过程当中为了实现工程的总体目标,确保工程质量并且缩短工期就一定要对整个建筑工程全项目的质量监管进行全方位的管理和设计。一项建筑工程的整体是由决策设计和现场施工几个阶段形成的,各个阶段相互制约相辅相成,在整个过程中影响因素众多涉及范围面广而且劳动投入量较大。所以做好建筑工程质量的管理至关重要。

2.影响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因素

建筑工程的质量特点决定了工程建设项目中一定要进行项目工程的质量管理,因此把握工程建筑的质量和针对工程项目的生产特点和适应性是实施有针对性的控制管理的基础。

在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因为工程的建设项目交接较多、中间程序工程较隐蔽,因此使得整个工程的质量检测存在了很大的隐蔽性。所以在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加强对施工过程中的隐蔽性检查和发现潜在的隐蔽性安全问题是避免表面检查造成隐蔽性失误的关键步骤。

在建筑工程的选材过程中的各部分质量的波动较大,首先,工程的整个建设项目的产品具有单件性和流动性等特点,不能够完全适应流水线式的规范化生产工艺和相对完备的检测技术,由于没有稳定的设备生产环境,所以建筑工程的质量波动较大,而且影响工程整体质量的因素较多,一旦其中一种因素质量发生变动就会联动地使得其他部分的工程质量出现波动。

在建筑工程建设的后期过程中不能像其他的工业产品一样单纯依靠最终检查检测产品的质量,更不能像其他可拆卸的工程产品拆卸或阶梯检查工程内部的质量或者替换不符合要求的部分。因此就在工程建设的竣工验收上造成了很大程度的局限性。对于此种情况,工程建设的管理部门应当及时作出检测,做到防微杜渐,对整个施工的全过程进行监控,做到建筑工程建设与检测的同时完成,对施工的质量问题应当以预防为主。

影响建筑工程整体质量的因素较多,比如设计、机械、施工工艺和技术措施以及水文气象地质方面均有较大的影响,只有能够正确把握这些因素的影响才能够实现对整个工程建设项目的施工质量的提高。

3.工程质量管理的具体要求和管理措施

审查工作人员是整个建筑工程的直接参与者和工程施工的组织操作者。在施工前期负责审查承包方的技术水平,调查他是否具有按时完成工期并且能够保证工程质量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近几年来,因为施工企业的国退民进,加之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对建筑队伍的整体素质有较大的影响,有的承包方不具备相应条件的要及时淘汰,提高整个建筑行业的整体水平。建筑工程质量监管的工作应当以人为 核心,同时要健全建筑工程质量监管单位,提高监管人员的技术管理水平。现场施工时要保证施工的质量保证体系,做到权责明确,用同一个口径对话,集中统一地处理现场工作的所有问题,管理人员应当逐渐适应管理需要,提高自身素质,尽量做到以标准化和规范化管理施工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施工现场的工作效率和建筑质量,建立一个科学规范可持续的现场作业秩序。

建筑工作的质量问题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和人们的生活环境和正常工作息息相关,这个问题也是整个社会关注的极为重要的问题,因为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是保证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最重要的前提和根本保证。

在整个建筑工程开始之前应该认真了解施工图纸,一方面施工图纸是设计人员大量心血的凝结,另一方面设计图也是各个层面对整个建筑工程进行了标准的注释,质量监管人员应该将其系统地联系起来,对照着仔细阅读,将其中有问题和不尽合理的地方记录下来并将其汇总一起上报给施工单位和建筑承包方两道进行细致的会审,对设计图纸进行详细地,合理的修改,为施工的顺利进行和提高施工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施工单位在开工之前也应当仔细审阅上级部署的施工组织设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要确定总体的施工计划方案,从总体上对劳动力、机械和主要材料的用量做出初步估计,然后要对工程中设计相对复杂,技术要求高和施工难度较大的地方认真审阅,对其中不合理和认为不正确的地方及时上报并进行讨论并及时做出合理的修改,最后要在施工计划的正确安排下,确保施工进度的工程质量和整体监管水平。

建筑材料的严格把关是从源头上对整个建筑工程质量的掌控,我国目前的建材市场上投机商和伪劣产品导致我国的建材市场的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所以在材料的运用中,要将运到现场的材料和用料标准一一对应,对于质量不合格的产品及时更换或者退货。对于主要的建筑材料,进入建筑过程中必须具有正式的出场合格单据和材料化验单,通过各个方面的感官检查和证书检查并及时做好验收或换退记录,合格后做好见证取样,实验合格后方可用于建筑工程生产。其他的各种材料也必须有厂家批号和出厂合格证,总而言之,要从源头上把好质量关,绝对不能让不合格的和质量不符合要求的建筑材料出现在建筑过程中。

在现场施工的质量管理中应当做到严格和高频率检测,高频率检测就是对现场工作的每一个工作面,包括对设计图纸的检查、要求材料的规格和质量做好细致的检查和验收,同施工的技术人员和具体的操作人员解决工地上出现的实际问题。

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同时应当注意对工程的工期管理,做到按时交付使用。及时检查和督查施工单位实施工作时需要的机械和人力等资源和条件,及时纠正不合理的做法和安排,检查材料、成品和半成品的进场状况,尽早发现偏差并及时督促解决。

一个建筑项目完工之后,需要对整个项目进行全面的和符合客观实际的验收检查,正式的验收时在短时间的验收,而真正的验收时在整个施工过程中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并且按照各个分项目工程的质量来综合估计整体工程的质量。因此,现场施工单位应该认真仔细地严格把关,做好对分项目的质量保证和项目检验,对于不合格和质量不能通过安全检查的部分及时督促施工方返工直至合格才能验收,不达标合格不予验收,这样做既提高了施工单位的管理水平也控制了整个建筑工程的建筑质量。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技术的最主要任务是运用科学的管理职能和方法,促进建筑全行业的质量提高是这项工作的最主要核心之一。对工程项目的施工安全管理和质量控制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必须将科学技术管理和建筑项目管理工作有机地融合到一体,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既是对建筑工程本身的管理,更是对现场管理人员管理素质水平的提高,对于现场工作的施工质量安全管理人员必须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一丝不苟的敬业态度才能提高建筑全行业的整体工作水平,使整个建筑工程项目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

参考文献:

[1] 郑少瑛,周东明,王力强. 土木工程施工组织[M].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2] 张立新. 住宅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编制与案例精选[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篇7

关键词:铁路工程;施工管理;控制措施;体会探讨

一、项目的安全质量的控制

1、安全的控制

基于高铁建设复杂性,安全工作作为项目管理的一大重点,特种作业、农民工管理、危险的施工环境等多种客观因素让安全工作难上加难,再加上国家国家对高铁施工安全工作的高度重视,残疾、死亡赔偿费的剧增,安全工作逐渐成为管理中的一大难题,直接影响到整个施工单位的效益和声誉。那么如何做好安全工作?本文认为首先要从思想意识上引起高度重视,加强对作业人的安全教育培训,班前讲话、安全交底必须做到,设立安全专兼职人员,加强现场巡逻,做到及时反馈现场动态,遏制安全事故萌芽,定期召开安全生产列会,加大安全检查力度,定期通报,赏罚严明,建立安全隐患排查问题库,深究问题,限期整改。

2、质量的控制

首先要从原材料引进上进行控制,把好原材料进场“三关”,做好源头控制,对特殊材料的储存和检验一定要按照标准执行。其次要加强施工过程的控制,加大偷工减料的惩罚力度,领工员、施工员、技术员、质检员是过程控制的关键行人物,把好每道工序,做好各种防范措施和应急方案,24小时全程监控,实行先交底后开工,先报检后施工,确保一次成优。最后是对成品的检测,一定要按照标准执行。

二、项目成本管理

1、不能够忽视机械设备的控制

机械设备的管理占项目成本控制的很大一部分,机械设备利用率不高,达不到最大化,施工过程中机械设备的配置不优,会导致施工进度缓慢,进而大大影响工期和成本,那么怎样才能让二者兼得?本文认为首先在项目开工初期就要根据整个项目工程情况做好设备引进方案,包括将要引进规格型号、进场时间以及需求数量等方面,再根据工程的实际进展情况合理调整。其次是在机械设备过程中的管理,对每台设备建立工作台账、保养台账,对每台设备的性能进行实际的评估,优者引进,劣者淘汰,定期检修。最后是建立和完善管理制度,提高操作手积极性,争取设备利用最大化,人员利用最大化,不闲置,不浪费,不窝工。

2、材料管理

高铁施工的大型原材料基本上都属于甲供料,除了把好“三关”外还要在材料使用过程进行监控,工程部、物资部根据工程实际进展情况做好材料供应计划,需要什么样的品种,需要什么样的规格,需要多少数量提前采购,超前谋划。此外还要定期对进出场材料进行盘点,分析赢亏,查找漏洞,及时弥补。加强混凝土拌合站的管理,一是为了控制混凝土质量,二是为了较少混凝土的不必要浪费,不超拌,不少拌,不漏拌,确保用在刀刃上。最后是要做好废旧材料的管理,及时处理,小型材料的采购制度,货比三家,择优而选。

3、后勤管理

后勤管理简单的说就是吃、喝、拉、撒、住、行、用,大到驻地的建设,办公设备的采购,小到每一张纸,每一滴水,都要精打细算,盘点分析,后勤管理是一项非常繁琐的工作,一定要抓主线,就主力,一个良好的后勤管理不仅能节约和控制成本,更能在一定程度上大大提高施工生产的积极性,虽不能直接的表现出节约了多少钱,但起到的隐性作用较大。

当然施工成本的控制最重要的还是施工过程的控制,由于高铁施工技术难度较高,施工过程中出现错误,施工质量不合格偶有发生,当然也包含部分参加人员的业务素质不高,出现低级失误,一旦出现质量事故或返工将会大大的增加成本。

成本的控制在一定程度上不是单指管理者应有的责任,还要落实“三全”控制,也就是全过程、全项目、全员的控制。项目的成本在控制的过程中,具备着较为实质性的内容,包含:每个单位、每个部门的班组经济核算以及责任网络等。在这样的情况下,必须要将适当的管理措施建立健全,例如:成本节约奖惩、物资管理制度、财务报销管理制度等,以这样的方式将全员参与的积极性有所调动。完善管理制度,只有应用这样的方式,才可以将项目成本的全方面控制得以实现。能够将成本控制的全过程管理有所实现,对每一项制度的落实程度是重点,要求人人平等、有章可循。

三、项目利益最大化

投资价是在竞标之后所设定,相对固定的投资模式使得收入也是固定的,可是根据招投标的现象来分析,每一个项目其状况都是不一样的,所以不能够统一看待。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原设计的方案部分地方可能会不符合实际情况,想要将项目的收入在收入固定的时候有所增长,这就是所谓的第二次经营,那么以下几个方面就不容忽视:(1)工程变更索赔资料的及时收集和签认。对变更所产生的损失,要有理有据,多和设计院沟通;(2)细致审阅项目合同。对合同内和合同外的清单进行清理,加强可调项目的过程管理,将资料收集、整理、和完善;(3)审查设计文件。项目工程的具体数量要透彻掌握,将设计文件当中的问题及时发现,然后在资料收集以及反馈的及时性方面要做好;(4)做好单价分析,量差调控。

项目的成本想做好最低化,要按照市场中的相应价格对施工定额有所编制,编制的过程中对成本是否合理降低要严格关注,接着要正确的实施施工的定额,不可以忽视施工定额。此时,施工的定额是会发生改变的,施工的阶段,不同的项目所出现的状况有所不同,例如:环境变化以及跨度情况等。所以,要按照市场条件的变化和价格的变动等情况,时常的调整,可是严谨的流程是一定要做到的,要符合成本最低化的原则。

四、项目的进度控制

将项目目标有所实现是项目进度控制所制约的,能否让项目管理成功,对项目施工按期完成是重点。对项目的进度要合理控制,就是审核施工图时要非常细致,并且要严谨的调查施工现场,例如:社会环境、当地人文、天气情况以及交通运输等。同时计划工期方面要有所确定,往往招标的过程中,标底工期是建设单位提供的,施工的单位有必要对此工期有所参照,并且将自身的资源状况有效结合,让计划工期可以合理制定,可是就标底工期而言,计划工期一定要比标底工期略小。

此外,进度计划的完成要进行实时监控,按照完成进度计划的程度,来适当的调配资料,例如:对材料供应的加强、施工方案的调整以及设备、人员的增加等。进度计划的编制要和实际的施工相符,要对工程的进度实施每周总结的定期计划,工期若产生滞后,一定要及时的将原因找寻,让赶工计划尽快开展。同时,每天、每月、每季度都要开展进度的总结。在赶工期方面要尽量避免,不然会产生较大的资源投入,施工成本就会大大增长。

五、项目的竣工验收

工程的结算在竣工验收合格之后才进行,所以开展验收工作时,有必要在施工的工作完毕之后第一时间完成。这样的情况下就需要及时的整理工程资料,特别是现场施工中的资料,材料质保资料、管理技术类的资料等。一定要将整理的过程进行在施工的过程中,在工程建立方面的签字验收要具备实时性,也就是从工程的项目开工时就要开展验收流程。验收的流程此外,尤为重要的是施工的单位有必要和工程监督的主管部门、建设主体的单位以及兄弟单位合理沟通。施工过程是较为程序化的,再将验收完善,才可以进行交付使用。施工的单位是核心的建设工程单位,沟通能够将相互之间的关系得以维护,这样的情况下才可以将验收施工的顺利开展得到保障,那么工程施工的阶段才能够尽快的完成。同时,最大化的项目利润、费用的有效减少和资金的回笼才能够得以确保。

总结:

根据以上的论述,铁路工程在项目管理方面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较为复杂的,不确定因素,具备着严格的质量性能、成本预算、时间进度以及工作范围等因素,想要将项目建设的目标有所实现,有必要将每一项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让团队的作用有效发挥出来。充分发挥人员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要力求将铁路建设工程的项目管理方面严格把控。

参考文献:

[1]戚国锋.铁路工程项目施工管理控制措施经验浅谈[J].城市建筑,2013(01).

[2]贾书弘.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施工成本控制措施分析[J].南京理工大学,2012(04).

[3]贺雪松.成灌铁路车站工程施工管理综合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2010(10).

篇8

[关键词]智慧城市;数字化;档案管理 文章编号:2095-4085(2017)05-0146-02

1城建档案数字化工程的基本概念

档案数字化,就是把纸质档案、照片档案、录音档案、录像档案、实物档案等变成数字信息,以实现不同载体形式档案的数字化管理和档案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共享。档案数字化工程目前主要是纸质档案数字化,即将档案文字、图表、图纸等变成数字信息,从而实现利用计算机进行存储、检索、分析的目的。在王村新城档案数字化管理过程中,主要包括了以下三个方面内容。

1.1档案目录的数字化

(1)档案的目录统一使用excel电子表并加入超链接,点击超链接直接查找档案合同扫描件,以便查阅合同具体内容。

(2)卷内目录填写规范,序号:以一件自然件或一组文件为一顺序号;文件编号:完整的代字代号;合同名称:合同全称或规范化简称;日期标准格式为:20010101,同一条目内时间取文件最后形成时间。

1.2实体档案的图文信息数字化

王村新城所有的合同档案通过扫描、摄影、摄像等方式进行数字化采集,从而实现图文信息的计算机存储、调阅、分析。

1.3日常档案管理业务的数字化

将档案的业务指导内容,审核意见,审核结果,图书资料的著录,档案变动登记,档案的始由、贮藏、借阅、变动等档案管理信息,通过计算机软件管理的方式进行数字化。

2实施过程是纸质档案数字化工程的核心(图1)

(1)设立专用的档案储藏室,定做专业的图纸档案柜,方便图纸、档案存放和查阅。实施过程根据档案储藏室面积,有重点、有步骤的实施,对使用频率高的或重点工程档案先进行数字化存档。纸质档案数字化流程一般为档案整理档案扫描(文字、图纸)图像处理图像存储目录建库数据挂接数据验收数据备份。在整个流程中要注意几个关键点。

以作者所在项目为例,相关建设合同签订了123份,每份合同都根据纸质版扫描生成PDF文件存档。为防止出现混乱,对档案原件带来损坏、泄密等不良后果制定了周密完善的工作流程和与之配套的管理制度。因此,在数字化工程筹备阶段就对纸质档案数字化工程各步骤的具体细节多次进行预演推敲;就各操作环节中容易出现问题的节点建立了工作流程、管理制度、技术标准;在实际工作中严格按工作流程规则操作,按技术标准验收。认真填写纸质档案数字化转换过程各类登记表并及时整理、汇总、装订成册,在数字化完成的同时建立起完整的记录,从而确保整个档案数字化工作计划有序、操作流程清晰、责任分工明确、验收严格把关。

(2)扫描、编辑处理及存储。数字化工程的实施重点是扫描与编辑处理,其较为复杂。首先,在扫描时严格按文件分类扫描,根据纸张情况选择扫描方式、确定扫描分辨率及相应参数,扫描过程中及时调整亮度、对比度,使扫描后的影像尽可能保持档案原貌,使图像清晰不失真,亮度适当,同时生成jpg或pdf等相应格式的影像文件。其次,图像编辑处理是整个扫描过程中保证图像质量最关键的技术部分,因此要对影像文件进行纠偏、去污、裁边等编辑处理,同时去除影像文件背景,其可以有效节约存储空间。处理完成后的影像文件要进行存储。

3数据的存储与安全是实现数字化的最终保障

当今任何一种计算机的存储技术都还不能实现100%的可靠性,在档案数字化应用中可能会遇到突发性的灾害,因人为过失、计算机故障、存储介质损坏等各种原因,基础数据都可能会遭到毁灭性的损失,因此对基础数据要采取多介质、多地点的存储与保管方式。在此基A上还要建立数据备份制度,定期对基础数据进行及时地备份。对备份数据同样采用定期检测,三重乃至多重备份等必要的方式,以确保基础数据的高度安全性。

4王村新城档案数字化管理取得的成效

(1)提高了经济效益。过去一直使用粗放型模式即以增加办公人员和办公费用为解决唯一手段,致使管理成本大幅上涨。而数字化管理档案使传统的以纸质为载体的档案信息对象转为机读档案,不仅节约了保管费用,节省了占地空间,而且查阅起来极为方便迅速,从而避免了反复印制资料而造成的纸张和人员的浪费。

篇9

一、作业成本法对企业环境的依赖性分析

作业成本法是制造环境变化的产物,其最初动因是为了解决制造环境变化后制造成本信息失真而提出来的。作业成本发展到今天,其适用范围不再局限于制造企业,其目的也不再局限于为成本决策提供信息,而成为了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制造环境的变化催生了作业成本法

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电子技术在企业制造和管理中的应用,企业生产和管理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在产品成本构成中,以直接人工为主要内容的直接成本所占比重日趋下降。与此同时,以机器使用成本为主要内容的间接制造费用成本所占比重持续上升。在这一制造环境下,以单一的人工工时或者机器工时为标准的间接制造成本分配方法,严重扭曲了产品生产成本,常常导致企业生产决策、定价决策的失误。而且,随着技术进步速度加快,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产品的市场价格日益逼近生产成本,市场竞争格局已经不能容忍传统制造成本下的成本信息误差,作为传统的制造成本法替代方法的作业成本法应用而生。

(二)适时制生产模式推动了作业成本法的发展

适时制生产模式是为了适应“零库存”目标而建立起来的产品生产系统,其最初的动机是消除产品制造过程中多余的生产环节和存贮环节对资源的浪费,后来被推广应用到企业物资采购、产品销售等诸多方面,从而成为了企业价值链管理的重要工具。在买方市场环境下,企业要想赢得竞争优势,必须加快技术更新和产品更新换代,一成不变的产品品种和大批量生产组织方式逐步被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组织方式所取代。企业必须适时组织产品生产,保证生产经营各环节有序运行。为此,必须将产品质量管理深入到生产作业层次,通过作业成本管理,协调各生产环节的关系,消除由于不同生产环节失调引发的作业链中断,如废品的出现,以避免生产秩序出现紊乱。

(三)现代信息技术为作业成本法的应用提供了条件

与传统制造成本法不同,作业成本法不再以产品成本为成本核算的唯一对象,而是把各生产经营环节的作业也作为了成本核算的对象,并以各作业成本发生的动因作为成本费用分配的依据,计算最终的产品成本,不但明晰了产品成本与资源消耗之间的因果关系,缓解了成本会计信息失真,提高了成本信息的决策相关性,而且还强化了成本信息的时效性。但是,作业成本法以多作业为成本核算对象,以多动因为成本分配标准,其数据处理的工作量要远远大于传统的制造成本法,必须以精确且高效的计算机信息系统为平台。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ERP为代表的管理型财务软件集成了企业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并在在企业管理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为作业成本法的应用提供了条件。

二、我国成本会计体系与企业环境的不匹配性分析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新技术的不断涌现,我国企业来自国内外的竞争日益激烈,加之生产要素成本的上升,产品价格日益向成本逼近,盈利空间越来越小,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加快,客观上要求成本系统准确地识别每种产品和服务成本,为产品决策提供准确而相关的成本信息。在这种环境下,我国部分企业对作业成本会计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但是,从总体上看,目前的作业成本并没有改变现有的以制造成本为主导的成本会计体系的格局,难以适应新的制造环境对成本核算的要求。

(一)成本会计系统与制造环境的不匹配性

目前,我国企业在成本核算和管理方面,仍然以传统的制造成本法为主,实施作业成本法的企业并不多见。这一成本核算和管理状况,势必造成成本核算工作重复,并难以保证成本会计信息的决策相关性。由于传统的产品制造成本信息存在扭曲,只能借助于管理会计系统对传统制造成本进行二次加工,导致成本会计信息时效性差、信息转换成本高,严重制约了成本决策的适时性。

(二)企业会计信息系统与作业成本法不匹配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几家主流软件公司,如用友、金蝶等相继开发出了适合我国企业应用的本土化ERP软件,其技术水准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完全可以作为企业作业成本法应用的平台。但是,我国企业不少会计人员出于工作习惯考虑,对ERP常常采取抵制态度,导致物流信财务信息基本上失去了动态地、适时地反映企业资金运动的职能和功能,限制了作业成本法的推广。

(三)成本会计系统与管理会计不匹配

传统的按照人工工时分配间接费用的制造成本法,反映了上世纪80年代以前企业面临的相对稳定的经济环境下,企业经营决策对产品成本信息质量的较低的要求。制造成本法属于传统的财务会计范畴,它更多的是关注财务报告对成本信息的要求,因而其主要核算对象自然是产品而不是作业。在制造成本法下,产品成本与资源消耗之间的因果关系虽然比较明确,但其间的数量关系却很不清晰,影响了对产品成本所要进行的定量分析。所以,在制造成本系统之外,还必须另行建立一套管理会计体系,从现有的制造成本会计系统提取成本管理信息,以便进行成本管理和成本分析。

三、以作业成本为基础的成本会计体系的构建

(一)以作业成本法改造制造成本法

作业成本法并不是对传统成本制的否定和替代,作业成本概念和成本动因概念的提出,只是对传统制造成本法下被扭曲了的间接成本信息进行了矫正,其对传统制造成本法下未被扭曲的“直接成本”(直接人工成本、直接材料成本等)信息仍然持肯定的态度。作业成本法的核心思想在于尽量根据成本动因,将作业消耗的资源耗费合理分配到产品之上,以保持成本信息的相关性。作业成本法变产品中心为作业中心,资源消耗与产品成本之间的关系演化成了产品与作业之间的关系,以及和作业与资源之间的关系,增强了成本信息的可理解性和真实性。

(二)实现作业成本法与管理会计的融合

与传统的制造成本法相比,作业成本法与管理会计的融合度得以显著提高。如前所述,作业成本法的成本核算对象除了产品成本之外,还包括作业成本,从严格意义上讲,作业成本信息不属于财务会计信息,而且作业中心也就是管理会计的责任中心。与此同时,作业成本法以动因作资源分配于作业、作业归属于产品成本的基本依据,其所提供的作业成本信息,对于作业和产品而言都是可控的,增强了管理会计的功能。

篇10

1.流程重组

1.1 分析服务对象需求手术室的服务对象分为三类人员,分别为患者、手术医师和本科室工作人员,通过文献检索和专家咨询,针对不同服务对象,分别设计服务指标调査问卷,得到评价手术室服务质量的重要指标。

   (1)对患者及其家属发放调査问卷50份,回收48份,其中手术室环境舒适、麻醉手术安全、医护人员态度认真、耐心细致地解释患者的所有问题是评价手术室服务质量的重要指标;

(2) 对手术医师发放调查问卷30份,回收30份,其中手术室护士技术过硬、手术所需的物品准备齐全、器械仪器性能良好、洁净度达标、感染控制严格、公共设施完善是评价手术室服务质量的重要指标;

(3) 对本科室工作人员发放调查问卷25份,回收25份,其中职业防护措施保障到位、工作流程优化简便、科室管理人性化是评价手术室服务质量的指标。以上为影响手术室服务质量的因素。

1.2 评估现有的工作流程手术室现有工作流程分为技术操作流程和管理工作流程,技术操作流程包括各项手术配合相关的技术操作,如冠状动脉搭桥术配合流程、髋关节置换术配合流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配合流程等;管理工作流程包括各项护理班次履行职责的流程,如洗手护士工作流程、巡回护士工作流程、接送患者工作流程等。笔者认为技术流程以业务为核心,强调对外科手术顺利开展提供技术保障,管理流程以制度为核心,强调为手术室业务技术安全提供保障。现有流程侧重于避免因护士责任心不强、经验不足或违规操作,导致执行不利和工作失误,但是没有考虑到服务质量方面的要素,没有将优质护理服务贯穿到整个护理活动中,需要进行重组。

1.3改进措施

1.3.1设计服务措施,实现手术室服务的高质量在业务流程中,例如:在供应组护士工作流程中,通过调整器械包内器械数量和种类,改变了以往一个器械包只能做一类专科手术的局面,有效提高手术器械的使用率,降低器械的空消率。在管理流程中,例如:在术前访视流程中,利用自制的图文材料进行宣教,使用规范用语加强沟通,准确回答患者提出的问题,有效做到了护理人员以良好的职业形象人文关怀手术患者。在输液(或输血)流程中,完善套管针穿刺前宣教内容,有效缓解患者术前紧张情绪。

1.3.2增加质控环节,实现手术室服务的高标准如在巡回护士工作流程中,增加术间检查环节,要求术前监控洁净度、温湿度、设备性能和物品供应,若有问题提前解决;在洗手护士工作流程中,增加术后评价环节,及时更换术中不好使用的器械,确保手术室服务质量的可靠性,有效提高手术医师的满意度。在感染控制流程中,通过细化三区环境清洁消毒和废弃物处理环节,配备足够量的铅板和铅衣、护目镜、检查手套等职业防护用具,得到手术室各级工作人员的好评,同时提高预防医院感染的意识和能力,降低无菌手术的感染率。

1.3.3运用绩效考核体系,加强重组流程的执行力细化手术室人力资源绩效体系中服务质量三级指标的内容,量化重组流程中的优质护理服务举措,增加服务能力与效率指标,体现出每名护理人员服务质量的个性化和真诚因素。并将绩效考评结果与奖金、培训、专业发展紧密结合,通过认真按照重组的工作流程规范所有护理工作,提高手术室护理服务质量。

2.体会

手术室工作流程重组自2014年1月实施以来,有效提高患者和手术医师的满意度,患者满意度由90.41%提升到96.33%,手术医师满意度由85.67%提升到95.28%。提高了手术台的使用率,特别是高峰期手术保障能力,日常规手术最高例数由31例提升到40例。同时,提高了护理人员能力素质,增加凝聚力,有助于团队文化形成和科室内涵建设。主要体会如下。

2.1 确保流程重组后主动运行在实施流程重组中注重与服务标准的结合,力求每项操作技术、每个班次、每个时间段都有量身定做的服务定式,确保人员能够执行,便于执行,同时强调通过标准化的流程来指导和约束手术室护理服务质量,改变以往的被动运行模式,真正实现了整体工作有机制的按照流程主动运行。

2.2确保流程重组指标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有研究显示,工作人员与服务对象在评价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确认重要的服务行为等方面的观点存在差异。因此在需求分析、设计服务措施工作中,应做到角色互换,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收集意见和征求建议,做到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工作人员的积极性,组建多岗位合作的团队,仔细评估、认真讨论和反复论证,力求手术室服务质量管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2.3 确保流程重组所需外部保障条件手术室工作流程重组通过加强工作人员的服务规范,体现了主观服务质量要求。同时,管理者还要考虑到客观服务质量要求,应该完善服务设施设备,确保服务软件和硬件都能够在较好的水平上。如术间播放背景音乐,有效缓解患者术前紧张和焦虑情绪,同时也缓解了手术医师、麻醉师和护士高强度、高负荷工作带来的压力。休息室配备功能沙发、咖啡机和小食品,为连台手术医师提供良好的休息环境。家属等候区宣教展板放置位置合适,便于阅读,让患者家属知道手术相关的注意事项和护理常识,完善围术期宣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