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规划范文
时间:2023-10-27 17:52: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职业教育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本文拟在对新概念下图书馆的功能、岗位分析的基础上,从职业选择、职业途径,职业发展三方面来对图书馆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设计。首先,从图书馆的现实角色入手,分析新概念下图书馆的工作内容和特点;再从员工职业锚的定位帮助员工进行职业选择;然后,根据新的职业通道设计,结合图书馆的具体工作内容阐述员工的晋升路径;最后从员工的培训来谈员工的职业发展。
1职业选择
作为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步,职业选择需要从工作角度和个人情况两方面综合分析。
1.1图书馆角色、功能定位
近年来,图书馆开始有了很多新的称谓,比如“自动化图书馆”、“数字图书馆”、“虚拟图书馆”、“复合图书馆”等等,新的称谓说明了图书馆新的功能并重新定位了它的社会角色。20世纪70年代,美国著名图书馆学家杰西H·谢拉针对信息技术使图书馆处于与传统迥然不同的新的信息环境之中指出:“图书馆已从书籍世界进入了信息世界”,表明了图书馆从过去对书籍的整理转化为重点对书籍内容的信息化处理。而进入到90年代,图书馆所处的社会环境又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一是网络技术所引发的社会基础结构的变革,二是知识经济的兴起,这就使得图书馆再次转变职能,从信息世界走向知识世界,即从对信息资源的收集、处理、传播、开发利用为主转向对知识资源的获取、知识的创新和开发利用为主,实现由信息管理模式向知识管理模式的转变。图书馆正成为知识经济发展中的一股重要力量。
1.2工作分析
图书馆新的功能和角色定位引发了图书馆在人员、管理和结构等诸方面的变化,具体表现为:从一般图书馆情报工作者到新型知识工作者,从结构化管理部门到动态知识服务团队,从稳定性机构到变革的学习型组织。这一切都反映了图书馆工作人员工作内容的变化。具体而言,图书馆在业务部门的设置上,从传统的采访、分编、流通、阅览、参考咨询、情报、技术、古籍、特藏等部门增加了研发部、服务部、市场部等,极大地拓宽了图书馆的工作领域,并从传统的重图书处理的技术、经验转向重图书知识的获取、利用和开发。员工们的工作更加富有创造性和挑战性。此外,为适应新图书馆软、硬件设施的更新,对从事图书馆工作的人士来说,其专业领域更趋广泛,除图书馆专业知识、某种学科知识及文献知识、理论修养、外语知识等以外,计算机软硬件知识、网络技术、管理学、统计学、设计等专业知识也成为所需。图书馆工作的知识需求结构变得更为丰富。
1.3职业选择
职业选择需要适合个人的兴趣和特长,在对图书馆工作的充分认识之上,我们还需要寻找自己的职业锚。职业锚是指一个人进行职业选择时,始终不会放弃的东西或价值观,它是人们选择和发展自己的职业时所围绕的核心。埃德加·施恩认为,职业锚包含三个部件:自身才干和能力;自身动机和需要;自身态度和价值观。人们经过三个部件的反复衡量后,会选择一种职业,在此“抛锚”而安身立命。传统的图书馆,由于其工作内容与性质决定了它的职业群体普遍是趋于寻求一种长期稳定、闲适并且富于保障性的职业,选择图书馆工作的人有着共同的、单一的职业锚。然而新概念下的图书馆,由于功能的增加,工作性质内容的变化,持不同职业理想、观念的人也在此有了成就的舞台,因而对于他们,就需要进行职业锚的定位,以此作为职业选择的基础,并进而确定适合自己的工作内容及岗位。按埃德加·施恩的观点,有五种类型的职业锚。
技术职能型职业锚。此类型个体的整个职业发展,都是围绕着他所擅长的一套特别的技术能力或特定的职业工作而发展。职业成长只有在特定的技术或职业领域内才意味着持续的进步。在图书馆,这些领域主要包括采访、分编、典藏、馆际互借等。
管理型职业锚。个体的整个职业发展都是围绕着某一组织的权力阶梯逐步攀升,直到达到一个担负全面管理责任的职位。他们一般同时具有三种能力:分析能力、人际能力、感情能力。这适合图书馆内一般从事行政事务的管理者。
创造型职业锚。此类型的个体追求创建完全属于自己的成就,他们的整个职业发展都是围绕着某种创造性努力而发展的。在图书馆内,知识开发、利用和图书馆外部市场开发的工作适合具有此类职业锚的人。
自主独立型职业锚。个体追求的目标是随心所欲地制定自己的步调时间表、生活方式和工作习惯,尽可能少地受组织的限制和制约。在图书馆内从事科研、论文写作的工作一般持此类职业锚。
安全稳定型职业锚。个体追求稳定安全的前途,比如工作的安全、体面的收入、有效的退休方案和津贴等。同时,信仰组织或社团对他们能力和需要的识别和安排。图书馆内,持此种职业锚的人适合传统的外借、阅览、服务等工作。
由此可见,在图书馆选择好合适的工作岗位,必须首先对自己的职业锚进行定位。只有这样,才有利于自己的聪明才智充分发挥,职业成功才有更多可能。
2职业路径
选择了合适的工作岗位,还需要明确职业晋升的途径,这是职业不断发展、获得成功的必经之路。在传统的图书馆中,职业晋升的途径是:当业务工作人员在原有的工作岗位上,经验和技能有了一定的提高,有能力承担更大范围的责任,就会初步被晋升为基层管理人员,此后又有可能向上晋升为中级、高级管理人员。具体而言,从高到低依次为馆长、副馆长、各部门主任、主管、工作人员。除了职务的晋升,传统图书馆还存在另一条职业发展途径,即职称的晋升,具体从高到低依次为:研究馆员、副研究馆员、馆员、助理馆员、管理员。在传统的图书馆人事管理中,工作人员的各种待遇都与他的管理职务和职称相连,但这种传统的职业晋升路径由于其通道的单一和狭窄,阻碍了人才的发展,同时也不适应新概念下图书馆的职业要求,因而必须开辟新的职业途径。
2.1横向发展
横向发展是指员工工作内容上的变化,它适应了员工对自身工作内容变化的要求,是保持工作对员工具有相应吸引力的重要途径。具体而言,可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岗位的丰富化、扩大化;二是岗位轮换;三是工作内容再设计。
2.1.1岗位丰富化、扩大化
针对员工工作内容的单一和简单性,应增加一定的相关工作,即在员工的现有工作中增加更多的挑战性或更多的责任,比如安排执行特别的项目,在一个团队内部变换角色,探索为客户提供服务的新途径等,以此来实现对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并保持工作的相当吸引力。在图书馆内,从事采访、情报、咨询服务等部门的工作可以考虑此设计,即在这些工作中可适当增加工作的内容、领域或难度等。
2.1.2岗位轮换
岗位轮换是指在组织里的几种不同职能领域或部门中为员工做出一系列的工作安排,或者在某个单一的职能领域或部门中为员工提供在各种不同工作岗位之间流动的机会。其目的在于避免员工长期处于同一岗位所带来的厌倦感和发展的停滞,能一定程度上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这种方法适用于新员工熟悉工作,让员工对整个图书馆的各个环节都有所了解,利于加强部门间的合作。此外,这种方法还适用于培养通才,在面对人员流失或工作任务繁重的情况下,可以有合适的工作人员胜任工作。但这种方法不适用那些业务精深或追求稳定工作的人员。
2.1.3工作内容再设计
此种方法适用于组织变革和职能更新。在新的社会角色下,图书馆的工作内容本身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些传统工作内容逐步弱化甚至消失,一些新的工作内容又凸现出来,因而有必要重新设计图书馆的工作岗位。具体而言,一方面将原来支离破碎的工作内容重新组合起来,设置新的岗位从而增加工作的完整性和必要性,扩大工作范围;另一方面则是按照麦克·哈默的公司再造理论,通过对图书馆整个工作流程的创新、改革来进行工作岗位、内容的再安排和设计。这将适应图书馆新角色、新功能实现的需要,同时又可提高图书馆的工作效率和质量。
2.2纵向发展
纵向发展是指员工在工作岗位上的等级、职称的变化,其设计的目的在于满足员工的成就感和被尊重的心理需要。此外,纵向发展也往往能够给员工带来更多物质上的回报。
从传统的职业晋升渠道上看,图书馆内有两种纵向发展的途径:一是管理职务的提升;二是职称的提拔。然而结合现实图书馆的特性,这两种方式已满足不了要求。新时期图书馆在工作内容上的丰富化、工作形式上的多样化,要求给予图书馆员工更多现实可行并适用的提升途径。针对此,可以借鉴上海电力供应公司的首席工人制;青岛海尔的“星级技术能手制”和“员工职级动态转换制”等,在双职业阶梯的基础上进一步设计员工的技术型通道。具体而言就是实现技术型员工职级上的上升而不是行政级别的变更。由此可设计一个技术领域员工职业发展矩阵图,(如表1所示)。此外,在员工纵向发展的途径中需要注意的是,员工的职业方向不是单一的上行路线,还应该存在逆向途径,即员工职务、职称、职级是可上可下的,真正实现按能定级、按绩定位,充分发现人才、利用人才和培养人才。
表1图书馆技术领域员工职业发展矩阵
附图
3职业发展
在新的图书馆概念之下,除了进行职业的重新定位和工作选择,明确职业成长的新路径外,还需要计划职业的发展。具体而言,为了使图书馆的员工在自身的工作岗位上发挥出更大的能量,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需要组织重视对员工的培训和管理模式的变革,这是帮助员工顺利实现职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员工培训需要与员工个人发展计划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培训的效用并激发员工的积极性。
员工个人发展计划应以员工自己制定为主。员工可以根据自身的素质特征,结合个人的价值取向和兴趣爱好并考虑职业市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设计符合个人实际的合理的职业发展目标及其实施计划。它可由每位员工与其上级一起根据个人工作的发展需要而制订。
篇2
1.入学动机不明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许多工作岗位都对职工的学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岗位的学历要求让开放学员时刻感到下岗或转岗的威胁,这种威胁经过转化就变成了对文凭的需求,迫使一大批不符合学历要求的职员必须进行在职进修,提高学历。学员在入学时十分清楚自己的入学动机,会充分结合自己的工作需要和自身需求选择专业。目前,很多单位在招聘时就明确标注学历要求,却对具体的专业不作要求。这样导致很多学生入学时对专业的选择也不重视,仅仅是因为开放教育的“低门槛”,方便其获得一纸文凭。甚至还有一部分学员根本就不清楚自己为什么要来入学,仅仅是因为周围有人来读书,自己跟风,或者家里人希望他们来读书,经济条件又允许,所以报名接受开放教育。学习动机不强,明显的内驱力不足,是无法让学生产生持续的学习热情的,也极大地影响了学员学习的效果。
2.专业了解不清目前
很多学员都是通过媒体(包括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或者经熟人介绍接受开放教育的。一些学员仅仅希望学历上有所提升,但对于具体的专业要求、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等并不清楚。在专业选择上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导致学员所学的专业在毕业时根本无法体现作用,多年的学习,仅仅是获得了一纸文凭,并没有在知识和能力方面获得提升。此外,有些招生单位为了完成招生任务,在进行招生宣传时,虚化了一些专业优势,弱化专业劣势,让一些学员对于专业情况发生混淆,选择了一些不适合自己的专业。这些情况,最终会导致学员的流失,让学员对于开放教育产生不良印象。这既不利于学员的自身成长,也不利于开放教育的后续发展。
3.学习过程无序
开放教育以其开放性和灵活性的特征受到成人学习者的欢迎,为其实现职业发展和终身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但没有明确职业发展规划的学员,在学习过程中,由于目标性不强,学习动机较弱,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常常会产生侥幸的心理,对于其系统的专业学习不利。而与全日制高校相比,开放教育自学为主、面授为辅的授课方式,更使得在学习过程的控制方面显得较为薄弱。对于意志力不强,目的性较弱的学员来说,时间与精力的付出有时候是事倍功半的。对于初期对专业了解不够的学员,在学习过程中,会根据自己的需要,提出转换专业的要求。
4.专业转换不畅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工作变动或者其他原因,会要求进行专业转换。学分制也是开放教育得以吸引学员的一个原因。但出于专业设置角度考虑,有些专业课程的学分是不能随着专业的转换进行抵扣的。这就会产生在转换专业时,有些课程还需要补修,浪费了学生的时间、精力还有金钱。而在专业转换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
5.毕业去向迷惘
由于开放教育实行弹性学制,在职人员可以学习时限内(8年),采取不离岗、不离家的自主学习,所以,参加开放教育学习的学员,多数是在职人员。但很多获得开放教育专科或者本科文凭的学员,在毕业后,却无法像入学时预期的那样得到提升或者转岗。获得文凭,却无法凭借所学的专业知识改变工作或者获得一份更好的工作,也使得一部分学员对毕业后的去向感到茫然。
二、开放教育学员的职业规划建议
1.建立入学前专业分析帮助体系
考虑到学员的实际情况,在学员产生入学动机的时候,帮助其认真分析自身情况,结合学生实际帮助其选定专业,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更为了解,也可以帮相学生认清自己的兴趣点与需求。帮助学员更快的融入学习之中,更好的适应开放教育。
2.建设入学初各专业体验环节
宋彩凤在其论文《电大开放教育学生保持研究——以北京电大东城分校为个案》研究中提出:各专业之间的保持率差别较大,与工作密切相关的专业学生保持率较高,对基础和抽象思维要求高的专业学生保持率偏低。学生注册入学的第一、二学期是学生保持的关键期也是“危险“期,它直接决定学生后续的保持情况。如果经过了入学前的专业分析,在帮助学员确定了专业的基础之上,结合开放教育的特点(在读期间,可根据自己的需求调整专业),让学生在入学初期,增设不同专业的体验环节,让学员再深入了解不同课程,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更深切的了解所学专业与其他专业的情况,同时也能更坚定学生对专业的选择,另一方面也能增加学生的保持率,避免学生的流失。
3.引入学习过程学情分析模块
开放教育各专业之间的保持率差别较大,与工作密切相关的专业学生保持率较高,对基础和抽象思维要求高的专业学生保持率偏低。我们可以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学情进行分析,消除学生的认识误区和侥幸心理,帮助学生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有针对性地改革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强化专业学习,促进教学。对于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如法律、财会等专业,要加大对学员实践性的辅导,让学生随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获得学习指导,得到专业提升。
4.搭建不同专业学分互通平台
为保证专业特征,即便开通专业转换平台,但对基础课程方面也有一定的学分要求。对于进行专业调整的学员,如果能在学分方面也进行调整,保证学员在相近专业调整后,免修某些学分,则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为不同专业的学员搭建互通平台,解决学员学习过程中因为各种原因引起的专业变换要求,降低退学率。
5.实行毕业后职业跟踪反馈机制对于毕业生
篇3
近些年,高等教育的普及在带来众多优势的同时也带来了就业等一系列问题。在这种形势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仅对于应届毕业生,对于已经进入职场的大学生都尤为重要。作为职业教育比较完善的西方国家,美国孩子从6岁就开始职业意识的开发,新加坡推出“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网络系统的试验计划,帮助小学生展开职业规划。我国的职业生涯教育目前只在大学校园开展,并且相对于国外成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国的生涯规划教育明显还存在很多问题,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一、目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
1.各个高校重视程度不够
近几年,就业形势严峻,各个高校都在比拼就业率。在这样一个大数据时代,从教育主管部门到高校到学生家长都把毕业生就业率当作衡量学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标杆,很少有人能持续关注高校毕业生将来的职业发展。因此,各个高校把工作重点放在了怎样提高就业率上,职业发展教育则被视作一门必修的副科,显然,成了教学任务中的非主流。另外,学校的就业指导课程更多地还停留在就业政策指导和就业形势分析上,很多就业指导教师也是刚刚从大学毕业的年轻人,没有经验也没有能力对学生进行职业发展规划。即使有的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上得比较生动有趣,学生爱听,也多是泛泛而谈,很少有针对每一届毕业生的特点进行的个性化的职业指导。因为大多数的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师自身就没有创业的经历,所以关于创业的内容就涉及得更少。因此,很多学生感到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及职业指导比较空。
2.职业指导教师队伍力量有限
就目前的教育现状来看,绝大多数的高等院校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缺乏一支专业扎实,有着丰富就业创业经验的职业指导教师队伍。这背后的原因很多,有社会问题、国家政策问题等等,但主要都与学校的职业指导教师多为兼职老师,且是工作不久的年轻教师居多有关。这些年轻教师自己刚走出校门,又进入了另一个校门,从一个象牙塔走出,又进入了另外一个象牙塔,自身原本就没有在社会大潮中历练过,属于就业创业经验先天不足。如果后期培训和进修的机会不多,职业指导教师的能力得不到提升,职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效果肯定得不到保证。教师照本宣科,学生听得乏味,教师讲得也费劲,特别是课堂外的个性化职业指导,没有实践经验做基础,大多也得不到较好的开展。
3.高校毕业生认识不到位
虽然现在各个高校都开设了职业规划与指导课程,然而大多数学生对就业指导课程的认识都不到位。有的学生认为这些课程是教育部规定开设的,虽然是必修课,但不是专业课,可以不重视;有的学生仅对课堂中的一些游戏和故事感兴趣,但凡讲到理论和实际应用就打瞌睡。职业规划与指导课程带给他们的不仅是理论与方法,更多的是在杂草丛生的原始森林中给他们指明一条通往成功的道路。但大多数学生对此都很茫然,很少有学生从认识、了解自己出发,认真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并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严格执行。加上为了尽快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社会产生的“先就业,后择业”等不利于职业规划的声音,很多毕业生都抱着“骑驴找马”的心态实现初次就业。没有长远的规划,没有专业的契合,甚至没有看清所从事职业的性质,从而大大增加了毕业生就业的盲目性。这样的认识导致众多的毕业生毕业时多是在寻找得以栖身的工作,或者仅仅在为了生存而应付工作,不是真正开始从事自己的职业生涯,非常不利于他们日后的职业发展。
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宗旨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点不仅仅是找到一个工作,从事一份职业,它以评估人的性格特征和气质为基础,以创立一生的事业和实现完美的个人价值为终极目标,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教育过程。“它贯穿于人的一生,其目的是为了提高人的自我规划、自我发展能力,增强自我教育的意识与能力,达到个体生活质量和生命境界的提高,成为自为的人。”[1]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职业生涯教育对每个人都是必要的,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旨归。特别是刚要走出校门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显得尤其重要。刚离开象牙塔的大学生不仅需要为就业做准备,不仅需要找到一份安身立命的工作,更重要的是需要为一生的长远发展作好规划和准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既可以帮助高校毕业生树立远大理想、确立长远发展目标,同时也要可以帮助他们制定阶段性目标与计划。
三、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必须高度重视自我教育
1.最终目的的一致性
职业生涯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帮助大学生进行自我认知,唤起他们的自我意识。职业生涯课程的开始就是自我认知,生涯教育非常重视对人的“自我”的挖掘和开发。只有在认识自我的基础上,才能够更好地挖掘自身潜能,探索未知的世界。在了解自我的基础上,才能超越自我。生涯教育与自我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实现自我的提升与价值的实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生涯教育与自我教育的内在本质是统一的。所不同的是,生涯教育是一个从外而内的探索过程,由外部环境激发内在教育需求。而自我教育是由内到外的发掘过程,由内部受教育的过程而受益的过程。受教育者个体基于对自身教育的不满足,而额外接收的教育,虽然受教育的方向不同,但本质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实现自我而做努力。
2.过程的同一性
科学的生涯规划需要制定长期、短期不同时期的计划,并随着时间、环境的变化适时调整。不同时期的计划中包含着再教育的内容,在后期的适时调整中更需要不断进行再教育。再教育的过程和自我教育是一致的,都是为了达到提升自我的目的,虽然受教育的起因和动力可能不尽相同,但过程是一样的。自我教育较之再教育更有自发性和主动性,是生涯规划中的重要内容。因此,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必须高度重视自我教育。
虽然高校为高校毕业生的顺利毕业和入职发展创造了众多的外部条件,社会各界也为其营造了有利的就业环境,但作为个体的高校毕业生能否在社会中取得好的发展还取决于他们自身。积极、科学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坚持不懈地进行自我教育,并时刻加强和改进自我教育的方式方法,才能适应职业生涯的需要。
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自我教育必要的前提条件
1.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助于发掘大学生的能动性和积极性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学生认识自身的个性特征、现有的和潜在的资源优势,自身的劣势和不足,即了解本身的特性;熟悉周围的环境,特别是与生涯发展相关的工作世界,包括行业特性、所需的能力、就业渠道、工作内容等因素,即了解工作舞台的特性。”[2]大学生需要在认清自我的前提下给自己找好合适的定位,然后选择适合自己兴趣爱好、特长的课程,制定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方式,选择符合自己性格特点和人际交往能力的生活方式。并且有针对性地发掘自身的潜力,充分发挥自我的主体能动性和积极性。而当自我意识觉醒,会产生自我与超我的矛盾,个体内部心底的理想和实际现实的矛盾。这些心理矛盾给大学生们造成的思想冲击和动荡正是自我教育的有利条件和契机。这些矛盾促使个体意识的觉醒,让他们作为独立的社会人开始自我反思,才能迈出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第一步。
2.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自我驱动性
确定职业生涯目标是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旨在引导学生知己、知彼,全面客观分析各种利弊因素的基础上制定出自己的明确具体且切实可行的职业目标,拟订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的行动计划。”[3]“德国心理学家勒温认为,当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平衡状态遭到破坏时,就会唤起人的需要,即引起个人全身程度不同的紧张,这种张力会引起人的行为,使人恢复到平衡状态,需要得到满足后紧张得以消除。”[4]确立目标,改进生存环境,才能激发大学生进入个体紧张状态,持续努力,才能让生涯规划的纸上谈兵成为前行的驱动力。为了最终达到职业生涯目标,必将不断地进行自我教育,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自我教育的驱动性得到了提升,学习效果也会事半功倍。
篇4
【关键词】中职生;职业生涯;教育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一个人在对自我评价和对未来从业行业岗位进行测定、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确定其最为适合自己的职业奋斗目标,并把这一目标变为现实做出的有序有效的安排。换言之,就是从现实社会的发展,经济增长的需求和本人实际情况出发,做出职业选择。并且对个人职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做出合乎实际的设想和规划,以便达到最为适合个人发展,极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在融入社会和对社会做出相应贡献的同时,追求个人最佳职业生涯发展道路的过程。
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外国的发达国家和地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早已有了长足的发展和历史。美国是较早在学校中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国家。在20世纪,美国曾两次专门以政府的形式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进行改革。英国政府于1948年通过《雇佣和我国的高等教育》,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全面发展的人。1997年英国的教育法明确规定所有的公立学校都有法定的义务对学生进行“生涯教育”。德国设立联邦劳动局专门负责各学校的就业指导课。日本在20世纪中后期,将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正式列入日本学校的教育计划,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开始进入“课程化”时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我国尚处于探索阶段,研究进展较为缓慢,相关研究成果不多,并且研究对象多是针对大学、高职、高专学生,对中职生系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研究相对较少。2008年12月,国家教育部在
《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中,把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四门课程作为必修课列入了中职学校德育课程体系。并且这些课程受到学生的欢迎及学校领导的重视。
二、中职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践意义
1、中职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现在我国市场经济迅猛发展,新职业、新岗位不断涌现,职场要求不断变化,学生在校所学的知识远远不能满足社会所求。这就要求中职生要更新观念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要把职业和自己的人生发展综合考虑。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够及时地指导和帮助学生全面规划自己未来学习、工作和生活,把自己的人生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更全面、充分挖掘自己的发展潜力,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
2,中职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改善中职生所处“弱势”地位的需要。(1)中职学生在学历方面比不上大学生、高职生,在同等学历上也比普高生低人一等,在社会上也普遍被人看不起,在升学和就业处于弱势地位。(2)随着中等职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招生条件也不断放宽,有的地方只要学生拿到初中毕业证,就可就读中职校,既所谓的注册入学,这就导致了升入中职校的学生,绝大部分是没有考上普高的学生,生源综合素质普遍不高,遵守纪律的自觉性相对较差,对学习没兴趣,对前途缺乏信心,对将来的职业和前途感到迷茫。开展职业生涯设计教育活动,能够帮助广大中职学生去“弱势”的阴影,更加务实地认识自己,更加恰当现实地制定自己的职业理想和人生目标并付之于实践,
使在校学习两年的学生更加顺利地融入社会,胜任工作岗位,进而实施个人的发展。由于各种原因,有的学生很自卑,需要班主任于德育老师加强思想教育。
3,中职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完善职业学校德育内容的需要。中等职业教育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职业生涯规划能够帮助中职生选择职业、准备就业、获得职业、适应职业和转换职业。2008年国家教育部把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四门课程作为必修课列入了中职学校德育课程体系,这充分说明了职业生涯规划在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三、中职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施方法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施的思路是:学生在校期间主要由课程渗入、班级管理、德育及心理辅导、拓展训练、就业管理等方面组成,校外由旅游行业、企业的共同参与而进行。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进入中职校门起,学校就能有计划、分层次、系统的指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设计,并把职业理想付之于实践,让职业生涯教育有效的贯穿其校园生活并延续到社会生活,为其一生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运用心理测量法对学生的人格进行测定。通过使用心理学的相关量表,对学生气质、性格、兴趣等进行测量、分析,从而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的指导。
2、科学制定学生职业规划实施方案。通过走访及问卷调查,了解毕业生的发展情况,分析当前学生对自己专业的热情和认知程度及现有的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结合现有学生的个体特质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学生个体成长的具体实施方案。
3、职业规划教育实施方案的充实和改进。学生在校期间的职业规划教育的实施应侧重课程教学(特别是专业教学)、心理教育、德育、班集体建设、拓展训练等;学生实习、就业期间的职业规划教育的实施应侧重于对个体具体问题的针对性指导,同时注意收集行业、企业的信息反馈和校外学生的典型事例,来充实和改进职业规划实施方案。
4、注重学生成功范例的示范激励作用。通过学生的成功事例,可以给广大学生树立职业自信心,给他们强烈的心理暗示:都是一样的同学,他们能成功,我们也能成功!让他们坚信只要目标明确、切合实际,方法得当,加上持之以恒的努力,就一定能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总之,对中职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学生应对严峻就业形势和自身职业发展的需要,是完善职业学校德育内容的需要,是中职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在实施过程中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有针对性地开展,同时要兼顾学生的认知能力、结合行业企业共同参与循序渐进的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施,可以有效地提升中职学生的职业素养,提升他们的核心竞争力,为将来他们实现职业理想奠定坚实的基础。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生涯规划观念,培养职业规划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好专业知识,为就业作好充分准备。
参考文献:
[1]职业道德与法律【M】苏建永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8年8月
篇5
关键词:中职;学前教育;职业生涯规划;问题;对策
职业生涯规划是以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学生规划自我职业生涯的意识与技能,发展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促进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活动,是引导学生进行并落实职业生涯为主线的综合教育活动。[1]从国家到学校及学生,重视职业生涯规划对学生未来就业和职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
1.学生对自己的职业认识不清晰中职学前教育的学生大部分对自己的未来就业有明确的方向,即当一名幼儿园教师,但对于幼儿园教师这一岗位的职业认知却十分模糊。同时,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与学生的性别还存在一定的关系,男生在确定目标的能力和制定计划的能力优于女生,而女生在认识自我方面能力优于男生。[2]中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女生占绝大多数,男生极少。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探索阶段中,缺乏与异性间的交流探讨,促使以女生居多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社会经验的积累和综合能力发展上有明显的不足。2.学校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重视度不高中职院校在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多数是在学生入学时请专家、幼儿园领导等开设讲座,对毕业班进行就业形势与信息分析的课程。总体来看,缺乏稳定的课程结构体系,缺少学生对就业观念和职业认知的教育,对学生实际帮助较少。学校有没有专门的教师教授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多数由负责学生工作的老师和辅导员担任。这些老师本身就出自不同的专业,并非专门的指导教师,对职业生涯规划也不熟悉,缺乏相应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这样一来,学生职业规划的科学理论指导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很难实现,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职业评价等方面的工作专业针对性不高。3.家庭、社会因素带来的负面影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成长的过程中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这是导致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模糊的一个重要原因。[3]家长受传统教育影响,认为孩子在入学后只有到毕业时才开始考虑到就业的问题,导致孩子对职业生涯规划概念模糊。同时选择专业时多数学生还是由家长做决定。中职的学生由于还未成年,对父母的依赖也较大,所以,当学生面临职业生涯规划的制定时,难以根据自身情况,全面的分析应对。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支持幼教事业的发展,但由于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还得不到人们的认可,工资待遇也较低,这些都在一定因素上影响学生选择学前教育这一专业。
二、完善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对策
1.增强学生职业规划意识,提高学生的职业认知职业生涯规划需长远考虑,学校从新生入学开始组织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目标制定,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根据目标调整自己的方向。同时,不能仅仅通过实习来增强学生对职业的认识,可在学生入学后组织学生到幼儿园参观,亲身感受幼儿园的一日活动,并通过身边人,学校毕业后从事幼儿教育事业教师的言传身教培养学生对学前教育的职业信念。2.完善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建设学校应加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建设,提高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可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制定不同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育。从学生入学开始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培养意识,教师与学生多加交流,帮助学生建立职业发展目标,初步设定职业发展路线。对于二年级的学生,在完成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客观的评估自己,对最终的职业发展目标定位。而毕业班的学生,应注重对他们的个别辅导,并适当的开展一些就业方面的知识,进行专业实践培训,指导学生更好的就业。同时,对职业生涯规划教师进行专业化的培训,帮助他们能够更好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这个工作。还可以通过聘请资深的职业指导师对学生进行指导,让学生对自己未来所从事的职业状况有深入的了解。3.鼓励多渠道积极参与家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家长适当的鼓励孩子多与社会接触,对社会、自己未来从事的职业都会有一个认识。职业生涯规划工作,仅仅依靠学校是达不到效果的,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多方共同努力。鼓励社会创办职业生涯规划机构,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同时中职学校积极与幼儿园合作,为学生提供见习实习的机会,学校与幼儿园共同开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践课程,邀请校友返校用自己的经验来帮助学生对自己工作的了解,引领学生成长,并利用校友资源为毕业班的学生就业提供帮助。结合国家政策法规对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制定相关的标准,促使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与教育更加规范科学专业。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大学,职业规划教育,《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部要求各地、各高校切实把就业指导课程纳入人才培养工程,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是其中重要的一个部分。
一、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就业指导》课程的着力点
高校教育要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服务,应当将实施国家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加快生产、服务一线急需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与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通过职业规划教育途径积极引导个人发展与社会需求相适应。基于人口大国的基本国情、国家经济发展形势的宏观走向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现实要求,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已成为促进教育改革发展,完善自身价值的着力点。
对于社会而言,职业教育已不仅仅是为了给经济世界提供人才,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个体生命开发的全面性和发展的可持续性的教育是现代社会人力资源开发的根本宗旨。只有深入、广泛、持久地开发每一个人潜蕴的智慧和才能,促进个体以永不懈怠的强劲内驱力去实现自身能力和精神的全面发展,才能使生命内涵得以充分发挥,实现其作为社会人的最大价值。
对于个人来说.职业规划教育从人的可持续发展角度来看,终结性学习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了。要真正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个体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应保持一种和谐性,这就离不开“终身学习”。在人的整个生命周期的发展过程中,终身学习能够使人不断获取新的知识和技能,源源不断地转化为发展的动力。可以说,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理念之一,它是一个不断造就人、不断扩展人的知识与才能以及不断培养其判断能力与行为能力的过程。
职业规划教育最终目的就是教会人形成终身学习的理念,由职业理念的灌输到职业能力提高的途径与方法的学习,通过高等学校的教育,使大学生了解职业素养的内涵与评价体系,从而形成职商的理念,懂得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如何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同时,通过职业规划教育,学习职业礼仪和职业规范,了解职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区别与联系,将职业道德这个职业的灵魂要素提前注入大学生脑海中。通过职业规划设计与职业规划管理概念、内涵与方法的传授,使大学生学会在纷繁复杂的社会职业选择中根据个人状况、社会需求、发展趋势来确定职业发展目标,统筹进行安排,从而减少损失少走弯路,提前开启职业生涯成功之门,早日踏上职业生涯成功之路,通过不断努力,达到内职业生涯与外职业生涯的有机契合,从而成功谱写和演奏职业生涯交响曲。
二、《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现状分析
据调查,尽管目前高校的就业教育较前几年有了很大进展,比如高职学院提出实施“三年不断线”的就业教育形式,然而,就业指导的内容依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侧重点多在于求职应聘和就业政策方面的指导,《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内容主要是就业信息、就业政策、就业心理准备、求职材料准备、求职信和个人简历的撰写、就业形势分析、面试技巧等,最近两年又增加了创业教育、面试礼仪和大学生活规划等内容,略显单薄,而且对于职业生涯的规划和职业素质的提高基本则是蜻蜓点水、一掠而过。
以高职院校三年制为例,两年半在校学习时间,半年顶岗实习。一般《就业指导》课程从大二开始,分两个学期完成,也就是一学年的教学,每个学期安排8次课,一学年就是16次课。从课程安排来看,学时是不够的,只来得及把大学生活与职业发展、就业心理准备、求职材料准备、求职信和个人简历的撰写技巧、职业基本素养、就业形势分析、就业信息、就业政策、就业手续、求职陷阱、就业权益、劳动合同、面试技巧和创业准备、创业计划书和创业实践等略讲一遍,往往是职业的概念和内涵还没有弄懂,就业指导课程也许就已经结束了,更不用说什么职业文化、职业道德、职业安全教育等等,这些其实都是大学生在校期间《就业指导》课程应当涉及到的基本内容。
三、《就业指导》课程中的三大教育模块
从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完整的就业指导应当分为三个版块,一是职业规划指导;二是求职应聘技巧、就业相关政策与就业形势分析;三是创业培训教育。
目前的就业指导教育,主要抓的是第二个版块,也就是求职应聘技巧、就业相关政策与就业形势分析,这个版块的教学已经逐步走向规范成熟阶段,在教材的选用上应当注意就业政策的及时更新。第三个版快创业教育也还是刚刚起步不久,而且多是以社会培训为主,参加人数有限,不具备广泛性和普及性。而对于第一个打基础的职业规划指导版块尤其涉足不深,即使提到了也往往只是泛泛而谈,浅尝则止。好比给饥饿中的大学生们端上来一碗方便面,吃下去之后,似饱非饱,并不耐饥,也就是说营养不够,后劲不足。因此,职业规划指导这个版块是一个系统的教育版块。《就业指导》课程体系要逐步完善,就应当在课时安排和教师设置上适当加以考虑,从大一第二学期就可以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三个版块分三个学期讲授,而创业培训班块,可以链接社会优质资源,选派就业指导教师参加社会组织的创业教育师资培训,承担高校大学生的创业培训教育的教学任务,分担社会职能,普及国际劳工组织倡导,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大力推动的“创办和改善你的企业”(SIYB)项目中的GYB初级培训。
参考文献:
[1]周明星,咸桂彩主编,《现代职业生涯设计》,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 周小玲,刑士彦主编,《就业与创业指导》,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
篇7
1. 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不强。职业意识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相应地也就影响着规划的水平。调查表明,现在的职业教育学生有的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也有的认为还早呢,以后再说;也有的比较困惑,想不清楚,一想头就大,还有的觉得不是专业课,浪费时间,这些没有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学生已达到40%以上。
2. 缺乏理性的职业生涯规划。主要变现为以下几点:(1)盲目性。许多学生在进行生涯规划时,为了增强就业竞争力,盲目参加各种考试和培训班,以此来获取各种证书,但面试考技能的时候却又拿不出用人单位需要的能力,浪费时间、精力和金钱,但收效甚微。(2)应急性。很多学生到临近毕业求职不顺利时才临时抱佛脚,一旦找到工作,就又将生涯规划和管理抛之脑后,使职业生涯规划失去了实际意义。(3)逃避性。许多高职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面对职业选择,往往考虑社会的不公、家庭和经济地位等外在因素,从而产生消极的择业心态,不能正确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3. 缺少对职业的了解。目前高职生了解职业信息主要还是通过网络、学校招聘信息、就业指导课程等,部份学生吃饭其应聘岗位需要的能力时,并不十分了解,回答得十分笼统。
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对策
1. 加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主要措施如下:(1)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规范化。现在部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漠,在上课的时候,不认真听讲,也有的虽然对案例感到很新奇,当时心灵也会受洗涤,感觉有所启发,会引发一些思考,但不久就将它遗忘了。因此必须加强对学生的考核,应该把这门课程作为必修课,要求老师严格考核,对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书”的科学性、实用性等做详细要求,促使他们更多地将规划与行为结合起来。(2)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全程化。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导学生如何科学地确立职业目标,制订正确的生涯路线和实施方案并进行科学的管理一门课程。如,一年级需要考虑自己的个性特质与职业的关联性;熟悉环境,建立新的人际关系,提高交际沟通能力。二年级要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环境认知和规划。三年级要调整心态、掌握求职技能,要在加强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学会搜集、鉴别信息;学会面试、写简历、写求职信等求职技巧;了解升学、就业、创业等方面的政策等等。(3)职业生涯规划专业化。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门涉猎面很广的综合性学科,它涉及到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学科。它要借助心理学、社会学的知识帮助学生打开心扉,了解职业;还要借助管理学的知识,帮助他们管理自己的时间、精力、效率,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这些知识单靠老师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里讲授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应向学生推荐这类书籍,并开展多样化的活动,促使学生自主学习交流。通过这种同龄人之间的交流,产生心灵共鸣,不但可以拓宽知识面,更主要的是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更好地认识社会,管理自我,从而更深入、持久、科学地进行职业规划,更早地实现个人目标。
2. 加强职业生涯规划咨询建设。在人生定位和职业道路的选择时,学生往往是比较模糊的,对未来职场只有笼统的感性认识,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解难免有不足之处,非常需要有专业的心理测试和个性化的咨询指导。因此,学校应提供适当的测评工具、设立咨询室,通过团体和个体咨询辅导、QQ交流等多种形式,开展咨询和互助活动,让学生更清晰地认识自己,有目标的学习、工作,这样才能有效地进行生涯规划。
3. 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拓展训练的建设。采用多样化拓展训练的教学形式:信任备摔的保护垫、攀岩架等,在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我探索、自我管理的主动性,实现职业能力和就业能力的提升。
篇8
关键词: 中职生 职业生涯规划 就业
1.中职生的现状
我国的中职生多为具备初中以上学历、接受职业教育后直接进入社会就业的青少年,他们中有初中毕业生,也有高中毕业生,由于入学时学业成绩相对差些,在校期间主要接受职业技术教育,而理论教育方面相对少些,毕业后通过学校或劳动部门推荐就业。由于中职生受过基本职业培训,因此其就业方面表现还不错,但由于中职生多为应试教育下的竞争失利者,在校期间学习动力不足,部分存在着混日子的思想。
2.中职生的特点
(1)文化基础知识薄弱,要学好专业技术,文化课需补习。
(2)由于其仍处在学习知识的最佳时间,因此接受新事物能力强,有学习好各种知识和技术的能力。
(3)受到人生初次竞争失利的影响,自我信心不足。
(4)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学习动力不足,高标准就业信心不强。
3.中职学生目前职业生涯规划的特点
(1)中职生多对自己进入社会后的职业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划,或是有规划,但在行动上落实起来信心不强、行为松散。
(2)中职生的职业规划与社会发展需求结合不紧,使职业规划实现的可能性减小。
(3)中职生职业规划与学业结合不紧,使得规划成为空中楼阁。
4.中职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每年有三百万左右的大学生加入就业队伍,加上转业军人和经过一定技能培训的农民工队伍,我国每年新增就业人员达到2200万以上,中职生作为就业大军中的一部分,必须对国家的职业需求和就业形势有所了解和掌握,并把自己的学业与将来就业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不断从思想上和学习上走向成熟。要实现这样的目标,中职生在校期间就必须不断加强职业方面的修养,做好职业生涯规则,不断夯实自己的职业基石。
5.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建议
中等职业学校作为对中职生教育的主体,在帮助中职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日常教学中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1)开展心理教育增强中职生自信心
由于中职生多数为升学考试中淘汰下来的所谓失败者,因此在心理上误认为自己比别人差,上中等职业学校不过是混张就业文凭。同时,中职生又处在可塑性非常强的年龄段,学习能力非常强,因此,要使他们走向成功职业人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必须首先针对这种实际,开展一系列心理辅导教育活动。比如,通过上学时成绩差,后来通过自己努力走向成功的例子,说明只要从现在起努力,不断挖掘自身潜力,就可能在将来做出一番成就,从而帮助中职生树立学习的信心,树立走向成功职业人生的信心。同时,要通过座谈和班会,了解中职生学习差的各种原因,并针对原因进行分类指导,属于学习不努力的,要教育其加强职业学习;属于专业兴趣不对路的,要指导其在保持兴趣的同时,掌握更多的职业技能,以增强投入兴趣生活的能力;属于具备特长的,要重点培养,使之成为这方面的特殊人才;属于有不良习惯的,要帮助其改正。总之,通过心理调查分析,制订对策并实施,使中职生认清自己的不足与长处,树立信心,这是帮助其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步,也是必不可少的一步。
(2)加强就业形势与职业需求教育
中职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并不等于中职生的出路就渺茫。相反,由于中职生就业需求低,实践能力强,在整个就业表现方面还不错,因此,学校要经常组织就业与学业方面的报告会,报告会的内容重点以与中职生有关的就业内容为主题。如:各行业就业形势、各种就业大军的长处与不足、当前各类人才的就业特点和变化等,通过活生生的就业现实,使中职生在校期间逐步明确:学业与职业的关系,学习应该学什么?学习的内容是做什么用的?将来职业竞争靠的是什么?从而为中职生在校期间,提高学习主动性,加强综合素质锻炼,结合自身特点开展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3)不断加强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基本素质的培养
通过就业教育和心理教育,中职生基本有了职业生涯规划的动力,帮助其做好职来生涯规划,成就职业理想,是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的主要内容。
①给学生创造确立职业人生的环境
结合学校专业特点,收集大量相关专业发展和成功人士的实例,并组织一定的社会实践,使学生从众多的社会现实中找到与自己未来职业相近的例子,从而确立自己心中的理想,明白在职业人生中不断努力的不同结果,从而确立不断学习和不断磨炼的人生理念。
②教育中职生更新就业观念
职业人生的第一步是就业,在就业问题上,目前不少学生还存在着认识误区。其实,不少成功人士都是从所从事行业的基层做起的,只有在生产实践中才能学到更多书本上学不到的内容。所以中职生做职业生涯规划,必须使自己的就业观念与实际相符,特别是在目前高学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众多、就业竞争十分激烈的情况下,必须树立就业凭实力的观念,只有这样,才能走好自己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步,使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符合将来的职业人生需求。
③加强中职生职业技能锻炼
职业技能是一种实践能力,是中职生良好就业成绩的基础,也是各类就业大军开始重视的重要就业培训内容。要使中职生走好职业人生第一步,必须结合专业开展职业技能锻炼,只有这样,才能使中职生逐渐确立对职业人生的正确认识,从而确立恰当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比如学计算机的要在计算机应用中获得更多相关知识,学机械的要学会周围某加工机械的原理图结构图及使用规范等。只有加强这方面教育,才能使中职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与社会实际紧密结合。
④学校要加强对中职生认识和了解自己的教育
中职生要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必须客观全面地了解和认识自己,比如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知识结构、与同类就业人员相比自身的优点和缺点等,可通过班会和座谈会使中职生逐渐认识自己,从而为其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奠定基础。
⑤要教育中职生确立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观
职业来自社会,社会发展决定职业发展,因此,要教育中职生在校期间确立正确的职业观,将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与社会、单位的发展结合起来,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调整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使之符合自己所处的环境,符合所在环境发展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职业人生增加活力。
⑥注重培养中职生坚强的职业品质
社会的发展充满着新旧更替,原有的东西随着社会与技术的进步可能被淘汰,这是时代的规律。职业人生也是这样,人的一生,规划好的内容可能实现不了,其原因众多,对待这种情况,最关键的一条就是冷静面对,认真分析,属通过努力仍可能实现的,需继续努力;属于不可能完成的,就需要调整规划内容。总之,要走好职业人生之路,培养顽强的品质对中职生来说十分重要。因为,比起大学生,中职生存在薪资水平底、晋升机会小等劣势,相较转业军人,其品质可能无法比拟;比起农民工,吃苦耐劳精神可能差些,所以,中职生只有培养坚强的职业品质,才能在真正的职业人生中,不断磨炼自己,创造自己理想的职业人生之路。
篇9
一、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必要性
严峻的就业形势,日新月异的职业环境变化,中职生综合素质相对偏低等制约了中等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在这种形势下,中职生不能仅以毕业后找到一份工作为满足,而更应立足于整个人生来思考、规划自己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把自己的人生发展与社会变迁紧密结合起来,把自己培养成有发展潜力和核心竞争能力的人。要做到这些,迎接新世纪带来的新挑战,需要运用职业生涯教育中的“职业生涯规划”策略帮其实现。
因此,如何使学生从入学之初就逐步形成良好的职业价值取向,使他们对职业角色要求更具有自我价值现实性,即如何开展中职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当前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大潮下,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二、如何对中职生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1.改变“面临毕业才开始就业指导”的思想,让学生一进学校就很明确自己的职业规划,对自己未来的职业道路有充分的认识。在中职生一进入学校开始就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学生只有明确了方向才有前进的动力和奋斗的目标,要让学生了解专业,对自己的职业有明确的定位。指导学生正确分析自我,不能在选学专业上随大流“别人学什么我也学什么”,或者有朝三暮四的思想。要让学生明确“我是谁”、“我想干什么”、“我能干什么”。另外,还要让学生了解未来的工作要求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有目的的学习,从一开始就形成“为了工作,掌握技能”的思想。在校学习期间鼓励学生考取各类技能证书,他们多掌握一门技能在社会上就多一分就业的机会,多一分竞争力,技能证书是他们就业征途上有力的敲门砖。
2.加强职业指导和生涯规划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是实现学生顺利就业的重要途径。综合职业能力是中职生的职业素质在能力上的集中和综合表现,是多种能力的组合而形成的职业能力。综合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能力,是多种能力融会贯通而形成的能力。人才市场信息显示:用人单位越来越趋于选择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实践也证明,综合职业能力和劳动者的竞争能力是一种正相关关系。综合职业能力强的中职学生,无论是求职,还是立业,其成功率都非常高。所以在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除了要构建自己合理的知识结构外,还要具备从事本行业岗位的基本能力和某些专业能力。
3.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职业活动。学校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调查、生产实习、公益劳动、社区服务、参观人才市场等活动。在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职业活动的同时,了解社会、了解职业。教师要帮助学生有意识地认识自己在职业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差距,采取有效措施,在职业活动中提高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社会实践和职业活动是提高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源泉和动力。
4.帮助学生正确地进行自我分析和职业分析。职业生涯规划应当是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自己的职业兴趣、气质、性格、能力等进行全面评估,认清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劣势与不足。教师指导学生的自我分析要客观、冷静,不能以点代面,只有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才能使自己理性的面对纷繁复杂的职场,在规划职业生涯时走出盲目从众、眼高手低、无所适从的误区。
另外,制定职业生涯发展目标时还要综合考虑社会因素,如了解市场需要什么人才、当地有什么资源可以利用等,形象的说就是要做到天时、地利、人和。
5.要注重阶段性与长期性的协调。中职学生职业规划的起点较早,修正幅度较大。由于中职生年龄普遍偏小,人生还没有定性,因此,在进行规划的时候,方向性不是很明确,有时候需要做很大的调整,甚至是根本的调整。因此,中职学生应该详细分解目标,制定可操作的短期目标与相应的教育或培训计划,并最终实现自己的终极职业目标。
中等职业教育是一种职业定向教育,一方面为社会培养经济发展所需的职业技能型人才,另一方面对受教育者而言是为其从事某一职业而实施的教育。对中职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中职院校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做好中职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一是更能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唤起学生去思考“我是一个怎样的人”、“我今后应该走怎样的人生道路、成为怎样的人”这些切实而又现实的自身问题,有利于解决学生对自我缺乏科学认识,方向迷惘,放任自流的问题。二是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主动设计未来,让学生自己设计怎样逐步去实现自己的目标,把现阶段的学习和未来的发展结合起来,使其在学习期间自觉合理的进行自我塑造,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加强自我管理能力。三是激发学生的紧迫感和使命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是通过实践让学生认清当前的行业发展动态、就业前景,引导他们在当前社会的发展背景之下规划自己的人生道路,这样,理想摆脱了幻想色彩,变得具体而现实了,时不我待,就业并不遥远,促使他们珍惜时间,努力学习,主动适应社会要求。最终为社会培养出具有专业技能,又具备一定职业意识和职业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姚贵平.职业生涯设计教育的途径与方法[J].职业技术教育,2006(1).
[2]廖利华.对中职生进行生涯教育的必要性[J].校长阅刊,2006(8).
篇10
关键词:中职生; 中等职业学校;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10-130-002
关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定义,目前还没有权威的界定。但学者们普遍认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个体,规划自我职业生涯的意识与技能,发展个体综合职业能力,促进个体职业生涯发展的活动,是以引导个体进行并落实职业生涯规划为主线的综合性教育活动。职业生涯教育是一种将职业生涯概念纳入教与学活动的教育策略,通过职业生涯认知、职业生涯探索、职业生涯定向、职业生涯准备、职业生涯熟练等步骤逐一实施,使学生获得职业生涯能力,建立个人的职业生涯形态。
一、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必要性
当前中职生存在着这样的状况:他们在专业选择、就业定位和未来发展方面普遍存在着较大的盲目性;相当部分的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和就业中表现出诸多不适:自我定位不准、学习动力不足甚至厌学,对职业了解不够,对社会和环境认识不多,对前途感到迷惘,品行不良等问题。对中职生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为了帮助中职生选择职业、准备就业、获得职业、适应职业和转换职业。职业学校在中职生入学之初就必须加强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促使中职生在校学习期间不断地根据自我职业规划的内容加强素质培养,锻炼各种能力,为其毕业后的职业选择创造和准备条件。
1.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助于帮助学生摆脱初中学习失败者的阴影
职业生涯规划中的“自我评估”环节能引导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从兴趣、特长、性格、学识、技能、智商、情商、思维方式等方面做好自我评估,从而全面认识自己,认识到自身的各项优势,正视自身不足。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每个人都有长处、也都有短处的事实,通过不同的人适合不同的岗位的事实,深切理解“天生我材必有用”这句话的含义。有助于帮助学生摆脱自卑心理,树立自信。
2.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正确地进行自我分析和职业分析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当是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自己的职业兴趣、气质、性格、能力等进行全面评估,认清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劣势与不足。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自我分析要客观、冷静,不能以点代面,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又要面对自己的缺点,避免设计中的盲目性,教育和培养学生“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职业观。
3.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目标,避免“入错行”的尴尬
多元智力理论、九型人格、全脑思维等研究成果表明: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能力优势,能发挥自己特长、符合自身特点的工作才是理想的工作,简单来说就是“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4.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解决“内驱力”问题
中职学生中上课不愿学、实习不愿干的不少。但并不表明他们不想有个美好的未来,而是因为所学的东西不是他们想学的。有很多中职学生认为在学校学的课程走上社会后没有用、用不到,因而认为读书、考试是为了家长、为了老师。事实上,许多时候家长、老师都是在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而很少考虑到他们的感受。而职业生涯教育在引导学生客观认识自己、客观认识社会环境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奋斗目标。这样选出的目标是学生自主选择的,就不再是家长或教师的意愿。学校的课程成为学生实现最终目标的阶梯,这样学生的学习意愿就会比较强,愿意去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的一些不足,使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二、如何对中职生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从上面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对中职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为了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建议从纵横两个纬度去考虑。
1.分层实施
分层实施就是从纵向纬度去考虑对中职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纵向纬度是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从新生入学开始到毕业,根据不同年级确立不同的教育内容、目标与 方法,选择恰当的培养方式和途径,构建全程指导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让学生在认识自我、认识专业的基础上完成职业生涯规划。
一年级阶段,从新生一入学开始,教师就应当引导学生考虑自己的职业生涯,帮助学生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并初步了解职业内容,了解自我,并进行职业兴趣测量。在结合了家长、同学和师长的建议对自己和职业有了清楚的认识后,就要确立职业目标。职业目标是职业取得成功的前提条件。在一年级的第二学期老师应帮助学生在学校的专业中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并指导其制定发展规划。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可以是两年的,五年的,甚至是十年的。将学生制定好的职业生涯规划留底保存,建立起学生们的职业生涯发展档案。
在二年级阶段,中职生基本上已经适应了学校的生活,已经在老师、家长的帮助下初步制定了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接下来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落实自己的职业规划了,这是职业生涯教育中最难的环节,但对于中职生来说是最关键的环节,因为再完美的规划,如果不去执行,就像天边的云彩,纵使看起来很美丽,却是怎么也够不着的。在这个时候就要不断地鼓励学生去实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中职生由于年龄较小,一般相当于普教体系中的高中阶段,因此要采用合理适当的方式深入地对中职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三年级阶段对中职生来说,是最关键的一年。对学校来说,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也是最繁重的一年,应大力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帮助学生顺利就业或继续深造,提高就业率。这个时候,学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好工作。首先,帮助学生调整好就业心理。在中职生中间,普遍存在着一些不利于就业的心理:如依赖心理——认为找工作是父母老师的事;自卑心理——认为自己没有什么竞争力;职业心理定势——只在所学的专业范围内找工作;勉强心理——反正也找不到好工作,随便找一个好了。这些心理状况都是不利于成功就业,学校要注意积极引导。其次,学校应积极的与社会各界取得联系,广泛获取就业信息及招聘会信息,建立起学生与用人单位的信息互通。再次,帮助学生完善求职材料,对中职生进行就业及面试的指导,实现顺利就业。最后,要努力的安排每个学生进用人单位实习,大力增强他们的社会实践经验,消除人们对中职生的偏见。
2.多形式实施
多形式实施是从横向纬度考虑对中职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横向纬度是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要根据职业学校和中职生的具体情况,灵活地选择合理的途径、采用适当的方法去开展。
2.1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途径
2.1.1开展课程活动。课程活动有两种方式:课程介入和教学渗透。
所谓课程介入是指独立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将其纳入学校德育教育的课程体系之中,传授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知识与策略等。培养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和能力。可以采用选修课,也可以采用必修课的形式,各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师资情况酌情定夺。课程介入时应注意:其范围主要适用于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理念的传播、原理和方法的学习。教学渗透是指在学科或专业教学中,渗透职业观念、职业理想、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和技能等,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并身体力行。教学是职业学校的中心工作,在教学中渗透职业生涯规划理念,是十分可行的一种方法。但是这种方法对教师的素质水平要求较高,要求学科或专业教学的教师受过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并能将这种理念融合到自己的教学中。
- 上一篇:慢性阻肺症状及其治疗
- 下一篇:管理会计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