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硬件市场分析范文

时间:2023-10-27 17:52: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电脑硬件市场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电脑硬件市场分析

篇1

与对待软件业的千般重视态度相比,微软对于电脑硬件外设的心态,在很多人看来像在“玩”。但从近期开始,微软要真干了。

2008年9月17日,微软硬件2009财年新品会以全球同步的形式揭幕。作为硬件领域的“玩”家,每个新财年微软硬件的新品总能让人看到一些消费市场的新风向。仅这次形式就不同于以往任何传统IT新品会,它由微软和视频网站酷6网共同推出。的全过程都采用了在线视频直播方式,这不仅是微软首次采用在线形式新品,也是整个IT业首次完全利用互联网平台推出新产品和新技术。

借助本次,微软向全球公布了他们在新财年推出的最新概念产品:折叠鼠标、可拆卸键盘,以及集变形功能、视频留言等特点的摄像头等多个极具创新性的产品。在这当中,最不能忽视的还是微软一项新的革命性技术――用于鼠标追踪的蓝影技术,它或将成为全球第4代鼠标追踪技术的代表。

种种迹象表明,微软已经知道单靠卖软件赚钱的时代即将过去,它必须找出另外的生存途径。而扩大在硬件市场的影响,无疑是一种新的尝试。

用意深远

微软第一次进入硬件领域的时间可以追溯至1982年。当时,为了配合办公软件Office第一版的推广,首款自有品牌鼠标问世。自此,这家以软件闻名于世的企业,延续了通过硬件产品来提升自己软件使用和服务便利性的作法。

“软件和硬件相结合,只有微软能做到天衣无缝。”微软全球游戏硬件产品市场经理Bill Jukes在去年10月表示,如微软的摄像头可以结合Windows Live Messenger进行优化;Vista操作系统的放大和快速浏览功能则可以在鼠标上实现,大大提高了用户的工作效率和体验。

然而,过去26年中,虽然微软一再强调自己是电脑外设硬件领域最具创新的企业,每年的研发投入如滚雪球般越来越大(到2007年,仅在中国大陆市场的硬件年投资额已超过7亿美元),但长期以来,外界对它的这项业务却知之甚少。

市场分析人士认为,不排除微软可能认为这部分业务的利润空间不大,而不愿全面进入。但在其牢牢控制操作系统这一利器的背景下,与其他厂商一起打造产业链显然更具主动权,也更有前途。反观其他企业,芯片巨头英特尔也扮演了类似的角色,它虽然是全球第一款电脑主板的制造者,但并不垄断这个市场,而是把主板作为样板,引导其他主板厂商设计能够有效发挥自己芯片特长的主板。最后的结果是,采纳了这些主板的PC企业将会采用英特尔的处理器,因为这最能实现机器的最佳性能,改善用户的体验。

在电脑外设硬件市场上,优秀制造企业数量众多,微软能在自己的操作系统或其他应用程序编写之时,配套一些使之操作感受更佳的样板硬件,同样把持着技术的至高点。

据悉,早在2006年3月30日的时候,微软曾将一项关于鼠标和键盘的全新知识产权,以颁发许可证的方式向电脑外设第三方品牌和硬件制造商开放。这一举动被认为直击了合作厂商的“软肋”,因为它们无法拒绝这些免费的技术,且微软自己也会保护这部分知识产权。

主导硬件技术,使之更好地与自己的软件相配合,这正是微软硬件的战略意义。

微软中国研发集团战略合作部硬件创新中心一位负责人日前坦诚,微软所有的硬件中心都有三项主要任务――“推”、“拉”、和“影响”。他解释说,所谓的“推”是指微软总部把最好的技术和项目推到中国来,在把技术推给用户之后,再将合作伙伴“拉”到微软的平台上。微软硬件部门还通过把用户反映的问题(如对视窗系统的期望)回馈给总部,使之能及时对硬件和平台作出调整,从而扩大在目标市场的影响力。

硬件新思路

过去26年中,微软的硬件业务一直扮演着软件业务推手的角色,视窗操作系统也让微软统治了整个PC市场。但近几年来,微软的软件业务开始出现波澜,如开源系统Linux商业化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它的垄断地位。与此同时,随着市场的逐步饱和,微软在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领域仅凭借软件升级已经不能保证足够的利润。于是,寻求新的用户群和业务发展成了它应对市场变化的必然选择。

诸多观点认为,强化硬件市场的影响力将给微软带来的好处十分明显:首先,目前中国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电脑外设硬件产品市场,年增长率保持在15%以上,鼠标、键盘、游戏手柄等产品生产全部移到中国的微软能获得一个新的利润来源;其次,一些新的硬件开发(如机顶盒)面对的是一个新的庞大的用户群体,微软也可以弥补自己在这些领域软件应用的空白。

今年7月,鲍尔默写给微软全体员工的一封邮件曾被媒体曝光。鲍尔默在邮件中指出,在PC和Mac的竞争中,微软的销售量相对于苹果是30:1,而苹果的兴起与其提供给用户更好的体验分不开。鲍尔默意识到微软需要改变,为此他已经放出风声要在2009财年中推出多项相关战略。

而在此之前,2008年6月,微软“Windows体验店”已经进入了家电连锁卖场苏宁。按照微软方面的说法,体验店主要展示和销售微软正版Vista、Windows、Office软件等产品,并计划在本年度为消费者提供100个这样的数字生活体验平台。据悉,这些体验店的终端设备全部采用微软自己的硬件。

与以往依靠合作厂商硬件强化自己软件的策略相比,微软正在做出改变。

篇2

一直有做大野心的王振堂眼见宏离戴尔和惠普的差距越来越大,只好把目光盯紧在一位之隔的联想。此前,在联想成功收购IBM PC事业部后,宏无奈退居老4之席。台湾人对此一直食不甘味。

2006年10月25日,在庆祝公司成立30周年的内部活动中,宏公司董事长王振堂明确提出,要“突破任何障碍,明年迈入全球前3大PC品牌”。这是台湾PC企业首次言明了挑战大陆联想的战略目标。与此同时,另一条更让人吃惊的消息从宏中国公司传来,该公司表示,台湾总部正在对收购美国PC界排行第3的Gateway公司一事进行评估。

业界人士一致认为,若收购美国PC企业成功,宏将更有冲击联想现在地位的底气,而世界PC产业现有秩序无疑将被重新改写。那么,是什么导致宏在近期作出如此冲击前3的决定?长期压抑在王振堂内心的怨气能够一朝得解吗?

坚持分销守来甜果

是宏在欧洲的成功唤醒了他们冲击世界前3的希望。

在全球最大的美国、中国和欧洲市场,宏率先拿下了欧洲市场。2004年,宏在欧洲市场捷报频传。宏全球总经理、意大利人蒋凡可・兰奇凭借分销模式,使宏笔记本和PC在欧洲市场从第5名和第8名分别跃居到第1名和第3名。宏在欧美市场由分销商给工厂直接下订单的经营模式取得了巨大成功,让宏成为欧洲最大的笔记本生产商,同时,也成为当时全球第3大笔记本电脑厂商。

宏决定把在欧洲的成功模式复制到中国大陆。在此前的经销渠道改革失败后,他们在大陆的业绩呈现低迷的态势。有数据显示,2004年宏在中国大陆的出货量约为2.3万台/月(联想同期的业绩接近40万台),其笔记本的销售也被挤出了前10名。王振堂曾在当年表示,是戴尔强劲的直销模式让他们跟风而走入了迷途。

2005年7月,宏把全国总权交给了并列南北的英迈和神州数码。后二者成为宏在中国大陆的两家总,负责向过去由宏直接供货的国内103个渠道商供货和管理,宏则成为品牌营销公司。宏中国总经理赖泰岳表示,这种模式对厂商和分销商的角色有了明确的分工,宏主管产品研发和品牌推广,而分销商全权负责物流和销售。其经销模式的核心就在于,最短的物流供应链以及由此带来的最佳成本控制。

据悉,在宏成立30周年庆典上,王振堂指出,戴尔的直销模式有些过时,因为电子零售商可以通过网络销售电脑硬件。他进一步表示:“从近年来产业变迁与消长可以看出,经销模式已经蜕变且展现出它的优越性,取得了主流地位。”

市场数据显示,2006年,在被业内普遍认为是销售淡季的2月份,宏营销额较2005年同期增长3.5倍,其利润也比2005年同期增长了40%。

目前宏的笔记本月销量已经由原来的1万台增长到4万台,台式机和显示器销量的增长率也分别达到了20%和95%。

Gateway助宏当老3

联想自2004年底收购了IBM PC事业部后,一跃成为世界第3大PC品牌;惠普与康柏合并5年后,也于近日终于超越戴尔成为全球PC老大而被证明结合成功。同时,与惠普和戴尔相比,无论联想还是宏都与它们有一定的差距,因此争夺第3成为宏明智的目标。对于宏来说,另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是,联想是凭借收购IBM PC坐上老3之位的,因此宏完全有理由用同样的办法来实现自己PC第3的夙愿。

在中国市场前景尚不明朗的情况下,宏唯有保证在世界最大,也是竞争最为激烈的美国市场拿下相当的市场份额,才有“叫板”联想的可能。因此,在王振堂的计划中,收购一家美国PC企业成为宏棋局中的关键一步。恰在此时,经营不佳的Gateway公司进入了他的视野。

美国当地时间2006年11月2日,美国第3大PC制造商Gateway公布了其2006年第3季度财报:利润同比增长21%。

表面上看Gateway利润有大幅上扬,但却掩盖不住这家公司的困境。近年来,由于戴尔和惠普市场份额持续增长,使得这一美国PC老3的业务不断恶化。所以,尽管面对的是上扬的利润,投资者对该公司的发展仍不看好。Gateway也表示,目前正面临来自Firebrand Partners LLC投资集团有关提高公司利润率的压力,上述投资集团持有Gateway10.7%的股份。2006年10月25日,Firebrand创始人思科特曾表示,Gateway应该出售。

Gateway对此作出回应表示,他们正在考虑大股东Firebrand的要求,此外董事会还在考虑清除“毒丸条款”的限制,以便于可能出现的收购。

对于Gateway的表态,资本市场表现出欣赏和欣喜之态,其股价不降反暴涨12%。这说明股东和资本市场都认为出售才是Gateway的最好出路。这种情形无疑为宏拟议中的收购铺平了一半道路。

作为全球第4大PC厂商,宏的市场核心在欧洲,北美市场一直就是宏的短板。对于风传已久的宏收购Gateway一事,宏董事长王振堂表示,宏主要是依靠自我成长机制,但只要有合适的机会也不排除以并购的方式提高整体竞争力,达到进入全球前3大PC品牌的目标。他表示,宏要等到“有互补性、有价值且有钱赚的公司”,才会并购。

对此,美国科技产业咨询公司分析师 Rob Enderle指出,Gateway在美国6%的市场占有率可以弥补宏在北美市场的知名度,将“Acer”的产品和品牌传递给美国消费者,从而真正在北美市场扎根。

宏之难

赛迪顾问PC分析师表示,尽管宏在欧洲的市场份额已位居第1,但要想进入全球PC前3,仅依靠欧洲市场和快速增长的美国市场仍远远不够。台湾元大京华证券分析师Calvin Wei表示:“Gateway不是全球10大电脑厂商之一,台湾地区的厂商不会通过收购这样一个品牌而赢利。”

市场数据表明,目前宏的发展速度已经超过联想,它在2006年第3季度的销售量同比增长了34.3%,而后者只有10%。事实上,宏的这一发展速度甚至也超过了目前全球前两位的惠普和戴尔,其销售增长率分别为15%和3.6%。

此外,市场情况也印证了分析师们的担忧。2005年,宏在欧洲的笔记本电脑市场实现了销量第一,然而进入2006年,戴尔和惠普等厂商纷纷采取积极价格策略,市场分析认为受此影响,宏在欧洲的增长势头将有所下降。

另一面,虽然宏进入中国大陆PC市场的时间很早,但其发展并不尽如人意。2003年以后,宏在大陆的笔记本销量更是徘徊在10名左右。进入2005年,宏在欧洲实现了笔记本销量第一的骄人业绩,在大陆市场却只有10万台左右的销量。

兰奇表示,目前联想在中国大陆约50%的销货比重集中在台式PC市场,这与宏以笔记本为主力有相当大的差异。他指出,宏在中国市场将强化台式PC的布局。市场分析师表示:“论价格,(宏)没有联想、方正等本土品牌低廉,论知名度,没有IBM、惠普和戴尔等品牌有影响力。同时,宏在渠道建设上也落后于联想和戴尔。”

Gartner最新数据显示,2006年第3季度,宏全球市场份额(按销量计划)同比增长33.4%,以5.9%排名第4,紧追以7.5%排名第3的联想。惠普与戴尔的市场份额分别为16.3%与16.1%,排在第一和第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