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资源的特色范文

时间:2023-10-27 17:52: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旅游资源的特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旅游资源的特色

篇1

关键词:科技旅游资源;特性;资源配置;影响

1科技旅游资源的涵义和特性

1.1科技旅游资源的概念

科技旅游资源是指能够吸引人们产生旅游动机,并已经或可能被利用来开展旅游活动的各种与科技相关的事物和因素的总和。首先,科技旅游资源必须具有使人们产生旅游动机的吸引力,即人们出游的动机主要是受到科技旅游资源本身价值的吸引和激发而产生。其次,科技旅游资源包括已经开发的和具有潜在开发可能性的事物和因素。已开发的还可以被看作新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具有潜在开发可能性是指现在还不适于开发但当一定条件具备后即可被开发利用。最后,科技旅游资源必须是与科学技术相关的事物和因素,这是用以与其他旅游资源相区别的必要条件。与科技相关的事物和因素很多,有形的科技设备和仪器、无形的科学原理和知识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科技模型和标本等等,可以说科学技术贯穿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只有符合另外两个条件的科技事物和因素才是科技旅游资源。

1.2科技旅游资源的特性

科技旅游资源属于旅游资源中的一部分,除了具有广域性、不可移动性、形式多样性、重复使用性,多用途性等旅游资源共性,还具有与其他旅游资源不同的特性,主要包括:

(1)科技性。即与科学技术紧密联系的属性。科技旅游资源不同于一般的旅游资源,它是与科学技术相关联的事物和因素,或者是揭示自然界的规律、原理和真理,或者是改进效率的先进设备、仪器和工艺,具有很强的知识性和奥义性。

(2)教育性。通过向人们展示科技的发展历程、科技知识内容、科技新成果、科技发展的动向等,使人们亲身体验到探索自然,感受科技力量的,让人们在旅游休闲过程中轻松获得科学技术知识,增强对科技的感性认识。国家积极支持科技旅游的发展,除看重其能够获得经济效益外,还由于它能够提高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增长人们的科技知识,丰富头脑,开阔眼界。

(3)跨产业性。科技渗透于各行各业。而在每一个领域都有其不同的形式和内容。科技旅游资源涉及工业、农业、科教、信息等一、二、三产业的多种行业。实际上。目前的工业旅游、高新农业园区旅游很大程度上带有科技成分,是对应用与工业、农业当中的科学技术的一种参观体验,应归属于科技旅游。其他诸如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科技观测场所、博物馆,科技馆等都有自己的功能或业务。这些科技旅游资源具有明显的跨产业性。

(4)快速更新性。纵观科技发展史,可以看到其加速发展的历程,而目前的时代又被喻为科技大爆炸的时代。科技旅游资源是关于科技的事物和因素,科技如此高速的发展必将引发科技旅游资源不断快速的更新并产生强烈的时代感。这种快速更新性和时代感使得科技旅游资源具有无限魅力。

2科技旅游资源特性对其配置内容的影响

2.1科技旅游资源配置的内容

厉以宁指出:“资源配置可以分为两个层次:较高的层次是指资源如何分配于不同部门、不同地区、不同生产单位,其合理性反映于如何使每一种资源能够有效地配置于最适宜的使用方面;较低的层次是指:在资源分配为既定的条件下,一个生产单位、一个地区、一个部门如何组织并利用这些资源,其合理性反映于如何有效地利用它们,使之发挥尽可能大的作用。”

对科技旅游资源的配置也应从这两个层次来阐释。宏观层次上的配置是指对于某一科技旅游资源要不要开发,或者是选择对哪些科技旅游资源进行开发。这将判定是使其为旅游产业所利用,还是为其他产业部门所利用或闲置。在这一层面中,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就是科技旅游资源开发适宜性评价的问题。微观层次上的配置是指对已决定开发的科技旅游资源如何开发,以使其最合理的被利用。其中,首要解决的问题是科技旅游景观设计建造、服务的供给等问题。

以下将具体分析科技旅游资源的特性对这两个层次配置的影响。

2.2对评判科技旅游资源开发价值的影响

2.2.1评价科技旅游资源自身价值时应更注重科技性

旅游资源自身一般具有观赏、历史、科技、社会文化和娱乐等几方面价值,不同旅游资源所蕴涵的各方面的价值内涵和大小是不同的,也就是说旅游资源具有异质性或价值(吸引力)的不同指向性。科技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就是指向科技价值的,尽管它也会包含其他方面的价值,但其价值(吸引力)的核心是其科技性。所以,我们在进行科技旅游资源自身价值评价时应以科技价值的比较为主。并以综合价值的比较为辅助参照。

2.2.2评价科技旅游资源自身价值时应更注重体验性

我国科技旅游市场范围狭窄,原因之一就是旅游者自身的科学文化素养相对不高,对科技旅游产品的感知力和偏好不强,不能与其产生精神共鸣和情感激荡。而科技旅游资源本身的特点就是科技性较强,需要具有较高“欣赏”能力的旅游者。既然无法在短期内提高旅游者的文化素养和欣赏水平,就应该在科技旅游资源选择和开发上做文章。在科技旅游资源自身评价中。应充分考虑到各项评价指标的体验价值,即人们能够感受体验并欣赏享受到的科技旅游资源的科技价值及其他价值的程度。否则,如果选中一项体验价值较低的科技旅游资源进行开发,或者导致开发后吸引力不强而无法获益、或者是为了增加体验性而导致开发成本的增加。

2.2.3评价科技旅游资源自身价值时应考虑与旅游业的结合度

科技旅游资源往往与其他产业单位密切相关,它既可能是其他产业单位的生产设备、设施、仪器,也可能是生产过程或生产成果。这种高度相关性一方面是科技旅游资源吸引力的来源之一,另一方面也可能使其价值有所降低,因为无论是工业企业还是科研单位或是高等院校都有自己专门业务,不宜为人打扰,从而也就降低了科技旅游资源的可体验性。其他产业之所以乐于搞科技旅游就是因为可以产生范围经济,也就是在不增加成本的前提下,利用原有的资源进行其他方面的生产以获得更多的收益。然而在利用同种资源进行多种生产时必须考虑到两种生产能否有效结合问题,如果无法有效结合。就不宜将该资源用于两种用途。所以;在对科技旅游资源进行评价时,一定要考虑这两方面的结合问题,也就是该资源能在何种程度上与旅游相结合,从而判断其开发价值的大小。

2.3对科技旅游资源设计开发过程的影响

2.3.1科技旅游资源的设计开发要重,最体现科技性和教育性

前文述及,科技旅游资源的核心价值是其科技性。在科技旅游产品中则体现为产品的吸引力或给予游人体验的核心是科技性。因而,在产品设计开发过程中,应无时无刻不把科技性的体现居于首位,尽可能地以科技的手段来挖掘资源本身科技价值,使游客在感受到资源所包含的科技感的同时也体验到方式上的科技感。

美国学者派恩与吉尔摩将体验内容划分为四个不同的类别:娱乐体验、教育体验、审美体验和遁世体验。对于旅游来说,所获得的是一种综合体验,但不同类别的旅游活动所带来的综合体验中,各体验类型所占的比例或重要程度是不同的。就科技旅游来说,其资源的特性就是具有科学性和教育性,因此它所主要给予的应该是以教育体验为主的旅游综合体验。这样,我们在科技旅游资源开发设计过程中,突出教育体验的供给是相当重要的。

2.3.2科技旅游资源设计开发要更重视参与性

前文强调了在科技旅游资源评价中应重视体验性。不仅如此,在开发过程中更应突出体验价值,因为体验感不仅源于资源自身,还可通过有创意的设计开发拉近与旅游者的心理距离,增加旅游者的体验感受。增加体验感的方式可能很多,旅游中普遍应用的是通过刺激视觉感官来影响游客的内心,其实我们可以充分的发挥多种感觉器官的综合作用。

科技旅游最终是通过满足人们的好奇心和探知欲从而获得心理上的某种体验和享受。而满足好奇心和探知欲的最好方式莫过于亲自探寻,亲身实践,亲自动手,亲身参与。所以,在科技旅游资源开发设计中应尽可能地增加参与的内容,这是让游客获得更大精神收益并同时增加经济收益的有效手段。

2.3.3科技旅游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着重解决与其他产业的协调问题

在科技旅游资源评价时应注重考虑与其他产业的结合问题,而在开发设计过程中就应该实际地、确实地将二者真正结合起来,即努力使旅游活动与其他产业单位的正常生产活动相协调,一方面努力挖掘具有该产业特色的旅游兴趣点。使其最大限度的为旅游所用和被旅游者体验,另一方面保证该产业单位生产的正常进行。这种协调可以包括时间上的协调,空间上的协调。内容上的协调三个方面。而且采用不同的方式会得到不同的协调效果。

2.3.4科技旅游资源设计开发也要不断更新内容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科技旅游资源具有其它旅游资源所没有的更新速度。无论是在类型上还是内容上都具有相当大的可变化性。科技旅游资源的这种飞快变化更新使得科技旅游可开发的“原料”相对丰富,不断的对新出现的科技旅游资源进行开发,淘汰过时的缺乏吸引力的项目,能使科技旅游景观始终保持新鲜感和吸引力,从而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科技旅游资源特性对其配置模式选择的影响

3.1资源配置模式及选择依据

在现代社会中,资源的配置方式主要有计划和市场两种,这两种资源配置方式可以组成三种资源配置模式:纯政府配置模式、纯市场配置模式与混合配置模式。而选择何种配置模式才能对资源进行最佳配置则往往要看该资源所生产出的产品的性质。产品的性质不同,则配置的成本、效率、公平性、能力等等方面也都会有差异,从而带来配置结果的差异。

3.2科技旅游资源配置模式选择

科技旅游资源具有教育性,这种教育性实际上源于其科技性,是科技性为人们感知后所产生的广泛的社会效应,在很大程度上它是一种积极的社会收益,它使得社会成员对科技知识的了解及热爱的程度得以提高,进而所产生的连锁反应可能是整个社会的科技水平和生产力的提高。因此,科技旅游景点也往往被作为教育的第二课堂和社会福利的一种体现而为政府广泛推崇。

由此我们可以进一步分析出科技旅游景点是能够产生部分正外部效应的产品,即不仅其消费者自身获得了精神上的享受,而且整个社会也因此获得了收益,并且对科技旅游景点进行消费的人越多,这种正的外部性(社会收益)就越大,因而科技旅游景点是一种不完全适宜排他的产品,即不应设置高价格来排除大部分人对其的消费。此外,在科技旅游景点容量范围内,多增加一个旅游者不会减少其他旅游者对其所进行的消费。这被称为消费的非竞争性。由以上两点(不完全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我们可以看出科技旅游景点是一种特殊性质的产品——准公共产品(一般认为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两种属性的物品就是公共产品,部分具有这两种属性的产品则是准公共产品)。

篇2

>> 佩尔优 节能的独门秘笈 佩雷尔曼的拒绝 关于绿色GDP的发展与思考 深化绿色发展的认识与思考 京东绿色物流独特的环保与效益并存之路 李云迪与费舍尔棒下的“布达佩斯” 独特的“思考” 回归与坚守大学组织的独特性 于佩尔阿姨的《她》和《将来的事》 民族经济独特经营要素衍生与发展的思考 论《傻瓜吉姆佩尔》中真正的智者 舍佩尔曼氏征的应用 伊莎贝尔·于佩尔:孤独的山羊 绿色原野上的独特风景 浅谈农村生物教学资源的“优”与“劣” 关于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新型农民绿色发展培训的实践与思考 发展绿色经济、建设生态文明的实践与思考 以独特的视野审视独特的教育资源 实现资源利用的绿色发展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 曹小琳.我国建筑节能服务公司发展的障碍及对策研究[J].建筑经济,2010(10):110- 113.

[4] 张康之,李东.组织资源及任务型组织的资源获取[J].中国行政管理,2007(02):41- 44.

[6] 吕荣胜,王建.基于节能服务公司视角的合同能源管理(EPC)应用研究[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11(03):1- 5.

[7] 图片来源: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2010年度节能服务产业发展报告》.

篇3

关键词:张家口;特色旅游;体验性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1-0271-02

一、特色旅游概述

什么是特色旅游?国内外众多的学者都从各个角度来阐述特色旅游的内涵,但由于各位学者站的角度不同,从而出现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现象,故现在对特色旅游的内涵以及定义没有一个明确的论证,这就形成了任何一个区域都认为自身可以发展特色旅游,结果出现了“特色不特”的现象,因此,首先明确特色旅游的内涵。

通过对中国知网以及万方数据的查询,发现众多文献虽然对特色旅游的定义不同,但是在众多的文献中可以发现对特色旅游的认识具有一定的共性,以此,可以推断出特色旅游至少包括如下内涵:第一,植根性或区域性。主要是立足地方历史文化以及自然资源基础之上,或依靠历史文脉挖掘出来的文化习俗或历史事件,或植根于地方历史遗迹,或利用地方独特的自然资源如气候、土壤植被等。第二,特定性。特色旅游资源只是针对一定的市场需求,满足部分游客的需要,针对特定的市场群体。第三,差异性。与游客的居住环境差异性越大的旅游资源越容易形成特色旅游,或与其他区域的旅游资源差异性越大越能成为特色旅游资源。第四,体验性。部分旅游活动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在旅游项目涉及上突出了与游客的互动,强调游客的参与性,提高游客的积极性,增强游客的旅游体验。第五,垄断性。有些特色旅游资源具有较大的垄断性,垄断性越强的区域越能发展特色旅游。

通过以上论述,本文认为特色旅游就是依据地方历史文脉以及自然环境等资源,挖掘或构造出的特定的旅游项目以及产品来针对特定的旅游市场发展起来的特色鲜明、独特性较强的旅游形式。特色旅游不论内容和形式如何,都具有区别其他区域旅游业的特殊性,带有自身独特之处,这是特色旅游的魅力所在。特色旅游是区域发展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不易被他人模仿的优势,从而促使区域在其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为区域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保障。

二、发展特色旅游产业的重要性

1.区域旅游业发展的动力。特色旅游资源不仅具有普通旅游资源的共性,更为重要的是特色旅游资源具有独特性和差异性特点,如果一个区域的旅游资源没有特色,那么这个区域的旅游业的发展是缺乏后劲。

2.打造区域品牌。特色旅游资源是区域对外宣传吸引游客的一张名片,是区域建立旅游品牌的根基。因此,区域要依据地方历史文脉和自然资源以及特定市场游客的居住环境的差异性,找到独有的特色旅游资源,打造品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3.解决旅游产业的季节性问题。相对传统的旅游产业的“旺季拥挤,淡季浪费”局面,特色旅游产业利用区域富有的特色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季节性问题。

4.保护区域传统文化。特色旅游产业的发展不像传统观光旅游必须依靠良好的自然环境和悠久的历史文化遗迹等资源,它可以挖掘本区域的独有的传统文化就可以发展,如蔚县的剪纸、张北草原等。它既可以发展壮大旅游产业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又可以解决区域中许多传统文化被社区居民遗失的尴尬局面。

三、张家口特色旅游产业发展战略

要想发展特色旅游产业,首先对本地资源进行全方面的调研,植根于历史文脉之中,挖掘区域自然资源,利用比较优势法则找出真正地富有特色的旅游资源,并进行包装宣传,制定以“特”取胜的新战略。抓住游客们的心理需求,掌握游客对新奇、稀缺和特色明显的旅游资源的热衷。在旅游产品开发中要突出地方特色,挖掘历史特色,利用自然特色,要使特色成为新开发旅游产品的优势。因此,在制定特色旅游产业发展战略时要深刻理解“特色”两字,围绕“特色”下功夫,形成以“特色”取胜的新战略。通过对张家口走访调研发现,张家口发展特色旅游产业的制约因素主要有如下几点:制度环境约束明显;人才缺乏,观念落后;旅游景区效应;旅游市场竞争激烈化;利益者相关者机制没有形成。

针对张家口的特征,提出如下发展战略:

1.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政府在地方发展特色旅游产业中具有重要的宏观调控指导作用。首先,编制规划。编制规划是政府调控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职能。发展规划是特色旅游产业发展的龙头,指调控旅游资源的必要手段,是长远发展的宏观指导。张家口发展特色旅游产业,应以国际视野、国际标准为标杆,高标定位、高标规划,编制高水平的、有利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规划,指导张家口特色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编制规则首先要解决的是如何挖掘历史底蕴,寻找富有地方特色的旅游资源。第二,资金支持。通过对张北、涿鹿等县的实地调研,发现张家口在发展特色旅游产业中面临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资金缺少,地方政府应积极争取上级政府的财政支持,从生态环境治理、历史文化保护等方面争取最大限度的资金支持。第三,制定优惠政策。通过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加大对外招商引资力度,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开发旅游资源,提升旅游资源的品位。实行边投资、边开发的投入产出模式,形成旅游养旅游良性循环的发展模式,同时也要积极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第四,协调指导。旅游业是综合性产业,调整其产业结构涉及的相关部门很多,因此,政府必须担负起指导与协调的任务,促进旅游产业各部门的协调发展,更重要的是旅游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到旅游产业内部结构要素和旅游相关产业的关联现状,从宏观的角度制定解决方案,保证特色旅游产业的持续、稳定和健康的发展。第五,加强监管。通过建立旅游企业集团或行业协会来增强行业自律和服务水平的提升。第六,引进人才与培养本地人才相结合。在发展特色旅游产业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高、中端人才,需要政府部门通过相关政策积极引入,同时也要加大对本地人才的培养,使引进与培养相结合,构造完整的人才体系。

2.挖掘地方文脉,树立特色品牌。特色旅游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地方文脉基础之上,应深挖光挖地方文脉的历史资源,使历史文化融为旅游产品之中,形成以文化为吸引中心旅游产品为利润中心的特色旅游产业。只有立足地方文脉才能挖掘出具有特色的旅游资源,才能使特色旅游资源成为区域新的经济增长点,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获得较大的份额。但在开发地方特色旅游资源的过程中应注意,不是所有的旅游资源都可以成为特色旅游资源,只有通过优势比较才能真正找到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的旅游资源,只有这样的特色资源才能获得市场的认可。在挖掘出特色的旅游资源之后,要注入文化、休闲、娱乐、养生、回归自然的内容,使得特色旅游资源能转变为特色旅游产品,形成特色旅游产业并向高品位、高层次、多功能方向发展,使其呈现多元复合型的发展态势,扩大影响力提高知名度,通过多层次多渠道的宣传,树立地方特色品牌,使其成为地方发展旅游业的一张响亮的知名品牌。立足地方文脉,找出区域差异,转变观念,将差异转变为地方特色,增加特色旅游产业的文化内涵,提高张家口市特色旅游产业的垄断性,延伸其旅游产业链条。

3.细分市场,找准特色,提高市场知名度。通过对张家口的实地调研发现来张家口旅游的游客98%的是北京和天津游客,因此,张家口在对外宣传时要重点针对京津游客的消费偏好提出相关的口号,同时在发展特色旅游产业时,寻找旅游资源的差异性主要和京津旅游资源进行优势比较,只要是与京津旅游资源具有较大的差异性,那么这个资源就可以转变富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如张北草原和崇礼滑雪。只要抓住占市场份额98%的京津市场,张家口的旅游产业就能持续快速地发展。因此,在开发旅游资源时要调研京津游客的认可度和消费需求,以及京津游客的生存环境,寻找他们心中最大的差异性资源,形成“相对比较”的特色旅游产品,扩大京津的旅游市场,提高区域旅游产业的综合效益。

4.打造出富有特色的休闲行为旅游体验目的地。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和工作时间的缩短,人们的闲暇时会越来越多,人们对于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都为休闲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需求与发展基础。休闲旅游是作为一种提高、扩展、维系生活质量的方式,是作为一种强身健体、陶冶情操和改善彼此关系的方式。休闲旅游以其对旅游者旅游感受的关注备受人们青睐,成为当前旅游业的新热点。它一方面为人们提供放松身心、愉悦心灵的载体;另一方面可以促进旅游产业结构的调整,改善当地社区的生活环境,因此成为许多地区积极倡导的新兴旅游形式。在传统的观光旅游中,游客们普遍追求的是在一次旅游过程中能“游”更多的景区,其行为特征表现为上车睡觉、下车照相的低层次旅游方式。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当代游客现在追求的是在旅游的过程中能得到身心休息自由放松、充实精神享受生活、亲朋好友在一起的欢乐以及人与自然的融合所带来的安宁和幸福体验,其行为表现为放松自由的“慢”游方式。他们对旅游目的地与传统游客相比具有较大的区别,他们寻求的是休闲个性化、差异化和多样化的旅游产品以及人性化的服务。休闲旅游作为现代社会的产物,不仅对促进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也体现了中国人民的生活已从满足现实的基本生活需要转向对精神生活的向往,休闲旅游产业已是一种蕴含着巨大市场潜力的朝阳产业。

张家口市具有独特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良好的空气质量,多样化的植被资源和历史悠久的古建筑,这些都为其发展休闲旅游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因此,在发展特色旅游产业的中应抓住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势,利用自身优势打造出富有特色的休闲行为的旅游体验目的地,扩大张家口市的旅游市场,提高其品牌影响力,使其成为张家口经济腾飞的动力。

参考文献:

[1] 陈文君.广州城市旅游品牌特色发展探讨[J].黄山学院学报,2005,(10).

[2] 孙向荣.突出地方特色,打造文化旅游品牌[J].区域经济,2010,(2).

收稿日期:2013-09-02

篇4

关键词: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策略;蕉城区

中图分类号:F590.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3月28日

一、引言

国民休闲时代的来临,休闲旅游大发展,体验化是其基本取向。饮食文化旅游资源作为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食物为物质载体,以地方文化为灵魂,同时配合各种相关活动,充分调动游客视、听、味等感官,在满足旅游者基本生理需求的同时实现其精神诉求,使旅游者在体验过程中有所感悟。目前,关于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研究尚在初级阶段,对于宁德市蕉城区的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尚属空白。本文以宁德市蕉城区为研究案例,结合调研剖析其饮食文化资源发展现状,并提出相关的旅游开发原则和策略,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和实用性。

二、相关理论基础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唐留雄在《中华饮食文化的发展与现代旅游业发展》(2001)中提到旅游者的品味需求可以通过开发传统饮食文化资源来满足。杨春华《发展旅游业以饮食为依托》(2004)一文强调了饮食这一要素在旅游业中的重要性,而饮食文化旅游资源深入挖掘是旅游业发展的一大良策。毛震在《四川佛教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2007)中提议将佛教文化和饮食资源相结合,能够突出当地的独特性,借助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吸引力促进宗教的发展。周书云《旅游视角下地方饮食文化开发措施探析》(2010)一文对于饮食文化旅游的开发提出了认证饮食资源、开发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品牌以及各界联合开发等措施。

关于饮食文化及资源对旅游影响的研究,英国学者Hobsbawn和Ranger在《The invention of tradition》(1983)一书中提到旅游目的地的特色饮食文化衍生出的旅游产品对当地的发展能起到促进作用。Boyne和William(2002)通过数据说明旅游饮食在旅游者的花费中占比较大,近40%,旅游地对于旅游饮食应着重发展,旅游饮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与游客的体验需求产生了矛盾,就很容易产生负面影响。在饮食文化资源开发方面,Getz和Brown(2006)认为美食形象的塑造可以提高游客对旅游地的兴趣,提高其出游率。目前,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国外相关研究多着眼于旅游者的旅游需求,结论更具实用性;而国内研究的理论性更强,在开发方式等实践方面则比较薄弱。

(二)概念界定。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在旅游资源分类(国家标准)中属于人文景观资源这一范畴,涵盖了遗址遗迹类、旅游商品类、人文活动类等五类旅游类型。从目前学界的研究来看,对于饮食文化旅游资源这一概念尚未普及。黄继文在《挖掘民族饮食文化,丰富云南旅游资源》一文中将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定义为在自然或人类社会中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并能在某种程度上开发为旅游消费对象的饮食程序、饮食方式、饮食规矩等相关文化事物的总和。笔者认为,从饮食文化内容和层次上看,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包括了饮食材料、饮食器具、制作工艺、饮食习俗、饮食礼仪等。因此可以结合饮食文化旅游,将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定义为:在旅游过程中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并能带动旅游经济发展的饮食文化、饮食习俗和旅游商品等与饮食相关的其他因素的综合。

三、宁德市蕉城区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现状

(一)宁德市蕉城区饮食文化旅游资源概况与分类。宁德市蕉城区地处福建省东北部的鹫峰山南麓、三都澳之滨,是福建省宁德市政府所在地。蕉城区历史悠久,素有“海国斯文地”之美誉,区内留有闽东唯一的历史文化街区。当地饮食资源也比较丰富,为福建省茶叶、枇杷、商品牛生产基地之一,还是中国大黄鱼之乡,晚熟龙眼之乡。虽然蕉城区拥有悠久的历史沉淀和丰富的饮食资源,但当地的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根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中对旅游资源分类的方法,结合笔者对宁德市蕉城区的实地调研考察和当地旅游局的相关资料,对蕉城区饮食文化旅游资源情况进行统计。(表1)

(二)问卷设计与调查。为了解宁德市蕉城区的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笔者设计了本次调查问卷。问卷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被受访游客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包括性别、年龄、教育程度、职业、月收入、常住地六项;第二部分调查游客对蕉城区饮食文化的认知情况、偏好情况和相关单测评量,分为单选、多选和满意度勾选。性别构成上,男性占45.4%,女性占54.6%,比例较均衡;年龄以18~38岁为主;学历方面以大专及大学本科为主,占比47.4%;职业构成上各行各业的比例较均衡;游客客源则主要集中在本地及省内其他城市。

(三)调查结果分析

1、关于蕉城区的饮食特产认知程度。在受访者中,熟知度最高的是黄瓜鱼,其次是肉丸(芋头包),八仙糕位列第三。在喜爱程度上,肉丸(芋头包)的人数最多,有35人,米糖和八仙糕分列第二、第三位。同时,人们虽然品尝过这些特色饮食,但对其典故却了解不多。45.4%的人对此完全不了解,36.7%的人表示知道光饼的典故,知道肉丸(芋头包)的人最少,仅占1.5%。

2、关于美食圈的认知情况(多选)。南门兜知名度最高,67.3%的受访者都表示知道这里;其次是小东门,占44.4%;霍童古街位列第三;都不知道的有19.4%。表示蕉城区饮食“还不错,但具有当地特色的菜馆不多”这一评价的人数最多,有89人。“没什么特色”的有51人,“一般”的为40人,认为“具有当地特色”的仅有16人。

3、对于就餐环境的考量。受访者在几个选择上更为注重服务质量和价格水平,可知人们的消费观更加注重实惠、舒适。当然,不能因此忽略其他因素。

4、通过对价格的选项调查,发现人们的消费观仍以实惠为主。从而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可以制作不同档次的饮食套餐,满足不同的消费需求,另外应主打实惠的特色餐饮产品。

5、关于购买旅游商品的类型,78.6%的受访者选择购买便于携带的特色美食产品。由此,在开发此类旅游商品时,应推广具有蕉城特色的美食产品。而对于饮食文化旅游项目的选择,前三名分别是:品尝的同时观看或制作美食、参观美食节或传统节庆和参与饮食体验性劳动。吃、玩同步能让游客更感兴趣。

6、单测评量感知评价结果中,“蕉城区饮食”所包含的“地方风味和口感”这一内容的满意度比“相关历史文化”高。可以看出,蕉城区的相关历史文化虽然较浓厚,但还无法对群众造成深层次的影响。在“饮食环境”中,“环境卫生”和“周围街区氛围”这两项的满意度比其他选项高,而人们最注重的“服务质量”满意度略低。在“相关活动”中,满意度较高的为“表演性活动”。(表2)

(四)小结。此调查反映了游客对蕉城区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认知情况和偏好。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显示出:游客对当地特色饮食的认知度较高,但对其所蕴含的典故认知情况较低;对于蕉城区的美食节及特色美食等内容大部分受访者表示地方特色不足;在喜欢的饮食类型方面,更青睐于风味小吃;在选择就餐地点时会更多地考虑一般菜馆和美食街,同时更注重其价格和服务,但蕉城区在这些方面仍有待提升;在选择旅游开发内容时,更多受访者选择了美食街和参与性强的活动;在旅游产品的选择上,当地特色美食产品更受欢迎。

四、宁德市蕉城区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第一,科学规划,协调发展。目前,宁德市蕉城区餐饮业的发展水平尚浅,对于本地区的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缺乏深入研究。同时,政府对此的扶持力度较小,社会的关注度也较低。因此,首先应该对饮食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全面系统的整理,根据实际情况成立专项小组,将蕉城区的烹饪方法、口味特点及饮食传说等进行归纳,使之系统化;其次,对饮食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整体规划,为饮食景观的开发设计奠定理论基础。这一工作可以结合蕉城区的历史街区进行规划,体现特色化和差异性,凸显蕉城区独特的民俗风情和历史文化;再次,政府需要出台合理的政策,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这样能促进餐饮行业的发展;最后,对当地特色小吃进行认证,建立“名小吃”标志,塑造品牌效应。

第二,挖掘饮食文化内涵。随着经济发展,餐饮市场的竞争也变得更加激烈。要保持本地饮食的优势,不能只求让游客“吃饱饭”,而应让“吃饭”也变成一次特别的旅游体验,故而挖掘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尤为重要。首先,要坚持本地饮食的特色,以闽东菜为基础,结合蕉城区的山海优势,将蔬果和海产品加以融合;其次,提升饮食的环境,从菜肴制作、服务质量到就餐环境等都要结合旅游体验进行打造;最后,结合当地饮食习俗,在任何时候都能给游客一个“我是当地人”的旅游体验。

第三,塑造饮食文化旅游品牌形象。品牌是一种无形资产,能给其拥有者带来经济效益。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餐饮市场的竞争已经不再局限于价格战和服务战,品牌和形象也越来越重要。随着宁德市旅游市场的发展,餐饮竞争也逐渐走向了国际化,因此要想赢得市场空间,要树立蕉城区饮食品牌的优势,做好营销工作。目前,蕉城区已经注册的品牌类别包括茶、大黄鱼和晚熟龙眼。这三个类别目前所树立的品牌形象已经遍及省内外,需要做的就是让这些品牌的影响力更大,质量更优。除了已有的品牌,对现有的特色饮食文化资源要进一步开发打造,以文化为名片,塑造更多的品牌形象,赢得更大的市场空间。

第四,提高行业标准。消费者的保护意识和餐饮业的激烈竞争使餐饮业的服务和管理成为消费者选择的重要条件之一。因此,餐饮业的管理水平及其服务质量是否能在业内有所建树也成为了其能否持续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这方面的发展,需要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包括相关部门、餐饮业和从业者等。

五、结语

蕉城区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应关注受众的喜好,结合实际,加大对当地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挖掘,积极开发相关的旅游特色产品和特色路线。在宁德市旅游快速发展之际,提升蕉城区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巩固并扩大其客源市场。本文对宁德市蕉城区的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进行了一些讨论和分析,对有效整合蕉城区资源,优化配置,进一步促进蕉城区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有一定借鉴作用。但是,由于笔者的学术水平尚浅、参考文献有限,本文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希望在以后的研究中可以更系统地推进蕉城区饮食与旅游的有序上升和发展,并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做出更为详尽的发展计划。

主要参考文献:

[1]唐留雄.中华饮食文化与我国旅游业的发展[J].财贸研究,2001.2.

[2]杨春华.发展旅游业以饮食为依托[J].经济视角,2004.2.

[3]毛震.四川佛教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3.

篇5

关键词:吐鲁番旅游资源城市居民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Turfan tourism resources with its unique real original style has attracted numerous visitors to become a famous tourist area in Xinjiang, Turpan in many places the focus on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ttractions. Status of development of tourism resources in Turpan, Turpan is rich in natural tourism resources and unique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as the basis, the charm of history and culture of the outstanding tourism resources, the depth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resources in the new higher level planning and concept ualisation of , and continuously improve the innovation capacity of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resources.Keywords: Turpan, tourism resources, urban residents

中图分类号:F590.6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吐鲁番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

1. 地区地势:

吐鲁番地区位于天山东部山间盆地,是内地连接新疆,中亚地区及南北疆的交通枢纽。全地区总面积7万平方公里,辖吐鲁番市、鄯善县、托克逊县、共有26个乡(镇)、2个街道办事处、172个行政村。地区总人口606758人。其中以维吾尔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约占77%;非农业人口16.8万人,农业人口43.2万人。吐鲁番盆地内干燥少雨,日照充足,全年日照时数3200小时,年积温5300℃以上,无霜期达270天。优越的光热条件和独特的气候,使这里盛产葡萄、哈密瓜、反季节蔬菜等经济作物,被誉为“葡萄和瓜果之乡”。

2. 资源特色 :

吐鲁番不仅是新疆开展旅游业最早的地区之一,也是旅游业发展较为成熟的地区之一。吐鲁番已开发利用的旅游项目有文化古迹、自然风景、土特产、民俗和民族特色的饮食等五种。现在吐鲁番人文旅游景点有高昌故城、交河故城、柏孜克里克石窟、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苏公塔、坎儿井、沙疗公园等,自然景点有火焰山、葡萄沟、艾丁湖、神泉等具有很大吸引力的古老、神秘、美丽的风景,除此之外还有阴房、葡萄街,以维吾尔族为主的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民族特色饮食、歌舞、土特产吸引了众多的国内外游客|。

二、吐鲁番旅游资源开发的发展趋势

每个地区旅游事业的发展都离不开自己的资源特色,必须寻找自己的亮点,创立自己的品牌,适合自己的路。目前吐鲁番旅游资源开发量不足,开发深度不够,开发方向不明,旅游景点单一,规划不合理。以吐鲁番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和独特的人文旅游资源为依托,突出旅游资源悠久历史文化的魅力,在新的更高的层次上对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进行规划和构思,不断提高旅游资源开发的创新能力。吐鲁番地区地处丝绸之路要冲,高昌,交河古城更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交通,文化和经济枢纽,其丰富的文物资源,神奇的自然景观和浓郁的民族风情是古丝绸之路人文自然景观的典型代表,可以吸引更多的偏好丝路旅游的游客。

三、 旅游资源开发对城市居民生活的影响

丰富的旅游资源对吐鲁番而言可以带来促进当地增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等众多的外部经济效应。改变当地居民以旅游业经济影响为主的经济;使当地居民的就业机会增加;使当地的财政收入增加;使本地的基础设施改善;使本地的交通条件改善;使本地吸引更多的外来投资;旅游资源开发提高了当地商场,餐馆与酒店的服务质量;促进自然与文化景观的保护;使本地房地产价格上涨。开发程度低或者设施不配套,造成吐鲁番旅游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上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针对不同的消费者群体,开发出民族风情、自然风光、历史文化、科学探险等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系列旅游产品,使丰富的旅游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旅游资源开发除了对当地居民在心理和行为方面上的影响之外,还影响了居民生活方式,生活习惯有了较大变化,居民心理压力增加和居民服饰城市化等三个方面。旅游对环境的影响是把双刃剑,旅游资源开发一方面能够推动环境的好转,另一方面也直接对环境造成污染,污染大致可以概括为4个方面:水污染、大气污染、声学污染、土壤污。

四、 吐鲁番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一)开发力度不深

吐鲁番对旅游资源开发的宣传力度不够,主要表现在吐鲁番文化特色在公众中的知名度较低。尤其在新疆以外的地区,很多人对什么是旅游资源开发一无所知,更谈不上吸引游客来旅游了。同时吐鲁番对疆内的一些旅行社宣传也不够,因为在人们的旅游活动中,旅行社作为中介机构,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旅游产品可以很好地通过旅行社向游客推荐,从而达到双盈的目的。现在相当多的当地居民都不知道当地旅游资源的有关信息,原因就在于各旅游景点没有大力向推荐和宣传其特色产品。

(二)地方政府的支持力度不够

针对吐鲁番旅游资源开发出现的问题,在运用政府部门进行管理不太明显,还要加强地方立法工作,按照依法监督管理旅游资源开发,旅游设施建设,旅游消费市场,旅游教育培训亭各个方面工作,推动和促进旅游资源的持续健康发展。要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对旅行社、景点景区、宾馆、餐馆、旅游运输、旅游娱乐和购物等进行全过程的规范管理。

(三)高级专业人才欠缺

目前,吐鲁番业人才缺口较大,在旅游业尤为突出。旅游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经验不足、管理粗放、旅游服务质量不到位,不能适应旅游业的发展需要。服务质量低导致了旅游资源开发建设、旅游产品的开发、旅游设施建设等方面的不足和欠缺。

五、 发展对策

(一)整体性开发策略

吐鲁番旅游资源是一个完善的整体, 应统一规划,统一开发, 搞好旅游资源区划和总体规划, 利用和保护好整个旅游资源,不断扩大吐鲁番的旅游环境容量,丰厚的无形资产和多年投资建设形成的一定基础的有形资产,同时迎合新世纪旅游者的消费方向,适度地开发生态旅游和文化历史旅游资源,满足旅游者“进入自然,与自然交流融合”的需要,建立以市区为中心,包括其它各县在内的功能各异、各具特色、相互补充、相互增彩的对国内外游客具有巨大吸引吐鲁番旅游。

(二)综合性开发策略

旅游资源的开发是一项综合性事业。一方面,对旅游资源的开发, 能带动相关的一系列产业活动的开展,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繁荣;另一方面,旅游资源的开发又有赖于当地经济各有关部门的设施的同步配套和大力支持。

(三)加强旅游宣传,招徕旅游客源

重视旅游宣传尤其对主要本地区的宣传,是旅游资源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手段。吐鲁番旅游业在这方面做得很不够,必须加以改进。因此,应加强对旅游资源的宣传工作,每年划出一部分经费,其来源可从各级政府,另一方面也可敦促各有关旅游企业支付一定的宣传费用,群策群力,把宣传工作做好。

总而言之,吐鲁番在旅游资源开发中,随着社会的发展,第三产业的比例在三种产业中越来越提高了。由此可见,在吐鲁番市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旅游业占了重要和主导的作用。因此我们为得到可持续发展,增加收入,促进经济发展,要利用优势条件发挥自己的特点,重视解决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其它产业对主导产业的服务作用。 参考文献

篇6

一、循环经济的基本内涵以及旅游资源开发遵循的原则

(一)循环经济的基本内涵

目前,学术界对于循环经济的基本内涵已经形成了一致见解。基于地球资源有限性的角度,所谓循环经济就是对地球上的各种资源进行循环有效利用,并在资源开发中考虑到环境保护的理念。当人类逐渐认识到社会的发展必须从依赖物质资源转向依赖人力资本、依赖人的智慧的时候,循环经济理念就出现了。循环经济要求运用科技将资源进行循环利用,从而避免或者减少资源浪费以及废弃物的排放,这种理念追求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协调发展。循环经济被定义为:将循环资源作为一种资源来源,将人类生产活动视为一种自然循环的过程,将发展经济同资源保护提到同等高度,使所有的资源能在经济发展中得到合理、循环的利用,使自然环境受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程度尽可能的缩小,从而实现循环经济。坚持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就会使我国经济逐渐由生态负增长转变为生态正增长,最终达到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目的。

(二)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遵循的原则

1.循环发展原则

实际上,旅游资源开发的主要目之一就是为了追求经济利益。但是应当注意的是,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不能对旅游资源造成浪费现象,更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追求眼前利益。要坚持循环发展的原则,将科学发展观贯彻并落实到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中去,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循环利用,推动我国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个性原则

旅游资源的开发要注重特色,并且要有一定的选择性,能将旅游区当地的特点体现出来。如我国的桂林山水、云南大理等旅游区,都注重民族特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当然这些地方也体现了当地美丽的自然风光,但是其主要的特色就是风景结合其独有的民族风俗来展现该旅游区的价值。针对当地特点,深入挖掘旅游潜力,并对其进行大力宣传,让旅游群体认识到这种特色,并愿意去亲自体验。

3.市场原则

一切产品的开发最终都是面向市场的,旅游资源的开发也不例外。因此,在进行旅游资源开发前,必须进行详细的市场调查。如这种旅游资源适合那些旅游群体,即找到这种旅游资源的目标消费群体。当了解到一定的市场信息,就要结合信息以及当地旅游资源的具体情况来进行适度开发,要在环境保护的基础上最大限度满足旅游消费者的需求。还可以结合旅游资源,设计多种活动项目,充分吸引旅游人群,调动其旅游热情。

二、实现循环经济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途径

(一)实现旅游资源再利用

首先,大力宣传保护旅游资源的重要性,让旅游者逐渐存有保护资源的意识,从思想上建立环保意识,有效避免或者减少人为破坏资源的情况,使旅游资源能被可持续利用。例如,在景区设立指示牌,用亲切的语言解说该旅游资源的重要性,以提醒并号召广大游客进行保护;其次,要注意在环境和资源承载力允许的范围内,对旅游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不能急功近利,急于获取利益而造成旅游资源的过度开采和利用,从而给旅游资源造成极大的破坏。如在旅游旺季,对旅游区实施预约制度,分批、分阶段的接纳游客,有效降低对旅游资源的利用强度。

(二)创新旅游资源,深入挖掘旅游资源的内涵

创新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其灵魂,而对于旅游资源来说,创新能给其资源的开发带来更多价值,能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如以“桃”为旅游资源进行开发的泰安肥城刘台村,将“桃”产品进行了创新开发并深入挖掘了其内涵。除了春天可以赏桃花,秋天可以采桃之外,刘台村人还将桃木再次利用,制作成了各种工艺品,并将桃木具有辟邪之说赋予在桃木作品上,使其产品远销东南亚及欧美市场。

(三)利用技术保护旅游资源

基于循环经济的旅游资源开发同时也要注重对其资源的保护。旅游资源除了一些自然资源之外,还有属于娱乐性质的资源,如游乐场,这种旅游资源是为了减轻或者释放人们在工作以及学习上的压力而开发,是丰富人们课余或者业余生活的娱乐活动项目。首先,这种资源本身就是依赖科学技术来设计和建设的,因此对其保护和维护也需要相应的技术来支持。这就要求充分利用技术来保护旅游资源,从而实现其循环利用。

三、结语

篇7

关键词:旅游规划;高校旅游;旅游资源

收稿日期:2011-06-30

作者简介:周 盼(1989―),女,湖北孝感人,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风景园林系学生。

通讯作者:刘倩如(1978―),女,湖北人,讲师,乌克兰基辅国立建筑大学城市规划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TU986.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1)08-0231-04

1 引言

随着生活条件和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教育和科技更加重视,兼具都市旅游和风景旅游特点的“高校旅游”成为近年旅游的一大热点。我国的高校旅游由清华、北大此类名牌高校兴起带动,逐渐稳固成一特定旅游产品,在高校运作中可期夯实为附属支柱产业。现阶段我国高校旅游呈现发展不平稳的总体特点,一类名牌高校旅游开发较早,市场效应较好,且近年来旅游服务水平不断发展完善;大部分大学由于专业限制或名气稍逊、校园用地狭小等原因较少进入旅游者视线[1]。部分高校旅游旺季游客盈门的同时滋生负面影响,导致对高校旅游褒贬不一,校方和社会舆论支持与反对并存。高校旅游资源、旅游市场受学术性质限制程度不一,开发利用的差异度较大。

“十二五”时期,旅游业已定位为国家战略性支柱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我国旅游规划主要任务明确提出须提升产业地位、转变发展方式、创新体制机制、满足市场等需求。高校旅游理应正视国计民生的要求,重视旅游市场日益扩大,旅游消费需求日益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优化经营管理思想,将“高校旅游”诠释为适应旅游需求的新产品、新业态,成为现代旅游产品体系中一员。

2 目前高校旅游存在的问题

2.1 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不充分

高校具有城市建筑、科研机构、体育设施、风景园林景观、建筑古迹等,并具有自己独特的高校品牌、校园文化和学术氛围,这些都是高校旅游的宝贵资源[2]。在目前的高校旅游活动中,多数宝贵资源沉默于校园,仅少数部分作为旅游资源供人游赏,导致高校旅游资源的低度开发和利用不充分。各类高校千城一面不能突出特色,无法确立各自独特的旅游形象和和旅游优势。

2.2 旅游项目内容、形式单一化

高校旅游内容分为观光旅游、会议旅游、探亲访友、修学旅游、体育旅游、科技旅游和事件旅游7大类[3]。针对社会大众的旅游类型仅局限于观光游一类,其他内容偶见于特定人群(如科技旅游用于高校学术交流或高校外事展示)。游客在高校游览观光过程中仅能走马观花的观赏,而未能通过互动行为和体验活动更深入的了解大学生活、高校文化和科技研发知识等,低端的内容和形式局限了公众吸引力。

2.3 旅游系统缺失

名牌高校的“高校游”热暴露出高校旅游系统不完善。高校旅游缺失支撑保障系统,无管理组织;旅游产品缺乏规划设计,景点和项目相对散乱,在旅游功能规划、游线设计等方面不完善;旅游市场无科学预测,游客的组成、数量及游览内容存在不可控制性,旅游活动对高校师生的学习生活造成影响,对设施和场地的使用造成压力,甚至出现安全隐患。

2.4 专于教研的观念束缚高校旅游发展

高校管理层对于高校旅游持保守态度,一方面受固有观念影响,保持校园教学、科研的安全和专属性;另一方面担忧高校旅游带来诸如嘈杂、秩序混乱、安全隐患等增加校园管理负担。高校中如图书馆、展览馆等谢绝对游客参观,有潜在旅游价值的旅游资源未积极开发利用,致使高校旅游发展受限,不能充分展示其特色。

2.5 旅游形象不突出

高校旅游主题形象模糊,鲜有具独特吸引力的意象。高校旅游形象作为表象层,依托于高校的历史和人文内涵支撑,根植于高科技旅游产品和丰富旅游项目基础[5]。在高校旅游中,支撑层和基础层未有充分利用,导致各高校旅游形象模糊单薄,无法突出自身特色。

3 华中农业大学旅游规划分析

3.1 探寻潜在可利用资源,明确具有特色的旅游资源

本文尝试做有针对性系统规划,重在利用高校自身特色旅游资源,突出旅游特色上以华中农业大学(下文简称华农)为例,尝试利用规划手段,合理分配和利用旅游资源,建立旅游框架体系,着重对景观、游线、基础设施等的规划,以期建立华中农业大学高校旅游系统,突显旅游特色。

3.1.1 自然旅游资源

华中农业大学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地处武汉市二环线与三环线之间,比邻珞狮南路和狮子山大道,城市内外交通联系方便。北枕狮子山麓,南瞰田园阡陌,兼收南湖之滟、野芷湖之幽,以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与园林式景观称道。华农校园内绿树成荫,绿化率达到了98.88%,被誉为湖北省园林式学校[6]。

3.1.2 人文旅游资源

学校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农学氛围营造了独特的人文景观,孕育了学农爱农的朴素校园文化。狮山广场、南湖湖畔读书声不断,田园、实验基地劳作身影不息,这些都是华农独特的耕读文化魅力,更是校园淳朴学术氛围影响下鲜活生动的人文景观。学校有建于20世纪早年的苏式历史建筑,也有朴素无华的清水砖建筑群,它们与校园中高大虬劲的悬铃木相映成趣,与校史馆一起向人们展示着院校历史和文化底蕴。

3.1.3 科技旅游资源

在工业及信息产业发展受到高度重视的当代,公众同样好奇农业的发展。华农具有以农业高科技品牌,学术“六个一”科研硕果,“四个一”特色发展模式,更有“康思农蜂蜜”、“华农脐橙”、“华农茶”等一批附属产业,这些均是有潜在价值的特色旅游资源。学校农业科研试验基地也具有较高的农业观光游价值和农业科普游价值,可作为旅游资源适度开发形成生态农业试验观光区、园艺观赏区和果树采摘区等,成为农林院校旅游的固定内容。华农依托丰富的自然、人文和科技旅游资源,以良好区位条件,形成自然、人文和农业科技三类资源体系(图1)。

3.2 根据校园旅游资源综合评价结果确定校园旅游形象

华农的科教特点、农业景观和耕读文化可以作为特色旅游资源加以开发利用。以华农作旅游地,采取游客调查和访谈形式对其历史和现实形象要素进行分析,研究得出:科技农业、农事景观和园林品质3大核心要素。通过对华农校园的本底形象及感知形象的分析和研究,综合优势及特色资源,最终将华农的高校旅游主题形象定位:“科技农业、耕读田园”。

3.3 合理整合校园旅游资源,根据学校现状用地进行规划

3.3.1 旅游资源整合

校园旅游资源选取基本避开教职工住宅区、行政办公及教学科研核心区和学生生活区,主要环绕分布于,避免学校正常教学与校园旅游的相互干扰和冲突,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

3.3.2 旅游规划目标

在保证学校正常的教研活动下,以“科技农业、农耕田园”为主题,充分发掘校园特色旅游资源,策划观光游和体验游活动相结合使游客体会“农校旅游”特色,提升华农的高校品牌形象和知名度,同时带动农业科研产品的推广。

3.3.3 功能分区与规划结构

规划中将旅游区与教学活动以及学生、教职工住宿区划分开,主要集中于学校南部的科技园区、试验基地,北部狮子山,东部滨湖地带。整体规划为“一轴三带”结构,“一轴”为人文景观轴,“三带”即农业科普观光带、滨湖自然休闲带、山林景观体验带。旅游功能分区为:农业科普展示区、试验基地观光科普区、滨湖景观区、山林探险体验区和狮山人文休闲游览区5大景区(图2)。

根据资源分析结果,对综合评价较高的资源予以留用,适当地加以改进部分项目,并增加旅游服务设施(表1)。

表1 华中农业大学旅游资源综合评价

3.3.4 旅游线路

规划设计农业科普观光游线和自然人文观光游线两条路线。农业科普观光游线以壕沟入口为起点,主要延香樟路、学府路、南荟路和沿湖东路,将宠物之家(原兽医院)、蜜蜂博物馆等农业科技景点串联起来。自然人文观光游线以新西大门为起点,主要依托于狮子山大道、学院路和南湖东路,并设计两条次级游线分别通过狮子山广场和狮子山,从而将校园自然人文景观联系起来。两条游线各有特色又紧密联系相互补充,整体形成网状分布,避免了游线的重复单调。旅游交通便捷,游线起止于4个校门,尽量与学校的教学生活区避开,组织串联了集中性旅游服务设施,如国际交流中心、梧桐路商业街和农家乐(图3)。

3.3.5 景点设计

详细设计的双狮望月游园景点选址于校内绿化科庭园,基址位于学院路和狮子山大道之间,近邻西校门,紧挨国际交流中心。为了疏散校园出入口人流,为国际交流中心游客提供游憩场所,展示校园文化,选择在此设计游园。调查“校园八景”之“双狮望月”缺失实际内容,因此以“筛月”为主题,重塑双狮望月景点,以游园形式弥补其内容空缺(图4)。

3.4 策划独特有吸引力的旅游活动项目

现代旅游出现由单纯的观赏性游览向体验型游览转变[7]。华农旅游资源具备体验游开发价值。基于校园旅游主题形象和游线规划,将旅游产品分为3类10项进行策划。

3.4.1 农业科普观光体验游

科普观光体验游包括关爱宠物周;蜜蜂文化展;生态湿地观鸟活动;农事认知体验活动;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动;校园科技成果展。

3.4.2 自然人文观光休闲游

自然人文观光休闲游包括校园文化展;暑期校园开放日;野外拓展训练营;“花香校园”书画摄影;“幸福农家”体验活动。

3.4.3 科技产品成果推广游

华农科研成果丰厚,推出系列农业科技产品,深受消费者喜爱。在旅游活动中增加相应产品的宣传,突出了华农的特色,提升了校园形象。并能从中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带动高校旅游的附属产业发展。各高校有其自身特色,须通过旅游规划突出其特色,保证旅游效益。

4 结语

综合评价高校旅游资源,明确特色资源及潜在资源。根据旅游特色资源,塑造个性鲜明、亲切感人的校园旅游形象,强化校园特色旅游的宣传和传播。系统规划校园旅游资源,深度开发特色资源,确定校园旅游规划体系。根据校园特色资源和旅游规划体系,丰富旅游项目,拓展校园旅游的内容和形式。

参考文献:

[1] 张 伟,涂 菁.高校游发展初探[J].特区经济,2006(2):229~230.

[2] 吴雁华,傅 桦.高校旅游资源类型与开发[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1,22(2):86~92.

[3] 朱 f,田美蓉,欧阳颖.高等院校校园旅游研究[J].人文地理,2005(1):45~48.

[4] 吴修和.校园旅游开发浅析[J].山西科技,2005(3):52~53.

[5] 马 勇,李 玺.旅游规划与开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6] 佚 名.华中农大通过湖北省园林式学校评审验收[EB/OL].[2004-11-10]./details/index.php/news/2004-11/20421/

[7] 郭 璇.山东省环城游憩旅游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0.

Analysis of Highlighting Unique Features of College Tourism by Means of

Planning Measures

―A Case Study of Tourism Planning of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Zhou Pan,Wu Jiayu,Liu Qianru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篇8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进入21世纪后,我国海洋?济发展快速,在整体经济增长中处于重要位置,已经逐步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经济增长点。[1]《“十三五”旅游发展规划》中将海洋旅游经济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党的十对建设海洋强国作出重要战略部署。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海洋旅游经济的开发是实现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方式,也是象山融入长三角经济区的战略方向。

二、象山海洋旅游资源现状分析

象山海洋旅游经济因区位条件优越性、渔文化多样性和海洋资源多元化的优势而得到发展。《宁波日报》数据显示,象山2016年入选“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单,全年接待游客1962万人次,旅游经济收入1868亿元,同比增长101%和147%。[2]

(一)港湾旅游资源丰富

象山地处浙江省沿海的中间地段、长三角经济区南面,三面环海,位于象山港与三门湾之间。[3]全县海岸线长925公里,建有象山港、石浦港两个港湾,具有独特的港湾资源。象山位处于长江三角洲经济发达区域中极具海洋旅游特色的地区,充分利用港湾资源,将港景、礁景、山景等自然景观融于一体。

(二)海岛旅游资源充足

海岛是重要的旅游资源,众多海岛因自然景观优美、气候宜人,成为著名的旅游景点。象山拥有的大小岛礁数占整个宁波的80%以上、浙江的214%,在全省居首位。海岛大多毗近大陆,尤其南田、高塘、檀头山等10余个岛屿,每个岛的旅游资源都各具特色,吸引着长三角地区的游客。

(三)渔文化旅游资源独特

象山渔文化是象山人在长期耕海牧渔的生产实践过程中创造的,具有内涵深远和历史悠久的特点。[4]象山的养生丹文化、海防文化以及商贾文化一并构成了极富象山特色的海洋文化旅游资源。

象山海洋经济发展迅速,但问题也同样突出:(1)海洋旅游资源开发力度不够,没有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当地独特的渔文化资源。象山的海洋旅游产品单一,主要形式为自然景观,导致游客难以对渔文化产生共鸣,无法吸引回头客。(2)旅游产品同质性较高。由于周边县市存在海洋旅游资源相似、游客来源重叠、位置相邻等问题,导致象山与周边县市旅游资源同质化开发、项目互相模仿等现象严重,从而大大地制约了象山旅游经济的发展。

三、对象山海洋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建议与展望

象山发展海洋旅游经济,面临诸多困境,为应对时势,必须开发特色旅游文化产品,优化旅游空间结构,完善渔文化产业特色。根据当前经济条件与实际考察,结合社会经济发展条件,给出以下几点发展建议:

(一)开发特色旅游文化产品

特色旅游文化产品依托于当地特殊的渔文化来发展。象山可创造文化体验特色产品,随着象山的“四全四特”工程推进,通过“联动发展、合力兴旅”的氛围营造,利用具有石浦渔港特色的传统滨海小镇及其古街老巷,发展具有渔文化特色的传统渔家文化产品,打造传统海洋民俗艺术街区。[5]

(二)优化旅游空间结构

象山海岛总数占据最多,凝聚“海、港、岛、渔”等综合优势,应在充分整合海洋旅游资源的基础上,重点发展松兰山旅游度假区和石浦渔港古城,让长三角的游客感受别样的旅游;体验石浦渔港古城和松兰山旅游度假区的独特格局,令游客流连忘返。

篇9

关键词:区域;旅游;整合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i0-0101-01

1 旅游整合的原则

1.1 突出地域特色原则

旅游资源之所以能够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是因为其地域稀缺性和独特性。这种稀缺性和独特性也正是旅游资源能够继续开发的优势所在。一个区域的旅游产业发展的规模、客源流向、客源流量以及旅游开发的方向主要取决于该区域的旅游资源的数量、地域组合、品位、分布状况、空间结构,所以旅游整合的基础必须是当地别具特色的旅游资源,要充分发挥资源域稀缺性和独特性的优势,尽可能地保持区域的自然风貌和特色传统,通过整合突出地方特色、反映地方文化。

1.2 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涉及到三个方面:区域定位、产业协调和形象塑造。区域定位分为内部定位和外部定位。内部定位是指把区域作为一个整体,以此为出发点,对区域内各地区的旅游产业的现状、发展潜力作出分析,找出内部发展的重点;外部定位是指把更大范围的区域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整体,了解本区域在系统中所具有的竞争优势以及竞争劣势,以此来为本区域的旅游产业发展作出定位。旅游产业的发展可以推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但是它与其他产业又存在竞争的关系,因此在旅游产业的发展中不可以平面发展旅游业,要既看到旅游产业的效率与功能,又让其他产业也协调发展。共同成为区域经济的增长点。

1.3 保护性原则

为了旅游产业的长远发展、为了旅游产业通道的成功构建。必须要在旅游业的开发过程中贯彻保护性开发原则,要对具有特色性的旅游景区的社会人文资源和自然生态进行原生性保护,在旅游项目的设计与开发上广泛运用景观生态学思想。

1.4 平等互利原则

平等是各个地区进行旅游合作的前提和基础,互利是合作的动力和目标,二者缺一不可,共同影响着参与各方合作的牢固程度,使得参与各方按照整合的目标和规划尽好义务并且承担责任,共同享受旅游整合带来的利益。平等是指参与整合的各方都处于平等的地位,互相之间是平等的伙伴关系,即使是旅游资源多、知名度大、经济基础好、行政级别高的区域也不可以凌驾在旅游资源较少、知名度大较小、经济基础较差、行政级别较低的区域之上。互利是指通过合作,参与整合的各方都能得到比未合作之前更多的利益,这是各方进行合作的内在动因。

2 旅游信息整合

具体说来,在政府方面,应该以旅游信息合作机制主要组织者的身份发挥主导作用,制定通过统一的信息标准,建立跨地区的旅游信息平台和大型的信息咨询服务公司。在旅游公司方面,他们可以采取合资、建立战略联盟等合作方式开拓信息市场。

3 旅游资源整合

如果具有地域集中性的资源有助于延长游客在该地区的游玩时间,使该地区资源对远处居民的吸引力增强,那么就可以突破行政区划限制,将具有地域集中性的资源归人一个资源区。如果旅游资源具有互补性,即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地区之间的旅游资源能够相互补给和联系,那么就可以对这些资源进行整合,利用整合后旅游资源在数量、种类上的优势丰富旅游活动的内容,延长旅游者旅游活动的时间,从而增强旅游整合系统内各个地区个体或要素的吸引力。

4 旅游市场和产品整合

4.1 旅游市场整合

区域内,旅游资源的目标市场各异,旅游市场整合就是将目标市场基本相同的旅游资源绑定在一起、共同开发,让它们联结成为旅游线路,整体向目标市场推出,促使目标市场中的旅游者在这些旅游景点之间流动,从而使参与整合的各个景点原有的市场范围得以扩大。旅游市场整合需要对旅游线路进行规划,并打破行政区域划分对交通路线建设的限制以进行跨城市交通主干线的建设,从而使目标市场中的旅游者在城市和景区之中泊由流动,形成区域旅游大市场。

4.2 旅游产品整合

部分旅游产品由于区位条件较差或者资源优势不明显等原因市场竞争力较弱,旅游产品的整合就是将这部分旅游资源根据精品化(关键在于用一条旅游线路将区域中最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景点联结起来、集中展示。这种方式可以打破行政区域的分割)、主题化(关键在于选定某个主题,根据主题在区域内选取旅游景点,然后将它们整体推出,这种方式可以给旅游者带来一种完整的旅游体验)等旅游产品开发理念整合起来,塑造新的市场形象,形成具有竞争力的旅游产品。

5 区域旅游形象整合

旅游形象是指旅游景点、景区的旅游产品、旅游服务等在旅游者心中的综合印象。旅游形象整合是指对旅游整合区域的自然情况、历史内涵和风俗等重新进行考查和分析,在远旅游形象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和提升,重新塑造一个可以代表区域特色的新的形象。

5.1 整合的类型和方法

如果整合的地区之间在旅游资源的特色、旅游形象的知名度、市场份额等方面不分伯仲、很难分清哪个更占优势,且无法进行旅游形象提升,那么在形象整合中可以将整合区域中的几个旅游形象并列呈现给旅游者;如果整合的地区之间在旅游资源的特色、旅游形象的知名度、市场份额等方面强弱悬殊,弱势一方很容易受到强势一方的“形象干扰”,那么在形象整合中可以以发达地区的旅游形象为主,欠发达地区的旅游形象为辅,主辅形象互相补充、交相辉映;如果整合的地区在旅游资源的特色、旅游形象的知名度、市场份额等方面的优势都不很明显,那么在形象整合中可以先提取各个地区的资源特色,然后进行艺术加工创新,最后提炼出一个概念化的形象。

篇10

毕业论文

论维西旅游资源优势及其开发对策

地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三江并流”中心腹地的维西,历史悠久,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并存的地区,又是迪庆藏族自治州所辖的傈僳族自治县,是迪庆香格里拉的重要组成部分。维西素以动植物资源丰富、民族风情浓厚、饮食文化独特而著称,有“横断山中绿宝石”、“天然杜鹃花园”、“灵灵家园”、“兰花之乡”等美称。

金沙江、澜沧江流经维西境内,怒江离维西县境仅十几公里之遥,与金沙江、澜沧江并肩而流,形成了三江夹两山,两河入两江的地势。县境内从最高海拔4880米的查布朵嘎雪山到海拔1480米的碧玉河,海拔高差3000多米,形成了比较典型的立体气候植被带,蕴藏着较为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独特的地貌奇观。境内大江滔滔,峡谷重重,林海莽莽,高原湖泊晶莹透明,构成了奇特的三江自然景观。

全县三大景区中,澜沧江景区以峡谷、雪山、高原湖泊、傈僳族“阿尺目刮”为代表;塔城景区以滇金丝猴、热巴、藏传佛教、生态为代表;保和镇以古乐、兰花、杜鹃、傈僳族对脚舞、饮食为代表,三个景区集中展示了维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特别是叶枝阿尺木刮、塔城热巴、永春地脚舞、维西古乐,可谓是民族民间艺术宝库里的奇葩,深受中外游客的欢迎。

维西通往兰坪、中甸、丽江、德钦的公路有5条,有一个旅游开发公司,一家三江并流旅行社,六家酒店,5家涉外定点接待单位。有1600余个接待床位,100余个标间,三条旅游黄金线路和一批通过严格培训的导游队伍和服务人员。

历史上,居住在境内的各民族长期和睦相处、互相依存、互为影响,因而在宗教、民俗、饮食文化等诸多方面形成了既有融合又各具特色的特点,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教育现象。傈僳族特色文化,是维西各族人民长期融洽相处的结晶。

继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文化大省”和州委州政府提出“建设香格里拉文化州”战略目标之后,为了使维西旅游业顺利步入21世纪,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在分析了维西旅游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对旅游资源的开发提出了一定对策和建议。

一、维西旅游资源的特征

维西素有“兰花之乡,金丝猴家园”,“横断山脉中的绿宝石“的美誉。这里山河壮丽,自然风光优美,拥有北半球最南端终年积雪的高山,茂密苍茫的原始森林,险峻深邃的峡谷,发育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使维西成为自然风光的博物馆,再加上维西众多的历史古迹、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神秘的宗教文化,更为维西增添了无限魅力。

从维西旅游资源的分布、构成、景观质量及特征、开发程度、社会情况等来看,可将维西旅游资源的特征概括为以下7个方面:

1、多样性

维西山川秀美,其旅游资源构成复杂多样、丰富多彩。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十分丰富,有立体气候;有雄伟壮丽的山川地貌;有古老悠久的历史文化遗存;还有各具特色的多民族文化;有多种奇异典型的地质现象、丰富的矿产矿床及动植物群落;有大量高峰绝壁、急流险滩和洞穴可供攀登、漂流探险;还有数量和品种多样的矿泉供人闲逸疗养。而雄奇壮伟的"三江并流"核心腹地更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特殊的区位,形成维西旅游资源组合的多样性。

2、奇特性

通过维西众多的景观与州内外相似或同类景观比较,得出这样的结果:维西许多地区地学景观都具有奇特性,构成旅游资源优势。

3、地域性

维西旅游资源分布极为广泛,除塔城、保和镇、叶枝、永春、攀天阁等乡镇的旅游景观已享有一定的盛名之外,在澜沧江沿岸的维登、中路、白济汛、康普、巴迪等乡镇旅游资源大量分布,并且有相当程度的集中。全县各乡镇几乎都有景点,并各有特色。但是,各类旅游景观资源的分布却受一定地域限制,例如塔城、叶枝两大旅游片区的显著差别,少数民族分布的地域性等等

4、多民族性

维西的民族旅游资源特色鲜明,丰富多样。云南有51个民族,维西有13个。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风格各异、类型多样的民族文化、风俗习惯、节日、服饰、村舍建筑,构成了维西旅游资源的一大特点和优势。

5、融合性

在维西,不同的地学景观与各异的动植景观、气象景观和民族文化、少数民族风情组合,形成风格、特色不同的景区,各类景观相辅相成,互为依托,体现出极高的组合性。

6、生态性

维西生物旅游景观极为丰富独特,素有“横断山中的绿宝石”、“灵灵家园”、“兰花之乡”等美誉,不少动植物类型观赏价值极高,自然生态系统保存较好,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天人合一”的主题,成为香格里拉一大生态旅游景观。

7、潜力性

维西县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旅游资源丰富,但绝大数未加以开发利用。可利用和挖掘的潜力还很大。例如:位于维登乡境内的新化湖、叶枝镇的查布朵嘎等,到如今仍处于未开发状态,应不断补充内涵,赋予其新的生命力,充分挖掘出其潜力。

二、维西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为把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迪庆州委、州政府,维西县委、县政府提出了把旅游业发展成为新兴支柱产业的决策,加快了维西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建设的步伐。

目前,维西已开发和建设了一大批具有地方特色的风景旅游区和旅游服务设施,基本上形成了以县城保和镇为中心的三大旅游线路,重点建设了县城、塔城镇、澜沧江流域为中心的三大旅游区。目前维西旅游资源开发已取得了喜人成绩的同时,仍然有大量不容忽视的问题存在。

1、资源总体开发程度不高

当前,维西服务设施还不配套,景观资源的开发较单一,造成资源特色的浪费,开发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

2、行业管理差

维西旅游资源的开发,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各自为政,各行其是,盲目开发的现象时有发生。相当部分环境质量高、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观赏价值上乘,且具有科学考察价值的重点旅游资源得不到新的或深层次的开发,利用效率不高。部分地方因行业管理不当,造成景观的破坏和景点的重复建设,大大损害了维西旅游地的形象。

3、保护意识差

开发过程中资源的保护意识差,对旅游资源的破坏现象仍然存在,人为性破坏和建设性破坏现象严重。

4、开发资金不足

维西旅游资源的开发,资金来源不稳定。旅游资源的发展建设本身就具有建设周期长,资金消耗大的特点。而目前维西县旅游开发的资金基本上由政府划拨,尽管政府也建立了发展旅游业的基金,分年度划拨,但仍是杯水车薪。因此,有些好的旅游项目因资金问题而搁浅,其开发速度远不能与迅速增长的游客需求相适应。另外,由于资金不足,相配套的交通、能源和自身基础设施欠帐太多,制约着维西旅游业的发展。许多景观资源,由于地处边远地区,交通设施落后,可进入性差,导致这些颇有价值的景观鲜为人知。

5、环境管理差

许多景点,由于环境管理差,有损于维西旅游形象。虽然政府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抓环境卫生,但成效不大。脏、乱、差现象仍然存在,损害了高质量的旅游资源,造成游客滞留时间较短。

6、宣传力度不够

维西诸多的名胜风景旅游点,由于宣传力度不够,多年来一直鲜为人知,造成旅游资源的极大浪费,而维西每年的旅游宣传资金较低。

此外,诸如资源开发规划人才匮乏,地方政府对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政策的认识不足、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因素也是制约维西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对策及建议

针对维西旅游资源的特征及开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吸取多年来的经验教训,提出以下建议,以供参考。

1、转变政府职能,加大开发力度。

“十一五”是维西旅游业发展的关键时期,一定要坚持社会、经济、生态全面发展,充分转变政府职能,组织力量对维西县的旅游资源进行全面的普查、评价,并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倾斜,加大开发力度,立足于充分发挥维西自然旅游资源优势和人文旅游源优势及区位优势。

2、加强法制建设,加大执法力度。

制定和完善旅游资源开发的政策和法规,使维西旅游资源的开发工作有法可依,对违反法规的开发行为和破坏资源的行为进行严厉惩罚,保证资源开发工作顺利进行,使维西旅游资源的开发工作走向正轨。

3、积极倡导生态旅游,做到资源的保护性开发。

积极倡导生态旅游,使生态旅游进入人们的生活,并逐渐成为一种时尚,做到以旅游带动资源开发,以资源开发促进旅游发展,加强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做到资源的保护性开发。

4、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深度开发。

加强以自然旅游资源优势为基础的资源开发利用,同时注重人文旅游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并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深度开发,对那些市场潜力大、功能开发齐全的旅游地积极引导,大力扶持,对尚未开发的旅游资源多渠道进行开发,对已开发的旅游资源应不断完善其功能,增加其深度和内涵。

5、广辟财源、多方集资、落实旅游资源开发、建设资金。

维西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必须贯彻利用内资和引进外资相结合;国家、地方、部门、集体、个人一起上的方针,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争取国家各种专项建设资金扶持。以多形式、多渠道地筹集社会资金,广辟财源,多方集资,解决维西旅游资源开发资金不足的难题,在西部大开发中,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6、坚持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

开发维西旅游资源,应树立长远观念,为子孙后代保存珍贵的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不要只顾及眼前利益,做到旅游资源开发一项、见效一项、保护一项,使维西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健康协调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空间和旅游区域,以“兰花节”、“阔时节”为契机,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有利之机,实现维西旅游业的持续增长和强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桂华、钟林生、明庆忠:《生态旅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2]周国星:《香格里拉—维西旅游指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

3、维西县旅游局:《三江并流腹地·灵性香格里拉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

4、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外事旅游局:《维西傈僳族自治且旅游发展“十一五”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规划(草案)》,2005年3月。

论文提要

二十一世纪,旅游作为新的产业,以无烟工业的角色在全球得以迅猛发展。国家确定迪庆为我国中西部旅游开发重点地(州)之一。随着“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的成功申报、云南省委、省人民政府提出建设“旅游经济强省”和迪庆州建立“旅游支柱产业”等战略目标的确定,为维西发展旅游业创造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为此,结合维西实际,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了维西旅游资源的优势及其开发对策,以供有关人士参考。

一、维西旅游资源的特征。

1、多样性;2、奇特性;3、地域性;4、多民族性;5、融合性;6、生态性;7、潜力性。

二、维西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1、资源总体开发程度不高2、行业管理差3、保护意识差4、开发资金不足5、环境管理差6、宣传力度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