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市场研究范文

时间:2023-10-27 17:52: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职业教育市场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职业教育市场研究

篇1

关键词: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文素养

一、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特点

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我国的高职教育开始初步建立。今天,高职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社会培养了大量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人才需求量较大的市场营销专业在高职院校中也存在一些独有的特点。

1.高职营销专业的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应用能力强高职学生重应用、轻理论是普遍现象,同时,市场营销岗位相较其他岗位更需要员工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和管理能力。因此,高职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相对比较活泼好动,动手能力较强。

2.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情商较高

因为高职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将来从事的工作是任务艰巨的营销,要面对面地把产品销售给购买欲望不高的顾客,要开发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对他们而言这项工作具有很大的挑战性。既然选择了这个专业,就说明他们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迎接挑战,情商大多比较高。

3.高职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潜力很大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在中学时学习成绩不很理想,而自身情商又不低,因此有成就自我的强烈愿望。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喜欢创业,并具备创业者的一些基本素质。如果能给他们提供合适的环境,这些学生就能取得很大的成绩。

二、加强对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人文素质教育是人格修养、道德品质、文化知识、诚信责任、法律和公民意识诸方面教育的整合体,其重要性在于人文素质教育有助于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形成合理、优化的知识体系,养成高尚的情操和完整的人格,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通过人文素质教育,学生能学会如何思考、如何做人、如何关注世界,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起到积极作用,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品格素养和综合能力。高职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因为原来的学习成绩不好,长期以来,他们的心理存在一定的负面情绪,有些学生冷漠、孤僻、不合群等。针对这部分学生,高职院校有必要对他们加强人文素质教育,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完善他们的人格。大多数成功的大家都不是单单在一个专业领域具有高深的造诣,而是在人文素质方面也有突出表现。例如,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和物理学家钱学森,留给世人的不仅是出色的学术研究成果,更为宝贵的是伟大的精神力量。名人尚且如此,更何况普通的高职院校学生呢?

三、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状况

随着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资源日趋丰富,越来越多的学子跨入高职院校的门槛,接受高等教育。但是,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情况却不容乐观,甚至隐藏着一些令人担忧的消极因素。高职院校营销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同样普遍薄弱,基础人文素质缺乏,在思想品质、心理素质、沟通能力等方面普遍存在不足。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高职学生在行为习惯的养成、自信心的培养、自律意识的提高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同时,还表现为学习态度不端正、目的不明确,没有理想、缺乏志向,纪律松弛、学风不正,在恍惚、迷茫中度过了本应十分珍惜的积累知识的人生重要阶段。有些学生还任性、浮躁,缺乏团体意识和集体荣誉感,有些学生经常无故逃课,沉迷于网吧,抽烟、喝酒、早恋,没有集体荣誉感,没有进取心,欺骗教师和家长,在学校过一天算一天。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将来大多数都要从事营销工作,而营销是一项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优秀的品格、积极的人生态度、顽强的抗压能力、不屈不挠的拼搏精神、广泛的兴趣爱好、高效的沟通技巧等综合素质能帮助学生成为一个成功的营销人员。同理,不适宜的言谈举止、没有修养、不懂礼貌、自以为是、心胸狭隘、目光短浅等表现则会断送一个人的营销职业前程。

四、加强对高职营销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

当今社会是一个蓬勃发展的多元化的社会,高分低能或者只掌握泛泛的知识和平平的技能的人很难适应社会的需要和自身的发展,尤其是市场营销这种服务型的行业,在接触广泛的社会大众时,专业人员的人文素养往往要比专业知识更加重要。接受人文素质教育是当代大学生追求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更是成为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必备条件。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一是利用全校资源把素质教育放在首位,注意宣传引导,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以聊城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院围绕学生成长成才、教会学生做人做事的根本目标,坚持技能培养与素质教育并重,培养学生立身之本、发展之基。学院开设了党史教育、音乐欣赏、电影欣赏、核心能力培训、阅读等人文素质课程,建有海源文化广场、鲁西革命史教育基地、创科空间、财商馆、综合素质示范基地等素质教育平台,开展读书、家访、贺信、家书、志愿服务等基础活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塑造知行合一的素质教育特色模式。同时,学院寓爱国主义教育于音乐欣赏中,在音乐的熏陶和感染下,潜移默化地用理想信念教育学生,以《组歌》《黄河大合唱》《东方红》《复兴之路》四部作品为主线,结合相关党史等历史背景知识,进行以音乐为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这种全方位、大容量、多方式的教育形式对在校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二是在专业技术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高职院校的学生除去一年的实习期,在校学习时间只有短短两年。在此背景下,教师在完成规定的专业教学任务的同时,可以用人文的思维方式来影响学生。例如,在学习客户关系管理课程时,在课堂中可以举出正反两个例子,一个例子是营销人员诚实守信、乐于助人、自强不息,赢得了客户;另一个例子是营销人员为了获得客户而采取了一些不光彩的手段。在课堂中,让学生展开讨论,并说出支持的理由。在高职教学中,实训课必不可少,教师应充分利用时机,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大局意识、团队合作精神等,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三是加强各种专业素质类的活动。聊城职业技术学院营销专业开展的“工商模拟市场实训大赛”的实施经验值得借鉴。学院每年都要组织大二学生进行包括进货、谈判、推广、销售、做账等专业知识在内的校园展销会模拟大赛,旨在通过活动让同学真正体会经济运营模式,了解、掌握企业管理的真正要领,提升企业经营与管理技能,同时在活动中接受团队协作、诚信经营、磨炼意志、锻炼自我等人文素质教育。

作者:胡保才 单位:聊城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吴龙平.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文素质教育的探讨[J].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

[2]杨欣,吴楠.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文素质教育探讨[J].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

篇2

关键词: 高等职业院校 乐理知识 视唱练耳教学 奥尔夫音乐

在国家政策的带动下,学前教育成了很多学生选择的专业。那么如何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学生,就引发了人们的思考。我们要认真对待学前教育专业所开设的每一门课程,《乐理与视唱》是高职院校学前教育的专业必修课,是专业基础课。这门课程使学生初步了解五线谱、乐理、视唱的基础课,为学习声乐、钢琴、幼儿合唱与指挥等的专业技能课程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

《乐理与视唱》这门课程分为两部分内容:乐理和视唱练耳,如何把这两部分内容融合在一起,使其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呢?选择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大部分没有音乐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更需要将知识融会贯通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主动学习和培养音乐情操,如何更好地教学就需要老师进行思考和研究。

一、了解和理解专业基础知识

《乐理与视唱》课程是乐理理论知识指导视唱练耳的实践,学习音乐理论知识的同时结合优美的旋律提高兴趣。

1.乐理的理论知识包括五线谱的认知、记谱法、音乐节奏、音乐术语、音程的构建、调式等六部分内容。我们在日常教学中要根据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授课。不能只讲理论,否则学生将听得索然无味。乐理部分的内容是音乐知识的理论指导,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但是比较枯燥,授课教师要通过有趣的节奏练习和音乐游戏环节加深学生对乐理知识的学习和理解。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不但同学感觉亲切、新颖,而且能活跃思想、发展思维。学前教育专业主要培养幼儿教师,学生性格要活泼、开朗,有创造力。在课堂教学中要多举例、多提问,经常以儿歌做示范,分析儿歌的节奏和其中所包含的乐理部分的知识,要保证课上学生学得轻松、老师教得舒心。

2.节奏是音乐的生命,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是节奏,节奏可以脱离旋律而存在,所以音乐的节奏练习在乐理部分是非常重要的。把音乐的各种音响、音调要素在时间上加以组织,这就是音乐节奏的功能。在教学中,我们要通过日常节奏的基础训练,训练时运用口读、手拍等形式强化学生对节奏的印象,从而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学唱旋律前先进行节奏训练,一丝不苟。从节奏入手进行音乐教育。

3.视唱练耳能训练学生唱和听的能力。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掌握两种唱名法,具有良好的视唱和听辨能力。优美的旋律很好听,但是需要正确把握节奏、音准、音色和音感。我们在日常教学中要强调基础知识的掌握,先从C大调音阶入手要求音准,接下来进行三度和五度的音程练习,最后要培养学生识谱的能力,要求快速识谱。逐步使学生达到既具备唱的能力又能音准、节奏准确。练耳是培养学生听记谱的能力和听记幼儿歌曲的能力的主要途径。训练时要有系统地逐步发展音乐的听觉、积累音乐语言,注重培养音乐注意力和记忆力。

二、开设和创新课程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是具有现代教育观念、熟练掌握幼儿教育业务、品德高尚的专业型和技能型人才。这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如何突破专业基础,开设和创新教学尤为重要。

强化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研究在传统视唱练耳及基本上乐理教学中,课堂的教与学基本上以教师为主。在视唱教学课堂上,学生视谱即唱,课堂音响来源多是钢琴音色,以钢琴作为辅助工具听音记谱。同样,基本乐理的教学课堂也是老师表演的舞台。学生不能自主发表个人的想法。事实上,乐理视唱练耳教学采用单一钢琴音色及纯听觉技术训练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学中利用计算机音乐制作技术和多媒体系统提高视唱练耳与乐理教学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可以在课堂中引进国内外所使用的各种视唱练耳软件如EarMasterPro4.0、EarDower3.0、Eocnre4.5.3、Auralia等,探索适合高职视唱练耳和基本乐理教学的运用多媒体软件的教学途径和方式。

三、应用国际先进音乐教学法

随着音乐教育的普及和发展,我们要学会引进国际先进的教学理念,比如奥尔夫、柯达伊、达尔克罗兹等世界音乐教学法音乐教学法。通过节奏、律动、歌唱、欣赏和表现表达等多个维度诠释幼儿音乐教育的教学模式,从而让学生掌握音乐知识。

1.奥尔夫教学法的创立背景和教育理念。“奥尔夫教学法”为联邦德国著名音乐家卡尔·奥尔夫(carl·orff 1895-1982年)所创建。它赋予音乐教育全新的反传统的观念和方法,对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音乐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反思我国音乐教育现状,仍长期使用以歌唱、教学乐理知识为主体的陈旧模式,忽视学生对音乐的情感激发和体验,忽视学生在音乐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个性和创造性。受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和现代舞表演的影响和启示,我产生了将音乐和舞蹈结合在一起,创造一种具有原始风格、富于表现力和主动精神的新型音乐的想法。

2.奥尔夫教学法的特点。奥尔夫认为为儿童音乐才能的发展应从其自然趋势出发。如四分音符为走步,八分音符是跑步的节奏等。他认为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是节奏,不是旋律。节奏可以脱离旋律单独存在。应当说奥尔夫强调节奏是音乐的生命,是音乐生命力的源泉。因此,奥尔夫强调从节奏入手进行音乐教育。并且要结合语言节奏、动作的节奏训练和培养儿童的节奏感。因此,一开始上课就要安排一些有节奏的语言朗诵练习。如: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喵喵喵∣∣猫来了∣叽里咕噜叽里咕噜∣滚下来就这么一个小儿歌,你可以把他变成各种节奏来朗诵,再结合一定动作或舞蹈加强节奏,使学生在边朗诵边跳或边拍掌边跺脚等过程中,培养对节奏的敏悦感。这种基本节奏练习,应在儿童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穿行。

3.奥尔夫教学法在课程中的应用。在日常教学中,首先我们要遵循三大原则:一切从儿童出发;通过亲身实践;主动学习音乐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其次,我们要将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开发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和创造力上,让他们自己组织音符和节奏,然后加以分析和实践,始终保持活跃的细胞完成音乐的学习和创新。

高职学生要提高自身的音乐专业性、实用性和技能性。在《乐理与视唱》教学中,要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促其开拓知识面,学习音乐的理论和实践。

参考文献:

[1]许敬行,孙虹.视唱练耳(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5.

篇3

关键词:高职教育;就业市场;协调发展;

作者简介:张剑(1978-),女,广西人,河北科技大学外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学,教育学;马昭(1980-),女,河北人,河北科技大学外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学,教育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高等职业教育与就业市场需求协调发展研究” (编号:HB12JY032;主持人:张剑)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3)05-0025-03

一、高等职业教育与就业市场需求协调发展研究的基础理论

(一)基本概念

高等职业教育,简称高职教育,是兼有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的一种新的职业教育。《教育大辞典》把高等职业教育定位为第三级教育层次,而第三级教育通常等同于高等教育。目前,我国高职教育与普高教育均分为学历的教育和非学历教育部分,本文仅对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学历教育部分做一探讨。

关于就业市场,这里主要专门针对具体的一类人才所构成的市场,这一类具体人才所从事的职业活动既有高教性又有职教性,有够用的技术理论知识和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同时又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换言之,即指高等教育程度的就业市场中,那些受过高职教育的人才所形成的就业市场。

“协调发展”是“协调”与“发展”的交集,协调发展可以概括为既包括特定系统内的各构成部分(子系统)为了实现同一目标而协同工作的有机结合,也包含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系统之间资源的交易、信息的流动以及关系联结等方面从优配合,相互促进,进而达到良性循环。本文指的是高职教育与就业市场需求之间相互适应,协调发展。

(二)劳动力市场供需理论

劳动力市场供求均衡,即劳动力供给的数量与社会对其需求量达到均衡的状态,其中包括质量、职业类别、地区分布等在内的多方面的均衡,其标志是:劳动力供给能够为社会全部吸收以及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又能全部得到满足。

劳动力需求是派生需求,影响其变化的因素包括企业的资本、劳动力的供给、政府的相关政策、企业的管理水平、企业的扩张能力、经济增长率等。劳动力的宏观运行与调控的重要总量指标是劳动力总供给和劳动力总需求。劳动力的宏观调控其实是对其总需求和总供给的调控。劳动力供求均衡包括数量和质量的平衡。数量的平衡是供求总量平衡的保证,保证劳动力供给全部被社会吸收;质量的平衡,是供求质量平衡的保证,不会形成结构性的矛盾。然而,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劳动力供求平衡是随着内外条件的改变而发生变化的,原来的不平衡有可能扩大,加剧供求矛盾;也有可能缩小而趋向于平衡;另外,有可能平衡点转化成新的平衡或不平衡状态,当然还有可能维持原状。劳动力供需平衡是过渡的,而不平衡是持久存在的。因此对劳动力的供求进行有效调节,保持其基本均衡,是劳动力宏观配置所必须的,同时也是本文主要的目标。本文将借助该理论框架对高职教育与就业市场需求作一般性问题分析。

二、高职教育与就业市场需求

随着我国就业市场的建立和与不断完善,高职教育与就业市场密切联系,并受到市场调节的影响。与高职教育密切相关的市场主要指学生就业市场。高职教育的供求毫不例外要受到就业市场的影响,即就业市场制约调节着高职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进行市场调节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高职教育的规模与就业市场需求的数量

上世纪90年代,我国高职教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学校数量规模以及学生人数逐年攀高,到2009年全国独立设置高职院校1215所;招生数达313.4万人,与本科招生大体相当,成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在规模上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1999 年实施的高等教育扩招以 “拉动内需、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缓解就业压力”为目标。而我国正式提出劳动力市场(就业市场)的概念是在1993 年,仅是扩招的 6 年前。早期就业市场主要是比较初级的、较低层次的就业市场,并受经济以及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复杂的劳动分工并不存在,也并未形成对专业化、职业化人才的广大需求。在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发展受到适龄人口入学率低以及保持经济发展增长目标的影响,这一影响要比就业市场对人才数量需求变化更为显著。就高职教育而言,其发展状况与高层次人才需求数量方面也存在类似问题。随着就业市场的发展,其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在增长,理论上讲高职高专的毕业生应该能实现就业率的100%。但实际情况是其就业率持续不高,从教育部公布的数据看看,2003 年高职院校的一次性就业率为 55%;2004 年为61%;2005 年62.1%;2006-2008 年三年中高职院校就业率虽然分别达到 80%、84%、84%,但这些均为毕业半年后的统计数据,并且工作和专业对口率大约仅为 60%。

尽管从大量实证研究来看,高等教育的规模与就业情况并不是简简单单的因果关系。然而,由于我国高等教育迅猛的规模扩张是对高等教育需求压力的表现,而不是建立在对就业市场的需求准确预测的基础上。因此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后,高等教育的供求矛盾开始浮现,供给总量的过剩尤为突出。有研究表明,初次就业率介于 70%~90%,表示就业和社会需求处于基本平衡状态。由此看出,高职高专学生的就业状况与就业市场需求之间并未未达到基本平衡。随着经济的发展,就业市场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越发增大,这就意味着对高职教育高层次毕业生的潜在需求。因此,高职院校毕业生与就业市场高层次人才需求数量供求矛盾这一表象表明:高职高专教育所培养的人才结构不能满足就业市场需求,也就是说,高职人才培养质量不高是造成就业市场高技能人才供求失衡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高职教育的结构与就业市场需求的结构

高等职业教育结构是指高职教育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的联系与比例关系,由专业结构、层次结构、形式结构、布局结构等要素构成。高职教育院校是就业市场要素中的高技能型人才的供给单位,这就要求其不仅要在培养数量上满足就业市场的需求,更应该使其结构合理化,以便实现与就业市场高层次人才需求结构及其就业结构协调发展。我国的计划经济时期,不存在就业市场,由此,高职教育结构就是完全由政府一手安排的,也无所谓市场对高职教育结构的调节。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高职院校的教育体制的改革深化与就业市场的逐步形成以及完善,高等职业教育结构的调整与就业市场的变化发展相一致,与就业市场人才需求结构相协调越发显得重要。

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受方方面面的影响和制约,但最主要的是来自经济结构的影响,因此,经济结构直接决定了高职教育结构的调整以及其改革方向。而在经济结构中,又以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结构以及教育结构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最为密切。而就业市场人才结构的需求来源于产业的人才需求结构类型与产业技术水平对人才的要求。高职教育直接为区域经济服务,区域经济结构尤其是产业结构与技术结构的调整以及改革对高职高专的结构的改革和发展影响非常明显,反之,区域经济要素中的产业结构以及技术结构又为高职教育的专业结构调节、深化改革与发展提供主要依据。为此,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调整和提升须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改革发展的大局出发。在专业结构设置问题上,既要有超前性,又要涵盖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的发展特点;既要符合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又要优化自身结构,以便更好的服务于区域经济。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方向等多方面因素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不同层次和不同等级的高层次应用技术型人才。高职教育层次结构应按照就业市场对各层次的人才需求比例来培养各类不同层次的技能人才,以此才能形成劳动力的合理供给,并促进高职教育层次结构与就业市场需求的协调发展。高职教育的层次结构主要由专科层次的高职教育、本科层次的高职教育、研究生层次的高职教育构成。现阶段我国仍主要发展专科层次的高职教育,但是,我国经济的发展是不平衡的,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区域经济发达地区的主导和支柱产业。因此,这些区域应以发展本科层次的高职教育为主,并按照需要配置必要的专科层次高职教育资源,另外,再适度发展研究生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总之,高职教育层次结构的改革发展应形成梯度式的层次结构,反应劳动力在就业市场中的合理配置,实现高职教育层次结构与就业市场的协调发展。

(三)高职教育质量立足劳动力市场需求质量

高职教育质量是一个包括所有主要职责与活动的多维度概念,从市场方面来讲,雇员和用人单位成为就业市场的主体,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被视为产品,而用人单位则被称之为“顾客”,用人单位就是就业市场的需求方。产品必须满足顾客的需求,换言之,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必须具备满足就业市场需求。而就业市场的供求关系与总体走向,对于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具有一定意义的参考作用。这就决定了高等教育办学对市场的适应性, 特别是要适应区域的经济发展。随着我国的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改革调整步伐的加快,建立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就业市场的需求协调发展的有效机制是高职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

高职教育90年代以来经历了大规模跨越式的迅速的扩张后,应该把质量办学提上日程来,从而实现质的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应该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把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与培养目标等根据市场的需求做出调整,打破原来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建立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新模式,即要建立面向市场需求的质量观。

三、关于促进高职教育与就业市场协调发展的几点思考

随着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完善,高职教育调整要遵循市场规律,按照市场对人才的数量、结构、质量方面的需求展开教学活动。从就业市场供求均衡理论看,当高职教育供给与就业市场需求平衡时,称之为协调发展;反之,称为发展不协调。然而高等职业教育与市场协调发展仍面临着诸多现实问题。例如,高职招生的渠道变窄以及生源质量下降,高职招生制度存在弊端,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专业设置欠规范合理,教育课程内容缺乏衔接贯通等。

基于高职发展与当前经济发展态势,结合现实问题,促进高职教育与就业市场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包括:

首先可以构建政府、市场互动的协调模式,即由政府控制、市场调节来促进协调。市场调节就是根据市场变化规律对高职教育的供给进行调整,并以此来实现高职教育与就业市场需求的匹配。但市场调节有自发性盲目性,因此要加强政府的政策性引导。

再次,高职院校自身应准确定位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高技能人才属于应用型人才的范畴,指的是能“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其本质特征是具备专业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实际应用能力,即具有鲜明的实用性和实践性;其规格特征为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即具有明确的高层次性;其行为特征是知识与技能的应用活动不是机械地模仿和简单地劳动,而是在“应知”基础上“应会”的智能。高职院校要努力把自己建成“高技能人才的摇篮”。

还有,高职院校应构建系统化的课程体系,使得职业素质课程成系统、职业能力课程成系统和知识课程成系统。在课程的目标指向上,突出高技能人才培养;在课程设计的理念上,突出职业教育的特征;课程体系构建应以某个工作岗位为出发点;在课程体系的建构上,突出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的特征;课程体系应使学生获得一定的发展、综合和创新能力; 使学生自入学伊始就要对其实施系统化的职业素质教育,介绍本职业的发展前景,并与学生个人的思想教育、前途教育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树立敬业的职业情操。

另外,应该改革高职院校的录取方式。高职院校自主招生还未摆脱传统的高考模式,还注重文化考试,类似于“小高考”,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不相符。因此,必须深化改革考试的招生制度,探索形成符合职业教育特点和规律的招生考试制度及人才选拔和评价机制。建议高职院校在自主招生中,应适当减弱文化成绩本位的倾向,注重职业能力测评和综合素质,此外,可增加面试的比重,侧重考核考生的职业能力、职业兴趣以及综合素质,采取多元的方式让学生的个性特长和优势得到发挥,以确保高职人才培养质量。

最后,进行实训基地建设。把人才培养模式从课堂上和书本中解放出来,使之回归到真实工作场景中的职业培养与技能训练,从而真正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学校培养与企业实践、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用人标准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第3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

[2]李继樊,罗仕聪.人力经济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09):197.

[3]张劲英.中国高等教育供需矛盾与化解对策[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5):42-45.

篇4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学 职场英语 就业向导 创新

引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加深,我国与国际各国之间的联系愈加密切。英语作为国际性语言,在国际中应用非常广泛,同样也是我国语言教育中的重要科目。高职院校作为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肩负着为社会提供更多高素质人才的责任。因此,高职教育必须要加强人才培养的实用性,构建以就业为向导的职场英语教学模式,保障人才培养的时效性c时代性,提高学生在市场中的竞争力。笔者认为,构建以就业为向导的职场英语教学模式需要从以下几点出发:

一、准确定位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想要构建以就业为向导的职场英语教学模式的首要条件就是精准定位高校英语教育,要保障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时效性,以培养学生职场英语能力为主要教育目标,保障高校人才培养能够适应市场需求。对于商务英语来说,商务英语与传统英语有一定的出入,不仅涉及英语基础知识,同时也涉及很多职场英语思维与专业性语言。因此,在英语教学中,需要增添一些职场英语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学生职场英语思维,让学生掌握职场英语学习方法。职场英语教育必须要做到“实用为主、基础为辅”,实现英语知识与英语应用相结合。职场英语要求学生能够流畅表达职场英语内容,并实现商务沟通,在实际工作中能够通过英语实现交流。

二、构建以就业为向导的职场英语教学模式

构建以就业为向导的职场英语教学模式的核心内容就是完善课程主体。对于传统英语教学内容进行重新设置、改革,重新界定职场英语范围人,以培养学生职场英语观念,提高学生的职场英语应用能力。职场英语作为特定范围英语,因此,加强学生基础英语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同时,以就业为向导的职场英语教学模式,需要立足于企业,根据学生所学专业适当调整职场英语教学内容,保障职场英语教育的针对性与实用性,避免英语教育与专业不对口。

在职场英语教育体系中,要保障职场英语教育的阶梯性,即先展开基础英语教学与应用、再展开专业英语教学与应用、最后在实施职场英语教学与应用。循序渐进的提高学生职场英语能力,保障学生具有一个良好的英语基础。此外,高息职场英语教学目标为:让学生掌握一定量的职场英语,并能够充分利用职场英语实现交流,符合岗位英语标准。

由于职场英语具备“说大于写”的特点,因此,高校必须要合理控制基础知识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的课时比例。并构建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即在知识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基于此,在职场英语英语教学中,可以采用“1:2:1”的形式展开英语教育,即英语应用教育要占据总课时的一半时间,基础知识学习和写作学和占据一半总课时时间。课堂教学之初要以基础知识讲解为主,进而趁热打铁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最后通过随堂写作提高巩固知识(也可以将随堂写作改为职场英语课堂活动,例如情景演练等。)

三、创新高校职场英语教学模式

构建以就业为向导的职场英语教学模式,必须要针对性的创新教学模式,进而提高职场英语教学质量与学生接收程度。首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转变大学英语教学思想,做到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本理念”,将多种教学模式应用到职场英语课堂中。如想要提高习探究能力、自学能力,可以采用小组学习模式,通过将班级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让每个小组学生展开讨论学习。小组学习模式下,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模式,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与主动性,推动学生个性发展。

四、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职场英语教育最终要落实到就业中,即职场英语教育的应用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热情,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并根据岗位需求调整教学内容,为学生将来就业奠定坚实基础。同时,高校必须要根据学生专业制定学习计划,帮助学生规划职业生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应变能力,灵活运用职场英语,进而提高学生的市场竞争力。

五、结束语

高校作为技能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基地,是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英语作为国际性语言,是当今社会人才的必备技能,因此,高校必须要构建以就业为向导的职场英语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张慈.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英语实践教学体系[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4,27(5):80.

[2]李永芳.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的研究[J].亚太教育,2015,(15):74.

篇5

关键词:市场营销专业教学 实践教学 理论教学

一、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特点

1.专业性。市场营销专业是培养高级营销专门人才。因而,教学就具有专业性特点,即教学要传授和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学生

要有专业所需的宽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及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二要掌握研究本专业知识并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2.组合性。组合性是指在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过程中,追求期望的教学效果和效率。充分认识设计教学计划,布置师资队伍,编写教学大纲、选择教材和编制实验项目等工作的联系性,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整合,充分发挥各种优势,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经济性。经济观是指配置理论教学的比例或权重考虑成本效益原则,追求效果和效率时考虑合理配置时间和空间资源。首先,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是种排他性安排,又由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具有交叉互补性,在课程安排时要有定的取舍,不能为了强调实践教学而加大学生的学时和学分的总量,避免内容重复。另外,实验课程需要实验条件和实验室资源,而且实验手段多种多样,所以要避免形式上的教学改革和创新,使实验资源的建设真正适应实际教学的需要,追求整体的教学效率和效果。

4.创新性。市场营销的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个学习和发现相结合的过程,引导学生独立地探索知识,培养其创造精神也是市场营销教学的个显著特点。

二、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关系研究现状和问题

市场营销专业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着三种认识误区:

1.孤立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之间的关系。很多教师孤立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之间的关系,一是认为理论教学计划应当安排在实践教学计划的前面,实践教学活动都必须在理论教学之后才开展,二是把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分开,认为在课堂只应传授理论知识,在实训室和实习基地才能训练实践能力。长期以来为完成教学任务而实习,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教学彼此孤立。

2.忽视市场营销专业教学的专业性,教学模式单一。认为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只是“观摩”而已,认为实训教学平台就是“计算机+应用软件”形式。片面强调了应用软件的重要性。

3.与企业经营业务脱节,实用性人才很难培养。长期以来为完成教学任务而实习,与企业经营业务脱节,企业把学生实习看作是负担而不愿积极配合,学生参与实际业务程度低,无报酬也无积极主动性,难以达到预期教学效果。

三、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关系研究策略

1.提高专业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关系整体性的认识。很多教师认为理论教学计划应当安排在实践教学计划的前面,虽然实践需要有系统的专业理论作指导,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实践教学活动都必须在理论教学之后才开展。市场营销专业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学科,成熟的、完善的理论体系需要我们不断在实践中摸索,因此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无先后之分,在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发生都是相互影响的,孤立地看待和处理各自的问题,会破坏教学体系的整体性,使教学的效率和效果受到影响。不能单独设计、讲授和考评理论教学或实践教学,因为教学效果是种综合体。

2.整合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教师队伍。不断淡化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类型界限,理论课教师与实践课教师的身份界限也要不断弱化,教师也要从原来的个体发展成为一个熟悉企业管理活动,并掌握企业经营管理经验的“双师型”的专兼职师资团队,要从教学计划、绩效考核多方面着手,不能流于形式。

3.机动教学计划,调动学生积极性,满足企业需求。一是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寒假,除部分学生兼职、考驾照、学小语种以外,大部分学生自发选择了去各个单位实习。低年级的学生在寒假实习时不必局限于本专业,而即将毕业的学生应当多结合专业、兴趣参加对口实习。安全上没有保障。

二是为了缩短学校与企业的距离,必须建立学校与企业紧密结合的体制。引入市场机制,与企业合作,我们以企业经营需求为导向有意识调整实习计划。既帮助企业树立和宣传企业良好形象,又可以借机招聘人才。另外,我们和企业共享资源,避免盲目建设,减低成本,考虑利益最大化。实现了实践教学与经营需要的有机结合,达到了学校与企业互利双赢的效果。

篇6

【关键词】工程测量技术 核心课程 现场教学模式 实践

基金项目:中央财政支持建设工程测量技术专业项目;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改革重点项目(2011JG-3)。

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学生培养具有明确的职业价值取向。笔者所在单位经过深入调研分析,瞄准铁路、公路、城轨等交通土建施工行业企业对工程测量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状况,以中央财政支持建设工程测量技术专业项目为契机,对该专业《工程控制测量》《GPS测量技术与应用》《线桥隧测量》《高速铁路精密测量》等核心课程现场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评价办法等进行改革。借助现场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提升其学习自信心,增强其职业素养,达到校企协同育人的目的,充分发挥企业的重要主体作用;同时,加强校内“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与锻炼,实现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与企业需求“口径”一致。

研究成果

1.推动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组织模式的实施

笔者所在单位创新形成了“三岗并举、六方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三岗并举”是指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紧紧围绕“控制测量员”“施工测量员”“测图员”三个核心岗位,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六方对接”是指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顶岗实习与就业对接、学习实践与技术服务对接。“六方对接”始终贯穿于三岗位能力培养的全过程,充分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主体地位,让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

同时,专业推行“六阶段、双柔性”教学组织模式,如图2所示。“六阶段”是指按照“基本能力培养――适应能力培养――核心能力培养――拓展能力培养――综合能力培养――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六个阶段组织教学,逐级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双柔性”是指培养过程中,现场教学及顶岗实习环节根据工程施工的季节性和周期性特点,按照工程进度柔性安排教学时间节点,工地建到哪里,课堂就流动到哪里。形成了与铁路、公路、城轨等道路交通设施建设点多、线长、流动性强等特点相适应的教学模式,使现场教学内容与生产内容一致。

2.实行了“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

《工程控制测量》等核心课程现场教学实行了“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以施工现场的生产项目为载体设计学习情境,根据生产项目工作流程设计学习任务,将知识学习、技能训练贯穿于任务实践全过程[1]。本文以《工程控制测量》课程为例,现场教学学习情境及对应学习任务设计如图3、4所示。

根据工程施工特点,优化了《工程控制测量》等核心课程教学内容,融入最新测绘技术、方法及仪器。现场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项目教学法、引导文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实践能力;优化考核评价办法,改变传统的考核方式,突出对项目任务实施的过程考核,课程成绩采取自评、小组互评、校内专业教师评价和企业兼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推行了现场教学学生校企双重管理

现场教学期间,学校和企业对教学班级实施双重管理。学生进入施工现场后,与企业人员同吃、同住、同工作,严格遵守现场各项规章制度和纪律;学校安排专业教师教授学生专业核心课程的同时,聘请企业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2]。校内专业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交替授课,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专业教师侧重理论教学,主要传授专业理论知识;企业兼职教师侧重实践教学,向学生传授岗位职业技能[3],并共同完成对学生的现场教学课程考核评价。

企业通过在师资、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等方面的协同,发挥其在人才培养中的主体作用。现场教学实现课程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参加现场教学的学生能够尽早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触摸施工现场的脉搏,增强对职业岗位的认同,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进而提升个人就业竞争力。

4.提升了学生专业核心竞争力

现场教学期间,按照企业生产模式组织和实施一切教学活动。把工作岗位、质量管理体系、生产操作规程和安全生产等规范要求融入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一个真实的职业环境下,按照职业岗位对人才的要求,完成具体工作任务。学生较早接受企业管理模式、文化的熏陶,提升了对专业的认同感,激发了学习兴趣[4]。测绘行业作为艰苦行业,现场教学能够培养学生吃苦奉献精神,磨炼意志,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成果应用

笔者所在单位是西北地区最早开设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高职院校之一。专业核心课程现场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素质,得到企业和同行院校的高度认可,受到省内、外多所高职院校借鉴。也满足了铁路、公路建设行业快速发展、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变革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5]。

结束语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不断涌现的大型特种精密工程建设对工程测量的技术要求愈来愈高[6]。工程测量技术专业核心课程现场教学改革与实践更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完善的过程。今后,将从以下两个方面进一步优化完善改革成果:⑴优选工程项目,并结合项目特点,及时进行工程测量技术专业核心课程现场教学内容、教学项目及任务的更新优化。⑵进一步完善现场教学课程考核办法,优化课程考核的内容、方法、形式及成绩评定标准。

参考文献:

[1]张福荣:《高职铁道工程类专业测量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测绘通报》2013年第8期,第107-108页。

[2]曾庆伟:《谈高职院校〈工程测量〉课程的教学改革》,《职业教育研究》2009年第11期,第33-34页。

[3]李天和:《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测绘通报》2014年第9期,第126-128页。

[4]朱健:《土木工程专业工程测量课程教学改革探索》,《现代商贸工业》2013年第7期,第77-78页。

[5]贺跃光、高成发、鲍建宽:《土建类工程管理专业工程测量教学探讨》,《测绘工程》2007年第10期,第71-74页。

篇7

(中国矿业大学体育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摘 要:从现场观众满意度的角度对我国女子排球职业联赛产品的质量进行了测评,并对我国女子排球职业联赛产品质量的构成要素进行了因子分析和命名。我国女子排球职业联赛产品质量因子主要有:“有形质量因子”、“保证质量因子”、“移情质量因子”、“管理质量因子”、“比赛结果质量因子”、“可靠性质量因子”、“竞赛表演质量因子”和“竞赛人员质量因子”。现场观众对我国女子排球职业联赛产品的“保证质量”、“移情质量”、“竞赛表演质量”的满意度不高,在联赛产品质量管理中这3个因子的质量水平有待提高。

关键词:女子排球;职业联赛;产品质量;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68X(2015)02-0084-04

职业联赛产品的质量从根本上决定了人们对该产品的消费行为,影响着现场观众的满意度和上座率,影响着俱乐部的盈利水平和“自我造血”能力,进而影响着联赛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消费者导向的营销定向策略的选择要求,从现场观众的感知出发,研究联赛产品质量的构成要素。

国内外的研究多集中在联赛产品质量概念、定义和属性的描述分析上。对于消费者感知的联赛产品质量的具体构成缺乏外延层次的实证归纳和分析。目前关于我国排球联赛竞赛表演产品质量的研究还相当匮乏,仅有齐大路硕士论文《全国女排联赛竞赛表演质量影响因素与提高对策研究》,该研究只是分析了影响排球联赛竞赛表演质量的间接因素,并没有直接从产品质量的本身去分析其内部要素的变量构成。综上所述,质量是产品的生命线,现实需要基于消费者的感知测量我国女子排球职业联赛的产品质量,探究观众不满意的质量要素,以期有针对性地提高联赛产品质量,提高观众的满意度,保证联赛的健康发展。

1 主要研究方法

设计了《我国女子排球职业联赛满意度调查问卷》,问卷涉及了联赛的48个具体构成要素,按非常满意到非常不满意共分5级,分别赋值5,4,3,2,1分。于2013年12月13-31日随机抽取了江苏、上海、四川、河南、天津、广州6个联赛主场作为调查的赛区,在每个赛区比赛现场随机抽取观众各100名,共发放问卷600份。在调查员在场的情况下由观众当场独立填写,并当场回收。问卷回收以后进行了筛选和审核,剔除了无效问卷。问卷的剔除标准有两个:一是问卷填写不完整的;二是调查对象没有认真填写的,如问卷中有全部选同一个答案的,则认为是无效问卷。最终得到的有效问卷575份,有效回收率为95. 8%。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我国女子排球职业联赛产品质量的因子分析

2.1.1 因子分析及因子命名

经过对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KMO检验值为0. 895,Bartlett球形检验Sig<0.01,结果显示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通过主成分分析后首次提取出12个共同因子,通过因子旋转,第12个因子只包含了1个项,第9和11个因子也仅仅包含2个题项,层面所涵盖的题项内容太少,将之删除较为适宜。由于题项删除后的因子结构也会发生改变,因而须再次进行一次旋转因子分析,第二次因子旋转时,所包括的题项为筛选后的43题项。

在进行第二次因子分析时,Cronbach&acute;s Alpha系数为0. 923,可信度非常好,KMO系数0.899,结构效度较好,适合进行因子分析。根据Kaiser系数的0.5的标准,继续筛选不适宜的题项,包括只含有1或2个题项的因子,通过旋转以后删除了球星的签名或合影、自己喜欢球员或明星出场、引入外援、比赛失误率、赛场周围有休闲场所和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共6题项,最后选取的变量只有37项。此时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916,可信度非常好,KMO系数0.895,结构效度较好,Bartlett检验的sig为0.00,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通过对各变量的共同度情况进行分析表明,除了个人得分能力、防守能力和比赛胜负关键性3个变量的再生度低于0.5、信息丢失较多外,大部分原有变量的共同度是能够反映原有变量大部分信息的,说明各题项之间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通过因子方差贡献率分析、主成分分析和正交旋转后,最终提取出了8个公因子,如表1所示。

从表1中,可以得到因子分析的结果如下。

第一个因子总共包括6个题项:赛场的环境,座椅的舒适度,服务人员形象,场馆内外设施质量,视听设施性能,交通的便利性和停车场服务,命名为“有形质量因子”。

第二个因子总共包括7个题项:购买饮料零食的便利程度,物品寄存,餐饮卫生情况,赛场内外引导标志服务,服务人员的语言沟通,纪念品销售店,服务人员的态度,称之为“保证质量因子”

第三个因子总共包括5个题项:球星的介绍,啦啦队的表演,双方队伍的介绍,比赛期间抽奖或赠送礼物,比赛前赛事的宣传或介绍,称之为“移情质量因子”

第四个因子总共包括4个题项:观众的医疗急救服务,竞赛制度的制定,竞赛规章日程的制定,比赛时间的安排,称之为“管理质量因子”。

第五个因子总共包括4个题项:主场球队的表现,客场球队的表现,比赛双方的实力,比赛胜负的关键性,称之为“比赛结果质量因子”。

第六个因子总共包括3个题项:购买门票的方便程度,门票的促销方式,售票服务,称之为“可靠性质量因子”。

第七个因子总共包括4个题项:发球技术,进攻组织形式,个人得分能力,防守能力,称之为“竞赛表演质量因子”。

最后一个因子总共包括3个题项:运动员的技战术水平,教练员的临场指挥水平,裁判员的执法水平,称之为“竞赛人员质量因子”。

2.1.2 碎石图分析

图1给出了因子特征值的碎石图。一般在图中表现出较大斜率的因子具有较强的解释能力,主因子一般在具有陡坡的线段上,而平缓斜率上的因子对变量解释的非常小。从该图中可以看出前8个因子在较陡坡的斜率上,而从第九个因子开始斜率开始变得平缓,因此也证明了前8个因子作为主因子。

2.1.3 因子分数的协方差矩阵

通过表2可见,8个因子的主成分分析之间的相关矩阵,在旋转以后是完全不相关的。

2.2 不同主场观众的因子得分

所调查的6个主场的平均因子得分情况如表3所示。

从表3可以得出,在中国女子排球比赛的产品质量上,联赛产品的“保证质量因子”、“移情质量因子”、“竞赛表演质量因子”的得分为负值,现场观众对这三个因子的满意度不高,表明联赛产品质量中这三个因子产品质量有待提高。

此外,江苏主场观众对“竞赛人员质量”较为满意,即对运动员的技战术水平、教练员的临场指挥水平和裁判员的公正执法水平较为认可;上海主场观众在“信息因子”的因子得分上所占比重较大,对赛前赛事的宣传或介绍等方面的信息服务质量较为满意;四川地区的观众在第1和7个因子得分上分别占到0. 419和0. 301,对“有形质量因子”和“竞赛表演质量因子”满意度较高;河南主场的观众对联赛的“管理质量因子”和“竞赛人员质量”满意度较高;天津主场观众门票购买的可靠性满意度较高,其次对竞赛人员的表现较为满意;广州地区的观众对比赛的结果较为满意,对运动员、教练员和裁判员的表现满意度较高。

整体看来,8个因子所包含的37个具体子要素可以作为评价我国女子排球职业联赛产品质量的指标。由此,在《中国女子排球职业联赛满意度调查问卷》的基础上,便可设计出《我国女子排球职业联赛产品质量测量量表》。

3 结论

(1)我国女子排球职业联赛产品质量的构成因子主要有“有形质量因子”、“保证质量因子”、“移情质量因子”、“管理质量因子”、“比赛结果质量因子’:、“可靠性质量因子”、“竞赛表演质量因子”和“竞赛人员质量因子”。

(2)现场观众对我国女子排球职业联赛产品的“保证质量因子”、“移情质量因子”、“竞赛表演质量因子”满意度不高,联赛产品质量中这三个因子的质量水平有待提高。

参考文献:

[1] David Shilbury, Hans Waterbuck, Shayne Quick Strategic Sport Marketing(2nd) [M].Australia: Allen&Unwind Ptyltd,2003:78.

[2] Christine M.Brooks,Sports Marketing: Competitive Busi-ness Strategies of Sports[M]. USA: Benjamin Cummings,1994:88.

[3] Fort R, Quirk J.Cross-subsidization, incentives, and out-comes in professional team sports leagues[J].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1995 (12): 1265.

[4] Cyrene P.A quality play model of a professional sportsleague[J]. Economic Inquiry, 2001( 39): 444.

[5] Broman John A general theory of professional sportsleagues[J]. Southern Economic Journal, 1995(4):971,

[6]陈林祥.NBA成功运作的营销策略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0(1):14.

[7]杨铁黎,张建华,王必琪.NBA职业篮球市场的成功经验及启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3):300.

[8]顾雪兰,李静,析体育赛事产品的经济学特征[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7):11.

[9]柴红年,张林.体育赛事产品质量的概念与评价[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3):8.

[10]黄继珍,张保华,赵灵峰.职业体育联赛赛事的质量特征及质量控制[J].体育学刊,2010 (8):34.

篇8

一、明确培养目标,调整专业设置

农业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重点是面向“三农”。要适应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和农业生产发展需要,特别是适应以农村为基础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需要。培养具有掌握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懂经营、会管理、能直接从事农业生产,技术应用,经营管理和加工制作的具有一定综合职业能力和较高素质的,应用型与创业型的新型农业从业人员。根据这个目标,农业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上要进行必要的调整。要以适应农业长远化发展要求进行适当调整和优化,除了巩固和加强种植类和养殖类专业外,应增加加工类和服务类的专业,使专业的设置能与农业产业化的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相联系,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从总体上把握人才的培养做到适销对路,以便更好地为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业产业化服务。

二、改变课程结构,优化教学内容

农业职业教育课程结构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确定,应考虑从当地的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针对种植类,养殖类,加工类,服务类专业设置的需要,适当改变原有传统的课程结构,围绕当地农业主导产业,有选择地开设课程,删除与专业无关的课程,增加与专业相关的,与农业产业化密切联系的新课程,并注重课程和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先进性,针对性,使用性和灵活性,增加现代农业新知识,新技术。如农业循环经济,立体农业,有机农业等等内容,并注重模块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还应注意打破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模式,树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思想,培养学生不但能掌握先进的科学知识与技术,还能具有跨学科综合职业能力、自主创新能力、经营管理能力、自我学习能力等等能力,以提高其为农业产业服务的本领。

三、加强实践教学,提高操作能力

农业职业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要加强学生的实践性教学、以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动手能力,真正掌握实用技术,才能适应当前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要求和市场对人才竞争的要求。在实践性教学过程中,最主要通过师生互动,校企联动来完成。让师生共同承担实习基地的生产和经营活动,让师生共同到有关企业、公司挂职或实习,实行产教结合。一方面,老师既能在实践中增长知识,积累经验,又能作为师傅传授技能给学生,并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经营、管理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在实践中既能学习知识,又能在实践中学到技能,学到有关企业经营管理经验,增加理性认识,积累工作经验,为今后到有关公司、企业就业打下基础。

四、密切校企合作,实行“订单教育”

农业职业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否顺利就业,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因此,学校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关心学生学什么,而且还要关心学生今后做什么(主要是解决就业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最主要是:一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新观念,以学生能否就业,就什么业来思考我们的各项工作,并推动学校把工作做好。二是密切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实行联合办学或者“订单教育”。拉近学生就业的空间距离,缩短学生找职业的时间,达到“三赢”的目的,即可推动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企业需要什么人才,学校进行必要的专业调整,按用人单位需要设置新的培养计划,确保今后学生"适销对路",也为学生顺利就业指明了方向。“订单教育”使学生对今后就业有了明确目标,吃了一颗“定心丸”,减轻了学生的心理负担,能更加安心学习。三使企业找到合格员工。“订单教育”有利学校根据企业需要培养企业需要的专门化人才,这不但可以减少企业培训员工花费大量人力、财力,而且能更快找到企业所需的合格人才。

篇9

【关键词】重庆;中职学生;毕业;多向性选择

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服务当地社会经济的前提下,我们对学生的招收和就业的定位就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为了更好服务社区经济发展,为本地留下更多更优秀的技术型人才,就现目前的中职学校学生毕业发展而言,学生毕业的多向选择成为了可实现的目标。本文介绍了重庆中职学生毕业方向的多向性,也突出了中职发展的可变性。

一、前景介绍

重庆直辖以来,全市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培养了一大批职业技术人才,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为扩大就业、促进创业、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人力资源强市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也要清醒地看到,职业教育层级结构还不尽合理、校企合作不够深入、学校点偏多、办学水平有待提高,同时,毕业学生就业专业单一,无法和沿海企业相比,也使得大部分的毕业学生在就业选择上偏向于回到自己的家乡进行就业。

随着职业教育重视程度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关注职业教育的发展,特别是城市人口的加入,不再是单一的安排学生以高考为目标,而是合理掌握学生的能力,进而选择更适合学生发展的职业教育进行发展。

而对于职业学校来说, 学生的就业也就出现了选择,是留在重庆本地上班,还是继续升造考入本地的对口大学,都会使得学生慢慢的融入本地的城市, 而对于当今社会的发展,我们不难看到中职学校的学生就业所带来的变化使得学生融入本地城市的步伐也就形成城市化转变。

本人在工作中发现,学生入学层次的变化使得学生在就业发面也在发生变化,从以前单一的就业工作,到现在的城市化效果,即一部分的学生进入五年一贯制考取大专毕业证,一部分学生进入高考模式考入自己理想的大学,而还有一部分学生通过专业学习进入重庆本地对口的公司进行发展。对学生就业的多方向发展,使得专业的发展方向也需要对应进行改变,而改变之初,就是对这些学生的城市化效果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找到现在专业学生的毕业选择方向,以及毕业后就业产生的推进效果,从而找到中职的定位方向,为专业适应企业进行前期的铺垫。

二、毕业方向的选择

(一)重庆市根据《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公布2016年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名单的通知》(渝教职成发〔2016〕10号),我校作为2015年重庆市“五年制”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学校,“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人才一体化培养试点专业电子技术应用,也就增加了一个学生的就业方向;

(二)从2012年开始,本专业也按照政策的要求和学生的意愿进行了高考班的招收,让中职学生也能考进自己中意的大学,也就增加了一个学生的就业方向。

(三)在学校和本地企业的联系和交流中,专业对口本地企业、工厂维修、市场营销等多个单位,作为又一个学生的就业方向。

三、国内研究分析

以浙江工业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的李吉龙《在区域产业转型与中职学校人才培养适配性研究》中说到:职业教育作为与区域经济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其持续健康发展植根于它对经济社会的适应、调节和引领,其历史使命在于通过人才培养、科技开发、社会服务推动产业技术升级,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的高速发展及国际经济的深刻变革,使得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成为大势所趋。为此,区域职业教育应当适应区域产业转型的需求――尤其在人才培养上应力求与区域产业转型保持步调一致。因此,^域产业转型与中职学校人才培养适配性表现在二者同步和一致程度之上。

以中国海洋大学的范其伟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职业教育发展研究》中说到:职业教育作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承担着为社会培养大批能够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要求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城市化进程要求提高转移人口的素质和职业技能,同时,伴随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就业结构的改变也对职业教育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然而,我国多年来一直重视学术型人才却忽视技术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职业教育的相关理论十分匮乏,致使职业教育实践缺少有效的理论指导,这必然带来职业教育的诸多问题,如职业教育的发展理念与人才培养模式落后、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不合理、职业教育的基本制度不健全以及职业教育国际化程度不平等,这已严重制约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以适应城市化进程的需求正是理论界所急需解决的问题。

以李连新在《关于新形势下中职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与思考》中说到:把学生就业创业情况作为衡量职业学校办学质量的标准。学生能否顺利就业服务社会,是对职校学校办学方向、办学思想、办学质量的全面检验。衡量职校教育质量的标准,只能看学校培养的学生受社会欢迎的程度、看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发挥的作用和对社会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从职业学校的长期发展的角度看,职业教育规模要扩大,就要培养适应社会的需要的人才,要以“出口”带动“入口”,“出口”畅才能“入口”旺。前些年职业教育的发展出现的困境,就业难是主要原因之一。发展规模受到限制是因“出口”不畅,“入口”受阻,学生毕业后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或者无法适应岗位的要求,这只能说明职业学校的办学效果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教育与职业不相适应。所以,职业学校在引导学生就业选择时,应该多样化,增加学生的“出口”。

四、重庆中职学生的毕业调查

通过对重庆市中职示范校重庆市立信职业教育中心的学生进行毕业调查, 我们不难发现,2015年在校学生2300人,其中已经选择“3+2”和“3+4”直接读大学的学生占200人,通过2014年选拔进入高考班准备考大学的学生200人,通过学校联系进行就业的学生1700人, 自主创业的学生200人,这些都说明了重庆中职的毕业特色,同时也能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方向。

五、总结

总之,我们可以惊奇地发现,在职业教育板块,学生的毕业选择性有了一个全面的提升,在学生的毕业渠道上有了更多的选择,学生能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选择。在全国城市化的影响下,学生招收的城市化和就业的城市化就直接体现了出来,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服务当地社会经济的前提下,我们对学生的招收和就业的定位就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范其伟.我国城市化进程中职业教育发展研究[D].山东:中国海洋大学,2001

[2]李吉龙,刘晓.区域产业转型与中职学校人才培养适配性研究[J].职教通讯,2014(16):14-18

[3]李连新.关于新形势下中职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与思考[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08(8):140-141

篇10

关键词:哈萨克斯坦 劳动就业 失业率

独立后,哈萨克斯坦的失业人口众多,失业率水平高,导致失业问题一度成为影响哈萨克斯坦的六大社会问题之一。但是,进入21世纪后,由于石油和矿产品出口的大幅增加,产业结构的逐步优化,哈萨克斯坦的经济进入强势增长时期,对就业的拉动作用明显,迅速降低了失业率。但是哈萨克斯坦不同行政区域的自然禀赋条件不同,人口密度也存在较大差别,因此失业率的水平和形成原因也不同。具体来说,影响哈萨克斯坦失业率水平的因素有经济因素、劳动就业制度因素和教育因素。

一、经济因素:

1、经济的快速增长,拉动就业人数增加,降低了失业率水平

从2003年开始,国际市场石油价格和金属等原料价格开始持续上涨,同时哈国政府与外国的经贸往来日益频繁,导致哈萨克斯坦经济保持了长期的高速增长。2003年时,哈萨克斯坦的经济规模首次超越独立时,GDP达到9.3%的高水平。随后,GDP保持了很高的增长速度,每年的增长速度都在8%以上。长期的经济高增长,带动了石油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大发展,为全社会增加了大量就业岗位,大幅度降低了失业率水平。

2、产业结构在地区间的分布不均,引发失业率水平的巨大差异

    哈萨克斯坦分为17个行政区域,不同区域的产业结构比例不同,经济驱动力也不同,导致失业率在各地区间差异较大。位于西部的曼吉斯套州和阿特劳州因产业结构以重工业为主,而石油工业又是重工业的支柱行业,因而吸纳大批劳动力,失业人口的规模长期处于全国最低水平。作为两大中心城市之一的阿拉木图市,产业结构以服务业、批发和零售贸易行业、房地产行业为主,由于第三产业的人员流动性强,摩擦性失业比较普遍,因此阿拉木图市的失业人口众多,失业率长期处于全国高水平。

???? 哈萨克斯坦北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就更加多样化。如阿克莫拉州的工业以加工业为主,农业在这个州也占有很大的比重。哈萨克斯坦北部、中部和东部的一些州情况与此类似,它们之间所不同的是有的以开采业为主,有的以加工业为主。东哈萨克斯坦州、巴甫洛达尔州和卡拉干达州以加工业为主,库斯塔奈州以开采业为主。

阿拉木图州的经济能力则集中在服务业、农业和加工业上。江布尔州与此类似。而克孜勒奥尔达州的情况却有所不同。虽然克孜勒奥尔达州在地理上属于南部地区,但它的生产总值构成却类似西部地区:矿山开采业在克孜勒奥尔达州经济中占很大的比重,农业、加工业、信息和通信业却较薄弱。南哈萨克斯坦州的产业结构比价均衡,农业、房地产业务、服务业和工业齐头并进。但是由于人口密度最高,尽管该地区的失业率水平处于全国中等,但失业人口规模却位居全国第一。

3、美国金融危机重创哈国经济,减缓了失业率降低的步伐:

2008年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迅速波及到哈萨克斯坦,石油价格的一路暴跌,导致以石油出口为对外贸易主体的哈国经济迅速走向下坡路。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又导致银行利润紧缩,截止2008年底银行利润降低了93%。由于银行银根紧缩、普遍惜贷,哈萨克斯坦的房地产业资金链断裂,房价暴跌,引发了社会动乱。

2009年以后,哈萨克斯坦的经济走势并未走出衰退而呈现复苏迹象,相反,第二轮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日益凸显,其经济呈继续恶化之势。2009年1月底,哈萨克斯坦股市曾连续13天下挫,股值狂跌超过40%,股价狂跌导致金融体系面临崩溃,大量企业因得不到商业贷款而陷入绝境。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哈国的石油行业陷入停产风潮,大批石油工人加入失业队伍,中小企业融资困难,裁员与减员成为普遍现象。各地区失业人口迅速增加,失业率急速上升。为了度过难关,哈国政府开始实施反危机政策以刺激国家经济,降低失业率水平。首先,哈国政府对国内最大的商业银行、独联体内最大的私人商业银行图兰·阿列姆银行等4家大型商业银行出资控股,,从国家基金中提取4 800亿坚戈用于稳定金融秩序。其次,为了保障银行的正常运行、保护外债结构和平衡汇率关系,哈国政府对汇率进行了调整,保证了货币充盈,使二级银行的外汇银根得到充实,对央行和国家基金的外币和本币资产进行了重新配比。再次,哈国政府从国家基金中拨付1 200亿坚戈扶持中小企业,3 600亿坚戈重建房地产行业,1 200亿坚戈投资基础设施建设,1 200亿坚戈发展农工综合体。在政府资金的援助下,哈国国内需求开始增加,银行业渐渐走入正轨,房地产行业重新焕发了生机,中小企业也开始逐步兴旺起来。最后,哈国政府制定了《就业战略》,在2008—2010年中创造40万个就业岗位,进一步稳定了失业率水平,维护了劳动力市场的平稳发展。在哈国反危机政策的扶持下,哈国艰难度过了金融危机,保持了失业率的低水平,在中亚国家中创造了奇迹。

二、劳动就业制度因素

2001年起,哈国政府相继制定了《劳动就业法》等20项法律法规条例,用于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建立再就业制度和安置不能重新工作的人员。其内容涉及到给失业者及其家属提供物质援助,理顺因劳动力失业而发生的地区间人口迁移,高等中等院校毕业生工作安置,退役军人就业,职业培训和再就业培训,职业技能训练和第二职业教育等。

这些法律的制定考虑了哈国的实际情况,也参照了国际劳动组织的建议和其他国家的经验,其框架总体来说比较严密科学,为哈国解决失业问题提供了法律依据和实施办法,解决了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哈国还与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签署了关于加强劳动力安置就业方面的合作,相互间劳动力交流、给劳动者提供社会保护等协议和协定。哈国还在世界银行的“社会保护计划”帮助下,初步建立涉及劳动力市场研究、失业统计、就业宣传和就业广告等基础性工作的劳动就业中心。

此外,哈国政府将就业放在社会政策的中心位置,逐步完善就业制度。纳扎尔巴耶夫提出,“哈萨克斯坦社会政策的中心是关注人们的需求,创造新的工作岗位。”在这一思路的引导下,哈国政府将社会领域工作的重点放在家庭、住宅、子女教育、健康、退休金等具体层面,提出两个原则。第一,国家给予原则。政府有义务帮助低保障人群。第二,保证就业原则 。建立累积退休金体制,退休金的数额与工龄挂钩。所有退休金和社会保障金足额按月发放。提高助学金并可得到一次性资助和学习贷款。困难家庭18岁以下子女每月可得到补助,多子女母亲可以得到国家专项补贴。

随着劳动法律的颁布和劳动就业制度的陆续出台,哈萨克斯坦的劳动力市场逐步稳定,失业率水平逐渐降低。但是,哈国的劳动就业制度仍不够全面,特别是公共就业体系方面的法规和政策仍处于空白,对哈国经济的未来发展带来了隐患。

三、教育因素

教育是哈萨克斯坦国家政策的核心问题,为了实现哈萨克斯坦进入全世界50强的宏伟目标,纳扎尔巴耶夫总统将职业教育作为国家重点支持的对象,并投入大量资金,争取达到国际标准,同时符合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目前哈萨克斯坦已经在四个地方建立了职业培训中心:在阿特劳的石油天然气培训中心,在奇姆肯特的纺织和加工职业培训中心,在乌斯卡门诺的机械工程职业培训中心和在甫洛达尔州的能源职业培训中心。

此外,哈萨克斯坦有475所大专院校,将近39.5万名在校生和312所职业学校,近10.5万人正在技术和服务方面接受专向职业培训。正是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提高了哈萨克斯坦青年劳动力的素质,为石油工业和第三产业创造了大批优质劳动力群体,促进了经济的增长,同时有效降低了失业率水平。

参考文献:

[1]秦放鸣.世界金融危机背景下哈萨克斯坦经济走势评析[J].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9(6)

[2]N·A·纳扎尔巴耶夫.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总统2010年度国情咨文[J].上海商学院学报,2010年3月

[3]孙壮志.新阶段哈萨克斯坦经济、社会和玻治发展的战路构想—纳扎尔巴耶夫总统2007年国情咨文评述[J].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7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