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硬件就业范文

时间:2023-10-27 17:52: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算机硬件就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计算机硬件就业

篇1

关键词:通信工程;课程建设;人才培养;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04-0159-02

Research on Construction of Computer Curriculum for Application-Oriented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Specialty

YU Nuo

(School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hui Polytechnic University, Wuhu 241000, China)

Abstract: In this paper, we investigate the problems in the existing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of application-oriented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specialty. Aiming to cultivate innovative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talents, we optimize the computer curriculum of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specialty. And also, we improve the teaching content of practical teaching procedure,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demand for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s.

Key words: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talent training;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practical teaching

通信技术在近年来发展迅速,推动了通信相关行业的快速兴起。基于移动通信和计算机技术的移动互联网产业正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1]。随着相关产业的日益发展,社会对应用型通信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同时对通信专业人才的能力和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和更新的要求。高校为了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就需要对专业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其核心内容是对相关课程体系进行优化设置[2]。

应用型通信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要符合通信技术发展趋势,并能满足当前通信行业的应用需求。一方面,从通信技术本身的发展来看,其与计算机技术密切相关[3][4]。软件定义网络、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物联网等通信网络新技术不断涌现,而这些新技术都依赖于云计算、大数据分析和网络优化等计算机技术[5]。另一方面,从行业应用需求来看,通信产业目前正从传统以设备为核心转向以服务为核心[6]。这就要求通信专业人才在掌握通信设备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还要具备通信网络管理、运营和应用开发的能力。而要从事现代化的通信网络运维与网络应用开发,通信技术人员必需熟练掌握相应的计算机软硬件开发技术。因此,高校通信工程专业计算机类课程体系建设在整个专业培养方案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针对目前本科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结合通信技术发展趋势和通信行业应用需求,从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环节设计两方面,提出适合应用型本科通信专业的计算机类课程优化方案。

1 通信工程专业课程建O现状

普通高校通信工程专业在课程设置上,通常会参考一些重点高校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但是由于师资力量、综合实力、生源质量等方面的差距,无法直接照搬其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以安徽工程大学(以下简称我校)通信工程专业为例,虽然自本专业开办以来,已经多次调整专业培养方案和相应课程体系,但是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其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不合理。目前,我校通信工程专业的基础课以电路分析与设计为中心,开设了电路分析、模拟电子线路、数字电子技术、高频电子线路等课程。专业必修课以通信系统信号处理为核心,开设了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通信原理、电磁场与电磁波等课程。专业方向课包括移动通信、微波技术、天线与电波、多媒体通信技术、光纤通信、信息理论与编码等。而与计算机技术相关的课程只有C语言程序设计、微机原理、单片机原理及应用、DSP原理及应用、计算机网络,其中还有部分是选修课。从中可以看出,目前的课程体系侧重信号分析与处理,重理论轻应用。但是随着现代通信行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现有课程设置已经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根据相关就业调查结果和毕业生反馈情况,目前普通高校通信工程毕业生从事信号处理及相关工作的不到四分之一,而超过一半的毕业生从事通信网络相关的软硬件产品开发及运维等工作[7][8]。因此,有必要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优化,特别是加强计算机类课程的建设。

2)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实践教学环节是帮助学生理解消化专业课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动手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主要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综合大实验、毕业设计和大学生创新计划等。目前,我校通信工程专业配合专业主干课程,开设了一定数量的课程实验。这些实验主要使用实验箱完成,只能进行简单的验证性实验。综合大实验和课程设计也主要采用实验箱并结合Matlab、SystemView等仿真环境完成,缺少设计型实验。而大学生创新计划、学科竞赛等教学活动虽然能较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目前能参与的学生数量有限。因此,在优化调整课程体系的同时,需要结合计算机技术,开设普及面广、面向应用的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 通信工程专业计算机类课程设置方案

通信工程专业计算机类课程的优化设置,需要结合我校通信工程专业教师的学科背景和研究方向,对现有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由于目前各专业在培养计划中的学时有一定总量限制,在保持现有总学时不发生较大变动的前提下,要加强计算机类课程的教学,主要通过以下两个途径。一是通过对部分课程进行课时压缩,例如信号处理方向的几门专业课程在部分内容上有一定重叠,可以考虑对相关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减少一定的授课学时,用于安排少量新开计算机类课程;二是对现有计算机类课程内容进行更新。优化之后的通信工程专业计算机类课程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1)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类,包括C语言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C++/Java)。其中C语言程序设计是现有课程,但是在课程内容上需要加强数据结构及算法设计的相关内容,为后续计算机类课程打好基础。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为新开课程,由于应用软件设计普遍采用了面向对象技术,而原有课程体系缺少了这一重要课程内容。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可以采用C++或Java语言进行讲授,主要让学生建立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理念并在后续课程中加以应用。

2)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类,包括通信电子线路、单片机及嵌入式系统。现有电路硬件设计课程在内容设计上没有考虑通信工程专业的特点,需要加强无线通信相关电子线路设计的内容,还可以融合微波电路设计,开展综合性实验。而通过单片机及嵌入式系统课程的学习,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软硬件结合,开发实际应用无线通信电子设备的能力。

3)现代通信网络技术类,包括计算机网络、通信网络新技术专题。计算机网络为现有课程,但是设置为专业基础选修课,需要调整为专业基础必修课。现代通信技术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紧密结合,网络知识是通信专业人才必备的基础知识。原有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目标定位不明确,影响了后续通信网络相关课程的教学效果。在课程内容安排上,除了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路由方法和网络协议等基本原理,还要注重网络应用,增加课程实验学时。现有通信网络技术新专题内容调整为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软件定义网络、网络虚拟化和物联网相关专题。这些新技术是通信工程毕业生在工作中将会接触到的产业技术背景,其最大特点就是通信网络与计算机技术的融合,实现通信网络的数字化和虚拟化。

4)通信W络软件开发类,包括网络编程、移动互联网应用软件设计。根据目前通信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有必要加强通信网络软件开发相关的能力培养。在无法增加更多新课程的条件下,可以将相关教学内容纳入实践教学环节。网络编程主要包括Socket编程、B/S、C/S架构程序设计等,可以将其纳入网络软件开发课程设计教学环节。移动互联网应用软件开发主要包括无线终端应用软件开发、移动增值业务开发等。课程内容主要为iOS或Android平台应用程序开发,可以作为通信工程综合实验的一部分。

由于通信工程专业学生的知识体系结构与计算机专业学生不同,同样的计算机课程对通信专业学生的教学目标和要求也应有区别。以上计算机类课程在内容安排上必须考虑通信专业学生的特点,不能直接照搬计算机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软件类课程以通信网络软件系统开发和移动互联网应用开发为主线,硬件类课程以无线通信电子线路设计为核心内容。

3 通信工程专业计算机类课程实践教学环节设计

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通信工程专业人才的重要环节。在课程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实践教学环节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消化相关知识点,有助于锻炼学生实际应用知识的能力。现有实践教学环节中,验证性实验所占比例较大,综合性实验设置欠缺,而且各实践环节之间缺乏相关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因此,在设置计算机类课程实践教学环节时,应尽量提高综合性实验的比例,并注意相关课程之间的联系,加强实践教学的系统性。优化调整后的计算机类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包括以下几类。

1)课程实验:包括C语言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和计算机网络三门课程的课程实验。其中C语言实验主要让学生建立计算机编程的基本概念,掌握编程规范和程序调试技巧,具备实现基础算法的能力。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实验,着重培养学生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理念,具备利用C++/Java编程环境开发实际应用程序的能力。计算机网络实验要求学生在掌握网络设备使用、调试和组网的同时,能够利用工具软件深入理解网络协议,并掌握Socket编程的基本方法。

2)课程设计:将现有硬件电子线路课程设计整合为通信电子线路课程设计,增加网络软件开发和嵌入式系统两项计算机类课程设计。其中网络软件开发课程设计要求学生综合使用面向对象和网络编程技术,开发C/S、B/S架构下的网络应用软件系统,积累整体性软件项目开发经验。嵌入式系统课程设计综合了单片机和嵌入式系统两门课程的内容,利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验室设备,让学生掌握典型嵌入式硬件平台上的软件系统开发技术。

3)综合性大实验:包括移动互联网应用软件开发和无线通信系统设计两项综合性实验。移动互联网应用软件开发综合实验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的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学习和掌握iOS 或Android操作系统的应用软件设计方法,结合网络编程知识,开发具备网络通信功能的智能移动终端软件。无线通信系统设计综合实验要求学生利用通信电子线路设计、多媒体通信和嵌入式系统等课程内容,完成无线视频传输系统收发端硬件设计和相关嵌入式软件开发。

4)毕业设计:毕业设计是应用型通信工程人才综合能力培

养的重要阶段,在设计选题上要尽量减少理论型和仿真研究型课题,以通信软硬件系统开发类课题为主体,充分利用现有实验室条件,并结合专业教师自身研究方向和课题,进一步培养学生所学通信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5)学科竞赛与大学生创新计划:积极引导部分学有所长的通信工程专业学生参“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电子设计竞赛、智能汽车竞赛、智能制造挑战赛、单片机及嵌入式系统大赛和物联网应用创新大赛等多种学科竞赛。同时,鼓励和指导学生积极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锻炼学生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

4 结束语

课程建设是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应用型通信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必须面向社会实际需求。随着通信产业的快速发展,通信技术已经与计算机技术紧密结合。本文针对现有通信工程专业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通信工程专业计算机类课程设置的优化方案,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初步实践。今后将继续以应用创新型通信专业人才培养为目标,不断优化相关课程建设。

参考文献:

[1] 张洪全,冯进玫,郭继坤. 移动互联网时代应用型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 中国电力教育,2014(29):33-34.

[2] 丁文飞,孙会楠,郭秀娥. 通信工程专业柔性化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16):101-103.

[3] 杨亚萍,梁丰,刘高平,等. 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实践[J].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5,37(6):8-10.

[4] 朱宇光,严伟忠,闵立清,等. 通信工程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思考[J]. 常州工学院学报,2013,26(2):85-88.

[5] 尤肖虎,潘志文,高西奇,等. 5G移动通信发展趋势与若干关键技术[J]. 中国科学:信息科学,2014,44(5):551-563.

[6] 刘建航.李世宝.张锡岭. 通信工程专业特色的软件综合实践课程规划[J]. 教育教学论坛,2012(32):237-238.

篇2

随着信息技术在当今各个领域之中的应用以及其不断的发展,计算机应用专业在教学的方式上需要进行不断的创新,这样才可以紧随时展的步伐,实现对现代社会的新型人才培养。随着实践教学的模式在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中的实施,实现了教学效果的进一步提升。本文就是对其进行研究,希望可以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2信息技术背景下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实践教学研究

2.1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

对于传统的实践教学而言,都是先进行理论的教学再进行实训实习,使得理论以及实践在教学的过程中很难实现结合。在进行理论教学的过程中,仅仅是采用教师讲授学生记录的形式,采用多媒体进行操作的步骤演示,因此学生既没有操作的机会也不能对自己的想法进行表达。而在进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学生通过理论笔记中对实验案例的记载对分配的实践任务进行完成。在实践的过程中仅仅对教师讲述的案例进行模仿,很难实现独立思考以及自主创新[1]。因此对于教学过程中的理论以及实践,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使其实现良好的结合,使学生理论的学习中没有实践作为支撑,实践的学习没有理论进行引导。这样就使得学生对理论以及实践的血丝效率都很难实现进一步的提高,进而降低其学习的兴趣,使得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率都很难实现进一步的提高。因此,通过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方法的进一步改革,在进行中职的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使得理论的教学以及实践的教学可以同时进行,在教学任务的驱动之下,实现学生对理论以及实践共同的学习。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巧妙地将理论融入到实践之中,在学习理论的时候进行实践,同时在实践的过程中实现对理论的学习。这样就可以使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学生在进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既实现对理论的全面理解,又实现对实践的良好掌握。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得到有效的激发,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获得更加明显的教学效果,使得实践教学的效率以及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同时也使得教学的时间得到进一步的节省,进而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2对专业实践课进行教师队伍建设的进一步加强

专业教师对于中职院校的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教学而言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中职院校应该积极组织专业教师参加省级以及国家级的教师培训,在进行培训的时间中,学校应该对教师加强管理,严格要求,使其通过培训实现自身知识以及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升[2]。同时,应该让教师对网络上丰富的教学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对一些文本、图片、音频以及视频资源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进行有效的应用,并且可以将一些学习软件应用在教学之中,主动对一些模拟设备进行学习,并且实现在教学过程中的合理应用。教师可以对网络的平台进行利用,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同时,应该让教师积极地将自己在网络上搜集的教学以及学习资源通过平台与学生分享。这样就可以使教师的专业水平实现进一步提高的同时,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学习资源。同时,中职院校可以利用寒暑假组织教师参加生产企业的专业实训,这样就可以极大程度地提升教师的动手能力,使其实际的操作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培养,这样就可以使教师的教学水平实现进一步的提高。

2.3将现代的信息技术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全面融入

对于专业的学科,应该进行QQ群或者微信群的建立,教师将有价值的教学资源与学生积极进行分享,同时也鼓励学生对一些学习的资源进行收集和整理,再与教师和其他同学进行分享。学生可以对电脑或者手机进行利用,通过教师的指导,一边操作一边学习。同时,学生可以将不会的问题通过QQ群或者微信群来进行提问,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可以顺利完成教师布置学习任务,同时也可以对其学习的积极性起到良好的激发作用,进而使其可以积极主动地进行自主学习。同时,教师可以将好学生的操作以视频的形式在群里和其他的同学进行分享,这样就可以使得学生的学习成果有机会得到良好的展示。教师也可以将好的学生作业在群里和大家分享,这样就可以使学生获得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进而在学习中更加积极主动,而且对教师布置的作业可以认真完成。同时,教师也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免费空间的申请,可以将学生在进行实践操作过程中的作品在学校的服务器上进行展示,无论是不是成品,都可以获得展示的机会。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可以互相欣赏作品,互相听取意见,及时发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并将其及时进行改正。这样就可以使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进行对自己不断的完善。同时也可以鼓励学生对电子上午、网络技术以及课程设计等做到了良好的了解以及掌握。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将学习过程中接触的知识带入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之中,进而对实践的课程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

2.4对实践教学评价的体系进行改革

在对中职院校的计算机应用专业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对实践教学进行分值比例的提升,对学生的实践教学加以重视,这样才可以使学生对实践更加重视。按照传统的计分形式,中职院校的计算机应用专业都是根据实践课上学生出勤的情况、卫生的情况以及纪律方面的表现,以及学生在进行实践的过程中对实训报告的完成程度来进行综合的评分。这样的评分方式不够客观公正,因此很难将学生的真实水平通过评分来加以体现,因此对于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教学成果也很难得以体现。为了使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在对学生的实践课程评价过程中的一些弊端得到有效的避免,中职院校对于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实践教学评分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进行:①教学与考试的分离,参加教学的教师不参加考试的出题,不参加监考以及评分,这样就可以使考试与评分变得更加公平公正。②进行专业的出题小组的建立,负责对实践教学进行出题,试题应该与实训过程中岗位的需求严格符合,实现对工作岗位场景的仿真,考生的交卷形式可以是实际操作的成果,同时也可以是作品,再由几名专业教师所组成的评分小组对考生的交卷进行评分。通过这样的形式,就可以使学生在进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得到公平公正的评分,使学生的真实能力以及水平得到合理的发挥,使学生对知识以及专业技术掌握的情况得到客观的显示。这样就可以使中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教学收到满意的成效,使得学生的真实水平得到良好的发挥,教师也可以在实践的过程中对学生的技术有进一步的了解,因此可以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以及对专业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进行教师内容以及教学方式的良好制定,使得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实践教学效果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3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当今经济以及科技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实现了进一步的转变。随着互联网以及计算机的普及,社会对专业型人才的需求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因此,中职院校在进行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生的情况使得实践教学的方法得到进一步的转变,加强对专业教师的培训,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将现代的网络技术融入进来,使学生做到学以致用,进而使其学习的兴趣得到进一步的增加,同时也要将传统的考试以及评分的形式实现进一步的转变,使学生的真实能力得以发挥,这样才可以使中职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实践教学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教学;分层分类教学

作者简介:何典(1977-),男,湖南湘阴人,湖南商学院计算机与电子工程学院,副教授;梁英(1977-),女,湖南湘潭人,湖南商学院计算机与电子工程学院,副教授。(湖南 长沙 410205)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商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批准号:校教字[2011]14号)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1-0137-02

在时展趋势下,大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水平与应用能力已成为衡量其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准。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走向社会的毕业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和信息素养,进一步提升和加强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尤其是实践教学,已成为必然。

由于大学生的兴趣爱好不同、专业不同,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认识各异,同时用人单位对新员工的计算机能力要求不断提高,计算机的教育教学如果缺乏针对性,就很难达到预期成效。因此,高校需要针对学生的专业特点,调整和改进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面向学生专业应用,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教学改革。

实践能力培养和提高是学生专业发展最直接的需求。实践教学环节贯穿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和衡量教学效果的主要标准。

一、需要面向专业应用对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教学进行进一步探索

各个高校都非常重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及其改革,将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列为必修的公共课程,并不断优化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研究教学方法,改变考核方式,提高教学效果,加强对计算机实验室软硬件的环境建设,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教师队伍的师资水平。

加强实践教学一直是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和研究的重点,被认为是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重要途径。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一样,具有同等重要的位置。

在教学和改革过程中,研究人员和教师不断提高对计算机实践教学的认识水平,努力完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注重理论和实际操作相结合,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加强教学资源建设力度,实行开放式和网络化教学模式,改革实践教学考核方式,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1,2]

但是,实践教学的研究往往都依附于理论教学的研究,或者着重于实际操作能力地提高,而缺乏对实践教学的本质目标、实践教学本身的体系和教学模式、实践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体系和方式的深入研究。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大都按照计算机基础知识与计算机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模式来进行,缺乏对专业应用背景的研究,缺少对专业应用项目和案例的介绍和实际操作演练。一些结合专业特点开设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在实践教学中与专业的结合还可以更加紧密。

相比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能够更充分地发挥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能更有效地引导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但是,由于学生的基础课太多,计算机基础课程大部分情况下是“上大课”,教师面对众多的教学对象,缺乏对学生个性的了解和专业发展的关注,在实践教学环节中,也难以做到对学生的“一对一”指导。相对应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的是大一统的理论教学和动手能力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难以得到满足,特长难以发挥。

二、面向专业应用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的关键

要做好面向专业应用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教学,需要在以下几个关键点做好工作:

1.各专业对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的分析

获得不同专业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不同需求,是进行面向专业应用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前提。所以,高校首先要广泛调查和深入分析不同专业对于计算机应用与实践能力的不同要求。包括应用基础、使用范畴、专用软件、后续要求等。既要调研专业教学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支撑要求,又要分析用人单位对工作岗位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现实要求。

2.分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研究

在计算机应用能力需求的基础上,按专业确定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并探索出其中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是进行面向专业应用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所必需遵循的框架。其主要内容包括:建立各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总体结构、理清各门课程实践教学内容以及互相之间的衔接关系;探索分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使其符合专业应用特点和要求,能够满足学生专业发展的个性化需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3.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体系与评价方式研究

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体系与评价方式,是评价和不断改进实践教学的需要,既要用来考查学生学习效果,又要用来检验和调整实践教学体系、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要制定出能够全面反映学生学习过程和衡量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体系和方式,包括评价手段和评价内容。主要考查学生计算机实践能力和专业应用水平是否切实得到了提高,与专业的结合是否恰当,从而检验面向专业应用的实践教学效果,提高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为进一步地改革和研究打下基础。

三、面向专业应用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改革实施过程

湖南商学院依托多个校级教研项目,对面向专业应用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教学进行了改革。学校已有的“2+X”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为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提供了理论教学框架和研究平台。学校的网络教学平台、网络考试平台、计算机实验室、计算机网络实验室提供了先进的软硬件条件,为项目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这些条件下,笔者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

1.对各专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进行调查和分析

调研对象包括专业教学部门和用人单位两个方面。方式主要是组织教师到其他专业进行走访调查,到兄弟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单位进行交流,组织教师和部分学生到用人单位进行调研。

2.构建分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教学体系

笔者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借鉴其他基础课程的经验,提出了按照专业确定实践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的原则和方法。针对不同专业的应用需求,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上,结合各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构建了具体的分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教学体系。

同时,在已有的分层次的课程教学体系上,建立分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对于计算机掌握程度不一的学生开设(或者选做)不同的实验。

3.进行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探索

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笔者主要增加了专业应用背景的研究和嵌入,加强了专业应用项目和案例的介绍和实际操作演练。在不同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引入了启发式教学、目标式教学、立体化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检验效果,及时进行总结和改进。

4.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体系与评价方式研究

为了实现学生专业应用和自身专业发展这一目标,教师应在教学工作中探讨、实施和提升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方式,改进评价手段,更新评价内容。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不再单纯以期末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也不以试卷考试为单一手段,加入了大作业方式、加大平时实验表现比重。在统开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加入对专业背景的考查项目;在专业相关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中,进一步增加了对专业应用项目和案例的考查比例。

四、实施效果

如何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提高学生在其专业领域的计算机应用和实践能力一直是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面临的挑战。将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教学与学生专业相结合,符合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核心目标,即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体现了计算机基础课程在整个高等教育培养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在实践能力培养的基础上,重点突出专业应用,支持个性发展,将实践能力地提高体现到学生专业素质和个人素质的提高上,进一步实现了实践教学的本质目标,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就业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从专业应用的角度对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教学进行探索,增强了学生在其专业和兴趣领域的计算机应用和实践能力,达到了因材施教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目的。

调查结果也表明,2010年以来,90%以上的学生肯定分层分类教学形式,85%以上的同学认为这一形式激发了学习计算机的热情,提高了学习效率。大部分同学认为分层分类教学形式对专业学习有较好地促进作用,而且年级越高的学生对所学习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实用性评价越高。

五、结束语

进行面向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研究和改革有其重要性和必要性。高校在研究和改革过程中,需要在深入分析各专业对计算机应用与实践能力的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面向不同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更换教学内容,满足专业应用的需要;针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特长和专业特点等,教师进行个性化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方法的研究,满足学生专业发展的要求;提出更加全面反映学生学习过程和专业学习后劲、更准确考查学习效果、提高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积极性的实践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与评价方式。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 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改革;实践;课程体系;网络平台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2)28-6737-02

1 概述

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是计算机专业课中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程,目的是帮助学生使用英语进行专业交流。在高度国际化的社会环境中,具备计算机和英语两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因此,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教与学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充分优化配置《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体系,把握语言教学的规律性,突出专业教学的科学性,才能不断提高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的效果和质量,以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专业复合型人才。

2 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的现状分析

纵观目前的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其主要现状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教学模式陈旧

目前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教学模式多以教师讲授为主,课堂完全由教师来主导,学生只是被动地接收知识。这种模式下,无法突出专业英语教学的实用性,学生不能充分将所学的英语知识有效地与专业知识相结合,因此学生的参与性不高,课堂开小差情况严重。因此,现有的教学模式急需改变。

2.2 教学方式单一

与其他专业课相比,学生通常认为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专业性不强,因此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另外,这门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比较单一,教师大多都是采用讲词汇、翻译课文的形式讲授,学生觉得内容枯燥,上课表现不积极,课下更没有复习的热情,进而逐渐对这门课程失去学习兴趣。

2.3 师资力量不够

当前,从事专业英语授课的教师要么是英语专业教师,要么是计算机专业教师来担任。英语专业教师英语功底虽强,但是自身计算机专业知识匮乏,教学时难免对计算机知识点理解不到位。而计算机专业教师英语水平有限,自身的英语表达能力不够阐述专业的计算机知识。因此,加强教师的计算机专业英语素质刻不容缓。

2.4 学生水平参差不齐

学生自身的英语水平良莠不齐,英语基础好的学生对于计算机专业英语的学习不仅能够快速掌握翻译技巧,还可以学到专业技术以及专业思维,其效果不言而喻。基础差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自身的基础薄弱,短时间内很难对专业英语的词汇量大、专业术语多、长句多、构词法繁杂等适应,很快就会失去学习兴趣。

3 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改革内容和实施方案

3.1 制定全新的课程体系

根据计算机英语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计划,从思路上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一套具有自身特色,行之有效的计算机英语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学生实用语言输出能力,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计算机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包括两部分:一是要掌握必须的计算机专业知识;二是要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听、说、读、写、译等计算机专业英语知识以及实用英语等相关专业知识。

我们将《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分为三个学期完成,第一个学期介绍在实际IT工作场景中的英语需要,由浅入深地介绍计算机技术人员所需要的最新、最常用的计算机专业英语知识,第二个学期介绍软件开发流程及相关工作场景,有机地融合计算机行业与商务环境对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的要求。以段落理解和听说占主导,语法作为辅助,在真实场景中反复练习,有利于学生更加形象地对计算机词汇进行记忆。第三个学期介绍专业技术文献的阅读和撰写,兼顾实际项目实施中灵活多变的特点,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全新的课程体系使得教学内容从“泛英语”向“计算机职业英语”转变。

3.2 构建交互性网络平台系统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为教学服务,积极构建《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交互性网络平台系统。该系统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网络、媒体等为主要载体,以教师角色的转化为先导,以合理的网络教学平台建构为核心,通过“过程性”的有效控制来确保《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教学的高质量完成。

《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系统中,提供了多种学习方式,包括课程学习、自我测试、交互天地、资源下载等功能。课堂学习,可以为学生提供任务型的指引,促进学生及时掌握课堂教学内容;自我测试,学生可以随时检验学习结果,适当调整学习重点,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要;资源下载,交互天地,利用BBS作为计算机专业英语学习交流的工具,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进度组织相关的活动,完成从讲授者到组织者的角色转变。

3.3 研究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互动式教学模式

《计算机专业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应用和交际。因此,在课程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这就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互动式教学模式。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计算机专业英语交互式教学方式,要以适合学生个性化学习为原则。运用建构主义指导专业英语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如何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已达到培养创新的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交互式教学课堂的内容是经过教师精心设计的,由师生共同参与的。这样使得课堂更开放自由、富有情境性,可以更好地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其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3.4 建立灵活有效的考核制度

《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的考核完全打破传统的单一期末考试的做法,采取笔试加口试的考试形式,笔试占50%,主要包括词汇、文章段落翻译;口语占30%,主要包括课堂回答问题、小组讨论等,平时成绩占20%,主要考察作业完成、出勤等情况。通过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可以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深入了解学生的专业英语掌握和应用情况,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5 建立一支高素质师资队伍

适时地为授课教师提供尽可能多的英语及职业IT培训的机会,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听、说、读、写、译等能力。同时,与时俱进的了解计算机行业的最新发展方向,在授课过程中将英语知识和计算机新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以适应当下社会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的需要,这也是培养新型复合型人才的重要保证。

4 结论

以计算机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为指导,完善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体系,以构建主义理论为依据,建立互动式教学模式。在互动式教学模式下将制作完成的网络教学平台系统和多媒体课件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达到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侯悦.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科技信息,2009(12).

[2] 万春红,邵超.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教学现状及对策[J].人力资源管理(学术版),2009(11).

[3] 崔玉宝.谈计算机专业英语的学与教[J].华北航天工业学院学,2003(4).

[4] 姚越.浅谈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教学[J].福建电脑,2009(5).

篇5

关键词:实践能力;以考代评;实习实训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6-01-14

一、存在的问题

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很多普通高校都走在应用型转型的路上,并存在很多问题。

第一,课程体系陈旧,与实际生成脱钩。教学过程中往往以课本、课堂为主,不能体现企业的用人需求。

第二,缺少科学的合理的考评办法,单一的考评办法不能综合体现学生的实践能力,针对实践能力的考评没有形成制度,往往以任课教师个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

第三,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以通过学校考试为目标,也就是局限于某学校的某个教师或教学团队,而教师往往以学生的整体水平来确定教学的目标,并不是以企业的需求为导向确立教学目标。这就使学生不能确立明确的学习目的,往往都用“好好学习也找不到工作”来评价大学的生活。

二、解决办法

1.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模式

日常教学过程中,不但要有完备的理论教学过程,还要有贴近生产的实践环节。理论学习是实践的基石,实践是对理论加深理解的必行之路。前期目标是让学生熟悉开发环境,掌握基本的技能。中期采用项目驱动的方式,使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后期应以练代讲,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2.明确的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的确定不能统一化、固定化,应因时而异,因人而异。一般专业竞赛、职业资格证书都是由国家、行业学会、国际行业组织等组织的,他们更了解市场的需求,设计的内容更贴近实际。以参与专业竞赛、职业资格考试的形式为学生树立更贴近市场的学习目标,根据不同的兴趣,参加不同的专业竞赛,获得职业资格认证,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多元化的实践平台

在实践平台方面,学校不但要有自己的实习实训基地,而且应与校外企业、培训结构建立深度合作,为学生提供多元的实践平台。学校通过与企业的合作,丰富本校的实习实训内容,提高校内实训基地的水平。

4.双师型队伍建设

教师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计算机行业是一个飞速发展的行业,技术日新月异。在校教师如何保证自己教学水平的先进性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学校应多为教师提供接触企业的机会,教师自身也要有意识地吸收相关的知识,使自己教授的内容更贴近实际。

三、科学的考评模式

科学的实践能力考评模式一直是困扰我们的问题,在考评过程中应采用多元化的方式来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测评。单一的考评结果不能客观体现学生的实践能力,应通过改革校内考试模式、参与职业竞赛、获得职业资格认证等多元化的形式来考评学生的实践能力。

1.应用能力考试

传统的考试方式是以试卷形式来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但在计算机专业领域,很多与应用能力相关的知识点无法以试卷的形式来进行测评。改进考试模式是提高实践能力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期末考试应该采用上机操作、项目作业等形式,切实考察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不是背书本的能力。

2.职业竞赛

学生通过参加专业竞赛的形式确定更具体、更实际的学习目标,在竞赛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而对于竞赛中获得成绩的学生,应根据竞赛等级、实际情况、专业方向给予校内的认可(免修、免考相关课程,对相关课程已经结束的应给予精神物质方面的奖励)。

3.职业资格认证

职业资格证书是国家、行业统一认可的能力证明,在学生实习实训期间,应鼓励、组织学生参加相关的职业资格认证考试,通过获得认证的方式来证明学生的实践能力符合市场需求。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行动导向教学法;会计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将会计管理人员从传统的繁琐的统计和计算当中解放了出来,会计管理人员通过操作计算机可以快速地掌握企事业单位的经济状况,然后通过认真分析市场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形成可行性报告,上报企事业单位的管理层,并将其作为企事业单位管理层进行决策的依据。这样,会计管理人员操作计算机的能力就成为了决定会计管理人才质量的决定性因素,直接影响到可行性报告的质量,并进而影响到管理层进行决策的正确性,决定了企事业单位的正常发展。为适应形势的发展,会计专业必须为企事业单位培养出一大批高质量的计算机专业人才,为企事业单位的正常发展提供保证。而要想培养出大量的会计专业人才,必须大力加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的主观能动性,不断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水平。

1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涵义、特点与作用

1.1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涵义。从涵义上来讲,行动导向教学法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教学方法,而是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教师的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令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目的的一种开放式教学方法。

1.2行动导向教学法的特点。(1)强调个体行动性。在教学过程中,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法主要是强调每一个学生参与到整个课堂之中,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究课程知识,通过实践性的活动掌握课程内容。(2)强调教学的完整性。行动导向教学法特别重视教学的整个过程,通过完整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通常情况下,整个教学过程包括确定任务、实施任务、检查任务、评价任务等四个环节。(3)强调学习的合作性。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习的合作性,通过学生之间,学生小组之间以及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合作不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集体意识,不断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4)强调教学评价的开放性。在教学评价的过程中,既包括定量评价(主要是针对学生知识和技能提高的评价),又包括定性评价(对学生能力提高的评价),其教学评价的结果全部是开放性的,既可以让学生自己制定标准对知识学习的效果进行评价,还可以通过教师制定的标准对学生学习学习的效果进行评价。并且通过评价不断地发现问题,帮助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1.3行动导向法的作用。通过行动导向法可以不断推进课堂改革,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动手能力与团队精神等多项技能,不断拓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主宰者的地位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和学生位置平等的参与者,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参与课堂,不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作用,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课堂的每一个环节,参与到课堂实践之中,在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2行动导向教学法在会计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应用

2.1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会计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会计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最常用的教学方法,在实施过程中,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师首先将教学内容分解成若干个任务,并且每一个任务都和会计专业活动有关,然后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带着任务对相关知识进行探索研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断掌握计算机基础的知识和技能,不断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任务驱动教学法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步骤:(1)制定任务,确定将要解决的目标与任务;(2)学生完成任务,学生通过个人或者小组合作的方式尝试完成任务;(3)提出问题,学生提出在尝试完成任务中发现的问题;(4)获取知识与技能,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查找相关资料获取知识和技能,还可以通过知识的讲解让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5)回归任务,学生在掌握上述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再次回到任务上,更加完美地完成任务。

例如,在学习Excel时,计算机应用基础首先要认真分析课程的重点、难点以及学生的学习能力,然后在此基础上制定“班级情况调查统计表”、“班级零用钱调查统计表”、“班费收支情况统计表”、“商品销售情况统计表”等多项任务。在创建上述任务后,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师要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让学生通过讨论分析通过解决哪些问题才能够完成上述任务,然后通过小组活动探究解决问题。在设计各种统计表的过程中,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师要积极参与到每一个小组的活动当中去,搜集各小组中难以解决或者无法解决的问题,并将这些问题放到整个班级的背景下进行讨论,如果能够通过讨论解决问题,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师则不必要进行讲解。如果无法通过讨论解决问题,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师就要在讨论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指导学生通过练习完成任务。在任务完成后,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师要对学生完成每一个任务的情况进行系统的总结和评价,对学生通过小组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给予充分的肯定,然后指出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以及改进的措施。

2.2案例教学法在会计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应用。案例教学法是指通过案例进行学习的方法。在学习的过程中,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师要在分析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典型的案例将学生引入场景,然后通过学生独立或者小组合作完成学习任务。案例教学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信心,不断提高其分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使用案例教学法的过程中,首先必须围绕教学内容恰当选定问题,用会计工作中的事实当所素材进行编制。案例的编制不能随便进行编制,必须依据客观事实,从会计实物工作中选取具有典型性、启发性的案例,并将其应用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

篇7

关键词:企业;预算管理体系;构建;应用

预算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是最有效的企业管理方法之一,也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助于企业管理效益的提高,有助于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反映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经营状况和财务的状况。预算管理体系是企业协调各方资源的工具、考核员工的依据,是推行企业内部管理科学化和规范化的基础,也是促进企业员工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有效途径。

一、企业预算管理体系的构建。

1、企业预算组织架构

企业预算管理体系的骨骼是企业预算组织架构,主要包括预算决策机构、预算管理机构和预算执行单位等,企业在进行企业预算体系的构建时,第一个工作就是要确定企业预算的组织构架。不少人认为预算仅是财务部门的工作,这是不正确的。实际上企业的预算管理工作应是在企业预算管理委员会指导下由企业的各个部门一起参与、共同完成的一个系统工程。企业为此就必须要成立一个专门的组织机构,使得预算编制草案能逐级上报,在企业权利机构审复预算后,要有由上到下机构开展逐级审批的程序。在预算编制和执行过程中,还要使部门经理参与到预算管理组织中,通过部门经理的参与,预算编制更加符合实际情况,预算执行更有成效。

2、预算运营计划平衡体系

当前,许多企业的预算制定和运营计划是相分离的,这样的管理方式有很大的弊端。各部门在进行部门预算编制的时候,部门经理首应为预算编制找到依据,这一依据就是部门的运营计划,而部门运营计划的根据则是企业战略下的总运营计划。根据部门运营计划,部门的预算编制小组就可以进行详细可行的预算编制,部门经理也可根据运作计划对预算编制的准确性进行审批。这样,在多次的反复循环后,预算和运作计划就可以达成平衡。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给企业预算提供了很大的机遇,实行企业预算管理信息化,有助于挖掘预算管理的潜力。在一些有条件的企业中,应该积极地推广使用预算管理的信息化,提高预算管理的效率和水平,将企业的预算管理、人力资源和会计核算管理结合起来,满足企业多方位的需要,充分的利用信息的预算管理,及时跟踪预算情况,调整生产经营状况,为企业的决策提供有效地支撑。

3、预算分析评估体系。

预算管理分为事前、事中和事后管理等三个方面,事前管理是指预测利润目标、编制预算等,事中管理是指执行预算,而事后管理则是进行预算分析评估工作。进行预算管理的过程包括很多个步骤:编制预算、经济活动的状态计量、对实际和预算进行比较、确定实际和预算的差异以及调整经济活动等等。预算一旦确定,就一定要进行坚定实施,各部门应在实施过程中对执行情况进行计量,并与预算量进行对比,分析实际情况同预算不符的原因,并根据分析的情况进行相关措施的改进,以更好的实现预算目标。保证企业实现目标利润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认真制定预算并予以严格执行。预算制定科学与否及执行情况如何则需要通过预算评价进行解决,而因子分析法和综合分析法是预算分析评估工作中较为有效的两种分析方法。

因子分析方法是通过对无法完成的预算指标的成因进行细分,直至细分到时最小因子,以提供最基础的数据支持,进而进行有效的管理决策。拿企业经营利润目标下降分析为例,若是因为主营收入下降而导致经营利润目标下降,我们可以对主营收入下降这一原因进行逐级的分解,从产量、单价、品种、市场等方面多角度分析,从而得到最小的因子,通过比较它和预算之间的差异,进而了解到主营业收入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的根本原因,并以此为依据进行相关解决措施的制定工作。

综合分析法则是通过在企业的每个业务部门设立专兼职的分析岗位,综合分析每个月财务部门提供的预算分析数据和本部门的实际情况。从而可以从业务的角度找到实际工作同预算之间产生差异的原因,进而为解决相关问题找出解决措施。综合分析法的一个好处就在于,一方面可以对分析的深度和广度有所加强,另一方面则是对财务部门的工作负担有所降低。

4、预算调整体系

进行预算调整必须是在一定规范的基础上,一些小的变化之后就进行预算调整,那么便很难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而且预算本身的价值和意义也就不复存在。笔者认为最为有效的预算调整体系应当分为预算目标调整和预算内部调整两个方面。

预算目标调整必须进行严格的控制,只有在内外环境和条件发生巨大变化且短期内难以恢复的情况下,才能对所涉及的预算,在报经有权机构和人员审批后,进行适度地调整。未经有权审批,预算不得随意调整。这是因为,企业预算关系着整个企业的战略目标。预算一经调整,评价目标体系应随之而变。

相对于预算目标调整,预算的内部调整的要求则不是那么严格,因为它的调整不会对企业的整体经营目标产生影响。只要符合内部制度要求,在保持预算目标不变前提下,可对预算的内生因素进行个别调整,以更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此外其调整的频率也可以经营情况为基础适时作出。

二、企业预算管理体系的应用

本文以江汉油田的预算管理体系为例,试对企业预算管理体系应用进行分析与研究。

江汉油田是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下属的江汉石油管理局下属企业,其预算管理模式为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下达业绩考核指标,江汉石油管理局再将下达的业绩考核指标分解给江汉油田,在此基础上江汉油田根据上级下达的经营指标,对二级单位下达预算编制命令,各二级单位根据考核指标进行预算编制,并将编制上报给财务处进行批示。财务处将预算传达至结算中心,结算中心对业务进行处理,并将处理报告报至审计处和二级单位。审计处的审计工作根据审计报告和二级单位的工作指标完成情况进行的。而后审计处把二级单位的报告和审计一同送至企管处,由企管处进行汇总考核,并最终送至管理局进行审批后,实施其所制定的奖惩制度。

江汉油田预算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导致行政干预思想仍旧存在,以下几点是行政干预思想存在的表现:压缩支出的基础是行政命令式的百分比;盲目追求生产任务的完成率,忽视效益问题;忽略成本问题,盲目争取投资工作量。这些都为企业的未来的发展带来很多的障碍。

第二,实现预算目标的措施做的不到位。产生这一问题得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缺乏科学的预算编制依据;预算编制同预算执行相分离;预算管理缺乏对采购和销售环节的关注;忽视达到预算目标应该采取的措施。

第三,没有对预算的执行过程进行严格的管理。这主要表现在企业不能根据自身的情况和市场的变化进行预算的适当调整。

所以企业预算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一是要采用可行的预算方法如滚动预算、零基预算等,且应以切合企业的实际情况为前提,同时可多种方法组合使用,以避免由于外部环境而引起的在企业预算中无法执行的尴尬局面。二是积极推进预算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多层次、全方位地提高预算管理的效率和水平。三是不断对预算工具进行持续地改进,完善预算算理。四是在预算工具的改进过程中,要注重企业组织层面的协调、对成本利益的考虑等方面,因受企业新的管理模式的制约,企业在预算的过程中要选择正确的预算管理方式,要充分的认识到新制度、新模式存在的弊端,准确的核实经济效益和成本。

[结语]企业的预算管理体系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为保证企业利润目标的实现必须对企业内部各个机构的业务内容进行统一预算规划,以达到协调一致。因此,在建立企业预算管理体系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预算运营计划体系、预算分析评估体系以及预算调整体系的建设。(作者单位: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淮安市分行)

参考文献:

[1]安伟. 试论企业预算管理体系的构建[J]. 现代商业. 2009(05)

[2]王颖驰. 关于构建企业预算管理体系的几点思考[J]. 科技创新导报. 2009(36)

[3]涂远强. 搞好企业预算管理的几点思考[J]. 冶金财会. 2008(01)

篇8

[关键词]职业教育;需求驱动;任务驱动;案例教学;项目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34-0004-04

[作者简介]吴鸿飞(1975―),男,广西上林人,本科,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讲师。

2011年初,我校迎来国家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的联合批复,成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首批建设单位,计算机应用等五个专业为重点建设专业。2013年9月我校建设通过验收,各项指标达到示范校建设任务书规定的要求,计算机应用专业建设像学校各个项目建设一样进入发展的新阶段。整个过程,我们的工作都是在“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指引下进行的。我们的研究,从分析经济社会变化中产业发展的变化,审视本专业人才培养当今面对的挑战,归结到制定理性的改革和建设方案,并落实到示范校建设的实践中来,使它高标准适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要求。

一、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2005年,国务院颁发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第二条指出,“职业教育要为……服务”,计有五项。内容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农村劳动力转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特别是职业能力”,这是对以服务为宗旨的要求最基本的概括。《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第十四条强调,职业教育要“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这里强调的两个“满足”与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要求紧密相连,后者为前者指明方向,前者是后者得以落实的必由之路。

可以说,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归根到底有两个关键问题:一是要满足行业、企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用工的需要;二是要满足学生通过受教育获得高质量就业机会的需求。但是,当今毕业生感到求职难,企业也深感招才难,这并非个别现象。国内外研究表明,“两难”的根源在于技能的供求不匹配。在人才市场中,毕业生所拥有的职业技能与招聘岗位所需要的职业技能脱节,这自然产生“两难”问题。如何通过专业建设和发展,使毕业生所具有的职业技能与市场动态的需求对接,实现技能的供求匹配,是职业教育面临的挑战。对计算机应用专业而言,所面对的挑战更加严峻。

我们通过多次调研发现,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当今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毕业生所对应职业岗位对技能的需求趋向综合化,毕业生需要能够胜任多种典型的工作任务,才能在职场立足并游刃有余。对此,我们采取的应对之策是把构建和实施需求驱动的办学模式上升到战略高度,以适应两个“满足”为参照,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落实使毕业生能够胜任多种典型工作任务的训练目标。

二、创建“项目引导,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

“项目引导,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其最大特点是从专业基础能力训练、专业综合能力训练到职业岗位能力训练都以项目为引导,通过任务驱动的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和实习实训,分级递进地发展学生的能力,将培养学生的过程从学科本位转变到能力本位。这个过程中的各阶段能力训练要点如下:

1基础能力训练:在第一、二学期完成专业初级课程和公共基础课的教学,教师“手把手”全程帮助学生完成基础项目(基础实训)。

2专业综合能力训练:这项训练分为两个互相衔接的层次。(1)在第三学期完成专业进阶课程教学,由学校专业教师和从企业聘请的双师型教师执教,教师“半牵手”地指导学生完成指定的仿真项目(作业)。(2)在第四学期综合完成实训类课程教学,这个阶段的教学任务定位是完成顶岗实习前的培训。教师应该“松开手”,让学生在校企合作的校内工厂和服务部独立工作,完成校企项目(校内工厂和服务部真实的工作任务)。

3职业岗位能力训练:第五、六学期,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到校企合作企业顶岗实习,教师“全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岗位项目。“全放手”不意味着教师的任务完成,不用再参与学生的实习,而是指教师让学生独立自主地承担项目。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加强对学生的管理,跟踪调查学生的实习情况,研究实习中的问题,总结经验、改进教学。

三、建设任务驱动的课程体系

我们致力建设任务驱动的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这一课程体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瞄准两个“满足”的办学方针和项目引导,与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相呼应。这个课程体系以明确专业对应的职业工作岗位群为基础,指出信息录入文秘办公、平面图形和图像处理、动漫及多媒体制作、网站设计与管理、网络组件及管理、信息产品销售与技术支持等六种岗位,并指出各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这是深化校企合作双方人员经过多次调研讨论交流的成果。接下来,我们分析了典型工作任务所要求的岗位职业能力,并以此为根据设置了基础项目、仿真项目、校企项目、岗位项目这四类教学内容,每类教学项目下设置相关的课程。这个课程体系指向使毕业生能够胜任多种典型工作任务的训练目标,是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当前所面对挑战应对策略的具体化。

四、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我们努力以需求驱动为指导,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革除传统教学“教师讲,学生听”的弊端。具体而言,我们做了如下工作:重组课程内容,使其从按知识体系组织转变为按照专业工作流程和工作任务组合;推进基于工作过程的任务驱动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明确要求教学过程要“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每个单元教学都要确保“为两个‘满足’加分”。为配合课程改革和建设,我们联合神州数码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和南宁城市通集团等企业技术人员,合作开发核心课程“网站开发”和“动画片制作”,完善课程标准,设定能力培养目标,并编写完成《动画片制作》《网站开发》《网页设计与制作》《Flash设计与提高》《Photoshop》等五本校本教材,完成了教材建设的跟进。此外,对学生的专业课程成绩评价也做出重大调整,与课程对应的工作任务完成成绩占70%,理论考试成绩占30%。理论考试成绩可以用网络

管理员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成绩替代,为教学和课程改革服务的教学资源库与信息化建设也取得硕果。我校作为副组长单位,参加国家共建共享数字化资源《网页设计与制作》建设,组织专业教师集体备课,开展讲课、说课比赛,制作课件和相关音视频资料,并在使用的过程中不断完善。

以上改革和建设都是按全校统一部署进行的,所取得的成绩与学校、自治区工信委、自治区教育厅和中央财政的大力支持分不开。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有两大力量支撑着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的发展:一是教师队伍,二是实验实训基地和校企合作基地。经过示范校建设,计算机应用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8人,持有中级职称以上教师资格证和高级技能证的教师达到100%,全员为双师型教师;其中,13人具有研究生学历。经过示范校建设,计算机应用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筑面积达1750平方米,设备总值近700万元;校企合作基地10个。我们与神州数码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南宁城市通集团、南宁顶佳计算机信息有限公司、成都依能软件公司等企业深度合作,创建计算机应用示范精品班,以项目研发来带动人才培养,成功开发学校门户网站、全国共建共享数字化精品课程平台、南宁市流动人口地理信息管理系统、数字化校园信息平台等项目,使学生受到很大鼓舞和锻炼。2013年,我校计算机应用专业毕业生双证率达968%,就业率达983%;招收新生271人。相比示范校建设前,毕业生就业率和招生规模均有大幅增长。同年,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学生在全国中职学校计算机类技能大赛、全区中职学校计算机类技能大赛中,共获得奖牌24块;其中,全区一等奖奖牌4块,全国二等奖奖牌1块。我们今后的努力方向和建设重点在于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这是完善中等职业教育示范校建设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耿洁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职业与教育,2007(8)

篇9

关键词:IC3;计算机课程改革;ICT

1研究背景

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的社会需求下,我们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将其转化成相应的课程目标,进而选择必要的课程内容。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重点是课程改革。

目前,国内高职学校的计算机教育大多以学科为导向,以知识为目标,以教师为主体,以应试为基础,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是课程体系主要考核的是知识点,学生的应用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

根据Microsoft公司一项针对全世界企业实施办公应用技术能力的研究调查结果显示,一般工作者对办公软件的实际运用程度只达到20%~25%,微软办公自动化软件推广与实际应用的目的就是增强个人的办公执行力与提升企业的竞争力,然而这个目标并没有实现。究其原因,是我们对学生的信息化办公和办公自动化技术应用能力培养滞后造成的。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应该体现出系统性、先进性和实用性,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应该紧跟技术发展步伐,及时更新和补充最新的技术动

基金项目:教育部计算机教学指导委员会课题“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基于全球ICT教学与考核标准的融入”(项目编号:jzw59010838)。

作者简介:高雅群(1977-),女,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技术、智能信息处理等。

态,使学生能够在第一时间学到最新内容。以微软办公软件国际认证及IC3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全球标准认证为平台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正好满足了以上需要,弥补了传统课程体系的不足。

2改革的基本思路

当前,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工作在生产、技术、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技能型高级人才,已成为国家培养国际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计算机这种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如果教学内容和知识结构的应用性、实践性、创新性以及知识更新跟不上新技术的发展,缺乏对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就只能使学生完成大专层次的学历教育,缺乏适应就业岗位更新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所以,深化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的改革,必须从教学模式,特别是课程体系的改革入手[1]。

IC3是一套国际通用的计算机标准,是全球第一个计算机综合能力认证。主要包括三大领域,分别是计算机基础概论(Computing Fundamentals)、计算机关键操作(Key applications)和在线应用(Living on line)。IC3推行的发展模式与全球ICT能力课程标准是由来自19个国家的主题式专家(包括行业/企业代表、教育专家代表和资讯专家代表等)组成的全球信息素养咨询委员会研讨制订的全球化IT教学标准。

基于IC3的课程体系追求的是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而非学科架构的系统化。我国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目前正处于“学科体系的解构与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结构构建”的关键时期,“工作过程系统化”凸现“革命性”甚至是“颠覆性”的课程理念[2]。职业教育的课程开发必须打破传统学科系统化的束缚,将学习过程、工作过程与学生的能力和个性发展联系起来,将“工作过程的学习”和“课堂上的学习”整合为一个整体,将职业资格研究、个人发展目标分析与教学分析和教学设计结合在一起[2]。因此,课程改革基本思路应当实现三个转变:

(1) 教学标准和评量标准。根据信息核心能力面向的应用特点确定教学内容和方式,在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中融入全球ICT教学与考核标准。参照全球信息素养专家委员会制订的国际化IT教学

标准,将现有的计算机课程进行优化。按照国际化标准,将原有课程体系划分为若干职业技能训练模块,实行弹性的课程规划体系。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利用微软办公软件国际认证及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全球标准认证为平台来训练学生。

(2) 融入工作岗位实际知识与技能操作案例。实现教学目标由传授知识向培养能力的转变。运用全球ICT教学标准,使本校计算机课程与国际接轨。

要重视对高职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里所说的“能力”,除计算机专业知识所涉及到的能力外,还包括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内的软实力[3]。世界考试评鉴机构认为:IC3是最完善的计算机基础教程,它激发了学生触类旁通的能力,使学生能轻松掌握和领悟其他高级的计算机知识。

在实验和实训教学中,除加强每个模块的课堂实践环节外,还应根据工作流程和学生的实际,设置大量能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的练习和课后实训课题,使课堂教学和实践训练同时推进,提高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的整合度,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及运用知识解决工作岗位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给学生留出自主学习和创新的空间,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及获取、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3) 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密切结合。学生可参加国际权威的标准认证――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考核全球标准化认证(IC3认证)。在以往的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由于受用人单位对学历证书要求的影响,许多学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都以理论考核学生的学习水平,使课堂教学多以理论讲授为主,学生的实习只是验证理论的正确性、熟悉常用软件的使用方法和编制调试简单程序,忽视了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从本质上偏离了高职教育的轨道。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各行各业对高职毕业生的要求不再停留在毕业证书上,还要求他们必须具有权威部门颁发的计算机证书和其他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实践证明,通过认证考试考核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对于启发学生思考、增加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竞争力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与传统的课程体系相比,基于IC3的课程体系具有如下特色。

图1基于IC3的课程体系特色

3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3.1教师教学

3.1.1教学设计

以办公软件课程为例,将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转化为适合教学、具有教育价值的学习任务。根据学习任务的不同难度,划分为四个等级,初学者有能力者熟练者专家级,编写4个学习领域课程大纲。填写《项目类型和实施步骤分析确定表》、《子学习领域工作过程分析表》、《各子学习领域课程内容和教学组织分析表》、《学习领域课程知识传授和行动分析表》、《按难度级别分的学习领域知识传授的优化表》、《学习资源汇总表》、《学习领域课程大纲》。具体实施过程由分层备课、教学策略分层、分层辅导、作业分层、检测分层、教学质量指标分层等部分组成。

3.1.2一体化教学方法

一体化教学,就是为了使理论与实践更好地衔接,将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融为一体。其内涵是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和教学模式,根据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重新整合教学资源,体现能力本位的特点。

例如,在“办公项目实践”这门课程中,教师以办公操作基本技能和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并设计了实训项目“策划一个电子产品展销会”,学生的子任务包括:综合利用办公软件进行项目的计划、管理和跟踪;制作展销会的宣传手册;利用办公软件制作海报及演示文稿;针对展销会完成相应公文的编辑和发送;利用办公软件完成展销会场地布置的草图和详图以及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等。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来提出要求或示范,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实际操作。这种教学方式具有高度的仿真性和实践性,学生在干中学,边干边学,学与用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这种教学模式能较好地解决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的脱节问题,减少理论课之间及理论课与实习课之间知识的重复,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

3.2课程建设

3.2.1从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出发,关注“行动知识”

教师对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课程内容的序化予以全新的诠释,摒弃“惰性知识”而关注“行动知识”[4],掌握对行动至关重要的应用性知识。具体来讲,我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办公自动化方向、信息管理方向日常工作所需要掌握的技能就是办公软件的综合应用,包括文档编写、数据分析与统计、制作演示文稿及项目规划与管理等。课程开发过程中关注的行动知识包括小型项目管理能力、宣传海报制作能力、文档处理能力、场地布局能力以及不同项目演示文稿的策划、制作和展示能力。

3.2.2按照职业成长规律编排课程教学内容

在行业专家的指导下,我们对岗位任务和职业能力进行分析,设定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在课程内容的编排上,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由浅入深安排课程内容,实现能力的逐级提高。综合考虑工作过程的顺序,按照“初学者有能力者熟练者专家”编排教学内容,使学生的认知过程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

3.2.3按照实际情景设计学习项目载体

课程改革后,每门专业课程均按照实际工作情景设计学习项目载体,并针对不同难度等级的学习领域设计课程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我们解构原有的基于知识储备的学科体系架构课程,重构基于知识应用的行动体系架构课程,将工作过程要素凝练为实际情景,并以此为载体,培养学生普适的职业能力,为未来的职业竞争奠定基础,提升学生的“职业竞争力”,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3教学评估

学生学习后,可以参加微软办公软件国际认证、IC3计算机基础综合能力认证。IC3提供了完善的考核体系,根据信息核心能力面向应用的特点确定教学内容和方式,在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中融入全球ICT教学与考核标准。我们参照全球信息素养专家委员会制订的国际化IT教学标准,将现有的课程进行了优化。例如,整合后的课程体系融入了最新的ICT标准,将原有课程体系划分为若干职业技能训练模块,实行弹性的课程规划体系。在相应的办公软件课程中以证代考,如果学生获得了微软办公软件国际认证或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全球标准认证,可以替代相应课程的考试。

我们还鼓励学生参加大赛,我院学生在2008年和2009年的MOS大赛中取得二等奖和三等奖的好成绩。参赛的学生不仅在办公软件的应用能力方面全面提高,而且增强了学习自信心,在课程设计、实训与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中体现出良好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协作精神,往往能起到带头作用,受到教师们的好评。这种以国际竞赛驱动的实训教学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课程改革充分体现了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的模式,课程体系设置突出了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密切结合(学生可以取得国际IC3认证),使学生触类旁通,将提高能力和满足个性化需求密切结合,切实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竞争优势。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本研究融入了全球ICT教学与考核标准,以微软办公软件国际认证及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全球标准认证为平台,以职业需求为目标,完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

通过基于IC3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学习领域课

程改革,可有效优化学校课程资源,在有限的课时内发挥课程的最大作用;可优化课程内容,让学生充分地学以致用,并合乎先进企业对实践能力的要求。IC3国际认证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职业竞争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体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特色;为相关专业课程结构的改革提供了思路,使之更加适应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需求。

研究针对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学习领域进行课程改革的实践和探索,在学历教育基础上培养学生普适的职业资格,给学生提供参加全球国际化标准认证的机会,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竞争力。

4.2后续研究的思考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研究是一个具有重大现实应用价值的选题,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涉及的内容是方方面面的。如何切合实际问题提升学生的信息核心能力,需要不断进行研究。我们关于后续研究的思考主要有以下三点:

(1) 在课程结构设计上,将职业工作流程作为一个整体化的行为过程进行分析。除了根据企业对人才信息素养的要求培养学生的专业特长外,还应训练其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使其同时具备计算机技术硬底子和应用软实力,成为现代企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2) 在培养目标中,将IC3的弹性课程规划和多元化培养目标相结合,强调创造能力的培养。

(3) 在国内,关于将国际化教学模式和全球标准测评平台融入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和实践是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也是目前实证研究较少涉足的领域,探讨通过国际认证带动教学改革,并着力构建“工作过程完整”而不是“科学完整”的学习过程,将是未来研究推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丁桂芝,赵家华,孟祥双,等.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开发方法的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7(23):87-92.

[2] 姜大源. 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篇10

近几十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计算机已经渗透到各类学科领域,得到了大家一致的认同和肯定。而在大学里更是一门深受高校学生偏爱的课程,利用课余时间学习、研究计算机的更是不在少数。同样,在各专业学生中计算机应用熟练的大有人在,然而应用计算机将冶金过程中涉及到物料平衡、热平衡、热力学计算等一系列繁琐、复杂的冶金相关知识问题编写成软件的却很少。现就大学生应用计算机软件进行冶金相关软件开发进行探究。

2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

自第一台计算机于1946年问世以来,它已经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变迁。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增进性能、缩小性强、减低成本以及开发应用等方面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20世纪50、60年代人类是应用手工方式进行软件开发的,人类认为计算机软件就是程序,但是其生产效率低、出错率高。随着计算机通用化、商品化、大型化软件的开发,软件设计者逐渐意识到应该有一些规范性的文档,以便保证程序从设计、调试到运行的顺利进行。因此,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人类开始明白软件不仅仅是程序,还应包括开发、使用、维护这些程序所需要的文档。到了20世纪80年代,随着提出“软件工程”这一概念,把工程化的思想引入到了软件开发技术中,用工程学的基本理论、方法进行软件的设计、生产和管理。

计算机开发的历史虽然才短短几十年,但其系统变化、升级极快。目前,计算机软件技术已得到广泛应用,覆盖面越来越广,已深Aq-作、学习、娱乐等各个领域。伴随着计算机的日益发展,软件开发工具也作为一种技术领域正迅速的掘起。它不仅带动了整个社会的进步,也大大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它已不再单单是一种工具,而是人类智慧的延伸。经过国内外研究机构的不懈努力,不少商品性质的软件开发工具也陆续问世,并在一些范围内获得广泛应用。软件开发相关产品更是种类繁多,对于其中的开发工具,常见的有:Visual Basic、java、Visual FoxPro、Visual c++、Dephi和pb等。

3大学生应用计算机进行冶金相关软件开发的可行性

3.1软件开发产业作为计算机技术的核心部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益发展也迅速的发展起来,并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撑型产业

在当前的市场需求下,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开发市场得到了新的发展,人类也不再仅仅限制在对电脑系统的运行方面,也逐渐利用各种各样的多元化软件系统实现更多高级的功能,来满足不同的需求。在计算机中语言的使用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哪怕要编写最简单的程序,也起码要会使用一种计算机语言。计算机语言各种各样,从汇编那样的低级语言到BASIC和PASCAL那样的高级语言都可供选择。大学生对计算机更是具有特别的偏爱,除了进行必要的计算机学习外,利用课余时间学习、研究计算机的更是不在少数。

3.2冶金反应及工艺计算等相关知识问题是钢铁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的关键,在冶金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就冶金中根据原理推导出计算方法的工艺计算而言,钢铁企业为分析在冶炼中的冶炼效果需进行必要的计算,而且这些工艺计算在冶金的相关书籍中有其详细的阐述,且现有的工艺计算方法已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原始数据量过于庞大,计算参数较多,计算过程又较繁琐、复杂,应用传统的手工算法不仅需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不能确保计算的准确性,容易发生混淆、算错和遗漏等错误,并且错误发生后不易被发现和修正,当其中原始数据发生变化时,更是需要重新进行计算。

以上均为大学生应用计算机软件来进行冶金相关软件开发提供了充分的发展条件。根据成熟通用的方法,把其内容以开发工具为基础,对其进行语言结构化、模块化设计的编制,将冶金相关问题的方式方法转化为相应的计算机语言。其具体的软件开发过程可分为六个阶段,如下图1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