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与文化交流范文
时间:2023-10-27 17:52: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贸易与文化交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礼貌 身势语 日常交流 中英文化差异
一、引言
本文将分析中英语言中表达礼貌的不同之处。不同文化表达礼貌的方式不尽相同,笔者将从两方面展开分析:身势语和日常对话交流。因为在不同语言环境下人们有着不同的身势语,理解中英身体语言透出的文化暗示将会提高人们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从而促进中西方的文化交流。笔者主要阐述不同文化的身势语的特点和作用,分析中英身势语的差异,且着重从面部表情、眼神交流、手势姿势入手,并将重点放在不同文化折射出的日常交际礼貌用语的不同,因为礼貌用语在交际中是和身势语同等重要的。
二、中英在礼貌身势语上的文化差异
(一)不同文化中面部表情和眼神在表达礼貌时的不同
“脸被称为‘情感的器官’,因为我们总能由一人的面部表情读出其心之所想。脸能充分显示我们个人和周遭人们的想法。在所有的非语言表达途径中,脸是人们情感最重要的播报者”。可看出,脸对于人类意义重大,也是交流者应把握的基本元素之一。而鉴于不同文化对待某一事物的传统及影响有差异,自然表达的面部表情意义也不同。
其中一个面部表情是伸舌头。当一个中国人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不合适或自感尴尬时,他往往会一边伸舌头一边缩脖子,特别是女孩和小孩子会这样做。但美国人不这样,他们认为伸舌头是表示轻蔑、嘲弄或粗鲁的行为。另一个面部表情是微笑。微笑是人类的共同语言,总的来说,它被用来表达友好、赞允、满意、愉悦、快乐、欢喜,但不同文化中的微笑意义也有出入。在跨文化交际中,亦存在许多由微笑引起的误解。比如,当一个英语国家的人在停放自行车时,自行车意外歪倒,这时如若有一中国人在旁笑他,他感到的是尴尬和生气。“这样的笑声,当然无意冒犯。它可以包含多种意义:‘别较真’,或者‘算了,这没什么’,或‘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等等”。然而英语国家的人不会在那种场合置笑,因其认为那是不礼貌、很冒犯的行为。
英国大戏剧家莎士比亚说:“她的眼睛,面颊和嘴唇都会说话。”而中国有句谚语:“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也就是说,通过看一个人的眼睛可以知道他在想什么,从前面那句话中就可看出眼神交流的重要性。一场交流中,西方人习惯于眼睛的直视,他们认为直视是自信和礼貌的表现,而飘忽的眼神暗示着不礼貌。同时西方人还说:“别信任一个不直视你眼睛的人。”然而,中国人更多倾向于在交谈时,避免长时直视以示尊重和礼貌,尤其当晚辈在和长辈交谈时更应如此。于是,当看到一个中国人在和别人交流,他在倾听,却并不看对方的时候,这实属正常。
(二)不同文化中手势在表达礼貌时的不同
手势是指我们交流表达时伴随的手及手指的活动。手势是身体语言的表达。尽管大部分人并未意识到这一点,但在日常交际中人们总借助于手势表达。许多手势有着明显的区域和文化特征。“别觉得世上每个人都能以同样思维解读一个手势”,因为手势的意义和文化背景息息相关。比如,西方国家的人紧张不适时习惯转手戒,如今中国香港和台湾人也保有这种习惯。但如果中国大陆的人做出此举,别人会以为他在炫富。而中国人在分别时会挥手告别,在拉美国家,人们则会将手掌面向自己,然后弯曲手指,并上下移动手指,以表示告别之意。从这儿可以很清楚地得出结论,不同文化国家的相同手势有不同的意思,不同国家的人们在表达相同情感时也有不同的手势。
(三)不同文化中姿势在表达礼貌时的不同
姿势关乎人们如何坐、走、站、动,多半是文化决定着人们采用什么样的姿势及姿势所传达的意义和情感。总的来说,美国人的姿势较之中国人更随意。在崇尚随意和友好的美国,人们通常很懒散地坐在沙发里或站得很随意,女性在公共会中跷二郎腿也不是惊讶的事。而在中国,人们的生活方式则倾向更正式化,前面提到的姿势会被认为是粗鲁、冒犯甚至低俗的表现。再举个例子来说,中国学生不满美国教师上课时坐在课桌上,脚搭在椅子上,可教师坐在课桌边缘,甚至脚放在椅子上在欧美国家却是很受欢迎的,没人觉得这不礼貌。
三、中英在日常交际礼貌用语上的文化差异
(一)中英称呼用语的不同
要开始一段交流,首先要用到称呼语,可以说称呼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标记,也是交流过程中重要的组成元素。中英语言有着不同的称呼语体系,用法自然不同。中国人有着很精确的描述家庭成员关系的称呼用语,从单个的称呼语上便基本可判定其中的亲友关系。比如,我们会称呼父亲兄弟的子女为“堂”兄弟姐妹,称呼父亲姐妹的子女及母亲兄弟姐妹的子女为“表”兄弟姐妹。“堂”在汉语中意为家庭相聚的主室,而“表”意为外或远,这样称呼是源自传统的男尊女卑观念。再比如,称呼儿子的子女为孙子/女,女儿的子女为外孙子/女,称呼父亲的父母为祖父/母,母亲的父母为外祖父/母,道理相同。比较起来,英语国家中表示堂亲或表亲都只用一个cousin,也没有性别之分,祖父母外祖父母的称呼也不存在差异。另外,中国人认为直呼亲友的名字是不礼貌的,名字前必须加上称呼语,如“哥哥”“姑姑”等,而英语国家的人们通常只会直呼亲友的名字,并不会觉其冒犯。在称呼陌生人的时候,中国人也会加上特定的称呼语,如对方是年纪看起来稍大于自己的女性,则称之为“大姐”,对方会欣然接受,因其知晓这是一种尊重。在西方则不然,被称呼者会多虑,认为这是因为自己看起来很老,所以西方人不用表亲友的称呼语称呼陌生人。“同志”和“师傅”在“”期间广泛用于称呼陌生人,现在也延用,“先生”和“小姐”则越来越广泛地用于现代社会的城市。英语国家中,对陌生人的称呼语很少,常用miss,mama,mister和sir。
篇2
一、“一带一路”建设提出的意义
“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顺应了时代要求,可以加快各国经济发展,实现人文交流的愿望,是一个共同合作共同繁荣的新发展平台。丝绸之路始于古代中国,是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商业贸易路线。中国从汉代将丝绸、瓷器、茶叶、冶铁、耕作等商品和技术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国外,同时带回国内没有的东西,正是这种互通有无的经贸联系和文化交流的存在,提高了沿线国家的社会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丝绸之路”是一种从古到今要延续历史的精神,传承并提升古代文明,促进我国与世界各国在物质和文化更广泛的交流合作,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战略。我国自1979年开始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38年间年均GDP增长9.7%,对外贸易年均增长16.4%。2009年中国的GDP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0年中国的出口超过德国,成为世界最大出口国;2013年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贸易国,2014年中国的经济总体规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改革开放38年来,我国已经成为一个中等偏上收入的国家。从中等偏上的国家发展成为高收入的国家,根据改革开放的经验来看,为了更好的发展,我国应重视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和资源。我国已经是世界第一大贸易国,在国际上,我国应承担相应的责任,也应该在国际事务和规则的制定上拥有相应的影响力和发言权。“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是中国迈向国际事务决策处理平台的基础,更是中国发挥其影响力拥有世界发言权的平台。
二、“一带一路”的机遇与挑战
“一带一路”以推动实现区域内互通为重点,其中以中国对外投资为核心部分。因此,对于我国企业来说,未来一段时间的对外投资和试产开发应多以“一带一路”战略为核心和重点。过去时间里“一带一路”沿线上以来已经形成了很多区域的、多边的、双边的合作机制。各国之间经济文化合作理念已经形成,很多计划和建设已经处于进行中。“一带一路”战略的目的是把已经形成的亚太经济合作推到更高的层次上。发挥其作用的本质是弄清战略背后存在的机遇与挑战。
①政府层面的相互合作。参与”一带一路“战略的国家多,国家间的经济发展各异,文化不同,且利益诉诸存在差异。对于中国来说尽快制定以双边为主、多边为辅的政府层面合作交流机制,能够更好的为中国外资投入和市场开拓奠定良好基础;②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应以为沿线国家改善基础设施为主,输出国内过剩产能,推动沿线国家经济一体化;③消除其他国家对中国倡议的疑虑。我国提出“一带一路”战略的意图是实现合作发展,共同受益。国际社会上少数人认为其是中国战略扩张的幌子,认为其为中国版“马歇尔计划”。新的计划新的战略出台遇到质疑是常态,我们要做好一些示范工程,实现利益共享来验证一带一路的价值;④处理大国关系。美国曾大力推动的TPP(跨太平洋伙伴)、TTI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定),TPP和TTIP覆盖的内容与贸易自由化水平都远高于世界贸易组织多边贸易规则,是一种以发达国家为基础的经济贸易合作体系。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发展中国家被拒之门外,造成这些国家地缘经济。同时,美国不少学者认为“一带一路”是对美国亚太地区再平衡政策的抗衡,中国应多于其他国家达成共治,在政治、经济等诸多方面打造”去美国化“的全球秩序。
三、 “一带一路”战略不是中国版马歇尔计划
“一带一路”战略对于中国和沿线国家经济起到促进作用,对区域一体化产生的积极影响,可能发挥马歇尔计划对战后欧洲经济复苏和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作用。但是,由于完全不同的时代背景、以及中美利益诉诸的差别,二者之间都有本质区别。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为发展中国家,多会面对资金短缺,发展停滞的问题。二他们的资源丰富市场需求大,恰与中国构成了良好的互补性,中国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也需要同其他国家一起发展互补的领域。因此,“一带一路”是中国同沿线国家L期共同发展目标,为实现中国与沿线国家经济共繁荣起到促进作用。
而马歇尔计划是战后美国对西欧的援助计划,前提是一项政治和安全战略,具有明显的排他性。马歇尔计划出台的背景是美苏围绕战后欧洲形成政治真空进行争夺的背景。由此可见,马歇尔计划是建立在意识形态基础上的政治和安全战略。
四、附录
1中国―东盟博览会。CHINA-ASEAN Exposition 简称CAEXPO。由中国前国务院总理倡议,由中国和东盟10国经贸主管部门及东盟秘书处共同主办,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承办的国家级、国际性经贸交流盛会,每年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首府南宁举办。中国―东盟博览会是中国境内由多国政府共办且长期在一地举办的展会之一。以展览为中心,同时开展多领域多层次的交流活动,搭建了中国与东盟交流合作的平台。
2《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3购买力平价。购买力平价(Purchasing Power Parity,简称PPP)由瑞典经济学家古斯塔夫・卡塞尔提出。在经济学上,是一种根据各国不同的价格水平计算出来的货币之间的等值系数,以对各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进行合理比较。购买力平价汇率用于比较不同国家之间的生活水平差异,现行的货币汇率对于比较各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将会产生误导。
4顺差。国际收支平衡表上反映出来的贷方余额,即一国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对外经济往来的收入总额大于支出总额的差额。
篇3
关键词:大众传播;国际贸易;促进;融合
abstract: presently, we are facing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the dissemination globalization time. the mass media participates in the mold now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positively;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obtains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status strengthens, its scope expands unceasingly. the mass media dissemination is playing the role which to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adds fuel to the flames; at the same time,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transaction object and the scope universality has not only enriched the mass media dissemination content and the effect, moreover gradually is also holding the mass media for its trade sign. obviously, the mass media dissemination and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are seeping mutually, promote mutually, the two also inevitably during this process consider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 mass media dissemination; international trade; promotion; fusion
前言
当前,我们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和传播全球化的时代。大众传播媒介扮演着一个新的能动角色,积极参与塑造当今的国际关系。当今,和平与发展成为国际关系的主题,国际贸易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得到加强,其范围不断扩大。而国际贸易中大众传播的内容也倍受各方的关注,影视产品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内容,由此引出的知识产权、文化侵略等等成为贸易各方常常争论不休的问题。此外,由于大众传播工具用途的开发,电子商务、网络贸易等竞相成为当代国际贸易的时髦方式。国际贸易与大众传播的结合,极大地丰富了国际贸易的内容与手段。可以看出,二者不仅在相互促进,而且也在相互融合中发展。
一、大众传播与国际贸易在发展中相互促进
1. 每一次大众传播媒介的革命,都使国际贸易决策变得更为快捷和准确。
大众传播媒介从印刷媒介到电子媒介再到网络媒介,每一次革命都使国际贸易变得更快捷,这主要体现在贸易信息的传播速度和技术手段上。
17世纪以前,人类已经掌握了许多通讯工具和手段,其中报纸作为一种有影响力的新式传播工具也在古罗马帝国和中国唐朝出现了。这时,报纸主要用于为地中海和尼德兰地区商人们提供商情、船期和海外其他情况,信息源即是海外或国外,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了上百年。这样,商人们决策时就有了较多的信息,从而使得决策更为准确。所以说,大众传播工具一开始就直接和国际贸易有联系。随着印刷传媒的发展,其信息传播和舆论导向功能对国际贸易起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作用。它可以提供各种国际经济信息,报道国际经济领域的最新事态,评述国际经济新近变动的重大事件,预测国际经济的未来发展趋势,从而对各国的对外贸易产生影响,为各国制定对外贸易政策提供依据。
到了20世纪,广播和电视等电子媒介的出现使得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快,传播量更大,而且不受空间的阻隔、国界的限制,覆盖面广,这就为贸易决策提供了更快的信息服务。国际经济和国际贸易在20世纪发展非常迅速,国际竞争也日益激烈,掌握越多越新的信息在激烈的商战中就显得尤为重要。而电子媒介的信息传播特点恰好满足了这方面的需要。
20世纪末,网络的出现使得全球各国、各地区都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它打破了传统的地域概念,形成了以信息为中心的跨国界的虚拟空间。网络使大众传播领域又发生了一次根本性变革,也对国际贸易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网上的信息具有极大丰富、多媒体形态、迅速及时、全球传播、便于检索、交互等特点,这些特点不仅可以为贸易决策提供大量的信息,更重要的是网络与贸易的直接结合,如电子商务、网络贸易等,从而使得贸易过程更为快捷。
2. 国际贸易促进大众传播的效果。
国际贸易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也在促进着大众传播的效果实现。这不仅体现在有形和无形贸易本身所蕴含的商品与服务信息的传播与交流,而且体现在贸易渠道的通畅也使得大众传播的效果更易达到。因为当今世界各国间的力量对比已由过去的主要是政治的对抗,转变为主要是经济和科技的较量。经济实力决定着一国的综合国力,关系着一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力,这无疑会对各个国家传播自己的文化与理念带来影响。一个国家的外贸实力增强,会提高其在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与谈判力量,这对大众传播的实践和效果都会有很大的影响。
二、大众传播与国际贸易在相互融合中发展
1. 大众传播与国际贸易的结合,极大地丰富了国际贸易的内容与手段。
(1)很多大众传播产品成为国际贸易的客体(标的)。随着国际贸易中无形贸易的发展,报纸、期刊、杂志等印刷媒介和广播、电影、电视等电子媒介不再仅仅扮演为贸易提供信息的角色,而是日渐成为贸易产品的一部分。影视服务贸易的兴起与发展就是佐证。
影视服务业,主要包括电影和电视的媒体传递及其服务,它带给人们的是对信息的直接汲取、对艺术的直接欣赏。目前,世界电影服务贸易市场广阔,交易量大,据统计年进口影片在100部以上的国家达83%。而且,各国对进口影片的依存度高,国内生产量与国内放映总片数之比超过10%的国家也仅有30个,可见,大部分国家严重依赖进口电影市场。在国际电影贸易中,美国占据着主导地位。如1992年美国电影占领了英国电影市场的95%,法国的2/3。1996年美国在欧洲联盟电影市场的总体占有率为70%。1995年到1996年欧洲同美国在电影、电视领域的贸易逆差从48亿美元增加到56.5亿美元①。美国电影在我国进口电影中也占据主导角色。1996—1998年我国共发行进口影片149部,其台片37部、外国片112部。在外国片中,美国片62部,占55.3%②。
另外,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国家和地区,也都从境外进口电视节目,而且进口的数量占整个电视节目总数的百分比,大部分在20%—50%之间,有的甚至达到83%,可见世界电视服务贸易也广泛存在于各国之间。从全球来看,进口节目的绝大多数来自美国,以及相当少的一部分来自西欧和日本一些地区,如拉美3/4的进口节目来自美国。我国引进的外国电视节目情况也表明美国节目占主导地位。1994—1998年,我国引进有线节目共478部3593集(其台53部1062集)。外国节目中,美国占269部1238集,占全部外国部分(425部、2531集)的63.1%和48.9%。1990—1998年,我国引进无线节目共790部10268集(其中包括港台133部3376集)。外国节目中,美国占266部2348集,占全部外国部分(657部6892集)的40.5%和34%③。所以可以说,国际影视贸易十分活跃,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2)大众传播媒体(网络)与国际贸易直接融合成一种新的贸易方式——网络贸易。网络这一新兴的传播媒体,正将整个世界联在一起,改变着一个社会的认知结构,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也为网络贸易敞开了大门,成为国际贸易中的一个亮点。“网络贸易”、“网络商务”这些新词在新闻媒体上也频频出现,越来越引人注目。尤其是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崛起及其服务功能的日臻完善,许多经济学家认为,网络贸易不仅会从根本上改变传统贸易的竞争思维和行为,而且会日益成为信息化时代全球商界最有效的竞争手段之一。
网络贸易是在1994年以后才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贸易方式,然而由于其可以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加快商业周期循环、节省时间和费用、降低成本等优势,其发展速度让人吃惊。据统计,全球网上贸易交易额1996年只有23亿美元,1997年就为250亿美元,1998年达500亿美元。2001—2002年可能达到3300亿美元,2003到2005年可望增长到1万亿美元。另据世界贸易组织(wto)预计,到2002年,通过网络进行的国际贸易将会占世界贸易总额的10%—15%。按现在网络贸易的发展势头,未来十年全世界国际贸易将有1/3通过网络来进行。可见,网络贸易前景广阔。
2. 国际贸易也是大众传播的一个途径。
世界各国通过国际贸易可以互通有无,从而增进人类的福利,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通过国际贸易各国人民在国内市场就能买到世界各地的高质量、多品种以及花样、规格繁多和性能优良的商品。此外,通过国际贸易各国人民还能得到他国提供的优质服务与文化产品,从而提高文化生活水平,达到共享人类文化的目的。可见,无论是有形的国际贸易还是无形的国际贸易都是人类进行交流和传播的一种途径。
在有形国际贸易中,贸易标的是有形的货物,我们通过货物的进出口,不仅达到了物质方面的交流,而且能达到精神方面的交流,因为每一商品本身都蕴含着丰富的知识与信息。事实也是这样,我们正是从麦当劳、肯德基、可口可乐等诸多商品中享受着来自世界各地的饮食文化;外国游人也正是从中国的丝绸、茶叶等商品中享受着中国的古老文明。展望未来的国际贸易,无论在技术水平、人员素质、交易方式等方面都将有很大的提高和改进,这必然会使大众传播的途径更为通畅。
为了人类更好地进行文化交流与传播,wto及其他国际组织也都在积极寻找方法来规范这种通过国际贸易方式进行的文化交流,如就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达成了协议。这不仅是为了保护知识产权,而且是为了人类更好地进行交流,也能促进国际贸易的健康发展,这是文化传播与国际贸易的共同目标。
在无形国际贸易中,国际贸易对大众传播的作用体现得更为充分。如国际技术贸易,它是传播科学技术的重要方式,通过这种贸易方式,我们可以了解和享用世界范围内先进的技术知识。国际电信服务贸易对大众传播的作用更是不言而喻。很难想象,没有电信服务业的发展,人类今天的交流与传播会是什么样子。国际影视贸易是国际贸易与大众传播结合得最紧密的一个领域,我们正是从许多进口的影片、电视节目中了解着国外的风土人情,了解着世界各个角落正在发生的事情。随着国际影视贸易的日益活跃,必然更好地带动人类文化艺术的传播与交流。
可见,大众传播对国际贸易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每一次大众传播媒介的革命,都使国际贸易变得更为便捷。同时,国际贸易交易对象与范围的广泛性不仅丰富了大众传播的内容与效果,而且正在逐渐容纳大众传播媒介为其贸易标的。可见,大众传播与国际贸易正在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二者也必然在此过程中长足发展。
篇4
关键词:国际贸易 文化风险 文化差异
在国际贸易活动中,文化作为人们在社会实践、习俗习惯中所形成的一种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它以一种“共同理念”的形式影响人们的交易行为和消费偏好,促进或制约着国际贸易的生产和消费。因此,国际贸易与文化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文化是影响国际贸易发生、发展的一个根本性因素。然而,综观现有的主流贸易理论,在阐述国际贸易的依据时,本质上都是从劳动、资源、产品、技术等纯经济要素来加以说明,几乎没有涉及文化禀赋问题,更没有将文化作为一种根本性因素来深入分析国际贸易的发生和发展。在全球化大背景下,经济、文化日益互为一体,文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作用越发凸显。离开了文化,我们就很难说明许多贸易现象的发生和发展,不能去把握贸易的本质和运行规律。因此,深入探讨国际贸易的文化根源,揭示国际贸易发生、发展的文化依据,是很有必要的。同时,对国际贸易文化依据的分析,也为国际贸易中具体文化问题的考察,提供一个理论基础。
■一、文化风险的根源
国际贸易中的“文化风险”概念旨在说明文化这一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给企业在国际贸易活动中带来损失的可能。也就是在国际贸易活动中因不同的社会习惯而存在的产品市场差异,使人们难以预测哪种产品会在外国市场上受欢迎,哪些商品会得到当地国的抵制。为此,文化风险直接作用于出易中的商品和商品贸易中的目标市场。
如果文化差异未得到合理控制或管理,将会沿着文化差异、文化冲突、文化风险、这一路径产生文化风险,从而可能导致贸易公司运作的低效率,对贸易双方产生破坏性影响。文化风险的根源是文化差异,并表现在三个层级上。首先,国家的主导文化对国际商务影响最大,不但影响商业交易的语言,还影响交易的性质与种类。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存在不同的行为方式,经常表现为:价值观差异、种族优越感与种族歧视、对文化符号系统理解差异、政治文化的不同导向,以及不恰当地运用管理习惯。其次,文化风险还源于不同国家不同公司间不同的企业文化差异。企业文化是国家文化的反映,影响组织的各个方面,指导日常的商业交往。包括经理如何选拔与提升雇员、如何领导和激励下属、如何构造组织、如何选择和制定战略以及如何与其他商人谈判等。再次,公司内部员工来自不同国家,他们身上都有本国文化的印记,组织中个体文化差异也会带来文化风险。
■二、文化因素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诺斯指出: “传统的主流经济学理论一直忽略了制度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在那里, 制度至多是经济增长的既定前提, 而不是原因。”按照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 作为经济增长既定前提的制度包括两种: 一是正式制度, 即政治政策、经济规则、契约等人们有意识创造的一系列政策法规; 二就是非正式制度。所谓非正式制度是指人们在长期的社会交往中逐步形成, 并得到社会认可的一系列约束, 包括价值观念与风俗信仰、伦理道德、意识形态等。这些因素都可以统称为“文化”。在制度对贸易体制的作用中, 正式制度当然占据主要地位, 但是非正式制度也是贸易活动赖以进行的影响因素, 它通过对人的行为选择和激励的作用, 以及对正式制度安排的制约, 对国际贸易的发展也产生着重大影响。文化因素就是作为这么一项非正式制度影响着国际贸易的发展的。作为非正式制度的文化因素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一)价值观念与风俗信仰
价值观念是人们对一事物的总体看法和评价, 是人们基本的信念和判断, 这种评价或判断势必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选择, 从而影响人们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比如人们对生命存在意义上的看法中, 认为平和安顺为好的人追求安静、保守的生活方式, 对新潮事物和产品不感兴趣;而认为轰轰烈烈才不枉人生的人则追求有刺激的生活方式和时尚产品。前者看重归属感, 后者追逐成就或权力。由此推断, 以前者为主流价值观念的国家, 对外交流的欲望不会太强烈, 人们对外来产品和服务不甚欣赏, 所以不利于贸易自由化的发展, 而后者与之完全相反。
(二)伦理道德
道德通过教育和社会舆论等力量, 使人们具有善与恶、荣誉与耻辱、正义与非正义等观念, 并逐渐形成一定的习惯和传统, 以指导和控制人们的行为。在不同的民族文化中, 人们的道德观念及其对人的约束力都不同。以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为例来说, 中国人倡导的“忠”、“义”、“孝”、“忍”、“稳”等观念, 在社会正常运行中对人们的行为有极大的规范作用, 形成了东方社会生活中的道德约束特征, 这与西方建立在契约制度基础上的社会文明有很大差别。西方文明在很大程度上是法制发展史的文明, 所以法律在人们行为中的规范作用特别大,人们以为守法就是道德, 即使一些很有人情味的东西, 都以法律来规范, 形成了法律约束的特征。顺应道德观念, 利用道德约束展开贸易活动, 对于外来者非常难, 因为对不同地域道德观念的理解、掌握、运用是极其艰难而漫长的。所以, 各国不同的道德观念对国际贸易无疑又是一个阻力。中国很多企业回避反倾销诉讼, 中国制造的很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没有取得应有的市场份额主要是由法律原因造成的, 而很多西方国家的产品在东方国家的滞销则是由道德观念的差异造成的。
■三、降低国际贸易中文化风险的措施
面对这种无形的文化因素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进一步推动世界贸易的自由化发展, 使世界各国都能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 享受尽可能多的比较利益, 靠一种文化完全地压制或征服另一种文化是不可能的。消除文化因素对贸易不利影响的最有效方法是推动世界文化的融合, 形成一种协调配合、相互尊重和补充、杂交而成的多元文化综合体, 使文化因素对贸易的不利影响消失并推动贸易自由化的发展。为了实现这一局面, 以下一些策略是不可缺少的。
(一)建立国际性文化交流
为了消除文化差异, 最宏观、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建立国际性的文化交流组织和文化交流中心, 进行多层次、多形式的文化展示和交流, 以消除观念、习惯、语言和艺术鉴赏等方面的贸易阻碍。文化是有传统的, 但它也是可以交流的, 高层次的文化也是易于被世界各国人民理解和接受的。只要人们不懈努力, 文化大融合的一天终究会到来。近期中国举办的几次国际性的文化展览盛况空前, 充分说明民族文化的精华也是可以被人类所共赏的。通过这些文化展览的成功举办, 世界各国对中国的了解一定会加深, 更会增加他们对中国产品的喜爱,最后带动中国产品在世界贸易中销量的上升。
(二)贸易策略与当地文化交融
国际贸易活动中最直接的主题就是企业, 当一个企业有志于开拓一个拥有不同文化的市场展开贸易活动时, 最为重要的就是其贸易策略的制定。企业在制定国际贸易策略的时候, 应该注意与当地文化的融合。创造为当地人接受又有吸引力的情境, 使文化渗透其中, 这是第一个步骤。然后是在整个经营设计过程中注意配合文化环境要求进行创新, 包括产品设计、定价、促销和分销等方面, 既要创造出适合销售国文化的产品, 又要使定价的方式和程度为之接受, 还要找到适合当地习惯的渠道, 采取购买对象乐意接受的宣传方式。这些环节缺一不可, 只有把他们都有机地结合起来, 才能达到破除壁垒的目的。
(三)文化交融的培训与培养
为了与文化因素对贸易活动日益明显的的影响保持同步, 需要进行多种方式的文化融合的培训, 培养出推进文化融合的跨文化管理人才。通过文化融合促进国际贸易的自由化发展, 关键是具有文化融合意识和知识的管理人才的培养。为此, 应当进行这样一些方面的培训: ( 1) 文化理解的培训。即介绍不同国家的人文状况, 了解不同国家的风土人情、消费习惯、生活方式、制度法规等, 并与本国的相应方面作比较, 加深对国外文化的理解。( 2) 文化应用的培训。让被培训者了解其他国家的价值观、行为、态度, 清楚他们的价值观、行为、态度,清楚针对他们的价值观应该采用的奖励方式, 并对当地的奖惩制度做出评价和改进的建议。( 3) 实地文化考察的培训。派遣培训人员到他们将来可能从事工作的国家进行实地的观察和研究, 使他们在与当地消费者的直接接触中理解他们的文化, 把握他们的动机。( 4) 相互交流的培训。邀请不同文化背景的贸易管理者与被培训人员进行适时的交流, 并经常组织有国外工作经验的经贸人员进行交流, 互谈感受, 加深他们对不同文化的理解。
(四)充分利用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与偏好
在国际贸易活动中,尽管一些习俗禁忌可能会阻碍外来商品的进口,但只要规避得当,同样会创造贸易需求,比如,绝大多数美国人喜欢蓝色和杏红色的家用器具,南欧人偏爱红色容器,而荷兰人则喜欢白色等,我公司面对这些风俗习惯偏好,制订了满足差异化需求的目标计划,结果其产品2008年在海外销量增加19%。文化差异对服务贸易的需求影响更是如此。当前,服务业已占世界贸易额的20%-30%,据估计它将以每年20%的速率增长,这意味着国际贸易中将越来越以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形态表现出来。尽管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不像货物贸易中的物质文化易于移植,但其文化特质和文化个性更能影响服务贸易的需求。对于文化附加值很高的文化商品和知识商品而言,由于人们对异国民族文化的好奇和对高科技文明的追求,无疑是创造贸易需求的文化根源。对于一般的服务商品而言,服务供应商和消费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固有的感觉方式及其所有属性的重要程度在不同文化间存在差异,但文化差异优势能从根本上影响用户的满意度及服务商与消费者之间关系,文化因素仍是产生贸易需求的原因,例如,由于买方必须建立对卖方所售产品质量的信任,因而,服务的无形性使海外的服务贸易变得更加困难,但是一个公司品牌文化及良好的声誉却能改观国外贸易现状。
总之,国际贸易不仅仅是一个经济活动过程,而且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一个经济与文化互动的过程。这一研究为我国新时期国际贸易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新的启示:文化具有单纯的经济战略所不具备的优势,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市场中,如何发挥我国独具特色的文化比较优势,对我国国际贸易的长远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为此,一方面,企业和外贸经营者要充分重视文化的价值,努力提高和优化贸易商品的文化品质;另一方面,中央政府、企业和行业协会要通力合作,确立正确的文化战略,以文化力提升国际贸易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胡惠林,李康化.文化经济学.太原书海出版社,2006
[2]任净.文化差异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中国流通经济,2004
[3]刘锐.文化视野中的国际贸易.理论界,2005
[4]冯双鹏.试论国际贸易中的文化影响力.理论界,2005
篇5
关键词: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内涵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内涵,即提升古代丝绸之路的商贸作用与文化交流作用,为经济贸易合作作用与人文交流作用,发展方向既需要与现代区域的合作趋势相符合,又要与其他区域的合作模式存在区别。其中经济贸易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硬因素,人文交流是软因素,只有将两大影响因素有机结合,发挥人文交流的保障作用和经济贸易合作的支撑作用,才能够促进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协调发展。
一、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意义
丝绸之路的战略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1)由消极性的战略防御转向主动性的战略进攻;(2)由单一性的边疆安全转向多维度的全面合作;(3)由内政外交的相互分离转向内政外交的一体化。
(一)维护我国经济安全
随着我国经济融入全球经济的程度不断加深,对于国际经济形势的依赖程度也进一步深化。2010年我国的GDP规模首次超越日本成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2年我国的对外贸易额超出美国3.83万亿美元,成了全球第一大货物贸易体。但我国经济贸易主要聚集于沿海地区,对外通道单一,过分依赖海路通道。为维护我国经济安全,有效应对严峻的能源形势,我国必须开辟丝绸之路经济带,减少经济贸易以及石油获取方面对于海路的过分依赖。
(二)维护我国地区稳定
丝绸之路经济带贯穿中亚,这对于我国的国家利益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我国的新疆地区与中亚多国毗邻,在经贸、安全以及宗教等多方面深受中亚国家影响。加快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对于削弱国际势力对于中亚的影响,维护我国的地区安全与稳定拥有重要意义。
(三)促进地区发展
经济重心在较大程度上决定了对外通道的选择,建立通常的对外通道也会促进经济的发展以及产业的聚集。为避免我国经济对海洋通道的过分依赖,必须平衡区域经济发展。推进西进战略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的区域性平衡,促进落后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实现路径
(一)基本方针与原则
丝绸之路经济带构建的基本方针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以点带面,即划分经济带为若干区域,择优选取重点进行先行推动,将此作为龙头推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合作;(2)统筹协调,即协调好境外各类层次内部的合作关系,协调好国内相关生产与境外合作的关系,协调好国内省区与产业发展的关系;(3)先易后难,即选择难度较低的贸易投资作为起步,再向自由贸易推进;(4)逐步推进,即在空间布局上应当由近及远,在合作领域上应当由单一向多元化发展,在合作对象上应当由双边向整个区域拓展。
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应当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近期与长远相结合;(2)贸易与投资相结合;(3)双边与多边相结合;(4)共同利益最大化原则;(5)以市场经济原则对合作模式进行创新。
(二)战略布局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建应将其划分为三个区域――中亚、西亚以及南亚,三个区域之间应当形成三个支点、三个辐射面以及三条路径。要以上海合作组织为支点,向独联体国家辐射;以海河会为支点向西亚国家辐射;以中巴自由贸易区与中印缅孟经济走廊为支点向南亚国家辐射。其中,上海合作组织应当作为推进的重点。
(三)实现路径
1.加强相关政策措施的沟通与协调,促成长期稳定的区域经贸合作机制建设
要加强丝绸之路经济带周边国家的政策沟通,制定出详细具体的区域合作规划及措施,促成区域合作,以形成大开放、大融合的经济贸易新格局,推进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自由贸易。一方面要建立行之有效的协调机制,做到区域内部的关税互惠,在资金、交通运输等领域开展合作;另一方面要健全区域合作机制,制订整体战略规划,并分步骤、分阶段地对各个阶段的任务进行落实。除此之外,还要进一步提升区域经济的一体化程度,促进自由贸易区的双边与多边谈判,创造高效率的经济贸易合作区。
2.加强贸易与能源通道的交通互联,保障我国能源安全
随着新亚欧大陆桥的使用,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通运输体系也逐步形成完善。(1)我国要加大对于中亚国家的战略性资金技术支持、交通援助以及技术输出,要鼓励我国的企业在境外承揽交通设施等基础项目;(2)要高效率地开展陆路运输工作,加快新口岸建设;(3)要做好跨国能源运输管道的建设工作与维护工作,保障通道安全;(4)进一步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降低贸易成本;(5)充分发挥上合组织的作用,扩大各个成员国之间的合作领域,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充分激发丝绸之路经济带周边国家的经济潜能,实现区域的跨越式发展。
3.创新合作理念及模式,促进互利共赢
与传统区域合作模式相比,丝绸之路经济带具有更强的包容性与开放性,能够更有效地实现共赢。要以更为灵活合理的制度,注重经贸合作与民心交流,将政策沟通作为主导,将互联沟通作为基础,将经贸合作作为支撑,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成果惠及周边各国民众,充分尊重区域内的文化多样性,进一步增强文化的吸引力以及文化软实力,促进整个区域的稳定与繁荣。
综上所述,丝绸之路经济带对于我国具有极大的战略意义,我国应当精心布局,从长计议,全面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
篇6
1.每一次大众传播媒介的革命,都使国际贸易决策变得更为快捷和准确。
大众传播媒介从印刷媒介到电子媒介再到网络媒介,每一次革命都使国际贸易变得更快捷,这主要体现在贸易信息的传播速度和技术手段上。
17世纪以前,人类已经掌握了许多通讯工具和手段,其中报纸作为一种有影响力的新式传播工具也在古罗马帝国和中国唐朝出现了。这时,报纸主要用于为地中海和尼德兰地区商人们提供商情、船期和海外其他情况,信息源即是海外或国外,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了上百年。这样,商人们决策时就有了较多的信息,从而使得决策更为准确。所以说,大众传播工具一开始就直接和国际贸易有联系。随着印刷传媒的发展,其信息传播和舆论导向功能对国际贸易起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作用。它可以提供各种国际经济信息,报道国际经济领域的最新事态,评述国际经济新近变动的重大事件,预测国际经济的未来发展趋势,从而对各国的对外贸易产生影响,为各国制定对外贸易政策提供依据。
到了20世纪,广播和电视等电子媒介的出现使得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快,传播量更大,而且不受空间的阻隔、国界的限制,覆盖面广,这就为贸易决策提供了更快的信息服务。国际经济和国际贸易在20世纪发展非常迅速,国际竞争也日益激烈,掌握越多越新的信息在激烈的商战中就显得尤为重要。而电子媒介的信息传播特点恰好满足了这方面的需要。
20世纪末,网络的出现使得全球各国、各地区都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它打破了传统的地域概念,形成了以信息为中心的跨国界的虚拟空间。网络使大众传播领域又发生了一次根本性变革,也对国际贸易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网上的信息具有极大丰富、多媒体形态、迅速及时、全球传播、便于检索、交互等特点,这些特点不仅可以为贸易决策提供大量的信息,更重要的是网络与贸易的直接结合,如电子商务、网络贸易等,从而使得贸易过程更为快捷。
2.国际贸易促进大众传播的效果。
国际贸易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也在促进着大众传播的效果实现。这不仅体现在有形和无形贸易本身所蕴含的商品与服务信息的传播与交流,而且体现在贸易渠道的通畅也使得大众传播的效果更易达到。因为当今世界各国间的力量对比已由过去的主要是政治的对抗,转变为主要是经济和科技的较量。经济实力决定着一国的综合国力,关系着一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力,这无疑会对各个国家传播自己的文化与理念带来影响。一个国家的外贸实力增强,会提高其在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与谈判力量,这对大众传播的实践和效果都会有很大的影响。
二、大众传播与国际贸易在相互融合中发展
1.大众传播与国际贸易的结合,极大地丰富了国际贸易的内容与手段。
(1)很多大众传播产品成为国际贸易的客体(标的)。随着国际贸易中无形贸易的发展,报纸、期刊、杂志等印刷媒介和广播、电影、电视等电子媒介不再仅仅扮演为贸易提供信息的角色,而是日渐成为贸易产品的一部分。影视服务贸易的兴起与发展就是佐证。
影视服务业,主要包括电影和电视的媒体传递及其服务,它带给人们的是对信息的直接汲取、对艺术的直接欣赏。目前,世界电影服务贸易市场广阔,交易量大,据统计年进口影片在100部以上的国家达83%。而且,各国对进口影片的依存度高,国内生产量与国内放映总片数之比超过10%的国家也仅有30个,可见,大部分国家严重依赖进口电影市场。在国际电影贸易中,美国占据着主导地位。如1992年美国电影占领了英国电影市场的95%,法国的2/3。1996年美国在欧洲联盟电影市场的总体占有率为70%。1995年到1996年欧洲同美国在电影、电视领域的贸易逆差从48亿美元增加到56.5亿美元①。美国电影在我国进口电影中也占据主导角色。1996—1998年我国共发行进口影片149部,其台片37部、外国片112部。在外国片中,美国片62部,占55.3%②。
另外,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国家和地区,也都从境外进口电视节目,而且进口的数量占整个电视节目总数的百分比,大部分在20%—50%之间,有的甚至达到83%,可见世界电视服务贸易也广泛存在于各国之间。从全球来看,进口节目的绝大多数来自美国,以及相当少的一部分来自西欧和日本一些地区,如拉美3/4的进口节目来自美国。我国引进的外国电视节目情况也表明美国节目占主导地位。1994—1998年,我国引进有线节目共478部3593集(其台53部1062集)。外国节目中,美国占269部1238集,占全部外国部分(425部、2531集)的63.1%和48.9%。1990—1998年,我国引进无线节目共790部10268集(其中包括港台133部3376集)。外国节目中,美国占266部2348集,占全部外国部分(657部6892集)的40.5%和34%③。所以可以说,国际影视贸易十分活跃,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2)大众传播媒体(网络)与国际贸易直接融合成一种新的贸易方式——网络贸易。网络这一新兴的传播媒体,正将整个世界联在一起,改变着一个社会的认知结构,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也为网络贸易敞开了大门,成为国际贸易中的一个亮点。“网络贸易”、“网络商务”这些新词在新闻媒体上也频频出现,越来越引人注目。尤其是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崛起及其服务功能的日臻完善,许多经济学家认为,网络贸易不仅会从根本上改变传统贸易的竞争思维和行为,而且会日益成为信息化时代全球商界最有效的竞争手段之一。
网络贸易是在1994年以后才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贸易方式,然而由于其可以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加快商业周期循环、节省时间和费用、降低成本等优势,其发展速度让人吃惊。据统计,全球网上贸易交易额1996年只有23亿美元,1997年就为250亿美元,1998年达500亿美元。2001—2002年可能达到3300亿美元,2003到2005年可望增长到1万亿美元。另据世界贸易组织(WTO)预计,到2002年,通过网络进行的国际贸易将会占世界贸易总额的10%—15%。按现在网络贸易的发展势头,未来十年全世界国际贸易将有1/3通过网络来进行。可见,网络贸易前景广阔。
2.国际贸易也是大众传播的一个途径。
世界各国通过国际贸易可以互通有无,从而增进人类的福利,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通过国际贸易各国人民在国内市场就能买到世界各地的高质量、多品种以及花样、规格繁多和性能优良的商品。此外,通过国际贸易各国人民还能得到他国提供的优质服务与文化产品,从而提高文化生活水平,达到共享人类文化的目的。可见,无论是有形的国际贸易还是无形的国际贸易都是人类进行交流和传播的一种途径。
在有形国际贸易中,贸易标的是有形的货物,我们通过货物的进出口,不仅达到了物质方面的交流,而且能达到精神方面的交流,因为每一商品本身都蕴含着丰富的知识与信息。事实也是这样,我们正是从麦当劳、肯德基、可口可乐等诸多商品中享受着来自世界各地的饮食文化;外国游人也正是从中国的丝绸、茶叶等商品中享受着中国的古老文明。展望未来的国际贸易,无论在技术水平、人员素质、交易方式等方面都将有很大的提高和改进,这必然会使大众传播的途径更为通畅。
在无形国际贸易中,国际贸易对大众传播的作用体现得更为充分。如国际技术贸易,它是传播科学技术的重要方式,通过这种贸易方式,我们可以了解和享用世界范围内先进的技术知识。国际电信服务贸易对大众传播的作用更是不言而喻。很难想象,没有电信服务业的发展,人类今天的交流与传播会是什么样子。国际影视贸易是国际贸易与大众传播结合得最紧密的一个领域,我们正是从许多进口的影片、电视节目中了解着国外的风土人情,了解着世界各个角落正在发生的事情。随着国际影视贸易的日益活跃,必然更好地带动人类文化艺术的传播与交流。
为了人类更好地进行文化交流与传播,WTO及其他国际组织也都在积极寻找方法来规范这种通过国际贸易方式进行的文化交流,如就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达成了协议。这不仅是为了保护知识产权,而且是为了人类更好地进行交流,也能促进国际贸易的健康发展,这是文化传播与国际贸易的共同目标。
可见,大众传播对国际贸易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每一次大众传播媒介的革命,都使国际贸易变得更为便捷。同时,国际贸易交易对象与范围的广泛性不仅丰富了大众传播的内容与效果,而且正在逐渐容纳大众传播媒介为其贸易标的。可见,大众传播与国际贸易正在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二者也必然在此过程中长足发展。
篇7
关键词:一带一路;茶贸易;外语人才
在提出“一带一路”战略之后,促进了我国茶叶贸易的快速发展,在茶叶贸易发展的同时,也给我国高等院校培养的外语人才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着高等院校既需要培养出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基础的外语人才,也需要培养出具有较强沟通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唯有这样的人才,才能满足当前“一带一路”茶贸易正常开展的需求。因此,本文浅谈了在“一带一路”茶贸易背景下,我国高校外语人才培养理念与培养标准,希望可以给有关高校培养外语人才带来一定借鉴作用。
1“一带一路”茶贸易形势下培养外语人才的定位
1.1对贸易国文化语言熟练掌握
对贸易国语言文化熟练掌握,这必然是培养外语人才的基本需求。从历史角度上而言,我国是生产茶叶的大国,在十七世纪初就开始向世界各个国家传播茶文化,并将茶叶制品传递给其他国家,并成为了广大贵族人们喜欢的一种饮品。这就表明,在培养外语人才过程中,仍注意第二语种的培养,不管是哪个国家的语种,作为我国的外语人才必然要对这些国家风土人情有所了解,还需要对茶文化本土发展中体现的国民爱好有所掌握。所以,还是要注重对贸易国语言文化的了解。
1.2对贸易国的文化圈特质有所了解
对贸易国所处在的文化特征进行了解,这样就能够对国民文化思维方式与文化爱好有效掌握。实际上,我国与其他国家开展茶叶贸易交易中,还有很多国家与国家之间进行茶叶贸易交易。因此,在国际竞争环境体系中我国始终都在进行茶叶贸易交易活动。所以,在对贸易国的文化圈特质有所了解,就能够在国际营销体系中对各地区消费者消费需求进行了解,而处理文本信息这是国际营销体系中外语人才的一项重大工作内容。
1.3对我国茶文化有着深度的了解
为促进更好的交流茶叶贸易文化而培养出更多的外语人才,就需要这些外语人才具有较强的茶文化素质。在提高他们茶文化修养的基础上来大力加强他们对外交流能力,也可以对茶叶国际营销工作独立承担。在外贸分工协作前提下,作为一名外语人才应对我国茶文化中思想文化元素有效掌握,并对当前的茶行为文化有所了解。
2培养外语人才任务需循序渐进实施
“一带一路”战略只有物力、财力还是不充够的,还需要很多方面的大力支撑,外语人才就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在建设“一带一路”茶贸易中,需要源源不断的外语人才处理好笔译口译和文化交流一系列问题,这是在集中和统一检验我国对外水平,任何闪失都有可能出现损失,为了使项目顺利开展,任何有损我国国际形象的事情都要避免。
2.1天马行空的翻译影响了国家形象
众所周知,翻译人员天马行空的翻译经常给人们带来了很多笑话。可以说在翻译市场上这种天马行空的翻译已经是司空见惯。在二十世纪初最早的翻译笑话就是赵景深将milky-way(银河)翻译成为了“牛奶路”,成为了翻译界广为流传的翻译笑话。这种翻译的笑话看似平淡无奇、一笑而过就可以了,其每位翻译人才的背后都代表着某个国家,他们的一言一行代表着整个国家形象,也就是说他们自己丢脸,同时也是在丢他们国家的颜面。
2.2不扎实的文化知识引发了很多文化冲突
每个国家的风土人情以及历史文化都有着很大不同,无论是实施“走出去”战略,还是“请进来”战略,都需要对这些战略认真对待,对其、民俗文化等等有所了解,任何一个细节的疏忽都很有可能引来很多难以解决的麻烦。如:某援非医疗队在受到当地人的批判后,其原因竟然是因为医疗队没有了解清楚当地人的风俗习惯。通过调查研究表明,在非洲在用手势招呼他人时,手心朝下招呼他人就是他们当地招呼小狗的动作,此医疗队员在来非洲之前并没有了解他们的风俗人情,在这种文化差异下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2.3整合茶文化教学资源能力低
如果想要提高外语人才的文化素养,需要从如下几方面进行:首先,有着丰富的茶文化教学师资力量;其次,茶文化教学文本资料丰富;最后,茶文化教学设备与场地。对比而言,整合和优化这三种资源其难度很高。在对外语人才开展茶文化教育过程中,应严格按照结合知行的基本原则,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实现“知”,但在培养外语人才资源中很难做到“行”,这个“行”并不是指简单的行动,还会涉及到茶文化体现中文化教具以及文化演示场地等等。
3“一带一路”茶贸易背景下培养外语人才的重要性
3.1有助于提高外语人才实践能力
只有在感同身受下,才能让外语人才获得有关于各个文化圈的知识,对比而言,这项任务是高等院校专业学习过程中很难进行的。既然无法在学校中完成,也就很有可能在实习中、正式工作中来得到这种能力。实际上,这样的说法与做法都是可行的,但高等院校该如何承担起自身的教育职能呢?从反馈出的外语人才培养体系内容上可以看出来,高等院校承担着培养青年学生文化理解意识这一职能,简言之就是培养他们学习理论知识意识,也要大力提高他们实践能力。
3.2有助于学校培养出更多复合型人才
复合型外语专业人才不但要有外语能力,而且还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还能够用熟练的外语与其他合作方交流实际事务。此模式专业领域通常牵涉到“一带一路”战略中茶叶经济贸易体系中的很多专业,如:金融专业、管理专业、贸易专业等等。在培养这种复合型人才过程中,需要对经济带国家交流合作背景以及领域有充分了解,之后在复合英语与非英语专业机制来进行。
3.3有助于学校培养各种小语种人才
当前,我国英语人才有很多,但俄语、法语等等语种人才却十分紧张,而对于学习外语专业的青年学生而言,他们必须要接触第二外语。因此,我国外国语高校势必要培养出更多的复合型人才,在培养复合型人才中应结合“一带一路”经济建设所牵涉的地区来明确出所需的语种,之后结合茶叶经济贸易来对各种小语种进行学习,在对各种小语种创办下,来提高广大青年学生学习其他语言的积极性,进而培养出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所需要的专业型、复合型人才。
3.4有助于优化学校内部教育资源
结合本校师资力量而言,其实教学师资可以在本校内有目地培养,同时也能够聘请其他机构的专家或者学者来学校内授课,来弥补当前校内教师资源紧张的现状。对于茶文化教学中所涉及的文本资料,可以在相应的学习效应作用下,由有关部门逐一完善,因此不会有太多的问题。但对场地资源如何整合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引入行为文化,这是需要深入研究的一项问题。在高等院校二级管理机制下,只是由培养外语人才部门来对第三类资源进行整合显然是有些不太可能的。
4“一带一路”茶贸易背景下外语人才培养的对策
4.1与企业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机制
在对当前人才培养模式不转变的情况下,可试图与茶叶对外经济贸易企业进行订单式的培养合作。在设立订单班后,学生能够在毕业前一年来动与茶叶对外贸易有关的领域中学习,这样就妥善解决了当前了人才培养实践能力低这一问题。并且,在招收学生要双向选择,这样不但可以将学生就业机会成本有效降低,而且在设立订单班后还能够聘请专业水准高、能力强的企业专家到学校内开展讲座,这样就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校培养外语人才的时效性。
4.2灵活转变课堂教学方法
在外语人才培养过程中,以前的教学方法就是将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融合在一起,这种过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满足培养现代外语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因此应对这种单一的、传统的教学方式有效改变,利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对教学灵活转变。以前的教学者经常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中传递知识,而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做法很难培养出现代社会真正所需的外语人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主体地位积极发挥,并使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转变这种被动学习的状态,从而可以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精力来积极进行学习。
4.3有目的地设计人才培养计划
在培养外语人才中,需要制定完善的培养计划。当前培养商贸英语人才计划具备通适性的特征,从而需要在当前情况下具体化人才培养计划。所以,需要结合高校实际情况,增设一系列的国外茶文化课程,并在教学材料中融入其他国家作者的原文。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阅读材料中既能够了解其他国家的茶文化知识,也可在阅读过程中对其他国家人们的思维习惯有所体会和了解。
4.4注重突出企业员工培训职能
为了能够使外语人才对其他国家茶文化特质有所了解,就需要对企业员工只能进行培训。因此,高等院校外语人才教学团队应与企业人力部门积极沟通,尤其是要交流好培养人才问题。在构建措施中,可在顶岗实习期间开展丰富多彩的对外茶叶贸易交易活动,使学生在实习中就对我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有所了解以及认知。
5结语
总而言之,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对于发展我国综合实力其益处多多,所以,我国应培养更多的对外语人才,这样才能满足“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现实要求。在培养对外语人才过程中,应使他们深入了解我国茶文化,在继承和推广我国发展历史悠久的茶文化继承上,尝试与茶叶贸易企业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战略、设计满足茶叶贸易文化交流所需的人才培养计划、注重转变教学者教学理念以及方式等等,进而促使我国高校培养出更多复合型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杨宝,甘孜露,沈珍.“一带一路”战略与会计人才培养路径创新[J].管理工程师,2017,(02):68-73.
[2]王雪梅,赵双花.“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高校非通用语种专业建设:现状、问题与对策[J].外语电化教学,2017,(02):91-96.
[3]龙晓辉.“一带一路”背景下高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析[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6,(06):110-111.
篇8
摘要: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盛行茶文化的国家,茶作为中国一种典型的文化符号,已深深地打上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烙印与民族烙印。而作为东亚文化圈的核心,中国的茶文化也在韩国、日本等国家被广泛传播。中国茶文化在韩国的跨文化传播过程当中,不仅传播了茶文化本身所具有的礼仪和风俗习惯,更传播了蕴含在茶文化中的中国独特的儒、释、道相融合的思想精神。
关键词:茶文化;跨文化传播;儒释道精神;传播影响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16)08-2-0055-03
中国是茶的故乡,不仅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也是世界上最早盛行茶文化的国家。中国茶文化是中国制茶、饮茶的文化。作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一,饮茶在古代中国是非常普遍的。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但包含物质文化层面,还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层面的内容。唐代茶圣陆羽所著《茶经》吹响了关注、研究与拓展中华茶文化的号角,从此茶文化开始渗透到宫廷和社会,深入到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宗教、医学。几千年来中国不但积累了大量关于茶叶种植、生产的物质文化,更积累了有关茶的丰富的精神文化,这就是中国特有的茶文化。中国茶文化始于神农,兴盛于宋,盛行于明清,传承至今,并将继续作为中国文化的象征标志之一而延续下去。中国与韩国很早就有了友好交往,茶作为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符号,也传播到韩国,茶文化也随之在韩国盛行。
一、茶文化以及茶文化所代表的精神内涵
茶文化由茶“物质”和茶“精神”两个方面构成。茶文化不仅包含了与茶相关的生产劳动,比如种茶、采茶、炒茶等,也包括与茶相关的艺术创造、观念意识和习俗方式等。茶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说:“广义的茶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有关茶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茶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有关茶的‘精神财富’部分”。[1]
(一)丰富多彩的茶物质产品
从茶作为物质财富的角度来说,我们从直观的角度了解到丰富多彩的茶叶种类和别具特色的精美茶具,较为隐型的是各种茶类独特的种植方法、采摘手段及饮用方法。中国的茶种类繁多,包括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和黑茶。茶具种类庞杂,涵盖了许多方面,包含采茶工具、蒸茶工具、干燥工具、冲饮工具等。不仅如此,种类不同的茶也有不同的生长环境和与之相配套的采摘手段与配制方法。茶文化在中国完全上升到了“艺”与“道”的层面。
(二)茶文化所蕴含的精神内涵
中国茶是中国文化的典型象征标志之一,在精神方面融合儒、释、道三家思想于一体。中国茶文化的核心是由茶艺引申出来的茶道,茶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以儒家的“德”为中心,注重人的思想、品德和修养。茶文化就其精神内涵来看,既包含儒家的内省、尊敬、伦理、凝聚,又包含佛家的宁静致远、空灵、禅学,同时又包含道家的自然、养生与清静无为。冲泡茶的过程,能够舒缓人的心情,在品茗的审美意境当中消除人的烦恼,反省自身,达到精神的宁静与平和,让人体会到茶中的“道”的精神。
(三)体现中国文化的茶艺、茶礼
中国的茶艺通过表演茶艺的器具和茶艺表演过程本身体现出来,茶艺在演变和发展完善过程中逐渐演变成一种“道”,达到一种空灵的、超脱凡俗的美学意境。茶艺和茶礼当中敬让宾客的行为体现了儒家的谦让、尊重、伦理与和谐统一的特点。在茶的冲泡和品尝的过程当中,表现了佛家“悟”的精神,并延伸出“茶禅一道”的哲理。在茶的炒制和种植过程中,体现出道家的“道法自然”的思想内涵。在茶艺的欣赏过程当中,人能够得到精神上的升华,达到心灵上的宁静与反省,体现了中华民族所倡导的和谐自然的处世哲学。
二、中国茶文化在韩国的跨文化传播
“文化的产生与发展、变迁与转型、差异与冲突、整合与创新、生产与再生产,都与文化传播紧密关联。”[2]
中国很早就向东亚各国传播文化,并形成了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而“东亚文化圈实际上是一个有层次、分先后的时空结构:中国本土文明是其主干,朝鲜、韩国、越南文化为其两翼,日本文化在其边线,而东南亚华人社会则成为它伸向外部的触须”。[3]韩国,位于亚州东北部的朝鲜半岛,地理位置与中国接近,并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与韩国进行友好交往的历史由来已久,自远古旧石器时代以来,朝鲜半岛就与中国大陆有着密切联系。可以这样说,中国在远古时期就与韩国有了跨文化的传播与交流。而茶文化,也在中国与韩国的跨文化交流过程中,从中国传播到了韩国,并形成了独具韩国特色的茶文化。
“跨文化传播渗透于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之中,推动了社会的变迁和发展。没有跨越文化的传播活动,就没有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更没有人类的进化和文明。”[4]中国茶文化在韩国进行跨文化传播,韩国在本民族文化认知的基础上对茶文化进行了理性的选择与解读,并最终形成了具有韩国特色的茶文化。这不仅促进了中韩两国的文化交流和友好交往,更有助于双方文化的传播和进步,在文化传播的进程当中,茶文化更加广泛的流传开来。
茶文化在韩国发展大致经过了这样一个历程:在韩国兴德王三年,即唐文宗太和二年,韩国就已经从中国引进了茶种,并开始种茶、饮茶。韩国的茶文化就此萌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因此,中国与韩国便把炎帝神农氏称为“茶圣”。韩国接受中国茶文化并进行本土化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孕育茶文化的三国时期,饮茶之风盛行的高丽时代,茶文化衰微与复兴的朝鲜时代,韩国茶文化在日治时期、南北韩时代的自主与发展时代。在三国时代,朝鲜半岛分为新罗、高句丽和百济,中国与朝鲜半岛诸国进行茶叶贸易,僧侣和贵族也开始产生饮茶这一习俗,茶道思想开始孕育,茶文化在韩国诞生。在高丽时代,由于茶树种植面积的增加,各地开始设置茶所,以便征收茶叶,茶园、茶艺以及青瓷等文化有了极大发展。高丽的青瓷艺术继承宋朝越州秘色窑的生产技术,并加以改进,形成了“象嵌青瓷”的独特艺术;高丽时代的茶礼也比较完备,在宫廷之别设有茶房,用来专门管理宫中茶汤和药汤的供应,并设有行炉军士和茶担军士,行炉军士带着香炉、茶风炉、提炉等,茶担军士则担着皇上御用的茶。不仅如此,在高丽的春之燃灯和冬之关会这两大传统祝祭活动之中,都会举行以茶为主的茶礼,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茶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朝鲜时代时期,佛教影响力日益衰弱,茶也被当做是丧志的东西而被丢弃,茶园也因缺乏管理而逐渐荒芜,茶文化也随之衰落。后来,茶文化在草衣禅师和丁若镛等人的极力倡导下再次蓬勃发展。1910年,日本入侵朝鲜之后,由于日本政治上的威胁、经济上的封锁和文化上的强制入侵,韩国茶文化受到日本茶文化的极大压制,日本式的茶室遍布韩国。1945年,韩国独立之后,日本茶道作为生活化应用的形式基本消失,日本式的茶室也改为韩国式,但日本茶文化还是在韩国产生了影响。如今,韩国现代茶文化与茶道效仿古礼,寻求高丽时代的茶文化习惯。
现在,韩国定型茶礼的基本精神内涵为“和、敬、俭、真”,传承了中国茶文化的价值观念,并继承了儒释道的基本精神。“和”代表着和谐自然,主张人与人相处和睦,互帮互助,人与人之间和谐,人与自然之间和谐,体现了儒家“仁”的观点和道家“道法自然”的思想。“敬”不仅代表着尊敬他人,更代表着敬天地与鬼神,融合了儒家伦理观念。“俭”,即俭朴廉政,倡导节约,体现道家和佛教思想。“真”即人的本心,为人正直善良,做事不违本心,待人真情实意注重内省,体现了佛教“悟”的思想和儒家自省的观点。可以说,中国茶文化在韩国的跨文化传播不仅传播了茶文化本身,更传播了以儒家文化为根本,与道家、佛教相融合的中国精神。
三、中国茶文化在韩国跨文化传播的影响
中国进行跨文化传播活动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中国历史上的周穆王西征、徐福东渡、张骞出使西域、甘英出使大秦等等,是跨文化传播的重大事件;繁盛一时的丝绸之路、川流不息的遣唐使,堪称人类历史中跨文化传播的典型范例。距今六百年前,郑和船队七次跨越南中国海和印度洋,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拉开了人类走上世界往舞台的序幕。将视线转移到西方,在接下来的一个世纪里,西方伟大的探险家迪亚士、达・伽玛、哥伦布等人的足迹从欧洲延伸到世界各地,开启了地理大发现的辉煌时代,伴随而来的海外贸易与殖民活动促进了世界范围的交往,人类的跨文化传播活动也开始了新的篇章。在中国的跨文化传播过程中,不同的群体、种族、民族不仅进行了器物和技术的交流,也进行了思想与文化的跨文化交流。器物与技术往往是看得见的,易被人感知的文化因素,而器物与技术之下隐含的思想、观念和意识也在潜移默化的进行着交流与融合。
中国茶文化在韩国的跨文化传播中不仅给韩国传授了茶礼、茶具以及关于茶的种植、培养的各种知识,也传播了茶文化所蕴含的儒释道的精神和观点,并由此对韩国产生了一系列影响。就政治领域来说,茶文化已经成为韩国政府接待外宾、进行政治对话的必备之物,敬茶和请人饮茶不仅成为向他人传递友好、表达友谊、促进谈话顺利进行的礼仪,而且也成为政治上与他人斡旋的一种手段。从经济领域来说,茶文化盛行必然带动茶叶产销量的增加以及与茶相关的整个产业链条的发展,从而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的多样化发展。从文化方面来说,茶文化给人带来思想的宁静,陶冶人的身心,促进精神世界的构建。不仅如此,茶文化还促进了文学的繁荣,相关诗文层出不穷,为作家带来新的灵感。从饮食与健康角度来讲,茶具有保健的功能,饮茶能止渴生津、明目健脑、消食祛毒、清喉去痰,还有防癌抗癌的作用。茶文化的传播促进韩国整体风貌的改进,促进整个民族精神与文化的提升。
四、结语
“哪儿有人类交往哪儿就有交流,交流是人们生存与社交以及保护自身文化的必由之路”。[5]在历史当中,中国和韩国不断进行文化交流,但就茶文化来说,中国对韩国进行的是单方面的跨文化传播,在这一绵延不断地传播过程当中,中国将茶礼、茶具等知识传播到韩国,韩国在这些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了民族性的改造,使韩国民众适应和接受中国茶文化,并产生了适合韩国自身的茶文化。韩国虽然改变了中国茶文化当中的一些礼仪习俗,但深深植根于中国茶文化当中的儒释道的中国民族思想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韩国人的茶文化及韩国人的思想精神,从而对韩国产生了物质和精神多层方面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檀亚芳,刘学芬.茶文化与茶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周宏铎.文化传播学通论[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
[3]孙英春.跨文化传播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篇9
[关键词]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中澳自贸区
[中图分类号]F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7)01-0004-04
[作者简介]李俊锋(1979-),男,汉族,河南林州人,华北科技学院管理学院讲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数量经济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经济计量,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是中国新一轮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2015年6月17日,中国商务部部长高虎城与澳大利亚贸易与投资部部长安德鲁・罗布在澳大利亚堪培拉分别代表两国政府正式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澳大利亚政府自由贸易协定》,标志着两国持续十年的自贸区谈判最终完成。中澳自贸协定是中国和其他国家签署的最为全面的贸易协议,涵盖了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和规则共十多个领域。在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大力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大背景下,研究中澳自贸区的建成对两国经济贸易的影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澳经济贸易发展现状
目前,澳大利亚是中国第七大贸易伙伴和第六大进口来源地,中国则是澳大利亚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进口来源地和第一大出口市场。澳大利亚国家统计局最近新的报告显示,2014―2015财年澳大利亚新增出口企业有4000多家,其中对华出口企业有1300多家,表明澳大利亚对华出口蓬勃发展。2015年,我国从澳大利亚进口的铁矿石超过6亿吨,占中国进口铁矿石总量的637%,金额约3586亿美元。而2015年煤炭和氧化铝这些资源产品最大进口来源地也是澳大利亚。我国从澳大利亚进口煤炭7085万吨,占煤炭进口总量的347%,金额53亿美元;进口氧化铝2866万吨,金额95亿美元。同时澳大利亚也是中国牛肉、羊毛、大麦等农产品最大供应国。2015年中国从澳大利亚进口牛肉156万吨,占牛肉进口总量的329%,金额约79亿美元;进口羊毛174万吨,金额157亿美元;进口大麦4362万吨,金额125亿美元。中澳自贸协定自2015年12月20日正式生效以来,据海关统计,2016年上半年,澳大利亚对华出口3059亿美元,其中铁矿石、农产品和煤炭分列前三大出口商品。表1反映了2013―2015年中澳两国双边贸易情况。
二、中澳自贸区的建成对两国经济贸易的影响
中国和澳大利亚两国在经贸领域中有很强的互补性,中国有广阔的市场和充足的劳动力,而澳大利亚则具有丰富的能源等,两国的经贸合作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增长势态。
(一)中澳自贸区建立对两国货物贸易的影响
中澳两国在资源禀赋上的互补性是两个国家进行贸易合作的基础。中国的比较优势主要集中在丰裕的劳动力资源、物美价廉的工业品和广阔的国内消费市场;澳大利亚的比较优势主要集中在资金、技术和自然资源类产品。中国虽然自然资源存储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较低;而澳大利亚地广人稀,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农产品,这些能源和农产品可以长期供应中国市场,满足中国市场需求。2015年澳大利亚与中国进出口主要商品构成见表2、表3。
根据中澳自由贸易协定,过渡期之后,中澳两国的产品至少80%以上可以免除关税,中国和澳大利亚的出口竞争力均会明显提高,两国的双边贸易额的增加幅度会更大,有利于推动两国货物贸易的发展。
(二)中澳自贸区建立对两国服务贸易的影响
中澳自由贸易协定的成功签署,是继中韩自贸协定后又一个高水平、高质量的自由贸易协定谈判。协定包含了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投资等14个领域,在服务贸易层次,澳大利亚成为世界上首个对我国以负面清单模式做出服务贸易承诺的国家,同时,中国通过“正面清单”的模式考虑澳大利亚在电信、银行、教育、法律和建筑等部门的需求。所以,中澳自贸区的建立将会对两国的服务贸易产生深远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四点。
第一,为两国的金融合作创造更多机遇。金融是中澳双方合作的重点之一,除了在自贸协定中所做出的金融开放承诺之外,还就银行、证券、反洗钱等方面达成一致意见。2014年11月,两国签署人民币清算安排的合作备忘录,实现澳大利亚人民币市场与中国人民币清算系统直连,极大节省了贸易和交易的时间与汇兑成本。如今,澳大利亚业已成为人民币重要的海外离岸市场之一。
第二,进一步促进两国的教育服务合作。近几年,中澳教育合作不断拓展,中国已经成为澳洲最大的留学生来源地。澳大利亚是教育服务强国,2015年,选择到澳洲留学的中国学生共计135万,大约占中国出国总人数的26%。在中澳自贸协定中,中方承诺了在协定生效的一年内,对澳方认可的新增的77家澳大利亚高等教育机构进行审查、评估并在中国教育部涉外教育监管网上注册,澳方将向中方提供相关监管决定的详细信息,以提高澳方高等教育机构信息的透明度,切实保护中国赴澳留学生的权益。与此同时,澳方也欢迎中方的教育机构在澳设立中文国际学校,为中澳两国文化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三,促进运输业和电信业的发展。运输业是中澳双方服务贸易的重要部门之一,澳大利亚因地理位置,海运非常发达,且载货量大、成本低,因而海运是两国的主要运输方式,中国拥有完善的海运交通系统,其中三大海运集团(中国远洋集团、中国海运集团、中国国际海洋运输集团)在澳大利亚所占比例高达35%,在此背景下,这非常有利于推动两国的海运事业发展。此外,双方还就电信业务达成一致,澳大利亚承诺中国企业可以在澳设立独资电信公司,没有地域和业务范围限制,中企还可入股澳大利亚电信公司,同时中国也为澳大利亚电信投资者在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内展开投资活动提供更多市场准入机会,这为双方的交流通讯提供了更多的便利。
第四,促进投资的便利化。中澳自贸协定生效起,澳方推出的“投资便利化安排”成为发达国家首次对华工程和技术人员作出的特殊便利化安排,加之放宽对华企业在澳投资的监管审查和让中国企业享受与美、日等国同等待遇,不仅大大降低了企业的投资审查门槛,减少中企赴澳投资风险,还为深化中澳合作创造有利条件。澳大利亚市场是中国企业发展的重要市场,2015年,中国对澳大利亚的直接投资额大幅增长595%,高达1509亿澳元,澳大利亚对华投资额与中国对澳投资额几乎相当。按人均计算,澳大利亚对华投资规模是中国对澳投资规模的50倍以上。
三、中国与澳大利亚经济贸易存在的问题
(一)中澳双方投Y体系不完善
双方投资的领域及规模、特别是中国对澳大利亚投资的层次还不够高。澳大利亚对外投资的主要方式基本以证煌蹲省⒐扇交易为主,直接投资特别是在制造业的投资非常有限。相比之下,中国对澳投资大多通过合资企业形式开展直接投资。近几年,澳大利亚的一些行业,如金属加工制造业、交通仓储、食品加工、房地产等行业吸引了包括中国部分国营企业和民营资本在内的投资,但是,总体来看中国在澳大利亚高科技领域的投资非常有限,而且投资规模比较小,许多企业的经营状况不够理想,这与当地的限制较多不无关系。此外,澳大利亚对中国企业认识不足,加上“中国”的出现,对中国企业产生一些偏见,对来自私营企业的投资较欢迎,但是对来自政府、国企的投资比较反感,特别是针对重要资源的投资。
(二)澳方对华政策与经贸关系的快速发展不相称
澳大利亚对中国的部分政策与中澳贸易关系的迅速发展不同步,澳大利亚需要进一步改善对中国的贸易政策。历史证明,两个关系密切的经济体,必须建立密切的政治经济关系,这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必然条件,要发展中澳自由贸易区,加快经济一体化建设,双方就必须建立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这就对两国的经济政策提出了要求。澳大利亚在对亚洲的经贸政策中,一贯把与日本的贸易伙伴关系摆在首位,其次是东盟。这种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澳大利亚对中国市场的忽视。
(三)中澳双方贸易依赖程度差距大
澳大利亚对中国主要出口资源密集型商品和少量高附加值的制成品,而中国对澳大利亚出口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商品和部分技术密集型的商品。中国对澳大利亚的矿产品贸易依赖性很强,特别是铁矿石的进口。中国在澳大利亚的核心经济利益也集中在铁矿石贸易上。根据中国海关统计,铁矿石是中国第四大进口商品,澳大利亚是中国最大的铁矿石进口来源地。鉴于此,中国对澳大利亚铁矿石贸易的依赖程度之高是不言而喻的。因此,澳大利亚对中国出口的矿产品的替代性很小,而造成澳大利亚在贸易谈判中往往拥有更多的定价权和主导性。澳大利亚对华进出口贸易的市场替代性较强,而中国对澳大利亚的铁矿石进口替代性较弱,差距可能会给双边贸易带来不稳定性。
四、促进两国经济贸易发展的对策
(一)优化贸易结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中澳贸易结构单一,分工模式层次较低,各自的产业结构未能得到有效升级,已经限制了中澳贸易总量的扩大。因此,中澳两国政府必须重视合作,采取行动建立完善的产业链条。双方要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技术含量,增加产品附加值,继续扩大两国传统产业贸易,将内部的产业结构与对外的贸易结构一起优化升级。同时针对不断出现的新需求,拓展贸易合作的新领域,可以在出口部门与非出口部门间成立联通机制,加强信息的沟通以及生产组织之间的协调。从两国资源禀赋来看,中国与澳大利亚在农产品贸易方面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但由于以往的关税与非关税壁垒,两国的农产品贸易并未得到快速发展。中澳两国政府可以将加强农产品贸易作为拓展中澳贸易领域的突破口,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现农产品生产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标准化,来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
(二)拓宽贸易渠道,稳固中澳双边合作关系
中澳双方应拓宽双边贸易关系的基础,减少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拓宽中澳双边关系的渠道可以从政府、企业及个人三个层次来考虑。政府方面,在互相尊重、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开展两国政府高层间的会话,将有利于增强双方的互信度,及时协调和解决经贸合作中出现的问题。企业方面,继续加强两国企业之间已有的长期合作,同时从贸易向投资、信贷、服务等方面的合作方向发展,来促进双边贸易的进一步发展。个人方面,两国各自的文化政策推动了两国人民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两国政府可以进一步简化两国人员往来的手续,减少对人员流动限制。实际上,这种民间的良好关系是排除“非经济”因素干扰双边贸易关系的重要保证。
(三)加强中澳服务贸易合作,完善服务贸易体系
相对于货物贸易而言,中澳服务贸易潜力巨大,极具发展空间。根据澳大利亚政府所列示的负面清单可以发现,澳大利亚对中国服务提供商的限制并不多,开放力度较大。双方在扩大传统服务贸易的同时,应积极发展现代服务贸易合作,积极推进服务业的开放,提升服务贸易的效益与质量。在投资方面,利用中澳自贸协定的签署带来的机遇与便利,鼓励有条件的地区设立中澳经贸合作区,合作区内以中澳合资企业为主体,主要集中引进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工程、海洋综合开发技术等企业,可以在经贸合作区内成立创新企业孵化器和科技研发中心,引进节能示范项目,推进合作区内的配套设施建设,实现优势产业的互补和产业配套协作。借鉴上海自贸区的建设经验,把负面清单管理作为建立外商投资管理的核心制度,以贸易便利化为目标建立贸易监管制度,加强政府职能转变,建立事中事后监管制度,精简管理程序,促进中澳人流、物流及资金流的便捷流通。
中澳自贸协定的成功签署及生效将极大提高两国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的数量和质量。从长远来看,中澳自贸区的建立会对两国的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产生积极作用。中澳两国在自贸区建立后加强合作,完善机制,克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一定会对两国经济贸易快速稳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高程.中澳双边贸易中的不对称相互依赖分析[J].当代亚太,2008(2):105-123.
[2]蔡小芳,李昕.从贸易与投资结构看中澳自贸区的共赢战略[J].经济统计学,2015(1):112-123.
[3]段怡,李京.中澳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比较及合作机制研究[J].国际贸易,2011(5):23-24.
[4]何好俊,祝树金,肖皓.中澳自贸区建立关税削减影响中国农业的CGE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9(11):151-156.
[5]张燕,高志刚.中澳自贸区贸易潜力的引力模型分析[J].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15,27(4):117-122.
[6]杨菲.中国与澳大利亚自由贸易区的经济效应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5.
篇10
清真产业涵盖范围广泛
全球信奉伊斯兰教的穆斯林人口超过16亿人,东南亚地区的穆斯林人口2011年达2.48亿人,主要集中在印尼、马来西亚等国,此外在泰国、越南、菲律宾等东南亚其他国家也有分布。这些穆斯林的衣食住行需求市场庞大,而且他们和西亚、北非等伊斯兰地区有密切的经贸和文化交流往来,在人、物流通关和市场准入等方面具有天然优势。
清真产业目前是全球经济中发展最为迅速的产业之一。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球穆斯林人口加上非穆斯林消费群体,全球清真产品的消费者不少于20亿;清真食品和非食品类用品的市场规模达2.1万亿美元。事实上,清真产业不仅包括清真食品,还包括时装、化妆品、护理用品、西药、草药、食品加工、包装机械、包装材料、物流、营销、品牌经营、金融服务、保险、旅游、出版印刷、资讯及多媒体传播等,涵盖食品、美容、物流、零售、餐馆、出版、观光等多个行业。近年来,很多国际商家开始申请清真认证资质,发掘清真产业的商机。
马来西亚在全球清真食品业的中枢作用
穆斯林人口占61.4%的马来西亚,近年来大力发展清真产业,以提高自身在伊斯兰世界的地位。其产品容易获得伊斯兰国家的清真认证资质,东南亚清真认证理事会亦设在马首都吉隆坡。借此渠道和跳板,可以相对容易地进入全球清真产品市场。
在清真产业中,市场规模巨大的清真食品(Halal)最为人熟知。近年来,以生产家用食品及日用品著称的跨国企业联合利华公司(Unilever),为进军清真市场,就通过在马设立生产基地、推出合作产品,以取得国际清真认证资质。跨国企业雀巢公司(Nestle),很早就展开清真食品的布局,旗下已有50间厂房通过清真认证,产品销至全球40多个国家,公司旗下最大的清真食品生产基地就在马来西亚。
马来西亚友谊及贸易中心资料显示,2008年全球符合清真标准的肉品市场规模为407亿美元,若包含各式加工食品,清真食品市场规模更高达4760亿美元,较2007年增长11.5%。目前全球伊斯兰国家市场的清真食品来源,仍主要依靠巴西、美国及法国等非伊斯兰国家提供。马已意识到清真市场的广阔前景,从2009年起,计划10年间耗资600亿令吉(约合200亿美元),在丹戎马尼(Tanjung Manis)兴建占地7.7万公顷的清真工业园(Halal Hub),打造全球最大的清真食品生产基地。目前已在丹戎马尼清真工业园设厂的企业主要来自中东和东亚。其中,一家来自中国台湾的生物科技企业,租赁了6000公顷的水域和土地,用绿藻进行鱼虾混养,结果大获丰收。
受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影响,目前清真食品的制造和供应链正在发生改变。全球最大羊肉出口国新西兰的屠宰场,已开始接受马委托生产的清真食品。清真快餐、清真披萨已出现在吉隆坡的闹市街头。对于中国清真企业而言,马无疑是一个极好的“出海口”。
中马清真货物储运与全方位产业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