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方面的知识范文

时间:2023-10-27 17:52: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急救方面的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急救方面的知识

篇1

关键词:楼面裂缝 措施 技术

楼面裂缝,是在建筑中经常发生的一种通病,随着建筑业的发展,全现浇钢筋混凝土楼屋面板的裂缝,是目前较难克服的质量通病之一,特别是住宅工程楼板的裂缝发生后,往往会引起的投诉、纠纷、以及索赔要求等。所以分析和控制楼面裂缝显得尤为重要。楼面裂缝的发生除以阳角450斜角裂缝为主外,其他还有常见的两类:

(1)预埋线管及线管集散处;

(2)施工中用转材料临时较集中和较频繁的吊装卸料堆放区域。现从施工角度进行综合分析,采取以下几项主要技术措施防治楼面裂缝:

(一)重点加强楼面上层钢筋网的保护

钢筋在楼面混凝土板中的抗拉受力起着抵抗外荷载所产生的弯矩和防止混凝土收缩和温差裂缝发生的双重作用,而这一双重作用均需钢筋处在上下合理的保护层前提下才能确保有效。但是,楼面上层钢筋网的有效保护一直是施工中的一大难题。板的上层钢筋一般较细。受到施工人员踩踏后就立即弯曲、变形、下坠;钢筋离楼层模板的高度较大,无法受到模板的依托保护;而在施工过程中,各工种交叉作业,上面又有大量人员走动、踩踏,这就造成了上层钢筋容易弯曲、变形。所以,这些原因必须在施工过程中加以改进,具体措施如下:

1.根据大量的施工实践,楼面双层双向钢筋必须设置钢筋小马凳,其纵横向间距不应大于600mm(即每平方米不得少于3只),特别是对于细小的钢筋,这样才能起到较好的效果。

2.尽可能合理地安排好各个工种交叉作业时间,在绑扎完板底钢筋后,线管预埋和模板收头应及时穿插并争取全面完成,以有效减少板面钢筋绑扎后的作业人员数量;同时对施工人员加强教育和管理,使他们充分认识到保护板面钢筋的重要性,必须行走时,尽量沿钢筋小马撑支撑点通行。

3.在混凝土浇筑时对裂缝易发生部位和负弯矩筋受力最大区域应铺设临时性活动跳板,扩大接触面,尽量避免上层钢筋受到重新踩踏变形。混凝土浇筑时安排足够数量的钢筋工进行护筋,确保钢筋位置正确。

4.在楼梯、施工缝等频繁通行处应搭设临时的简易通道,以供施工人员通行。

(二)预埋管线处的裂缝防治

预埋管线的集中处是截面混凝土受到较多消弱,从而引起应力集中容易导致裂缝发生的部位。尤其是当预埋管线的直径较大,开间宽度也较大,并且管线的敷设走向又垂直于混凝土的收缩方向时,就很容易发生裂缝。所以可以采用以下预防措施:

1.增设垂直于管线的短钢筋网加强,φ6-φ8,间距≤150mm,两端的锚固长度应不小于300mm.

2.管线在敷设时应尽量避免立体交叉穿越,交叉处可以采用线盒。并且当管线数量很多时,宜按预留孔洞构造要求在四周增设上下各2φ12的井字形抗裂构造钢筋。

(三)材料吊卸区域的楼面裂缝防治

由于目前在实际施工中存在着质量和工期之间的较大矛盾,楼层施工速度过快,因此当楼层混凝土浇筑完毕后不足24小时的时间,上面就已经开始进行钢筋绑扎、材料吊运等工作,这就使大开间的楼面非常容易在强度不足的情况下而引起受力裂缝,而且这种裂缝一旦形成就是永久裂缝。对于这类裂缝的防治措施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施工速度方面不能过快,楼层混凝土浇筑完后的必要养护一定要保证(不宜小于24小时),以确保楼面混凝土获得最起码的养护时间。

2.在楼面混凝土浇筑完2-4小时之内,尽量避免吊卸较重的大宗材料和大量人员进行钢筋绑扎施工,并且在吊运少量的材料时做到轻卸、轻放。两、三天以后方可进行正常支模等施工。在模板安装时,不得将材料集中堆放,应做到分散就位,以减少楼面集中荷载。

3.对于大开间的楼面应在模板支撑架搭设前就预先采用加密立杆以增加刚度,减少变形来加强该区域的抗冲击振动荷载,并在已浇筑的楼面上铺设木模以扩散压力,进一步防止裂缝的发生。

(四)加强模板体系的质量要求

模板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砼的表面质量,施工中由于模板的缘故也易导致楼面裂缝,施工中可采取如下措施:

1.选择有足够刚度的模板支撑体系,不得随意改变技术人员确定的施工方案,避免模板变形、支撑下沉。

2.模板接缝应严密,严禁模板漏浆。

3.由于施工进度加快。而施工单位又不愿意过多的在模板上投入,这就造成模板周转不足、顶板支撑过早拆模。施工中要严格执行拆模申请制度,只有在同条件养护试块合格的情况下才允许拆模。

(五)加强混凝土浇筑质量的管理

混凝土浇筑的质量不仅影响混凝土的强度,还易造成表面裂缝,施工中可采取下列措施来克服表面裂缝:

1.商品混凝土中严禁私自加水,造成混凝土和易性差。

2.混凝土浇筑速度不宜太快、导致内部振捣不足。

3.混凝土表面抹平要得当,合理掌握抹平时间和遍数,抹平不宜少于2遍。

(六)加强对楼面混凝土的养护工作

混凝土的早期保湿养护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可以避免表面脱水并大量减少混凝土初期伸缩裂缝发生。在实际施工中,如果不能保证足够的浇水养护的时间,那么必须坚持覆盖麻袋进行一周左右的保湿养护或采用养护液进行养护。

篇2

关键词:城市道路;沥青路面;裂缝问题;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 TU5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前言

随着城市道路的迅速发展,近年来,我国城市道路的建设大多采用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与其他类型路面相比,沥青路面具有表面平整、无接缝、振动小、噪音低、行车平稳舒适、养护维修简便等优点。因此沥青路面较水泥混凝土路面更适用于城市道路。但沥青路面也存在着抗弯拉强度低、面层的温度稳定性较差等缺点。沥青路面在铺筑使用后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裂缝,由于路表水的浸入,裂缝两侧的路面结构层和土路基的含水量增大,致使路基和路面强度降低。随着交通量迅速增加,特别是大吨位车辆行车荷载的作用,路基、路面承受不了超载车辆荷载的作用,加快了路面裂缝的产生,大大缩短了沥青路面的使用寿命。

1.道路沥青路面产生裂缝会造成的危害

一般来说,在沥青路面裂缝产生的初期,对路面的使用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也不会影响交通工具的正常通行。但是随着裂缝路面使用期的延长,已有的裂缝会呈倒金字塔状向路表扩散,这样路面上的横向裂缝就会不断增加,裂缝的宽度也会不断扩延,继而会产生纵向裂缝,最终、路面的裂缝会纵横交错形成大小不等的独立板块。

当市政路面的裂缝出现以上情况,那么一旦遇到暴雨或者地表水入侵,就会造成裂缝周围基层的含水量的骤增,出现这种情况的后果就是沥青路面的强度较之正常水平会不断下降,同时,在大量通行车辆荷载的反复作用下,路面会出现沉陷等严重后果。如果这些裂缝路面不能及时得到治理,会影响道路的使用寿命,无法保证交通运输工具等的通行,更为严重的是其可能使得路面行驶车辆发生事故,并造成车毁人亡等严重后果。

2.沥青路面裂缝的几种主要类型及表现

(1)沥青路面裂缝从外观上可分为横向裂缝、纵向裂缝,而这些横向纵向裂缝多是由温度、荷载发生变化导致的裂缝。

一是温度变化导致的沥青路面裂缝。沥青路面的裂缝多是由温度骤降引起的,也就说其多受低温天气的影响。当气温急剧下降或持续低温条件下,沥青路面的一些有热胀冷缩的特性的材质,会急剧收缩,而当收缩受阻时,路面会产生超过抗拉强度的拉应力,从而会导致拉缝的出现,即路面裂缝,包括横向裂缝和纵向裂缝。

二是长期荷载超重造成的路面破坏和裂缝。通过对比分析沥青路面的破坏现象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规律:车流量较多的路段的路面破损及裂缝出现的频率要远高于车流量少的路段;供大型货车等行驶的行车道的路面要比供小车行驶的超车道的路面破损严重;最先产生裂缝的路面往往是供大型货车等行驶的行车道;而后其才向超车道蔓延。从这个规律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结论,即超限重车的反复作用会导致路面荷载压力的增大,长此以往,会加速路面裂缝现象的出现,直接降低公路的使用寿命。

三是对旧的混凝土或水泥路面进行补强时会在原有的路面上加一层沥青罩面,而一旦路面受温度或者荷载的影响发生位移,就会反射到沥青罩面层上,产生反射裂缝。

(2)公路施工处理不当造成的沥青路面裂缝,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对软土地基处理不当造成的路面地基的沉降。在公路的建设中,难免会遇到一些软土地基路段,而在这些软土地基的处理上,如果不进行排水、垫层等处理,那么就不能保证路基的稳定性,在公路建设投入使用后,往往会出现路面地基沉陷等现象,继而会破坏沥青路面使其出现裂缝现象。

二是路基压实不足导致沥青路面出现纵向和横向裂缝。路基的压实,主要是为了让填压土的土粒重新组合,并紧密挤压,缩小土壤间的缝隙,这样就可以防止水分侵入土壤造成路基不稳。而如果不做好压实工作,路面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受水等侵蚀发生土粒挤压空间的扩大,最终会导致路基沉降现象的发生。

3.市政道路沥青路面的预防措施

(1)要坚持合理的设计。

一是要综合考虑沥青路面的厚度,要根据具体的路基施工条件、路面交通荷载量等进行详细的厚度估算和设计,要保持设计的沥青基层在使用期间不会出现干缩裂缝等现象。

二是在半刚性路面的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基层材料的选择。要选择那些干缩系数较小和文缩系数较小的材料,这样可以防止路面基层受低温条件的影响发生冻裂或者干裂现象。同时,所选的材料要具备较强的抗冲刷性能,这样才不会轻易被地表水侵蚀。

(2)要严格沥青路面的施工控制。

一是在公路施工前必须对路面的基层表面等进行彻底的清扫,要确保路表的干净和干燥,同时不能有石料或其他杂质。还要切记一点,不能沥青摊铺到哪就只清扫到哪,要至少保证清理的宽度在实际摊铺沥青路面的边缘以外30厘米以上。遇到一些比较难清理的杂物,要采取人工手段对其进行彻底清除。

二是要严格沥青混合料的拌合质量,同时要注意路面的摊铺工作。在路面的摊铺中要特别注意摊铺的温度、速度和摊铺的质量,如果摊铺不合格,很有可能造成裂缝等病害发生。

(3)要加强对沥青路面的及时养护。

养护工作对于沥青路面的使用寿命有着重要的影响和意义,如果养护得当,那么公路的使用寿命就会延长,而养护不当则会造成公路寿命的缩减,会让路面在使用的早期就遭受破坏。在养护中具体要做到,在遇到暴雨或较长雨季时,要在雨后对路面进行及时的补洞处理,防止水流进入路面基层造成路基破坏,另外,要保证补洞的规范和整齐,保证公路的外观。在养护中一旦发现大的裂缝等问题要及时报备有关部门处理,以防发生更严重的现象。

4.市政道路沥青路面的裂缝治理措施

(1)发现公路有裂缝现象时要及时地采取措施,万不能置之不理造成更严重的后果。例如,对路面上出现的一些很小的裂缝,可以先将裂缝缝隙打扫干净,然后吸去缝隙里的灰尘,并采用灌入热沥青等方法对其进行封闭处理。而如果出现较大裂缝,则要采用沥青混凝土了进行裂缝的填筑工作。

(2)公路上有轻微的龟裂现象,可以采取喷油法,这样就可以防止水流渗入,防止裂缝的进一步扩大。而对一些比较大面积的龟裂则要从基层进行补强。

(3)如果在公路的施工过程中出现裂缝,比如碾压过程中发现裂缝,要采用反复碾压的方法,直到裂缝消失。

5.结语

造成沥青路面裂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施工不当、设计不规范造成的裂缝隐患,又有后期养护不当造成的裂缝扩大,只有认真地分析并总结沥青路面的裂缝原因,才能有针对性地预防并治理沥青路面的裂缝问题,才能保证市政道路的安全可靠。

参考文献

[1]林增忠.市政道路沥青路面建设质量若干问题与对策[J].福建建筑,2011,03.

篇3

关键词:全断面岩石掘进机;滚刀布置;优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TD433 文献标识码:A

一、研究全断面岩石掘进机设计优化方法的意义和重要性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的进程也在不断加快,地下空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逐渐引起了相关部门和建筑行业的重视,广阔的发展前景使得越来越多的建筑企业将部分资源投入到地下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中,而全断面岩石掘进机正是开发地下空间必不可少的机械设备。全断面岩石掘进机的设计结构非常复杂,要求设计人员具备相当高的技术水平,现阶段也只有美国、日本、德国、法国等少数发达国家的相关行业才具有这方面的设计能力。针对全断面岩石掘进机结构的设计制造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我国目前建筑工程中使用的掘进机主要还是依靠进口。国外的掘进机在我国相关行业的市场中有95%以上的占有率,其对我国隧道掘进机市场的垄断和支配地位显著,这对我国建筑行业开发和利用地下空间资源非常不利。国家也在加大对全断面岩石掘进机设计制造的重视和投入,自2006年开始,就不断有针对全断面岩石掘进机自主研究,掌握核心技术等相关项目的文件颁布,加快我国自主研发全断面岩石掘进机的步伐,并将其产业化十分必要。

二、针对全断面岩石掘进机设计优化方案的研究

(一)研究重点

目前国内外学者从不同方面对全断面岩石掘进机滚刀布置和刀盘设计中存在的疑难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和探讨。刀盘设计的理论依据是刀具与岩石相互作用的原理,滚刀布置和刀盘结构设计也是基于这一理论所构建的。如何针对各不相同的复杂的岩石边界条件,来进行对滚刀布置和刀盘结构的优化设计,使其能符合复杂多变的地质环境的要求,同时还能实现工作效率高、可靠性强、成本控制合理的目标,现已成为目前国内外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二)断面岩石掘进机滚刀布置设计

实现全断面岩石掘进机性能最优的有效手段之一就是优化滚刀布置结构,设计滚刀结构不仅要结合复杂多变的岩石边界情况,还必须将刀盘制造装配工艺要求以及铲斗、喷水孔、排碴开口、人孔通道等因素纳入考虑范围。因为滚刀布置与刀盘结构的设计存在很多方面的关联性,所以在进行滚刀布置的设计时,也要将刀盘结构的设计要求尽可能多的考虑进去。随着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进程的加快,掘进机被应用于更为复杂的地质环境中,这使得滚刀布置的设计受到更多方面的影响,要符合更多条件的要求,给设计人员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考验。

针对滚刀布置设计的研究主要有刀间距设计和滚刀平面布置设计两个方面。刀间距就是相邻的两个刀具在直径上的最小距离。滚刀平面布置就是在确定了刀间距后,布置滚刀在刀盘上的方向。现阶段国内外学者主要结合数值仿真和物理实验这两方面的结果来对刀间距展开研究,通过这些研究也提出了一些有意义的观点。受到技术封锁的影响,针对滚刀平面布置规律方面的研究在国内外都很少。滚刀平面布置设计不仅要符合几何约束和力学平衡约束的要求,还要将复杂多变的岩石边界条件、刀具与岩石相互作用关系等因素考虑进去,从而构建出符合具体情况要求的滚刀平面布置优化模型。要通过对先进的观点、研究方法和实验工具的运用,探索出滚刀平面布置在复杂岩石边界条件下的设计方法,找到滚刀平面布置的规律。

(三)断面岩石掘进机滚刀布置设计的优化方法

刀盘设计中滚刀布置设计中包含多种类型的滚刀,如中心刀、正边刀和边刀,同时在滚刀布置设计过程中需考虑刀盘结构制造装配要求,目前,研究复杂工程优化问题的主要有启发式算法、数学规划法、图论法、协同进化以及人机结合等方法。其中,协同进化法是近十几年来在协同进化论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的进化算法,最早由Hillis于1990年提出。这种方法通过对自然界物种之间的竞争、捕食、共生等关系的模拟展示,将整个生态系统由低级向高级进化的过程再现出来,并采用与之相似的方式进行问题求解。根据使用的生物模型,可分为竞争式协同进化法、基于捕食―猎物机制的协同进化法、合作式协同进化法。目前协同进化方法已被应用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被认为是一种处理复杂问题很有前途的设计框架。其中合作式协同进化法更侧重于群体间互利共生的协同机制研究,它与断面岩石掘进机滚刀布置问题中的各个设计环节的优化有着本质的相似性,因而笔者主要采用究合作式协同进化法来解决断面岩石掘进机滚刀布置问题。

笔者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查阅和研究,以及向专业人士请教相关方面的知识,与其讨论和探索,同时结合了合作式协同进化法,针对断面岩石掘进机滚刀布置设计的优化方法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措施。

1 将滚刀直径载荷最小化,尽量使其垂直于刀盘回转轴线;

2 平衡刀盘受力,实现倾覆力矩最小化;

3 控制刀间距,实现在破岩过程中相邻滚刀之间不存在未被连通的岩石的目的;

4 合理规划滚刀位置,确保在实际施工中相邻滚刀按顺序破岩;

5 将破岩量差异控制到最小,使每把刀具的破岩量尽可能相同,使用寿命基本保持一致;

6 滚刀之间互不干涉,不超出刀盘的布置范围;

7 保证所有滚刀在刀盘上的质量分布均匀,让刀盘匀速运转;

8 确保刀盘的强度和刚度都达到标准,保证工作效率;

9 提高刀盘装配的工艺水平,满足刀盘分格制造、刀盘入孔、出碴孔等要求。

结语

尽管我国目前还不能自主研发全断面岩石掘进机,但只要能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积极主动地研究和探索其工作原理和制造方法,一定能在该项目的研究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同时,在国家的大力支持和技术人员的不断努力下,我国真正掌握该领域的核心技术指日可待,这必将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巨大的动力。

参考文献

[1]耿麒,魏正英,杜军.全断面岩石掘进机滚刀布置的优化方法[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13(09).

篇4

关键词:砼板裂缝;房屋;渗漏;防治

前言

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对生活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住房建筑的质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很多建筑中钢筋砼楼板裂缝问题及屋面的渗漏问题普遍存在,往往被人们忽视,这就可能会严重影响建筑物的整体质量,搓弄个人威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必须予以重视。

一、钢筋砼现浇板产生裂缝

具体表现为钢筋砼现浇楼板产生贯通性裂缝及上表面裂缝,现浇板外角部位产生的斜裂缝,预埋管线处产生的裂缝。

(一)、裂缝产生的原因

1、设计方面的原因

①平面布置异形,凹凸现象普遍,平面转角多,平面长度过长,未按规范要求设置伸缩缝。由于砼收缩和温度变化产生应力集中,阳角处未设置放射状钢筋,导致这些薄弱部位易产生裂缝。

②基础不均匀沉降,致使结构产生较大的内应力,现浇砼板在较大内应力和荷载的共同作用下产生裂缝。

③因设计刚度不足导致挠度过大而产生裂缝。

④现浇板预埋管上部未设钢筋网片,导致局部砼截面削弱,由于应力集中而产生裂缝。

2、施工方面的原因

①材料选配不当,现浇板所使用的水泥粗细骨料的质量不符合要求,如砂、卵石含泥量超标、砂细度模数偏小。

②钢筋的直径、数量、间距、保护层厚度等不符合设计要求,钢筋搭接长度、位置、数量及锚因长度不符合规格要求。施工过程中施工工艺不当,支座处负筋下沉、保护层增大,致使截面有效高度减小,抗弯强度降低,引起裂缝产生。

③模板支架下沉或失稳,回填土未分层夯实,使现浇砼板在养护初期强度较低的情况下,受较大的施工荷载作用产生变形,导致结构强度不足而开裂。

④自拌砼配合比不合理,水灰比控制不严,坍落度过大,砼拌和不匀,拌和时间不够,砼和易性不好,浇筑后产生分层;商品砼运输的时间过长或产生离析;砼振捣不密实、养护不及时、养护不足等造成砼强度达不到设计要求而出现裂缝。

⑤施工缝留置不合理或施工缝二次浇筑前接缝处理不当,造成接缝处产生裂缝。

⑥砼浇筑时未留置同条件养护试块,模板拆除时间过早,砼未达到设计或规范规定的允许拆模强度值,产生裂缝。

(二)防治措施

1、建筑物的平面尽量布置得规整,避免平面形状突变。当平面有凹口时,凹口周边的楼板配筋应适当加强。当楼板平面形状不规则时,宜设置梁使之成为较规则的平面。在未设置梁的板的边缘部位设置暗梁,提高该部位的配盘率。

2、加大现浇板的刚度,现浇楼(屋)面板、厨、厕等板设计厚度应严格遵守砼结构设计规范的规定。

3、现浇板配筋设计宜采用热轧带肋钢筋细且密的配筋方案。受力钢筋间距不宜大于150mm,板角处上部受力钢筋间距不宜大于100mm,分布筋间距不宜大于200mm。

4、严格控制骨料含泥量和砂的粒径,不得采用细砂、特细砂和含泥量超标的骨料抗拌制砼,提高砼的抗裂性能;订购商品砼时,应根据工程的不同部位和环境提出对砼性能的技术要求选购商品砼品种。砼浇筑后,应及时采取有效的养护措施,保证砼处于潮湿和相对密闭状态。

5、模板支撑系统必须经过计算,除满足强度要求外,还应有足够的刚度和稳定性。砼强度达到1.2N/mO前,不得在其上踩踏、堆载或安装模板及支架。施工中应采取措施,避免堆放材料超过模板设计荷载和施工荷载对楼面板产生较大的撞击作用。避免过早拆除模板。

6、楼板内应避免交叉敷设电线管,必须交叉时采用接线盒形式。严禁三层及三层以上管线交错叠放,必要时应在管线处增设钢丝网。

二、屋面、厨房、卫生间的渗漏

(一)屋面渗漏的原因

1、设计方面

①屋面板因设计刚度不足导致挠度过大而开裂,产生渗漏。

②屋面排水坡度设计过小,排水管布置不合理,致使雨水排泄不畅,积水时间过长导致屋面板渗漏。

③钢筋砼屋面板上部未设防水层或有防水层但设计不合理,屋面板砼浇筑不够密实而发生渗漏。

④屋面板上的预留孔洞防渗措施设计不合理,雨水沿预留孔洞的周边渗漏;天沟排水坡度设计不合理等。

2、施工方面

①防水卷材未经检验或检验不合格即投入使用,导致渗漏。

②防水卷材铺贴时其搭接长度不够,接头未安全溶合,存在缝隙,卷材与屋面管连接处理不到位,使雨水进入,导致渗漏。

③屋面板砼的浇筑质量差,造成砼板内松散,有蜂窝或孔洞,导致渗漏。

④屋面上女儿墙体内空鼓开裂,导致渗漏。

(二)厨房、卫生间的渗漏

1、设计方面

①楼板设计刚度不够,使用后挠度过大开裂,导致渗漏。

②楼板未设计防水层或防水层效果差。

③设计排水坡度过小或地漏设计不合理。

④楼板未设计四周卷边或卷边高度小于规范的要求。

2、施工方面

①楼板砼施工质量差,致使楼板开裂导致渗漏。

②楼板预留孔口安装管道后,管道周边的缝隙堵塞不密实,或堵塞材料收缩开裂造成渗漏。

③给排水管道接口安装质量差,未经加压试验即埋入墙板内,使用后管道接口漏水渗透墙体或楼板。

④下沉式大便器凹坑底板,侧壁未按设计要求做防水层或防水层处理不好,凹坑内的积水渗出板底。

⑤装修期间钻孔振动导致管周边开裂或板开裂出现渗漏。

(三)防治措施

1、屋面防水必须由具有相应资质的专业防水队伍施工,施工前进行图纸会审,编制防水工程的施工方案或技术措施,掌握细部构造及有关技术要求。

2、不得擅自改变屋面防水材料和等级,确需变更的,应经原审图机构审核批准,图纸设计中应明确节点细部做法。

3、防水材料进场后,应经检验合格后方可开始施工。

4、卷材防水屋面基层的转角处及突出屋面结构的交接处,找平层应做成圆弧形,圆弧半径应符合规范要求。

5、卷材防水天沟、檐沟与屋面交接处、泛水、阴阳角等部位,应增加防水附加层。

6、厨房、卫生间现浇砼强度等级不低于C20,四周设置上翻圈梁,高度120mm,与现浇板一次浇筑。

7、厨房、卫生间预留孔洞的位置、尺寸要严格按照设计图施工,预留孔洞呈上大下小倒锥形,拆模后留孔表面要划毛。

8、厨房、卫生间防水材料选用耐老化、柔性好的复合防水涂料,四周上翻500mm,门口铺出300mm宽。

9、防水涂层施工完毕要做蓄水试验,蓄水深度在地面最高处应有20mm的积水,如有渗漏应立即返修,直至蓄水试验不渗漏为止。卫生间地面做完后,要做闭水试验。闭水试验时应将地漏、下水口等内侧封堵蓄水,检查地漏,下水口周围是否严密不渗漏。

三、在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中,只要各参与方(设计、施工、材料采购、监理)严格按照相关规范规程要求,一丝不苟地履行好各自的职责,严格操作,科学管理,控制好每个环节,许多工程质量问题都可以得以避免,这样才能建造出更多、更好的优质工程。

参考文献:

[1]张瑞 论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常出现的问题及其控制措施 [期刊论文]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8(17).

篇5

关键词:地面公交 事故 等级 人车路

城市地面公交突发事故近年来出现的频率越来越多,其影响也越来越大。这些事件的发生具有突发性、随机性、破坏性、衍生扩散性以及社会性等特点。

我国已于2006年1月颁布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并颁布实施了多项专项预案和省市级应急预案,在此份预案中,依据突发公共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势态,此预案提出了虽然提出了四个等级(I级(特别严重)、Ⅱ级(严重)、Ⅲ级(较重)和Ⅳ级(一般))标准,但是如何界定上述四级等级,预案中并未规定,这就使得此预案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

由于公共交通的突发事件涉及的人员广(包括乘客、驾驶员、其他道路使用者),会造成包括人员伤亡、交通事故等在内的严重的社会影响。快速确定公共交通事故的等级,对于及时采取相应处置措施显得十分重要。

1、城市地面公交突发事件等级的确定

目前,我国对于交通事故等级确定是参照的现行的具体标准是公安部1991年12月20日以公通字[1991]113号文“关于修订道路交通事故等级划分标准的通知”规定的,该通知将道路交通事故等级划分为如下四类:为轻微事故、一般事故、重大事故和特大事故。上述伤亡人数和财产损失主要是根据事故发生后对事故的统计和核算,这一般在交通事故处理后结果详细计算才能确认,但是公交突发事件由于其时效性,需要在事故发生的第一时刻(有时候甚至在事故发生的同时)进行事故等级的确认,以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置措施,这就使得“通知”的规定无法适用于公交突发事件。

参照“预案”中对于事故等级的确定,本文认为公交突发事件宜采用其规定的等级,即公交突发事件分为四个等级:I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和Ⅳ级(一般)。

2、评价指标的确定

正是由于地面公交突发事故具有衍生破坏性,所以对其事故等级的确定不能仅仅从事故死亡人数来确定,而且据统计资料显示,城市地面交通的事故的死亡人数要远小于公路交通的死亡人数。由于地面公交突发事件主要涉及人、车、道路条件三个方面的破坏,因此对于其等级的评价指标也应该从上述三个方面来分析。

(1)人。公交突发事件中对于人的伤害主要是指乘客、驾驶员及旁边道路上的行人等三种类型。参照国务院的《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第6条规定,人的方面主要指标如下:I级(特别重大):死亡3人以上,或者重伤11人以上,或者死亡1人,同时重伤8人以上,或者死亡2人,同时重伤5人以上;Ⅱ级(重大):造成死亡1至2人,或者重伤3人以上10人以下;Ⅲ级(较大):重伤1至2人;Ⅳ级(一般):轻伤1至2人。

(2)车。地面公交交通的交通工具就是公交车,因此对车辆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车辆燃烧,车辆跌落,车辆的碰撞。对于车辆的主要指标如下:I级(特别重大):在载客状态下公交车快速完全燃烧;Ⅱ级(重大):在载客状态下公交车发生从立交等高处跌落;Ⅲ级(较大):在载客状态下公交车缓慢燃烧;Ⅳ级(一般):在载客状态下公交车与其他车辆发生强烈碰撞。

(3)路。在城市突发公交事件中不可避免的事件就是产生对道路交通的影响和阻塞,因此在对城市交通突发时间分级中必须要考虑对道路交通的影响。参照国外关于对城市交通堵塞的研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路的方面主要指标如下:I级(特别重大):事故公交车造成道路堵塞30以上;Ⅱ级(重大):事故公交车造成道路堵塞20-30分钟;Ⅲ级(较大):事故公交车造成道路堵塞10-20分钟;Ⅳ级(一般):事故公交车造成道路堵塞5-10分钟。

3、评价方法及算例

由于上述指标对于城市地面公交突发事件的评价仅仅是独立的,但实际中发生的突发事件经常为上述三大指标的综合,因此有必要对其评价等级确定一个有效的评价方法,因为层次分析法能将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相结合,因此本文主要考虑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其评价步骤如下:

(1)确定评价系统的评价指标集合U(U人,U车,U路);

(2)确定评价等级V(I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和Ⅳ级(一般));

(3)构建评价系统关于各评价指标的模糊综合评价矩阵R;

(4)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行向量W;

(5)作出综合评价向量B;

(6)得出结论,确定事故等级。

假设某市发生一起地面公交灾害事件,造成人员死亡5人,伤10人,公交车载客从立交跌落,对道路交通造成完成阻塞30分钟。

根据上述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假定设定人、车、路三指标的权重分别为0.4,0.3,0.3,根据上述过程及评价指标,最终确定该突发事件事故等级为I级(特别重大)。

篇6

关键词 中国 美国 纺织品服装 出口 贸易壁垒

2005年1月1日《纺织品与服装协议(ATC)》的如期告终,曾意味着世界纺织品贸易进入了一体化的新时代,然而纺织品贸易自由化的时代仍未到来,配额也没有完全消失,因为当世界各国在享受来自中国物美价廉的纺织品时,欧盟和美国相继对我国纺织品服装提出了特保调查,经过长达数月的艰苦谈判和斡旋,我国在2005年先后与欧盟和美国签订了《中欧纺织品贸易谅解备忘录》和《中美关于纺织品与服装贸易的谅解备忘录》,我国被迫对部分纺织服装产品进行出口管理,延长了部分纺织品服装的配额期限。当前,两个备忘录面临到期,而除了高关税、特别保障措施以及新一轮配额制的延续,反倾销、技术性贸易壁垒、绿色贸易壁垒、社会责任标准和反补贴等贸易壁垒也成为美国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设限的主要手段,本文拟对当前我国纺织品服装对美出口面临的贸易壁垒进行分析,研究其发展趋势,为我国发展纺织品服装贸易提供参考。

一、当前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美国的主要贸易壁垒

(一)配额和特别保障措施

中美纺织品服装贸易经历了2005年以前《多种纤维协定(MFA)》和《纺织品服装协定(ATC)》框架下的纺织品服装出口配额制、2005年配额制取消后历时近一年的磋商、调整时期和从2006年至今的在《中美关于纺织品与服装贸易的谅解备忘录》(下文简称《备忘录》)框架下的出口数量控制时期。可以说《备忘录》的签署本质上是配额制在中美纺织品服装贸易中的部分延续。

《备忘录》的签署肇始于2005年美国政府对我国纺织品服装提出的特别保障措施调查,从美国2003年5月公布根据《中国加入工作组报告书》242条款的规定提起纺织品特别保障措施的申诉程序到2005年11月8日中美签署《备忘录》,美国纺织品协议执行委员会(CITA)受理的纺织品保障措施案件共计46起(包括重复申请)(ITA,2007)。2005年1月1日后,美国加快了对中国纺织品提起特别保障措施的步伐,多次发起纺织品特保调查,使刚刚摆脱全球纺织品配额约束的中国纺织服装业重新陷入更加复杂的贸易环境。

针对出口产品进行的配额数量限制在一定程度上类似于“出口税”的效果,当产品受到出口数量限制时,出口成本和出口价格都将增加,这意味着为了获得出口许可,出口企业可能需要产生的额外成本。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USITC)用“出口关税等价率”(export tax equivalent,ETE)来衡量配额等数量限制对出口价格的影响,如表1所示。通常数量限制越严格的产品,其ETE水平也越高。

(二)反倾销措施  按照《中国人世议定书》第15条,中国人世后15年内的“非市场经济国家”待遇将使得反倾销诉讼国以“第三国替代价格”核算反倾销幅度。这一规定加大了反倾销认定的便利性和针对性,因此反倾销成为针对中国出口的产业保护工具。例如,在美国诉中国艺术画布的反倾销案例中,美方就用印度画布作为第三国替代价格,在初裁时近乎荒谬地得出我国产画布的最高倾销幅度达264.09%的结论,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进一步在2006年4月26日,对原产于中国的艺术画布做出损害终裁,对中国画布出口企业课以77.09%至254.09%的惩罚性关税(ITC,2006)。

(三)反补贴措施  2007年3月30日,美国商务部公布对中国产铜版纸产品反补贴调查初裁结果,决定对中国起用反补贴法,并开始征收临时反补贴税。此次裁决了美方自1984年起就确定的不对所谓“非市场经济国家”适用反补贴法的做法,为美国纺织业提供了在2008年中美纺织品协议到期后限制中国纺织服装进口的另一种工具。虽然美国商务部助理部长戴维・斯普纳在4月18日访华时信誓旦旦声称“对于其他的中国商品,我们没有考虑征收反补贴税”,但美国商务部于6月28日宣布对中国产环状焊接碳素钢管发起反倾销反补贴合并调查,而反补贴的暗潮迅速波及到了纺织品服装行业。2007年7月19日,美国商务部正式宣布对我国输美复合编织袋进行反倾销反补贴合并调查,这意味着美国开始运用反补贴调查干预中美纺织品贸易,这将对中美纺织品服装贸易产生重大影响。

(四)技术性贸易壁垒、绿色贸易壁垒和社会责任标准  技术性贸易壁垒和绿色贸易壁垒具有内在的隐蔽性、内涵上的歧视性和形式上的复杂性,尤其是它具有在名义上的合法性和在一定程度上的合理性的特点,发达国家往往利用苛刻的技术标准和法律法规,在保护人类或动植物健康和安全的名义下,以危及消费者利益和生态环境为由来限制其他国家商品的进口,在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关税壁垒和传统非关税壁垒越来越受到抵制和反对,而技术性贸易壁垒和绿色贸易壁垒却可以披着合理合法的外衣畅行无阻。目前在纺织品、服装贸易中的技术壁垒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从产品设计、生产到报废、回收的全过程中,对环境影响设置的壁垒,另一类是对产品本身的安全要求,即产品不能对消费者的安全和健康有不良影响。  而社会责任标准(SA8000)是全球第一个道德规范标准。其宗旨是确保供应商所供应的产品,都要符合社会责任标准的要求。SA8000标准适用于世界各地、任何行业、不同规模的公司。SA8000标准的产生,为约束企业道德、保护劳工权益提供了合理的途径,但在当前关税和传统非关税壁垒不断削减,作用不断减弱的形势下,这一标准很容易被美方利用,成为限制我国纺织品服装业这一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对美出口的新型贸易壁垒。

(五)美国纺织品服装的进口关税及结构

虽然当前美国进口关税的平均水平很低,2006年按照最惠国待遇(MFN)关税的算术平均值计算,平均关税水平为3.5%,2005年按照不同产品类别的加权平均关税水平仅为2.5%。但是纺织品、服装类的进口关税高达7.9%和11.4%,远高于非农产品2.4%的平均关税水平(WTO,2007),如表2所示。

同时,在美国的进口关税税则中,关税升级的现象严重,随着加工深度的增加,关税幅度也不断增加,如表3所示。2005年美

国纺织品服装的平均关税水平高达9.4%,位于低端加工水平的纺织绒呢,进口关税仅为4.4%,但是一般纺织品的关税则上升到6.4%,特别是窗帘与帷幕,关税在9.3%的水平上,而到了深度加工的服饰类产品,进口关税平均在10.6%的水平,这种关税结构大大提高了对于高附加值的最终产品的有效保护率,严重影响我国对美的纺织品出口,特别是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深加工类的纺织品服装出口,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我国的纺织品出口商品结构,阻碍我国的高端纺织品出口。

二、贸易壁垒的发展趋势

当前我国纺织品服装对美出口贸易壁垒的设置与否、设置多少的问题,是中美政府、相关企业、进出口商、行业协会,甚至包括欧盟以及与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有竞争关系的其他发展中国家等第三国的相关机构、团体及利益相关者多方博弈的结果,其间关系错综复杂,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但是通过较为深入的分析,可以推测纺织品贸易壁垒的发展趋势。

(一)配额和特别保障措施

依据中美2005年底签署的《备忘录》,中方出台了《纺织品出口临时管理办法》,对部分出口欧美的纺织品服装产品做出了有效的管理,而美方也将克制使用特别保障措施。迄今为止,中美双方对《备忘录》的贯彻都是比较好的,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近两年的中美纺织品服装贸易体现了合理、有序、平稳增长的良好态势。可以预见,在不发生贸易战等极端情况的前提下,在2008年年底《备忘录》到期以前,中美双方依然会恪守双方《备忘录》中达成的宝贵共识,为中美纺织品服装贸易创造一个相对平稳、可预见的贸易环境。从长期来看,2008年年底《备忘录》到期后,《中国人世工作组报告》第242款这一专门针对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保障过渡期也将结束,但《中国人世议定书》第16条中规定的适用于中国所有的出口产品保障的过渡期依然还将延续到2013年12月10日,因此特别保障措施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依然会悬在中国纺织品服装产业的头上。特别保障措施在2008年以后依然会成为美方限制中国纺织品服装进口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贸易壁垒。美方需要比以前稍微忌讳一点的是《人世议定书》第16条中规定了中方可以其他国家采取特保措施两至三年后还继续实施的情况下可以采取补偿或贸易报复行为。《中欧纺织品贸易谅解备忘录》将于2007年年底率先到期,到期后欧盟对中国的做法必将会对2008年后的美国产生示范效应。

(二)反倾销和反补贴  中国在入世15年内都不能享受到“市场经济国家”的待遇,美方在反倾销调查中可以用第三国替代价格作为调查依据,这让中方在应诉中始终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如果中国不做出较大的让步(如进一步开放国内关系到国家经济安全的重点市场,而这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几乎是不可能的),单纯通过外交途径是很难争取到美国对我国“市场经济国家”性质的承认的。反倾销作为一种传统的贸易保护措施,美方也将会在中美纺织品服装贸易中继续使用。2007年7月一个月间美国对中国连续发动三起反倾销反补贴合并调查,其中包括~起纺织品案件。加上最早的铜版纸和紧接着的钢管反补贴案,截至2007年7月美国已经对我国发起了5起反补贴调查。反补贴作为美国对中国适用的一种新的贸易壁垒,必然会在今后体现出其贸易保护的作用。

然而,反倾销措施对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作用在下降,2007年9月,欧盟贸易委员曼德尔森指出,随着生产的国际化转移和全球供应链的变化,由于一半以上的中国出口产品是由外国在华投资企业生产的,欧洲企业向低成本国家转移生产是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欧盟有必要反思现行的反倾销措施和贸易救济机制,因此,长久地在欧洲维持劳动密集型生产毫无意义。

(三)技术性贸易壁垒、绿色贸易壁垒和社会责任标准

技术性贸易壁垒、绿色贸易壁垒和社会责任标准这三种苛刻的限制标准,因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必然也将在国际贸易中长期存在。我们反对利用制定苛刻标准来限制贸易自由化,但随着人类社会进步程度的不断发展,追求更先进更环保的技术标准和更人性化的劳工权利保障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大趋势,美国作为世界上科技最发达和号称“最尊重人权”的国家,它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绿色贸易壁垒和社会责任标准不仅会长期存在,其标准也将会不断提高。

在国际贸易发展的过程中,在任何时候都不可能存在完全的自由贸易,贸易壁垒必然会长期存在下去。在中美纺织品服装贸易中,只有坦然面对这些层出不穷、形式多样的贸易壁垒,并努力加以改善和解决,才可以为我国纺织品服装对美出口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我国的对策

纺织行业是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比较优势产业,在一体化时代,我国的纺织品贸易发展迅速,目前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纺织品出口国,特别是ATC结束后,在中美、中欧两个备忘录的框架下,我国纺织品出口增长平稳,出口增幅放缓,份额逐步增加,产品结构逐步优化,出口价格指数升高,进入稳定发展阶段。但是当前的出口模式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包括快速发展中,我国出口纺织品的附加值偏低,缺少自主品牌,在价值链上未能占据优势地位,在技术含量与产品标准、环境标准中存在不足,此外,劳动力成本优势的逐渐减弱,也为我国纺织品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带来阻力。这些问题,都不利于我们应对美国设置的纺织品贸易壁垒,因此,我国应该优化出口结构,改善出口模式,进一步提高我国纺织品的国际竞争力。

首先,要大力优化产品结构,政府有必要进一步激励高新技术在纺织品生产中的应用,提高产品的差异性和附加值。例如,通过大幅度减免先进设备的进口关税,对于企业技术创新给予税收优惠,在出口政策上鼓励、支持资本、技术密集型纺织品的出口。

其次,企业要注重发展自主品牌,发展国际化经营。政府、行业协会要支持和保护有关知识产权和品牌价值,完善加工贸易政策,在政策上向企业自主出口倾斜。

篇7

【关键词】大学生;院前急救

院前急救是指对各种威胁到生命的急危重症、灾害事故、中毒、创伤等患者在医院之外进行现场急救、转运及监护的统称。大力开展院前急救知识的培训,使现场的第一目击者在医务人员未到达之前对伤员进行救治,争取宝贵的抢救时间,大大降低死亡率,在对短时间内提高抢救成功率和减少致残率有重要的意义。大学生的接受能力较强,是院前急救的主力军,首先在大学生中普及急救知识,可以更好地在公众中得到普及。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来分析目前大学生对院前急救知识的掌权程度,并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措施,对发展大学生院前急救培训事业有所帮助。

1 大学生院前急救现状

1.1急救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

大学生普遍缺乏院前急救的相关知识,譬如对心肺复苏、烧伤、地震、溺水等情况的处理。很多人不清楚抢救触电者时,首先要做的是切断电源;也有很多人不清楚抢救溺水者时首先应处理口鼻腔的异物。对心肺复苏技能的掌握率很低,对心脏骤停和大血管出血等在生活中不常见的紧急状况的急救甚是贫乏。可见普及院前急救的知识和技能对挽救伤病者的生命是非要重要的。根据此现状,我们提出大学生尚未认识到学习院前急救的紧迫性这一问题。

1.1.2急救知识的需求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院前急救知识培训远远不足。大学生认为救死扶伤是医务人员的职责,而目前又缺乏相关急救培训的机构,因此大部分情况下大学生只是在业余时间通过其他途径偶然简单了解院前急救知识。大学生基本能够学习到的是掌握一些基本的外伤处理方法,如溺水,烫伤、中暑等,因为这些事件在生活中出现的频率高。然而对于那些突发的大型事件,他们没有很强的学习动力,因此就产生了对急救知识的技能掌握程度的矛盾,他们尚未认识到面对突发大事件应具备相应的急救能力的重要性。大学生认为政府和学校应提供多种学习院前急救知识的途径,他们愿意参加院前急救的培训班,以提高自身的急救水平。

2 大学生院前急救知识的应对措施

目前在校大学生主要通过阅读急救知识的相关书籍、报刊,观看电视节目、电影等途径获取急救的知识,缺乏对急救知识和技能有一个较为系统的掌握。医务人员也充分认识到院前救护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进一步的救治,如院前急救对于颅脑损伤的患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处理不当会大大降低存活的概率。因此高校应注重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加强对院前急救的培训,例如邀请专家定期开设有关于急救方面的讲座等。

2.2多种途径开展院前急救的培训

2.2.1呼吁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法律法规

目前有许多发达国家将急救知识列为常规教学课程,这与政府的重视与支持密切相关。国外有规定公民有义务施行院前急救措施。因此我们呼吁政府相关部门立足我国国情,建立健全急救医疗体系,可发放心肺复苏等院前急救的宣传手册,以促进大学生院前急救的施行。

2.2.2在学校中普及院前急救知识

学校医学院有丰厚的教育资源,大学生可利用这一平台学习院前急救知识,扩大急救方面的知识面。学校可开展院前急救的选修课程,让大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院前急救的知识和技能。还可通过学校宣传栏、海报、宣传手册等途径对急救各方面的知识做好宣传工作,加大宣传力度。学生会,团委可开展急救知识培训班,急救知识竞赛和技能比武等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急救培训提高自身素质。

2.2.3加强实践练习

院前急救重在实践操作,大学生更多地希望开设的选修课程是以实践操作为主。根据此现状,应充分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学校定期开展院前急救方面的演习,并且可通过护理查房的形式,运用“模拟人”进行现场心肺复苏的操作演练,如演练溺水、骨折等现场急救步骤,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联系中,进一步提高学习的效果。学校的社团多举办有关急救的活动,定期播放急救的视频,在学生中开展急救知识竞赛或急救操作比赛,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使急救知识等深入人心。

3 结语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健康的重视程度也不断提高,必将出现对院前急救知识的需求。高校为大学生提供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有必要进行院前急救知识的普及教育。大学生参加院前急救知识与技能的培训,不仅仅是提高自救和互救的能力,更是提高受教育者素质的需要。但是现阶段,我国大学生的急救知识仍比较浅薄,我们还需做更多的努力,借鉴国内外的先进思路,从在大学生中普及院前急救知识为切入点,最终促进院前急救知识对公众的普及。

参考文献:

[1] 桂莉,曾友燕,陶红.医学院校大学生院前急救知识培训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中国急救医学,2003,23(5):331―332.

[2] 黄友华.大学生现场急救知识推广普及政策[J].临床合理用药,2012,5(8B):173―175.

[3] 游新玲,牟小军,王晓利,陈沁.广州市大学生本科学生院前急救知识认知和需求情况调查[J].护理学报,2007,14(12):15―17.

[4] 曾友燕,桂莉.我国院前急救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护理杂志,2003,20(11):45―47.

[5] 石越,孔庆滨,陈铁梅,马直勉.高校大学生院前急救及应急能力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12,,28(7):975―976.

作者简介:

篇8

【关键词】院前急救;护理

【中图分类号】R197.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8-161-1

院前急救是指各种急性发作的疾病和各种突发事中患者进入医院前的医疗救护,是急诊医院服务体系的首要环节和重要的基础部分,可以为院内救治争取抢救时机,一定程度上能决定抢救成功率。其特点是突发性、艰难性、复杂性、易发生医疗纠纷等,且其水平高低、服务质量优劣对社会影响极大。目前,院前急救护理管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医院的管理水平与护理质量,各个医院也积极探索出了适合自身发展的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实际情况存在不适应的局面,面临诸多问题。本文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院前急救护理管理制度,以期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便捷的院前急救护理服务,现报告如下。

1目前院前急救护理管理存在的问题

1.1出诊不及时院外急救是采用现代化技术,迅速到达现场,实行急救措施,使伤者得到有效的急救和治疗,能否及时出诊直接关系到病员的生命。但是,经调查发现,护士24h在医院待班情况极少;120呼救电话接听不是24h有专人负责,且值班护士存在急救意识不强,接听电话不及时,记录病情、求救地址、联系电话不准确等,直接导致出诊速度慢,影响院前急救护理质量,进而引发与患者的纠纷。

1.2急救物品准备不到位急救物品准备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护士急救意识淡薄,院前急救中急救药品、设备使用后未及时补充、设备不齐全,如氧气筒内氧气不足、除颤仪未充电等,直接影响院前急救的成功率和护理质量;另一方面是急救物品品种多、药物有效期各不相同,以及急救现场条件差,直接增加了急救的不安全因素。

1.3现场急救处理不当急诊科的护士每天要面临的内、外、妇、儿、产科等方面的院前急救,因此要求每个护士要具备充足的医学基础理论知识和精湛的现场救治基本技能。但是,目前,护士一方面急救专业知识欠缺,未按操作规程工作,影响了院前急救质量;另一方面急救人员争分夺秒全力抢救处置患者,不能预测

1.4沟通不到位按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定,护士在操作前必须向清醒的病人及家属解释清楚,并征得同意后方可执行,但是院前急救的患者大多病情危重,存在急躁、忧虑、恐惧心理,护士稍有不注意,没有及时与家属沟通或沟通不细心,引起患者及其家属反感,加之患者对自己就医权利的保护意识逐渐增强,极易造成纠纷。

2院前急救护理管理对策

2.1加强救护人员自身素质(1)强化护理人员树立“以人为本”和“以病人为中心”,以及“救死扶伤”等人道主义精神和职业道德;(2)通过定期组织多种形式的学习,如每月定期组织业务学习、外派护士进修学习、定期进行急救知识及技术考核、抢救现场讲评及请专家授课等方法,加强护理理论和操作技能培训;(3)护理人员要以和蔼诚恳的态度、精练贴切的语言、沉着稳的举止等,对患者表现出高度的责任心和爱心,建立良好的职业形象;(4)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学习法律知识,强化其风险意识。

2.2加强抢救药品及器械管理要做到:(1)确保各种急救物品处于应急状态,做到定数、定位、定人管理,标签清晰,且不定期检查;(2)抢救药品、器材使用后,必须及时补充,保证随时使用。

2.3规范护理记录护理记录是护士执行医嘱实施抢救治疗护理的主要依据,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应,因此要做到:(1)记录要详细、完整、规范,使记录具有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准确性,并要求双方签名,做到有据可查;(2)执行口头医嘱后要及时补充医嘱记录,以及因情况危急未能及时记录的,应在最快时间内据实补记,并注明急救时间和补记时间。

2.4加强院前急救制度管理根据医院护理质量管理标准建立了各项制度,如:(1)严格120专用,24小时值班,并做详细记录,不拒绝任何呼救电话,使病人得到及时的救助;(2)进行有效的排班,既要保证护理人员得到充分休息,又要保证24小时有人值班,待命;(3)制订各种抢救应急预案,定期进行急救演练,找出隐患,及时正确地处理问题,避免差错事故发生;(4)成立急诊科护理质控小组,应通过检查和督促,确保各项规章制度落到实处,并通报质控检查及护理部出诊的调查结果等,找出工作中的不足,使每位护理人员明确职责并认真履行;(5)在运送急危重病人过程中,医护人员要严密观察病情变化,保证急救下护理措施随时到位,同时途中与医院急诊科联系做好接诊准备;(6)每次出车后,应保持车内外整洁,做好消毒隔离,防止交叉感染。

参考文献

[1] 曾秀英,胡玉燕,罗伙娣.基层医院院前急救护理管理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2008,3(36):243-244.

篇9

通过这学期的《安全卫生教育》课程,自己对于安全卫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安全是革命的本钱,健康是人生的基础,但是,如果不注意,“本钱”将花尽,“基础”将毁掉。一旦我们忽视它,即使我们满腹经纶,也只是昔日黄花。所以为了亲人,为了自己,必须重视安全,使自己健康,快乐得过每一天。

首先上的课是关于急救卫生方面的知识,老师精美的ppt和自己的讲解以及师生互动让我受益匪浅。既巩固了我们在上学期急救技能培训时学到的知识,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同学们积极的上讲台展示自己的急救能力。虽然其中有些同学不太熟练,但是大家都积极的互相交流学习,我也上台做了一下心脏复苏的演示。

自己意识到急救并不只是一个人的事情,有时还需要正确的分工,团队的合作。这样的课堂增强了自身的急救能力,使得我可以在发生突况后,对伤员做一些急救,为宝贵的生命争取时间。随后,老师开展的卫生方面的教育,使自己认识到不好的生活习惯要进行改正,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加强锻炼,追求积极向上的生活。

生活中,卫生必然重要,但是安全也不可小视。生命只有在安全中才能永葆活力,幸福只有在安全中才能永具魅力。老师通过讲解以及视频真实的再现事故现场告诉了我们安全的重要性,并给我们补充了一些安全知识,例如:在家用电时,应注意安全,家里没人时应关闭所有电源;炒菜时,应注意用气安全,若起火,不能往锅里倒水,应用锅盖盖住,防止火势蔓延;在过马路的时候,应注意交通安全,遵守交通规则;在拨打报警电话时,应按电话里的提示把问题说清楚,说具体等等。

篇10

关键词:急救调度 科学管理 平台整合 标准研究

1.序言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院前急救工作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现实压力。一方面,人民群众对健康的重视与日俱增,对于院前急救的需求不断增长;另一方面,有限的院前急救资源跟不上需求的增长速度,这就使得院前急救资源需要更加有效的分配和调度。围绕着以救护车出车为核心的指挥调度也成为了院前急救单位进一步实现服务大众和自身发展的重点所在。对于急救中心的调度科而言,面临着从现实资源、技术平台、管理方法、大众认知等多方面的挑战。这就需要我们从急救调度的现实问题出发,有针对性为发展指明方向。

2.院前急救调度中的现有问题

在院前急救的调度中,核心问题在于能否有效地保证急救需求,将空车率和非急救出车控制在较低的水平。而调度效率在当前的主要制约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2.1 对于呼叫的受理管理不足

目前对于120呼叫电话的受理上,由于尚缺乏更加明确的行业标准,各中心对于呼叫电话的应对,更多集中在保证接通率和获取准确病患信息上,对于呼叫对象的类别鉴别和分类管理上处理相对不足。同时由于要保证呼叫的满意度,缺乏对于急救和非急救呼救的有效分类处理,而群众对救护车的要求又一味追求有求必应,使得调度科对于出车的把握上,难以百分百保证急救需求安排的客观性,难免在出车效率上顾此失彼。

2.2 调度信息平台整合不足

虽然目前急救中心已经基本实现了急救信息平台的现代化建设,但对于各信息平台的整合仍然有着很大优化余地。例如:目前的救护车车载移动系统在不断普及,但与医院对接的信息传输系统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仅满足于部分生理参数信息的传输,调度科与医院依然以传统的直拨电话作为信息沟通的主要方式,与“4G”网络日趋普及的现状极不相称,凸显了信息化平台并没有真正发挥其整合的效能。此外,与110等其他公共信息平台的联动上,有更多的信息整合问题需要进一步优化。

2.3 调度人员能力有待提升

现代的院前急救,对于调度人员的要求进一步提升,不仅需要流畅的表达、快速的反应、敏锐的分析,更需要专业的医学知识结构、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优质的服务意识。而目前急救中心的调度人员,受限于学历、经验、收入等方面问题,整体素质仍有待提升。对于受理呼救的在线医疗指导难以有效保证质量,对于急缓病症的认识和区分难以实现精准把控,面对空车等问题协调应对不足,这些都成了制约调度效率提升和调度科发展的重要障碍。

3.院前急救调度发展的建议

面对院前急救调度中存在的问题,调度科室应该从根源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调整和优化,具体的着力点应该从管理、整合、培训和科研四个方面出发构建发展的长效机制。

3.1 急救调度的科学管理

面对现有的呼叫受理和车辆调度上的粗放模式,需要建立科学化的管理模式来应对现实的需求。这种科学化管理应该包括急救业务有效分类和全面质量管理两个方面。

急救业务的有效分类,在于区分急救和非急救呼叫,确保普通的转送、复诊、非急症疾病呼叫能够和真正危重、紧急的呼叫有效区别,并且对于危重呼叫也能有效界定紧急等级,保证对出车的调配,合理根据紧急的程度实现出车和需求的客观准确匹配。

全面的质量管理,在于将调度科的主要业务流程进行分解精简后,按照具体的要素进行量化规定和量化管理,保证呼叫受理、急救分类、出车安排等流程进一步规范,实现精细化科学化的全面质量管理。

3.2 信息平台内外有效整合

青浦地区现有的院前急救的信息化平台建设,在硬件上已经接近了发达地区的标准,但在内部和外部的有效整合上,有待进一步提升。

在信息平台的内部整合上,要充分发挥救护车车载移动系统和调度中心的有效融合,实现对救护车辆及人员的有效监控,确保与医院共享病员的各类信息。

在信息平台的外部整合上,要充分实现与110等其他公共平台的有效联动,让120呼叫更加广泛的从其他公共平台获得协助,与交警、公安、民政等部门有效合作,不仅能保证出车过程中的顺畅,更可以实现更好的公共服务。

3.3 加大调度人员的培训力度

对于院前急救的调度人员,不是简单的受理电话和安排出车就可以胜任现代化的要求。对于调度人员的培训,应该以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共同进行。理论方面,加强急救医学知识的教授,鼓励其主动考取相关医疗资格证书,并要求其现代科学管理、心理学等方面广泛涉猎。在实践方面,适当安排其轮岗,乃至跟随急救医师出车赶赴急救现场,以便更好地把握一线的实际情况。

3.4 急救调度的科学研究

至今,国内院前急救业界,对于急救调度方面,尚缺乏统一权威的标准化体系和培训课程设计。这方面的空白需要调度科室在日常工作中不断摸索和总结,在行业内部不断交流和探讨,尽快形成成熟有效的标准化模式,在地区检验应用并不断推广,为急救调度的科学体系建设提供理论基础。

4.结语

院前急救的调度,越来越成为急救工作开展的关键所在。将调度科的发展看成一个系统工程,坚持科学化管理、体系化研究,将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作为着力点,才能促进调度工作乃至院前急救工作的跨越发展。

参考文献

[1]牛彬 浅析指挥调度管理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 第十届全国院前急救学术大会 2013