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硬件基础知识点范文

时间:2023-10-27 17:52: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算机硬件基础知识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计算机硬件基础知识点

篇1

关键词 电大 计算机应用基础 职业生活化 实践

中图分类号:G728

文献标识码:A

1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必要性

当今社会快速发展,而迅速发展的现代化信息为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奠定了基础,所以,计算机已然成为现在的重要的必备工具。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素质、科学精神以及利用计算机技术获取、加工、表达与交流信息的能力,为以后的专门化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

就目前来说,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电大教育教学中的必修课,非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们在毕业前必须拿到计算机等级证书,这对就业有一定的帮助。电大的毕业生相对于本科生,本来在就业上就处于劣势,如果在计算机实际能力的应用上没有优势,那么在就业问题上就必然面临更多麻烦。所以,电大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应该比对别的课程更加着力。

2 计算机职业生活化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2.1 教育模式缺乏创新

教学模式改革的核心是建构一个在开放教育环境下的高效率的学习方式,最根本的目的是满足学习者的需求。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有与之相配套的管理模式、学习支持服务、监督监控机制等来支撑。

电大开办的初期,在教学上基本是搬用普通高校的教材,录像课的讲授是“黑板加人头、像”的黑板搬家;录音课的讲授也是“照本宣科”式课堂讲授的机械模拟。电大的计算机应用教育创新缺乏,即使有些学校都开始开展职业化的生活化实践活动,但仅仅是呆板的形式化,没有真正让学生增加实践经验,也没有让毕业生满足未来岗位的需求。

2.2 产品教学存在误区

计算机技术是当今科技界成长最快的技术之一,技术淘汰非常快,新硬件设施和软件不断推陈出新。我们可以常常听到学生的抱怨:“为什么学校的电脑不是Vista操作系统,不是2007版本的Office办公软件?”“现在学的软件,社会上已经淘汰不用,社会上用的软件学校都不教。”从技术层面看,学生的抱怨有一定道理,但是根据目前状况,教学内容不可能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有较大改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应该逐渐从产品教学中走出,因为软件教学仅仅是培养技能和素质的载体,教师传授知识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素质、技能以及对课程知识强烈的求知欲望。从内容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Word文字处理软件、Excel电子表格软件、Powerpoint演示文稿和网络基础及Internet应用。

现今的电大一般把学生的实践内容分成两个环节,第一部分是在校的实践环节,是由教师制定的实践活动。第二部分是毕业生的实习阶段。在实习期间,用人单位一般会从自身的利益出发,把实习生当作廉价的劳动力,这样一来,学生不但不能得到好的锻炼,也很难达到实习的目的。

2.3 职业资格认定与实际能力脱钩

现在的职业资格认定证书很大程度上已经与现实的能力相脱节。考取证书主要是为了获得某项职位和职业发展,所以考取何种证书要根据自己长期的职业发展规划而定的。但是很多考生因为缺乏长期的职业发展规划,同时也缺乏对各种职业资格考试的性质和职业资格证书的作用的了解,从而导致盲目报考各种证书,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但是对自身的发展并没有太大的作用。

我国的各种职(执)业资格考试是由不同部门组织的,所以各种职(执)业资格证书的性质、作用和使用范围是不同的,如有些职业资格证书是职称,有些证书是执业资格证书,所以考生在报考前了解该证书的考试性质等内容是很重要的,不然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却发现考到的证书含金量并不高。

3 实践策略

3.1 转变教学观念

当今已是“知识爆炸”的时代,现代信息科学与技术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工作方式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知识、新技能、新领域的不断涌现,使得大家必须不间断地进行学习,而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又使人们将远程教育作为终身学习的首要选择对象。现在,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充分表现了他的社会生存能力。因此,只有转变了传统的教育观念,将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改变成帮助学生学会自学的方式,才能让学生参加工作后,顺利掌握用人单位所需要的应用能力。所以,一定要改变以理论知识内容为主的教育教学思想模式,变成以实践能力为主,理论知识为辅的教学理念。

3.2 建立独立的教学实践模式

教学实践模式转换是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项目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它牵涉到教育理念的变革,决定着人才培养能否成为关键问题。计算机和其他学科不同,它是一门逐渐推陈出新的学问,这就表明在电大计算机实践课教学中,必须不断加入鲜活的内容。尽可能减少演示性的展示、实验性的展示,多增加一些与用人单位所需要的能力实践内容,从而有针对性地让电大学生素质达到社会的要求。

3.3 完善考试方式和手段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是由实践性、操作性所决定的,是以实践动手为基础的。因此,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考试已经不是教学的目的,课程要求只是一个教学底线,学生能力的提高才是根本。辅导老师必须通过典型例子强化一般性问题。同时,也为了避免学生中大量存在“平时不学习,考试搞突击”现象的发生,我们辅导老师十分注重对学生平时的考核。一般采用任务驱动的形式,结合所学知识点,定期给学生适当安排一个综合的作业任务。

3.4 调动学生自主性学习积极性

新的教育教学模式意味着,从传统僵化转向现代和开放,最终落脚点还在于服务学生、带动学生自主性学习。此种模式是学生在知道学习任务的前提下,自觉、积极地进行学习,完全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强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育教学模式的转变一定要以学生自主性学习为出发点,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3.5 提高教师的自身修养

当今社会是一个全民浮燥的社会,作为一位老师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不断地研究和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要懂得关心和爱护每一个学生,也许教师的一句句鼓励教诲就是一个个学生不断进步的源泉,并且教师应积极进行探索,使传统僵化的以“课堂、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转变为“导学,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的方法和途径。

4 结语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职业生活化实践,作为电大教育教学中的关键环节,对毕业生的就业创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加强实践课程、努力完善实践步骤、改革创新实践内容、解决实践活动中遇到的问题,才能更好地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计算机方面杰出人才。

参考文献

[1] 文纪斌.高职院校计算机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J].职教探索与研究,2008(4).

[2] 秦昌平.“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实践[J].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2).

篇2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研究

自2000年以来,全国试点省份开设了面向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升入高等职业学院(大学)的高考,每年有近万名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通过此途径实现学业的延续,也为其人生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空间和途径。计算机基础作为中等职业学校升学高考文化课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重视,但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多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以应试为目的开展有效的教学方法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一、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特征

1.计算机基础知识较广

计算机基础包含计算机硬件、Windows操作系统、办公软件、Internet基础等知识点,每个知识点可拓展的内容也非常多,每一个单项都可编写成独立的书籍。

2.计算机基础教学实操性强

计算机基础对于计算机水平不高的学生,尤其是中等职业学校刚入学的学生,对其今后升学和就业都有决定性的作用,但因计算机基础实际应用性很强,学习后不经常应用容易生疏。尤其是办公软件部分,讲授过程中多在计算机教室授课,理论部分较少,多为实践操作环节,加之办公软件功能强大,长时间不使用很难做到得心应手。

3.计算机基础知识点更新快

计算机技术更新较快,不论是计算机硬件,还是操作系统、办公软件、网络,定期会产生新的知识和产品,但我们讲授的内容很难跟上时代的步伐。例如,我们现在使用的计算机,已经不再安装软盘驱动器和光盘驱动器,然而教材中还是对光盘驱动器有详细的描述。现阶段IPV6的部署与应用已是时代的声音,我们教材讲授的内容当中只字未提。

二、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基础升学教学的思考

1.以实践为引导,加强理论规范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入校时,多数未形成良好的应试学习习惯,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动手能力强,自我发挥的空间较大,因此在讲授计算机基础时,应以实践应用为主,逐步加入规范的答题技巧或答题用词,使其在高考时不至于因为不会表述而丢分。例如,2012年的辽宁省高考试题中要求学生答出收藏某网页的操作步骤。如果学生是在计算机实际操作中很容易做到,但面对试卷答题部分,学生就不知所措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加强上机实际操作,也要规范学生的操作步骤表述,二者同时进行,缺一不可,因为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直接进行理论教学,规范其答题方法,很容易使其厌倦,产生厌学情绪,最终失去学习的兴趣。

2.不局限于教材,深挖高考知识点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有很多知识点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而言都是难点,而教材又是列为选修项目,但高考却为必考知识点。同时,教材中的很多知识点已经明显滞后,一味地照本宣科,很有可能产生所学与高考知识点不相符,参加高考时或看历年考题时,学生会感觉所学无用,还不如不学。例如,二进制和IPV4地址编码的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要以实际应用为导向,深挖教材内涉及的知识点,做到每个知识点都讲到、讲透,让学生融会贯通。

3.与时俱进,拓展知识面

计算机基础教学知识点更新较快,需要教师及时学习,拓展知识面,不仅要适应高考的要求,也要适应实际应用中的要求。

三、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基础考试的建议

高考作为选拔性考试,有一定的局限性,考试方法应该与时代相适应,计算机基础中应用软件类的考核如果以实践操作为主要手段,其形式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组织的职称计算机考试和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计算机应用类的知识点考核如果以案例的题目出现,其形式如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下午的试题形式。如果采取以上两种方式,更适合考核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更能体现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特色。

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从知识点到教学方法存在多样性、复杂性。只有不断地探索,才能摸索出适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教育方法,把学生培养成计算机应用能力较强的人才,成为把控信息时代的主人。

篇3

关键词:软件基础;教学探索;高校计算机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2-0165-03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硬件基础课程已经成为了理工科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它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强,是后续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该课程是硬件和软件相结合的一门课程,在硬件设计方面,达到能设计接口电路的水平;在软件开发方面,培养学生使用汇编语言或者C语言进行程序设计的能力,达到能编写接口程序和设备驱动程序的水平。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组成结构和工作原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掌握硬件电路设计与应用开发能力,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课程的实践性非常强。

二、计算机硬件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该课程教学内容比较抽象,知识点多,学生普遍反应不好学,学习起来缺乏兴趣,这样就更加大了该课程在教学上的难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教学方法方面

传统的教学方法基本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大多只是被动地接受。由于课程涉及的概念多、专有名词多、接口芯片多,理论基础复杂,往往使初学的学生感觉入门较难。计算机的接口设备之间通常使用汇编语言编程,而该语言属于低级语言,编程复杂,比C语言等高级语言更难掌握,单纯理论讲授使学生难以理解,会使学生觉得枯燥无味,失去学习的兴趣。由于该课程的逻辑性和完整性强,计算机的内部结构是指令系统的基础,不同的CPU采用的指令各不相同,而指令系统又是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的基础,指令掌握不好,就会给编程带来困难,各部分知识衔接紧密,一环扣一环,因此,学生必须全面地掌握各个知识点,否则将会严重地影响学习效果。该课程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硬件电路图多,接口芯片应用举例多,包括各种芯片的内部结构图、时序图、硬件电路图等,接口芯片的应用不仅仅要设计硬件电路,而且要编写应用程序,画出程序流程图等。

由于硬件学习的难度较大,因此在学生中普遍存在重视软件忽视硬件的现象。产生这种倾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硬件课程掌握起来花费的时间多,个别学生存在急功近利的错误认识等;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是硬件系列课程的教学改革力度不够,使得目前的教学方法无法与飞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接轨,无法满足学生获取新知识的需求。

(二)在教学内容方面

计算机硬件基础课程基本上都是以微机或者单片机为蓝本来学习计算机原理,教材内容覆盖面大。课程往往是以8086/8088、80386或是80486微机的结构为主线,首先讲不同类型微机的硬件结构以及对应的指令系统,然后是基于该系统的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最后是各种接口芯片的结构及应用。但是由于理论学时有限,在教学过程中只能够选择一种微型机芯片或者是某种型号的单片机进行教学,为了适应微型计算机系统的飞速发展,必须改革教学内容,既要强化基础知识,又要加强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既要把典型的微型计算机原理和架构传授给学生,又要把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最新水平和状况介绍清楚,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通过学习一种典型的芯片达到对同类芯片的普遍认知,从而具备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其次,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微型计算机更新换代频繁、新产品和新技术不断涌现,硬件基础教学中的基础性和先进性、前沿性的矛盾比较突出。当今的微型计算机已经从原来的32位全面进入64位。而现在的教学中还是以16位微机为基础的。因此,该课程内容显得繁杂难学,跟不上时代。

教学内容的改革主要思想是要增加对现代微型计算机系统的介绍。在常规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增加现代微机系统中的新技术、新应用和新方法,如USB总线技术、高速缓存Cache技术、多核技术、高性能计算机、计算机体系结构等知识的介绍,以32位微机的典型代表80486和Pentium作为基础教学内容,选用教材也应该反应这种变革,同时兼顾64位微机的介绍。这样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能更深入地理解软、硬件结合设计系统的方法,又能增强学生将来就业的竞争性。

(三)在实践教学方面

由于计算机硬件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地理解其中的知识点,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当今社会提倡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如果不通过动手实践,只是死记硬背书上的理论,无法达到教学的目的。但是,由于实践教学中存在的实验设备不足、方法单一,实验内容不能达到学生能力培养的目的,再加上知识点多,学生的学习时间有限,忽视对实验结果的深入分析和理解,导致部分对实践教学内容失去兴趣,往往难以把实验的内容应用在后续的学习和工作中。因此,当前的实践教学无法培养学生必要的设计、创新能力,无法使学生感受到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有必要在这一基础上进行能力培养的扩展。以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为目标,重视实践教学的作用,改进教学内容,把实践教学放到和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地位。

现在的硬件基础实验多为验证性实验,缺乏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学生往往是照抄书上的程序,然后在实验设备上运行来观察运行结果,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更无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获取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学效果不理想。目前大,多数高校计算机硬件基础课程都是采用某种类型芯片的实验箱进行,而这些实验箱提供的实验内容为固定模块化的组织形式,学生只需要连接较少的导线,输入现成的程序就可以完成实验,由于实验内容和方法的局限性,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从而使学生无法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基于“口袋实验室”的实践教学新模式

以往学生做硬件类实验都必须在硬件基础实验室里进行,用到的实验器材包括面包板、电源、万用表、示波器等,但是由于实验仪器陈旧、老化,实验内容落后于技术的不断发展。而且由于学生人数远远多于实验设备数,往往是几个学生一组做一个实验。甚至有时候由老师将实验过程和结果向学生展示,而学生得不到充分的应用实验设备的机会。随着新技术的发展,目前的小型硬件开发板已经可以通过USB接口连接到电脑上,再配合图形界面的闪存编程器和调试工具等就能完成硬件基础实验,让学生的实验不再局限于在传统的实验室进行。

国内一些高校已经开始推行“口袋实验室”的教学创新,口袋实验室是将名片大小的实验板卡发到每个学生的手上,装在口袋里可以随身携带,随时操作,在完成各种基本实验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独创精神。清华大学、华中科大、浙江大学等国内名牌高校已经开始大力推行口袋实验室的实践和创新,其他高校也紧随其后。比如,华中科技大学电信系的150名学生每人拿到了德州仪器(TI公司)捐赠的一块能揣进口袋,仅有名片大小的LaunchPad开发板,学生可以在寝室、图书馆等地轻松做实验。清华大学学生则获得了Xilinx公司捐赠的Spartan 3开发板。浙江大学的学生以分组的模式开展,每个小组使用一块开发板。为使学生真正掌握所学内容,不设实验室实验,学生分组后发给实验板和软件,课下自行安排,不设统一的作业,由分组学生自行讨论后制定设计课题,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不设笔试性考核,进行全部学生参加的各组自选课题大作业演示和答辩,期末的答辩和演示成为教和学的最好检查。国内其他一些高校也开始了口袋实验室的创新尝试,使用的开发板大多以Xilinx,Altera公司的FPGA板卡为主。

借鉴其他高校的成功经验,我们在计算机硬件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开展了“口袋实验室”的创新研究,按照方案制定、授课实践、形成结果、总结推广的步骤实施。其中,方案的制定需要决定硬件开发板的选型和配套开发软件,由于FPGA芯片具有静态可重复编程以及动态系统重构的特性,可以像软件一样通过编程来修改硬件的功能。学生可以通过硬件描述语言完成各种数字电路到高性能CPU的设计。使用FPGA还可以缩短设计时间,特别是当电路有少量改动时,FPGA的优势更加突出,因此,采用FPGA芯片进行口袋实验室的选型优势较为明显。与开发板配套的软件资源丰富,并且要提供丰富的实例以供学习分析。除了给学生提供硬件开发板和配套的软件以外,编写基于FPGA的硬件实验参考教材供学生学习参考。开发板的管理采取学生分组借用的方式,建立损坏赔偿机制,促使学生养成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学生可以选择在宿舍、机房、实验室等场合进行实验。

在实验内容的设计上分为三个类型,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紧贴硬件基础课程的理论教学过程,要求学生完成存储器设计实验,I/0中断实验、输入输出接口实验、A/D和D/A实验等基本理论实验。并且及时更新实验内容,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为学生开展自主创新活动提供条件。为此,可以将多个独立的验证性实验内容组合成一个综合实验的方式来实现,如将5255并行芯片、8254定时器及8259的中断实验,综合成一个由中断及定时器控制的彩灯循环显示电路的综合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的系统设计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还可以利用当前应用广泛的PCI、USB线以及Windows驱动程序编写等内容,要求学生分组进行设计课题的制作,设计课题由学生自选题目,该题目可以与每年进行的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项结合,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对于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学生需要撰写实验报告,总结个人实验的结果和体会,通过实验报告的撰写可以培养学生对科技活动的总结能力,科技论文的写作能力。并且采取课堂汇报的方式,由学生讲解、演示,教师提问的方式进行考核。学生通过课题设计熟悉用语言实现数字系统的多种方法,学会工程调试的基本思想,理解数字系统设计的整体概念,体会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使学生具有了一定的软硬件开发能力,还可以让学生了解当前计算机应用领域的先进技术,接受新的设计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可以更好地适应今后的工作和学习,达到良好的实验效果。

四、结束语

计算机硬件基础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课程的内容也产生了很多新的元素,这就要求改进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以适应素质教育和鼓励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基于口袋实验室的计算机硬件课程教学模式可以在学时数有限的约束条件下,为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提供支持,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新思路。解决计算机硬件基础课程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改善硬件类课程实验设备不足、教学力量薄弱的瓶颈,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多文.关于计算机硬件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考[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19).

[2]熬志光.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课程教学研究[J].计算机教育,2009,(10).

篇4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育;知识结构;专业人才;相关性

Abstract:The Elementary education of computer in college non-computer specialit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higher education. There are many non-computer specialities that require different knowledge structure of computer.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peciality difference of the knowledge structure of the elementary education of computer and offers some computer courses of elementary education concerning the speciality. The practice indicates the elementary education of computer concerning speciality is effective for training complex professional talent.

Key words:the elementary education of computer;knowledge structure;professional talent;relativity

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是目前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面对的是占全体大学生85%以上的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基础教育的任务是培养既掌握各专业领域知识,又能熟练使用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即各行各业中的计算机应用人才。本文拟以湖南工程学院为例,就计算机基础教育知识结构的调整与专业人才培养的相关性进行探讨和研究。

一、 计算机基础教育知识结构调整的必要性和长期性

目前,高校中非计算机专业类别繁多,涉及面广,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工作各不相同,当我们重新审视计算机基础教学时,不能不看到当前我们面临的形势[1]。

1 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开始步人正轨。根据教育部的规定和部署,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应在中学阶段完成。因此,大学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学内容应实施“非零起点”教育。

2 社会信息化不断向纵深发展,各行各业的信息化进程不断加速。电子商务、电子政务、数字化校园、数字化图书馆等已向我们走来。

3 社会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在计算机能力方面的要求与日俱增,较强的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已成为大学毕业生择业的必备条件[3]。

4 计算机技术愈来愈多地融入了各专业科研工作和专业课的教学中。不同的专业对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也有了更高和更加具体的要求[3]。

因此,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工作应当如何展开?种类繁多的非计算机专业的授课内容如何确定?适应不同专业要求的计算机知识结构如何调整?这些均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

二、 计算机基础教育知识结构的专业异同性

高等学校的计算机教育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面向计算机专业的学科教育即计算机专业教育,另一种是面向全体大学生的计算机教育,也就是计算机基础教育。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注意到非计算机专业与计算机专业具有共性的一面,又有很大的差别。在教学内容上虽然有一部分重叠,但是不同的专业学习计算机的目的不同、基础不同,因此,对不同类型的专业要提出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4]。

对于大部分文科类专业来说,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目的是使用计算机,因此,教学中应当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各种相关软件的使用,以及对计算机应用技术的简单了解。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理工科学生来说,在此基础上还要学习一些应用基础知识,如程序设计等等,从而可以结合自己本专业领域来应用计算机。而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全面、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的专业理论知识是必需的,因此在计算机基础教育上的要求也会更严格。计算机基础教育知识结构的专业异同性主要体现如下:

1 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对同一门课的认识可能会有比较大的出入;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对同一门课的认识基本一致。例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对计算机概论的认识,一年级学生认为较为重要的知识点如机器指令和汇编、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计算机网络等,而二年级的学生却认为都不重要。

2 无论是计算机专业还是理工科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学生普遍认为程序设计中最重要的知识点是指针。这和我们教学使用的编程语言有很大关系,因为目前教学实践中程序设计采用的入门语言一般是C/C++,而C/C++中指针功能强大但是不容易掌握,所以多数学生认为指针是程序设计中最重要的知识点。

3 计算机专业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仍认为数据结构中最重要的知识点是快速排序、二叉树、二叉树的遍历、图的遍历、最短路径、B树/B+树等,这基本上和我们教学中重点讲述的内容一致。

4 文科学生对动画的处理、演示文稿的制作、文字处理软件的功能和用法、计算机安全与犯罪的有关常识最感兴趣,而对计算机文化与信息化社会、与计算机应用相关的道德与法规介绍、计算机的概念和发展史、软件与知识产权保护、计算机中的信息表示、网络教学与远程教育等内容没有很大兴趣。

5 对于理工类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需要结合自己的专业,应用计算机技术开展工作。如计算机技术应用于自动控制,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的结合,计算机辅助设计,等等。

三、 构建与专业相关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

在调整与专业适应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知识结构的教学实践工作中,针对学生特点和师资情况,湖南工程学院制定出了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本着以应用为主,重功能、轻原理,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建立[5]。该校将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与建设定位在培养计算机应用人才上,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学生的专业学习中运用计算机的能力。新的课程体系初步方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计算机应用基础。将“计算机文化基础” 定位为“计算机应用基础”,并特别侧重于实践教学。计算机操作主要针对计算机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开设,所有的学生通过相应的测试,可以获得1个学分。课程主要包括微机操作系统Windows和Office系列办公软件的使用。由课程小组指定参考书、编制实验指导书,采用学生上机自学、计算中心或计算机基础实验室教师辅导和考试的教学方式。

2 软件基础课程。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原则上建议理工科学生必修C语言或VB,文科学生必修VFP或VB。同时,还规定开设了相应语言的课程设计,让学生对程序设计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数据库应用技术:分别为文科和理工科学生开设。建议文科学生开设基于Access的数据库应用,而理工科学生开设基于SQL Server的数据库应用课程。

3 硬件基础课程。该类课程包括计算机硬件基础和网络应用课程。计算机硬件基础根据不同的专业按四个层次开设。这些课程相对独立,其授课对象主要为理工科学生。

微机组成原理:以计算机组成原理为主要教学内容介绍计算机原理和接口技术,主要强调系统的外特性,让学生掌握和了解一般的计算机硬件基础知识,该课程适合一般工科学生。

微机接口技术:以接口技术为主要教学内容介绍计算机原理和接口技术,让学生能够自己完成各种外设的连接。

嵌入式技术:以接口和嵌入式技术为主要教学内容介绍计算机原理,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应用需求使用控制芯片。

数字系统设计基础:以现代硬件描述语言和平台为基础介绍数字逻辑描述、硬件描述语言和控制芯片,让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生成数字电路芯片。该教学内容适合电控专业的学生。

计算机网络应用:分别为文、理工科学生开设。面向文科学生的教学主要介绍网页制作和网站的一般知识;面向理工科学生的教学主要介绍组网技术和网络结构及少量的网页制作技术。

4 数字媒体及工程设计。该类课程适合工程类专业学生,如机械、建筑、应用数学、电工专业学生。这类课程有:平面设计及Photoshop、三维动画设计及3DS MAX和计算机辅助设计及AutoCAD。

四、结束语

目前大部分高校都设有计算机专业与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和专业教学,由于各自的教学对象不同,其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不同。他们大多形成了教学基本分离状念,这种情况对于学校的计算机应用教育、专业发展、专业间的沟通与融合是不利的[6]。湖南工程学院统筹学校的计算机教学资源,将全校的计算机教育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统筹规划、协调组织,为融入各专业的计算机课程构筑一个良好的平台。

当前,学生希望计算机应用课程能包含较全面的概念、先进的应用技术,并从中学到实实在在的应用技能。在一些专业中,该校注重计算机教学更加贴近专业适应社会,如艺术、建筑、工业设计、生物等。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教学大纲、实验教学大纲都是由计算机和专业课老师共同规划并具有专业特色。

实践证明,湖南工程学院为适应不同专业对计算机知识、能力的不同要求,根据不同专业的专业要求调整授课内容,注重培养学生应用所学计算机知识解决本专业领域问题的方法,这种模式成效明显、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1]宋文.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系列课程设置及内容体系研讨[J].计算机教育,2006,(7):38-40.

[2]毛莉.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现状探析[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2):222-224.

[3]李.关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若干问题的分析[J].教育信息化,2006,(5):68-69.

[4]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2004年会学术论文集[C]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篇5

关键词:实验教学改革;教学模式;考核模式;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22-755-02

Training the Overall Quality of Students in Computer Hardware Experimental Teaching

CHEN Nian, FANG Kang-nian, SHEN Zuo-min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and Computer Science, Chizhou College, Chizhou 247000, China)

Abstract: Laboratory teaching is an important link to computer teaching.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analysis the hardware experiment teaching present situation and some malpractices, taking "Microcomputer Principle and Interface Technology" curriculum as an example. The article puts forward some methods to train student's operate ability and innovation ability and enhance comprehensive quality in the computer hardware experiment teaching.

Key words: Experiment Educational Reform; Educational Model; Inspection Pattern; Innovation Ability

1 计算机专业硬件课程实验教学现状

计算机专业硬件课程都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以《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为例,课程中的很多的知识点学生需要通过实验途径来产生直观印象,强化理解;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的养成都需要在实验室中通过不断的建立实验线路、编程、调试等一系列的过程来完成。但是通过调查,在很多高校计算机硬件课程实验教学环节当中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导致学生对实验的理解不透彻,学习兴趣不高,缺乏主动性和创新欲望,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非常不利。

1.1 实验能力的培养没有放在突出的位置

传统的教学方法仍然是注重知识的传授,实验课仅仅作为理论课的附属环节存在。以《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为例,由于知识点较多,教学过程中对处理器,内存储器,中断控制器,各种类型的接口芯片等知识点往往会投入绝大多数的教学课时讲解他们的结构、属性、工作原理、工作方法等,而对相关实验内容讲述的不够多,不够透彻,致使学生实验过程中只能按照实验指导书上给定的实验步骤,实验数据去实验,测试,而不能真正理解实验的意图,起不到很好的实验效果。学生在学习完这门课程之后,只是掌握了微机硬件与接口的一些基础知识,而不具备运用这些知识通过实验来实现一个实际的功能的能力[1]。

1.2 与实际应用脱节,学生实验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

学生是实验教学的主体,只有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实验教学活动中来,才能启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在不少高校,实验项目的设置仅仅是为了验证课堂教学中的知识点。譬如对《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中并行接口芯片的实验,往往是将8255A中的A端口和B端口选择其中一个作为输入端口将他的引脚通过信号线连接到手动开关上,另外一个作为输出端口与一组指示灯相连接[2],简单的几行汇编语言控制语句就可以实现开关端输入,指示灯端输出的实验目的。这是对并行接口知识的一个简单验证,这种直观教学对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是非常必要的,但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个层次上,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就不可能得到增强,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首先要让这门课程的实验更加紧密的与生活实际运用相结合,与更好的服务学生今后的就业相结合。例如,在实验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动手设计一个8255和中断控制器8259组合的一个模拟生产控制的实验项目,既可以调动学生实验的兴趣,又能从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1.3 考核形式陈旧,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大多数高校仍然采用传统的学生成绩考核模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采用以闭卷考试为主的评价方式。对于《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这门课程,在进行学生成绩评定时,基本上是以期末笔试成绩占总评成绩的70%,而实验课成绩,包括实验报告等则作为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30%。这种成绩评价方式,只能引导学生花更多的时间去记住课本上诸多的知识点,去进行更多的习题练习,以获得更高的课程分数,而忽略了学习这些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他们去解决实际问题。传统的学生成绩考核模式,限制了学生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自主设计实验项目,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2 计算机专业硬件课程实验教学改革

诸如《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一类的计算机硬件课程的实验教学改革应该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为目标,从提高实验课在教学环节中的地位,优化实验项目设置等方面进行探索。

2.1 结合课程特点,寻求实验课改革突破

计算机专业硬件课程基本上具有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的特点,以《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为例,课程教学不但要使学生掌握硬件与各类接口的原理,工作模式,工作方法等,更要让学生学会如何针对现实应用设计接口电路,并能够通过程序控制。课程具有概念抽象,不能给学生以直观、感性的认识的特点,实验课恰好可以很好的弥补这一不足,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都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点的理解。例如对中断控制器8259的相关内容,学生通过理论课的学习,掌握了IRR,IMR,ISR等寄存器的作用和工作方法和8259的工作过程,但这种掌握仅限于对知识点的识记,如果通过键盘按键产生中断,中断结果通过在实验仪器LCD屏上显示这样一个简单的实验,学生就会对8259芯片有直观的认识,教学的效果会更好[3]。每门课程都具有区别于其他课程的特点,教师首先要掌握这些特点,才能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这些特点灵活的运用实验手段,使课程的教学效果更佳。

篇6

关键词: 高校非计算机专业 计算机基础课程 教学改革 思考

一、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基础课教学的现状

21世纪已经走过了10个年头,《计算机基础》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已经成为高校所有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这门课的教学方式主要是课堂讲授及上机实验相结合,一般来说,很多学校课堂讲授的学时和上机实验学时相同,与以前的课时安排比较,上机学时有所提高,但计算机基础课操作性较强,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对操作性知识的学习。

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们都发现了这样的问题:很多学生在上课时都能听懂老师讲授的内容,但自己动手操作时,又感觉到很茫然,不能完成相应的实验操作。即课堂授课理解和自己真正动手实践不能统一。

计算机基础的知识点本身对于大学生来讲,并不难理解,关键在于让学生学习操作的方法,培养操作的灵活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教学,提高学生操作应用各类计算机软件的能力,达到这门课教学的最终目的。

从最近几学期的教学中,我们发现了以下一些问题。

1.生源基础不同。

不同专业的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接受能力有所不同,对于理工类专业的学生来说,二进制计算和Excel公式的应用这样的内容,他们理解接受的时间要比文史艺体类的学生更快,但是在画图软件和Word字处理软件的应用中,他们又呈现出想象力缺乏的问题,在作业中表现出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明显不如文史艺体类的学生。由此我们猜想,也许是因为专业文化和知识背景的限制,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同一门课程上,产生的认知和收效都大不相同,如何减小专业差异,达到更佳的教学效果,是我们所需要认真研究思考的问题。

在同一个专业内的学生,同样也表现出了不同的问题,一些接触计算机较早的学生,通常是因为家庭经济条件宽裕,或者父母亲也从事计算机相关方面的工作,对计算机的操作和应用有比较多的了解,在学习课程时表现出接受能力强或者全部都已学会的情况。因此这些学生会表现出对教师讲授的内容感到没新意、或十分无趣、百无聊赖的状态。而另一个极端则是一部分学生对计算机感到畏惧、完全听不明白的状况,这些学生可能是来自农村或其他低收入家庭,经济状况不是很理想,没有能力购买计算机,或者在以前的教学中没有上过相关课程,也就从来没有接触过计算机的相关知识,使得他们在学习时感到陌生、畏惧,无所适从,到了机房手足无措。这样两种极端情况在任何一个专业,都会出现,但这些学生都是少数,多数学生仍然是在迷糊和清醒之间,半懂不懂,充满兴趣,却又感到了困难重重。因此,如何减小差距,达到所有学生共同进步的效果,也是教师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2.教学内容缺乏更新。

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内容在以基础知识为本的基础上要不断创新。每一门课程的教学内容都有基础知识和派生知识两种。基础知识常常是稳定不变的,比如计算机的体系结构和数制转换等内容,都是稳定的。而派生知识则在不断的发展更新,比如计算机硬件的发展更新,计算机软件的升级换代,每天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我们在进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时候要根据当前软、硬件的形势补充相应的派生知识。例如:在讲解计算机硬件的时候,教师可以展示当前主流的主板、CPU、内存条的图片,而不能把早期淘汰的主板、CPU的图片展示给学生看,甚至可以携带硬件的实物到课堂上进行授课,使学生感到更加真实、具体。

但是从教学成本上来说,这些环节又不是轻易能够大规模地普及的。主流的电脑配件,不可能购买以后只作展示,一般只能向学生展示已淘汰的配件;而软件的更新,在机房用机台数较多的情况下,更新的时间和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也是非常巨大的。

3.考核方式已有所变化,但收效仍不明显。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考核方式,现在已经在我校有了较大的改革,从三四年前的传统纸质试卷考核,变成了上机考试,一人一卷,试题不重复、无纸化操作、评分自动化的状况。

相比以前的考核方式,上机考试显然有更大的优势:极大地降低了学生在考试中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得高分的现象;节约纸张,使得无纸化教学更加普及;评分自动化,杜绝了教师打分时的主观意愿对学生造成的影响。

从这两个学期的考核结果来看,教学方式改革达到了一定的效果,很多学生通过上机操作,加强了实践能力,但仍有一部分学生存在考前突击,考后全部忘记的现象。

综合上面几方面的情况,结合新时期教学方式改革的要求,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仍然需要作出调整和改革,以适应新环境下的高校教学改革发展。

二、关于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变革的探讨

1.加强实验教学所占的比重。

经过基础教学部领导的研究,在每个机房都安装了多媒体教学系统,教师在机房操作的过程也经过投影机放映在大屏幕上,方便学生观看,每个学生都可以跟随教师的操作,一步步地验证结果。

师范院校毕业的学生,绝大部分毕业后是到学校从事教学工作,他们利用计算机开展辅助教学、制作电子教案、开发学籍管理系统,而这其中用的最多的计算机知识是Office办公软件。所以这些内容都是在实验课程中必修的环节,在考核环节中也是必考内容,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详细讲解操作步骤,属于基础课程教学中的第一层次,较基础的环节。

除了办公软件之外,实验内容还可以根据不同系别和专业的学生,设置不同的课程和教学计划,可增加网页制作、网站建设、图片处理、动画设计、多媒体制作和数据库基本应用等实验内容。这部分属于较难的环节,教师应着重培养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学生创新能力,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要有利于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让学生利用计算机实现自己在本专业上的设想和创新。

增加实验环节的比重,将有助于改变传统实验教学的局限,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极为重要,同时,也对教师驾驭教材和课堂教学的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和考验。

2.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从2008年开始,进入高校的学生基本上都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出生的,就是现在很多人俗称的“90后”,面对这样一些“新新人类”,教师要不断更新与他们的沟通方式,通过他们能够接受的方式进行教学,使得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氛围更加轻松和谐。

教师可以通过QQ、BBS等方式和学生开展网络教学,利用聊天或论坛发表帖子的时候进行教学,这有利于增进和学生的感情。

同时,教师还可以将自己制作的课件、视频、各种案例、素材等材料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学生可以自行下载、学习,提高学生自学的能力。

3.更新教学案例,锻炼学生动手能力。

在新修订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新教材中,增加了很多案例,对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如使用Word字处理软件制作一张手抄报,使学生学会版面的布局,其中包括分栏、分节、段落格式的设置、查找和替换、选择性粘贴、图片及图片工具栏的使用、边框和底纹、背景、水印等。

又如使用Excel电子表格软件制作“学生成绩分析表”的案例,介绍了公式的使用及单元格的引用(相对、绝对和混合)、各种常见函数(Max、Min、Rank、Countif、Frequency)的使用、图表的制作等技巧。

PowerPoint演示文稿软件中的幻灯片案例,包括修改配色方案、动作路径的使用、动画音效、插入声音文件等知识点。

而网页制作的案例,则是利用DreamWeaver软件建立网站,介绍了网站建立的全过程,包括创建链接、应用表格、导入文档、制作补间动画等,知识点比较全面。

三、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1.尝试开展分层次教学。

在新时期计算机教学改革的要求下,为了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求,建议在学生中尝试开展分层次教学。

所谓分层教学是指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应用能力,按照“一般要求”、“中级要求”和“较高要求”而采取的分层次的教学方式。结合我校学生实际,按照上述三个不同层次,提出每一层次授课的教学基本要求。

在新生入学之际,先举行模拟测试,并将测试成绩公布给学生,再由他们参照测试成绩选择适合自己的修业层次和课程。学生选择后,可以有一周的试听课期,在试听时间内可以自由选择其他教学层次听课。一周后,学生确定自己选择的层次。

实行分层次教学后,任课老师可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较高”层次的学生水平较高,一般基础知识已经过关,则可以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教学,除了Office软件的应用,还应增加计算机硬件组装、数据库应用、网页设计、多媒体技术等方面的内容;“中级”层次的学生大多数对计算机有所接触,但不熟练,则应按正常的教学进度及要求授课在完成Office软件的学习基础上,适当增加一些多媒体技术的内容,如Flas制作等;而“一般”层次的学生水平相对较差,基本上没有操作过计算机,一般以强化基础、加强实践技能为主,并且适当增加上机学时,力求使他们在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后,能够熟练掌握Word、Excel、PowerPoint这三个办公系统常用软件的操作方法。这样,根据学生自身水平层次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通过分层教学,基础较好的学生在知识和能力上能得到提高、扩展,基础稍差一些的学生能加强操作练习,增强学习的信心,使教学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提高教学的效率。

2.尝试开展分文理科教学。

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我们也可以开展按文理科不同进行分专业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兴趣。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建议分成三类开展分课教学。

(1)理工类

在理工类专业中实施教学时,教师可以侧重于计算机硬件组装、程序设计方面的知识,在完成办公软件的教学后,可以增加硬件组装的实验、C/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库设计等操作上机环节,对于理工类的学生,能够激发他们对计算机系统构造的兴趣,为将来进一步了解计算机知识、将计算机应用到自己所学的专业中打下良好的基础。

(2)人文社科类

在人文社科类专业中实施教学时,建议可以将二进制计算的内容略去不讲,授课时侧重于办公软件在日常工作中的应用,如利用Word字处理软件设计简历、报纸、信函;利用Excel电子表格软件管理班级信息、财务信息;利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演示文稿、宣传广告等;并且适当增加Flas设计、网页设计等知识,使他们感受到计算机应用软件的魅力,激发艺术设计的灵感,充分提高学习的兴趣。

(3)艺体类

艺术体育类的学生与上述两类又有极大的不同,他们思维较活跃,但有时候又不容易集中精神,在教学中和人文社科类专业一致,二进制计算的内容不讲,在完成Office软件教学的基础上,可以多增加一些艺术设计类的软件的教学,如PhotoShop、Flash、DreamWeaver等软件的教学,使他们能够利用这些软件设计一些与专业学习相关的课件或者素材,充分发挥艺术体育学科的特长,体现这些学科的魅力,将所学的内容应用到今后他们的工作岗位中。

近期,国家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对高校如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意识等问题作出了详细规划和要求,在21世纪第二个十年开始之际,如何改革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摆在高校教师面前的一个亟待思考解决的重大问题。对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还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和研究,教师要不断研究改革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唐铸文.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研究与教学改革实践[J].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09,(7).

篇7

关键词:基础教学;教学模式;教学目标;技能

引言

表1给出作者所在地区的各个教育层次中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的实施情况。可以看到大中城市的市区一般可以做到从小学高年级开始进行计算机课程的讲授,而市辖的区县情况则很不均衡,少部分可以做到与市区一致,多数要差一些。调查发现,中小学的计算机教育的内容大致相同,一般是最为简单的操作与软件知识,差别在于内容的多少而已;而在职高层次的教育中,增大了上机实践的操作机会,这和普通高中定位于高考有所不同,因此,职高学生对计算机的应用基础掌握要稍微好一点。在我国高校计算机的基础教学中,各学校、各专业有基本一致的大纲和内容,基本一致的学时数,基本一致的教学手段,并达到基本一致的目标要求。这种“一致性”既造成教学资源重复、浪费,也因为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不同专业背景,使得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丧失了固有的活力与魅力,无法达到课程目标,无法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

1 与专业与职业技能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本教学模式分为两个层次来设计,其一是一般的,其二是特殊的。一般层次的目标是,弥补学生的基础差异,提高学生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层次,从被动的应用到主动的应用,即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特殊要求是,为将来进一步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也就是与专业背景相结合,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同时,其所具备的计算机技能能够最大限度地为专业学习服务。

计算机基础教学,服务于专业教学,应与专业教学相结合,渗透到专业教学中。这种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的教学方法,将丰富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内容,增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同时能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强化学习目标。然而,由于专业之间差别较大,对计算机作为现代化工具的掌握要求不一致,也没有相关的、成熟的教学理论进行指导,因此真正能够发挥出基础专业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的优势,还有待于不断的摸索与研究。这种跨领域、跨学科的教学方法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校主要培养的是中等职业教育教师,并逐步向高等职业教育教师过渡,学生除了能够上讲台,应该具有本专业扎实的应用技能,掌握现代计算机工具自然是所有专业的必然要求。所以,涉及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课程,关键是要在每一门课程中兼顾整个知识体系结构。

1.1 细化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与技能培养要求,结合相关专业的特点,细化教学目标,突出专业需求,弱化课程本身体系结构。由于是计算机基础教学,其目的是打基础,为专业服务,因此课程的教学侧重点安排可以灵活适应,如知识点分布,重点难点的转换等都可以根据不同的专业进行调整,形成与专业相结合、针对性更强、操作更具体的“教学提纲”。

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学目标对不同科别的专业应该有所差别。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一般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硬件组成、软件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信息安全以及数据库等几个大方面。对于工科类专业,如通信与机械等专业,计算机硬件组成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将来的专业学习中自动控制类课程对计算机硬件的要求相对要高,因此课堂教学应该将这一部分内容重点介绍,而多媒体与信息安全相对来讲,就可以弱化,在学时有限的情况下,甚至可以作为课外的阅读资料。对于文科类专业,如外语与中文等专业,计算机硬件原理则完全可以成为课外的阅读资料,网络的应用以及办公自动化操作则应该成为课堂教学的重点内容予以强调,并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同样,其他各个专业也都有不同的侧重点,只有将计算机基础教学彻底地与专业教学相结合。使得计算机基础教学带上专业教学的烙印,才能够更好地发挥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基础作用。

1.2 加大教学信息量

既定的教学目标,不能够因为学生自身条件的薄弱而降低标准。为了能够兼顾学生程度的差异,应该加大教学信息量,同时要求教学信息紧扣教学目标、注重应用技能、突出专业特点,具有层次性。这样做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一堂课的某个时间段获得自己能够理解并且掌握的知识,从而获得提高,进而缩短学生之间的差异。

1.3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

利用上机实习的机会与学生直接交流,捕捉学生反馈的第一手资料:学生的准备情况,上机操作技能,结果分析能力,实验内容自我调整等方面的表现。通过校园网络平台,构建教师自己的教学网页,将课前准备与课后巩固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在网页上上课的内容补充,在网上公开解答学生疑问,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提高应用技能的开放平台。

1.4 保证学生具有持续的学习动力与学习要求

计算机基础教学与专业教学的紧密结合,教学过程中处处体现出专业学习的需要,使得学生的思想上不会因为只是一门基础课程而有所放松,又能够促进其专业的学习,这样很容易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从而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提高了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效果。作者在所带的外语系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结合英语专业对计算机的要求特点,弱化计算机理论,强化计算机操作应用,以应用为导向,适当补充理论,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同年参加等级考试,通过率为良好,学生掌握计算机的能力得到提升。

2 教师要求

作为教与学的组成,有必要提及对教师自身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师业务素质要过硬;二是教师对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认识要深刻;三是教师自身的应用技能要不断提高。对于目前正在从事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教师来说,首先要解决就是思想认识问题,不能因为是基础就不思进取,而应该积极努力,及时更新自身知识结构,认识到计算机基础教育所承担的重要责任;其次,在自身潜力与教学方面积极挖掘,努力钻研,善于发现,认真研究计算机基础与各个专业之间的最佳结合点,努力做好基础为专业服务的教学工作。

篇8

关键词:创新教学;电子示教板;5-4-3方法

作者简介:崔静(1982-),女,河北阜平人,军械工程学院信息工程系,讲师;李宁(1982-),男,河北衡水人,军械工程学院训练部,讲师。(河北 石家庄 050003)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8-0041-02

一、创新教学的内涵

“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是一门基础性课程,其主要依托8086系统机,重点讲述了8086CPU系统结构、存储器组织特点以及相应接口芯片工作原理。由于课程理论性较强,内容难度较大,在授课过程中学员经常会出现枯燥厌烦的情绪,因此如何提高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提高学员的实际动手能力就成为了每一名授课教员亟待解决的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途径就是创新教学。

当前,教学过程中所能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十分丰富且都较为成熟,因此笔者认为本文所理解的“创新教学”并不仅仅拘泥于在“教”的方法、手段和内容上不断探索,寻求突破,同时应兼顾于“学”,特别是对于基础类课程的教学,如何通过将现有的各种教学方法手段有机结合充分调动学员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并同时拓展学员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这才是课程创新的最终落脚点。而实现这一目的的最有效途径就在于结合课程自身特点不断完善教学全过程的科学谋划和总体设计。

因此本文在充分分析实际授课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后,以具体的讲解内容为例详细阐述创新教学在计算机硬件课程中的应用。

二、课程授课方式的现状

1.教员始终占主导地位

传统授课常表现为“你写我记,你讲我听,你出题我解答”的模式,过多强调教员的主导作用,结果教员在课堂上从始讲到终,力求把所有知识点都灌输给学员。一节课结束,教员讲得筋疲力尽,学员听得迷迷糊糊,效果自然不佳。尽管结合了丰富的多媒体手段,但是在课堂上仍会出现学员分神、打盹的现象。出现这些情况的根本原因在于,学员始终处于被动模式,一直充当着观众的角色,没有真正融入到一节课当中。因此如何提高学员的学习能动性则成为了创新教学的首要目的。

2.课程设计平铺直叙

计算机类课程不同于数学、物理等课程,没有较强的逻辑性,因此在内容讲授中通常都是按照以基础知识为起点,由浅到深,由现象到本质,一步一步解决问题的步骤来进行内容的安排。

比如在讲“可编程定时器/计数器芯片8253”时,往往第一步讲芯片的功能,第二步讲芯片的引脚与内部结构,第三步讲芯片的编程,这种授课顺序对于知识的传授顺理成章,但是知识点之间的衔接显得过于生硬,内容编排没有任何悬念,使学员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形成明显的问题链,容易失去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因此如何巧妙合理地设计一节课的知识内容也成为了教学创新中不可忽略的。

3.学员课堂参与度低

在目前的教学过程中,学员实际参与的环节也仅限在课堂上回答教员的提问。虽然教员也会给学员布置课下的预习与复习任务,但是并非所有的学员都以积极的态度来完成这些任务,甚至有的学员抱着得过且过的思想对待课下的相关学习任务。长此以往,课堂上不能吸收消化的知识在课下又不去认真揣摩、研究,这势必造成旧知识没有消化、新知识又不能吸收的窘境,从而造成学员的学习态度日渐消极,学习效果差强人意。因此如何帮助学员克服思想上的惰性,使其能够认真对待预习与复习任务,促进学员理解与吸收所学的知识,也成为了创新教学需要思考的问题。

三、创新教学在课程中的体现

1.创新教学的设计理念

开展创新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有明晰的创新理念。创新理念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教”与“学”之间的互动,因此理念的提出既要满足实际需要又要对学员的未来发展有所帮助。基于上述考虑,本文将“四个充分结合”的理念融入到了计算机硬件课程中。

第一,理论教学与实践演练充分结合。通过学习该课程,对学员的最终培养目标并不仅是掌握相关理论,更应侧重于在理论基础上的实践应用,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第二,教员讲授与学员自学充分结合。教员在“授业、解惑”的同时更应做到“传道”。通过引导,让学员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不断启发思考、总结规律、掌握方法,达到“授之以渔”的目的。

第三,调动热情与硬性要求充分结合。并非每名学员都会认真自觉地投入课程学习,因此,在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方法增强课程自身吸引力的同时,还要通过提出硬性要求激励、引导学员开展学习。

第四,知识传授与素质培养充分结合。综合素质的高低是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而课程教学作为人才培养的主渠道,不应仅局限于讲授课程内容本身,还应为提升学员的综合素质创造条件。

2.创新教学的具体实施

(1)教学内容的创新。为了改变平铺直叙的授课内容,活跃课堂氛围,在每节课的内容编排上教员都应精心组织,尽量使本堂课内容生动而具有悬念,能调动学员积极思考。下面就以“可编程定时器/计数器芯片8253”为例详细说明教学内容如何实现创新。

第一,巧妙引入教学内容。对于8253芯片,在学员看来这是一个全新而陌生的芯片,因此对于芯片的引入,笔者就以2008年奥运会中一组经典镜头——“历史的足迹”为例来引入。在这组镜头中,通过计算机定时控制燃放29枚烟花,形成29个足印,每一个足印以恒定的速率向会场中心移动,预示着中国将成功举办此次奥运会。看完简短的视频后,教员可以向学员提出问题:29枚烟花是如何实现定时燃放的?用什么技术可以实现定时控制?由于这组镜头学员大都比较熟悉,因此对于提出的问题不仅容易理解而且将会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员可借此机会提出定时器的概念。

第二,合理设置悬念情节。在引入了8253芯片后,教员可以直接向学员提出假设,即用8253实现对烟花燃放的定时控制,引起学员对8253芯片的强烈兴趣。教员进而采用倒推的方式,以8253的工作原理为起点,在讲述原理过程中逐步引入8253的内部结构与外部引脚等相关基础知识,这样就在离散的内容之间增加了紧密的逻辑关系,整个课堂气氛不再是沉闷平淡。

第三,丰富多彩的课后小结。在所有知识点讲解结束后,最终教员要进行内容小结,小结的形式尝试脱离以前常规的总结模式,而以一个仿真模拟软件取而代之。比如可以利用本节课知识模拟8253的简单工作过程,最终实现烟花的定时燃放。如图1所示。

(2)教学手段的创新。在硬件课程的学习中,由于所讲的知识比较抽象,学员总觉得有些芯片的内部结构看不到、摸不着,不能深入理解相关知识点。这时,教员在授课中可提供一些类似描述芯片内部结构的“电子示教板”,让学员根据自己的理解可以动态地在示教板中进行操作,自行将所学的芯片知识在示教板中灵活运用。如图2所示。这对于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巩固基础知识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3)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创新的根本目标是提高学员的学习热情,使学员在快乐与兴趣中不断探索知识、解决问题,最终提高其自身的综合能力素质。因此在实际教学中除了在客观上不断提升课程的吸引力外,比如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的创新,同时还应该在主观上对学员进行激励与督促,目的是让大多数学员都能够积极参与到课程中来。基于这个思路,笔者将一种使学员具有较高参与度的教学方法引入到了硬件课程中,这种方法简称为“5-4-3”法,具体描述如下:

“5”即课堂前5分钟。主要针对上次课布置的课后作业以随机抽点的方式对学员进行检查,并解答学员的有关疑问。

“4”即课堂中间的4分钟。主要针对上次课布置的自学预习任务,以随机抽点的方式安排学员进行讲授。对于讲授的内容,教员应精心安排,内容既不能太难,这样会打击学员的积极性,但也不能过于简单。最好是让学员能通过以前所学的旧知识,再结合预习的新知识最终将布置的任务顺利完成,这样就达到了知识点之间承前启后的目的。

“3”即课堂后期的3分钟。在基础知识基本讲解完的基础上,教员可以设计一道思考题让学员思考讨论,这对于拓展学员的思维能力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四、小结

本文从实际教学出发,结合课程中具体的“可编程定时器/计数器8253芯片”分别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方法三个方面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创新理念与创新方法。这些方法的综合运用在实际运用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学员的整体学习效果有了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模式

文章编号:1672-5913(2013)07-0046-04

中图分类号:G642

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核心硬件基础课程,是全国计算机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重点专业考试课程之一。它在计算机及其相关专业本科教学课程体系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该课程内容涵盖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硬件部件构成和组成方式,包括基本的运算操作原理和单元设计思想、操作方式及其實现等。

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单处理器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基本组织结构和工作原理,掌握单处理器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基本分析和设计方法及相互关系,还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系统的层次化结构概念,明晰硬件与软件之间的接口界面,建立起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系统的整机概念,为后续相关硬件课程如计算机体系结构、微型计算机系统原理与接口等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1 课程教学现状

1.1教材建设问题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教学课时相对较少,但是其理论性强、知识面广、内容多且更新快,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现有计算机系统内部都是由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组成,缺乏和书本相一致的硬件电路帮助学生加深认识。如果在没有相关基础知识的前提下,直接介绍现有的较复杂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知识,学生熟悉和掌握有一定困难。

1.2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由于“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知识点较多,现有的教学课时数较少,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基本采用传统的“填鸭灌输式”教学方法,虽然教学工具从“粉笔+黑板”逐渐转变为“黑板+课件”,提高了教学效率,使教学内容更加紧凑,但仍然存在许多弊端,比如因为内容较多,学生在听课时没有充分思考的时间,缺乏足够的课堂交互,过分依赖拷贝教师的课件,不注重课堂理解,使教学效果较差。

1.3實践教学问题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實践教学在整个课程教学中有着重要作用,其主要實验内容包括运算器、存储器、控制器等各部件實验以及基本模型机的课程设计實验。但在现有的實践教学过程中,基本是由老师给出實验步骤,学生负责验证完成實验,对其中用到的相关知识及工作原理学生不能完全理解,缺乏对實验过程中出现错误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如果改用FPGA平台采用VHDL或Verilog语言进行设计型實验,虽然相对验证型實验而言,實验内容得到了改进,但由于学生个体差异较大,有的学生在相对有限的實验时间内无法完成,實际效果大打折扣。

2 教学改革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所在的课程教研组从教材建设、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實践教学等几个角度出发,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和實践。

2.1教材建设

通过分析CC2005教程体系、《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专业基础课全国统一命题考试大纲》对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知识点的要求,笔者所在的教研组重新编写了课程教材,将重点放在讲述一般性原理,不针对任何具体的商业机型,综合国内外计算机类型中较为成熟的先进技术,兼顾计算机发展的新技术、新成果,力求做到深入浅出。同时,为了避免一般性的抽象原理不利于分析理解,该教材即反映了不同的典型结构,也有深入的分析,点面结合;通过一个模型机的實例将相关章节联系起来,最终形成一个整机的概念,系统性较强。新教材紧密联系實践环节,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深度和应用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2.2教学内容组织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教材的内容覆盖范围广、知识点多、理论性强,但是在当前课时日益减少的情况下,不适合不加取舍地照本宣科,如何站在计算机硬件系统课程群的角度对课程内容进行适当取舍,对前导课程计算机基础、数字逻辑电路已经讲过的相关内容可以略过,以习题或课堂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忆曾经学习的内容。对于将在后继课程中讲到的内容,比如流水线技术、虚拟存储技术、通道输入输出方式等,只提及基本概念、结构和工作原理,不需要精讲分析,将相关内容留给后继课程去讲解。

2.3教学模式选择

改革现有的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辅以多媒体、网络教学。在多媒体课件设计的过程中,竭力避免大段抄袭教材内容的课件,强调概括突出章节知识要点,针对课程内容抽象、實物演示存在难度的特点,课件主要内容以动态演示为主,生动形象地描述地址流、数据流、指令流在计算机内部的操作过程,让学生能以更直观的方式理解计算机内部的信息处理过程,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此外,在网络上提供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网上学习环境,除了實现课程相关资源上网以外,针对每个章节设置试题库,考核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并设置板块对历年考研试题进行解答分析,安排任课教师轮流在网络上对学生反馈的相关学习问题进行答疑解析,使学生与老师的互动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

2.4教学方法改革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灌输式的,笔者在对中西方教学方法进行了解和比较后,探索将启发式教学、类比式教学、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综合应用到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教学当中。

现有的情境教学、启发式教学强调创设适合问题的情境。所谓问题的情境是指不能直接使用自身已有的知识处理,但可以间接利用已有知识处理的情境。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围绕特定的课程主题,设计合适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强化其学习兴趣,引导其主动探求更多的新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提问,而且要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例如在讲解运算器ALU的时候,可以先提出问题,为什么衡量计算机运算速度可以采用每秒钟多少次加法这个性能指标?加减乘除四则运算之间是否可以合并化简?从而让学生思考计算机的算术运算功能的實现主要依靠什么部件,是否存在同一个部件能够同时完成所有的四则运算功能?这就可以引申出加法器的基本概念,使学生明白在计算机中用来實现运算的核心部件是加法器。在實际教学过程中,还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思维,给予他们开放式的答案,这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学生持续的学习动机非常有帮助。

类比教学是指在讲授过程中将一些概念、策略和思想等比较抽象的内容与现實生活中的生动事例进行关联、类比,从而将学生可能认为抽象的概念、理论形象化、生动化,使其掌握知识更牢固。例如,将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接电话与中断处理过程相联系起来,在日常的工作过程中,突然出现的手机铃声就是中断请求信号,打进电话的呼叫者就是发送请求的中断源,因为被呼叫者无法预知呼叫的时间,所以打进电话的过程是个随机事件,具有和中断相同的特征——随机性。手机的分组铃声和来电显示可以用来区分呼叫者的身份,是用来识别不同中断来源的标志,这个过程是个中断识别的过程。而被呼叫者中止当前正在执行的工作,选择接听或者挂断电话的过程是中断响应的问题,接听是响应中断,挂断则是不响应。如果设置了来电过滤的黑名单和白名单属于中断屏蔽的问题,黑名单上的呼叫者将会被屏蔽掉,白名单上的则不会受影响。被呼叫者接听电话回应呼叫者的过程属于中断处理过程。接听完毕,挂断电话,重新开始原来被中断的日常工作属于中断返回。整个过程和中断处理过程如出一辙,通过这样一件简单的日常事例,学生可以由此及彼的掌握整个中断过程。

案例教学法在一些法学、管理类教学中早已广泛运用,它是通过實际案例来反映教学内容中的一些基本原理和方法,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关键在于选择合适的案例,案例必须具有典型性,具有普遍意义,这样的實例在教学过程中值得花费精力讨论和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内容比较抽象,案例教学对CPU数据通路的教学非常有效,特别是指令执行过程部分,通过对模型机案例的信息流分析以及和现代计算机硬件系统结构的直观对比,介绍计算机系统的新理论和新技术,加深学生对计算机硬件系统各功能部件的基本原理、基本结构的理解和掌握。

2.5實践教学改革

2.5.1實验内容改革

学院从过去的固定结构實验平台下的验证性實验,过渡到FPGA實验平台下的设计性實验,使實验项目更加灵活,實验内容与教材内容保持一致,避免實验与课堂教学脱节的问题,做到课堂教学与實践环节的统一,巩固教学效果。

2.5.2實践教学方法改革

从2004年开始,笔者所在的教研组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采用了层次化教学法,并在后续的實践中,陆续采用了任务驱动式實践教学,建立實践教学平台等多种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层次化教学法是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大纲允许的范围内,将實践任务分成基本、常规、提高3个层次,基本层次完成原理验证型實验,常规层次完成给定框架内的设计并进行验证,提高层次鼓励学生综合所学知识,實践自己的创新设计。课程组在编写指导书时就对不同层次分别指导,如课程设计指导书中基本层次完成CPU的微程序设计,着重于理解指令的實现过程,常规层次还要完成CPU的硬件设计,从设计的角度理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在實施中采用学生申请、指导老师审核的方式选择层次,层次的选择不影响成绩的档次,保证每个学生都能通过實验有所收获。

任务驱动式教学就是把所要学习的知识转化为对应的任务,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任务、通过主动探求完成任务来實现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它符合探究教学模式,强调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强调学生在密切联系学习、生活和社会實践的有意义的“任务”情境中,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知识、获得技能、形成能力。在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實践教学过程中,以模型机CPU的设计作为實践教学的核心任务。之所以选择CPU,主要是由于CPU对大多数计算机专业学生而言,是既陌生又熟悉的一个具有神秘感的硬件,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CPU又是整个计算机系统的控制处理中心,负责指令的解释执行,實现了对计算机系统中各个功能部件的管理控制,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在整个實践教学过程中,这个核心任务被分解成若干个环环相扣的子任务,如伴随课堂教学进度进行的运算器、高速缓存、控制器等部件设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在期末课程设计的时候,由学生设计實现各种不同结构和功能的CPU。学生可以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综合运用到CPU设计过程中,给有潜力的同学留下了足够的创新空间,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思维有着较大帮助。

篇10

【关键词】教学模式;课程改革;IC3

随着信息技术进程的快速发展,计算机应用操作水平已被社会各界作为衡量毕业生工作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计算机基础课程是每所高职院校的一门必修的公共基础课,课程质量的好与坏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计算机操作水平。结合当今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渤海船舶职业学院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现状的进行了分析,通过两届计算机大赛的实践摸索,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IC3教学模式改革的优势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一、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渤海船舶职业学院作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长期以来始终坚持以培养船舶制造专业技术型人才为主,而计算机基础课作为学院的一门公共、必修的基础课,由于受学院专业的特殊性的限制和新入学大学生的计算机水平的明显提高的影响,课程在教学状况、教授方法和考核等方面都出现了新的问题:

(1)教学内容滞后,教学方面相对落后。现阶段,国内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对理论性的知识点讲解过多,对于整个的知识体系学生都能了解一些,但都不精深,也没有很好的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如面向市场、培养能力和学以致用等。

(2)学生思想认识不够,师生互动较少。学院的大部分学生入学时在成绩方面就存在着差异,有的学生学习不够积极主动,尤其在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中,课上不注意听讲,不能积极思考,课后不能及时复习等,这些无疑说明了学生严重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学习态度目标不明确。

(3)教学软硬件条件不够。由于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是所有大一新生的公共必修课,班级人数多,在理论教学过程中虽然利用幻灯机教学和广播教学等多种方法,但是在实训课上有的机房使用的电脑配置较低,十几年仍在沿用,故障重重,然而教材里面所讲授的知识点如操作系统是Win7,办公软件是Office2010等版本较高,这种教学软、硬资源不匹配的问题会对整个教学效果造成直接影响。

(4)计算机等级考试的问题。学院学生由于基础比较差,在VFP程序设计教学过程中涉及的概念比较抽象,各个知识点又多又难,大部分学生一时难以理解;与此同时,VFP程序设计又与英语密不可分,而学院学生的英语底子薄,大多数的学生在做题的时候不能理解,只是一味的照搬,上机调试得出结果也往往不知道是为什么等等,这些原因导致了学生计算机等级考试过级率非常低。

二、IC3教学模式推动了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

面对这些问题,渤海船舶职业学院审时度势,紧紧把握住IC3这个机会,大胆尝试对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教学革新,勇于把“IC3网上辅助教学平台”引入到教学过程中。

1.IC3介绍

IC3(Internet and Computing Core Certification)是在计算机硬件、常用应用软件、网络安全与应用三大模块的基础知识上,通过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建立的一套比较完整的,在国际上具有权威性的、有效的、信息化教育和全球认证标准。

2.教学内容改革

计算机基础课是实践操作能力较强一门基础课程,结合IC3认证标准,在教学内容上应紧紧围绕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软常用办公软件和计算机网络三大部分知识点逐一展开,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表1 IC3考核具体内

模块 内容 题数 考试时间 及格成绩

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 计算机硬件

计算机软件

计算机操作系统 共45题 共45分钟 800分

常用办公软件 文字处理能力

常用软件功能能力

电子表格能力

简报能力

绘画及制图能力 共45题 共45分钟 750分

网络知识 网络

电子邮件

因特网

计算机病毒防治 共45题 共45分钟 800分

3.教学方法改革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过程中,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相辅相成,因此,要积极地将“IC3网上辅助教学平台” 引入到教学过程中,此平台可以实现:

(1)在线练习。在校参加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的学生,登录到“IC3网上辅助教学平台”, 按照对应填写要求,申请学习账号,学生通过学习账号,不但可以上网自主学习还可以进行上网模拟训练,增加对知识点的理解。

(2)在线监督。任课教师在学生申请学习账号的同时,系统自动为任课教师分配了管理班级学生的权限。教师通过课程查看学生课程状态,可以随时的观察和了解每名学生的学习次数以及学习情况,并能对学生学习课程中遇到的疑问进行及时地解答。

(3)在线考试。课程完成后,学生可以及时上网的参加IC3考试,参加考试的学生首先要登录微软IC3认证平台进行账号注册;账号注册完毕以后再次登录认证平台,进行在线答题考试,作答完毕,学生检查无误后提交试卷,便立刻显示出考试成绩;最后,系统后台数据库会自动根据考生的考试成绩和考试时间等因素进行自动排名。在考试结束后,学生如果通过三个模块考试可以获得由美国CERTIPORT颁发的一张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全科证书;通过单个模块考试的学生可以获得由美国CERTIPORT颁发的IC3计算机单科认证证书。

4.教学改革优势

(1)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IC3 更加注重教学中实际案例的应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可以使用“IC3网上辅助教学平台”辅助教学,将枯燥、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情景式的应用案例;另一方面也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通过上网自主学习,多练习多操作,提高综合应用能力。

(2)改变了传统的考试模式。与计算机等级考试相比,IC3采用的是网上在线考试,没有笔试,试题由系统通过后台题库随机抽题组卷,自动阅卷器根据考生的答案进行自动阅卷,根据考生的答案,考试成绩立刻显示出来。整个考试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考试的类型丰富,所有类型的题目都注重对实际应用操作能力方面的考核。

(3)提升了学生的竞争力。IC3 教学模式引入以后,将原有的课程体系划分为多个训练模块,采用案例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在“做中学,学中做”,学生通过参加计算机基础综合能力认证考试,一方面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另一方面加强了实践操作技能,取得了企业岗位需求的技能证书,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竞争力,提高了学生的全面信息素养技能。

(4)提高了教师教学能力。学院的大多数计算机教师虽然理论性较强,但缺乏实际岗位工作经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难免出现对知识点的应用把握不够准确,造成许多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被忽视。因此,IC3教学内容的引入,给老师们丰富知识点方面增加了一个学习的机会,通过“IC3网上辅助教学平台”的学习,老师们结合自己在实际教学环节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积极探讨研究,分析存在的不足,切实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水平。

三、结语

IC3模块化教学与实际教学相结合,推动了学院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课程开发与建设,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实现了与国际先进的信息化接轨,学生能够在有限的学时内,学到大量的、实用的计算机操作技能知识,获得全球第一张IC3证证书。

参考文献:

[1]王晓超, 马学涛, 刘永涛. 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J]. 卫生职业教育, 2009, 27(23): 59-60

[2]高雅群.基于IC3的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0,1: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