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旅游分析范文

时间:2023-10-27 17:52: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化旅游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文化旅游分析

篇1

(一)旅游文化功能概述

旅游这一概念最早起源于19世纪中期,,由英国人托马斯•库克创办了世界上第一家旅行社——托马斯•库克旅行社,从此标志着旅游业的正式诞生。纵观旅游业的发展,在此过程中,旅游业一直处于蓬勃发展的时期,并且对当地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仅如此,旅游业也带动了其相关产业的飞速发展,并使其在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中也在逐渐地走向兴盛的时期,进而也为国家的经济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由此可见,旅游业对于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与带动作用。然而,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在此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的问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旅游业发展的脚步,在旅游业获得巨大利益的同时,一些旅游经营者过于重视所获得的经济利益,而对旅游景点的一些环境保护与管理方面采取忽视的状态;进而出现许多旅游景点遭受破坏的现象,进而失去了其本身的面貌,这对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来讲十分不利。而对于旅游业的主要功能,世界旅游组织在《马尼拉宣言》中对其做出了如下的定义:“旅游业的经济效益,不论是如何实际和重大,不是也不可能构成国家决定促进这一活动的唯一标准。”总体来讲,旅游业的功能就是作为人们在生活中的一种特殊生活方式,在满足人们视觉和听觉的同时,也满足了旅游者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和文化享受。纵观整个旅游业的发展趋势,人们已经不仅仅满足于观光和休假的享受,更加追求的是对当地文化以及旅游文化的了解与体会,由此可见,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旅游文化必将作业衡量一个旅游景区整体水准的主要因素之一,也必将会作为旅游业吸引众多游客的主要魅力因素。

(二)旅游文化的具体功能

马林洛夫斯基曾经指出:“文化是包括一套工具及一套风俗—人体或心灵的习惯,直接或间接满足人类的需要。其动态性质指示了人类学的重要工作就在研究文化的功能。”因此可以说文化是在不断发展过程中所积淀的生活经验以及产期的生活产物,是人们长期生活中智慧与行为的结晶,也是社会发展过程中最终的产物,基于此,旅游文化对于旅游业的长期经营来讲具有重要的推动与保持作用,其具体说明主要如下:

1、独特的旅游文化是旅游目的地吸引力的源泉。

旅游业的旅游文化直接指引着旅游业的发展方向与发展的主体,而其文化的具体内容也直接决定着一个旅游景区的具体魅力所在,一个旅游产品只有在具有独特旅游文化的前提下,才能够从根本上促进游客前来消费。对于当今“文化游乐时代”和“旅游文化时代”的发展趋势来看,人们在旅游的过程中的主要目的是体会旅游本质上的精神享受与审美享受,那么其每个景区的不同旅游文化就直接决定了对游客的吸引力。因此可以看出,一个具有良好旅游文化的旅游景区才能够吸引到源源不断的游客,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才能够实现旅游业的持续发展与经营。

2、旅游文化指导着旅游资源的开发。

旅游资源在开发的过程中,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吸引众多的游客,那么就要充分了解当前市场上人们对旅游业的需求,以及对旅游文化的需求,只有能够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才能够实现旅游业的经济效益,由此可见旅游资源的开发是具有市场导向的,那么旅游也在进行经营的过程当中就必然离不开对旅游文化的重视。因此,只有基于一种特色旅游文化的开发,才能够使得开发出来的旅游资源更具品味与吸引力,才能够满足人们的根本需求。在此过程中还需注意的是在开发旅游资源的地区一定是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为基础的,如果仅仅只是为了满足游客的需求而开发旅游资源,那么旅游地的文化特色就不会得到很好的发挥,进而也就达不到吸引游客的最终目的。

3、旅游文化推动着国际文化的交流。

对于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旅游者,他们之间虽然有着国籍与文化背景下的差异,但是对于旅游景点来讲并不会影响他们对各个国家优美景点的欣赏与享受,对于他们来讲,不论是中国古典园林还是古希腊神庙,或是欧洲哥特式教堂,虽然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会让他们对景点的欣赏水平与个人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各个地区建筑作为各个地区的文化能够被各个地区的旅游者所接收与理解。那么随着各个国家旅游者对旅游景点的欣赏,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得他们对本国的文化有着一定的了解与认识,从而大大促进了各个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

(三)旅游文化的功能与旅游文化的塑造之间的关系

旅游文化功能实现的前提是要对旅游文化进行良好与合理的塑造,因此旅游文化的塑造是旅游文化功能实现的前提与基础,对一个旅游景点形象的塑造也关乎整个旅游景区的形象。由此可见,塑造旅游景区的旅游文化,使其保持着当地的文化特色与民族特色,是保证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提高景区在旅游业中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对于旅游文化的具体塑造,其主要是通过分析当地景区的特色,民族特点等,从而以此为基础来对景区的整体形象做出设计,进而确定旅游文化的主体。而对于当地的文化特色来讲,其是在十分漫长的社会发展以及人民生活的过程中长期积累来下的,进而形成了当地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因此旅游文化的塑造不是漫无根据的,而是根据各个地区的具体背景与特色来决定的,具有独特性与社会遗传性。因此一个国家或是一个地区的旅游文化是社会发展长期积累下来的结果,是不可被复制与模仿的,这也是作为旅游业一个关键的价值所在。

二、塑造旅游文化品牌的意义

一个旅游地区的旅游资源与当地的旅游文化具有不可

复制与移植的性质,因此旅游业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打造其独特的旅游文化品牌,进而获得源源不断的经济利益,但是,就目前实际的旅游业状况而言,旅游的经营者往往过于重视实现利益的最大化,而忽视了对旅游文化品牌的建立,那么久而久之这种旅游文化就会被毁灭或是替代,给旅游业的经营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对于旅游的经营者来将,应该重视对企业文化品牌的保持与建立,旅游文化品牌对于整个旅游业来讲是十分重要的。

(一)旅游文化品牌可以大大提升旅游地的旅游形象

一个旅游景区的旅游文化品牌充分展示了旅游景区的魅力所在以及所有吸引人的地方,通过对旅游地旅游文化品牌的展现,可以让人们深刻了解到旅游景区的优点所在,进而大大提升其在市场当中的知名度与自身良好的形象。

(二)旅游文化品牌能增加旅游资源的附加值

在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与刚刚开始运营的过程中,由于是刚刚建立的旅游景点,人们对其了解度与认同度普遍偏低,那么就可以借助当地旅游文化品牌的知名度,进而来提升新兴旅游景点的知名度,并使其快速地走向市场。

(三)旅游文化品牌具有持久的扩散效应,能够促进旅游文化的传播

一个旅游地区的旅游文化具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那么在向人们宣传旅游文化品牌的过程中,会在人们头脑中形成一个十分深刻的印象,进行具有十分持久的扩散效应,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也就大大促进了旅游文化的传播。

(四)城市旅游文化品牌能够促进旅游地旅游文化的建立

旅游地的旅游景点以及旅游景点当中的一些基础设施是与当地城市的建设与当地的风土人情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城市旅游文化品牌对与当地旅游文化品牌的建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与典型性,那么在对旅游地旅游文化品牌建立的过程中,可以与城市旅游文化品牌紧密地结合在一定,进行获得游客们的认同度,实现旅游业的稳定运营。

三、旅游文化品牌建设的原则

旅游文化品牌的建设其主要目的是打造旅游景区独特的、优秀的旅游文化,并且将其作为吸引游客的关键魅力所在,在对旅游文化品牌建设的过程中,与当地的文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而形成独具特色的旅游文化品牌,从而提升其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保证其稳定的运营与发展。在对旅游文化品牌建设的过程中会遵从许多的原则,其具体叙述主要由下。

(一)可持续原则

对于旅游业来讲,旅游文化的可持续是保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因此在建立旅游文化品牌上也考虑到将旅游业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考虑人们长远的需求出发,在进行旅游经营的同时还要将对旅游资源的保护结合起来,进而不仅促进了对当地环境的保护,在一定程度上也保证了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进而使旅游业能够长期在社会市场中生存与稳定地发展。

(二)个性化原则

旅游文化品牌的建立要具有其独特的特色与吸引力,才能够吸引到更多的顾客,因此在进行建立旅游文化品牌的过程中要充分地挖掘旅游文化的深度内涵,将当地的特色文化与旅游业的文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而创造出独一无二的旅游文化品牌,只有在旅游文化品牌无可替代的情况下,才可以证明其旅游文化品牌的成功建立。除此之外,在对旅游文化品牌进行建立的同时,还要注意对旅游文化品牌的保护,在传承当地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可以与当代的文化特色有机地融入在一起,进而增加其品牌的个性化。

(三)市场导向化原则

旅游业能够稳定经营的基础就是能够吸引源源不断的客源,进而实现盈利化,那么在建立旅游业品牌文化的过程中就要充分考虑到当前市场上人们对旅游文化的需求,只有在满足旅游者内心需求的情况下,才能够让游客深深地体会到旅游文化的真正内涵,并且引起共鸣,进而促进消费者进行实际的消费。因此旅游文化品牌的设计要建立在市场中人们的需求之上,并且根据人们的内心需求来挖掘出独特的文化内涵,进而在明确旅游文化品牌建设的方向的基础之上树立文化品牌形象。

四、旅游文化品牌建设的具体措施

(一)重视旅游文化的深度开发与创新

在建设旅游文化品牌的过程中,首先要对旅游文化进行深度的挖掘,对市场上人们的需求进行深度的调研与分析,并且与旅游资源的开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而使得旅游资源在开发的过程当中能够有一个明确的导向,进而有助于旅游业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并且维持旅游业长久的生命力,始终保持在市场当中的竞争优势。在创建旅游文化品牌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对整体文化理念的设计,将传统的当地文化与现代特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创造出独具体色的旅游文化品牌,进而将旅游也赋予其独特的文化内涵。

(二)结合当地文化定位特色的品牌形象

旅游业文化品牌的建立一定要结合当地的特色文化与当地的风土人情良好地结合在一起,众所周知,当地的特色文化是千百年来人们在生活中所逐渐积淀下来的产物,是人类智慧与经验的结晶,因此其本身具有不可复制与不可转移的特性,那么在旅游文化品牌建立的过程当中就要充分考虑到当地文化的这一特点,以当地文化为基础,在此基础之上加进一些现代化的因素,进而能够创造出旅游产品特有的文化品牌,进而能够起到最终的吸引大量游客的目的。

(三)差异性的品牌营销与宣传

在建立旅游文化品牌的过程中,除了其本身的内容要吸引游客之外,还要有一定的传播手段来使更多的人了解到与认识到其具体的旅游文化,只有进行有效的宣传才能够达到建立特色旅游品牌的目的。因此可以通过举办一些地方性的传统活动、节日庆祝或是一些大型的文化表演,来引起人们对当地文化的关注,进而吸引其对当地旅游文化进行详细的了解与体会,从而增加人们来此消费的倾向性。除此之外,还可以借用媒体来对旅游文化品牌进行大力的宣传,例如以广告、传单或是网络宣传等形式来使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到旅游产品的魅力所在,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人们的兴趣,达到促进消费的最终目的。

(四)强化品牌管理

在进行旅游的实际经营过程中,要强化对旅游文化品牌的管理,保证每一个经营环节与经营阶段都传递着相同的文化理念与文化特色,进而保证旅游产品在每时每刻向人们展示的都是一个十分完整与优秀的旅游文化品牌。除此之外,还要加强对旅游一些基础设施的管理与建设,在提供给游客一个赏心悦目的旅游景点的同时,还要保证他们在衣食住行上的享受与舒适,例如:可以在旅游景区的周围建设一些十分舒适的旅馆与一些餐饮娱乐设施,让游客能够以一个很饱满的精神状态全身心地投入到大自然当中。在满足游客一些个性化的需求的同时,还要注意提高旅游文化的整体水准与产业的整体素质,对旅游业的各个环节施行标准化统一管理,在经营的过程中在不断完善管理方式与理念的同时,还要根据市场的实际需求引入一些先进的管理模式与方法,从而不断提高对旅游业各个环节的管理,在根本上加强对旅游文化品牌的建设。

(五)建立区域合作品牌

一个地区本身的基础设施与建设程度直接关系着旅游业在建设当中的整体情况,那么就必然会存在一些在旅游方面的约束因素,进而形成发展旅游业的不利因素,例如:一些旅游景点的所在之处交通不是十分便利,那么就会在交通方面对前来旅游的游客带来一些不便利的条件等。由于不同地区的文化之间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那么就可以与整个城市或是整个省内的旅游景点进行整体的整合,使各个景点之间能够做到优缺点互补,进而将整个旅游景点的每个优点展示出来,形成旅游资源上的共享,形成一种区域一体化的旅游格局,同时也为游客提供了“一条龙”的服务,进而促进了消费者的消费。

(六)品牌的网络营销

随着信息全球化的不断发展,网络的功能越来越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互联网也可以作为一种十分强大的营销工具,将旅游的文化、旅游品牌以及旅游地的优势进行广泛的传播。网络宣传的宣传速度十分迅速的,并且其普及的范围是遍及世界各地的,而且其宣传的成本也十分低廉,因此可以将网络宣传广泛地利用起来,进而使世界各地的人都能够了解到旅游产品的独特文化,从而打响其品牌的知名度。

五、结语

篇2

    旅游目的地形象(TourismDestinationImage)指人们对一个目的地的信仰、观念、印象以及期望的总和,它是目的地吸引游客的关键因素之一,是目的地形成竞争优势的最有力工具(Crompton,1979)。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构建是游客、旅游地和信息渠道相互作用的结果,是游客决策的重要影响因素。学术界和业界都开始意识到旅游目的地形象的营销和推广已成为旅游地发展的重要环节,旅游地拥有清晰、明确、独特的目的地形象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刘国华,王红国,2010)。从各旅游城市如火如荼地策划、制作目的地形象宣传片,并斥重金投放电视、平面广告的现象中也可看出目的地形象对旅游地发展的推动作用和影响效应不可忽视。游客对目的地形象的感知有复杂性、多样性、相对性、可变性等特征(Gallarza,etal.,2002),受客观要素、社会差异、心理特征、文化背景、距离远近等诸多因素的影响(Walton,1966;Hunt,1975;Fakeye,Cromptom,1991;Fesenmaier,2000)。而文化是影响目的地形象感知的重要因素,游客不同的文化背景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其对目的地形象的感知(Beerli,Martin,2004;Richardson,Crompton,1988)。但文化究竟是如何影响游客对目的地形象的感知,尚未有充分的文献论证,鉴于文化差异的量化测量存在难度,本文拟以张家界为例,采用Hofstede“国家文化维度”中的“不确定性规避”单一维度,参考Hofstede的研究思路,划分出高不确定性规避游客和低不确定性规避游客两个群体,测量不确定性规避高低程度对国内游客的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的影响。

    2研究进展

    2.1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及其影响因素一般认为,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1971年美国学者JohnHunt探讨了旅游目的地开发中形象因素的意义,他认为旅游形象是纯粹主观的概念———是人们对非居住地所持有的印象。但究竟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概念如何界定,学术界并未达成共识。多数研究者认为目的地形象是人们对某地认知和印象的总和(Crompton,1979;Baloglu,McCleary,1999)。国内有学者认为目的地形象是人们对旅游地总体的、抽象的、概括的认识和评价(宋章海,2000)。不同学者对目的地形象概念的描述不尽相同,但对目的地形象的本质认识基本是相同的,即目的地形象属于认知心理学范畴,是旅游者对目的地认知形成的整体印象和心理反应(杨永德,等,2007)。目的地形象感知具有复杂性、多样性、相对性、可变性,影响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的要素众多,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影响因素的研究,应结合旅游心理学、消费者行为学、社会学等进行综合分析(吴小根,杜莹莹,2011)。在早期的形象研究中,Walton(1966)认为人不可能完全理性,在感知、决策的过程中受到理性分析和感性态度两方面的影响,感性态度受文化、消费者的受教育水平、公共舆论导向、个人偏好、收入水平等多方面的影响。学术界目前较为肯定和接受的是根据Echtner和Ritchie(1993)、Baloglu和McCleary(1999)提出的目的地形象形成模型,综合考虑认知、情感、心理等方面分析目的地形象形成的影响因素(Beerli,Martín,2004)。Baloglu和McCleary(1999)认为影响目的地形象构建的因素主要包括刺激因素和个人因素。Beerli和Martín(2004)在其提出的旅游形象影响因素模型中,将旅游形象感知影响因素分为信息来源(一手和二手)和个人因素(动机、旅游经验和人口统计学特征)两大方面;在此基础上还通过研究提出旅游动机、积累的旅游经验、文化价值观、年龄、国籍、性别、受教育程度等对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会产生影响。本研究试图从文化差异和文化价值的角度出发,探讨文化对目的地形象感知的影响,但文化因素如何衡量和量化一直是旅游研究所面临的难题。

    2.2文化差异的测量维度及其在旅游研究中的应用文化是个多维概念,学术界至今没有形成对“文化”定义的统一意见,Kroeber和Kluckhohn(1985)总结的文化定义就多达160多种。“文化”的定义尚且不确切,如何对“文化差异”进行测量就更加困难了。Victor(1992)认为文化维度包括语言、环境、社会组织、状态设定、权威、非语言行为和时间概念。不同的学者对文化的理解和其构成有不同的理论分析,Delobbe和Haccoun(2002)指出没有一种文化测量工具能准确且无遗漏地涵盖所有文化特征。目前关于文化差异的测量维度,跨文化研究者引用最多的是Hofstede的国家文化理论,该理论将国家文化分为5个维度:个体主义/集体主义、不确定性规避、权力距离、刚柔性以及长期/短期导向。个体/集体主义表示个人与群体间的关联程度;不确定性规避被定义为某一文化的成员对不确定和未知情境的恐惧程度;权力距离表示人们对组织或机构内权力较少的成员对权力分配不平等这一事实的接受程度;刚柔性表示人们对男性和女性社会角色如何分配的认识。旅游学术界由于现象多样、方法缺少而对跨文化缺乏有力研究(Dimanche,1994),相对而言大部分研究主要集中于旅游动机、目的地决策和行为影响方面(Mackay,Fesenmaier,2000)。但是对于旅游中的跨文化现象进行研究无法避开文化差异的测量。从现有文献看,对旅游者文化差异的测量主要有5种维度,一是地域空间维度,如乌铁红等(2010)对比分析了区内和区外两个地域文化组旅游者的草原旅游地意象的认知、情感以及整体意象感知的变化和差异;二是国籍维度,如Yu和Ko(2012)比较在韩的中国、日本以及本国医疗旅游者的感知行为;三是Hofstede的国家文化理论,如Ressinger和Mavondo(2005)检验了文化定位与国际旅游动机、旅游安全、旅游焦虑等方面的关系;四是中西二元文化维度,如薛熙明(2005)以此维度对中西方游客生态意识做了对比研究;五是语言维度,如Turner等(2002)比较5个语言组和澳大利亚东道主在文化价值观、社交规范、服务感知、交往形式和满意度之间的差异。从文献分析看,在旅游跨文化研究中,由于采用国籍和Hofstede的国家文化理论作为文化维度区分不同游客群体可操作性强,因此采用的频率较高。不确定性规避和个人/集体主义两个维度与游客感知行为的相关程度大,个体/集体主义表示个人与群体间的关联程度,例如西方人的个体主义普遍强于东方人,西方人在旅游行为上会更为独立和个性;不确定性规避指某一文化的成员对不确定和未知情境的恐惧程度,低不确定性规避群体对未知情境和模糊状态的可接受程度要比高不确定性规避群体高,低不确定性规避群体在相应的旅游活动中会更具冒险精神,对模糊情境的恐惧程度较轻。基于不确定性规避和个人/集体主义两个文化维度与旅游者的行为特征联系较为紧密,多数文献中采用上述两个维度进行相关研究。如Funk(2007)依据该文化理论比较澳大利亚文化相似组和澳大利亚文化差异组游客旅游动机的差异;Prebensen等(2003)从个人主义角度研究前往挪威的德国游客的自我形象感知;Money和Crotts(2003)考察不确定性规避对美国的日、德入境游客的信息收集行为的影响,发现高不确定性规避的消费者倾向使用旅游中介。本研究采用Hofstede“国家文化维度”中的“不确定性规避”单一维度来划分游客群体,在单一维度上分析游客对目的地形象的感知差异。鉴于旅游研究领域中单一文化差异维度的影响研究较少,本文在文化差异测量维度上的研究说明主要从整体进行阐述。

    2.3文化对游客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的影响Triandis(1972)认为处于同一文化中的群体拥有相似的信念、态度、传统、意图、行为规范。不同的文化价值结构通过生活方式、工作、休闲和消费行为模式得以体现(Richardson,Crompton,1988)。文化差异对游客的认知形象存在影响,Chen和Kerstetter(1999)研究了美国国际学生对宾州乡村地区的感知形象,发现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对旅游基础设施、乡村氛围的感知存在差异。由于认知形象对目的地情感形象产生作用(Baloglu,McCleary,1999),部分研究表明文化差异对目的地情感形象感知也存在影响作用,Martín和Bosque(2008)研究验证了文化价值观会影响旅游目的地情感形象。除认知形象和情感形象外,研究表明文化差异在形象感知维度上也存在差异,如Mackay和Fesenmaier(2000)使用图片和多维尺度分析技巧研究台湾和美国学生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评估,得出两个文化群体在形象评估维度和对维度解释上均存在差异的结论;贾跃千等(2009)通过研究检验了日、韩和欧美游客民族文化对旅游目的地形象因子感知结构差异的影响,得出目的地形象因子存在明显的结构性差异的结论。综上所述,旅游目的地形象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学术界关于目的地形象影响因素的研究仍在继续,文化差异对游客的目的地形象感知究竟是如何作用,并不十分清楚。上述研究多数以国籍为游客划分标准并结合Hofstede的文化维度,进行不同文化群体的对比研究,目前国内从文化价值角度研究目的地形象感知的相关研究少,研究步伐较为滞后(白凯,等,2011;乌铁红,等,2010;贾跃千,等,2009)。

    2.4不确定性规避维度不确定性规避维度是文化差异的重要指标和体现,指某一文化的成员对不确定和未知情境的恐惧程度。不确定性规避是指一个社会受到不确定的事件和非常规的环境威胁时是否通过正式的渠道来避免和控制不确定性:处于高不确定性文化的人更倾向建立正式的规则,相信能通过绝对知识和专家评定等手段来避免这些情景(李文娟,2009);处于低不确定性规避文化环境中的人更有冒险的精神,容许有不同意见和模糊情境的存在。通过文献分析,不确定性规避维度是旅游文化差异研究中常用的维度(Litvin,2003),本研究认为不确定性规避不仅在信息收集行为和旅游方式的选择方面存在影响(Money,Crotts,2003),还可能对目的地形象感知,如住宿条件、人身安全、交往活动、服务质量等方面的感知产生影响。因此,本研究考虑国内游客群体的文化价值差异,选取Hofstede文化维度中的第二个维度,利用不确定性规避维度指数得分划分高/低不确定性规避游客群体,探究其对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的差异。

篇3

关键词:河南;SWOT;文化旅游

中图分类号:F7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2-0089-02

文化旅游是指通过某些具体的载体或表达方式,提供机会让游客鉴赏、体验和感受旅游目的地文化的深厚内涵,从而丰富其旅游体验的活动。河南历史悠久,是文化旅游资源大省,但是却一直没有成为文化旅游大省。如何将河南文化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进而打造河南文化旅游品牌,是河南旅游业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SWOT分析方法是在进行区域旅游规划和制定区域旅游发展战略时,了解区域旅游发展各项影响因素的一种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法,即对区域旅游发展的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遇(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进行全面分析。本文采用SWOT分析方法对河南发展文化旅游进行了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促进河南文化旅游发展的建议。

1 河南发展文化旅游的优势(strength)

(1)旅游资源丰富。河南是中华民族文化主要发祥地之一,全省有7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51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地下文物居全国第一,地上文物居全国第二,馆藏文物达130万件,被史学家誉为“中国历史自然博物馆”。由于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源远流长的寻根文化、古老悠久的宗教文化、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文化等都给中外游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交通便利。河南位于“九州”之中,素有“中州”、“中原”之称。境内京广、陇海、京九、焦枝、新荷、新太铁路干线分别在郑州、商丘、洛阳、新乡、焦作市交汇,以郑州为中心的十字高速公路已经开通,全省拥有郑州、洛阳、南阳三座飞机场。便捷的交通条件,为河南利用文化资源优势发展文化旅游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3)客源市场广阔。河南是全国人口大省、旅游大省,人均享有旅游资源消费远低于兄弟省市。近几年河南经济发展迅速,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经超过1200美元,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旅游的消费需求不断增加,省内游日益火爆。由于河南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交通优势明显、加之文化旅游的日益流行,河南很可能成为周边省市居民进行旅游消费的首选地方。

2 河南发展文化旅游的劣势(weakness)

(1)经营观念落后、开发具有盲目性。现代文化旅游业应该与社会化的大生产及市场经济的运行紧密相连,发展文化旅游必须围绕文化旅游业的产业化、游客的大众化、经营的规模化来确立。这就要求河南在发展文化旅游时,经营者必须有全局观念和长期观念。但是,目前河南着重强调政府主导模式,忽视让市场来引导文化旅游的发展模式。

(2)旅游产品结构单一、缺乏知名品牌。河南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但是到目前,河南对外推出的精品只有郑汴洛文物古迹旅游路线。虽然这条路线荟萃了河南文化旅游的大部分精华,但对于大多数现代旅游者来说,这种“白天看庙,晚上睡觉”式的所谓的文化旅游,已经没有多大的吸引力。另外,由于长期以来对文化旅游开发的投入不足,对文化旅游景点的宣传远远不够,所以中原大地的旅游产品也一直没有形成知名的品牌和应有的市场占有率。

(3)文化旅游管理体制不顺、配套设施不完善。河南许多文化旅游景点分属文物、宗教、林业、文化、水利、工商、环保等部门,不同部门为了自身利益相互掣肘,同时不同部门管理职能交叉、重复、空缺等体制性矛盾突出,这严重制约着河南文化旅游的发展,造成在全省难以形成大文化旅游的格局。另一方面,河南许多城市特别是小城市的各项配套设施(如娱乐、购物等)不完善,饭店、宾馆等级别低、接待能力有限,造成游客活动范围相对缩小,影响了游客对河南的整体印象。

(4)文化旅游业人才相对较匮乏。文化旅游业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旅游业的科技含量、服务质量,归根结底就是取决于人才。目前,河南旅游人力资源总量和后备力量都明显不足,一些宾馆和旅游景区,无论是高级管理人员还是一般的导游人员、服务人员,接受过相关旅游专业知识培训的比较少。

3 河南发展文化旅游的机遇(opportunity)

(1)中央实施“中部崛起”战略。这一战略将促进河南文化旅游各方面的发展,是新世纪河南文化旅游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最重要机遇。河南地处“中部崛起”的核心地带,是东西部的联结点,全国旅游市场的逐步统一必然会促进旅游人流速度的加快与频率的加大,这其中必然会给河南文化旅游带来更多机遇。

(2)河南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近几年,河南经济增长速度一直保持在9%以上,国民经济呈现出快速、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对文化旅游的发展来说,一方面有助于推动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文化旅游精品的建设;另一方面,也能积极的刺激文化旅游需求的增加,提高居民出游率,激活河南文化旅游市场。

(3)河南对外开放和居民素质的不断提高。随着河南经济、文化等领域的进一步全面对外开放,居民素质的大幅度提高,文化旅游需求将不断增加,文化旅游市场前景呈现出一派良好景象。另一方面,海外侨胞和港澳同胞到河南寻根问祖的文化旅游潜力巨大。

(4)政府对文化旅游重视程度加大。河南省政府把文化旅游提高为河南旅游的龙头地位,明确提出要以丰富的古文化为依托,突出古都、祖根、功夫、寺庙、名花等有特色的高品位文化旅游资源的优势。重点培育黄河故里、少林寺、龙门、殷墟、小浪底水库、清明上河园、白马寺等一大批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文化旅游资源,其必将给河南文化旅游带来良好的发展契机。

(5)2000年11月,洛阳龙门石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6年7月,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中国安阳殷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将给河南文化旅游产业带来新的市场机会。

(6)2008年北京奥运会将给河南带来更多入境旅游者。2008年奥运会将在北京举行,奥运会将提升中国的旅游地位和知名度,也给河南文化旅游产业提供了一次提升形象的绝好契机。中国就2008年奥运会进行旅游营销时,不仅包括主办城市,而且推出了包含河南等多条精品旅游目的地的旅游产品。河南可借助这一有利时机,推出世界级的文化旅游精品,大力开拓海外市场。

4 河南发展文化旅游的威胁(threat)

(1)文化旅游地之间空间上存在互不替代的竞争关系。目前,国内文化旅游项目纷纷上马,竞争日益激烈,河南发展文化旅游的市场威胁主要来自北京、陕西、山西等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地区。比如,从地下文物的质和量上,河南与陕西难争高下,但在文物的利用上,河南与陕西还存在不小的差距。

(2)新形势、新情况等不可预知因素日益增多。南水北调工程的开工、政府产业结构调整、中部崛起、中国进入后WTO时代、全球房地产泡沫化等都会给河南文化旅游带来一些前所未有的新形势与新情况。这些不可预知的因素,必将增加企业的投资风险,政府的管理风险,都必将会把河南文化旅游产业推向各种错综复杂问题的前沿,促使河南文化旅游去面对这些问题。

(3)河南文化旅游资源遭到了一定的破坏。河南文化旅游发展与资源、环境的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明显,如何把握旅游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关系,是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一是老旅游地的破坏性开发,主要是旅游开发过早,缺乏旅游专门管理人才,规划不科学、不完善;二是新的旅游地破坏性开发,主要是由于前期准备工作不够,旅游开发经验不足,没有经过科学安排规划。

(4)缺少长效融资渠道。当前的文化旅游的竞争已经从当初的文化旅游环境的竞争发展到包括:文化旅游资源、文化旅游开发融资、文化旅游管理体制等综合素质的竞争,而河南缺少旅游开发的长效融资机制。虽然河南已开始组织各级旅游部门参加展销会和旅游投资洽谈会等,但是从整体上说,河南旅游开发融资缺少系统机制,在融资环境建设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

5 促进河南文化旅游发展的建议

(1)要加强对外交流,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河南文化旅游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对外的宣传不足,虽然象开封、洛阳、安阳等可能在全国有一定知名度,但是河南文化旅游资源特别丰富,还有很多优质的旅游资源并没有为其他省份游客所熟知。要发展河南文化旅游必须要加强对外的宣传力度,可采取在其他省市进行相应的广告宣传,同时与国内外的旅行社、宾馆开展合作,设计出更多河南文化特色游等专项旅游项目,同时政府也要采取积极主动的姿态,在与外省的经贸合作中打旅游牌、文化牌,从而来推动河南文化旅游业的发展。

(2)进一步理顺文化旅游管理体制。文化旅游管理体制的灵活运转,可以为河南文化旅游产业和产品的提升和创新创造必要的制度和政策环境,可以打破河南文化资源的条块管理和利益独享,为河南文化旅游发展创造好的软环境。建议由省政府组织相关部门(城建、文物、文化、工商、交通等)部门联合组成河南旅游委员会,下设文化旅游发展专业委员会,统一协调全省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制定文化旅游产业政策,加速向产业化转型,同时整合全省旅游和文化资源,以实现产业化经营。

(3)广辟筹措资金渠道。河南各级政府应该多渠道筹措资金,增加对文化旅游产业投入,只有积极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才能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建议可以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坚持国家、地方、集体、个人、内资、外资一起上的方针,形成全社会办旅游的良性发展格局,要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信用的原则,通过拍卖、招标等方式进行。积极探索文化旅游资源经营权转让的有效途径,在有利于资源保护的前提下,可将旅游资源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组建具有特许经营权的经营管理公司。

(4)加强文化旅游人才的培养。河南文化旅游要突破发展瓶颈,必须加快文化旅游人才队伍建设,要根据河南文化旅游开发的特点和旅游发展的总体规划, 制定多层次、多渠道培养引进人才的计划。建议在现有省内高校旅游院系增设文化旅游专业,办好省市文化旅游高等职业学校,尽快培养一批适应市场经济新形势和旅游业发展的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篇4

1.从已经得到评价的景区中看,到现在全球的世界遗产总共有936个。

在这之中有725处是是世界文化遗产(包括文化景观遗产),28项同时包含文化和自然两因素的遗产,而自然遗产却仅仅只有183个,只占了总数的五分之一左右。在看国内的情况,现在景区的开发十分强调人文因素的作用。政府加大了对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开发和建设的力度。中国近年来对景区进行了多次评价,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数量增加到原来的几倍。在A级景区评选中,以人文旅游因素为主的景区占90%,而自然旅游资源只占10%。从而我们可以推断出,人文因素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着旅游景区的知名度,对景区的等级排名很重要。

2.从历史文化名城的评价标准来看,在景区等级评选要求中。

强调参加评选的城市要具备这些条件:文物的数量要多而且还要保护的很完好;历史遗存下来的建筑物要聚集成群;城市的古代建筑格局没有明显得大变化,要求保持原有的风貌;城市在古代是经济、政治、文化、宗教、交通枢纽或者是军事要冲,或者是发生过能够影响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事件,或者是非常具有民族特色等。而在其它评判标准下,也越来越重视和强调人文文化在景区开发中的作用。而且很少有纯粹的自然景区,各大景区中或多或少的都会存在人文的因素。纯粹的自然景区大多存在于那些偏远封闭的不发达的地区,由于自然环境影响和交通的不便,这些地方很少有人的痕迹,更别说开发了。没有经过人的开发,所以便没有历史文化的遗迹。中国经历几千年的发展,不曾经人类涉及和开发的地方很少,因而纯粹的自然景区自然就少了。而且现在出于对历史文物古迹和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文化的保护,国家越加重视对具有文化人文因素旅游景区的建设。

二、如何开景区中发旅游文化人文因子

1.旅游文化因子的开发应突出中国特色,凸显中国文化传统,发挥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千年的文化积淀。经过近代的西方文化的巨大冲击,现在很多的中国人认为西方文化的优秀的而忽视自己的文化传统。所以在现在的旅游景区开发中要发掘中国特色,弘扬中国文化,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开发具有民族特色和区域特色的景点,这对保存中国传统文化有着重要作用。当人们走进富含中国文化的景区中游览时,既娱乐身心,又引起了对快要被遗忘的中国文化的重视,增强民族优越感,还可以把中国文化传承下去。

2.在景区的开发中要有集中明确地主题,有独特的创造。

无论是开发那种景观,都必须有明确的能代表本地特色的主题。有了自己的主题,在进行开发时,有的放矢景区建设的内容就会更丰富,特色就会更鲜明。比如在黄州的旅游景区开发中,就是以历史文化名人,宋代的传奇人物坡为主题。有目标的进行东坡文化开发,这样景区不但有了聚连成群的主题景点,而且有了自己独有的特色。不致给游客一种重复模仿其它景区和景点单一散落的印象,从而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

3.景区打造的内容要有正确的文化内涵。

自从旅游事业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后,各地争先恐后的建设开发新景区。于是出现了各种怪现象,竟然有的地方建立了西门庆故居。不说西门庆在历史上是否真有其人,单就西门庆在中国历史上的形象所代表的意义而言,就是应该要摒弃的。我们说旅游文化建设所传达的文化内涵,应该是代表中国优秀文化的,是要有引人向上的作用的。而西门庆所代表的的荒的享乐主义与我们所倡导的主流文化背道而驰的。这些景区的建设者纯粹是为了获取高额经济利益,完全不顾它所产生的坏影响,是不应该提倡的。

4.对那些拥有丰厚历史文化遗迹和历史传统的城市进行开发时要坚持合理适度的原则。

篇5

[关键词] 中华饮食文化 审美 旅游 相关性 湖湘

随着2009年12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的颁布,我国旅游业引来了新一轮的发展机遇。而近年来,我国旅游产品大多数仍集中于观光、度假型,但随着旅游者需求的不断发展,人们在旅游活动中的文化需求也逐渐增加。某种程度上来说,文化旅游开发将成为未来几年我国旅游业的开发重点。

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我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是文化宝库当中的瑰宝之一;中华饮食又与法国饮食和土耳其饮食并称为世界三大饮食体系。因此,饮食文化旅游的发展不仅有益于丰富我国旅游产品文化内涵,也在一定层面上利于提升我国旅游业的国际影响力。

一、中华饮食文化与旅游的关系

饮食文化是指食物原料开发利用、食品制作和饮食消费过程中的技术、科学、艺术。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习俗、传统、思想和哲学,即由人们食生产和食生活的方式、过程、功能等结构组合而成的全部食事的总和 。在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中,“吃”往往被摆在首要位置。历史悠久、独具特色的中华饮食文化在当下旅游活动中不仅能为游客带来更多的文化享受,也成为中华传统文化彰显与弘扬的良好平台。饮食文化与旅游的进一步结合,一方面使得传统饮食文化在旅游活动中得到更多的保护和传承;另一方面饮食文化亦能提升旅游活动的文化内涵和品位。二者有机融合,将发挥文化与经济相互促进的优势效应,真正实现传统文化与旅游经济协同发展的和谐局面。

当前,我国饮食文化旅游的开发,多数还停留在以味觉体验为主的外在形式,很少能够全面反映饮食文化的全面特征和内在底蕴。中华饮食文化通过数千年的发展,不仅具有取材丰富、烹饪技法发达的直观特点,更重要的是艺术、哲学、医药、宗教等传统文化在饮食文化领域均有所体现。在食物形象、饮食环境、器具、风俗等方面,中华饮食均呈现出了丰富的美学特征,而这一系列审美元素正是旅游活动尤其是旅游审美活动当中最为宝贵的资源。因此,我们应进一步挖掘和发展传统饮食文化中的各类审美元素,使饮食文化和旅游经济得到真正的互动发展。

二、中华饮食文化审美的要素分析

1.菜肴之美

人们通过“色、香、味”来品鉴一道菜式,以此评判菜肴的整体水平,这便是通常意义的菜肴之美,也是最普遍、最直接的饮食审美。古人在饮食上很重视色的美感,如孔子在《论语•乡党》中曾有“色恶不食”一语 。这里的“色”可理解为是菜肴给与人的视觉体验,包含色泽及造型之美。传统饮食通过借助各类食材的天然色泽及质地,运用不同装点与烹饪技法将菜点以工艺品一般呈献给食客。“香”是菜肴付诸人的嗅觉器官后给人的一类审美体验。中华菜肴香气类型丰富,它同“色”一样,能提前为人们带来饮食的美感。“味”则是一道菜肴关键审美要素之一,中华饮食在食材本身之特性的基础上,辅以各类特有香料,采取不同的加热方法最终形成五味俱佳的菜品。

人们运用视觉、嗅觉以及味觉的综合感官,最终完成对菜肴的体验过程,从中体会饮食之美,这也就是认同范围较广的对于饮食的基本审美过程。

2.菜名之美

菜名的艺术是中华饮食独有的美学元素之一。人们对于一道菜肴的第一印象,菜名往往比色泽和香气更加直接。因此,古往今来,中国菜的命名都经过反复推敲,甚至与文学、民俗等传统文化联系紧密,这是中华饮食相对其他国家饮食所特有的。我国菜名除通过色彩、造型、味道、原料或烹饪方法等直接命名之外,更具特色的是以其象形性、寓意性等命名,如佛跳墙、龙虎斗等。尤其是在宴客之时,还菜谱整体的寓意和关联性,如同诗文中字、句、篇的关系,需要“字斟句酌”,使人们在享受饕餮的同时领悟到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3.器具之美

中国菜肴在餐具的选择使用上十分考究,人们把使用和欣赏各式器皿作为容器的菜点视为享受。古人讲究不同类型的食物与不同材质的器皿予以搭配,颜色、款式等也颇有讲究。菜肴的分量与盛器的大小协调、菜肴形式与盛器的形状适应也有相应的原则,甚至菜肴的身价也应与盛器的贵贱相匹配。“美食不如美器”,美器早已成为中国古人对于饮食文化的审美对象之一,饮食器具的审美也是传统饮食美学传承到现在较为完整的领域。

4.环境之美

优雅和谐、陶情怡性的格调是传统饮食环境的标准。人们认为在高山流水般的自然幽静之景下饮宴能为饮食整体过程带来更多愉悦之美。另一种则是人造的饮食环境,人们从建筑、装饰风格、灯光布景等方面创造出一片理想的餐饮氛围,为食客打造一种饮食的意境之美。

5.礼仪之美

中国向来被称作“礼仪之邦”,中国人也向来将进餐之时视为交朋会友的绝好机会。这也就使得中国的餐饮礼仪更为丰富和广博。中华饮食礼仪不仅仅讲求坐席的方向、箸匙的排列、上菜的次序等,更强调人们在觥筹交错时的言行和仪态。人们甚至将“礼”上升到“情”的层面,将这种礼仪与人的交流和沟通联系起来,使得餐饮的社会功能更为丰富,饮食文化中的礼仪之美也随之显现。

6.中和之美

中和之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审美理想。“中和”可以理解为“适当与和谐”之意。在中华饮食文化中,菜肴的制作、命名等过程中无所不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和谐理念。基于养生学的五行说与五色五味的调和、基于太极说的食物阴阳特性的搭配、基于天人合一哲学观念的饮食模式等等,包括中国最早的饮食文献《礼记•内侧》的相关记载 ,均充分反映了中华“和”文化的美学特征。

此外,中华饮食文化与绘画、雕塑、乐舞乃至诗词等多个艺术领域融会贯通,具有很强的文化包容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有力体现。所以,一定程度上说,对于中华饮食文化的审美过程也是一次对于中华传统文化全面体验的过程。

三、关于湖湘饮食文化美学特征的旅游资源开发

当下我国的文化旅游市场仍较多处于游客的文化参与性和体验性不强的初级阶段,真正成熟的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甚少。因此,我们应通过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知程度,进而推动真正意义上的饮食文化旅游发展。而对处于底蕴深厚的湖湘文化之下的以湘菜为表的饮食文化也应作为湖湘地区旅游开发的重点,为此本文提出以下几点设想:

1.将湖湘饮食文化的美学元素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开发

目前我国的文化旅游或者饮食旅游多数停留在对于菜肴的单一体验性阶段,我们应全面挖掘中华传统饮食的其他美学元素在旅游活动中的应用,从而丰富饮食文化旅游活动的内涵。在旅游产品设计中充分考虑饮食文化的特点,将涉及各个传统文化领域的不同美学元素分别采取有针对性的开发措施,真正做到将文化作为首要资源进行旅游产品的设计与开发。

湘菜向来以其丰富鲜艳的色泽、鲜香咸辣的口感著称,而湘菜体系的起源主要由三大分支构成,以长沙为中心的官府菜、以湘西为发源地的农家土菜以及以洞庭地区为主的民间特色菜。这令湘菜光鲜的外表之下增添了几分湖湘文化的厚重感,或者说把现有的对湘菜菜肴的体验式消费和旅游进一步同湘菜背后的文化因素结合起来,将打造出文化韵味浓厚又富有创造力的饮食旅游资源。例如曾出现的以“湘菜博物馆”和“长沙窑”作为品牌推介的新式创意菜馆,他们套用博物馆布展的方式通过少量的历史资料陈列以及特色饮食器皿等的展示,为游客打造了一个极富有文化气息又不失新意的饮食场所,与此同时也为消费者提供了多方面的饮食审美体验,是值得借鉴的。

2.细分湖湘饮食文化旅游市场,打造不同审美主题的旅游产品

通过之前对饮食文化美学元素的分析可以看到,饮食文化对于传统文化有较高的融合度,文化内容和深度都具有多元性,这一方面显示出饮食文化作为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势,但另一方面也使得其文化重点较难把握。因此,为了实现饮食文化旅游各个领域的全面发展,应进行一定程度的市场细分,从而有针对性的吸引不同游客,满足其差异化的文化需求。例如按照其审美特征和其他传统文化的交融度分别设计重点于菜肴品味、古典文学、建筑艺术、药膳养生等不同类型的产品。

对于湖湘饮食文化的细分产品构建,我们拥有的优势资源较多,诸如以长沙官窑为代表的饮食器皿、以中原文化为背景的饮食习俗等等。对于这些不同元素的饮食文化资源,我们应加深对其的认识,进而有针对性的予以开发和挖掘。 只有这样,才能使游客能够充分感受中华饮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魅力,达到真正的文化旅游的目的。值得一提的是当前亚洲面积最大的酒楼――西湖楼的案例。创办灵感来源于北京故宫的长沙西湖楼占地达到88亩,设有108个包房,l0个零店大厅,营业面积达3.2万平方米,可同时容纳4000人就餐。通过打造宫廷御膳区、特色小吃区等不同功能和文化分区进行不同的演艺活动以及通过不同的装潢风格营造丰富的餐饮环境和氛围。餐厅将中华饮食文化尤其是突出湖湘饮食文化为出发点,通过生动的用餐情境为消费者和游客创造多元性的文化体验。饮食文化的环境之美、礼仪之美皆一一呈现。同时,该酒楼的选址和营销也充分考虑到与其他都市旅游资源的配套与衔接,真正实现了从饮食文化角度充实旅游资源和产品内涵的目的。

3.丰富饮食文化旅游形式,提升以红色旅游等为代表的文化旅游的品质

现阶段我国饮食文化旅游不论着重哪一方面的审美体验,均局限在观光型为主、参与性为辅的阶段。换言之,即便是以饮食文化为主题的旅游,也保持着走马观花式的对于各类与饮食相关的遗迹游览,辅之以较为粗糙的菜式品尝和环境复制模式。而随着旅游活动的多元化发展,饮食文化的各种特点可以采取多重体验性活动予以呈现。

“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湖南品质也令潇湘大地向来不缺少伟人的诞生,因此在这片土地上红色旅游和历史名人遗迹游是旅游业的重要角色之一。与此同时,享誉全国的“毛家菜”和“谭府菜”也是菜系中不多见的具有“名人效益”的独特资源。为此,我们可以将现有的又是旅游资源与湘菜文化尤其是湘菜与名人的品牌效益结合,将饮食历史文化真正同旅游活动结合。例如在韶山等红色旅游较为发达地区以“毛家菜”为主要载体,打造一些旅游产品,不仅是真正意义上的饮食产品,更重要的是富有历史人文特征和文化特质的同饮食相关的旅游线路和活动,依次真正意义上提升文化旅游活动的品质。

四、结语

中华饮食文化凭借着其与多门中华传统文化交融的特性,具备了其他传统文化不可比拟的多元审美元素,这使得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产品的设计有了更为广泛的开拓空间和发展余地。因此,我们应进一步利用我国异彩纷呈的饮食文化资源,尤其是其涉猎各文化领域的美学特征,大力发展饮食文化旅游,使其成为文化旅游的品牌之一,从而促进传统文化与旅游经济的协同发展。

同时,在湖湘传统饮食文化的沿袭同湖南现代旅游业快速发展和创新的和谐融合下,通过采取富有创意的文化表现形式和打造新型饮食旅游设施与场所、进一步细分传统文化旅游市场以及利用现有优势充分结合湖湘饮食的文化底蕴等旅游资源的开发方式,以湘菜为代表的湖湘饮食文化旅游开发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赵荣光 谢定源:饮食文化概论[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4

[2]张建忠:论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J].长治学院学报.2009,1:9-11

[3]张宇光:吃到公元前――中国饮食文化溯源[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9

[4]胡爱娟:饮食文化与现代旅游[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5]吴澎:中国饮食文化[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6]李星明:旅游文化概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7]章海荣:旅游美学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篇6

1.1国外旅游文化对外语需求的分析

从语言具有文化的一部分和文化的媒介双重角度来讲,语言教学也可以说是文化教学。结合当地社会文化进行外语教学的重要性是在外语教学的漫长历史中逐渐认识到的。世界上的多数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逐渐意识到国际间交流的重要性,因此外语教学蓬勃兴起。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类社会间的交流日益紧密并相互影响,所以人类学和社会学领域的成果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外语教学的快速发展。因此语言教育家们提出理解外语文化和文化间对比是语言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1961年,TaylorandSoreson经过科学研究提出:帮助学习者系统地获得文化知识。而后在1968年,Brooks通过严谨研究也提出文化教学应在真实情景中进行。1974年,Seelye提出了教授文化的学习策略,包括教学法和外语文化知识的测试。因而20世纪70、80年代便成了交际教学的时代。1972年美国社会语言学家D.Hymes首次提出“交际能力”的概念,认为语言能力和社会文化因素的需求和理解均可以定性为交际能力。1993年Kramsch吸纳了Halliday的理论,把语言看作社会的重要实践。她通过大量案例的研究,认为语境和文本是互相定义的并证实她在外语课堂教授文化的策略。国外的这些研究开启了文化教学。特别是JohnSuhumann(1978)在文化适应模式理论中提到“两种文化间的社会距离越大,第二语言学习者的难度越大,然而社会距离越小语言学习的环境越好”。具体到中国旅游英语学习,很多障碍是东方的中国文化和西方的英美文化之间巨大的社会距离所产生的。

1.2国内涉外旅游文化对外语需求的分析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业日新月异,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刷新了增长点。更好地拓展了旅游英语专业人才的发展空间。2009年12月1日颁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首次提出了“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其中有五大措施为旅游产业升级指明了方向。这些为中国旅游业的发展输入了新鲜血液和新的机遇。20世纪80年代末,在我国社会经济和应用语言学研究的改革发展中,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性是国内外语教师和语言学家所关注的,同时他们更注重关注语言和文化间的关系,文化和外语教学的相互影响。就英语作为外语和学校其他学科间的关系,著名学者胡文仲在1982年提出应注重语言和文化的关系,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的联系。20世纪80末年代至90年代,我国学者认识到外国文化的重要性,尤其是外国文化教学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为此,我国学者先后出版了大量关于外国文化在教学方面的专题著作。如:邓炎昌和刘润清的《语言与文化》(1989),胡文仲的《外语中的文化教学》(1994),陈申的《外语中的文化教学》等。这些著作注重从人类学和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语言和文化的相互关系,文化和语言教学的相互影响等。值得关注的是2004年,国家教育部颁发了新的《大学英语课程要求(试行)》文件,这个文件明确提出为了提高学习者的多文化交际能力水平,教育者就势必关注学生交际能力发展的需求,特别是在听说能力发展方面的需求。在此背景下,我国的英语教学要更多关注文化教学。

1.3咸宁涉外旅游及旅游英语教学的分析

2009年始,已有六届国际温泉文化旅游节在咸宁成功举办,国内外游客对咸宁温泉旅游资源给予赞誉。因此,温泉国际文化旅游节的举办揭开了咸宁旅游发展的新篇章,咸宁的旅游环境及其建设取得了跨越式的良好发展。咸宁已经连续成功举办了六届国际温泉文化旅游节,很好地提升了咸宁香城泉都的名气,国内外众多嘉宾、国际友人前来参加旅游节活动。在2012年3月,咸宁市被评为旅游标准化城市和咸宁的三国赤壁国际文化旅游节开幕,另外,对咸宁的社会经济发展也有很大的推动力。目前咸宁温泉产业正在快速崛起,推动产业快速崛起的是“温泉+地产”,几家大的企业,如万豪温泉谷•月亮湾花园、碧桂园温泉城、太乙温泉、三江森林温泉等均配套开发地产项目。这种模式,虽然适应了咸宁温泉产业快速崛起初期的要求,但也存在着许多隐忧。尤其季节性断档的出现,是否将成为咸宁温泉行业一道无法逾越的“坎儿”?这也是我们必须面临的严重问题和挑战。温泉旅游冬季门庭若市,夏季门可罗雀,有人戏称为“冰火两重天”。目前,咸宁的旅游业处在黄金时期,亟需大量的涉外旅游人才,它关系到咸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但和其他行业相比,旅游业刚起步,属新兴专业,相关理论及实践的基础较为薄弱;特别是许多旅游英语专业教师并未真正理解到专业英语的特殊性,在其旅游英语教学环节中仍然采用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停留在单词的拼写、语法、词形变化、读音以及字面意义讲解等层次上;对旅游英语教学与文化间的相互关系理解的较为肤浅,对词汇的文化内涵意义只是简单地照本宣科。这些教学模式和环节让学生们缺乏对外语文化的了解,对词汇的文化含义理解不透彻,这就会导致学生对词汇理解及使用上的有偏差,也就是国内外学者所提到的语言应用能力薄弱,会给交流双方造成误解和交际障碍,影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学习效果大打折扣等。这些都客观地说明在高职的旅游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十分重要。因此,咸宁涉外旅游业对具有旅游英语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与旅游专业英语人才的严重缺失成为纠结点。我们要以咸宁旅游环境为导向,在旅游英语的教学中融入咸宁地方旅游文化。因此培养出能真正服务咸宁地区旅游环境的旅游专业英语人才已成为咸宁职业技术学院迫在眉睫的问题。

2涉外旅游也对旅游英语专业的人才需求分析

1)旅游是一种旅行游览生活方式,是健康的消闲休憩手段。

世界经济的发展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要求越来越高,对旅游的欲望愈来愈强,希望参加旅游活动的人数更是越来越多。因此,旅游业显然成为世界上最有发展前途的朝阳产业之一。旅游英语专业主要是为了适应现代涉外旅游业发展的需要。要求涉外旅游英语专业人才具有良好的英语交际能力,了解旅游经济规律。他们必须熟悉导游、酒店业务,他们的工作语言为英语,具有处理涉外旅游活动中的突发紧急事件的应变和协调能力,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人文素养是旅游英语专业学生所必备的。涉外旅游英语专业的学生在经过专业培养后,他们作为语种为英语的导游员,可以为外国入境者或国内出境者的游客们提供导游服务。同时他们还可以胜任国际文化的旅游管理、酒店服务等方面的工作。

2)咸宁是武汉市的“后花园”,同时也是武汉“1+8城市圈”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势必大力发展旅游业,打造“中国旅游名城,世界温泉之都”品牌。

依据咸宁涉外旅游市场的需求,通过对咸宁市旅游企业涉外旅游接待人才需求现状、景区接待外宾的情况、本文咸宁职业技术学院旅游英语专业的从业人员及旅游英语教师和旅游英语专业学生结合文化进行的教学和学体应用情况进行以下三个方面的分析:(1)为培养咸宁涉外职业旅游人才方面提供基础理论和实践指导;(2)为我院旅游英语专业“乡土教材”建设储备教学资源;(3)创新旅游英语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培养优秀人才。我们应综合三个方面的内在联系,探讨影响文化在旅游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因素,根据这些因素提出一些高职旅游英语教学的建议,这对旅游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将文化融入旅游英语学习中所出现问题的解决具有现实意义。

3结束语

篇7

一、秦皇岛地区体育旅游发展的特点与优势

(一)秦皇岛地区体育旅游发展的特点从体育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势来看,秦皇岛体育旅游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从其自身发展的阶段中所表现出的特点有:1、面对体育项目的旅游市场开发,最有效的途径是保持客源的稳步增加。可面向不同的旅游群体,从不同角度增加整体收入,以体育旅游市场的发展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并增加各行业间的互补性。2、拓展特色体育旅游项目,实现体育与旅游的有机结合。随着时代的发展与人们日益提高的旅游需求来看,体育与旅游的有效结合,使人们从体育旅游的开发中愉悦了身心,释放了压力,提升了兴趣。3、充分利用现代媒体宣传推动体育旅游发展。借助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的便捷性,快速性,直观性,从不同角度对体育旅游的发展进行打造,吸引不同旅游人群进行观摩体验,使体育旅游的优势最大化。4、整合并扩大有效的体育旅游资源,初步形成一定的市场规模。目前,体育旅游还处于初级发展的阶段,各服务机构和相关机构并未形成有效的合作和开发,一些体育旅游的相关管理不到位,使体育旅游在某一地区还未形成一定的市场规模。面对秦皇岛地区的体育旅游产业发展,在现有良好的发展氛围、发展空间和发展前景下,使秦皇岛体育旅游从质和量上都能有所突破。

(二)秦皇岛地区体育旅游发展的资源优势1、作为我国唯一以帝王命名的城市,除了具有优越的自然环境和旅游资源,秦皇岛同时也具有悠久的文化传承。从秦始皇的行宫遗址到堪比陕西兵马俑的明万里长城以及古代帝王观海的大量诗文墨宝,无不体现着秦皇岛旅游浓厚的文化底蕴。2、秦皇岛旅游业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自然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共同发展,其中拥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国家级公园3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处,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中外游客。3、秦皇岛地处华北地区与东北地区交界处的环渤海经济开发中部,优良的港口、便捷的交通为更多的游客提供了方便,使得秦皇岛的旅游客源日益增多。

二、秦皇岛地区参与体育旅游的人群年龄层次分布情况

以人口特点细分的年龄标准,秦皇岛体育旅游的游客可分为老年游客、中年游客、青年游客、少年游客和幼儿游客。从秦皇岛的整体旅游情况来看,参与到体育旅游的游客中来看,老年游客因为身体和年龄的差异,参与体育旅游活动相对比较慎重;中年旅游者心理趋于成熟,旅游的理智型往往胜于冲动型;成年游客不仅在消费上注重身体享受,更在品质上趋于方便舒适的感受;青年游客表现了强烈的个性化特征,体育旅游中探险、骑行、游泳、帆船等项目颇受年青年青睐,因此秦皇岛体育旅游应根据不同的群体,打造适合不同人群的体育旅游项目,推进体育旅游的发展。

三、秦皇岛地区不同收入人群对体育旅游活动的态度差异性分析

从秦皇岛体育旅游的主要客源的整体情况来看,一般面向主要是以北京、天津为主的消费群体,其中月薪收入在1000~2000元的游客所占的比例为52.13%作为普通消费群体占据了秦皇岛体育旅游的主要部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运动休闲、体育旅游也越来越成为人们重要的需求,在未来秦皇岛旅游的开发中,进一步做好普通消费群体,大胆开拓高端体育旅游开发。

四、秦皇岛地区旅游者参与体育旅游的目的分析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以精神享受和心理体验为核心的体育旅游活动将深受人们的喜爱,这将是人们休闲娱乐和身心调节的重要途径。人们在这种自然环境中进行的体育旅游活动,能不仅具有消除烦躁情绪、振奋精神、锻炼意志、培养高尚情操等作用,还是比现代城市生活环境下的一般体育活动都难以达到的,由此可见,体育旅游活动具有其独特的价值。

五、秦皇岛体育旅游文化发展的趋势

(一)以高水平体育赛事为契机,大力发展秦皇岛市体育观战游秦皇岛具有足球市场的优势和举办大型体育赛事的良好条件及成功经验。2008年秦皇岛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足球比赛的男足、女足的小组赛和四分之一决赛;奥运会足球比赛期间,秦皇岛接待了大量的中外游客,极大地促进了秦皇岛第三产业的发展并积极影响和促进了秦皇岛住宿、餐饮、旅游等服务行业。另外,随着2016年中国足球超级联赛的到来,秦皇岛作为河北华夏幸福足球队的主场必将引起旅游者和球迷的关注,借助这一优势及条件可以大力发展体育观战旅游。

(二)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结合,加强秦皇岛市体育旅游文化宣传通过依托央视、河北电视台、秦皇岛电视台等传统媒体加强对秦皇岛体育项目和赛事的宣传和推广,打造秦皇岛市体育旅游文化品牌,并利用微信等新媒体,设立公众服务平台,简单、方便、快捷、全面、准确的介绍具有秦皇岛特色的体育旅游文化品牌,吸引更多的群体进行互动与参与,实现信息媒体的全覆盖。

(三)与旅行社共同开拓体育旅游文化主题项目,推出特色旅游产品及线路。依据旅游业发展的需要,通过全面科学系统的规划,制定出详细的景区和旅游网络图,建立开发项目库,推出特色旅游产品及线路。如“挑战自我”拓展训练、绿色世界之旅等。积极鼓励挖掘、整理、推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旅游项目。利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具有的观赏性、娱乐性,以体育表演为突破口,适当开发出一些参与型项目,使秦皇岛体育旅游文化得到迅猛发展。

篇8

从旅游文化的特点来看,不折不扣是个边缘学科,涉及到哲学、历史学、民俗学、宗教学、建筑学、生态学、园艺学、艺术等众多学科,学习旅游文化对于丰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知识面,提高文化素质有着必要性和重要性。由此可见,旅游文化课程是为旅游业发展输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基础课程,是旅游管理人才培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加快旅游文化课程的建设和发展也显得尤为重要。

二、旅游文化课程的任务目标问题

当代高职的课程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实现毕业就业零距离”,作为旅游管理专业必修基础课程,旅游文化课程的目标也以旅游行业人才需求为导向,使旅游文化课程教学目标与旅游行业职业能力零差距,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而职业能力既包括专业知识也包括职业技能,因而旅游文化课程的任务目标既包括了文化知识的传授,也应注意职业技能的培养。通常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初始岗位是旅行社、酒店等的基层岗位,比如从事旅行社导游、计调、旅游咨询、旅游营销工作;各类会议展览策划、组织、讲解与接待工作;酒店服务管理等工作。通过行业岗位调查显示,这些岗位(群)的专业知识各有侧重,但是职业技能要求却有许多相似之处。如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旅游文化专业课程的目标就是要培养掌握旅游管理与服务工作的职业知识,具有哲学、历史、宗教、民俗、建筑、艺术等广博的知识,能欣赏、解说、开发旅游文化资源和理解、认识各种旅游文化现象,具有较强的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交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的旅游专业人才。

三、旅游文化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材的选择问题

旅游文化是边缘学科,内容涵盖广博,造成了教学内容的庞杂混乱。从市场上以“旅游文化”为名的教材来看,内容体系分成几类,一类是按旅游三要素来划分,将旅游文化的内容分成旅游主体文化、旅游客体文化、旅游介体文化;另一类则是按照文化结构来划分,分成了物质文化、制度行为和观念文化等。旅游文化作为一门课程,受课时限制,知识内容不可能面面俱到,必须进行适当的选择和编排。而以旅游三要素来进行划分是得到较多学者认可的方法,以此为例把课程内容分为旅游主体文化、旅游客体文化以及旅游介体文化,主体文化主要阐述旅游者的文化要求和情趣,介体文化体现的是旅游企业的企业文化和经营文化,这两部分的内容与管理学、旅游概论、旅游心理学等课程有相通性,因而可以简略介绍,而旅游客体文化则更侧重了为旅游者欣赏和享受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是旅游文化的核心内容,有必要重点介绍。根据旅游文化专业课程的目标,结合旅游客体文化的内容特点进行专题模块划分,划分为旅游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山水文化、宗教文化、建筑文化、古典园林文化,以及旅游文学、旅游美食与工艺文化等。内容的确定,对于教材的选择起了指导作用,江苏省导游资格考试的必考科目之一———《导游基础知识》,其考试用书内容就是旅游客体文化知识,以此书为教材,在此基础上适当的进行内容整合,不仅满足了旅游文化教学内容要求,又对导游资格证考试起了辅助作用。结合地域旅游文化资源特点,自编教材是最佳选择。

四、教学模式的问题

旅游文化专业课程的目标是要培养掌握旅游管理与服务工作的职业知识,具有哲学、历史、宗教、民俗、建筑、艺术等广博的知识,能欣赏、解说、开发旅游文化资源和理解、认识各种旅游文化现象,具有较强的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社交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的旅游专业人才。因而旅游文化课程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能力的培养。从现在教育现实来说,高职学生相对于本科学生来说主动学习习惯、知识的接收能力、注意力集中方面都有待加强。如果在课堂教学中,仍然采取传统的单一的以教师为主体的理论讲授式、灌输式教学模式,一方面违背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重知识、重能力的目标,另一方面也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创造力,教学效果不佳,因而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改革和创新,采用体验式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校内课堂,采用多媒体辅助,借助实物、图片、视频等手段增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直观感受,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任务设置、情境创设、角色扮演、实战模拟增加真实性,加强学生的参与性。根据课程内容划分的每一个主题模块中设置任务内容,比如在历史文化、宗教文化、古典园林文化等内容模块中设置了历史故事讲述,参观古典园林、宗教寺庙,绘制游览图,设计解说词,小组合作制作课件,课堂上情景再现,学生分工,角色扮演,展示解释说明小组成果。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不仅主动去获取基础知识,也在活动中得到了能力锻炼,学生小组分工合作,训练了沟通交流和团结协作能力;设计线路,设计解说词,训练了书面表达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制作课件,课堂展示,又很好地训练了口头表达能力。校外课堂,通过校企合作、实训基地的建立,让学生广泛地直接地接触社会和工作岗位,实践体验,培养学生的行业意识和岗位意识,加强了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岗位职业能力,真正就业毕业零距离。

五、学习评价问题

篇9

悠久的文化历史传统,独特的民族风情,富含民族气息的人文景观,中国独特的旅游资源每年吸引着大批国外游客来中国旅游观光,因此涉外旅游已成为我国急需的人才,为了适应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目前全国有很多大专院校相继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旅游英语”作为旅游专业英语,属于专门用途用语(ESP),在跨文化交际和管理活动中,在传播文化、保护文化、融合文化、消除文化差异、避免文化冲突等方面起着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将会有更多、更直接的跨国界、跨文化的交流,从业人员文化知识的贫乏将会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失败,损坏中国的国际形象并影响旅游业的发展,正是由于目前旅游英语教育过程中文化输入的缺失、母语文化的干扰等等,因此在旅游英语教育中文化渗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文化的含义

对于文化的内涵,不同的研究学派有不同的观点,季羡林先生认为凡在人类在历史上所创造的精神、物质两个方面,并对人类有用的东西,就叫“文化”。而人类文化学认为文化包含两个层次:一是正式文化,宏观意义上的文化,涉及到文化学、历史、地理、哲学、政治、文学等很多学科。二是普通文化,也就是生活意义上的文化,包括普通的社会习俗、惯例以及行为规范。因此渗透到旅游英语教学中,涉及到两个层次:第一,旅游产品本身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如建筑物、服饰、食品、用品、工具等表现出来的特色文化,也就是物质文化知识。这些文化知识渗透到教学中的时候,应该注重渗透中国文化特色的典型词汇以及相对应的中国文化知识,如胡同、寺庙等建筑文化因素;聘礼、元宵、端午节等民俗文化因素等。第二,旅游过程中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差异,也就是精神文化知识,如讨价还价、消费、购物、娱乐、中表现出来的中西文化差异。具体来说,包括知识文化、观念文化和词语文化。知识文化指各国的历史、地理、科技、艺术、政治、经济、社会等背景知识。词语文化反应的是不同文化背景下词语多对应的不同的文化理念。观念文化指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政治信念、、社会准则、风俗习惯、道德标准和思维特征等。

二、文化渗透的意义

对于文化与旅游英语之间的关系可以从两个角度来分析。

1、文化与旅游的关系

旅游本身包含着各种文化交流活动,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相互交流,在这种交流过程中,不同文化相互碰撞、不同文化思想相互交流。同时,旅游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不仅体现在这种正式文化的碰撞与交流,这种渗透作用更是体现在旅游活动的各个方面,包括旅游产品本身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像菜系、旗袍等饮食服饰文化因素;剪纸、京剧、唐诗、宋词等文学艺术文化因素等等。近年来,原生态旅游越来越受到旅游者的关注,按照生态学原理,原生态文化就是民族民间文化,由于其原始古朴、独特自然,开始吸引国内外游客的青睐,正是由于这样,目前已有专家开始关注非物质遗产的开发,这种非物质遗产更多的体现的就是一种文化气息,文化底蕴。简言之,文化是旅游者的出发点和归结点,是旅游业的灵魂。一个国家的旅游业若是缺少了自己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底蕴,便失去了特色,不能反映出本民族独有的精神内涵,也便失去了强大的吸引力。

2、文化与英语的关系

语言和文化紧密相连、不可分割。语言是是一种符号,是文化的载体,它可以鲜明地反映社会的一切文化现象,记录和保存着民族文化、精神生活的全部痕迹,体现和凝结着民族的信

仰、习俗、思维、心理、审美等文化价值体系,可以这样说,语言的存在是为文化服务的。但是文化是语言赖以生存的环境,它会影响语言的指称和表意、语言的构成和生成发展。因此在进行英语教学的同时,必须进行文化渗透,美国外语教学专家温斯顿•布瑞姆在谈到只教语言不讲文化的恶果时说:“采取只知语言不懂其文化的教法是培养流利大傻瓜的最好办法。此外,语言教学依托各种文化材料才得以体现,以各种文化为背景进行语言教学能够增加趣味性,减少单纯语言教学的枯燥感。由于旅游文化涉及面的宽泛性,通过在教学中渗透旅游文化的各方面内容,使得学生必然拓宽旅游文化的多维视野,从而提升交际的文化信息含量和内涵,进一步提高作为旅游英语专业学生的文化素养。

三、如何在实际的教学中渗透文化

1、旅游英语教材建设应加大文化元素的融入

《旅游英语》的教材编写中,应强化文化底蕴,特别是中国文化知识的渗透,加大中国文化知识的分量,作为一门专业应用的教材,旅游英语教材的文化应该既包括英语国家文化,也包括中国文化,但是目前的教材往往强调“外来”,忽视“自有”,重墨西方文化,淡笔中国文化,对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浓郁的风土人情介绍很少。现在经常看到的现象是,许多年轻人知道圣诞节、情人节、复活节,但是对于中国传统的一些节日比如说清明节、端午节或者是二十四节气的来龙去脉了解的不是很深入或者说是一点都不了解。因此在旅游英语教材建设中,应该注重中国文化特色的典型词汇的英语表达,同时对相关的中国文化知识进行英文阐释,同时注重在现今知识经济时代仍具有积极影响的、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菁华部分。

2、充分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在情境中化整为零的教学

教师自身的文化素质会对学生产生直接而又深远的影响,如果教师在教课的过程中过于强调专业技能的培训,而忽视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文内涵的差异,会对学生产生负向影响,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提高学生对于文化的敏感性,换整为零,穿插教学,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培养文化意识,最终帮助他们积极主动、自觉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环境中,逐步完善学生英语知识构建。

3、恰当选择语言教学中渗透英语国家的文化

语言和文化紧密相连,不可分割。“旅游英语”教学的目标语言是英语,毫无疑问,在教学中应该进行与目标文化即英语文化有关的教育,但是旅游英语知识面比较广,我们在教学的时候应该注意文化内容的覆盖面,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刻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具有一定的跨文化的意识、跨文化的沟通技巧。我们首先应该强调的是在旅游过程中,游客直接接触的旅游产品本身所涉及的相关历史、地理、宗教习俗等背景知识,其次是相关的旅游常识,包括货币、卫生、住宿、餐饮、相关法律常识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等。我们应该加大旅游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但是在文化的渗透过程中,我们还应该遵循一些方法和原则。

(1)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文化渗透的层次性。文化是有层次性的,既包括宏观意义上的文化,也包括微观意义上的文化。正因为文化是有层次的,我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应该注意有层次的渗透旅游文化,根据其本身的模式,体现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层次性规律。同时,由于语言的教学是存在阶段性的,按照心理学的观点,任何知识的学习都是需要一定阶段,而且不同学生的英语能力也是存在差异的,我们应该因材施教,根据学生不同的英语语言能力来确定文化渗透的水平。

(2)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汉语文化的英文介绍。虽然我们强调旅游英语中文化渗透的重要性,但是这并不是意味着我们要全盘西化,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加强对汉语文化的英文介绍。虽然全球范围内仍然存在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但是我们应该追求各文化间双向的、平等的、健康的交流。我们的学生在未来的跨文化的交流中担任着不可替代的重要的作用,既要顺应英语国家的文化,流利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流,同时也要成功地推介自己的文化,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汉语文化的英文介绍。

(3)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汉英语言文化的对比。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过程中一直过于强调中英文思维方式、翻译技巧、表达方式等存在差异,忽略介绍本土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差异。很多词汇由于文化等的差异在不同的文化中代表了不同的含义,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介绍这些具有显著代表性的词汇。同时,能够吸引外国人眼球的大多是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旅游景点,因此我们应该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介绍一些有关中国的礼仪、节日、戏剧、重要历史事件、人物等英语词汇和表达方式。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全面地帮助自己的学生了解自己的母体文化与异族文化的文化差异。

(4)在教学过程中文化渗透的难易程度要掌控好。由于学生的英语能力的水平有高低,因此掌握所嵌入知识的难易显得尤为重要。按照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观点,任何个体的学习都存在一个“最近发展区”,如果知识设置过难,超过学生的认知能力,无法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如果文化渗透知识太简单,那么也达不到我们想要的结果,学生没有兴趣去了解这些知识背后的文化背景,也不利于我们文化的渗透,因此一般来说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选择先介绍较容易掌握的、大部分学生能接受的知识,之后再介绍其蕴含的深层的文化内涵。

篇10

【关键词】历史文化,神仙文化,旅游产业,融合

【 abstract 】 no culture tourism is the tourism without soul; No tourism culture is out of her wits culture. So doing the integration well between them can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culture industry. Penglai city features the rich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resources but needs further mining and use.

【 keywords 】 historical culture, the fairy culture, the tourist industry, fusion

中图分类号:U695.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被上升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与同样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的旅游业将有越来越多的融合发展。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没有文化的旅游是灵魂出窍的旅游,苍白的旅游;没有旅游的文化是魂不附体的文化。如果不了解埃及文化,人们眼中的金字塔就是一堆墓地。“旅游与文化的融合”这一发展理念越来越得到社会各界、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重视。文化旅游产业将是挖掘地方文化、完善旅游产业、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撬动地方经济腾飞的重要发展方向。山东蓬莱把“旅游与文化融合”的理念上升到战略的层面,立足本地实际,充分挖掘利用文化旅游资源,做好结合的文章。下面具体分析一下旅游产业与文化融合的优势所在。

一、积淀丰厚的历史文化

2011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将山东蓬莱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蓬莱成为烟台市唯一一个、山东省第八个进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行列的城市。

从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筑城至今,蓬莱已有2100多年的建城史。唐神龙三年(707年)至民初(1913年)的1200多年间,蓬莱一直是登州(府)治所所在地,是古代胶东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是中国古代北方最大的港口城市、东方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和明清海防遗存廊道的重要节点,积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

1、州府文化。自唐至清一千多年的时间一直是州府所在地,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登州辖一州九县(宁海州、蓬莱、黄县、福山、栖霞、招远、莱阳、文登、荣成、海阳),达到最大管辖范围。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州府文化或政治文化。蓬莱曾建有州(府)署、县署、按察司署、兵巡道署、守备署、备倭都司府等行政和军事署衙。为了适应对外交流,加强涉外管理建有新罗馆、新罗坊、开元寺等朝鲜、日本涉外街区、建筑群及寺庙,设立过勾当新罗所等涉外管理机构。

2、港口文化。蓬莱水城是登州古港的所在地,是“海洋之国”齐国的出海口,是古代胶东半岛重要的海上交通要隘。汉武帝时期,中国对外关系有了空前发展,尤其以“丝绸之路”为纽带,成为西汉时期对外关系的一大特色。汉武帝时代不仅开辟了陆路丝绸之路,而且开通了和朝鲜、日本的联系,开辟了以登州(蓬莱)港为起点的东方海上丝绸之路。东方海上丝绸之路,即登州和朝鲜、日本的海上联系,要早于和西方沟通的北路陆路丝绸之路,以及南路海上丝绸之路。唐代登州古港与明州、泉州、广州号称四大通商口岸,有过“沿岸皆水榭,笙歌达旦,商贾云集,富甲六郡”的繁荣景象。

3、教育文化。蓬莱作为华北地区最早的北美基督教传入地,建有第一所教会学校—登州文会馆,标志着蓬莱是接触西方文化最早的地区之一。建有府学、县学、书院等官办学堂及抡材之所。建于明崇祯十一年的登州考院影响更为深远。明代的辽东都司在行政上虽不规登州附管辖,但其所辖的金州卫、复州卫、海州卫、盖州卫参加乡试的考生都要在登州考院应试。因此,民间流传有“金复海盖”辽阳在外的说法。

4、建筑文化。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蓬莱形成了“一府三城”独特的建筑格局,堪称一绝。“三城”即府城、水城、沙城。“府城”始建于西汉。唐神龙三年,登州治所迁到这里,始为登州城。明洪武九年,升州为府,并设立了登州卫,城池开始不断扩大。“水城”是我国现存最好最完整的古代水军基地,建于宋庆历二年,位于府城北。水城依山傍海,靠城通河,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不仅是重要的水军基地和商业码头,而且在海上建筑技术和结构布局方面独具匠心,在海港建设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沙城”建于道光年间,在城北海滨,是重要的军事防御设施。

5、精武文化。蓬莱地处胶东半岛北端,扼京津门户,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汉武帝时代多次通过登州港对辽用兵。隋唐时期,多次通过登州港对辽东和朝鲜半岛用兵。宋代建“刀鱼寨”,设刀鱼巡检,屯水兵,明朝设登州卫所,在“刀鱼寨”的基础上修筑“备倭城”。明永乐年间设备倭都司府,节制山东沿海三营二十四卫所。清代统辖山东全省军备。中日这里是主要防地之一。戚继光抗倭事迹及军事思想影响深远。

(二)五彩斑斓的神仙文化

由于海市蜃楼的影响,出现了“三神山”,八仙过海传说等令人心驰神往的“神境仙界”。这就是东方神仙文化的主要内容。蓬莱作为东方神仙文化的起源地,被誉为“东方神仙之都”。 蓬莱仙人中较著名的有安期生和吕洞宾等八仙。现在,八仙已走出国门,成为世界文化的一部分。

蓬莱神仙文化的孕育和形成,实际来源于海上偶然出现的海市蜃楼奇观。坡《海市诗》:“东方云海空复空,群仙出没空明中。荡摇浮世生万象,岂有贝阙藏珠宫。心知所见皆幻影,敢以耳目烦神工。……”海市蜃楼幻景曾吸引了大量信奉黄老之术的术士、方士。

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苏轼等人的传奇故事组成,更为蓬莱蒙上了一层厚重的神秘的面纱。蓬莱神仙文化,或正史、或野史、或流传口头,丰富斑斓,不一而足。但其主题特色显著,或与神话有关、或颂天子之德、或赞除暴安良、或歌忠孝节义,反映了蓬莱人民爱和平、尚自由、重礼教的淳朴民风。

(三)浓郁飘香的葡萄酒文化

2005年8月蓬莱市政府与世界其他六大产区的代表共同签署发表《蓬莱宣言》确立了世界七大葡萄海岸之一的特色产区地位。是亚洲唯一的海岸葡萄酒产区。“十一五”期间市政府把葡萄与葡萄酒作为四大主导产业之一着力打造,蓬莱已经成为国内葡萄与葡萄酒产业聚集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先后获得中国葡萄酒名城、最具竞争力葡萄酒产业之都、中国百佳产业集群、全国农业标准化优秀示范区等荣誉称号。2011年种植基地面积发展到16万亩,全市取得生产许可证企业70家,葡萄酒年产量达到14万吨,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6亿元、利税5.7亿元。葡萄与葡萄酒产业的发展及消费结构的省级孕育了浓香的葡萄酒文化。

(四)旅游产业日益壮大为融合文化内涵提供了产业支撑

文化要素要有产业支撑,旅游文化内涵要通过旅游产业来彰显和扩张。经过多年的打造蓬莱的旅游业已经成为支柱性产业,因此蓬莱已经具备了进一步融合的产业条件。与2003年相比,来蓬游客由156万人次增加到去年的46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由7.8亿元增加到去年的44亿元;旅游业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例由20.7%增加到31.4%,占GDP的比例由7.3%提高到10.7%;在旅游产业的带动下,第三产业增加值由37.7亿元增加到140.3亿元。市级财政先后投入资金5.1亿元修缮保护了蓬莱阁、蓬莱水城等国家级文物保护景点,引进社会资本20多亿元,建成了海洋极地世界、三仙山、韩菲乐园等一批新兴景点,特色景区景点由5个增加到13个,现拥有5A级景区1处、4A级景区4处。积极建设旅游配套设施,先后建成君顶、中国湾、华玺等一批高档宾馆,三星级以上酒店由3家增加到15家,各类餐饮住宿场所达231家,总床位约1.6万张,接待能力和层次全面提升。引进了利群、振华、博展等大型购物场所7家,发展各类旅游工艺品、纪念品商店200余家。与2003年相比,游客在蓬驻留时间由0.5天延长到1.47天,过夜游客比例达到27.6%,提高了16个百分点。融合文化内涵的旅游产业格局和基础已经形成,文化与旅游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局面将强势发展。

参考文献:

《蓬莱史话》:蔡玉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