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文化交流总结范文

时间:2023-10-27 17:52: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少数民族文化交流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少数民族文化交流总结

篇1

关键词:文化资源整合;区域旅游文化创新;多元化

云南丽江云南省丽江市集合了香格里拉文化、东巴文化、藏文化等多个西部少数民族区域主体民族文化品牌,自身发展潜力巨大,可持续发展多元化驱动机制鲜明,在文化资源整合方面强调旅游产业、文化产业的二者结合,拥有着“人无我有”的文化品牌树立创新优势,所以他们在旅游文化扩散效应方面也相当强势。近年来,云南丽江又在“人有我特”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强调对当地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的整合重构,希望以此来发掘和塑造新文化旅游形象,为地方区域性文化旅游二次创业创新提供新契机。

1关于文化旅游资源整合

第一,首先要明确文化旅游资源整合是一个相对复杂的工作过程,它需要做到对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两大产业的深度开发,实现从无序状态到有序状态的有机工作转变过程,这是一个纯粹的、系统化的工作转化过程。第二,在文化旅游资源整合过程中,原本相互独立的个体文化旅游资源会实现“一体化”,这种一体化让某些文化旅游资源依据一定规律结合起来,最终形成了一个有机的、完善的、具有系统性质的综合性整体。第三,文化旅游资源整合所涉及内容很多,它包括了结构、线路、形象与基础设施整合过程,而整合的方式又包括了合并、联合、调整等。归纳综合来讲,对某一区域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其目的一定要放在确保区域内各种文化旅游资源的正常运营基础上,要保证区域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在系统性、整体性与协调性方面都相对稳定,然后再考虑去深挖该区域内的文化旅游资源产业核心内容,发展区域旅游文化市场竞争力,兼顾协调好区域间的各种利益关系,保证区域内文化旅游资源在时间与空间方面都能形成相对良好的互补关系,最后促成相互辅助、共同发展的有机整体。从科学角度来讲,基于文化资源整合的区域旅游文化市场发展与创新就是一种能够实现空间结构完善与功能布局科学化的,同时强调生态环境优良和谐与市场运营高校稳定的综合性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模式。

2丽江的多元化文化内涵与特色表征简述

丽江是古代茶马古道与藏彝走廊的重要驿站,它见证了多个民族的迁徙往来与文化交汇。在自然地理与人文环境方面,丽江也见证了民族结构演变在历史长河中的漫长积淀与陶冶过程,千百年来孕育了地方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内涵,它赋予了丽江兼收并蓄、共存相容的多元化复合文化体系。在丽江地区,生活着包括白族、彝族、藏族、普米族在内的多个少数民族,他们拥有各自的语言文字、神话传说、艺术形式与人文民俗,这铸造了丽江丰富独特与风情万种的文化个性,是丽江多元文化的有机复合表现。它也促成了当地多元化的文化元素交织体系,显示了深刻的文化融合痕迹,这也是丽江文化本身所具备的调适性与开放性。正如众多学者所认为的那样,丽江扼藏联蜀,在多民族往来交汇中打造了一条天然走廊,这一极其特殊的地缘优势也让它拥有了传播多元文化的有利条件,包括汉族、白族、藏族、纳西族等多民族异文化在这里相织相容,所表现出的开放、亲和与广采博纳的态度也让其拥有了源远流长的文化积淀属性特征。在这一背景下,像纳西古乐、白沙壁画、丽江古城这些文化精髓就得以传承,而像彝族的火把节、纳西族的三朵节、普米族的吾昔节、他留人的粑粑节也得以延续。这些颇具少数民族特色的文化资源也吸引了外来游客的关注,自然而然地就让地方文化系统与旅游生态资源产业相联系,实现了以少数民族文化为中心依托的旅游产业多元复合发展结构,更进一步凸显了丽江文化的基本特质,成为丽江旅游产业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文化资源[1]。

3基于多元文化资源整合的丽江区域旅游文化创新发展研究

当前,云南省各个州都在争相发展旅游业,省内旅游市场竞争相当激烈,各地民族文化与地方文化都得到弘扬,商品化旅游项目也纷纷上马。在这种背景下,文化旅游产业也渐渐开始树立品牌,强调市场竞争中以民族文化称谓作为标识,突出文化资源遗产的有机优化与传播过程。当然,这种过分商业化的旅游文化资源区域化开发过程容易忽略主体民族之外的其他民族文化资源,导致区域文化旅游多元化进程变得单一,甚至丧失多元化特性,同时也容易挫伤区域内其他民族参与旅游事业发展的积极性,必须加以重视。就丽江而言,它拥有多元共生的文化特质,主要以纳西族为引导,同时强调各民族文化的共生共荣,所以近年来,丽江的文化旅游也一直倡导民族文化延伸与补充,包括多姿多彩的多元文化共生模式,希望将丽江打造为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化海洋,为游客带来更精彩的旅游体验与更丰富的旅游产品。基于此,游客在旅游参观过程中的主动性也会增强,他们的兴趣点与兴奋点会因为选择性的丰富与强化而被激发,旅游欲望愈发强烈。所以总结来说对丽江的区域文化旅游创新定位就要主打纳西族文化特色,强调各个少数民族的多元化民俗生态文化共生,打造多姿多彩的旅游文化城市,最大限度提升丽江文化旅游品位,不断开放和丰富地方旅游文化产品。对丽江的文化资源整合应该围绕空间分布状况展开,近些年来,随着地方旅游业的不断推进,以丽江为核心的中心地带旅游企业也迅速崛起,它伴随丽江城市化进程为周边郊区乡村带来了更多的经济发展利好,通过旅游业影响了丽江人的生活。但同时,由于多民族聚居的复杂民族群落分布状况也间接影响了区域内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就未来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而言,应该强调区域内各民族文化资源的统一整合,让所有少数民族集体都以主体形式参与进来,共同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有规划地形成各个民族、各个个体区域的差异性特色文化旅游项目,弥补丽江区内旅游经济发展的不均衡问题,无限增加丽江旅游产业的扩散效应,为地方未来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源动力。在定位方面,丽江应该首先构建文化大区,将各民族文化资源都整合归纳进来,首先构建多元文化共存相辅平台,在此基础上强调丽江文化旅游建设的品牌效应,保持丽江多民族多元化文化优势,不断宣扬文化品牌面向境外扩大发展规模。举例来说,目前丽江纳西东巴文化就已经成为了世界性文化项目,它所树立的文化品牌在丽江旅游市场中颇受欢迎。它在包容了纳西文化所有要素之外还阐述了丽江地方其他民俗文化内容,稳固了自身在丽江旅游文化中的核心地位,为丽江文化旅游添姿增色,提高了丽江作为云南重要旅游城市的整体文化价值[2]。

4丽江区域旅游文化发展的创新建议

4.1不断加大区域旅游文化保护与开发力度

丽江地区旅游文化丰富,早在明清时期,藏传佛教在这里就有频繁的传播活动,文化交流象征意义众多。像指云寺、文峰寺、福国寺、玉峰寺、普济寺就是藏传佛教在丽江的“五大寺”,常年来在这里香火颇盛,许多藏区民众不远千里来到这里瞻仰膜拜,传经送道,他们也为丽江与藏区之间的文化交流范围扩大做出了不少贡献。正是由于这些,丽江如今的文化旅游内容才被极大丰富。而像颇具汉族文化的雪山、玉河两书院、玄天阁、嵌雪楼、武庙、文庙等等也作为丽江人文遗址而大放光彩,提高了丽江本地的文化品位。可以看到,丽江地区蕴藏着大量的多样化、异民族文化风采,所以丽江文化旅游的管理者应该不断扩大对丽江区域旅游文化的经济发展与调研范围,强化调研力度,做到对传统民族特色与文化古迹的合理保护与重建工作,同时不断对外宣传丽江旅游文化优势及内涵,让丽江文化旅游进一步大放异彩,展现其传统历史文化魅力。

4.2不断强化非主体民族区域文化旅游参与能力

众所周知,丽江少数民族众多,其中以纳西族为主的民族文化也是当地旅游文化的主力资源。但是丽江各个民族节日文化非常丰富,除了传统纳西族的三朵节、骡马会、腊月送灶神、春节、正月初六灯会、清明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外,还有与白族相似的“火把节”。另一方面,丽江由汉族传到少数民族的佛教节也以“弥老会”形式成为当地文化旅游一景,而受到大理州文化影响,丽江的“当美空普”大会也演变为后来的“白沙农具会”,另外还有凸显白族本崇拜的“东山庙会”。这些颇具特色的非主体民族区域文化活动都成为了丽江当地不可或缺的文化资源,所以基于它们开展民族文化旅游非常有意义也很有必要。它们不但会大幅度提高丽江的文化品位,也能不断增强对外来游客的吸引力,促进各个民族之间的有效文化交流往来,为丽江未来成为云南省乃至国家文化旅游大区奠定基础。现如今,丽江当地为蓬勃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也充分借鉴上述元素,在民族活动与民族建筑风格方面大胆创新,走旅游山庄建筑风格特色化活动,对丽江少数民族多元文化实施整合,同时借助更多民族文化元素来修饰人文主体,强调以人为本的文化服务活动,极大程度推进了当地旅游产业的吸引力。

4.3不断开发跨区域文化旅游品牌产品推广

客观来讲,上述内容都促进了丽江文化旅游的发展进程,在未来,丽江当地还应该继续走时代化旅游文化发展历程,强调对诸如藏传佛教文化交流的促进发展。例如近年来,像丽江就与香格里拉县、四川乡城县等联合举办了藏传佛教文化交流活动,该交流活动强调学术交流与文化艺术展示及表演活动,这对于丽江对外宣传文化旅游内容,扩大与周边地区的交流是具有极大促进作用的。它也能够为多方发展地方旅游业,促进区域文化资源整合起到推动作用,令像丽江这样的旅游大区能够拥有更多吸引力。所以说,跨区域文化旅游品牌产品推广对于协调创新丽江地方文化旅游资源,促进丽江与其他区域的针对性文化交流是具有辅助作用的。丽江在未来一定要不断扩大自身与周边民族区域、甚至云南省外各省的文化合作交流,将文化资源整合范围有针对性扩大,保证在区域合作基础上来对民族文化资源二次整合归类,并不断寻求诸如此类的旅游文化发展创新主题活动,对丽江文化旅游事业发展产生积极的、深远的正面影响。

5结语

丽江作为云南省的旅游大区,其自然生态资源与人文历史资源一样丰富,为了进一步发展这些优秀资源,丽江有必要对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创新,努力挖掘区域文化内涵,为未来地方旅游文化事业更进一步蓬勃发展提供更多条件与契机。

参考文献

[1]龚宁.基于资源整合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研究——以“J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研究为例[D].四川师范大学,2012.

篇2

关键词 主体民族 少数民族 语言文化

中图分类号:H2 文献标识码:A

依据民族学文化相对论的观点,文化是各民族在自身历史发展过程中与环境不断调试和适应的结果。语言不仅是交际的工具,语言的发展也反映了民族历史发展的脉络。在语言文化中,语音、词汇、语速的消失、变化或借代都是民族融合、民族文化接触的有力证据。我国少数民族语言发展到今天已经发展成完备的语言体系。语言是人类劳作的产物,任何语言都能表达人类最严谨的思维,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本身也是一种文化的存在形式。在多民族国家中,不同民族间语言文化的互相学习和理解显得尤为重要。主体民族对少数民族语言的适当掌握和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理解,不论从主体民族自身还是从少数民族成员自身来说,都是有所裨益的。增进社会成员对不同文化的了解,培养多元文化的思维是多民族国家中包括主体民族在内的所有民族成员的存在方式之一。

民族学视角下的双语教育是培养多元文化人的教育,民族教育的对象不仅仅是在社会中人口居于少数的少数民族群体,也应该包括汉族在内的主体民族。少数民族积极学习主体民族语言文化,是少数民族适应主流社会的方式,其目的是为了使少数民族尽快融入主流文化,提升自身适应社会的能力。汉族学习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化则是表达了汉族对于历史的尊重,中华民族形成历史是一部各个民族交织互动的历史,无论从血统上看还是从单个民族的形成史上看,汉族与少数民族的接触和融合是持续存在的,所以作为主体民族的汉族对于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了解也为其全面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提供了“他者的眼光”。在少数民族学习主体民族汉语汉文化的大趋势下,作为主体民族的汉族学习和了解少数民族语言文化具有更为深远之裨益。

1 主体民族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了解有利于保存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化

我国现有55个少数民族,除回族、畲族一直使用汉语,满族在近代转用汉语外,其他53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在同一民族内部还存在着因地区不同和支系不同而使用本族不同语言的现象,如景颇族使用景颇语和载佤语2种语言;瑶族使用布劳语、勉语、拉伽语3种语言。我国民族语言分属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南岛语系、南亚语系、印欧语系等5个语系,①共有100多种少数民族语言。在历史上,我国有无数语言由于外不和内部的种种原因消亡了。②随着文化交流渠道的增加,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日趋频繁,语言将日趋单一。在世界范围内对英语的学习和使用推动了各国人民对西方思维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然而也增加了许多国家内部的民族语言,尤其是少数民族族群语言的濒危现象,语言濒危已经成为世界上许多民族面临的问题。

语言的消失也意味着一种文化消失。文化始于族群生活的环境,文化本身是生活在其中的个体对于其自身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适应。一方面,文化是丰富而平等的,学习和了解他族的文化,可以维持文化的多样性,以更宽泛、更人性的视角看待世界上的其他民族。作为主体民族的汉族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学习和了解为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发展和保存提供了更大空间和可能性。另一方面,文化具有实用性,不能满足现实需要、失去现实存在意义的文化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消失。随着语言使用人数的减少,语言的消失是不可避免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主体民族对于濒临消失的民族语言的探究,是记录该民族语言的动力并为记录该语言提供了除去本民族成员以外的新的视角和方式,为将来研究民族语言变迁,民族文化接触,民族群体迁徙提供了宝贵的文字材料。

2 主体民族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了解有利于促进主体民族多元文化思维的形成

汉族对于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学习与了解,是培养主流民族多元文化思维的途径之一。按照西方跨文化心理学学者的观点,少数民族个体选择何种模式适应主流社会是与其自身的认同态度相关的,但同时主流群体对少数民族的态度也对少数民族个体认同态度的选择和文化适应模式的选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少数民族个体涵化的过程中,可被感知的、来自主体民族的积极态度促进了少数民族个体的涵化,而可被感知的、来自主体民族的消极态度加速了少数民族个体同主流文化的分离。

主体民族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了解,是主体民族形成多元文化思维的必要环节和文化基础。多元文化的思维不仅是多民族国家事实存在的多元文化在思维上的反应,也是当前世界文化激荡的合理接纳路径。多民族国家中,主体民族多元文化思维的形成是主体民族承认和尊重少数民族的历史地位、现存文化价值的方式之一。多元思维是多民族共存的基础,增进汉族对少数民族思维和文化,包括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乃至生活方式等多方面的了解,才能使主体民族以更具包容性的态度接受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的文化,进而在尊重少数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帮助少数民族群体适应主流社会。

3 主体民族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了解有利于减少不同民族间的误解和冲突,增强民族团结

民族团结和稳定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基础。从全球范围看,在多民族国家中,各民族之间由于语言差异、思想观念差异、等文化差异而引起的误解和冲突会严重破坏社会的稳定。文化的差异是各民族跨文化交流过程中面对的主要问题,思维方式的不同所造成的交流不畅在一定程度上甚于种族、体质的差异。按照人类学文化与人格学派的观点,不同民族国家、不同地区的、不同阶层的成员在自身所生长的社会环境中实现了社会化,其成长的过程也是对一定社会规则和文化规则的内化的过程。不同民族对同一文化现象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对他族文化的评价应在充分了解该种文化的基础上进行,以便减少冲突增进互信互惠。

了解彼此的文化,尤其是语言文化是解除文化误解的第一步。某一文化主体对于他者文化的了解使得该认识主体可以在面对文化冲突时理性地站在对方文化的角度思考和处理交际中的思想和行为差异,从而减少因为文化的差异而引起的文化冲突。对于异文化的学习和了解在减少了民族冲突的同时也加强了民族团结。理性的交流是获取信息和处理纠纷的前提。在对异族语言文化理解基础上的交流才是理性的、有操作性的交流,进而为不同文化主体的进一步了解和共处创造了弹性空间,保证了多民族国家的稳定发展。

4 主体民族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了解有利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巩固

著名社会学家、民族学家先生经过潜心的研究,提出在我国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汉族与少数民族已经形成了“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关系,③即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其中“一体”是指中华民族实体,“多元”是指中国境内56个民族。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是对我国民族现状的准确描述和概括。在中华民族形成的过程中,每一个民族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反映了我国五十六个民族彼此在文化和历史上的相关性,作为主体民族的汉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其在文化、经济、科技、教育等方面都取得了瞩目的成就。

少数民族学习汉语汉文化是今天民族交流发展的主要趋势,但是这与汉族了解少数民族语言文化并不矛盾。汉族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学习和了解是维持和深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方式之一。作为主体民族的汉语、汉文化由于其历史的悠久和文化的包容性不仅对国内的少数民族,对周边的很多地区和国家都产生过很大的影响。美国学者亚瑟·昆斯特在《亚洲文学》里写道:汉语在其远东影响范围内所曾占有过的那种至高无上的统治地位,是远非拉丁文和希腊文在西方的地位所能比的。故汉族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学习和了解的目的不是掌握某一种少数民族语言,而更多是培养其多元的文化思维,从而在不同的文化中取长补短,这既使富有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可以不断生长发展,也可以使我国各民族可以在经济、文化等各面共同进步。

5 总结

人和社会的发展是以文化为依托的。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保持、延续和记录是人类宝贵遗产的积累。在当今国际社会中,文化作为国家综合实力中的软实力,在国际社会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中国五千多年的文化是我国发展的起点和根基,中国历史是一部各个民族的变迁史,也是不同民族之间的互动史。中国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化是一部活的人类化石,是值得除了本民族成员之外的其他民族成员去了解并记录的具有极其重要意义的文化瑰宝。

在民族学的视角下,文化是在人类发展中形成的适应于特定人群的一系列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应该从历史的角度去理解,对于民族语言文化的了解既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需要,也是保持文化多样性,培养多元文化思维的方式。在当今世界上的多民族国家中,少数民族学习主体民族的语言文化是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本民族进步的途径;而同时,主体民族对于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了解则是加强各民族之间文化理解、保持文化多样性、增强民族团结,实现民族共同进步的有力保障。

注释

① 高崇慧.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法律保护[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

篇3

关键词:少数民族;微电影;实践创作;艺术手法

随着《图腾之旗》《戛洒往事》《彝剧》等少数民族题材微电影在各大微电影盛典上的精彩绽放,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少数民族微电影,越来越多的影视人也积极地加入到少数民族微电影实践创作中来。他们通过自己独特的视角、精巧的构思、娴熟的技法、美妙的声音等视听艺术手段,使更多的人了解到中国绚烂多彩的民族文化与民族风情,同时也彰显了本民族特有的文化内核与民族气质,让观者赞誉不绝。纵观这些优秀的少数民族微电影,大致可以摸索出此类微电影艺术创作的规律所在。

一、题材选取

少数民族地区大多拥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生态系统,孕育了绚烂多彩的民族风情,民族风情却又折射了民族性格与气质,民族景观、民族气质这两者之间密切相连,又互相影响。少数民族题材微电影在题材选择上,应多注重表现当地的民族景观、民族气质等这几方面。

1.民族景观

少数民族拥有着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随着历史的演变和社会的发展,这些浓郁的民族风情与民族文化也随之孕育了极具特色的民族景观。民族景观可分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大方面。自然景观,顾名思义指的就是自然界天然形成的景观,如河流、山川、树木等。人文景观是在指通过对自然景观的再度加工创造,并赋予文化内涵所形成的景观,其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比如历史古迹、民俗风情、文学艺术等。随着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作为民族文化的瑰宝,当前不断地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与影响,民族景观面临着消亡的危险,少数民族题材微电影应当担起这份责任,注重从民族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中寻找题材,创作出优秀的少数民族影视作品,利用微电影自身的多元化传播平台促进民族文化瑰宝的保护与传承。彝剧发端于云南省大姚县,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云南创作团队以此为题材,拍摄了中国首部原创彝族微电影《彝剧》。影片巧妙融入了彝族音乐和舞蹈,并通过镜头将大姚县的自然风貌与人文景观得以完美呈现,不仅生动地展示了彝剧的文化魅力,更将这门艺术剧种通过微电影这一新兴艺术形式有力地推向了外界。

2.民族气质

少数民族题材微电影不能单纯地去关注民族风光与风情这一层面,还应透过表象深入到民族内涵与精神气质中,流露出对民族性格、民族文化、民族气质的深层思考。“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的总和。[1]”少数民族题材微电影要致力于对民族精神与气质的挖掘,民族“心灵”的抒写,努力创作一系列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影视作品,弘扬中国精神,彰显崇高之美,打造少数民族题材微电影的民族气质、中国特质与世界品质。微电影《图腾之旗》讲述的是佤族英雄江三木落护宝历险的故事。《图腾之旗》,其名寓意深刻: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图腾和文化。图腾其实就是一种文化内核,一种民族气质。影片通过深入挖掘佤族文化故事,利用商业类型片的叙事方式、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画面、现代、奔放的打击配乐等元素,呈现了一个民族英雄完成自我蜕变、自我成长的过程,展现了民族文化的力量、精神气质的力量、自我心灵抗争的力量,有着重要的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主题把握

要向观众表达的中心思想,就是影片的的主题立意,一个影片的主题就是该影片的灵魂。少数民族微电影主题的把握在贴近自己本民族的同时也要考虑到与时代相结合,多关注生态环境保护、生存的哲学思考、文化的冲击等问题。

1.生态环境的关注与忧患意识的表达

少数民族地区拥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但随着民族旅游业的开发以及现代文明的冲击,许多生态环境正在遭受一定程度上的破坏。现今环境保护及生态建设越来越受到全社会重视和关注,微电影主题的把握可以多多考虑该方面,以此来表达强烈的生态忧患意识,引起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思考。内蒙古草原题材微电影《青草地》讲述了一个草原孩童道日那,将游客垃圾拾起带回自家毡房,并丢进火炉,希望以此净化万物,洗涤心灵,还草原一片美好的温情故事。影片以呼伦贝尔大草原的美丽景色为背景,用细腻的笔法和温婉的镜头塑造了蒙古小朋友的纯真行为和美好情操,引出环保的主题,表达了草原人民对草原的无限热爱和呼伦贝尔天人合一的美好境界。

2.文化碰撞与生存现状的思考

“文化全球化势必带来文化趋同性与文化多元性之作用与反作用两股力量的较量,各民族进入了新一轮的民族文化的生存危机。[2]”民族文化正在遭受巨大的冲击,少数民族生存状态也面临着很大压力,许多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逐渐走向消失,关注少数民族生存状态、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迫在眉睫。文化碰撞、生存现状的主题已成为微电影创作者关注和表达的重要题材。云南佤族题材微电影《最后的舞者》描写了云南沧源佤族部落民族文化没落现状,讲述一位来自俄罗斯的女孩莉莉不忍见此情境,通过自己努力让年轻人重回佤族部落,再次点燃民族文化之火的故事。影片呈现了沧源佤族歌舞、音乐以及自然古村落风貌,让更多的人看到并了解佤族丰富多姿的民族文化风情,但更重要的是在现代文明与民族文化碰撞背景下引起了人们对佤族人生存现状、文化传承问题的思考。主题的把握是至关重要的,只有选准主题才能吸引更多的观众,实现少数民族微电影的社会价值与文化价值,这样才会得到社会和观众的认可。

三、人物设定

故事情节的发展靠故事人物的行动来展开,人物的设定是尤为重要的。人物的选择对于故事来讲,是故事发展的决定性方向。一个好的影片,首先让人们记住的是故事中的人物。故事人物对于观众来讲,就是自己在影片中的载体,这也就是为什么观众可以从不同的影片中可以有不同的共鸣,被故事情节所感动,一个接地气,或是性格棱角分明的人物形象总是会引起观众们的关注。

1.平凡人物反映时代主题

少数民族题材微电影由于时间较短,所以在人物选择上,要注重平凡人物或小人物的挖掘。这些平凡而微小的人物却又不平凡,他们往往铸就了一个个属于自己的小奇迹,“小人物”带给我们的感动,反映出的时代主题,才真正能够引起受众内心的共鸣。网络上有部关于云南旅游题材的微电影《黑导游和阿诗玛》,就是根据当时云南“黑导游”新闻事件而创作,反映的就是互信互助,文明旅游的主题,全剧采用非职业演员,剧中人物幽默诙谐的表演和感人至深的反转剧情引得网友纷纷点赞留言,全网点击率破千万,这就是一个成功的典型例子。

2.英雄人物传递中国精神

除了小人物的设置,微电影还可从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现实生活中发掘闪光人物或英雄人物,通过简单故事、精彩细节塑造民族英雄,展现民族性格,传递中国精神。微电影《图腾之旗》故事设置很简单,讲述的是佤族英雄江三木落受命护送本族圣物的事情。影片将描述的重点落在了江三木落护送过程中的艰辛与苦难,人物刻画饱满充实,有血有肉,塑造了一个不退缩、不踌躇,意志坚定的民族英雄形象,传递出可贵的中国精神,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四、视听运用

微电影作为一门视听艺术,应注重镜头语言、台词对白、音乐音响等综合元素的运用,让民族文化通过震撼的视听效果得以完美展现,深深打动并感染每一位受众,使其领略民族微电影的诱人魅力。

1.视觉语言

一部优秀微电影的影像表达依托于丰富的视觉语言运用以及独具风格的画面艺术感,这主要集中在镜头的运用、色彩的搭配、光线的营造等多种方面的综合体现。由于每一个少数民族的特征不一样,所以每一部少数民族微电影都要运用不同的拍摄技巧,并且要与其主题、风格、基调相匹配。微电影《图腾之旗》通过凝重色彩的渲染、神秘光线的营造、CG技术的再现、人物的独特造型等多种手段的运用,使影片颇具视觉冲击力和民族化风格,与其少数民族神话史诗的定位相吻合,一度还被网友称为大陆版的《赛德克•巴莱》。首届亚洲微电影艺术节授予了该片最佳导演、最佳摄影两项荣誉,这也算是对影片制作的最大褒奖。

2.听觉语言

“完整的电影声音大致由三个部分构成:演员的语言表达、环境音响、音乐。[3]”每一种元素的运用对于少数民族题材微电影来说,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在微电影人物对白中坚持使用少数民族母语,不仅是对少数民族传统生活的真实再现,更是一种文化传播,文化诉求与文化反思。至于民族音乐或是环境音响,这两种元素都可以原汁原味地有机地融合在剧情当中,尤其是少数民族音乐,它承载着一个民族的习俗、信仰、性格等特质,对于抒发人物情感、推动剧情发展、深化影片主题等功能都有重要的表现力。《莫朵格依》是中国首部羌族母语微电影,讲述羌族少女依娜坚守羌寨传承羌族文化的故事,影片采用羌族母语演绎,旖旎山水的羌族风景,悠长动听的羌族音乐,汇聚成一场羌族人文风情的视听盛宴,引起观者对羌族文化的关注与重视。

五、结语

虽然当前许多优秀的少数民族题材微电影获得不错的赞誉之声,但仍然还是存着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及问题所在。少数民族题材微电影的艺术创作应突破瓶颈,大胆尝试,在题材选择、主题把握、人物设定、视听手段等多方面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用兼容并蓄的智慧与思维去吸收借鉴其他类型微电影作品的创作经验,这样才能制作出更多的影视佳作,更好地传播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相信,少数民族题材微电影必将在微电影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参考文献:

[1]辛燕.爱国主义教育与民族精神培育[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7).

[2]陈旭光,胡云.文化想像、身份追寻与“差异性”的文化价值取向——论全球化语境下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价值与路向[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篇4

土家族一个历史悠久且文化发达的民族,主要聚居在武陵山脉一带,土家族大都聚居在山里,重岗复岭,山多水少。因其历史及地理环境之故,保存了丰富的原生态文化信息。虽随着时间的流逝、民族的迁徙或多或少已经改变了面貌,但总能通过些许线索发掘到文化事象的流变,今与古、“情与貌,略相似”。

土家族原生态文化的界定与精华

“原生态”具有独特性、原创性等特征,因许多原生态文化带有民族、民间口耳相传的特性,对其保护与开发存在著作权的纷争。在当前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新特点下,开展对鄂西地区土家族文化资源的挖掘、传承与发展工作,并对鄂西土家族吊脚楼进行原生态文化研究,是鄂西地区文化开发与利用、展开少数民族村寨及其保护的重要举措。

土家族人的活动范围以武陵东、脉和清江流域为中心,北界巫山、长江,南控澧水和沅水,南控澧水和沅水,西抵贵州梵净山和乌江,东接彝陵和江汉。清初戏曲作家顾彩在历经数月游览了容美境内的南府、中府、平山爵府、两行署等处的山川胜景、文化遗迹后写下《容美纪游》,一部日记体的游记,文中这样载到:土人“皆在群山万壑之中,然道路险测,不可以舟车,虽贵人至此,亦舍马而徒行,或令其土人背负,其险处一夫当关,万八莫入”。正是这种相对封闭的自然地理环境,成为保护鄂西土家族文化“原生态”形式的重要原因。

鄂西土家族文化不仅有原生态的特性,还具有丰富多彩的形式和内容,如摆手舞、玩菩萨、哭嫁、跳桑等,其流传的民间故事(包括童话、寓言和笑话)在口头文学中产生得相对较晚,却十分丰富,如“赖大仙”、“蛇郎”、“王大和刘二”、“南瓜兄妹”、“千里姻缘一线牵”、“乖女儿和丑女婿”,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鄂西土家族的社会情态,其篇幅短小,妙趣横生,风格泼辣,极具感染力。在土家族原生态文化的众多形式中,最为璀璨的是土家族的民居建筑文化――吊脚楼文化,它与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民羚文化、服饰文化等共同呈现出鄂西土家族原生态文化的丰富内涵。土家族吊脚楼作为民居建筑极具“干栏”遗意,其式样繁多,营造精致,现存的吊脚楼建筑与村落景观一并体现出丰厚的原生态居住文化理念,具有显著的建筑艺术价值。

以吊脚楼为例探析原生态文化在鄂西地区的开发与保护

在全球化的过程中,社会、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也正逐渐展开,与此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收到了一定的威胁。生活中我们不难看到很多原生态文化单一的,标准化的全球性商业文化的冲击下迅速衰落,鄂西土家族吊脚楼也正面临着同样的冲击,其正在逐渐失去原有的存在土壤和社会环境

目前,可通过两方面对鄂西土家族吊脚楼原生态的建筑与聚落景观文化展开研究,一方面探索、总结吊脚楼建筑文化中的建筑技术及建筑艺术,另一方面从景观格局与选址规划入手分析吊脚楼聚落文化的美学价值。并与此同时做好对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工作,在探索与研究的过程中用科学合理的的方式进行宣传,提高人们对鄂西地区土家族原生态文化的保护意识。

近年来,在《湖北省非物资文化遗产普查指导方案》的指导下展开了一系列广泛而深入的民间调查与访问,收集整理了大量的实物与图片,并将信息录入保存。这种积极有效的措施,使优秀的土家族原生态文化得到全面普查、深入发掘、及时抢救与充分保护。相关部门通过申报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建立生态文化博物馆、征集和推选优省社科课题研究项目、整理并出版有关吊脚楼文化的图书资料等举措来弘扬鄂西土家族原生态文化。

推进鄂西地区特色文化大繁荣,大发展

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社会各界积极开展丰富的文化创作、文化创意和文化产业等实践工作。

以吊脚楼为例,鄂西土家族经历两千年的文明,形成了今天得吊脚楼建筑与建筑群落景观,丰富了中国传统居住文化,其独特风采也展现出土家族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以在对土家族吊脚楼文化资源开发中,坚持科学发展观,结合土家族自治地方与土家族聚居区的实际,用科学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全面开发土家族的文化资源,创造出能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的民族文化环境,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全力推进土家族文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发挥鄂西土家族吊脚楼传统文化艺术的现代价值,重新审视民族文化的地位,唤起人们对少数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珍惜之情,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中繁荣土家族文化。通过吊脚楼研究积极进行对外交流,一方面与分布在湖南、贵州、四川等地的土家族进行横向交流,另一方面与其他各民族传统民居及现代居住建筑进行更广泛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汲取他方优点从而使鄂西城乡人居环境建设自身获取更新鲜的活力。

结论

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石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力促进少数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即时实现中华名族伟大复兴的需要,也是增强综合国力和国家竞争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篇5

关键词:市场;美术教育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对民族职业美术教育越来越重视。以市场为导向的民族职业美术教育逐渐成为少数民族教育体系中重要教学课程。本文主要就是对市场导向和民族职业技术教育做主要的说明,总结了民族职业美术教育的特点,最后分析了以市场为导向的民族职业美术教育发展的意义。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市场为导向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社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为了适应新的时展要求,教育方针和教学目的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和创新,以市场为导向的教育越来越符合当今社会的实际要求。发展和完善民族职业技术教育,必须一切从市场需求出发,以市场为导向,进行科学研究,把握好当今时代所给予的良好发展机会,以培养对社会有用的实用型人才作为教育的主要目标,使教育为社会服务,并不断改革和创新,紧紧跟上时代的潮流。我们应当充分地认识到,一旦民族职业美术教育和市场需求没有相匹配,那么培养出来的学生毕业后在社会职场中必然不会较快地相适应,他们不能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在整个市场中,没有自己的立足之地,所学专业根本无法紧跟时代的发展。只有以市场为导向来发展民族职业美术教育,才能真正的培养出能为社会作应有贡献的人才。

(二)民族职业技术教育

对于少数民族教育的概念就是指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对人数比较少的民族群体进行教育。在我们国家,少数民族教育就是指除了汉族意外的民族对于族人进行相关的教育。对于少数民族地区,指的是那些少数民族聚集在一起的地方,也可以说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地方。在整个民族教育的板块中,民族职业技术教育可以说是处在最重要的位置。对于民族职业教育就是指能够对学生进行先进的科学的职业技术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使得能够培养出更多的优秀的少数民族的技术型人才,从而大大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缩短和其他地区的经济差距。对少数民族的学生进行一系列的促进经济发展的教育内容,让他们能够掌握香港的技术手段和职业技能,进一步满足就业上岗的相关要求。

二、民族职业美术教育的研究

(一)民族职业美术教育的特点

对于民族职业美术教育的特点,它包含了和传统的同属美术教育一样的特点,但是对于美术教育还是有一定的差异性,还包括了情意性、经验性、全体性等等特点,此外,名族职业美术教学和市场直接相关联,特别是劳动力市场的联系最为密切,给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所培养的人才。

(二)以市场为导向的民族职业美术教育发展的意义

1.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优秀民族美术文化的传承

对于民族民间的艺术进行研究,有利于改变一个民族的行为、心里、人格以及社会结构的模式,有利于对艺术和宗教的起源的进一步研究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民族美术以及工艺品都保存的十分完整,和其他的民族相比而言,它们主要是有地理位置比较偏僻,长期处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之下,交通十分不发达与世隔绝的特点。最近几年,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西部大开发的社会背景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世界上各国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文化交流也越来越多,各个地区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频繁,文化艺术的传播和交流有了史无前例的发展。因此,发展民族职业美术教育大大加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优秀民族美术文化的传承。

2.有利于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区域经济的教育功能

对于以市场为导向的民族职业美术教育模式的开发,对美术职业教育教学观念有了极大的提升作用,对于美术教育来说,其就业面十分小,完全不能满足广大的毕业生的就业需求,但是如果对于学生的就业质量的很好的提升,很好的适应了企业的需求,毕业生能够很快的融入到社会企业所安排的相关工作,学校的教育模式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这样就有利于学校进一步的办学,学校的知名度也会大大提升。随着学校知名度的升高,那么民族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就业也就将会变得更加让人满意,这样的专业将会是学生们渴望学习的、拼命追求的目标。因此,在这样的市场的推动之下,新的理论体系的支持之下,以市场为导向的民族职业美术教育模式将会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实验,对于民族职业美术教学的教学观念又一次改善,就是把市场作为向导,塑造更好的教学风格,专业的设置将会更加合理化,设定好更加有利于培养市场才相关目标,建立好更加完善的民族职业美术教育理论体系,最好能够使得学校和企业能够进一步的合作,能够安排学生尽快的到企业实践学习,把学校的知识很好的运用到学校里面去,对学校教师的综合素质进行有效的提升。因此,提升民族职业美术教育有利于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区域经济的教育功能。

三、结语

本文对于以市场为导向的民族职业美术教育进行相关的研究和分析,总结了民族职业美术教育的特点以及其发展的意义,发展民族职业美术教育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优秀民族美术文化的传承,提升民族职业美术教育有利于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区域经济的教育功能。这对我们将来进一步研究少数民族地区相关问题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何鑫.少数民族艺术传承与民族地区特色美术教育[J].艺术科技,2012,(05).

[2]张明霞.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J].群文天地,2011,(15).

篇6

关键词 贵州省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 现状 对策研究

1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概述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是借助多种多样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使旅游者在旅游中参与各种休闲娱乐、身体锻炼、体育竞赛、体育康复以及体育文化交流,通过旅游来满足人们求新、求乐、求知、求动、求奇的心理,从而达到回归自然、强身健体、娱乐观赏、释放压力、寻求刺激、文化传承等多种目的综合性活动。它是由民族学、旅游学及体育学交叉融和在一起产生的,具有民族旅游和体育旅游的双重特点,是一种新式旅游文化产品,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旅游业的一个新型分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集健身、娱乐、探险、观赏、竞技、丰富精神生活、陶冶情操等于一体,表现出极大的新颖性和独特性,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2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概况

贵州民族体育,粗狂淳朴。体育与民族风俗习惯紧密相联,多为欢庆民族节日的活动内容,如苗族的“爬杆节”、独木龙舟赛”、“上刀梯”、“骑艺”、“滚山珠”、“斗牛”、“嗤尤拳”,以及瑶族的“赛团螺”和水族的“赛马”等,充满了强烈的生活情趣和古朴敦实的乡土气息。这些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或依附于民族传统节日、或依附于宗教祭祀、或见于日常娱乐、游戏中,各种各样的形式为传统体育活动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丰厚的土壤,使得这些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得以延续至今。贵州各民族的传统体育活动有些以开展得相当普遍,有些还依然局限于本民族内部,不为人们所知。这些少数民族风情与当地独特的自然风光结合,形成了极富民族特色的体育旅游氛围,具有大力开发民族体育旅游的潜力。

3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3.1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经济很不发达,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

近年来,贵州经济虽有较快发展,但经济结构和区域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十分突出,社会有效需求不足,经济实力较为薄弱,国民经济发展还面临着很多不利因素,与沿海城市上海、广州、青岛等相比,经济实力还有非常大的差距,政府投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和旅游基础建设的资金有限,旅游开发的软、硬环境一般,特别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情况更加糟糕,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招商引资的力度,制约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的进一步开发。

3.2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缺乏切实的系统规划

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业作为一个新型的复合产业,政府对其的政策扶持、宏观管理与调控十分重要。贵州虽然制定了《贵州省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但只是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作为一个单一的旅游产品进行阐述,规划的内容不够全面,规划的分量不足。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作为旅游业发展的一个亮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政府应对其产业政策与发展规划进行协调统筹规划,以解决该产业的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空间布局与开发时序、市场建设与产品定位及政策保障措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形象不明,定位不准、促销不力、客源不稳的被动局面,极大地限制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

3.3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市场发育不成熟,市场秩序有待进一步规范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产业发展需要成熟的市场条件,而贵州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作为一个专门市场发育极不成熟,既没有明确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形象策划与定位,又没有客源市场的开发规划,更没有专门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营销对策及促销手段,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产品及项目仅依赖于普通旅游市场进行“可怜的”推销,没有形成独立的市场体系。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从业人员基本都是从其他行业转业过来,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在市场经营中出现了许多不规范甚至违法的操作,给游客利益造成了一定的损害,这很需要有关部门加大市场秩序规范的力度和效度。

4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对策研究

4.1进一步挖掘整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项目

要分层次地整理开发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项目,既要统筹兼顾,又要突出不同区域、不同民族的不同特色,对一些代代相传的民族体育项目,不仅要保留传承的核心内容,使其在内容上更加深化和丰富,还要在形式上进行拓展和充实,使其表达形式更加符合市场的需求。在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项目具体内容的扬弃和完善过程中,一方面要继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优秀文化特色,保持民族性,使这些项目与民族的现实生活和文化状况相协调,相结合,同时又要积极吸收现代竞技体育运动的精髓,找到它们的结合点,丰富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的内容,为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的发展开拓一片新的天空。

4.2进一步提高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全民健身活动中的普及力度

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鲜明的地域性特点,可使不同地区的人民普遍拥有适合各自生存环境,简单易(下转第145页)(上接第120页)行易开展的体育活动,从而使参与全民健身活动的人口遍及全省各地,民族传统体育突出的娱乐性和健身性,可使全民健身活动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比如建立一些少数民族体育的群众体育协会,定期举办群众竞赛,通过协会把这方面的专家、学者、专业人才组织起来,总结经验,提出对策;同时还可借助健身俱乐部这一商业手段,在健身俱乐部中开展一些健身效果好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让民族传统体育走向大众;在社区、公园等公共场所设立一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器材,让少数民族体育真正走向群众,走向社会,从而达到身心愉快,强身健体的目的,进而使之获得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以学校为载体全面推广和普及,使之成为大众健身、体育锻炼和竞赛活动的重要方法与手段,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通过这一途径得到保护、传承和发展。

4.3进一步加强民族体育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的开发

可依托人文资源、地域环境优势、区位优势等旅游资源,从多角度审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发展潜力,积极发掘民族历史文化遗产,将传统体育文化活动的民族性真正发掘出来,对这些体育项目进行科学健康的改进,使之集健身、娱乐、观赏于一体。要将民族风情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结合起来,使体育旅游更具人文性和民族文化特征,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如建立专业的民族传统体育表演团队,通过团队的表演,展示民族体育的高技艺、高水平,让游人全面了解和参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亲身感受各民族的风俗和民俗,了解少数民族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使游人在享受娱乐与健身的同时感受和了解少数民族特有的民族文化,促进民族间的交流、沟通进而促进少数民族体育旅游的持久发展。还可以通过组织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比赛和表演,创办少数民族体育用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服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咨询、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娱乐健身中心等体育经济实体的方式,进一步开发少数民族体育旅游资源和体育旅游产品。

4.4进一步加强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文化的宣传和推广

要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新闻传播媒体,通过媒体让全国及世界各族人民认识、了解并参与。开展多种形式的少数民族体育项目活动,坚持小型多样,业余自愿的办法,结合农业节令,民俗节日和乡村文化站的活动,比如在某些宾馆、旅游度假村或民族节日开展民族歌舞表演,在民族传统节庆活动中则或融入民族传统体育表演和比赛。像布依族春节中的打磨秋、甩花包活动,苗族春节中的斗牛、踢枕头、赛马等活动,侗族旧历年中的踩堂活动、花炮节中的抢花炮活动等。同时,也可举办邻县,邻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邀请赛、对抗赛,让更多的人来认识和参与到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和旅游活动中来。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特色;装饰;设计;元素

广西是一个少数民族的地区,文化资源丰富多彩,铜鼓、花山壁画、刘三姐的山歌闻名遐迩,还有与当地的生存环境相关的干栏式建筑。由于国外各种新思潮的涌入和渗透,动摇着固有的价值观与审美观,没有重视民族特色与现代教学的应用与研究,学生设计出来的作品没能体现出来自己处在民族地域的特色。在这种形势下,教师面临着一个如何把广西特色装饰元素与现代设计相融合的问题,现代设计教育不断快步发展的今天,设计教育也应具有自己的教育特色,培养具有现代设计理念和民族艺术素质的设计人才,适应当今的市场经济的需要。随着中国东盟博览会在广西的召开,对外交流的扩大,将广西丰富的民族特色文化资源开发出来,对促进文化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设计上强调要有自己的民族特色,设计人员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以特色为教学改革发展的出发点,保障建设特色鲜明、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教学理念,营造有利于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育人环境。

1广西少数民族传统装饰元素的内容特点

少数民族传统装饰元素能反映出不同地域文化的风格特色,将广西传统的文化元素比如图腾崇拜、织锦、崖画、铜鼓、绣球等借鉴引用到现代设计中,可以提供丰富的设计元素。广西少数民族传统图形多为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鱼虫走兽,表达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愿望和对自然的崇敬,许多装饰元素都寄托着寓意和象征,如壮族以“蚂拐”为图腾崇拜,视为“雷神”,将“蚂拐”图案装饰在祭祀的铜鼓上寄望风调雨顺及部族人丁兴旺,铜鼓上常见有太阳纹、云雷纹、蛙纹等几何纹样,织锦里的凤凰图案,象征吉祥如意。广西少数民族图形单纯、简练,多以二方连续和四方连续的方式出现,用点、线、面的形态来进行装饰和突出整体形象。这些图案附着于各种载体,如岩壁、陶瓷制品、祭祀用品、纺织品、服饰等。广西少数民族图案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以及民族文化、风俗习惯的积淀中形成的。其常见的题材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1.1动物纹样

动物纹样体现了本色美,大多为鸟纹、蛙纹、鱼纹,以及龙、凤、蛇、蝴蝶、蝙蝠等,如广西少数民族有对蛙的崇拜,以青蛙为丰收的保护神供奉起来,织锦中有许多的龙纹、蟒蛇花、凤鸟纹,现代广西的大型室内外设计也常用龙凤等图案象征幸福美好愿望。

1.2植物纹样

植物纹样以太阳花、梅花、八角花及树纹、果纹等居多,深受人们喜爱。传说壮族信奉的女神米洛甲是从花朵中出生,所以在壮锦中常织有许多花纹图案,这些植物纹样以抽象为主,简洁大方,经过提炼的纹样装饰性极强。在现代设计中适合与瓷砖、玻璃、织物等载体上。

1.3人物纹样

广西少数民族人物纹样通过添加、简化、夸张、分解等装饰手法来表现,在崖画和铜鼓中出现较多。代表是著名的宁明花山岩崖画,壮族先民用红色颜料绘制的人物纹样有概括的造型、夸张的动态,表现生动。

1.4几何纹样

广西少数民族图案中常见的几何纹样主要有雷纹、云纹、水波纹、回形纹、卍字纹、圆圈纹、羽状纹、锯齿纹等,这些纹样概括了通过点、线、面等基本要素表现了自然界的景象或天象,也有基于古文字的变形,大多采用二方连续和四方连续的构图形式。几何图案容易加工,在现代设计中应用非常广泛,墙面、家具、灯具、地砖等也都可以采用,具有一种理性美。

2强调基本理论的学习和基本功的训练

传统广西特色装饰元素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课程教学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一方面,环境艺术设计教学需要传统特色装饰元素为其提供教学内容的支持;另一方面,传统特色装饰元素也需要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来传承。通过教学环节,应该要学生理解本土元素的文化内涵,深入挖掘出广西历史文化之经典,包括骆越文化、历史典故、传说故事等,引导学生探索传统广西特色文化的精髓,有了文化元素为依托,今后学生才能设计出独具特色的作品。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的课堂教学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2.1注重艺术审美能力的培养

教师对广西传统民族特色元素的形式、特点并加以归纳与整合,通过赏析、写生、观察、讨论等多种设计教学方法的结合运用,对基本理论进行讲授,向学生们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包括传统装饰元素的历史,演变、寓意表达,并分析优秀的民族传统装饰元素作品,使学生们广泛的接触广西装饰文化并汲取其中的精华,立体地、全方位地了解装饰元素的文化背景,将少数民族文化自然的融进课堂教学中,由浅入深的启发学生,有效地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民族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2.2调研考察

广西的自然风景、民族风情独具一格,一是可以利用《少数民族建筑实践教学》等课程,组织安排学生到广西地区传统民居历史遗迹的地域,进行有目的性的写生考察,使学生亲身感受到少数民族传统装饰艺术的魅力,真切而直接地接受少数民族传统装饰艺术的学习。对所在区域的地域性文化调研考察之后,结合考察内容分析研究和汇总,对特色装饰元素从历史、形式、色彩、寓意等各个方面进行整理、归纳和提炼,教师指导学生做出有价值的考察报告并绘制相应图案。二是学生通过网络与图书馆,搜集相关的资料,对掌握的资料进行更进一步的进行归纳整理,把收集到的少数民族文化元素经过简化、抽象加工整理后形成自己的符号语言,加强对传统元素本质的理解。在调研考察课程教学总结与展示交流环节中,每位学生都要用文本、图片、视频和作品实物来做课程的学习报告,指导教师除了对课程完成的情况、效果进行总结,对每个作品效果、优点、创新点及不足之处应做出客观评价。

2.3临摹装饰元素作品

对于学生来说,临摹不仅能够帮助体会民族装饰元素表面背后历史发展根源和艺术特色,还能学习传统装饰元素的构成和形式,研究其地域性和文化性。临摹可以加强对广西特色装饰元素研究的力度和认识,帮助学生迅速学习特色元素创作上的优秀方法和经验,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应用于自己的设计创作中。教师要求学生全面观察并分析元素符号的特点,在临摹中学习、体会传统民族风格的精髓,而不只是流于表面,为今后创作做准备和积累,以便今后能够具体应用。

2.4传统装饰元素的提取和重构

提取传统装饰元素中的要素,在此基础上对装饰元素的形态进行简化、分解和重组,融入现代设计的创新思维,并与新的设计相融合,从而创造出具有民族寓意的新设计。设计以图形为基础,以寓意为生命把几个元素巧妙地组合起来,然后将其改造变形。广西少数民族装饰元素具有独特的审美韵味,对这些元素进行提取与重构是传统民族元素与现代艺术结合的创新方法,对现代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例如可以单独提取广西民族元素打散、错位、切割、变异后,运用点、线、面重新组合,形成在色彩、构图、造型上创新的图形。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避免学生对传统元素在设计中的生搬硬套,强调现代审美观,装饰元素要与设计的风格相统一。

3广西传统装饰元素应用训练

传统特色装饰元素通过整合、提取和艺术加工,具有精神层面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如何把广西的传统文化元素运用到当代环境艺术设计中,既要有传统文化元素的形似和神韵,又派生出新的文化元素,让学生们研究装饰元素并能够不拘泥于元素本身,将观察角度扩展、延伸,把历史文化的图形元素,然后再通过家居工艺品、装饰饰品、生活用品等为载体来展现出来。学生做练习的时候可循序渐进:

3.1装饰元素的直接应用训练

广西特色装饰元素经过千年的历练演变,其中好的装饰形式和处理手法,可以直接应用到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建议学生在这个阶段可把装饰元素直接截取,不作太大的变化,对图案和造型进行加工处理,重新设计组合以新的形式出现。如在一个室内设计当中可以将传统装饰元素以浮雕、室内陈设品、或是墙面装饰的形式出现,在室外环境设计中,则可以摆设一些少数民族特有的生活用具、家具、灯具等等。广西少数民族织锦图案中的许多造型及表现形式已经相当成熟,将图案中某个特征或审美表现形式直接应用到现代设计中,只要稍加整理就可为现代设计所用。图案的造型、构图、色彩、纹样等可直接运用在旅游产品、平面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包装设计、服装设计等领域,通过这种方式来直接体现现代设计的民族性,符合现代社会对美的需求,形成独具民族特色的现代设计。

3.2装饰元素的间接应用

将装饰元素进行变化并间接运用到现代建筑与室内设计中,可引导学生设计出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作品。将传统元素内容融入环境艺术设计课程中,比如壮族的壮锦、侗族的鼓楼、苗族的刺绣、京族的独弦琴都是极富地方特色的,这些都是我们做本土风格环境艺术设计的丰富素材。少数民族族的装饰图案通过音乐舞蹈、雕刻、织锦等传承下来,尤其是服饰中的图案非常丰富,题材有传统的礼仪风俗和活动、民间传说,充分体现了浓郁的民族特色。各个少数民族也有自己的代表性图案,这些图案大多具有一定的象征性,有的象征吉祥如意,有的期盼多子多福,表达了人们的美好愿望,设计师要对民族装饰元素中的双关、象征、借喻、比拟及谐音等文化理念进行联想、创造及借鉴。

3.3装饰色彩的借鉴应用

色彩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广西少数民族就有黑衣壮、红瑶、白裤瑶等。在现代设计中巧妙地运用具有民族特色的色彩搭配,能呈现民族韵味的个性美。广西少数民族服饰多以黑、蓝等深颜色为底,上面饰艳丽的桃红、橙黄等色彩构成的图形,进行刺绣、挑花;各个少数民族色彩的喜好也不同,壮锦、瑶锦、侗锦等色彩对比强烈比较绚丽,苗锦相对素雅。将相间交错的织锦图案色彩经过块面对比和分割运用在环境艺术艺术设计中,可表现出强烈的民族风,同时也具有简洁明快的时代感。

3.4装饰材料的应用

装饰材料因气候条件、地理环境而有所不同,教师通过对本土材料进行深刻的研究来体现地域性特色。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强调表达文化内涵的同时要充分发掘当地工艺和材料,注重材料与具体环境的结合,表现出因地制宜的特色。在现代环艺设计中如灯罩、家具等室内陈设品的材料中可采用藤条、麻、草席、竹木等绿色环保材料。钦州坭兴陶、北海的贝雕、博白的藤编等都是广西民间工艺的代表,博白盛产藤条,在形式、设计和加工手法上注重创新,编织技术相当高。通过对每种材料的形态、纹理、色泽等进行研究,挖掘材料的特性,结合地方性工艺,以此创造出富有特色的设计。

3.5启发式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通过对作品进行分析点评并制作实物等手段,实现教学与实践的结合。加强实践环节提供实验场地,与企业和公司建立长期的实习基地,让学生进行市场化的训练与实践,引导学生能够主动地研究与学习,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在《民族元素应用》课程中,教师让学生收集传统特色装饰元素,然后根据各个元素不同的特点和文化内涵,设计相应的作品,学生把方案通过实物制作展现出来,比如T恤、灯具、手机套,学生学习兴致很高,实物制作出来以后除了自己使用还在淘宝网上销售以验证作品的市场性,该作业设计可以和陈设设计、灯具设计和家具设计等课程横向融会贯通。

4结语

欧美日等国家的作品能承袭自己文化及传统艺术风格特色,民族文化气息强烈。我国环境艺术设计课程是以包豪斯体系为基础的课程体系,过去多是引导学生学习西方的简约的设计风格,只学习西方设计的表面形式意味,而忽略了本土的优秀文化特色和民族艺术风格。结合实际,利用民族地区的教育资源弘扬本民族文化、加强国际文化交流合作,建构一个重视民族传统文化和对市场具备应变能力的教学体系,研究和发展广西少数民族地区设计教育,将广西特色装饰元素融入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之中,必定会使设计更具文化性、社会性和民族性。

【参考文献】

[1]康捷.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传统装饰元素的运用[J].中华民居,2012(3):2.

[2]舒永涛.谈当代中国室内设计中传统装饰元素的运用[J].美术大观,2010(10):184-185.

[3]崔笑梅.传统图案临摹与图案教学[J].装饰,2013(7):103-104.

篇8

关键词 两极分化 针对性 教学模式 因材施教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三峡大学少数民族预科班简介

民族班从名称上来看,就知道跟普通班级是有明显区别的。民族班并不存在民族歧视的概念。因为少数民族由于人群总量、分布地区、师资力量等等因素影响,他们的教育水平是严重落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的。但是其中也不乏有优秀的人才存在。所以民族班就是为这样的参加全国统一高考,并且根据实际情况适当降分优先录取的学生所组成的班级。他们在高校接受的教育和普通班是没有区别的。民族班的成立更多地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支持,因地制宜的人才培养措施,同时这也是我国各高校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这一措施的实施,有利于维护和加强我国的56个民族大团结,为我国的稳定快速的发展奠定群众基础,对国家对民族都是具有重大积极意义。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预科班和民族班的招生范围是有一定的限制的。在生源上,学生必须是当届的考生。侧重点在于招收那些偏远山区、高寒地区、牧区的学生。例如三峡大学就招收了来自朝鲜族,蒙古族,回族,哈尼族等多个少数民族的学生。

三峡大学自2003年开始招收少数民族预科班学生,招收过程中按成绩分为二本和三本的预科班,实习育。现在民族预科班隶属于三峡大学民族学院。三峡大学民族学院是在原少数民族预科部、长江三峡发展研究院、三峡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武陵民族研究院基础上,于2012年8月组建而成的。学院主要从事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和三峡区域民族问题研究,现有来自全国30个民族的少数民族预科生869人。学院在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和南方少数民族研究领域,尤其是在武陵民族研究领域已经形成了自身的特色。

2 预科班英语学习的特点

一是两极分化严重。对部分学生来说,课程内容太简单,可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又很难跟上,这导致基础差的同学越来越没有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动力。二是教学内容多。按照规定,学生必须在一年内学完预备级要掌握的词汇和其它相关的学习任务,要使学生在一年的修业年限中基本掌握近 3000 个常用词汇, 掌握基本语法, 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译能力, 能够适应本科阶段的英语教学。三是预科英语教学不仅传授语言知识还要培养语言能力。在课程安排上有一周一次的听力课,所以不同于高中的“填鸭式教学”,预科教学与大学本科教学已逐渐接轨。

3 教学模式的针对性

我们应提高少数民族预科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以蒙古族预科生为例,造成其缺乏英语学习的内在驱动力是因为蒙古族预科生在参加高考时,英语只按30%的比例记入总分。所以,在强调升学率的中学阶段,英语学科都不给予足够重视。而且蒙生与汉生相比,性格方面都比较内向,汉生学习英语的态度是积极主动爱表现, 蒙生则不然。另外,如广西,海南等的本地的经济,语音,以及当地对英语的重视程度不够,英语基础也相对较差。另一主要原因是学生对自己的英语学习能力缺乏自信心。他们认为自己高考英语成绩低,基础差,底子薄,再怎么努力也不会有大的提高,慢慢就失去了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所以如果条件允许,应当进行分班教学,以便因材施教制定和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案。如没有分班,教师也应尽快摸清学生的底。对于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应采取减小教学难度,例如,布置不同的家庭作业,布置课后朗读练习,然后在课堂上朗读,因为朗读能够提高学生的信心,而且这种练习也不会令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反感。另外教师课下可询问和检查课后书面练习完成情况,而且多给予正面评价,使少数民族学生感到自己和汉族学生一样受到重视。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应增加学习内容,提高教学难度,量体裁衣式地培养,使每个学生都有目标,通过自身努力都能达到自己的目标顺利毕业。

而由于教学内容本来就比较多,也可考虑组建学习小组和兴趣小组,以本院学生为例,2010 年共招少数民族预科生 98 人,其中有 40%是来自周边地区的土家族,其别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边远贫困地区,因为土家族相比于其他民族英语基础总体上来说要好一些,建立“一帮一”互助学习对子。布置小组任务,例如话剧表演和英语阅读展示等。

因为预科不仅要巩固基础,还要进一步加强听力以及读写译方面的能力。教师可充分应用多媒体,展示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例如口语方面网上有很多视频教程,课前可查阅相关内容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在作文方面笔者提供了与课文相关的几个话题或者仅仅是问题,学生可选择其中感兴趣的进行短篇写作。听力方面笔者用不同的方式利用材料,例如选择题出得特别好的材料做选择题,有的材料适合精听某些句子和段落,有的材料会播放两遍,第一遍用中文讲出大意,第二遍经过两分钟准备用英文讲出大意,既练习了听力,又练习了口语,而且帮助基础差的同学理解了材料。口语方面还安排了学生做presentation,总结最近阅读的文章或者感兴趣的话题,例如电影爱好者对介绍外国影片,唱英语歌曲,朗诵诗歌,讲故事,排演英语短剧等,这样不仅觉得学习英语有用,而且从学习中找到了乐趣;而且笔者鼓励学生进行文化交流,介绍自己的民族文化。另外笔者开展多项课内、课外活动,通过多媒体教学、课堂比赛、测验、举办英语演讲比赛等实践,对提高英语学习的兴趣有很大帮助。

4 结语

在民族预科班的英语教学中“两极分化”一直是所有教师感到头疼的问题,在日常的教学中如何进一步做到“量体裁衣”,“因材施教”是所有教师应该正视的课题。对此,我们应不断加强交流,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不断加强他们学习的动机和兴趣,形成特殊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曹容.民族预科英语教学探微[J].康定学刊,1998(3).

[2] 田式国.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 杨国俊.论大学英语学习动机的强化策略[J].外语界,2002(3).

篇9

关键词:“一带一路”;茶马古道;沿线民族地区;发展作用

“茶马古道”是一个有着特定含义的历史概念,它是指唐宋以来至民国时期汉、藏之间以进行茶马交换而形成的一条交通要道。①一般而言,它可以分为川藏线和滇藏线两条大的线路。茶马古道隐藏于云藏高原的崇山峻岭之中,它用丰富的支线网罗滇、川、藏三省,构成连接三省的血脉,它曾是中国西南地区社会交往、民族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同时,它更向外辐射到越南、老挝、泰国、尼泊尔以及印度等国,加强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同时也是在世界范围内传播民族文化和传承精神文明的载体,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历史上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现如今,茶马古道已经是闻名世界的历史文化传播的古老通道,在学术界存在着“北有丝绸之路,南有茶马古道”的研究格局。②更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有序推进,茶马古道必将对沿线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起到良好的带动作用。

一、茶马古道的历史与意义

关于“茶马古道”的命名,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作为一个学术命题首先由云南大学的木霁弘教授以及陈保亚等学者提出。在二战之后至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历史原因以及诸多的现实因素,茶马古道一直沉寂在云藏高原的山间水畔。直到20世纪90年代,木霁弘、陈保亚等六名学者徒步考察了古道的滇藏线和川藏线,共同出版了《滇川藏“大三角”文化探秘》一书。在书中,他们借用古道上最具有代表性的“茶马互市”提出了“茶马古道”的概念。这可以说是茶马古道学术考察活动的开端。从此之后,形成了一波茶马古道学术研究的热潮,茶马古道的路线和历史渐渐清晰,茶马古道的知名度也在这些研究中不断上升。

茶马古道的前身可以追溯到在汉朝之前就已经存在的“蜀身毒道”。但由于茶马古道地处祖国的大西南,古代多为各少数民族聚居,所以一直不为历代统治者所重视。茶马古道兴于唐宋,盛于明清,二战中后期最为兴盛。唐宋期间,唐王朝同吐蕃战争不断,但民间交流反倒因为战争逐步的增加。滇川藏的各少数民族有的亲唐,有的亲吐蕃,但不管是亲唐还是亲吐蕃,都在一定程度上同其他地区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交往过程中,尤其是在同吐蕃的交往过程中,逐步的促进了茶马古道的兴盛。到了明清时期,统治政府在茶马古道设置现在学术界普遍认为茶马古道存在两条主道,一条是滇藏线,另一条是川藏线,两条线均以“茶马互市”③为最主要的交易方式。

茶马古道在中国的分布主要是在滇、川、藏三省地区,向内可延伸到广西、贵州、湖南等省市,向外则直接抵达印度、尼泊尔以及东南亚的缅甸、越南、老挝、泰国等国家,并辐射南亚、西亚、东南亚的另外一些国家。作为西南地区的重要国际通道,自茶马古道出现以来,它就在推动中国西南边疆经济和文化的开发,促进国内各民族之间乃至同国外的交流与合作,维护边疆的政治稳定和民族团结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独特的民族文化风情以及在历史上发挥的重要作用等等因素,茶马古道同其他历史上存在的古道相比,具有自己的特点和特殊的历史意义。这些特点和特殊历史意义可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茶马古道被学术界誉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中国古文明传播的国际通道”。④正因其地势最高,同时沿途气候环境又复杂多变,路途又是极为遥远,因此茶马古道又是通行难度最大的古道。

茶马古道翻越横断山脉、冈底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横跨金沙江、怒江、澜沧江和雅鲁藏布江,所经之地海拔均在三四千米以上,几乎横越整个青藏高原。而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因此,说茶马古道是海拔最高的古道是毋庸置疑的。

茶马古道沿途气候更是所谓“一日有四季”,一日之中可同时经历大雪、冰雹、烈日和大风等天气,气温变化幅度极大。有民谚曰:“正二三,雪封山;四五六,淋得哭;七八九,稍好走;十冬腊,学狗爬”。千百年来,茶叶正是在这样人背畜驮历尽千辛万苦的情况之下而运往藏区各地的。据有人统计,经川藏茶道至拉萨,“全长约四千七百华里,非三、四个月的时间不能到达。⑤藏区民众中有一种说法,称茶叶翻过的山越多就越珍贵,此说生动地反映藏区得茶之不易,同时也说明了茶马古道上行路之艰辛。

茶马古道大多为山路,加之极高的海拔,以及变化无常的天气,其行路之艰难可想而知,而其路途又遥远。如《明史・食货志》载曰:“自碉门、黎、雅抵朵甘、乌斯藏,行茶之地五千余里。”焦应的《藏程纪略》记:“坚冰滑雪,万仞崇岗,如银光一片。俯首下视,神昏心悸,毛骨悚然,令人欲死……是诚有生未历之境,未尝之苦也。”⑥如此漫长艰险的高原之路,使茶马古道不仅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古道,同时也是世界上通行难度最大的古道。

2.除两条主线外,茶马古道的支线如毛细血管,分布极为广泛,紧密联结滇、川、藏三省。

茶马古道的线路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滇川藏三省的交通网络线。在两条主线的沿途,密布着无数大大小小的支线,将滇、藏、川“大三角”地区紧密联结在一起。这些大大小小的支线,其实等同于各地区相互交流的交通线的总和。从一定意义上讲,茶马古道是滇、川、藏地区的生命线,失去这些生命线,滇、川、藏三省的联系不会如此紧密,甚至于在三省内部,个地区之间的联系也不会如此的灿烂多姿。

如果将茶马古道的两条主线路比作“大血管”的话,那么茶马古道的小支线就是“毛细血管”,而各条小支线相互联结就形成了“毛细血管网”。虽然“大血管”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毛细血管”也是必不可少的。甚至于这些“毛细血管”在维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上比“大血管”还有更现实和直接的作用。

3.茶马古道所经之地均为民族地区,在其沿途,包括汉族在内的20多个民族比邻而居,因此,茶马古道也是一条各民族共同繁荣,共同进步的团结之路。

藏族史诗《格萨尔》说“汉地的货物运到博(即藏区),是我们这里不产这些东西吗?不是的,不过是要把藏汉两地人民的心连在一起罢了”。⑦这是藏族民众对茶马古道所起作用的最透彻和最形象的理解。所以,无论从历史与现实看,茶马古道都是汉、藏民族团结的象征与纽带。

茶马古道不仅促进了与祖国的统一和藏汉人民唇齿相依、不可分离的亲密关系,而且促进了茶马古道所经之地各民族的血脉联系。茶马古道沿线,傣族、拉祜族、回族、基诺族、白族、布朗族、彝族、哈尼族比邻而居,和睦相处。哈尼族、基诺族、布朗族、拉祜族、白族、藏族等各族村寨隐藏其间,可谓一幅山美、水美、人美的天然画图。⑧在马帮中,亦有各族人民参与其中,他们之间彼此照应,不仅加强了文化的交流,更在艰难的旅途中形成了深厚的情谊,加强了各民族的血脉联系。

几千年来藏、彝、纳西、傈僳、哈尼、基诺、羌、普米、白、怒、景颇、阿昌等民族通过这条古道不断加强彼此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与往来,增进了各民族间的团结和友谊,促进了沿途的经济、文化、艺术、宗教、民俗等各方面的繁荣和发展。这就如木霁弘教授等学者提出的一样,茶马古道加强了滇、川、藏三省之间的相互联系,使它们成为一个在经济上文化上不可分割的“大三角”,促进了西南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和健康发展。

茶马古道是汉、藏、白、纳西、傣、拉祜、哈尼等民族和谐关系和民族团结的见证和纽带。见证了汉、藏以及西南各民族发展。融合的历史,见证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的历史进程。各民族的茶马贸易不仅仅体现为单纯的商品交换和贸易活动背后的经济上的依赖性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联系,也促成了汉、藏等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多民族间的相互沟通和情感上的联系。

二、茶马古道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对沿线民族地区发展的作用

茶马古道与沿途居民血脉相连,至今仍然发挥重要作用。在滇、川、藏三省的边远地区以及深山区,川藏、滇藏公路难及之处,茶马古道至今仍为当地人民所利用,还在发挥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茶马古道之所以知道现在仍在运转,是与它毛细血管般的丰富支线分不开的。这些支线随着历史的发展已经完全的成为当地人交通,贸易的必须之路,甚至是唯一的道路。除了这些千年的古道,很难开发出新的道路。这些有着悠久历史的古道,从形成的时候起,就是根植于当地人民的日常生活之中的,它是为了方便当地人民的日常生活而开辟的。现在茶马古道已经融入到当地人民的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离开这些古道,当地人民无法出行、经商访友,正常的生活都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建国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茶马古道还在不断地发展。在社会主义的新时期,伴随着公路事业的发展,以及旅游业的长足进步,茶马古道也随着时代的变化有了新的现实意义。在“一带一路”大背景下,茶马古道对沿线民族地区的发展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1.“一带一路”背景下茶马古道的新发展

和平解放后,青藏线、川藏线同时建成,开辟了与内地交往的全新时代。古老的茶马贸易活动早已变成了历史,而承担茶马贸易的道路也焕发出新的青春。1957年,国家修通了滇藏、中乡公路,各种物质、生活必需品源源不断地通过内地运往,彻底改变了茶马古道上人背畜驮的落后状况。

现在,昔日的“茶马古道”早已被青藏公路、川藏公路、滇藏公路等现代公路所取代,如在昌都已形成“两横一纵”(两横:北线国道317,由四川德格-江达-昌都-类乌齐-了青-巴青-那曲-拉萨;南线国道318,四川巴塘-芒康-左贡-八宿-林芝-拉萨;一纵国道214,由云南的德钦-芒康-左贡-昌都-类乌齐-青海的囊谦)的交通格局,基本形成了“干”字形的现代“茶马古道”。⑨

现代“茶马古道”是茶马古道在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新发展,是党关心滇、川、藏各少数民族与民族地区发展的具体表现,并必将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有序推进的得到进一步的加强。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新时期。茶马古道作为联结滇、川、藏三省的纽带,在加强文化交流,繁荣三省经济,促进三省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社会主义新时期把原来落后的山路改造成先进的公路,以加快民族地区的发展进步,也是新时代的必然要求。

2.茶马古道具有极高的旅游价值

茶马古道沿线有独具特色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尤其是滇、川、藏三省区对茶马古道的旅游联动开发,能够构建成一条世界级的黄金旅游线路,将茶马古道打造成全球著名的旅游品牌。

现在这条世界上最为艰险的,也是最为壮丽的道路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人们的浓厚兴趣。虽然滇藏、川藏公路早已取代了过去蜿蜒伸展在深山、河谷及连接起一座座村寨的“茶马古道”,但江山依旧,古风犹存。滇藏、川藏公路便利了茶马古道的交通,同时也为茶马古道发展优质旅游带来了便利。渴望对自然的亲近,对神秘的茶马古道的向往,必然使得“茶马古道”成为世人关注的一条黄金旅游线路。

茶马古道沿线民族文化灿烂多彩,有俗语形象的表述为“五里不同音,十里不同俗”。这种多元文化特点,使茶马古道成为一条极富魅力且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走廊。这也是茶马古道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文化资源保证。也正是如此,“茶马古道”作为区域联动开发战略的内容之一被写入了中国“十五”旅游发展规划之中,纳入中国旅游“十五”计划优先开发的黄金旅游线路。

而茶马古道的开发也已经有了一些较为成功的案例。如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大研古城不仅是一个多民族文化的交融地,更是茶马古道上重要的货物产地和中转集散地,是“活着的茶马古道重镇”,而丽江古城也一直在处在茶马古道的旅游业的前列。2001年11月,丽江因其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方面的卓越成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丽江模式”向全世界推广。⑩

茶马古道集中了我国最好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完全可以将其开发成世界级别的旅游品牌,并把它培育成西部经济增长的新的战略支撑点。而在茶马古道品牌的带动下,沿线地区的国际旅游发展必将得到长足的进步。

3.茶马古道可以带动滇、川、藏三省发展

茶马古道将滇、川、藏三省联结为一个紧密的“大三角”区域,茶马古道的发展会直接带动茶马古道的沿线乃至滇、川、藏三省的发展。随着对“茶马古道”研究的深入和旅游开发的进一步进行,将会对滇、川、藏三省的社会经济文化乃至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产生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一带一路”建设的新时期,茶马古道的开发受到了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由于茶马古道是我国西部地区最具开发潜力的黄金旅游路线,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的不断深入,国家将茶马古道的开发最为旅游工作的重点来抓,正在投入巨资对“茶马古道”的线路进行整合与开发,这不仅可以进一步促进茶马古道沿线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必将推动云南、四川、三省“大三角”旅游经济圈的蓬勃发展。旅游业又必将带动服务业以及周边产业的发展,从而推动该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事业的共同进步。

三、结语

“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重新挖掘茶马古道对沿线民族地区发展所能起到的作用,是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的。在沿线各民族地区的发展中,发展了的现代茶马古道将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既是走出去的重要通道,又是凝聚力量的重要纽带。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继续发挥茶马古道的作用,可以有效在当今对沿线民族地区发展所能起到的积极推动。(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注解:

① 石硕.茶马古道及其历史文化价值[J].研究,2002,04:49-57.

② 张永国.茶马古道与茶马贸易的历史与价值[J],大学学报,2006(6):34.

③ 杨镰.丝绸之路的经行者与探索者[M],见于斯文赫定著,江红、李佩娟译.丝绸之路.代序.

④ 王川.茶马古道旅游品打造的思考.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4(2),27-32.

⑤ 《康藏交通与抗战建国》,载《边政公论》卷五.

⑥ 吴丰培辑《川藏游踪汇编》,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第13页.

⑦ 转引自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昌都茶马古道旅游开发可行性研究报告》,2001年铅印本,第133页.

⑧ “昆明民族茶文化促进会”会刊,民族茶文化.2004年第1期.

篇10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少数民族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依赖感越来越强烈,社区民族工作的内容也在相应增加,对社区服务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进一步做好社区民族工作,是在新形势下切实做好民族工作的一条创新之路;做好社区民族工作,是增强民族团结、增进民族文化交流、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举措。

长期以来,我区对民族工作高度重视,认真把握“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把民族工作作为我区积极构建和谐社会、打造一方平安热土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来抓。积极探索社区民族工作的各种新措施、新途径、新方法,有力地促进了社区民族工作的深入开展。

我是少数民族散杂居住地,常住少数民族有**个族别,****多人;流动的少数民族主要由*族、*族、*族等,人口**万,其中回民以开拉面店为主,**族、**族等以务工居多。

今年以来,我局在社区民族工作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掌握好基层动态信息,健全各种台帐资料,同时在少数民族较为集中的镇、街道设立了少数民族活动场所,配置了活动设施,成立了“少数民族之家”,同时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民族工作的通知》,对相关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

二、设立少数民族信息联络员队伍,发挥少数民族信息联络员的积极作用,我局选出一批在本族群众中有一定威信、文化程度较高、具有代表性的流动少数民族骨干聘请为少数民族信息联络员,不定期召开会议和培训,向他们通报工作,听取信息反馈,及时把不稳定因素解决在萌芽状态。

三、加强与少数民族输出地的联系,建立合作共管机制,巩固和谐的民族关系,根据省、市民族工作的要求,针对我区部分镇**族务工经商人员较多的情况,我局组织了部分相关部门代表、镇民族工作分管领导和民宗干部赴**省**族自治县交流考察,签订了《共建和谐民族关系协议书》,建立合作共管机制。

四、积极调处涉及少数民族的矛盾纠纷,切实维护少数民族群众合法利益。今年我局会同相关部门积极协调解决多起涉及少数民族的矛盾纠纷,依法维护少数民族群众的合法权益,妥善协调处理了涉及少数民族的矛盾纠纷**起,其中涉及交通事故、邻里矛盾、店面租赁、拆迁补偿、城市管理等方面,有力地促进了社会和谐,维护了全区的社会稳定。

我区的民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涉及少数民族矛盾逐渐增多,且少数民族群众自身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需要解决,由于客观原因,大部分流动少数民族群众的文化水平不高,对党的民族政策的了解比较肤浅,学习和活动的组织开展、子女入学、投资经商、通过法律手段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等方面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各种困难,社区民族工作网络虽已建立,还需要进一步健全和加强,基层民族工作人员的工作素质和能力也需要进一步提高。

建设和谐社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工作,做好社区民族工作是建设和谐社区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促进社区内各民族群众团结和谐、共同发展是建设和谐社区的重要方面,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做好社区民族工作的重要意义,把社区民族工作作为城市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和基础工作来抓紧抓实,针对我区社区民族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几点思考意见以供参考。

一、统一思想认识,加强领导,建立健全强有力的工作机制,提高做好社区民族工作的责任感。

要始终把少数民族群众作为加快发展和保持稳定的重要力量,引导他们为我区的经济社会建设作贡献。要发挥社区党支部在社区民族工作中的核心作用,统一思想、统一认识,加强对社区民族工作的领导,以党的民族方针政策为指导,认真加以贯彻执行,要为社区内的少数民族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切实为他们服务,切实保障他们的平等权益,从促进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的角度出发,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和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的原则,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不断把社区民族工作向前推进。

二、摸清社区民族工作基本情况,充分掌握真实资料,建立好社区民族工作基础台帐。

民族工作进社区,最重要的是要做好各项基础工作,要对社区少数民族基本情况进行详细的了解,切实掌握完备、翔实的资料,通过对基本情况的摸底调查,对得到的资料进行汇总分析,建立少数民族常住人口、流动人口、贫困户、就业情况等方面的基础台帐,及时更新、完善,实施动态管理、长效管理。在掌握详细资料的基础上,要对社区少数民族的各方面情况进行科学、系统地分析,掌握特点、摸清规律,以便进一步加强社区民族工作的能力。

三、进一步健全组织网络,创新服务工作平台,积极探索社区民族工作的新途径和新方法。

社区民族工作的核心是群众工作,要针对少数民族的特点,从组织建设入手,发挥各级组织在民族工作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努力把社区民族工作纳入社区群众工作网络中来,将社区民族工作网络与社区统战工作网络结合起来,完善区、镇、村三级工作网络,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点面结合的社区民族工作组织网络,使少数民族群众反映的问题和困难得到及时妥善的解决。充分发掘社区资源,本着为少数民族群众服务的宗旨,探索多种服务方式,将便民、利民服务提供给广大少数民族群众。以社区、街道服务中心为基础,设立少数民族咨询服务站,争取和依托有关单位、私营企业、个体经营户等,发挥各自专长,明确服务内容,建立包括文化、娱乐、医疗、生活等项目的社区服务网点,完善社区服务功能,提升社区服务水平,在服务中突出重点,把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的关心和扶贫帮困工作落到实处。

四、加强宣传教育,开展各类培训和活动,促进民族团结事业不断进步。

基层社区要始终把增进团结、促进发展和维护稳定作为做好社区民族工作的根本目的,把民族政策法规和民族团结进步以及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农村建设的宣传教育,作为开展社区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进行。不仅要对社区居民开展党的民族政策宣传活动,提高社区干部群众对做好民族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而且可以通过举办民族知识竞赛、培训班、发放宣传手册、开展社区活动等形式,对社区居民进行民族团结进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形式教育。同时,要充分发挥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才的作用,通过发挥民族群众专业特长的作用,为社区教育、文化、环境、治安等提供支持,树立起少数民族同胞的崭新形象。同时依托社区现有的设施设备,建立并完善“少数民族之家”,为少数民族群众提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供文化娱乐和健身活动的机会,丰富少数民族群众的业余生活,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明要求,把社区民族工作渗透到社区管理和社区服务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