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教育市场分析范文

时间:2023-10-27 17:52: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化教育市场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文化教育市场分析

篇1

国内都市报得以在短时期内兴起,其核心的因素之一在于确立了服务的观念,恰如号称“中国都市报之父”的席文举所言:“我们把宗旨定为全心全意为市民服务,是从另一个视角来考虑的,那就是我们着重是为人民服务和服从人家的。我们把位置摆得很低,不是去领导市民,而是做市民的公仆。”固然,教育报刊与都市报的定位迥异,教育报刊更强调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确保教育报刊要实现引导人、教育人的历史使命,但从根本上说,教育报刊必须时刻牢记自己的首要宗旨,始终把“服务教育、服务青少年健康成长”放在最根本的位置上,有效的服务才是教育报刊完成其历史使命、实现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当今时代传媒数量众多,受众选择面很宽而居于主动地位,在如此局面下,江苏《莫愁》杂志社副总编马建强曾说过这样几句话:“我的本职工作是编刊物,编刊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制造读者,继而服务读者”。“办刊物,赢得读者是根本,巩固读者是关键,成就读者是目的。”这几句话道出了教育报刊以服务寻求自身事业发展的诀窍,教育报刊要成就自身的事业,必须拥有稳定的读者群体,而无论是“制造读者”、“赢得读者”或者“巩固读者”,都依靠切实的服务。

教育报刊为青少年读者服务,核心是变革报刊对待青少年读者的视角,真正以平等的视角看待青少年读者。在过去较长一段时间,教育报刊始终认为自己是教育者和引导者,青少年读者应该无条件服从于自己的教育,如此必然导致报刊忽视青少年读者的想法和要求,而习惯于按照自己的思路和方法去开展信息传播和宣传教育,双方的想法在许多时候难以“无缝对接”,传播的效果自然很难保证。平等视角的重要作用,在于教育报刊能够自觉把青少年读者作为与自己平等的主体进行思考,从而认真考虑他们的各种信息需要,了解他们的接受观念,进而以他们乐于接受的方式传递青少年需要的各种信息,使青少年切实感觉到自己是在接受服务。

教育报刊开展信息服务工作,主要方式是为青少年读者提供有用的信息产品。过去由于与教育主管部门存在紧密的工作关系,教育报刊习惯于“布置任务”、“安排工作”,现在应该转变观念,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手法传播信息,体现出“服务读者”、“以读者为中心”的思路,把报道当中读者最关心、对读者最有用的信息要素充分提炼出来,放在最明显的位置,使对方乐意接受,增强新闻报道的服务性,增加信息的穿透力和到达率。实际上,教育报刊上许多报道都与青少年学生的学习、生活等日常活动紧密相关,以前在旧的思维模式下总是被处理成工作报道,只要真正转变观念,把有利于青少年学生的信息内容和要素突显出来,就能够变成体现服务意识的信息产品,它的运作不在于执行起来困难多少,而在于观念是否切实转变了。

只要真正具备了服务的意识,教育报刊还可以为青少年读者开拓出许多服务手段,例如,提升印刷、发行等工作的质量,使这些环节更加人性化,使读者能够尽快阅读报刊,促进信息产品切实发挥功效;此外,教育报刊还可以借鉴邹韬奋当年办《生活》杂志时的一些举措,如帮助读者购买书籍、学习用品等,借助报刊较为完备的发行网络开展物流工作,为一些边远地区、农村地区的中小学生提供帮助。

二、隔离“市场化经营”恪守公益宗旨

教育报刊坚持“市场化服务”观念,可望为自身赢得读者,但它们却不能因此开展市场化经营,把稳定的读者群体作为自身争取广告和利润的重要砝码,因为教育报刊社是一个具有公益性质的教育工作部门,而不是一个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济团体——隔离“市场化经营”,是教育报刊确保其公益性质、体现其公共产品特色的重要标志。

报刊市场化经营的基本模式,就是追求利益最大化,只要创造利润的行为不违背国家法律、政策,报刊都可以实施,以此促进自身的利益扩大。通常而言,报刊市场化经营的主要手段有这么几种:尽量多刊登广告,增加广告收入;将发行控制在合理的区间,对报纸而言尤其突出,因为发行将造成巨大的亏损,所以并不追求绝对发行量大,而是寻求发行量与广告之间达到最佳的配比;在纸张、印刷、发行费用上涨的时候,提高报刊零售价格,减少亏损乃至增加利润……

应该说,市场化经营对于改善报刊经济状况是大有益处的。不过,人们常说教育要公平,因此青少年对于教育重要环节之一的教育报刊在享受、消费方面也应该实现公平——教育报刊要真正实现“服务于青少年,服务于教育事业”的使命,必须回归其公共产品的特性,公共产品的本质在于它的公共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产品供给结构的公平性,公共产品具有对消费者的非排他性,政府只有公平、均衡地向各社会成员提供公共产品,才能实现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均衡;二是产品供给过程的公开性,公共产品供给实际上是政府对公共资源的配置过程,按照公开透明的原则生产和分配公共产品,是市场经济对政府特别是财政部门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的基本要求;三是产品供给取向的公正性,这要求政府要按社会公众的集体意愿提供公共产品,弥补市场失灵,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实现社会总福利和人均总福利的最大化。

由此可见,上述的市场化经营举措,在很大程度上都会妨碍教育报刊完成其公共产品功能的实现:报刊上广告内容太多,必然影响青少年读者获得的有效信息;为追求发行与广告的最佳配比而控制发行量,势必造成部分读者无法享受到信息服务;提高售价,更会直接增加读者的经济负担,甚至导致部分经济困难的学生无法订阅报刊,从而失去获得这一教育途径的机会……因此,教育报刊为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必须摒弃许多在其他报刊经营中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市场化运作措施,其目的是避免报刊向市场获得的经济效益最终转嫁给读者,增加他们的经济负担,或者降低他们获得的服务质量,甚至造成他们失去被教育的机会。

教育报刊自觉隔绝“市场化经营”,必然导致其经济效益的大幅度下降,而这又将妨碍它们实现“服务于青少年,服务于教育事业”的使命,为此国家和社会应当承担责任,通过扶持和赞助等举措,有效弥补“市场失灵”,使教育报刊的服务功能稳步得以提高。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国家将扶持面向青少年开展教育的报刊事业,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十四条规定:“出版专门以未成年人为对象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等出版物,国家将予以扶持。”因此确保财政资金投入、消除教育报刊的经营压力是应有之义,也是最直接的办法。不过,鉴于当前我国公共财政紧张的现实状况,我们还可以考虑更有效的措施,既能确保教育报刊这一公共产品切实提供给广大青少年,又能节约成本,减少财政支出,这就是政府“购买”服务而提供公共产品,体现在教育报刊领域,政府可以不再由教育部门包办教育报刊,而采取“购买”教育报刊产品的方式实现这一职能,即允许某些社会机构和组织在政府和教育部门的监督下提供教育报刊产品,具体而言,一是让部分教育报刊组建跨地区的报刊集团,形成规模,以往一省一报、一省一刊的机构分散、重复、不均衡,在竞争中必然势单力薄,而进行资金联合、技术联合、市场联合后,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分工负责,统筹协调,有效降低运作成本,并增强服务能力。此外,也可以将各地的教育报刊逐步转入当地的报刊集团,借助这些媒体集团的优势,提高教育报刊的服务水准,并切实降低经营成本,但是,国家对于教育报刊的扶持政策仍必须落实,切不可让教育报刊进入传媒集团后也跟着采取“市场化经营”模式了,或者把教育报刊经营中的政策性亏损等经济负担转嫁给读者,使教育报刊最终丧失了公共产品的特性。

篇2

在知识经济时代以及市场多元变化的环境下,员工的思想认识、素质能力以及企业文化意识,对企业的和谐发展起到越来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管理的重要成分,其面向员工的思想文化、知识素质、人文意识等进行管理,通过制度落实、教育培训、文化影响等方式,提升员工的整体素质,进而实现企业人力资源效能的发挥,因此,强化企业政治思想工作,成为现阶段企业发展的重要任务。

一、思想引导,效能调动,实现人与企业链接

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主体是企业员工思想,其工作方式有组织教育、培训学习、宣传指导、制度规范等,在工作过程中,其面向员工的思想、需求,进行定位性的引导或是满足,这就以最大的心理诱惑使得员工自愿加入到企业建设之中。企业员工是企业发展的根本推动力,尤其在现代市场竞争条件下,企业要想取得竞争一席之位,必须具备强硬的内部凝聚力,这就要求将员工充分凝结到企业建设中,且从政治思想上实现员工对企业的依赖与认同,进而实现员工积极性的发挥,将员工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相统一,将员工发展与企业发展相统一,进而实现企业全面化、持续化发展。因此,在现代环境下,必须以思想政治工作来强化企业与员工的链接。

其一,以思想为基础,强化思想引导。人才力量的发挥是企业生命力的表征,思想政治工作要充分发挥其思想引导的功能,落实员工思想建设,依据企业文化、企业制度、管理条例、员工规章等,对员工的企业思想展开培训教育,以促使员工全面了解企业,熟悉企业历史、文化、发展规划、前景动向等,进而实现自身行为与企业发展相统一。其二,以心理为基础,创新工作方式。在多元性经济刺激下,员工的思想认识、思维观念等发生了显著变化,尤其员工个性化突出,对于一成不变的事物容易产生厌烦,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要转变一字一板的制度宣传或是单一的强制管理方式,积极采用演讲、娱乐演出、竞赛、现场模拟、考察学习等方式,让员工在开放性的环境中,接受企业、依附企业,参与到企业发展之中。

二、人本管理,制度内化,提升企业管理效应

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管理的基础,因此,要实现政工管理效能,必须坚持员工思想教育,坚持从员工利益、需求出发,以人本管理模式,将企业相关性的制度以及政策落实。其一,肯定员工价值,提升民主意识。员工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企业管理中,要转变传统的单一化的政治管理、强制管理的模式。充分认识员工力量,肯定员工价值,尊重员工的思想、劳动成果、付出等,通过走基层,发掘员工身上的亮点,并根据员工特长或是成绩,提供相应的工作岗位或奖励;适应员工开放性思想的要求,充分听取员工的意见,采用民主管理方式,扩充管理基层经验,并为员工提供广阔的发展平台,在提升员工企业主人翁思想的同时,刺激员工能量的发挥。其二,关注员工发展,运用多重激励。与制度管理相比,激励策略多员工的诱惑性更大,因此,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要充分发挥激励作用,提升员工的思想意识。首先,全面认识员工能力,从员工能力出发,制定相应的考核评估制度,并将员工的绩效表现、工作态度、企业思想、职业素质、人格品质等方面列入评估范围内,促使员工政治思想的提升。其次,结合员工的利益需求,提供相应的精神奖励、物质奖励,并为员工提供晋升机会,促使员工对外学习等,在满足员工利益的同时,提升员工对企业的信赖感,进而实现员工能动性的发挥。最后,在市场竞争的刺激下,企业要取得发展,必须要求企业员工具备相应的竞争意识,而在思想政治工作中,以多种考核制度,如竞争上岗制、专业证书等,促使员工竞争意识的提升,同时,在岗位竞争、绩效竞争过程中,有力实现了企业发展。

三、文化链接,素质提升,提供人力资源支持

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存在最为紧密的关系,可以说,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在于企业文化的宣传,企业文化的完善是思想政治工作丰富的结果,同时,两者都为思想感召、文化教育、人文暗示等方式,影响着企业员工的思想政治意识,因此,要构建和谐企业,必须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作用。其一,借助物质文化,营造工作氛围。为员工提供便捷的休息、运动、娱乐设施,促使员工感受企业人文;以墙报、走廊布置、办公室装饰等外界因素,让员工了解企业文化,感受人文气息,进而提升自身的人文情感和企业情怀。其二,利用精神文化,提升人员素质。通过多样性的文化活动,加强员工与员工,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增进企业人员关系;展开领导与员工对话,通过基层走访、慰问、工作体验等方式,提升领导层的“为民”意识,构建良好的上下级关系;展开职业教育活动、制度宣传和教育等,在实践活动中,提升政工人员的业务技能;通过实际锻炼,提升政工人员创新能力,市场分析能力,管理能力等;;展开定向教育,保证政工人员思想纯洁性、作风端正性、行为廉洁性、管理平等性、办事公正性,全面提升政工人员素质

四、贯穿管理,深化动态,促使企业持续发展

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等各个环节,其通过人员积极性的调动,促使企业经济效益的实现,尤其在现代动态市场环境下,政工工作的内容发生了显著变化,这就要求全面认识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将其统一到企业动态发展过程之中。改变传统的“等、靠、要”思想,依据市场变化,全面调整企业发展制度,对企业未来进行合理规划,并以创新思想,引导企业科学化发展;强化动态管理观念,积极进行管理模式更新,将现阶段科学发展观、三个代表、五个统一等思想,与企业实际相结合,促使企业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并为企业发展提供最强硬的思想支持,以促使企业持续化发展。

五、结语

篇3

关键词:丽水市;英语培训机构;市场竞争;战略管理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8-000-02

引言

自1978年,党的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我国在世界各领域的交流日渐深入。作为世界第一国际语言,在激烈的市场合作与竞争下,英语的地位愈发的重要。英语培训行业也随之变得更加火爆。但是因为市场准入门槛低,英语培训行业的发展时有出现参差不齐的现象,各培训机构的教育水平及服务水准差距大,一部分英语培训机构甚至还滞留在租个小无牌照小空房间的形式。丽水佳音英语面临着生源较少,设备较大城市显得不那么完善,英语培训行列竞争激烈,老师工作不稳定(易跳槽)的困境。促销战略问题,服务战略问题,市场反馈问题等。佳音英语丽水分店培训机构对营销的探究问题作出市场分析与建立方案。目的是与世界这个大范围的市场与时俱进,在丽水这个小范围的市场竞争中获取竞争优势,从而促进丽水英语培训这整个大市场的发展,并因此提高丽水在浙江省的文化服务业的竞争力。通过对本文的分析研究,能够对佳音英语丽水分店英语培训机构在市场营销战略探究方面起到一定指导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丽水文化教育市场百花齐放。

一、佳音英语丽水分店发展现状

佳音英语丽水分店的培训方式主要分为两大类。

1.传统的教育培训模式

主要以招聘大专学历或者本科学历的老师为核心的传统教学方式,用来自创始地区台湾那边的教科书和教学模式。师资选择上主要以在中国获得学历的中国老师为主,小班化教学,以26个字母命名。每班学生人数控制在10到12人,主要是以小学和初中为目标团体的课后补课和考证为主。

2.网络教育式

21世纪时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苹果电脑,iphone的横空出世及换代,安卓的系统的大范围普及市场上功能样式各异的平板电脑,iPad等表明当今社会已经跨入电子教育时代。所以佳音英语有推出网络教育视频,电子邮件作业传输和消费者服务反馈等。

3.素质教育模式

部分普及国外中小学教材,并以此为噱头,以一贯的小班教学为主或者一对一教育模式,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聘请的外交为卖点。

由于佳音英语丽水分店的规模较小,主要针对中小学生。丽水作为一个市区,在相对浙江省其他市区来说并不是那么发达。所以中小学学生的数目会比高等教育学生的多。这就意味着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生存空间的潜力还是很大的。

丽水培训市场的竞争更加多元化。随着近几十年的出国就业,留学,创业的人数越来越多。各科的考证也就越严谨与多样化。多样化的发展促使英语培训机构培训的内容与方式也更加多元化。促使英语培训机构经营者将目标市场进行细分。佳音英语也因此发展小托福培训班,IELTS培训班。中小学口语等级考试。中小学课外教材升级考试等。

二、佳音英语丽水分店发展问题分析

1.品牌营销个性化程度较低

丽水佳音英语的营销模式单一,针对的主要人群也比较特定,主要是针对中小学生。虽然对于社会各群体的教育内容均有涉猎,但是其内容与服务模式并没有跟上市场激烈竞争的步伐。

2.错误的认为品牌营销就是广告宣传

虽然市场上许多成功的营销模式都有靠广告宣传作为一种营销模式,但是就品牌营销这种模式来说,单靠广告宣传是远远不够的。品牌营销主要就是口碑营销。要想在消费者心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要有一种优质的叫教学模式,良好的师资力量,用实力说句话。使得这里受过教育的学生,家长出去之后都能向身边的亲朋好友宣传。或者继续升级,接受教育,赚得回头客。

3.市场营销战略单一

营销方式仍停留在较传统的街头派传单,做游戏环节。在周末的试听环节管理混乱。不时会出现座位不够,是有不守时的学生和家长突然出现扰乱课堂秩序。

主要营销方式电话邀约和其他英语培训机构并没有什么区别。

三、佳音英语丽水分店营销策略建议

1.佳音英语丽水分店SWOT分析塑造品牌形象

SWOT分析法是指一种态势分析法,用来确定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劣势,竞争劣势,机会和威胁。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和塑造培训机构的品牌形象。品牌形象是指企业或其某个品牌在市场上,在社会公众心目中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品牌形象与品牌不可分割,形象是品牌表现出来的特征,反映了品牌的实力与本质。品牌形象包括品名,包装,图案设计等。其驱动要素是产品或服务自身的形象,产品或服务提供者的形象。在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反映度,注意度,认知度,美丽度,传播度,忠诚度,追随度做出客观地评判。此外,就丽水佳音英语而言,还应该使顾客有这样的一个意识,那就是丽水佳音针对的不只中小学生,更是全社会各需要提升英语水平的人群。

2.广告策略

通常有5种广告策略。一是广告产品策略;二是广告市场策略;三是广告时机策略;四是广告媒体策略;广告目标策略。主要类型是企业形象广告策略,这种广告策略主要是强调企业规模的大小及其历史性,从而使消费者依赖其商品服务形式。丽水佳音英语以其品牌悠久的历史,运用企业形象的广告策略,如在特殊制定的学生书包上印有佳音“JOY”的标致,特定的书本和练习册也分别印油“JOY”的标志。适当加大投入在少儿频道广告的投入等。

3.客户服务战略

客户服务战略包括6点。一是树立服务理念;二是确定顾客服务需求;三是服务设计与实施;四是服务人员的管理;五是服务质量的管理;六是实现顾客满意与忠诚。具体实施为前台咨询接待、学员和家长的回访沟通、培训对象投诉建议的处理、营销活动的协助宣传和推广。培训机构应该尽量通过低成本的运作,让消费者感到物有所值,切实提高消费者的英语水平,以一种幽默风趣或者其它灵活的方式让消费者学习英语的能力与效率提高。

4.市场营销战略

是指企业在现代市场营销观念下,为实现其经营目标,对一定时期内市场营销发展的总体设想和规划包括市场调研、与营销诊断,营销战略规划,整合传播策略规划,促销方案策划与实施,新闻炒作与软文策划与实施等方面。市场营销第一目的是创造顾客,获取和维持顾客。常见的营销方式有派传单、广告宣传、文艺汇演、公开课推广、免费试听等。

四、结束语

丽水佳音英语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优势也有劣势。优势是作为一个老的品牌机构,在历史的磨炼中留下了许多好的教学模式。比如说寄教于乐,拖离了传统的以做试卷和讲语法点的单调模式。劣势是不能及时掌握市场动态,营销战略模式缺乏个性等。总的来说,佳音英语丽水分校发展之路还有很多路要走,相信在未来的改革和发展中,佳音英语丽水分店一定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挥的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周青,王祥.探寻中小型教育培训机构的营销之道[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01:179-180.

[2]陶茜.国内英语培训机构品牌营销问题与对策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3]安岩梅.论市场细分与营销组合策略对企业的影响[J].中国商贸,2014,31:22-23.

[4]林盼盼.外语培训机构的品牌塑造与营销路径[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02:100-101.

[5]李燕,于连顺.黑龙江省民办外语培训学校发展趋势浅析――以哈尔滨市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4:171-173.

[6]刘思.英语培训机构在中国的营销策略研究―以李阳疯狂英语培训学校为例[D],2013年.

[7]沈一青.汕头英语培训机构商业模式调查报告[D].汕头大学,2013.

[8]杨帅.新东方的市场营销战略[J].知识经济,2013,06:92.

篇4

[关键词]会计专业 “三人”培养理念 课程体系

[作者简介]吴雯洁(1971- ),女,江苏宜兴人,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经贸管理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财务会计;刘必千(1961- ),男,江苏盐城人,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经贸管理系主任、党总支书记,教授,研究方向为语言教学与教育管理。(江苏 盐城 224005)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以‘职业人、岗位人、创业人’为核心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2011JSJG428)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6-0138-02

一、会计专业培养理念创新的必要性

1.会计岗位面临从技能型向管理型过渡的现状,会计人才供需不平衡。中小企业是高职高专会计人才的主要就业选择,传统意义上的会计人员只是按部就班,根据会计制度与准则办事,很少创新。但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全球化、企业业务复杂化、企业管理信息化、企业对外关系多样化,中小企业传统会计核算中的算账、报账等工作占的比重将越来越小,对项目决策、筹资理财、内部控制等会计方面管理要求不断提高,会计岗位将不可避免地要从技能型向管理型过渡,于是对会计人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导致“初级会计人才的供大于求”和“高级会计人才的供不应求”的局面,出现会计人员总量和结构之间的矛盾。

2.中小企业对会计人员的具体要求。中小企业要求会计人员不仅要具备合格“职业人”的基本素质,同时还要具备独立“岗位人”的工作能力。相比专业技能而言,中小企业更注重会计人员的诚实守信、敬业爱岗、沟通能力、学习能力、团队协作、创新进取等职业素质。由于中小企业经济业务普遍单一、工作要求较全面、干的事情比较琐碎,因此大多数企业要求毕业生不仅能零距离顶岗,还需能胜任多个会计岗位的工作。

3.会计人员自身发展的要求。随着会计人员职业提升的需要,会计人员的管理和监督能力也已越来越重要。作为会计专业毕业生,“以就业谋生存”是短期行为,从长远考虑还需具备“创业人”的素质与能力,全面提高职业能力、经营管理能力、社交沟通能力、风险承受能力等。事实证明,会计专业人才具备精核算、懂管理、知理财的特点,与其他经管类专业人才相比,更适合以创业带动就业。

二、高职高专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虽然我国高职会计专业教育已开始立足于会计职业岗位任务和工作过程分析,培养的人才也慢慢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与职业性,能够满足中小型企业对会计人员的基本要求和现时需求,但依旧不能满足毕业生职业提升及企业对管理型会计人才的需求。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面存在许多问题:首先,强调对学生核算能力的培养,忽视创业能力的培养。其次,教学内容往往局限于会计工作本身,忽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在企业管理层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第三,统一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忽视了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氛围。

三、高职高专会计专业培养理念创新的意义

人才培养目标是一个动态过程,需要根据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以及专业规范与标准的更新做及时调整。2011年推出的《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因此,高职高专会计专业教育应服务于中小企业,人才培养目标应提升为培养兼具“职业性”和“高等性”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职业性”表示会计人员的基本职业能力,指高职高专学生毕业时就已具备了会计岗位的职业技术能力,无需经过企业专业培训便可上岗。“高等性”指毕业生具备一定的理论素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覆盖整个职业生涯的综合能力,即潜在的创业能力,“高等性”是会计人员职业能力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基于上述培养目标,我们提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将培养规格定位在“职业人、岗位人、创业人”的复合型人才上。“职业人”指培养具有基本人文素质的未来职业化人;“岗位人”指培养能胜任某些岗位的专业技能的人;“创业人”指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意识与精神,具有职业发展潜能的人。事实证明,“三人”理念全面且递进地体现了社会对个人的职业素养、职业岗位技能、职业发展的要求。

四、在工作过程中构建“三人”模块课程体系

在工作过程中构建“三人”模块课程体系需要结合社会、企业、职业、学生等因素的动态影响,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行业和毕业生自身创业需求。体系建立应基于工作过程,构建以素质与能力为主线、以能力训练为轴心的“三人”模块化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还应强化学生职业能力训练,满足行业多岗位转换甚至岗位工作内涵变化与发展所需的知识和能力;课程体系还应体现综合开发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学生具有知识内化、迁移以及继续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就业时身份变化的适应能力。

1.“职业人”模块。由职业人必备的主要公共素质课程构成,包括政治思品类、信息技术、英语、大学语文、体育、心理健康、入学教育及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此模块旨在培养作为“职业人”应具备的政治素质、身心素质、文化素质和基本职业素质。

具体内容包括:(1)《入学教育》。《入学教育》应包括军训、国防教育,安全纪律教育,校园礼仪、文化教育,专业教育等,旨在帮助新生尽快融入大学生活,提高适应能力,明确大学生的职业素质要求。(2)《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是教高厅[2007]7号文件明确规定的高校课程,从2008年必须将之列入公共课教学计划,强调此课程的学习需要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因此,该课程三年不能断线,应分学期设计学习情景,具体包括规划职业生涯的择业指导、设计职业形象的立业指导、拓展职业素质的乐业指导、训练就业技能的就业指导、培养创业意识和素质的创业指导、毕业指导六个流程。除了纳入教学计划的课程,“职业人”素质的培养还需要配套的课外指导与校外实践活动来支撑,主要包括校园文化艺术节、职业生涯规划比赛、模拟面试大赛、企业文化节、阳光体育运动、寒暑假社会实践等。

2.“岗位人”模块。此模块主要由获取岗位的基本技能与核心技能的课程要素构成。课程建设需要根据高职会计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律,需要结合以中小企业为主的用人单位需求情况以及学生就业时行业分布领域对应的岗位任务及职业提升的要求为依据,以必需够用为度,统筹设计学习领域,构建“岗证融通”主干课程体系。具体构建情况如表所示:

3.“创业人”模块。前面所言的“职业人”“岗位人”模块,在职业能力培养过程中,目标在于夯实学生创业的基础,因为学校培养人才的终极目标在于培养有创造性的人才。从事创业至关重要的是经营管理能力和综合性能力,因此,本模块由可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精神、开发职业发展潜能和创业实践能力的相关课程构成。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就业指导》,是“职业人”模块中《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的组成部分,目标是通过课堂讲授、小组讨论、模拟教学、创业计划方案设计等培养创业意识并普及创业政策。(2)《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目标是通过参与式、互动式、体验式教学,为高职高专层次的未来“基层管理者”奠定良好的通用管理能力基础,经营运作能力,市场调研、市场分析、市场开拓能力,塑造创业能力。(3)《企业创立模拟》《企业经营模拟》,目标通过创办企业模拟实习、模拟经营沙盘培养创业守业能力。

除上述需纳入教学计划的课程,“创业人”素质的培养还需要相应课外与校外实践活动,需要更多学校政策的支持。主要包括:科技文化节、创业论坛、讲座、企业参观访问、创业社团、企业经营模拟大赛、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大赛、创业设计大赛、课外“练摊”经营、网络创业等。同时,学校还可以举办学生创业园,对于比较成熟的创业项目给予创业基金扶持以及过程指导,提高学生的创业积极性与成功率。

五、“三人”模块课程体系实施要点

1.“岗证融合,四段递进式”教学模式。此模式需要体现“两个突出、两个结合”的原则,即突出教学做一体教学方法和岗位实践性教学环节;突出教学内容设计与财政部规定的职业资格证书,初级、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证书相结合。另外,实施基本素质教育、专项技能训练、岗位综合模拟、企业顶岗实习“四段递进式”教学,强调运行路径由专项技能到综合模拟,由校内到校外,由认知到体验再到实战。

2.各模块均要渗透“三人”理念,做到四个结合。虽然以上每个模块中的单一课程具有相对独立性,但许多课程都必须渗透“三人”思想,这就要求教师形成共同的价值观、教学观和教学目标,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学生工作与教学工作相结合,注重学生就业竞争力与发展潜力培养相结合,课内培养与课外培养相结合,职业素质养成与职业技能培养相结合。

3.就业与创业教育相结合。学校根据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要求,将“创业人”教育与“岗位人”教育相结合,有效利用创业课程实践教学资源,拓展“岗位人”教育的应用领域。在“岗位人”教育中,渗透“创业人”教育,加强“创业人”模块与“岗位人”模块的交叉与融合,侧重经济法、金融、工商税务及相关法律知识等创业综合知识的传授,这样既能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还能加强学生的创业文化底蕴。

综上所述,“三人”培养模式既能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突出人才培养的终极价值与目标,还能着眼于学生的生存与长远发展。实践证明,培养理念的创新,使得人才培养目标更具体,课程体系构架更科学,教学实施也更流畅。不仅如此,还能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专业素养与实践能力,具有较强的就业本领和创业素质。

[参考文献]

篇5

一、台湾观光农业发展的概况

台湾观光农业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为使农业走出困境,提高农民收入,台湾加快了推进农业产业升级转型的步伐,倡导以生产、生活、生态相互协调发展为目标的“三生”农业,促使观光农业逐步兴起。观光农业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兴产业,主要利用农业及农村丰富的自然资源,将乡村变成具有休闲、教育、文化、游憩等多种功能的生活空间,满足人们对休闲生活日益扩大的需求。其经营类型多种多样,包括各类休闲农场、林场、牧场、渔场、观光农园、市民农园、教育农园,以及民宿(农民旅馆)等。经历了单一果园、多类农园、主题式农园和整合式农园四个阶段发展,观光农业已成为台湾新兴的产业发展形态。它既是人们乡村休闲旅游的一种重要形式,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也给农民带来了可观收益,同时也拉动台湾旅游产业的发展。目前,台湾观光农业已步入规范化、规模化发展的轨道。

二、台湾观光农业发展经验分析

(一)政府大力支持

早在1983年,台湾农政部门就制定了“发展观光农业示范计划”,使观光农业的各项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和程序化。在1990年和1994年,“农委会”分别制定了“发展休闲农业计划”和“发展都市农业先驱计划”,从技术、辅导、补助、宣传等各方面加大了对观光农业支持的力度,并积极指导各地发展休闲体验型市民农庄。此后,市民农园在台湾各地迅速发展起来。1998年全台各地休闲农场业者组织观光农业发展协会,致力于业界资源的整合,成为产业界与官方之间的沟通桥梁。2003年成立观光农业学会,开展观光农业研究并提供相关知识及咨询,使台湾观光农业的经营与发展更具专业性。

(二)布局规划合理

成立专门组织机构,对观光农业发展进行统筹规划,制定其发展布局,避免了重复开发与模仿建设。台湾农业大县主要分布在西部沿海,如云林、高雄、屏东、台南、彰化、加大等。台湾农业主管部门还推动“一乡镇一休闲农业渔区”和利用占全台面积一半以上的森林资源,发展生态旅游,筹建步道,与观光农园、民宿相结合。

(三)企业创新经营管理

首先,大部分企业都建设相关网站,方便游客获取信息。其次,产品经营多样化,有形产品和无形产品相结合。观光农业除了提供实物的产品,还有奇观、风景、氛围和主题等“情景消费”产品。第三,重视分工合作,强调同一地区的联合。台湾有相当一部分观光农业已经实现了企业化,或是不同服务领域的分工合作,实现了观光、娱乐、餐饮和住宿的综合。第四,强调资源特色。在经营内容上,充分利用农业资源,发挥地方特色,利用农业资源的丰富性满足人们求新求变的需求,结合农村文化活动,进行民俗文化教育亲身体验,提供乡土料理、农庄民宿等。

(四)相关理论的支持和引导

在台湾多年的观光农业发展过程中, 台湾有关专家、学者围绕观光农业的内涵、功能、设计理念等理论进行了深入而系统地研究,形成了相应的观光农业美学、园林学、景观学、管理学、经济学、市场营销学和消费心理学等各方面的理论, 促进该产业更加成熟地发展。

三、海南观光农业发展现状

海南观光农业发展与全国有异曲同工之处,虽起步稍慢于部分领先地区,但近十余年来,经各方努力,已初步建成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观光农业旅游项目,除了类似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香料饮料研究所创建的热带植物园、位于三亚市天涯镇南天生态大观园、台商林保森投资兴建的海南观光农业“伊甸园”以及正于海口市秀英区内建设的农业观光园等众多较为大型的农业旅游项目外,光是秀英区内就相继发展起10余个观光农业园,涌现出几百个家庭果园,人们只需半小时车程,即可赴另一观光农园感受田园风情。这些项目的形成,成为岛内外游客节假日度假体闲的新去处,也为发展农村经济、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存在着政府宏观管理不够、规划不系统、法律法规不健全、市场定位欠缺以及项目单调、品牌单一、缺少文化内涵等不足,整体效果有待提高。

四、对海南发展观光农业的启示

(一)政府发挥主导作用

一是积极引导。制定和实施有利于观光农业股份合作有限公司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制定吸引海外资本、工商资本和民营资本参与休闲观光农业区建设的优惠措施;鼓励农民以土地、资金入股等方式参与,使农民真正成为休闲农业发展的受益者,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融资体制。二是必要的政策和资金扶持。比如,对改造观光农业区接待设施和排污设施等方面的投入,以贴息的方式予以扶持;对观光农业示范区用于种养业生产、冷藏保鲜、增氧排灌等方面的用电,享受农电价格;对从国外引进种子、种苗和设施装备,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等。三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避免重复建设,控制投资浪费和恶性竞争。休闲农业项目的布局应注重与客源市场的联系,既考虑项目所在区域的交通区位,还应考虑与其周围的其他休闲项目及名胜古迹等风景区的关系。在项目建设规划之初应注意整体的多样性和个体的独特性,使之互相搭配,互相补充。

(二)企业应该在休闲农业中发挥主体作用。

首先在经营活动中,政府不能替代企业,各类型休闲观光企业,应加强集群化、网络化经营管理,形成竞争力,进行市场分析,加强顾客关系管理,注重提高效率,以有效利用资源、控制成本,从而提高经营效果。其次是要顺应国际旅游岛建设,着力挖掘历史和民俗文化,为观光农业增添内涵,吸引高端客源。善于利用自身的优质资源,购建特色,打造观光品牌。三是注重从业人员的教育与培训。对从业人员重点加强职业道德、旅游法规、环境保护、经营管理、旅游接待服务技能等知识的教育和培训,以提高从业者的综合素质,使观光农业适应市场的需求,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前来消费。

(三)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观光农业归根结底仍然是一种依赖农业生产和农业资源为基础的旅游产品,因此,在推广农村旅游、农业观光的过程中应增强对农业资源的保护意识,加强对农业资源的保护,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的有机结合,平衡发展,达到生产企业化、生活现代化和生态自然化,逐步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其次,要与文明生态村建设相结合,把保护好自然生态环境与弘扬先进民族文化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农业内部各业的带动力,促进优质精品生产,优化区域农业结构。另外,要创新持续发展能力与模式,加强与关联产业的合作,推动区域经济繁荣,促使海南的现代观光旅游农业充满生机,持续兴旺。

篇6

关键词:“十一五”;当代中国;美术研究;学术成果;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J201 文献标识码:A

“十一五”期间,美术学与设计艺术学研究领域的发展变化较大,随着高等美术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教育日益普及,高等院校逐步向研究性大学转换,高校教师的研究性成果成倍增长,研究机构纷纷成立,课题申报数飞速上涨,立项数不断上升①,但高品质的学术成果却并不多见,反而在总量扩大的情况下,质的相对比率反而下降。这种情况在“十五”期间已经出现,国家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如控制博士生的招生规模,对学术期刊进行学术评估,对核心期刊进行动态评估,加强对课题项目后期资助的审核及资助力度,出台各种对优秀著作及科研成果的奖励措施,各家出版社对优秀科研成果也在每年的出版计划中留有一定的比例,但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不良的学术风气依然存在,量与质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

全国美术学与设计艺术学学科研究的整体态势是个体性的研究增加而集体性的研究减少,专门领域内的研究向纵深发展,个案研究比较多,边缘性研究比较多,地域性美术研究亦逐渐增多,一些新兴学科的概论性著作也逐渐增加。整体上说明了学科研究领域的面在不断扩大,基础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处于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这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是国家项目的推动及省(市)、部门各级项目的立项与资助力度不断增强,大多数有研究前景的个人与集体项目都能获得各种不同的支持;二是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成倍增加,尽管存在种种问题,但在总体上还是推动了学科研究的发展,因为其中的开题、评审、答辩等种种环节,在掌控论文的学术质量上还是发挥了作用,还有一些学生在认真地钻研学问。

与美术史论的传统学术研究相比,创作实践方面的研究更为活跃。美术市场空前繁荣,展览不断,当代艺术的浪潮一浪又一浪,画册、期刊及各种出版物让人目不暇接,对现状的研究也随之展开,美术批评理论也随着批评实践活动而有所发展,推动了各种创作理念;尤其是设计艺术理论研究,虽然还处于初创时期,亦初具规模,这与设计艺术教育的普及有关,与学科的基本教育规模与实践性有关,其研究成果大多还体现在教材与基础理论问题上。

现依据“十一五”期间美术与设计艺术学科研究的主要情况与基本特点,分述如下。

一、基础理论研究

“十一五”期间的美术基础理论比较薄弱。与“十五”期间相比,在研究范围上无突破,在数量上基本持平,基本上一年出版一本,还是以高等院校教材或辅助教材为主,如“美术概论”一类,有邓福星的《美术概论》(2009年版)、赵一丹的《美术概论》(2008年版)、陈美渝的《美术概论》(2007年版)及高国良的《影视美术概论》(2008年版)、肖清风的《设计艺术概论》(2007年版)、朱主编的《设计艺术概论》(2006年版),其特点是强调了个体性的研究,突出一家之言,走出了集体编著的大一统模式,展开了多元论述。在门类美术的基本理论研究方面,近十年来还是局限在影视美术,未见其他门类美术的著述。在博士论文方面,则有些专题性的理论研究,如王云亮的《话语的转型:以宗白华的中国画理论为解析案例》(2008年版),就在探讨20世纪中国美术理论话语的现代问题。

在“十一五”国家课题立项中,基础理论方面的选题比例也小,占美术类课题总量约17%,其中包括对西方艺术理论的研究,设计艺术理论、批评理论及各项专题理论研究,未见原理论研究,而且有些选题重复立项。

与美术基本理论研究现状相比,设计艺术理论的研究成果略为突出,且作者队伍也趋向年轻化,其成果形式还是以教材为主。如余强主编了一套设计艺术基础理论丛书(2006年版),以及邵宏编著的《设计学概论》(2009年修订版)、胡守海的《设计概论》(2006年版)、张焘的《室内设计原理》(2007年版)、焦健等主编的《空间设计原理》(2007年版)、清华大学课题组编的《设计艺术的环境生态学》(2007年版,“十五”规划题)、何灿群主编的《人体工学与艺术设计》(2007年版)、陆小彪等的《设计思维》(2006年版)等等。专题性研究则有桂宇辉的博士论文《包豪斯与中国设计艺术的关系研究》(2009年版),以及熊的博士学位论文《器以藏礼:中国设计制度研究》(2007年)。

二、美术史研究

“十一五”期间的美术史研究依然是重头戏,成果数量不少,但值得称道的却不多。其间以教材为多,特别是中外美术通史写作,虽然看似以个人撰著为主,体现研究主体的学术立场及其观点,实际上还是取通用的体例及通常的史学观,无甚建树。五年间,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美术史出版有13本,外国(西方)美术史出版也有13本,基本上都属于简编。②其中,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工艺美术史就出版6部,有5部是个人专著。应该说,这与“十一五”期间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大力展开有关,与设计艺术学科的兴起与普及有关,与文化研究及新美术史学观的兴起也有关系。外国美术史写作中比较值得关注的是陈平的《西方美术史学史》(2008年版),特别是他又主编了一套“美术史里程碑”丛书,包括《罗马艺术》、《作为精神史的美术史》及《罗马晚期的工艺美术》。

美术史的研究方法是这一时期倍受关注的问题。图像学、艺术形态学、艺术社会学及艺术心理学等研究方法,甚至包括政治学、经济学、意识形态研究、比较研究等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也不断地渗入中国美术史学界,挑战传统的历史文献学及风格样式研究。其间,较有影响的是美籍华人学者巫鸿的著作被介绍到大陆,如《礼仪中的美术》(2005年版)与《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中的思想性》(2006年版)。2007年4月,首届高等艺术院校美术史学教育年会在中央美术学院召开,会议主要着眼于青年一代的美术史学者,而来自各艺术院校及科研机构的青年学者所提交的论文,引起与会者的极大兴趣。两天会议不时掀起讨论的热点,如华南师范大学颜勇的论文《西学语境中的传统画论:以“墨分五色”的二三种现代诠释为例》,又如中央民族大学吴雪杉的论文《清初“四僧”与历史书写――民国时期美术史的一个考察》,还有中央美术学院张鹏有关寺观庙堂绘画、雕塑的研究,都具有各自不同的角度及独到之处。2008年4月第二届年会在四川美术学院召开,其研讨的主题是“美术的地缘性”,并设六个分论题,即(1)差异与融合;美术考古的视角;(2)地域性母题的图像呈现;(3)美术及其理论中的地方观念;(4)地缘性与风格流派;(5)文化地域性的价值限度;(6)地缘性理论的回顾和反思。显然,年会的学术议题已转向有关方法论的专题研究,“研究视角”比“学术立场”更受人关注。2009年10月第三届美术史学教育年会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召开,主题是“边界与范式”,曹意强与潘耀昌均关注到越界问题,即在全球化视野下的“世界艺术研究”;而在“中国古代美术研究新视野”的专场讨论中,郑岩、张鹏等人所提交的论文依然注重图像分析,注意讨论具体的问题,由此及彼,由小见大。这样的研究方法正被越来越多的青年学者所接受。

中国美术史专题研究的主要成果来自于之前的一些研究项目。如属于“十五”国家重点项目之一的“中国道教美术史”(2003年立项),其课题成果之一《论〈八十七神仙卷〉与〈朝元仙仗图〉之原位》(李淞著)获首届中国美术奖理论评论奖(2009年),与其同时获奖的还有李超的《中国早期油画史》(2001年立项的国家年度课题)及裔萼的专著《二十世纪中国人物画史》(2001年立项的文化部青年项目)。

中国近现代美术研究在“十一五”期间依然是一热点③。已出版的专著有吕澎的《20世纪中国艺术史》(2006年版)、张晓凌主编的《中国现代美术史文献集》第一辑(2007年版)、陈瑞林的《中国现代美术史教程》(2009年版);再版的有阮荣春的《中国近现代美术史》(原名为“中华民国美术史”,2005年版)、潘耀昌的《中国近现代美术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潘公凯负责的“中国现代美术之路”的课题组(北京市教委共建项目)于2006年相继在香港、上海组织召开学术研讨会,会议邀请海内外学者就20世纪中国美术的现代转型问题展开讨论。张晓凌负责的“中国现代美术史”课题组(“十五”国家重点)也相继在北京、杭州组织召开编委会,其项目将在2010年下半年结题。郑工的《民国时期美术思潮》(2001年文化部项目,原题为“20世纪中国美术大论辩”)已于2006年结题(将在2011年出版)。而在博士学位论文选题方面,数量更多,出版的也不少。如顾丞峰的《现代化与中国百年美术》(2007年版)、薛娟《中国近现代设计艺术史论》(2009年版)、马琳的《周湘与上海早期美术教育》(2007年版)、华天雪的《徐悲鸿的中国画改良》(2007年版)等等。相比“十五”期间,研究范围扩大了,研究深度也加强了,其特点是以现代化理论为核心,注重社会文化的整体转型,同时也在进一步整理资料,敞开学术视野,消除偏见。

中国书法史论研究在“十一五”期异军突起。说“异军”则是因为在20世纪书法渐次游离出了中国美术圈,而在21世纪,在学科整合的过程中开始有所沟通,学科建设迅速发展,“十一五”期间推出了一批成果。如丛文俊等人合著的《中国书法史》丛书(2007年版),欧阳中石主编的《中国书法艺术》(2007年版);专题研究成果可见之南方出版社的“书法研究博士文库”(第1辑,2009年版),王元军的博士后出站报告《汉代书刻文化研究》(2007年版),获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奖一等奖。

三、区域美术(含民族美术)研究

“十一五”期间区域美术研究比较活跃,正因为这一时期通史性的写作基本处于停滞状态,而地域性的美术研究又受到地方政府及有关文化教育单位的重视,作为地方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或有地方特色的研究项目进行扶持。区域美术研究的特点,一是文化中心区域,二是文化边缘区域。如北京的地区性美术研究就有两项成果,即邵大箴、李松主编的《20世纪北京绘画史》(2007年版)与李福顺主编的《北京美术史》(2008年版,北京市“十一五”社科规划项目)。前者聚集了国内颇有建树的美术史论家,如李树声、薛永年、水天中、单国强等人;后者主要是一批青年学者。二者体例不同,水平各异。相比“十五”期间出版的《上海美术志》(2004年版)和《20世纪上海美术年表》(2005年版),在研究思路及具体做法上已不相同。澳门文化局近年也资助一批有关澳门美术与设计方面的研究项目,已结题并待出版的成果有胡光华的《澳门绘画史》、刘佳的《澳门设计艺术》。由澳门基金会编辑出版一套《澳门史新编》(2008年版),收录了莫小也的《澳门早期美术史:远古至1850年》与郑工的《澳门美术史的分期与分类》。莫小也的研究课题“澳门美术史”(2003年立项的国家年度题)也基本完稿。

相关的研究成果还有李伟卿主编的《云南民族美术史》(2006年版)、张亚莎的《美术史》(2006年版)、范晓杰等人合著的《山西美术史》(2009年版)、朱琦的《香港美术史》(2007年版)、徐文琴的《台湾美术史》(2007年版)。还有一些民族美术史的研究课题在“十一五”期间陆续立项,如彭林绪的《土家族工艺美术史》(2007年度)、张景明的《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造型艺术与文化表意》(2007年度)、李青的《丝绸之路与西北民族美术史研究》(2007年度)、李宏复的《中国少数民族刺绣工艺文化研究》(2008年度)及姜钟浩的《中国朝鲜族百年美术发展历程与特性研究》(2009年度)。

区域研究的性质应属于文化研究,或者说是有关地方知识及在特定空间区域内文化关系的总体叙述,故在文化边界、共时性关系、差异性论述等问题上容易形成关注的焦点。只是目前美术学界对文化研究的方法及意义认识还不明确,故在写作时容易出现视野不清。其中最大的认识误区,就是将区域美术研究作为局部范围内的一般美术史写作,即被缩小了空间范围的通史性写作。实际上,这是两种不同类型的研究,其目的不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都不一样,要解决的问题更不相同。这一问题在2010年4月的“中国地域性美术史研究暨《北京美术史》学术研讨会”上已被提出,但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四、边缘性的文化研究

边缘性的文化研究主要指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十一五”期间,美术学及设计艺术学处于学科的基本建设阶段,新的边缘类型学科出现不多,其队伍基本是由民间美术、工艺美术及设计艺术等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构成,理论基础较为薄弱。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兴起后,带动了民间美术与民间工艺美术的文化研究热潮,但真正理论上的带动却是文化人类学及民俗学。如乔晓光的《本土精神: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间美术研究文集》(2008年版)、吴志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新视野下的福建民间美术》(2008年版)、沈泓的《节庆狂欢:民间美术中的节俗文化》(2009年版)等。还有一些研究课题在“十一五”期间陆续立项,绝大部分都属于调查报告④,其立项在美术及设计艺术类中每年的比例数高低不等,如2007年有五项(其中两项为国家重点),2008年有四项,2009年有六项(其中两项为国家重点),分别为当年美术及设计艺术类总立项数(含文化部项目)的19%、10%、17%(不含工艺史研究),但重点题所占比例很大,2007年为50%,而2009年则为100%。⑤

随着2007年当代艺术市场的火爆,艺术市场学也为人们所关注。有些学者开始研究艺术市场的运作规律,涉及种种与艺术品交易有关的经济现象,思考其中的理论问题,并涉及当代艺术的存在意义及其评价体系,重新判定艺术与社会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重新判定艺术与经济社会之间的关系,重新面对艺术的公共性,面对在新的城市天空中艺术的存在方式及交流方式。艺术社会学的内容必须置换,重新书写,其研究方式也不是传统的历史学所能胜任的。应该说,这方面的研究正处于开始阶段,研究成果多是调研报告,以及建立在宏观基础上的分析判断。中国艺术市场的不规范,许多统计数字不可靠,资料来源也很复杂,给深入而客观的研究带来很大困难。有些学位论文涉及到艺术市场机制、艺术市场语境下的当代艺术发展问题,关于中国艺术市场史的研究也已起步。

2006年,中央美术学院成立了艺术市场分析研究中心,由赵力主持,并主编了一套《艺术财富》丛书,如《艺术财富》(一)(2006年版)、《艺术财富:全球艺术市场新格局》(2007年版)、《艺术财富:全球化与中国艺术市场》(2008年版)、《艺术财富:金融危机下的艺术市场》(2009年版);同时艺术市场分析研究中心还陆续出版了2006年至2010年的中国艺术品市场的研究报告。自2009年起,国家文化部艺术市场研究中心也连续了2008年与2009年的《中国艺术品市场年度研究报告》。2010年4月,由北京市中关村科技园区雍和园管理委员会、艺术北京当代艺术博览会主办了“2010艺术经济论坛――后金融危机时代的艺术市场与艺术收藏”,其议题有宏观经济背景与目前艺术市场、中国经济发展和艺术市场复苏、亚洲当代艺术市场是否能够走出危机以及亚洲艺术市场的前景。

五、创作理论与实践研究

美术创作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历来是美术学研究最为薄弱的环节。大多数著述都停留在基础性技法理论教材的编撰,也有结合自身的艺术创作实践总结一些经验,提出一些看法,有的也试图建构一个系统的创作理论框架,实现自己的艺术主张。

与原理论研究不同,创作理论的研究正在于实践性及可操作性,其中技术性的成分比重较大,或者说,其解决的主要就是技术理论问题。特别是在新媒介、新材料不断出现的当代社会,艺术的创新性不断为人所重视,而创作理论与实践研究却有所不足。研究比较活跃的应属设计艺术学科,如新媒体艺术、图形创意研究、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设计中运用等,论文数量较多,也有一定的见地,而那些传统的绘画与雕塑领域,创新性研究不多。但在“十一五”期间立项的一些国家课题,有望在这一方面取得发展。如2007年度的“中国画写意传统中的世界性研究”(国家重点)、“中西绘画图式与时空观念比较”(国家一般);2008年度的“书法创作理论研究”(文化部项目);2009年度的“当代中国水墨语言体系研究”(国家一般)、“中国北派山水画的自然形态与笔墨形态研究”(国家一般)、“基于工作过程的服装设计理论与方法论研究”(国家一般)、“数字传媒设计中中国元素的融入及其应用研究”(国家一般)等。

六、问题及反思

问题一: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选题规划上最突出的问题是美术学与设计艺术学依然混合在一起,既不利于设计艺术学的项目规划与立项,也在挤压美术学的项目资源。在国家学科分类目录上,美术学与设计艺术学都是二级学科;同样,在国家学科分类及代码表上,美术与工艺美术、书法也是并置的。

因为多项学科均囊括在“美术学”内,造成每年“美术学”类的项目申报数居高不下,从而引起项目资源配置上的问题,导致“美术学”类的申报项目被大量削减,影响了学科的健康发展。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一些新兴学科的研究出现不少学术泡沫,与规划项目扶持不当也有关系。我们往往看到社会的需求,却没有注意到项目承担者的实际学术水平与科研能力。

问题二:学术创新最重要的就是要有独到的见解,这一点在集体编撰的项目中最容易被中和,最终使研究成果流于平庸。这并不意味着否定集体的智慧,否定研究课题的集体行为,否认学科带头人的积极意义,而在于我们如何正确处理科研立项中学科的“体系化”建设与“课题性”研究的关系。所谓“体系化”建设,即指那些学科的系统性理论建构;而“课题性”研究,则是针对某一具体项目的深入研究。从目前的学科发展情况分析,恰恰需要的不是这些“通史”或“通论”,而更需要在某一课题上深入发掘研究,得出新的研究成果,拓宽研究领域。如果没有基础性的“课题”研究先行,那么,“通史”和“通论”只能停留在编撰的水平,不断重复地拼凑组合,在所谓的“框架结构”上做文章。但这并不等于说我们不需要学科的体系化建设,学科的体系化建设不能只停留在“通史”、“通论”上,而应该形成各自不同的理论派别,从基础理论开始,形成“一家之言”,才能构成“百家争鸣”的大局,促进学术繁荣。

现阶段我们更需要独辟蹊径式的研究,从而加强某一选题的研究力度,以点带面,拓宽研究的领域。特别在传统的中国美术史学领域,鼓励那些最适合个体性研究的选题系列,形成几项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成果。如中国的宗教美术就是一个极有学术发展前景的研究领域,尚且不论四大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及敦煌莫高窟)美术,论敦煌学的影响及其在国际学术上的地位,就算那些零星散布在全国各地的佛、道美术作品,数量也极其庞大。中国古代美术遗品中,半数以上应与佛、道有关。这是其它国家和地区难以具备的文化遗产与学术资源。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一样,古代美术遗址及遗迹的保护与研究也迫在眉睫。过去,我们已经整理出版了大量的图录与图册,相关的文献资料也陆续加以整理,但深入细致的高品质论文却难得一见,相关的研究选题也很少。

另外,继续鼓励少数民族美术研究,以边缘性的文化研究排解单一性的主体叙述,建立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新格局。同时,由少数民族美术及边远地区的美术研究拓展至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美术研究,提升区域美术研究的学术水平,既看到历史文化在不同区域间的交流与互动,也揭示美术在地区性政治生活与文化生活中的作用及意义。

问题三:美术基础理论研究贫弱。基础理论需要较长时间的学术准备,尤其需要由创作理论沉积一段时间后再行引发新的突破。目前,艺术创作空前活跃,艺术家的创作自由度也大,但却匮乏新的理论思考及相关艺术实验的研究报告。

我们不能说美术创作中没有学术问题。过去美术家总期待着理论家帮他们解决理论问题,而理论家往往又帮不了这个忙,因为那些理论问题都与创作实践密不可分。与其他的人文学者一样,美术创作者总为范式问题所困扰,而突破范式的束缚则被认为是天才的创造力的体现。但范式的成形及传播需要知识的帮助,一个成系统的新知识才能支撑艺术的新范式。当代艺术鼓励创新,也为新的艺术理论出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而这种理论又会支持新的艺术批评,促进艺术创作的实践,沟通艺术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审美联系。(责任编辑:楚小庆)

① 仅就“十一五”期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立项情况统计,2007年度为18项,2008年度快速递增为29项,2009年度为30项,分别占当年立项课题总量的21%、30%及29%,连续三年居各学科之冠。“十一五”期间,美术与设计艺术部分的结题数量也高居各学科之首,2007年度为18项,2008年度为9项,2009年度为12项,分别占当年结项课题的53%、50%与40%。

② 统计资料来源于国家图书馆馆藏书目。

③ “十一五”期间,中国近现代美术研究的课题立项数占当年美术学及设计艺术学项目总数的比例约为23%(2007年)、25%(2008年)、31%(2009年)。

④ 如“当代中国的社会变迁与传统手工艺的保护、发展”(2007年度国家重点)、“中国民间工艺美术传承人口述史数据库”(2007年度国家重点)、“闽台民间美术渊源与流变”(2007年度国家一般)、“珠江流域少数民族铜鼓艺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2007年度国家一般)、“毛南族传统织锦技艺的抢救与研究”(2007年度文化部课题)、“安徽省徽州雕刻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研究”(2008年度国家一般)、“现代社会湘西南少数民族民间美术生态与保护研究”(2008年度国家西部)、“赣闽粤边区客家服饰的艺术人类学研究”(2008年度国家青年)、“中国苗族刺绣艺术数据库”(2008年度国家数据库)、“中国现代手工艺术的发展研究”(2009年度国家重点)、“中国少数民族剪纸艺术传统调查与研究”(2009年度国家重点),“全球化背景下的岭南莨纱绸服饰文化资源保护与复现对策研究”(2009年国家一般)、“布依族摩教艺术调查研究”(2009年度国家西部),“民间美术资源的调查研究”(2009年度国家西部),“撒拉族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以青海河湟地区撒拉族民间艺术为例”(2009年度国家西部)。

⑤ 据《全国艺术科学规划历年立项课题汇编(1983-2009)》统计。

Primary Analysis on Research State for Chinese Fine Art in the 11th Five-Year Period

ZHENG Gong

(Institute of Fine Art, Chinese Academy of Arts, Beijing 100029)

篇7

一、金山坝区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

(一)丽江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旅游业的启动和发展,使丽江在十余年的时间里,由一个默默无闻的滇西小城成为名播中外的历史文化名城。如今的丽江已拥有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核心区)和世界记忆遗产(东巴古籍)三项桂冠,成为“中国最令人向往的10个小城市”和“地球上最值得去的100个城市”之一。旅游业已成为丽江经济发展的头号支柱产业。丽江同时又是大香格里拉旅游区重要的旅游集散地。2007年丽江共接待国内外游客530.93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58.24亿元,以旅游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提供的财政收入占丽江地方财政收入的68.7%。蓬勃发展的旅游业为金山坝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大量旅游流动人口产生的消费需求对金山坝区农副产品的销售和农业结构的调整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旅游业在为丽江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以古城为中心的城市结构也日益暴露出古城压力过大、拥挤混乱、环境破坏、古迹建筑破坏等“旅游公害问题”。而金山坝区旅游资源丰富,可以利用古城旅游客源发展旅游业,一方面可以延伸古城旅游链发展经济,另一方面可以分流一部分古城旅游客源,减轻古城压力。

(二)迅速发展的丽江城市化

在旅游业为经济增长极的带动下,丽江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以旅游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飞速发展,带来了就业机会的空前猛增。丽江地区其他县市和省外的劳动力纷纷到此寻找就业和创业机会,渐渐成为丽江的常住居民。激增的城市常住居民和大量流动人口产生了庞大的农副产品消费需求。金山坝区是距离市区最近、面积最大的农业坝区,大丽公路、丽永公路、丽攀公路贯穿全境,交通十分便利,是丽江市发展郊区农业最为理想的场所。面对迅猛而来的游客和外来人口的压力,一个严重的后果就是,到处是大大小小的酒店、参差不齐的现代建筑、水泥马路,这些城市化标志毫无丽江特色可言,甚至古城周围也被一批极不协调的现代建筑包围,极大地破坏了古城氛围,长此以往,必将极大地破坏丽江的可持续发展。建设新城、分流市区人口、转移城市部分功能已成为丽江市区发展的必然选择。考虑丽江市周边环境,金山坝区是新城选址最为理想的场所。新城的建设必将成为金山坝区新的经济增长极。

(三)火车货运站落户金山坝区

即将建成的大丽铁路是“十一五”期间的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工程。大丽铁路的建成必将对丽江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极大影响,成为游客进入丽江的又一重要途径,也将成为丽江市重要的对外窗口,而且大丽铁路近期将延伸至迪庆,远期可西延进藏、北伸入川、连接新疆、青海等地。建设中的丽江火车站将成为云南连通藏东南、川西北的重要铁路枢纽,可以分担目前由公路和民航承担的大量客流及货运压力,从而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使交通运输结构更趋合理。丽江火车站实行客货分离,货运站落户金山坝区。建成后,预计近期和远期的货运量达550万吨/年和1380万吨/年。成为滇、川、藏大香格里拉地区重要的物流仓储中心。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是丽江市的发展为金山坝区带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金山坝区应结合自身条件把发展的理念定位在与丽江市的发展关系上,实现整个丽江坝区的科学和谐发展。

二、金山坝区经济发展原则

(一)可持续原则

生态是丽江的命脉,文化是丽江的灵魂,没有生态和文化就没有丽江,就没有丽江旅游业。因此,金山坝区经济发展过程中不论是新城建设还是旅游业的发展亦或是农业的产业升级,都要以保护生态、传承发扬丽江文化为前提,为整个丽江坝区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二)以人为本原则

在金山坝区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存在政府、开发商和当地农民之间的利益关系问题。当地农民相对于政府和开发商属于弱势群体。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弱势群体的利益,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效率与保护弱势群体利益之间的关系,做到以人为本。

(三)因地制宜原则

根据金山坝区不同的地域条件合理安排产业结构与功能区布局;坚持有主有次、有先有后、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对不同产业与功能区进行分类指导,注重各产业间、功能区间、城乡间的协调发展。

(四)协调性原则

金山坝区作为丽江市及古城区的子地域系统,其发展是在丽江市及古城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的,因此,经济发展规划要与丽江市及古城区社会经济总体规划相协调。

(五)互补性原则

丽江市的快速发展为金山坝区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市区空间的扩展、功能的转移以及产生的需求市场为金山坝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快速发展的平台,而金山坝区在利用好这个平台发展自身的同时也促进了市区经济的健康发展,两者的经济发展存在互补关系。

三、金山坝区经济发展思路

鉴于以上对金山坝区发展机遇及发展原则的分析,将金山坝区的发展思路定位为:建设新城区,承接丽江市区各种功能的转移,拓展丽江城市空间;发展旅游业,丰富和延伸古城旅游经济圈;发展郊区农业,建立丽江市区的农副产品保障基地;建设好丽江市整体形象的生态保护区。

(一)新团新城区的建设

丽江市区旅游业的兴旺发达、人口的迅速增加、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等,迫切需要转移部分城市功能拓展城市空间。为疏解集中于市区的商业功能,缓解交通压力,分流游客,保护丽江独特的古城格局等目的,考虑到古城周边的环境:西面是玉龙县,现已规划出2~3万亩土地建设西城区;正南端是七河坝,现在的丽江机场坐落在那里;北边是玉龙雪山,神圣不可侵犯;在这种情况下,古城东郊便成为建设新城、拓展旅游空间、缓解城市压力的理想场所。新团(行政村)片区位于金山坝区的北段,古城以东5公里处,丽江火车货运站即将落户于此,是新城区选址的必然选择。新城区应从宏观层面上建立丽江坝区“山、水、田、城”的生态园林城市格局,充分展示自然与人工环境的有机结合。应以山体和田园风光为背景,集约发展城市空间,坚持新城与古城、各片区之间统筹考虑,坚持整体保护古城及历史文化环境背景的原则,延续古城文化文脉,在城市设计中继承、提取和发展优秀的富于特色的空间元素和营造手段,从宏观层面把新城建设整体风貌和历史文化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坚持合理利用城市自然环境,体现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和谐共处的城市特色。坚持公平性原则,照顾城市各个阶层的利益和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塑造城市良好的人居环境,强化人与自然的沟通。新团新城区的各功能区必须考虑与丽江市区功能区的分工协作,应以商贸物流、仓储、综合居住为主,辅以行政办公、文化教育、休闲养生、轻型及地方特色工业等多元化功能复合与互动,这既有助于完善丽江市的现代城市功能,增强城市活力,又能使新团新城区成为整个丽江市区的有机组成部分,使其兴旺发达,极具吸引力。

(二)旅游业的发展

在丽江市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金山坝区应依靠自身的资源、良好的区位和广阔的市场等条件,积极发展旅游业,达到丰富和延伸丽江古城区旅游经济圈的目的,使之成为丽江市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丽江庞大的旅游经济中分得利益。

1.金山坝区旅游资源概况

全面系统地认识金山坝区所拥有的旅游资源,是旅游资源开发的一项基础性工作。通过对金山坝区内旅游资源的全面调查可知,坝区内旅游资源丰富,形式多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遗存,美丽的山水,淳朴的田园风光,多元的民族文化等。旅游业发展潜力巨大。根据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国家旅游局计划统计司1997版旅游资源分类系统,并依据金山金山坝区旅游资源状况,将其旅游资源分类(如表1)。

2.旅游业市场分析

金山坝区旅游业发展目标人群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来丽江旅游的外地游客;每年500多万的丽江游客对金山坝区发展旅游业来说是个得天独厚的客源市场,能否开发出高质量的旅游产品,吸引部分外地游客,是坝区旅游业发展的关键。丽江市区人口是金山坝区旅游业发展的另一目标市场人群;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市区人口的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多等,都为金山坝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前景。

3.旅游业发展方针

在对金山坝区旅游资源和市场分析的基础上,其具体的发展方针为:实现一大目标、培育一大产业、形成两大旅游主题、塑造三大旅游产品、开发五大旅游线路。

(1)实现一大目标:丽江旅游产业的有机组成部分

每年500多万的旅游人口在给古城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给古城的保护带来了挑战。金山坝区旅游业的发展可以作为古城旅游的丰富和延伸,不仅可以分担古城的压力,同时也可以带动整个金山坝区经济的快速发展。金山坝区旅游发展应与古城旅游各方面密切配合,尽快使其成为丽江旅游产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分享丽江旅游产生的巨大效益。

(2)培育一大产业:生态休闲旅游业

丽江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决定了本地区旅游产业方向必然是生态和休闲。金山坝区旅游业的发展也不应偏离这个方向,保护和开发好金山坝区优美的自然山水环境,延续古城文脉,体现休闲文化,把生态休闲旅游产业做大做强。

(3)形成两大旅游主题——生态、文化

从金山坝区的整体来看,它有两个旅游主题,生态和文化,环境和休闲是两者的延伸,具体体现为生态休闲产品系列:度假、会议、养生、康体、寺观朝拜、农家乐等,观光是其扩展。金山坝区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丰富,以生态公园和休闲文化项目为突破口,形成两大主题及其延伸的产品系列;形成特色纷呈的旅游产业集群,将对金山坝区的经济产生巨大的拉动作用。

(4)塑造三大旅游产品

①休闲康体度假游:团山水库、蛇山国际康体度假区团山水库区三面环山,有宽阔的水面和高大的水坝,青山、绿水、大坝相映成趣。绝佳的自然环境是丽江市民休闲娱乐最为理想的场所。此处应主要针对丽江市民开展登山、泛舟、垂钓、野炊、游泳等休闲娱乐活动。蛇山区相对高度较低、坡度较缓、森林茂密、景色宜人,是建设康体度假公园的理想场所。此区应以高尔夫运动为突破口,建设成为与丽江国际旅游城市形象相匹配的国际森林康体度假中心。②乡村生态游:红光、德为金山坝区西邻古城和玉龙新县城,具有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区位优势。丽江城市化速度的加快为金山坝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市场条件。通过对金山坝区旅游资源的调查可知,坝区内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乡村生态旅游资源。金山坝区应强化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理念,以自身的乡村旅游资源为依托,开展农家食宿接待、观光、垂钓、喂养、采摘等乡村旅游活动。根据对金山坝区各自然村环境、人口、经济水平等的综合比较,选择德为、红光两个自然村为发展乡村旅游的重点村落,通过示范带动其他有条件的自然村。③漾工江探索之旅此旅游产品的开发应与七河乡开展区域合作。两地的旅游资源可以串成一条融山、水、石、峡、塔、潭、坪等多种景观为一体,极具开发价值的旅游线路。此线路推出后,可以改变目前丽江旅游线路北多南无的状况,可以成为游客进入丽江的第一景观线,可以实现大理与丽江两地旅游线路的无缝过度。

(5)开发五条旅游线路

根据各景点的资源特点和具体区位,开发以下五条旅游线路①古城——团山水库②古城——蛇山国际森林康体公园③古城——红光村④古城——德为村⑤古城——蛇山(白塔、情人湖)——万德宫——丽江人遗址——漾工江——关坡溶洞——小长城——观音峡——黄龙潭——云松坪

4.旅游工艺品供应基地建设

旅游工艺品是丽江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古城的旅游工艺品大多是外地生产,毫无丽江特色可言。金山坝区内居住着白、纳西、傈僳等11个少数民族,民间艺人多,应发挥自身人才和区位优势,生产外观富有特色、内涵体现丽江特有民族文化的旅游工艺品,比如东巴银、铜、陶、木等工艺品;处理好规模生产与保持民族特色之间的关系,扩大丽江旅游工艺品本土生产的比重,使游客能够买到真正体现丽江本土文化的旅游工艺品。

(三)郊区农业的发展

丽江市区人口的增加、城市的膨胀,对农副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金山坝区作为丽江城郊最为完整、面积最大的农业坝区,应利用好自身的水土条件和区位优势,建成丽江市区的农副产品保障基地,这是丽江城市发展的需要,也是金山坝区重要的发展机遇,更是推进金山坝区城市化进程,实现金山坝区与丽江市区城乡一体化的良好契机。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能力。郊区农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形式。金山坝区应按照城郊农业的发展要求,调整现有的农业结构,以满足丽江市区的需求。鉴于对金山坝区现有农业产业的分析,应从以下方面对金山坝区农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发展城郊农业。

1.优化种植业结构

种植业要形成“果菜花”优化配置的结构。蔬菜是传统郊区农业的主导农作物。根据《丽江市总体规划修编》(2004-2020),考虑未来旅游人口负荷,规划期末按30万人需求考虑,每天城市需菜量约为150吨,菜地面积约需1.5万亩。金山坝区中南部应是蔬菜基地最为理想的场所。目前金山坝区作为丽江市“菜篮子”的功能还不突出,一方面品种单一,造成结构性的过剩,不能满足市区对蔬菜品种多样化的需求;另一方面技术落后,满足不了市区不断提高的对蔬菜质量的要求。今后发展的重点是:扩大种植面积;在品种方面要向精、细、特方向调整;技术方面主要由一般栽培向设施栽培发展。水果生产要继续确立以苹果、雪梨、核桃为主栽品种的生产格局,合理搭配适合本地的稀缺特色品种和不同时节成熟的品种,以满足丽江市区多样化的水果需求。花卉作为金山坝区的一个特色产业应给予大力扶持,在巩固原有的杜鹃园、玫瑰园的基础上,扩大高档花卉苗木品种的引进,同时发展城市绿化苗木的栽培,积极推广设施栽培、组培等新技术,以满足丽江旅游城市绿化美化环境的需要。

2.优化畜牧业结构

根据《丽江市总体规划修编》(2004-2020),规划期末按30万人需求考虑,按人均每天需要肉类0.2公斤,禽蛋0.1公斤,牛奶0.4公斤,丽江市区每年共需肉类60吨,禽蛋30吨,牛奶120吨。金山坝区应在现有养殖基础上适时扩大养殖规模,重点发展杂交型、节粮型、特色突出的畜禽品种。如:杂交猪、乌骨羊、梅花鹿等。加快对小型养殖场的提升和改造;重点扶植巩固大中型养殖场,使其起到龙头示范带动作用。发展“公司+农户”养殖模式,增加农民收入。

3.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

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对农产品的深加工,从某种程度上说现代农业就是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的农业,对农产品加工得越深、越精,产业链拉得越长,农产品的附加值就越高,经济效益就越好。因此,金山坝区应以新团物流仓储中心建设为契机,加大对农产品的开发深度和力度,拉长农产品加工业的产业链条,进一步提高对农产品的深加工能力,使农产品深加工的链条不断向前延伸,不断地生产出优质、高效、高产、生态、环保、安全的农产品,不断地满足市场需求。根据对金山坝区农业资源的分析,可以发展的农副产品加工业有蔬菜水果的加工包装、以核桃为主要原料的干果及系列产品的加工、畜禽产品的屠宰加工及保鲜。

(四)保护生态环境,建设好丽江市整体形象的生态保护区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良好的生态环境能给人类带来巨大的财富和效益。随着建设丽江国家级园林城市和国际精品旅游城市战略的不断推进,整个丽江面临着新的发展契机。金山坝区作为丽江的东郊门庭和出入丽江重要的景观背景空间,生态环境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1.生态林业建设

金山坝区应大力做好震青山、贵峰山、龟山、蛇山等周边山区的封山育林工作,禁止乱砍滥伐;同时注重震青山、蛇山等具有旅游开发价值的园艺建设,杜绝非法开采沙石;做好漾工江及其支流东山河的河道治理和水土保持工作;高标准的实施村庄特别是发展乡村旅游村庄和新团新城的绿化美化工作,为生态旅游打好绿化美化基础。

2.观光农业带建设

主要指大丽公路及丽攀公路沿线。作为进入丽江市区的最重要通道,观光农业带的建设对于维护丽江市的形象十分重要。古城是农业社会的产物,农耕文化是丽江休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丽江旅游的重要卖点之一。因此,观光农业带要体现农耕文化的特点,尽量避免现代建筑的存在,设施农业也应该远离带区,使旅游者在进入古城之前就有一种青山绿水、返璞归真的感觉。目前观光农业带存在观光农作物单一、路程较短且不连续等问题,对于提升丽江市形象作用有限。今后应增加观光作物的品种,落实玫瑰基地的建设,注重观光带的面积,并对作物进行季节性的更换。

篇8

关键词:乡村生态旅游;发展要素;宇文山庄

中图分类号:F590.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1-0283-03

一、宇文山庄简介

1.自然地理概况。宇文山庄坐落于太原市尖草坪区柏板乡宇文村(临近向阳店),庄园占地400多亩,平均每日游客接待2 000~3 000人,同时容纳200位住宿,是太原市最大的农家乐休闲度假山庄,太原市首批乡村旅游示范景区,全国三星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示范创建园区,尖草坪区城市青少年农耕文化教育实践基地。

宇文山庄是由传统的农家小院、土窑洞、农家饭菜、农家博览园、家畜养殖园、各种蔬菜水果采摘园、鱼塘以及城市青少年农村教育基地、团队会议、同学聚会、CS野战、湖南卫视快乐水上冲关、玉米迷宫水战、地道战体验、高空攀岩、拓展训练等为一体的综合型庄园。

2.资源及市场分析。 从生态条件看,宇文山庄地形开阔,地貌独特,自然生态条件优越;从自然环境来说,空气清新,植被覆盖率高,水资源丰富;从气候条件看,这里气候温和,尤其是在夏季,凉爽宜人,是休闲体验农家乐趣的良好场所。

宇文山庄以其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吸引了来自省内外广大的游客。为了更好地了解宇文山庄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笔者以问卷调查、谈话等多种形式对宇文山庄进行了走访调查,共发调查问卷300份,其中有效问卷279份,笔者对问卷进行整理统计,发现年龄在30~39岁的带孩子的年轻夫妇占41%,比例最高,年轻人以及学生也占很大比重,游客与家人和亲戚一起出游的比重较高。统计(见图1): 在对游客此次游玩满意度调查时,37%的人认为一般,27%的人表示满意,不满意的游客比例高达23%,可见宇文山庄在向可持续性乡村生态旅游方向发展中还存在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游客满意度调查统计(见下页图2):

二、当前宇文山庄发展存在的问题

1.旅游产品、旅游设施等硬环境不佳。宇文山庄作为集娱乐、休闲、度假等为主的乡村旅游景区,笔者走访了解到,山庄内娱乐设施较为简单,安全系数并不能保证,难以满足不同年龄阶段游客对娱乐项目的需求。除此之外,其旅游项目也大多仅是观光农家产品、采摘、游玩、吃农家饭等,导致大多数旅游者一提起宇文山庄,就简单地以为是“吃农家饭,观农家景,住农家房”等,山庄内产品项目缺乏特色,产品雷同化明显,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也明显减少。

2.旅游服务质量、生态意识等软环境不佳。由于缺乏专业人员的管理以及培训,导致山庄内服务人员大多为当地的村民,乡村环境、服务水平、服务质量等往往不够重视,很难达到游客对所提供服务的满意,山庄内旅游环境、住宿环境以及饮食环境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尤其在午饭期间,由于游客人数多,但服务人员效率低,导致山庄内秩序混乱,缺乏有序高效的管理。最为关注的是,山庄内工作人员对生态、环保、可持续性等意识还有待加强,资源得不到充分循环利用,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现象较为严重。

三、太原市宇文山庄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要素构建

(一)食

为发挥好“食”在乡村生态旅游过程中起到的关键作用,景区相关部门应积极做好以下三点:

1.体现乡村生态旅游食品的乡村性以及乡村生态旅游的生态性。乡村性是指本地所特有的或别具一格的具有农家特色的当地食品,是游客平时在生活中难以或者很少能够接触到、品尝到的食品。这些食品包括当地生态旅游经营者自己种植的经济作物或者在不违反野生动植物保护法的情况下取自自然的野味,比如野山菌、野果等,也可在农家人的指导下,用自己舂出的米,用自己网到的鱼,用自己宰杀的鸡等以及自己采摘到的蔬菜水果等,烹饪出一桌色香味俱全的农家饭菜,也可在景区内安排自助烧烤的摊位,增加食品的多样性,满足不同游客对食品的需求。生态性是说乡村生态旅游的“食”必须是无污染的纯绿色食品,并且这些食品完全产自生态旅游经营者本地。这样做的目的是减少本地的旅游漏损,减少食品方面的旅游漏损从某方面来说就是实现乡村生态旅游“食”方面的循环经济。在这里所谓的旅游漏损就是当地乡村生态旅游经营者为了满足游客而购置的必要商品。减少了食品方面的购置费用,加强了乡村生态旅游对惠农利农的力度,能够为当地旅游经营者创收。

2.注重特色产品的开发。夏普利(SharPley,2003)指出,可持续发展与环境问题是未来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核心,而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是本地化。特色便是本地化的一个表现,也是旅游产品的灵魂。乡村生态旅游产品的独特性在于“农”味、“土”味、“野”趣和生态性。在我省乡村生态旅游产品开发和设计中,尤其要在乡村民俗、民族风情和乡土文化上做文章,使其在内容和形式上充分体现与城市生活不同的文化特色,体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民族色彩和文化内涵;使其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和艺术格调,成为展现当地社会生活与乡村文化的一个窗口;并使之融于优美和谐、平衡发展的生态环境中,从而最大程度地激发旅游者的需求动机,达到发展生产力,保持生态平衡,促进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目的。

3.加强饮食文化的开发利用。饮食产业与旅游的结合一方面可以打造富有吸引力的饮食文化旅游产品,另一方面通过旅游活动的开展,可以促进饮食产业自身的发展,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山西省的饮食风俗,有着浓郁的黄土高原气息和传统的生活特色,是山西饮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更能体现山西人在饮食方面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山西特色的面食文化在全国广受欢迎,如刀削面、擦蝌蚪、剃尖、莜麦面、猫耳朵、考姥姥等;还有山西远近皆知的香醋文化,我们应该以此为契机,大力宣传山西省的饮食文化,促进山西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

(二)住

为更好地完善山庄内部住宿设施,景区相关管理部门要加大资金以及技术投入,认真做好以下两点:

1.因地制宜,开发特色乡村民居小屋。在夏季乡村生态旅游住宿点可建造一些低成本有特色的茅草小屋,以吸引游客,体验最原生态的住宿乐趣,茅草小屋的建造可就地取材由当地民居进行改造,使其清凉、干净、有特色。为增加住宿设施的多样性,山庄也可为留宿的游客建造专门的野营区,以及帐篷区,增加游客的体验度。旅游景区正规住宿点给客人提供的住所,应按一星、二星标准,概括而言,要达到卫生、方便、安全三大住宿标准。

2.完善住宿设施,增加住宿配置。乡村住宿点应进一步完善基础住宿设施,提高游客对旅游的满意度,做到睡的舒适。为此,住宿点可以为游客配置空调、日用电器、火炉等,特殊住宿点还可以提供葡萄酒、天然果汁、巧克力等来招揽游客,同时,可以增加洗浴设施,由于农村基本不存在高层建筑,所以要安装太阳能热水器,利用光能对住宿进行能量补充,虽然开始时投入成本较高,但长期来看有利于乡村生态旅游的循环可持续发展。乡村住宿业的市场多元化了,旅游旺季有所延长,服务价格也上涨了。

(三)行

1.保证游客出行的方便性和快捷性。由于对乡村生态旅游景区的特殊安排,其景点地理位置大都较为偏僻,这就为游客的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不便,直接影响了游客对景区的旅游次数。鉴于此,为保证游客出行的方便性,通往景区的各个重要干线公路通达性要保证,以方便自驾游游客出行;对于非自驾游乘客的这一群体,景区可以在网络或者门票上等以多种形式向广大游客告知通往景区的公交线路,为游客节省旅游途中不必要的时间。对于极为偏远的乡村生态旅游景区,虽具有良好的旅游资源,但是因为交通条件的限制,而使游客望而却步。针对这种情况,旅游经营者可以自行安排由市区通往景区的专车,解决有旅游意愿但出行又不方便的难题,增加游客的体验度和满意度。

2.完善景区内交通设施,做到游客绿色、安全出行。在山庄内,要保证做到道路的通畅化和可持续性化,首先,尽量减少化石燃料动力车,在经营景区内部可开展清洁特色畜力交通。畜力交通是以绿色能源为基础的可持续交通方式,并且对景区没有任何环境上的污染。如果将畜力交通开发为一种特色乡村生态旅游产品,这种城市人尤其是年轻人从来没有体会的旅游产品一定会大受欢迎。在做好畜力交通的普及时,也可加大对电瓶车、乙醇车等绿色无污染出行方式的应用,做到游客绿色、安全出行。

(四)游

乡村生态旅游所依托的旅游资源主要是乡村村落景观以及乡村文化,但也包含自然生态系统景观。乡村生态旅游依托自然生态系统、人文村落景观相结合的资源特色,兼具乡村性、生态性和美观性特色;乡村村落景观本身就是一种旅游资源,所以在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时尽量杜绝人为建造的庸俗景观,而要以自然形成的或是历史积淀下来的先天资源为主要旅游资源,同时,今后对山庄附近建设也要严格控制,应尽可能保护现有的自然风貌。

在游客享受山庄所带来的乐趣时,也有需要完善的地方,比如,带小孩的家长主要关注场地的安全性和趣味性,所以要保证游玩过程以及娱乐场所的安全措施;中年人希望景区中多一些荫凉,以及休息、交流的场地,因此,可以选择适当的地段设计简单的木屋,专营天然食品、饮料,适当设计少量的小木凳,以供游人休息观赏;也有一部分年轻人希望多一些划船、嬉水、滑冰、观看表演的活动或场所,对此,山庄可以开展以无动力船为主的观赏性水上活动,尽量避免环境污染。

(五)购

旅游商品是旅游的重要构成部分,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大力种植适合作为旅游商品的农作物,这种作物应具备生态特性,符合游客“求绿色、求新奇、求体验”的特色。普通农民传统农业模式劳动密集度高,缺乏经济效益,大力发展农业旅游产品可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乡村旅游健康发展。

旅游景区可加大游客旅游消费的拓展性。拓展性就是指在原有的“农”字产业消费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其产业消费的空间,形成既源于传统又展于传统的消费创新。传统的消费则是“吃、穿、用”等最日常的消费需求,经过创新,我们可以开发出供“玩、赏、乐”的产品。如传统的葫芦生产使用价值主要是“用”,经过加工将其做成葫芦表面绘画、雕刻等,甚至可以加工成集绘画、雕刻于一身的立体工艺品。这样,民间的那些水彩画、山水画、农民画、人物画、年画、吉祥物等以及书法等都可以成为这些工艺品的主题,既有观赏价值,又有收藏价值。还有农村丰富的秸秆资源也可以开发利用,我们可以将其精细地加工成丰富多彩的秸秆画、工艺草垫、沙发坐垫及其他的一些手工艺品,既实用又环保。

(六)娱

乡村旅游娱乐项目主要以欣赏田园风光、放松身心为主,也可参与一定的农事活动。山庄作为一个自然生态园林而存在于城市中,与城市公园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为了满足家长带小孩来山庄游玩的需求,可以通过植物认知等科普知识,以及运动、爬山等等让孩子去接近自然,热爱自然。宁静淳朴的自然生活,葱郁苍翠的山林环境,更能激发孩子与自然亲近的天性;也可以跟随农民学播种和收获,跟果农学整枝摘果,跟织娘学纺纱织布,跟村姑学刺绣剪纸,跟艺人学编竹制陶……这些参与性活动不难易学,可让游客获得新的感受和休闲乐趣,增长知识和技术水平。为进一步增加游客的娱乐兴趣,让居住在山庄的游客身临其境的体验乡村生态旅游的乐趣,山庄也可在景区安排篝火晚会,活跃广大游客在景区的游玩氛围。

山庄在组织游客参加农事劳动体验活动的同时,也可以大力发展农事劳动娱乐项目,加大对观光农园的开发,增加游客对农事劳动的体验度。住宿点可开展的休闲娱乐活动包括乡村周边散步观光、骑自行车或乘吉普车观光、喂养家畜等体验项目。在城市近郊或风景区附近可开辟特色果园、菜园、茶园、花圃等,让游客入内摘果、拔菜、赏花、采茶,除此之外,还可以品尝山西当地美食,骑马、垂钓、绘画等,享受田园乐趣。景区除了发展农事劳动娱乐项目,也可借助乡村生态旅游景区所特有的山水等自然因素,开发其他多种类型的游玩项目,满足儿童、青少年、成年等各年龄段不同游客的娱乐需求,增加游客在景区游玩时的体验度和满意度。

四、政策建议

1.政府管理层面。加大对乡村生态旅游景区的资金支持,包括融资方面和设立专项旅游资金等;政府及旅游部门应加强规范化管理,提高服务水平;制定相关法规制度,完善环保法律体系等。

2.景区管理层面。统一规划开发,加强宣传力度;加强基础与配套设施建设;不断强化乡村资源的环保和生态发展意识。

参考文献:

[1] 吕军.中外乡村旅游研究的比较[J].暨南学报,2005,(6):67-69.

[2] 刘德谊.关于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的几点辨析[J].旅游学刊,2006,(21).

[3] 黄艳萍.从博弈论角度论中国乡树旅游的开发与保护[J].农业经济与科技,2008,(8).

收稿日期:2013-08-17

篇9

工业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纲要

第一章项目总论

第二章项目背景和发展概况

第三章市场分析与建设规模

第四章建设条件与厂址选择

第五章工厂技术方案

第六章环境保护与劳动安全

第七章企业组织和劳动定员

第八章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第九章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第十章财务效益、经济与社会效益评价

第十一章可行性研究结论与建议

第一章项目总论

总论作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首章,要综合叙述研究报告中各章节的主要问题和研究结论,并对项目的可行与否提出最终建议,为可行性研究的审批提供方便。总论章可根据项目的具体条件,参照下列内容编写。

§1.1项目背景

§1.1.1项目名称

企业或工程的全称,应和项目建议书所列的名称一致。

§1.1.2项目承办单位

承办单位系指负责项目筹建工作的单位(或称建设单位),应注明单位的全称和总负责人。

§1.1.3项目主管部门

注明项目所属的主管部门。或所属集团、公司的名称。中外合资项目应注明投资各方所属部门。集团或公司的名称、地址及法人代表的姓名、国籍。

§1.1.4项目拟建地区、地点

§1.1.5承担可行性研究工作的单位和法人代表

如由若干单位协作承担项目可行性研究工作,应注明各单位的名称及其负责的工程名称、总负责单位和负责人。如与国外咨询机构合作进行可行性研究的项目,则应将承担研究工作的中外各方的单位名称、法人代表以及所承担的工程、分工和协作关系等,分别说明。

§1.1.6研究工作依据

在可行性研究中作为依据的法规、文件、资料、要列出名称、来源、日期。并将其中必要的部分全文附后,作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附件,这些法规、文件、资料大致可分为四个部分:

(1)项目主管部门对项目的建设要求所下达的指令性文件;对项目承办单位或可行性研究单位的请示报告的批复文件。

(2)可行性研究开始前已经形成的工作成果及文件。

(3)国家和拟建地区的工业建设政策、法令和法规。

(4)根据项目需要进行调查和收集的设计基础资料。

§1.1.7研究工作概况

(1)项目建设的必要性。简要说明项目在行业中的地位,该项目是否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技术政策、生产力布局要求;项目拟建的理由与重要性。

(2)项目发展及可行性研究工作概念。叙述项目的提出及可行性研究工作的进展概况,其中包括技术方案的优选原则、厂址选择原则及成果、环境影响报告的撰写情况、涉外工作的准备及进展情况等等,要求逐一简要说明。

§1.2可行性研究结论

在可行性研究中,对项目的产品销售、原料供应、生产规模、厂址技术方案、资金总额及筹措、项目的财务效益与国民经济、社会效益等重大问题,都应得出明确的结论,本节需将对有关章节的研究结论作简要叙述,并提出最终结论。

§1.2.1市场预测和项目规模

(1)市场需求量简要分析。

(2)计划销售量、销售方向。

(3)产品定价及销售收入预测。

(4)项目拟建规模(包括分期建设规模)。

(5)主要产品及副产品品种和产量。

§1.2.2原材料、燃料和动力供应

(1)项目投产后需用的主要原料、燃料、主要辅助材料以及动力数量、规格、质量和来源。

(2)需用的主要工业产品和半成品的名称、规格、需用量及来源等。

(3)进口原料、工业品的名称、规格、年用量、来源及必要性。

§1.2.3厂址

地理位置、占地面积及必要性

水源及取水条件。

废水、废渣排放堆置条件。

§1.2.4项目工程技术方案

(1)项目范围,即主要的生产设施、辅助设施、公用工程、生活设施内容。

(2)采用的生产方法、工艺技术。

(3)主要设备的来源,如需向国外引进,则简要说明引进的国别、技术特点、型号等。

§1.2.5环境保护

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是否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

主要治理设施及投资。

§1.2.6工厂组织及劳动定员

工厂组织形式和劳动制度。

全厂总定员及各类人员需要量。

劳动力来源。

§1.2.7项目建设进度

§1.2.8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1)项目所需总投资额。分别说明项目所需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包括投资方向调节税、建设期利息)、流动资金总额,并按人民币、外币分别列出。

(2)资金来源。贷款额、贷款利率、偿还条件。合资项目要分别列出中、外各方投资额、投资方式和投资方向。

§1.2.9项目财务和经济评论

(1)项目总成本、单位成本。

(2)项目总收入,包括销售收入和其它收入。

(3)财务内部收益率、财务净现值、投资回收期、贷款偿还期、盈亏平衡点等指标计算结果。

(4)经济内部收益率,经济净现值、经济换汇(节汇)成本等指标计算结果。

§1.2.10项目综合评价结论

§1.3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在总论章中,可将研究报告各章节中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汇总,列出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使审批和决策者对项目全貌有一个综合了解。

主要技术指标表根据项目有所不同,一般包括:生产规模、全年生产数、全厂总定员,主要原材料、燃料、动力年用量及消耗定额、全厂综合能耗及单位产品综合能耗,全厂占地面积、全员劳动生产率,年总成本、单位产品成本、年总产值、年利税总额、财务内部收益率,借款偿还期,经济内部收益率,投资回收期等。

§1.4存在问题及建议

对可行性研究中提出的项目的主要问题进行说明并提出解决的建议。

第二章项目背景和发展概况

这一部分主要应说明项目的发起过程、提出的理由、前期工作的发展过程、投资者的意向、投资的必要性等可行性研究的工作基础。为此,需将项目的提出背景与发展概况作系统地叙述。说明项目提出的背景、投资理由、在可行性研究前已经进行的工作情况及其成果、重要问题的决策和决策过程等情况。在叙述项目发展概况的同时,应能清楚地提示出本项目可行性研究的重点和问题。

§2.1项目提出的背景

§2.1.1国家或行业发展规划

说明国家有关的产业政策、技术政策、分析项目是否符合这些宏观经济要求。

§2.1.2项目发起人和发起缘由

(1)写明项目发起单位或发起人的全称。如为中外合资项目,则要分别列出各方法人代表、注册国家、地址等详细情况。

(2)提出项目的理由及投资意向,如资源丰富、产品市场前景好、出口换汇、该类产品可取得的优惠政策、利用现有的基础设施等。

§2.2项目发展概况

项目发展开矿指项目在可行性研究前所进行的工作情况。如:调查研究、试制试验、项目建议书(初步可行性研究)的撰写与审批过程、厂址初选工作以及筹办工作中的其他重要事项。

§2.2.1已进行的调查研究项目及其成果

1、资源调查,包括原料、水资源、能源和二次能源的调查。

2、市场调查,包括全国性和地区性市场情况调查;出口产品国际市场供需趋势调查。

3、社会公用设施调查,包括运输条件、公用动力供应、生活福利设施等的调查。

4、拟建地区环境现状资料的调查,包括拟建地区各种主要污染源以及其排放状况,大气、水体、土壤等目前环境质量状况等。说明环境现状资料的取得途径、提供单位、以及当地环保管理部门的意见和要求,取得的环境现状资料及文件名称。

§2.2.2试验试制工作(项目)情况

已完成及正在进行的试验试制工作(项目)的名称、内容及试验结果。这些实验包括建筑材料的试验、拟采用的新工艺技术的试验。对采用的新工艺技术必须有国家有关部门的认可证明。

§2.2.3厂址初勘和初步测量工作情况

(1)各个可供选择的建设地区及厂址位置的初勘、测量、比选等工作情况。

(2)初步选择意见和资料。

(3)遗留问题。

§2.2.4项目建议书(初步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撰写、提出及审批过程

(1)项目建议书(初步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撰写、提出及审批过程。

(2)项目建议书所附资料名称。

(3)审批文件文号及其要点。

§2.3投资的必要性

一般从企业本身所获得的经济效益及项目对宏观经济、对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两方面来说明投资的必要性。包括下面这些内容。

(1)企业获得的利润情况。

(2)企业可以提高产品质量,加强市场竞争力。

(3)扩大生产能力,改变产品结构。

(4)采用新工艺,节约能源,减少环境污染,提高劳动生产率。

(5)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优越条件和竞争力。

(6)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包括增加税收、提高就业率、提高科技水平等。

第三章市场分析与建设规模

市场分析在可行性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在于,任何一个项目,其生产规模的确定、技术的选择、投资估算甚至厂址的选择,都必须在市场需求情况有了充分了解之后才能解决,而且市场分析的结果,还可以决定产品的价格、销售收入,最终影响的项目的盈利性和可行性。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要详细阐述市场需求预测、价格分析,并确定建设规模。

§3.1市场调查

§3.1.1拟建项目产出物用途调查

本产品的主要用途,可否有替代其他产品的用途,如果产品是工业基本原料,应分别说明本项目产品在主要使用行业的用途及单位消耗量。

产品经济寿命期论述。调查本产品目前处于经济寿命周期的哪一个阶段,更新换代的可能时间。

§3.1.2产品现有生产能力调查

(1)本项目产品国内现有生产能力总量,现有生产能力开工率;主要生产厂家生产能力利用率。

(2)国内现有生活能力总量在本地区的分布数量与比例。

(3)本产品目前在建项目的生产能力及其在地区间的分布、数量与比例。

(4)已批拟开工建设项目的生产能力,预计投产年月。

在建设项目和已批待开工建设项目,目前虽然没有形成综合生产能力,但却是生产能力的组成部分。

§3.1.3产品产量及销售量调查

(1)全国或地区目前的产量总数。

(2)本产品一段时期以来的产量变化情况。

(3)本产品国内保有量与国外有关国家保有量的分析比较,以了解国内保有量是多还是少,说明本产品市场需求满足程度。

(4)本产品一段时期以来的进口量及进口来源,主要来自哪些国家或地区;占国内生产量或销售量的比例;进口产品的价格等。

(5)本产品一段时期以来的出口量及出口去向,占国内生产量的比例;主要向哪些国家或地区出口,出口产品的价格。

§3.1.4替代产品调查

(1)可替代本产品的产品性能、质量与本产品相比的优缺点。

(2)可替代产品的国内生产能力、产量;可作替代用途的比例;价格分析。

(3)可替代产品进口可能性及价格。

§3.1.5产品价格调查

(1)产品的定价管理办法,是由国家控制价格,还是由市场定价。

(2)产品销售价格,价格变动趋势,最高价格和最低价格出现的时间、原因。

§3.1.6国外市场调查

(1)产品国外的主要生产国家和地区。

(2)国外主要生产厂的生产技术、生产能力、销售量。

(3)产品国际市场销售价格及其变动趋势

(4)我国进口该种产品的主要进口国的生产能力及变化趋势。

§3.2市场预测

市场预测是市场调查在时间和空间商的延续,是利用市场调查所得到的信息资料,根据市场信息资料分析报告的结论,对本项目产品未来市场需求量及相关因素所进行的定量与定性的判断与分析。在可行性研究工作中,市场预测的结论是制订产品方案、确定项目建设规模所必须的依据。

§3.2.1国内市场需求预测

可行性研究工作中,应对下述各项与市场预测有关的因素加以说明:

(1)本产品的消耗对象。

(2)本产品的消费条件。消费条件因产品特点性能而异,如汽车的消费需要具备相应的道路交通条件;电视机、电冰箱的消费需要有电等等。预测某一种产品的市场需求量时,应将哪些不具备消费条件的消费领域从消费对象总量中剔除掉。

(3)本产品更新周期的特点,说明本产品有效经济寿命的长短。

(4)可能出现的替代产品,即代用品。

(5)本产品使用中可能产生的新用途。产品所用途的出现,意味着扩大了本产品的消费领域,扩大了市场需求容量。

根据以上分析,提出预测的本产品国内需求量及与现有生产能力的差距。

§3.2.2产品出口或进口替代分析

(1)替代进口分析。将本产品与目前进口产品从性能、重量、价格、配件、维修等方面进行比较,说明本产品的优势和有利条件。

(2)出口可行性分析。如果拟建项目的产品在质量和技术等方面,具备在国际市场上进行竞争的能力,则应考虑国外市场对本产品的需求。

分析国家对该种产品的出口有何限制条件或鼓励措施,该产品进口国的贸易政策,该产品出口流向,出口价格是否有利。

通过以上分析,预测本项目产品可能的替代进口量或出口量。

§3.2.3价格预测

进行产品价格预测,要考虑产品产量、质量、同类产品目前价格水平,还要分析国际、国内市场价格变化趋势,国家的物价政策变化、产品全社会供需变化等因素;产品降低生产成本的措施和可能性;为扩大市场需采用的价格策略等,综合以上因素,预测产品可能的销售价格。

对拟增加出口的产品或替代进口产品,还要参照国际市场价格及变化趋势定价,如产品外销,应附有有关方面承诺外销的意向书。

§3.3市场推销战略

在商品经济环境中,企业不可能仍然依靠国家统购包销完成销售额。企业要根据市场情况,制定合适的销售战略,争取扩大市场份额,稳定销售价格,提高产品竞争能力。因此,在可行性研究中,要对市场推销战略进行相应研究。

§3.3.1推销方式

(1)投资者分成。

(2)企业自销。

(3)国家部分收购。

(4)经销人代销及代销人情况分析。

§3.3.2推销措施

(1)销售和经销机构的建立。

(2)销售网点规划。

(3)广告及宣传计划。

(4)咨询服务和售后维修措施。

§3.3.3促销价格制度

促销价格制定可根据市场销售预测情况确定,一般用于产品投产初期,以较低价格、同等质量、优良的售后服务扩大市场占有份额。

投产初期产品以较低价格出售,会对销售收入产生影响,因此价格制定要合理,并应采取相应的成本控制措施。在一定时期后,可根据产品销售情况逐渐将产品价格提高到一定水平。

§3.3.4产品销售费用预测

产品销售费用包括建立销售机构、销售网点、培训销售人员、产品广告宣传、咨询及售后维修服务费用,在可行性研究中,应根据制定的产品销售计划,分别估算产品销售费用。对某些产品,销售费用在成本中占很大比例的,不可忽略不计。

§3.4产品方案和建设规模

§3.4.1产品方案

(1)列出产品名称。有多种产品时,应逐一列出主产品和主要副产品名称。

(2)产品规格标准。说明产品规格、标准选择依据。

§3.4.2建设规模

建设规模又叫设计生产能力,是指项目生产一定质量标准的产品的最大能力。一般用实物单位或标准实物单位来计量。

(1)建设总规模。说明主要产品年产量,主要副产品年产量,主要设备装置。

(2)主要生产车间的生产能力,生产线数量。

(3)说明项目经济规模,不同规模下项目效益与费用的比较分析,说明本项目确定的建设规模的合理性。

(4)如果项目采用分期建设方法,应说明项目总规模、分期建设规模并说明分期建设的起止时期、各期建设的主要内容。

§3.5产品销售收入预测

根据确定的产品方案和建设规模及预测的产品价格,可以估算产品销售收入。

产品销售收入可以分别计算主要产品和副产品的年销售总收入,并计算销售收入和计算期内销售总收入,销售收入一般列表表示。

第四章建设条件与厂址选择

根据前面部门中关于产品方案与建设规模的论证和建议,在这一部分中按建议的产品方案和规模来研究资源、原料、燃料、动力等的需求和供应的可靠性;并对可供选择的厂址作进一步技术与经济比较,确定新厂址方案。

§4.1资源和原材料

§4.1.1资源评述

资源系指项目需要利用的自然资源,如矿藏、森林、生物、土壤、地面或地下水资源等。项目所需资源的来源、数量、运输方式、供应条件以及今后发展和开发趋势等,均是项目建设的前提条件。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对项目在有效期间所需资源及其来源的可靠性,应作深入调查和科学论证,并就下列内容进行说明分析:

(1)项目需用的资源名称、经全国储量委员会正式批准的储量、品位、成分、产地或供应点。

(2)资源品位、成分与需用要求的适应性。

(3)资源开采方式。要说明自行开采、计划供应、市场供应或合资开发等不同方式。

(4)本项目年最大需用量、资源的可能供应量及今后生产发展所需资源扩大供应的可能性。

(5)在已有资源不能满足拟建项目生产规模需求时,提出相应的措施,如增加进口(说明国别、资源品位),调整建设规模或分期建设等。

§4.1.2原材料及主要辅助材料供应

(1)原材料、主要辅助材料需用量及供应。

按项目的生产要求,分别叙述所需的原材料及主要辅助材料的名称、品种、规格、成分、质量以及年需用量(包括年耗用量、储运损耗量),并分别撰写:

①原材料及主要辅助材料需用量表。

②有害有毒、易燃易爆材料、物料需用量表。

③需进口的原材料表。

说明进口原材料的理由和一旦来源有变化时的应变措施,分析预测原材料国产化前景及分年度国产化的提高幅度。

对季节性生产的原料,如农、林、水产品等,需说明短期进货数量。

(2)燃料动力及其它公用设施的供应。燃料、动力及其它公用设施是指生产需用的煤、电、水、汽、气、油等,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需说明生产所需燃料、动力及公用设施的数量和需由项目自建的种类和规模以及可以利用的现有的燃料、动力数量。

①燃料品种的选择,应说明其依据,如执行国家能源政策、适应地区条件、满足生产特殊要求等。分别列出燃料需用量、来源、运输方式,进行燃料成分分析。

②电力最大需用负荷、供电来源及其稳定性、需要自建电力设施和投资估算。

③最大需水量、水源及其供应可能性。是否需增加供水设施。

④热源及供热要求。

⑤其它设施,如油、气、汽需用量、供应量及需要增加设施的情况。

(3)主要原材料、燃料动力费用估算。

将主要原材料、零配件和外购燃料动力分别计算费用,其它材料可合并估算。

§4.1.3需要作生产试验的原料

生产特定产品的某些原料因尚无生产实践经验;或使用指定的原料而尚无成熟的生产和工艺;或使用缘由的生产方法生产新产品还缺乏必要的生产数据等各种原因,需要对原料进行生产(中小型)试验,以确定技术参数和消耗指标,测定产品质量,取得主要设备选型的各项数据。在可行性研究中需说明:

(1)需要试验的原料名称、试验目的和要求。

(2)试验或试生产方法(试验室、中型或小型生产试验)。

§4.2建设地区的选择

选择建厂地区,除须符合行业布局、国土开发整治规划外,还应考虑资源、区域地质、交通运输和环境保护等四要素。其原则是:

自然条件适合与项目的特定生产需要和排放要求;合理地靠近原料和市场;具有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公共政策;运输条件优越;有可供利用的社会基础设施和协作条件;土地使用有优惠条件,可不占或少占良田,地质条件符合要求。在作方案比选时,应着重论证所选地区在行业政策上的正确性、技术上的可行性和经济上的合理性。

§4.2.1自然条件

(1)拟建厂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基本情况和区域地质、地震、防洪等历史数据。

(2)水源和水文地质条件调查分析。包括地面水或地下水量和水质的分析、在枯水期的可能供应量及水质变化、地区今后水源开发和可利用水量增长情况。

(3)气象条件。收集分析地区气温、湿度、降水量、日照、风等资料,对需要增设防风沙、抗高温、改善光照等设施的地区,需进行费用估算。

§4.2.2基础设施

叙述拟建地区与项目直接有关的公用事业及基础设施的情况和可供利用的条件,从不同地区、不同条件中选取最有利的地区。

(1)供电、电源情况;近远期可能的供电量及电压;费用及计费方式;供电部门的要求。

(2)供水、水源情况;近远期可能的供水量及水质;费用及计算方式;供水部门的要求。

(3)运输。地区内各种运输线路的分布;站库码头的位置和地形;运输费用;运输能力及其发展规划等。

(4)排水。排水条件;容污水能力;当地环保部门对污水排放的要求等。

(5)电讯、供热、供气等公用设施及可利用的种类、容量、技术特征等。

(6)施工条件包括建筑材料及制品的供应条件;施工劳动力来源;施工运输条件;施工用动力(水、电)来源等。

(7)市政建设及生活设施。包括当地的卫生、邮电、文化教育。

§4.2.3社会经济条件

社会经济条件主要指地区的工农业生产水平及近远期发展规划、与本项目有关的现有企业、技术工人来源等在项目建成后所需社会协作的条件。

§4.2.4其它应考虑的因素

项目选择建厂地区还应考虑其它特殊的要求。在选择下列地区建厂时应特别慎重,要取得有关部门和群众的认可。

(1)风景区、名胜古迹、自然保护区。

(2)水土保持禁垦区。

(3)矿山作业等爆破危险区。

(4)有放射污染或有害气体污染严重的地区及传染病、地方病流行或常发区。

(5)军事设防区。

(6)生活饮用水源的卫生防护地带。

(7)民族宗教风俗有特殊要求的地区。

§4.3厂址选择

在实际工作中,具体厂址的选择不一定要与建设地区的选择分开,往往是厂址选择与建厂地区的选择合并进行。两者通常是相辅相成、相互牵扯地交叉进行的。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如果需要,可以分别叙述。

选择厂址通常是随基本建设程序的各个工作阶段逐步深入的。项目建议书(初步可行性研究)阶段需提出厂址初选意见;进行可行性研究时,应提出具体厂址的推荐建议;进图初步设计阶段时,对厂址的各种条件需作详细勘查和落实,最终确认厂址,标定四周界址。

§4.3.1厂址多方案比较

建设地区选定以后,就在这个地区内选择若干个可供建厂的地段,作具体分析比较,从中选取一个比较理想的厂址。并编写厂址选择报告作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附件,研究报告中仅需叙述选择要点和厂址的主要优缺点。有关选厂所需的调查资料、勘察和测量资料、取舍理由、论证等均应编写入选厂报告内。确定厂址,须作多方案比较,一般可按下列内容进行。

(1)地形、地貌、地质的比较。

①工厂输出、入交通线、供电、取水、排污等与外界产生直接关系的方位、地形。

②平整土地、防水、防洪、废渣堆置、四邻地物。

(2)占地土地情况的比较。比较占用耕地、林地、荒地、山坡等面积的比例,以尽可能少占耕地、林地为原则,作出占地用地情况的评价。

(3)拆迁情况的比较。包括原有地面建筑物需拆除的数量、原有居民需迁移的人数及拆迁安排等条件和难度的比较。

(4)各项费用的比较。由于各个可供选择地段条件不同,在费用上会产生较大差别,需作多方案比较。

①土地费用。如土地购置、拆迁、场地整治、青苗赔偿以及土方处理等费用比较。

②交通运输整治费。如需要建设或整治的运输线路,转运场站等费用比较。

③基础处理费。如不同工程地质需用不同地基和基础处理的费用比较。

④取水、防洪、排污设施所需费用比较。

⑤抗震所需费用比较。

⑥环境保护、生活设施等费用的比较。

§4.3.2厂址推荐方案

(1)绘制推荐厂址的位置图。在有等高线的地形图上标明厂址四周界址、厂址内生产区、生活区、厂外工程、取水点、排污点、堆场、运输线等位置及四邻居民点和主要生产企业的相互位置。说明对生产要求的适应性和合理性。

(2)叙述厂址地貌、地理、地形的优缺点和推荐理由。说明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气象等自然条件符合建厂要求的理由。

(3)环境条件的分析。

(4)占用土地种类分析:

①占用耕地面积占总占地量的比例;

②占用林地面积占总占地量的比例;

③利用荒地面积占总占地量的比例;

④利用山坡面积占总占地量的比例;

⑤需要拆迁的面积和估计所需的费用;

⑥推荐厂址的主要技术经济数据。

第五章工厂技术方案

技术方案是可行性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研究项目应采用的生产方法、工艺和工艺流程、重要设备及其相应的总平面布置、主要车间组成及建筑物结构型式等技术方案。并在此基础上,估算土建工程量和其它工程量。在这一部分中,除文字叙述外,还应将一些重要数据和指标列表说明,并绘制总平面布置图、工艺流程示意图等。

§5.1项目组成

凡由本项目投资的厂内、外所有单项工程、配套工程包括生产设施、生产后勤、运输、生活福利设施等,均属项目组成的范围。

各单项工程和配套工程需按其性质加以分类,一般可分为:生产车间或工段;辅助生产车间或配套工程;厂外工程;生产后勤车间或设施;生活福利设施;其它单项工程。

如有自成体系需单独撰写分项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配套工程,如自备热电厂、水厂、铁路、专用线等,应列出工程的名称、分项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的编号。并将工程的投资列入项目总投资内,分项研究报告列为附件。

§5.2生产技术方案

生产技术方案系指产品生产所采用的工艺技术(包括专利或专有技术)、生产方法、主要设备、测量自控装备等技术方案。选择技术方案必须考虑:技术是否是先进成熟的;是否适合所用的原料特性;是否符合产品所定的质量标准;能否适应拟建地区现有工业水平;在维修、操作、人员培训等方面是否有不能克服的障碍;所需投入物的规格和质量能否满足生产要求,并与地区的技术吸收能力、劳动力来源相适应等。

§5.2.1产品标准

叙述本项目主要产品和副产品的质量标准。如国家一级标准、行业标准等。并将选定的标准与国家标准、国际常用标准作比较说明。

§5.2.2生产方法

使用同一种原料生产同一种产品,如有不同的生产方法时,在可行性研究阶段需要作方案性选择,根据产品用途、质量和成本等因素择优确定。对选定的方法需要说明生产方法的名称及主要特征、选用的理由以及与其它生产方法比较的利弊。

在选用专有技术、专利技术时,应说明取得技术来源、专利号、技术特征,还需说明专利和技术转让费的金额及支付方式。

§5.2.3技术参数和工艺流程

工艺流程系指投入物(原料或半制品)经有次序的生产加工成为产出物(产品或加工品)的过程。在生产过程中规定的各种技术条件和数据,统称为技术参数。工艺流程和主要技术参数,在可行性研究阶段需要结合产品质量、生产成本、各种消耗等要求,选取最佳方案。

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只叙述若干主要车间的工艺流程,一般车间可从略。

§5.2.4主要工艺设备选择

主要工艺设备系指工艺流程中的重要设备(包括专用设备和通用设备),应按车间、工段分别叙述所选取设备的名称、规格、型号、数量和来源。需要从国外引进的设备,则应详细论述引进的必要性,引进的必要性,引进方向和选择方案比较。主要设备选型是生产的技术水平和经济合理性的具体表现,必须作多方案比较后,确定主要设备的规格型号与来源。

(1)按车间、工段编列主要工艺设备(包括计算机集中控制站室的装备)一览表。需要引进的设备(包括备品备件)应单独列表。引进设备还要说明引进必要性、备品备件的来源、国内分交方案,引进设备外汇来源及引进计划。

(2)一般设备(除已列入表内的设备以外的其它设备)在可行性研究阶段一般不作详细选择,但需按车间(工段)参照现有同类型、同规模生产厂所用的一般设备估算本项目应予装备的设备数量,或采用行业中惯用的比例指标推算出本项目,本车间所需一般设备的数量。

(3)全厂计量设施的配置原则和要求。

(4)设备费用估算。主要设备可根据询价、协议意向书中价格等分别估算,一段设备可综合估算。

§5.2.5主要原材料、燃料、动力消耗指标

单位产品所用材料、燃料、动力等的消耗指标选取的来源有:

(1)现有生产厂的消耗定额高低值的平均数;

(2)同型号设备的实际运转时的消耗值;

(3)通过生产试验测定及分析推算;

(4)设备出厂时的说明或订货合同规定值。可行性研究中,可结合本项目技术方案特征,确定主要原材料、燃料、动力消耗指标值;

(5)撰写主要原材料、燃料、动力消耗指标表。消耗指标不同于前面所列的原材料、燃料及动力需用量,消耗指标纯属生产过程中需要的或消耗的数量,不包括其它因素如:运输、储存的损耗。消耗指标与所用生产技术的先进程度有关;同一种设备不同型号的,又同生产管理和操作水平直接有关,因此常被用作企业间衡量经营管理水平的指标。

§5.2.6主要生产车间布置方案

在工艺流程、技术参数和主要设备选择确定以后,应就设备的外形、前后位置、上下位差以及各种物料的输入和流向、操作要求等作通盘的研究,选择车间布置方案。车间布置方案要求达到物料流向最经济、操作控制最有利、检测维修最方便。

主要生产车间布置方案要求提出车间布置简图、主要标准尺寸和技术说明。

非主要车间布置方案要求提出建筑面积、平面尺寸、层高等估算和建筑物特征。

§5.3总平面布置和运输

§5.3.1总平面布置原则

总平面布置应根据项目各单项工程、工艺流程、物料投入与产出、废弃物排出以及原材料储存、厂内外交通运输等情况,按厂地的自然条件、生产要求与功能以及行业、专业的设计规范进行安排。达到工艺流程(生产程序)顺畅、原材料与各种物料的流送线路最短、货流人流分道、生产调度方便,并考虑用地少、施工费用节约等要求。总平面布置还应考虑到企业今后发展的方向、与外界的交通联系线路等外部因素的合理安排。在确定了总平面布置原则并绘制总平面布置后,需估算厂区场地平整、建、构筑物基础、管沟、路槽地下工程等全厂土石方量,并说明余缺量的走向与来源。

§5.3.2厂内外运输方案

根据工厂的投入物、产出物与废弃物的总量,按其不同种类、不同运输方式与运输工具分类说明,从运量、运距、运输成本、运输负荷变化以及投资与经常费用等方面加以分析。确定和推荐经济、实用的运输方案。运输方案的确定要包括全厂运输量分析、运输设备选择和厂外、厂内运输方案的说明,其中厂内运输方案要求作到与生产有机配合。

§5.3.3仓储方案

论述原材料、燃料、主要辅助生产物料主副产品的年周转次数;储存期(可供生产需要的天数);储存方式(散堆、包垛、罐储);装卸及搬运方式等方案设想和要求,对用量较大的大宗货物以及易燃易爆危险物品的仓储方案,应专题叙述。

§5.3.4占地面积及分析

建设项目用地,应遵循保护、开发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土地的方针,尽量少占耕地,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要估算占用土地数量,并分别估算生产区、生活区、原料基地占地面积,计算土地利用系数、生产区场地利用系数、全厂绿化系数、占地用地面积等指标。

在占用土地分析中,还需同时说明需要拆迁的原有建筑物、构筑物的数量、面积、建筑类型;可利用的原有建构筑物的面积,拆迁后原有人员及设施的去向,项目需要支付的赔偿费用。并对可能的不同拆迁方案进行拆迁费用及征地费用的比较。

§5.4土建工程

土建工程是指工厂所有建筑物、构筑物的建筑与结构设计。在可行性研究阶段仅需对主要生产厂房、重要构筑物以及特殊基础工程作原则性的叙述和方案选择建议,如采取的建筑形式和标准、结构造型、基础类型和需要采用的重要技术措施等。对一般建(构)筑物只作综合说明、估算工程量、选取单位造价指标等即可。对全厂所有建(构)筑物的工程量,造价以及三材用量。视单项工程的大小,可采用不同方式进行估算。

§5.4.1主要建、构筑物的建筑特征与结构设计

按生产流程顺次列出主要建(构)筑物名称、建筑面积;建筑形式和标准、建筑材料的选用要求;特殊要求(防腐、防爆、防火、隔音、隔热等);消防及报警设施选用标准和要求,应遵守的设计规范名称。

对一般建筑物可以列出工程量、建筑面积作综合性说明。

结构设计的依据,主要是建构筑物的结构造型、地基处理方案、建构筑物基础造型及对施工的特殊要求。

对需要进行抗震设计的,要有地震烈度确定依据、地震设防标准及设防方案的选择及说明。

§5.4.2特殊基础工程的设计

遇有不良地质条件的项目或重要建构筑物与大型工艺设备的基础工程,应进行特殊基础工程设计,提出设计方案的选择建议。

对需要防震动,防腐蚀及其他有特殊要求的建筑物以及对基础沉降有严格要求的工艺设备的基础工程,需作专题研究,提出设计方案的选择建议。

§5.4.3建筑材料

分析拟建地区可以提供的建筑材料名称、规格、运输条件、预制构件的最近供应点和可提供的最大构件规格及制作能力。需由外地供应的应说明主要建筑材料名称及供应点。对项目施工时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要单独说明,如需说明特殊工程的施工组织与机具、大型或大宗预制构件的来源等。

进行三材用量估算,撰写建筑材料用量估算表。

第六章环境保护与劳动安全

在项目建设中,必须贯彻执行国家有关环境保护和职业安全卫生方面的法规、法律,对项目可能对环境造成的近期和远期影响,对影响劳动者健康和安全的因素,都要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分析,提出防治措施,并对其进行评价,推荐技术可行、经济、布局合理、对环境的有害影响较小的最佳方案。按照国家现行规定,凡从事对环境有影响的建设项目都必须执行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审批制度。同时,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对环境保护和劳动安全要有专门论述。

§6.1建设地区的环境现状

(1)项目的地理位置(附平面图);

(2)地形、地貌、土壤和地质情况;江、河、湖、海、水库的水文情况;气象情况;

(3)矿藏、森林、草原、水产和野生动物、野生植物、农作物等情况;

(4)自然保护区、风景游览区、名胜古迹、温泉、疗养区以及重要政治文化设施情况;

(5)现有工矿企业分布情况;

(6)生活居住区分布情况和人口密度、健康状况、地方病等情况;

(7)大气、地下水、地面水的环境质量状况;

(8)交通运输情况;

(9)其他社会经济活动污染、破坏现状资料。

§6.2项目主要污染源和污染物

§6.2.1主要污染源

分车间叙述产生污染物的装置、设备、生产线及其投入物、产出品和排出物的品种、数量、排出方式,产生震动和噪声、粉尘、恶臭、有毒气体的装置和车间;易燃、易爆、剧毒物料的运输线路(指厂内外自运)、储存库站位置;放射性物料及放射性废弃物的运输线路、储存和使用场所及其位置。

分析污染物的性质、成分、数量、危害程度。

§6.2.2主要污染物

(1)主要污染物向厂(场)外排放的性质可分为:烟尘、粉尘、废气、恶臭气体、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废液、废渣、噪声、放射性物质、振动、电磁波辐射等。

(2)主要污染物所含有害物质分析,列举污染物所含主要有害有毒物质。

(3)排放量。污染物经处理后最终排入周围环境的含有有害物质的混合物的数量,注明混合物中所含有害物质的含量或浓度,并列出国家或地区允许的排放标准。

§6.3项目拟采用的环境保护标准

采用的环境保护标准是指国家及项目所在地区环保部门颁发的标准,如大气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噪声卫生标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及有关法规、规定等。如地区规定严于国家规定时应执行地区规定;地区没有特定要求的;执行国家规定。个别目前国家和地方尚未制定标准的由可行性研究单位与当地环保部门协商确定。

§6.4治理环境的方案

(1)项目对周围地区的地质、水文、气象可能产生的影响,如地下水位下降、地面沉降等。防范和减少影响的措施。

(2)项目对周围地区自然资源可能产生的影响。如森林和植被破坏影响野生物、植物繁殖和生存等,防范和减少这种影响的措施。

(3)项目对周围自然保护区、风景游览区名胜古迹、疗养区等可能产生的影响,如土壤污染、水源枯竭等,防范和减少这种影响的措施。

(4)各种污染物最终排放量对周围大气、水、土壤的破坏程度及对居民生活区的影响范围和程度,污水、废气、废渣、粉尘、及其它污染物的治理措施和综合利用方案。

(5)噪声、震动、电磁波等对周围居民生活区的影响范围和程度,消声、防震的措施。

(6)绿化措施,包括防护地带的防护林和建设区域的绿化。

§6.5环境监测制度的建议

监测布点原则;

监测机构的设置和设备选择;

监测手段和监测目标。

§6.6环境保护投资估算

环境影响经济损益简要分析。对可以量化的环境影响,可将其计算并列入经济评价中现金流量表内进行分析。

§6.7环境影响评论结论

§6.8劳动保护与安全卫生

建设项目必须确保投产后符合职业安全卫生要求,保障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安全与健康。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应根据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分析和评价。

§6.8.1生产过程中职业危害因素的分析

(1)生产过程中职业危害因素的分析;

(2)生产过程中的高温、高压、易燃、易爆、辐射、振动、噪声等操作者健康影响的分析;

(3)生产过程中危害因素较大的设备、分布点及其危险程度。

(4)可能受到职业危害的人数及受害程度。

§6.8.2职业安全卫生主要设施

(1)危险系数较大的生产点、拟采取的防护方案及安全检测设施;

(2)生产过程中的自动报警、紧急事故处理等安全设施的初步选择方案;

(3)对高温、高噪声、高振动工作环境拟采用的防护、检测和检验设施。

§6.8.3劳动安全与职业卫生机构

(1)机构设计及人员;

(2)保健人员和保健制度;

(3)日常监测检验人员。

§6.8.4消防措施和设施方案建议

第七章企业组织和劳动定员

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根据项目规模;项目组成和工艺流程,研究提出相应的企业组织机构、劳动定员总数及劳动力来源及相应的人员培训计划。

§7.1企业组织

企业组织机构包括生产系统、管理系统和生活服务系统的划分,其设置主要取决于项目设计方案和企业生产规模(产品范围和产量、车间多少、职工人数等)。

企业组织机构设置要符合现代化大生产管理的要求,保证多个部门、多个环节以及全体成员之间能协调一致地配合,以完成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

§7.1.1企业组织形式

部门、行业不同,生产规模不同,企业组织机构可采用不同的形式。最通用的形式是采用金字塔式(企业董事会或管理委员会)、中层经营管理(部门和科、处)和基层现场管理(车间和设施)等三个层次。一般来说,企业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成反比关系,幅度越大,层次越少。中小型项目可采用两级管理(厂和科室、车间);大型项目可采用三级管理(公司或总厂、厂或分厂、车间)。

§7.1.2企业工作制度

根据各车间和设施的工艺特点和生产需要,可分别采用连续工作制或间断工作制。个别项目采用季节性生产,每年可分为生产期和停产期。

§7.2劳动定员和人员培训

§7.2.1劳动定员

一般来说,企业所需人员按其工作岗位和劳动分工不同,可分为四类人员:

(1)工人:是指在基本车间和辅助车间(或附属辅助生产单位)中直接从事工业性生产的工人及厂外运输与厂房建构筑物大修理的工人;

(2)工程技术人员?是指担负工程技术工作并具有工程技术能力的人员;

(3)管理与经营人员:是指在企业各职能机构及在各基本车间与辅助车间(或附属辅助生产单位)从事行政、生产管理、产品销售的人员;

(4)服务人员:是指服务于职工生活或间接服务于生产的人员;

在可行性研究中,分别估算各类人员需用量,并说明其来源,撰写劳动定员汇总表。

企业所需人员,有一部分必须参与建设过程、设备安装、调试,对这部分人员的来源及进厂时间要单独说明。

§7.2.2年总工资和职工年平均工资估算

分人员类别估算年工资总额,并计算职工年平均工资。

§7.2.3人员培训及费用估算

(1)人员来源分析,需培训的人员总数。

(2)培训方式:①派往类似厂矿的生产现场和设备制造现场,通过实习培训生产、维修和管理人员,部分生产维修人员可参加本项目施工现场的施工、设备安装、调试、运转。引进国外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必要时派往国外生产现场和设备供应厂实习。②在厂区举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按照生产和业务工作的具体内容,分专业、分工种进行培训。

(3)培训计划。国内培训人员数量、专业、时间、方式和国外培训人员数量、国别、专业、方式、时间及国外培训的必要性。

(4)培训费用。国外培训的,要单独说明外汇来源。

第八章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项目实施时期的进度安排也是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谓项目实施时期可称为投资时期,是指从正式确定建设项目(批准可行性研究报告)到项目达到正常生产这段时间,这一时期包括项目实施准备、资金筹集安排、勘察设计和设备订货、施工准备、施工和生产准备、试运转直到竣工验收和交付使用等各个工作阶段。这些阶段的各项投资活动和各个工作环节,有些是相互影响,前后紧密衔接的;也有些是同时开展、相互交叉进行的。因此,在可行性研究阶段,需将项目实施时期各个阶段的各个工作环节进行统一规划、综合平衡,作出合理而又切实可行的安排。

§8.1项目实施的各阶段

§8.1.1建立项目实施管理机构

根据项目不同,新项目可以由业主指定项目实施管理机构;改扩建和技改项目可在老企业内专门成立筹建小组,筹建小组的任务是办理勘察设计和施工的委托手续及签订相应的合同和协议(一般是通过招标、投标和评标来确定的);参加厂址选择;提供设计必需的基础资料;申请或订购设备和材料;负责设备的检验和运输;承担各项生产准备工作。

§8.1.2资金筹集安排

项目资金的落实包括总投资费用(固定资产投资和流动资金)的估算基本符合要求和资金来源有充分的保证。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要撰写投资估算,并在考虑了各种可行性的资金渠道的情况下,提出适宜的资金筹措规划方案。在正式确定建设项目和明确了总投资费用及其分年度使用计划之后,即可立即着手筹集资金。

§8.1.3技术获得与转让

技术获得和转让是实施时期的一个关键要素,选择的技术将涉及到法律、经济、财务和技术等许多方面。当从国外引进专有技术时,与国外供应商的谈判有时需要长的时间,有时还要解决法律问题,例如专利权的限制或者技术转让的限制等。如果技术供应商标的合同责任中含培训,那就应该包括在培训计划中,可行性研究中应包含与项目选择有关的技术获得与转让有关的计划时间和费用。分配给项目详细工程设计的计划时间,将取决于技术种类及其复杂性。

§8.1.4勘察设计和设备订货

在设计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要委托进行必要的现场勘测工作。要提出设备、材料订货清单和非标准设备制造图纸。勘测精度要与设计阶段相适应,设计阶段的划分可根据不同项目区别对待。大中型项目一般采用两阶段设计(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技术复杂或行业有特殊要求的项目或其中某些采用新工艺技术的车间,可能在施工图设计之前,再增加一个技术设计阶段。

安排大型建设项目的设计进度要充分考虑设备问价和大型设备的预订货时间以及取得设备资料的时间。

订购设备要考虑设备到达时间和安排顺序。当引进国外设备时,还要考虑到向国外有关公司进行询价、谈判(技术谈判和商务谈判),比选和签订合同所需要的时间,以及办理各种审批手续所需的时间。

§8.1.5施工准备

项目初步设计话总概算一旦批准之后,即可着手进行施工准备,施工准备包括的主要工作内容有:选定施工单位话签订施工合同。

一般时通过投标确定施工单位。此外,还需进行如弟征购和拆迁安排;组织设备和材料订货(前面已经述及);完成施工用水、用电和道路等工程;进行临时设施建设和代替临时工程的住宅建设以及报批开工报告等。

§8.1.6施工和生产准备

(1)施工。施工阶段时项目实施时期的主要阶段。安装大型复杂项目,施工单位要根据施工图撰写详细的施工组织设计,根据工厂生产系统投产次序安排车间和设施的施工顺序,主体车间及其相应的辅助公用设施的配套要完整。土建施工和设备的验收、发运、运输以及设备的安装都要作出适当的安排,保证合理交叉进行。

(2)生产准备:

①建立管理机构,企业管理方式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逐步形成、扩大和健全。

②招收和培训职工。对职工的调集、招聘和必要的培训要做出适当的时间安排,使其和生产经营需要相衔接。

③组织收集生产技术资料,制订必要的管理制度和各种操作规程。

④组织生产物资供应。落实原材料、燃料、协作产品、水、电、汽和其他配合条件,签订有关协议。

⑤组织工具、器具、模具、备品、备件等的计划、制造和订货。

⑥生产前推销。投产前后应制订具体的销售计划,并进行销售市场的准备工作,包括广告宣传、培训销售人员和推销人员等。

§8.1.7竣工验收

这个阶段通常包括以下各项活动:

(1)生产前检查;

(2)试运转(单机试车或联动试车);

(3)负荷试运转(负荷试车);

(4)竣工验收、交付使用。

建设项目按批准的设计文件规定的内容建完,并经生产前检查、试运转、带负荷试运转合格后,形成生产能力,能正常生产合格产品时,应及时验收。这时,生产人员进驻现场,由施工单位向建设单位办理移交固定资产手续,交付使用。

国外引进成套设备项目和大型联合企业可安排试生产阶段,试生产时间一般不应超过三个月(成套引进项目合同中有专门规定除外)。

建设项目验收前,建设单位应组织设计、施工等单位进行初步验收,提出竣工验收报告和竣工决算,系统整理技术资料,提交竣工图。

§8.2项目实施进度表

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根据分别确定的项目实施各阶段所需时间,撰写实施进度表,项目实施进度表有多种表示方法。在我国,多年来一直采用的方法是横道图。近年来,网络图在一些行业中也开始应用。

简单项目的实施进度可用横道图,复杂项目的实施进度可用网络图(关键路线法或项目评审技术)。为避免项目实施工程中费用和时间的浪费以及各项作业活动能前后左右的协调配合,利用网络图可以模拟实施项目的各种不同方案进行筛选。

§8.2.1横道图

横道图是一种最简单的方法。它可适用于各种项目,这种图表可以表示建设项目的计划任务、计划进度和实际记录等具体内容。它是把项目实施计划分为若干项(作业活动或工作单元),用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各项作业活动,每项工作用一横道表示,横道两端表示该项作业活动的起、止时间;其长度即是完成该作业活动所需时间。

§8.2.2网络图

对于包括许多相互关联并连续活动的大型复杂的综合建设项目和对实施进度有图书要求的项目,需要适用网络图。应用统筹方法对项目实施进度作出安排。网络的定义是一组节点(圆圈)用一组带方向弧所连接,关键路线法(CPM)和项目评审技术(PERT)是应用网络图的两种方法,网络图多用于施工阶段的项目规划与控制。目前在可行性研究阶段,一些行业也有所应用。

§8.3项目实施费用

项目实施费用是指项目从筹建开始直到项目鞠躬投产以前整个实施时期的筹建费用。这部分费用应包括在项目固定资产投资估算的第二部分,即其他建设费用中,项目实施费用按以下各项分别估算。

§8.3.1建设单位管理费

建设单位管理费是指筹建单位为进行项目筹建、建设、联合试运转、验收总结等工作所发生的管理费用,不包括应计入设备、材料预算价格的建设单位采购及保管设备、材料所需的费用。可以“单项工程费用”为基础,乘以按照工程项目的不同规模分别制定的建设单位管理费率计算。

§8.3.2生产筹备费

生产筹备费是指生产筹备人员费和投产前进厂人员费用。

§8.3.3生产职工培训费

生产职工培训费用是指项目在竣工验收、交付使用之前拟建企业自行培训或委托其他厂矿培训技术人员、工人和管理人员所支出的费用以及生产单位为参加施工、设备安装、调试、熟悉工艺流程机械性能等需要提前进厂人员所支出的费用。该项费用可根据规划的培训人员数、提前进厂人数、培训方法、时间和职工培训费定额计算。

§8.3.4办公和生活家具购置费

办公、生活家具购置费是指为保证项目初期正常生产、使用和管理必须购买的办公和生活家具、用具的费用及设计规定必须建设的托儿所、医院、招待所、中小学等的家具、用具费用。该项费用可按有关定额计算。

§8.3.5勘察设计费

勘察设计费是指:

(1)委托勘察设计单位进行可行性研究、勘察设计,按规定应支付的费用;

(2)在规定范围内由建设单位进行勘察设计所需的费用。此项费用可按国家颁发的工程勘察设计收费标准和有关规定进行撰写。

§8.3.6其它应支付的费用

第九章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建设项目的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分析,是项目可行性研究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计算项目所需要的投资总额,分析投资的筹措方式,并制定用款计划。

§9.1项目总投资估算

建设项目总投资包括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和流动资金。

§9.1.1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由固定资产投资、投资方向调节税和建设期利息组成,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要分别估算,并汇总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1)固定资产投资。根据前述各部分中估算的费用额,估算固定资产投资。

①工程费用。

分为建筑工程、设备购置、安装工程、其他四项费用,可按主要生产车间、辅助生产车间、公用工程、服务及生活福利设施、厂外工程等分别计算,以人民币、外币分别表示。

主要生产车间是指生产主要产品的生产车间,辅助生产车间指为主要生产车间配套的工程项目。

公用工程是指为本项目生产服务的工程,如循环水场、给排水管网、给水泵站及水池、消防设施、三“废”处理、输变电工程、电信工程、供热电汽线路等。

服务及生活福利工程包括办公楼、试验楼、职工宿舍、食堂、学校等。厂外工程主要是指本项目的输水管线、排水系统、高压输变电、物料管线、通讯管线、专用码头、专用公路、铁路专用线、销售仓库、货物转运站等。

②其他费用。

除了将前几章中已估算的费用进行汇总分类外,还应将未估算的费用项目作出详细的估算。

其主要费用项目有:①建设单位管理费;②职工培训费;③办公和生活家具购置费;④土地征用费;⑤外籍技术人员来华费用;⑥出国人员培训考察费;⑦进口设备材料国内检验费;⑧工程保险费;⑨大件运输措施费;⑩大型吊装机具费;①项目前期工作费;②设计费;③其他费;

第二部分费用估算是,应说明各种费用的取费标准、定额,一般按国家和地区有关规定执行。估算中有外汇费用时,以外币表示。

③预备费。

分为基本预备费和涨价预备费两部分。分别计算列出,涨价预备费以年度投资中第一部分费用为基础,按国家计委的费率计算,同时需考虑外汇部分的限价因素。

(2)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按国务院第82号令(1991年4月16日)的有关规定执行。

(3)建设期利息应根据提供的项目实施进度表已研究确定的基本建设投资来源及资金筹措方式、各种贷款的利率及分年度用款计划表计算得出。当项目投资来源为多种渠道时,应分别计算各种贷款资金的建设期利息。

在可行性研究中,建设期利息均按年计息。利息的计算,分为单利和复利,计息方法及年利率视项目实际情况而定。

利息计算中,假定借款发生当年在年中支用,按半年计息,还款当年也在年中偿还,按半年计息,其余各年按全年计息。按国家规定,建设期利息当年付清。

人民币和外币贷款分别计息,汇总于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

以上各项计算完成后,撰写固定资产投资估算表。

§9.1.2流动资金估算

(1)流动资金的组成。项目流动资金按其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可以分为:

①储备资金。即为保证正常生产需要而用于储备原材料、燃料、备品、备件等的资金。

②生产资金。即在正常生产条件下处于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品占用的资金。

③成品资金。即产成品入库后至销售前这段时间中产成品占用的资金。

除此之外,还有应收应付帐款、现金等组成的流动资金。

(2)流动资金估算。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流动资金的估算,按项目具体情况,可采用扩大指标估算法或分项详细估算法。

扩大指标估算法为:参照同类生产企业流动资金占销售收入、经营成本、固定资产投资的比率以及单位产量占用流动资金的比率来确定流动资金。

分项详细估算法为:按项目占用的储备资金、生产资金、成品资金,分别按年需用额及周转天数估算定额流动资金,按项目占用的应收应付帐款、现金等估算非定额流动资金。

按详细估算法估算流动资金后,可列流动资金估算表。

§9.2资金筹措

一个建设项目所需要的投资资金,可以从多个来源渠道获得,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资金筹措工作是根据对建设项目固定资产投资估算和流动资金估算的结果,研究落实资金的来源渠道和筹措方式,从中选择条件优惠的资金。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应对每一种来源渠道的资金及其筹措方式逐一论述。并附有必要的计算表格和附件。可行性研究中,应对下列内容加以说明。

§9.2.1资金来源

筹措资金首先必须了解各种可能的资金来源,如果筹集不到资金,投资方案再合理,也不能付诸实施,可能的资金渠道有:

国家预算内拨款;

国内银行贷款:包括拨改贷、固定资产贷款、专项贷款等;

国外资金:包括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国外政府贷款、赠款、商业贷款、出口借贷、补偿贸易等;

自筹资金:包括部门、地方、企业自筹资金;

其它资金来源。

可行性研究中,要分别说明各种可能的资金来源、资金使用条件,利用贷款的,要说明贷款条件、贷款利率、偿还方式、最大偿还时间等。

§9.2.2项目筹资方案

筹资方案要在对项目资金来源、建设进度进行综合研究后提出。为保证项目有适宜的筹资方案,要对可能的筹资方式进行比选。

可行性研究中,要对各种可能的筹资方式的筹资成本、资金使用条件、利率和汇率风险等进行比较,寻求财务费用最经济的筹资方案。

§9.3投资使用计划

§9.3.1投资使用计划

投资使用计划要考虑项目实施进度和筹资方案,使用相互衔接。

撰写投资使用计划表。其中:固定资产投资按不同资金来源分年列出年用数额;流动资金的安排要考虑企业的实际需要,一般从投产第一年开始按生产负荷进行安排,并按全年计算利息。

§9.3.2借款偿还计划

借款偿还计划是通过对项目各种还款资金来源的估算得出的,借款偿还计划的最长年限可以等于借款资金使用的最长年限,制定借款偿还计划,应对下述内容进行说明。

(1)还款资金来源、计算依据;

(2)各种借款的偿还顺序;

(3)计划还款时间。国外借款(包括国内外币借款)的还本付息,要按借款双方事先商定的还款条件,如借款期、宽限期、还款期、利率、还款方式确定,与国内按借款能力偿还借款不同的是借款期一般是约定的。还本付息的方式有两种:

①等额偿还本金和利息,即每年偿还的本利之和相等,而本金和利息各年不等。偿还的本金部分逐年增多,支付的利息部分逐年减少。

②等额还本,利息照付。即各年偿还的本利之和不等,每年偿还的本金相等。

利息将随本金逐年偿还而减少。

国外借款除支付银行利息外,还要另计管理费和承诺费用等财务费用。为简化计算,也可将利率适当提高进行计算,对此,可行性研究报告中要加以说明。

第十章财务与敏感性分析

在建设项目的技术路线确定以后,必须对不同的方案进行财务、经济效益评价,判断项目在经济上是否可行,并比选推荐出优秀的建设方案。本章的评价结论是建设方案取舍的主要依据之一,也是对建设项目进行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

本节就可行性研究报告中财务、经济与社会效益评价的主要内容做一概要说明。

§10.1生产成本和销售收入估算

为了确定项目未来的生产经营和盈利情况,对项目的生产成本作出接近实际的预测是可行性研究的重要内容。生产成本是指生产一定种类和数量的产品所发生的经常性费用,它包括耗用的原料及主要材料、燃料、动力、工资、固定资产折旧费用及大修理费、低值易耗品、推销费用等。

在成本估算时,其精确度要与投资估算的精确度相当。

§10.1.1生产总成本估算

生产总成本是指项目建成后在一定时期内(财务、经济评价中按年计算)为生产和销售所有产品而花费的全部费用。

(1)生产总成本的构成有:

①外购原材料及辅助材料。根据前面第四节中外购燃料动力的数量和单价计算。

②外购燃料动力。根据第四节中外购燃料动力的数量和单价计算。

③工资及福利基金。工资根据第七节中的工资总额计算,福利基金按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提取。

④折旧及推销费。

⑤大修理基金。

⑥其它费用,包括成本中列支的税金以及不属于以上项目的支出等。

⑦流动资金利息,按流动资金贷款额和贷款利率计算。

⑧销售及其它费用,包括教育费附加,计入成本的技术转让费等。

以上各项费用总额构成项目生产总成本。总成本扣除折旧及大修理基金和流动资金利息为经营成本。

(2)列表表示生产总成本。

§10.1.2单位成本

单位成本是将总成本按不同消耗水平摊给单位产品的费用,它反映同类产品的费用水平。

生产单一产品的项目以总成本除以设计生产能力即是单位产品成本,生产多种产品的项目,也可按项目成本计算单位成本。

列表表示单位成本。

§10.1.3销售收入估算

根据第三节中预测的产品价格及设计生产能力,逐年计算产品销售收入,当有多种产品时,可分别计算多种产品的年销售收入并汇总计算年总销售收入。

§10.2财务评价

财务评价是根据国家现行财务和税收制度以及现行价格,分析测算拟建项目未来的效益费用。考察项目建成后的获利能力、债务偿还能力及外汇平衡能力等财务状况,以判断建设项目在财务上的可行性,即从企业角度分析项目的盈利能力。财务评价采用动态分析与静态分析相结合,以动态分析为主的办法进行。评价的主要指标有财务内部收益率、投资回收期、贷款偿还期等。根据项目特点和实际需要,有些项目还可以计算财务净现值、投资利润率指标,以满足项目决策部门的需要。

财务评价指标根据财务评价报表的数据得出,主要财务评价报表有:财务现金流量表(全部投资、国内投资、自有资金)、利润表、财务平衡表、财务外汇平衡表。

用财务评价指标分别和相应的基准参数----财务基准收益率、行业平均投资回收期、平均投资利润率、投资利税率相比较,以判别项目在财务上是否可行。

财务评价详细做法见本书另章。

§10.3国民经济评价

在对建设项目进行经济评价时,除了要从投资者的角度考察项目的盈利状况及借款偿还能力外,还应从国家整体的角度考察项目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和需要国民经济付出的代价,后者称为国民经济评价。它是项目经济评价的核心部门,是决策部门考虑项目取舍的重要依据。

§10.4不确定性分析

在对建设项目进行评价时,所采用的各种数据多数来自预测和估算。由于资料和信息来源的有限性,将来的实际情况可能与此有较大的出入,即评价结果具有不确定性,这对项目的投资决策会带来风险。为了避免或尽可能减少这种风险,要分析不确定性因素对项目经济评价指标的影响,以确定项目的经济上的可靠性。这项工作称为不确定性分析。

根据分析内容和侧重面不同,不确定性分析可分为盈亏平衡分析、敏感性分析和概率分析(风险分析),盈亏平衡分析只用于财务评价,敏感性分析和概率分析可同时用于财务评价和国民经济评价,在可行性研究中,一般都要进行盈亏平衡分析,敏感性分析和概率分析可视项目情况而定,不确定性分析的具体做法,见本书第九章。

§10.5社会效益和社会影响分析

在可行性研究中,除对以上各项经济指标进行计算、分析外,还应对项目的社会效益和社会影响进行分析。

项目社会分析方法,除可以定量的以外,还应对不能定量的效益影响进行定性描述。内容包括:

(1)项目对国家(或地区)政治和社会稳定的影响。包括增加就业机会、减少待业人口带来的社会稳定的效益,改善地区经济结构、提高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等。

(2)项目与当地科技、文化发展水平的相互适应性;

(3)项目与当地基础设施发展水平的相互适应性;

(4)项目与当地居民的宗教、民族习惯的相互适应性;

(5)项目对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影响;

(6)项目的国防效益或影响;

(7)对保护环境和生态平衡的影响。

可行性研究人员可以根据项目的不同特点,对项目的主要社会效益或影响加以说明,供决策者考虑。

第十一章可行性研究结论与建议

§11.1结论与建议

根据前面各节的研究分析结果,对项目在技术上、经济上进行全面的评价,对建设方案进行总结,提出结论性意见和建议。主要内容有:

(1)对推荐的拟建方案建设条件、产品方案、工艺技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影响的结论性意见。

(2)对主要的对比方案进行说明。

(3)对可行性研究中尚未解决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和建议。

(4)对应修改的主要问题进行说明,提出修改意见。

(5)对不可行的项目,提出不可行的主要问题及处理意见。

(6)可行性研究中主要争议问题的结论。

可行性研究报告附件。

凡属于项目可行性研究范围,但在研究报告以外单独成册的文件,均需列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附件,所列附件应注明名称、日期、编号。

§11.2附件

(1)项目建议书(初步可行性研究报告)

(2)项目立项批文

(3)厂址选择报告书

(4)资源勘探报告

(5)贷款意向书

(6)环境影响报告

(7)需单独进行可行性研究的单项或配套工程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8)重要的市场调查报告

(9)引进技术项目的考察报告

(10)利用外资的各类协议文件

(11)其它主要对比方案说明

(12)其它

§11.3附图

(1)厂址地形或位置图(没有等高线)

(2)总平面布置方案图(没有标高)

(3)工艺流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