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基础知识范文
时间:2023-10-27 17:52: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等教育基础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论文摘 要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服务社会地方经济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人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社会培养了大量高素质技能型的人才。当今社会,计算机技术在生产实践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目前成人高等职业计算机基础课程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对于计算机行业的发展及相关人才培养的需要,所以成人高等职业教育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
0 序言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承担着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责任,培养着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当今社会计算机应用能力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技能,但是计算机技术发展很快,计算机教育,尤其是成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已经无法适应社会对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课程安排及规划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这就造成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与社会需求产生了脱节。因此,成人高等教育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高等职业教育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应定位在计算机技术是一门基础技能型课程的基础上,要以提高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为主导,通过教学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积累实际操作经验,提高其综合计算机应用能力。
1 教学目标的定位
将培养“实际的应用能力”为教学的基本目标。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主要是适应社会的需求,培养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具有实际的知识应用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作为其教学的目标定位。高等职业教育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能力就应该以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目标定位作为基本目标。
具备过硬的实践操作技能,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熟练掌握多种常用操作系统的安装、操作能力;(2)熟练掌握文字处理及表格处理、图形图象处理软件操作能力;(3)熟练掌握软、硬件常见故障的检测、维护和处理能力;(4)熟练掌握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5)熟练掌握计算机多媒体技术。
具备较强的计算机知识运用能力:(1)能将应用软件操作知识运用到各类企业日常办公中去;(2)能将硬件维护和检测能力运用到各类计算机相关公司中去;(3)能将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知识运用到网络公司中去;(4)能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知识运用到电视广播行业中去。
2 教学内容的改革
根据计算机软件、硬件的发展趋势,教学内容要能够适应计算机应用技术能力发展的需求。一般来说,要能够通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使得学生掌握计算机相关的基础知识以及基本的操作能力,这样学生在将来的就业中就能使用计算机这一最重要的工具。突出的能力主要是办公自动化软件使用能力、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多媒体设备使用等方面的能力。其次要能够使得学生掌握计算机硬件的选用、驱动程序、硬件安装调试以及相关应用软件的安装等方面的能力。在计算机的应用中主要是让学生能够不断学习最新的文字、图像、多媒体等多种实用软件的良好掌握。同时要培养学生对于新的技术、新的软件的学习能力。
根据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对课程中的内容进行一定的整合。考虑到高等职业教育中计算机教学的实际情况,有必要进行教学内容的整合。要突破传统的学科体系以及知识本位的思想,突出对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塑造。对于教学内容的整合不能采用将课程的内容机械拼接的方法,要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基本理念,结合高等职业成人教育学生的学习能力、认知水平以及实际的岗位需求来进行课程内容的整合。要积极调研社会对计算机应用的能力需求,形成典型的工作岗位,根据不同的典型工作岗位进行工作能力的分析,最后进行课程内容的选择以及整合。在课程整合中突出职业能力的养成以及职业品质的塑造。
3 教学方法的创新
教学方法对于教学的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够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在教学中要采用以学生为学习中心,教师为教学过程主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相长的互动式教学方式。在教学中首先可以采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以多媒体的教学媒介,增强学生对于课程的兴趣以及直接感知能力。在教学中,尽量采用案例式教学,这样可以使得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的目的性以及积极性。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适当的个别辅导。要鼓励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与教师多进行互动,在课堂上不断提出问题、不断解决问题,在这样的思维对撞中不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以及对能力的掌握。同时班级同学可以组成学习小组或者基于工程背景的项目小组,共同完成教学中的案例任务。这样的过程对于学生形成实际的职业能力以及对课程知识的掌握具有良好的效果。在课堂教学完成后,教师可以通过邮件、bbs、qq等即时通讯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不断强化课堂教学效果,延伸拓展专业技能。
4 教学评价方式的改变
教学评价是教学管理者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的评价。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决定了教学评价的方式不能采用基于学科体系的教学评价方式。尤其是对于计算机这样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评价中,要采用动态的、过程性的评价方案。教师要将平时每一个教学案例完成的情况进行评价记录。同时学生的兴趣、自信心以及合作精神以及职业素养都是教学评价的内容。采用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以及同组同学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促进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学习。这样的评价也更具有全面性以及科学性,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学习效果都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5 综述
高等职业院校的成人教育为适应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计算机人才在社会上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作为计算机教育的工作者,一定要适应教育发展的趋势以及社会变化的需求,不断进行教学各个方面的改革,全面提升教学的效果以达到良好的社会效应。
参考文献
[1] 董喜雨,邢世霞.浅谈成人教育计算机技能教学模式.成人教育,2006.9.
[2] 朱淑鑫,夏欣.成人教育中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考试周刊,2008.
[3] 王国栋.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与成人教育关系重构.继续教育研究,2009.
篇2
论文摘 要:本文主要通过对高职高专计算机课程的教学研究,提出教学中注重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性,并提出有效的开展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对于提高教师教学水平,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促进计算机基础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级专业人才。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育质量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在高等学校的各项改革中,教学改革是核心,教学改革的总体目标是提高培养人才的全面素质,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作为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高等院校更应当把加强教学工作放在突出的位置,重视教育、重视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的应用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做为当代大学生,能否掌握计算机实际操作技能,熟练使用计算机,是衡量其基本素质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计算机基础课程已成为高等学校各个专业的一门公共必修课。该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为学生从事各项实际工作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同时,让计算机基础知识能更好的为其他专业课程服务。本文通过探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寻求适合高职高专学生的教学模式,培养出创新型、技能型、应用型的高素质人才。有效开展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让其更好的为计算机基础教学服务,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 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
对于高职高专医学类学生来说,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公共学科,首先在认识程度上,学校和学生往往没有专业课程那样重视。作为教师,不仅需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在有限的课时里,培养学生熟练操作计算机,掌握计算机技能,就这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1.1 采用任务驱动法教学
在教学中先预设任务,提出问题,让学生明确在完成这一任务过程中所要掌握的操作,再逐一介绍,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每一节课上,先展示提前做好的样品,然后再逐个分析操作,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兴趣,课堂气氛活跃,在不断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概念和规律的过程中,从具体到抽象,从实际到理论,从个别到一般,使学生很容易地接受了知识,还培养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同时,在引领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从被动学习变成了主动探索,加深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1.2 采用无纸化考试系统教学
无纸化考试系统,是信息时代计算机的一个重要应用。无纸化考试系统可以极大地提高考试的灵活性、公正性、可信度和工作效率。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分布式计算能力的提高,无纸化考试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开放教育的有效途径。近几年来,我们对全校各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课,已经全面采用无纸化考试,该系统重视考核学生的技能,并兼顾基础理论,使学生不仅理解计算机的理论知识,也能熟练掌握办公自动化,上网查阅信息等有关技能,大量的各章节练习,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克服纸上谈兵的弊病。
1.3 采用分层次教学
高职高专学生计算机水平差异很大。学生的起点不同。在新生入校后,对学生进行成绩测试。按成绩将学生分成三个层次。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实行教学分级。并为各级学生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教学目标,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实施不同的教学方式,这样就能较好的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2 寻求适合高职高专学生学习的教学模式,培养创新型、技能型、应用型的社会人才
对于高职高专的学生来说,更重要的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其在课上所学的知识,能学会所用,为其将来的就业提供一定的保障。教学中,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并和其他专业课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使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能更好的为其他专业课程服务。为此,我们在制定教学计划和大纲前,认真地进行了市场调研,了解了当前市场对学生技能的实际需求。
3 有效开展计算机等级考试,积极促进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
随着变业压力的增大,对高校大学生来说,多一张资格证书,在择业的时侯就多了一些机会。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计算机的应用更加快速的深入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许多用人单位已经把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应用技能作为干部录用、职务晋升、职称评定、上岗资格的重要依据之一。计算机等级考试也成为大学生必不可少的热门考试之一。计算机等级考试对计算机基础教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极大的促进了计算机基础教学水平的提高。
3.1 增强了学校领导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重视
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达标的一项指标中,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必须达到70%,这明确了计算机基础教学在大学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也使各高校领导更加重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不仅在硬件中增加了投入,促进实验室的硬件环境改善,满足正常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和考试的需求,还保障了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课时,规范了计算机基础教学。
3.2 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提高教学水平
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过级率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学校的教学质量,反映了学校在基础教学方面的效果,考查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因此,任课教师需要不断完善自我,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教学环境中进行探索和改革,从而在整体上激发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提高了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水平。
3.3 增强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重要性的认识
鼓励学生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让学生认识到计算机学习的重要性,虽然等级考试不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毕业,却标志着学生掌握这门现代化工具的能力。
3.4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促进学生应用能力的提高
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普及性和适用性,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及应用技术的积极性。在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同时,他们不断汲取计算机科学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的理解和自学能力,计算机基础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计算机等级考试促进了计算机基础教学,但不能过分依赖等级考试。只有两者找到契合点,才能积极发挥等级考试的引导作用,使教师的多样化教学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为各学科的学习打下基础,也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周新丽.计算机等级考试对计算机教学的导向[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7(2):21,66~69.
[2] 侯相茹.计算机基础教学与计算机等级考试[J].学问,2009(1):43.
篇3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高职院校;计算机等级考试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06-0220-01
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的工作、学习、生产、生活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计算机基础应用课程是全国所有高职院校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具有对常用软件的熟练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综合素质,为将来走向工作岗位以后能够利用计算机知识与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为了检测高职院校在校学生计算机基础应用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实际操作能力水平,1994年,国家教育部面向全社会推出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并为考试合格者颁发考试合格证书。1997年,国家教育部高教司颁发了《加强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的几点意见》[1],针对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随后,全国很多高校开始引入计算机等级考试,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逐渐围绕计算机等级考试实施教学改革。
一、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分析
(一)新生入学计算机知识水平差异很大
有的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就开始接触计算机,进入高校后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没有任何压力;有的学生入学前局限于网络基础知识的初步应用,例如上网聊天、看电影等,觉得自己掌握的计算机知识已经够用;极少部分学生来自边远山区,一直没有机会接触过计算机,计算机知识完全空白。各地区计算机教学水平发展不平衡导致新生计算机知识水平差异很大。
(二)计算机基础教学考核自主化、单一化
部分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期末考核学生仅仅依靠一张纸质试卷,采用单一的笔试成绩作为期末考核成绩,完全忽视学生上机实践操作部分,这样的考核方式缺少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这种重理论知识、轻实践操作能力的考核方式,根本无法全面考核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程度,更谈不上达到计算机基础教学培养目标[2]。
(三)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无法结合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的学科。高职院校很多学生在上课的时候感觉自己能听懂老师讲授的内容,但是当需要自己动手实践操作时就感觉困难重重。另外,随着高校的连年扩招,部分高职院校计算机机房常年不更新,计算机台数不能满足学生正常教学使用,这样迫使实践课课时数远远低于理论课课时数,教学条件上制约了学生的上机实践操作。
二、计算机等级考试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正面导向作用
(一)提高教学水平,学质量评价标准
高职院校制定统一的教学大纲标准是依据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要求,规范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全面提高了计算机基础教学水平。目前很多高职院校以学生计算机等级考试的通过率作为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评价尺度,一方面学校根据学生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情况给予授课教师奖励,提高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促进教师优化教学方法。另一方面,计算机等级考试能够促进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质。学生如果在第一次没有通过等级考试,他们会更加重视计算机课程的学习,端正学习态度,尽最大的努力通过下一次等级考试。
(二)促进学校领导重视计算机基础教学
随着计算机等级考试在高校中的引入,计算机基础课程不再是高校所谓的“豆芽科”,在高校公共基础学科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为了适应计算机等级考试内容的要求,学校领导重视计算机硬件设施的投入。一方面学校为了满足教学需要,筹集资金改善计算机机房实习实训条件,更新计算机机房,增加计算机台数。另一方面,学校投资建设校园网,构建数字化校园,为师生创造创良好的教学交流平台。
三、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措施
(一)更新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
高职院校结合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可以根据不同的专业进行课程设置,创建人才培养方案,更新优化教学内容,全面推动教学改革。
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应该改变传统教学方法,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例如任务驱动法、“PBL”教学法(基于问题的学习)。计算机授课教师可以利用学校的网络平台实现网上辅导、网上答疑,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继续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通过协调教与学的关系,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优化教学质量。
(二)加强教师继续教育,构建优秀教师团队
随着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引入,为了确保优秀的教学质量,高职院校必须重视教师的继续教育。学校领导派遣计算机专业教师参加校外培训交流会议,为提高教师业务能力提供机会。
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是教师。计算机专业学术带头人、骨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高效的主导作用。因此,建立一支优秀的计算机教学团队,在未来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计算机等级考试
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式相当严峻,很多学生都希望通过一张计算机等级合格证书增加就业的筹码。很多高职院校学生对计算机等级考试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他们认为只要拿到了计算机等级合格证书就万事无忧[3]。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中心应该正确引导学生处理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和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关系,证书并不是能力的体现,用人单位重视的也并不是一纸证书,他们更注重的是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计算机综合素质。大学生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和熟练的实际应用能力才能被理想的用人单位所接受。
四、结束语
目前,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面临很多问题,计算机等级考试对于规范计算机基础教学和提高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起到了重要的促进的作用。本文针对计算机等级考试与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之间的关系提出新的见解。
参考文献:
[1]刘敏昆,李莉.计算机等级考试对计算机教学的导向[J].云南示范大学学报,2005,6.
篇4
[关键词] 高等教育;人才观念;培养模式
由于近几年我国大学的扩招,高等教育从以前的精英化向现在的大众化转变。这在历史上算是一个重大的转折,但是转折就意味着新的问题出现。根据最近几年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和适应社会的具体情况来看,我们的社会基本情况还没有达到接纳大众化高等教育的水平。所以,针对大学扩招,不应当仅仅只是在人数上的膨胀,而更应该是人才观念和培养模式上的改变,这样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并且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对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我国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下,高等教育仅靠现有书本理论知识来培养人才,这样的模式已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要求。在这样的经济体制下,社会需求的人才应该是不仅仅具有理论基础知识,而更需要的是相关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还要具备优秀的道德素养的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所以我们必须对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进行新的改革,全面重新定位,改变以往的人才观念和培养模式。具体的解决对策及建议有以下几点:
一、改变旧观念,以培养全新的复合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根据我国目前的基本国情以及综合情况,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上应该树立以复合型以及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在这样新的目标下,学校应当着重强调学生全面发展,就是在学习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更不能忘记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培养他们具有新时代特色的人格、道德、思想。在以往的高等教育中,我国主要以专业知识教育为侧重点,学生同样以找工作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主要目的和意义所在。这样的观念是不够全面的,在这种观念的驱使下,使得各高校在对学生进行高等教育的时候忽略了学生其他方面的培养,从而不能达到对学生的全面塑造。在西方的许多发达国家中,他们的高等教育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所以他们的课程体系以及教育方式也紧随这个目标。然而在我国现阶段却还没能达到这样的效果,所以我们更应当呼吁且推行我国高等教育实施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以基础知识教育为原则的课程体系设置
我国高等教育中存在一种特别的现状,就是“专业面”过窄,即在专业的分类上过于详细,比如说文、理、工科分类非常明细,在这样的大类下还有更详细的划分。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专业越分越细,知识面也越来越窄,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视野。针对这样的情况,高等教育学府应该以终生教育为态度和责任,为学生的未来发展负责,更注重学生的自我提高和完善,使他们不断的接受新的知识,强调学生在校期间应该掌握工具性的知识,比如英语和计算机,择优为他们提供可选择的课程。
我国的学习型社会即将到来,这样就避免了高等教育成为人生最后教育机会的情况,终生学习是使得社会和个人和谐发展的必经之路,所以在高等教育阶段应该侧重于基础性额教育。为以后进入社会,和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这个基础不仅仅是知识性的,它还包括了各方面能力的综合体现。
三、创新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素养
高等教育改革是一个持续过程,它的实现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高等学府的深化改革中,应该注重教学方式的改革。如上述几点,创新能力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在现代和未来的人才需求中,这是他们身上随必须具备的素质更可以说是一种能力。这也正是现阶段的高等教育所或缺的一方面。具有创新思维的前提是学生个性能够得到发展,在以往的教学方式中,我们忽略了学生的差异性和多样性,这样的话就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每有更多的选择提供给他们,这样的模式过于强调全局统筹、整体划一。在教学方式上,反映的是以往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重点突出了教师在教学过程的重要作用,这样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种完全被动接受老师灌输的模式,已经不再适应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新时代的高等教育更注重的是学生主动的具有创造性的学习,学生应当作为学习过程的主题。这样的话,在教学过程中,有利于教师开展富有创新性的新教学方式。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充分利用有益的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正确的思考习惯,是他们积极创造,学到分析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品质特点,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主动思维。并且应当鼓励和支持有异于一般教学的个性教学,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因材施教,确保学生的个性能够得到很好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积极探索各种教学方式。同样的,我们应给予实践教学同等的重视程度,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使理论知识得到更好的实践。
结语
总之,高等教育是为了培养社会需求的人才,而现在社会需求的是具有创造性、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所以我们的人才观念及培养模式应该随之改变。这样才能适应新时展对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试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观念与培养模式的转变
篇5
关键词:高职数学;教学改革;数学素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9-0053-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高等院校的招生规模已经发生了重大改变,高等教育由过去的精英化教育转变为现今的大众化教育。本科院校利用其自身的优势,大量吸收了一批在高考中胜出的高中毕业生,于是在高考中失败的众多适龄学生就选择了职业教育作为奠定其今后职业发展的基础。高职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各个行业输送了许多高素质的应用型技术人才。高等数学是我国高职院校理工科专业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基本数学素养。它不仅为学生后继专业课程的学习提供了数学基础知识和常用的数学方法,而且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探究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高等数学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但是,这门课程对学习者的基础与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并集抽象性、严谨性、应用性于一体。因此对高职学生而言,高数是一门有难度的课程。
针对当前高等数学在高职院校的尴尬现状,如何提高等数学的教学质量,如何使数学课程的开设真正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可行性,如何使高等数学的学习变得更加深入人心,成为我们每位高职数学教师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高职高等数学教育的现状分析
1.学生的差异程度较大。由于高职教育的扩招,使得学生的基础文化程度参差不齐。主要表现在:同一专业文理兼招,并且学生生源也不尽相同,有高考统招生,有高考单招生,也有“三校生”,这对数学教师的教学造成很大困难。同一个老师讲课,同一个教室听课,有的学生没“吃饱”,有的学生却没“消化”,造成教师无所适从。并且一部分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毅力、心理素质等非智力因素也存在问题,于是在学习中就会缺乏一定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面对内容越来越抽象的高等数学,显得力不从心。长此以往,他们把数学学习当成了应付差事,对自己也渐渐失去信心。
2.数学重要性的认识不够。每个数学老师肯定都会被学生问到:学习高等数学有什么用?数学能像专业课一样创造可观的效益吗?于是这样的困惑导致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性不明确,积极性不高;也造成了高职院校“轻”基础课、“重”专业课的局面。每个高职院校的数学教师都能深刻体会到“课时少,任务重”的两难境地。但是对于工作后的大部分从事理工科尤其是工科事业的人来说,就会发现数学在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都有用武之地。所以数学教育具有文化教育功能和技术教育功能两个方面的作用。
3.高数教师缺乏专业知识。高职教育属于高等教育,但它是职业教育的高级阶段,因此与普通的高等教育相比,在培养目标上有所不同,高职教育旨在培养应用型的高级人才,高职学校毕业的学生应走“职业性”、“实用型”的路子,而不像普通高等教育那样以“学术型”、“理论型”作为培养目标。所以高职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淡化公式和定理的推导证明,而更多地应强调其应用性,增强其直观性。最好高数教师能够具备部分专业知识的背景,为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提供必备的数学知识。
二、高职高等数学的教学改革建议
针对目前高职高等数学的教育现状,以及高等数学课程本身的特点,笔者通过请教几位专业课教师,听取学生对高等数学课程的看法,广泛收集相关信息,及时反思教学中的不足,总结出开展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几点体会。
1.制定适合专业需求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一门学科实施教学过程的指导性文件,因此高等数学的改革首先要从制定教学目标开始。以专业需求为导向,寻找专业和高等数学的契合点,实现数学与相关专业的有机结合,将原来统一的教学目标改为符合学生差异的弹性目标。最终能够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因此高等数学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和专业课教师多多进行沟通学习,根据高等数学课程本身的特点、哪些数学基础知识对专业课程有更大的帮助以及这个专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再结合所教授学生的实际水平,共同研究制定出高数课的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环节等,总之一切尽量以服务专业为重点。比如,函数、极限理论、一元函数微积分等都是数学基础,这就要求理工科专业的学生都掌握。而其他内容就要依照不同专业有侧重地选择教学。如计算机类各专业需要讲授线性代数和离散数学的知识;经管类专业更需要概率统计的知识;电信专业要求掌握线性代数、数值计算的相关知识;机械专业更需要微分方程、多元微积分等知识。高职数学教师要做到有取有舍,使得教学内容更贴近专业需求。
2.选择合理有效的教学方式。教学方式是实现教学目标的直接载体,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模式直接影响到最终的教学效果。必须改变以前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教学模式,要创造适合高职教学需要的教学方法。①实施分层教学。由于刚入学的新生,每个人所具有的原有数学基础知识参差不齐,所以按照入学时已经分好的班授课就很难照顾到层次不同的学生。而采取分层教学的教学方式可以有效避免这个问题,尽量做到因材施教,较好地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分层教学指的是对学时相同的专业班级进行分层次授课。主要根据学生已有的数学基础,兼顾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对自身的要求程度进行分层,争取让层次不同的学生在原来的能力基础上都有所提高。对于基础成绩较好的、并且感悟数学能力较强的学生,不仅要按正常授课程序教学,而且可以适当拓展其对数学知识的应用;对于基础成绩不是很好的学生,老师可以适当放慢教学速度,减少授课内容,降低授课内容难度。这样就使学生各取所需,都能体会到掌握知识的快乐,解决了“好学生吃不饱,差学生吃不了”的问题。②改革课堂模式。教学过程既要有教师的教,也有学生的学的过程,但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应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为实现高职数学以“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旨的目标,要打破常规的“满堂灌”的课堂模式,将授课方式改为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比如可以合理选取“范例教学”、“小组合作学习”、“交互式教学”或“开放教学”等课堂教学模式。这样既能保证学生正常学习数学知识,同时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因素,也为实现教学目的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③培养数学建模意识。数学建模的开展是一个比较有难度的课题,它是指学生在遇到现实中的模型问题时,能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对问题进行理性的分析,通过数学建模,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借助于数学软件给所建立的数学模型设计算法。通过编程上机实现得到计算结果,从而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处理,找出最佳解决问题的方案。数学建模是实现数学教学以“应用”为主旨的最有效途径,但它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具备常见的数学计算方法和数据处理方法以及计算机的基础知识,还要熟悉常用的数学软件,比如matlab、mathmatic、lingo等。为了培养学生的建模意识,数学教师首先应该提高自己的建模意识。教师应有意识地搜集相关内容的实例,教育思想和观念要不断更新,尽可能地将高等数学与各专业领域联系起来。教学过程中可把数学建模列为选修课内容,教师在课堂上经常渗透建模意识,在这种潜移默化中使学生能领悟到数学的生活美和实用性。当然,这项任务任重而道远,需要每位数学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配合。
3.教学评价。有效的教学评估机制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性和引起教师的反思总结。结合之前提到的强化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要求,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时,可以通过基础知识考核(占60%)和应用能力测试(占40%)的方法。基础知识考核又分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具体比例由教师自己给出。形成性评价主要指学生平时的课堂表现、出勤率以及平时作业情况;终结性评价按照传统考试方式进行考核,采取闭卷或开卷形式笔试进行,主要考核学生应该熟练掌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计算方法,这部分考核结果由数学教师自己评定。应用能力测试则相对比较复杂,它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最好是由数学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共同商量命题。根据所给出的命题,学生由自己的实际情况采取合作或者单独完成的形式,最后以论文的形式上交。专业知识的运用和技能的掌握是否得当由专业课教师评阅,解决问题所采取的数学方法是否正确由数学教师评定。这样的考核方式可以避免学生以往的为考试而临时突击复习的现象,也给了素质较高、能力较强的学生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达到有效评价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及实际应用的目的。
高职院校的高等数学教学改革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各位同仁的不断摸索总结,需要从本课程的教学实践出发,以服务专业需求为主线,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在教改实践过程中教师是主体,因此教师要使自己处于一种自觉的学习、研究状态,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在科研、教研的实际中,善于发现自己的不足,以探索的姿态从事教学,不断地反思、总结、完善,使教改卓有成效地进行下去,使高等数学教育真正实现以培养学生数学素质为宗旨的能力教育。
参考文献:
[1]崔琼珍.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内容改革[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21);35.
[2]王德印.基于专业需求的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0,(06):27-28,83.
[3]胡先富,李华平.高职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研究[J].学术探索·理论研究,2011,(9):211-213.
篇6
关键词:学前教育;浸入式;英语教学
一、引言
学前教育在当代教育体系中所占据的位置愈加重要,学前教育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后期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同时国家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倾向愈加明显。国内各大高等教育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也是异常火爆,呈逐年上涨趋势。在市场的需求层面,国际幼儿园和双语幼儿园的扩建,对于少儿英语教师的需求缺口较大,对于优秀的少儿英语教师更是求贤若渴。
二、我国学前教育专业英语教学现状
1.传统观念的影响。在传统的中国教育发展中,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较为重视,尤其是高等教育表现更为突出。高等教育在优质的生源和师资倾向下使得快速发展,同时所呈现出的成绩也是硕果累累。对于学前教育较为轻视,使得学前教育流于形式,并未真正形成有效的学前教育。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少儿英语教学效果更是微乎其微。在当今各类国际幼儿园和双语幼儿园的蓬勃发展势头下,少儿英语教师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2.专业生源差异性影响。高等教育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发展较快,但是各个专业发展情况呈现不均衡性。生源的因素对于专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影响。前教育专业由于传统观念等等诸多因素,使其生源层次会略低于其他相同或相近专业。原本薄弱的基础上培养出优秀的少儿英语教师更是苦难重重。传统学前教育更多的是理论的学习和游戏的创编,这种培养模式已无法适应国际化幼儿园和双语幼儿园。对于高标准的幼儿园来讲首先应当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适应国际幼儿语言发展的规律,从而融入大家庭氛围之中。相对于发达地区的生源来讲,在接受高等教育前英语基本能力尚可,但是对于欠发达地区的生源来讲,英语能力可能薄弱或者是零基础。在此种状况下,学前教育专业的英语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培养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幼儿的英语能力发展。
三、浸入式英语教学在学前教育模式培养和探索
1.浸入是英语教学概念和发展。所谓浸入式教学是指用第二语言作为教学语言的教学模式。即在儿童在校(园)的全部或一半时间内,儿童被"浸泡"在第二语言环境中,教师只用第二语言面对学生,不但用第二语言教授第二语言,而且用第二语言讲授部分学科课程。也就是说,第二语言不仅是学习的内容,而且是学习的工具。浸入式教学首先在加拿大开展,并逐步推广到各国的外语教学中,从实践的角度被世界大多数国家接受和借鉴。在中国,1997年6月恰逢“中加教育合作项目双语研究研讨会”在西安召开之际,我国教育机构与加拿大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和多伦多大学的专家共同探讨切磋、反复协商,成立了“中加教育合作英语浸入式教学实验课题组”,制定了实验方案,并于同年9月在西安选取具有不同代表性的8所幼儿园和5所小学开始了早期英语半浸入式教学实验。该实验真正目的是探讨我国儿童学习和掌握外语的最佳途径和方式,有效地解决我国双语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提高双语人才培养的质量问题。2.浸入式英语教学的培养。首先,加强基础知识,提高语言应用能力。由于地区差异,学前教育生源的英语能力呈现明显的不均衡性。此种不均衡性不仅仅表现在不同的班级中,即使在相同的班级中也存在,甚至在有些班级表现的更加突出。针对这种境况,学前教育的英语教学首要解决的问题是夯实基础知识,而不是教如何去完成一堂英语课。在扎实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发挥学生能动性提高英语的应用能力。在诸多生源中,明显存在基础语法不够细致、句法不够完整、发音不标准、尾音拖音、语调转音等等。在日常的英语教学中应当更加注重基础知识的培养,才能为今后的语言应用能力做好铺垫。语言的应用能力,体现着语言使用者的基本功。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就无从谈起语言的应用能力,同时也会对今后面对的少儿产生不良的教学效果。所以说,无论是生源的优与劣,都需要在细节上下功夫做文章,使得学生在今后教学中做到游刃有余。其次,因时制宜、因人制宜推进浸入式英语教学。目前,高等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的英语教学依然是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学生多是被动地接受。无论学生的基础知识的是否扎实,教学过程已经沦为教学目标的牺牲品,此种教学效果不言而喻,学生难以掌握必备的知识和技能。浸入式教学首先是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得学生能够自由浸入到英语教学活动中。浸入式的英语教学需要考虑学生是否适合从事教学活动,其学习动机是否被激发。若无视学生从事浸入式教学的时机而一味地强行执行教学活动,产生的教学效果必将是不理想的。浸入式教学不仅仅需要考虑浸入的时机,同时还需要考虑浸入活动的对象。地区的差异使生源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来讲,应当采取分批次的逐步开展英语教学,切不可一个教学过程从头至尾满堂灌输。因人而异采取分组教学,将基础相当的学生同组,合理激发学习的动机促成有效教学活动的开展,让学生体会到浸入式教学的乐趣。最后,摒弃伪浸入式,促真浸入式。从浸入式英语教学登录我们的教学课程,各种各类的浸入式教学充斥着我们的视野,所谓的在全外语氛围中体会外语魅力的宣传比比皆是。浸入式教学并不是孤立的将学生从头至尾的浸泡英语中学习。如果说仅仅将学生浸泡在英语氛围中学习,那么完全没有必要教师来组织教学,一台录音机或者是录像机完全就完成任务。此种浸入式教学就是假浸入式或者是伪浸入式。真正的浸入式教学需要考虑浸入的对象动机是否被激活,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时刻被监控着,遇到教学难题无法继续时,教师应当及时调整自己的方式策略,使浸入式教学能够顺利地开展并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更多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摒弃伪浸入式,促成有效真浸入式教学。3.浸入式英语教学模式探索。浸入式英语教学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提升英语应用能力是显而易见的。但是不同的教学模式有不同的教学效果,依据学生的基础知识采取合理的模式,逐步完成教学,提升学生语言应用能力。(1)全浸入式教学。英语教学的对象在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生源的差异性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教学效果。在生源基础良好的班级中,教师可以实施全浸入式教学。因为学生的基础知识较为扎实,无须花费大量时间巩固细节知识点,教师仅需要创设学习的环境,适当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成教学活动的实施。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只是起到引导者和辅助者的功能,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由于学生基础良好,对于全浸入式的教学完全可以接受,此类教学不仅仅树立了学生的自信心,也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和语言应用能力。这为今后学生的少儿英语教学奠定了基础。教师只在讨论活动或选题出问题适度的参与学生的教学活动中,并指导学生调整自己的主题,选取合理的内容进行交流学习。全浸入式的英语教学对于培养独立的思维能力有极大的影响,学生能够用较短的时间,通过大量的巩固练习完成教学目标。(2)半浸入式教学。相对于全浸入式教学来讲,半浸入式教学必不可少。任何一个班级不可能均是优质生源,其差异性的存在决定了学生基础各不相同,只是相对来说班级的整体基础相对薄弱些,这样的班级若采取全浸入式教学如同雪上加霜,教学效果较差,难以完成教学任务。此种情形,教师采取半浸入式教学是最佳的选择。半浸入式教学并不是简单地认为可以用母语进行教学,其教育主旨依然是英语教学为第一要素,通过教学活动巩固英语基础知识,适当地推进语言的应用能力,切不可一味地将母语大量加入教学活动为完成教学任务而进行教学。半浸入式教学是在教学过程中出现问题,教师参与到调节活动,但依然未能解决问题,此时为了是教学过程完整化,教师和学生之间允许适度运用母语解决问题,一旦问题解决,教学活动依然回归到英语教学。此类教学活动既没有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同时也适度的锻炼了语言应用能力,为今后更深一层次的全浸入式英语教学做好铺垫。两种教育模式绝不是孤立的,应当是相互补充,紧密联系。
四、结束语
学前教育的英语教学对幼儿英语能力的培养举足轻重,幼儿英语老师的知识能力直接影响到幼儿的英语发展。能否做到有效的浸入式教学对学前教育学生的英语教学提出了挑战。今后的少儿英语老师要求是广博的专业知识和应用技能,其浸入式的教学会更加多元化。
作者:王松 单位:西安翻译学院
参考文献:
[1]赵琳.我国幼儿园英语浸入式教育研究报告[J].比较教育研究.2004
[2]杨文.幼儿英语教学法[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6
[3]强海燕,赵琳.加拿大第二语言浸入式教学及其在我国的借鉴[J],比较教育研究,2000
[4]高敬.幼儿英语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篇7
关键词: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一、影响成人高等教育质量提高的“瓶颈”
(一)片面追求短期经济效益,质量意识淡薄
我国目前大多数成人高等学历教育一般由普通高等院校的继续教育学院承担。各高校都将举办成人教育看作一种增加收益,弥补办学经费不足的重要途径之一。作为普通高校的“副业”,对成人教育投入的精力、财力、物力、人力均明显不足,任其自流。一味地追求生源的规模,对加强教学管理和提高质量投入不够。一部分从事教学的教师缺乏敬业精神,对学生不负责任,对教学计划没有完成或超前完成。
(二)生源素质下降,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
纵观目前的成人教育,学生已经不仅仅局限为社会在职人员,还包括了高考失败的学生。学生在年龄、职业、兴趣、基础知识明显参差不齐。有的学员刚刚高中毕业,基础知识扎实,但实际能力较差,有的学员已工作多年,许多基础知识已经淡忘,但实践经验较丰富,近几年,客观上不便统一管理和组织教学。另一方面,由于普通高等教育大量扩招,成人高等教育的生源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有很大变化。每年报名人数越来越少,学校为了保持生源的规模与办学效益,降低录取分数线,放松对学生的要求。可以想象,生源质量的参差不齐与素质下降对教育教学质量的保证会是怎样的影响。
(三)师资队伍建设欠缺
长期以来,成人高等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但仍然存在缺陷。附属于普通高校的成人教育机构的教师资源,一方面由普通高校派出,另一方面则采取招聘兼职教师。由于对成人教育的忽视,缺乏相应的教师授课质量监督。成人教育的授课质量往往得不到保证。有的办学机构特为降低成本,启用退休教师或低层次的教师,聘请相近专业的教师或社会上没有教学经验的该专业人员现学现卖,一名教师甚至同时教四至五门课,备课时间得不到保证,等等。而教学质量的下降往往被教考合一的考核方式所掩盖。
(四)专业设置与内容“普教化”,脱离成人教育的宗旨
目前成人教育的专业设置基本与成人教育一致,或者是什么专业热门便设置什么专业。在教材的选择上也没有一套规范的适合成人学习特点的权威教材,大都搬用普通学校的教材,忽视知识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但是成人教育的设立目的与普通教育不同,前者更倾向于为实际工作岗位所需的素质、知识、能力。而成人教育的教学计划几乎就是挪用普通教育的内容,使成人教育失去了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也丧失了对教育对象的吸引力。
(五)学年制的实施不符合成人教育的弹性需求
学年制是学校按专业制订培养方案,规定学生的修学年限、应修课程,以班级教学为主,在规定学年中修满学习时数和考试合格为毕业标准的教学管理制度。由于成人教育的教育资源以及管理人员的欠缺,为了方便管理,一般采取学年制的管理模式。同一专业的学生采取统一的培养方案。校方设置什么课程,学生就学什么课程,学生本身没有选择余地,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而成人教育的学生由于更多的是在职者,各自的工作背景,工作时间都不同。这样的管理模式统得过死,难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要,不利于成人高等教育充分利用社会各方面的教育资源,也不利于成人高校满足时代要求。
二、影响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问题成因
(一)注重规模效应,忽视内涵建设
许多高校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不顾自身的办学条件和师资状况,盲目追求数量的增长和规模的扩大,只看重眼前的功利效益而忽视长远的社会影响,这种过分追求经济效益和办学规模而忽视成人高等教育“内涵式建设”的弊端,严重影响和制约着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导致教学设施、教师资源都相对缺乏。
(二)教学管理过程失范,评估监督机制缺位
目前对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的办学指导思想、教学过程、教学投入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估监督都缺位,表现在社会监督、行政监督和法律监督都缺乏力度,未达到经常化、规范化的程度;其教学质量的状况得不到及时的评价;教育教学尚未形成竞争淘汰机制。
三、构建成人高等教育保障体系的措施
(一)提高认识,端正思想,增强质量意识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对高等教育提出的目标,也就是后来有关文件归纳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办学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该遵循这个指导思想。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办学单位要时刻牢记质量意识,坚决杜绝只图多招生,盲目追求经济效益,教学走过场的办学行为。
各院校要加强对成教工作的领导,转变观念,把成人高等教育工作真正看作学校整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入学校教学工作的议事日程,解决好体制、人员、场所、经费等实际问题,创造良好的办学条件,同时不断提高全体教职工的成教意识,使成教与普教的地位一致,相互促进,取长补短,协调发展。
(二)纠正学生的思想偏差,优化生源质量
学校要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重视对学生品德教育,使学生明白唯有真才实学才能在当今社会上立脚,纠正只重文凭不重学识的观念。严格考勤制度,把学生的“出勤成绩”作为成绩考核的一部分,以确保面授出勤率。
改革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考试办法,使之更加适合成人教育的特点。考试机构在确定考试科目时,尽可能考虑专业差别和成人特点,命题难易本着宽进严出原则适度偏低,以吸引更多的生源;考试时间可定为每年秋天,次年春季入学。既吸收普招落榜生,又不与普招发生冲突,院校教学资源也便于调配。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学的执行者,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加强对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教师队伍的科学管理和建设,对于保证其教育教学质量至关重要。对于成人教育,建立一支专职的教师队伍是不现实的。但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却是可行的,也是非常必要的。
对主讲教师实行择优定期聘任制度,制定出明确的主讲教师的条件、职责、聘期等,择优聘任成人高等教育主讲教师。这样既可以保持师资队伍的稳定,又可以通过激励受聘教师严谨治学、不断改进自己教学工作来保持师资队伍的高水平。而对于其他课程,由于资源有限,可以选择招聘兼职教师进行授课。
(四)根据国家经济发展需求,灵活调整专业及课程设置
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培养目标,应是为国民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和职业所需的理论和技能。为此,教育行政部门应当结合成人教育特点编定专业、课程设置。不能完全效仿普通高等教育,要更多的倾向于教授某种急需的专门知识和技能。一方面在保证基础理论知识够用的前提下,增加实践性,提高操作性课程的比例;另一方面在保证本专业特色,相对稳定的专业基础课的前提下,适当压缩必修课,增加选修课的比例,以拓宽学员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
(五)建立弹性灵活的学分制管理模式
学分制是指“衡量某一教学过程(通常为一门课程)对完成学位要求所作贡献的一种管理方法”。学分制打破学年的限制,学生可以自定学习负荷和学习进度及顺序,修满规定的学分即可毕业,消除了学年制的限制,是一种以目标管理为主要特征的教学管理制度。成人高等教育的学员来自各行各业,实行学分制,可以使学员根据自己的学习目的和特长,在一定范围内自主地、灵活地选择课程,从而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完成自己的学习计划。
建立学分制管理模式的关键在于在课程设置上,应按照专业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确定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核心课程。除核心课程以外,提供足够多的选修课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工作需要与能力选择。对于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应该借鉴普通高等教育的设置,确定适合成人教育的界限。选修课的设置应围绕主干课程形成由若干学科构成的学科群,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要多开设一些与本学科有关的交叉学科方面的选修课,介绍学科前沿动态,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高等教育质量 人力资源 问题 对策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们如何才能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呢?高等教育成为我国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关键。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作为发展中的经济大国,最需要的是人才,最缺乏的是教育,尤其缺乏与社会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的高质量的高等教育。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高校发展的状况引起了人们对高等教育质量的担忧与关切,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对高等教育质量提出了全新的挑战,高等教育迎来了深入改革与发展的历史性机遇。
高等教育人力资源开发
人力资源概念源于西方的人力资本理论,威廉・配弟最早将人的素质与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后来法国经济学家萨伊认为“科学知识是生产力”,“教育是资本”,其观点对人力资源开发理论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人力资源的开发主要依托于教育和培训,只有通过教育和培训才能有效地提升人力资源素质。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它不仅仅是高质量人力资本的生产手段,同时也是提高人力资源质量的绝佳途径。
高等教育能够把人类长期积累下来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传授给受教育者,使受教育者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从事社会劳动所必备的知识和技术,同时利于树立正确的职业操守和道德观。切实地提升高等教育的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促进高等教育自身发展,才能有效地解决教育之有用性与就业之出路等备受关注的社会现实问题。总之,在提升人力资源价值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进一步提高人力资源开发的整体效能,必须注重人力资本投资的最终效果,进一步提高人力资源开发的整体效能,统筹安排与正确处理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之间的关系,这是保持我国高等教育又好又快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和前提。
我国高等教育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高等教育缺乏创新激励机制。人力资源强国建设需要有创造性人才。高等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贡献主要体现在能够为社会培养、输送大批具备创造性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而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却存在严重的缺陷。高等教育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缺乏行之有效的机制,无法激发大学生创新潜力与创新激情。当前许多高校“创新教育”的口号喊得非常响亮,但等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却与传统的教育方法如出一辙,“书本位”、“师本位”、“官本位”思想严重泛滥。在僵死的考评制度下,学生很难形成创造性的思维,教师队伍自身也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
目前,在高等教育系统中,传统教育模式依旧占据主导地位,比较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知识传授讲究系统性、成熟性、权威性,而对知识的新颖性、前沿性、突破性缺乏相应的感悟能力和接受能力;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说,面对创新教育的挑战,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处在一种“无可奈何”的尴尬境地。总之,由于高等教育缺乏创新激励机制,这使得创新教育在大学里难以真正推行。
在人才质量方面,存在人力资源开发力度不足的问题。人力资源开发力度不足,一是表现在对学生(潜在人力资源)的培养教育上,除了难以培养出大量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外,高校还存在着一种不容忽视的教育怪象,那就是普遍轻视对学生能力、人格、精神方面的培养,造成现代大学生综合素质不高,缺乏鲜明个性,人格不健全,境界不高的问题。高等教育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途径,要为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提供尽可能优越的条件;二是表现在教师(现实人力资源)的管理上,岗位任职资格不健全,人员选拔标准模糊不清,分配激励机制不能很好地体现人才价值的差异性,都大大地限制了人力资源的充分发挥,也造成了人力资源的严重浪费。人力资源开发不足是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弊端之一,必须进行彻底地改革。
政府对高等教育投资不足的问题。我国教育投资占GDP比例尚不足4%,这一数字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数(5.5%),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中等水平(4%)。其中,高等教育投资约占教育投资总量的20%。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资非但没有随学生人数的增加而同步上升,相反却出现了生均投资减少的现象。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第一,高等院校学生人数的增长速度大大高于政府教育投资的增长速度;第二,必须的公共需求――基础教育、基础设施投资、环境保护等方面投资的不断增加,导致公共财政支出困难;第三,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的高等教育政策也发生了转向,政府开始强调社会、学生和家长在高等教育投资中的责任。
高等教育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策略
促进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高等教育改革要立足于培养创新型人才,由此就要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关系:第一,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一个严重缺陷是,培养出来的人才知识面过于狭窄,综合素质不高。当前,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日益明显,并出现了学科整体化的发展趋势,不少学校开始强调学生的知识基础。但是,如果在拓宽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只是单纯地增加学时,只是注重学生知识量的增加,而不注意纠正传统教育中重知识轻能力的倾向,那么最后培养出来的仍旧是缺乏实际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低端人才。更为重要的一点是,高校、教师要帮助学生寻找一种新的探索性的学习方式,在帮助学生打好科学文化知识基础的同时,需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学研究,将学习和实践结合起来,激发、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造性,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第二,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课堂上的学习固然重要,而实践中学习更为重要,实践对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教学安排中,要给学生提供更多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使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在实践中进行学习。同时,还要进一步将教学、科研紧密结合起来,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社会各重要部门的合作。
面向市场寻求出路,获取政府外的非公共投资。政府的财政拨款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最主要的财政支撑,政府应以法规的形式保证高等教育的投入以一定的比例、循序渐进地增长,实现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除了政府稳定的财政支持外,高等教育应该面向市场寻求出路,积极争取政府外的非公共投资。第一,高等教育通过收取学费和其他费用(非教育成本、食宿),以及贷款、契约式的研究与开发、为社会提供专业方式的培训来获得经费;第二、高等教育可以积极争取企业和非盈利组织为学校提供资助;第三,鼓励高校在生源、师资、馈赠和捐献、公众支持、科研资助等方面展开全方位的竞争。为此,政府可以通过竞争式的招标分配公共研发经费,同时也可以鼓励大学进入研发领域,从而获得更多的资金。总之,在争取政府稳定投资的同时,高等教育应该积极吸收非公共投资。
加强学生人力资源开发,促进人才培养方式转变。学生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目标应该被极大地“激活”,在学生人力资源开发方面要重视人的因素,正确认识、评价和充分发挥学生的价值与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拥有全面自由的发展空间,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一方面,高校应该为学生人力资源的开发提供良好的条件。例如,举办各种技能的竞赛:英语演讲竞赛,数学建模竞赛、教学技能竞赛、计算机程序大赛等等,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地鼓励学生参与课题研究、社会调研等等,尽而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另一方面应该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不仅使学生拥有宽广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富的基础知识,而且还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首先要重视人才,引进高级人才,特别是有海外求学背景的高学历人才。通过引进人才,我们既可以壮大师资队伍,同时又可以使他们在最短的时间里将国外先进的理念、专业知识、操作技能传授给学生,使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尽快与国际同等水平看齐。其次,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高校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可以选择在职攻读博士、硕士学位、访问学者、青年骨干访问学者、单科进修等方式,从而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和教学水平。教与学本身就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有益于学生思维能力、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篇9
【关键词】 基础知识 实践 能力 提升 巩固
【中图分类号】 G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11(b)-0152-01
化学的基础知识的学习,重在将前后的知识有效的贯通起来,达到整体认知的目的。当学生将每一部分的知识学会的时候,要有效的进行拉近,将有联系的知识形成整体认知,从宏观上进行整体的把握,这才能有效的针对部分知识进行更加深入的学习,获得更加灵活的思路。
1 重视化学中的基础知识学习,构造知识体系模块
1.1 知识的夯实与前后连接
化学中的基础知识是学生得以提升自己能力的前提,只有在巩固住基础知识的情况下,才能进行更加深入的学习,获得最佳的感悟与认知,做到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形成灵活的思维与思路,通过其中的知识衔接之处有效连接,获得整体的认知效果。教师引导学生严格按照课本的要求和设置,一点一点打好基础,将基础的化学知识和原理一点一滴消化掌握,重在理解,为以后化学知识的交叉点的学习铺路奠基。
例如,我们最早接触到的“氧气”和“二氧化碳”这两个知识点,并且理解它们的性质,这就为以后我们学习“燃烧、溶解和酸碱盐”的反应等知识打下了基础。在学习之中,关于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知识点有很多,而核心知识就是和我们以后课堂学习有关的知识点,能用的到的知识点,这就是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基本性质,这是教学中必然要涉及到的内容,也是国家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
1.2 构建知识体系模块
对于分散性较强的知识点,我们需要将其综合之,形成整体的模块,如我们在学习和了解了基本的化学反应类型之后,就要将这块知识与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问题结合起来,这个问题是在前面学习基础上引发出来的,既用到了前面的知识,同时加深深度,进行知识点的相互结合与分析思考。例如学习了化合物的基本反应之后,掌握了几种常见的基本反应类型后,教师可以将相关的“化学反应速率”问题和“化学平衡问题”进行适度的引入,目的就是巩固前面的知识点,同时加深思维深度,为日后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打下一个基础。知识的夯实包括两个基本的部分,这就是巩固夯实与体系的构建。
2 重视化学中能力的提升
2.1 与生活实践相互结合的能力提升
化学能力的提升,包括化学思维能力和运用能力的提升,还有实验实践能力的提升,化学能力的高低,是检验学生知识是否巩固的重要途径和方式。
初中化学课程的实践性往往大于其理论性,而且与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当中,应该有效的将知识与实践的能力与生活的实践资源结合起来,以此来提升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性,从而提高课堂效率,有效进行自主学习,如让学生讨论桂林的山水为什么千奇百怪,溶洞是怎样形成的?这时老师可因势利导,加以解释,这是难溶于水的碳酸氢钙遇到溶有二氧化碳的水变成可溶的碳酸氢钙,而可溶的碳酸氢弹钙受热后又变成难溶于水的碳酸钙,即难溶的碳酸钙与可溶的碳酸氢钙之间在互相转化。而桂林的山石中碳酸钙含量比其它地方高。经过千百万年的上述变化,就自然变成了“甲天下”的桂林水山水。另外,从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滴水石穿”讲到自然界中化学现象:“滴水石穿”,桂林的石笋古柱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长高,泉水、井水等常是硬水。在水壶和锅炉里能形成锅垢,这是由于生成了碳酸钙等沉淀的缘故。这就是与时间相互结合的实践能力提升。
2.2 与理论和实践相互结合的能力提升
这里所讲的理论联系实践,就是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当中,在课堂之内重点就是课堂实验,教师可以将理论知识融汇于实验当中,进行动脑和动手的双向发展,使两者是相互联系和融通,提高学生和能力的协同发展意义非凡。
化学教学中,对“知识实验操作的有效跟进”很有必要,这个步骤做的到位,就能加深知识的认知和理解,同时形成知识的科学实践探索,对提高学生和能力的协同发展意义非凡。例如:学习了有关物质反应的知识后,包括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我们完全可以引进“物质的分离和提纯”的实验,简单易操作,而又关联前面的知识,从感官上加深认识。
像鉴定空气成分构成的燃烧和熄灭的实验,在掌握了基本的理论知识之后,我们就可以通过实验操作来进一步鉴定这种理论知识。实验的引入,不但是考察基本的理论知识的运用,更是知识的综合运用。
综上所述,我们学习化学课程的基本思维就是“从知识到能力,再从能力反观知识的运用”,使两者相互配合提高,达到教学目的。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得知,在实际的教学当中,教师首先要把基础知识放在重要的地位,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要单单要求死记硬背,更要将零散的知识进行系统性的认知,以求提升整体水平。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师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更是要培养学生的分析与实践运用能力,通过实践性认知,将知识灵活运用到实践当中去,做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也是获得认知的唯一途径与方法。
参考文献
[1] 陈启新,王云生.《化学新课程案例与评析(必修)》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01.
[2] 彭蜀晋.《化学新课程的理论与实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05.
[3] 陈启新,黄丹青.《化学新课程教学设计与评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09.
[4] 柳若芍《走进化学教学现场》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01
篇10
[摘要]高等教育向市场化演变极大地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尤其是在经济发达地区带来了极为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对于欠发达地区的高等院校而言,应以开放式的办学模式来应对高等教育市场化带来的冲击和副作用。文章正是基于这一理论,提出了在高等教育市场化背景下,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开展开放式教学模式的措施和建议。
[
关键词 ]市场化 高等教育 高职教育 开放式办学
[作者简介]谢宏(1967-),女,重庆人,阳江职业技术学院,高级经济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经济管理和教育管理。(广东 阳江 529500)
[课题项目]本文系2 01 3年广东省财经教指委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顶岗实习过程管理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18号)、2012年广东省教改课题项目“欠发达地区经济转型与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战略研究”(项目编号:2012jgzd01)和阳江职业技术学院201 3年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高职学生分散型顶岗实习过程管理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3jgbzz0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c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22-0027-02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浪潮的愈演愈烈和国民教育理念的日趋更新,我国高等教育在步人快速发展期的同时,市场化倾向愈发明显。诚然,在高等教育中引入市场化原则有助于缓解当前高校在办学过程中存在的资金短缺现状,还有助于提升办学效率、提升办学质量,但由于不同地区之间在政治发展水平、经济运行状况、文化底蕴等诸多方面都有所不同,因此高等教育走市场化发展模式不应盲目地“一刀切”,各地高校应在遵循教育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根据自身的实际状况来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自身的发展模式。
一、高等教育市场化的重要作用
1.高等教育走市场化模式可以保证高校资金运转,构建多元化的资金来源方式,提升财政资金利用效率。当前国内公办高校的办学资金基本来源于财政拨款,但随着当前高等教育办学规模的日益扩大,财政拨款现如今面临着捉襟见肘的困境,即当前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远远超前于教育财政的增长速度。因此,高等教育市场化趋势既可以弥补财政资金的缺口,同时也可以丰富高等教育资金的多元化来源,使宝贵的财政资金利用得更加合理,充分提升财政资金的办学效率。
2.高等教育走市场化模式可以保证教育资源的平等与公平。高等教育在提升办学规模、扩大招生专业的同时也抬升了高等教育的办学成本,使得原本相对公平的受教育机会变成了仅限于一部分人可以享用的“专项福利”,此举不仅无益于提升高等教育的办学效益,同时还会加剧社会矛盾、形成新的社会问题。而高等教育与市场化相结合后,一部分有真才实学但由于受到各方面客观原因限制而无法完成自身学业的学子可以借助该项举措来实现自身抱负。
3.高等教育走市场化模式可以保证教育质量。传统意义上的高等教育一直被当作一项公共事业来发展,高等教育借助财政资金来维持自身的正常运转,无论是资金利用率还是办学效率都难言满意。但引入市场化机制之后,犹如向原本平静的生态链中注入了一群“鲇鱼”,不仅有助于丰富高等教育的资金来源,同时还可以借助市场化的视角来关照原本相对僵硬、固化的高等教育办学模式,为其注入生机与活力,帮助高等教育由原来的“量的扩张”向“质的飞跃”转变。
二、市场化背景下开展开放式教学模式的优点
1.开放式教学模式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市场化背景下强调的就是参与主体的积极性和自主性,这一点相比较传统的高等教育方式具有变革性的意义。开放式的教学方式给予了学生最大限度的自主权和最为宽泛的自由茺,有助于学牛结合自身实际和市场化背景来完善自身能力、强化知识结构,在教育系统中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
2.开放式教学模式有助于激发高职教育活力。传统高职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存在模式僵化的窠臼,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在一种相对较为“温和…‘宜人”的环境中成长,虽然有助于学科知识的构建,但也会在某种程度上助长师生的懒惰情绪。但在市场化背景中,所有办学目标都围绕市场经济规律和教育发展规律来运转,既保证了高职教育的专业化,同时也会激起师生的危机意识,从而刺激原有僵硬的高职教育激发出更多的活力。
3.开放式教学模式有助于促进高等教育的改革。长期以来高等教育都给人一种“温室中花朵”的感觉,其资金、师资、人才、招生等诸多方面依靠财政和政策支持,自身缺乏一定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这一点与市场经济的整体氛围相比似乎显得“格格不入”。而开展开放式教学模式,将高职院校置于大的市场化背景之中,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体作用。
三、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开放式办学模式初探
高等教育向市场化发展是当前的一大趋势,但各地高职院校应遵循自身的办学特点和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在遵守市场运行规律和高等教育自身发展实际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实现高等教育与市场化的结合。尤其是对于欠发达地区而言,经济发展水平与东部沿海相比相对滞后,因此在教育理念、校企合作方式等诸多方面也都存在着不小的差距,所以欠发达地区的高职院校在面对市场化的发展趋势时既要“尽力而为”,更要“量力而行”。
1.正确处理好主体与主导的辩证关系。一方面,开放式办学模式中教师居于主导地位,而学生居于主体地位。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职教育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其实用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基于以上特点,让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居于主体地位,亲手练习各项技能并提升自身的动手能力也就显得更为重要了。至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则是学生主体地位得以顺利实现的前提和保障。高职教学、实习工作固然要围绕学生来展开,但在该项工作的背后离不开教师的辛勤指导。
另一方面,开放式办学模式中计划居于主导地位,市场居于主体地位。无论高职教育如何发展,无论市场化因素如何向高职教育内部渗透与发展,关系到国家命脉和民族兴衰的高职教育的决策权都要掌握在国家手中,唯有如此才能保证高等教育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也才能从根本上保证高等教育的健康有序发展,这也是坚持计划为主导地位的原因。至于发挥市场的主体地位,则是在坚持原有办学原则、尊重高职教育发展基础,考虑欠发达地区经济实际的前提下,尽可能地给予高校市场自主权,充分发挥市场化的各项积极因素来弥补原有高职院校沿袭的各项弊病。
2.妥善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开放式教学的核心在于创新,离开了创新,这一教学方式就失去了最具特色的特性,同样也就难以取得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尽管创新在高职院校的开放式办学模式中居于重要地位,但众所周知,技术的创新与突破离不开对原有技术的继承、消化、吸收。从这一层面上而言,高职院校管理者应将继承原有知识体系和教学方式作为学生、教师进行突破与创新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妥善处理好继承与创新之间的辩证关系。具体说来,教师应在开放式教学中给学生设定足够多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学习、拓展、应用的课程,让学生尽快掌握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并尽快将理论转化为生产力,使学生白身具备初步的实践技能和知识储备。以上所介绍的是学生对原有知识的继承,在继承的基础上来实现突破,而要实现创新与创造性思维,则离不开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教师在给学生设定原有的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鼓励学生不拘一格、“不走寻常路”,创造性地思考问题,鼓励他们利用自己的独特思路和方式来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捷径和新措施,新方法,唯有如此才能让学生将原有学到的知识进行升华和拔高,从而真正掌握起来、为自己所用,也才能真正实现开放式办学的初衷和目的。
3.着力提升师资队伍素质,致力于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一方面,加大“双师型”教师人才引进力度,构建一支结构合理的高素质教师队伍。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高职教育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也关乎欠发达地区的高职教育能否在市场经济浪潮中逐步适应市场化的冲击与挑战,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其更加看重学生的应用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这也就从某种程度上给高职院校自身引进教师树立了标杆和榜样。有鉴于此,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欠发达地区的高职院校应着力引进一批能将自身专业素养和实践技能相结合,并具备前瞻性和经济眼光的“双师型”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