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教育的必要性范文

时间:2023-10-27 17:52: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等职业教育的必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等职业教育的必要性

篇1

【关键词】职业教育;网络资源共享

近些年来,“普高热”不断升温,很多学生想方设法到普通高中就读,严重地影响到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中等职业学校所面临的冲击越来越大。在当前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想要“生存”,就必须适应社会市场的需求,创新办学理念,树立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面向市场、面向社会的办学指导思想;创新办学模式,构建以就业为导向、适应市场需求的教学体系。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出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他们都是从事生产、服务、管理的第一线实用性人才。

如何培养出社会需要的技能实用性人才呢?就是要减少对学生的理论教学,加强对学生的技能实践性的训练。

很多中等职业学校已经在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方面加强了训练,例如,为了满足数控专业制作工业产品零件的需要,一些学校花费大量的经费购买机床等设备及各种原材料。通过实际操作,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如果想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操作,使他们熟练掌握其中的技巧,就需要大量的练习时间。如此一来就需要占用数控机床很长的时间,而每个年级、每个班级都有这方面的需要,就可能会出现数控机床不够用的情况,同时因为大量的练习也要消耗大量的原材料,需要大量的经费。尽管职业学校都在不断努力改善自身的办学条件,但改善的程度还不能满足办学的需求。另外,学生放学回家以后,或者寒暑假期间想要学习相关的操作内容当然是不可能的了。如果我们把相关的实践操作内容制作成三维立体课件,学生在场景中可以选择机床、原材料、加工时间、加工方法等,如同在操作室中实际操作一样,这样就可以解决资源紧张的问题。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在任何时间都可以进行操作方面的练习。

21世纪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计算机技术在各行各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的计算机技术分类较多,但多数都是“可视化的”,操作步骤也较多,中职的学生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都比较差,让学生在课堂上完全掌握教师讲授的所有操作步骤,是不现实的。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分层次教学,如何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充分学习,并练习当天的教学内容呢?

与它们相似的还有美术专业、船舶专业、烹饪专业、美容美发专业等等。因此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开发实训仿真软件,建立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和仿真技术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可以将计算机专业教师操作软件的详细步骤、美术专业教师绘画的详细步骤、烹饪专业教师的雕刻手法制作成视频式的课件,方便学生随时学习,反复地学习。而对于像船舶专业那样需要特殊环境,特殊仪器的专业,就需要制成仿真软件,让学生通过仿真软件实现航海等操作。

教育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面对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大好机遇和严峻挑战,如何促进职业教育健康、持续的发展,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实现职业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

教育资源共享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各教育部门对其拥有的资源打破现有界限,实行共享。例如可以在省内(或全国范围内)建立一个“职业教育信息网”,可以将省内(或全国范围内)的各所职业学校共同创建的公共课教学资源、专业教学资源、多媒体教学课件、专业课程、精品课程以及管理制度等上传到“职业教育信息网”上,这样即可以实现各地区、各学校之间的参考学习,也方便学生随时学习相关的操作技能。

无论是制作专业教学资源,还是多媒体教学课件、精品课程等,都需要依托优秀的教材。然而,目前中等职业教育的书籍层出不穷,但是大多数教材普遍关注的是理论知识的构筑,忽略了中等职业教育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缺少如何运用相关知识的案例分析,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教师备课的难度,学生也无法学到相关专业的实际操作技巧。因此,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自主编写各种课程的系列教材,但是这些教材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需要在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一个由各地职业院校组成的利益联合体,合作共赢,共同协商解决共享中存在的问题,共同协商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在政府的引导下组织职业教育领域中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对突出的教师群体共同合作完成一套具有创新性的以实际操作为主的中等职业教育教材。并在这些教材的基础上,由相关专业教师和计算机技术人员共同制作实训仿真软件、多媒体教学课件、精品课程等教学资源。在合作中,由专业教师提供专业操作过程,例如由专业教师提供工业产品的制作过程,然后由计算机技术人员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开发实训仿真软件,制作系统的多媒体课件等等。

这种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型教学手段,不仅可以把学生的听觉、视觉、触觉一起调动起来,而且节省时间、节省资源,提高了课堂效率,容易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学生在真正制作工业产品铸件前,可以多次使用仿真软件练习操作方法,当熟练了操作步骤之后再到真实的机床去操作,这样即达到了多次练习的目的,也为国家节省了很多资源和资金。

另外,还可以在“职业教育信息网”上建立论坛,该论坛主要用于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学术交流,并形成制度和管理办法,对所有的成员进行约束与管理。

总之,根据企业生产活动的内容、环境和过程来编写教材,然后再根据这些教材制作实训仿真软件、系统的多媒体课件、精品课程等,最后再利用实训仿真软件、系统的多媒体课件实施教学。这种创新的专业教学环境,真正做到了专业教学模式与企业的生产实际对接,增强了教学环境的实际操作性,建立了规范的、具有中职专业特色的适应现代化生产技术发展趋势和岗位能力变化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使职业教育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培养模式、评价模式等方面都处于领先水平。因此,建立基于网络的中等职业教育的资源共享是相当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陈小华.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与学科德育渗透[J].改革与探索,2008,1.

篇2

【论文摘 要】中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其职业道德教育必须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不断进行研究、探索,加大改革力度,从而使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取得新突破。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呈现如下趋势,一方面是高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另一方面,中等职业教育由于生源、经费等问题,发展后劲不足,举步维艰。中等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有其继续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要性。而作为其重要教育内容之一的职业道德教育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学生,是未来劳动力市场的一个重要来源。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掌握所从事行业的知识、技能,还应具备爱岗敬业、履职尽责及职业纪律、作风等基本素质。

一 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当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教学内容较为陈旧。现在的德育教材,主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职业理想、道德情操等,而对生活中最普遍、最基本的首先要求有所忽视,忽视了“90后”职校生的主观需求、个性特征,教材内容条条框框较多、要求多,从而形成了“热衷于对这些职业道德知识与符号的记诵和逻辑演绎,使学生学到的不是沉甸甸的生活智慧,而是枯萎的职业道德语言和知识气泡”的不良现象。

第二,在教学方式上,职业道德教育大多还采取过去教师台上讲授、学生台下听课的传统模式,只把职业道德看做是一门课程,按照教学计划进行管理,完成教学任务及考试。教学中,像传授其他自然知识一样,学校把职业道德当做客观的职业世界的真理,要求学生去记忆和掌握一些抽象、僵化的职业道德概念、规范规则,而对现实的职业道德现象和问题弃而不理。

第三,很多中职学校对职业教育首先不够重视,普遍存在轻视德育工作,认为谁都可以上课的倾向,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德育教育工作者的创新积极性。同时,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者也面临着青黄不接、捉襟见肘的窘境。

第四,由于目前中职学生招生问题较为突出,生源渐趋减少,这就使得不少中职学校不得不降低招生标准,甚至出现报名即可录取的现象,这也导致了不少中职学校的学生基础较差,学习积极性不高,厌学情绪浓,职业道德教育更趋严峻的状况。

当前,中职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可以说是问题不少,但总体来说还在不断完善、发展,我们应继续加大研究力度,在这样一个社会转型发展和职业教育改革的时代,不断锐意创新,探索新方法,不断完善教学内容,理解思路,增强责任感,促进中等职业教育的职业道德教育改革不断走向成熟,取得成就。

二 中等职业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的改革方向

中等职业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那么改革的方向是什么呢?笔者认为,中等职业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一定要结合学生实际,绝不能远离学生或脱离学生,要提倡走近学生、走进学生,要把学生作为平等主体,进行充分的交流及对话,一定要把职业道德教育与素质教育结合起来,“要以加强和改进职校生学风建设为主线,以实施职校生素质教育为主题,以引导职校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处与学会发展这基本目标,以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个性特长、责任意识和健全人格等培养为重点”。笔者所在学校目前正在开展的“四有一忠”素质教育(四有指有文化、有素养、有责任、有纪律,一忠指忠于企业)与传统的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已取得了一定成效。

三 中等职业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改革方法

中等职业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关系着每一位学生的成才,不能不引起我们高度重视,改革旧有的教学模式,已成为当务之急。

1.真正重视职业道德教育的改革

目前,职业道德教育改革的重要性虽一再被提起、强调,但很多中职学校只是停留在口头上,还未真正落实到行动上。我们应从思想上真正认识职业道德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重视并加快培养职业道德教育工作队伍,要不断选拔、培养、充实职业道德教育队伍,采取切实措施、努力提升他们的业务水平、工作素质,不断深化制度改革力度,提升从事职业道德教育人员的自豪感和使命感。

2.改进教学方式,变单纯授课为互动式、体验式教学

针对“90后”中职生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而且长期以来被冠以“差等生”的代名词,自尊心饱受伤害、学习兴趣不浓的实际状况,道德教育工作者应尊重、关爱学生,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以鼓励为主。在教学中,应广泛使用互动式、体验式教学方式,把枯燥的概念、知识融入丰富的教学环境中,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感受知识,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为行。

3.职业道德教育应以生活为基础

职业道德教育不是空中楼阁,生活必然是其基石,高德胜曾指出:“生活与德育是一体的,生活是道德得以生长的土壤,离开了生活,道德是无法进行的‘无土栽培’”。我们在职业道德教育改革中,要引导学生认知体验、感受生活,学会正确辨别生活中真假、美丑、善恶,在向书本学习的同时,更应强调向社会学习,适时地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让学生自己体验对现实生活中身边人和事的感受,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

4.职业道德教育应贴近专业岗位,有的放矢

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目标主要是面向社会培养各种技能型人才,他们的专业又各不相同,而每个专业对职业道德的要求也会有所侧重。因此,在首先教育中应学会取舍,针对不同专业及行业的特征,适时增删教学内容,反复训练,从而形成良好的职业操守。

我国已确立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战略思想,特别是自2005年颁布《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策》以来,我国的职业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目前,中等职业教育中职业教育虽然还存在不少问题,但只要我们坚定信心,理清思路,锐意改革,求真务实,在不久的将来,中职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的春天一定会到来。

参考文献

[1]王浪.职业教育中职业教育的困境与抉择[j].职教论坛,2011(10):9

篇3

在未来的发展中,要继续保持中等职业教育的应有地位,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国家政策的保障,二是中等职业教育质量的提升。首先是国家政策的保障。目前对中等职业教育存在必要性的质疑声音此起彼伏,这本身说明中等职业教育是容易遭受质疑的一种教育,是一种存在地位比较脆弱的教育。质疑声音尽管多种多样,但其实他们有一条共同的理由,那就是民众不愿意选择职业教育。在职业教育不发达的省份常听到的声音是:我们也没办法,学生不愿上职校!对于这些观点,我们不能简单地用“要充分意识到职业教育的重大战略意义”去覆盖,而是要意识到其在某种角度的合理性。在目前的社会分配方式及其它相关制度下,学生不愿意选择职业教育是合理的。

谁会愿意主动选择一种面向环境辛苦、收入较低、生涯发展空间有限且受到社会歧视的教育?但是这种选择完全理性吗?当然不是。即使对学生本人来说这也是不够理性的,因为如果他们都上了普通高中,将有大量学生会发现他们无法在课程上取得成功,即使付出了很大努力去学习,也无法在这条路径上升到高一级学校。如果进入不了高一级学校,他们将没有任何技能就要直接就业,且由于缺少职业学校在就业中的推介作用,他们花费了很大精力也很可能只能获得一份不满意的工作。对国家来说问题就更大了,因为我们将直接丧失一个巨大的技能人才供给渠道。前面说民众的这种教育选择有其合理性,是因为它符合当下的实际情况,但这是在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做出的判断,因而是非理性的。如果我们一味地顺应民众的意愿,把所有中学变为普通高中,带来的各种问题将更加严重。这种情况我们已经经历过了。由此可见,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的存在与发展并不在同一个起点上。普通高中即使国家不主动强调它的重要地位,人们也会争先恐后地选择它,对重点高中来说尤其如此。然而中等职业教育就完全不同了。如果国家没有明确的政策来保障其地位,那么它的存在就会受到极大挑战,即使国家努力强调发展职业教育的战略意义也将无济于事。事实上,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规模在有些省市已呈下降趋势,有的甚至已处勉强维持的边缘。

在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中,政策制订者一定要充分意识到这一特殊性,并采取有力的保障措施促进教育的协调发展,比如制订并执行合理的普职比例,同时大力发展中高职贯通甚至是中本贯通项目,使中职学生在升学上能体现出其优势。其次就是中等职业教育质量的提升。鼓励学生选择职业教育,就必须努力提升职业教育的质量,否则这种政策就是不道德的。即使学生进入这种职业学校,如果没有良好的教育质量去吸引他们,他们最终也会选择离开,中职学校学生的辍学率与其教育质量直接相关。目前职业学校的教育质量还是比较令人堪忧的。评价职校的教育质量,不能看建了多少漂亮的校舍,添加了多少实训设备,实施了何等复杂的人才培养模式。我们可以看看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有多少是设计得非常科学、合理的?可以看看教材,每年出版那么多教材,有多少是真正称得上经典的?可以看看教师,有多少职校教师是真正爱他们的学生,把大量时间花费在教育、教学工作上的?可以看看教学组织,学校的课堂教学严格到了什么程度?学生的学习达到了什么强度?可以看看班级的规模,学生到底在一种什么样的环境中学习?如果从这些方面去观察我们的教育质量,情况恐怕不容乐观。这些方面的改进与教育投入没有太多关联度,与办学的实际条件也没有太多关联,关键是我们要有改进的决心与愿景。

一些省市正在实施中本贯通教育,这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起了较大促进作用,其作用大大超越了中高职贯通。目前这一项目受到了各方欢迎。首先学生家长喜欢,因为进入了这个班级,就意味着学生将有相当大的机会直接进入本科;其次职校积极性很高,这是无疑的,因为它大大改善了职校的招生状况;再次本科院校也欢迎,这一方面是因为招收中职生便可以享受应用型本科的政策,另一方面是因为中本贯通班的生源质量甚至要好于他们从普通高中招收的学生。然而如果中职学校就此认为他们的办学问题得到解决了,那就完全错了。如果中职学校不借此机会大幅度提升教育质量,很快将出现各方均不满意的格局。首先家长会发现职校的学习过于松散,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本科院校将发现,来自职校的学生由于后期没有经过有相当强度的学习,因而其能力水平不如来自普通高中的学生;当这两个方面的问题发生后,中本贯通就不再会有吸引力,而中职学校将发现自己已处于学生与本科院校的夹缝中无法动弹。因此,不论国家政策如何,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的必要性最终要由其自身的教育质量去证明!

作者:徐国庆

篇4

论文关键词:中职生,三角函数,必要性,现状,实施

 

一、中职生学习三角函数的必要性

1、专业的需求

中等职业教育是“对青少年学生或成人在就业前或就业后,给予所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业化和生产社会化、现代化的重要支柱。工科中等职业学校则是培养工程类专业人才的学校。像机电、工建、煤矿生产等专业。这些专业知识的学习需要大量的数学知识作为基础,其中三角函数在专业知识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目前,国家正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适应这种形势的要求,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培养模式也正在向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半工半读等多种培养模式上转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树立新的科学教育发展观,在教学理念模式上要有重大的转变。中等职业教育要求我们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概念强调人的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价值不仅表现在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方面,更表现在促进人的发展方面。对于工科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而言,数学不仅是学习专业知识的工具,更是对理性思维的培养,数学在分析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文化基础课的数学如何适应新的培养模式改革,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加强数学的应用,为提高学校各专业办学质量做出应有的贡献必要性,这是中等职业学校每个数学教师都应思考的问题,也是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紧迫任务。其中三角函数作为一门数学基础知识,由于它揭示了三角形中线段和角度的精确的数量关系,大量的使用于测量、工程计算、矿井测量等工作中。目前,世界上电工技术和电力工程中所用的电流、电压几乎都采用正弦函数的形式。所以,三角函数在职业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可以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通过数学教学,我们不仅要传授必要的数学知识,使学生掌握必备的数学基础技能,还要通过数学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学生应用数学能力。这是数学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能力是顺利完成各项活动所必需的并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数学能力是人们在从事数学活动时所必需的各种能力的综合,而其中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能力的核心。三角函数由于其公式多、变化多样,在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3、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在现实生活中说话办事都要有逻辑性,思考问题更要有逻辑推理性,所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是十分有必要的。数学推理过程的教学,要在一开始就逐步养成教学过程“步步有根据”,有严密的推理,在学生熟练的基础上逐步训练学生简缩推理过程,深入逻辑推理能力。

二、中等职业学校三角函数教学现状

对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而言,数学是培养学生“理性思维能力的最好载体”,是“专业课必不可少的知识工具”,是提高学生“科学审美意识的重要途径”。学生数学知识的多少、数学应用能力的高低与学生的专业能力、社会工作能力密切相关。然而在现实中,由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及教师的因素,加上现行的教学教材、教学设计等的不合理对数学教学产生了影响,继而影响三角函数的学习。

三角函数是数学的一部分,也是专业课的基础。在各专业课中的应用主要是三角函数的定义、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正弦型函数的图像及性质等。鉴于以上谈到的原因加上本章知识的抽象性,在学习中有些学生在三角函数的定义中分不清正弦、余弦、正切、余切、正割、余割函数的定义及字母表示,例如对于sinθ=y/r,与cosθ=x/r中的定义学生容易混淆,往往会弄成sinθ=x/r和cosθ=y/x,更别说正切和余切、正割和余割了;在诱导公式中,因为公式多,在二、三、四象限都有负值的三角函数,学生也会弄乱、对于sin(-θ)= - sinθ,学生把余弦的公式也看成为cos(-θ)= -cosθ,在公式推导时错误百出;在正弦型函数图像及性质中,学生容易把正弦函数图像与余弦函数图像混淆。因为正弦函数图像先讲解,所以学生在学余弦函数图像和性质时把正弦函数图像当成余弦函数图像来做题,例如在求余弦型函数最大值时,就用正弦函数的π/2+2kπ来解题;三角函数中公式多,变化形式快必要性,加上学生基础差,学生不容易接受。

三、中等职业学校三角函数教学实施

1、教师应有高度责任心和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材为主线的一个动态系统工程。为了达到使学生会学、善学、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的最终目的,要求教师必须教书育人,以身作则。首先教师必须热爱自己的职业,要以饱满精神状态对待工作。鲁迅先生曾说,“教育是植根于爱的”。教师要有无限热爱教育事业的精神,要有勇于创新和乐于奉献的精神。其次教师自身必须有数学应用的意识,数学教师既要有数学知识,同时又要懂专业知识,并能将二者结合起来,不能照本宣科,为了教书而教书,要授学生以渔,使他们终身受益。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举一些有趣的数学事例,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有些章节合理安排一些实际问题,结合几何、物理、经济、生活等方面,让学生通过“用”数学认识“数学是生活的需要”。数学为专业服务,专业需要刺激应用数学的发展,数学联系实际的光荣任务顺理成章地落在教师的肩上,数学教师任重而道远。

2、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一般来说,学习动机越明确、越强烈,对社会意义的理解越深刻,那么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就越高,对学习就能刻苦钻研,顽强地去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就容易在学习上取得成功。

通过对影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数学学习的主要因素的分析可知,学生自身的数学情感因素是影响数学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想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必须对学生进行动机教育。工科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数学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动力性原则认为,学生处于一种内心的唤醒状态,就会激发其学习的动机,把学生的能动性充分调动起来,从而逐渐培养学生形成稳固的学习动机和正确的学习态度,为学生获得健康的发展创造有利的心理准备状态。心理学家认为:需要是人类活动的基本动力和源泉,动机是需要的具体表现或内在动力体系。因此,数学学习动机教育,一是要学生明确数学学习的目的;二是要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三是要给学生成功的体验。

3、掌握多种教学方法必要性,加强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数学底子薄,基础差。根据本人多年的教学经验,多数学生连简单的计算,像移项、分解因式、开方等都不会,更不用说简单三角函数的相关知识了。如果直接讲新知识,学生更听不懂,所以在新生刚入学时先要学习初中的基本知识。主要是计算,并赋予大量的练习,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在讲解三角函数时要少抽象,多具体;少技巧,多基本。针对学生的自身特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根据不同的课堂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用最简单,最通俗的方法和语言进行课堂教学。例如在讲解“角概念的推广”中,学生不理解抽象的“终边相同的角”,在讲解中可以引用学生上体育课的事例,老师不跑圈从起点走到终点(起点、终点不相同,出现一个夹角),而学生则根据学号跑相应的圈数,让学生说此次跑步事件同学和老师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学生会说每个学生所跑的圈数不同,但起点终点相同;紧接着问每个学生跑了多少度?同学之间跑的度数有什么样的规律?这样引导学生掌握“终边相同的角”的定义、公式等,学生会在轻松的环境中理解数学含义。

另外,三角函数中的公式多,不易记,所以简单明了的口诀也是一个帮助学生记忆的好方法。例如在记忆三角函数象限符号时可用“一全正,二正弦,三切正,四余弦”来把象限中正的记住;“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来帮助学生记忆诱导公式; “正余余正同相连”来记忆正弦两角和差公式sin(α±β)=sinαcosβ±cosαsinβ,余余正正异相连来记忆余弦两角和差公式cos(α±β)=cosαcosβ干sinαsinβ,公式中的“同”、“异”是指两边符号“+”“一”的一致性。在解题中也有一些口诀用来指导学生解题,给学生以解题思路。例如,在三角函数公式化简时有“名少,角小,次数低,不含根号和分母,能求值的则求值”要求学生在化简公式时要尽可能的使三角函数的名字少,对给出的具体值的角要利用诱导公式化为锐角,特殊值的角要求出三角函数值必要性,尽可能的使根号内、分母上不含三角函数;再如三角恒等式的证明时,可用公式给出证明思路:“三角证明繁到简,常把切割化为弦;减名化角去差异,左推右推推中间”说明在证明过程中要使函数名称尽可能的少,把正切余切正割余割尽可能的化为正弦或余弦,减少两边式子的差异。在证明题中有几种常见的推导过程,可以从左向右推,可以从右向左推,或者左右共同推出中间相同的第三个式子。用顺口溜来记公式和方法比死记硬背更容易记忆。

4、内容要针对性地侧重,加强数学课与专业课的联系

三角函数的摘要在工建类专业中认真讲解,因为正弦型函数的应用性广泛,所以余弦型函数图像及性质、正切函数的图像及性质可以适当删减,少讲。

学校给的数学题目都是有答案的,己知什么,求证什么,都是清楚的,题目也一定做得出来。但是将来到社会上,所面对的问题大多是预先不知道答案的,甚至不知道是不是会有答案。这就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学会处理各种实际数学问题的方法。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更多是直接进入社会,参加工作,那么在学校时就培养他们“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则显得尤为重要。在中等职业教育中我们赋予数学的不仅仅是一门基础学科,更应该具有鲜明的职业特色,要有很强的基础性和工具性。这就要求中等职业学校的数学教师更应该清楚地、正确地认清数学所处的位置,在讲授数学知识的同时也要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在数学课上也要使数学知识更多的与专业知识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很好的把数学知识与专业知识联系起来,灵活的把数学用到专业上去。

5、课后作业是提高学生成绩的重要环节

课堂教学固然重要,但课后作业也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尤其是在目前基础课课时不断删减的状况下,仅凭课堂上的有限时间,在很短的时间内引导学生思考,实际上这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充分利用课下时间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教师有针对性地布置一些课后作业,就是把课堂教学加以延续和深化。学生在做数学作业的过程也是在把数学知识进行复习和应用的过程。教师可以针对课堂上所讲授的内容和学生知识上的漏洞与思维上欠缺,根据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有目的地布置一些经过精心编辑筛选的习题,让学生对数学知识加深理解,然后可以在学生对知识掌握良好的情况下,找一些能开阔学生思维空间的习题,让学生对以往学过的知识进行整合、分析、思考。课后作业的布置不仅能使学生更进一步的巩固基础知识、熟练掌握数学技能必要性,而且还能让学生明白,学习理论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并且能够锻炼学生在数学知识的基础上会去应用数学知识发现和解决生活中较为复杂的实际问题,通过让学生对问题从更多的方面加以分析,找出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以此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因此,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特征,布置既有针对性,又能融知识性、趣味性、启发性和导向性为一体的必做题、选做题、思考题等作业题,使学生既巩固了知识、扩大了知识面、又逐渐学会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达到课堂上难以获得的效果。

四、结束语

对中职生来说,每个学生不见得各个都是数学“高手”,教师要关注每个学生,对不同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对数学及三角函数的不同选择,不要以同一标准衡量学生的状况。教师要时刻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每学期始与学期末比较,专业课与数学课相比较等等方式来对学生学习进行考核评价,并结合上述提出的实施对策,一定能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上有所提高。

篇5

1.中等职业学校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是我国教育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为国家建设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在法制教育方面,作为国家普法教育的重要环节,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积极作用,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目前中等学校法制教育的布局还不尽合理,传统的以思想政治教育囊括、代替基本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痕迹还很明显。一句话,法制教育的现状与素质教育的时代性主旋律还不尽合拍。法制教育的特有功能,奠定了它在现代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随着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和教育年限的逐渐增长,学校已成为个体社会化必经的决定性环节。在法治社会中,是否知法懂法,有无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是衡量个体社会化程度的一项基本标准。然而,当前中等职业学校法制教育现状是令人忧虑的,它远不能适应建设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如果任其发展,必将影响中国法治化进程。

1.1 目标存在功利性

有的学校对法制教育的长期性与艰巨性认识不足,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由此而片面追求法制教育表面热闹和数据报表,满足于开了几次大会,搞了几次活动,违法犯罪率多少等统计数据,这种重形式轻内容的法制教育,其效果不得而知,也往往停留在较低的层次上;有的学校不把德育放在首位,思想政治工作薄弱,学校法制教育更是摆不上位置。

1.2 内容缺乏针对性、系统性

有的法制教育在内容上没有与中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实际、与中职生身心发展的实际和思想状况的实际相联系,特别是对现实社会提出的许多新问题和中职生的思想状况研究得不够,引不起中职生的兴趣;有的法制教育与社会实际情况反差较大,达不到法制教育的效果;有的法制教育的内容滞后于当前中职生普遍早熟、其活动能力超过认识能力、法制观念上存在大量模糊认识的实际情况,削弱了法制教育的一般预防功能;有的满足于举办法制讲座、现场会等能引起一时轰动效应的临时性活动,法制教育内容缺乏系统性、全面性和连续性,法制教育的效果不明显;有的只注重法律条文的传授,而不注重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的启蒙和培养;有的法制教育内容陈旧,跟不上时代的要求。

1.3 形式缺乏新颖性、生动性

有的法制教育没有根据中职学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化特点,采取新颖、生动、直观、案例分析和通过参与性强、各种形式相结合的法制教育方法,而是照本宣科,搞生硬的说教,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收效不大。

2.法律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但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及人才需求类型的变化,中等职业教育法律课程教学中出现了许多问题。比如法律课程的设置与社会和市场的需求脱节,导致了毕业生就业相当困难。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总体质量不高,不能适应传统的教学方式。很多家长只想把自己的孩子放到中职院校学习两年再就业,这给中职学校带来了很不好的影响,这就需要对中等职业学校的法律课程进行改革,提高教学水平,这是今后一段时期所面临的重要的任务。

3.面向社会需求,改革法律课程体系

中等职业教育是面向就业市场的,法律课程的设置要进行改革,根据实际情况来建立符合社会中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要和社会的经济结构相适应。教师要帮助学生学好法律知识,教育要和生活与社会紧密联系起来,突出职业教育的特殊功能。最主要的是提高学生的能力,使学生适应毕业后对岗位的竞争,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多数都是一线工作,所以说,在对法律课程进行设置时要以实训为主,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对过时的课程内容要及时删除,不断吸纳新的知识,调整课程,让教学适应时展,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要达到各占一半,运用多种培训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应用技能,教师要不断鼓励学生参加国家认可的法律考试,拿到相应的证书,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4.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4.1 因材施教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我们要根据学生的要求来建立适合中等职业学校法律课程的教学的方法,不仅要提供给学生足够的训练,还要让学生对法律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为学生提供升学机会,对选择就业的学生来说,就要以就业为导向,教师需要重点培养他们对职业的兴趣,主要教授他们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对理论和专业知识都掌握得比较好的学生,根据本人的意愿,如果想升学,就给他们更多的学习理论知识的机会。这样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因材施教,可以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4.2 现代化教学方式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法律教学当中也需要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因为通过图像以及文字同时表达的手段,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和视觉,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提高学习效果。还可以运用模拟仿真的教学手段,这种方式可以把教学内容很直观地展现出来,在法律教学当中,可以组织学生开庭,让学生能够亲身体会法律的审判过程,给学生配置各种角色,进行实战演练,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深入了解并掌握法律知识,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可以把传统的教育方式和现代的教育方式结合起来,在教育过程当中体现人性化,尤其是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根据个人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环境,生理和心理的发育程度等等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整体法律素质。

4.3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法律的主动性

篇6

关键词:英语教学 专业化 职业能力

英语教学专业化,是将语言学习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以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技能、获得职业持续发展的英语基础技能为出发点,满足各行各业对英语能力提出的不同程度的要求,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新理念。

一、教学专业化的重要性

教育部制定的《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指出,中等职业教育要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在生产、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这种培养目标决定了职业教育基础文化教学要以市场为导向,结合专业的特点和行业的需要,突出教学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实施英语专业化教学,充分遵循修订后的《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的目标要求,旨在使学生形成符合专业学习需要、职业生存及持续发展需要的英语应用能力,是职业院校英语教学改革的大势所趋。

除此之外,实施英语教学专业化是改变中等职业英语教学现状的迫切要求。目前,英语教师教学理念相对落后、教学内容缺乏应用性、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薄弱、缺乏学习动机、英语教材针对性弱、对学生考核评价单一等,都是制约中等职业院校英语教学改革的因素。

二、实现英语教学专业化的途径

1.转变教学理念

中等职业院校的英语教师要转变学科本位的思想,强化服务职教、服务专业的意识。注重与专业课教师的沟通,找准英语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契合点,渗透与专业综合素质相关的内容,扭转中等职业英语知识结构单一的局面。

在进行英语教学的同时要加强对学生的职业指导。如: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不同需求,对就业形势、择业技巧等方面提供指导,在突出英语教学职业性的同时,使学生意识到英语学习的必要性,从而增强学习动机。

2.筛选教材,优化课程

目前,多数院校不同专业使用的是通用英语教材,编排上注重英语基础知识、公共词汇及语法项目的教学,学生在实际岗位中无法学以致用。因此教师应善于筛选活用教材,根据学生的专业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扩充、删减或整合,合理设置教材中各个模块的授课比例。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组织教师进行教材的开发。

此外,课程内容的优化,需要以利于学生发展为原则,面向社会、贴近行业、走入生活。教师应该走出课堂,对学生实习就业中英语的使用范围和内容进行调研,根据市场需求和就业需要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强化可操作性。如:对于服务类专业可以选择礼仪接待、酒店入住、餐饮服务、交际咨询等材料进行特色教学。同时,教学内容的安排应注重时代感和新鲜感,话题接近学生生活实际,体现实用功能,如面试就业、职业描述、填写各类表格等。

3.注重技能训练,创新教学方法

多渠道强化实践训练,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实际。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实习实训场地,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锻炼学生临场应变、实景操作的能力。其次,采用开放式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过程。如:强化案例教学和项目教学,注重以任务的引领、项目的开展来激发学生兴趣;采用游戏法等参与式教学方法,鼓励学生活学活用。最后,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训练任务的难度,实施分层教学、分类指导,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4.完善评价体系

改变目前传统的以理论知识考核为主的评价方式,构建知识和职业能力兼顾、有利于学生职业技能发展的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课程应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采用书面测验和教师观察、模拟实训等定性评价方法对学生的英语专业能力进行评价,特别考核岗位工作的能力。改变教师独自点评的做法,实现个人自评与小组互评、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并注重对象的个体差异和个性特点,对其语言交际能力、职业能力、社会能力进行真实、客观的评价。

总之,中等职业英语教学应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突出专业的特色,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提高学生的英语文化水平和专业素质,从而为今后的工作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蒋明飞.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英语教学探索[J].考试周刊,2010(14).

[2]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篇7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公共产品;教育成本;两型社会

中图分类号:G719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20X(2016)29-0082-02收稿日期:2016-08-30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一般课题(XJK012CZJ122)。

一、中职教育免学费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政策,强调要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继续推进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进程。自此,中等职业教育实施免费立即成为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并且得到了广泛认同。但是如果中职教育免费仅仅是因为“有利”和“财政可行”,那么其他非义务教育为何不实行免费?此外,如果中职教育免费是合理的,那么以往的中职教育收费又该如何理解?因此,仅仅从有利和财政可行的角度论证中职教育免学费的必要性是不够充分的,还必须找到理论依据。 理论上,教育产品的属性决定了产品的定价,教育产品的公共属性越强,学费越低。本文将引入公共产品理论,并结合我国中职教育发展的实际,对中职教育的产品属性、是否应该实行免学费等问题进行探讨。

二、中职教育实施免学费政策的理论依据和研究思路 教育产品定价的理论基础是公共产品理论。这一理论将社会产品和服务分为公共产品、私人产品和准公共产品。它指出,产品的公共属性是影响产品定价的重要因素。产品的公共属性越强,其消费价格越低;相反,则产品的价格越高。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产品的均衡供给,实现资源优化配置。[1]

教育产品的产品属性与其定价密切相关。教育成本分担理论认为,教育成本应该由教育产品的受益者承担。教育产品的最终受益者是政府、学生和社会,因而教育成本也应由这三个部分共同承担。如果教育产品的公共属性越强,那么政府分担的比例应越大,而学生分担的比例就越小;反之亦然。因此,当教育产品的属性发生变化时,其学费水平也应发生相应改变。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育产品的均衡供给,实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

三、当前两型社会背景下中职教育产品属性与定价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随着社会形势的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速度减缓,其产品属性也发生了重大转变,私人性弱化的同时公共性明显增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中职教育的竞争性逐步减弱,而非竞争性正在增强。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由于受到高校扩张的挤压,加上“重学历轻技能”观念的影响,而适龄人口又不断减少,我国中职教育开始面临生源不足、资源闲置等问题。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每增加一个学生,不会增加教育的边际成本,更不会因此挤占他人接受教育的机会。因此,中职教育的竞争性逐步转化为非竞争性。也就是说,当前社会背景下,中职教育产品的属性已经发生根本变化,私人性已经被软化,而公共性明显增强。

(2)中职教育受益范围变得更深更广,其“正外部性”进一步拓展和深化。首先,遍及全国的“技工荒”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中职教育的发展成为解决“技工荒”问题、促进产业升级和国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其次,目前我国每年有一千多万初中生和数百万高中生无法升学,大学生“就业难”以及技能型人才短缺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而发展中职教育有益于教育结构调整,实现教育合理分流。最后,职业教育不但有利于就业,而且能使广大农村青年适应城镇化以及工农业现代化的要求,有助于改善“三农”问题。

(3)中职教育的个人收益逐渐弱化。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中职教育是众多学子跳出“农”门,获得“铁饭碗”的重要途径,具有显著私人收益性。而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高等教育的扩张,中职教育原有的功能逐步丧失,其私人收益有所减弱。因此,它的私人产品属性被削弱了。

由此可见,中等职业教育由收费向免费转型,现实需要和可行性只是其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其理论依据和根本动力还在于中等职业教育产品属性的演变,即从准公共产品走向公共产品。因此,中等职业教育实施免费既是中职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相关理论的必然要求,它体现了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具有相当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四、中职教育免学费促进了中职教育发展,为两型社会提供有力保障(1)增强了中职教育吸引力,扩大中职教育的规模。 随着高等院校招生规模一再扩大,读大学已经不再是“过独木桥”,大学的教育模式也从精英式教育转变成大众化教育,上大学成为大多数学生的第一选择,中职教育受到严重冲击。为了扭转招生难的局面,国家相继出台了免学费政策,增强中职教育的吸引力,扭转招生难的局面,从而扩大我国中职教育的规模。[2]

(2)提高了劳动者素质,发挥了人力资源优势。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发展时期,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由单一的体力型逐渐向复合型转变。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急需大量具备一定技能的高素质劳动者。近年来,我国出台的一系列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政策,吸引了大批初中毕业生。这一政策的实施有利于快速提高青年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有利于加快培养一批技能型、实用性人才;有利于解决当前结构性失业问题,符合我国新型工业化发展对人力资源的需求。

(3)实现教育机会均等,促进个体差异的教育公平。 中职教育免费政策通过国家埋单、机会均享这一举措,让每个社会成员免费享有,无论这个受教育者能力、成绩、家庭条件如何,都能够公平地接受到职业教育。从国家和社会长远利益看,中职教育免费政策有力地促进了社会公平正义,尤其是扶持农村、优惠农民的补偿性政策,体现了社会公平,给农村贫困学生提供了改变命运、提升个人价值的多项选择,实现了农村九年义务教育与中职教育的有机衔接。

(4)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促进“三农”问题解决。 中职免学费教育保障了全体公民接受教育的权利,有利于快速转移农村新增劳动人口,帮助农民走上靠专业技能创收增收的道路,对于推进城乡统筹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中职教育免费政策有助于减轻农民经济负担,能够有效吸引农村地区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就读中等职业学校,这对于扶贫支农、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

发展中职教育有利于解决好教育公平、就业与再就业等重大民生问题。中职教育主要是面向贫困学生和弱势群体的教育,使更多的人能够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找到适合于自己的发展空间;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是中职教育的目的和根本。因此,对中职教学实施免费,促进其可持续发展,既是体现社会公平、促进整个教育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也是破解实现社会充分就业和“两型社会”建设的平衡难题、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中职教师;专业化;困境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40-0054-03

【作者简介】韩保磊,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上海,200032)研究实习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社会工作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发展规划、终身教育。雷正光,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上海,200032)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课程论与教学论。

随着终身教育理念不断深入,教师继续教育成为一种趋势,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已经逐渐被人们熟知,它是提升中等职业教育整体师资水平,提升中等职业教育整体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一、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一)教师培训与教学工作存在矛盾

目前,由于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总量偏少,师生比例悬殊,许多教师都担任多个职务,不仅承受着繁重的教学压力,还要承担科研、招生、就业、学生管理等任务,在这样的现状下,教学工作与培训之间经常发生时间上的冲突。受时间和精力所限,教师一直忙于“应付”各种教学工作,难以抽出时间进行自我“充电”,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而学校也很难有计划地派出教师接受专门培训。比如,一些专业课教师担任班主任,无论是在工作日还是休息日,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处理学生厌学、逃学、旷课、作弊等事情,关心学生日常生活,根本无暇顾及自身的专业发展。此外,由于中职学校教师参加培训的相关激励机制还不够完善,难以在教学任务繁重、工作压力较大的情况下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二)教师企业实践经验获得困难

目前,中职学校普遍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鼓励教师主动参与企业实践,到企业中指导学生实习和参加生产实践。但随着中职学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教师教学任务变得非常繁重。为保证正常的教学,以校企合作为主要内容的教师企业实践不得不为学校教学工作让位。除此之外,还存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热情不高、合作意识不强等消极现象。这不仅给学生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带来一定困难,也给教师参与企业实践培训和学习增加了难度。同时,切合中职教师实际的校企合作机制尚未真正建立起来,考核机制不够健全,教师参与企业实践学习的情况没有与一系列的教师考核指标相结合,比如职称评聘、年度评优、福利待遇、奖惩等,导致教师参与企业实践培训、终身学习的动力不足。

(三)教师知识结构更新缓慢

当今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新知识不断涌现,对技术专业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了解技术发展的最前沿,研究其最新动向,以获取最新知识和技能并将其传授给学生,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然而,中职教师掌握新知识和新技能的途径并不顺畅,知识结构更新较为缓慢。目前,中等职业教师接受的在职教育与培训项目中,理论知识的培训和学习成了主流,而实践操作技能的学习较少并缺乏针对性。教师技能的培训与提高需要同实践相结合,但由于经济利益的原因,许多企业不愿意合作或者勉为其难。总之,由于受当前培训方式、企业合作等一定条件的限制,中职教师难以通过有效的在职培训和企业实践在第一时间了解技术发展的最新状况,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而知识结构和技术水平的落后将严重影响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四)教师教育科研参与较少

科研是中职学校提高水平、提升质量、营造品牌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教师学习能力、教学能力等专业化水平的重要手段。然而中等职业学校的科研及管理水平整体偏低,与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不相吻合。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认识上,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对科研存在错误认识,一些教师认为科研应该是高等院校或者是科研机构的任务,教师的任务就是教学,科研工作对教学、学生以及自身都作用不大。其次在力量上,中等职业学校参与科研的教师较少,科研力量相对薄弱,教师多被繁重的教学任务限制,很难有时间和精力参与科研。再次在条件上,学校没有足够的经费和时间支持,教师参与科研工作的劳动难以得到相应的报酬。最后在管理上,科研管理不到位,制度建设尚不完善,良好的科研氛围和环境还未形成,科研资源配置不合理,难以激发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这些都使得教师对教育科研参与较少,严重影响了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

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建议

(一)落实国家有关政策,保障教师进修机会

为进一步推动和加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促进职业教育科学发展,教育部和财政部于2011年制定了《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随后各个地方也相继制定了本省市职业教育师资培训行动计划。然而,在教师培训过程中,培训课程的设置与教师专业化结合不紧密,不能真正满足教师专业提升的需求;教师因教学任务重,难以集中一段时间进行学习;培训形式以授课、参观为主,比较单一;各个学校不够重视,不能积极配合。这些负面因素都使得培训只是走走过场,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所以,要想提升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教师应充分利用政策,积极完成培训任务;培训单位应合理设置课程,根据教师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中等职业学校应完善学校师资培训制度,激励教师参加培训和进修。

(二)利用信息化手段,丰富教师有效学习形式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的发展被推到一个新的高度,使得指尖上的学习变得随手可得,学习资源的获得变得更加容易,这为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中等职业教育教师培训应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丰富教师的有效学习形式,为教师培训进修提供便利,实现教师“泛在学习”,即无时无刻的沟通、无处不在的学习。例如,打造教师在线学习平台,利用MOOC等形式,实现远程在线学习,为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提供可能;建立自媒体学习平台,利用微博、微信、论坛等媒介,创建教师学习的论坛、微信群等,实现教师之间的资源共享和沟通交流;开发教师学习移动终端APP,利用微课等学习资源,实现教师碎片化学习和移动学习。此外,还应完善教师培训考核制度,对教师的网络学习、移动学习等多种形式的学习予以认可,以不同的方式纳入教师培训考核。

(三)开展深度校企合作,增强教师企业实践经验

中职学校推行校企合作关系到学校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的提高。开展校企合作,需要政府在政策上给予支持,由政府制定或出台有利于促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相关政策。学校则应主动寻求合作企业,结合企业需求,找到双方合作的利益共同点,以此为切入点、突破口,拓宽校企合作范围,与企业开展全方位、深层次、多形式的稳定合作。建立合理的校企合作机制,实现校企双方责任共担、利益共享、成果共享,充分调动各合作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校建立工作室制度,邀请具有兼职教师资格和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企业骨干来学校建立工作室,并聘请他们加入教学团队。除了课堂教学之外,工作室还可以带教的形式,由企业人员带几个学校教师作为自己的徒弟,指导教师开展教学实践和企业实践,以帮助教师了解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

(四)建立广泛合作平台,借助高等院校科研力量

为改善中职学校教师的教科研水平,教师应该转变观念,积极参加教育科研工作,增强开展教育科研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积极思考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潜心研究,逐步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应与高校,特别是研究机构建立广泛的合作,开设科研专业性讲座,帮助教师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规范研究过程,深入了解教育学、心理学以及相关专业的最新研究;以课题为纽带,研究出一批成果,创建一种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带出一支科研队伍,使教师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提升自己的科研水平。与企业紧密结合,开展深层合作,鼓励教师到企业实践,以增强科研成果的应用性。同时,学校也要完善科研管理制度,规范科研管理工作,比如制定科研参与制度和科研项目的考核及奖惩制度。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教师专业化发展更加强调人性化、个性化、终身化,更加注重创新驱动、跨界融合。借助智能化网络数字资源,每个中职教师都能获得想要的学习资源,改变传统的教师专业化理念,使每位教师得到更高位的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米靖.论职业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及其要求[J].职教通讯,2010(9).

[2]李文静.中等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的制度保障研究[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2(6).

[3]唐智彬.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的困境与出路[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07.

[4]周志刚.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问题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0.

[5]刘光然,郭桂英,张召霞.职教师资专业化发展有效途径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3(1).

篇9

对于“中等职业教育中央财政资助资金”的使用效益问题,我的观点有一些不同。

比如说“免学费补助激发了中职学校生源竞争”,中职学校的生源大战早在免费政策之前就存在(上世纪末职业教育发展处于低谷时生源大战激烈程度可能远甚于今日),所谓的抢生源在很大程度上是抢学费,免费政策之后抢的主要是政府的补助,对学校而言并不能说后者的吸引力就更大。所以即使目前的生源大战更加白热化,也不能草率地说是由于免费政策加剧的。再比如政府花了很多钱,中职学校却越来越多地承担“看护功能”,“职业教育的功能在不断削弱”。可是职业教育的功能究竟是什么?只是让青年学生掌握某一具体的技术或技能吗?对学生进行思想、文化的矫正不也是学校的功能之一吗?政府把钱花在这方面不算浪费吧。

德国学者韦唐(Vedung)认为对政策效果的评估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目标达成模式,主要关注结果与政策目标是否一致;二是附带效果模式,即不仅关注预定目标,也关注非预期的、预料之外的政策效果;三是无目标模式,这一模式针对前两种模式过于重视“结果”――无论是计划内还是计划外――的不足而提出,即完全忽视评估标准和预定目标,只依赖于权力使用者的判断。按照这样的分类,案例的论调就经常在目标达成模式和无目标模式之间徘徊:对可以看出明确政策结果的现象采用目标达成评估模式,严厉批判那些目标以外的结果;对那些较为模糊的结果则采用无目标评估模式,倾向于把职业教育发展中的弊端归因于免费政策的不良后果。

我认为教育经费的投入不仅是一个财政问题,不仅要关注钱从何而来、投给谁、怎样投、怎样监管等技术问题,更应该从更为宏大的教育发展战略和公共政策体系构建的角度加以考察。

十九世纪中叶以后,多数西方国家逐渐实现了九年制的免费公立教育;二战以后,这些国家又逐步实现了十二年制的免费公立教育。我们是否可以把免费中职教育看作中国开始十二年制免费公立教育的先声?如果立足于此,许多问题可能会看得更清楚。

首先,中职免费教育其实并不适于被看作一个财政资助项目,而应与教育事业费一样是政府正常的教育经费投入。这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要按项目管理的要求开展评估,每笔钱怎么用都需要按照项目的要求进行;而后者则纳入正常的经费管理,成为学校总经费的组成部分,学校自行决定怎样使用经费。现在关于免费政策的讨论大多基于前一个认识,所以大家才热衷于讨论免费政策的实施效果以及必要性,职业教育界真正该讨论的问题是在保持免费政策的前提下如何推动政府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如果思考一下为什么九年制义务教育免费政策没有引起如此大的争论,就明白职业教育界把问题搞错了。

我们还需要特别分析一种说法:免费政策本身就是激励人们选择职业教育的手段,所以整个免费的经费都需要按照实施效果进行评估。按照目标达成评估模式的要求,我们有必要回到最早的实施免费政策的文件,即《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工作的意见》(财教〔2009〕442号)。这份文件中促进社会公平才是明确标示的政策目标,至于职教吸引力,其表述是这样的:“在实行免学费政策的同时,中等职业教育要……全面提高办学质量,提升中等职业教育的吸引力。”看来提升职教吸引力至少在文字上不是免费政策的初衷,所以通过否定职教吸引力的提升来否定免费政策的逻辑是站不住脚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全面免费政策既不是良药也不是劣药,它无须解决过多的问题,而只要能承担增加职业教育投入、改善社会公平的功能。

其次,对激励性资助进行明确界定。我们不否认免费政策中的部分资金可以归类于激励性资助,如九年制义务教育免费政策中的教科书循环使用、西方国家免费政策中的交通、午餐补助等,都需要按照项目管理的方式来评估其使用效果。在职业教育中,确实也可以从整个免费的经费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激励学生选择特定专业、提升特定能力、完成特定社会服务,但将所有资金都变成“以奖代补”可能并不合适,因为全世界范围内还没有哪一个政府把基本的教育经费作为竞争性经费来使用。

篇10

[关键词]职业教育 培训 政策

荷兰是北欧的一个工业化国家,也是欧盟成员国之一,其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水平都比较高。在荷兰,职业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荷兰政府把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并积极地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优惠的政策支持,形成了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同时,职业教育也为荷兰培养了各种不同层次的具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

一、荷兰的经济、劳动力和失业率概览

2000年以前,在欧盟范围内,荷兰的人均GDP—直是排在卢森堡、丹麦、爱尔兰、澳大利亚之后,名列第五位。但是馥郁2000年之后,GDP的增长一度受阻,增长速度比较缓慢,低于欧盟的平均水平。到 2003年的第一季度,荷兰GDP的增长率出现了负值,为-0.7%,低于欧盟1.0%的平均水平。截至2002年,荷兰的劳动力人口数量达到74.44万人,其中在 15—24岁年龄段,荷兰男女劳动力比重之高令人震惊。近几年,荷兰政府加大对失业人员的关注力度,使失业率一直不断下降。截至2003年第一季度统计,荷兰的失业率在整个欧盟25个成员国中是排在倒数第二的位置,仅为3.6%(欧盟成员国的平均男性失业率为8.2%,女性失业率为10%)。荷兰的年轻人失业率在2003年一季度的统计中也位于全欧盟最低,仅为6.8%。从2003年到2004年4月,欧盟有12个成员国的失业率上升,11个成员国的失业率下降, 2个成员国保持不变。荷兰、卢森堡、瑞典、丹麦是失业率增幅最大的几个国家。根据经济合作发展组织 2003年出版的“教育一览”中的数据显示,与其他邻国相比,荷兰20—24岁的年轻人受教育比率相对比较低。2001年统计,这个年龄段的年轻人在学校接受教育的比例仅为35%,其余大部分都进入劳动力市场就业。已经毕业的和现有直接进人劳动力市场的年轻人比例低于10%。其中这个年龄段的女性进入劳动力市场就业的比例相对较高,超过55%。荷兰劳动力失业率的起起伏伏,使其深感发展职业教育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也因此孕育了荷兰职业教育与培训政策的发展与成熟。

二、荷兰政府颁布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政策

1.职业与成人教育法。荷兰政府早在1987年就颁布了一系列法令,改革职业技术教育。这项改革历时三年,于1991年完成,改革的重点主要涉及中等职业教育。1993年8月1日政府又颁布了业余职业教育课程培训法,为学徒制、在职人员以及特殊行业培训建立了规章制度。1996年1月1日,荷兰政府颁布了职业与成人教育法。这是首部将各类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包含在内的法案,首次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分开,目的在于加强和进一步整合初等及初等后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在许多小规模职业学校之外,创建了少量大规模的区域培训中心,这一举措对于荷兰的职业教育体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该法案另一个积极和成功的举措就是出台了国家职业资格体系。当然,随着经济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变化,以能力为基础的新的职业资格体系目前正在:开发和建设中。从2006年开始,荷兰教育文化和科技部对成人教育的预算及财政支持,仅限于对较高层次的、以荷兰语为第二语言的课程提供资助。对于较低层次的职业培训的资助则转由移民局管理(隶属司法部)。

2.就业和薪酬法案。就业和薪酬法案(简写为 SUWI)于2001年11月29日正式实施,主要针对失业者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提供一个法律保障。此法案的一个主要特征是除了要保障失业人员的基本薪酬以外,更强调就业。为此还专门组建了由雇主、雇员和市政当局人员组成的就业和薪酬委员会,负责就业和薪酬等法规的制定。改组和重建了一大批面向本地区的职业或就业中心,这些旨在为失业人员就业提供良好的保障与支持。由于荷兰政府有效的政策支持,以及相应专业机构的改组和重建,给荷兰的劳动力市场带来了新鲜活力,但政策的透明度需要进一步加强,为此政府还开发建立了质量标准体系。除此之外,作为一个专门的协调组织——雇员保险方案实施机构(简写为UWV)与求职者签订合约,实施100%的“不成功,不收费”的承诺。

三、荷兰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

1.荷兰的教育体系。荷兰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非常的自由和民主,这种自由包括办学的自主化,私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办学原则和指导思想建立私人学校,进行自主化管理,而公立学校则由地方政府来管理。两类学校均是由国家财政资助,并且必须符合办学的基本的标准以及必须遵循教育部颁布的相应法规。在对荷兰教育体系进行研究的同时,我们发现荷兰教育呈现出两个明显的分支,即普通教育分支和职业教育分支。荷兰的教育培训体系中,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区分非常明显。在不同的教育阶段,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这两种教育类型。荷兰实行12年义务教育.孩子5岁开始必须接受义务教育,但绝大部分孩子从4岁开始就上小学,小学为8年,小学毕业后,根据学生个人的学习成绩、学生的兴趣愿望和小学教师的评价进行分流,分别进入中等教育阶段的大学准备教育班、普通高中教育班和职业准备教育班。第一类选择是大学前预备教育,学制6年,毕业后可以升人大学接受教育,当然也可以选择到高等职业院校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第二类是选择升人普通高级中学,学制5年,毕业后可以升入高等职业院校,也可以选择进入中等职业学校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第三类是选择升人初等职业教育学校,又称职业教育预科,学制4年,它主要是为普通中学教育的学生学习职业能力提供一个准备学习的环境。

2.荷兰的职业教育和培训。荷兰的职业教育包括初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三部分。(1)初等职业教育,又称职业教育预科,是职业教育的准备阶段,学制4年,面向的是12—16岁的学生。前两年的课程是基础理论课,与前面介绍的大学前预备教育和普通高级中学的课程是完全一样的,学生学完了两年基础课程后可以进行专业课程的选择。后两年则开设了相关的职业课程和训练,为将来继续接受职业教育作准备。学生毕业后可以升人中等职业学校,也可以参加各种短期的职业培训。初等职业教育为学生提供4种学习途径,即理论学习途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途径、为接受长期中等职业学校做准备以职业为导向的学习途径和为接受短期中等职业教育做准备的以职业导向的学习途径,每种途径都可以提供4个领域的学习,即技术、社会救助与福利、经贸和农业。(2)中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是完整意义上的职业教育,共有四级:第一,助理级,学习时间0.5—1年,学生能够进行简单的执行性任务;第二,基本职业级,学习时间2—3年,学生能够进行一般执行性任务;第三,职业级,学习时间2~4年,使学生能够完全独立完成任务;第四,中层管理级和专家级,中层管理级学习时间4年,专家级必须在完成中层管理级学业之后在实际工作岗位上再学习1—2年,也就是说,“专家级”课程是已经就业的人员才可以修的课程。荷兰政府提供56种职业资格证书的职业教育,学生拿到了“基本职业级”的职业资格证书,就能进人劳动力市场就业。中等职业教育阶段,有两种学习途径:工读结合途径和职业培训途径。第一,工读结合途径对实训的要求较高,要求至少有60%的培训是在一家公司内完成,其余部分在学校里完成。第二,职业培训途径则更侧重于理论性的学习,职业培训的实践环节的比例要求在20%—60%之间。(3)高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主要由高等职业院校实施,学制4年。毕业的学生既可以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就业,也可以和接受普通大学教育的毕业生一样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高等职业院校既可以为学生提供全日制的学习,又可以提供业余课程。学生在高等职业院校第一年的课程是基础课,主要学习基本的文化知识。第一年结束后,有—个考试,考试通过的学生可以继续升学,第二年开始分专业,第三年为实习期,有些学生在某一公司实习后,愿意留在公司工作,则可以采用业余的方式继续完成学业,一般来说,高等职业院校的最长学制为6年。全日制高等职业教育招生主要面向普通高级中学教育、大学前教育或长期中等职业教育中获得文凭的学生。目前荷兰的高等职业院校有80多所,其中30%是公立的,70%是私立的。教育和培训共涉及7个领域:农业、技术、商业、医疗卫生、社会科学、艺术、教育学(主要是教师和培训师培训)。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